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8 05:13: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結構化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系統論的觀點認為,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研究小學課堂教學優化的藝術,意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從精心設計導語、引導學生參與、發揮情感因素等方面探討小學課堂教學優化的藝術。
1.精心設計導語。導語的設計在每節課的開頭,它的精妙與否關系到一節課的成功與失敗。導語設計要精而巧,要通過簡潔的語言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人們說,“開場白”要叫得響。小語教學中的導語相當于“開場白”。有一些老師上課,往往先板書課題,接著解釋題意,然后講讀課文,長此以往,未免程式化了,自然平板乏味。導語旨在激發學生審美主體意識,激趣、感受、探求、鑒賞,如此導入新課,自會增強教學效應。導語的樣式很多,關鍵在于我們要因文制宜,不斷發掘、創造。
2.引導學生參與。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偏重教師講、學生聽,談不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而成功的語文課應該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體現就是積極參與閱讀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呢?
2.1 運用手段,激發參與興趣。
①情感共鳴,誘導興趣。如教學《赤壁之戰》,讓學生以桌面當江面,以鉛筆作戰船,共同來找“火攻”的十大妙處,并說明理由。這就活躍了氣氛,激發了情趣。
②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如教學《鯨》,可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多媒體輔助手段,為學生描述鯨的生活畫面。學生被深深吸引,產生了“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的感受。
③練中增趣,鞏固興趣。如教學《海上日出》,可設計按太陽升起的過程畫出順序圖,讓學生根據圖用“先……然后……接著……最后……”等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說一段完整的話,使學生既充滿興趣,又受到訓練。
2.2 多方啟發,提高參與能力。
①讓學生參與學習目標的制定。如《蛇與莊稼》,有學生提出:課文介紹蛇與莊稼、貓與苜蓿等事物間的聯系,這跟我們有什么關系?我們為什么要學?這和“讓學生通過學習,懂得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研究它們的規律,才能把事兒做好”這一難點一致,于是教者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學生十分高興。
②讓學生參與學法的選擇與創造。如教學《蛇與莊稼》,提供畫關系圖、講故事、復述、抓重點詞句等“參考學習方式”,建議學生根據自己所選內容和方法來學習,并鼓勵他們創造新的學法,效果非常理想。
③讓學生參與教學的總結與評價。如教學《蝙蝠和雷達》,教師出了一道填空題:人們從( )得到啟發,發明了( ),使( )能夠( )。學生說出了許多種填法,并發現這是一道永遠做不完的題,因為許多發明還不了解,新的發明還會出現。如此總結,學生收獲很大。
3.發揮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感情因素,注意把師生之情與課文之情、課文之情與詞句之意密切結合,內在溝通,情意交融,就得啟迪心智,縱深發掘,收相得益彰之效。如果就文教文,不去以情激情,勢必平板單調,枯燥乏味了。文藝作品必須以情感人。同樣,語文教學也必須注重感情的熏陶,以情育人。在語文教學的航程中,怎樣以情為帆呢?
3.1 以教師情激學生情。首要的是在師生之間創設一種真誠的、和諧的情感氛圍。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位老師一開始就親切地與學生娓娓而談,尤其是教者與學生分角色表演文中魯迅救助車夫這一情節的真誠投入,使扮演“我”的學生受到感染,激起了感情波瀾,自然地對魯迅先生產生了崇敬與愛戴之情。
二、課程結構變革為高中化學教育所帶來的問題
1.課程模塊主題的確定
但是課程結構的變革也為高中化學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問題.例如,在化學課程結構之中主要包括了八個方面的課程模塊,但是這些模塊的受重視程度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利于化學課程模塊主題的選擇和更新.應該注意的是,在進行化學課程模塊主題的選擇時,不但要考慮到化學這門學科的發展趨勢,還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發展.從而使不同的模塊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2].
2.教學評價問題
課程結構進行變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課程模塊,每一種課程模塊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2].這就為教學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對不同的課程模塊進行評價是否應該選擇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如果評價的方式不同,就會加大教學評價工作的難度,但是如果評價的方式相同則會不利于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因此當前我國的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尋求科學的教學評價方案,將教學評價的思路加以明確.
結構化學考試命題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分配各章的分數,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等情況;命題內容涉及面廣,每一章主要包括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與綜合等部分,任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調整各部分命題內容的分數比例。評分時,教研組采取流水作業的方式,對每一位學生做到評分公正、規范,這樣客觀、全面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教學質量的好壞。
【關鍵詞】滲透美育欣賞美鑒賞美感悟美體驗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的多樣化、知識信息的廣泛化,審美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美育也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何謂美育,它是通過現實美和藝術美打動學生感情,使學生在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和感化,從而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具有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科學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它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我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地、有計劃地進行美育教學.特別要抓住主陣地——優化課堂結構,滲透美育。在英語教學中,通過滲透美育,促使學生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時也把英語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而有實效。所以美育也是小學生最易于和樂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美育?如何能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從而感受美,欣賞美,讓學生始終對英語保持濃厚的興趣。下面我就英語課堂中如何滲透美育內容這個話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是美的傳播者
1、教師的語言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小學英語教師的語言藝術水平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自然流暢的語調,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學生置身于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保證教學信息在傳輸的過程中發揮最佳的效能,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和英語語音語調。教師的語言是一種專業語言,要在簡明、準確、形象、生動、幽默、風趣和韻律、節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語教師必須堅持用英語教學,讓學生用英語來想英語。同時,相應的“體太語”要盡可能符合英美人的習慣,這種“仿真”,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語語言環境之中,以滿足學生語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語教學的語言不僅要具有與其他學科一樣的形象性與確鑿性,還應追求語言的韻律感、幽默感、新鮮感。作為一名英語老師,除了口語流利外,還要學點洋腔洋調,注重語意與語境、語調與語速相結合。“自然規范的語音、語調,將為有效的口語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當教師在課堂上講英語時,具有節奏感的語調,聽起來像外國人特有的那種韻味會讓學生從聽覺上感受到語言的另一種美。學生在欣賞中獲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會增強說英語的欲望。
語言要風趣,有幽默感。英語教師不應總板著面孔上課,這樣學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課堂里常有笑的細流在潛動。師生感情融洽,課堂氣氛活躍,教師要善于用風趣的語言開導學生,講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結合起來。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講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語言要新鮮,青少年學生具有好奇好新鮮的特點,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求活動。語言新鮮,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進行新的探求活動,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語言要優美。愛美是人的天性。愛迪生說過:“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動學生心靈,教師優美的語言更能直接打動學生的心靈。美的語言悅耳動聽,學生不僅興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2、教師的教態美
要實現美育教學,首先要增強外語教師的審美意識,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修養。教師教態要親切自然,態度端莊大方、熱情活潑,衣著美觀得體,既可讓學生感受到美的愉悅,又為教學活動創造了一個美的氛圍。教態美包括儀容、風度、神情、目光、姿勢和舉手投足等等。教態是無聲的語言,它能對有聲語言起到恰到好處的補充、配合、修飾作用,可以使教師通過表情讓語言的表達更加準確、豐富,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所以,教師親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專注的眼神可以使學生產生安全感,消除恐懼感,縮短教師與學生的感情距離。教師熱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學生獲得最直觀、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瀟灑得體的身姿手勢,無時不在感染著學生,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
小英課本知識接近生活,情景性強,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百花園,猶如一個大舞臺,老師與快樂的小朋友在舞臺上盡情飾演著來自生活的角色。英語教師們必須集言語、表演、造型等藝術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給學生施加影響,以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并帶動學生積極地參與英語學習,使英語課充滿陽光!每當上課鈴響,英語老師總是精神飽滿、面帶微笑地走進教室,并親切地向學生問候:“Howareyou? Nicetomeetyou.”每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老師可微笑著豎起大拇指說:“Excellent!Goodjob!”然后點頭致謝:“Thandyouverymuch.”反之,則搖搖頭或擺擺手并鼓勵學生:“Trynexttime.”
