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5 05:15: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音樂教學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音樂活動是一種有聲音、有情趣的藝術活動。在音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按照自己觀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認識音樂、理解音樂,通過親身探索獲得知識是極其重要的。
所謂愉快教學法,就是教師通過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始終在輕松愉快、歡樂活潑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課堂上學生能否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老師講,能否樂意接受新知識,并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自覺地用腦、用耳、動嘴、動手去完成老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關鍵在于老師的教學活動能否真正地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愉快的心情是產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
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的音樂教學法,切實提高了其國民的總體音樂素養。我國引進并采用了國外的一些教學法,使得我們的學生在音樂教育方面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一直沒有形成一種真正體現本國特色的音樂教學法,也未真正與我國的實際和特色相結合,形成一整套科學的教學法體系。因此,筆者認為現階段迫切需要我們這些音樂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師共同努力來實現新的突破。我們所需要的并不是與國外的音樂教學法背道而馳、截然不同的另類教學法,而是更應像社會經濟、科技發展一樣與世界接軌,全面引進國外成熟的教學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找出更適合我們中國人、中國學生的音樂教學法。在這種教學氛圍方法的熏陶和教育下,國人的整體音樂素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愉快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體系能否擔當起這個重任,扮演好這一重要角色呢?筆者覺得很有可能,原因在于愉快音樂教學法總的思路是正確的,它符合教學發展的大趨勢。但是愉快音樂教學法目前還不夠完善,有待我們進一步總結、歸納、探討和充實。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得出的一些經驗,與同行共同探討和學習。
一、鼓勵學生參與。享受成功喜悅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創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教育氛圍,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師生互動中尋找快樂。不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的學生,是不可能獲得審美愉悅的體驗。音樂中的情感體悟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藝術活動,只由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們應該盡量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欣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作活動等,同時將有關的音樂知識糅合到音樂活動中,使之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所要求掌握的知識。例如在進行讀譜能力訓練時,我們可以以游戲的形式,在地上畫上五線譜,讓學生在線與間之間走動,請學生說出所在線與間的音如何唱,學生在游戲時便很開心地接受并學會了如何讀譜。在試唱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音階填空法、音程代替法、樂句接龍法等方法學習,這樣,就可以變視唱學習中的枯燥為輕松。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應該是充當策劃人和欣賞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很多學生能夠做到的事情,教師一定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讓他們在失敗中總結教訓,在成功中享受喜悅。
二、注重審美體驗,緊扣音樂核心
音樂教育應該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直白無趣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羅丹說:“藝術就是情感。”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音樂基礎教育的核心在審美。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音樂就必須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音樂教師受傳統教學體系的影響動輒就是機械操練,枯燥無味,無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最后導致厭學在所難免。所以教師的備課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求選擇立意美、情景美、音韻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樂曲進行教學。美的音樂就像磁石緊緊吸住鐵屑般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讓其感受到審美的愉悅。我們要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融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學生必然也會受到同化而主動去體驗審美。現在的學生多數偏愛流行音樂,事實上流行音樂中也不乏立意鮮明、很有水準的作品,例如《同一首歌》、《美麗的神話》、《年輕的戰場》、《常回家看看》等。教師可適當挑選一些流行音樂中的精品帶入課堂并引導學生如何去分析、欣賞和學唱這些歌曲,學生也會欣然接受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學習過程中也就表現得格外用功,課堂氣氛自然變得融洽而和諧。當然,這并不意味就要迎合學生口味,那些立意差、品位低的歌曲應堅決不帶入課堂教學中。
三、擺脫教學程式,不搞形式主義
隨著國家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發展,不僅使基礎音樂教育的課程理念及教學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給師范音樂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師范是培養教師的搖籃,五年制師范學校音樂教育的教學宗旨是培養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因此作為師范生不僅要熟練地掌握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要具備把學到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能力。但是,就目前五年制師范學校音樂專業教學的現狀來看,重音樂知識與技能訓練,忽視音樂教學法理論與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一方面,學生對教法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另一方面,教師的授課形式呆板,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上加以改革,改變過去單一的“灌注式”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過幾年筆者的教學實踐,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沙龍交流”法
《小學音樂教學法》的理論部分,教師通常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邊聽邊記筆記。這種方法的長期使用會導致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習慣于沿著教師指點的路子去思考,結果造成學生思路狹窄,對所學知識難以消化。而“沙龍交流”法正是打破了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了相互提問、相互啟發、相互提高的機會,真正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共同積極、主動參與的雙邊關系。
在“沙龍交流”法中,學生根據教師確定的交流主題,課前搜集和查閱相關資料,圍繞主題內容撰寫交流稿。課上分組進行交流,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參加集體交流,最后教師作總結性發言。
運用“沙龍交流”法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師恰當地選擇交流主題是確保交流成功的至關重要的一環。交流的主題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簡單,難易要適當,需要經過教師精心地篩選,富有針對性。如:教師在講授“唱歌教學”這一章節時,可確立交流主題為“新授歌曲采用聽唱教學法還是視唱教學法?” 在講授“音樂欣賞教學”這一章節時,可確立交流主題為“音樂欣賞教學側重點是放在教師對作品的詳細介紹上還是學生的反復傾聽和感受上?”
