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7 08:18: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營養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營養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營養護理已成為整體護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士既是執行醫囑的主要實施者,也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因此,在護理教育中開展《營養學》教學,可提高護士的營養知識和端正其營養態度,有益于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以達到促進健康、加快疾病康復的目的。合理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平衡膳食是合理營養的核心。怎樣才能讓居民攝人平衡膳食,怎樣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教學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學習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動力。學科能力的培養要從培養學科興趣開始,有了興趣,就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力。處于中職學習階段的青少年,對周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自然會碰到形形的營養問題。教學中,教師從第l節課開始,教會學生每1次課解決幾個生活中的營養問題。例如,“健康是吃出來的”?生活中部分缺鈣、缺鐵的人群藥物補充和食物補充的區別?早餐重要性嗎?雞蛋加牛奶合理嗎?為什么蛋類最常用的是雞蛋?常見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腫瘤與營養的關系,如何預防?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看到了自己價值和能力得到體現,進而感受一種強烈的成功、自信、快樂,它是一個良性循環,推動學習興趣的提高。
二、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是根本
當基礎教育遭遇尷尬“應試教育”瓶頸時,而職業教育在評價制度上相對寬松,為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實施空間。
2.1關注生活熱點,豐富教學方法教材系統性、科學性較強,但缺乏趣味性。教師要綜合運用歸納法、對比法、圖表法、病例法、以問題為中心討論、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結合生活熱點如養顏、美容、護膚、減肥等,如何選擇搭配食物,能發揮該作用的原理。又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除反映人們口味喜好以外,營養上二者有什么相似與區別?小孩作者單位:自貢市衛生學校(四川自貢643000)偏食為什么大多數喜歡肉類?
2.2重視過程,輕視結果觀念狹義講,就是增加學生平時實踐技能所占比值,降低考試成績所占比值;而廣義講營養伴隨人們一生,它對健康的影響也必然伴隨一生,無法逃避。只是是否關注他的問題,而不關注營養就是不關注健康!注重過程,會找出更多、更切實際的問題,并逐步努力去解決它。得與失的總結使我們對該學科有更深刻和廣泛的認識。為此,帶領學生到社區、幼兒園做營養調查與膳食指導,體驗過程的艱辛與快樂。
2.3賞識教育應用“人類本質中最本質舶需要是:渴望被賞識。”這是賞識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賞識是指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和優點,并加以肯定與贊賞、表揚,賞識教育是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教育理念。賞識就是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通過不斷肯定、強化,讓受教育者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樹立自信心,最大程度的激發其潛能。賞識教育中也應注意:①不能一味地進行表揚且表揚中應對學生及時提出適當的要求;②賞識教育運用時應遵循學生個性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③表揚的場合、分寸很重要,不同的場合、分寸會取得不同的效果‘引。
2.4設疑教育培養古人有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問題,探索真理是學生求知過程最大的樂趣,教師如果能針對學生實際,巧妙設置疑問,這樣就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創設懸念,誘導其積極進行思考。制造“沖突”是指提出互相抵觸的不同意見,似是而非,誘導學生進行判斷辨別。制造“沖突”可引發討論,活躍課堂,使學生在討論中,有所收獲。例如:吃蘋果時削皮好還是不削皮好?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平淡無奇,要有新意,學生才會積極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求解,以培養創造性思維。例如,在講各類食物營養價值時,“人是鐵,飯是鋼。”飯,米飯即指谷類,幾大種類中為何谷類受到優待?最后要善于開拓思路,多角度設問。例如:膳食上為什么“家花”不如“野花”香?從人們地域特點、飲食習慣、營養比較和改善家飯方法等入手解答。
三、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是目的學以致用是的本義
學營養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震學生思維,培養學嶷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重視逝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技能操作內容。為此,動手能力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3.1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餓造條件教材上實習內容全部完成外,應該在生活中找到更為廣闊的動手空間。例如:醫院營養科的見習與門診咨詢、幼兒園營養評價與膳食指導、杜區特殊人群營養評價與膳食攙導、部隊軍人囂養調查、生活中其健營養閽題的發撅等。例如有人感慨遴菜市場不知買啥菜,迸廚房不知做啥菜。
3.2逐步引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必然經歷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開始,學生會遇到許多豳難和挫折,會產生畏懼心理。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找窶霖因,親手參與,詳細示范。如為改善家中膳食,指導學生在家中做l周臨時主廚,學習烹調技術,如何合理搭配,列好計劃與清單,變換要求每餐不重復1個菜,飯菜總量可以略少些如約為總量80%。又如指導減肥食品菱熊、紅薯、冬瓜、黃瓜、嬲藥、竹筍加工烹調。然后髓著學生動手銹力增強,教師應從參與者轉換為旁觀者,起到顧問和參謀作用哺J,更多讓學生自己動手。如感冒、高血壓、糖尿病等,從疾病特點,膳食要求,食譜制定到中趿食療。如符某,男,60歲,從事文秘工作,2墅糖尿瘸患者。扶較麓便食療綠鼴250克熱水逶量,煮爛熟頻飲;南瓜10009切塊煮湯熟后隨飯飲;到科學準確的食譜制定指導;老人家病情穩定,再沒有復發,多次向師生言謝。有時,學生即使有一些小錯誤教師也不必即時提醒,挫折本來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3.3教學中應堅持的一些原則①日常性。盡可能從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生動形象的典型情境,在日常接觸的人與事中找尋學習的激發點,聯系生活實際,加深理解薪知。②開放性。弱時,開放性原則要求繪學生更大曼廣酌活動和思考空聞,允許學生從不闡角度提出問題,不強求解決方法和途徑的唯一性,保持學生的思維呈開放和多維的活化狀態。③趣味性。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要多選取一些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生漣實例。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霹蹩保證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一餐之飽,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憑窮”。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教”,在于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學問,能適應未來。如今的時代,知識體系每3年就會更瓶1次,必須不斷的學習才能鼴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翦進的步伐。透此,必須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自己探39l索、與他人合作,最終解決面臨的問題。那么,課堂教學也波該適時麗變,適應發展,戳吸弓l學生主動去學河。