3、教師的板書美
板書是教師課堂教學思路的高度濃縮,是教師的微型
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對教材的一種藝術再創造。板書設計要文字精練,一目了然,運用和諧的色彩,圖形、表格等構圖清晰。創造板書的形式美可以強化課堂教學效應。板書形式的美,順應了學生喜新、好奇心理,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生發美的思索。科學實踐證明,人對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單調的色彩使學生心理上產生厭倦情緒。精心設計的色彩搭配、和諧美觀的板面,更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造意識,也是課堂美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平時授課時我通常用黃色筆強調某一詞,用同一色筆書寫同一規律的知識。這種習慣有利于加強記憶,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
二、學生是美的實踐者
1、在音樂中欣賞美
音樂是最能直接感動人的藝術。音樂活動可以發展兒童的想象力,還可以鍛煉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陶冶兒童的審美情趣,因此我們就應該把音樂引入課堂。與音樂課堂教學相比較,可以發現這兩門學科存在著許多共同點,如:聽音、模仿、歌曲訓練等。可見在審美能力的培養上它們也必然有很多的共同之處。教授根據課文內容重點編寫的歌曲、韻文、小詩時、讓學生邊唱邊跳,或邊說邊動,在優美的韻律中,在歡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課堂教學內容也因此較易為學生所掌握。比如教學英語數字時,可以借助“TenLittleIndia”來幫助他們掌握。另外還借用一些熟悉的曲調(如“TwoTigers”等)讓學生自編歌曲。伴著悅耳的音樂節奏吟誦感受音樂美,領悟語言的藝術特色,培養一定的欣賞能力。教師可根據教材的內容選擇旋律優美、內容健康的英文歌曲,在音樂美的熏陶中復習掌握新知識。
2、在環境中鑒賞美
一個輕松活潑、生動有趣的環境能讓學生愉快地享受學習的過程。所以,我一直認為英語教師應該有一個固定教室,有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讓自己的教室變成美麗的“大花園”,用一些非常漂亮的圖畫配上簡單易懂的英文說明來裝飾教室,讓學生有意無意地看或者讀,在美麗的圖片的吸引下把英語單詞和圖畫結合起來記憶,這樣不僅記憶的效果會比較好,而且也能讓學生愉快地接受知識。比如,在教pretty時,我特意用幾盆可愛的鮮花布置了教室,還從家里拿來了一把小巧玲瓏的傘,一些可愛的動物玩具,美麗的物品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我就趁勢問學生:Isitpretty?這樣結合實物學單詞效果是相當好的。再如,我在教授picture時,把很多美麗的照片貼在教室四周,學生興致很高,于是抓住機會,問Whatisthis?It’sapicture.然后師生問答,他們很快就掌握了這個單詞,還美美地飽了一次眼福,這樣的學習學生怎能不喜歡呢?另外,我也會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美術作品,再配上合理的英文說明在教室進行展示,換一種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保持他們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這樣,學生在貼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氛圍下去感受、去表達,使教學增添了活力,使教學變“單調”為“多彩”。
3、在教材中感悟美
走進英語教材,仿佛進入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但這美麗遠遠抵擋不住教材靈魂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知道了深受歐美人喜愛的hotdog,hamburger,salad,學會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禮貌地說“MayIhave…?”在得到幫助時不忘說聲“Thankyou!”給人造成麻煩時道聲“Excuseme.”別人有困難時,主動詢問“CanIhelpyou?”別人誠心道歉時也不忘道聲:“That’OK.”進別人房間要說“MayIcomein?”初次見面,要說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靈,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嗎?禮貌禮儀教育在英語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禮儀修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和道德。英國和中國文化雖然相卻甚遠,但也都是禮儀之邦。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禮貌禮儀和言談舉止也是我們英語教師的一大任務。
4、在情景中感受美
利用投影、錄像、多媒體等電化教育手段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使學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難點,把握重點,掌握英語知識,這種手段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中。在教學中,通過色彩、背景、音響效果等,通過學生的表演,真實地表現人物活動場景。表演者和觀賞者都是審美的主體,都能從中感受和鑒賞美,學會創造美。教學中我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充分利用教具、體態語、動畫等,把學生帶入一個生動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界中去,讓學生直觀感受美。同時充分利用和發揮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將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使美育融于英語知識學習之中。比如每個單元的Storytime,雖然它的趣味性、情景性比較強,但僅靠老師的語言描述仍是不夠的,于是我就利用動畫畫面,錄音帶的音響效果等來增強學生的形象感受。讓學生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創設不同的情景,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地將其表演出來,這樣,他們不僅鍛煉了自己聽說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5、在活動中體驗美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各種活動能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教師在課堂里可引導學生動手創作,把單調的語言個體轉化為具有生動形象的藝術個體,邊聽邊做,邊說邊做,在發展聽力、訓練口語、培養創造性運用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和創造力。比如在學水果、動物等名稱時,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或邊聽邊畫;在學時間的表達時、讓學生做一只鐘的模型,邊拔動時針分針邊練習句型;在學習家庭成員名稱時,讓學生做一做指偶,互相玩一玩,猜一猜……在這些活動中,會畫會做的小朋友總是特別受到大家的注目,而其他孩子們從他們那兒既能學到如何用英語自由表達,又能欣賞優美的藝術品,得到了美的熏陶,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也正蘊含于這一次次的教學活動中。
美無處不在。美育的實施需要我們教師一定要有創新意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具備濃厚的美育意識,創設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語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陽光,變成雨露,深深地滲透到學生心里,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感悟美、賞析美、體驗美,進而創造出美,寓教于樂,寓教于美。參考資料:
1.《英語課程標準》解讀
2.《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聽、說、讀、寫、譯”是外語教學中的幾項基本技能訓練。尤其是“說”,在實際語言環境運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語言教學中,口語課十分重要,它是擴大和積累詞匯鞏固語法知識、訓練閱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逐步獲得外語交流能力的必要途徑。
