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2 22:59: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鄉村教師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城中村改造后,隨著財富的倍增,村民之間的經濟差距也被放大了,因此村民之間階層分化明顯。有少數人由于改造前地理位置優越,又有經濟頭腦,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而改造后又憑借補償款做生意,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也有部分村民沒有什么技能,文化程度低或缺乏做生意的頭腦,僅靠一點補償款維持生計,生活水平逐漸下降;還有一部分村民生活水平介于二者之間。這種階層分化,極易造成村民心理上的不平衡,形成社會隱患。
(二)素質障礙帶來的不文明行為問題
為獲得城中村村民文明行為現狀的第一手資料,筆者對衡水市前里馬村和青楊樹村的部分村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出以下兩個典型特點:城中村村民在對市民文明素質認知和行為層面具有較大的差距。城中村村民在文明行為的過程中,明顯的存在著公共意識不強的問題。
二、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問題分析
(一)自我價值感低,理財能力不足
拆遷暴富后的非理性消費,其實質是一種精神需求的滿足。因為自我價值感比較低,需要通過買好車、買高檔服裝等最直接、最簡潔的表達方式展示自己的財富,炫耀外在的價值。如果僅是如此,還不至于造成對社會的巨大危害。但是人在沒有更高的價值需求時,低級的需求會表現得更強烈,極易滑向犯罪的深淵,而且這種不適當消費,助長了一些人的消極人生觀,從長遠看,其淪為無業人員甚至返貧的情形將可能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因此,應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知識技能短缺,主觀進取缺乏
知識技能短缺,是造成差距增大的客觀原因。據調查,衡水市前里馬和青楊樹村村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0%左右。雖然改造前也存在這種情況,但因為那時大部分村民的收入來源為出租屋,因此知識技能的短缺對收入的影響沒有明顯顯現出來。而改造后,火爆的出租屋經濟消失,村民需要其他的收入來補充,所以這就與他們的職業相關,而職業又與知識技能相關。知識技能的不足使得他們難以獲得之前的收入,社會經濟地位逐漸下滑。缺乏積極進取精神,則是造成差距增大的主觀因素。城中村出租屋經濟使得許多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既不勞動也不讀書,成為主觀剩余勞動力。
(三)教育效果不佳,監督制約不力
城中村村民不文明行為特點的形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宣傳效果不佳。在對城中村村民群體的走訪中發現,目前關于村民的教育僅僅是停留在零散的宣傳教育上,并沒有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規范教育。監督制約不力是村民文明行為有失偏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由于村民面對新的生活環境,一方面需要重新學習新的生活行為規范,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習慣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仍會出現一些不文明的行為,這就需要必要的制度懲罰措施,不斷對他們的不文明行為進行負強化,從而消除新市民的不文明行為。
三、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對策及建議
(一)反面警示,正面引導
對于拆遷暴富帶來的非理,一方面可以利用大量直觀的事例促其警醒。采用多種宣傳渠道,比如故事欄、露天電影、社區舞臺宣講眾多暴發戶在短時間內敗光家產的故事。并對作為消費主體的年輕村民進行重點教育,使其明白他們的富裕與勞動、智慧無關,純粹是搭上了城市拆遷改造的“快車”,帶有某種偶然性與僥幸。另一方面,要加強正面引導,幫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打理財富。昆明市聯盟路街道開展的“立志工程”就十分有效。他們聘清專業理則師給村民們講課,深入淺出地教村民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村民是最實在的人,看到哪家哪戶賺了錢,自然就會跟著投資。
(二)務實培訓,轉變觀念
為解決村民知識技能短缺的問題,應進行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就業培訓。首先,要了解培訓對象。政府可通過調研,詳細了解城中村人現有的文化程度,就業意愿與就業傾向,結合市場需求,加以引導,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其次,要突出實效性。重點開設了計算機操作、電了裝配、電焊工、鉗工、園林綠化、家政服務、縫紉洗燙、小區保安等培訓班,做到急用先學,學以致用。在培訓的同時,要引導村民轉變觀念。
人們一般把新教師入職前的專業素養匱乏視為貧困,把他們入職后經過努力適應了教育工作視為“脫貧”,把他們在此之后出現的難以適應職業發展需要的專業素養匱乏的現象稱為“返貧”。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返貧”并不鮮見,而且有日漸擴大的傾向。導致他們專業發展歷程中出現“返貧”現象的主要因素有: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延遲滯后、農村青年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較差、青年教師的職業性向偏失及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行動的缺失。針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返貧”現象的成因,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預防、延緩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返貧”現象,直至消除“返貧”現象。
一、追求實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師培訓的終極目標
著眼于教師素質的整體性提高,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舉辦的多種層次、多個專題的教師培訓活動在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擴展理論視野、提升教育經驗等方面具有相當大的理論引導價值。但是,上述培訓模式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未必有現實作用,原因在于:農村小學青年教師面臨的實踐問題遠多于理論問題,相對宏觀的政策、理論、理念的培訓,不如引導他們對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案例研討;教育行政培訓大多要教師集中異地、暫離崗位,或多或少帶有“權利”“福利”色彩,其分布機會就不會均衡分配給農村小學青年教師;專門為青年教師舉辦的培訓,因為涉及到學科面廣、人員眾多,缺乏有效的管理與考核機制,難以保證培訓達到預期的目標。
因此,追求實效性,仍然是當前很多培訓特別是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培訓不該放棄的終極目標。這里的實效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培訓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理論認識的深化、教育理念的革新、職業性向的發展有切實的效果。在相對“務虛”的層面上有實效;另一方面是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教育方法的改進有切實的作用,在相對“務實”的層面上有實效。前者要求“務虛”型培訓應以先期調研為基礎,切準教師教育理論需求脈搏,找準他們教育理論的短板,從青年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教育理念提升的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從部門工作需要出發開展培訓。此外。教育思想的更新與轉化,與職業興趣、職業理想等有密切關系,因而,培訓青年教師不僅要著眼于教育觀念的持續發展,還要從政治思想、職業道德、職業性向等方面全面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后者則要求“務實”型培訓應該針對青年教師所面臨的具體教育教學問題,圍繞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研究和民間團隊建設等方面落實推動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事務,將培訓與青年教師的校本培養結合起來,如與“青藍工程”中的“老帶新”、青年項目的扶持與調控、同事交流與合作的推進等結合起來。無論是教學主題的培訓、班級管理主題的培訓,還是教育研究主題的培訓,都應以理論指導實踐的適切性、案例分析改善的直觀性、研究方法程序的可操作性為原則選擇學習和研討的主要內容,切實提高青年教師應對教育教學問題的素養和能力。
