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8 14:51: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學生本科畢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畢業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1緊張的畢業實習、沉重的就業壓力和各種各樣的考試等沖擊,造成學生對畢業論文的投入明顯不足。畢業論文是本科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就業對國家和個人也同樣重要,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后,其就業壓力不斷增大,而畢業論文怡好安排在用人單位招聘高峰期。對于醫學生而言,一方面,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實習任務較重,時間緊;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都認同找到好工作比寫好論文更為重要,因此,在為了能及時完成臨床工作和謀求一份好工作的前提之下,畢業生不得不拖延和怠慢畢業論文。原因之二,目前用人單位在聘用醫學檢驗專業的畢業生時,多注重臨床實驗室操作技能,一些英語、計算機的等級證書以及學生個體的綜合社交素質等諸方面,而對于畢業論文的狀況和質量一般都無人問津,這就促使在校大學生花費較多的精力在追求各種單位所要求的技能資格上。同時,考研、考公務員等各類考試也將分散學生的大量精力。
1.2學生畢業論文的基本技能訓練不到位
醫學院盡管開設了文獻檢索、文獻綜述、醫學統計學等畢業論文的相關課程,制訂了畢業論文的撰寫要求和撰寫格式,但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及相關配套的訓練,在正式做畢業論文時仍然有不少學生不會文獻檢索、數據的統計處理、制作圖表等基本技能,不知畢業論文的框架結構和如何構思畢業論文,語言表達不夠專業化和學術化,邏輯性不強,文字不通順,所提供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甚至前后矛盾,書寫格式不規范,對文獻的引用、標點符號的使用、圖表繪制的說明等都不符合醫學科研論文的要求。有些學生英文摘要不是通過逐字逐句翻譯,而是通過計算機軟件翻譯。
1.3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主觀上不少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畢業論文的目的、意義和要求認識不清,對畢業論文的寫作存在極大的盲目性。一部分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對畢業以及工作無明顯影響,用處不大,因此,對畢業論文的撰寫應付了事。
教師資質的好壞直接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由于指導教師專業水平、科研能力及論文指導經驗參差不齊,導致畢業論文質量也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由于有其他教學、科研任務,精力的有限性自然導致教師指導畢業論文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師對畢業論文缺乏指導經驗,影響了整體的指導水平。
1.5畢業論文經費投入不足經費問題是目前困擾醫學檢驗
專業畢業論文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一定的經費才能保證實驗順利進行,才能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畢業論文。由于目前醫學院投入的畢業論文經費有限,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所需的試劑費用基本上只能由實習基地承擔,而實習基地的許多帶教教師沒有科研經費,試劑費用最終只有實習科室承擔,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畢業論文的進度和質量。
2.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與措施
2.1健全完善畢業論文管理的規章制度根據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實踐過程,對指導教師、學生的職責以及畢業論文撰寫要求包括文獻資料查閱、選題、論文格式、收集、數據處理、成績評定等作出具體規定,對畢業論文的選題審批、開題、中期檢查、評閱和答辯等環節的管理和監控提出具體和明確的要求,并行之成文,使畢業論文的管理有章可循。通過畢業論文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的制訂、完善和執行,為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整體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2.2強化醫學科研論文基本技能訓練在實習前加強醫學科研論文基本技能訓練,將知識傳授與科研探索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根據檢驗專業特點,開設更多與科研相關的課程,其中包括教授學生文獻檢索的技巧及對數據處理的方法(如醫學統計學的基礎知識和一些很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統計軟件的使用)等,培養學生英文文獻檢索、翻譯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開設畢業論文寫作講座,主要內容包括:論文開展的基本步驟和內容、論文選題和開題報告、論文的撰寫格式和要求等,為做好畢業課題、文獻查詢、撰寫綜述及畢業論文打下良好基礎。
2.3加強畢業論文重要性教育加強畢業論文重要性教育,端正學生學習態度,使學生明確完成畢業論文的目的、意義和作用,理解撰寫畢業論文不僅有利于良好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模式的建立,而且可以提高科研素質,為今后的臨床和科研之路打下堅實基礎,只有遵循嚴謹、求實的作風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學人才。
2.4重視畢業論文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畢業論文質量的好壞與指導教師有重要關系,因此,指導教師要求為中級以上專業職稱,由有較強科研能力、較高學術水平、具有嚴謹、科學的學術態度和高度責任意識的教師承擔。同時加強指導教師梯隊建設,大力引進優秀人才,補充師資的不足,注重對現有師資進行培訓,讓更多的年輕教師參與論文指導。對于首次指導、缺乏帶教經驗的青年教師可以采用聯合指導的模式,即由中級以上職稱的資深帶教教師與青年教師聯合指導實習生完成畢業論文,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通過聯合帶教本科畢業論文使青年教師提高了文獻檢索、科研論文撰寫和科研思維能力。
2.5處理好就業與撰寫畢業論文的關系,合理安排畢業論文撰寫時間
2.5.1由于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實習計劃中沒有專門安排畢業論文設計、撰寫時間,畢業論文都是在實習過程中完成。經過多年的帶教實踐,本科室在畢業實習計劃中安排了4?6周為畢業論文設計、撰寫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為畢業論文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2.5.2進一步提高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使大家充分認識到畢業論文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其他教學環節所不能取代的。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認真處理好畢業論文與就業、考研等的關系,合理安排各項工作,適當延長科研周期和撰寫時間,做到主次分明,統籌安排。
工程學或工學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工科是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的原理,結合生產實踐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學科,代表性學科有土建類、水利類、電工類、電子信息類、熱能核能類、化工制藥類等等。工科的培養目標是在相應的工程領域從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主要是培養以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的工作人員。
我國每年大學本科學生中,工科類學生占相當大的比例。以武漢大學為例,全校五個學部每年共招生約7650人,其中工學部招生約1640人(水利水電學院約390人,電氣工程學院340人,動力與機械學院約460人,城市設計學院約150人,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約300人),約占本科總招生人數的22%。這些學生畢業后將進入社會的各行各業,成為教學、科研和工程建設的中堅力量,本科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將是人生的一大轉折,而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也是他們四年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升華,是他們踏入人生的重要里程。作為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教師,如何使得學生在短短半年時間內盡可能將本科期間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同時使得他們的個人能力得到提高,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難題,尤其對于工科類本科畢業生,學生的應用知識能力尤其重要。總得來說,對于工科類學生,通過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使得他們能夠“學以致用”。
一、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特點
以2012級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巖土與道橋系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為例,全系采取公布選題,雙向選擇的模式,全系20名指導教師提供了89個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供59名本科畢業生自由選擇,最終同學們選擇了其中的41個課題(如表1所示)。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學生所選擇的41項課題中,有10項為畢業論文,占總課題的24%;另外31項均為畢業設計,占總課題的76%。學生所選課題中,教授指導課題22項,副教授指導課題17項,講師指導課題2項。學生所選擇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均來源于真實的工程,且都是應用類課題。可見,工科類學生在進行畢業選題時,傾向于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且傾向于選擇知名度較高的教授、副教授作為自己的指導教師,學生對于畢業設計(論文)選擇的傾向性受當前就業形勢的影響很大。
