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5 12:25: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作業管理系統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對林木生物質發電原料作業過程中,需要在不同地點用不同類型的機械設備,且原材料不同,其處理工藝和工序也不相同,因此常把處理林木生物質資源過程劃到不同的工藝流程中。這些劃分方式不僅不利于原材料工藝流程的優化研究,還造成了整個過程的管理障礙,無法實現統一管理。因此在優化之前,需對此過程進行定義。林木生物質集料作業過程(簡稱集料作業)是指林木生物質資源經過采集、收集、打捆、晾曬、壓縮、切碎、運輸、裝卸、貯存等工序步操作最終形成可用生物質發電原材料的物料處理過程。集料作業既包括收割、平茬等最初的原收稿日期:2014—06—23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1C046);中央高校基金科研業務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DL11AC35),(SupposedbytheFundamentalResearchFundsfortheCentralUniversities)(DL11AC35)作者簡介:李睿(1981一),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助理研究員。材料采集階段,也包括晾曬、打捆、切碎等初加工階段,還包括從運輸到貯存的整個物流過程。在集料作業中使用的設備和人員組成的系統即為集料作業系統。集料作業系統是一個人、機作業體系。集料作業是把林木生物質原料加工成發電原料的過程,因此可以將其看成為林木生物質發電的原料供應鏈,而集料作業系統的成本問題則可轉化為基于最小成本的原料供應鏈構建與管理研究。
1.2林木生物質發電供應鏈構建可行性分析
在集料作業過程中,主要特點有三個。首先,集料作業區域半徑小。由于物流費用較高,因此生物質發電項目多建在距離采集地較近的位置,根據多個學者的研究,一般的集料作業半徑在100公里左右。其次,集料作業的各工序相對獨立。再次,目前林木生物質發電原料采集、收集過程多數由個人或小企業者分散完成,他們的加工地分散,技術層次差別較大,由此導致整個集料作業是在松散的管理狀態下完成的。發電企業往往通過購買的方式從農戶或小企業手中購買原料,然后自行組織運輸及原料加工工作,尚未形成對集料作業的完整管理。
2基于JIT策略的集料作業系統設計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大野耐一于1953年提出了JIT生產方式,它指將必要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必要的數量在必要的時間送到特定的生產線,生產出必要的產品。通過生產的計劃和控制及庫存的管理,實現產品按質按量的低成本生產要求。JIT的優點是通過計劃和管理,降低生產過程中的倉庫費用、產品及半成品的管理費用、存貨維護、保管、裝卸、搬運等費用,并可根據市場情況隨時對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進行調整期望達到生產適合市場需求產品的最終目的。很多企業通過實施JIT管理,減少成本約30%E63。基于JIT的優點,將其引入集料作業系統中,按照供應鏈管理方式,實現系統在低成本下按質按量提供發電原料要求。
2.1集料處理系統分解
為了實現JIT管理,首先將集料作業系統劃分為采集、運輸、貯存及初加工子系統。其中采集子系統包括采伐、收集、晾曬工序步,實現林木生物質最初的收集過程。運輸子系統主要指從收集地到發電企業的運輸過程。貯存子系統包括裝卸、搬運、貯存三個工序步。初加工子系統包括切碎、打捆、壓縮等初加工工序。通過分解,集料作業系統可看作由采集、運輸、貯存和初加工子系統四個部分組成。
2.2集料作業系統的工藝流程分析
將集料作業系統劃分成四個部分以后,系統共有6種方案可供選擇,如下圖所示。上圖中所示的6種工藝流程都可實現林木生物質資源到發電原材料的處理過程。但當工序步順序變化時,其成本卻不盡相同,如將林木生物質切碎運送,體積會縮小2~6倍,汽車滿載率明顯提高,運輸成本降低,但若要在運輸前完成初加工工序則會增加新廠房費用和管理費用,因此工藝流程的選擇,還需結合工序設置進一步分析。
2.3基于JIT的采集工序設置分析
采集是獲取資源的第一步,在現實的生物質項目中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生產企業自行組織,統一采集,集中處理;另一種方式是由個人采集,然后由生產企業收購。第一種的缺點在于林木生物質的采集受季節限制,一年中只有兩三個月,其余時問人員無事可做、設備閑置。第二種方式的缺點是個人與生產企業間為買賣關系,個人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會抬高價格,以次充好,這對生產企業會造成巨大傷害。結合JI,I’策略,可采用供應商管理策略進行設置。首先,規劃供應商個數,然后對原料提供者逐一考核,選擇好的作為供應商,通過合同或利潤分成等方式形成伙伴關系,將其納入發電企業管理中。其次,對供應商統一培訓。通過培訓,將采集子系統所有標準和技術統一。再次,統一銜接過程,不論是自行運送,還是上門收購的方式,都應設計檢測方案,為下一工序做好準備。最后,對信息流的傳輸進行布置。根據當前移動電話的覆蓋程度,可采用移動通訊設備或對講設備就可以實現信息流的傳遞一26一問題。
2.4JIT下的運輸子系統的設置探討
