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0 10:34: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描寫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寫意性是中國畫凸顯的美學主張,中國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主張神似。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唐王維詩、畫俱佳,后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宋人尚意,其繪畫富有詩情畫意和文人情趣,元夏文彥《圖畫寶鑒》卷三:“仲仁以墨暈作梅,如花影然,別成一家,所謂寫意者也。”寫意是中國繪畫精神之所在,寫意與寫實相對,是通過簡練放縱的用筆著重表現對象的意韻神態的一種畫法。寫意不求工細形似,只求以精練之筆勾勒景物的神態。寫意是抒寫胸中逸氣,抒發作者的情趣,寫意之法,亦是寫心之法。寫意素描教學要弘揚寫意精神,體現中國的人文關懷和對自由的追求,筆者在寫意素描教學中嘗試從以下四點加強對寫意精神的理解與表現。
一、強調用意第一
夫寫意者,無意而寫何為?寫意的實質就是自由表現,抒寫心意。觀山人、黃賓虹、揚州八怪、石濤等寫意大師的作品,其筆斷意連,意斷神連,無不體現大師們在用心寫意,“心即是法”“意即是得”。素描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言心聲,書心畫,抓住心靈的感悟,表現作品的“精、氣、神、情、意”。有感而發,才能創造出有情感的作品。素描教學中,不能為了素描而素描,而是通過心靈的感悟讓學生得到修養的提升和人格的升華。
二、凸顯人文內涵
繪畫要注重文以載道。素描教學不單是技巧的教學,更是在教學中融入文化內涵,促進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寫意是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寫意素描是建立在主客體關系之上,托物言志,創造心中意象。一方面藝術創造的過程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流露,需要藝術家將眼前之竹物化為手中之竹,其物態化過程離不開畫家的文化修養和獨特的審美體驗,文化修養深厚的藝術家才能創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教學中讓學生反復體悟藝術家的創作經驗與審美思想,把自己想象成藝術家,體驗藝術家的所想所思,領悟作品蘊含的意蘊哲理。另一方面在寫意素描教學中,加強對表現題材、內容的文化挖掘,通過反復推敲、取舍、升華,增強作品的人文內涵,有助于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
三、追求個性品質
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各民族的審美觀念也不盡相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有不同的藝術審美觀,才產生了多元的文化藝術。藝術之間相互融合滲透,藝術觀念也在不斷碰撞,在滲透與碰撞中不斷發展演變。我們在學習汲取其他藝術的同時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如果丟了寫意的精神,中國繪畫藝術將黯然失色。因此,在寫意素描教學中,強調學生個性的發揮,重視對寫意精神的理解與表現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摒棄循規蹈矩的思維方式,力求畫面生動有韻味。可以嘗試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甚至表現夸張的、夢境的、荒誕的形象,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內心的情感。此外,讓學生通過想象、聯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四、表現筆情墨趣
寫意素描不同于寫實素描,兩者在內容、形式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寫實素描側重造型的具象逼真,強調比例、結構、透視、質感等造型要素,是再現自然的一種表現形式。寫意素描側重表現,強調畫者內心主觀情感的表達,其表現手法多樣,能體現作品的筆情墨趣。以線形寫意素描為例,以粗細不同,剛柔相間、曲直有別、疏密相對、虛實相襯的線條來刻畫形象,抓住對象的形神、動勢等,會塑造出更生動的形象來。中國書法藝術就是線的藝術,書法的筆意通過富有張力的線條得以顯現,同時也蘊含了書法家的修養和秉性。在線形素描中加強線的表現,融入書法的藝術審美,能夠豐富寫意素描的表現形式,提升作品的審美意蘊。在寫意素描教學中,找到中國文化的寫意精神,在技術意識和精神意識上,更加側重精神意識的熏陶。拓寬學生視野,從哲學、宗教、美學中吸收營養,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不僅注重個性心理和情感的表達,又能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審美意識。寫意素描教學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素描在西方已經有幾百年的輝煌歷史,它作為一種繪畫形式發展到今天,自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而在中國,素描作為一種舶來文化,其發展還不到百年,且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幾十年時間幾乎所有院校都是在前蘇聯素描體系下進行訓練的,這種素描教學模式會帶來一定的弊端,即“世界藝術大同化”。藝術不同于科學,科學有統一的標準,允許推廣和重復,而藝術則不然。藝術貴在獨創,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所在。