二、保持內隱性,行政調控青年教師的民間話語表達
青年教師培養,人們習慣上認為這是行政話語;青年教師成長,人們習慣上認為這是民間話語。二者話語意味表層上的對立導致了來自行政和民間兩方面的偏差。行政話語掌握著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控制權,其關注的問題可能與民間話語關注的問題存在差異,比如:過分凸顯行政需要,強化用制度驅使青年教師承擔繁重的業務;一味聚焦于“有培養前途的青年教師”,忽視了青年教師群體的成長需要;等等。與此相對,民間話語往往作為行政系統的相對面,在不被行政話語認同的無奈中,以一種消極適應、主動避開甚至有意識拒絕的方式,在青年教師群體中蔓延開來。離開了行政力量的扶持。青年教師的民間成長方式效益低緩。
這樣的現狀呼喚對行政力量與民間話語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定位。行政系統作為強勢方,應該主動運作引導。為青年教師專業成長中民間話語的力量向學校事業發展軌道靠攏提供合適的平臺、有效的機制。為避免過于強調權力影響產生的矛盾及弊端。行政力量要善于轉換角色,把對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顯性話語權轉變為隱性話語權,從行政權力的直接控制,轉為引導、啟發、支持、遴選的間接控制,通過資助民間團隊、鼓勵教師合作、提供開拓空間等方式,推動青年教師根據自己愛好、特長或理想追求實現專業成長,使青年教師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并樂于將個人成長與行政愿景保持一致。從而獲得民間話語與行政力量的良性合力。
當前農村青年教師的民間交流,遠比官方提供的交流平臺要豐富得多,如QQ群、教學沙龍、遠程互助、結為民間師徒(相對于行政的“青藍工程”中的“師徒”而言)、教師假期聯盟、教育博客交流、QQ空間、專業論壇等。這些交流有很鮮明的圈子化、私人化色彩。交流的內容豐富多樣,既有對教育教學的審視反思,也有教育研究的經驗心得;既有對行政系統的評價批評,也有對個人生存狀態的牢騷不滿;既有閃光的思想火花、深刻睿智的智慧見解,也有只見一葉的偏激片面之詞、消極倦怠的心態宣泄甚而有不合時宜的指責謾罵。顯然,這些民間話語對青年教師的影響是多重的、復雜的,行政系統如果漠視或者以“教師私事,不好干涉”的借口逃避,顯然忽視了這股力量的現實作用。行政部門可以倡議某一區域內的學校之間建立民間交流組織,并提供時間空間、必須的物質條件和服務支持,將民間交流逐漸導引到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題化。
行政管理部門對民間話語的隱性調控方式還有很多。針對學校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事關學校發展的事項,學校可以采用項目招標的方式,動員民間力量的參與,提供資金、人力、研究便利等方面的支撐;由骨干青年教師以個人名義舉辦教育交流小組、成立教學研究團隊或舉辦專業發展沙龍,動員民間力量承擔組織管理職責,青年行政領導有意識地作為成員參與,以身作則力行研究,接受團隊的規約,融入青年教師群體;行政領導申請QQ賬號、建立BBS論壇等,邀請青年教師參與交流、討論;等等。這些方式、途徑和平臺均能為行政隱性調控民間力量提供不容易引發防范與對立情緒的機會,獲得行政命令難以實現的效果。
三、凸顯文化性,引導青年教師參與并建構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學校的建構無疑為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鋪設了一條通往熟手教師、專家型教師的道路,許多教師帶著熱情投入學習活動,理論視野、理論深度都有所拓展,但是很快學習熱情消退。農村青年教師出現學習倦怠的主要原因有:把普遍性的教育理論用于指導真實情境中的教育實踐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期,需要教師能夠處理理論未涉及到的或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對處于積累期的青年教師來說,這一要求難度較大,容易打消教師的學習信心;群體性的理論學習共性鮮明,過于豐富的理論信息形成了“混沌效應”,使青年教師喪失了自主反思的機會,以致產生茫然和無所適從感;非團隊型的、松散型的學習方式影響了內在凝聚力的形成。
上述情況提示我們,僅有行政倡導的學習制度與內容是不夠的,必須考慮更為深層的動力和長效的支持力。向前延伸一步,行政系統就必須思考學習文化的構建問題。學習型學校對青年教師能夠產生長效推動力是基于價值觀和意義系統基礎上確立的共同愿景,它可以激發青年教師的學習意志力,并獲得持續的動力。愿景可以是關系學校整體發展的,也可以是每一小學習團隊的,還可以是青年教師自主確立的。不管哪一個層面的愿景,都要有引領青年教師自主學習、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潛在功能。如果不重視以共同愿景作為導引,不僅教師的學習行為是短暫的,而且學習引發教師的思考也是不系統的。
一旦愿景得到確認,學習型學校的文化建設就要考慮塑造青年教師開展學習的主體心態和主體行為。青年教師的學習心態、學習行為是通過眼界、情趣、取向和交流等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比如,有些青年教師的學習以教材使用和對農村的適用性為中心,有些青年教師的學習以面向農村因地制宜開發課程資源為中心,有些青年教師的學習以推動農村兒童健康成長為中心,有些青年教師傾向于埋頭勤學、深入思索,有些青年教師以做導學、以學促做,有些青年教師善于思辨能夠高屋建瓴……無論哪一種行為方式,只要能夠圍繞共同愿景,帶著推動教育實踐、改善教育行為、提高專業素養的心態、精神,就蘊含著青年教師的價值追求,就蘊含著最有活力的文化因素。顯然,塑造這樣的學習文化,需要學校領導具備高瞻遠矚的眼界、開放博大的胸懷和獎掖青年的魄力,以鼓勵青年教師能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不懈學習。
四、鼓勵開拓性,讓青年教師擁有教育“試驗田”
近來要求加強道德教育的呼聲,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些呼吁充滿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筆者卻想對道德教育的方法作點抽象的探討。這并非不關心現實,恰恰相反,中國的道德現實最迫切需要的是從學理上的邏輯分析。因為邏輯不清,則問題必然不明。
一、我國高等學校道德教育的現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營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高等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越來越顯著的成就。具體表現為:學生的政治思想狀況是積極健康的,他們關心國家大事,積極擁護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并且有積極參與改革的意識,有價值觀的學生和入黨積極分子隊伍逐步擴大,在學生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和較好的導向作用。道德價值取向是健康的,他們既重精神,重成就,也注重現實的自我。競爭意識、拼搏進取、開拓創新精神進一步增強和發揮,他們渴求知識,成才目標明確,學習目的更加明朗化,“讀書熱”再度興起。參與意識增強,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明狀況明顯好轉。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德育為首”的原則還沒有完全落到實處,尤其是實現的方式,即道德教育,還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傾向和問題。其主要表現是:德育內容單調、陳舊,與社會現實脫鉤或錯位;集體觀念的淡化,價值取向的偏差,生活情趣的趨庸,在部分大學生中時有表現。這些問題如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就不能有效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嚴重影響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對社會主義事業造成危害。高等學校的道德教育是應該只給學生講道德理想,還是在講道德理想的同時,也讓學生嘗試應對相對復雜的現實呢?