在初期的對外漢語學習中,漢語的口語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于其它技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口語教學自然也就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向來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者所重視,并且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許多漢語學習者也同樣重視口語技能的提升,因為當他們掌握了基本的漢語知識,想要進一步真正學會運用漢語的話,口語交流是他們獲取更多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張地說,只有取得漢語口語表達的自由才能使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提升到—個較高層次。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能夠獲得漢語口語表達自由的留學生并不多,多數同學在口語表達中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他們也非常迫切的想突破這些妨礙他們自由表達的障礙,能夠流利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留學生口語交流中的主要問題表現為語句不連貫,習慣于一個詞一個詞地往外蹦,節律不明顯,語調平淡,停頓不當,表達不流利、不自然,并且回答問題時總是盡量用詞,而不是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只是堆砌實詞,而減少或避免使用虛詞;語音語調的問題也非常突出。我們對個別的如發音、語調等問題都有了很多的解決方法和對策,如朗讀練習、跟讀練習等等。但是諸如此類的方法都是從解決某個問題點出發的,并沒有找到能迅速提高漢語口語交流能力的根本方法,沒有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溝通途徑。追其根源,其問題的關鍵在于思維的訓練,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在語言教學中,將思維的訓練融為一體。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通過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法來解決這一難題。結構化思維,是一種論證思維,早在中國古代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即結構化思維的經典描述。結構化思維首先需要說話人明確“有效溝通”。什么是有效溝通,就是說出來的東西是給你要交流的對象聽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希望別人了解你的想法;支持你的觀點;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想法行動。同時,要讓對方準確快速地理解你的意思,掌握關鍵點等。那么,有了這個明確的目的,結構化思維與表達的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該方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結論先行,以上統下:一個中心思想打頭,上概括下,下支持上
曾經要學生們練習這樣一個話題“我和我的朋友”,要求是把學生和他們朋友的關系通過一些實例來說明。大部分學生都是表達諸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吃飯,一起玩”,“我們一起參加宴會”“我們一起很高興”......。語言結構散漫、表達層次不清晰。如果通過結構化的表述方法應該這樣來組織:“我的朋友是某某,我們關系非常好”,直接給出話題的中心思想,把自己和朋友的關系闡述清楚,其后的論述就可以圍繞“關系好”開始展開:“我們經常一起吃飯、參加party”“我們一起學習、互相幫助”......。結構簡單清晰,學生們非常容易掌握。經過這樣結構化思維法的練習訓練,留學生很快就能夠自己抓住想要表述觀點的中心思想,后面的實例表述的發揮就順暢多了。
二、歸類分組:共性思想分組歸類
為了方便交流,必須對各種思想觀點進行分組;并將分組后的思想觀點經過不同層次的抽象后構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
例如,我要學生去超市購物,需要他們買“黃油、雞蛋、葡萄、胡蘿卜、桔子、牛奶、土豆、酸奶、蘋果等等物品”,那他們怎么去清晰而又準確的表達呢?
可以通過歸類分組的思維,將“牛奶、雞蛋、黃油、酸奶”這些作為“蛋奶制品類”;將“桔子、蘋果、葡萄”作為“水果類”;而將“土豆”、“胡蘿卜”作為“蔬菜類”,通過這樣的分類來記憶和表達,學生就會很快的、準確的表達出他們需要買的物品了。
三、邏輯遞進:按邏輯組織語言
按照時間邏輯,空間邏輯及重要性邏輯來表述。時間邏輯意思就是按照先后順序、前因后果進行表達,如今天我早晨幾點起床,到學校幾點啦,上了幾節課,中午碰到哪個朋友,下午去哪里打球了,晚上參加了誰的party等等;空間邏輯是按照從個體到整體,或者從全局到局部來表述,如我住在一個什么樣的房子里,里面有客廳、臥室、廚房等,客廳里有什么,臥室有幾間,廚房很漂亮;按重要性邏輯表達就是緊急又重要的先說,緊急不重要的第二說,不緊急但重要的其次,不緊急又不重要的最后。
綜上所述,掌握結構化思維的基本方法,靈活使用這些典型的邏輯手段,能夠使留學生口語表達的內容更清晰、更合理、更易懂,迅速的提高他們實際交際中運用漢語溝通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使用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子,而不僅僅是實詞,因為句子才是有效溝通的基本單位。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經過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法訓練的學生,對于漢語的畏難情緒也會逐漸降低,達到促進語言掌握,離他們自由溝通的夢想也更近一步。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12-0018-03
C++不僅是一門程序設計課程,而且是這些專業后續專業課程(如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微機原理、單片機及應用等)的重要基礎,更是這些專業開展計算機研究和應用的重要表達工具和開發工具。因此,Visual C++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下面從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研究、實踐環節建設、特色教材編寫等方面介紹我校VC++課程建設的一些做法。
1積極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形成頗具特色的負反饋教學法
負反饋教學法的原理是從教學過程中反饋(作業、實驗、答疑、單元測驗等)的問題入手,通過及時講評,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由于反饋的是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故稱此方法為負反饋教學法。負反饋教學法包括以下方面。
1.1用“范例”組織課堂教學,貫徹“發現式”教學思想
范例教學法由教育學家瓦根舍因提出,教師通過范例輔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和原理,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獨立地獲得判斷能力、推理能力、認識能力和繼續學習的能力。以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通常以一門具體語言為主線,圍繞語法知識展開。而實質上,設計程序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是一種縝密思維方式、創新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對程序設計有興趣,必須親自感受并體驗程序設計的無限魅力。為此,我們改用范例組織課堂教學。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真實編程環境的支持下,課堂教學以程序(范例)為主線。所選范例程序具有典型性、綜合性和可擴展性,涉及基本語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調試技術。范例程序的講解首先符合“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驗證”的探索過程,使學生掌握基本語法、算法及應用。其次,通過對范例程序的啟發式擴展,揭示程序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直到實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興趣,使學生掌握知識間的聯系和編程的工程化思想,獲得實際編程能力。
1.2采集教學負反饋信息,做好分類、分析和講評
按負反饋教學法要求,任課教師做好作業和實驗報告的抽樣批改、單元測驗的全樣批改,重視實驗指導和答疑,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獲取足夠的負反饋信息后,任課教師及時做好問題的分類、分析和講評,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正掌握。
1.3根據大班教學特點,推進強同步教學策略
大班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保持師生教與學的同步狀態。負反饋教學法的師生同步措施有授課、作業、實驗、講評和測驗等。其中,作業與實驗報告由于學生存在一定抄襲現象,同步效果欠佳,為弱同步措施。授課、講評和測驗同步效果較好,為強同步措施。為使大班教學取得較好效果,采用強同步措施是必要的。特別地,我們在每個單元安排一次測驗,以實現師生的強同步,及時取得真實的負反饋信息。
1.4編寫負反饋教學法配套教輔資料,培養學生自學、探索和自我完善能力
