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30 15:03: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外科技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國家競爭的焦點已轉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資源。因此,世界各國紛紛調整科技政策,將科技發展目標與經濟發展目標緊密結合,強調科學技術為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服務,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直接資助或間接引導相關科技項目的開展。科學研究活動也從早期是一種科學家及相關學術團體的興趣性活動,變成為由政府直接領導和支持的一項社會事業,并肩負著國家發展的戰略使命。在這種情況下,對科學研究工作進行評價也不再是科學家相互之間的一種個人監督和促進行為,它已成為政府參與和支持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學技術本身的迅速發展和復雜度的大幅提高,科學活動的成本不斷上漲。要想進行所有領域的科學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競爭優勢,即使對于發達國家,其經濟實力也不能承受。有鑒于此,有必要加強對科學研究活動的監督和控制,特別是對于國家投資開展的科技項目,必須在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實施高質量的評估,達到確保有限科技資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國家利益的科研活動的目的。
2.1重視科技評估制度建設是各國政府開展科技評估活動的前提
制度化是當前國際科技評估活動的趨勢之一,科技評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動,制度建設是科技評估活動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條件。世界各國制度建設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門法規,有的則以行業規范的形式來進行制度建設。但經過多年的評估實踐和努力,都建立了適合自己國情的科技評估體系和相應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評估活動成為一項制度化、經常化的行為,成為政府管理決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作為科技大國,美國是使科技評估活動制度化最早的國家。上世紀初,美國成立了國會服務部,它所進行的與科技有關的研究、分析和評估可以認為是科技評估制度的雛形。然而,科技評估工作在美國的大范圍開展是在二戰以后。1993年美國第103屆國會頒布了“政府績效與結果法案”(GPRA)。根據GPRA的規定,科技評估的概念與制度、美國國會一級的有關科技評估機構的作用、功能、權力和責任都有明確的法律條文予以確定。此外,日本的《科學技術基本法》(1995)明確了科技評估的地位,《科學技術基本計劃》(1996)和《國家研究開發實施辦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開放型研究評價體制的基本框架,規定日本科技評估機構不能隨意設立或撤銷;1985年法國政府做出規定,在沒有經過評估之前,任何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都不能啟動。法國議會評價局、國家研究評估委員會,前者通過法律創建,后者由部長會議通過政令任命,評估委員會的任期,評估對象的確定,評估報告的公布,都有相應的法律和制度規定;韓國、澳大利亞等國也規定,凡開展科技計劃評估活動,均需依據有關法律設立機構,遵照法定程序進行工作,出具評估結論和向有關單位反饋結果。
據英國衛報的消息說,英國皇家學會研究了在世界上的科學性文章。結果顯示:目前中國是發表科技論文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國家,第一是美國,第三至第七分別時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和加拿大。皇家學會更預測,中國的科學性文章數字,在2013年將會超過美國而升至第一名。
他們認為,中國以及其它發展中國家在科技方面的神速發展,以及他們在這方面的投資,非常有利于世界經濟、工業以及科研的進步。在發展中國家中,除了中國令人矚目外,另外如巴西、印度和韓國在未來10年,科學性文章和研究將有可能超越法國、日本。調查還顯示:土耳其、伊朗和突尼斯等國也在迅速崛起。
對亞洲、南美國家來說,中國、巴西、印度和韓國在科技論文能超越歐美和日本,具有突破性的意義,歐盟(EU)科研與創新部門的負責人提醒歐洲國家,應該在未來10年多和中國合作,否則10年后,歐盟國家將處于被動地位。
我的這篇文章,將討論目前中國以及發展中國家在科技論文、科技政策方面的一些問題。
首先,必須承認科技文章的爆炸性增加,說明中國的科研正在突飛猛進。英國皇家學會覺得,除了數量之外,科技的水平和質量也相當高。中國對工程技術,尤其納米技術的投資很大,而巴西在農業生物技術方面則前景樂觀,有大力發展的良好趨勢。
第二,中國及其它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近些年能發展成為科技論文的大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經濟起飛起了推動作用,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強國,有了財力的依靠,故能在科研的創新和發展方面花大本錢用以投資,科研設備得以大大改善。
第三,亞洲在傳統上重視教育,中國、印度都是文明古國,巴西也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這三個國家目前擁有龐大的科技隊伍,在人數方面是驚人的。這些國家都著重數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不久之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特別提出,如果美國要和亞洲發展中國家競爭而維持領先地位,必須在中學加強數學、科學教育水平。奧巴馬也不無遺憾地指出:目前美國只有1/3初中生精通科學,高中畢業生精通科學的比例更降至1/5。與美國對照,科學教育的相對成功,是亞洲國家的一個重要優勢。
中圖分類號: G250.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4-0081-081 引言