二、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工科是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的學科,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大學期間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升華,是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最佳鍛煉機會。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高校工科畢業論文(設計)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主要概況為以下三個方面:
1.學校硬件及管理方面
工科是以實踐應用為主的學科,大學本科期間學生大多數以課程學習為主,要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就需要進行相關的試驗及工程實踐。然而,目前許多工科院校試驗條件有限,尚不能滿足所有本科畢業生的應用要求,因而造成許多畢業生的本科論文(設計)都是“紙上談兵”。另一方面,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相對松散,各高校雖然都制定有相關的畢業論文(設計)考核標準,但在具體實施方面缺乏執行力度,很難做到從立題、選題、開題、中后期檢查、評閱、答辯全過程的監督管理,以至于到最后很多都是“能過且過”,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很難保證,學生也無法起到真正的鍛煉作用。
2.學生的態度和執行力度方面
當前工科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學生的學習過程往往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也是如此,前面分析中已經看出,學生選題傾向于應用性強的課題,同時也熱衷于選擇知名度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作為自己的指導老師,大多數學生希望藉此為自己接下來找工作或者讀研能夠提供幫助。而且,在大學四年級下學期這半年時間里,大多數學生開始為自己的工作奔波,投入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許多學生都是集中在答辯前一個月甚至一周才開始真正投入寫作,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3.教師的指導方法和重視程度方面
目前高校教師普遍肩負著教學和科研兩方面的任務,工作量較大,因而往往希望能夠在指導學生的同時能夠對自己的科研任務有所幫助,而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由于時間短,而且學生也處于鍛煉階段,對教師的研究工作不僅起不到幫助,反而會占用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就使得許多教師對待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不夠重視和認真,選題也沒有考慮本科生實際的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在指導時間和方法上投入不夠,學生往往處于“放羊”的狀態,到最后答辯時也就應付著畢業了,如此以來,后面的學生也會覺得畢業論文(設計)就是這種水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學生無法通過畢業論文(設計)起到真正的鍛煉和提高,錯失了踏入社會前最好的一次自我提高的機會。
三、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方法探討
考慮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工科類本科畢業生選題特點和實際情況,要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使學生真正能夠“學以致用”,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時間層面上,由于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都是安排在第8個學期,與畢業生考研或求職沖突,可以考慮將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分解進行,即在第7個學期或者更早的第6個學期就開始安排畢業生的選題工作,這樣一方面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考慮選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指導教師也能夠有較為充足的時間來與學生交流。
2.在選題安排層面上,指導教師應該盡可能的結合自己所承擔的科研項目進行立題,同時盡可能安排學生到現場考察參觀,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學有所用。所立選題也應該充分考慮本科生的知識結構,以能夠系統的鞏固所學專業知識為主。
3.在指導模式方面,可以考慮多個指導教師形成團隊的模式,這樣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也可以彌補指導教師時間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考慮讓指導教師的在讀研究生作為助教,一同輔導本科生。
4.在畢業論文(設計)考核方面,應該提出明確具體的考核指標,不僅要考核學生,同時也要考核相應的指導教師。考核指標也應該分配到平時的指導工作中,不能僅僅以畢業答辯為準,同時適當加大優秀畢業論文(設計)的獎勵力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 結論和建議
工學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的一門學科,該學科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目的也應該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主,使他們能夠“學以致用”。通過對武漢大學2012年巖土與道橋系本科畢業生選題分析,發現畢業生選題受就業形勢影響很大,同時對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的分析發現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探索和改進。結合本人自己的教學經歷,分別從時間層面、選題安排層面、指導模式層面以及考核標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法和建議,希望對工科類學生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工作有所幫助,使每一位畢業生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姜遠平,劉少雪. 從工科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看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復旦教育論壇,2004.
求學網小編為你提供論文范文:“以中國古代文學選題為例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漫談”,大家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寫出論文。
以中國古代文學選題為例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漫談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以中國古代文學選題為例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漫談”,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本科學生完成教學計劃的各項要求,經審核準予畢業,其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或其他畢業實踐環節)的成績,表明確已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學士學位。”
一般而言,畢業論文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理論特長在教師指導下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它分為論文準備、課題研究和論文完成三個階段,具體包括查閱資料、選定題目、撰寫提綱、實驗研究、論文撰寫等幾個主要環節,因此,它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必須有團結協作和刻苦鉆研的精神。但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隨著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在大量的精品課程不斷涌現的同時,畢業論文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畢業論文的結構體系和完成模式上基本沿用以往的民族院校的模式,故在畢業論文的實踐中逐漸暴露了一些問題和不足。畢業論文的質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如何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已成為高校目前急需研究解決的課題。
一、當前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因素:
我院有計劃內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1500余人,擴招后的招生對象雖然面向全國,但生源主要來自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分別為回、藏、蒙、滿、東鄉、裕古、土族、維吾爾族等,由于生源地的不同,民族習慣、生活習慣的特點、使它們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實踐能力方面,甚至語言方面等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另外在大學期間,幾乎所有的大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保證英語四、六級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等,而忽視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提高,特別是在做畢業論文時,許多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基本實踐技能、獨立思維能力、論文的寫作能力等諸多方面存在能力偏低或參差不齊的現象,同時由于畢業論文完成時間有限,所以大多數學生只是臨時抱佛腳,畢業論文的質量自然難以得到保證。
2.教師的因素:
近年來,由于我院校畢業生數量每年都有大幅增長,因此指導教師在指導畢業論文方面的工作量也隨之增加,加之教師還要承擔其他教學、科研等任務,勢必造成指導教師短期內教學工作量的洪峰,面對繁重的工作壓力,畢業論文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小題大做,研究內容雷同的現象,以至于有的教師在畢業論文的指導上仍不夠認真,投入不足,從而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盡管院校為了確保畢業論文質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成立由中級職稱以上教師負責的指導小組等,但由于畢業論文時間過于集中,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指導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不能放開選題外,還表現在指導教師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而是要求學生按照他的思路去研究、構思。這種指導方法是理論教學中的以教師中心的思想在實踐教學中的延續,從而抹殺了學生的創造熱情,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造成學生不敢獨自涉獵新的研究領域,這也是畢業論文質量難以提高的一個原因[1-2]。