(二)教師為學生提供查閱資料的途經和方法,是使學生在課堂交流中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必要準備。課堂交流前,教師根據交流主題可以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的目錄,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查閱,搜集有關文章、報道及實例,掌握準確的理論依據和數據。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以下音樂雜志:《中國音樂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和《音樂教育創作》等,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音樂網站。
(三)課堂交流可以采用先分散(小組交流)后集中(集體交流)的方法。小組交流時,盡量使每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都能亮出自己的觀點。交流中可以保留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在集體交流階段提出來,使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自己發現問題,尋找答案。
(四)教師在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要多聽取學生的觀點,教師可發表一些帶有啟發性的提示,千萬不能讓自己變成小組的主角。
(五)要充分重視分組交流后的集中匯報和教師最后的總結性發言兩個環節。分組匯報加強了小組間信息的交流與溝通,而教師的總結性發言既是對交流中爭論焦點的解答,也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和升華,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一定的理論性。
實踐證明,“沙龍交流”法的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學生學習音樂教學法理論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交流,開闊了視野,提高了思維能力,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擴大了信息容量,培養了合作精神。
二、“先試后導”法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林礪儒先生明確指出:“師范教員不只是教師范生求學,還要教他們怎樣用所學以教人。”他的話表明,教法課的主要任務應該是使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真正體會“教”的藝術,提高“教”的能力。
傳統教法課的教學方法,總是先由教師講解音樂教學法的理論知識,然后讓學生把教師講解的內容消化后開展教學實踐。這種教學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思維受到了很大限制。這種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對音樂教學法理論知識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的教學實踐模式化,缺乏創造性。
在“先試后導”法中,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教學內容,采用查閱資料、自學教材等方法,嘗試著編寫教案,進行課堂教學片段的“實戰”練習。通過全班學生對講授過程的點評,對不同教學方法的爭論,使每位學生自覺地成為教學實踐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者。這時,教師作為教育的中介者,只需重點講解教學關鍵的部分,給予學生教法和學法理論上的指導。如:請學生在小學音樂課本中自己尋找素材,設計五分鐘的新歌教學片段。在教學中,有的學生采用聽唱教學法,有的學生采用視唱教學法,有的學生采用師生接龍法,有的學生采用游戲法……教學實踐結束后,全班學生對講課的學生進行一一點評,提出了“新授歌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作品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這個論點。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把新歌教學的常用方法,新歌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分別介紹給學生。
“先試后導”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順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教學實踐入手,將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拓寬了學生的教學思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從由感性到理性兩個方面掌握了教的本領。
三、“實踐比較”法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師范生在學習教法時很少有機會看到優秀音樂教學的實例,更談不上與一線教師的親密接觸。因此,在教學實踐環節中,學生往往會出現脫離小學音樂教學實際的現象,有時傳統的教學模式會不時地閃現出來。運用“實踐比較”法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
在“實踐比較”法中,由教法課老師確定統一的教學內容,邀請小學音樂教師與師范生分頭鉆研教材,撰寫教案,并在小學挑選平行班,由小學音樂教師與師范生分別執教,全班同學參與聽課。同時教師還可組織學生觀看相同教學內容的優秀錄像課。在此基礎上,由教法課老師、小學音樂教師與師范生共同參與這節課的點評。
運用“實踐比較”法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師的準備工作要充分
“實踐比較”法牽涉的面較廣,因此當教學內容確定后,教師要及時與小學音樂教師取得聯系,提出明確的要求。同時,對師范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在參與學生試教時應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另外,平時教師要注意搜集優秀錄像課的資料。
(二)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比較和點評
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比較和點評是提高學生從教能力的關鍵。有比較才會有所發現,通過對幾堂相同教學內容小學音樂課的觀摩,學生們心中一定感觸頗深。這時,教師抓住契機組織學生進行比較和點評,為學生們充分提供了思維釋放的空間,有助于學生自覺地把教學法的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小學音樂教師的點評,能使學生更多地了解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為下小學實習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選好“實踐比較”法的使用時間
“實踐比較”法應在教法課后期采用。在學生學習了一些小學音樂教學法的理論知識,積累了一些教學實踐的經驗后用此方法效果最好。這樣做能使學生更好地領悟到小學音樂教學的精髓,學生在課與課的比較中,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后,會更有目的地投入到以后的學習和教學實踐中去。
“實踐比較”法的運用,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加強了與小學間的緊密聯系,促使學生針對統一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法和學法,探索不同的教學模式,為學生今后“個性化”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音樂教學;探究式教學法;有效運用
一、探究式教學法的內涵概述
探究式教學法,指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問題、事例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最終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學習方法的一種教學法。該教學法主要包括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
(一)教師如何“教”。
