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0 07:27: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承紅色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271-01
一、保定地域文化發展現狀
2006年,保定市頒布了《保定市建設文化大市規劃綱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建設特色地域文化的戰略。在經歷近十年的建設發展中,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體而言,保定的地域文化建設立足如下幾個方面:豐富城鄉文化生活;推進創作發展,豐富藝術文化;重塑古城形象;紅色資源開發;發展文化產業;完善公共服務,創造特色文化發展的配套環境。
根據《保定文化資源概覽》的相關內容,結合保定市文化資源的利用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文化資源沒有有效利用,已經利用的文化資源尚未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古都建設資源過度開發;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模式單一;曲藝與工藝文化特色傳承困難;特色地方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失衡;校園文化資源開發的專業性有待加強;廣場文化資源經濟開發與文化傳承失衡。
二、保定地域文化的核心及其作用
保定市是我國文化古城之一,擁有戲劇之鄉、民間音樂之鄉、民間特色藝術之鄉等美稱。同時,保定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保定市兼具燕趙文明,更富明清及抗戰文化。同時,保定市古建雖以明清為主,但豐富的曲藝文化則覆蓋更多的歷史,因此,以上特色文化資源作為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應該做到全面協調、一體性綜合開發。從文化的傳承來看,保定地域文化豐富廣博,是燕趙文化的源流、載體,是紅色文化的搖籃、支撐。對于保定市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地域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動力,也是目標。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挖掘、研究、弘揚、開發利用地域文化已經成為保定增強地域競爭力的有力措施。
三、保定地域文化傳承的路徑及對策
(一)構建特色文化符號。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設中必須立足保定的地方文化資源情況,甄選具備保定地域特色、能夠被受眾所接受的特色文化定位,設計鮮明的特色文化符號,提升保定特色文化與城市形象的鮮明性。
(二)整合地域優勢文化資源,深入保護性開發。保定文化旅游的發展必須采取經濟、社會、歷史、文化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模式,必須注重合理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提升文化資源開發高度,進行品牌開發的模式,配合現代化博物館和會展等方式對短暫性、季節性文化旅游資源產品進行大力宣傳,并逐漸形成文化旅游資源的產業化模式,將社會經濟和文化效益聯系起來,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實現京津冀文化產業聯動。促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是合理配置文化資源并提升文化產業經濟創造力的必然選擇。京文化體現了皇城文化、政治文化、工業文化、科技文化;津文化體現了沿海文化;保定則是直隸傳統文化,且更為豐富、多元、厚重。保定文化與京津文化同根同脈,將具備延展性的文化資源作為支點和粘合劑,彌補保定文化產業的弱勢地位,促進京津冀文化協調發展。培養保定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和名優品牌,進而依托文化產業化發展戰略,來全面整合文化資源,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強文化空間規劃與建設。
(四)全面構建地域文化建設的配套環境。保定市地域文化建設離不開完善的配套環境,尤其是政府必須增加對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資源開發的政策引導、扶持與保護,為其發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等,才能夠更好的促進保定區域文化建設發展。
(五)提升文化建設中的社會參與。在本專題保定市居民問卷調查中,數據顯示提升城市文化的宣傳途徑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占40.05%;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占31.30%;學校加強基礎教育占15.92%;加大資金投入占11.14%。因此,要充分的發揮社會媒體的作用,加強區域文化建設宣傳。圍繞地域文化定位及文化內涵,制作特色文化宣傳片,通過各種傳播媒體進行宣傳,著重強調保定的歷史人文、城市形象、投資環境、發展空間等,提升保定特色文化在全國甚至在世界的知名度。保定是省內高校最多的城市,要加強高校文化活動參與度,發揮大學生群體力量,促進大學生活動與社區文化活動聯動,提升特色城市文化活動頻率,實現活動內容、形式多樣化。
參考文獻:
[1]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2]徐李全.地域文化與地域經濟發展[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
一、推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革命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
教育是革命紀念館的核心功能,已被社會廣泛認可。革命紀念館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基地建設的同步推進。推進基地建設,要加快紅色資源整合力度,加強宣傳和引導,發揮革命紀念館資政育人的作用。
(一)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凝聚全社會強軍力量。革命紀念館中因收藏有戰爭年代留下的諸如機槍、步槍、手榴彈等軍事武器,逐漸成為青少年和廣大群眾接受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要求革命紀念館在深入研究軍事武器的基礎上,創新思維,探尋國防教育新路徑,提高資源利用率。除在主展廳內配合文字、圖片陳列外,軍事武器可以應用到特色展覽和國防園建設中。將軍事武器根據類別、功能、使用年代等進行重新組合,以軍史展的形式展出,視覺沖擊力更強,有利于觀眾對軍事武器進行系統了解,強化國防意識。條件成熟時,革命紀念館可以考慮創建國防園,調動觀眾參觀和學習的熱情,在社會范圍內普及國防知識,增強國民國防素質,為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力量。
(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紀念館社會價值和意義的體現,是推動紀念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要善于整合利用這些寶貴資源,挖掘其歷史內涵,放大其教育功能。革命紀念館要立足深厚的革命歷史文化,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對紅色資源進行加工再利用,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
(三)推進德育教育基地建設,培養有為青年。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偉業的肩負者,做好他們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教育是革命紀念館的靈魂。
二、開發紅色旅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來,紅色旅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來革命紀念館參觀的游客日益增多。紅色資源是紅色旅游發展的基礎和靈魂,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是開展紅色旅游的重中之重[2]。順應形勢發展,革命紀念館要主動作為,加大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爭創高品質、有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為游客奉上一份精神大餐。
(一)堅持“紅文結合”,提升旅游品位。發展紅色旅游的第一要務,是要抓住紅色文化這條主線,找準旅游和文化的切入點,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游方式傳輸給觀眾,精心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培植時代精神支柱。革命紀念館要對已有的紅色資源進行二次加工,以革命歌曲、戲劇、小品、電視劇、紀錄片、郵票、明信片、首日封等形式回歸游客視野。這些紅色資源的衍生產品不僅發揮了紅色文化的教育引導功能,而且有助于宣傳推介紅色景區,社會效應顯著。
(二)加強聯合,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同一地域開展紅色旅游的景區往往不只一家,借助政府或媒體力量,展開同步宣傳可以實現共贏。革命紀念館要進一步挖掘和擴展紅色旅游的內涵和外延,整合區域特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旅游景區精品線路,做大做強紅色產業。
(三)融入市場,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紅色旅游既是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的新形式、新途徑,又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3]。因此,革命紀念館發展紅色旅游要因地制宜,融入當地特色產業鏈中,推動經濟繁榮發展。如,向旅行社和旅游團體推介特色文化產品和地方特產,擴大產品宣傳,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三、挖掘紅色資源,深化黨史研究