3.其他的因素:
近年來由于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連續增加,而教學資源的投入又相對滯后,因此學生在做畢業論文的時候,一些實驗室的場地和設施明顯不到位,從而限制了本科畢業論文的進行和質量。
最近幾年學生考研和就業壓力對畢業論文造成不小的沖擊。據調查,有些班級考研人數比例達到一半以上,競爭日益激烈,考研學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畢業生擇業在時間上正好與畢業論文重合,學生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找好工作, 有些就把畢業論文放到了從屬位置,對論文的實驗工作投入明顯不足。有些用人單位要求學生提前上崗,致使這些學生無暇顧及畢業論文[3-4]。
二、民族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論文新形式探索
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計劃規定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三基)”進行初步的科學研究訓練,提高獨立工作能力,達到培養我院醫學生臨床綜合實踐能力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畢業論文工作,學生應掌握檢索文獻、撰寫綜述、課題設計、收集資料和撰寫論文的基本程序與臨床綜合實踐能力,具備從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根據我校的具體特點以及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院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生畢業論文的具體表現形式是畢業病歷,其基本內容按順序包括《任務書》《指導教師評閱書》《誠信聲明》《畢業病歷正文》《評閱教師評閱書》《答辯書》;
1.為了加強管理,提高我院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生畢業病歷的質量,根據我校的有關規定,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訂《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病歷工作管理暫行相關要求》;
2.為了使我院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生畢業病歷的運行過程程序化、規范化、常規化,依據實際情況制定《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畢業病歷流程圖》;
3.依據選題指南在指導教師的監督下完成《任務書》的填寫:
同學們可在實習醫院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同時參考我院提供的“選題指南”確定畢業病歷題目,畢業病歷的選題一般從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出發,滿足大學生的基本能力和要求,選題確定后原則上不得更改,確需更改的,需經指導教師認可。學生根據指導教師下達的《任務書》,認真查閱文獻資料,制定研究、實踐方案,收集臨床病例,進行畢業病歷的撰寫準備工作。
4.指導教師完成《指導教師評閱書》的填寫:
指導教師定期檢查學生畢業病歷進展情況,進行個別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實際困難,及時調整,以確保畢業病歷的質量,畢業病歷完成后,指導教師或指導醫師對學生寫好的畢業病歷應仔細審閱,認真寫出初稿評語,做出恰當評價,提出優點和不足,提出評分意見,然后指導教師畢業病歷應與學生一起,充分討論修改和總結工作。
5.學生認真撰寫《畢業病歷正文》:
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充分利用畢業病歷這一重要的教學實踐環節,要求學生運用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對所選定的某個疾病進行系統問診、收集病史、體格檢查、初步診斷、鑒別診斷和診療計劃等,讓學生通過畢業病歷撰寫,在上述基本程序與方法等諸方面得到全面訓練和提高。
同時學生應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地完成畢業病歷,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禁抄襲、剽竊他人成果。學生要簽署誠信聲明,文責自負。
6.評閱教師完成《評閱教師評閱書》的填寫:
答辯委員會指派具有資格的教師評閱學生的畢業病歷,評閱教師依據“畢業病歷的基本內容和格式要求”評閱畢業病歷內容是否“正確、完整、全面、嚴密”,同時評閱教師依據“評閱教師評閱書”基本要求評閱畢業病歷學術水平和撰寫質量如何,文字表達、專業術語及綜合分析的水平。
7.答辯委員會完成對該畢業病歷的答辯程序:
在主管教學院長負責之下,成立答辯委員會,同時要組成答辯小組,答辯小組按照專業分為內科組、外科組、兒科組和婦產科組,每組有3-5名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和1名答辯秘書組成。畢業病歷答辯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其他教師、學生均可自愿出席。答辯程序主要包括:學生陳述答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答辯秘書負責記錄答辯小組評定等級答辯小組組長作簡短的答辯評價,上述答辯的主要過程原則上應在30分鐘內完成,通過答辯以觀察和掌握學生對答辯委員所提問題的理解是否透徹、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等諸方面的情況。
通過對臨床醫學畢業論文的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建立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畢業病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培養臨床綜合實踐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徑和新模式,充分利用畢業病歷這一重要的教學實踐環節,讓學生通過畢業病歷的撰寫,在病歷書寫、查閱文獻資料、收集臨床病例、改善醫患溝通、制定實踐方案、增加對該疾病的見解及認識等諸方面得到全面訓練和提高。因此做好畢業病歷的理論和實踐工作,對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臨床工作作風和實際臨床工作能力,對全面提高我校醫學院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質量、保證學士學位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畢業病歷的質量也是衡量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韓玉志。高校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中國高教研究,2012,(9):78-79;
[2]鄒吉高,嚴贊開。關于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若干思考。化工高等教育,2011,(3):57-59;
2八年制招生可嘗試大膽改革
美國的醫學生大多經過醫學前的預科教育,即一般要完成4年的理工科大學本科的學習,獲得相應的理學、工學(生物、物理、化學、數學、工程)學士學位,且經歷過嚴格篩選淘汰,學醫的信念和目的更為堅定,心智更為成熟,一般在入學前就充分了解了醫學職業的特點,做好了心理準備和學習準備。目前我國八年制的招生主要是通過高考錄取的應屆高中生中的成績佼佼者,具有較高的學習素質的學生,但是由于他們的心理及閱歷等方面尚不成熟,對各種專業都不夠了解,對自我的人生和前途缺乏設計,大部分學生選擇專業都是聽從長輩的意見,對醫學專業的特殊性缺乏充分了解,對于醫生的工作性質和應該具備的素養知之甚少,很難保證其對臨床醫學專業有足夠的興趣,且學校無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特征進行全面評價。鑒于我國的實際情況,作者認為可以嘗試適合我國情況的醫學八年制招生選拔方法多樣化。第一,試行在八年制學校中與相關專業聯合招生、二次選拔的招生方法在西方特別是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非常熱門的專業。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該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在于具有報考醫學院學習MD的優勢。我國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在醫學八年制招生時,醫學八年制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共同招生。開始前四年都學習生物醫學工程,到第四年時可以再一次雙向選擇。學生可以選擇是繼續深造學習醫學MD,也可以選擇完成生物醫學工程八年制碩博連讀,還可以選擇四年制生物醫學工程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校方可以根據學生的意愿擇優選拔一定名額的學生進一步完成醫學MD,部分八年制生物醫學工程碩博連讀。這樣的好處是學生經過了四年的本科階段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習,心智已經逐步成熟。生物醫學工程屬于理工專業,不僅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判斷能力的培養,而且由于生物醫學工程與醫學專業密切相關,因此經過四年的學習就會對醫學的特殊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會理智地思與考選擇。目前我國招收醫學八年制的學校主要為重點綜合性大學和幾所水平高的醫學院校,均設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這樣可以在校內實現招生改革。第二,進一步在校內試行4+4醫學八年制招生,不受專業限制。我國設有醫學八年制的綜合重點大學,理工醫和社科人文專業齊全,已經具備美國醫學院招收學生的小的社會環境。在校內試行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共同招生、二次選拔的基礎上,可以向校內其他專業開放二次報考醫學院的試行美國醫學院招生的方式。試點中,可以試行校內統一的醫學院入學考試,考試成績作為重要依據,同時還要參照:①本科生平均學分績;②本科教師的推薦信;③對承擔醫生神圣職責的責任與義務的個人看法及自我陳述等。造成一種進入醫學院的競爭事態,提高對醫生這一社會角色的敬畏。第三,現有的直接從高中應屆畢業生中選拔。以上三種招生方式可分別試點,總結后,選擇較優方式推廣。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將天津醫科大學各專業進行等比例分層抽樣。由于2016屆畢業生就業數據不足,故分別對2015屆、2014屆、2013屆及2012屆畢業生進行就業情況調查。
2.調查問卷的設計及發放
課題組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圍繞醫學生就業情況自行研制醫學畢業生職業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個人基本信息、就業現狀、就業態度及影響因素、就業教育培養四個部分。綜合考慮學校各專業學生人數比例等因素,共發放電子問卷520份。收回問卷514份,有效問卷497份,有效回收率為95.6%。
3.資料統計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兩組有序分類變量資料的秩和檢驗,P
三、調查結果
1.基本信息
