時間:2023-02-18 03:59: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個人檢視剖析材料,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學習過后,我更加覺得應該把握機遇順勢而上去應對挑戰,自身要堅持發揚我黨的優良傳統,不只是著重物質上的角力,還要緊盯自身精神層面的對壘。對我們新時代成長起來的黨員同志來說,最危險的是驕傲自滿、不思進取,最緊要的是守護精神之源、激活精神力量,昂揚奮發、一往無前,做永不褪色的革命者、永不懈怠的奮斗者。要能以“趕考”的清醒認識答好新時代的答卷,以精神的力量堅定前行的腳步,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激發實干的魄力,戰勝各種困難、補齊自身短板、進行更深更高更廣的探索,走好“上坡路”、開好“頂風船”、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在領航中華巨輪行穩致遠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才干。
二、感悟和收獲: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歷史是最好的經驗和教訓,學好黨的歷史,從黨史中總結教訓、汲取奮進的力量,才能更好的掌握好今天。
通過下發的手冊學習,其實我腦海中烙印最深的不是書本上的,因為我覺得世界上最美好的形容詞也不足以襯托她模樣。她就是模板,是黨員中的標桿紅旗,她叫張桂梅。幾十載如一日的堅守、幾十載的無私付出“張媽媽”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大愛無疆,什么是為了理想事業奮斗終生。
三、差距和不足:
檢視理想信念方面差距,在黨史中找準初心使命。我要向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歷史時期中所涌現出的英模榜樣學習,反思自己在理想信念上還存在的得過且過心理,初心不穩、使命擔當意識不強的現象。
檢視紀律作風方面差距,從黨史中強化紀律約束。紀律嚴明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獲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和擁護的原因,不信馬列信鬼神、不要信仰要金錢,濫用手中的權力,任意妄為,將黨的紀律要求拋之腦后。我要從黨史中汲取紀律營養,克服生活中貪圖安逸的現狀。
檢視能力素質方面差距,在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要在能力提升上求“廣”,要明白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的道理,樹立全局觀念和大局意識,提升綜合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中克服現有的差不多就得了,沒問題就成這兩種消極保安全的錯誤觀念。
四、立足本職找差距:
通過前期的認真學習、調研,通過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通過與局內職工及服務對象座談,發現了一些自己存在的缺點不足以及領導班子在自身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自身方面存在的缺點不足有原因分析
通過查擺及面對面談心,我認為自身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系統性不夠。2、學習和工作實際沒有有效的結合起來。3、溝通協調能力還有待提高。
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由于自身主觀上存在惰性,辦公室工作頭緒多,方方面面都不能出差錯,所以忙于其中,未能將主要精力放在系統學習、深入研究科學發展觀上,只是將要求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對在工作中落實科學發展觀思考得不夠,學習和工作實際聯系得不夠緊密。由于工作經驗不足,考慮有些事情不夠全面,做事只注重了對與不對,而忽略了該與不該,行政理念,大局意識、溝通協調能力有待加強。
針對這些問題,制定改進措施如下:在學習上,應學會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在不影響正常業務工作的同時,有計劃系統的將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論述及相關學習資料全面研讀,認真思考,并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去考慮如何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使自己在所從事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科學監管,真正做到公正執法,熱情服務。通過這幾年從事行政工作,通過在實踐中歷練和感悟,自己覺得應該努力提高政治理論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做事應多從全面考慮,著眼于長遠。同時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做到機關內與同志們和諧相處,遇事共同出主意想辦法,互幫互助,機關外與上級領導機關、同級職能部門多溝通交流,為我局創造良好的政務環境。
(二)領導班子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農險部—張現元
5月18日,公司組織了關于開展“樹正氣、轉作風、促發展”的主題活動,以切實改進工作作風,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為主旨。總經理室非常重視,并在通知中做了具體部署和要求,就如何改變自我,轉變觀念,著力于實干、著眼于實效。立足本職崗位,為****發展多做貢獻,進行談心得、講體會,并闡述個人的思想認識。總經理室強調此次教育實踐活動力在“轉”,重在“樹”,效在“促”,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提升履職能力,務實工作作風,要力戒空談、注重實干;力戒形式、注重實效。徹底摒棄“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不干又能怎么樣”的錯誤思想。對確定的目標要盯緊盯死,對部署的工作要抓緊實施,堅定職責落實到位,堅定實干精神。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圍。
自**交流學習活動結束以后,結合公司開展的“樹正氣、轉作風、促發展”教育實踐活動,本人對此次活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著深刻的認識。我認為主動查找問題很重要,這也是檢驗學習效果的關鍵,主動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其實說容易也很同意,說難也非常難,是否能真正踏下身子細心總結剛剛過去的工作,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查缺補漏。主動查找問題說明對工作有擔當,有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決心。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司發展中的重要組成力量,“成績不說沒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在工作中干出的成績領導和同事們都是看到的,也是肯定的,它激勵著自己也影響著別人,但是有了缺點和錯誤,如果同事們不指出,領導不批評,自己也假裝不知道,聽之任之的話,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公司正常發展產生影響,使工作不能順利進行,影響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通過公司此次“樹正氣、轉作風、促發展”教育實踐活動,我認真回顧了自己的工作,聯系實際對照自身情況,認真查擺自身還存在的問題,并將自己在工作、思想、作風等方面還存在的問題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及表現
(一)在學習上,在視頻培訓理論學習上自覺性不高。比如這次全公司的新車險費率改革培訓,自5月份以來公司組織了多次的授課培訓,我才參加了兩次。利用業余時間也學習較少,有時在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識才去主動學習,因此其他業務學習收獲較淺,與公司全面發展的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在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沒能將公司大力發展農村涉農保險,商業保險的態度貫徹到自己的頭腦,沒有從公司業務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思維方式上,有時習慣于憑經驗考慮問題,在其他業務上探索的方式方法較少。
(三)在工作作風上不夠扎實,雖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農村涉農保險及車險業務方面,主動服務意識不夠深刻,與客戶宣講工作不深入不扎實。尤其在車險業務上還存在患得患失,畏難情緒,拓展業務較少。忽視了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降低了除農險工作以外其他業務工作的標準。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根源
一是對視頻培訓學習的“走過場”,停于形式。平時雖然經常參加分公司組織的各種視頻培訓學習,但在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視,缺少思考,沒有認真領會分公司的理論工作指導作用,使學習變得形式化、教條化。
二是服務意識淡薄,未牢固樹立公司各項業務全面發展的觀念,未將農村涉農保險、農村產品質量安全責任險、農村干部責任險、農村家財險、農村農機具險等宣講到每一位農戶,沒有深刻領會公司“立足三農,服務三農”的發展宗旨觀念。
三是不夠鉆研,沒有深刻意識到綜合業務水平的高低對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起的決定性作用,自認為從事農業保險工作已有六七年的實踐經驗,而不去鉆研,造成在其他工作**路不寬,業務不多。
四是工作方法簡單,對農險常規性的工作抓得比較緊,安于現狀只把自己職責內的事做好就可以了,處理事情方法比較簡單,缺乏創新精神,對問題深層次分析不夠,思考不深刻。沒有注意到合理的工作方法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動力。對在涉農保險、商業保險方面的工作不夠深入主動。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努力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看待公司的視頻培訓活動,克服一開視頻會就“打盹”的不良習慣。
再繼續主動與各村鎮相關農業人員宣講農業保險涉農保險的溝通交流,經常到重點村去轉轉,深入實際調研,與農戶聊家常聊需求,主動掌握第一手承保信息資料,經常與公司領導及政府代辦部門早請示晚匯報。為農民群眾提供參考建議,給領導當好農險顧問。真心實意地改進工作作風,強化責任意識提升本職工作能力。
(二)樹立良好的工作形象。對于公司部署的工作,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堅持落實。對于職責范圍內的工作真正做到盯緊盯死,抓住不放,件件落實,做不到不說。力戒空談,注重實干。維護公司嚴肅的工作環境,不抱怨遇到的困難,不議論人是人非,不結幫站隊,共同營造公司良好氛圍。良好的工作形象,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外在升華和良好素質體現,同時也影響著周圍的人。
大家好!