當今有些院校和有識之士已經對于高校素描課作了部分改革和調整,素描風格與形式正在逐漸走向多元化,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比如“準確再現對象”“三大面五調子”“老師擺模特,學生照著畫”等問題;其次鉛筆、碳筆、白紙仍舊是素描的主要表現工具和材料;最后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引導,老套的素描模式也不能激發起學生的表現欲望,以至于引起廣泛的“審美疲勞”。許多學生上課只是為了交作業而草草應對,缺乏主動性和繪畫熱情,課程結束后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認識水平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當傳統的素描技法和觀念不能滿足我們的審美需求的時候,我們理應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材質來改變這一現狀。wWw.133229.COm曾經被普遍視為單色畫和造型藝術基礎的素描,它的定義正是相對于“彩描”而言的。在今天,畫種的界定已不再重要,而最為重要的是藝術家是否具有創造性精神。縱觀西方藝術史,我們會發現“素描”最初是作為草圖出現的,從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留下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后人把這種草稿草圖作為基礎課來訓練。一種事物自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而素描的消亡不是物質概念的消亡,而是內涵的升華,也就是要把素描上升為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新型的藝術形式。當今藝術領域,專業細化的程度較高,每個畫種應該有其獨特的訓練方式,素描也不例外,只有擺脫“基礎課”的束縛并拓寬自身藝術表現力,素描才會更加具有生命力。以前市場上除了鉛筆、碳筆之外,素描沒有過多的材料可供選擇,而在當今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繪畫材料也是豐富多彩,琳瑯滿目,這恰好為我們革新素描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沒有必要再用某種固定的模式作為素描訓練標準和評判依據,素描理念理應得到相應的調整和拓寬。
我們應當把素描當作一門有意味的繪畫形式語言傳達給學生,讓學生領悟到素描可以像文字一樣被閱讀和理解,而對于其制造者來說是最質樸、最真誠的情感表達方式。既要讓學生明確素描訓練的目的就是提高造型能力,還應該讓學生體會到繪畫的樂趣和奧妙。造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傳達個人情感以及對事物的認知度,藝術作品不是自然的產品, 而是基于人的活動,具有主觀性。我們必須把畫面的每根線條都當作是個人的獨特語匯,讓工具、材料自由地工作,讓它們制造自己的語言符號,對不同的材質所具有的視覺效果和美感給予充分的表達,特別是新型工具和有色材質的加入,不僅可以豐富素描語言,拓展素描表現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我們要本著實驗的原則,鼓勵學生對新材料的關注和應用,在實驗中比較,在比較后進行選擇,從中尋找到適合個人主觀情感的表達方式——寫實、表現、具象、抽象等方式。總之,我們利用能夠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建立起自我的審美體系及新的形式語言。
在指導思想上,要把突出素描的繪畫性和創造性作為最重要的一點來加以研究與訓練。素描中對形體不是被動描摹,而是主動處理和表現,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的頭腦。在作畫過程中,要屏氣凝神,洞察所繪對象的內心世界,把自己與對象融為一體,為情而造畫,而不是無病、“為賦新詞強說愁”。要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單講理論是不夠的,教師應該以直觀性教學為主,以理論為輔。教師如果要讓自己的理論或指導思想得到學生的認可或采納,那他自己必須是第一實踐者,即教師的現場示范質量是很重要的,他必須在具體操作中表達出來這種思想,即為情而造畫,突出素描的繪畫性和創造性。作為教師,可能會在某一時期只在一種藝術風格或形式里去完善和發展,如果學生的風格或形式有別于老師,老師應給予支持和鼓勵。
在作業要求上,素描的畫面要有鮮明的個體語言,能給畫面營造出一種真實感和現代感,既要“假”得真實、可信,同時要強化一種畫面結構的力量和感染力,使畫面具有原創性,同時又具有可讀性和欣賞性。
在藝術追求多元化的今天,任何體系都不可能成為一成不變的版本,我們應該以寬容的心態去迎接各種新形式的到來。各個院校應該創立適合自己特色的教學體系,素描也不例外,那種一統天下的教條主義應該遠離我們的課堂。《石濤話語錄》有這樣一句話:“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筆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石濤針砭時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論斷,即強調藝術家必須重視自己的創作個性。同樣,我們在素描課上也要提倡一種個性的張揚和創新意識,并鼓勵學生去探索未知的領域,給老套的素描課堂賦予新的語言與活力,使其和別的畫種一樣成為獨具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即一種有意味的繪畫形式。
參考文獻:
[1]馮健親著《素描》,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年2月
①初讀。通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②細讀,要抓住重點句段,寓分析于朗讀中,以指導朗讀進行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愛因斯坦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是教法之關鍵。許多語文學科的前輩都做了詳細的研究與探討,也總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近幾年來我在實踐新課程的教學實際中,也探索和總結幾點教學體會。