革命紀念館豐厚的紅色文化為研究黨史提供了廣闊平臺。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學習、研究、宣傳好黨的歷史,有利于黨史工作充分發揮“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
二、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基本概述
1.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概念。
筆者對各個研究學家所給出的紅色旅游人力資源概念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其基本概念可以概括為紅色旅游資源人力資源就是指對紅色旅游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能夠對紅色文化進行傳播的,并能夠提供紅色旅游發展所需要的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的總和。相關的研究學者將紅色旅游人力資源分為三類:核心人員,科研教育人員和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開發不同于我們平常提到的人力資源管理,二者之間具有本質的區別,當前所涉及到的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特征的邊緣學科,主要是在宏觀上對現有的和潛在的人力資源通過培訓與開發、職業生涯規劃、組織發展等途徑和培訓、教育、就業與使用、學習、規劃與配置等手段,對其所具有的潛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開發,比如說對人力資源的智力、體力、應急能力以及其他綜合素質進行開發,來實現人力資源各方面素質的提升,并達到對人力資源進行發掘和利用的目的。與人力資源管理相比,人力資源的開發更傾向于長線回報的投資。除此之外,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應該按照紅色旅游行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來進行,以實現紅色旅游行業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紅色旅游行業在傳統旅游行業的基礎上,又添加了政治性、文化性等特征,比普通的旅游行業具有更強的廣泛性和包容性,為了更全面的體現紅色旅游的這些特點,更好的促進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參考旅游行業的基本構成要素可以將紅色旅游人力資源劃分為現實和潛在兩大類,具體劃分的化可以分為五種:核心型人力資源、支撐型人力資源、依托型人力資源、支持型人力資源以及后備型人力資源。
2.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特征。紅色旅游行業的人力資源不僅應該具備普通旅游行業人力資源的各種特征,還應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1群眾性。
紅色年代離我們并不遙遠,紅色旅游資源就在我們身邊,革命與建設正在進行中。紅色地區仍然存在一些建在的革命前輩以及一些革命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國家對紅色文化的倡導以及紅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為紅色旅游文化的開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為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發展和培養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一定的開發條件,為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和群眾基礎。
2.2政治性。
紅色旅游是紅色工程的一部分,屬于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富民工程的一部分,是為了響應國家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的策略而開展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色彩。在這一工程開展的過程中,紅色旅游人力資源不僅承擔了推動者、組織者、建設者和維護者的作用,還起到了紅色文化傳播載體的作用。紅色旅游人力資源所具有的政治特征要求在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對人力資源以及其他相關人員進行一定的具有政治性質的思想教育,建立與之匹配的道德情懷。
2.3較強的知識性。
紅色旅游人力資源不僅要具有普通旅游行業人力資源所具有的管理、營銷等知識和技能,還應該熟練的掌握紅色地區的革命歷史、建設歷程、革命事跡等,并對革命精神具有一定高度的領悟。實際環境中,應該將這些知識點作為基礎,運用一定的手段使其豐富化,并具有一定的渲染色彩,來感染參觀紅色文化的人們,促進其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對革命精神的領悟。紅色旅游人力資源與其他行業的人力資源相比,需要強的知識性和技術性才能夠完成任務。
2.4高度的兼容性。
中國在長達數十年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培養了不同專業,擁有不同技術的具有多樣性的人才隊伍。在政府對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的倡導下,以及紅色旅游文化對其他行業的促進下,這些具有高技能、高學歷的人才能夠在對其本行業進行服務的同時,也能夠在紅色旅游行業中發揮其聰明才智,為紅色旅游行業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紅色旅游人力資源多具有的高度兼容性不僅能夠促進紅色旅游行業的發展,還促進了紅色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2.5創新性。
紅色旅游行業與普通的旅游行業相同,都是將游客作為其重點服務的對象,按照旅游經濟發展的規律,針對游客對具有新、奇、特、異等特點事物的追求,在正確政治方向的引導下,向游客提供具有新、奇、特、異等特點的倡議和功能產品,以達到增加紅色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想要實現這一目的,就應該要求紅色旅游人力資源以及其他的相關人員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
三、目前我國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現狀與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現狀。
文章提到過,紅色旅游人力資源具體可以劃分為五部分,我們主要這幾個層面的角度出發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進行研究。
1.1從核心層、支撐層的角度出發
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培訓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紅色旅游行業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紅色旅游作為文化旅游中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通過對其調查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全國承接紅色旅游的旅行社已經超過兩萬家,星級飯店大約10000家。紅色景區當地也設立了接近200萬家,紅色旅游的相關就業人員大約在8000萬人左右。這些數據表明了紅色旅游行業的發展速度好使比較快的,為紅色旅游的繼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而且還為紅色旅游人力資源支撐層中培育核心型人力資源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人力條件。紅色旅游人力資源在培訓工作中主要呈現了范圍廣、參與人數多、培訓形式多樣化、培訓涉及的知識面廣、參與培訓層次高、激勵性強等特點。
1.2站在支持層角度上看
關于紅色旅游的研究社團、文化藝術團體的活動也比較的頻繁,為紅色旅游行業的發展營造出比較和諧的環境,為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從08年至今,各種以紅色旅游和弘揚紅色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社團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出現,為紅色旅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我國存在各種形式的紅色文化研究會,紅色文化國際交流會,紅色社區等團體,這些團體不斷的走向專業化,這些團體通過方式比如說舉辦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吸引了大量的紅色文化愛好者和崇拜者,向其傳輸了大量的紅色知識,為紅色旅游提高了大量的專業人才。
1.3如果站在后備層的角度
全國范圍內各大旅游院校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每年各大院校都為紅色旅游人力資源輸送了大量的人才,正在源源不斷的為紅色旅游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后備型人力資源。尤其是近年來學校、各個學院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活動都為紅色旅游儲備了一定的后備人才。比如說每年吉林師范大學都會開展為其一個月的紅色文化節,以征稿或者主題晚會的形式面向全校的師生進行了紅色文化的宣傳。或者部分重點大學也通過碩博論文的選題等形式培育了高級紅色旅游研究和開發、管理的后備型人才,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統一的開發規劃。