配套教輔資料主要有:①學習指導。注重概念理解、知識鞏固,設單元測試,便于學生學習和自測自查;②實驗指導。共有17個實驗,每個實驗包含調試技術介紹、程序調試題、程序設計題和選做題,注重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和調試能力,激發學生編程興趣;③典型問題和綜合問題編程。共8個專題,便于學生突破難點,融會貫通,體驗綜合編程的樂趣,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④二級考試模擬試卷;⑤VC++ 6.0程序調試技術,包括使用VC++ 6.0 IDE編寫和調試程序的方法和技巧。
2強化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編程能力
VC++課程是一門難點多、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實驗是該課程至關重要的環節,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檢驗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和運用該語言。通過上機調試程序,會發現很多想不到的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加深對語言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程序調試和實際編程能力。為此,本課程設有課內實驗(32學時)和課程設計(兩周)實踐教學環節。
2.1課內實驗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編程和調試能力
基本編程和調試能力是深入學習本課程并取得實際編程能力的前提。課程實驗是至關重要的教學環節,與課堂教學同步進行。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編寫了一套以調試技術、基本語法、基本算法、綜合編程為核心內容的同步實驗指導,共擬定了17個實驗,每個實驗通常包括調試題、編程題和選做題,可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用。
2.2課程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編程和實際應用能力
課程設計安排在課程結束以后,以綜合性程序設計訓練為主,選題具有典型性、綜合性和示范性,突出難點與實用價值,使學生體會到難點不難,難點在實際編程中非常有用。通過課程設計,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基本語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調試技術,養成良好程序設計風格(模塊化、結構化)和嚴謹的科學作風,初步形成軟件工程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程序組織能力。
課程設計的內容涉及基本算法和數據結構。基本算法包括窮舉、迭代、遞推、遞歸、排序和查找等。基本數據結構包括數組、結構、指針、動態內存分配、單向鏈表、對象、文件等。課程設計的實施,對非計算機專業采用小綜合方案,計算機專業采用大綜合方案。所謂小綜合是指程序規模在幾十到幾百行的小題目,大綜合則是程序的規模在數百行以上有一定實用價值的題目。
2.3實踐教學認真實施,嚴格考核,確保效果
在課內實驗和課程設計的實施過程中,配備富有經驗的指導教師,現場實時進行輔導和答疑,指導學生解決編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考核,確保實踐教學質量。加強實踐環節的考核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預習和考勤占總成績的30%,上機檢查并回答提問占總成績的40%,課程實驗報告和課程設計報告占總成績的30%。
3積極開展教學內容研究,不斷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
根據程序設計課程本身發展快、更新快、綜合性強、存在問題多的特點,針對同類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積極開展教學內容的研究,先后發表 “C++運算符重載教學和編程中易被忽視的問題”、“C++中二維數組與指針關系的深入剖析”、“C++語言引用型變量的實現機制淺析”、“C/C++語言可變參數函數的參數傳遞機制剖析” 等論文,并及時把這些教研成果和學科最新進展引入教學。
3.1課程內容分為三個知識模塊
(1) 結構化程序設計基礎:包括C++概述、數據類型、運算符、表達式、簡單的輸入輸出、算法與流程控制語句等。
(2) 模塊化程序設計:包括函數、編譯預處理、程序的多文件組織、數組、結構體、共用體、枚舉類型、指針和引用。
(3)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包括類、對象、構造函數、析構函數、繼承、派生、友元、虛函數、靜態成員、運算符重載、I/O類庫、命名空間、模板和異常處理等。
3.2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 算法表達、結構化語句:結構化編程的基礎。注重講授算法的結構化表示法,結構化語句,常用基本算法,斷點+單步調試技術。
(2) 函數:模塊化編程基礎。注重講授程序的模塊化組織思想和方法,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設計思想,參數傳遞,變量作用域,程序的多文件組織。
(3) 數組、結構體、指針:數據的結構化和模塊化組織基礎。指針是重點和難點,應正確區分指針與地址,強調指針類型的作用,講清各類指針的含義及作用。特別注重講授指針在動態生成基本數據結構,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綜合實例。
(4)類、對象、繼承、運算符重載、虛函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基礎。運算符重載較易理解,但有些方面易忽視,應提請學生注意。虛函數是重點和難點,應注重講授虛函數的必要性、重要性、實現機制和綜合實例。
4改革考評方式,正確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
根據VC++課程的特點,正確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改革考評方式,實行考教分離,并使其與江蘇省大學生計算機等級(二級)考試方式接軌,采取筆試(50%)+機試(50%)的方式,理論與實踐并重。
試卷的試題源自題庫和現任教師的征卷,試卷由選題算法和軟件系統產生,難度與二級考試相當,提高了考評的科學性。
5總結提煉教學經驗和成果,積極開展特色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方面。幾年來,課程組對國內外流行C++教材進行研究、分析和試用,總結、積累和提煉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成果,從校內講義開始,逐步開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建設工作。2005年2月,自編教材《Visual C++程序設計習題、實驗與編程實踐》由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又第二次印刷,得到了社會讀者的認可。2005年10月,本課程獲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立項建設,課程組編著的體現“負反饋”教學特色的教材《C++程序設計實踐教程》一書目前已與清華大學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書稿已經交付,將于2007年上半年出版。
6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建設
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建設和總結,本課程已積累了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經常更新,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網上教學資源包括:課程教學大綱、課程設計大綱、教學日歷、課程設計任務書、實驗指導書、教學課件、習題集、典型問題及參考程序、相關教學論文、英文版課外輔導材料、模擬試卷等。課程組成員開發的“基于WEB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系統”2006年11月獲得第二屆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課件評比二等獎。本課程網上教學資源的網址為:。
參考文獻:
[1] 劉維富,陳建平,王春明. 淺談“C++程序設計”課程的建設與實踐[C]. 第二屆全國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2006,11.
[2] 劉維富,丁衛平,沈學華. Visual C++程序設計習題、實驗與編程實踐[M].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2.
[3] 顧暉,劉維富,管致錦. 負反饋教學法的原理與實踐[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4,(4): 102-104.
[4] 邱建林,劉維富,顧暉. 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03,(4):96-98.
[5] 劉維富. C++運算符重載教學和編程中易被忽視的問題[J]. 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56-59.