一、 活動激趣
葉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標在于“造就善于處理生活的公民”,語文是生活中的一種必要工具,引導學生由單一的語文教學步入廣闊的語文空間,在學語文的同時學做人,在長智力的同時養成習慣,在練就終身受用的語文本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和作為現代人的社會交際素質,從而促進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語文能力訓練為核心,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如編課本劇、背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故事會、讀書匯報會、新聞會、辦墻報、手抄報、搞社會調查、書法比賽、參觀學習、歌詠比賽、作文大賽等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必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初一學生學習語文的現狀,我在所教班級開展了古詩背誦比賽、成語收集比賽、小楷展覽比賽、優秀作文展覽、周記評比等活動,力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各種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活動中,我也更進一步了解了學生的優點與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能依據學生現狀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 幽默激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有些概念較晦澀,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覺得難學就開始厭學,面對此種情況,教師要因勢利導,深入淺出,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深奧難懂的知識。語文,大多數人認為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常常是鈴聲一響,同學們便嘮叨開了,“又是老一套……”語文教師對此常常無可奈何地慨嘆:“學錯了學科,進錯了門”。那么如何讓學生由厭學到好學,想學語文呢?我認為幽默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前或者課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穿插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學生在笑聲中達到對知識的掌握。
我認為,適當而不低俗的調侃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催化劑,在課前,我常和學生一起談談時事,侃侃足球,聊聊網絡,說說追星,論論電視。無論是《實話實說》,還是《焦點訪談》,抑或趙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聲中給學生一絲啟迪,大家在笑過以后會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課前給學生講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軼事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記得我曾給學生講過一則《貓和老鼠》的故事,題目和學生愛看的動畫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興趣。故事的內容是關于貓和老鼠為什么會成為敵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學生聽得很入神。課后一名平時基礎很差的男生卻很完整的將它寫在周記里,內容與原文相差無幾,與他平時寫周記時的只言片語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此,我在班級對他大加贊揚,他的學習興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他的周記也大有長進。雖然這是教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卻使我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幽默是最佳的劑。
三、 媒體激趣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教學改革的不斷更新,過去語文教師那種“夾著課本進教室,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形象有所改變,電子設備將取代紙和粉筆成為語文教師的備課工具,多媒體已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以及網絡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語文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因而學習興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時,我精心選擇了幾幅圖片,《春花圖》、《荷塘景色》、《夕陽無限好》、《好大一場雪》,要求學生在總結文章寫景特色的基礎上用一段話描述圖片的景色,并且請其他同學評價。學生們激情難抑,紛紛舉手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展示自己的描寫才能。又如在做《說話訓練》時,我選取了希望工程的宣傳畫《大眼睛》,春城的一場春雪的圖片以及環境污染的錄象片,使學生在圖、聲、景的感染中,有感而發,即興發言,侃侃而談。小記者采訪的形式更是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如此說來,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了口才,并且節省了板書的時間,教學更為直觀,可謂一箭三雕。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值得推而廣之。