相關人員缺少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信息進行分析,因而缺少對人力資源進行開發的統一的規劃,又由于在人才招聘過程中,在人才的選擇、培訓、開發過程中都缺少一套完善的管理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力資源開發,也影響了紅色旅游的發展。
2.2缺少合理的培訓系統。
由于紅色旅游文化發展的比較快,沒有對紅色旅游專業進行明確的定位。導致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出現了重培訓輕開發;重視技能提升,忽略道德教育;重視實踐培訓,忽視理論培訓等現象。這些問題大大抑制了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導致人力資源結構上不合理,管理、技術、服務等人員在人數、年齡等比例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尤其缺少高學歷,國際化人才。
四、如何促進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
1.優化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構成結構。
首先應該制定一個全國范圍內的統一的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在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之后,對全國紅區的實際需要進行分析總結,制定合理科學的人才開發規劃;其次,逐步對規劃進行完善。合理的規劃出人才開發的輕重點,實現技能與德育的雙向發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僅應該重視短期培訓,還應該對其進行長期的開發。同時加強對開發過程各個環節的管理;再其次,建設紅色旅游人力資源數據可和信息平臺,對紅區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包括紅區的革命事跡、紅色文化等,會同當地的教育部門等其他部門,建立人才數據庫和信息平臺,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現代化。
2.提高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培訓質量。
首先,促進人力資源培訓的規范化,堅持以人為本,參考市場導向,以經濟效益為培訓的中心,不斷對人資開發過程進行改革,培養更多優質的人才;其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培訓的首要地位。紅色旅游具有一定的政治性,這就要求人資應該具有合格的職業道德,政治思想等;再其次,在培訓過程中,不斷對培訓的內容和方法進行適當的創新,使之符合紅色旅游的發展要求,對培訓內容進行實時更新,著重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以及應急能力,培訓手段應該區域多樣化,促進人才對培訓內容的掌握;建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考核制度,將培訓情況也作為考核的一部分,提高培訓的質量。
3.建立專業化的人資培訓基地,加大對國際型旅游人才的培養力度。
設立專門的旅游教育機構,定期開展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活動,為培養國際性旅游人才提供平臺。
禮玉,是古代先民在祭祀、朝覲、社交、軍旅等相關禮儀活動中使用的玉器。先秦時期[1]是我國古代傳統方色理論的形成時期,先民將方色思想與政治、經濟聯系起來形成獨有的中國方色文化。
一、前言
方色理論運用于傳統的祭祀制度,尤其是廣泛應用于禮玉之上,不僅對于研究禮玉六器的功用具有重要作用,還能揭示六器的深層次含義。一些學者也在對禮玉六器與中國傳統方色思想的研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這一問題。例如,馮時《自然之色與哲學之色―中國傳統方色理論起源研究》一文中指出,方色理論之于禮玉六器等各種禮器,是其思想在內容和形式上統一的體現[2];任愛君《試論古代草原宇宙觀之五方色文化傳承》一文中將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比,指出中原地區“五方色觀念”的起源與形成,與古代農耕社會的歷法制度以及宇宙觀念的具體發展存在聯系[3];宋亦瀟《禮玉“六器”的陰陽性別及與四神的關聯》一文中認為“六器”有陰陽之分,指出其與四神陰陽說之間的關聯性,并對它們與陰陽五行說的關系進行探討[4];肖世孟也注意到禮玉六器與方色理論[5],但沒有做進一步介紹。
回顧前人研究成果,我們發現上述學者的研究很少將禮玉六器與方色理論結合起來。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再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期厘清方色與六器的對應關系。
二、禮玉六器與方色理論配伍的闡釋
中國傳統的方色理論基本內涵表現為五色配伍五方,由于中國魍車氖笨展叵當硐治時間決定空間,因此方位被賦予顏色,也就意味著時間被賦予了顏色。下面,筆者將禮玉六器與方色理論及其衍生的相關問題來闡釋“六器”之含義。
1.以蒼璧禮天
玉璧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由研磨谷物的石環狀石器演變而成,多為扁平狀圓形,中央有穿孔。商周時期玉璧均為圓形,較前期較小。以蒼璧禮天的原因據西周史墻盤銘言“青幽高祖,在微靈處”可知一二,“青幽”指天色[6],又因璧多作圓形,所以古人認為天是圓的、青色的。隨著時間的發展,玉璧被當作是天地、王權的象征,蒼璧禮天則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2.以黃琮禮地
距今5000年前玉琮就已出現,為內圓外方、中有直孔的柱狀玉器,少量內外俱圓者。商周時期玉琮數量逐漸減少,形體偏小且多素面,一般作為禮器使用,是權力的重要象征。琮作為祭地之器,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樸素觀念。《周禮?考工記》曰:“畫繢之事:雜五色……土以黃,其象方。”又有《白虎通義?號篇》曰:“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可見,黃色是五行中央土之正色,土居中宮,能調節金、木、水、火之不足,以黃琮禮地便表達了人們對權力和地位的渴望。
3.以青圭禮東方
玉圭由新石器時代石鏟、石斧等發展而來,多為長條形,上尖下方。玉圭三代時多為天子、諸侯等有身份之人參加典禮時拿在手中的信物,真正的玉圭出現于商代,有平首和尖首之分。周代玉圭長條形為主,多素面。《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親執耒耜的現象一直持續到漢代,《后漢書?明帝記》記載“親執壁,恭祀天地”,這體現了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張乾元先生《〈畫繢〉考辨》一文中認為東方為木性,太陽始升于此,萬物隨之茂衍,在時為春,其色為青,又“云從龍”。按古代天干東方屬甲乙木,以青圭禮東方表達了先民祈求東方行雨以保佑農業豐收的期望。
4.以赤璋禮南方
新石器時代晚期時已有玉璋,商早期流行,商中晚期逐漸減少。“半圭為璋”,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形式有多種,其中用以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為赤璋[7]。南方為火性,在時為夏,其色為赤[8]。紅色代表南方。按古代天干南方屬丙丁火,又《詩經》云“濟濟辟王,左右奉璋”,故以赤璋禮東方表示的是先民希望天下太平、穩定的美好期許。
5.以白琥禮西方
白琥表面刻有虎紋,有的鉆孔或無孔。鉆孔的稱為虎形玉佩,可佩戴;無孔的稱為玉虎,可作。又按其功用可分為白虎和虎符,其中用以祭祀西方之神白虎的玉器為白琥。西方為金性,太陽退降于此,在時為秋,其色為白。按古代天干西方屬庚辛金,以白琥禮西方表達了先民對避邪、禳災的期望及農業豐收的向往。
6.以玄璜禮北方
玉璜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中,為弧形扁平狀,兩端有穿孔,可系繩佩戴。商周時期成為人們流行的佩戴物,尤以春秋戰國時期興盛。所謂半璧為璜,如果說璧象征天的話,璜則為一半的天,喻意權力、等級的削減[9]。北方為水性,在時為冬,其色為黑。按古代天干北方屬壬癸水,嚴冬之時,以玄璜禮北方表達了先民祈求神靈庇佑的愿望。
三、結語
上文筆者通過對禮玉六器與方色配伍的闡釋,大體上理清了“六器”與方色理論結合所形成的更為豐富的內涵。但本文所研究的問題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禮玉六器的功用及代表意義的論述上,希望以后的研究者能給出更為準確的理解。■
注釋:
[1]本文所指的先秦時期取其狹義,主要指夏商周三代.
[2]馮時.自然之色與哲學之色―中國傳統方色理論起源研究[J].考古學報,2016,(4):65.
[3]任愛君.試論古代草原宇宙觀之五方色文化傳承[J].論草原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54.
[4]宋亦瀟.禮玉“六器”的陰陽性別及與四神的關聯[J].民族藝術,2014,(3):76-77.
[5]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O].博士學位論文,武漢大學文學院,2011:54.
[6](美)汪濤.顏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涵義探幽[J]郅曉娜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7]集雅軒主.祭祀山川之禮玉:玉璋[J].陜西檔案,2015,(2):6.
[8]張乾元.《畫繢》考辨[J].美術觀察,2003,(10):22.
[9]青林.淺述六器與中國玉禮文化[J].東南文化,2012,(5):11-13.
參考文獻:
(1)(西周)周公旦著,徐正英,常佩雨譯.周禮(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66.
(2)(清)陳立撰.白虎通疏證,吳則虞點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7:69.
(3)(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注.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7:97.
(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65.
(5)楊伯達.論中國古代玉器藝術[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2):156.