二、高等學校教育的道德教育模式
道德教育有兩種重要模式,一是道德灌輸,二是倫理論證。這兩種模式的優劣一直是各國教育家激烈爭論的話題。灌輸模式的突出代表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孩子沒有認識能力,所以不必跟他們詳細論證倫理原則,而應該向他們灌輸各種美德。等他們到20來歲,懂得進行推理,原來灌輸的美德就會成為他們分析倫理問題的良好基礎。另一種道德教育模式,即倫理論證是一種充分說理的做法。由于多數判斷都會因為反例的存在而不能成立,進行倫理論證就要盡可能排除一切同正面觀點不相容的反例。教育者要證明自己的主張,就應該同時介紹不同觀點,通過推理證誤解除它們對自己主張的威脅;還應該鼓勵被教育者說出不同意見,然后對它們進行分析。如果教育者不能指出相反意見的破綻,就得承認自己主張的失誤。這樣,被教育者的尊嚴得到肯定,他們具有參與道德教育的積極性。教育者也因為表現出誠實、勇敢和思辨能力而贏得尊重。
這兩種模式都存在于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之中,但我國高等學校得道德教育主要以道德灌輸為主。我國高校道德教育普遍以開設課程教育的方式,如《中國革命史》、《社會主義建設》、《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辯證唯物法》,通過課程考試由老師對學生實施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灌輸。甚至在碩士生入學考試也需要進行考核。內容幾乎沒有變化,而且是從上至下的灌輸,學生必須通過強記死背,考試過關獲得道德教育合格的認可。這既使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混為一體,很多學生視教育為德育的替代品,也使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皆為理想境界,是最高道德,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著不小的差距,而容易造成學生思想的混亂。
至于倫理論證則是自然生長狀態,以學校的各類學生社團自由開展的各種活動和討論為主。學生們通過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困惑與反思,展開討論和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舉行講座,由學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師把關聯系,而這種模式又使得這些老師面臨一個尖銳的問題,如何把握活動標準,即高等學校的道德教育,是只讓學生明確價值判斷,還是讓學生嘗試價值選擇,使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較能與社會兼容,不致與社會過早對立而被排異。
三、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的發展走向
這個標準反映了我國現今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的困惑與爭論。一種觀點堅持認為,高等教育之為高等教育,就在于它堅持道德的純粹性,就在于用這種純粹的道德來培養純粹的人,高貴的人,培養精神貴族。必須以這樣的精神貴族來引領社會,我們的社會才有凈化之日,才有希望。如果不這樣,那就不叫高等教育,就培養不出精神貴族,我們的社會就要斷絕道德的活水源泉,就要永陷黑暗之中。從這種觀點出發,現在的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力度不夠,還需要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純潔他們的心靈,強化他們心中的道德概念。等他們走向社會,原來灌輸的美德就會成為他們分析倫理問題的良好基礎。
現實中我們對這種做法可以進行檢驗。道德灌輸的前提是認為大學生沒有認識能力,如果這個前提成立,結論必然是他們對灌輸的內容不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是否應該實踐教育者灌輸的“誠實”的美德,坦率地向老師提出尖銳問題?要是他們提出問題,教育者馬上就陷入兩難境地:教育者一開口講理論證,那就說明灌輸和道德教育不相容。
讓我們放過這個邏輯矛盾,假設教育者可以對大學生講理論證。由于前提是大學生沒有認識能力,后果自然是怎么論證他們也不明白。那么他們應不應該實踐教育者灌輸的“勇敢”的美德,執著地、不斷地提出問題,以至進行爭辯?要是情況如此,結果就是沒完沒了而又毫無成效的糾纏,道德教育無法繼續。
邏輯上固然針尖麥芒,涉及個案更是各不相讓。比如談到紅包現象,一般堅持認為對醫生收紅包不可一味指責,醫生收紅包從道德理想的角度看無疑是可恥的,是應該絕對禁止的。但醫生收紅包有著極其復雜的社會背景因素,因此對醫生收紅包既要從原則的角度堅決反對,但對特定個案又要作具體分析。
比如最近在報紙上看見的一個報道,某省一位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著名醫學專家,就因為拒收紅包和其他灰色收入而與同行對立,遭到排擠,被迫下崗而且四處求職無果,只好再次遠離祖國。這位醫生固然可敬,但不值得效法,因為如果效法他,結果往往是成為“烈士”。高等學校不能是“烈士”的搖籃,道德教育不能是教人做“烈士”的教育,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有道德理想和道德激情,還要有生存智慧。比較道德代價也比較小的選擇,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收紅包,但隨后把紅包捐給希望工程,筆者認為這樣處理最妥當。高等學校的道德教育不能僅僅以告訴學生收紅包可恥為滿足,還應該把拒收紅包、拒絕無恥的風險告訴學生;不能僅僅以教導學生道德高尚為滿足,還應該把道德高尚的后果、道德高尚的代價告訴學生,把各種選擇告訴學生,把各種選擇的成本和收益告訴學生,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最壞的選擇,絕對不能做的;再明白什么是次壞的選擇。要學生一方面守住道德底線,另一方面又保留現實回旋空間。而這又是倫理論證的方式了。
一、正確認識家訪工作的意義
學生心智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校內的教學只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種環境因素對學生的成長亦會產生重大影響。班主任是學生學習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負責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導好每一個學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學生。家訪是了解學生校外生活狀況的重要途徑,通過家訪并結合學生在校內的表現,班主任才能對學生有一個較全面和正確的認識,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通過家訪還可促進學校與社會、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動員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師德是有效家訪的前提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為祖國培養未來接班人的神圣職責。因此班主任須有百倍的愛心,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積極投入到教學、家訪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會的支持、家長的信任和學生的愛戴,進而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反之,一個缺乏愛心、缺乏責任感和良好職業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會去全面了解學生,也就無法教育好學生的。
三、統籌安排,講究方式是家訪實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訪工作,引導和教育好學生,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必須明確目標,做好計劃,講究適當的方式方法。具體為:
1.周密計劃,統籌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較繁重,班上人數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計劃顯得十分必要。開學之初,應做好家訪工作的計劃。明確目的,對家訪的重點、難點、數量、時間等作細致的安排,家訪后,要做好記錄存檔,及時跟蹤反饋,才能不斷提高家訪的質量。
2.有的放矢,注重實效。班上學生多,情況各異。因此,家訪應區分輕重緩急,不可一刀切,應把后進生和特困生作為重點來安排。通過實地訪察,及時了解后進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環境狀況,便于班主任對癥下藥有針對性的對“兩生”給予關愛和教育,對轉變后進生,鼓勵幫助特困生,提高班級的整體水平。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目標的功利性。長期以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很少考慮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接受水平,給學生灌輸許多他們難以理解的政治理論和德育要求。對于中學生來說,很難將這些高深和抽象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和信念。而對于教育者來說,雖然口頭上一直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處于中學教育的首要地位,但實際上,他們多數認為,不論如何強調素質教育,但學生的學業成績仍然是反映教育教學水平的最主要的有效信號,升學率仍然是評估辦學水平、教學質量的主要指標。因而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往往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于思想政治課的考試高分,把分數看成是學生素質的外在表現,似乎分數越高素質越強。這種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分數至上的情況使中學教育表現出嚴重的唯智傾向,思想政治教育淪落為可有可無的陪襯。
2.教育內容的滯后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方法增多。高中生興趣廣泛,對知識充滿了渴求,往往能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然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雖幾經調整,但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脫節仍較為嚴重,陳舊單薄,缺乏針對性,不足以解釋當前復雜的社會現象,也不能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再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理論的基礎知識,如哲學,科學社會主義和經濟學等內容。這些內容深刻、抽象,而具體編排中未能很好地將之具體化,活化。對于缺乏社會生活經歷的中學生來說,自然難以理解和接受,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低下。