開放存取(簡稱OA)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2008年全球出版的同行評議論文中約20%可以開放獲取。在所有出版的學術期刊中,有8.5%可以在出版商的網站上免費獲取,其中,62%屬于全開放獲取期刊,另有11.9%的論文可以在諸如機構庫(43%)、主題庫(24%)和個人或機構網頁上免費獲取;與人文和社科論文相比,科技類論文的開放存取率更高[1]。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從2000年到2009年,開放存取期刊增長迅速,在2000年,全球有740種開放存取期刊,發表了19500篇開放存取論文,而在2009年,全球開放存取期刊的數量猛增至4769種,發表了191850篇開放存取論文,期刊量增加了544%,論文量增加了884%[2]。OA資源的價值在于向用戶提供免費的全文服務。OA網站是否為用戶提供了易學、易用的交互方式,會影響開放存取功能的發揮。本文對開放存取學術出版聯盟(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OASPA)的會員網站進行了調研。OASPA的正式會員有三類,其中第一類指OA專業出版組織,這類組織建有專門的OA網站,提供多種OA刊物的出版或為其他機構管理和維護OA期刊,其他兩類會員或者僅有一種開放存取刊物,或者僅對開放存取提供支持,因此本文選取第一類會員為研究對象,剔除非英語網站,得到20種OA科技論文出版平臺的網站,包括生物醫藥中心(BioMed)、聯合出版(Co-action)、Hindwai、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等著名的開放存取出版商。本文采用統計分析的方法,結合在線評估工具,從5個方面對OA科技站的可用性進行調研。
主管單位:浙江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溫州醫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溫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1954
國內刊號:33-1196/R
郵發代號:32-10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摘 要:從國外科技期刊發展現狀、運作模式、發展特點與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并就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出路提出了見解,即創新與發展是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唯一出路。在創新與發展的過程中,應把握以下觀點:做好專業數據庫建設;加強與讀者群溝通;提升科技期刊品牌意識;全力打造科技期刊數字化。
關鍵詞 :科技期刊;運作模式:創新與發展;品牌意識;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05
1 國外科技期刊的運作模式及發展趨勢
1.1 國外科技期刊發展現狀
據統計,國際出版規模STM同行評議期刊約2.3萬種,這些STM期刊每年出版論文約140萬篇。21世紀以來,科技出版市場規模每年超過230億美元,而來自科技類期刊達到50%。在出版機構及影響力方面,STM是1 750種,4iley-Blackwe l1 700種,除了商業性出版機構外,還有協會非盈利機構的期刊,這些期刊包括美國化學會ACS,美國武力聯合會AIP,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英國武力學會、美國武力學會等,非盈利性期刊在行業內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如:2009年度SCI收錄的總被引頻次位居前10位的期刊,自然出版集團Nature排第1位;地域分布上,在STM期刊中,美英兩國分別占35.4%,20.4%,中國是1.55%;在論文數量上,前10位主要是美國、英國、荷蘭、德國、日本、法國、瑞士、俄羅斯,中國是114種,排第9位,目前已上升到第2位,整體增長都非常快,這主要得益于中國科研經費的投入, 2003年國家投入是1 540億,到2011年是8 687億,增長幅度非常大,有這么大的投入就有大的產出。根據目前數據分析,未來的5、6年以后,中國的論文數量可能超過美國和歐盟。雖然數量增加很快,但質量如何值得商榷。在語言方面,近半個世紀以來,科技出版和交流逐漸從國家性科學交流模式轉化為跨國交流模式。在SCI交流上,現在通行交流的方式就是英語,其他很難操作。世界學術期刊語種分布,英語64%,漢語7.8%,德語7.6%。
1.2 國外科技期刊運作模式
國外科技期刊大多采取主編負責制,其職責包括:把握方向、吸引稿源、制定稿件背景測定。在編輯方面,有專職模式和兼職模式,專職編輯負責組織稿件工作,兼職則是請科學家做一些審稿并作出最終決定。專職有利于快速、公平地處理稿件,但缺點是編輯需要有很強的專業背景和學術視野,成本較高。大部分采用兼職模式,優勢是專業背景較強、運行成本較低,缺點是難以保證統一的評審標準和公正性,審稿時效難以保證,而辦期刊最為重要和規范的是同行的評議。
目前,通行的出版模式有三種:一種是商業出版集團出版模式,主要是集團化出版模式,這是國際期刊出版的重要模式,國際大型出版集團20世紀中后期就開始資本強強聯合的舉措,整合和兼并出版期刊資源。愛思唯爾出版集團2010年銷售額為33億美元,發表的英文SIM文獻份額占26%,1999年正式推出電子期刊平臺,2010年有86%的收入來自數字化產品;第二種模式是專業協會出版模式,在目前的學習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美國化學學會,他們自己認為是非盈利機構,但真正談判的時候全是商業性的,并且做得非常好。ACS出版社是下屬的一個分支機構,是非常出色的化學類期刊,出版部門盈利性非常強,其原因是背后有美國化學學會支持的學術運作;第三種是專業期刊社,其典型的有Scinece和PNAS,他們分別屬于美國科學促進會和美國科學院,PNAS創刊1914年,1982年由月刊變為半月刊,后來是雙周刊,目前是周刊。傳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付費訂閱,這是科技期刊非常傳統的經營模式,隨著網絡平臺的發展,按照用戶的理念不同,制定不同類型的價格政策,針對機構、個人、會員、學生設有相應的國內價格和國外價格。隨著網絡期刊的出現,出現了印刷版與網絡版捆綁方式。另一種是開放獲取模式,主要有:①開放獲取期刊,完全開放,最有名的是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和英國生物醫學出版中心;②單篇論文開放獲取;③延遲開放獲取,最有名的是Cell;④開放存檔,建立開放存儲窗口,把論文放在免費使用的預印本以及可以免費索取到的地方。
1.3 國外科技期刊發展特點與趨勢
(1)網絡化。當今是計算機網絡平臺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國外科技期刊從投稿、審稿、編輯、制作、市場營銷等編輯出版全過程已實現網絡化,這使得學術期刊的出版形式、傳播手段、閱讀方式有變化,有的還是結構性的變化。所有的資料都必須是在線的,如果不是它就不可能存在,所有的資源都互聯,如果不是,它也不可能存在。科研人員獲取文獻的方式,目前主要是通過網絡形式獲取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占比高達96.1%。
(2)信息化。在內容提供網絡化的基礎上,科技期刊實現了信息服務的智能化和多樣化,同時增強了交互功能。為更好地滿足科研人員的需求,國外各主要科技出版機構普遍重視科技信息服務產品的研發。未來的論文呈現形式概括來說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印出來;第二階段是PDF;第三階段就是信息互動。另外還有可能的是視頻由作者介紹作品以及三維立體模式展現。因此,未來論文的展現會將以更加互動的模式展開。
