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7 22:56: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服裝工藝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動態化仿真教學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模擬現代服裝企業產品單元式的生產過程,將相關服裝專業課程整合起來,融入服裝工藝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注重現代化服裝產品生產應用能力的訓練與拓展,主要表現在實訓教學過程動態化、教學資源與教學條件的模擬化兩方面。通過借助企業提供的資源與技術,將以往遞進式的技能實訓模式加以改進并動態拓展,對服裝專業主干課程中所涉及的服裝生產技能與基礎理論進行歸納,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與各環節關鍵技術進行模擬仿真,并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開發成若干個實訓仿真項目或任務,與仿真實訓平臺配合,讓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更加有針對性地掌握服裝工藝知識和技能,使其能夠與其他專業課程緊密銜接,引導學生以點帶面,在掌握某個實訓技能技巧的基礎上,進行靈活變化和動態拓展。對于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不是線性的,而是一種神經網絡狀、以點帶面的能力拓展模式。動態化仿真教學具有教學內容的適時更新、教學手段的與時俱進、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多重組合三方面的特征[1]。其一,在實訓教學方面具備了靈活性和貫通性。通過綜合服裝工藝多門理論與實訓課程的內容,形成連貫的服裝工藝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項目模塊的動態學習過程,學生可根據自身發展特點靈活選擇項目模塊進行學習,能對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操作融會貫通。其二,具有直觀性和適時性特點的教學平臺與教學資源。學生可通過企業崗位角色扮演的形式在仿真訓練實驗室進行真實的現場感知,在現場操作過程中參考以企業最新的生產技術和運作過程為藍本開發的仿真教學資源,直觀地掌握服裝企業產品開發與生產實際應用技術,增強學生在企業應用技能方面的直接經驗,并按照企業需求隨時更新學生的專業技能,縮短學生在企業的適應期和磨合期[2]。其三,教學過程采用仿真與動態拓展相結合的方法。仿真內容以服裝生產技術為藍本,涵蓋服裝工藝設計課程實訓教學過程的仿真、教學資源的仿真、實訓平臺硬件的仿真等內容;動態拓展體現了服裝工藝設計課程實訓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多面性,包含教學知識點與實訓內容的動態化與適時更新,并通過以點帶面的拓展模式在實訓平臺中進行一體化仿真實訓。服裝工藝設計課程動態化仿真教學注重還原服裝企業生產技術的關鍵環節,學習內容的動態拓展使得學生的專業訓練具有一專多能、綜合應用的特點,這使其應用能力的培養更具有針對性,更有益于學生在企業崗位上的發展。
二、服裝工藝設計動態化仿真教學模式實施的軟硬件基礎
動態化仿真教學的開展主要是依托服裝工藝設計仿真實訓平臺來進行的,包含服裝工藝設計一體化工作站和仿真教學資源庫。仿真實訓平臺主要通過模擬服裝企業產品開發中關鍵環節與多品種、少批量的單元式生產模式,實現學生在服裝企業模擬生產現場環境下,將服裝工藝與產品生產基本理論及企業單元式的生產流程結合起來進行仿真實訓。服裝工藝設計一體化工作站以學校現有的服裝工藝實訓室為基礎進行改造,每個單元的硬件設施由電腦平縫機、工藝設計工作臺、成衣熨燙臺、交互式仿真教學移動終端等組成。工作站的設計根據服裝工藝實訓項目教學與動態化拓展訓練需要,參考服裝企業產品單元式生產線的組合形式來進行。其主要包含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仿真實訓教學單元模塊設計,硬件由電腦高速平縫機、多功能工藝設計操作臺、12英寸平板電腦、抽風式燙臺、吊瓶蒸汽熨斗組成,能夠實現服裝成品縫制、成品熨燙、服裝款式設計、服裝工2017年9月(下轉第146頁)業樣板設計與制作、交互學習與教學即時演示、資料查詢、生產資料制作等功能。第二階段,服裝工藝設計仿真實訓室設計,模擬單元式生產流水線的形式,實訓室規劃為80~120平方米,主要由30個左右的仿真實訓教學單元模塊組合而成,同時,根據教學需要配備質量檢測工作臺、作品展示臺、服裝生產主要的特種設備等教學實訓設備,完成服裝工藝設計仿真實訓各個動態拓展環節的教學任務。如圖1、圖2所示。圖1動態化仿真教學單元圖2動態化仿真教學一體化實訓平臺仿真教學資源庫是以交互式仿真教學移動終端為載體,資源儲存在云服務器上,學生通過仿真教學移動終端訪問資源課件進行交互學習。其作用是為拓展式仿真實訓教學項目提供參考案例與技能示范課件,主要包括服裝生產技能操作演示視頻與動畫、服裝生產現場交互全景演示課件、服裝生產車間三維漫游交互動畫課件三方面的內容,涉及全景圖像拍攝與展示、虛擬現實建模與交互演示等技術,是動態化仿真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仿真教學資源可根據服裝工藝設計仿真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所需的演示內容來進行系統規劃,其開發過程一般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素材的采集,這是仿真課件開發的重要環節,該環節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主要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來開發,完成素材的采集與拍攝,要求在其服裝企業生產車間進行產品生產現場實景拍攝,以求最真實地還原生產技術與生產環境,內容涵蓋了男女襯衫、男女休閑褲等基礎服裝產品的工序縫制操作演示、工時測試、質量檢測、自動裁剪演示、單元式生產流水線演示、生產車間布局與標識演示、特種機操作演示等文本數據、視頻與圖片。第二個階段為素材整理與仿真課件開發,可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與具備服裝專業軟件開發能力的企業技術人員合作。在開發過程中,專業教師根據仿真教學需求進行課件制作方案的規劃與課件腳本的設計,指導學生完成課件素材的整理,企業技術人員來教學、演示課件的制作。第三個階段為仿真教學平臺軟件的開發,與具備服裝專業軟件開發能力的科技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以拓展式仿真教學流程為依據,進行教學平臺的交互流程設計,將教學素材嵌入各個環節中,形成一個系統的服裝工藝設計仿真教學動態資源庫。服裝工藝設計仿真教學平臺的本質為云教學平臺,包含了教學仿真演示模塊、生產技術知識模擬訓練模塊、知識拓展模塊、仿真實訓評價模塊等內容。教學客戶端為移動端,通過平板電腦打開教學資源,配合服裝工藝仿真實訓室進行交互學習與訓練。
三、服裝工藝設計動態化仿真教學的實施過程
在傳統服裝工藝設計課程的實訓教學中,學生完成的實訓任務主要是掌握某件服裝的縫制技術,這就造成學生對該課程側重于個人單項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忽視了動態拓展應用與協同合作,導致完成的實訓任務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實訓的結果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打擊了部分學生實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部分學生在實際應用與需要應變時無所適從。動態化仿真教學的開展應包括學校制定的學生培養計劃、在校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現有實訓條件、師資結構等方面,整個教學過程應是一個動態拓展與不斷優化的過程。首先,可從工藝教學內容、學生實訓流程、實訓結果、學生個人發展傾向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其次,根據教學需要,學校可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到服裝企業產品單元式生產車間有計劃地進行實地觀摩學習,針對現行的單元式生產方式進行詳細了解,并注意與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干進行深度交流,必要時需與生產技術人員協助進行教學實訓。在教學開展前期,教師可先抽取部分學生進行實訓教學優化的實驗。實驗分兩個環節:其一為資料收集環節,將學生分批次選送到合作企業服裝產品單元式流水線生產現場進行學習,搜集企業裁剪車間、縫制車間、后整理車間等部門生產現場的圖片與視頻拍攝及文本數據資料,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整理分析,根據實訓內容進行刪減歸納,整理一套系統的生產原始案例,為仿真實訓提供教學參考。