圍繞“明紀律、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做表率”這一主題,嚴格對照紀律要求,認真檢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五查五看”,深刻進行黨性分析和自我剖析,現將個人對照檢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自身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本職工作情況的回顧,自己深深認識到在工作中還存在著不足。
1、學習深度、廣度不夠。有時黨建方面學習只流于表面,沒有沉下心去學習,去領悟。
2、業務工作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缺乏創新。
3、存在滿足現狀的思想。
4、在工作作風上,缺乏闖勁。自滿情緒,畏難情緒,帶來工作責任的弱化。
二、今后努力方向及整改措施
1、培養自己良好的學風,做到善于學習,注重積累,用學到的知識指導工作。
2、勇于創新思想意識,積極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
3、轉變作風,真正樹立全心全意為參保群眾服務的意識,盡職盡責,做好工作。
根據2020年分公司黨委民主生活會要求,現在我代表XXXXX黨委班子,就分公司黨委2019年度民主生活會整改措施落實情況、分公司黨委班子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問題原因進行檢視剖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一、2019年度民主生活會整改措施落實情況
2019年9月10日,XXXXX黨委召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對會前征求的五點意見和建議提出了整改措施,現就這些整改措施落實情況反饋如下:
(一)關于“建議加強銷售、理賠和客戶服務聯動,提煉公司品牌亮點,加強內外宣導,進一步提升公司品牌效應”的整改落實情況
該建議已整改落實并持續推動。一是在客戶服務部、理賠部、銷售管理等部門設立銷售團隊意見收集郵箱,及時收集銷售團隊在與客戶接觸、交流、拜訪等過程中了解的客戶需求,依據客戶需求分析制定有針對性的舉措,同時對銷售團隊進行培訓指導,對有關客戶進行溝通答疑。二是強化消保工作中客戶需求洞見與優化,加強客服、理賠、承保部門工作聯動,及時萃取客戶需求,制定優化措施,提升客戶體驗,確保客戶需求得到及時關注和回應,培育公司服務品牌亮點。三是建立線上化平臺,為客戶提供意見反饋、等一站式服務,打通服務通道,強化NPS 客戶需求調研,提升客戶體驗和公司品牌影響力。
(二)關于“建議持續堅持以人為本的強企方略,加強人才的儲備和培養,進一步搭建人盡其才、各盡所能的機制平臺”的整改落實情況
該建議已整改落實并不斷完善。一是優化人才配置標準,拓寬人才發展空間,搭建“職位晉升+職級晉升+技術晉級”的多序列人才上升通道,完善人才配置體系,拓寬職業發展路徑。二是按照“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原則,構建選人用人機制,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吸納各類優秀人才。三是針對三級機構高管人員、非銷售序列及銷售序列人員建立考核機制,關注不同崗位類別人員實操表現和績效評價,優化績效考核機制,實施人才動態跟蹤管理。
(三)關于“建議繼續堅持發展優先經營方略,以壓倒性的發展優先理念,持續提升公司品牌、員工士氣和經營成果共享”的整改落實情況
該建議已整改落實并實施。一是緊緊圍繞轉型開展工作,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強化發展理念,加大理念宣導。二是聚焦“三最一引領”目標,積極實施發展優先方策,把發展優先作為“疏經通脈”的第一把鑰匙,通過發展提振士氣,通過發展提升品牌,通過發展達成全員成果共享。圍繞發展優先主線,持續采取切實有效的改革措施,緊盯保費規模、發展增速、市場份額、綜合成本等關鍵指標,夯實高質量發展通道。
(四)關于“建議加強基層機構的建設和發展,提升四級機構產能和體量,進一步夯實公司發展根基”的整改落實情況
該建議已整改落實并取得實效。一是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四級機構轉型發展,強化四級機構塔基定位,專項研究并指導推動四級機構實現發展突破,持續改善四級機構發展生態。二是加強四級機構發展統籌部署,加快推進四級機構動能轉換,聚焦車非融合、銀郵渠道延伸、政保業務開拓等重點工作及專項推動,激發基層整體發展活力。三是以機制建設為抓手,通過競賽激勵、考核督導、排行通報、培訓賦能等方式,強化責任檢視、成效跟蹤和經驗分享,閉環推動各項針對性決策落地見效。截至11月末,分公司四級機構保費規模突破45.78億元,業務占比達50.8%,增速13.2%,領先行業16.7pt。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理論學習還需加強。2020年,XXXXX黨委中心組學習一共集體學習8次,超過了全年6次集中學習的要求,雖然學習次數達標,但是學習方式還是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班長念、大家聽”的模式;在學習心得交流環節,班子成員雖然都能夠認真發言,但是有時不夠深刻,沒有達到思想互動和觀點碰撞的深度;在黨委中心組集體學習之余,雖然有個人自學內容安排,但基本上沒有檢查自學落實情況。
(二)調查研究還需深入。分公司黨委認真落實班子成員聯系點制度,根據黨委班子和經營班子職數變化,及時調整班子分工和基層聯系點,及時做好相關工作安排和督促。班子成員根據聯系點制度,都能夠深入基層開展相關工作,根據基層發展實際進行實地調研,并按照“一崗雙責”和黨建與經營“兩手抓”要求,抓黨建、上黨課、促經營。但是,班子成員調研大部分都局限于自己分管的具體工作,缺乏全面系統的深入調研。
(三)工作作風還需改善。從今年民主生活會前征求意見建議的反饋情況來看,廣大干部員工對本屆班子的工作作風給予了一致肯定,認為本屆班子勤政敬業、敢于擔當、深入群眾,有較強的履職盡責精神,有效提升了XXXXX的發展動能。但是從更嚴格的意義上來審視,我們班子還沒有完全做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特別是在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方面,出自“頂層設計”的比較多,在“問計于民”方面做的較少。
(四)創新力度還需加大。XXXXX地處改革開放前沿,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面對活躍的市場環境,分公司新一屆領導班子和班子成員也十分重視在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等諸多方面的創新培育和技術應用,一些新技術新方法相繼應用到公司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面,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從整體來看,創新力度還不夠大,單一性、應用型創新居多,系統性、復合型創新較少,缺乏戰略性的重大創新突破。
三、問題原因分析
認真分析剖析分公司班子存在問題的及其根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重實踐、輕理論的因素。實事求是地講,本屆班子上任以來,發展任務、工作擔子壓得比較重,大部分班子成員從上班到下班、從早晨到晚上、從周末到假日,幾乎都是緊鑼密鼓地運轉在各種具體工作軌道上,都是在思考和推動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的具體操作,即使有時有理論知識需要,基本上都是查閱式的學習,系統性、深入性學習時間分配不足,特別是政治理論學習,大多停留在集中學習和規定篇目的有限學習。
二是有重調查、輕研究的現象。班子成員開展調研,下基層到三級機構的多,深入到四級機構比較少,而且在調研方式上常常都是采取開會聽匯報的形式,或者以座談會的形式溝通交流、了解情況。在調研主題、調研方案、前期準備、實施方式和深入研究等方面做的還有差距,調研常常只停留在掌握情況層面,研究分析問題不充分、不徹底,決策應用不足。
三是有重管理、輕引導的慣性。在分公司經營管理活動中,大多都是采取自上而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管理模式,問計于民、從群眾中尋找對策做的不夠。有時征求群眾意見建議,雖然干部員工積極性很高,但征求的意見建議一般都是細碎事務一類的比較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比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日常抓管理的較多,對員工群眾的思考導向培育較少,集思廣益聚集群眾集體智慧的引導工作還有欠缺。
四是有重工具、輕戰略的傾向。分公司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大部分集中在技術工具層面,涉及公司改革發展和體制機制的戰略性創新涉足較少。在XXXXX公司戰略愿景以及分公司謀篇布局方面的創新還有很大空間。
四、整改措施
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問題原因分析,分公司黨委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整改。