新加坡作為一個多種族多文化的國家,又處于東西方文化、經濟和政治的交匯中心,培養語言應用能力是《新加坡華文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①,在此基礎上,《中學高級華文》寫作教材不僅在形態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特性,更在內容的設置上結合資訊科技,力求生動、形象,體現以學習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幫助學生開拓學習空間,獲取學習資源,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益。
《中學高級華文》教材一共八冊,包括閱讀教材和寫作教材。其中寫作教材部分為前六冊,即從《中學高級華文》一年級上冊到三年級下冊,每冊平均有五個寫作訓練。每個寫作單元都分布在相應的閱讀單元的后面,屬于與閱讀課文相配套的寫作專題訓練。每個寫作訓練包含三部分:訓練要求、輔導要點、例文。每一個寫作訓練都有明確的訓練主題和內容,而且方法指導具體,例文引路直觀有效。
一、訓練要求
《中學高級華文》寫作教材單元的內容構成中的第一部分是訓練要求,這里的訓練要求就是訓練目標。因為寫作教材在《中學高級華文》中是相對獨立的,訓練目標的設定也是根據寫作學和相關心理學的理論設計的,所以訓練目標的序列是教材中較為有系統性和規范性的。另外,從學生寫作思維發展的階段來看,訓練目標的一系列設計涉及的范圍也是較為全面的。
由“目標系統”的具體內容看,訓練目標涉及的寫作學范圍不僅包括各種文體的寫作能力訓練,而且貫穿寫作過程中選材、結構、語言等橫向寫作能力訓練點;涉及的寫作訓練篇幅不僅有一般寫作教材有的完整篇章寫作,更有短小的片段寫作,如“學生能對動態描寫進行簡單的描寫”、“怎樣縮短長文”系列等。
二、輔導要點
《中學高級華文》寫作教材的輔導要點,即指導系統是緊密圍繞著訓練要求展開的,主要內容涉及寫作知識與寫作方法。
(一)寫作知識指導
《中學高級華文》寫作教材的寫作知識系統不僅介紹了各種文體知識,而且介紹了與各種文體相關的寫作知識,這樣的系統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各種文體寫作上有更深更專業的把握,更有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操作。
首先,按文章的表達方式來分,在中學階段,根據文章的表達方式,把一般文章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種。②本寫作教材文體樣式指導涵蓋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大主要文體;從文章的社會功用方面劃分,本寫作教材文體樣式指導不僅涵蓋了詩歌、散文這樣的文學類文體,還涵蓋了報章新聞這樣的實用類文體。其次,以按文章的表達方式為標準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大主要文體的知識指導都設立了專門的單元系列來進行學習。
例如,在6本寫作教材中涉及一系列的議論文寫作,教材中就議論文這一文體的寫作知識花了大量的篇幅進行介紹。
表二:議論文的寫作知識
如上表所示,分布在四個單元里的議論文寫作相關的文體知識完整而具體。類似議論文寫作相關的文體知識指導在《中學高級華文》寫作教材的指導系統中到處皆是,可以說,文體知識的指導是指導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
(二)寫作方法指導
《中學高級華文》寫作教材的寫作方法指導涵蓋眾多方面:從文體上講,介紹了關于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散文,以及一些實用類文體的寫作方法,還涉及了如續寫文章、縮寫文章、文章結尾等寫作中關于片段的具體寫作方法指導。
如,一年級第九單元“怎樣描寫動態景物”中的輔導要點寫道:“要把景物寫好,除了掌握語言運用、修辭方法之外,也要培養細致、精確的觀察力。先觀察景物的特點,對所要描寫的景物作一番取舍,然后進行構思,以準確的語言,適當的修辭手法,將景物‘重現’出來。”從以上兩點看,輔導要點的主要內容是與每一個單元設定的訓練要求緊密聯系的,內容上側重文體知識的指導還是寫作方法指導則視這個單元的訓練要求而定。
三、范文
“范文是作者個人的言語成品,作文是學生個人的言語成品。在語文教學中打交道最多的是個人(作者或學生)的言語行為(讀寫聽說)和言語結果(范文和作文)。因此,語文教師不能不認真研究范文作者的言語經驗和特色,不能不認真研究學生個體的言語行為特點和成敗的經驗教訓,不能不認真研究二者之間的差距和可以結合的部位”。③
本研究在上文已提及關于本教材中的寫作教材與閱讀教材是合編的問題,因此,該寫作教材的范文從廣義上可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寫作教材中涉及的閱讀教材中的課文,如一年級第一單元“怎樣寫人”中有“《父親》就沒寫人物的外貌。而《聽故事》交代過石九仔和‘我’的關系,以及石九仔的年齡之后,便開始寫他的外貌:‘銅色的瘦削面龐,烏溜溜的眼睛……’又如《白菜湯》這樣描寫老寡婦:‘老寡婦的臉瘦的陷了下去。她的眼睛又紅又腫。’兩篇文章都只用了幾句話,就生動地勾畫出人物的外貌特征”,這里所提到的《父親》、《聽故事》、《白菜湯》等三篇就是這一單元的閱讀教材中的選文。這個例文的概念較為含糊,因此在此處亦不加追述。
第二,寫作教材中單獨的范文系統。這個例文系統較為清晰,寫作教材每個單元都單獨設有內容。值得注意的是,《中學高級華文》寫作教材的范文系統選用的例文大都是學生習作,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例文在內容上貼近他們的生活,寫作技法上也容易加以模仿,思維上更符合他們的寫作心理能力結構。如一年級第一單元“怎樣完整地記敘一件事”中,訓練要求為“能從家庭生活中選擇平凡而有意義的材料,學習用不同的記敘方法,完整地記敘一件事”。范文如下:
濃濃父子情
爸爸出差快一個月了。
每天早上,我都要和媽媽打賭:“今天,爸爸一定會回來。”然而,一到晚上,準是我輸。我好想爸爸呀!