其二為模擬實訓操作環節,以前期整理完成的生產案例為藍本,針對設計完成的實訓流程,學生模擬在企業學習的生產技能進行仿真實訓,對于學生模擬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指導教師應及時做好記錄,根據學校現實實訓條件與大部分學生專業掌握情況對方案進行及時優化,不斷完善實訓教學過程與教學所需的內容,使拓展式仿真教學過程切實可行。實驗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優化的嘗試過程,通過前期的教學積累和仿真教學各個環節的研究與實驗案例,為服裝工藝設計動態化拓展仿真實訓教學的開展提供實踐基礎。動態化拓展仿真實訓教學大面積實施應根據學校服裝工藝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實訓條件,結合前期完成的教學實驗過程,緊扣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目標,圍繞服裝生產銜接的周邊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合理規劃動態拓展內容,并對服裝工藝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再優化設計:其一,以原有的教學內容與流程為基礎進行單元式生產過程實訓設計[3],以企業實際生產的產品為原型擬定若干個生產項目,核心實訓內容包括生產計劃訓練、產品縫制細分工序設計訓練、產品縫制訓練、單元式生產流水線路線設計訓練、材料配伍訓練、縫制過程質量檢測與自檢訓練、工時測試訓練、縫制環境與設備自查訓練等;其二,生產技術拓展實訓的設計,將服裝款式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材料等專業課程中的技能內容與企業研發、板房、后整理等部門中的核心技術崗位所需的能力相結合,歸納出服裝款式與工藝圖示繪制訓練、結構與生產紙樣制作訓練、服裝成品整燙訓練、材料測試訓練等動態拓展內容,并根據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需要,將動態拓展內容選擇性地納入實訓項目。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實訓小組,每4~6名學生組成一個協作實訓小組,自主選擇學習模塊,分工合作,按照實訓項目中的各個實訓任務模擬企業實際生產案例進行系統的協作實訓,同時,針對自身發展特點動態選擇拓展項目進行專業綜合能力的訓練[4]。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盡管整個仿真教學環節能夠順利進行,但還可能會碰到課時安排、實訓室條件、學生整體接受能力的差異等實際問題,存在實訓小組無法按時完成實訓任務和達到企業要求的實訓考核預期目標等現象。這些就需要在不斷的教學實驗中優化流程與內容,不斷完善實訓過程中的仿真模擬、實訓中的協同合作、實訓任務的動態選擇等環節,以此來提高學生實訓的積極性,進一步明確實訓中應用能力培養的目標。
四、結語
針對傳統工藝教學側重單項縫制技能訓練的種種局限,服裝工藝設計動態化拓展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單項教學內容的反復疊加,而是以原有的單項工藝實訓項目為基礎,分析產品生產過程的關鍵環節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針對學生個人發展的意向與性格特征,將單項實訓項目中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相融合,實施以點帶面的專業技能與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訓練,使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能夠做到融會貫通。整個實訓教學拓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啟發、不斷創新的動態過程,將高校過去傳統的、靜態的、封閉的專業教學變成交叉的、動態的、開放的實踐教學模式,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在系統學習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時更有針對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專業綜合應用能力與協同能力。實訓項目中的知識與技能不是簡單的模仿與復制,而是根據教學現實條件與學生的能力現狀,動態地對企業生產工藝技術與生產過程精選案例進行提煉,并運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將其模擬再現,使服裝工藝知識點形象化、直觀化,并通過交互操作,讓學生在專業知識與技術的主動學習過程中得到很強的體驗感。
作者:陳鵬 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雷莉.動態教學模式的適應性分析[J].科教導刊,2010(11):32-33.
服裝設計與工程簡稱服裝工程專業,是專業培養具備服裝設計、服裝結構工藝及服裝經營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在服裝生產和銷售企業、服裝研究單位、服裝行業管理部門及新聞出版機構等從事服裝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經營管理、服裝理論研究及宣傳評論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該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服裝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服裝設計方法、成衣結構與工藝、服裝營銷管理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服裝開發、設計、生產管理和營銷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主要課程有時裝畫、服裝設計、服裝色彩、服裝材料、服裝結構、成衣紙樣與工藝、服裝CAD、服裝專業英語、服裝機械與設備、服裝心理學、服裝采購學、服裝零售學、服裝生產工藝與管理、服裝工業制板、服裝市場營銷、服裝史、服裝工效學。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縫制工藝實習、成衣工藝實習、服裝市場調研、創作實踐、計算機上機實習、畢業設計及論文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服裝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較扎實的人文學科和工程技術基礎知識,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和較強的審美能力。
3、掌握服裝款式、結構、工藝設計方法和成衣化生產工藝技術,具有較強的藝工結合特色。
4、具有獨立完成服裝設計構思、效果圖、基礎紙樣和推板及確定加工工藝與成衣制作的基本能力,并能較熟練地運用計算機進行服裝輔助設計。
由于服裝專業的特殊性,要求學生畢業以后具備良好的實際操作能力,如何提高服裝教學課堂過程中學生互動的積極性是教學當中的最主要的課題。
一、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服裝類課程中服裝結構和工藝課程是服裝專業的主干課程,它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時也是提高實際動手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對服裝制作的整體過程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學生互動和實踐能力,是從事服裝專業教學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以服裝工藝課程為例,現有的服裝工藝課程教學,一直采取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示范教學模式,即老師示范,學生看,而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安排的工藝任務,制作出服裝成品。如本校服裝設計與工程班級至少有35個學生左右,教師的一次示范,很多細節學生不能夠看清楚、弄明白,如果反復示范,勢必耽誤教學課時,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學任務,而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另外,在后續的實踐訓練輔導上也不夠合理,由于學生接受能力和基礎不一,實踐過程管理效果比較差,實踐教學質量不能保證。