4.1盡可能收集生活資料,引發學生必趣教材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特點,廝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從教材的設計上看,它收集很多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營養闋題。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豐富的知識大全,它是現實的。
4.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當學生感覺學習不是外界強加的時候,他們會非常樂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我們應及時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和現有的知識結構,設計有意義鮑活動,詿學生從活動中學習翻理艇感受營養。
4.3在生活中檢驗理論知識營養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只要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情景和氛闡,把抽象的營養學變得形象、具體,學生也會對營養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并從孛檢驗和完善自己的營養知識。
五、效果評價
為探究教學方法改進前后是否有差別,進行1個小的調查與試驗。對象為禁學校二年級孛職護理l鰓一113斑564名,女,學生,平均17歲。護理102—107班284人為A組,采用改進前傳統教學方法;護理108一113班280人為B組,采用改進后教學方法。結果教學方法改進后,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性、能力及效果均舂一定程度提高。不過仍然需要更多的試驗來梭驗。
參考文獻:
[1]劉琦.營養與膳食指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吳坶。營養與食琵衛燕學【醚】。甏裘:入霆衛生密舨李主,1981。
[3]林卉.談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J].職業教育研究,2005,16(2):102
2CBL教學特點適合任職教育營養學專業培訓
CBL(Case-basedLearning)和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國際上近些年較流行的兩種教學方法,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深入,眾多院校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經驗,引入了這兩類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CBL與PBL都是討論式教學,但兩者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差異。PBL教學以問題為先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旁聽者,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自我求知欲。這種教學方法與我國的傳統教學方法有著本質差異,最突出的表現是教師失去了有力的主導性,從知識的“傳播者”變為“旁聽者”,教學的成敗關鍵取決于學生個人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努力,以及教學內容可獲得性的難易程度。PBL的特點決定了其應用對象的范圍,并不是所有層次、性質的學員都可以開展PBL教學,有研究調查表明,對于很多專業和層次的學生,PBL的優勢與作用無法在教學中得到發揮,教學效果并不如預期顯著。CBL是基于PBL模式發展而來的全新教學方法,它的特點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分擔責任,并通過事先準備引導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核心之處在于強調“引導”。在具體實踐中,以典型案例為先導,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水平,發揮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活動作用,需要教師做出周密的教程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在本教學法中,始終要貫徹教師引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CBL教學兼顧了教師發揮“知識提供者”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兩者可以很好的互動,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成就感,又保證了教師傳授知識和經驗的機會,使學生更易獲取和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CBL教學的特點使之十分適合職業、任職教育教學,能夠使學員充分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培養其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業務水平,滿足學員的培訓需求。營養學是一門重實踐的應用性學科,特別是針對任職教育,重點是培養學員發現并解決部隊營養問題的能力。從以往教學經驗和與學員的交流掌握的信息來看,學員對實際開展膳食調查、官兵營養狀況評價、疾病預防的營養宣教等具體營養工作并不太熟練,而這些正是學員在實際工作中最缺乏和需要的知識和能力。CBL教學為進一步提高任職教育教學培訓效果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和新方法,特別是對于軍隊營養學等實踐性強的實用性學科,尤其適合其教學目的。
前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基本的臨床醫學、食品衛生學、營養學的基礎知識,實驗的目的是將所學知識加以梳理,進行整合。以“糖尿病患者設計食譜”為例,選取臨床上的真實病例如下:患者,男,年齡45歲,身高174cm,體質量75kg,輕體力勞動,餐后血糖11mmol/L,血脂正常,屬于需用胰島素且病情穩定型。問題:(1)請為其編制一日膳食食譜;(2)對于自己設計的食譜進行加工制作;(3)用所學知識對食譜進行評價。實驗開始前1周,將病例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收集資料。學生要想設計出完整的食譜,必須動手查閱大量資料。首先要了解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及預后。其次要根據患者身高、體質量、病情計算能量需求、餐次分配,還要考慮食物所含營養素、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血糖負荷等。最后的評價過程更是知識綜合的過程,能量和營養素是否達標、三大產能營養素的供能比例是否適宜、蛋白質來源比例是否恰當、三餐能量分配是否合理、烹飪方法是否合適都是評價的指標。實驗設計分組進行,每組3~5名學生,設計完畢由學生闡述設計思路及經費預算。最后教師根據可行性、實驗室條件、經費等因素對各組的實驗設計進行修訂,使其進一步完善,并與學生討論后確定最終設計方案。
1.2實施過程
食譜加工制作在學校食堂開展,利用雙休日教工食堂空閑時進行實踐操作。學生依照自己設計的食譜到超市或菜市場采購烹飪原材料,在采購原材料的過程中,學生學會辨認原材料的新鮮程度,熟悉原材料的清洗、切配過程,將抽象化的刀工、火候變得易理解、易于學習。學生分組操作時教師負責現場協調指導以及解答學生烹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整個加工制作過程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
1.3分析和總結
食譜制作完畢,各組組長從設計原則、菜肴特色、營養價值、經費開支等方面對自己的食譜進行介紹,同時由其他組學生根據預先設定的指標進行評價,然后結合菜肴的色、香、味、形、質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選出“最佳食譜”。對于尚有欠缺的小組,大家一起討論、分析,幫助其找出不足,并督促其改進。
1.4撰寫總結報告
每次實驗結束,教師要求學生撰寫總結報告,內容包括自己在此次實驗過程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收獲和感想。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實驗過程的認識,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使其寫作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1.5成績評定
成績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反映。烹飪學課程性質特殊,所以沒有按照傳統的試卷測驗來評分,而是采取綜合性的評價方式,包括平時考勤、課堂發言討論、課后作業、開放性實驗等,而開放性實驗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占總成績的50%。教師不可能在短短一學期內把學生培養成一名優秀的廚師或一名出色的營養師,但是通過開放性實驗,可以告訴學生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廚師、如何成為一名出色的營養師。
2教學效果