3.教育方式的單一性。由于長期以來形成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把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灌輸自然就成為主要方法,一節課基本上是滿堂灌、獨角戲,“我講你聽,不懂硬灌”。教師滿堂灌,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學活動中“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而是主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而“注入式”、“填鴨式”的灌輸使得教學的雙方互動變為老師的單方“演說”,學生的思維受限于老師所教的范圍,所以高分低能就不可避免,同時學生得不到全面發展,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只研究自己如何教,不研究自己教學的對象,不掌握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考慮學生學習的效果,結果有的知識講得過快過深,學生接受不了;有的知識學生已經掌握了,教師還是花費大量時間不厭其煩的講,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特點,不顧學生的個性,天資、家庭和社會環境影響上的差異,統一要求,同樣施教;還有的教師,課前不了解學生學習中,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去調查學生的思想狀況,講課時盲目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學生不但沒有受到教育,反而對教師的做法產生反感。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措施
1.優化師生關系。以往,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是高高在上的,甚至有部分學生在教師面前會表現出畏懼感,即使老師受到了學生一定程度上的愛戴,但在老師面前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師生之間缺少平等的對話交流,學生害怕教師,教師也不了解學生,久而久之雙方之間的隔閡就會越來越深。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除了需要加強和學生的交流、交往之外,還要充分尊重學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特別是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不僅自我意識較強而且自尊心也很強,只有當他們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時候,他們的學習熱情才會不斷高漲。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要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設計學生樂于接受,善于掌握的教學方式,傾聽學生的心聲,以朋友的心態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是被關心者也是被尊重者。師生之間的距離和關系是隨著師生雙方的親近和悉程度而不斷改進的,越是親近,其間的距離就越短,師生間的關系也就越好。
2.拓展教學內容。教材是由專業人員經過專門的、長時間的研究,寫作、評審而形成的,相對而言是較為合理的而全面的。對于廣大教師而言,要把教材作為教學的范本來對待,理解教材、鉆研教材,通過設計有效的活動來轉化教材內容。但是,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還要考慮這樣一些問題:即,學生有什么樣的經驗? 社會生活有什么新變化? 科學技術有哪些新成果? 設計什么樣的活動更利于學生對本模塊內容的學習和理解 ? 等等。對于教師而言,要解決這些問題,就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對教材做一定的改造。也就是說,教師要將學生經驗及相關內容進行整合,要把適合于學生學習的與本模塊有關的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及時地反映到教學中來。換言之,圍繞特定的內容,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度開發 ,即對教材做改造、豐富和完善。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當鉆研每一目所涉及的理論觀點及原理性、結論性的知識,在自己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利用教材或自己搜集的生活中生動、典型的事例、素材活化知識,通過給學生設置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在范例中展示知識,使學生做到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不斷拓展和更新、開發課程資源,利用生動的典型的課程資源再現問題發生的情境,以各種策略活化知識,從而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沖突、困惑中自己提煉知識。
3.優化評價體系。傳統的教育認為聽話的就是好學生,學習好又聽話的就是好好學生。教育者對那些循規蹈矩、亦步亦趨地跟著自己節拍走的學生往往偏愛有加,憑分數高低給學生定格者也不在少數。由于片面強調成績,導致整個教育過程以分數作為教學的“衡量器”,甚至把學生成績作為考核教師教學水平和獎懲的依據,分數成為師生共同的追求的法寶,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完全被分數所遮蓋。必須改變這種目標評價上的導向性錯誤,建立過程性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不唯結果“論英雄”。建立多元化的、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從多方面評價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整體評價方式,通過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方式,提高評價的民主性、準確性和客觀性。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3-008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51
初中政治學科教學擔負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任務,如果做好政治課堂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每一位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在初中政治學科的教學實踐工作中,教師也在不斷地進行著積極的探索,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一言堂使得自己教得很累,學生學習更累,可是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這和新課程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本文將針對新課程改革中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談一談相應對策,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來改革初中政治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初中政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教材方面
政治學科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時政性很強。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然而我們的初中政治教材的變化顯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變化,這樣的現實情況導致政治學科理論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嚴重脫節,教材的嚴重滯后性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學習效果的低下。
(二)教學內容方面
政治學科是一門比較抽象的科學,教材中所涉及的部分知識都是學生在平時經常聽到,但是不能真正理解的內容,比如,舉世矚目的世界杯、奧運會,中美之間的關系、印巴問題,還有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日常的買賣關系等等,這些看似經常接觸的問題實則是學生很難理解的抽象的問題,這些問題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像數學學科這樣的嚴密性和系統性,更沒有像語文學科那些的生動和優雅,因此,教師需要將這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運用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效果
進入初中學習之后,一下子增加了很多科目,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同時,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了提高學習成績,一味地講解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沒有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探索的機會和時間,學生的思維受到抑制,直接講解答案極易使學生養成不思考、不聽講的不良學習習慣。有時候教師就一個問題反復強調,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做題時學生還是會出錯。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體會不到學習政治的快樂,教學效果不佳。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政治學科的學習中,是每一個政治學科教師需要探究的重要課題。
二、針對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相應對策
(一)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
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基礎的學科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現實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要實現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將初中政治學科的教學由知識傳授型向實踐型轉化。
(二)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