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97,其中男生105人,占21.1%;女生392,占78.9%本科畢業年份:2015屆166人、占33.4%,2014屆131人、占26.4%,2013屆117人、占23.5%,2012屆83人、占16.7%。
2.畢業生就業率
就業率: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是指包含國內外讀研人數及參軍,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的就業率。調查結果顯示:近四年畢業生粗就業率為90.0%,其中2012屆至2015屆就業率分別為91.2%、89.7%、89.0%、90.3%。
3.就業滿意度
本研究將畢業生對就業單位的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五個等級。結果顯示:非常滿意(13.2%)、比較滿意(52.5%)、一般(23.6%)、不滿意(23.6%)、非常不滿意(9.5%)。此而此次就業滿意度調查結果為為65.7%略高于《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披露的“211”院校畢業生就業滿意度62%。
4.就業薪資分析
收入水平是在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重要指標。考慮到收入情況的敏感性,將收入情況進行分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2000元以下82人(16.9%)、2001-3000元99人(20.5%)、3001-4000元122人(25.2%)、4001-5000元63人(13.0%)、5001-8000元20人(20.2%)、8001元以上(4.1%)。
5.就業地類型分布
本研究按行政級別把把就業地類型分為:直轄市、省會城市,一般城市,縣級市或鄉鎮和其他。醫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地類型主要集中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占77.7%。一般城市、縣級市或鄉鎮、其他類型所占的比例較小,依次為12.4%、7.4%、2.5%。
6.就業影響因素
畢業生就業取向:選擇就業單位時看重的因素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在研究設定的因素中排在最靠前的是“經濟收入高,福利待遇好”,有61.57%的畢業生選擇了該擇業考慮因素。此外,其他比較靠前的因素為:“個人發展前景好”(占48.3%)、工作穩定(占41.74%)、工作單位所在地理位置(占38.43%)和工作單位聲譽(占28.10%)。
從本研究結果可發現醫學生就業取向呈現多元化趨勢,這可能是由于當代大學生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其價值觀出現多樣化的變化,故傳統的擇業取向受到挑戰。且畢業生在擇業時變得更加務實,由“崇尚理想” 轉向“注重實惠”。
從用人單位角度:對用人單位在在面試過程中看重的因素調查發現有72.31%的畢業生認為面試過程表達和溝通能力是用人單位所看重的,41.32%認為機敏、應變能力比較重要。言談舉止、組織與協調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也都超過了30%。外表儀容和團隊合作能力超過了20%。
四、結果討論
1.就業趨勢分析
從圖3中可以看出近幾年的醫學本科生就業率基本維持在90%左右的水平,其中2013、2014年就業率有所下降,2015年有所回升,但變動幅度不大。與麥可思研究院公布的近四年全國本科院校就業率相比較表明,醫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低于后者。可能的原因是醫學生就業面基本局限在醫療單位和科研及教育單位,且大多數醫療單位就業門檻高,要求學歷較高。其次是醫療就業環境緊張,醫患矛盾激烈,從而增加醫學生就業心理壓力。
2.就業指導教育培養分析
就學生教育培養的角度而言,調查發現學生認為在校期間對就業有幫助最大三個環節是:專業課程(61.98%)、專業實習(51.65%)和教學實踐(39.67%)。其次,擔任學生干部(22.31%)、基礎課程(21.90%)和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17.77%)對于就業也有較大的幫助。
從學校就業指導的角度:調查發現畢業生落實就業單位的招聘信息來源途徑多樣:主要以校園招聘會(50.83%)、學校(含老師)提供的招聘信息(35.54%)和各類招聘網站信息(50.41%)為主。可見,學校所提供的諸多就業指導服務在學生的就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否各項就業指導服務都有必要開展,以及側重點應該放在哪里并不十分明確,為解決該問題,本研究進行了就業指導服務必要性的調查。結果表明,能提供準確有效的就業信息(60.74%)是最重要的,此外,進行就業技巧培訓(41.74%)、組織校園招聘會(35.12%)、提供專業化及個性化的就業指導(31.82%)和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26.03%)也占有較大比重
學校就業指導滿意度調查結果表明,畢業生對學校就業指導基本持一般滿意(45.04%)和比較滿意(35.12%)態度,這說明我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質量比較良好。
與此同時,調查還發現在就業指導的過程中仍存在的問題:如同畢業生的溝通和個別咨詢/指導不夠、同用人單位的溝通不夠以及從事就業指導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不足等。基于這一現狀,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促進畢業生就業數量及就業質量,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在這些薄弱環節進行改進,以不斷就業指導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實際就業單位與理想就業單位差別分析
1國外醫學教育模式分類與借鑒
高等醫學教育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大學專業之一。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國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教育層次和形式有所變化,或強調學歷,或注重資格,或突出學位,各不相同。以目前情況看,按畢業后的第一學位或證書的授予情況,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1博士學位授予型
以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醫學院指南》(2000年及截至于2003年6月30日的補充資料)為依據統計,全球有近半數(49.36%)的國家和地區為醫學畢業生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有的國家授予內科學博士或外科學博士學位)[2]。其中美國和加拿大是此類型的代表。美國和加拿大的高等醫學教育是在4年本科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后進行的。醫學院校的招生對象為已取得學士學位的本科畢業生,通過入學考試進入醫學院再攻讀4年醫學課程,畢業授予醫學博士(MD)學位。它們的醫學教育制度中有三個可值借鑒之處:設置入學考試。世界各國高校的入學制度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考試制度”,一種是“證書制度”。考試作為一種標準,被用于決定學生是否能升入高校,而證書制度是學生憑中學畢業證書或其他證書就有進入大學的資格[3]。美國的本科畢業生在申請進入醫學院前必須通過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加拿大的學生入醫學院前也要通過文、理和面試三方面的考試[4]。醫學院特設的入學考試,保證了醫學生的水平和質量,也保證了醫學教育的精英特性。在學期間參加國家統一考試。美國醫師考試委員會組織的美國醫學執照考試(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共分為三個階段,學生在第二學年結束時必須通過第一階段的考試(USMLEStepⅠ),在第四學年結束時必須通過第二階段的考試(USMLEStepⅡ),否則他們將不能進入臨床實習(Clerkship),不能畢業,也不能成為住院醫師。實際上,參加并通過國家統一考試,使學生獲得實習期間和日后行醫所必須具備的合法資格,也是避免引發醫療爭議和醫療糾紛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醫學生在畢業時也要通過一次標準化考試,以標志其知識和技術達到了一定水平,否則不能從事醫療工作。畢業后區分全科和專科醫師的崗位。美國和加拿大的醫學生畢業后,需申請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完成培訓后,其身份還只是全科醫師,若想成為專科醫師則需再經過幾年時間的專科培訓以獲得資格。這樣一來,由全科醫師負責社區居民的普通疾病診治和專科疾病轉診,不僅提高了醫療保健系統的運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控制醫療費用。
1.2學士學位授予型
據統計,授予醫學學士類學位的國家占總數的21.79%,其中以授予內科學學士學位或外科學學士學位的占絕大多數[2]。此類國家主要以英國、瑞典、新加坡等為代表。高中或大學預科畢業生進入醫學院校學習5-6年,完成規定的課程和臨床實習后,即可獲得醫學學士學位。作為5或6年的本科醫學教育,其課程體系和教學安排大體上與我國現行5年制的醫學本科教育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在于:盡管醫學也屬于普通本科教育形式,但由于有一整套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以及對醫學院校每年的招生嚴格控制,因此在其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后,醫學教育仍然能夠保持較好的精英教育水準;醫學生畢業后,區分全科醫師和專科醫師的就業崗位。嚴格限制招生名額與建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比如,英國高校的招生對象為獲得高中會考畢業證書的人,但其醫學系、牙醫系、藥學系等專業由于名額有限,一般都采取篩選淘汰制招收大學新生[3]。瑞典高等醫學院校的招生對象只為自然科學班級畢業且成績達到4.8分以上的高中畢業生[5]。新加坡醫學院每年招生不足300人,本科教育采取“嚴進嚴出”的方式,入學后還要通過每年的年考,由于最后一年的學位考試要求很高,評分極為嚴格,因此通過率較低,而未通過全數考試就不能被授予學士學位[6]。從另一項措施來說,英國、瑞典、美國等國家都已建立起一套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英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強調標準的嚴格性、統一性,把精英教育的質量標準擴展到大眾化高等教育中[7]。畢業后區分全科和專科醫師的崗位。據調查統計,英國的醫學畢業生中,除10%改行或不能畢業外,大約有30%的人傾向于選擇繼續深造成為專科醫師,30%選擇成為全科醫師(Gen-eralPractitioner,GP),其余30%不詳[8]。全科醫師的培訓是從注冊前住院醫師(JHO)訓練開始,由皇家全科醫學學院來管理,為期3年。而專科醫師的培養是由諸如皇家內科學院、皇家外科學院等各專科性皇家學院承擔,從高中畢業進入醫學院學習直到完成專科醫師訓練期共計需要12-14年時間,周期非常長[8]。瑞典醫學院5年半的學習只是成為注冊醫師之前的訓練過程,要想成為注冊醫師,要通過考試獲得醫師執照,還要做18個月的助理醫師。之后,如果要選擇從事專科工作,要繼續接受4-6年的專科訓練,方能成為專科醫師[5]。在新加坡,其第一醫學學位為內科學或外科學學士學位,學士學位是行醫的必需資格。學生獲得學士學位后可以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而碩士學位是成為專科醫師的必需資格之一。也就是說它將學位培養與專科醫師培養適當地銜接,區分了全科和專科醫師的培養途徑[6]。實際上,上述幾個國家都建立了相當完善的國家公費醫療保障制度,如英國的全民醫療服務系統(NationalHealthServicesystem)、瑞典的全民醫療保險政策和新加坡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為提高醫療保障制度的成效并有效降低國家財政在衛生保健領域的浪費,通過設置全科醫師作為初級保健服務系統的“守門員”,使絕大多數居民對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可入性大大提高,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明智之舉[9]。