教學結束后,對參與此次實驗的2011級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5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學習積極性和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的占83.65%;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高的占55.88%;科研創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占53.20%;查閱文獻能力得到提高的占87.42%;人際協調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得到提高的占52.48%。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2001)報告指出:“21世紀的能力素質”應包括基本學習技能、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團隊精神、實踐能力等5個方面,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課堂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在烹飪學教學中開設開放性實驗,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不但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真正做到“自主、探究與合作”,這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烹飪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烹飪技能、烹飪理論,對于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的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求烹飪與營養相結合,“營養為本、烹飪為用”。因此,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能夠將各學科知識相互聯系,活學活用,從而更好地指導人群、服務社會。
二、在對英語文學教材做出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挖掘人文思想
在英語文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好傳道授業工作,同時要做好解惑工作,即在英語文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學專業素養,同時要重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并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英語文學教材本身具有很多人物與事跡,這些人物與事跡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能夠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發揮出重要的推動作用,換而言之,英語文學教材不僅具有很多的英語文學知識,同時也蘊含著許多的人文精神與社會道德,而這些人文精神與社會道德在經過教師的角度與分析后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學習。這要求教師在英語文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教材知識作出掌握,同時要求教師能夠對每一個英語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人文意義作出深入理解,同時在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學知識的同時將這些人文意義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感化與熏陶來促使學生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人文素養。在此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中任務所具有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做出深刻的理解,如在對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講授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作品中任務的個性以及形象特點做出講述,同時有必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托尼•莫里森的每部作品都對母愛做出了講述,雖然有些母愛是扭曲的甚至是缺失的,但是這種與眾不同的母愛同樣能夠震撼人心,并能夠令人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來找出講述母親形象以及母愛的片段,并結合自身經歷來敘述一下對母親形象的認知,從而讓學生對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作出深刻的體會,并讓學生具備孝敬父母的優秀品德。
二、MBA英語教學改革擬解決的問題
雖然總體上來說,普通院校MBA英語教學現狀還遠不盡人意,但是這方面的教學改革實踐卻比較匱乏,尤其缺乏將英語教育與提升MBA學生職業素養有機結合的、比較系統的教學改革實踐。如何根據學員的特點和需求選擇教學內容,將英語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員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他們的心理素質、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溝通能力等職業綜合素質也得到提高?如何創新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依托網絡教學平臺,通過案例教學、協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提升學員內的在素質和能力,改變單一的書面測試評價方式,實行全面檢驗學員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機制?這些都是業界面臨并試圖解決的問題。MBA英語教學改革應該以培養目標、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英語水平為依據,而實際情況是,教師們在選擇MBA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求,隨意性較大。因此,首先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分別對華東交通大學2012級和2013級部分學員進行需求調查,在此基礎上,以需求分析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在MBA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和創新,努力探索出一套系統的“融英語教學與工商管理知識教學為一體”的MBA特色英語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促進MBA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MBA英語需求調查與分析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術和方法。Richterich首次提出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模式,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方面。Widdowson將需求定義為學習者目前的學習需求或未來的工作需求;Brindley認為,需求就是學習者在完成項目要求之外自己的需要(wants)和愿望(desires)。收集和分析學習者在教學前和教學中的信息,是教師制定合理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的基本依據。為了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授課和改進教學,筆者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以了解MBA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和對課程的想法,調查內容包括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對目前英語課程的評價三部分,涉及學生的性別、年齡、從事的行業領域、英語水平、工作中使用英語的情況、學習動機和興趣、對目前教材使用和教學方式的評價等。本次調查的學員為88人,其中56位男性,32位女性。學生總體上偏年輕,有一定的英語基礎,30歲以下的占33%,31~40歲之間的占52%,40歲以上的占15%。69%的學生在國企和政府部門工作,在外企和民企等其他單位工作的分別為13%和18%,有81%的學生在本科時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還有2人本科是英語專業,通過了英語專業四級考試。調查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學生認同英語能力的重要性,92%的學生認為“具備一些商務英語技能在工作中有明顯的優勢或有一定的優勢”,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依次為“增強競爭實力,謀求更好的職業發展”,“工作需要、在涉外商務中更好地溝通”,“修滿學分”,“興趣”和“出國需要”。他們認為,企業所需要的MBA人才應具備的英語能力依次為“人際溝通能力”“基本商務知識和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等,希望通過英語課程學習能夠提高的方面依次為“基本商務溝通技巧”“商務聽說能力”“商務閱讀能力”“商務禮儀和文化”“商務寫作和翻譯能力”,最感興趣的技能依次為“社會交際”“商務談判”“商務信函寫作”“會議交談”“電話交談”“產品介紹”和“商務合同”。但是調查發現,僅有15%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或經常使用英語,40%的學生偶爾使用英語,工作內容主要為處理函件、接待客戶或聯系業務,也有少量的商務談判、參加會展或參加商務宴會。學生認為,目前使用的教材內容不夠豐富、趣味性差、閱讀量少、實用性不強、缺少實用案例和真實商務情景,贊成雙語授課和普通英語教學與模擬商務活動教學并重,希望教學形式多樣,如教師講解、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和評估的重點應該包括基本語言技能、交際能力和商務知識三個方面。