傳統的政治學科教學中,教師始終是教學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著教師的教來展開,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所以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學生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所以,新課程改革下的高效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交流、共同提高發展的教學過程。教師要完成自己的角色轉變,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自身修養
每一位教師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我們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一江水,甚至是源頭活水。具體到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政治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運用各種教學新手段和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要從修煉自己的專業素養入手,以飽滿的教學熱情、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大方得體的教學姿態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愛上政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引言
生態文明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的一種文明形式。廣西的鄉村具體指縣城以下的廣大地區,以從事農業為主要生活來源且人口較分散的地方。近30年來伴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時,以土地退化、生態失調、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為主要特征的環境問題呈加速度發展的趨勢,嚴重制約了廣西鄉村經濟的發展。環境教育是以解決因人口增長、生產力迅猛發展所產生的環境問題為目的而進行的教育活動;它是指導調整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它可以實現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因而成為研究的熱點。
二、廣西鄉村環境教育現狀
(一)有環境教育氛圍的影響
環境教育是樹立環境意識的基礎、是防治環境污染的手段、是貫徹環境、資源法規的有力保證、是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關鍵;學習會通古今與東西的生態思想,是當今人類的選擇和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環境教育工作的實施,需要通過密切結合行業來開展,中小學的基礎課程的教育工作中開展實施生態環境可持續教育的研究,在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中也可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在中學化學、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的實施,尤其在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在人文地理教學中對中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通過加強野外教學提升環境教育效率。此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職學生要培養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大學在可持續發展事業中應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產業發展中如生態旅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可以說,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保持與國內的環境教育同步。
(二)有環境教育的迫切性
依據當前的廣西生態環境分析顯示,生態環境潛在脆弱區所占比例為12.65%、輕度脆弱區44.97%、中度脆弱區20.98%、重度脆弱區11.89%、極度脆弱區9.52%;通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分析,廣西的環境質量已在迅速地下降。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原有的環境自凈能力的自然循環被破壞,致使農村的產業結構從自然和諧型轉變成自然危害型;環境污染向農村轉移的嚴峻現實,城鎮化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加強宣傳教育是首選途徑,迫切需要建立環境教育的機制。
三、廣西鄉村環境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國家發展的新要求
環境教育的發展是時代的要求。2012年黨的十報告直接提到“生態”或“環境”字眼的地方達45處,相比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到的多出27處,相差僅僅5年的時間里對“生態”、“環境”的大幅關注,說明是針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現實的深刻反思,是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情感、價值和態度,是倡導生態文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體現了努力建設美麗新農村,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決心。
2.環境法律制度的保障
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頒布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2007年該區黨委、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 建設生態廣西的決定》,明確了生態廣西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2010年該自治區政府《關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決定》,《共同推進廣西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合作協議》。2011年該區政府審定《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保護和修復廣西生態環境。以上提高了依法行政和守法經營意識,提升了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為開展環境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礎。
(二)挑戰
1.實施正規教育的師資落實不到位
宏觀上,從1992年后《中國21世紀議程》的推廣,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在環境教育學科層面相繼得到建設與完善;按照國家的要求,在基礎教育的《科學》《地理》課程納入環境教育的內容。
在廣西鄉村的小學和初中學校里,小學的《科學》和初中的《地理》等課程中納入資源、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此外,在高等學校也普遍開設《發展與環境》課程,設立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究生專業等,總的來說,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于從初等到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然而,環境教育的師資力量單薄甚至缺失。2011年調查廣西鄉村的13789所小學、8732個教學點的《科學》教師的配備情況,基礎課程中的《科學》課程基本上沒有配備科學專業教師;學校對《科學》課程的實施有極大的隨意性,可上可不上,任何專業教師都可以上課,上課也是簡單的。非專業教師的上課僅憑自身長期以來形成的自然研究的傳統,讓學生去親近大自然、了解生態,實施傳統的社會教育,但是對學生們進行環境平等和社會變革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是缺失的。有證據表明,學生們不具備對環境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以及采取一定行為的能力。從初中的《地理》課程的環境教育的實施來看,2012年,隨機對廣西30所鄉村初中學校《地理》課程的教師配備情況調查,結果統計顯示30所學校中有10所初中沒有配備地理教師,剩下的20所初中合計僅有38位地理教師;38名地理教師在30所學校合計的教師數2039人中,占1.8%;總學生數25363人與地理教師38人比較,比值為667比1;可見,地理教師輻射力的力單勢薄且進行環境教育的不到位。不僅如此,如果地理課堂進行環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搞實踐活動導致學生興趣轉移到地理學科,還會遭到學校領導及其他科目老師的反對;為此,《科學》、《地理》課程中的環境教育的效果不佳。具體的表現為學生對現實環境中有生活密切聯系的事物、現象好奇心淡薄,對家鄉的環境與發展,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以及愛護環境的行為和習慣漠不關心。可見,校內環境教育的有效性低,難以帶動非正規教育、校外教育的延伸與發展、難以達到讓學生從小就建立人與環境和諧的良好教育,也無法實現通過個體學生以點帶面的給學生家庭其他成員的帶動作用,營造良好環境意識的目的。
2.社會團體整合的教育力量弱
本來,廣西的新聞媒體、企業、NGO、政府、學校、社區、家庭乃至各類教育場所等社會單元都是非正規環境教育的主要推動者和倡導者。然而,針對廣西鄉村的具體情況,利用自身的優勢,實施相關的各類環保會議、環境主題展覽、競賽活動、環保教育培訓、專題性環境教育活動等有目的的宣傳教育活動極少,更談不上拓展環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把環境教育引入到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來實施。當下鄉村的人們還普遍停留在資源的開發利用全是為了致富這個目標的認識水平上;鄉村農業和生活等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用于農田灌溉、畜禽養殖及農業生產廢棄物從不處理的現象極為普遍。完全可以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網絡等工具的使用,展開公眾參與的環境教育的力量,但是,現實的情況顯示,現代交流手段與鄉村環境教育的整合度低,只能讓鄉村的環境越來越糟糕,漸漸喪失了鄉村原有的生態優美的優勢。
3.制度建設的遲緩導致環境意識不強