在探究式教學法的應用中,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而是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需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索,得出結論。具體來講,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設置問題情境。在現代教育中,教師需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高效利用教材。在音樂教學中,教材是死的,但人是靈活的,教師需深度挖掘教材,找出其中的智力因素,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探索能力等,提出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從進而進一步服務于學生的智力發展;3.選擇合適的指導方法。教師需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給予學生良好的學法指導,此時需注意兩點:①了解學生需要什么;②學法指導的根本目的,即促使學生愿意學、樂于學、善于學。
(二)學生如何“學”。
在探究式教學法的應用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需掌握如何“學”,從不知轉變為知,從學會知識轉變為學會以及利用知識等。具體來講,包括兩點:1.學生如何根據教師的指導來探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結合教師的相關指導,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2.學生如何分析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結合已有知識,采用多種方法來鉆研,然后與同學、教師討論,最終得出結論。
二、探究式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在現階段的教學改革中,其中一個基本任務就是改變傳統的授課組織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減少教師的講授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探究,進而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下文主要分析探究式教學法的有效運用策略:
(一)注重課堂導入。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課堂導入屬于初始環節,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課堂導入的時間較短,大多只有幾分鐘,但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從傳統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二)加強對學生的導撥。
在探究式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雖然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但教師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學生自身認知能力、閱歷等較少,需要教師予以點撥。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問題,給予適當的導撥。針對一般的疑難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可以采取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弄清楚自己的知識理解情況,比如羅列出可以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針對學生的提問,教師需注重引導,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通過對學生的引導,逐步探究,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針對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就近原則,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同時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等。當學生的發言具有創新性時,教師要給予充分鼓勵,促使學生獲得滿足感。
(三)強化實踐探究。
實踐是音樂學習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同時也是對導入、導撥的總結和歸納。通過學生自主思考、教師導撥以及學生的小組討論,學生已經大致了解知識要點。此時,教師需要進一步強化實踐探究,促使學生不斷地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從中掌握相關的技巧。
(四)充分利用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法時,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評價。第一,學生自評。教師進一步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可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明確自己的優缺點,在今后的學習中可以揚長避短,不斷提高古箏學習效率;第二,教師評價。教師需注重對學生的評價,針對表現突出者,可給予口頭表揚等激勵,對于表現較差者,同樣需給予鼓勵,促使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社會對音樂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學法的應用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作者:何芳 單位: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
在小學教學內容中,音樂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是一門聽覺藝術,它借助聽覺喚起學生內心思考和靈魂體驗,通過很多教學手段,如,打擊樂器、肢體律動、戲劇表演等外化為情感表達,以此促進學生有所感、有所現,使他們的身心得以平衡發展。
一、小學音樂教學方法
(一)音樂教學方法的概念內涵
不同的老師對“音樂教學方法”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釋,但對教學方法的實施意義有著一致性:首先教學方法不能脫離學生,依據“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理念來設計教學;其次,教學方法的支撐和融會貫通的作用,它流動在音樂課程的各個環節,既能服務于教學目標,橫向明確目標的方向,又能在縱向豐富教學知識內容。可以說,好的教學方法是課程設置成熟化、人性化、靈活化的關鍵所在。
“在新課標中,小學生音樂的學習被分為兩個階段,一年級到二年級為低齡階段,三年級到六年級為高齡階段,他們在年齡上的差距導致了其在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上的不同,因此,結合不同階段小學生在生理上的音樂反應能力和心理的接受程度,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中應該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并且,音樂的教學活動必須生動。音樂課不是一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程,也不是借用音樂直接進行思想道德、紀律教育的嚴肅課程,而是依據音樂本質,建立一種活潑的、多元的、開放的、動態的音樂教學形式,來體現科學的音樂精神。所以,教學方法也要依據教學對象一般的生理心理變化、教學內容的不同而變化。音樂課上也應當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起來,盡情體現音樂的美、抒發自己的感受。
(二)音樂教學方法分類
國內小學的音樂教學方法有很多種,主要為體驗性音樂教學方法、實踐性音樂教學方法、語言性音樂教學方法和探究性音樂教學方法四種。體驗性包括“欣賞法”“演示法”等,實踐性包括“練習法”“律動教學法”“創作教學法”和“游戲教學法”;語言性包括“講授法”“討論法”等;探究性主要是以探究、發現為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完成學習、獲取經驗的一種方法。小學音樂課要有效運用教學方法,抓住關鍵、把握規律、變“靜”為“動”,要結合教師的個人特點靈活展開。
二、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
(一)影響音樂教學法的因素