1.3醫師證書授予型
高等醫學教育只注重資格、資歷或實際能力的訓練,而不將學位問題放在第一位,醫學生畢業后,獲得醫師執業證書,或畢業后通過國家醫學考試成為注冊醫師。這種類型的高等醫學教育形式在全球約占18.59%[2],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德國大學的醫學專業實行定額報名,高中畢業生要參加醫學生入學考試(TMS)。醫學院學制為6年,期間分為4個教學階段,并參加4次全國統考。畢業后能否成為臨床醫師,不在乎是否獲得學位,而必須通過兩個階段的國家醫師考試,拿到結業證書;之后必須進行2年臨床培訓,獲實習證明書者可申請開業許可證,成為正式合格醫生[10]。對部分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而且答辯合格者,授予醫學博士學位[11]。法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分學校理論學習6年和臨床住院醫生實踐2-5年,沒有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層次之分。6年理論學習結束后參加國家統一考試,根據成績按比例分流為兩個培養方向,未通過者轉入2年的全科住院醫生臨床訓練,通過者(1995年通過率為50%)繼續攻讀專科醫學文憑,需要4-5年。“專科醫學文憑”為法國臨床醫學的最高學歷[10,12]。可見,德國、法國的醫學生主要以獲得證書或文憑的形式畢業,雖然也設醫學博士學位,但這并非是從事醫師職業所必需的。德國、法國的醫學教育制度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特別設置的入學考試。德國的醫學生入學考試,采用定額形式,其競爭十分激烈,這樣能保證生源的質量,也確立了高等醫學教育繼續保持精英性的品質地位。多次參加國家統一考試。在德國,醫學生在校6年的理論學習期間,每個學習階段都要通過國家統考,畢業后還要通過國家醫師考試,才能獲得資格進入臨床訓練[10]。法國醫學院的學生在6年的理論學習結束后也要參加國家統一考試[13]。在校期間參加國家設立的醫學考試,從而獲得一定的行醫資格,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醫學教育的必需過程,這可以讓實習醫師合法地接觸病人而不引起患者及其家屬的投訴。區分全科醫師和專科醫師的就業崗位性質。法國醫學生畢業后,參加國家統一考試,并根據考試成績,按比例分流成培養全科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的兩個渠道[13],有趣的是,博士學位不是成為專科醫師的必需資格,恰恰相反,特別注重技能訓練的專科醫學文憑,才是醫學教育的最高身份證明。另外,其按比例的全科醫師和專科醫師分流方式,是國家確保有足夠衛生人力資源在基層服務的重要手段。#p#分頁標題#e#
2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制度分析
2.1基本情況
相對而言,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制度其過程比較復雜,但結果十分簡單。學位類型。目前我國的醫學學位為三級:學士、碩士和博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又分為注重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科研學術型和以臨床技能訓練為主的專業技能型兩種。學習年限。主要有3年制醫學專科教育(畢業時不授予學位)、5年制(部分學校是6年制)醫學本科教育(畢業時授予醫學學士學位)、7年制本碩連讀醫學教育(前5年為醫學本科教育,完成者可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后兩年為碩士研究生教育,畢業授予醫學碩士學位)和8年制本博連讀醫學教育(畢業授予醫學博士學位)。純粹的研究生教育(碩士或博士)學習年限為2-4年。獲得學位的途徑。在我國,高中畢業生根據高考成績和填報的志愿可能就讀三年制高職專科,也可能就讀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碩連讀或八年制本博連讀。大專文憑的學生可通過專升本考試進入本科學習2-3年后獲得學士學位。學士學位獲得者和碩士學位獲得者也可以繼續深造,通過考取上一級學位的醫學研究生,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實際上,學位的攻讀也可以是不連續的,例如,專科畢業生可以采用同等學力的形式攻讀碩士學位,本科畢業生也可以采用同等學力的形式攻讀博士學位。另外,在我國,并不嚴格限制非醫學專業人員報考醫學研究生,有些在職人員也可通過申請在職學習獲得相應的醫學學位。臨床實習資格問題。現行的醫學教育制度中,臨床醫學的專科生和本科生最后一學年進入臨床實習,七年制本碩連讀或八年制本博連讀的學生最后三個學年均在臨床實習,此外,大部分臨床專業的研究生也至少有1年時間在臨床工作。這些學生在進入醫院之前均缺乏必要的合法身份,因為他們一般在畢業第一年后方有資格參加醫師資格考試。在讀期間沒有設立國家統一考試,使臨床實習生從事診療活動的合法性受到質疑。畢業后的身份。在我國,不論醫學學位的有無,無論學習年限長短,也無論學習方式如何,任何一個醫學畢業生,都是當然的專科醫師。這就是我國醫學教育制度唯一最簡單的地方。
2.2存在的問題
1997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將醫學學位分為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兩種類型。1998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相繼頒發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并在全國43所高等醫學院校開展臨床博士、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工作。從此,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工作正式啟動。
二、開展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工作的意義
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宗旨是為了不斷提高我國臨床醫師隊伍素質和臨床醫療工作水平,促進我國衛生事業發展。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以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師為目標,注重臨床能力的培養,要求研究生在系統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本學科的臨床技能,提高被培養者臨床工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工作存在的矛盾
1.臨床能力先天不足與培養目標的矛盾。目前研究生生源主要來自應屆本科畢業生,地、市級醫院、基層醫療單位的醫務人員。由于經歷和閱歷的差異,入學前臨床技能訓練的條件和時間的不同,造成了研究生入學后臨床技能水平不一,總體臨床能力較弱的現狀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研究生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論考試成績,不少應屆本科畢業生為準備考研,在考試前很長一段時間就停止了臨床實習工作。實習時間不足,難以保證臨床能力培養的系統性和規范性。部分來源于基層醫院的學生,由于條件的限制,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規范性臨床訓練的機會。這些先天不足,為研究生入學后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一個研究生學習和工作的時間一般為3年,分兩個階段:(1)理論課程學習階段,一般需6個月;(2)臨床能力培養階段,一般安排2.5年。在臨床能力培養階段,要在所在的二級學科進行不少于三個三級學科的臨床輪轉,時間一般為9-12個月,剩下的時間(18-22個月)要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專科培養,同時,要完成學位論文,通過臨床能力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由于不少師生不能很好地處理臨床能力培養和科研論文工作的矛盾,甚至存在著“輕臨床重科研”的傾向,不能保證用于臨床實踐的時間和精力,導致臨床培養質量不高,培養目標難以達到。
2.論文質量要求過高與培養目標的矛盾。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的要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可以是個例報道、病例分析或在此基礎上寫出的文獻綜述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導師甚至培養單位在論文盲評、答辯等過程中,往往用同一標準評價專業學位論文和科學學位論文這樣就使得專業學位研究生在進行學位論文工作時,不得不用科學學位論文的標準要求自己,必須查閱大量的文獻,充分了解國內外所研究領域的科研動態,進行大工作量的實驗研究這必然會在時間上、精力上影響臨床能力的培養,不利于臨床培養目標的實現。
3.管理不嚴格與培養目標的矛盾。專業學位研究生進入臨床后,既要在相應的三級學科輪轉,又要在本學科進行臨床培養。一方面,由于同一屆研究生各自專業和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不同,各個臨床科室接受研究生輪轉的間期和人數不同,增加了科室教學的難度,易于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有些單位輪轉科室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監督和培訓工作不夠重視,科室內缺乏專人對研究生的學習、病歷和工作質量的管理監督,另一方面,由于學生輪轉期間脫離了導師的視線,導師在此期間難以對研究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嚴格,是造成研究生臨床技能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4.培養標準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矛盾。國務院學位措為解決醫學生畢業后如何當好醫師和繼續深造、提高學歷層次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條件。按照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標準,研究生畢業時應該達到衛生部頒布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中規定的第一階段培訓結束時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但研究生畢業后進行臨床工作時往往出現能力與要求不適應的情況為此,不少省市紛紛出臺要求研究生畢業后重新進行住院醫師培訓的規定,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一種否定。此外,本科學歷人員進入臨床工作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3年后方能達到住院醫師第一階段的要求,這時才允許其以同等學力在職申請碩士專業學位,但仍然要經過2-2.5年的培養,這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一種否定.