這一天,我不和媽媽打賭了。
吃過早飯,我從書桌上拿起昨晚寫得一張紙,把它貼在大門上,之上寫著:
爸爸:
你上樓后,就立即把北面的窗都打開,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見窗子開了,就知道你回來了。你要是餓了,就打開冰箱,尋找你從中國買的那只花邊碗,那里有你最喜歡吃的東西,你看見了,肯定會很高興。另外,我還有一個秘密要告訴你,它會帶給你意外的驚喜。
兒子
放學后,呀!我家小樓上的北窗都開了。我克制住內心的喜悅,有意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回走。邊走邊想著怎樣把我的秘密告訴爸爸……
我走到家門前,看到爸爸在我的“留言”下面,添了兩句話:
兒子的深情令爸爸感動,我也給你帶來了一個意外的驚喜。
注釋:
①新加坡教育部.中學華文課程標準.2008.3.
②粟宇詳.新編寫作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35.
③王松泉,王相文,韓雪屏.語文教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
參考文獻:
[1]新加坡教育部.中學華文課程標準[M].2008.3.
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再現課文本身的感染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寓教于“文”(課文之文學性),這應成為語文教師的自覺行動。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為此,我們也可以說:語文教學,“教之無‘文’,行而不遠”。枯燥乏味的教學,學生不愿聽,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讓文學性回歸語文教學吧。
如何才能使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呢?我認為,處于語文教學主導地位的語文教師應著重在以下兩方面做文章。
一、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教師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優劣。而要讓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很難想象,一個文學素養低的語文教師也能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
語文教師提高自身文學素養的途徑,不外乎“三多”:
1.多讀
就是多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欣賞作品中的精美語言,領悟作品中的寫作技巧。一句話,要像蜜蜂采花釀蜜一般多讀文學佳作,以增強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
2.多寫
就是多動筆,多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學論文、文學作品等。以往,不少語文教師忽視這一點,總以為,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講課,批改學生作業、作文,而寫作則是學生的事。基于這一認識,他們寫作,也僅熱衷于撰寫申報職稱用的教學論文,倘若不是出于愛好,是不會去創作文學作品的。語文教師不創作文學作品,講授文學作品,就難免會隔靴搔癢。所以,我覺得應該提倡:中學語文教師,既要當教學上的行家,又要當寫作上的“雜家”。教學上的行家,這無須多言。寫作上的“雜家”,不是說語文教師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是說他們要能寫各種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寫作水平沒有詩人、作家高不要緊,只要會寫就行。吃過梨子的人,方知梨子的滋味。語文教師有了創作經歷、經驗,講授課文,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突出其文學性。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郭志明,平時,勤于動筆,各種文章都寫過,并公開發表了詩、散文等作品,出版古詩論集、語文教學論文集30多種(含合著、主編、參編);講課深入淺出,語言生動,富有文學性,深受學生歡迎。這就頗能說明問題。
3.多體驗生活
就是多走出校門,到現實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把握時代的脈搏,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語文教師多體驗生活,有助于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文學創作,也有助于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
二、強化教學中的創造性
過去,對語文教學,我們過于強調以本為本,即不能絲毫脫離教材、教學參考書,過于強調語言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文學性。這就束縛了語文教師的手腳,使得他們在教學中循規蹈矩,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將課文分析得支離破碎。可想而知,如此缺乏創造性、缺乏對課文整體把握的教學,只能造成文學性、生動性的“缺席”,難以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也產生不了好的教學效果。
現在,國家教育部對語文教學大綱作了調整,強調整體感知課文,要求中學生能夠學會欣賞文學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學語文教師松了綁,使之在教學中發揮獨創性、突出文學性變成了可能。如何強化教學中的創造性,這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課題。我的看法是語文教師至少要做到“三新”:
1.教學理念新
這是前提條件。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教學理念不新,就不可能有教學實踐中的創新之舉。因此,語言教師要有敢于創新的意識,敢于對傳統的已經落伍了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說“不”,并以全新的理念指導語文教學中的全方位的創新。
2.教學語言新
要在語文教學中突出文學性,創新教學語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精心備課,吃透教材,使之“爛熟于心”,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才不會照搬教學參考書,才會創造出富有個性的鮮活的教學語言,告別那種“通過……,描寫了……,表現了……”等程式化的教學語言,也才會突出文學性,吸引學生。在講授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時,教學語言要盡可能優美。比如,我在講授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在分析其“于無人處見斯人”的詩藝時,曾有如下表述:看起來,這首詞似乎無一筆寫人,筆筆都在繪景:月光皎潔,鵲受驚而飛離枝頭;清風吹拂,蟬兒還在深夜不停歇地鳴叫;稻花飄香,蛙聲一片,仿佛在預言今年的豐收;七八顆星懸掛在天際,兩三滴雨灑落在山前……其實,筆筆不離寫人。從這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山村夏夜晴雨圖中,我們不難感覺到個中夜行人――作者的存在:可以想象到他在黃沙嶺上悄然而行,一路留意周圍動靜的情態;感受到他在這山村夏夜展望豐收年景時的愜意;體察到他因夜行久了,且遇小雨,想找“舊時茅店”休憩可又找不著的焦慮,以及經小橋過溪轉彎后,在土地廟樹叢旁的“舊時茅店”忽然出現時的。