(一)建立學習制度,培養學習習慣。健全和完善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拓寬黨委中心組學習方式,豐富黨委中心組學習內容,加強中心組學習心得體會交流,提高學習效果。加強班子成員對黨的金融方針政策、集團及總公司戰略目標、工作所需的法規規章及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醒班子成員按時參加所在支部組織的各類學習活動,加強與廣大黨員互動交流;督促班子成員通過學習強國、XXXXX等途徑開展個人自學;鼓勵班子成員積極通過聽黨課、講黨課、參加時事專題講座、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方式抓好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委黨工委成立以書記為組長,黨工委委員、、、,縣愛衛辦主任,縣計生協會辦主任為副主組長,下屬各醫療衛生單位的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層層壓實意識形態工作領導責任
委黨工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委黨工委委員及相關責任委領導結合分管工作履行分管領導責任,各縣直醫療衛生單位支部書記、各鄉鎮衛生院聯合支部書記要扛起直接責任,嚴格按照2021年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分工狠抓各項工作落實,全力推動意識形態領域各項工作開創新局面。
三、全面細化意識形態工作安排
(一)推動意識形態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1.將意識形態專題學習納入委黨工委中心組學習的重要內容,每半年至少召開一次專題學習研究意識形態內容的會議。
2.每半年向縣委報送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并抄送縣委宣傳部。
3.每次班子會議,由委黨工委書記或委員以及相關委領導及時組織對中央、省、市、縣重要會議、領導講話精神進行傳達學習,始終將意識形態工作記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
4.加強對下屬醫療衛生單位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指導和督促力度,壓實壓緊意識形態工作責任。
5.將意識形態工作列為民主生活會的重要內容,在班子年度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中,把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情況作為重點,認真檢視問題;委班子成員尤其是委黨工委委員,要對照分管的工作,對照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做好剖析檢查,引導黨員干部壓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
6.將意識形態工作作為述職報告的重要內容,委班子成員在年度述職時,必須把落實意識形態工作制情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個人述職報告之中。
7.將落實意識形態工作制納入各醫療衛生單位的年終考評范疇。
(二)全面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
1.充分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講堂的作用,創新運用新媒體手段,增強宣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充分發揮好志愿服務隊伍的作用,結合衛生行業特點,組織開展貼合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文明實踐活動。
3.結合“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深入開展義診和健康教育宣傳。
4.繼續加強網絡意識形態陣地的管理,注銷“衛計委”微博,做好“衛健委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明確專人管理,及時更新信息。
5.督促各種微信工作群做好自身管理,做到“建、管、用”相結合。
6.積極利用好“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把運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學習、培訓、評優評先有機結合,作為對機關干部和下屬醫療衛生單位的政治理論學習、精神文明創建、思想政治工作、黨建工作的考核內容的重要依據。
一、五個對照
1、對照“十條軍規”、“十大宣言”、 “三個絕不能”,反思自身存在如下問題:本人能對黨絕對忠誠,但在擔當上缺乏主動性;在歷史的人做歷史的事上面找不到定位,看的多,想的少,做的不夠;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局觀意識仍有待進一步加強;在最多講一次執行仍有不足;在“只為辦好想辦法”上有惰性思想,不夠深入,不夠全面;在“主動盡責勇擔當”上擔當意識不足;缺乏人人都是大環境、主人翁的表率。
2、對照“六機”現象,反思日常行為,反思自身問題如下:一是“拖拉機”,工作中說干就干、雷厲風行的作風不夠,存在做事拖拉、行動遲緩現象。有些不是特別著急的工作會放在手上,等到截止之前才開始動手處理。二是“推土機”,日常工作中推諉扯皮現象很少,但工作的主動性還不夠高,有時候過于強調職責分工,主動擔當有待于進一步增強。三是“壓縮機”,工作標準不高,對上級交辦的任務高質量完成這方面還不夠,有的工作存在應付現象,比如*********,有時會因為其他工作疲于應付,從而未能深度挖掘亮點,沒有做到好中求好。四是“洗衣機”,工作中存在“凡事不出錯”的想法,過于堅持原則、拿政策、文件當擋箭牌,盡量避免出錯。五是“攪拌機”,對照“攪拌機”及其結息,仔細對照和反省,我身上不存在。六是“復讀機”,工作中習慣按照上級部署及政策、文件規定形式,主動謀劃、積極參與不夠。
3、對照市委七屆四次全會部署的15 項攻堅任務,深入檢視在貫徹全會精神、落實攻堅任務方面的“庸、散、慢”問題,反思自身問題如下:對任務未能認真學習,不能完全吃透市委精神及分局黨委的工作思路、以及工作任務實質與目的。任務沒有具體分解表,做一項看一樣,照成工作斷斷續續,整體功效不能體現。任務安排沒有時間表,做做拖拖看看,完成效率低下。沒有追求高標準任務標桿,存在完成就好過了就行的惰性思想,不愿多花時間花心思去執行好,完成好。
4、對照四起損害營商環境的典型案例,工作中是否存在耍花招、打太極、擺烏龍、薅羊毛等問題,反思自身問題如下:在******專業問題方面存在答復不完整或者模棱兩可的情況,對部門業務工作不愿公開,不愿聽到批評意見。
5、對照退休“老王”、“跑腿書記”卓彥慶等正面典型,反思自身問題如下:自覺慚愧不如,思想境界、宗旨意識存在差距。凡事以穩為準,年紀輕輕就想著應付就好,沒有靜心思考如何干好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工作中存在經驗主義,忽視因情施策,導致工作中存在 “流程化”傾向。面對新時期新問題新情況,缺乏學習思考和改變,導致工作提不起,效率低下。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剖析
一是“泛化心理”,傳導不良情緒。本人容易在發生了一件事以后總是以偏概全,把不良影響和不良感受“泛化”到方方面面,不會用客觀冷靜的思維來看待工作和機遇。比如領導交辦一件事需要加班,看著同事都下班容易內心產生抵觸情緒,覺得工作上有所針對的錯誤思想。
二是“激化情緒”,誤導判斷力。遇事總是容易情緒化,帶著自己好惡情緒判斷,激動的情緒化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去分析問題,導致在問題判斷力上出現差錯,給事件處置帶來自身障礙,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和毛病,不注意學習人家優點。比如工作上提出差異性看法不被認同時,自己內心就覺得大家針對我,不反思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
三是“僵化固執”,拒絕探索成長。總是固守自己長久以來的經驗主義和庸俗“套路”,對新事物,新知識缺乏主動性,導致思維僵化,辦法不多,缺乏探索能力。剛參加工作時,身上就像有使不完的勁,曾做過********等工作,永遠給人一種真誠、積極的感覺。但隨著結婚成家,到現在有了小孩,分去了一部分精力,對工作少了一些激情,也總覺得自己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不管怎么做還是比大部分都做的好,主觀上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沒有學習創新,在工作能力的提升上滯緩。
四是“弱化能力”,缺乏擔當勇氣。抓住過去的一點不足錯誤不放,判定自己在該領域缺乏能力,“弱化”的暗示后不愿去再次嘗試或者面對挑戰,久而久之就放棄責任,放棄目標,放棄態度,放棄擔當。比如工作上對一些不常用的知識理論是遇到工作難題時才動手學習,總覺得那方面雖然自己不會,但是總抱著僥幸心理認為不會涉及到,而且理論化的學習枯燥難懂,不愿去了解去思考,導致在遇到新情況時存在盲區。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進特性。以元認知的基本成分觀照教師的教學行為,則教師的元認知知識可以增強教學的準備性和計劃性,