集料處理作業系統中雖然有把林木資源從采集地到收集地的運輸過程,但是受環境所限,收集性運輸主要采用人工搬運、手推車、拖拉機等工具完成,由于運輸的數量小、運距短,所以把這部分的運輸納入收集工序步中,在運輸工序中,運輸主要是指從收集地到發電企業公路運輸這一部分。在JI1'策略中,可采用的運輸組織方式有三種:出發地巡回、目的地巡回及中繼地物流三種模式。出發地巡回模式指運輸在供應商處巡回,滿載后回到生產企業的運輸方式。生產地巡回模式是根據生產步驟將生產過程中的半成品逐一運輸到下級生產商處,直至完成產品的運輸方式。中繼地巡回模式是在供應商和生產企業之間設置集散地,供應商把生產處的原材料(或半成品)運至集散地,生產企業再集中到集散地運回安排生產。三種方式各具特點,結合集料作業系統特性,采用出發地巡回和中繼物流兩種方式更加合理。但單純的出發地巡回模式對于供應商的運輸路況很難掌握,且每個供應商的資源量參差不齊,很難實現次次都滿載回程,運輸成本差,效率低。而純中繼物流適合遠距離運輸。將中繼模式和出發地巡回模式結合,形成適合集料作業系統的運輸模式。因運輸過程中必須建立集散地,因此將初級加工工序直接引入,這樣既沒有單獨增加加工基地費用,又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可謂一舉多得。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圖1中,第5、第6個工藝流程更加合理。為了減少投入還應減少初加工地的個數。
2.5基于JIT的貯存子系統的設置分析
在JIT策略中,降低庫存直至為0是實現精益生產的最終指標,因此,貯存子系統功能越小、成本越低將越符合系統設計要求。假設在生產企業有貯存量為m,可滿足n天企業需求。初加工地每天可生產mi(i∈1,,t),t為初加工個數,則每天可提供的初加工后生物質資源數量為Q=∑。i=l若Q<,則必須保存貯存量,否則不能滿足生產需,‘求;若Q=,則剛好可以實現按需生產.實現JIT策略;若Q>,在初加工地就會形成庫存。,‘因此理想狀態為Q=一Ifl,,整個系統不必設計貯存量,,若不能做到,應將貯存系統與初加工地合并在一起,通過調節初加工地的個數和產量,降低整個供應鏈的貯存系統量。通過分析可得最佳的工藝流程圖為圖1中的第5個工藝,理想狀態下,無貯存工序。
3集料作業系統的jrr管理策略分析
結合得到的工藝流程,需要通過有效管理協調各工序,實現最低成本的集料作業。
3.1生產企業生產管理流程設計
生產企業借鑒P—Lane方式在企業內部要虛擬設置1~t多塊區域,每塊區域與一個加工地相對應,每天所需的原材料總和為Q,是由多個初加工地共同提供的。管理時,按每天所需量,分別對各初加工地進行提示,并對各初加工地進行排隊處理,輪流提供生物質資源。同時在企業內部設立報警裝置,一旦出現生產過程中的停滯現象,則報警。報警后利用移動通信體系將信息傳至加工地,停止資源收購及初加工。在初加工地同樣設置報警裝置,一旦出現作業停滯,則通知發電企業,按排隊順序由其他初加工地繼續提供原料。為了避免所有初加工同時停產而導致發電企業停產的極端情況,可在初加工地設置微量庫存。在初加工地,針對供應商的原料采購,也可采用P—Lane方式,按需采購,每天定時定量收購。
3.2運輸流程管理設計
在運輸過程中,因各加工地提供的是同種同質的原材料,若單個加工地每天生產的林木生物質資源可滿足發電企業需求,則不需采用出發地巡回運輸,只要單地往返即可。在運輸方式上,自營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都可使用,可根據具體項目進行選擇。
中圖分類號:TP31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Introduction)
本科畢業論文是本科生的一門重要實踐課程,也是大部分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每年都要面臨的一項煩瑣工作。從出題、選題,再到寫作與指導、評審與答辯等,整個過程都需要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學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傳統的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與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師生協同不足:學生離校實習、教師無固定辦公地點等,導致學生與教師見面不易,信息溝通不暢,師生交流不充分。由于教師工作比較繁忙,每個教師要同時指導多名學生,導致學生和教師很難在工作時段內同時有空閑時間來進行面對面地指導,難以實現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對學生論文評閱效率低下。
(2)工作壓力大:本科畢業論文整個工作流程的工作環節多,參與人員多,時間跨度長,業務流程繁雜,工作量龐大,工作煩瑣、易重復。
(3)信息化程度低:本科畢業論文各個工作環節會產生階段文檔,而且前后各階段文檔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關系;大量的打印文檔不利于師生對文檔的查閱、保存,且不環保。即使使用電子文檔,但未建立關聯關系,不利于收集、查詢和統計。
(4)監管力度不足:傳統畢業論文寫作與指導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管力度,難以保證師生按時完成各項工作。缺少第三方監管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與指導過程的完整記錄,難以解決導師與學生之間就論文完成情況及論文質量相互推卸責任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國內研究者們提出了不同的畢業論文管理系統,文獻[1―4]建立了基于WEB方式的論文管理系統,文獻[5]提出了基于本體的論文管理系統,文獻[6]提出了基于工作流的論文管理系統,但是這些研究在師生協同、提高工作效率、加強監督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一種角色協同的工作流模型;根據模型中的系統工作流狀態,利用時間和事件觸發機制,對用戶指派角色、對角色指派權限,再通過各個角色之間的協同,完成畢業論文各項工作,解決傳統人工方式的論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壓力、增強監管力度、提高論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 相關知識(Related work)