(3)集團化。從科技期刊數量前5位的國際科技出版機構來看,其科技期刊出版數量已達到4 100多種,占國際科技期刊總數18%,而且這些科技期刊都是國際優秀的科技期刊,代表了國際科技期刊的水平。隨著數字出版技術的發展,科技期刊依托數字出版平臺傳播已是必然。但是數字出版平臺建設,既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又需要一定規模的科技期刊資源做支撐,因此單一科技期刊自建數字出版平臺并進行有效傳播,既不可能、也不現實。因此,科技期刊依托集團化的數字出版平臺進行有效傳播是必然的選擇。
(4)產業化。在國際上,科技期刊出版成為產業化發展態勢,已成不爭的事實。愛思唯爾2010年銷售額達到33億美元。在全球發表的英文科技醫學文獻份額中占26%。美國化學學會作為非盈利性機構,2009年已達到4.72億美元。
(5)國際化。科技期刊的競爭是爭取高水平的國際論文,科技期刊中心隨科學中心轉移而轉移,科技期刊編委會組成也會不斷調整,以加強高水平的論文組織。期刊邊際成本不斷增長,編輯、語言潤色、數據采集與服務等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如印度、菲律賓等地為國際大型出版集團提供編輯出版服務。中國英文版期刊需要走出去,參與國際交流,編委會必須要國際化、并積極參與國際出版的合作,同時應還包括刊名調整等。
(6)OA策略。開發存取(Open Access 簡稱OA)是近年來出現的創新的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在數字化時代,科技家和科研機構大力呼吁科技期刊出版界采用OA策略,OA策略將成為一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因為很多的科學機構給相關的科學研究所很多的經費,這其中也包括中國給了大量的資金購買儀器產生的成果,需要拿到國外去發表,然后再交費。另外,圖書館預訂期刊經費的限制,預定模式的限制,還有國際重要科技出版商由于市場壓力和自身發展的需求,正在不斷探索新的OA模式,他們在創辦新刊的時候,并先采取OA策略。總體上講,OA策略會成為未來科技期刊發展的趨勢。
2 創新是國內科技期刊建康發展的惟一出路
我國的科技期刊在國家自主創新體系中的作用,一直是期刊管理部門、科學界和科技期刊界不懈探究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各自所處位置不同及看問題的視角各異,因而對我國目前科技期刊發展存在的原因莫衷一是。筆者作為一名科技期刊編輯,愿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2.1 數據庫——科技期刊發展的基礎建設
科技期刊國際化特征的具體體現就是被國際上同行業的專業數據庫收錄,當前最為被業界推崇的是被 SCI 收錄。作為數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國,沒有自己的國際性數據庫也是中國科技期刊的切膚之痛。因此,應開展中國科技期刊發展戰略性研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有國際水準的高水平數據庫。同時國家出臺政策,將具有國家和地方政府級投入的科學研究報告首發于國內期刊,為高水平數據庫建設解決飲水之源。
2.2 讀者群——科技期刊發展的核心資源
對科技期刊而言,充足的稿源就是無窮的資源,在科技期刊辦刊的過程中,應把讀者放在第一位,應堅信讀者才是科技期刊生存的基礎和核心資源。目前,許多科技期刊與讀者的交流是單向的,讀者、作者缺少參與感,從而導致科技期刊喪失了最重要的資源。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目前國內的大多數科技期刊為了生存而辦刊,主要是滿足作者的需求,是為作者辦的刊,更多地是在思考如何為作者服務,而很少考慮讀者的需求,這從期刊的印數中就可以發現端倪。現實條件下,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加強與讀者的溝通與交流變得容易。為此,筆者提出了科技期刊編輯的追求:一是將期刊辦成社會與經濟效益完美結合的“雙效”期刊,二是使其成為讀者和作者都喜愛的“雙愛”期刊。
2.3 品牌——科技期刊發展的最高層面
在市場環境下,科技期刊運作方式遭遇瓶頸,如何創新經營模式,保持科技期刊持續健康發展,是對科技期刊經營者的一個考驗。為此,應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科技期刊品牌運作。科技期刊的運作具有不同的層次,而科技期刊的品牌運作應該是科技期刊運作的最高級階段和科技期刊發展的最高級層面。當前,相當多科技期刊的經營已由產品經營轉向期刊品牌經營,品牌成為科技期刊發展的無形資產與核心競爭力,成為科技期刊經營制勝的重要資源,因此,在科技期刊如林與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誰擁有了期刊品牌,誰就能贏得了期刊市場的主動權,而缺乏品牌的科技期刊很難在激烈的市場中得到生存與發展。二是創新科技期刊發展的模式。筆者認為,數字化時代的科技期刊成功經營模式應具有三個特征:①贏利方式的多元化。傳統收入(如發行與廣告)的比例逐步下降,新的贏利方式(如圖書、光盤、客戶資源、數據庫、網站、會展、論壇、品牌授權)將應運而生,一切可以與刊物自身資源和品牌相關的所有經營活動都可以納入這個范疇;②多條產業鏈相互交叉。科技期刊的經營不僅僅圍繞編輯、出版、發行、廣告這一系列環節來進行,而是不斷進行產業鏈的延伸甚至再造,而品牌將成為期刊經營產業鏈的核心;③資源整合互為基礎。科技期刊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內容、讀者、客戶、行業、品牌等資源,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應將它們充分地重新整合運用,進而發現新的經營空間,形成新的贏利方模式。
2.4 數字化——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開拓者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網絡閱讀為代表的、新的傳播形態與渠道則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數字化、網絡化影響著科技期刊原有的編輯、出版、管理及經營模式,使科技期刊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科技期刊在數據庫建設、數字期刊平臺建設、網絡期刊、電子雜志、手機雜志等方面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受體制、機制、技術手段、人才等方面的條件制約,對于如何把現有的內容優勢轉化為信息化條件下的傳播優勢還缺乏可行的手段,對利用數字化創新期刊經營模式的動力不足,因而在期刊數字化進程中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期刊“走出去”戰略,筆者認為,科技期刊只有網絡化才能實現“走出去”的戰略設想。科技期刊“走出去”就意味著科技期刊出版產業“走出去”,數字化網絡出版是科技期刊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如“中國知網”出版的《中國科技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海外版)》,已在國外形成相當影響和一定品牌效應。同時也為我國期刊界“走出去”提供了經驗。