四、MBA英語教學模式探索
針對目前MBA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工作和學習需求,筆者在MBA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探索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以期培養具有良好國際溝通能力和跨文化管理素養的國際化現代管理人才,實現MBA教育的培養目標。
1.更新教學理念,實行團隊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MBA英語教學大綱將英語教學定位為“旨在提高學員在實際工作情景中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這一教學要求和定位顯然與MBA教育對于未來職業經理人的要求相差甚遠,MBA英語教學要求與普通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要求并無明顯區別,甚至要求還更低些,沒有將MBA英語教學與MBA培養目標結合起來,沒有體現學科特色要求。鑒于此,筆者認為很有必要更新原有的MBA英語教學理念,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應該將MBA英語教學的核心定位為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管理和商務溝通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在提高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提升MBA學生的職業素養,如溝通能力、管理能力、領導能力等。由英語教師和負責MBA專業課程的教師組成MBA英語教學團隊,共同制定教學方案,研討教學內容,根據MBA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和MBA學員的實際需求,對所選用教材的內容進行取舍,補充與專業相關的原文閱讀文章和專用詞匯,盡最大可能滿足學員的個性化需求。
2.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實現課堂內外教學互為補充
調整和充實教學內容,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實效性,來最大限度地滿足學員的個性化需求,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充分考慮學生的實踐背景和實踐經驗,盡可能將MBA英語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工作需求及MBA培養目標緊密結合起來,以精心挑選的最新國內外案例為主要課堂教學內容,圍繞國際商務、國際貿易和跨文化管理方面的內容,適當增加一些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社交禮儀等人文社科類內容,將語言教學和商務交際、商務知識結合起來,注重語言實踐能力和專業綜合素質的訓練。充分利用現代化媒體技術,完善多媒體教學課件,增加相關案例分析的視頻資料。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將相關閱讀、翻譯、寫作、案例等資料上傳,給出相關視頻鏈接網站,延伸課堂教學內容,使課堂內外教學能夠有機地結合,有效地解決教學學時有限和學生工學矛盾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獨立學習能力,提高了英語學習效率,培養了在未來工作中的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
3.更新教學方法,鼓勵團隊協作學習,促進管理和溝通能力的有效提升
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和灌輸的教學方式,融合啟發式、互動式和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再者,由于學生之間語言能力和管理經驗差異較大,有的雖然語言技能較強,但由于缺乏管理經驗而言之無物;相反,有些學生管理經驗豐富但由于語言能力較弱,而無法準確流暢地表達思想。團隊式學習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管理綜合素質和英語溝通能力的雙提高。因此,筆者根據學生情況組成搭配合理的學習小組,讓管理經驗較豐富但英語基礎較弱的年長學員,與英語基礎較好但初入職場的學員互相配合,一起完成教師在課上和課后布置的小組學習任務,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如在分析案例時就可以發揮小組成員各自的優勢,進行分工合作。通過采用課堂互動、團隊合作訓練、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調動各種學習資源、自主學習討論、自主解決問題、自主構建新知識,訓練了學生跨文化商務溝通能力和合作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116-02
一、引言
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人文系統”。 當今社會突出以人為本,在大學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思想越來越受到重視。早在1995年,原國家教委就開始倡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并將之視為進一步深化高校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教育專家周遠清指出,“推進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和取得原創性科研成果的關鍵性措施。”[1]
二、 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
大學英語對我國大學生來說是一門重要學科,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英語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說是一門枯燥難學的學科,因此讓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增加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人文素質包含文學素質,通過對學生文學素質的培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現今,各版本的大學英語教材中都收錄了數量不少的經典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戲劇各種文學體裁兼有。文學作品中優美生動的語言,曲折動人的故事,浪漫自由的情懷,會不由的吸引人去閱讀,去品味。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合理利用這些文學素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能引領學生體會到英語這門語言的魅力,提高其英語閱讀和寫作水平,給予其探索英語奧秘的內在動力。
2.增加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之一,二十一世紀高校培養的學生應具有全球觀,應是具備良好外語技能與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工具,“人類各民族的語言都不僅是一個符號體系或交際工具,而且是該民族認識、闡釋世界的一個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因而語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2]學生通過學習英語,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及歷史有更透徹的了解, 有利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3.能夠促使學生情感智慧的提升
現代社會急功近利的思想嚴重,學生即使身處校園也難免受到影響。在學術上,抄襲之風盛行,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在生活上,缺乏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心理脆弱經不起打擊,情感智慧水平較低。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號形式,把無形的內在情感變成了可供人感知和觀賞的東西。通過文學作品的學習能大大豐富學生的內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大學英語教材中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及勵志故事等可以起到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作用。因此,通過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以指引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處于順境時能夠抓住機遇,面對逆境時能奮發向上,活出精彩的人生。