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啟發性、針對性和互動性,不僅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也容易使學生疲倦,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雖然現在便捷可重復播放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在服裝工藝課程教學中被采用,解決了教師重復示范、操作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地位,但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高方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和改善。在工藝課程過程中示范教學法是服裝工藝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傳統教學方法,在服裝工藝課程教學中非常重要,教師一邊示范一邊講解。服裝工藝課程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多數工藝技能基礎薄弱,當教師示范難度較大的環節時,學生很難一次性掌握技能要點,加上學生人數眾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首先要提高示范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改進傳統示范教學方式,能夠看清教師示范細節,聽清教師講解技能要點,并做好詳細筆記,最大限度的保證每個小組有兩人能盡可能掌握示范要點。同時在教學課程中,可將一個班進行分組,每一組組員5-6名,每組由一名工藝較好的組長帶領,通過老師教學生-組長帶學生的方式使學生在課堂有限地時間內掌握課堂教學的知識。
同時要在服裝工藝課程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極大提高教學效果,如在教室安裝拍攝錄像、播放系統,通過拍攝不同課程的示范操作過程,可以讓學生反復觀摩,并可慢速顯示、重復播放,還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最新的工藝款式服裝,呈現大量圖片及演示錄像,對工藝進行分析講解,極大限度地調動同學們的視覺與聽覺,使教學富有立體感。在掌握了基礎技能而課堂學時不夠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課堂作業,分成小組進行協同制作,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不斷地提高學生的互動性。加強生生、師生及組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加強反饋與調控,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個重要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吸引到積極的學習活動中來。由于授課時間和經費的有限,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并且節約成本,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互相協作,共同操作。注重發揮學生的個人潛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并使他們更積極更主動地投入課堂訓練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二、課堂教學與市場結合
目前服裝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沿續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簡單的照本宣科教學方式,與現實市場的需求難免會有一定的差距,其主要表現為:嚴格按大綱要求,按教師的要求來完成作業,忽視培養學生運用主動思維進行服裝制作的能力。注重單一技能的分段完成,忽視各種服裝藝術技能與服裝制作的融匯。過多注重學生校內課堂的練習,忽視學生的服裝實踐活動。注重繼承現有的一成不變的服裝觀念較多,忽視服裝發展的創新和創造的發展。
服裝行業不僅需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更需要生產一線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伴隨著服裝工業的迅猛發展,服裝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畢業生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始終客觀存在,也阻礙了我國服裝行業前行的腳步。企業對服裝工藝人才的能力需求看,要求就業學生應具有服裝面料采購能力、服裝裁剪能力、服裝定制能力、服裝熨燙能力、服裝后整理能力,服裝工藝質量監控的能力、外貿跟單管理能力以及服裝工藝單編制能力。基于這樣的企業需求,服裝工藝教學大綱中應體現以上能力培養目標,制定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工藝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
服裝市場對服裝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因而學校應放開思路,積極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成立服裝工作室,這樣學生可以將課堂的知識利用于實踐中,師生共同設計,教授把關定案,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專業知識,畢業后能更快地適應工作。
在學習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這兩門課程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結合學校開展的實踐教學大作業,提供必要的工具進行實踐,讓學生自己動手,把理念變為現實,展示他們的才華,使學生發展主動性。
學校的服裝專業教學,必須借助外界資源條件,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素質,培養自主發展能力的同時,面對時代的發展,教師還應提高專業技能,多方吸收信息,拓展知識領域,使學生真正學到技術。
參考文獻:
[1]袁惠芬.服裝紙樣設計課程的教學手段探討[期刊論文].大眾科技 2011(7).
[2]林杉.在服裝結構課程中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紡織教育.2006(1).
[3]黃亞琴.高職院校服裝工藝課程教學現狀及思考.職教通訊.2011(24).
作者簡介:
刺繡作為一門源遠流長的藝術,鼎盛時期幾乎達到家家刺繡,戶戶女紅的地步,但是,在過去,這樣的手工工藝基本上是屬于師徒相授,家族相傳,屬于非主流文化,不能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所以,歷代以來,有關刺繡的教學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松江三善堂開辦“松筠女校”,設立了刺繡專科,開創了刺繡辦學的先河〔1〕。而影響最大的當屬清末張謇、沈壽于1914年創辦的南通女工傳習所,制定和完善了刺繡職業教育體系,以刺繡為專業課,同時還開設音樂、書法、繪畫,均由當時著名刺繡大師及著名畫家講習。其學制為先入預科班,而后進入普通班,學制兩年;二為中級班,學制四年,即本科班;三為高級班,即研究班〔2〕。類似我們現在的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且學員綜合素質非常高,使沈繡藝術得到了非常好的系統傳承,造就了無數的刺繡大師。但是縱觀現代的教育,手工工藝尤其是刺繡這一塊,始終處于民間傳承的態勢。各學科大力發展的今天,手工刺繡卻還維系在一個原始的階段,盡管從業人員甚廣,但素質卻普遍不高。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四大名繡榜上有名,我們為什么要把它們作為遺產來保護?是因為它們自身與時代不能起頭并進。但是,保護不是人為的去維護,而是要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從四大名繡的發展來看,蘇繡相對來說理論體系比較完整一些,其余的湘繡、粵繡、蜀繡的相對較為落后。而蘇繡刺繡體系的完善則很大程度上依賴過去刺繡學校培養的大批理論實踐都很優秀的繡工。我國現在各藝術院校以及各藝術專業,鮮少有將刺繡作為一門必修專業課進行人才培養。但是,單獨成立學校或者單獨成立一個專業,首先是必須要有市場的需求,滿足學生就業,以目前狀況,這樣的目標實現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作為服裝學院的專業課程,我們試圖將刺繡作為服裝手工工藝納入教學計劃。 將手工刺繡納入服裝專業教育,從對學生的培養和專業體系的構建上來說,無論是對服裝專業教育還是對手工刺繡自身的發展,無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豐富了服裝設計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學習內容
