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9 02:15: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護理體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院自2010年3月~2011年6月,實施剖宮產180例,年齡在22.5-40歲,平均年齡28歲,其中經產婦20例,初產婦160例。其中有110例主動要求剖宮產,其余的因各種原因導致不能順產而進行剖宮產手術,16例因胎兒太大進行剖宮產,8例因妊娠合并心臟病進行剖宮產,6例因高齡產婦進行剖宮產,8例產道異常進行剖宮產。產婦全部正常出院。
2.1 病人做完手術后,與手術護士及麻醉師做好交接班,詳細了解患者手術中的情況,以便以后的術后護理。病人回到病室后應立即測量患者的脈搏,呼吸,血壓,提問,并注意給產婦保暖。觀察刀口敷料有無滲出液污染,覆蓋物是否良好。如果是采用硬膜外麻醉者應該讓產婦拿掉枕頭平臥6個小時,如果是硬膜外麻醉加腰麻的產婦應當拿掉枕頭平臥10個小時,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產婦術后頭痛。后來可以讓產婦采用半臥位,讓產婦感到舒適為好,術后2~3天可以坐以及下地活動。這樣讓產婦積極活動可以改善腸道的通氣功能,松弛肌膚,降低疼痛,同時也利于靜脈的回流,防止血栓的形成。
2.2 要求產婦在手術當天禁食,可用少量的溫水濕潤口唇。術后第1-2天可以讓產婦食一些流質食品,可采用多次、少量非奶糖的飲食,因為牛奶以及糖容易在體內產生氣體引起膨脹。如小米湯,米湯,雞蛋羹等,可以讓產婦營養充足。另外在手術后3~4天,腸蠕動功能恢復,排氣后可以讓產婦進一些半流食食品,在手術后5天產婦可以正常飲食,為了產婦能更好的分泌乳汁以及因手術造成的創傷,要打破舊的觀念,科學合理的安排飲食,有利于傷口的愈合以及母體的康復,以便參與到育嬰活動中,增強母嬰的情感。
2.3 手術后對產婦進行護理,術后半小時用熱毛巾擦拭,幫助產婦讓新生嬰兒早吮吸,從而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刺激乳汁分泌。術后1-2天逐漸增加嬰兒吮吸次數,要達到10次以上,盡量讓母嬰同室。
2.4 剖宮產手術往往造成子宮出血過多,應該密切關注產婦陰道的出血量,幫助產婦更換衛生紙,如果流血量超過月經量,要及時通知醫生,明確出血原因,并正確處理。護士在處理時可采用按摩子宮,應用宮縮劑、止血劑。可以遵循醫囑通過靜脈點滴或者采用肌肉注射,同時也要保持清潔。在拔出導尿管后,盡快促進患者排尿,預防尿潴留。
2.5 產婦在產后生活不能自理,對術后切口留痕的擔心,對自己嬰兒的狀況的擔心,以及有些初為人母對母乳喂養的心理負擔,產婦往往會出現焦慮、煩躁、失眠等。護理人員應當多與產婦交流,細心觀察,根據不同的產婦心里,給產婦以正確的指導,合理的安慰,全面的解釋,使產婦心情輕松愉悅,從而使產婦處于良好的康復狀態。也要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早下床活動,可以利于產婦的子宮收縮修復,利于傷口的愈合,同時活動也可以讓產婦更早的進食,增加乳汁的分泌。
2.6 為了讓傷口愈合的快,保持傷口的干燥清潔顯得尤為重要。為防止傷口感染,發癢時不要用手去抓,避免傷口感染化膿。傷口若出現紅腫熱痛的感染化膿,應及時告訴醫生診治。
2.7 產婦應當注意個人衛生,剖宮產手術后的產婦褥汗偏多,因此產婦在剖宮產手術后做到勤刷牙、勤洗臉、勤洗手,保持個人衛生,出汗后以及分泌乳汁弄臟了衣物后應當及時更換干凈衣物,個人使用的衛生用品要及時更換。
2.8 出院指導加強產婦營養,跟產婦說母乳喂養的好處,讓產婦盡量母乳喂養,最好堅持4~6個月。注意觀察惡露的性質,產后6周左右做產后常規檢查,產婦在也坐月子期間禁止性生活。
3 結果
180例剖宮產產婦平均住院4天,經我院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全部治愈出院。
4 體會
產科采用剖宮產的臨床應用,使產科得到長足發展和進步,該手術的臨床應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產婦和新生兒的生命安全。但是剖宮產手術對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產生影響,容易給產婦帶來并發癥和后遺癥,因此加強對剖宮產手術產婦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剖宮產手術后的護理是一個具有很強系統性的工作,剖宮產手術后患者往往會出現術后疼痛,術后并發癥,心里接受能力,對嬰兒的母乳喂養等等一系列問題。護理工作可以根據這些實時使用合理護理方法。