3 結語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穩步推進不僅為中國科技期刊發展創造了新的良好環境,也給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期刊必須緊跟科學研究的步伐,由“科學記錄本”、“科學備忘錄”轉變為“科學創新啟示錄”、“科學評議書”,要根據科研重心的轉移來創新科技期刊內容、關注科技前沿進展、預測科技趨勢,以形成相互推動、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科研學術與科技期刊自身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游蘇寧.中國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N].光明日報,2009-02-02
2 李晉悅.發展與創新,科技期刊才能做大做強[N].中華讀書報,2008-10-22
3 陳廣仁,蘇青.中國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及發展機遇[J].科技導報,2008(19)
4 金東.論科技期刊的營銷意識與營銷方法[J].編輯學報,2011(3)
5 袁桂清,游蘇寧,蔡麗楓,等.論中國科技期刊品牌評價與培育方法[J].編輯學報,2011(5)
數據來源和處理
本文收集2016年在有CN刊號的醫學學術期刊60種作為研究樣本,統計這60種期刊的出版刊期、出版語種、收錄數據庫,有無網站,有無公眾微信號,是否中文核心期刊或科技核心期刊,結果詳見表1。在此基礎上,根據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數據,對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的39種廣東醫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基金論文比、海外作者、地區機構、綜合排名等指標進行分析。
60種醫學科技期刊描述性分析
60種醫學科技期刊中有39種為科技核心期刊、17種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60種期刊中有3種英文期刊,其中英文期刊《癌癥》是廣州唯一醫學類中被SCI收錄的期刊。從刊期上看,有5種季刊、28種雙月刊、22種月刊、5種半月刊;從收錄國內外數據來看,60種雜志均被CNKI、萬方、維普等數據庫收錄,30種被國外數據收錄。大部分期刊有獨立的網站,15種期刊未檢索到網站。30種期刊沒有檢索到微信公眾號,詳見表1。39種醫學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響因子為0.499,低于全國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響因子(0.594)。影響因子在1以上,只有《南方醫科大學學報》《中華顯微外科雜志》和《中華胃腸外科雜志》。全國科技期刊基金論文比平均值(0.59),而醫學期刊基金論文比平均值僅為0.499,僅有12種期刊超過平均值。其中,《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南方醫科大學學報》基金論文比超過0.9和0.84。海外論文比除了《癌癥》為0.3,其余期刊都非常低,基本為國內作者投稿。大部分期刊其作者來自國內各個區域,分布的機構也較廣。分析39種期刊在1985種科技核心期刊綜合評價排名,僅3種在100名內,9種期刊在500名內。以上數據表明,醫學期刊總數不少,但整體水平層次不齊。
2醫學期刊發展的優勢
對醫療投入越來越重視
2016年,召開的全省衛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首次提出了建設“衛生強省”的目標,擬投入116億深化醫療改革;醫療衛生資源穩步增加,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制度日益完善。廣東衛生事業的發展,間接促進醫學期刊質量的提高,為廣東醫學期刊的發展和開拓帶來更廣闊的天地。
有高水平大學和醫學重點學科的支撐
目前,5所醫學高校中,中山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均為國家重點醫科大學;有人民醫院、南方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十幾家三級甲等醫院;國家級醫學重點學科有30多個。高校和重點學科擁有大量的高層次人才,具備先進科研設備和技術,有利于科研成果的產生,從而有高質量的。本研究結果顯示,《南方醫科大學學報》《中國病理生理雜志》《中華腎臟病雜志》《中華胃腸外科雜志》和《癌癥》等期刊的影響因子、綜合評價指標在醫學期刊中名列前茅,可能與這些期刊的主辦單位如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著名高校所屬的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有關。
醫學期刊各有側重點
醫學期刊中高質量的綜合性醫學期刊,如《南方醫科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版》和《實用醫學雜志》的地區分布和機構分布都非常廣。雖然某些刊物由于語種的限制,海外論文比并不是很高,但是其國際影響力還是非常高,如2016年《南方醫科大學學報》在入選的175種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期刊中進入TOP5期刊行列,被SCI數據庫引用高達800多次。有的高質量的學科專業性期刊,如《中國病理生理雜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中華神經醫學雜志》《中華腎臟病雜志》和《中華胃腸外科雜志》其在專業領域內分別名列前茅。《癌癥》為英文版,被SCI收錄,其海外論文比較高,國際影響力較廣。
3醫學期刊發展的劣勢
評審機制導向使高水平稿源流失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語
種:雙語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1-0274
國內刊號:44-1530/R
郵發代號:46-18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8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SCI;學術影響力;引文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7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4-0017-0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國際上的科學計量機構及國際性組織在對國家或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及績效評估工作中,常用SCIE(SCI-EXP ANDED,即SCI網絡版)數據庫作為依據[1]。本文利用檢索式Address =(guangxi or nanning or guilin or liuzhou or yulin or hechi or baise or beihai or qinzhou or wuzhou)在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SCI網絡版(SCI-EXPANDED)數據庫中進行機構(Institutions)精煉檢索,并對作為廣西重要科研機構的10大高校近10年(2001—2011)來科技論文產出和學術影響力進行統計分析。