1、手工刺繡是一種鍛煉耐心和手指靈活度的工種,對學生掌握服裝工藝有輔助作用。
在古代,女孩子從小便學習刺繡,以練就心靈手巧之技藝。在現代,工業化大生產代替了手工技藝以后,手工刺繡這門技藝便漸漸變為了小眾產業。對于刺繡涉及最多的服裝來說,我們的服裝專業院校一般都沒有單獨開設這門課程。實際上,手工刺繡對學生耐心和手指靈活度的鍛煉,都非常有益。刺繡首先是進度慢,其次是活精細。我們的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對手工涉及非常少,在學習服裝工藝時,普遍表現為手指靈活度不夠,缺乏足夠的耐心,工廠可以幾個月就培養出一個熟練工,而我們大學四年都沒有幾個學生能夠獨立制作出完整的服裝來,這說明我們在對學生的基礎培養上存在偏差。重設計輕工藝一直是個普遍現象,造就了學生浮躁的心理和不扎實的功底。手工工藝能夠從一開始就磨練出耐心和細心,為將來學習服裝工藝打下基礎。
2、手工刺繡涉及到圖案處理和配色技巧,對服裝設計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刺繡涉及到圖案處理和配色技巧,對學生來說,是個小中見大的鍛煉。如何把手工刺繡的內容應用到服飾中去,需要足夠的設計理念來支撐。如何將刺繡圖案進行最精華的提煉,如何對小片圖案進行配色,以呼應服飾的搭配,做到畫龍點睛,都是我們對設計類學生的一個鍛煉。
3、豐富了服裝設計的內容。
在傳統的服飾當中,基本上可以見到衣必文繡。服飾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刺繡工藝的展示,一件服裝的精美復雜主要是體現在手工上。隨著現代大工業的生產,這種耗時耗力的手工制作在成衣生產中普遍以機繡代替。而在高級定制中,能夠偶爾出現手工刺繡的身影,但其價格卻已經令人望而卻步。說明在服裝設計上,刺繡實際上能夠大大提高服裝設計的內涵,但要廣泛運用,就必須要化繁為簡適應低成本、高效率的現代化生產。
二、對手工刺繡的持續發展有極大地推動作用
1、手工刺繡的到現在為止,理論體系都不算完善,在高校作為一門學科培養,對手工刺繡自身的承前啟后有莫大的幫助。高層次人才的融入,是一門技術能否持續發展的基礎。傳統的理論,還僅限于手工工藝技巧的傳承,沒有達到一個質的提升,對這個體系的研究,也只是限于個別研究的零散階段。而一個行業整體的提升,必須要在現代教育領域中占據一角,才能與其他學科齊頭并進。
2、其他學科的技術以及設計理念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到刺繡中,為刺繡增添新的血液,服裝作品中也可以大量的出現刺繡的蹤影。 刺繡,既可以保持它的獨立性,又可以為其他藝術設計錦上添花。同時,也能夠產生一些對刺繡有興趣,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能力的年輕人繼續研究刺繡和發展刺繡,以傳承和發揚這樣一門美麗精湛的技藝。
我們服裝設計的學生,都是具有很強的繪畫功底,能夠自行設計圖案款式的專業人才,具有專業的審美觀點和藝術層次,在現在的手工工藝行業是非常稀有的資源。刺繡從業人員普遍文化層次低,缺乏專業的審美觀和設計理念,不能推陳出新,只能依葫蘆畫瓢,是妨礙手工刺繡發展的一大軟肋。而手工刺繡業的迅速發展,要靠的依舊是現代的科學和技術,以及與時俱進的理念和有廣闊視野,強大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技術人員,在這條路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還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以來,各個專業的教學得到關注,專業教學管理日益加強,教學質量提升。從1999年普通高等高校擴招開始,美術服裝專業的人才在社會的需求的推動下快速向前發展。當下,大學生服裝專業招生面臨緊縮,服裝專業教學薄弱,如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發展問題、培養人才專業素質偏低等問題逐漸表現與嚴重。怎樣促進服裝專業教學的發展,把服裝專業顯示出特色,克服不利因素是美術設計學院對服裝專業教學的計劃,也是服裝專業全體教師的共同期望與要求。
在服裝的教學中,學生的專業實踐沒有培養,專業能力缺乏,學生沒有展示大學中4年學習服裝專業的機會。后來用服裝的原創設計作為畢業論文,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有計劃的完成畢業服裝設計,從設計想法、選擇原料、手工創作等全方位得到學習實踐的提高。學校也定期進行本科生、研究生、教師原創服裝作品展,進行專業文章的編寫,建立服裝專業的工作室、教室和展示室。建設和改善服裝專業原創環境氛圍,讓學生體會專業服裝設計,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提升興趣和加強實踐。
二、服裝工藝基礎課教學效果及教學環境的建設
教學的環境改善同時,專業教學的中心要素――專業教師與學生,也要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作用,利用優良的教學環境,積極主動的創造與改善教學環境,使其促進服裝專業的教學管理與發展。
(一)服裝專業課教學氛圍建設的內容
建設專業服裝教室,形成良好學習氛圍。學校服裝實訓教室相對于今后的就業是一種模擬練習加強服裝專業工藝實訓教室的建設。但是實際情況下,設施不全,環境惡劣,與服裝的專業生產與很大差距。專業服裝教室中只有簡陋的縫紉和剪裁機器,無法跟上實際生產境與設備。因此,應配合服裝專業的教學和時展,引進專業的教學設備,提供與時俱進的專業實踐與發展。學生應將學習與實踐密切聯合起來,學習專業服裝知識和熟練掌握服裝設計與制作的程序與流程,進行專業服裝的原創設計與制作。
營造專業服裝學習研究與實踐制作氛圍,服裝學習應建立教師間專業課程學習與公開課相互學習與點評,提高專業服裝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由專業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做出檢測,學生提問發言,發表在專業服裝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心得體會,最后讓該院系所有教師評價學生作品,互相交流教學經驗。
(二)服裝工藝基礎課程的教學與不同教學環境影響下的效果比較
服裝專業基礎課程是專業學生進行原創設計與制作基礎的重要必修課程。在服裝工藝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演示、教授等教學過程,指導學生學習服裝的基礎知識和進行必要的設計實踐。在學生對書本上知識了解和熟悉后,教師更應注重專業環境的氛圍,例如在PPT上擺放工藝作品、圖片,教室中的講臺利用人體模型、衣架桿、作品集對教師和學生的優秀作品進行講解和感染,與服裝專業的相關提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疑問,來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品質。
(三)服裝實踐教學應遵循的方法
【關鍵詞】中職學校; 服裝設計;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62-02
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由"服裝結構、服裝工藝、服裝設計、服裝CAD"等幾門專業主干課組成。近年來,對服裝結構、服裝工藝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了優化整合,逐步轉向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注重教學實操的新型課改。但也有不少學校由于對服裝設計課的教學改革力度不夠,教學模式乏善可陳,教學重點與學生就業所需無法實現"互動",學生走出校園,不能適應工廠的操作流程,不能嗎上上崗等原因。導致學生知道理論,動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現象。造成學習效果不理想,出現或想得到畫不出、或想得到卻因打板不合理做不出、或只能臨摹沒設計想法的無奈現狀。針對這些服裝設計專業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服裝設計專業課教學亟待深化改革。
一、立足學生就業,確定服裝設計教學總體目標
首先我們要明確中職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能在服裝企業從事服裝款式與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制作、裁剪、整燙、經營管理等技術崗位上工作的高素質中、初級專門人才。學生中90﹪所從事的職業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還兼有服裝打板、服裝裁剪、樣衣制作、CAD制板、款式設計、放碼、跟單、質檢、服裝產品生產流水線的組織與技術管理、服裝產品推廣渠道管理等工作崗位。這些崗位雖不要求從業者有扎實的服裝美術設計功底,但也要求具備一定的服裝審美能力,掌握服裝工藝款式圖、服裝結構款式圖繪畫表現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數畢業生的職業崗位的特點及能力要求,結合我校服裝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會把提高服裝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裝美術設計理論知識和線描服裝效果圖的繪畫表現技能,熟練掌握服裝工藝款式圖、服裝結構款式圖的繪畫表現和電腦繪制款式圖的綜合能力,確定為設計課教學的總體目標。