元認知體驗可以提升教學的反思性和動力性,元認知監控可以促成教學行為的持續改進與優化。因此元認
知對增強教師的教學適應性和有效性將產生積極作用。
關鍵詞:元認知 教學優化 教學適應性
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推行十年有余,
關于新課改的利弊得失一直是專家學者和一線教
師關注和討論的話題。筆者認為,無論課程與教學
改革的理論基礎如何具有現代性,課程實施如何具
有整體規劃性,提升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發展始終
應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新課改推出了一
些新的教育理念和與以往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但
也給教師帶來了教學適應上的困難與質量提升的
困惑。教學質量的提升最終體現于學生的學習成效
和身心積極、健康的發展,關鍵則在于教師教學活
動的有效展開和持續改進。有研究者指出,“教學適
應性問題的解決是一項整體工程,需要教學系統的
協同變革與持續優化。”但同時也承認,“解決教學
適應性問題,需要教師對教學的認真投入,需要教
師的熱忱和機智。”元認知作為一種同自我反思與
個人調控密切相關的認識活動和學習策略,不僅僅
局限于學生的學習領域,也開始越來越多地被用來
審視和指導教師的教學活動,成為教師增強教學適
應性和實現高效教學的必備素養。
一、元認知的概念及基本成分
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在20世紀70年
代由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J.H.Flavell)提出。他認
為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其實質是人對認知活動
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心理領域的認知有廣義
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與認識是同一概念,是指
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和聯系,并揭示事物對人
的意義與作用的心理活動。狹義的認知是指人們獲
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包括感知、記憶、想象、
思維等心理活動。心理學將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
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
再進而支配人的行為的過程看做是一個信息加工
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簡言之,元認知即個體
擁有的關于這些認知活動的知識和對認知過程的
控制。由于人在各個領域都離不開認知活動的參與
和調節,因此元認知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當前的研究者認為元認知由三種基本成分組
成:即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元
認知知識是人們對影響自己認知過程與結果的各
種因素及其影響方式的認識;元認知體驗是主體在
元認知活動中獲得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元認知
監控是元認知的核心,是主體借助元認知體驗同時
運用元認知知識對認知活動不斷進行評價與調節
的過程。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與元認知監控總
是彼此制約,相互影響,共同促成主體認識活動的
有效展開。
二、教學中的認知因素與改進特性
學生在教師引領下,借助由人類間接經驗構成
的教材來認識人與世界的過程離不開感知、記憶、
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也必然包含著掌握知識、運
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元認知作為一種學習策
略,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那么,
教師的教是否是一種認識活動,包含著認知因素
呢?在我國學者提出的“教學認識論”體系中,強調
教學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教師教學生認識,是學
生個體在教師的主導下,主要掌握人類歷史經驗,
認識客觀世界和發展自身。這里強調了教學認識
是以學生為主體掌握間接經驗來認識世界、發展身
心的特殊性。但該理論體系同時也指出,在教學認
識中,并不排斥教師去進行認識活動。教師引導學
生去認識的前提條件是掌握教材內容、學生情況、
整個教學活動,這屬于教師的“一般認識活動”。教
師要開展教學,必然是以對教材、學生、教學方法與
策略、教學媒體與環境的認識、理解與內化為前提,
其中必然借助感知、記憶、想象與思維等基本的認
知活動。此外,現代教學活動具有鮮明的科學性特
征,即教學活動要合乎教學的內在規律,反映教學
的客觀實際。古往今來的教育研究者摸索出了許
多的教育規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理論。要實
現教學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教師首先要認識、理解
和掌握這些教育教學理論。同時,教師還需要正確
認識自己專業發展的優勢與不足,深入了解教學對
象的特點與發展潛能,以便更順利地開展教學。因
此,教師的教學活動包含著堅實而豐富的認知因
素,大到對整個學科教學的構思謀劃,小到對單個
教學環節的設計運籌,都離不開認知活動的參與。
元認知作為認識和調控認知活動的心理過程,同樣
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際的調
節、控制作用。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而言,教師專業發展水
平與教學質量應該是正相關關系。教師個體專業發
展表現為教師從一個生手教師向一個熟練教師轉
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包含著教師教學的
不斷改進和持續優化。但現實中相當一部分中小學
教師存在一種教學惰性,表現為對教學無興趣,視
教學為負擔,對教學工作的改進無追求,教學內容
的講授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多年不變,教學水平始終
停留在一種低層次的簡單循環往復上同。另有研究
者比較特級教師與普通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及其困
惑的差異,對于“我想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面臨的
最大困擾是什么”的回答,兩組教師的回答表現出
一致性,居于前兩位的是“忙于家庭、學校的瑣事,
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學習”、“應付考試為中心,對教
學理念失去信心”,第三位則是“缺乏專家的引領”。
當問到“教學產生惰性的原因何在時”,兩組中都有
三成的教師表達出“畏難心理”。可見,許多中小學
教師在教學行為上的安于現狀和心理惰性除了缺
乏時間和精力外,還因缺乏一種反思和改進的意
識、習慣和方法而造成的消極態度,進而造成一種
遷就現狀、拖延改變、甘于平庸的職業局面。教師在
專業發展過程中,唯有對日常教學活動不斷查缺補
漏、修正不足,取長補短、日求進步,才能使自己的
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教學過程不斷優化。元認知為
教師提供了深入認識教學本身和不斷檢視個人教
學行為的意識、習慣和策略。事實證明,有鮮明教學
風格和成熟教學技能的教師總是對自身的教學實
踐有清晰的反省意識和穩定的自我改進能力,因
此,元認知所包含的三個基本成分對于教師教學行
為的自我檢視和自我修正有著切中肯綮的價值與
功用。
三、教師的元認知知識有助于增強教學
的準備性和計劃性
元認知知識是主體通過經驗積累起來的,它關
注認知活動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具
體而言,元認知的知識是關于認知主體、認知任務
和認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識。個體運用已有的元認知
知識可以對信息加工過程中的各種認知活動進行
調節和控制。
首先,元認知知識包括關于認知主體的知識。
這類知識包括關于自我和他人作為認知加工者的
特點,以及存在于個體內和個體間的認知相似性和
差異性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在職業生涯開端就
對自己擔任教師職業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個性