[6] 劉維富. C++語言引用型變量的實現機制淺析[J]. 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64-66.
[7] 顧暉. C/C++語言可變參數函數的參數傳遞機制剖析[J]. 電腦與信息技術, 2004,(3): 37-38.
[8] 丁衛平,劉維富,沈天晴. C++中二維數組與指針關系的深入剖析[J]. 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85-87.
投稿日期:2007-2-24
作者簡介:陳建平(1960-),男,江蘇南通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快速算法設計與實現等。
劉維富(1961-),男,江蘇南通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等。
通信地址:江蘇省南通市嗇園路9號南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陳建平郵編226019
E-mail:
1.何謂碎片化學習
碎片化學習是相對于系統學習而言的,碎片化學習的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學習內容的碎片化,二是指學習時間、空間的碎片化。學習內容的碎片化,是指不是系統地學習某方面、領域、學科的知識,而是零星地、孤立地、只言片語地學習某方面的知識,獲得相關的信息。從學習內容上看,與碎片化學習相對的是系統學習。一般地講,學科學習屬于系統學習,其目的是掌握某一學科系統的知識、獲得專門的學科技能,而碎片化學習不是為了獲得系統的學科知識與技能,而是為了滿足興趣或打發時間、娛樂放松。學習時間、空間的碎片化,是指不是集中時間、固定地點進行學習,而是人們在正式學習或職業工作之余,利用短暫、閑散的時間進行隨意的、偶然的、無計劃的學習。相對于正式學習時間,碎片化時間相對較短,從幾分鐘到一小時不等。因此,碎片化學習亦可稱為非正式學習、非正規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或閑暇學習。
2.碎片化學習的定位
今天,碎片化學習已成為教師學習的一種基本方式,成為教師日常生活與專業成長的一種途徑。那么,教師的碎片化學習與一般社會公眾的碎片化學習有何不同,如何科學定位教師的碎片化學習呢?我們認為,教師的職業身份不同于一般的社會公眾,作為專業工作者的教師,其網絡學習應堅持專業立場與學科取向,應與社會公眾的網絡學習有所區別。所謂專業立場是指從教師專業發展角度進行網絡碎片化學習,教師的網絡學習不能僅僅追求興趣滿足、游戲娛樂、打發時光,而應為教師獨特身份的專業發展服務,即教師應自覺運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專業發展,通過碎片化學習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與專業素養。因此,我們認為,教師網絡碎片化學習應定位于教師專業發展,服務且服從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網絡碎片化學習的策略:走向問題解決
眾所周知,網絡資源信息量巨大,內容豐富,呈現形式多樣,信息獲取方便快捷,學習的時間地點幾乎不受限制,而且許多資源是免費的,因此受到普遍歡迎。但網絡碎片化學習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信息過于“碎片”和“無序”,不夠系統,學習者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學習的“隨意化”和“娛樂性”太強,娛樂成分常常多于學習成分;學習方式的“單一”和“淺層”,瀏覽多、思考少,積累多、整合少,認知多、實踐少,等等。如何克服碎片化學習的局限與缺點?我們認為,學習的碎片化問題可以通過內容主題化、合理規劃、零存整取、問題解決等策略加以處理,即通過問題導向、選擇規劃、信息加工、整合建構等策略完善碎片化學習,提高碎片化學習效率。
1.做好主題規劃
與傳統的系統學習相比,網絡碎片化學習獲取的知識一般比較零散、無序、缺乏關聯,知識碎片多于知識整體,因而遭受質疑甚至批判。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認為,教師的碎片化學習尤其需要制訂學習規劃,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選擇。
首先,選擇學習主題。學習主題可以是教師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話題,也可以是工作中面臨的值得研究的課題。比如,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關系密切的問題與主題包括: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校本課程、行動研究、敘事研究、學校文化等。當然,也可以是一些比較具體的操作性問題,如課堂提問策略、作業布置策略、課堂管理策略、與學生談話的藝術、問題行為處理藝術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教師碎片化學習關注的
主題。
其次,要做好學習規劃。在一段時間內重點關注某一主題,以學期或學年為一個基本單位,制訂學習計劃,利用碎片化時間,圍繞主題進行學習、思考,收集相關資料,為知識整合與創新提供材料與資源。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網絡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網絡具有儲存、記憶、選擇與初步加工的功能,網絡可以跟蹤學習者的學習軌跡,自動推送學習者近期關注的問題與主題,生成與學習者關注的主題相關文獻,既有文字資料,還有圖像視頻資料,為學習者進一步拓展、深化學習導航,提供便利。比如,生物學科教師對“基因”主題感興趣,可以通過網絡搜索、觀看相關主題視頻。當我們收看“解密基因破譯與人體重組”視頻時,計算機會自動推薦“人類基因研究需要更多樣化”“基因驅動技術,會給我們帶來驚喜還是恐怖”等相關節目。
2.整合知識碎片
在完成相關主題的資料收集之后,需要對主題學習的知識碎片進行適度統整,“碎片知識猶如人體的各個部件,脫離了知識體系這個生命整體,任何一個部件都會失去原有的意義。”[1]因此,碎片化學習尤其需要處理好信息“碎片化”與“完整化”關系。當然,從碎片化知識到知識的有效整合,還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有學者指出,首先需要在“巨量信息”中挖掘有意義而舍棄無意義知識碎片;然后從有意義的知識碎片中選擇有用的;最后當遇到要解決問題時,學習者從有用的知識碎片中篩選需要的碎片知識,對碎片知識進行整理、加工,實現知識碎片的有意義重組。[2]這樣,碎片化信息就可以轉化成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并納入學習者的知識體系中,通過知識的自主建構,形成新的知識體系或對以往的知識重新結構化,網絡的公眾知識就開始轉化為個體意義上的知識。
有學者提出碎片知識整合的兩種思路:復原與重構。“復原就是教師對網絡上的知識重新進行結構化處理,幫助學生將碎片化知識按照某種學科知識體系重新整合起來。重構則是學習者以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問題解決需要為中心,對碎片化知識進行個性化改造,構建起個人的知識結構,而不必按照原來的學科知識體系進行整合”。[3]前一種方式主要處理的是結構化資源,適合在校學生的碎片化學習,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可以選擇此種策略。后一種方式主要用來處理非結構化資源,更適合成年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或具體問題,零存整取,對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行完善與重構。教師在平時的碎片化學習中,可將某一主題(如教學設計)的各種資料分門別類地收集、存儲起來,如對同一課型(或課文)不同的教學設計案例、課件與論文,歸入一個電子文檔之中,經過一定的比較與分析,設計出更加科學、合理、適合本班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案,還可以撰寫高層次的教研論文。
3.致力問題解決
與學生時代的系統學習有別,教師的學習屬于成年人學習。學生時代的學習以學習新知識、新學科為目的,需要掌握某一學科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并使所學知識系統化,也只有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知識、技能才能獲得理解,產生意義并加以應用。而成年人已具備系統的學科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其學習不再以習得一門學科系統的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以解決工作中面臨的問題為主要任務。真實任務與學科課程中的問題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是跨學科的,“我們在真實情境下遇到的問題大都不是結構化的,而是零散的、非結構化的問題,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梳理、加工、整合。這種學習方式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它不是按照學科知識體系組織起來的,而是隨機的、零散的、變化的、跨學科的,因而也是碎片式的。”[3]因此,教師的網絡碎片化學習應走向問題解決,而不是追求知識的系統化。
那么,如何通過零存整取、知識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呢?有學者建議撰寫主題博文,“通過同一主題的博文不斷‘改寫’,以實現化零為整、知識創新的目標。其實質就是持續地積累知識碎片,通過不斷地改寫、融合,使碎片化知識逐漸整合起來,并與個人原有的知識體系實現對接,從而達到化零為整的目的,最終通過將碎片化知識進行創造性重構而實現知識創新。”[3]當然,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如課題研究、課例研究、教學論文撰寫方式等進行知識創新與問題解決。
總之,在職教師的碎片化學習應堅持任務導向、問題解決原則,針對工作中面臨的問題、課題、難題,有意識地關注相關網站網頁、網絡社群,收集相關資料,獲得問題解決的視角、思路和方法,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碎片化知識與資料,進行知識的整合與創新,解決自己在工作中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優化教育教學品質。
參考文獻:
[1] 張卓玉.學習:從“碎片化”到“整體化”[N].中國教師報,2012-08-15.