二、改進服裝美術教學模式
服裝設計作為設計藝術范疇,自然離不開繪畫基礎,繪畫基礎的訓練不僅是為了畫好服裝畫和設計圖,還關系到對學生審美情趣和形式法則的培養。在美術基礎教學,我校服裝美術設計課考慮到學生現狀,以轉化為幾何形體的人體為切入點,教材上使用的是由丁杏子主編的《服裝美術設計基礎》。其主要教學內容是,如何學習與服裝美術設計相關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在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基礎上,再結合學生的就業崗位的需求,對服裝美術設計基礎教學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呢?我們的教學實踐決定將整個的教學的課程劃分為三大模塊,即"設計基礎模塊、設計理論模塊、綜合實訓模塊"。
2.1"設計基礎模塊"課程首先是繪畫基礎課。繪畫訓練不僅是畫好服裝款式圖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繪畫可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對形式美法則的理解。但鑒于教學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在教材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增加了學生最易掌握,且最適合表現服裝的線描技法的教學,如結構素描、人體動態線描等。在課堂教學中會配合服裝雜志,臨摹圖中人物與動勢,在了解服裝的流行與趨勢的同時。鍛煉學生繪制人體動態,要求人體簡潔、夸張,服裝款式準確、清晰。進而從事到對視頻中"服裝"的運動著的模特的描繪,在動中觀察,在靜中總結歸納。
其次是"服裝繪畫表現課",這是"設計基礎模塊"課程的核心部分。教學重點放在大量的服裝線描效果圖、服裝款式圖(工藝款式圖、結構款式圖)的訓練上。服裝繪畫表現的是人與服裝的關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體結構知識,對物體結構、空間、質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現,以及大量的人體、著衣人物動勢的速寫等短期作業,則是繪畫基礎訓練的主體內容。同時配合鑒賞國外大師、名家的服裝繪畫作品:洗練、簡潔的線條運用;夸張、到位的結構刻畫;概括并富于質感的衣料效果;豐富學生的眼球,提高審美情趣加深印象,使其對設計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2.2設計理論模塊課程的教學要做到淺而實在,學以致用,盡可能與實際結合、與市場結合、與企業結合、與具體課題結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入具體的服裝零部件的設計專題,利用原型、立裁的綜合教學體系。在教學上,可以從平面的紙樣剪切剪裁,到立體人臺的三維展示,將工藝的教學手法應用到設計的教學方法中,使學生明白,設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想畫什么就畫什么,設計是一個科學的有依據的思維加實踐、總結的過程。
三、 款式造型與結構的一體化教學
服裝設計教學的重點,就是要強化服裝款式造型設計與結構對應變化的訓練,掌握服裝設計的主體核心。
1、以此為目的,從教學方面上講,如在款式圖的繪畫教學時,同步進行的是男女褲子、男女襯衣的結構和縫制工藝的教學,款式圖的繪畫表現教學重點就放在男女褲子、男女襯衣的表現上。在表現款式圖時,對款式的結構、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線和門襟扣子的位置的確定,縫制工藝特征的表現,都要體現褲子、襯衣的結構制圖、縫制工藝的要求。設計理論課的教學實訓的課題也要注意結合同步進行的服裝結構、服裝工藝課的教學內容。特別是設計綜合實訓模塊更應將服裝設計、制板、工藝、融為一體。教學內容的交叉整合,極大地克服了設計課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2、從教師方面來講,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款式造型設計能力,還要有一定的服裝工藝技術水平。這并不等于說設計教師必須要把服裝做得如何精致,但起碼的縫制工藝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對服裝結構的設計、分析,要有很強的能力。不僅常規服裝的結構、裁制要懂,還要能運用服裝結構原理,隨意變化出新的結構形式。做到能以繪畫表現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來設計結構,再以結構驗證款式造型的合理性。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就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款式造型與結構變化的能力。
四、中職服裝設計課程教學的實踐改革策略
4.1全面與市場接軌、注重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念。
中職學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最終培養目標是為服裝市場培養出綜合、實用且富有創意的全能型人才,因此為了完善鞏固這一目標,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全面與服裝市場接軌,依據服裝企業的產銷供一體的發展趨勢,拓寬專業口徑,積極創辦與服裝設計、服裝營銷與品牌效應等密切相關的多樣性學科及專業,從而培養出既擁有綜合的服裝設計能力,又會營銷之道,能將服裝品牌推向市場,走向成功的專業服裝設計與營銷人才。服裝不僅僅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消費品,更是一種文化理念的傳承,凝聚著不同國家、不同人們對文化的不同理解與綜合的審美意識。因此服裝行業的發展水平象征著一個國家的文明水平,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促進學生樹立內外兼修的創新設計理念、綜合藝術修養,培養他們對抽象美、行為美、藝術美、前衛美的綜合敏銳感,細微洞察力,并使他們具有強烈的超前設計意識與綜合創新設計理念,才能最終體現中職學校服裝設計課程教學的真正內涵。我們可在學校現有實驗資源的基礎之上,加大投入建設力度,全面引進CAD設計室、成立專業的服裝設計模擬工作室,通過豐富的設計、打樣、銷售、剪裁、制作等各項實訓環節,強化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
4.2強化師資建設,靈活設置教學計劃、編制教學方案,令學生掌握繪窗技能。面對目前中職服裝設計專業師資匱乏的現狀,我們應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教師創造更多的行業交流機會:如通過定期聘請行業知名設計師來學校講座,令教師更多地參加行業內組織的各項交流比賽與成果鑒賞會,使教師走出課堂、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汲取成功設計理念與經驗,同時在不斷充實自我、豐富自我的同時構建起一支專業理論知識扎實、雄厚,專業技能強勁、全面的雙師型服裝設計教師隊伍。在教學計劃與方案的制訂中,我們應充分依據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發展現狀及人才需求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人才培養定位目標;通過深入實踐的社會調查,了解專業的發展走向與趨勢;同時聘請行業內的成功教育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真正設計出靈活、多變,適應中職學生特色,注重動手能力強化,專業知識面拓寬的實踐教學方案。
以上是筆者從事服裝設計教學的一些體會,通過以學生為主體,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將服裝設計課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結合服裝款式造型與結構的一體化教學,避免了課堂教學和實習教學脫節以及課程設置不合理性,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提高教學質量,縮短學生掌握技能的周期。使學生走出校門就能很快適應并勝任工作崗位,發揮學生的才能。
參考文獻
[1]康玉娥.淺談服裝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論叢,2006(1).