5 總結
產婦采用剖宮產會使其產生特殊的心理狀態,其中緊張、煩躁、焦慮是最長出現的心理問題。將心理護理舒適護理在剖宮產的術后護理中,著重體現了以病人為本的護理思想,從而讓產婦處于較佳的康復狀態。積極的護理,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減少醫患糾紛,這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術質量。剖宮產手術有效的解決難產、高危妊娠等。隨著技術的進步剖宮產手術的安全性不斷提高,社會的認可度不斷增加,主動要求做剖宮產手術的產婦會越來越多,同時對術后護理的要求就越來越高。雖然先進儀器廣泛應用到臨床,但是還會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加強術后的護理將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24~227
[2] 顧萍.剖腹產的成功率及術后治療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02):535~536
早產兒又稱未成熟兒,指胎齡不足37周,體重在2500g以下的活產嬰兒。早產兒全身臟器發育不成熟,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對各種感染的抵抗力差,即使輕微的感染也可以引起敗血癥等嚴重后果;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皮下棕色脂肪極少,體表面積相對大,常因寒冷而導致硬腫癥的發生;
1 臨床資料
2007年我科共收治了33例早產兒,男20例,女13例,體重1900~2550 g,孕周為34.0~36.8周。
2 護理
2.1 環境:保持新生兒室安靜,環境應保持50 分貝~90分貝,最高不要超過120 分貝,噪聲大易發生呼吸暫停,導致生命體征波動。室內光線應柔和,穿衣、換尿布等一切護理操作動作輕柔,避免不良刺激誘發異常反射而引起呼吸暫停。早產兒應實行保護性隔離,室內每日紫外線消毒30分鐘,嚴格限制探視人員,工作人員如有急性感染應調換崗位。
2.2 :采取仰臥位頭應偏向一側,予軟墊墊高肩部1~2cm,使頸部輕度伸展,呼吸道處于通暢。堅持每2 h翻身1次,并輕輕按摩受壓皮膚,發現皮膚破損者及時處理,嚴格交接班;
2.3 保暖:早產兒室溫度應保持在24℃~26℃、相對濕度55%~65%,將體溫維持在36.5℃~37℃之間。早產兒保暖方法最常用暖箱,一般體重在1500~2000 g 者,箱溫在30℃~32℃;體重在1000~1500 g者,箱溫在32℃~34℃;體重
2.4 吸氧:早產兒呼吸中樞及呼吸器官未發育成熟,易發生呼吸暫停及發紺;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降低,可致肺透明膜病,還易發生吸入性肺炎、肺不張等疾病。應給予頭面罩吸氧,不提倡鼻導管給氧,避免對鼻粘膜的刺激。氧濃度為30%~40%或測定動脈血氧分壓值,檢測該值在13.3 kPa內尚屬安全,不宜長期持續吸氧,以防晶體后纖維組織增生致視力障礙[1]。
2.5 喂養:早產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如喂養方法不當,極易發生腹脹、排便次數少等腸蠕動緩慢癥狀。因此,選擇正確的喂養方法,是減少腹脹的重要手段。一般情況良好,無腹脹,排便正常者,主張早期、足量喂養,可于生后4 h~6 h試喂糖水,無嘔吐者給予早產兒配方奶喂服。盡量避免單純經胃管喂養,因胃管喂養可造成吸吮及吞咽功能的減弱和消失,經口喂養能幫助早產兒建立有節律的吸吮和吞咽模式,刺激胃腸道的發育與成熟。喂奶后30~40min 行腹部撫觸,方法為以手掌心撫觸腹部,并以臍為中心由內向外依次按順時針方向撫觸。撫觸時,手掌心用力應均勻、柔和,力度適宜,若患兒腹脹,撫觸時間可適當延長,3~4次/天,10~15min/次,以增加胃腸動力,刺激消化功能,促進吸收和排泄[2]。
3 體會
早產兒由于身體各個系統發育不完善,要求醫護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耐心,愛心,精心護理患兒,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做好家長的心理護理,對家屬提出的問題及時解答,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