首先,課改是音樂教學法改變和發展的直接推動力。課改后,音樂課要求變學生為課堂主體,改變以往教師為主、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要求音樂課程的設置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其次,2010年國家公布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對于教育的公平和質量提出重要指示。質量問題就是指小學課程能否有完好的質量,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效。“音樂是實踐的、直接的學科,學生要從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但是單純地讓學生聽,讓學生做,是無法讓他們完全理解音樂美的,因此,音樂教學法的選擇需要技巧,更有一定的難度。一種教學方法不能貫穿一堂課,更不能完成整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在什么情況下選擇哪種教學方法并沒有一個萬能法則,只有靠教師經驗的積累來掌握。”教師是教法實施的關鍵因素。教師在課堂中要選擇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來面對全體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音樂,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二)音樂教學法的創新體現
20世紀以來,各國的音樂教育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優秀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引入中國,對各種優秀教學方法的借鑒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音樂教育,至今,還有深刻、廣泛的影響。
1.對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的借鑒
奧爾夫教學法是由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本人創立的教育體系,本質是“原本性音樂教育”。它是一種綜合的音樂教育,將音樂、語言、動作和舞蹈結合在一起進行音樂教學,通過音樂培養一個感性理性平衡發展的人。就如奧爾夫本人所言,“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于一切,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的,而是精神的探討。”該教學法參與性強,要求學生在唱、奏、動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的樂句、結構、情緒、要素、風格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符合小學生愛動的生理特征和“做中學”的認知方式,讓小學生能夠以一種有效的、有趣的手段參與到音樂的感知、體驗和表現中來,體現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并讓學生在即興表演過程中激發創造力,從中體驗音樂的樂趣。奧爾夫教學法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教學法之一,目前,被我國小學音樂教師廣泛借鑒。
2.對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的借鑒
至今仍被一線教師不斷運用的瑞士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是依據學生“愛動”“易動”的天性,讓他們在本能的基礎上進行的音樂教學。“體態律動”是通過學生的肢體動作進行的音樂教學,內容包括“節奏教學”“視唱練耳”和“即興”。該教學法不僅豐富教師的課堂手段,重要的是將音樂與學生自身結合,讓學生在教師有意義的引導下“體驗音樂”“理解音樂”。學生的體態動作和音樂有著緊密關聯,通過動作可感知音樂的樂句、節奏、結構、情緒、風格、要素等,這一切來源于人的本身。
3.對柯達伊“集體歌唱”教學的借鑒
匈牙利的柯達伊教學法是以集體歌唱為主的全民教育,而音樂的歌唱教學是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主要是以首調唱名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借用柯達伊的重要手勢――科爾文手勢,即用不同的手部動作在垂直空間上做高低變化,由低到高依次表示七個基本音級“Do、Re、Mi、Fa、Sol、La、Si”和首調唱名法,可便于學生熟悉音級關系、建立音高概念,通過視聽結合,讓學生直觀感受音高變化和音程關系。
上述三種有影響力的教學法,需要結合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對象特點靈活運用。教師的融會貫通不僅豐富了教學方法,還促進我國小學音樂教學法的不斷創新和長足發展。
總之,小學音樂的教學方法比較豐富,選擇好的教學方法可讓學生在放松的音樂課堂中輕松地感知、體驗和理解音樂,帶領學生發現音樂的美和真諦。同時,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對國外教學方法的借鑒,讓我們更清楚音樂教育的目的。它不是為音樂而音樂,而是通過音樂培養和完善一個完整的人、有獨立人格的人、有創新意識的人,這是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所以,好的教學方法就好比通向終極目標的橋梁,通過它,可讓學生沉浸在良好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中,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教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1-024-001
教育家舍吉寧曾說:“我們的任務是――不要孤立的學生,孤立的教師,而要學生+教師。”我們體會到:“互動”教學方法,能體現了《音樂課程標準》的教學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
一、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好奇心,這是一門技巧。在“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啟發下,為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時,我改變了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學生聽音樂進教室的作法。這就是我帶領學生共同扎起彩綢,在歡快、熱烈的秧歌音樂伴奏下,扭著秧歌進教室。又如:利用美麗的畫面,動聽的歌聲去看、去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器官,更形象直觀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擴大音樂視野。教師隨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學生心理,了解學生的心態,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音樂氛圍,引導學生抓住音樂特點,“讀”懂音樂,感受音樂。在學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變,將傳統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變成“馬蹄形”、“圓形”的座位形式。這些做法不僅消除了教學中師生間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礙,而且還大大的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二、激發師生間的互動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例如:
1.多媒體電化教學法――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使學生視聽結合,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眼動)、思維能力(腦動)以及反應等能力(行動)。
2.音樂與美術整合法――讓學生一邊唱歌(口動)一邊把自己的感受(腦動)通過繪畫(眼動、手動)的形式表達出來。
3.自主表演法――在學生能有感情(心動)地歌唱(口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的即興(腦動)表演(行動)的形式,把對歌曲內容的理解,用形體動作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的歌唱與表演較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此外,諸如:快樂游戲法、謎語競猜法、寫譜比賽法、討論探究法、比較歸納法……等,也是激發“互動”的好方法。
三、培養學生樂于“互動”的習慣
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講授樂理知識或開門見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賞音樂時,將自己或前人的思維過程或見解結論強加給學生,要營造一種寬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與學習氛圍,形成尊重、關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學習平臺,讓學生敢動、敢說、敢做,樂于與教師及學習伙伴們“互動”交流,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與身心和諧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火車開啦》這首歌時,課前先讓坐過火車的學生談談坐火車時的所見所聞,交流坐火車時的親身感受,然后教師作為火車乘客一員,參與學生們合作自編自演的開火車、坐火車游戲。這樣結合學生自己生活實際的音樂活動,在沒有教師事先安排、也沒有一味教師“主宰”的情景下,學生們就樂于與教師互動起來。因此,“互動”教學方法,不光要求教師講究教的藝術,還要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精心設置、創設適合每節音樂課內容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敢于互動,樂于互動。