一、瀕臨絕跡的廣繡服飾文化
廣繡,指的是廣州府及其古附屬地順德、南海、中山、番禺、佛山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廣州府刺繡簡稱為廣繡,廣繡包括有絲絨刺繡、盤金刺繡及珠繡。廣繡與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及四川的蜀繡號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繡指的是廣繡工藝,是指傳統的手工刺繡,包括了手工刺繡的材料特色、技藝方法、藝術風格、審美方式等方面,最廣泛的表現是廣繡工藝畫。
廣繡服飾,是廣繡工藝在服裝產品中的應用,最典型的應用有廣繡戲服、廣繡婚服、廣繡服裝。廣繡在物質產品中的應用雖然算不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是,作為廣繡工藝在產品中的應用,所帶來的美感、影響以及其所具有的無形價值,也應該是我們自覺保護廣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延續的內容,珍惜和正視廣繡工藝的精神價值、文化價值,繼承和延續民間珍貴的工藝精髓是新時代的人們所應自覺面對的。
(一)廣繡服飾的特點
廣繡服飾,以廣繡圖案為視覺點,增加服裝的裝飾效果。
廣繡在戲服中的應用以龍鳳紋樣為主,龍紋樣多以明清皇帝的龍袍為參考,龍紋樣是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征;鳳是古代圖騰崇拜中的一種瑞禽,是女性的象征;根據戲服不同的類型配有不同的龍、鳳圖案,是戲曲中人物身份別位的重要區分標志。戲服主要款式有袍、馬褂、披風等。廣繡戲服制作最著名的有廣州中華戲服廠。
廣繡在婚服中的應用,以龍鳳呈祥圖案為主體,雙龍戲珠紋、鳳穿牡丹紋、龍鳳呈祥紋等,大多數應用在中式婚服上,少則從領子到前衣片,多則遍布全身包括衣前后、領、袖、裙褂,象征喜慶、吉祥。
廣繡在生活服中的應用以花紋、吉祥類、植物類圖案為主,在上衣的某一位置或裙子的某一位置繡上圖案。面積越大,檔次越高,價格越貴。
(二)廣繡服飾的工藝核心
1.設計風格。廣繡服飾表現主題充滿濃郁的嶺南特色,如中式包頭褲、直式裙、中式衣等。廣繡工藝由于真絲染色性能好,鮮艷奪目,每一色階層次豐富,絲絨結構不打結(不像普通線由幾股紗線搓成)。因此,與服裝面料對比,廣繡服飾具有圖案繡線光澤好,真絲染色性、光澤性以及線絨不打結的特色,使廣繡圖案在服裝中非常奪目。廣繡工藝在服裝中的應用早在清末已有鏤空手法,沿用至20世紀80年代,但由于機繡的出現這種手法逐漸減少。
2.廣繡工藝手法。由于廣繡工藝手法的獨特性,使得廣繡裝飾圖案在服裝中的表現格外的亮麗和奪目,獨具一格,為服裝整體造型增色不少。廣繡服飾在明清時期被人們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體現。
廣繡工藝針程講究、針法多變、層次分明、善留水路、用線巧妙、立體感強。廣繡用線多樣,以絲絨線為主,也用馬尾纏絨、孔雀毛絨、金絲銀絲作線。明清時期,廣繡的金絲、銀絲線有專門的生產制造商行,十足金絲線或18K金線,可謂是真材實料。廣繡用線的巧妙實在讓人折服,有單線、雙線、混合線,配合多變的針法,根據所表現的物象,選擇線之粗細,盡顯質感。廣繡針程非常講究,針程及起針點與繪畫表現方式相似,設計的繡紋使絲絨光澤極致發揮,針法多達幾十種,工藝繁雜。廣繡為清晰地表現物象間的關系而善“留水路”,紋理清晰,層次分明,特色的“留水路”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成為了廣繡工藝區分其他三大名繡的顯著標志。
廣繡工藝裝飾在整件服裝裝飾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與現在機繡、電腦繡有著極大的區別。
廣繡服飾是嶺南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嶺南人都應為傳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而努力。
二、搶救廣繡傳統服飾文化,高等教育責無旁貸
廣繡服飾的逐漸消失,與廣繡服飾的成本、工藝、生產周期等有著重要關系,其使用材料、技藝方法、藝術風格、審美方式等方面與現代機繡、電腦繡有著很大區別。
在材料使用上,傳統廣繡大多為真絲綢緞服裝作裝飾繡花,以真絲絨線、金銀線為主作繡線,操作過程中因圖案的表現需要去選擇絨線的粗細和針法;機繡和電腦繡多以化纖、混紡等面料的服裝為主,繡線多為化纖線,整個圖案繡線粗細基本統一。
在技藝方法上,傳統廣繡服裝根據生產數量的不同,上圖稿的方式也有區別,單量單裁的用手工上圖稿,少批量的服裝用拷貝紙穿孔掃色上圖稿;機繡全部以拷貝紙穿孔掃色上圖稿,電腦繡則以軟件設計和編輯圖稿。近年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使用鐳射上圖稿開始普及。一般而言,靠機器和軟件編程調節所繡出的產品,其生動性與手工產品不能相提并論,但生產速度是當今市場經濟競爭中最具優勢的地方。
在藝術風格上,傳統廣繡服裝以中式造型為主,圖稿色彩鮮明、手工精致,一般為高檔次的服裝。明清時期以廣繡服裝圖稿區分身份、地位,非常講究。民國時期,傳統廣繡服裝民間穿著還是比較常見的,以花草圖案為主,款式有較強的嶺南特色風格,也開始嘗試在西式時裝中繡上各式嶺南特色的圖案。
但隨著機繡的出現,廣繡服裝在生活中逐步減少,電腦繡的出現更使刺繡(機繡、電腦繡)工藝服裝盛行,刺繡大量用在童裝、女裝、居家服等產品中。對于現代服裝來說,刺繡(機繡、電腦繡)服裝不再是高檔次產品,繡花服裝涉及各種產品,形成的藝術風格也是千差萬別。
20世紀80年代后,廣繡服飾工藝隨著機繡的出現而逐漸被取代。20世紀末,電腦繡花的普及更使廣繡服飾工藝幾乎瀕臨絕跡,目前,廣繡服飾尚存的足跡僅僅是私人作坊式的戲服制作,少之又少。搶救廣繡傳統服飾文化,高等教育責無旁貸。
廣繡服飾的制作成本相對機繡、電腦繡來說較為昂貴。對服飾生產企業而言,由于人才培養、效益微薄、材料昂貴等原因,使得廣繡服飾尚存的空間越來越小,逐漸遠離人們的視線。廣繡服飾作為嶺南寶貴的文化遺產,對其美學價值、藝術價值的研究及開發的探討幾乎是空白,因此,地方高等院校應該有責任從廣繡服飾的產、學、研等方面承擔實質性的具體工作,同時,也應該在繼承與發展的探討中,開拓高校辦學新模式。
三、傳承廣繡服飾文化,開拓特色教學體系的運作方案
廣繡服飾的教學活動應該在服裝設計專業上進行改革和調整,分別設置設計、工藝、史論等幾門課程,也可以參考現行的教學大綱2+2模式,即為兩年的公共課基礎教學,兩年工作室制模式。調整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具體方案如下。
(一)一學年(公修課基礎教學):素描、速寫、色彩基礎、創意基礎、計算機設計基礎、攝影基礎、平面與立體構成。
(二)二學年(服裝專業公修課程):服裝設計概論、服裝結構設計、圖案設計、中外服裝史、服裝工藝設計、嶺南民間文化學、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服裝設計基礎、服裝材料學。
(三)三學年(服裝設計工作室制教學,并有意向性地選擇學習方向):1.設計專業。中國風專題設計、創意服裝專題設計、嶺南民間服飾主題創作、廣繡工藝服裝應用、職業服裝專題設計、舞臺服裝、兒童服裝專題設計。2.工程專業。工業服裝紙樣、放碼與板房工藝、服裝營銷學、廣繡工藝學、廣繡服飾專題設計、服裝工藝學。3.史論專業。史論專業可以結合整個藝術設計史論設置具體課程,傳承與發展廣繡服飾,史論研究和記載非常重要,對廣繡的理論總結和史論研究,高校應該發揮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四)四學年(校外合作企業教學):專題設計、校外實踐、畢業論文選題和準備、畢業論文、畢業設計。
廣繡服飾設計僅僅是服裝設計專業一個研究方向,如何把廣繡工藝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是具體教學大綱目標性的規劃,使得整個教學體系設置充滿地方特色,把傳承與發展廣繡服飾糅合在一些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中,走出地方高校辦學的特色宣傳點,不需要任務式的做作,相反,恰恰是因為地方特色帶給教學改革的新亮點。
結語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其中,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銜接和協調發展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2014年我校(紹興文理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開始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開展中職-本科教育。該舉措除了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以外,還有以下原因:一是隨著中國在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過程中,社會對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還不能完全滿足這種需要,學生的高技能特質明顯不足,因此積極探索多種培養模式顯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完善,中、高等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銜接明顯不足。中職-本科培養模式將貫通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優化職業教育資源,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合力。這項改革要付諸實施將面臨很多問題,如教育觀念的更新、辦學新機制的建立、新課程體系的構建等,這些問題需要認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中職-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進行探討。