(6)王仁湘.散說“弄璋”與“弄瓦”[N].光明日報,2016-07-08(5).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5)03-0043-03
筆者結合“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專題數據庫”的建設實踐,通過對“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專題數據庫”開發的價值解讀、需求分析等方面的探析,對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數據庫建設問題進行討論,以期為解決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資源建設困境提供有益的參考。
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數據庫建設的價值解讀
1.1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本身具備的價值
作為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人文、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及民俗研究價值。如在人文價值方面,客家山歌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隸屬漢族民歌的勞動歌音樂雛形之一,對于我國漢族民歌起源及其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研究價值。而在20世紀30年代,出于中央蘇區革命和建設的政治需要,客家山歌開始了與紅色歌謠的嫁接過程,成為紅色歌謠的母體,具有十分珍貴的藝術保護、傳承和發展價值。同時,由于客家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蓋了客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飽含著豐富的客家文化信息,從而在客家山歌中體現出客家人豐富獨特的人文精神。在經濟價值方面,以客家山歌的文化品牌價值、特色文化價值以及音樂附加價值共同構成了客家山歌的經濟價值,特別是目前傳統音樂作為一種旅游文化資源愈加受到社會的認可和推崇,更加凸顯客家山歌無形的經濟價值。
在其他方面,首先,以大量存在的反對封建統治、反對壓迫、反對迷信和爭取自由平等的傳統山歌和以直接為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代表的革命山歌和新山歌,說明了客家山歌在各個歷史時期所體現的社會功能和影響;其次,客家山歌繼承和發揚我國《詩經》的優良傳統,語言豐富、生動形象,含有大量的古漢語,對客家歷代詩人具有很大的影響,具備非常明顯的文化藝術價值;最后,由于客家山歌凝聚了千萬客家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成為客家人歷史文化、勞動生活以及民俗風情的縮影,因此,以民俗學的角度,透過客家山歌,可以看到客家民系在歷史進程中的變化和發展,看到客家民系豐富的文化和多彩的風情,這對于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和民俗具有一定的價值。
1.2地方高校圖書館實現專題特色資源數字化的價值
專題特色資源數據庫是當前圖書館館藏建設的重點,是地方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知、共享,實現信息服務的社會化和網絡化,體現了地方高校圖書館在當前數字環境下適應信息服務趨勢,創設自己服務品牌應對挑戰的重要價值。
1.2.1數字環境下適應信息服務發展趨勢。數字環境下,讀者信息需求的內容、信息獲取方式、信息需求載體都發生了變化,由此帶來對傳統信息服務模式的沖擊,專題特色館藏資源數字化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在數字環境下邁向個性化信息服務、知識化信息服務、移動化信息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1.2.2創設圖書館服務品牌。服務品牌作為圖書館使命與價值追求的表征,是圖書館文化的顯性載體。創設圖書館服務品牌,特別是以特色資源為基礎打造特色服務是改變地方高校圖書館服務形象及生存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
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建設需求分析
2.1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
2005年5月20日,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廣東“梅州客家山歌”就名列其中。梅州客家山歌歷來由民間口頭傳承,目前隨著唱山歌的歌手隊伍嚴重老化,不少優秀山歌手也相繼去世,加上青少年已不喜歡唱山歌、聽山歌,山歌演唱青黃不接、后續乏人的情況日趨嚴重,因此,搶救和保護梅州客家山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刻不容緩。
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擔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責任。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建設的開展,可以使各種類型、格式、內容的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信息被加以甄選、著錄并保存,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信息資源保存體系,成為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傳播和展示的平臺,從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2.2地方區域文化發展和旅游開發的需要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梅州客家山歌進行全面收集整理以及開發利用,將有利于梅州地方文化的豐富多樣,促進梅州地方文化的發展。
梅州地區地處粵北山區,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發展基礎的多方面原因,經濟欠發達。但梅州擁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具有發展旅游產業的優勢條件。目前,旅游業已成為梅州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旅游獨特性業已成為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重點。而梅州客家山歌以其獨特的音樂藝術特點,具備地方旅游業獨特性的良好展示點。因此,以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為平臺,為梅州地區旅游業與梅州客家山歌探索有機結合提供支持,針對梅州客家山歌和梅州旅游業進行深入研究和開發,對于梅州地區旅游在音樂方面展現獨特性就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實用價值。
羅鏗: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數據庫建設實踐探討*羅鏗: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數據庫建設實踐探討*2.3地方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的需要
音樂教育的價值體現在人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和對人文理念、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及對藝術的感知。作為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已成為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發揮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客家山歌作為民間歌謠的一種,同時又是一種即興的口頭文學,是客家人在拓荒、墾植的山間勞動生活中,把挑擔、砍樹、撐船勞動時有節奏的呼吸哼出曲調,把與遠山或河對岸的人高聲交談變成歌聲而產生的,是客家人勞動生活與大山緊密聯系的真實寫照。客家山歌的勞動歌、四季歌、生活歌、訴苦歌等類型多樣的山歌,反映了當地的歷史傳統、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通過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平臺提供的山歌文化資源,讓學生通過客家山歌深刻體會客家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對理想的追求、對未來的向往,認識客家的優良傳統,得到真和善的啟迪,提高識別生活和洞察人生的能力,從而豐富學識,提高其人文素質。
2.4教學及學術科研的需要
隨著高校特色化的觀念越來越被眾多國內高校認可,不少地方高校將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納入地方高校特色化建設范疇,而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在這一方面尤其明顯,是梅州地區高校客家學特色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的建設,首先通過館藏紙質資源的數字化轉換,將有關梅州地區客家山歌文化的圖書專著、書目數據、期刊論文、地方雜志、地方報紙、地方史志資料等數字化;其次通過網絡渠道,以客家專題研究網站、客家研究機構網站等提供的各類型梅州客家山歌網絡資源;最后依靠尋訪,如尋訪本地客家研究機構、客家組織團體搜集、保存的有關客家山歌方面的口述歷史資料、田野調查資料、珍稀山歌唱本資料、四五十年代梅州山歌劇團演出的新山歌劇劇本等資源。由此可以為學校的特色專業教學及學術科研參考提供橫向的客家地區山歌文化交流資源和縱向的客家地區山歌文化學術研究的資源參考、利用平臺。
3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設計
3.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信息組織框架設計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提供知識化資源平臺,在數據庫組織架構方面應體現客家山歌文化資源知識組織的模型及框架。信息組織框架設計是一個數據庫建設的核心問題,關系到所建設的數據庫資源全面與否、分類合理與否、查詢方便與否、利用科學與否的關鍵。設計合理有效的信息組織框架可以充分體現數據庫的意義和作用。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的組織結構必須體現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的科學類分,盡可能涵蓋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的資源整合。結合已有特色數據庫建設實踐經驗,應以一次文獻信息為主,二次文獻信息、三次文獻信息為輔的方式進行信息資源的組織和揭示;以全文、題錄、文摘、圖像、音頻、視頻和多媒體等為資源類型的表現形式對數據信息進行整合。
根據音樂學科專業特點和用戶需求,以梅州客家山歌文獻數字全文資源、梅州客家山歌藝術賞析資源、梅州客家山歌教學輔助資源、梅州客家山歌新聞信息資源等構建數據庫組織模塊(見表1)。
3.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平臺的選擇策略
在數據庫平臺的選擇上,以科學發展的角度,按標準化原則選擇數據庫平臺。自行研發的平臺雖然在功能特色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建設標準不一的數據庫容易造成各數據庫間出現信息孤島效應,不易于信息資源的有效交流和傳遞,尤其對于特色數據庫建設以后實現區域間或聯盟間的信息資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礙。
因此,在符合本地特色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應以標準為依據,采用專業數據庫提供商的成熟軟件平臺搭建。鑒于CALIS在國內特色數據庫建設方面的影響力及數據庫建設后的資源共享問題,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可參考CALIS特色數據庫建設標準,遵循“分散建設、統一檢索、資源共享”的原則,盡量選擇經CALIS認證的TRS、TPI、方正德賽、快威、義華、中數創新等系統,使開發的數據庫系統具有更廣泛的開放性和可移植性,在數據庫建設當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4結語
以CALIS建立的目標和思路來看,其“建成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資源特色、服務于高校教學科研和國民經濟建設、方便實用、技術先進的專題文獻數據庫”的發展思路無疑是正確的。破解目前高校圖書館、特別是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專題數據庫建設存在的困境,在于對建設意義是否具有充分的認識、對數據庫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是否分析透析,在數據庫建設上是否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導,唯有這樣,地方高校圖書館才能跳出當前特色專題數據庫建設的瓶頸,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田莉莉.贛南客家山歌的人文價值及其傳承與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考古,2011(1):203-205.