1 科技論文產出數量與增長趨勢
從檢索結果 (檢索日期為2012年4月18日)統計來看,10年來,廣西10所高校共有6 563篇論文被SCI收錄,其中專業期刊研究論文6 295篇,約占96%,會議論文230篇,綜述94篇,發文量排名見表1。10年來從科技論文產出數量來看,廣西高校科技研究事業發展迅速,論文產出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見圖1)。科技論文產出量10年同比增長率為115%。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猛,論文產出量逐年增加,作為重要科研機構的高校增長率更高。廣西高校的科技論文產出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但與全國高校(以中南六省為例)同水平相比,廣西高校科研論文產出仍相對薄弱(見表2)。
2 學科分布和熱點論文
通過SCI數據庫對廣西高校的科技論文檢索結
[CM(81mm]果分析顯示,化學、物理、材料科學等學科領域研究
[CM)]比較活躍,論文數量約占總數的一半(見表3),其他較活躍的領域有數學、結晶學、生物分子科學、工程技術、計算機科學、航空科學等。統計結果顯示,廣西師范大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研究學科比較活躍。廣西大學是一所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在各學科領域研究占比重較大,尤其是在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桂林理工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的科學研究也初見繁榮。來源出版物是研究人員的研究基地,來源出版物在學科專業領域的地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員的研究水平,其中化學學科研究主要來源出版物2010年影響因子分別為2134和0798(期刊影響因子來自JCR,國外來源出版物中文名稱來源于谷歌學術搜索)。從主要來源出版物來看,在國內專業刊物上發表占比例較大,國外高影響因子的刊物較少。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廣西高校科技專業研究水平與層次上還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從而提高學術影響力。
3 科技合作與學術影響力
學術交流與合作是學術影響力的重要體現,從論文檢索結果分析來看,廣西高校科技論文研究的主要科研合作伙伴遍布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合作比較頻繁,其中與美國合作研究502次,與俄羅斯合作達148次。學術影響力還可以從引用機構來說明[2],通過分析施引文獻可以發現,廣西高校科學研究10年來受到110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關注,美國、德國和日本引用約占國外引用的一半,美國引用達2 728次,占國外總引用的35%。從不同級別的基金資助機構資助來看,廣西高校10年來共有1 243篇論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約占19%,高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內資助率15%, 各學科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率也明顯高于國內平均水平(見表4)。這說明廣西高校科技發展學科水平與國內同水平相比發展迅速,國家支持力度較高。
4 科技論文的引用情況和學術影響力
論文的引用情況是衡量一個機構的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標準[3],為此,對10年來廣西高校SCI收錄6 563篇論文的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近年來被引用情況呈逐年活躍趨勢(如圖4)。廣西高校10年來的研究論文被引頻次總計達24 793次(去除自引,被引次數檢索截止日期為2012年4月19日),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獻共計19 736篇,每篇平均引用次數為 465次,H指數為54,即有 54 篇論文至少被引用 54 次。通過對19 736篇施引文獻進行分析,在引文的學科范圍中,化學、物理、材料科學為引用最活躍的學科范圍(表4),這與論文產出的學科范圍基本一致,引用機構比較活躍的主要有中科院、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引用的國家多達100多個,其中美國、德國、日本的引用約占國外引用的一半,引用中他引率比較高,但單篇被引的最高值與同學科國內引用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被引次數檢索截止日期為2012年4月19日)。
5 小 結
廣西近10年來科研活動發展迅速,學術影響力逐年上升,從科技合作發展及基金資助機構層次來看學科發展水平與國內保持一致,但與國內同水平高校相比論文產出相對較薄弱,在論文被關注即引用率和主要來源出版物的層次上仍略顯薄弱,科研機構與部門應該加大投入,提高科研產出,鼓勵加強國家級基金資助項目申報,并投入配套設施,加大研
究人員的研究動力,并加強科研規范管理,從而加快廣西科技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秀林基于引文分析法的期刊欄目的學術影響力評價[J] 現代情報,2007(5)154—155
[2] 查永軍學術影響力大學學術權力張揚的內在力量[J] 江蘇高教,2007(6)16—18
[3] 周 薇,張 燕,韋 燾 基于SCIE的我國肝膽外科學術影響力分析[J]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1)70—12
[4] 徐云清,甘朝鵬,姚瑋華,等 河南省高校CSSCI論文的產出與學術影響力的比較研究[J]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2—74
[5] 雷 燕《科學引文索文》(SCI)數據庫的檢索技巧[J] 情報科學,1999(1)75—77
[6]方紅玲 2007~2009年SCI數據庫收錄中、日、印、韓四國科技期刊自引率比較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3)360—363
[7]SCI科學引文數據庫[DBOL].[2012-04-19] httpwwwwebofknowledgecom.