一、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中職-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養模式,培養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與崗位對接,又注重理論的深度和廣度。中職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長,核心是培養實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管理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即培養企業所需的高級技師、工程師等專業人才。中職與本科兩個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需要統籌考慮,使課程結構全面而不重復,以有效實現兩個階段課程內容的銜接和貫通。服裝設計與工程是一個涉及多個領域知識的交叉型學科,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服裝款式設計與工藝構成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具有應用設計原理和結構法則處理各類服裝的造型與色彩、外觀與功能、形式與材料、成品處理工藝的能力。專業課程的設置要根據能力結構,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等。
二、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法
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分兩步走:第一步確定本科課程體系;第二步依據中職階段課程的設置進行本科課程的增刪,確保課程體系與中職階段的學習相銜接。基于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紡織服裝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小組成員調研了武漢紡織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五邑大學、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參觀了一些服裝專業實驗室,與服裝專業教師進行座談,收集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相關資料,同時還走訪了相關企業,發放問卷進行調研,再結合該專業歷年的課程體系確定了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初步方案。當前大多數的職業教育都是在一所學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中職與本科教育是在兩所學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職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紹興市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裝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由以下四部分組成:(1)公共基礎課,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德育、體育、信息技術基礎、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創業與就業等。(2)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服裝設計基礎(7學分)、立體裁剪基礎(3學分)、服裝材料(2學分)、服裝生產實務(2學分)。(3)項目課程,包括裙裝設計制版工藝(8學分)、褲裝設計制版工藝(10學分)、襯衫設計制版工藝(12學分)、女外套設計制版工藝(14學分)、男外套設計制版工藝(6學分)、設計CAD(4學分)、制版CAD(8學分)、創意立裁(3學分)、工業樣版(3學分)。(4)選修課程,包括服飾文化、服裝營銷等。
三、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
1.圍繞培養目標確定課程體系經過服裝學科專業教師的集體討論,確定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中職-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扎實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知識和技能,熟悉服裝設計、服裝材料、服裝結構樣版、服裝營銷、服裝生產等整個服裝產業鏈中的各個關鍵環節,在服裝設計與技術或服裝貿易與營銷兩個專業方向領域具有較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能夠從事服裝商品企劃、貿易與市場營銷、服裝產品開發、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圍繞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的原則為:注重課程體系的前后銜接———明確課程教學內容的交叉、增刪與整合;既不同于原來,又不同于現有的體系———既區別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5-6];著重補充系統的理論知識,保持操作技能的優勢,增加學生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2.確定專業平臺課程及專業方向課程對于在中職教育階段學習過的課程,本科教育階段將不再重復。比如在公共基礎課方面,根據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階段補充學習工程數學的相關內容。課程設置的原則是“夯實基礎,突出實用,難易適中”。對照中職階段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項目課程、選修課程,再結合本科階段的專業平臺課程設置,我們對課程資源進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證專業課設置的精簡而又不失全面。中職-本科教育專業平臺課有:服裝設備原理與應用、服裝生產管理、時裝鑒賞、設計素描、設計色彩、成衣紙樣與工藝、時裝畫技法、服裝材料學、服裝色彩、服裝史、男裝設計、女裝設計、CAD樣版快速生成、立體裁剪、女上裝結構設計與實訓、品牌服裝商品企劃、服裝市場營銷、服裝心理學、服裝專業英語、男上裝結構設計與實訓、服裝電腦制版、男上裝工藝、服裝工效學、服裝CAD、形象設計。專業方向課的確定要高度契合該專業就業方向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課程。中職-本科教育專業方向課分為兩個方面:(1)服裝設計與技術方向,包括認識實習、服裝市場調研、手工印染、服飾配件設計、服飾圖案設計、服裝整理學、服裝廠設計、成衣設計、女裝綜合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及答辯;(2)服裝貿易與營銷方向,包括認識實習、服裝市場調研、服裝品牌營銷案例解析、經濟學導論、國際貿易實務、服裝展示設計、電子商務、時裝表演組織與策劃、服裝零售管理、服裝終端店鋪管理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及答辯。3.開設專業拓展課程模塊中職-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根據“能力遞進、縱橫拓展、模塊化設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強素質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原則進行整體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拓展課程模塊與行業結合、與市場結合、與實際結合,是構建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拓展課程模塊主要包括以下四門課程:(1)時尚買手。該課程介紹了時尚買手的職責,內容包括流行預測、計劃安排、面料采購、服裝采購等具體環節的知識,配合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并且針對自有品牌、品牌服裝以及服裝采購等不同的市場要求進行詳細的闡述。(2)童裝設計。該課程通過對童裝的設計特征、設計現狀、設計視點及童裝的分類等方面的教學,使學生對童裝設計領域有一個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時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不同品類童裝的設計特點進行介紹,提高學生對童裝設計作品實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設計。該課程主要介紹對現有面料進行多種手法、材質和工藝技術的再設計的方法。通過講授面料的特性和對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藝處理,使學生對面料及其性能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獨立完成面料設計開發和制作的能力。(4)創意服裝設計。該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掌握如何將創意思維通過物化的形式進行表達的過程,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美學和服裝專業相關知識,通過創意思維轉換成實物作品,突出對學生服裝設計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結語
對于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我們最初認為要強化知識體系,突出理論應用,提升操作技能,貼近服裝產業。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中職-本科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中職教育階段學生的數學、外語水平遠遠不能適應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職學校的課程體系、側重點不盡相同,在本科階段的教學中很難把握學生的水平;中職畢業生的理論知識體系的深度和廣度相比普通高中畢業生稍差,中職畢業生的學習內化能力相對較弱,需要本科教育階段的教師更多的幫助和引導。中職畢業生的優勢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們的操作精準度不夠,舉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們將進一步探討中職-本科教育的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曉玲.中職、高職與應用型本科“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2):4-8.