[2]廖夏林.銅鼓客家山歌的經濟價值功能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0(12):116-113.
[3]溫萍.“客家山歌”的社會內涵和價值[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2(2):15-19.
[4]徐大平等.地方特色專題數據庫選題若干問題研究――以陜西地區為例[J].情報雜志,2012(2):174-177.
時期,國難當頭。江安中學——這座干部的熔爐,奔涌出多少抗戰鐵流,他們以赤誠之愛,澆鑄出中華民族精神的豐碑。
時期,風雨如晦。江安中學——這個人才的搖籃,養育了多少熱血志士,他們以忠誠之心,追尋著華夏大地新生的曙光。
和平崛起時期,百舸爭流。江安中學——這塊老區的花圃,綻放了多少芬芳桃李,他們以篤誠之志,構筑了神州大地靚麗的風景。
紅色孕育了赤誠。72年來,江中人秉承紅色的理想,把紅色的印記滲透到每一代師生的心靈深處,轉化為一種品性,一種氣度。
二、赤誠孕育真誠
“做真人,行誠篤。”在改革開放風起云涌的今天,江中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以“真誠”呵護著這方凈土。學校堅持“以質強校為第一方略,創新管理為第一要事,校風建設為第一抓手,環境打造為第一載體,幸福校園為第一追求”的“五一”舉措,傾力打造“五精”型文化校園:精致的教師形象、精細的工作態度、精心的育人課堂,精品的萃英氛圍,精彩的教育質量。全校師生“做事講認真,相處貴真誠”,真誠做人、真誠管理、真誠服務。
學校始終秉持“以人為本,文化關懷”的辦學理念,著力建構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依法辦學、尊重知識、愛惜人才。除在學校顯要位置設立校務公開欄、開展“我為學校獻一計”及四個意見箱等“傳統規定動作”外,還將黨員干部聯系師生談心談話制度常態化和長效化,要求所有黨員干部利用生活會、座談會、個別談話等多種形式開展“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面對面”談心活動。每個行政人員都有若干由學校統一制作的“談心記錄單”,將談話對象的基本情況、談話原因、談話內容、談話形式、談話反饋等情況進行及時、如實地記錄,每周交行政辦公會匯總交流。
學校不定時、不定地、不定人召開“小型教代會”,大家就學校發展中的一個或幾個話題,獻計獻策,群策群力。小型教代會”成了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一個智慧碰撞的平臺、一個求真務實平臺、一個民主管理的平臺。教師們驚喜地發現:破舊辦公桌椅及時更換了,辦公環境整潔舒適了,食堂飯菜品種豐富了,生活用熱水不用費心了,學習培訓更有針對性和實效了……諸多快事不一而足。教職工們工作生活更舒心、安心、稱心、順心了。
學校精心實施五大工程。一是師德師表工程。要求教師在師德上行為示范、愛生如子,在業務上嚴謹治學、授人以漁,在工作上合作互助、真誠奉獻。二是青藍提升工程。堅持“以老帶新,以新促老”,資源共享,攜手共進,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三是研教協進工程。創新自主研修、同伴互助、學術沙龍、校際聯動等研教方式,打造優秀學術團隊。四是筑臺助推工程。評選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壇新秀,舉行“真誠杯”教學比武,為全體教師創造機會,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五是人文關懷工程。積極打造安心樂教的溫馨校園,讓教師時時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處處體驗到真誠的尊重與關懷。
以人為本,鑄魂強師的舉措搭建了教師成長的“立交橋”,多元、多維、多向的培養機制助推著教師群體的騰飛,也逐漸鑄就了一支頗具老區風采的“五特”型教工團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合作,特別能攻關,特別能進取。近幾年,由江中教師獨立主持或參與研究的國家級、省市級課題達24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有495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282篇論文獲市級以上等級獎。學校先后涌現出數十名全國模范教師、特級教師、江蘇省科普工作先進個人、南通市學科帶頭人、南通市骨干教師、南通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優秀班主任等。十多位教師參加省市學科優秀課評比、教師基本功大賽,均取得優異成績,獲一二等獎。
在歷史的傳承和現代教育理念的融通中,學校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開展“六真誠”系列教育活動:對自己真誠,做一名求真向善的人;對父母真誠,做一名孝敬父母的人;對他人真誠,做一名樂善好施的人;對集體真誠,做一名熱愛集體的人;對社會真誠,做一名奉獻于社會的人;對祖國真誠,做一名立志報國的人。全員、全程、全面育人的德育模式,務實、求新、濃郁的真誠教育,催開一樹繁花。于是,就有了貧困的學子感受溫暖的笑容,有了給親人的真誠表白信,有了搶救落水兒童的英雄壯舉,有了上百次拾金不昧的記錄,有了社區敬老院老人的夸獎,有了20多家單位給學校送來的錦旗和表揚信……
讓每一個精靈都自由翱翔,讓每一個學生都幸福成長,這是江中人的執著追求。學校開發的體藝“2+1”項目活動課程、科技活動課程、學科類活動課程、社會實踐課程等,有寬度、有跨度、有力度、有厚度,讓學生真誠地感動于課程文化所彰顯的魅力。
在第八屆如皋市中小學獨唱、獨奏、獨舞比賽中,石涵宇同學獲得十佳歌唱選手榮譽稱號,祝蘇君、盧心雨等同學獲得十佳民樂選手榮譽稱號。在如皋市第六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上,學校榮獲優秀展演組織獎、優秀節目組織獎、曲藝小品節目創作和表演一等獎。在全市陽光體育運動會上,學校劍術表演贏得滿堂喝彩。學生參加“如皋之韻”美術、書法和攝影作品比賽、全國網絡讀書競賽、全國“金鑰匙”小發明創造暨科普知識競賽、“世紀杯”作文大賽等,紛紛斬獲大獎,可謂捷報頻傳、好戲連臺。
從2006年至今,學校連續八年榮獲如皋市高中教育教學綜合評估一等獎。曾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示范學校”“江蘇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健康促進學校”“江蘇省平安校園”等數十項榮譽。近年來,全國各地教育界有上千人次來校考察學習和掛職鍛煉。
三、真誠根植江中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5.04.026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477(2015)04-086-03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全國各地留下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充分挖掘這些資源,將其引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對于提升教學效果,增強課程的吸引力、說服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創建地方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相結合的特色教學模式,則必須把握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基本問題,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踐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整體性思考。
一、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的調整
教學目標是任何一門課程教學首先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它決定著教學的方向。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對于這些課程的教學目標,、教育部等部門的相關文件有著明確的規定。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在教學目標設定上應在遵守國家規定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文化的特點對目標進行微調。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原則性與靈活性。堅持高校思政課的意識形態性,是教學目標必須堅持的原則。地方文化資源,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反映在教學目標上不能一味上綱上線,提升其意識形態性。在目標設定上,應從地方文化資源的具體內容出發,以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熱愛地方文化的情感為主。根據地方文化資源類別,確定個性化教學目標。地方文化資源既有精神層面的思想傳承,也有文化傳承的物質固化,對于不同類別的文化資源,要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偏重于物質方面的文化資源,在教學中應側重于認知目標,深化學生對地方文化資源的認知與理解;偏重于精神方面的文化遺跡,要著重于培養情感,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精神體驗。
二、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增補
現行高校思政課作為體現國家教育方針的一種載體,其意識形態性、政治性、主流性等特點表現突出。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與我國的主流文化息息相關,全部使用統一的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系列教材,為規范一致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方便。事實也證明,這也是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得力措施。但是,教學過程中某些教學內容因理論性、抽象性過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學效果。將豐富多樣的地方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可彌補課本教學內容的不足,對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關于這一點學術界有著共識。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取舍。首先要遵循政治性原則。要考慮地方文化資源是否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只有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相一致的文化資源才能成為教學內容。比如一二九師革命精神就適合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其次,與教學主題相契合原則。在高校思政課中,包含著不同的教學主題。因此,地方文化資源的選取必須與教學主題相契合,否則,借助地方文化資源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也就成了空談。例如:在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可將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穿插其中,闡釋愛國與友善的意義。