新的學期主要是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法,更新學法,從課堂教學和評價入手,切實提高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多方面、多角度的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措施如下:
1、認真領會我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運算能力的培養。大力推進學生的運算能力的培養。
2、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每節課前拿出三到四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運算能力進行測試,每兩周進行一次運算能力競賽。
3、認真組織好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本學期的集體備課內容為分式、二次根式和繁分式的教學和化簡。
4、認真做好聽課活動,評價要求客觀公正,實事求是/
5、深入研討教材,鉆研教材,并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多方面、多角度的搜集課程改革信息。
6、及時將教研活動中取得的教學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
二、教研活動的具體內容與時間安排
1、深入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把握好教材的內容和使用深度。
2、認真組織集體備課活動,發揮集體智慧
三、教研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
1、必須從思想上重視教科研活動
2、及時領會課程改革中的精神。
教學工作計劃二一、指導思想
在《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以雷校長的現代教育理念為方向,以領會教材和教法研究為重點開展工作,貫徹落實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精神理念。進一步樹立“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積極探索教師培訓的新模式,發掘教研工作的增長點,深化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終生發展,全面提高我校數學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針對本學期學校的工作重點,我們制定以下目標:
1.加強教研組建設,努力實現學校提出的教研組成為“教研科研基地、名師成長的搖籃、學科教學質量的保障”三大功能,加強教研組的合作精神,增強教研組的凝聚力。
2.結合教研組課題,學習相關理論、教學案例及教學論文,提高教研能力。
3.嚴把教學質量,以課題促進研究,以評價提高質量,使學生在成績、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提高。
4.加強每階段的考試和學科活動考核,扎扎實實地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為學生的發展負責。
5.加強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要求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書寫要規范,同時教師批改也要求做到規范性。
6.爭取今年在賴州市抽考中,學部數學成績平均達到及格率97%,優秀率達70%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明確方向。
⑴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本學期利用教研活動時間,繼續學習《數學課程標準》,組織學習、討論、寫心得體會,充分領會其精神,提高教師對課改重要性的認識,轉變教學觀念,確立新理念。
⑵學習理論、案例分析、教學論文。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確定小課題,學習相關理論、案例分析及教學論文。結合課堂教學法寫好案例分析。在學習、研究、實踐活動中,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2、組織集體備課,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認真組織集體備課,本學期,教研組每兩星期活動一次,定時間、定地點、定主持人。指定教師輪流作為集體備課的主講人,講教學方法、講教學設想。全體組員共同出謀劃策,將課備好。備課時要注意領會教材的實質性東西,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并注意教學實踐與課題研究的結合。
3、重視研究課活動,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上課是教學常規中最重要的環節,課堂是教師的陣地,是教師演繹生命的舞臺。本學期,根據上一學年的研究模式,繼續進行研究課活動。具體要求是:講研究課教師認真準備、認真上課,上課要著力創設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聽課教師聽課前要熟悉教材,聽時要專心,做好聽課記錄,評講要實在,多提改進意見。
4、抓好興趣小組,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根據學校教研中心的計劃,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而且還要注重尖子生的培養,利用周二、周四下午選修課時間加強培優,同時加強學困生的輔導,要求進行培優補差的教師要有制定的目標和備課方案。,爭取達到我們既定的目標。
5.要求每位教師本學期聽課不少于10節。
6.根據學校安排,九月份針對青年教師開展評優課,十月份針對新加盟的教師開展匯報課,十一月份針對高級教師開展示范課,同時繼續開展研究課的探索。
教學工作計劃三一、加強集體備課優化課堂教學
新的高考形勢下,高三數學怎么去教,學生怎么去學?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感到壓力很大,針對這一問題備課組在王修漢校長、謝鎮祥主任的領導下,在張群懷主任的具體指導下,制定了嚴密的教學計劃,提出了優化課堂教學,強化集體備課,培養學生素質的具體要求。即優化課堂教學目標,規范教學程序,提高課堂效率,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其自身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集體備課中,注重充分發揮各位教師的長處,集體備課前,每位教師都準備一周的課,集體備課時,每位教師都進行說課,然后對每位教師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重點、難點的突破方法及課后作業的布置等逐一評價。集體備課后,各位教師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自我調整和重新精心備課,這樣,總體上,集體備課把握住了正確的方向和統一了教學進度,對于各位教師來講,又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今年高考采用新的模式,學生選修的科類不同,因此學生的整體情況不一樣,同一班級的學生,層次差別也較大,給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這就要求每位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又要根據各班實際情況制定出具體要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區別對待,這樣,對課前預習、課堂訓練、課后作業的布置和課后的輔導的內容也就因人而異,對不同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課堂提問上也要分層次,基礎題一般由學生來做,以增強他們的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對能力較強的學生要把知識點擴展開來,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提高他們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作業的布置,既有全體學生的必做題也有針對較強能力的學生的思考題,教師在課后對學生的輔導的內容也因人而異,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三、優化練習提高練習的有效性