3.教學方法新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高等院校的英語教育之一就是大學英語教學。但是,現在大量的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仍然建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之上。行為主義心理學者熱衷于讓學生重復短語,不斷做一些只需要更換句子中的某個單詞,把學生的英語學習看成是鸚鵡或大猩猩的說話訓練。導致學生對英語的掌握比較死板、狹隘,尤其是再做一些寫作和翻譯任務時露出極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概述
20世紀3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S. Vygotsky, 1896-1934)在論述教學與發展的關系時,提出了重要的概念——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它定義認為“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后者是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時,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水平,或者是借助于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因此教育教學論文,他主張教學應當先了解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教學應當走在兒童現有發展水平的前面,從而帶動兒童的發展。最佳的教學效果產生于最近發展區,教學活動應當是不斷的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變成現有的實際水平。
三、“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民族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 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其最近發展區
在21世紀隨著全球一體化和我國加入 WTO,作為國際交流所必需的英語知識及其應用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大學生自身的重視,而且外語水平在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個體發展中作用的愈加突出。對名族地區的大學生而言,僅通漢語和民族語言還不夠,還需學習一至兩門外語,而英語成為他們的首選。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自1985年建校以來,一直面向省內民族地區招生,學生主要來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7縣1市、臨夏回族自治州的7縣1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以及肅南、肅北等少數民族地區。來自這些地區的大多數學生從初一起開始學習英語,而有的藏族地區的中小學實施雙語教育,即同時使用漢語和藏語授課。課程體系中不包括英語,因而高考時免試英語。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適用的對象為在中、小學學過6至10年的英語,已經掌握基本的語音、語法知識和相當的詞匯等英語基礎知識,并在聽、說、讀、寫、譯方面受過初步訓練的學生期刊網。顯而易見,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對英語的學習,不能完全歸屬于實施現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對象。因此,大學英語的教學也遇到了實際性的問題,我們只有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其最近發展區,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利用大學兩年時間的學習和訓練,使其英語聽、說、讀、寫、譯的知識與能力可以達到中級水平教育教學論文,為其將來進一步的發展打下基礎。
(二)課堂教學重視互動式教學
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當代教育提出的重要理念。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互動是不可缺少的。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注重學習的互動,道理很簡單,最近發展區的形成需要至少兩個人的積極參與。
1、教師的角色轉變
長期以來,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一直沿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不厭其煩的地講解課文中的英語知識、語法結構或是應試技巧等,而學生則坐在那里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這對于身處知識時代、信息時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來說,早就失去了吸引力。實踐證明,這種英語教學阻礙了學生的語言創造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更嚴重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受到打擊。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出時代性和實際性,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因此交際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成為現在用的最多的英語教學方法。教師的角色也從以前的活動主導者和掌控者轉變為活動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者,教師在學習中起中介作用,幫助學生跨越教學活動中的障礙,擴張學生的知識能力。語言學習是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完成的。
(1)學習活動的指導者