1.1期刊選擇
影響因子與總被引頻次是國際公認的評價期刊影響力的指標,他引率I>0.80比較合適”J。因此,以200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cJcR)"1中醫藥衛牛科技期刊的引證指標數據為依據,選出總被引頻次與影響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種,見表1。其中預防醫學與衛生學2種(2/40),基礎醫學與醫學綜合1種(1/92),藥學1種(1/35),臨床醫學1種(1/48),婦產科學與兒科學2種(2/22),護理學1種(1/12),內科學4種(4/44),外科學5種(5/47),眼科學與耳鼻咽喉科學1種(1/16),腫瘤學2種(2/22),中醫學與中藥學1種(1./43),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1種(1/24);醫科大學學報、保健醫學、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口腔醫學4個領域共104種期刊沒有。基礎醫學與醫學綜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學比例最高(5/47);中華系列雜志有18種,占81.8%(18/22)。
1.2數據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CjCR)”。9’為源數據,分析上述22種醫藥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數、擴散因子、學科影響指標、學科擴散指標、來源文獻量、基金論文比與國際論文比共10個指標數據的變化趨勢;并與2007年CJCR收錄的549種醫藥衛生期刊和1765種科技期刊做比較,用SAS9.2軟件做Knmkal—WallisH檢驗。同時采用學術影響力動態評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響力變化情況。其中2004年版無學科影響指標與學科擴散指標。
2結果
2.12003—2007年的總被引頻次與影響因子
22種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幾乎都平穩上升,只有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輕微降低至3181。5種期刊的總被引頻次翻番,其中中華護理雜志、中華肝臟病雜志、癌癥的增長率較高,分別為142.2%,142.8%,144.3%;增長率較低的為中華骨科雜志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分別為30.2%和37.4%。5年的平均總被引頻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種期刊;<2000的有6種,其中中華創傷雜志和癌癥較低(<1700),分別為1618和1520;≥3000的有6種,其中中華護理雜志和中華醫學雜志居領先地位,分別為“3l和3878(表2)。大多數期刊(16種)的影響因子處于波動狀態,其中波動較大的有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與中華消化雜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別為0.963與0.552;3種平穩上升,3種一直上升。有4種期刊增長率較高(>30.0%),即中華護理雜志、藥學學報、癌癥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分別為30.9%,74.1%,89.8%,36.2%;9種期刊呈現負增長,包括2種波動大的,其中中華肝臟病雜志、中國實用外科雜志和中華內科雜志降幅較大,分別為26.7%,20.9%和22.4%,中華醫學雜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數期刊影響因子進入低增長期或處于調整狀態。5年的平均影響因子>1.O的有14種,其中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與中華護理雜志較高(>1.5),分別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種;余下3種較低,即藥學學報、癌癥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分別為0.737,0.672和0.740(表2),該3種期刊的影響因子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增長率也居前3位。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總被引頻次均呈上升趨勢(表3)。2007年的平均總被引頻次為3278,高于549種醫藥衛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錄的1765種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響因子呈輕微波動狀態或比較平穩(表3)。2007的平均影響因子為1.071,遠高于549種期刊的0.435與1765種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種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較穩定或穩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種期刊,其中≥0.95的有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兒科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婦產科雜志、中華內科雜志,分別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種(表2)。2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穩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為0.93,遠高于549種期刊的0.82與1765種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數與擴散因子
引用刊數指引用被評價期刊的期刊數,可反映被評價期刊被使用的廣泛程度;擴散因子指被評價期刊在當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數,是一個用于評估期刊影響力的學術指標,顯示總被引頻次擴散的范圍。22種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數都平穩上升,增長率>50.O%的有8種,其中中華護理雜志、中華肝臟病雜志、癌癥的增幅較大,分別為91.7%,73.3%和73.9%;中華骨科雜志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的增長率較低(<30.o%),分別為27.3%和24.4%。隨著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數的增加大多數期刊的擴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趨勢(16種),下降幅度較大的有5種期刊(>25.0%):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6.2%)、中華肝臟病雜志(28,6%)、中華檢驗醫學雜志(34.0%)、癌癥(28.7%)、中華醫學雜志(28.3%);4種較平穩;中華消化雜志和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種處于輕微波動狀態。5年的平均引用刊數<200的為中華護理雜志和中華眼科雜志,分別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種;I>300的有11種,其中藥學學報、中華外科雜志、中華內科雜志和中華醫學雜志較高(>350),分別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擴散因子>10.0的有18種期刊,其中中華檢驗醫學雜志和癌癥較高,分別為19.25和22.07;其余4種<10.0,其中中華護理雜志最低,為4.20(表2)。2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數平穩上升而平均擴散因子逐漸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數與擴散因子分別為357和11.63,549種醫藥衛生期刊分別為184和31.25,1765種科技期刊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數在增加,而擴散因子在降低,這種影響力的反向變化說明“擴散因子”這一指標存在某些缺陷¨引,應用該指標評價期刊影響力時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學科影響指標與學科擴散指標