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過適當而有效的練習才能實現;首先,練習題要精選,題量要適度,注意題目的典型性和層次性,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練習要全批全改,做好學生的錯題統計,對于錯的較多的題目,找出錯的原因。練習的講評是高三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效益,課堂的講評要科學化,要注重教學的效果,不該講的就不講,該點撥的要點撥,該講的內容一定要講透;對于典型問題,要讓學生板演,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多做限時練習,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應試能力。
四、加強應試指導培養非智力因素
充分利用每一次練習、測試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應試技巧,提高學生的得分能力,如對選擇題、填空題,要注意尋求合理、簡潔的解題途經,要力爭“保準求快”,對解答題要規范做答,努力作到“會而對,對而全”,減少無謂失分,指導學生經常總結臨場時的審題答題順序、技巧,總結考前和考場上心理調節的做法與經驗,力爭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調節方式和臨場審題、答題的具體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應試能力;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糾正不良的答題習慣、優化答題策略、強化一些注意事項
第一輪復習是整個數學復習的基礎工程,其主要任務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進行梳理,使之達到系統化、結構化、完整化;在老師的組織下通過對基礎題的系統訓練和規范訓練,使學生準確理解每一個概念的高考要求和考綱要求,能從不同角度把握所學的每一個知識點所有可能考查到的題型,熟練掌握各種典型問題的通性、通法。只有真正改變教師一包到底,實施學生自主學習,才能真正達到夯實“雙基”的目的。為此,我們延長第一輪的復習時間,減少第二輪的時間,目的是能使第一輪的復習確實做到細且實。
關鍵詞:生物學觀點;研究價值;課堂教學;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
一、緒論
1.1研究背景
縱觀生物學領域的重大成就的突破:哺乳動物體細胞克隆的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等研究成果。這些都表明生物學技術顯示著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生物學的發展也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隨著社會上的克隆、轉基因食品、瘋牛病及炭疽病等問題的出現,人們越來越重視生物學對人類健康的必要性。因此,生物學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一門課程,也是要引起高度的重視,讓學生們從課本中不僅要學會理論知識,更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1.2研究目的
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獲取知識能力、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知識能力;對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的發展;學生學習興趣、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養成才是重中之重。
1.3研究內容
1、了解生物多樣性的特征及現今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力。
2、明確初中生學習生物的目的及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
3、結合課本知識,讓學生理論實踐相結合,體現生物多樣性教學。
4、教師能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進行一堂別開生面的生物專題課,進行生物多樣性教學。
1.4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在書籍、雜志、報紙、教案、錄像等資料進行研究探討。
2、經驗研究法:在理論和生活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教學方法的靈活講解。
3、調查法:采用問卷和問談的方法,對課程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和聆聽學生意見,或者根據學生通過聆聽課題,學習知識方法,鍛煉學生的遷移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1.5研究途徑:
(1)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根據生物課題的理論教學,了解其課題研究的現有成果。
(2)教師根據生物課題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活動,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行動和過程的研究。
(3)教師總結經驗,以自主研究為主要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和業務水平。
(4)運用科學的方法、選擇適當的實驗材料、執著的鉆研精神、敏銳的觀察能力、實事求是的態度,從探討科學實驗到科學發現的艱難歷程,理解認識發展的規律,培養科學素質。、
二、本課題研究價值:
1、運用科學的觀念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指導探索活動和研究過程。
2、結合在生物實驗課的教學中的科學素質與品質教育是一個重要方面,而貫穿在實驗課以外的生物教學中的科學素質與品質教育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3、教材使用的效果受到教師教學經驗的影響。有經驗的教師能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經驗不足的教師則依照教材執行,由于提倡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進行教學,許多內容學生自學后,教師不加于分析總結,容易流于淺表。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突出不夠,容易造成教學的淺顯化,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因此,針對教材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對教材進行結構化加工,指導經驗不足的教師把好生物課堂教學質量關。
三、該怎樣教好初中《生物》
1讓學生動起來
老師在課堂上如老和尚念經班的照著書本念,學生如小和尚聽經一般的聽,這就是所有的和尚不能超越佛祖釋迦摩尼的原因。每一位優秀的教員在進入課堂內學生所反映出的氣氛就能體現出他的能力和價值。具有親和力的老師能讓每一位學生動起來,只有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心才能開心、用心的學習。
2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體驗真實快樂,用實踐學習生物
我們的孩子,進入大學前,升學的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條條框框把他們修理得方方正正,做事再沒有出格的意識,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過于嚴謹,而生物所指的不止是花,鳥,魚,蟲,草,生物是屬于我們大自然的,而我們的學生光是在課堂上是體會不到大自然的奇跡的,所以我們的生物課也可以在校外進行。
3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研究者
首先,讓學生在獨立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觀察結果、討論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完全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課題;其次需要學生根據自己所學到是生物知識,運用自己合理的想象思維設計實驗,并大膽提出問題和想象出的實驗結果。這樣,學生們從中受到了新的啟發,又得到了鍛煉,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思維啟發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4學好生物的關鍵-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當一個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那么,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好生物的興趣呢?