[2]吳國璽,張兆剛.中職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教學刊,2016(3):211-212.
[3]陸曉霞.中職本科“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9):46.
[4]董麗嬌.中職、高職、本科課程內容的重復問題及解決對策:以護理專業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2):69-72.
服裝與服飾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藝術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應用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服裝與服飾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服裝與服飾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服裝設計、服裝結構、服裝工藝、服裝CAD、素描、色彩、平面構成、
立體構成、色彩構成、基礎圖案、服飾圖案、服飾配色、童裝工藝設計、
服裝畫技法、中外服裝史、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材料學、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學校、企業、公司等單位從事服裝教學、服裝企業管理、教育、研究、國際服飾文化藝術交流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藝術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視覺傳達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藝術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計算機藝術設計、商業動畫、CIS設計、廣告設計與策劃、書籍裝幀、標志設計、包裝設計、裝飾畫、型錄設計、展示設計、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媒體藝術、廣告、策劃、產品包裝設計、出版印刷、教育、研究、國際視覺傳達設計交流等工作。
環境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藝術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環境藝術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環境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環境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環境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環境藝術史論、人體工程學、設計表現技法、計算機輔助設計、陰影透視與建筑制圖、建筑技術與建筑構造、工程策劃與設計、商業空間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建筑設計、建筑工程細部與材料工藝學、園林建筑設計、園林綠化與廣場設計、建筑小環境設計、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室內空間設計、家具設計、景觀設計、教育、研究、國際環境藝術設計交流等工作。
產品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產品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產品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在當代產品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中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產品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在產品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產品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工業設計史、設計概論、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心理學、設計美學、人體工程學、設計基礎、工業材料工藝學、工業設計工程學、工業CAD、產品開發模型設計與制作、設計方法與產品設計、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科研單位從事產品造型設計、產品外觀設計,教學、科研工作以及國際產品設計交流等工作。
美術學
培養目標:具有繪畫、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藝術專業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了解與藝術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藝術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美術學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藝術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1.基礎課程:素描、色彩、解剖、透視。2.理論課程:美學、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形式美學、色彩學、透視與解剖學、油畫肖像、油畫風景、藝術心理學、油畫創作(實習)、素描、色彩、油畫材料、人體、三維模型、三維動畫設計、二維動畫設計、陶藝制作、藝術品市場管理、現代絲印版畫、計算機輔助設計、攝影、計算機應用、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可以從事教育、職業藝術家、研究、自由職業者、藝術市場營銷、批評家、策展人、群眾文化方面的公務員、國際藝術交流等工作。
大連外國語學院音樂系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是2005年國際藝術學院設立的音樂學專業。音樂系現有音樂學專業,下設聲樂、鋼琴、多媒體音樂制作、琵琶、二胡、古箏、竹笛七個專業方向。音樂系致力于“專業教學、藝術表演、社會實踐”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學校在外語教學及國際交流方面的優勢,著力推進專業與外語的融合,全面培養具有一專多能的國際型、復合型高素質藝術人才。
音樂學
培養目標: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大學本科層次的國際型、復合型人才。學生通過培養能夠具有以下能力:①音樂知識的傳播能力 ②音樂活動的組織能力 ③音樂演出的表演能力 ④音樂語言的創作能力 ⑤音樂文化國際交流能力。
專業特色:音樂學系大連外國語學院增設音樂學專業時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提出英語+音樂、日語+音樂、西班牙語+音樂等外語結合音樂的辦學模式,旨在更新辦學理念,調整音樂專業培養模式,從而拓寬音樂學專業的發展口徑,增加就業機會。目前我院聯合辦學院校有日本名古屋音樂大學、日本岡山作陽大學音樂學院、西班牙羅維拉大學,韓國大邱藝術大學(音樂與傳媒)等。聯合辦學采用2+2模式,即學生第一、二學年在大連外國語大學學習,在完成前兩年的課程計劃,同時滿足外方音樂院校的專業考核后,于第三、四學年赴國外大學學習,四年本科學習結束后,雙方互認學分,達到兩校本科階段學習要求的學生,將被授予雙方的學士學位(西班牙羅維拉大學除外),同時也可以選擇其它學科繼續深造學習。另外,通過大連外國語學院的國際交流項目也可留學意大利、法國,美國等藝術院校。隨著我院在世界各地開辦了孔子學院,中國元素在世界上更加具有特別的魅力。中國民族器樂演奏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促進國際間大學音樂文化交流中將會起到很大作用。音樂系民樂專業學生受教育部孔子學院的委派多次出訪韓國、日本、阿聯酋、土耳其、俄羅斯等國演出影響很大。因此民族器樂作為特色專業,將有計劃的重點建設。
主要課程:本專業設聲樂、鋼琴、民族器樂(琵琶、二胡、古箏、揚琴、笛子)、基礎樂理與視唱練耳、多聲部作品分析與寫作(和聲,復調,曲式分析)、表演基礎、中國音樂史與賞析、西方音樂史與賞析、合唱與指揮、外國語(英、意、日、西班牙、韓國語等)、歌曲寫作、聲樂教學法、鋼琴教學法、鋼琴即興伴奏、舞蹈、形體訓練等。
基本學制:4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