特征進行自我檢視和評價,內心考量個人的興趣、
愛好、氣質是否貼近教師職業,自己認知方式和行
為模式適合形成什么樣的教學風格。此外,教師需
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個
性差異,包括優等生與學困生的差異,男生與女生
的差異,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差異。教師還應該通
過交流,了解自己的教學與優秀教師、老教師以及
同輩教師之間的差異。當教師充分地認識自己,才
能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去完善教學;充分認識學生,
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去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同
事,才能立足自身、博采眾長去形成自己的教學風
格,進行有針對性同時又切合自身實際的教學實踐。
其次,元認知知識包括認知任務的知識。這類
知識主要是關于認知活動的任務要求等方面的知
識,包括認知材料、認知任務、活動層次等方面。對
于教師而言,教學活動開始前需要對國家統一的教
育目的、學齡階段的教育目標、所教學科的教學目
標以及單元課堂的教學任務都有清晰的認識和理
解。具體到課程教學,教師還需要對教材的性質、難
度、結構特點、呈現方式、邏輯性、熟悉度等方面深
入認識,需要對每堂課或每個單元的教學過程、方
法和教學組織等諸多教學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最后,元認知知識還包括策略的知識。這主要
指主體對于完成某項認知任務所需要的認知方法
等方面的知識。對于教師的教學活動而言,教學方
法和策略的知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教師不僅需要
充分熟悉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還需要選擇合理的
教學策略展開教學。在擬定教學計劃時,教師需要
了解不同教學策略的特點、應用條件以及教學策略
的有效性,充分考慮教學策略同教學任務、教學內
容、學生身心特點的關聯性,作出最合理的決策。
從元認知知識的基本構成來看,它關注了人、
任務、策略這三個要素的有機構成與相互作用。對
于教師的教學來說,教學的整體性和計劃性非常重
要。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的關注的人是自己和學生,
需要關注的任務是課程與教學目標,需要關注的策
略是開展教學的有效方法和具體教學策略。元認知
知識保證教師教學有更充分的準備性,將自己的個
性與能力優勢、課程目標與教學任務要求、教師教
學策略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全盤考量,保證教學具有
更完備的計劃性和更整體的實效性。教師的教學計
劃涉及教學實施前對教學目標、過程等方面的規劃
與安排,包括設置教學目標、合理規劃時間、預測重
點和難點、產生待回答的問題以及如何完成教學任
務等。元認知知識避免了教師將教學各要素進行生
硬或錯位的拼接,力求促成教學各要素有機和有序
的融合,借以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與教學設計中的
決策意識。
四、教師的元認知體驗可以提升教學的
反思性和動力性
元認知體驗是伴隨認知活動產生的認知體驗
和情感體驗。元認知體驗既可能發生在認知活動之
前,也可能發生在認知活動之后。教學前的元認知
體驗主要表現為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它是教師對自
己是否有能力組織和執行教學行為的主觀判斷,表
現為教師對教學的自信心與勝任感的強弱。自我效
能感源于教師先前教學的成敗經驗,但又對后繼的
教學活動產生影響。例如,初任教師在走上講臺前
因預感教學的生澀和不順利而可能產生過度焦慮,
熟練教師則因想象和預感教學的成功從而產生內
心的期待與滿足。
元認知體驗一般發生在需要高度自覺和緊張
思維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活動中,這種工作或學習要
求事先有周密的計劃,事后有客觀的評價,整個過
程都可能伴隨著多方面的情感體驗。教師的教學行
為由于牽涉到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等多方
因素,受到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和指摘品評,必然
引發大量的認知感受和情緒體驗。教師的認知體驗
包括在教學過程中伴隨產生的心得或教訓。如有時
教師在對某個概念或理論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忽然
發現自己剛真正領悟和理解,之前對教材并沒有真
正融會貫通;還有的時候教師在講授知識時會感覺
到舉例困難或講解乏力,發現學生在知識接受中也
出現阻隔與困惑。這些認知體驗可以幫助教師發現
教學中潛在的問題,可以為教學監控環節提供資源
或素材。如一位老教師在講授小學語文二年級的
《小馬過河》(北師大版)一課時,有個學生站起來對
文中老馬對小馬說的話提出質疑,說:“課文里老馬
教小馬親自到河里去試水深,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假如我們面對一條不知深淺的河,也親自下河去
試,如果水真的很深,我們不是會被淹死嗎?”這一
下把老師問住了,面對眾目睽睽的聽課教師和學生
臉紅了又紅,只好說下節課再解答這個問題。這
個場景定然會讓這位老師更多地反思自己的課前
準備和教學應變能力。
教師的情緒感受和表達是教學的常態,但如果
缺乏元認知體驗,教師因教學引發的喜怒哀樂只是
成為單純的情緒釋放和個人宣泄,無法成為對教學
反省認知和尋求改進的契機。元認知體驗提高了教
師對教學中認知體驗和情緒體驗的自我省察,如能
對之作系統的記錄、整理和深入的剖析,則會促成
教師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反思。有研究指出,教學反
思是一個能動的、審慎的認知加工過程,也是一個
與情感和認知都密切相關并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
過程中,不僅有智力加工,而且需要有情感、態度等
動力系統的支持。如前文所言,元認知體驗會影響
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對后繼的教學產生動力性作
用。在教學中,當教師認識到某種方法和策略有效,
教學成功帶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會進一步強化教
師的認知行動,以后更積極地在教學中采用;教學
失敗帶來的挫折感與沮喪感對于教師的后繼教學
既可能成為動力,也可能成為阻力。教師關注自身
的教學體驗,可以將失敗奠基為進步的階梯,將危
機轉化為成功的契機,不斷尋求專業能力的提升。
五、教師的元認知監控有助于教學行為
的持續改進與優化
教學終究還是教師的一種個體性活動,凡是個
體性的活動,其績效與成敗同活動主體的反思意識
和自主改進能力密切相關。元認知監控是對認知行
為的管理與控制,是主體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
中,將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對
其進行積極、自覺地監視、控制和調節。元認知監控
可以幫助教師有意識地、自覺地對教學活動進行自
我審察和調節修正,促使其不斷優化,從而最大限
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一般認為,元認知監控的過
程涉及四個環節,即制定計劃、實際控制、檢查結
果、采取補救措施。對于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實
施、教學評價和教學改進與優化等環節來說,元認
知監控可以貫穿始終,達到對教學各個環節的合理
性和實效性的省察控制。
教學是一個多因素、多環節、多層次動態整合
的過程,但每節課或每個單元的教學又有其相對完
整性。元認知監控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種自我聚
焦、自我檢視和自我修正的意識和手段,將教師的
教學方案與實施過程置于一種更高、更整體性地意
識控制之下,有助于教師在長期教學中形成獨立的
教學風格,獲得純熟的教學機智。元認知監控可以
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前的計劃與準備,課堂
的控制與調節,課后的評價與反思,以及下一教學
周期的優化與改進。教學的元認知監控是建立在教
學的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的基礎上,一方面它
能根據教學目標及時體察和反饋教學活動的結果、
教學策略的使用效果、教學達成目標的程度和水平
等;另一方面,它還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調整預
先的目標或計劃,改變不適合的教學策略,矯正學
生的不良學習行為以及對尚未達成的目標采取補
救措施等。
元認知的研究者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監控策
略,它們也可為教師的教學優化和改進提供可操作