四、不斷營造師生課堂“互動”氛圍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參與各種音樂活動的機會。同時要將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分解成不同知識層次的小內容與小目標,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學習、活動指導。使學生的音樂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獲得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還要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不斷發現自己,發展自己,激勵學生主動開發自己學習音樂的潛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達到全體師生人人參與互動的目的。
中圖分類號:G633.9
1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基本理念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創造性的提出了動作及語言等是音樂發展的本源,同時表明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尊重人本主義。
1.1原本性。原本性音樂理念是奧爾夫教育法思想基石,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產生及有效應用最主要的基礎就是它的原本性。奧爾夫曾指出,這里的原本性不僅僅代表單純音樂,它同時包含了語言、行為等在音樂中的體現,同時指出原本性指的是不同語言及舞蹈動作是音樂產生的根源。因此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尊重其原本性,就是要將舞蹈動作、語言及行為等多種因素融入到教學手段當中,這樣一來將產生不可替代的教學效果。
1.2人本主義。奧爾夫指出,音樂教學中,原本性同人本主義是密不可分的,人本主義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對原本性進行充分的展現。尊重人本主義,要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以人的發展為基礎展開各種教學活動,并不是簡單的將知識及結構進行講解,同時課堂中,學習者是否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奧爾夫的這一教學理念同新課程改革對我國教學的要求不謀而合,充分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2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內容及其特征
2.1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主要內容。(1)奧爾夫樂器。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樂器主要分為無固定音高和有固定高音樂器,而且奧爾夫樂器操作簡單,音色豐富,同時也加強學生在節奏訓練中的創造力。(2)動作訓練。動作訓練特別要介紹的是聲勢訓練,這也是奧爾夫的一項獨特的創造,主要是通拍、打、捶等方式使人的身體發出聲音,另外還要結合節奏以及力度制造出音響。(3)語言訓練。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將語言也引入音樂學習當中,也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一項重要創舉,目的是通過當地民族法語言、童謠以及兒歌等,結合節奏、韻律進行開展。(4)聽力訓練。聽力訓練的目的主要是練習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反應能力,主要練習方法是通過學生在欣賞音樂同時加入聲勢等,練習學生的聽力。
2.2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特征。(1)綜合性。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不是單純的音樂,它還結合了動作舞蹈語言等內容,更接近生命、自然以及情感的流露,另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沒有失去古代最自然、最原始的音樂表達方式,并通過融合動作、語言、舞蹈等內容,挖掘人類的心靈,使其豐富。(2)親自參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主要利用聲勢教學法,讓學生都參與到當中,而不是只注重把原理和知識灌輸給學生,同時學生也不受束縛,可以在唱跳以及做游戲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音樂的魅力以及對音樂更深的理解,另外對學生的鑒賞能力、創造能力以及表現交往能力也能提高,同時學生的思想也能得到凈化,從而完善學生的人格。(3)創造性和即興表演。創造性和即興表演也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核心內容,即興表演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音樂語言的理解,以及在節奏游戲中的獲得的靈感,通過自己的肢體的語言表達出來,另外即興活動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從而升華對音樂的體驗。(4)注重本土文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注重本土文化對學生的音樂教育,依據本土民族的音樂,創造出新的音樂教學模式,可以應用在不同國家的音樂教學中去。
3 中學音樂教學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應用
3.1中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進行節奏訓練。節奏教學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根本理念,無論在進行任何一種樂器的教學,掌握好旋律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在進行節奏訓練的過程中,積極運用奧爾夫教學法,將動作、語言及音樂融為一體,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有節奏感的朗讀,將文字進行不同節拍的變換朗讀,并鼓勵學生努力去對不斷變化的節拍進行感知,從而對節奏掌握的更加輕松。同時也可以在節奏訓練中,積極的融入動作,通過不同動作形式的肢體語言來表達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肢體部位所發出的聲音應當是有一定節奏的,隨著姿勢的不斷變化出現不同的節拍,學生會對節奏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體現出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原本性和人本主義。在學生們積極參與這種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其聽覺分辨能力得以提升,從而在進行樂器演奏的過程中,能夠展現出更加良好的節奏調控能力。
3.2中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進行聽力訓練。聽力訓練是中學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積極融入到聽力訓練中,就是對原本性和人文主義進行最大程度的發揮。在進行任何樂器的教學過程中,都可以積極融入打擊樂器,學生在對相關知識進行掌握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節奏訓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更好的掌握。同時這種具有聲勢感的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在聆聽過程中,更深刻的對音樂進行感知。聽力訓練是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旋律、節奏等多種音樂元素的重要手段,因此課堂上要想積極體現奧爾夫教學中的原本性和人文主義,可以通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來進行。例如,《土耳其進行曲》就是中學音樂聽力課堂必不可少的一首曲目,通過對該曲目的欣賞,不斷變換的旋律會促使學生不知不覺隨著音樂擺動,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會大膽的運用語言和肢體對音樂進行描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聽力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4結束語