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增強鄉村全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需要通過教育互動、建立保障支撐作用的環境制度來進行。然而,廣西的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具體表現為,2006年廣西自治區政府才頒布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2007年廣西區黨委、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 建設生態廣西的決定》才明確了生態廣西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2010年廣西自治區政府簽署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決定》與《共同推進廣西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合作協議》。2011年廣西區政府才審定《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從宏觀上來看,可以說2006年以前,廣西對環境保護的制度層面上的支持意識和實踐有較長時期的缺位,也就談不上環境教育的廣泛實施。但是,與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活動息息相關的環境,其質量的優劣如果沒有全民的關心、參與和身體力行,就難以解決環境問題。環境與人的相關性的自覺表現來源于人的實踐性,而人的素質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國民素質水平的高低又取決于環境教育。
四、應對的措施
(一)強化鄉村環境教育的觀念
加強環境教育力量系統的建設,通過校內外的教育、正規與非正規的教育,擴大關心和關注的范圍來把個人、環境、集體的價值聯系起來,建立可持續性與個人價值、社會價值、需要、理解以及期望的緊密性,建立一種對環境、對他人和未來的責任感,并把這種責任轉化為個人和集體生活的行動的信仰、知識和技能;強化在尊重他人及其文化的同時,達成與理想、環境的合理的平衡,通過識別個人行動與集體行動、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形成對環境不確定性做出積極反應與自由的、有益的質疑的能力,努力使鄉村的人們養成一種環境整體性的視野,形成一種內化的自覺性的環境教育的觀念。
(二)整合環境教育的力量
首先,把可持續發展理念整合到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并聯合地方政府和鄉村共同促進。設立環境協調人員對鄉村環境教育從規劃到活動實施進行有效性的指導,強化環境教育作為鄉村的個人的一種終身學習的目標與任務來執行。其次,強化鄉村學校的《科學》和《地理》教師隊伍的建設,使在校的學生能夠得到專業的引導,能夠從粗淺的了解,到深入體會環境教育的意義,培養學生關注自然與社會以及對生存環境的洞察力與理解力,逐步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進而提升學生對生存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感知力,實現以點帶面的效果,即通過學生帶動家庭成員、親友及鄰居,認識環境與社會的重要性,促進鄉村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再次,復興那些曾經構成教育體制的基本所固有的、進步的價值觀的方法,盡可能的與鄉村宗教、祠堂生活有效結合。因為,參與到鄉村有世俗標志且象征著積極向上的宗教的社團系統中,其中的權威人物能夠抓住足夠多的人,能將環境教育實踐提高到更高的層次。最后,利用手機、電視、網絡的交流通道,持續性的傳播相關鄉村環境教育信息,使環境教育的內容被鄉村大眾內化成為可能。總之,整合社會的力量將富有建設性的環境教育理念及內容傳遞下去,從而實現環境教育的構想。
(三)優化環境教育的制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3c-0097-02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培養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工學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探索與實踐工學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成為新時期高職院校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而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思想、教學觀念尚未根本轉變
在就業壓力和市場競爭下,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功利價值取向日益明顯,高職院校在普遍強調“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同時,仍有意或無意地忽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及人文素質教育,一般表現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實踐(實訓)教學往往圍繞專業和市場而動;國家規定必須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被各種“根據學院實際情況”或是“根據專業特點”理由予以削減或減弱;思想政治理論領域獲得科研立項相對難度大且經費投入偏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經常面臨各種形式的邊緣化尷尬境地,更有甚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事情,與己無關。凡此種種,必然導致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得不到重視,進而影響課程的吸引力。
(二)實踐教學活動保障機制不健全
實踐教學活動保障機制不健全是實施實踐教學的最大障礙。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闡述“理論聯系實際”,而應是走出校門進入社會,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比如帶領學生到工廠、農村、社區進行參觀訪問、調查研究,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給學生做專題報告,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等,或在校園內舉行知識競賽、專題辯論會等活動。順利開展這些活動,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經費問題。雖然高職院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教育廳的相關文件要求,按照學生人數配備了相關的實踐經費,但真正開展活動起來這些經費還是捉襟見肘杯水車薪。
(三)難以建立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
目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的缺乏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有的學校雖與外單位掛了牌建立了教育基地關系,但實際利用率不高,缺乏長久規劃。已經建立了聯系的企事業單位也普遍認為,經常接待學生的社會實踐麻煩多、負擔重,沒有對應、合適的人員、時間及精力來接待學生。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出去聯系實踐教學場所比較難,去陌生的單位聯系就更困難。而失去了穩固的課外實踐教學基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進行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二、加強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對策
(一)教學內容應更符合工學結合的特點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除了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外,更應從工學結合的實際需要出發,從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出發,圍繞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確定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對職業道德的理解與認同,逐步形成職業道德的自我選擇、自我養成、自我完善的良性發展態勢。
1.重視職業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決定高職院校能否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高質量的、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的人才,關鍵在于對學生的思想素質、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行為等方面培養與教育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點,在于學生通過自身感受。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愛崗敬業的職業觀,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養成優良的職業品質和職業心理,進而逐漸內化為自己的理想信念、鑒別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2.強化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職業素質。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有重點地培養學生的生存和發展技能,積極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實踐教學。強化職業技能教育特色,注重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創新意識、協作意識、組織管理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3.引入企業文化理念,增強學生的職業價值認同。在教學中,要把現代企業文化融入教學內容中,注重突出愛崗敬業、團結創新、服從守時、溝通協助、吃苦耐勞等職業態度的教育與培養。
(二)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
應做到學院各級領導重視,實踐教學計劃落到實處,實踐教學經費有保證,實踐教學時間安排充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自覺地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有著區別于與高于其他專業課程實訓、實踐的意義和功能。因此,學校領導、部門領導和教學管理部門應充分領會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意義,不能再停留于僅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看做課余活動來點綴,而是應致力于實踐教學的拓展,把實踐教學環節納入教學計劃,當做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載體和延伸,具體落實到每個專業、每個班級、每個學生頭上。學院應像對待專業實習、實訓一樣,統一組織,統一管理,合理安排必要的課時,合理量定學分。同時,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都需要教師、學生投入相應的體力、精力和財力,因此,學校應提供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經費,以確保實踐教學的最終落實。