角色:是相關權限命令的集合,使用角色的主要目的是簡化權限管理,角色主要由權限和用戶構成[7]。
協同:就是打破資源(如人、財、物、信息和流程等)之間的各種壁壘和邊界,使它們為共同的目標而進行協調的運作,通過對各種資源最大的開發、利用和增值以充分達成共同的目標[8]。
工作流:是指一類能夠完全自動執行的經營過程,根據一系列過程規則,將文檔、信息或任務在不同的執行者之間進行傳遞與執行[9]。作為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工作流管理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調用有關的信息資源與人力資源來協調業務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使之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從而實現業務過程的自動化。工作流技術通過將工作分解成為良好的任務、角色,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流程來執行這些任務并對它們進行監控,以達到提高辦事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目的[10]。
時間觸發機制[11,13]是指將時間域分成離散的時間間隔,將消息的傳輸分配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完成。
事件觸發機制[12,13]是指在工作流程中,根據其他事件的發生而產生相應動作(稱為觸發動作)干預工作進程。
3 角色協同的工作流模型(The role-collaborative
workflow model)
本節首先對角色協同的工作流模型(Role-collaborative Workflow Model,RcW)進行描述,然后基于該模型進行建模。
3.1 模型的組成元素
角色協同的工作流模型由用戶主體、角色主體、任務主體、系統工作流狀態、訪問權限、角色指派、權限指派和角色協同這八個元素組成。下面將分別對這八個元素進行描述。
用戶主體:是指提出指派角色請求的實體,使用符號u表示,用戶主體的集合使用符號U表示。
角色主體:是指提出指派權限請求的實體,使用符號r表示,角色主體的集合使用符號R表示。在本科畢業論文的整個工作當中,存在著教學管理人員(教學院長、系主任、教學秘書)、教師(指導老師,交叉評閱老師,答辯老師)以及學生這些不同的角色,所以論文管理系統中的角色主體集合表示為:
(1)
公式(1)中,M表示管理員,T表示教師,S表示學生。
任務主體:是指接受r訪問的實體,也是工作流各個環節的核心,使用符號t表示,任務主體的集合使用T表示。論文管理系統中的任務主體集合圍繞著論文展開,表示為:
系統工作流狀態:是指RcW模型在整個論文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中,r訪問t時的快照,使用符號s表示,系統工作流狀態集合使用符號S表示,包含r訪問的對象t和訪問時間time兩個元素。論文管理系統中的系統工作流狀態集合表示為:
訪問權限:是指r訪問工作流中任務主體的方式,使用符號p表示,訪問權限的集合使用符號P表示。論文管理系統中的訪問權限集合表示為:
角色指派:是指在系統工作流狀態下對u指派r的方式,使用符號UA表示。RcW模型中,同一個u能夠被指派多個r,但是在同一s狀態下,一個u只能被指派一個r,因此角色指派由s決定。角色指派函數表示為:
權限指派:是指在系統工作流狀態下對r指派p的方式,使用符號PA表示。RcW模型中,不同的r訪問的t不一樣,對t的訪問權限也不同,且同一r在不同的s狀態下,對t的訪問權限也不同,因此,權限指派由s決定。權限指派函數表示為:
角色指派和權限指派都由s決定,s的狀態由s中的兩個元素t和time決定,s中的元素time是被分成離散的時間間隔,t的觸發被分配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完成,這樣就應用到了時間觸發機制的原理。例如在開題報告提交時間結束時,則激活論文寫作與指導階段的工作流程中的t,開始初稿的提交;在論文定稿提交時間結束時,則凍結論文寫作與指導階段的工作流程中的t。
同時在RcW模型中,部分流程的ti的觸發等待著ti-1事件的完成來激活自身狀態。不同的用戶角色訪問不同t,則被指派不同權限,這樣就應用到了事件觸發機制的原理。例如學生在論文初稿tk提交完成后,觸發導師指導評閱論文初稿tk+1的工作進程;導師在論文初稿的評閱tk+1提交完成后,激活學生提交修改稿tk+2的工作進程。
因此角色指派和權限指派都考慮到了時間和事件觸發機制。
角色協同,是指在RcW模型中,各個角色主體之間打破時間、空間、物質等資源之間的各種壁壘和邊界,使他們為完成共同目標而進行協調的運作,通過對各種資源最大的開發、利用和增值以充分達成共同目標,使用符號RC表示。角色協同函數表示為:
在畢業論文管理系統中,大部分工作需要教學院長、系主任、教學秘書、教師和學生等這些角色之間的協同RC來完成。例如,導師與學生之間協同完成論文的指導與寫作,最終完成共同目標――論文定稿的完成。
這樣,RcW模型可以表示為八元組:
RcW模型運行的充分必要條件為:不存在u無法被指派r,不存在r無法被指派p,不存在t無法被訪問。
3.2 角色協同的工作流模型
基于RcW模型的組成元素,根據RBAC96[14]的框架對RcW模型進行建模,在RcW模型中添加了會話集和約束集,如圖1所示。