當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廣泛應用于我國中學音樂教學中,其主要通過聲勢節奏進行教學,另外把音樂、語言以及動作引入到奧爾夫教學法中,從而使學生更加的具有表演力、創造力,其不僅能夠實現對人才的全面培養,同時可以極大的豐富中學教學內容及形式,有助于為學生營造更加良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所謂愉快音樂教學法,其實就是教師通過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始終在輕松愉快、歡樂活潑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課堂上學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老師講授,能否樂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識,并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自覺地用腦、用耳、動嘴、動手去完成老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關鍵在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愉快的心情是產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國外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的音樂教學法,切實提高了他們國家人民的總體音樂素養。我國雖然近年來在音樂教育方面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并沒有一種真正具有本國特色的音樂教學法。因此就迫切需要我們這些音樂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師共同努力來實現新的突破。那么,愉快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體系能否擔當起這個歷史重任,扮演這個重要角色呢?我個人覺得是完全可以的。因為愉快音樂教學法總的思路是正確的,它符合教學發展的大趨勢。但是愉快音樂教學法目前還不夠完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總結、歸納、探討、充實。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一些得出的粗淺的經驗,僅供同行參閱。
一、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參與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創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教育氛圍,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師生互動中尋找快樂。不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的學生,是不可能獲得審美愉悅的體驗的。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只由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哪怕是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技巧,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們應該盡量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欣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作活動等,同時將有關的音樂知識糅合到音樂活動中,讓學生順帶學習。譬如,在進行讀譜能力訓練時,我們可以采用音階填空法、音程代替法、樂句接龍法等,這樣就可以變視唱學習的枯燥為輕松。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應該是充當策劃人和欣賞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很多學生能夠做到的事情,教師一定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干,讓他們在失敗中總結教訓,在成功種享受喜悅。
二、注重審美體驗,緊扣音樂核心
音樂教育應該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情感。”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音樂基礎教育的核心在審美。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音樂就必須: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音樂教師受傳統教學體系的影響動輒就是進行食譜訓練、節奏訓練、聽覺訓練等等,這種機械操練枯燥無味,學生缺乏審美體驗,最后導致厭學在所難免。所以教師的備課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求選擇立意美、情景美、音韻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樂曲進行教學。美的音樂就像磁石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讓其感受到審美的愉悅。我們要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的什么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融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學生必然也會受到同化而主動去體驗審美。現在的學生多數偏愛流行音樂,事實上流行音樂中也不乏立意鮮明、很有水準的作品,例如《同一首歌》《青花》《天路》等。這類歌曲我從來就沒有禁止過,相反我還鼓勵學生來學唱,甚至用這些歌曲來取代教材中有些比較陳舊師生認為缺乏美感的歌曲,讓其登堂入室成為某學段的必唱歌曲。學生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學習過程中也就表現出格外的賣力,課堂氣氛自然變得融洽而和諧。但這也不意味就要迎合學生口味,發現那些立意差、品位低的歌曲應該屬于一票否決的范疇。
三、音樂教學要深化德育和美育教育
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本源性的音樂教育。本源性的音樂教育觀認為,音樂和舞蹈、表演、語言等藝術表現形式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是接近于自然土壤和人類機體的,可以讓每個人都學會和感受到,非常適合于兒童。在奧爾夫的課堂上,音樂已經不只代表節奏和旋律,而是一種融合了律動、舞蹈甚至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整體。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奧爾夫教學法讓兒童邁向音樂的大門。
一、以節奏為基石,注重整體綜合性
作為音樂和舞蹈的共同基因,節奏可以獨立的表達音樂的意義,通過節奏這個交織點可以通向二者中的任何一個,也可以讓二者結合在一起。在基礎性的音樂教育中,對于節奏方面展開的訓練,其作用是很大的。節奏是和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節律密切相連的,它帶有很強的直感特征,可以不需要借助任何的器具,通過肢體動作本身就可以表現出來,它會很容易地被學生領會到,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難度。比如,在上《小雨沙沙沙》這堂課時,我們可以首先以歌詞道白的節奏為切入點,因為歌詞通常都是合轍押韻的,可以讓學生在傾聽道白節奏的同時啟發他們對于不同節奏類型的創造能力;接著通過使用打擊樂器來配出伴奏,讓學生調動起自身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其中,這樣就會讓學生以一種水到渠成的方式進入到旋律中;最后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讓他們自己來創編一種舞蹈動作,或者是創編出一種打擊器樂的伴奏形式,通過這樣的綜合表演方式來傳達出自己對于音樂的感受。
二、注重創造能力的培養