(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目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普遍缺乏相對固定的基地,實踐教學活動難以全面、穩定、順暢地開展,隨意性強,可操作性差,學生大多數時候只能分散進行實踐,給教師的指導、監控及成績考核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社會聯系,有條件的學校應抓住機會,沒有條件的應創造條件,想方設法和社會上一些有關單位協商,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及周邊城、鎮、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典型及革命歷史教學資源,以學校的名義與那些具有典型意義、學生感興趣的組織、單位簽約,建立相對固定的若干個實踐教學基地,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環節的實施場所相對穩定。而學校則可以利用其科研、人才、人力優勢為基地單位提供相關服務,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關系。
廣西的高職院校應抓住當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和自治區關于打造14個千億元產業和4大新興產業的契機。抓住服務廣西新發展的契機,加強校企合作,爭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面有一個突破。另外,各個高職院校之間也要實現資源共享,可以互相到對方的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這樣既能拓寬實踐領域,又可以節約實踐經費,一舉多得。相對固定
的實踐教學基地的建立,可以大大減少實踐教學的不可預測性、隨意性,更有利于教師及時總結經驗,探索、形成一個開放、協調、優質的教學模式。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安排應與專業實踐(實習、實訓)相融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踐(實習、實訓)相融合,既能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渠道,又能使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經費、實踐教學時間、實踐教學基地充分地發揮效用。這種融合,更重要的是擯棄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踐學習“各自為政”的舊思維,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并打開局面的一種方式途徑。這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主動出擊,了解相關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計劃安排,抓住時機確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題,在相關專業課程布置實踐任務的時候及時跟進布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任務,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相對自成體系的專業實踐(實習、實訓)中,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
(五)構建科學的考評體系
在不斷探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的同時,許多高職院校在教學考評改革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教學考評的內容與形式正從單一走向多樣,從靜態變為動態。但這種改革在辦學體制與人才培養模式不斷發生變化的高職院校仍然顯示出它的不足。最明顯之處在于,這種考評仍以傳統的課堂為中心來考查學生,忽視學生在工學結合工程中“工廠車間、服務場所和田間地頭”的表現。因此,應積極改變這一傳統的考評方式,構建出符合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科學考評體系。《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強化質量意識,尤其要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重視過程監控,吸收用人單位參與教學質量評價,逐步完善以學校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引導、社會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作者簡介]張麗(1965- ),女,黑龍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化理論與實踐;賀彥鳳(1974- ),女,黑龍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理論與中國現實問題;王桂枝(1980- ),女,黑龍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主義。(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2)
[課題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HGJXH B2110044)、2011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1-XJ12008)和2012黑龍江省教改項目“在思想政治課程中深入開展信仰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1-XJ13007)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0-0160-02
一、本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
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是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一條主線。如何利用實踐教學方法更好地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堅定的者,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重要課題。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經說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荀子以不容置疑的語氣肯定了實踐的重要性,這說明我們國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至關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其根本目的是引導大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思想意識,并落實在行動中,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就是達到這一目的并提高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和教育部一再強調,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鍛煉大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認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紛紛探索實踐教學的可行性內容和實施途徑,但收效甚微。因此,加強實踐教學并且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目前高校本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課程上的實踐教學,如課堂辯論、主題演講或觀看影像作品等;二是走出課堂的實踐教學,如社會調查、參觀革命紀念館或愛國主義基地等。這些實踐教學方法在各高校都得到了廣泛應用,不難看出,各高校在實踐教學方面都進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此同時,實踐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認識。自2005年以來,教育部、宣傳部特別強調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并將其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主要內容。對此,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也特別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的發揮,但是卻忽視了實踐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改革中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實踐教學對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意義,這也正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難以順利開展的主要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以教師課堂傳授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是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延伸。當前,許多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積極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一些問題,致使實踐教學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一、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管理不規范。
當前,許多高校對開設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沒有硬性規定,缺少具體可操作的實施方案,無課程計劃,無教學大綱,實踐教學隨機性強。即使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往往也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實踐教學形式單一。