三、培養人文素養的方法
1.在課文講解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文知識是人文素養的基本組成材料。首先學好母語對學習外語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教育中語文成為了輔修課程,一些院校甚至沒有設置此課程,很多大學生中文基礎并不牢固。由于中文底子薄弱,學生會在英文寫作、閱讀及口語表達等方面遇到困難,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學生中文文學素質的培養。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二版)》綜合教程2Unit 2中的精讀文章A Life Full of Riches為例,文中提到“My apartment is modest, but quiet and relaxing.…. In spite of what I don’t have, I don’t feel poor.”講到此段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大家還記得劉禹錫的《陋室銘》嗎?”因為《陋室銘》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熟讀過的文章,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念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用中國經典名篇,不僅能鞏固學生已有的中文知識,而且能通過中英文的對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涵義。
在學好中文知識的基礎上,大學英語教學中也應包含外國語言知識,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有助于其掌握教學內容。例如,在講“A Life Full of Riches”時,教師插入一些名人名言,像Franklin D. Roosevelt 的名言“Happiness is not in the mere possession of money; it lies in the joy of achievement, in the thrill of creative effort.”等,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也能為學生的寫作積累素材。又如,在課堂教學中加入詩歌鑒賞,欣賞Wordsworth的“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此類的名詩,“學生可以領略到語言之美、形象之美、音韻之美,自覺不自覺地,他們就能提高對語言的鑒賞能力。”[3]
大學英語教學中對西方文化的介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大學英語教材中提到很多西方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教師介紹這些節日的來源和相關習俗,以課件的形式呈現大量相關的圖片或有趣的故事,不僅能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也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拓展學生的視野。
2.在課堂討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指路人,在課堂時間充裕的情況下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是班級討論,能引導學生自發思考人生,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舉例來說,《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二版)》綜合教程二第二單元的主題是Values,圍繞這個話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以下的話題,“What do you think richness is?”“Can money buy happiness?”這些問題直接涉及到人的價值觀。從學生的回答中,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并進行正確的引導。如果學生回答道“金錢等于幸福”,教師不必立馬否定其答案,試著反問,“世界上所有的富人都是幸福的嗎?”“友誼,真愛,健康都是金錢都買到的東西嗎?”通過問答的方式,讓學生明白“錢不是萬能的”的道理,并對自己的價值觀作出反思。
在進一步討論價值觀的問題時,教師還可以將抽象化為具體,設計出一個情景:假如你中了100萬的彩票,你打算如何使用這筆錢?滿足個人需求:買房,買車,度假?幫助家人或朋友?投資?捐助慈善機構?在討論中,教師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分配這筆錢,并闡述原因。教師進行總結時啟發學生,不是滿足個人需要就是幸福,幫助別人、奉獻社會會帶來更大的幸福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人文精神強調追求、運用知識時的良知、責任感和價值觀。通過加強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不斷將人類文化成果內化為青年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這是培養其人文精神的關鍵。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是大有益處的。
3.通過課外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主學習,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課外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優秀的中外文學作品,英語學習類的期刊雜志,英語原聲電影等,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吸收外來文化,提高文學素養,增加英語知識。例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二版)》綜合教程三第六單元選取了O. Henry的作品“The Last Leaf”,教師在課堂上介紹作家背景,分析小說內容和結構后,可以建議學生課后閱讀O. Henry的其他短篇小說,如“The Cop and the Anthem”,“The Gift of Magi”等。好的文學作品具有審美功能,作家往往通過其獨特的觀察力和理解力來發現生活中的美,謳歌美好的事物。因此,在閱讀名家名篇時,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審美情趣也會得到提升。
此外,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與英語學習相關的活動,如校內外的英語角,英語歌唱比賽,英語演講比賽等。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和鞏固已有的知識,能增加其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其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四、結語
大學階段不僅是大學生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時期,也是其提高自身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大學英語教學時,教師合理利用教材,巧妙安排課堂內容,推薦有益的課外活動,可以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他們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同時,教師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時進行自我反省和學習,也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成為高素質的大學教師。
參考文獻: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前提。