奧爾夫教學法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其中的即興演奏。打擊樂器比較容易學,而且和聲相對簡單,其伴奏中的每個聲韻都是一種固定的節奏,因而,它比較適合讓低年級的學生來進行即興演奏,這對于他們的創造性和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幫助。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以及創造能力,當聽到一首歌曲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依據自身的感受將音樂傳達出來,通過運用簡單的器樂來進行即興演奏,即使沒有器樂,他們也可以用自身的肢體或者是其他的如筷子、報紙等來進行演奏,從而在音樂中挖掘出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可以在一般的舞蹈、伴奏、演唱之外,讓學生多加練習音樂創作活動,借以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練習的過程中,也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音樂藝術表現手法和音樂特性的理解。在對音樂創作活動進行練習時,教師要多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鼓勵,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大膽地去做,不怕出錯。可以先從朗讀開始,讓學生挑選出不同字數的詞組,如兩字詞組、三字詞組等,將其作為節奏的原形來進行各種練習,然后可以在其中增加如節拍、音調等方面的練習,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器樂教學以打擊樂器和口風琴為主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將器樂活動貫穿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強調多聲部的音樂活動,通常是以大合奏或者分組合奏居多,注重分組演奏和練習,很少有大齊奏的形式。每個人在其中都可以學會許多演奏技巧,包括常用的伴奏形式和復雜一些的打擊器樂的合奏形式,這樣的演奏形式對于學生相互的合作及協調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奧爾夫音樂課堂采用的是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的教學方式。它首先從最為簡單的肢體動作開始,然后再到接近肢體的樂器,再之后到口風琴的吹奏,這種方式便于學生以輕松的心態進入學習,可以消除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此外,由于采用的是從簡單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生的每一項練習都是建立在對前一項知識熟練掌握的基礎上的,這就確保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始終是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進行的,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四、注重游戲性,寓教于樂
奧爾夫音樂教育認為,音樂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說我們要通過音樂教育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材中選用的內容要適于孩子學習,最好具有游戲的特點,這樣便于學生快樂的學習。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有很多游戲,這些游戲可以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這種教育理念注重的不是音樂這個單一的學科,也不是只強調智力素質,而是對于學生想象力、創造力、敏感性、空間感、結構感、注意力、平衡能力、記憶能力以及合作協調能力等非智力素質的綜合培養。由于采用游戲的方式來講解課堂的內容,降低了教學中的難度,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在游戲中一邊玩耍一邊學習,這樣就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也提高了他們對于音樂活動的參與熱情。
五、注重本土文化以及學生的主體性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注重的是其中的教學理念,在實際過程中它并沒有固定的標準,而是鼓勵人們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上,將奧爾夫教學理念融匯進去,這實際上帶給各國的教育者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應該結合我們自身的文化語言甚至是方言等,采用這樣的方式會更讓人容易接受。此外,在教學中,還要盡可能從學生出發,從小培養他們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讓他們多了解一些音樂知識,從而將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傳承下去。小學音樂課程中有“童謠說唱會”,可以先讓學生們多搜集一些童謠,然后讓他們自編動作,配合其他的伴奏進行演唱或者朗誦,許多地方童謠還可以用地域性的方言來朗誦,像《螃蟹歌》,如果用四川方言進行朗誦就會非常有特色,也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不是傳授一種單純音樂技能,而是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開發學生的多種非智力潛能,從而真正實現音樂“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閆鳳.淺析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小學音樂教學的影響以及教學的建議[J].才智,2013(6).
小學音樂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能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培養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及獲得音樂知識和技能,使兒童的聽覺和發聲器官得到良好的發展,并使兒童的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個性有所發展,教學方法的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長期的小學音樂教學中,筆者摸索了幾種教學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啟發提問法
任何一門學科的課堂教學,提問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傳遞思想、進行師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恰當的提問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使課堂結構緊湊、氣氛活躍。音樂教學中的提問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如:“這首歌曲中是幾拍子?以前聽過嗎?”;另一種是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去唱,逐漸體會,尋找答案。譬如:在教唱歌曲以前教師范唱的時候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聽:“這首歌曲表達了什么內容?”“你認為應該用什么情緒來演唱?”在欣賞歌(樂)曲時思考“本曲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情緒?”這類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投入到欣賞中,并針對老師提的問題去聽,聽賞后要能談出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評論,然后讓學生根據大家評論的問題再完整地欣賞樂曲,教師則做補充歸納。
二、體態律動法
“體態律動法”是本世紀初由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斯(1865--1950)首創的,其目的在于通過身體動作體驗和培養節奏感,以加強對音樂的注意和記憶,達到促進學習者自我表現的愿望,從而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達到音、舞不分家。當學生唱完或欣賞完一首歌曲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體會、想象,編配簡單的律動,并通過積極主動的表演展示學生對歌曲、樂曲情感、內涵的理解和表現。例如通過歌曲《娃哈哈》(維吾爾族)的音樂,表演新疆舞蹈的形象;通過歌曲《洗手絹》(汪玲曲)的音樂,表演洗手絹時的愉快勞動情景;樂曲《游戲》(李重光曲)表演兒童游戲時歡樂的情緒;樂曲《騎木馬》(劉詩昆曲)表演騎木馬時的動作等。