高校開展實踐教學的形式單一,主要局限于校外社會調查、社區服務、校外參觀訪問等常規性教學實踐活動。如何根據課程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實踐教學與學校團委、學工處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易沖突,協調整合困難。
(三)學生參加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與廣泛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方式一般采取合班上大課、系統講授的模式。學校在校外組織開展志愿服務、參觀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時,因經費和安全問題,只能安排一部分同學參加,難以保證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廣泛性。實踐教學作為正常的教學環節,應根據教學計劃持續開展,但許多高校實踐教學隨意性較強。
二、原因分析
(一)對實踐教學的認識不統一。
只有認真搞好實踐教學,才能大大提高理論課的吸引力。在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因為認識上的不統一,致使實踐教學的安排不協調,達不到實踐教學的效果。有的領導認為思政課不是專業課,不重視,造成上級主管部門對思政課的相關要求和制度落實不到位,實踐教學過程不規范,統籌安排隨機性強,教師的積極性不容易提高,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務部門認為如何搞好實踐教學是教師自己的事。教師認為需要領導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才能順利開展實踐教學。在社會上,很多用人單位看中的是專業水平,不關心思政課學得怎么樣,影響學生學習思政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實踐教學需要足夠的教學資源。由于部分高校缺乏足夠的教學資源支撐,實踐教學很難有效開展。第一,教師少。由于高校擴招,生源倍增,教師數量嚴重不足,不能夠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第二,活動經費少。實踐教學作為思政教學的一部分,每個學生都應參加。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都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最基本要有路費、食宿費等。目前,經費不足是導致實踐教學難以有效展開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實踐教學基地太少。實踐教學不但需要充足的實踐基地,而且需要不同類型實踐基地的保證,才能滿足不同的實踐教學需求。高校思政課的實踐基地太少,有的在校外沒有固定的實踐基地,遠遠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
(三)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對思政實踐教學缺乏科學評價。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主要看實踐活動是否開展、課時數量是不是達標,但對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考慮不夠。對學生的評價只看是否參與社會實踐,對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卻沒有納入考核。有些學校在實踐活動Y束后,沒能及時將考核情況反饋到班級,學生不能及時了解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影響了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三、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對策
(一)提高認識,突出實踐教學的地位。
當前,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計算機、手機的普及,大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暢通,獲取新知識又快又廣,傳統教學模式難以適應新常態。只有加強實踐教學,才能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實踐教學能否有效開展,關鍵取決于學校領導、部門領導和教師重視程度的高低。無論校領導還是師生,都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正確認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學校要建立領導機制,為實踐教學提供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確保實踐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大膽實踐,制訂科學的實踐教學計劃,并在教學方法上精心準備、合理安排。
(二)拓寬思路,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
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主要分為校內和校外兩種形式,具體表現為:社會調查、公益活動、案例教學、校園活動等。正確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手段的優勢,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是加強課堂實踐教學。把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作為案例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與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辦法,將課堂知識進一步活化,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各個學生社團的作用,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結合,寓教育于校園文化活動中,讓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中逐步提高素質,增強溝通協作能力。
三是認真開展社會實踐。通過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接觸社會、體驗生活,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社會的能力。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圍繞當地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認真開展調研活動,形成調研報告,為當地社會發展積極獻計獻策,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完善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相關保障措施。
制定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做到目標明確、過程規范、管理科學。一是要制訂實踐教學規劃。為了給實踐教學提供可靠依據,要詳細制定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授課計劃、組織實施形式、考評辦法等;二是要把實踐教學成績納入日常教學管理范圍。三是學校要組建專門的實踐教學管理部門,負責協調學校實踐教學相關工作。
增加實踐教學專項經費的投入。沒有充足的經費保證,難以有效開展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開展比課堂教學要復雜。實踐教學還涉及組織、場地、交通、住宿等一系列問題。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組織工作難度大,學生活動的范圍廣,需要的活動經費多,學校應增加實踐教學專項經費的投入,解決實踐教學中產生的場地費、交通費、講課費等費用問題,確保實踐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
加快建設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好校內校外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保證。在校內,要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結合學生社團認真組織開展演講賽、辯論賽、座談會等課外學生實踐活動。利用校園網、QQ群、微信群開辟論壇,引導學生圍繞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中明事理、學知識、長見識,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校外,學校要利用各種資源,加強與校外相關單位的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逐步形成多個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學校應加強與展覽館、博物館、福利院、紀念館等單位的聯系,建立“立德樹人基地”,組織學生經常參觀、訪問、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學校還可以考慮把學生的實習基地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的專業實習不僅成為他們提高專業知識水平的有效途徑,而且是他們了解國情、了解民情的窗口。
(四)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一是成立實踐教學評估小組。實踐教學評估小組由校領導、教務部門和思政教學專家組成,負責督導學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對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與使用進行指導監督,對實踐教學效果進行監測,確保踐教學各環節的有序開展。二是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主要看實踐教學的選題是否科學,組織是否周密,成績評定是否認真,教學成效是否顯著等。三是對學生的考核。對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評價,既要注重對學生實踐報告的評定,又要注重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評價。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成績納入日常教學管理的范圍,作為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發展學生黨員及各種評優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黃煥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界定[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2]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