英語是一門語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語境,因此在學習知識和獲得技能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每一個學生都是興致勃勃地開始學習A、B、C,但是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喜好。這就要靠教師運用各種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學生的學習喜好直接影響著英語學習的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競賽激趣”。競賽以其競爭性、主動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等特征在英語課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針對兒童喜歡活動的特征,每節課組織一場形式各異的競賽,能促進學生的情緒,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如在教字母時可以進行字母競賽。教師用手指在空中寫一個A,讓學生猜并說出來,說的最快最正確的小組贏一分。為了調節氣氛,刺激學生的興奮點,教師還可以用下巴、腿、手肘等身體部位在空中“書寫”字母。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情景激趣”。主動為學生營造學習英語的語言氛圍,開展多種生動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知語言的趣味性。如在PEPBOOK1的Unit5摘要:Let’seat中教了cake,chicken,bread,Frenchfries,hamburger,hotdog和句型CanIhavea……根據這一內容,教師可以把課堂布置成一個小賣部,拿圖片或實物來做買賣。學生就像在課外買東西那樣摘要:“Hello!CanIhaveacake/hamburger/hotdog……please?”“OK.Hereyouare.”“Thankyou.”“You’rewelcome.”教師還應在課堂上多講英語,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表情、動作、語音、語速的變化來推測揣摸教師的意思。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通過“游戲誘趣”“歌曲導趣”“故事引趣”等一系列的活動來活躍英語課堂氣氛。長此以往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的喜好迅速形成。這無疑給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動力。
小學生處在成長發育階段,他們頭腦靈活、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做是他們的階段性特征。而傳統的“師傳生受”的教學觀念束縛并忽視人的發展,勢必影響學生潛能的開掘,遏制學生的智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應保護學生敢想、敢說、敢做這份銳氣,滿足他們的好奇和欲望,鼓勵他們不要滿足單一的答案,積極思索,大膽質疑,對學生新奇、獨到的見解要及時表揚,讓他們感受愉快和興奮的成功體驗。同時在課堂上的練習及回答應答應他們出錯、改正和保留意見。當其說錯、做錯時,教師應首先肯定其勇氣,再以誠懇的態度進行疏導,使其心悅誠服,從而避免挫擊其積極性以達到保護和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們要讓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這是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
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沒有創新意識學生就無法進入創造性思維的境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除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外,就是開闊學生的知識領域,擴展學生的新知識并發展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以豐富的知識積淀做保證的。教師應讓學生感知到廣博的知識是創新的源泉,教師在課堂上把知識技能、規律給予學生,讓其記憶并運用,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復習舊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起到舉一反三的功能,為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打下扎實的基礎。如學習單詞時,指導學生回憶舊知識,進行近音、近形、近義比較。學習then就回憶pen、ten。又如lake就想like;those就想these;hill就想ill。再比如教句型Theseare……Thoseare……就回憶Thisis……Thatis……然后進行單復數的比較,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
三、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的手段,是開拓學生創新精神的有力保障。
所謂“多媒體教學”是指在以班級形式授課的課堂教學中,在繼續傳統教學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恰當地引進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二者有機結合,各展所長,相輔相成,促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提高教學質量、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事先教師按教學內容,在軟件里設置相應的情景,在教學中通過聽覺和視覺的刺激,營造對話氣氛,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激發濃厚的學習喜好,從而在加深知識理解熟悉的同時又加深記憶。又如在學習課文后進行課文內容提問時,在屏幕上設置一個顯示題目的窗口,一個圖示窗口,圖示窗上畫一個孫悟空,并設置一段短少而輕快的灰諧音樂。若學生回答正確時孫悟空會樹起大拇指并配有音樂說摘要:“Right”“Agoodjob!”等表揚鼓勵的話;若錯時則說摘要:“Sorry,pleasetryoncemore!”再答錯時則孫悟空搖搖頭說摘要:“很抱歉,你又錯了”。在伴有音樂時屏幕上出示正確的答案。在這樣的氣氛下,令學生在思索回答時有期望表揚的心理,那么練起來干勁就十足了。在明快的動畫和音樂中給學生增添了趣味,也在更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喜好和創造性思維。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教學能維妙維肖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在不斷的下降,人文知識匱乏,無法意識到人文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人文知識的滲透性不強,影響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傳承中華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義務與責任,是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最有效的方式。人文素養是中華文化的關鍵內容,大學生缺乏人文知識,人文素養意識薄弱,不利于中國文化與人文知識的傳播,制約著我國的國民素養和文化的發展。很多大學生表現為責任感差、個人品德欠缺、消極的人生態度等,這都是人文知識缺乏的表現,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
2.人文關懷缺失
目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缺失是導致大學生人文素養薄弱的核心內容。人文關懷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是對大學生的必然要求。人文關懷的缺失,會導致大學生不懂得關心人、照顧人,團結意識下降,會造成心理上的封鎖。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人”的思想,是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如今,很多大學生存在一種心態,就是別人的情緒與我無關,對我來說無所謂,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由于這種觀念的存在,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會逐漸淡漠,違背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永久主題。
3.讀寫能力下降
隨著現代信息化技術的出現,大學生身邊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為大學生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這些電子產品的出現也為教學帶來了問題,大學生由于過分依賴信息科技,導致獨立思考的能力下降,讀寫能力下降。英語是一門語言藝術,應當重視讀寫,讀寫是語言學習的關鍵環節,也是必然要求。自古以來,讀寫就是我國古典文化的主要內容,書法與吟歌誦詩是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人文知識有效手段。信息科技的出現,讓大學生養成了懶惰的心理,讀寫的內容越來越少,制約著大學生未來的發展。
二、英美文學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體現大學生個人價值、生活態度、責任感與個人品德等的關鍵,是影響大學生畢生的重要內容。在高等教育中,應當重視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這是大學生人文素養與個人價值養成的重要階段,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個人專業與人文素養的培養緊密結合,增強專業的滲透力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措施。就拿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長期學習英語會受到英美國家文化的影響,從而使得個人的生活態度、個人信仰、民族情結等有所改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們不難看出,很多英語教師的性格相對會開放、活潑一些,是受到英美文學的熏陶,個人的信仰與態度都發生轉變。根據這個原理,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借用英美文學教學來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可謂是水到渠成。語言的學習其中滲透著國家的文化特點,都代表著豐富的國家文化,對英語學習就要對英美文學進行涉及,利用專業這個優勢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效果會更好。如果說在大學課程里專門設置人文課程,相信大部學生不會感興趣,教學質量不高,將人文素養的培養放置到專業教學領域,能夠慢慢滲透,慢慢影響,最終達到人素養提高的效果,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英美文學教學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1.加強大學生對人文理念的認知