學科影響指標是期刊所在學科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占學科內全部期刊數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學科領域內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該學科領域內的影響力越大。在4年中,中華護理雜志、中華腫瘤雜志和癌癥3種的學科影響指標維持l,中華流行病學雜志與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上升并維持1,而其他17種期刊均呈輕微波動狀態,增長率為一16.5%一12.O%。平均學科影響指標≥0.80的有12種期刊;在0.6~0.8的有6種;中華骨科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肝臟病雜志和中華泌尿外科雜志4種較低,分別為0.52,0.54,0.56和0.46,不過中華骨科雜志和中華肝臟病雜志的增長率居前(分別為9.8%和12.o%),另2種呈負增長(分別為一5.3%和一5.9%),見表2。學科擴散指標是在統計源期刊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量與其所在學科全部期刊數量之比。4年的學科擴散指標一直上升的有3種:藥學學報、中國實用外科雜志和中華眼科雜志,其增長率也較高,分別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為中華腫瘤雜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輕微波動的有3種: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中華醫學雜志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其余15種均是上升后趨于穩定或輕微下降。4年的平均學科擴散指標>10.0的有11種期刊,其中中華護理雜志、中華腫瘤雜志與癌癥較高,分別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種期刊<10.0,其中中華骨科雜志、中國實用外科雜志、中華泌尿外科雜志、中華創傷雜志與中華醫學雜志較低(<7.0),分別為6.00,6.13,5.99,6.10,6.10(表2)。2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學科影響指標比較穩定,平均學科擴散指標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兩指標的均值分別為0.8l和10.73,均高于549種醫藥衛生期刊的0.55和5.09,也遠高于1765種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來源文獻量
來源文獻量上升后趨于穩定的9種,一直上升的4種,較平穩的5種,呈波動狀態的4種。增幅超過1倍的有中華檢驗醫學雜志、中華外科雜志和中華內科雜志3種,增長率分別為134.O%,165.4%和117.5%;呈波動狀態的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中華消化雜志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別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來源文獻量<200的只有中華骨科雜志(192);200—400的有18種期刊;3400的有3種期刊:中華護理雜志沖華外科雜志和中華醫學雜志,分別是440,445,793(表2)。2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來源文獻量呈上升趨勢(表3)。2007年為369,略高于549種醫藥衛生期刊的356,遠高于1765種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論文比與國際論文比
幾乎每種期刊的基金論文比都呈波動狀態或波動性降低。平均基金論文比<0.20的有5種期刊,其中中華護理雜志與中國實用外科雜志較低,分別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種期刊(中華醫學雜志為0.394);≥O.40的有5種期刊: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中華肝臟病雜志、藥學學報、癌癥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分別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種期刊的國際論文比幾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穩下降或波動性下降趨勢,到2007年有14種為0,6種為0.Ol,1種0.02,1種0.06。每種期刊的平均國際論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種,其中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和中華骨科雜志較高(>0.04),分別為0.044和0.050;<0.02的有6種期刊,其中中華婦產科雜志和中國實用外科雜志較低,分別為0.010與0.008(表2)。2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論文比呈波動性變化或震蕩(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論文比為0.28,略高于549種醫藥衛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種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國際論文比在前4年比較平穩,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種醫藥衛生期刊的0.009與1765種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4),表明國際論文比對期刊影響力的作用已大大減弱。
3學術影響力動態模型評價表5列出了22種醫藥期刊2003—2007年學術影響力動態評估計算結果,其中I為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評估值,I,是對l進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對評估值,為相對學術影響力,更便于比較和排序,具體的計算公式見文獻[11]。l一直呈上升趨勢的有6種期刊,其中1種的I,>1.O(1.26),2種的增長率>O.5(均為0.51);上升后趨于穩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種,其中4種的I,>1.0(分別為2.0,1.02,1.15,4.25);呈“V”形變化或波動上升的有5種期刊,其中2種的I。>1.O(分別為1.44和1.20),且增長率均較高(0.71和0.75),表明這些期刊在調整后增長勢頭良好,其中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與中華消化雜志呈“V”形變化;在高位震蕩的只有中華內科雜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長率較低(0.07),表明該刊一直處于調整狀態。I,≥1.0的有7種,中華護理雜志與中華醫學雜志處于領先地位,分別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種(其中中華肝臟病雜志為0.99);I。<0.50的有5種期刊,其中中華泌尿外科雜志、中華創傷雜志和中華眼科雜志較低(<0.40),分別為0.34,0.38和0.39。學術影響力增長率>0.50的有4種,其中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與中華流行病學雜志較高(>0.70),分別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種,其中中華腫瘤雜志和中華內科雜志較低(<0.10),分別為0.09和0.07;<0的有2種,即中華護理雜志和中華兒科雜志,分別為一0.05和一0.08,推測該兩種雜志很快或已進入調整期。
4討論
4.1影響力發展趨勢呈現多樣化