的行為措施,幫助教師消減教學惰性和畏難心理,
尋求有效的教學途徑。其中一種元認知策略為元理
解檢查單法,布朗最早認為元理解是認知主體在閱
讀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自身的思維狀況的清晰
意識和對自我修正機制的積極調用。斯科若
(schmw,1998)設計了學生在實際閱讀活動和問題
解決中所運用的元理解檢查單法,該檢查單的一些
項目如下:
計劃:(1)這個任務的性質是什么?(2)我的目
標是什么?(3)我需要哪類信息和策略?(4)我需要
多少信息和資源?
監控:(1)我對正在解決的問題有清楚的理解
嗎?(2)這個任務有意義嗎?(3)我正在達到我的目
標嗎?(4)我需要改變策略嗎?
評價:(1)我已經達到我的目的了嗎?(2)我完
成了什么?(3)我沒完成什么?(4)我下次會以不同
的方式做事嗎?
如果我們轉換認知主體和對象,從教師教學的
視角來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如上的自我審視和
追問,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提升教學計劃性、反思
性和監控性的手段嗎?
教學作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有目的、
有計劃、有組織的雙邊活動,其關鍵還在于教師對
自身教學的充分理解和對學生學習的有效引導;教
師專業發展的漸進性和學生作為未成年個體的展
開性,決定了教師必須對教學活動不斷進行調控以
尋求過程與效果的持續改進。元認知所涵納的知
識、體驗與監控的成分同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實
施與評價有著內在不可分割的關聯與融合,它所具
有的意識性與調控性的功能正可給親歷基礎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1)09-0035-03
當前我國課程改革面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單一與多元的沖擊,而社會事件的豐沛多元、鮮活及時、發人深省及其核心問題常常與課程培養目標息息相關等特性[1],使得社會事件融入社會科學課程成為必要和可行。社會事件融入教學是指以真實存在的社會事件為媒介開展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本文意在分析社會事件融入教學的價值與流程,以及在操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為教學改革與創新注入活力。
一、社會事件融入教學的價值
當前中小學社會科學課程偏重歷史的、人文的內容,對于豐沛多元、鮮活及時、發人深省的社會事件卻不夠重視。在這個媒體無所不在、社會事件傳播迅速及時的今天,身為教師,就應該和學生在對社會事件的探索、解讀中,在批判意識萌芽、反思不斷進行、意識漸進覺醒的過程中,把學生培養成為能批判反思、獨立思考的新世紀公民。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學習興趣大體上可以分為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兩種。前者是由所學材料或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學習活動的結果引起的。間接學習興趣具有明顯的自覺性。當一個人意識到學習的社會意義或與自己的關系時,學習興趣就隨之產生。社會事件融入教學,通過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發掘教學形式的趣味性,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得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效與愉悅。
2.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傳統的社會科學課程教材關注的是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常識。基本理論是對社會制度與社會實踐的理想表達,它使學生了解到社會的積極面,但也會使學生對社會問題缺乏深度認識。而社會事件融入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通過對活生生的社會事件的深度剖析,讓學生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社會圖像,體會到社會問題的紛繁復雜,看到社會的消極面。透過教學,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壓力與挑戰,認識到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可能空間,進而萌生為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而努力學習的動機。學生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義務與使命,就會逐步形成對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培養學生批判反思、獨立思考的能力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強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死記硬背,獲得的知識并不為學生所信奉。基于此,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開放式學習方式。“學習者只有在認真思考它自己發現的問題,追求符合自己的知識和理解力的答案時,才是真正地在學習。”[2]社會事件融入教學,就是要把隱藏在社會事件背后的故事與問題拋出來,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共同探討中,在師生的檢討與反思中,澄明事件的價值觀。在此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是死記硬背的,而是經過自身的探索與合作獲得的。學生運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其批判反思、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會不斷增強。
二、社會事件融入教學的流程
1.確認教學背景
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認識教學背景。要明晰教學背景,就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分析學生特性。學生是教學的真正主體。社會事件融入教學,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動學生參與,引起學生緊張的智力活動,對社會問題進行思考與批判。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特性的充分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2)選定與教學目標吻合的社會事件。社會科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多元而生動的,要使這些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就應該選擇與教學目標相契合的社會事件。(3)了解教學環境限制。不同的教學內容與形式,都需要一定的教學環境支持。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校以及班級教學的硬件與軟件實力,摸清教學實施條件,這樣才能順利開展教學。
2.聚焦社會事件
教師選擇好社會事件后,并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呈現給學生,而需要對事件進行組織與加工。組織是將事件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材料,確定呈現的先后順序與重點難點;加工是將事件根據實際需要轉化成一定的形式,如文字材料、音頻材料、視頻材料、圖表、記憶信息等[3],以更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聚焦社會事件,就是教師在對事件深度把握后,選擇將材料以何種結構與形式呈現給學生,使之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啟發性,使之更好地融入社會科課程的教學。
3.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