圖1 RcW模型
Fig.1 RcW model
RcW Model:
U:用戶主體集合;R:角色主體集合;
T:任務主體集合;P:訪問權限集合;
Sessions:會話集――各主體之間的會話;
Constrains:約束集――約束各主體之間的指派關系。
OP={execute},操作集合
P=OP×T~Constrains(S)
UAU×R,用戶與角色的指派關系
roles(u):U2R~Constrains(S),對用戶指派角色的函數映射。
roles(u)={(ri)|([(ri,u)∈UA}
PAR×P,角色與權限的指派關系
per: R2P~Constrains(S),對角色指派權限的函數映射。
per(ri)={(p,ti)|[(ri,p,ti)∈PA]}
RC(RiTk)×(RjTl) i≠j 角色之間的協同
在RcW模型中,為確保用戶角色指派的正確性,根據用戶與角色的指派關系和用戶指派角色的函數映射,設計了用戶角色指派算法。如下所示。
用戶角色指派算法(Algorithm of User-Role Assignment):
{
Initialize: R;//可指派角色集合
R =GetRofUA(u);
If R is Null
Return NULL;
For each r in R
if r match current S//如果角色r與當前狀態相匹配
Assign r to u;
exit for;
Else Next r;
End for
If OutofMaxR(u,R)//如果超出可指派角色集合
Return NULL;
}
在RcW模型中,為確保角色權限指派的正確性,根據角色與權限的指派關系和角色指派權限的函數映射,設計了角色權限指派算法。如下所示。
角色權限指派算法(Algorithm of Role-Permission Assignment):
{
If (r,t)(R,T,PA) is NULL
//如果當前(r,t)無法與角色權限集合相匹配
Return NO PREMISSION;
Else
If Activate(t)//如果當前任務被激活
Return READ & WRITE;
ElseReturn READ ONLY;
}
根據RcW模型,實現基于RcW模型的畢業論文管理系統。下一節對該系統和傳統人工方式進行應用研究比較與結果分析。
4 應用研究與結果分析(Application studies and
results analyzes)
為了驗證基于RcW模型的本科畢業論文管理系統在解決傳統人工論文管理方式中存在的問題的實用性,基于角色協同的工作流模型的本科畢業論文管理系統已在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試運行,網址:http://202.202.121.101/pdms。
對于傳統的人工論文管理的方式,通過外國語學院教務管理人員提供的信息,收集整理了2011―2013年這三屆西南大學外語學院本科畢業論文管理工作的數據。
對于系統進行論文管理的方式,通過系統對論文管理工作整個流程的完整記錄,收集整理了2014屆外語學院畢業生通過本系統完成畢業論文的數據。
對于傳統人工方式和系統方式的各項數據,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與分析。首先,在完成各個相同階段的管理工作耗時進行了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階段工作的耗時對比
Tab.1 Time for each management stage
工作階段 傳統人工方式耗時 系統方式耗時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給學生安排導師 2.5days 3days 3days 3.2min 2.8min
統計提交任務書人數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0.13
sec/time 0.12
sec/time
統計提交開題報告人數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0.11
sec/time 0.13
sec/time
統計提交論文定稿人數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0.14
sec/time ――
安排答辯分組 2days 2days 2days 3.7min ――
統計學生成績 1day 1day 1day 0.54sec ――
查找 10―20
min/time 10―20
min/time 10―20
min/time 0.12
sec/time ――
說明:在統計提交任務書、開題報告和論文定稿人數的時候,如果有未提交的,還需要列出未按時提交論文稿件的學生名單。目前為止,2015屆畢業生的論文工作完成了一部分,只有部分數據。2011―2013的數據是由外國語學院的教務管理人員提供的,2014―2015的數據是通過系統操作20次的平均值。
然后,在各個階段論文稿件的按時提交比例方面進行了比較,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每階段學生教師完成情況的數量對比
Tab.2 The number of submission on time
工作
階段 傳統人工方式 系統方式
總人數 2011
按時完成人數 比例 總人數 2012
按時完成人數 比例 總人數 2013
按時完成人數 比例 總人數 2014
按時完成人數 比例
指導
方向 141 120 85.1% 145 114 78.6% 146 117 80.1% 143 139 97.2%
論文
方向 571 472 82.7% 563 501 89.0% 579 498 86.0% 541 524 96.9%
任務書 571 469 82.1% 563 468 83.1% 579 472 81.5% 541 540 99.8%