加強大學生對人文理念的認知,意識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內容。在英美文學教學中,不僅僅停留在豐富知識的層面,重要的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培養,通過對英美文學的學習,了解兩國的文化特點,從中汲取營養,深度剖析英美兩國的文化底蘊。從中體會到人文理念的重要性,對自己人生態度的形成、個人的品德修養等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英美的文學巨匠,像莎士比亞、馬克•吐溫等。莎士比亞是英國著名的文學巨匠,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人物。一提到威廉•莎士比亞就會想到他的代表作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他的作品是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的融合,都是文學巨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對莎士比亞的作品進行欣賞,讓學生從中獲取人文理念與人生哲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另外,馬克•吐溫是美國著名作家、幽默大師,大家熟悉的《百萬英鎊》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所謂的幽默,其中不乏會摻雜一些滑稽的表演,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背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讓學生意識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對人文理念的認知,提升其文化素養,在欣賞英美文學的同時,通過人文觀念的不斷滲透,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2.增強大學生對英美文學的閱讀
增強大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能在英美文學中提煉出人文的精華,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英國的文學。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杰出的文學巨匠數不勝數,諸多的文學作品涌現出來,直到現在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文學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利用英美文學作品來培養英語專業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正確的選擇。《老人與海》、《飄》、《仲夏夜之夢》、《魯賓遜漂流記》等都是英美文學的典型作品。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聽一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首歌,引出英美文學作品《老人與海》,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人與海》,英文是“TheOldManandTheSea”,是由美國小說家歐內斯特•海明威創作的,講述的是漁夫與馬林魚搏斗的故事,讓學生開展閱讀。提到《仲夏夜之夢》,相信現代大學生腦海中會想起“仲夏夜之星”,這是偶像劇《放羊的星星》中的臺詞,教師可以采用這個引線引出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增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全新投入閱讀之中。《仲夏夜之夢》,英文名“AMidsummerNight’sDream”,這是一部喜劇,笑料很多,亂點鴛鴦譜是這部作品的特色和核心。但是這樣喜劇的背后具有諷刺意味,能夠折射出當初社會的意識形態,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3.實現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應當正視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有的放矢的吸取其中的積極元素,實現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如今,在我國,大學生崇洋的現象越來越多。由于西方文化對我國文化的沖擊,導致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自主意識還不是很強,過于追逐名牌效應,尤其是西方國家的產品,學生對于國產的電子產品不是很感興趣,過分的追逐高科技、高標準的產品。另外,很多中國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都到國外定居,這也是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之一。對于大學生而言,應當正視中西方文化的區別,吸收兩國文化的優點,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在高等英語專業教學中,學生會容易受到英美兩國文化的驅使,時間久了思想會漸漸的西化,應當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上,學習西方文化,實現兩種文化的融合,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保持正視文化的態度,避免崇洋現象的發生,重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對西方文化的吸收,有利于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4.創新英美文學教學的課堂設計
對英美文學教學的課堂進行創新是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最有效的方式。如今,英美文學教學大部分是采用教師講課的方式,幾乎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個課堂氛圍比較低沉。創新英美文學教學的課堂設計,首先應當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福爾摩斯?看沒看過《福爾摩斯探案集》,哪位同學可以給大家講一下?”福爾摩斯是由小說改編過來的,由英國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所著,至今福爾摩斯的形象仍然讓人記憶猶新。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福爾摩斯的電影,讓學生觀看完電影后用英語表述一下自己的觀后感。在觀后感的表述部分,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進行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后感的表述,從中評比出表現優異的小組。同時在英美文學中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仲夏夜之夢》,從中任選擇一個戲劇情節,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情景創編。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了解英美文學,從中解讀出人生真諦,其中蘊含的哲理會有助于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形成。實現英美文學的創新性教學,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與好奇心,利用學生善于接受的方式開展教學,其教學效果會大大提高,有利于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5.優化英美文學課程的設置機構
二、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培養的策略
針對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現狀,我們必須注重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從多方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一,英語課堂上教師注意培養學生對于英語文學的興趣。大學的英語課,多是大學英語的課程,很多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對英語不感興趣,對于英語文學的興趣就更小。為了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注意學生文學的興趣培養。在講授教學內容時,繼續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喜愛,恰當地為學生介紹文學作品,聯系更多的文學信息,將教學內容與英美的文學知識結合在一起,引起學生對英語文學的興趣。