教師將社會事件呈現給學生后,應該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各抒己見,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當然,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教師要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自由的智力活動。“假如學校里游蕩著權威的幽靈,對此學生也不反抗的話,那么權威的思想將深深地印在他們幼稚可塑的本質里,而幾乎不可變更,而這樣的學生將來只知道服從與固執,卻不知道怎樣自由地生活。”[4]學生在經歷自主學習與各抒己見之后,他們的見解雖然有些是富有洞見的,但大多數可能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時候就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開展協作學習,開展相互間的質疑、討論與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教師應該提煉學生的不同觀點,給予歸納、分類,并評價各個觀點的可取和不足之處。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硬性強加給學生。
4.檢討與反思
教師應在課后進行檢討與反思,尤其要關注課堂教學效果與課堂中反映出來的問題。由于社會事件融入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教師發現問題所在,及時加以解決,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批判意識與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社會事件融入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社會事件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手段
社會事件融入教學是指以真實存在的社會事件為媒介開展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將其作為獲取知識的手段,這樣就窄化與異化了社會事件的內涵。社會事件融入教學,應該是一種真實的、自然的、隱性的融入,最終是要融入到生活實踐中去。比如,教師在進行關于環保主題的教學時,不僅要在課堂上講解環保知識,而且應該帶領學生一起做環保,教他們在超市購物多用環保購物袋,教他們如何減少紙張、筷子的浪費,教他們如何讓一種新的行為模式持之以恒,最后變成他們內心的信念和一種生活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事件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2.教師是一個積極的引導者與分享者
社會事件在真實、自然、隱性地融入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積極的引導者與分享者,而不是課堂教學的操縱者。學生在面對社會事件時,總會有諸多的感悟與困惑,這時候,教師不是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盤托出,更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教師應該在學生困惑的時候給予引導,讓他們在引導下思考,感受與經歷豁然開朗的喜悅;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感受,在分享中進步與成長。總之,教師需要做的是,與學生一起去發現、經歷、分享,一起進步與成長。
3.學生應該是教學的真正主體
所有的社會事件都是真實的社會現象,雖然不是全部,卻是歷歷在目的真實[5]。在課堂中,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學生逃避社會丑態,對它們熟視無睹,而是讓孩子們正視社會百態,學會澄清被混淆的價值,重建幾近崩潰的信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真正主體,他們對社會事件進行討論與交流,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要做的是,讓學生們在了解社會現狀的表層之后,能試著去看背后的成因,進而慢慢積累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對問題的判斷、對生命的尊重[6]。
4.討論的場域與氣氛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
社會事件融入教學,不是為孩子們呈現社會事件知識,而是要讓孩子們積極面對社會事件,分析社會事件所反映的問題以及背后的價值觀,并學會理性地面對和處理。這個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自己主動思考與探索的過程,應該是不斷交流、討論與澄明的過程。因此,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討論的場域與氣氛,讓學生在討論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參與教學,才能有效保障教學質量。
社會事件融入教學,師生在課前的準備、教學的進程以及課后的檢視中,不斷與社會事件、文化脈絡和自我的意識形態進行對話和碰撞,見證他們在這綿密的交織、探索的歷程中[7],尋找著轉化社會、批判解放的路徑。
參考文獻:
[1][5][6][7]蕭又齊.回顧與眺望――重說社會事件融入社會科課程的故事[A]∥明貞.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C].臺北:心理出版社,2010.
[2]弗羅斯特.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50.
[3]羅祖兵.教育學問題教學:涵義、價值與操作[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4]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56.
Social Event in Teaching: Value, Procedure and Problem
LI Ju-cai
初任教師也稱新教師、新手教師。在我國,新教師是指完成了師范教育課程,被引入教師專業崗位,尚未完全適應、勝任教學的教師。有大量研究表明,入職初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時期,但處于入職期的新教師又將比處于其他階段的教師遇到更多、更復雜的專業發展問題。
國外學者維恩曼(Veenman,1984)曾對1960至1983年間關于教師教學工作中所遇到問題的近百項實證研究進行了歸納,并提出了初任教師最常遇到的24個問題,其中在前十位的就有:與家長的關系、與同事的關系、由于沒有充分的準備時間而形成的教學負擔過重等。博拉姆(Bolam,1979)等人寫了一份關于初任教師在任教第一年中所遇到問題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初任教師遇到的困難主要有:師生關系不好;有些小學缺乏合格的頂替教員;有些中學缺乏某些學科的頂替教員;一月份入學的學生跨兩個學年,這給教學造成困難;導師和試用教師同時不任課,這比較難以安排等。
我國學者王小棉(1999)的研究表明,初任教師在任職初期所遇到的困難主要有:處理與學校領導和同事關系的問題;處理教育學生過程中的師生關系問題;處理教學過程中學生方面的問題;處理教學過程中教材等方面的問題;處理與家長及校外有關方面的關系問題等。另外,趙昌木(2004)曾對196名教師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表明,在初任教師任教時期,經常遇到的困難或問題依次是(依據教師回答問題出現的頻率排序):(1)教材不熟,重難點把握不準;(2)教法不靈活,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教學管理能力差,難以維持課堂紀律;(4)不能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5)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6)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難以解答;(7)不能妥善處理課堂偶發事件;(8)教學材料匱乏;(9)難以處理與同事的關系;(10)教學設施簡陋;(11)教學語言不流利,有時出現口誤;(12)板書不規范;等等。另外,新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還受諸如班級規模過大,缺乏準備教學的時間,缺乏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等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問題的普遍存在,嚴重制約著初任教師在教學上的成長和發展。
二、初任教師心理困境之歸因分析
從國內外學者們的調查研究結果可知,入職初期的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普遍存在認知不當、角色沖突等心理困境。因此,我們可以以角色理論為分析框架,對初任教師專業成長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
1.角色定位的模糊