開題
報告 571 473 82.8% 563 439 78.0% 579 472 81.5% 541 537 99.3%
定稿 571 483 84.6% 563 453 80.5% 579 463 80.0% 541 531 98.2%
論文
評閱 571 476 83.4% 563 468 83.1% 579 501 86.5% 541 529 97.8%
交叉
評閱 571 483 84.6% 563 455 80.8% 579 510 88.1% 541 535 98.9%
說明:由于傳統人工方式無法對論文指導過程進行記錄,傳統人工方式在論文指導過程中無數據。修改稿在論文指導過程中,論文稿件有多次提交的情況,在表中使用的數據是修改稿第一次提交和第一次評閱的數據。2011―2013的數據是由外國語學院的教務管理人員提供的,2014的數據是系統記錄的。
由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通過本系統進行本科畢業論文相關工作,極大地減少了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減輕了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量。由表2的數據分析可以明顯看出,在通過使用進行本科畢業論文相關工作時,本科論文過程中各項工作的完成率相較于傳統模式平均提升了15%,各個階段完成工作比大幅提升。通過在線提交,在線指導,在線監控論文進程,方便了師生之間論文的寫作與指導,同時實現了對論文指導過程的全程記錄,對論文指導工作的評價與衡量提供可靠的依據。
論文存儲:2011屆紙質任務書、開題報告和論文各571份,2012屆紙質任務書、開題報告和論文各563份,2013屆紙質任務書、開題報告和論文各541份,總占地1.14m3;2014屆各種電子版的論文稿件共計9514份,占5.15GB的硬盤容量。紙質論文需要大量的打印,不環保,電子格式的論文稿件存儲占地空間小,不需要打印大量的紙質文檔,十分環保,且在系統中查找論文稿件十分方便。
在2011―2013年的本科畢業論文工作中,發生學生稿件遺失、需要學生重新提交的情況平均17例;給導師發送論文出錯情況平均發生8例;在2014屆,由于使用了本系統,未發生上述兩種情況。在2011―2013年,學生未按時完成論文,與導師相互推卸責任的情況平均有5例,同時由于無依據可尋,處理此種情況很麻煩;在2014屆中發生此種情況三例,直接查看整個工作過程的記錄,根據記錄處理,十分方便且具有說服力。
5 結論(Conclusion)
基于角色協同工作流模型的本科畢業論文管理系統已初次在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使用,運用角色協同和工作流的技術,采用時間觸發機制和事件觸發機制的原理,較好地解決了傳統人工管理方式存在的四大問題,有效地減輕了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完成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工作量,提高了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工作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且系統全程保留了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在各個階段產生的文檔和數據,記錄了論文指導的整個過程,可以為教師進行論文工作的績效評估提供依據。
在RcW模型中,考慮優化算法的設計,優化用戶角色指派算法和角色權限指派算法;在系統工作流狀態中加入短信實體,實時通知用戶關于工作流的狀態,是今后的研究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于導華,閆達遠,方萍.實行畢業設計(論文)網絡管理的探索[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7,4(9):143-144.
[2] 陳潔.基于網絡的交互式共享型畢業論文指導學習管理系統 的實踐與應用[J].網絡教育與遠程教育,2010,2:31-33.
[3] 毛洪賁,等.基于.NET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智能管理系統的 研究與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0(10):128-131.
[4] 李志河,王云,李文.基于Web的學位論文管理系統研究[J].現 在教育技術,2011(2):125-128.
[5] 徐俊,劉志洪,顧寧.基于本體的論文管理系統[J].計算機工程, 2004.3(6):38-41.
[6] 龍世榮,趙學孔,岑磊.基于工作流的B/S架構畢業論文管理系 統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9(14):3306-3307.
[7] 李亞子,等.協同工作系統中用戶角色的設計與實施[J].現在 圖書情報技術,2013,2:77-81.
[8] 周琳.泛微協同管理應用平臺e-cology[J].CAD/CAM與制造 業信息化,2010,2:53-57.
[9]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Then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R].TC00-1003,Hampshire,UK: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1995.
[10] 史美林,等.WFMS:工作流管理系統[J].計算機學報,2006, 6:326-332.