三、自由參與法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與學這個雙邊活動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參與意識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和重視的問題。在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事先安排設計好各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按部就班機械地跟著練,教師的主導作用被夸大,而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削弱,故此很難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注意充分體現音樂教學的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這一原則,給每一位學生創造均等的參與機會。自由參與的方法是教師無須點名提問,在教師不間斷的伴奏下鼓勵全體同學特別是膽小的同學逐個站起來接唱,面對挑戰,勇于戰勝自我,特別是膽小的同學有了第一次戰勝自我表現的嘗試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他們以后的學習,真正達到面向全體,共同進步的目的。
四、分組比較法
在唱歌課教學中,如果一味采取同時學習,沒有一定的變化,會使學生疲勞、機械,失去主觀能動性,盲目地隨大流跟唱,達不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較難的歌曲學唱時尤其如此。對此,我在教學中采用分組比較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從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是:較難的歌曲可以先集體學唱旋律,練習時分成兩大組,第一組唱前半部分,第二組唱后半部分,一遍下來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每一組都會集中注意力,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好。另一組會集中精神去聽唱的一組是不是有錯誤,這樣即使唱了局部旋律,也會對整體有很好的掌握。當歌曲學唱進行到一定程度后,還可以分組進行鞏固練習。這時的分組更可靈活一些,如:男生組與女生組;按排列分組;按前后位置劃分等。這樣的鞏固練習引入了競爭機制,使每個小組充分調動積極性;使自己演唱更加完善。同時也可使聽的一組在聽的過程中有較大的收獲,達到鞏固練習的目的。
五、現場錄放法
按一般心理,每個兒童都想了解自己唱得如何,都想聽一聽自己的聲音,現場錄放法是讓一位學生上講臺演唱,老師把這一過程錄下來,接著放給同學們聽,然后大家一起指出他的演唱還存在哪些問題和應該注意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錯在什么地方,教師幫助學生一起找出解決的辦法加以糾正。采用現場錄放法多用于唱歌課之后的鞏固練習。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這種手段能夠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增強音樂趣味性,從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學音樂游戲教學法的運用,對促進小學音樂教學效率的提升,對推進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開展對小學音樂游戲教學法的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小學音樂游戲教學法應用的必要性分析
1.音樂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游戲教學法應用的必要性
音樂學科究其本質是一門藝術審美的學科,這一學科自身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內涵,音樂教學的內容具有極強的表現力,音樂學科本身就是一門感染性極強的學科。這樣的學科在教學實施中運用游戲教學法是非常適宜的選擇,通過豐富的游戲活動,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加音樂教學的審美情趣,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以此促進音樂教學審美魅力的彰顯,推動音樂教學效率的穩步提升。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正是喜歡游戲、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年齡,這一階段的學生,如果長期地被動地接受教師通過灌輸方式傳授的知識,一定會對其心理產生壓力,由此我們要看到在小學音樂課中運用音樂游戲教學法對緩解小學生由于學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情緒是非常有益的。除此之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的方法,對促進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學音樂游戲教學法的應用對策
1.以趣味化游戲教學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是音樂課堂的主宰,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多的是圍繞著教師的教學活動而實施的,如果將音樂課堂比作是一部正在上演的戲劇,那么音樂教師就是這部大戲的主要角色,學生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這部課堂大戲的配角,教師在教學中處在絕對的支配地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傳統音樂課堂上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解,長此以往,對音樂學習失去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受到了嚴重壓抑的同時,學習的熱情也變得日漸低落,教學缺乏應有的實效。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入趣味化的游戲展開教學,則會很好地解決上述的問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成人不同,他們對事情的興趣更多的是看事物本身是否有趣,是否能激發起他們的好奇心,將游戲教學引入小學音樂教學中,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音樂學習活動的熱情。例如,在教學實踐中經常讓學生做一些有趣的游戲,如,敲擊不同水量的瓶子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以紅燈停、綠燈行的等一等的游戲引入,讓音樂教學活動充滿情趣,通過這些趣味化游戲活動的引入學生對音樂教學會更加愿意參與,教學的效率也會因此明顯地提升。
2.以活動性游戲教學促進音樂教學的有效實施
活動性游戲就是指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游戲,學生在這樣的游戲活動的開展中要盡量地扮演不同的身份,以多樣化的角色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以活動性的游戲參與促進音樂教學的有效開展。例如,教師在教學《在農場里》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小動物的角色,有的學生可以扮演小牛,有的學生可以扮演小豬,還有的學生可以扮演小鴨等等,不僅于此,在學生扮演不同小動物的角色的同時,還要跟隨著該首歌曲進行相應的演唱,有的以小豬的腔調演唱,有的以小鴨子的腔調演唱,還有的以小牛的腔調在演唱,讓學生通過表演與演唱盡情地展示,在歡快的游戲活動中,不僅學習了音樂知識,還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率。
3.以競爭性游戲教學加深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
競爭性心理是小學生的又一心理特點,在音樂游戲活動的引入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適時地引入競爭性的游戲,可以有效地激發小學生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競爭性游戲的引入,可以激發學生前所未有的學習斗志,尤其是對一些原本對于音樂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當讓他們參與競爭性游戲活動時,情況就大不相同,這些學生音樂學習的熱情會被很快的點燃,原本在平常音樂教學中覺得很難理解的內容通過競爭游戲的引入,變得理解起來也輕松了很多,這樣的教學極大地促進了音樂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例如,教師在講《沂蒙山小調》這一課時,教師先不急于將歌曲的名字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先聽這首歌曲,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猜歌名的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給這一歌曲命名,看誰給歌曲所起的名字最恰當,這樣的競爭游戲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對促進學生對該首歌曲的理解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