三、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手段的更新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的灌輸法為主,缺乏創新,難以吸引學生,而地方文化資源的介入將大大改變這一傳統模式,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手段的更新。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悠久的歷史,孕育出邯鄲獨特的十大文化脈系:博大精深的趙文化、華夏始祖的女媧文化、開啟農業文明的磁山文化、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文化、沉雄剛健的鄴都文化、雕刻精美的北齊石窟文化、豪放粗獷的磁州窯文化、感悟人生的夢文化、享譽中外的廣府太極拳文化以及雄壯激越的紅色革命文化。在思政課中,這些豐富的內容,可結合專題演講、課堂情景劇、微電影等多種手段來進行展示和再解讀,將枯燥的理論講授轉變為學生的自我探索性學習。專題演講。專題演講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性學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邯鄲的豐富文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演講題材,教師可指導學生搜集整理材料開展課堂演講活動,從不同角度詮釋對邯鄲文化的理解和表達對第二故鄉的熱愛,深化對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解。課堂情景劇。課堂情景劇是引導學生以課本知識為出發點,由學生自設情景、分配角色并在課堂上以短劇形式再現的靈活生動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邯鄲歷史名人事跡為依托,引導學生做穿越式情景劇表演,在課堂上既可再現趙武靈王的英姿颯爽,也可演繹廉頗、藺相如的刎頸之交,還可現場挑戰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之說,這種寓教于樂的互動方式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微電影制作。近年來,微電影以其短小、精煉、靈活的形式風靡于互聯網,把微電影引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教師可借助微電影這一新興藝術方式把邯鄲地方文化與思政課緊密聯系,通過微電影的藝術形式,用鏡頭記錄生活,凝聚微力量,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四、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高校思政課教學就其目的性而言,既承擔著傳播知識的重擔,也擔負著培養道德情感和傳承價值觀的責任。在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對知識傳授、價值觀的傳承比較重視,對情感培養則相對忽視,這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傾向于課堂教學有很大關系。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部分高校推行了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模式,即將有關教學內容不再通過課堂教學來傳授,而直接帶領學生去實地體驗。這種改革方向,有效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而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則給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契機。首先,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可以突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體驗性特點。知識和價值觀接受過程,必然涉及到情感。不帶有情感的、冷冰冰的知識傳授和毫無生命活力、毫無熱情的價值觀說教,不會取得好的效果。人不僅是理性的精靈,還是感性的動物。傳統的課堂教學,體驗只能停留在老師的講解中,現實的情感體驗無法真實的獲得,學生對知識或內涵于其中價值觀的體驗,也只能是想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運用,為體驗提供了一種現實途徑。而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又進一步拓寬了這一渠道。例如邯鄲成語典故眾多,聯系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繼承傳統文化部分,可以將學生引領到與成語故事有關的文化遺址,進行講解,在現場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其次,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可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幫助。現行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更多強調參與社會實踐,即理論與現實的聯系與對照。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尤其是物質文化遺址場所的介入,為實踐教學提供了鮮活的教材。例如教師可充分發揮邯鄲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組織學生參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參觀和一二九師司令部,現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使其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習,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最后,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可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新方式。鼓勵、引導學生以思政課中所學觀點,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精神實質。例如教師可推薦學生以“邯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舌尖上的邯鄲”、“楊氏太極文化的發展”等學生感興趣且具有探究價值的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書籍報刊、實地參觀、調查走訪、聽學術講座等方式搜集資料并分析處理,形成觀點、撰寫論文。這種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實踐方式,有助于打破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題、以課堂為場所的傳統教學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從“遙遠”變得“親近”,從“空洞”變得“飽滿”。總之,高校思政課教學應積極借力地方文化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途徑,創新教學方式,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模式,為思政課教學注入勃勃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田傳信.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及其價值[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3(3):106-110.
[2]葉靜漪.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J].北京教育,2013(2):6-8.
[3]戈麗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學園,2013(31):18-43.
一、美術教育觀念的文化性
當下,新課程標準要求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初中美術教學是美術課程教學中重要的一環,要求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培養人文精神。首都師范大學尹少淳教授曾闡述:“美術作品就是要在廣泛的文化背景中產生的。”因為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謂文化情境,實際上指的是一件美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因此,美術課堂的學習內容應該視為一種文化的學習。當然,傳統的美術教育觀念依然影響很大。其表現在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技法的訓練。曾經在某中學的美術課堂上做過一次抽樣調查:什么是美術課?學生們認為答案就是畫畫,持這種觀點的學生占了被調查學生數的百分之九十多;學生們對美術作品的認識依然停留在古典主義繪畫和超寫實繪畫中。雖然新課改已經進行了多年,但整個社會的認識、甚至美術教師的觀念,依然停滯不前。
二、美術作品的文化性
每個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創作的,而藝術作品也體現了文化的影響。初中7年級美術課本中有關介紹四川美院院長羅中立教授的作品《父親》,這幅作品的成功完全是時代背景造就下的產物。作品描繪了后的改革開放,還處于動亂歲月中的國家。作者用一只圓珠筆來預示著改革春風已經到來了。作者飽含深情,用巨幅畫的形式,借克洛斯超寫實手法,刻畫出一個勤勞、樸實、善良、貧窮而又敦厚的老農的特寫形象。老人烏黑的面龐,因為微笑而堆積出一條條車軸似的皺紋;因為勞累而粗糙的手讓人聯想到曾創造了多少麥穗和稻谷?缺了牙的嘴,又進食多少粗糠腌菜?他身后是經過辛勤勞動換來的一片金色的豐收景象。因為這位老農的形象已經遠遠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早就不是羅中立筆下的大巴山農民,而代表的是中華大地上所有的農民。正是他們辛勤的勞動,才養育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他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精神上的父親!