教師應該從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居支配地位的,各項學習活動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師要發揮主導地位,得先制定明確、全面的教學目標,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具體教學中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始終圍繞確定的目標來學習,通過具體內容的教學來完成教學目標。①確定重點喝難點,解答疑難問題。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并給學生以準確的解答。②設計教學步驟,調控教學節奏。教學目標的完成,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設計好課堂教學步驟,調控好教學節奏教育教學論文,是優化綜合性學習重要的一環。教學結構要符合學生實際,學生才能主動參與。③確定教學方法。英語教學法多種多樣,“教無定法”,教師發揮主動性,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來確定最佳的教學方法。 (2)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就要靠教師營造一種民主和諧、 生動活潑、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英語語言教學是一門藝術,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該注重教學材料本身的情、趣、義、理,充分運用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師應該努力做到:①把真愛帶進課堂。教師站在講臺上,應該把愛的目光平等的投給每一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一位學生;讓自己的真愛充滿整個教學課堂。②把情境教學引進課堂。語言教師的感情應是最豐富的,一走進教室就應是激情洋溢,做到全心身的投入期刊網。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體驗到其中美好的思想感情,精神得到陶冶,又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③把激勵帶進課堂。要想方設法點燃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啟發他們的創造思維。④把真實的生活引進課堂。把教材中描寫的生活、表現的思想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思想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教材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思想靠得很近,從而更感興趣,更積極地參與教學。⑤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
2、在課堂中采用任務型教學法
(1)任務型教學法的概念
與交際教學法一脈相承的任務性教學法是將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中教育教學論文,通過任務的決定使教學雙方都明確自己要解決的目標,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時,通過一系列的結對練習和小組活動,實現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并在互動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最終提高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2)任務型教學法的主要模式
①強式:將每一個任務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單位來對待(如Task one Task twoTask three……)。
弱式:知識點學習——用語言完成任務——用語言歸納完成任務的情況——用語言歸納、總結知識。
(3)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
任務性教學模式是語言教學的有效途徑,從根本上使傳統的教學法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和傳統的教學法相比較,任務性教學法有著很多的優點。(見下表)
項目
傳統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
課堂活動形式
以教師為主體的大班講解
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學習
教學方法
滿堂灌、填壓式
互動式、啟發式
教學目標
重知識傳授,輕語言運用能力培養
強調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學生學習方法
被動的、機械化的
積極的、有目的的
學生角色
受控制者
參與者
教師角色
課堂控制者、知識傳授者、知識壟斷者
活動參與者、知識引導者、學習幫助者、資源開發者
檢測方式
以最終考試成績為主
平時成績和最終考試成績按比例計算
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絕和無數的文化瑰寶.我們的前輩從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為世界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歷史的車輪把我們載到世紀之交的今天,作為文化傳播的教師擔負著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有紀律的公民的艱巨任務,祖國和人民對教師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個教師都要樹立起獻身教育,教書有人的信念和決心.
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既是偉大,崇高的事業,又是平凡,瑣碎的事業;既是為祖國和人民謀幸福的事業,又是需要付出艱苦勞動的事業.這里,沒有令人羨慕的財富和權利,沒有顯一時的聲名和榮譽,也沒有悠閑自在的舒適和安逸.因此,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必須具有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忠誠,具有將自己的知識,才華,青春和生命奉獻給這一事業的信念和決心.人們把教師比喻成"園丁"."蠟燭""綠蔭""人梯""鋪路石",歌頌的就是這種獻身精神.
雖工作不久,我卻親眼目睹了老師門的愛崗,敬業,奉獻等作為,親耳聆聽了不喂艱苦,牧牧不倦,潛心奮斗于育人工程的感人事跡,親身感受了那為了祖國和人民,為了孩子和為了,真誠奉獻的博大情懷. 在學校青年教師座談會,新教師結對子會議,教研活動中,在學習有關文件,組織系列講座等一切工作里,我感到了學校領導科老師的關心和培養. 同樣,在學校繁忙的工作和并不太多的報酬中,我看到了老師能的奉獻和忠誠. 在學校的榮譽室里,面對各種各樣的表彰和獎勵,我僅看到老師們的辛勞和學生的進步成長. 忘不了已有華發的老教師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和對青年老師的幫助. 忘不了夜晚在辦公室燈下,微機前埋頭苦干的青年老師,忘不了他們桌子上的教育雜志,厚厚的教案,描寫教學論文的稿紙. 更忘不了語文教師"實,活"的教學特色;數學教師"自學,發現,精講,巧練"的教學藝術;中青年教師"因材施教,形式多樣"的電教經驗,還有豐富多才的興趣小組,富教于了的藝術教育.
我們的學校是所優秀的學校,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正是依賴于3大領導,教師的崇高的事業心.神圣的責任感,無私的奉獻精神.而今,新的世紀在呼喚,黨和人民在呼喚,肩負著歷史重任的教師一定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立足本職,迎接果實壓滿枝頭的秋天.