[11] LEEN G,HEFFERNAN D.TTCAN:a new time-triggered controller area network[J].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 systems,2002,2(6):77-94.
[12] YAN Huaicheng,YAN Sheng,SHI Hongbo.Event-Triggered H∞ Control for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J].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14,3(11):96-103.
[13] Roman Obermaisser.Event-Triggered and Time-Triggered Control[M].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2011.
[14] Sandhu,R.,Coyne,E.J.,Feinstein,H.L.and Youman,C.E.(1996).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models.IEEE Computer,29(2): 38-47.
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可以稱其為“科學”的學科,歷經一百多年的理論行探索和實證性研究,漸次地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科學門類。這主要從兩個層次上去理解:一方面是說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理論研究基礎,即在獨具特色的學科門類上逐步完善了本學科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完善了支撐本學科發展的理論研究基礎;另一方面是說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建立了獨立的實證研究方法,即實證研究的技術、方法和工具逐步完善和成熟。此時,管理可以稱其為“科學”,即管理科學。
無論是管理諸學說的多維思辨和發展,還是理論工具、研究范式、技術方法的形成過程,無一例外都基于管理實踐者腳踏實地的“實務性研究,,和基于數理思維的理論研究者的“科學性探索”的整合。管理科學經歷了長期不斷的傳承和創新,才開創了屬于自己的學科體系和理論基礎。
一、在管理活動中積淀了科學管理的思想
1.早期的管理活動產生了科學管理的訴求
在漫長的長達幾千年的管理活動中,人類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人之術,當人們難以解釋其根本之時總是加以神化或虛幻化,這也就帶動了神學、哲學和巫術的發展。當人類漸次地接受科學價值觀以來的近100多年來,人們更相信管理是一門科學,更崇尚科學管理的手段,這也是管理科學理論建立的思想基礎。
科學管理思想的建立,起源于企業管理者“實務性研究”的重大發現,他是美國費城的米德維爾鋼鐵工廠的總工程師,后來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長期的作業和作業管理實踐,終身探索科學管理方法力圖解決如何提升單個工人的生產率問題。1881年,泰勒通過對工人操作動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動作,改正錯誤的動作,確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選定合適的工具等,這些讓泰勒總結出來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訓工人,使大多數人都能達到或者超過定額。這也是早期科學管理的實務性研究成果。1911年,泰勒將實務性研究上升到理論研究層次,其標志就是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學管理著作,它標志著人類在長期管理實踐中科學管理思想的形成。
2.科學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成熟
泰勒的懈學管理原理》鑄就了科學管理學說的建立,這僅僅是開辟了一個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還不能斷言此時此刻進入了管理科學的研究時代。
隨后的十幾年里,吉爾布雷斯夫婦(frank b .gilbreth,1868-1924;lillian m.gilbreth, 1878~1972)的動作研究和工作簡化方面為科學管理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泰勒相比吉爾布雷斯夫婦的動作研究更加細致和更為廣泛。在制造業比較發達的美國,致力于以科學手段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的研究者與日激增。科學管理學說僅僅是利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雇主的低成本訴求與作業工人不斷要求提升工資訴求之間謀求平衡點,其重點是從工業工程和經濟學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各種要素間的均衡點。
二、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研究體系的形成
1.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的技術路線分析