四、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工作的發展方向
1.創造醫學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醫學人才培養環境需要社會、學校、醫院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良性循環。首先,社會輿論應當大力宣傳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及患者對于醫學人才培養的關鍵作用。其次,在醫療管理體制的改革過程中,重視對手術分級管理的研究,讓不同級別的醫生診治不同難度的疾病,節約人力資源,為研究生及年輕醫師創造鍛煉機會;各級醫療教學機構需要做好宣傳工作,建立教學示教知情同意書制度,既尊重患者的權利,又主動獲取患者的理解。
2.加強研究生臨床實習前的統一培訓。針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先天不足的現狀,有的單位在研究生進入臨床實習之前統一進行崗前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有:實習管理流程、思想教育、崗位責任、醫療規范、護理常規、科研方法、醫療糾紛防范等。其中醫療規范、護理常規主要包括系統體格檢查、醫療文書的書寫、無菌操作規范等,目的是讓研究生在實習之前就對臨床工作中各方面的要求有一個初步而全面的認識,思想上對將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予以充分的準備,為臨床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3.明確培養目標,保證臨床實踐時間。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型研究生則側重于培養其從事臨床工作的實踐能力,以培養高級臨床醫師為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培養單位必須保障學生的臨床實習時間,增加實踐機會。在具體措施方面,有的單位規定了“七進七出”制度,即除了要求研究生跟隨臨床值班老師值班以外,早上七點半到病房,準備查訪前的工作,晚上七點才可離開病房。另外,與有重要臨床診斷或治療操作機會的科室建立恒定的聯系,如有腰穿、胸穿、骨穿等操作,研究生能及時獲得信息,及時到現場進行觀摩。
4.解決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之間的矛盾。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無疑是培養臨床碩士研究生的最佳形式,但要保證培養工作的質量,必須制定詳細的措施,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真正融合在一起,實行一體化、標準化管理。衛生部現在試點推行的住院醫師專科醫師準入制度,旨在建立臨床醫師的準入標準,是與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無縫連接的良好契機。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不同培養途徑的研究生在管理方式上不統一,大多由科研、教育、人事部門分別管理。建議采取一個部門管理的模式以保證培養的一致性。
擁有高超的醫術,
是人才培養的永恒主題
采訪一開始,孫豐源教授即直奔主題說:“醫改已經進行3年了,但在這一輪醫療改革中,醫生依然面臨尷尬的境地,這是不爭的事實。”
隨后,在記者提及5年前的那份提案時,孫豐源教授說:“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我曾向大會遞交提案,建議大醫院從醫學院校招收畢業生不要只看重學歷,更應注重動手能力,切忌學歷無限拔高,以至于有碩士生不招本科生,有博士生不要碩士生。”
孫豐源教授接著說:“在當今,醫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很難找工作,這是現實問題。別的不說,我自己帶出來的碩士生,畢業后求職也很艱難。很多碩博連讀的博士畢業生已近不惑之年,卻缺乏臨床實習經驗。從熟悉掌握手術操作的角度講,不論是年齡、精力還是動作反應等,年近40歲的博士生都不如20歲出頭的本科生。”
孫豐源教授感慨地說,醫學教育面臨很大的問題,教育體制和方式方法與基層單位用人標準不協調。醫學院校一味追求學歷上的教育,但不注重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所需技能的學習,這樣就會影響實際工作中醫療水平的發揮。因此,他認為,加強學生的技能教育以及素質教育至關重要。有鑒于此,孫豐源教授認為,醫學博士生更適合在科研崗位發揮作用,而不是一股腦兒地涌向臨床。
隨后,孫豐源教授說:“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醫生的作用?如何做好醫師的事業?這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而且,這幾天我們政協醫衛組討論的內容,有很多也是圍繞這個話題去發表意見的。我們暫時先把我們醫生的委屈、把我們醫生的牢騷放一邊,反過來看醫生的主體職責是什么?我本人認為,醫師培養,應該圍繞擁有高超的醫療技術這個宗旨,可以說這是永恒的主題。”
住院醫師培養的兩個“一刀切”現象
談到我國醫師目前的培養路徑,孫豐源教授說:“一名醫學生經過醫學院校數年的專業理論學習,雖然他們已初步掌握了基本醫學理論,具備了將來成為一名醫生的基本條件。但實踐證明,一名剛剛走出校門的醫學生往往還不能勝任醫療服務,還要經歷畢業后系統性的專業培訓,特別是畢業后的最初數年,對于一名醫學畢業生來講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國借鑒國外醫學教育的經驗,結合我國住院醫師培養的特點,衛生、教育等部門做出了明確規定,目前在某些地區試行住院醫師的規范化培訓工作,應該說這項制度有利于我國的醫學教育,有利于高素質醫生的培養和產生,將對我國的醫學事業產生積極影響。”
孫豐源教授繼續說:“我想著重說的是醫學生畢業后的繼續教育問題。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狀況是,在醫學生畢業后的繼續教育方面,最近幾年我們推行了一種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并在一些地區進行試點,下一步可能會在全國逐步推廣。但就全國試點的這幾年來看,目前的試點工作,我了解到的情況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的。根據我的調研,我認為,目前我們的住院化醫師培訓方面,存在兩個‘一刀切’的問題。”
孫豐源教授進一步闡述說:“我所說的兩個‘一刀切’問題,第一,是時間上的‘一刀切’。醫學本科生在學校通過三年規范化的繼續培養后,應該可以獲得研究生學歷。目前來看,有很多地區不管你是本科、碩士,還是博士,都要通過兩到三年――個別的是兩年、大部分是三年的培訓,我認為,這個時間對于本科和碩士就不公平。因為大多數省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缺乏科學性,表現為不分專業、不分學歷,所有住院醫師均要例行兩到三年的培訓,這種制度對于今后從事專業性極強的某些醫生來說,顯然教育周期偏長,所投入的時間與所獲得的收獲不成正比。”
“第二個‘一刀切’,就是培訓內容方面的‘一刀切’了。教育機構沒有考慮醫學生今后要從事的專業和你要培訓的是不是完全符合、是不是有必要進行培訓的問題。比如說,一名外科醫生要不要培訓檢驗科?他輪轉了一些必要的科室必然要花費時間,這對他有沒有意義,醫學生對這樣的安排有沒有積極性?另外,我們現在所設立的學科當中,亞專業非常多,比如說內科系統可能要有十幾個亞專科,每個亞專科都要醫學生進入基地去培訓,這樣的結果是,光一個內科系統,醫學生就可能要經過半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而且每一個亞專科又要輪轉消化內科,這可能跟研究生的專業關系不大。這樣的動機應該是好的,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但是他輪轉時間只有兩周,還沒有熟悉呢就又轉走了,這無疑等于荒廢了兩周的時間。我在調研時了解到了安徽、湖南、湖北,以及山東青島等地的情況,我們通過醫療會診等活動接觸到的醫師,往往對此都有意見,而且他們的積極性也不高。針對這些問題,在我們現有的醫療體制下,培訓的單位一般是不會給予重視的。這些醫學生,他們今后肯定也要帶學生、也要培養年輕學生的,輪轉者不是這個單位的人,他也不分配他工資,也不負責他什么,就是在這兒輪轉。輪轉的進化、考核機制也都沒有到位,只是在走形式。那么,這些醫生轉了一圈兒回來,我問他們你在干什么,有人就說,我也就是幫著老師推推病人,跟著老師一塊兒去轉轉病房、門診。有點兒思路的學生可能還會看看這個科室有什么特點等等,但真正掌握該學科知識的卻幾乎沒有。所以說,這種‘一刀切’的做法,總體趨勢還是有很大問題的。我認為,其具體表現可以歸納為:培訓、輪轉的專業科室過細,缺乏科學性和實用性。目前各個學科劃分較細,特別是在大醫院,一個學科可能細化為十幾個亞專業,如果每個住院醫師都要輪轉這些亞專業學科,每個亞學科輪轉的時間很短,有的只有一到兩周,這只能是走走形式,達不到真正的培訓效果。”
學以致用,真正實現規范化培訓目的