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絕和無數的文化瑰寶。我們的前輩從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為世界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歷史的車輪把我們載到世紀之交的今天,作為文化傳播的教師擔負著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有紀律的公民的艱巨任務,祖國和人民對教師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個教師都要樹立起獻身教育,教書有人的信念和決心。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既是偉大、崇高的事業,又是平凡、瑣碎的事業;既是為祖國和人民謀幸福的事業,又是需要付出艱苦勞動的事業。這里,沒有令人羨慕的財富和權利,沒有顯一時的聲名和榮譽,也沒有悠閑自在的舒適和安逸。
因此,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必須具有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忠誠,具有將自己的知識,才華、青春和生命奉獻給這一事業的信念和決心。人們把教師比喻成“園丁”。“蠟燭”“綠蔭”“人梯”“鋪路石”,歌頌的就是這種獻身精神。雖工作不久,我卻親眼目睹了老師門的愛崗、敬業、奉獻等作為,親耳聆聽了不喂艱苦,牧牧不倦、潛心奮斗于育人工程的感人事跡,親身感受了那為了祖國和人民,為了孩子和為了,真誠奉獻的博大情懷。在學校青年教師座談會,新教師結對子會議,教研活動中,在學習有關文件,組織系列講座等一切工作里,我感到了學校領導科老師的關心和培養。
同樣,在學校繁忙的工作和并不太多的報酬中,我看到了老師能的奉獻和忠誠。在學校的榮譽室里,面對各種各樣的表彰和獎勵,我僅看到老師們的辛勞和學生的進步成長。忘不了已有華發的老教師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和對青年老師的幫助。忘不了夜晚在辦公室燈下,微機前埋頭苦干的青年老師,忘不了他們桌子上的教育雜志、厚厚的教案、描寫教學論文的稿紙。更忘不了語文教師“實、活”的教學特色;數學教師“自學、發現、精講、巧練”的教學藝術;中青年教師“因材施教、形式多樣”的電教經驗,還有豐富多才的興趣小組,富教于了的藝術教育。
我們的學校是所優秀的學校,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正是依賴于3大領導、教師的崇高的事業心。神圣的責任感、無私的奉獻精神。而今,新的世紀在呼喚,黨和人民在呼喚,肩負著歷史重任的教師一定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立足本職,迎接果實壓滿枝頭的秋天。
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再現課文本身的感染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寓教于“文”(課文之文學性),這應成為語文教師的自覺行動。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為此,我們也可以說:語文教學,“教之無‘文’,行而不遠”。枯燥乏味的教學,學生不愿聽,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讓文學性回歸語文教學吧!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學素養
教師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優劣。而要讓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很難想象,一個文學素養低的語文教師也能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
語文教師提高自身文學素養的途徑,不外乎“三多”:
(一)多讀:就是多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欣賞作品中的精美語言,領悟作品中的寫作技巧。一句話,要像蜜蜂采花釀蜜一般多讀文學佳作,以增強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
(二)多寫:就是多動筆,多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學論文、文學作品等。以往,不少語文教師忽視這一點,總以為,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講課,批改學生作業、作文,而寫作則是學生的事。基于這一認識,他們寫作,也僅熱衷于撰寫申報職稱用的教學論文,倘若不是出于愛好,是不會去創作文學作品的。語文教師不創作文學作品,講授文學作品就難免會隔靴搔癢。所以,我覺得應該提倡:中學語文教師既要當教學上的行家,又要當寫作上的“雜家”。教學上的行家,這無須多言。寫作上的“雜家”,不是說語文教師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是說他們要能寫各種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寫作水平沒有詩人、作家高不要緊,只要會寫就行。
(三)多體驗生活:就是多走出校門,到現實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把握時代的脈搏,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創作的惟一源泉。語文教師多體驗生活,有助于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文學創作,也有助于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
二、強化教學中的創造性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整體感知課文,要求中學生能夠學會欣賞文學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學語文教師松了綁,使之在教學中發揮獨創性、突出文學性變成了可能。如何強化教學中的創造性,這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課題。我的看法是語文教師至少要做到“三新”:
(一)教學理念新:這是前提條件。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教學理念不新,就不可能有教學實踐中的創新之舉。因此,語言教師要有敢于創新的意識,敢于對傳統的已經落伍了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說:“不!”并以全新的理念指導語文教學中的全方位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