三、美術課堂的文化性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不斷嘗試新的授課方式,很多課堂文化性逐漸很好的體現出來。例如,初中8年級課本中有介紹關于地方文化特色的章節。那么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就應該考慮到各個環節如何加入文化性。以安徽省為例,任課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安徽地方特色文化來充實本章節內容。譬如可用傳統的徽州黃梅戲、鳳陽花鼓、阜陽剪紙、廬陽花布、傳統的筆墨紙硯等來引出教學內容。提出問題也可以用地方歷史人物和景點,例如:安徽的名人李鴻章、段祺瑞、曹操等,景點黃山、皖南的西遞、宏村、金寨縣的梅山水庫、天堂寨等。筆者曾經聽過一節關于地方人文性的省級美術優秀課,這位上課教師的導出就是一段黃梅戲。伴隨著熟悉的鄉音,大屏幕展開的是一幅幅生動的徽州沙畫。畫面帶領觀眾以孩子般純真的視角去觀察徽州的古建筑。觀者身臨其境,仿佛看到了西遞宏村的美景,看到了斷橋殘雪,看到了美麗的南湖秋色,看到了各種秀美的徽州建筑。這實際上就是該教師很好運用了觀者對于地方特色文化的認同。
而在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上,文化性的補充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藝術作品。以欣賞課關于吳冠中先生的水墨畫為例。吳冠中的作品雖然畫面很簡潔,顏色只有少量的黑色和大幅的留白,但是其作品的內涵和精華就是對中西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煉。這背后所體現的是畫家本人的思想和主張。將中國寫意元素和西方抽象元素融入畫面,把自己內心的激情融入點、線、面、色彩和獨特的構圖中。他的作品帶有鮮明的中國色彩和現代性。可能學生會在課后美術作業中關于技能技法的表現很一般,但是可以體會出吳冠中藝術創作的藝術語境和特點,從中受到啟迪。這也是美術課堂文化性的成功之處,能讓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中學生體會出作品的文化性。
在課程設計里滲入文化性,需要思想確立和不斷嘗試。例如初中7年級《生活中的色彩》一課中,通常我們對顏色的第一印象來自于西方的定義,即顏色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而西方美術的革新也與顏色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地方的顏色特點來源于我們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色。例如:陜北的黃土高原給與我們的顏色印象是質樸的。即使是扭秧歌時的大紅大綠的著裝也是那么的和諧。而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寓意”,認為黃色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榮耀,所以皇帝的衣服是黃色的。而紫色則代表著貴氣。所以王侯將相著紫色服飾。同時黃色比較其他顏色,屬于中間色。試想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中庸之道,其代表的是整個民族的基本性格。因此黃色代表著國人對于事物和未來的幻想,萬物和諧,平穩,安寧。紫色象征著富貴、紅色代表喜慶、白色和黑色代表著肅靜。所以這才有了名師樂嘉的性格色彩測試,這反映了美術課堂確實需要文化性。
四、結論
中學美術課堂需要文化性。文化性的注入可以提升學生整體的認知層次。課堂文化性的培養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大有益處的,順應了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使學生在保持對美術興趣的同時,還能表達自我情感和創造想象能力。美術課程不知不覺滲入審美教育的現代意識,把握好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關系,融合了現代科學的教育理念。在美術教育發展的道路上,文化性的地位已經顯而易見。
參考文獻:
以沙灘三賢為核心的湘川書院,崇尚讀書、倡導廣泛閱讀。而現在的現狀是沒有閱讀的習慣,溫總理曾說: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我們在傳承這一優秀歷史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教育特點,將尚讀教育作為我們的特色文化,提出了“閱讀天下、豐樂人生”的辦學理念,試圖通過閱讀,為學生奠定一個豐富、快樂的人生基礎。閱讀天下包括閱讀天下的經典書籍和閱讀天下的人物事理:豐樂人生,是閱讀天下要實現的目標。通過閱讀天下,不僅充實學生的知識使學生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還要使過上學生快樂幸福的人生。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享受閱讀的快樂,快樂的充實自己的人生.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校訓,以“現代書苑、讀書樂園”為辦學目標。
二、打造書苑環境文化,營造閱讀氛圍
書苑文化是指在繼承湘川書院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將現在的學校打造成一個書香學苑,以“書”育人,讓學生浸潤書香,彼此交流,使其成為一個學術、文化薈萃之地。近年來,學校投入大量經費用于校園環境的改造,欲打造書香氛圍濃郁的“書苑”學校:一進校門,抬頭便可見文化墻上有崔巒先生題寫的“閱讀天下,豐樂人生”的辦學理念;拾階而上,操場邊上有“尚讀”文化花池,文化石上剛勁有力的字跡由著名的沙灘文化研究學者黃萬機先生題寫;操場左側的貴州文化墻述說著貴州文化的輝煌歷史;古色古香的沙灘文化墻向人們講述著“湘川書院”的悠久歷史;沙灘文化墻旁邊的開放式讀書廳,為孩子們提供了自由閱讀的空間;裝飾一新的學生閱覽室,為學生創設了溫馨的閱讀場所;漫步走廊間,新樓可看到以充滿童趣的連環畫形式的有關沙灘三賢的故事的版畫,舊樓可看到古人刻苦求學故事的版畫;步入每一間教室,老師們在班級文化中更是有創意地滲透著“尚讀”的文化理念,各班都設立了溫馨的班級“圖書角”。
三、快樂閱讀,享受閱讀之快樂
1.立足常規課堂,開設閱讀指導課。為了探索有效的課內外閱讀形式,學校通過“4+2”群文閱讀和課外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效率,欲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尚讀”教育課堂形式。
2.校本課程,充實閱讀內容。我校整合德育方面已經初顯成效的“文明行為儲蓄活動”,組織編寫校本教材《儲蓄文明 傳承美德 養成好習慣》。該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編寫,分為低段、中段、高段三套,內容包括:愛國篇、誠信篇、禮儀篇、勤學篇、健體篇、勞動篇、安全文明篇。各班教師在實踐中也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性地使用校本教材:各班制定出詳細的《爭星細則》,對做得好的同學及時在班級“爭星榜”上進行鼓勵;期末各班根據學生爭星情況進行評比,評出“愛國星”“誠信星”“禮儀星”“勤學星”“健體星”“勞動星”“安全文明星”各一名,樹立典型并在全校范圍內進行表彰,這些活動的開展使校本教材的內容更加被兒童接受,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
3.利用午休課進行課外閱讀導讀。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學校自2011年起還將午餐后的時間利用起來上課外閱讀指導課。每天午間,在舒緩的音樂聲陪伴下,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課外書籍,成為了豐樂校園一道獨特的風景。有些班級的老師更是別出心裁:在布置語文家庭作業、假期作業時采用了讀書、讀報、讀刊的方式,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普遍好評。今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天,遵義市電視臺《太陽花》欄目播出了我校學生讀書交流會的特別專題節目。體現學校文化特色的大型節目《尚讀》和情景劇節目《樂讀》分別獲遵義市第四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紅花崗區第四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4.趣味大課間,營造樂讀氛圍。學校充分利用常規的大課間活動,對其進行重新編排,將“尚讀教育”理念滲透到大課間活動之中。現在的大課間活動內容豐富,趣味性強,有常規的課間操、班級好書推薦、學堂樂歌律動、千人大誦讀、繩操等。不僅達到學生鍛煉身體的目的,還能讓學生在優美旋律中、朗朗讀書聲中感受讀書樂趣。
5.開展讀書活動,感悟書香魅力。學校緊緊圍繞“尚讀教育”理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如,世界讀書日所屬一周,全校舉行隆重的閱讀周活動;學生以閱讀材料為藍本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學校、班級定期開展“豐樂講壇”讀書交流活動;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開展漂書活動等。
6.展示閱讀成果,激發閱讀自信。一是班級每月要評比“閱讀之星”,公布在書香才藝榜中。學校在期末評選“湘川書香班級”“湘川閱讀之星”,并頒發獎狀。二是通過校刊《尚讀教育》《學生優秀作文集》《學生好書推薦稿》等展示學生閱讀成果。
四、落實教師耕讀文化,建設書香團隊
我校的教師文化是耕讀文化:勤耕耘,廣收獲。在實踐中,以“湘川講壇”為載體,以語文教師為主力軍,逐步帶動其它教師參與閱讀、反思、交流活動,促使老師們不斷開闊眼界、提高自我,一支獨具魅力的書香團隊正在逐漸形成。
1.舉辦教師讀書交流論壇。根據學校制定的教師必讀、選讀書目,每位教師每年都征訂自己所需的報刊、書籍等。老師們每月至少讀一本書,讀后撰寫心得體會。為了促進教師多讀、多思、多交流,學校每學期要舉辦兩次教師讀書交流論壇活動。
2.舉辦教師反思交流論壇。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也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要求老師們每課進行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做到每兩個月進行一次教學反思交流論壇。論壇根據學科特點分為語文、數學、綜合三大教研組進行,論壇上,老師們暢所欲言。為了調動老師們的積極性,反思論壇中發言的老師,在績效成績中均有獎勵。