(1)好的開始。充分利用好第一節的生物課和以后每一節課的開端,對學生積極性的提高非常重要。
(2)重視實驗的作用。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
(3)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收集資料的能力。
(4)結合時事,不失時機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課堂、課題枯燥乏味,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讓學生體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變化?我們不妨根據課本間斷性的在課堂外進行講解。
總之,培養學生正確的生物學觀點不僅是學好生物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習、研究生物學的有力武器,使學生從中更準確迅速地接受喜歡生物學知識。理念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挖掘課程資源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及時評價是促進課堂教學的活力源泉,教學反思是改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讓我們共同努力學好生物課題吧。
參考文獻
[1]中國生物學類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排行表[J];生物多樣性;2003年06期
[2]張國慶;基于生物醫學文獻的知識發現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現行《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注重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生物學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學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識,包括對重要概念、原理、理論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釋。這些內容能夠展現當代生物學科圖景,是生物學科結構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現生物學科的邏輯結構;同時,它還具有高度的統領性、包攝性以及引領性,能夠反映核心問題。教師圍繞高中生物復習中的核心概念進行教學,能使學生少走彎路,少繞圈子,直達問題的主干及核心;圍繞核心概念進行教學,還可把孤立、零亂的知識以點連線,以線帶面地進行整合,把相關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構建,從而達到高三一輪復習有效、高效的課堂教學。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復習中,教師經常會對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對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準確,定位不精準,這些都會影響一輪復習的有效備考。因此,如何對教材核心概念進行界定,而不是簡單通過感性印象對其甄別,顯得尤為重要。美國課程專家埃里克森認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學科中心,具有超越課堂之外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的關鍵性概念、原理或方法。這些核心概念具有廣闊的解釋空間,源于學科中各種概念、原理、理論和解釋體系,為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還為學科之間提供了聯系。”國內課程專家劉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個課程標準某個主題的知識框架中概括總結出來的,強調概念之間的關聯和概念體系的結構。”基于學者們的觀點,生物學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夠反映該教材核心問題,統領包攝教材章節中的基本概念、事實、原理及規律,是構建整個生物學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例如,在復習《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中“細胞工程”這一專題時,筆者通過羅列比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從而界定出該專題中具有統領和包攝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細胞工程”專題中,一般概念有16個,分別是細胞工程、脫分化、微型繁殖、胚狀體、外植體、細胞貼壁生長、接觸抑制、原代培養、傳代培養、原生質體、合成培養基、愈傷組織、生物反應器、細胞株、細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個,分別是細胞全能性、植物細胞組織培養、植物體細胞雜交、動物細胞培養、核移植、動物細胞融合、單克隆抗體。而通過比對、分析和界定后,發現該專題中的核心概念其實只有3個,是細胞全能性、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單克隆抗體。正是這三個核心概念,很好地詮釋了整個細胞工程的核心內容和知識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脫分化、微型繁殖、胚狀體、外植體、原代培養、傳代培養、愈傷組織、細胞株、細胞系都是圍繞細胞全能性這一核心概念進行闡述。這樣,通過比較對比,學生就能夠對這一專題進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 核心概念教學
2.1 運用概念圖,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圖是由概念節點和連線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結構化特征,概念節點是表示某一命題或知識領域的各概念,連線表示各概念間的邏輯關系。在高中生物復習當中,教師通過運用概念圖進行教學,能清晰有效地呈現教材內容,有利于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遷移和聯系,進行有效的復習備考;同時,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層級關系和邏輯關系,便于學生對核心概念和相關概念進行梳理和整合,培養學生對知識遷移、歸納的能力和興趣。例如,在復習“植物組織培養”時,教師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為前提,利用概念圖呈現核心概念和相關概念的聯系,在學生喚醒原有知識的基礎,促進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圖1)。
2.2 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對核心概念的學習
所謂“問題串”,就是指教師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或經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換為層次分明、具有系統性的一連串問題。在高考生物復習時,教師可以圍繞核心概念精心設計一組具有針對性、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熱情和動力。如,在講授“單克隆抗體”這一概念時,教師運用一組“問題串”(圖2)進行巧妙設問,使得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記。
2.3 演示認知過程,學概念
在高考生物復習中,有許多概念是純理論性的,內容很抽象,學生理解起來相對比較困難,久而久之就會有挫敗感,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轉換教學方式,把抽象的問題通過演示知識過程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學核心概念。
以“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一節內容中為例,“動作電位”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師倘若通過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看教材,讀概念“由相對靜止變為顯著活躍的電位變化過程”,則顯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過形象生動的具體指標來展示“動作電位”,從而讓學生掌握一些列的靜息電位、電位差、電荷移動、局部電流等相關概念呢?教師可以利用圖解(圖3)逐一演示,并加以說明,使學生有逐步認知的過程。
首先,神經纖維處于靜息狀態,即相對靜止時,膜上有一個“內負外正”的電勢差,這電勢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來維持,而維系這一電勢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個結構。
第一個結構是“Na-K離子泵”,它是由蛋白質構成,在消耗一個ATP分子的情況下,能夠向膜外泵出3個Na+,向膜內泵入2個K+。這樣一個過程已經使得膜外的陽離子偏多。第二個結構稱為“K+通道”,通過前面第一個過程,膜內K+濃度明顯高于膜外,于是膜內外之間形成一個濃度差,使得膜內有一個向外擴散K+的趨勢。在靜息狀態下,膜上僅有K+這個通道會打開,不斷向外運輸K+。通過上述兩個結構,膜外的陽離子越聚越多,導致的結果就形成了一個“內負外正”的狀態,這就是“靜息電位”。第三個要介紹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離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濃度很高,當受到某一刺激時,Na+通道會迅速打開,在短時間內膜外的Na+會迅速向膜內回流,而回流的結果就使得膜內外的電勢差瞬間發生改變,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內形成了一個“內正外負”的狀態,這就是“動作電位”。利用以上圖解,學生對于電位的形成機制及概念的相應內涵與要點都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也就達到了對“動作電位”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 可見,演示認知是學概念的一個重要策略,也是學習教材內容,掌握學科知識的必要能力。通過演示知識呈現過程,使得許多抽象的概念知識形象易懂,從而提高高考生物復習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學史,構建核心概念
全國新課標卷Ⅰ相對廣東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學史的考查。利用科學史促進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構,也是高中生物復習當中的一個重要策略。以科學發展史為材料,讓學生重走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體會概念的建構過程,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遺傳物質”的探索歷程就是一個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爾通過豌豆實驗證明了生物的性狀由遺傳因子控制;摩爾根通過果蠅雜交實驗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科學家接下來又發現: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質和DNA,而染色體在遺傳上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因此,探究遺傳物質的本質無疑就落在蛋白質和DNA上了。對遺傳物質的早期推測,一開始就有人認為是蛋白質,他們的理由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種多樣的排列可能蘊含遺傳信息,因而認為蛋白質是生物體主要的遺傳物質。但又有不少人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挑戰這一觀點的有以下幾個經典實驗: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為實驗對象,進行了肺炎雙球菌的體內轉化實驗,得出了“已經被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必然含有某種促成這一轉化的活性物質——轉化因子”的結論,但是轉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卻未能搞清楚。緊接著,1940年艾弗里為了搞清楚什么是“轉化因子”,以肺炎雙球菌作為實驗材料,進行了體外轉化實驗。他設法把S型細菌的各種成分相互分離,分別單獨和R型細菌進行培養,結果發現,只有添加了S型細菌DNA成分的培養基上,部分R型會轉化為S型細菌,并且這種轉化后的S型細菌可以進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轉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這一結論。遺憾的是,艾弗里實驗中提取出的DNA,純度最高時也還有0.02%的蛋白質,因此,仍有人對實驗結論表示懷疑。于是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以“T2噬菌體”為實驗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完成了另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實驗:“首先分別利用35S、32P標記的細菌培養噬菌體進行同位素標記,然后將帶標記元素的噬菌體與大腸桿菌進行混合培養,觀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質和DNA區分開,直接、單獨地觀察DNA和蛋白質的作用,從而進一步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教師通過講解“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這一生物科學史,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科學探究是要經歷了“發現問題—作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從而形成質疑與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學素養。同時,通過對發現史進行梳理,“DNA是遺傳物質”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構建。
3 小結
總之,高中生物復習教學關鍵在于核心概念的構建,針對不同的概念類型和教學內容,有選擇地運用概念圖、設計問題串、演示認知過程和利用生物科學史等策略進行核心概念的重構,是提高高中生物復習的重要策略。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生梳理、歸納知識的能力,幫助他們正確理解和內化相關概念,從而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2] 蘭英,譯.埃里克森.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