產婦產后尿潴留是一類常見的產褥期并發癥,指的是再產婦生產后6到8小時以內并不能進行排尿或者沒有尿意,而導致膀胱尿液不可以排掉的臨床癥狀。它不僅會使產婦更加痛苦,影響其乳汁的正常分泌,同時也會導致宮縮無力,使陰道內出血量大量增加,是泌尿系統疾病感染的重要原因,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因此,本文通過觀察產婦的排尿情況,分析了產后尿潴留的病因,并總結了臨床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誘發產婦產后尿潴留發病的病因分析
1.1產婦心理原因
一般產婦對于分娩并沒有經驗,認識度不足,產婦臨產之后,并未進行膀胱尿液清空處理,而使胎頭下降,延長了生產過程,會誘發產后尿潴留。
1.2 體內內分泌激素原因
產婦會因妊娠時自身內分泌激素變化,子宮會增大,使盆腔組織受壓,其中尿道和膀胱會有水腫和充血現象,膀胱尿道就會被抑制,使膀胱三角處與尿道口發生水腫,引發尿潴留。
1.3 壓迫原因
產婦在分娩時,膀胱長時間受胎頭壓迫,且子宮的下段和子宮底韌帶及主韌帶因過度伸張,也會伸拉膀胱,膀胱充血會更嚴重,引發尿潴留。
1.4 藥物使用原因
產婦若患有妊娠高血壓癥在其產前及產中,都會使用解痙藥如硫磺鎂等,來緩解膀胱的收縮及張力。產后也會使用大量宮縮劑,子宮因收縮在直腸的子宮凹內,尿道會受壓迫,引發尿潴留。
1.5 產婦態度原因
產婦會因為的撕裂及縫合,擔心傷口的疼痛及裂開后受感染而不敢排尿,再加上產婦自身分娩疲勞,膀胱張力偏差,抑制了尿道括約肌的痙攣,引發尿潴留。
1.6 尿道損傷原因
因產婦生產中膀胱充盈,在其宮縮時需插入導尿管,若操作失誤會使尿道內黏膜受損,而拔管卻仍不注意而刺激到尿道黏膜,使其水腫,引發尿潴留。
2 產婦產后尿潴留的護理措施
2.1 加強對產婦尿潴留預防意識的宣傳
依據產婦產后的心理和臨床表現差異,給予產婦針對性分娩致使的宣教。對于臨床內不同產程生理變化和正常分娩過程進行講解,以及尿潴留預防的指導。在生產過程中,囑咐產婦每隔2小時排尿一次,教其如何在病床排尿,預防膀胱的充盈及胎頭的下降。如果產程中需給予導尿處理,要嚴格控制操作過程,防止導尿管的插入損壞尿道黏膜。在產后應叮囑產婦多喝水,產后盡量2小時之后排尿處理,促進其排尿功能的恢復。如果產婦因精神太過緊張,不可以有效的排尿,護理相關人員應針對性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其恐懼緊張的心理,誘導其順利排尿。
2.2 有效誘導產婦排尿的處理方法
如果產婦排尿比較困難,可指導其通過按摩子宮和外陰清洗和來進行改善處理。步驟如下:第一,用手將產婦的宮底內部壓住,手掌力朝下腹部位置朝腹壁方位輕柔性按摩,以患者的耐受程度調整,持續性按摩15分鐘;第二,用消毒溫水清洗尿道口及外,用來緩解尿道括約肌的痙攣。這兩種措施可以幫助產婦的婦膀胱充盈內狀況,腹痛感有無,而減少膀胱的受損。
2.3 針對產婦合理生活的護理工作
對于產婦排尿困難的生活習慣應得到改善,飲食結構相應調整,并保證足夠的睡眠等,對于產婦的尿量及色澤進行觀察,及是否有尿液殘余量和腹痛,幫助病患順利排尿。必要情況下刺激其相關穴位處理,在中醫范圍內,如氣海、中級、關元等都是利尿穴位,進行逆時針方向按摩,使膀胱受到擠壓,誘導性使膀胱收縮有利于其排尿。
2.4 針對產婦的合理藥物的護理工作
若對產婦誘導性排尿處理失效,而引發尿潴留病癥,可以使用“新斯的明”對其肌內注射。讓病患平躺床上,小腿處屈曲,找到其足部三里處穴位,注射0. 5mg 新斯明針,對三里穴位做邊注射邊刺激處理,用來促進膀胱肌肉的收縮,促進排尿。也可以依據產婦的排尿神經發射性機制,采取溫性肥皂水灌腸處理和開塞露,促進膀胱括約肌的收縮,并采用腹壓方式排尿。
2.5 針對產婦的儀器促尿護理工作
產婦產后可使用及紅外線燈以及多功能的電腦治療儀器來促使產婦順利排尿,先使用紅外線燈對產婦排尿困難的膀胱區域照射20分鐘左右,再使用多功能的電腦治療儀器放置在產婦的恥骨部位。電磁波可以有效的緩解平滑肌的痙攣,恢復其神經的傳導功能,膀胱的擴張敏感度會增強,然后再使用紅外線對產婦腹部熱敷,使其平滑肌得到松弛,用此可以有效的緩解膀胱括約肌的痙攣現象,如果措施使用過后,可對產婦進行排尿指導。
2.6 針對產婦早期拔管處理工作
引發尿道括約肌因素主要有炎癥、麻醉、藥物及手術的作用,與此同時導尿管也會引起尿道括約肌的痙攣,因此有必要及時過早將尿管拔除,有效預防尿潴留。這么做的原因是在早期導尿管的拔出可以減少導尿管對于尿道過長時間內的刺激,從而防止尿路的感染,促使膀胱功能更好的恢復。