科學管理可以被看作一個研究方向或一家之學說而已,管理科學的研究就較為寬泛,科學管理一旦升華到管理科學說明在此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有著重大差異。所有稱得上是‘科學”的,諸如“管理科學”、“經濟科學’和“社會科學’瞥,都必須建立自己獨立的、特有的學科體系;都必須建立獨立的屬于自己的基礎性理論平臺。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體系的形成必須經歷三個階段:
首先,科學管理學說得到發展形成了不同的科學管理學說體系。各家之言的枝繁葉茂帶動了支撐這些學說的理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其次,科學管理的不同學說漸次的找到支撐各個研究方向的理論分支,形成理論研究分支,即“管理學”的形成。管理學的建立為探索管理科學的原理、機理和本質勾畫出白己獨特的理論支撐。
再次,就是管理學方法或者研究范式的成熟,管理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借用和移植了其他科學研究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形成了本學科的研究范式。如科學學、系統科學、工程學、運籌學和數學工具的廣泛應用,使管理科學的發展構筑了強有力的論證工具和研究方法。
最后,形成了本學科研究的獨特方法和基礎理論研究范式,找到了隸屬于本研究范疇的科學研究的邏輯體系和理論根源。管理學這門學科就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管理科學”了。
2.管理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管理叢林”時代
管理的實務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在上個世紀中葉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為管理科學體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哈羅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 ~ 1984),1961年12月,在美國((管理學雜志》上發表了《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認為由于當時各類科學家對管理理論的興趣有了極大的增長,由于他們研究條件、掌握材料、觀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產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當時劃分了六個主要學派。1980年,孔茨又在惜理學會評論》上發表倆論管理理論的叢糊一文,指出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之后,管理理論的叢林不但存在,且更加茂密,至少產生了11個學派。孔茨把管理學派發展枝繁葉茂的現象稱之為“管理理論的叢林”,簡要地概括了當時管理理論研究學派的“從林狀態”。
也就是基于管理的理論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進入“枝繁葉茂”的管理理論叢林階段,為管理科學體系的形成開辟了了一個新的時代。但是,如果這一“森林景象”,沒有探究隸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理論支撐使學科發展變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參天大樹,就永遠沒有本學科發展成為一門科學的可能。管理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為理論基礎的建立‘尋根”階段。
3.管理科學發展的“尋根”時代
管理科學的發展進入了各自學說和門類尋找屬于自己的理論支撐的時代,在這一時期,理論研究者大都借鑒和移植其他成熟的科學工具、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理論支撐著本學說的論點。
(1)系統論的引入和借鑒。引入系統論,主要是因為管理理論叢林時代的各家之說既不能舉證其他學說錯誤的科學證據,也不能科學地論證自身學說打處處可以行之”。人們發現了管理系統的存在,即管理是一個系統,不能簡單地考量其局部而得出結論,于是管理理論研究借鑒“系統論’,為其研究基礎和技術支撐就顯得非常及時和必要了。系統思想作為一門科學的系統論,是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 v貝塔朗菲((l. von.bertalanffy)創立的。他在1952年發表“抗體系統論”,提出了系統論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奠定了這門科學的理論基礎。1968年貝塔朗菲發表的專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該書被公認為是這門學科的代表作。
系統論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并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這一觀點支撐著管理首先是一個系統的觀點,要求管理者不可孤立的單要素分析某一特定事件。