除上述問題外,孫豐源教授還認為:“培訓醫師的收入普遍偏低,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國目前醫生的收入仍然在較大程度上依靠績效,絕大部分的輪轉生沒有納入輪轉單位的績效考核范疇,不支付這部分人員的報酬,這些輪轉生只在原單位領取基本工資,盡管有的省市由行政主管部門給一些補貼,但是對于一名剛剛畢業的醫學生,本身已經歷了較長的學習周期,畢業后又面臨數年的較低收入,與其他專業畢業生的收入形成較鮮明的對比,又恰逢戀愛、成家之年齡,顯然會影響他們的實際生活,也會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有礙這些人員在培訓單位積極性的發揮。同時,我在調研中還了解到,由于培訓單位對培訓人員重視不夠,還會導致培養計劃很難實施。因為每個住院醫師輪轉的時間長短、人員水平方面的差異,面對目前復雜的醫療市場,輪轉單位較難做出實用的培養計劃,甚至有的單位認為這些人員不是‘本單位人’,存在重視不夠,管理不嚴的現象,缺乏培養規劃和具體指導教師,造成培養計劃不具體、落實不到位,其結果,仍無疑是‘走走過場’。”
針對自己所歸納出的住院化醫師培養的兩個“一刀切”現象,孫豐源教授認為:“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是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大事,也是提高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關鍵核心問題。高水平醫療服務的關鍵是醫生的素質和水平。那么,我們如何把一種非常好的機制措施,比如說住院醫師專業化培訓,去結合國外經驗和國內問題制定出一套科學的培養路徑呢?首先我認為,我們針對住院化醫師培養的大方向是對的,但怎么樣落實好,則是另外一個問題。特別是如何能夠讓醫學生切實可行地到輪轉基地能夠學到東西、有收獲,能夠起到三年培訓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必須研究的問題了。因為這些問題不解決,將會影響我們住院化醫師培訓制度的整體實施,更有礙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目標的實現。為什么這樣講呢?我打個比喻,比如說作為一個住院醫師,畢業以后,前幾年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他家庭的問題,有的還談戀愛。他可能在原單位得到基本工資,在輪轉單位什么都沒有,甚至有的夜班費都不給,那么他的積極性從何而來?往往醫學教育本身的學制比較長,教育周期長。如果這三年沒有收獲,我覺得是這種浪費。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如何真正落實,這是一個問題。”
鑒于上述原因,孫豐源教授說:“為了能夠更好地把住院醫師的培訓工作落到實處,不讓這些人員無謂地浪費時間,真正實現培訓目的,我認為:首先,我們要根據住院醫師的學歷和今后所從事的專業特點,制定培訓周期和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不再搞‘一刀切’,而真正做到科學性和實用性,不浪費時間,不走過場。其次,我們要探索規范化培訓住院醫生的收入的補償機制,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提高住院醫師的積極性。如可以采取行政主管部門的補貼和用人單位支付報酬相結合的形式,形成用人單位‘為我所用’、‘由我所支’,住院醫師‘勞有所得’應努力工作的良性機制。最后,培訓單位還要重視‘培訓’工作,確定不同專業的指導教師,建立完善的培訓計劃和嚴格的考核制度,將住院醫師的業務水平、工作表現納入今后晉升、培養的考核體系,做到學以致用,真正實現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目的。”
采訪到最后,孫豐源教授感慨地說:“我們設立一項制度,不能讓一代人受了損失以后才明白過來,然后再費很大的力氣去改正,我們不應該再犯這樣的錯誤。我們在制訂一個制度時,訂立之初,就應該是非常切實可行的。要想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就應該切實做到讓他們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我們最初設計這些制度的目的……”
肉芽腫性乳腺炎與普通乳腺炎不同,它是無菌性的,由自身免疫系統對自己的身體過敏而致,而且它造成的結果也和普通乳腺炎不同,患肉芽腫性乳腺炎的像一個多層多通道的地道。故針對它的治療不能用治普通乳腺炎的方法,像引流、穿刺、激素治療等等都不行。目前研究成功的西醫治療方法,只有通過手術去除病灶。
我國首席乳腺疾病專家、北京協和醫院乳腺首席教授黃漢源對前來看病的鄒穎說,“你想治這個病,要么是我,要么是他,不要亂跑了。”黃漢源說的他,就是杜玉堂。這兩個醫生,一位79歲,一位71歲。其他醫生常常把肉芽腫性乳腺炎誤診為其他乳腺疾病,從而也導致誤治。
治療的醫生少、誤診誤治多,這就是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治療現狀,也是許多新病種的醫治之難。
肉芽腫是新病種嗎
醫學專家介紹,肉芽腫性乳腺炎這個名稱實際包括乳腺結核在內的多種肉芽腫性疾病,但以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GLM)最常見,有的醫院穿刺或病理報告也常這樣寫,可以認同就是GLM。小孩3-5歲的經產婦,突發腫塊,有人微脹,有人劇痛,繼之紅腫破潰,數月難愈,早期與乳癌難辨,晚期與擴張癥難分。
但問題是,自1972年發現該病至今已是三十年,病史并不算短。可為什么現在醫生對肉芽腫性乳腺炎仍然認識不夠?即使不是癌癥,不危及生命,但它發病率高,關乎女性的身心健康,而且有這么大的社會需求,醫生為什么不去研究它?
杜玉堂解釋說,“一是認識不夠,它畢竟是一個新病種;二是醫生不重視,他認為不是癌就沒關系,死不了,就不像對癌那么重視,在思想上輕視這種病;再者,它治療起來非常困難,因為這個病復發率高,沒醫生愿意去治。”
事實上,我國提出“病種”的概念近三十年,作為一種“普通人的對病的種類的認識”,已被衛生部、各級行政機關和醫院普遍接受,指代每種病例所患疾病的第一診斷確定的疾病名稱。
那么,一個發現三十年的病還能算新病種嗎?
東南大學法學教授、衛生法學科領頭人張贊寧介紹說,我國現代漢語及醫學詞典對此并無明確解釋,各人各地理解均有不同。“據我考證,目前對新病種的理解是混亂的,沒有統一解釋。”
張贊寧將其歸納成三種:第一種是新發現的。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非典(SARS)從2003年到現在已有8年,但它相對其他甲乙型傳染病而言,也許在30年-50年后也仍可被稱為新病種,艾滋病也是這樣。“但我個人認為,新病種一般應以10年為限較好。”
第二種是原來未被列入,現在被列入了的病種。如手足口病,是個老病種,過去不認為是傳染病,但最近衛生部將其列入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在傳染病這一領域,手足口病就是新病種。還有新修訂的《傳染病防治法》將原來丙類傳染病中的肺結核、新生兒破傷風、血吸蟲病調整為乙類傳染病,將原來乙類傳染病中的黑熱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調整為丙類傳染病。那么在乙類傳染病中,肺結核、新生兒破傷風、血吸蟲病就是作為新病種加入的。
第三種則是新認識的病種。有些疾病比較古老,但未被人們所認識,現在被醫界認識了,有的還被重新命名。如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這種病過去就有,但人們對它沒有認識,將其統稱為“乳腺炎”,并作一般的乳腺炎治療。近30年人們對它才有所認識,將它從“乳腺炎”中分出來,所以它就是新病種。
即便是認可張贊寧的三種觀點,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新病種都能像非典一樣得到社會與醫學界乃至政府的高度重視。類似肉芽腫性乳腺炎這樣的新病種,面臨著醫院不愿意收、醫生不愿意治、新培養的醫學生不懂得治三個方面的難題。
醫院的“保守治療病”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開始推行醫療市場化政策,要求醫院要重視經濟效益和經濟管理。直到2005年5月24日,衛生部下屬的《醫院報》頭版頭條刊出了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的一次最新講話,并冠以《市場化非醫改方向》的題目,醫改的方向才慢慢扭轉。
“盡管我們已經不再主張醫療市場化,但在醫療市場化政策的指導和影響下形成的醫院管理制度并沒有改變,且其危害正在持續和放大。” 山東省聊城大學法學院教授孔繁軍說。
張贊寧提出我國的醫療收費體制上存在重器械、重儀器、重藥品,輕知識、輕技術、輕勞動的“三輕三重”現象。一個病人到了醫院診療,掛號費、診療費、手術費往往收得很低,而藥品費、器械費、儀器使用費卻很貴。
這種弊病的直接后果是“政府拿不出醫院應該得到的利益,導致醫院向患者要,而這種機制使得醫患關系越來越糟糕,但政府短時間內確實又拿不出來這么多的錢。難呀!”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直言。