從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數逐年上升看,所選期刊的影響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評價指標均值也遠遠高于549種醫藥衛生期刊與CJCa的1765種科技期刊。該22種期刊的影響力變化趨勢存在以下特點。(1)主要評價指標(除國際論文比與擴散因子外)的數值較高,但增長幅度或增長率較低,相對學術影響力增長率也無>1.0的。(2)指標變化趨勢以比較平穩或輕微波動或先升后趨于穩定為主,因此這些高影響力期刊的影響力增速已減緩,大部分期刊快或已進入調整期:部分在調整后增勢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處于上升期,如藥學學報與癌癥的多項指標數值較低,但增長率居前。學術影響力動態模型評估結果也顯示,該22種期刊影響力的發展主要呈現4種趨勢:一直呈上升趨勢(6種);上升后趨于穩定(10種);呈“V”形變化或波動上升(5種);在高位震蕩(1種)。影響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華外科雜志為代表,其I,較高(1.26),列第四位,影響力增長率居中(0.33)。其總被引頻次與引用刊數分別為3425與359,分別列第三、第四位;來源文獻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長率最高(165.4%);他引率與學科影響指標也較高,分別為0.94和0.98。第二種趨勢是上升后趨于穩定或略有降低。這類期刊目前的影響力均較高,可以中華護理雜志和中華醫學雜志為代表,其I,居領先地位,分別為2.0和4.25;但增長率較低,中華護理雜志呈負增長(一0.05)。其主要評價指標(總被引頻次與來源文獻量)居領先地位;中華護理雜志的影響因子居第一,中華醫學雜志的引用刊數居第一。2007年的總體影響力降低可能與國際論文比大幅降低有關,也可能與其來源文獻量增加的影響已遠遠超過總被引頻次增加的作用導致影響因子降低有關。第三種趨勢是呈“V”形變化或波動上升。可以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為代表,其I,較高(1.44),居第三位,增長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評價指標居前,平均影響因子(1.513)居第二位,總被引頻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數(334)列第五位;但其影響因子波幅最大(0.963),來源文獻量的波幅也達120,學科影響指標與學科擴散指標也呈波動狀態。最后就是中華內科雜志呈高位震蕩,其I,接近1(0.96),但增長率只有0.07。其影響因子呈波動狀態(波幅為0.451),但平均影響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數(385)居第二位;學科影響指標與學科擴散指標呈波動狀態,但平均學科影響指標與平均學科擴散指標較高,分別為0.98和13.07;其國際論文比與基金論文比均呈波動性降低,盡管其總被引頻次與來源文獻量一直呈上升趨勢。指標變化趨勢與動態評估模型評價期刊影響力各有特點,后者計算結果的數據比較直觀,便于總結規律;前者比較感性與分散,可用于解釋與印證所總結的規律。
4.2影響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對科學研究的評估是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研究者、管理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因為只有通過客觀的評價,才能更科學地看出政策中存在的問題,并調整支持的方向、領域和管理模式;而用什么指標、通過什么方式、什么機構進行評價,又會影響到評估的公正性、科學性。筆者分析了目前國內較為通行的SCI指標,并提出了自己的管見。
一、SCI及其在中國廣泛應用的原因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簡稱ISI)出版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它收錄了全世界出版的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3500種,其擴展庫的來源期刊有5300種,所選用的刊物來源于94個類、40多個國家、5O多種文字。SCI的數據庫具有學科全面、學術影響大、覆蓋的國家廣泛等特點,國際上的科學計量機構及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銀行等)在對國家或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及績效評估工作中,常用SCI的數據庫作為統計源。
科技論文的發表必須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在科技論文后面往往列有多篇參考文獻。SCI對公開發表又被他人引用過的文獻建立起的一種獨特索引,通過論文間的相互引證與被引證的關系,人們可以通過它追溯某一觀點或某一發現的發展過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學與技術的發展過程,同時它還可以幫助研究者了解自己著作的被引率與持續時間,估計這些成果的影響與老化情況。就某篇論文而言,被引用的次數越多說明該論文受關注的程度越高,其學術影響力越大。
因此,SCI本質上講是一種檢索工具,并不是一個評價指標。但是,由于SCI收錄并統計了期刊和論文的被引證資料,因此其在具備其它專業性檢索系統所具有的文獻檢索功能以外,還具備期刊和論文的影響力評估、科研績效評價等功能,使SCI不僅作為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成為科研評價的一種依據。
目前國際上采用較多的科研評價方法有兩種:其中之一是同行評議。因為同行對本專業的研究進展理解準確,能夠客觀分析項目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可行性。不過,這一評價方法也并非盡善盡美,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一些評價者因為知識無法覆蓋相關整個領域,可能會把知名度作為評價依據;還有一些評價者在評價中常有感情因素介入等。科學計量法的主要特點是客觀性和定量化,它可以彌補同行評議方法的某些不足。盡管不能說在SCI收錄期刊上的文章就一定比其它期刊上的文章水平高,但由于SCI的國際性和覆蓋所有專業領域的特點,它所提供的信息還是具有參考價值的,可以作為傳統同行評議和其它評議方式的重要補充。
在我國,對研究機構和人員的評價更多的是采用被SCI收錄的論文數量。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客觀的標準,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而且,用SCI作為參考數據,作為了解一個國家或部門的整體研究水平也是可行的。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對于衡量基礎研究的水平,SCI及其影響因子不失為是一種良好的客觀指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評價基礎研究成果的一種主要方式是專家評審會,對于這種方式不能籠統地一概否定,但是在現實我國科學所處的階段,小同行太少,而大同行則不可能對某一具體分支的進展了如指掌,當然就難以判斷某項成果是否如申請者所聲稱的“首次發現”,也難以恰當地運用我國常用的諸如“國際領先”等標準對成果加以衡量。
長期以來,中國的學術研究是封閉發展的。改革開發以后,國外的資源逐漸增多,我國基礎研究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差距的現實,科學全球化觀念的影響,使國人非常認同SCI指標。強調SCI,促使學術研究必須讀國外的文獻,理解國外的文章,才能寫作文章,這樣就使中國研究更加國際化了。
在政府層面上,國家科學技術部重點規劃項目結題時專家顧問組要對研究工作進行評估。有量化指標,如重點規劃項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論文、專著、專利等,但不強調發表SCI論文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在總結項目研究工作時要統計研究成果和完成論文數量,但是沒有強調發表SCI論文數量。因此,用SCI來評價科學研究,主要是民間機構推動的結果,而不是政府政策的產物。
二、應當構件多元的基礎研究評價指標
不過,SCI的檢索系統也有自己的缺陷,SCI選刊總管James Testa指出,SCI的檢索系統只是顯示了某篇論文或期刊被他人關注的程度,并不表示論文或期刊的實際學術水平。此外,不同學科的性質不一,SCI的產出數量差距也很大。強調數量,會使那些不用實驗,靠模型的學科得到更好的評價。比如,高能物理是一門典型的大學科,工程性很強,研究所需的實驗設備——加速器和探測器是一項復雜的科研工程,規模龐大,要有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梯隊參加,作為研究成果發表的論文篇數卻不多,而每篇文章署名只有課題的主要負責人,因此將作為個人科研成果評估的標準,就顯得不公平。而另外一些學科,像理論物理,它的個體勞動性比較強,每年發表的SCI論文的數量就比較多。還有一些實驗性科學,比如凝聚態物理等,科研物質條件不苛刻,實驗設備較少,研究項目的面也較廣,研究時間較短,每一課題的規模小,也容易出成果,SCI的引文也較多。過分重視SCI,導致許多教授走上為SCI而做研究的現象,背離了科學研究的本質。
科研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科研成果的產生也沒有統一的模式可循。簡單的定量考核方式雖然有其客觀、容易操作的一面,如重視SCI論文數量,雖然是一個有價值的參考指標,但不能絕對化,更不能把它作為對一切科研人員和機構進行評估的惟一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