(2)控制論的引入和借鑒。引入控制論主要是強調了管理的核心職能,“控制和監督”,在管理的實證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上都需要相應成熟的理論性研究成果的支撐。成熟的控制論理論研究標志性成果應該是1948年諾伯特?維納發表了著名的《控制論》一書,維納把控制論看作是一門研究機器、生命社會中控制和通訊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更具體他說,是研究動態系統在變的環境條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狀態或穩定狀態的科學。控制論認為管理系統是一種典型的控制系統。管理系統中的控制過程在本質上與程的、生物的系統是一樣的,都是通過信息反饋來揭示成效與標準之間的差,并采取糾正措施,使系統穩定在預定的目標狀態上的。從理論說,適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論的理論與方法,也適合于分析和說明管控制問題,管理是控制論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人們對控制論原理最早的認識和最初的運用是在管理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控制論之于管理恰似青出于藍,用控制論的概念和法分析管理控制過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內在機理。
(3)協同論的引入和借鑒。引入協同論主要是強調了管理的協調職能,這也是確保系統效率的關鍵所在。“組織和協調”,在管理的實證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上都需要相應成熟的理論性研究成果的支撐。協同論(synergetics)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協同機理的新興學科,它著重探討各種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時的相似性。協同論的創始人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把這個學科稱為“協同學”,一方面是由于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許多子系統的聯合作用,以產生宏觀尺度上結構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許多不同的學科進行合作,來發現自組織系統的一般原理。
協同論應用于生物群體關系,可將物種間的關系分成三種情況:競爭關系;捕食關系;共生關系。每種關系都必須使各種生物因子保持協調消長和動態平衡,才能適應環境而生存。協同論的領域與許多學科有關,一些理論是建立在多學科聯系的基礎上的,協同論的發展與許多學科的發展緊密相關,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學科框架。協同論的出現是現代系統思想的發展,為處理復雜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其他理論引入和借鑒。近些年來,管理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尋根階段,各個理論分支逐漸成熟,并各自通過移植和借鑒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理論支撐和技術工具及方法。
我國管理科學理論研究的基礎是借鑒了數學、經濟科學、心理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成熟理論和方法,其中數學主要指運籌學、統計學、微分方程、隨機過程、模糊數學、離散數學等。如運籌學、博弈論的引入為管理決策方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信息科學、通信科學和網絡數據庫技術為管理控制和預警提供了外部支持:而線性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隨機序列分析為管理預測提供了科學工具和技術手段;某些理論研究方法諸如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也在管理科學的發展過程中為管理的評價提供了科學技術方法。
4.管理科學發展的“思辨”時代
管理科學發展經歷了尋根階段之后,其發展方向變得漸次的清晰和有序,每一門類的子學科發展還必須經歷“思辨”過程。所謂“思辨”過程,就是理論性研究的科學理論探索和實務性實證研究的辨析,經過這一辨析過程。管理科學將移植和借鑒的其它科學門類的技術工具、科學方法和原理在管理的實務性應用中探究其特殊性和獨立特質,以尋求自身在學科門類上的獨特性和完整性,借以形成獨特的“管理科學”的理論與學科門類發展體系。
三、管理科學研究體系的形成脈絡和展望
1.管理科學發展的脈絡綜述
(1)管理科學的發展是與管理的實踐者和研究者的科學價值觀念的形成相聯系。
(2)管理科學的啟蒙應來源于“實務性研究’,不斷探究和經驗總結。(所謂管理科學中的“實務性研究”是指管理行為的實證研究、管理方法研究和管理技術研究。)
(3)管理科學的發展應依托于“理論性研究”的長期探索和發展。(所謂管理科學中的“理論性研究”是指對管理行為探尋其本源、確立管理理論發展根基、構架嫁接、移植和創新管理理論的基礎。)
(4)在實務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的相互辯證中得到發展。
2.管理科學發展的展望
現代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全球政治、經濟一體化趨勢日趨明顯。為了適應現代競爭的需求,管理科學理論研究也必然呈現出一些新的觀點或學說、呈現新的思維和學科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