另外,由于當前醫患關系的緊張態勢,醫院針對一些較為復雜的疾病,通常采取“防衛性”治療措施(如保守治療,遵循所謂的醫學常規),不愿做帶有一定風險性的手術,以避免自身陷入醫療糾紛甚至醫療事故中去。江蘇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夏民認為這也是醫院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患者都曾被醫生建議過進行“單純性切除手術”,因為對于疾病來講,那是最直接、最少風險的治療方法,而且列入醫療保險的報銷范圍。但如果使用新技術或藥品來治療,就會因該技術或藥品不在醫保目錄中而無法報銷。杜玉堂則認為,治療漿乳、 肉芽腫等乳腺疾病,是應當保留的,即使切除了腺體也要保留乳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以后想鼓起來很容易。我們要強調的是為漿乳或肉芽腫犧牲整個是不值得的,我不贊成做‘單純切除術’,我知道全國各地有人在做,但我呼吁刀下留乳。”
利益預期較少導致的醫生缺乏
醫院畢竟只是接受病患的載體,最直接診病的還是醫生。
杜玉堂認為,即使醫生確診病人患了肉芽腫性乳腺炎,也不愿意治這樣的病。做手術時,劃開表皮之前,里面的病灶如何沒辦法預測的,只能手術時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所以手術常常需要三個小時,有的甚至長達五六個小時。而且手術后病情容易復發,因為只要有一點病灶未清除干凈這個病就會再發。復發的病人找回醫院,加劇醫患關系的緊張。所以,醫生、醫院都不愿意接收肉芽腫性乳腺炎病人。
杜玉堂將他的手術過程形容為“如履薄冰”。但是這樣的手術,據杜玉堂醫生說,他每做一次收入是一千元。
“在當前形式化的科研考核和以資歷為主要標準的職稱晉升制度下,醫師的科別選擇就有了包括個人發展在內的長遠利益和經濟效益為主的眼前利益的綜合考量的理由,”孔繁軍說。
醫生的職稱包括初級職稱(醫士、醫師/住院醫師)、中級職稱(主治醫師)、副高級職稱(副主任醫師)、正高級職稱(主任醫師)。一位正規醫學院本科畢業的學生的職稱之路是這樣的:完成五年的醫學本科之后到醫院進行一年的實習,申報執業醫師,在通過了全國統一的考試之后,第二年可獲得執業醫師證書,成為醫師;繼而,參加并通過全國英語考試和計算機考試,申報醫師資格,評審通過后獲得主治醫師職稱;五年后,發表三篇省級論文,參加兩項科技進步獎活動,再通過計算機考試和英語考試,可申報副主任醫師職稱,也就是高級職稱。
“職稱晉升和職務升遷的壓力,科研造假和論文抄襲替代了嚴謹的學術研習,因此,對新病種的忽略或漠視也就是自然的了,”孔繁軍說。而從眼前利益來看,“醫療美容、眼科、腦科、腫瘤科、皮膚科、性病、輔助生殖等科別利益水平高,專科醫師就更愿意關注,但像肉芽腫性乳腺炎這樣一些需要下大力氣研究而利益預期較小的,便很少有人涉足。”
缺乏癥的另一面是醫生的先天不足
盡管利益導向出現了失衡,但倘若更多的醫生能夠在正式進入行業之前,就選擇一些新病種作為學習、研究方向,顯然也不會在醫治新病種方面出現醫生匱乏的現象。可是,我國醫生培養制度卻存在著先天不足。
以杜玉堂為例,作為一名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的專家,他一開始也不知道如何治療這種病。
2002年,杜玉堂第一次看到這種病,而且發現醫生們總治不好它,作為一個治療乳腺疾病已經25年的醫生,他好奇了,開始泡圖書館、做筆記、畫手術圖,把全國關于這個病的病歷、論文字字句句研究了個遍。一研究就是五年。
閉關不出診、篇篇論文仔細琢磨、做統計病歷表……這樣的專注和探索在醫學界已經很少。
缺少了專注和研究精神,醫生們就很難認識到這種發病率不斷攀升的病。孔繁軍認為,醫生的培訓多是以師承方式進行,缺少必要的理論學習和研討。“由此造成培訓后的醫師在其后的自主從醫過程中,經驗型的模仿治療多,研究型的創新治療少,”那么,“新病種出現認識不足、誤診誤治也就不出奇了,”孔繁軍說。
不足癥一:基礎教育缺位
記者翻閱了一些醫學院的教材,發現很多教科書的版本還停留在10年前,甚至30年前,而醫學是“一個醫生如果5年不學習,將有30%的知識淘汰”的學科;醫學院的教學受傳統觀念影響,采用灌輸式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生搬課本里的條條框框。
正是這樣的醫學教育體制使得醫生認識不到肉芽腫性乳腺炎與其他普通乳腺炎的區別,誤診誤治,即使治不好病人,也沒有進一步研究。
對此,王岳提倡“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做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方式。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疑難問題情景”中,通過老師與學生的合作來解決真正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問題的學習”的關鍵是培養出具有實證精神和質疑、批判精神的“人”,而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
即假設醫學院能夠在學習期間,就對一些新病種,進行針對性教學,顯然會直接影響他們日后的科別選擇。
另外,王岳認為在醫學教育中要凸顯職業教育的特點。在發達國家,醫學教育首先確立為職業教育,即在完成大學高等教育后針對有志于醫療服務的畢業生進行的重在培養職業能力的教育。學生報考醫學院時往往有非常明確、成熟的人生理想,他們選擇讀醫學院校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為患者排憂解難,共同面臨生死的考驗。這種職業精神使醫生在其執業的過程中立足患者的利益,努力研究如何為患者治療。
事實上,從杜玉堂進入肉芽腫性乳腺炎這個領域的過程看,大多數醫學院的學生在這一階段并沒有專業的選擇性意識,使得對于類似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新型、更為精專的疾病沒有針對性學習。 “我國的醫學教育僅僅針對高中生,其報考的學校和專業受到父母的較大影響乃至干預,”王岳對《方圓》記者說。
不足癥之二:醫學實踐的傾向性不夠
醫學是一門實踐學科,醫學院的學生必須經過實習才能畢業。而成為一名執業醫生的前提也是必需通過實踐技能考試。衛生部《醫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規定,通過醫師資格考試評價申請醫師資格者是否具備執業所必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這個考試包括了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這足見對醫生實踐技能的重視。
但是在醫生培養的過程中,這種重視卻沒有其他配套制度來保證。張贊寧告訴記者,醫學院的實習時間安排過短,名義上有一年,實際上只有不到半年時間,因為這一年的實習還包括了寫畢業論文的時間和畢業生找工作的時間,而實習成績所占畢業生成績的比重過輕,一般只作參考成績考慮,幾乎沒有誰因為實習成績差而畢不了業。
“在不少醫療損害案件中,就是由于醫務人員缺乏實證精神,完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和經驗判斷草率作出診斷。這很可能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釀成終生的痛苦。”王岳說。
對此,孔繁軍總結道,要真正體現出醫學專業的實踐性特點,“是否可以用臨床觀察或病例調查等方式來替代畢業論文,實習教學與理論學習是否可以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等,都值得考慮。”
醫學教育中的問題使醫學院學生難有解決問題的研究精神,實踐技能培訓的種種缺陷又使他們缺乏動手能力,而這兩方面是醫生培養制度中最關鍵的兩個環節。
新病種的研究
是否需要上升到制度層面
我國2009年新修訂的《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應履行努力鉆研業務,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的義務。但該義務并沒有相關法律責任的規定。相反,從事醫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學術團體,參加專業培訓,接受繼續醫學教育,是醫師在執業活動中的權利規定。
也就是說,沒有哪個制度或者法規約束醫生對像肉芽腫性乳腺炎這樣的新病種進行研究。
孔繁軍也并不贊同以防患性的管理制度來約束醫生。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或完善應然性的引導制度,即讓醫生明白應該怎么做,可以怎么做,而不是過多地強調不能怎么做,即變防患性管理機制為鼓勵和引導性管理機制。要鼓勵醫生形成“向善”的思維定式,而不是“向錢”。但他也明確,這不僅需要一部法律的修改,而更多的是微觀層面上的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變革。
在王岳看來,曾經醫生講究“懸壺濟世”、“仁心仁術”,現在則是不考量疾病自身或患者利益只立足自身利益最大化;更有甚者醫患雙方反目成仇、對簿公堂,也發展出職業“醫鬧”。 醫療法律關系源于委托行為。而委托行為往往具有人身依附性,即委托人與被委托人間的委托行為是建立在對對方人格信任基礎上的,如法諺所云:“無信任即無委托。”所以,在社會上,原本很難找到比醫患關系更應穩固、信任對方的法律關系了。但是這些年的臨床工作中,我們漠視、放縱醫院、醫生的種種逐利行為。最終的結果就是,醫患賴以和諧共存的信任基礎徹底被毀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