通過上述種種活動,老師們的綜合素養和能力逐漸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逐漸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主力軍。我校現有省級骨干教師2名、市級骨干教師4名、區級骨干教師3名;唐昌琴老師、王曉艷老師、詹永老師在今年4月貴州省級閱讀課題開題會上分別執教閱讀指導研討課;詹永老師獲遵義市第四屆語文優質課評選一等獎,白先進老師獲遵義市數學優質課評選二等獎、區級數學優質課評選一等獎,孫金燕老師獲區級“珠心算”優質課評選一等獎,沐興萍老師獲區級小學科學教師技能競賽一等獎……2012年度省級論文評選我校7位老師的論文獲一等獎,區級“教育敘事”征文活動我校三位老師獲一等獎。還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元月,我校9位老師承擔了銅仁市石阡縣小學語文、數學教師的培訓工作。
五、重視科研課題研究,助推特色建設
為了更好地推動學校文化建設,我校積極探索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整合模式。“課內悟方法,課外求發展”是閱讀教學的規律,是學生素養形成的必然途徑。教師在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學校現結合“紅色遵義 多彩校園”特色學校建設專項課題《課內外結合小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的探索》,積極探索課內(教師)和課外(社區、家長)共同參與的方法,促使更多的力量參與到引導學生閱讀的行列中。相信學校文化建設與教育科研的有效結合,必將會促使學校“尚讀”文化建設取得新的突破。
六、特色學校建設,推動學校走上發展新臺階
2011年至今,學校不斷實踐“閱讀天下,豐樂人生”的辦學理念,探索“尚讀教育”特色建設,在區域范圍內走在了前列,取得了初步成效。
1.2012年11月2日紅花崗區教培教研中心在豐樂小學舉行了“閱讀習慣養成教育現場會”,得到了參會領導和教師的高度評價。
2.黨建工作如何服務學校中心工作我們做了有益的探索,2013年1月紅花崗區三屆一次黨代會70余名代表參觀考察學校特色建設開展情況。
3.2013年4月11―12日,貴州省教科院立項課題《培養小學生閱讀習慣與興趣的實踐研究》 開題會在我校舉行,全省148間實驗學校校長、老師參加。
4.2013年5月,遵義市第二批校長提高暨特色學校建設培訓班來到我校考察、交流、培訓。同月,遵義市“紅色遵義 多彩校園”特色學校建設專項課題開題暨工程推進會在我校舉行。
5.《基礎教育參考》《貴州教育》《學語文之友》《遵義晚報》《遵義電視臺》等均報道了我校的“尚讀教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F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1-0124-01
一、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特點鮮明。慶陽市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加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致使慶陽的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民俗文化產品種類繁多、特點鮮明。慶陽的民俗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慶陽香包刺繡、慶陽剪紙、環縣道情皮影、隴東窯洞文化、紅色文化等五大類,民俗文化產品也是種類繁多,既包括慶陽香包,剪紙,皮影,刺繡,泥塑,根雕等為代表的物質形態的,也包括以慶陽皮影道情,隴劇,雜曲,民歌,荷花舞,嗩吶藝術,徒手秧歌,社火等為代表的非物質形態的,同時,圍繞婚喪嫁娶活動所形成的一系列民間文化風情也很具有獨特性。由于開發程度的差異,慶陽的民俗文化以慶陽香包藝術文化最為典型。
(二)產業規模效益突顯、文化產業化之路基本形成。根據慶陽市統計局資料顯示,截止2013年4月17日,慶陽文化產業名錄庫核查入庫工作已經全面完成,法人單位共計423家,其中全市有民俗文化產業公司110多家,正式注冊的56家,對外設立營銷窗口43個。2012年第10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展出民俗文化產品200余萬件,吸引參觀人員達10萬多人(次),累計銷售113萬件,銷售額達1123萬元。2012年慶陽市八縣區文化產業投資完成7.9827億元,從業人員70220人,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6.8254億。
二、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發展缺乏品牌意識,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主導行業的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而主導行業的發展則需要品牌產品的帶動。慶陽市雖然提倡以香包為主導產品,但是特色不明顯,生產廠商缺乏品牌意識,行業內生產廠商由于涉獵的產品種類繁多,行業內分工層次較低,因此主要產品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不利于產品的品牌化,產業發展缺乏持續的動力。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趨同現象明顯 。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是在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產業化水平較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該產業發展受到重視的程度較晚,發展的市場化水平較低,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中沒有形成以核心產品為牽引的經營機制,追求全面且簡單地發展模式,生產廠商涉獵的產品種類多,但是該行業內不同廠商生產差異化程度很小,生產趨同現象明顯。
(三)產業發展市場化水平不高,投融資體系建設有待完善。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尚處于繼承傳統文化的階段,整個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完全的適應市場化的模式,突出的表現是文化企業的運營模式沒有完全地市場化,沒有成為市場的主體,政府的補貼和干預行為尤為明顯,文化企業發展缺乏市場競爭,活力不足;利用市場手段對于文化企業的調控不夠,政府進入和干預的程度過大,導致文化資源配置適當和低效率;文化企業的投融資體系建設有待提高,主要是民營資本與國營資本待遇不對等,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積極性受挫,部分民俗文化資源存在國家壟斷。
三、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傳承與創新的模式選擇
(一)進一步加快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建設步伐。民俗文化產業化有利于文化交流與合作,增強文化的影響力,有利于文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有利于增強文化的傳播,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因此民俗文化產業化是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產業化的發展必須以市場化的高度發展為前提,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一是要建立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提供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二是政府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市場競爭規則以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構筑完備的市場競爭體系;三是要進一步提高開放的程度,允許更大范圍的民營資本進入。
(二)建立健全民俗文化產業保護的法制環境和行業準則。構筑完備的法制環境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備前提。完備的法制環境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護行業的健康發展,極大的保護民俗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和正當的經濟利益,從而調動企業生產和研發的積極性,特別是要有針對性的制定科學合理的行業規范準則和規章制度,有效的規范文化企業的行為,從而提高文化企業的運行效率。
(三)創新營銷模式,加快網絡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慶陽民俗文化產品營銷更多是政府搭建平臺,主要以各種藝術節的形式來進行營銷,營銷的手段和形式單一,除此之外的營銷手段都比較簡單,利用現代化營銷模式較少。因此,應該充分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營銷,搭建快捷全面的營銷平臺,一方面可以降低營銷的成本,提升營銷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擴大營銷的范圍,擴大其影響力。
(四)以項目帶動為出發點,提升文化產業層次。產業的發展需要原始積累,在產業原始積累階段,產業項目的帶動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式,通過各種項目的帶動,可以進一步改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以項目帶動為出發點對于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園項目是《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確定的重點文化產業發展項目,計劃建成一處集公共文化服務、民俗文化產品研發交易、文化產業孵化培植及旅游于一體的民俗文化產業集聚區。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進一步改善,產業發展的層次將會極大地提升。
參考文獻:
[1]石齊;產業經濟學(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孫永生.張彥喜;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甘肅農業, 2006(03)
[3]黃立群;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湖南大學,2011
[4]盧渝.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與對策[J].新華文摘.[5]強雙龍;甘肅省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