第二,教學內容多介紹英語文學的相關知識,帶領學生學會文學賞析、評論等。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都是大學英語課程的內容,教師講授教學內容時比較偏重與英語語言的應用,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文學作品的賞析進行地很少。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教師可以講課時注意突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學知識,在為學生講解知識點的同時帶領學生去學習如何賞析文學作品,對于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評論,為學生推薦適合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更多的知識,也獲得更多的關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課上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英語文學的熏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來引導學生對英語文學的興趣,提升學生對文學的敏感度,促進學生的文學積累。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文學學習與電影結合起來。很多的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的文學作品都被后人拍成電影或者電視,而電影、電視是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對于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在電影中學生對于文學作品有所了解,對于英語語言的應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英語文學知識和作品。在當今時代,接觸文學不僅靠書籍,還可以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在信息飛速的時代,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文學閱讀和文學思考。
古人云摘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巧設疑問,最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定向——探究反射。而學生的質疑多問,則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記憶力,想象力以及創新能力。
那么如何鼓勵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上質疑多問?作為教師做到以下幾點很重要摘要: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營造活潑、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從自我壓抑,教師的壓抑和同學的壓抑中解放出來。在和諧的人際互動中,讓學生受到激勵啟發,引起思想共振,產生一系列新的設想,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始終用“愛生”這塊磁鐵緊緊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盡量創設一種集溫情、友情、親情于一體的課堂氣氛。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親切生動的語氣、形象活潑的手勢,使學生如浴春風,不知不覺親近老師。學生處在無拘無束、心情愉快、精神振奮的狀態之中,才能閃爍聰明的火花。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樹立起學生學好英語的心理優勢,而這種心理優勢則是學好英語的第一步。有了這種心理優勢,孩子的認知動機、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激發,從而為鼓勵他們大膽開口創造一種情感氛圍。
其次是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喜歡的是那些天賦好、學習優、升學有望的尖子生。但那種只會死讀書,只知老老實實聽話的學生是難以挑起時代賦予的重擔。作為教師,不能因為怕“亂”了課堂,而限制學生的行為、語言。盡量做到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能摸的讓他們摸,能嘗的讓他們嘗。在發揮他們多種感覺器官的同時,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二是要轉變“一日所學,終生受用”的觀點。有些教師不隨潮流,不思進取,幾年來甚至幾十年來,不思充實自己,不思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因為怕被學生問倒,而采用滿堂灌的方式教學。教師要克服這種得過且過的怠慢思想,把學生的好問作為自己不斷進取的推動力,激勵自己不斷探索。非凡是小學教師要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讓他們由對英語的好奇到喜歡,由喜歡到努力,由努力到成功,由成功到快樂,從而形成良好的循環體系,而這一體系的形成,則要靠教師不斷引導。
再是要拓寬英語教學空間。對于英語學科來說,要想讓學生能質疑多問,還應使學生善聽會說,善讀會寫,善思會做。要堅持課內外結合,即“課內打基礎,課外增才干”的教學組織方式。否則讓學生質疑多問則是一句空話。
在英語教學中,為了鼓勵學生質疑多問,我的具體做法是摘要:
一、激發學生愿問
中小學生的創新思維無論在課堂上、生活中都表現在好學好問。作為教師應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們發表不同的見解,肯定膽大妄為地發問。假如教師要訓斥,孩子們的聰明火花便會被撲滅。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質疑動機,培養喜好,使他們在自覺的心理投入中享受質疑、問難的愉快。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文的情趣因素,設計新奇的傳媒方式并輔之以適當的背景材料使其和學生的感知聯系起來,教師要有意制造學習“懸念”,誘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他們所有心理活動都有質疑問難。
如教學—Howoldareyou?—I’m……時,我先教學生1—10的讀法。在練熟1—10的讀法,后我捧出一個生日蛋糕,說今天是某同學的生日。要插蠟燭了,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該插幾枝蠟燭,那英語中問年齡該怎么說?這時教師引出—Howoldareyou?—I’m……。就如同在學生口渴時送上一杯水,學生當然是“欣然接受”。在操練時,有學生問—Howoldareyou?我說It’sasecret。學生就犯疑了,為什么我們說出了自己的年齡,而老師則說這是個秘密呢。由此引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讓學生接受英美文化的熏陶。這就形成了使學生由好奇到疑問,由疑問到不惑的過程。使他們在自覺的心理投入中享受質疑問難的愉快,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握知識。
二、指導學生善問
學生開始質疑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廣開思路,不受任何思想框框的限制,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充分發問。使學生的新問題并不僅僅停留在字、詞、句上,幫助學生形成有一定質量、有創造性的新問題,這樣可以避免學生新問題雜而亂的現象,使學生懂得什么是有效提問,什么是無效提問;什么是膚淺的新問題,什么是深刻的新問題。指導學生真正學會提問,把學生提問的著力點引向課文內容和表達技巧方面,引向“小而精”階段。如練習EverdayEnglish時,把Howareyou?Howoldareyou?HowmangEnglishbooksdoyouhave?把學生引向how,howold及howmany。
學生敢問、善問后,要把學生從探究反射引向深入思索。學生在質疑多問的同時,還同時在尋求解決之道。因為學生疑是為了不疑,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及創新能力。
(一)在答疑過程中啟發學生思索。孟子說摘要:“引而不發躍如也。”此話的意思是說善于教人射箭的人,總是引滿弓;不射出去,卻作出躍躍欲動的姿勢。目的是教人得射箭要領,而不是代替別人去射箭。教師在答疑的過程中也要善于引而不發,即要啟發學生思索,引導學生思維,撥正學生思路,不代替學生思索,不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讓學生自己化疑解難。這樣學生的思路得以擴展,而且印象深刻。辟如說,有學生在上了Book1Unit3ALet’stalk及10種顏色后,說原來Black(布萊克)和black(黑色的),White(瓦特)和white(白色的),Green(格林)和green(綠色的),是相同的詞,差別只在于大小寫。原來他們覺得很難讀的姓一經點破,就變得很輕易了。而事實上,這種集思廣益、展開討論、激活思維、形成共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有效記憶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