“角色”是指一個人的身份,也可以說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占據該地位后派生出來的相應的行為模式。20世紀初,美國著名社會學家G.H.米德把“角色”一詞引入社會心理學領域,以此來說明人的社會化行為。角色模糊指個體所體驗到的角色環境的不確定性。一直以來,“傳道、授業、解惑”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神圣而崇高的角色定位。但是,當今社會,多元文化的融合與沖突不斷,人們的價值取向呈多元化發展,社會對教師角色認知日漸分歧。因此許多初任教師對于自己將要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感覺不清晰,導致角色模糊。主要原因是角色期待不明,角色知覺能力差,在職業活動中因心理準備不足而承受巨大壓力,職業認同下降等。
2.多重角色的沖突
角色沖突指個體所體驗到的難以調和的同時來自于環境的不同期待,主要原因是角色準備不足,多重群體的社會化或角色規定的人格特征與角色承擔者個人的原有人格特征不相符合。就是當一個人扮演一個角色或同時扮演幾個不同的角色時,由于不能勝任,而引發的矛盾和沖突。教師是一個多角色的職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知識的傳授者、心理治療工作者、家長的人、集體的領導者、朋友與知己等。如果教師不能順利地進行角色轉換或面對多種角色期待不能順利地調節,就會出現角色沖突。初任教師剛從學生的角色轉換為教師的角色,然后實現教師角色的適應,在學校系統中逐步了解和認識自己在專業群體或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領悟并遵從群體和社會對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學會如何順利地完成角色義務,以表現合宜角色行為的過程。作為剛踏入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初任教師,要實現這些目標,肯定具有一定的困難。有些初任教師通過自己的掙扎,在教學專業中生存了下來,但由于入職階段多種角色帶來的沖突,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一種想從現實中逃脫的欲望,這勢必會降低他們的自信以及對教學的責任感,從而影響到在工作中的積極性。
3.期望與現實的差距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們在滿足了生理上的需求之后,對自我實現層次上的需求就會增大,成就感和榮譽感也就成為了追求的目標。教師一般都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他們追求個人成功的價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應有的反饋。初任教師處在一個充滿理想與期待的專業成長關鍵期,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教師的成功具有不確定性,職業成就不像其他職業那么明顯。每一位初任教師都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一個很美好的設想,總希望自己教的學生比別的教師的強,可在現實中,學生的問題很復雜,問題很難處理。實際的教學與他們理想中的大相徑庭,學生并不一定有他們想象中的對學習的渴望,教學不能得心應手,并感到力不從心,于是茫然無措。面臨“現實的沖擊”,使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會出現自尊心與自卑感的沖突,理想與現實的失落感。他們認為,由于不能應付每天遇到的繁重的工作壓力,自我滿足和實現個人目標的機會被剝奪。這些倦怠的表現會導致低效的專業行為,進而使初任教師經歷失去自尊、忘卻理想,失去對教學專業的熱情,直至中途離職。
三、初任教師專業成長的心理調適
初任教師既承受著外在期望的壓力,又面對角色扮演過程的失調,加上期望與現實的差距等,往往會使初任教師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甚至會給一些初任教師留下一段受挫的經歷,有些甚至會萌發退出教師職業的想法。因此,指導初任教師進行專業成長中的心理調適,是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重要教育措施。
1.角色認識:初任教師專業成長的心理之源
“意識”就是我們的覺知狀態,即對我們自身、對外界的環境事件以及自己與外界環境事件關系的覺知狀態。它具有主觀性、統一性、流動性以及能動性,在進行活動之前,我們覺知到活動的目標和結果,并以觀念的形式存在于頭腦中,也以此作出活動計劃;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會對自己的活動不斷覺知,并根據反饋信息與活動目標相比較,以保持或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認識”則來源于希臘語Epis-teme(知識)和logos(邏輯)的結合,意即關于知識的學說,在哲學中就是指人們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認識。黑格爾認為,主體的思維或理念在不斷的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運動中,最終通過不斷的揚棄自身實現了自身的回歸,于是認識本就是一種回歸的過程,自己回歸到自己,認識也就成為了可能,而人就是認識和把握絕對精神的主體。正確的意識和認識是成功的關鍵,所以,全面提高初任教師自身的意識和認識能力是預防倦怠的根本所在。
初任教師更需要自己對教師這個職業建立一個合理的角色期望。期望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自身價值的體現,期望的合理與否相應表現為價值的沖突與失范。價值的沖突導源于人的意識和多元性,價值沖突的出現是人類思想豐富的具體表現。馬克思曾經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是人們所利用的并表現了對人的需要的關系的物的屬性。價值是一個多元化、多維度、多層次的龐大體系,不同的初任教師擁有著自己內部不同的價值觀念與價值準則,而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準則各自內部和相互之間又存在著不同的矛盾,這也就是初任教師價值的沖突。其別是在多項角色中的價值不可協調或不可統一,就勢必會出現初任教師價值觀念的沖突。而初任教師一旦出現這種沖突,就會在經常遇到的堅持制度原則與追求正義公平之間出現思想或行為上的猶豫、仿徨與困惑。由此,初任教師自身要對自身的職業角色有比較正確的認識,盡管教師擔負著歷史的重任,但是教師也僅僅是一個平凡的人,而并非是所謂的圣賢。
2.教學檔案:初任教師專業成長的心理之鏡
近年來,“檔案”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議題。“教學檔案”系教師對其教學知能、成長與成就,進行實際資料的搜集,并將之組織化、系統化呈現之文件檔案,包含教師的省思及與他人對話的記錄。在教師專業發展上,教學檔案可以發揮相當多的功能。一個良好的教學檔案能夠有效呈現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與教學的成果,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就自己的專業成長和教學知能表現,做有組織、有系統、目標導向的搜集資料和記錄。而此種教學專業表現記錄由于是教師自我選擇、自我搜集、自我省思的,所以不但能夠反映教師的個別性和自主權,也能促進教師在不斷反省實踐中自我專業成長,進而達成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這對于處于教師生涯發展的初任階段的初任教師來說,其應用的價值不言而喻。
3.教學省思:初任教師專業成長的心理之徑
教學省思則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內在思考過程,它強調教師運用本身內省能力,于教學時對當時情境檢視判斷,判斷策略的優劣得失,決定采用的教學方式及策略。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新教師,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初任教師要想得到學生、家長、學校和同行的肯定,首先應該加強對教材的研究與探討,把握教材的精神和實質。但由于教師長久浸潤在職業文化中,容易造成失去敏感性,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沒有去感受,沒有去知覺,所以,還需在職業活動、社會活動和新的情境中親身體驗,還需針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省思。只有不斷地省思,才會強化專業的自主性、建構起個人風格的教學專業、增加敏銳度與視野的開闊以達到解決教學中的根本問題。
參考文獻
[1] 戴銳.新教師職業適應不良及其防范.教育探索,2002(4).
[2] 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 趙昌木.教師成長:實踐知識和智慧的形成及發展.教育研究,2004(5).
[4] 章立早.了解“角色理論”,調定自我角色.心理與健康,2001(8).
[5] 馬劍虹,張廷文.角色認知、控制感及工作壓力的關系分析.人類工效學,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