2.7 針對產婦導尿術應用的護理工作
如果一系列的促尿措施采取之后,產婦還是不可以順利自動排出尿液,就應該及時的進行導尿術處理。留置內導尿管,防止子宮收縮比較困難,而引發產后出現大出血現象。且通過導尿管的留置,可以使膀胱的壓力減輕,有效的促使膀胱張力功能的恢復,每間隔3小時產婦可1次,在12小時之后可將導管拔除,再過2小時,就可指引產婦進行排尿處理。
3 對于產婦產后尿潴留的護理體會
對于因心理因素害怕傷口疼裂而引發尿潴留病癥的產婦可以采取條件反射的方法促進其排尿,對其耐心鼓勵和開導。而尿道口有擦傷類產婦因對疼痛太過敏感,應采取通便排尿方法。
陰道助產產婦因其產程長膀胱受胎兒的壓迫時間長,可采取針灸或穴位按摩方法,使膀胱括約肌松弛痙攣,改善膀胱黏膜的充血,使產婦順利排出尿液。臨床上經常采用無菌導尿技術留置導尿管進行導尿,但是此操作卻是最嚴重及最直接的尿路感染因素,因此引發的如拔尿管難使尿道受損,雖然預防了尿潴留但是也額外增加了患者痛苦。近年以來對于產婦產后尿潴留的護理方法有了許多新進展,尤其是中醫穴位的治療方法具有無不良類反應及療效顯著等特點,但是掌握穴位療法對于臨床護理人員來說也有定位及下針等難度,所以,相關護理人員掌握一定的穴位療法的知識,對于產婦產后尿潴留護理工作的進展有很大意義。
4 結語
總之,對于產婦產后的尿潴留,應盡早預防督促并指導產婦進行排尿,觀察產婦膀胱的充盈及時性處理其排尿困難狀況,有效的預防產后尿潴留發生。同時,應針對性的對于不同病癥給以合理的護理,及時有效緩解產婦產后尿潴留,防止嚴重后果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彭玉霞.產后尿潴留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2,26:647-648.
[2]吳一軍,鄭燕飛,鄭聰霞.不同助產方式產后尿潴留的護理及原因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02:211-212.
[3]高衛娥.產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3,15:2017-2018.
[4]陳萍英,蔡麗娟,霍秀麗.產后尿潴留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7:104-105.
結果:經早期觀察、降顱壓治療及正確護理,9例患者恢復良好,生活基本自理,占29.0%;不同程度的殘疾10例,占32.3%;3例處于植物狀態,占9.6%;9例因腦疝死亡,占29.0%。
結論:正確觀察與護理有利于腦疝的預后。
關鍵詞:腦卒中腦疝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31-02
腦疝是由顱腦外傷、腦卒中、腦膜炎或顱內占位性病變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危象。顱內壓>700cmH2O持續1h即引起腦疝[1],可導致患者呼吸驟停、昏迷,繼之循環衰竭,如不及早診斷和搶救,必將危及患者生命。而積極預防和處理高顱壓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2]。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筆者共搶救我科腦出血卒中腦疝患者約31例,經加強對腦疝患者的早期觀察,及時采取措施預防腦疝加重,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男11例,女20例;年齡34-89歲,平均59歲。GCS評分:4-12分。死亡9例,存活22例。
2護理
2.1熟悉腦疝的先驅癥狀。臨床上腦疝的種類較多,最常見的有小腦幕切跡疝(顳葉溝回疝)、枕骨大孔疝(小腦扁桃體疝)[3]。這主要由于腦干受壓、扭曲與供血受到影響,加之腦脊液循環通路障礙,使之在頭痛、嘔吐、視水腫的基礎上,表現為頭痛嘔吐加劇,伴神志、血壓、脈搏、呼吸、瞳孔、肌張力等方面的改變。
2.1.1神志改變。神志表示大腦皮層機能狀態,是判斷病情嚴重與否、顱內壓增高程度的重要指征之一。而神志的改變是腦疝先驅的一個突出表現。由于腦干功能受損,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受累,早期呈現出煩躁不安,繼而意識進行性加重。可通過經常呼喚患者姓名和詢問病情,以判斷患者的反應;或者可捏患者的皮膚或壓迫胸骨柄和眶上神經,以判斷對疼痛刺激的反應。
2.1.2瞳孔變化。瞳孔的變化也是顱內壓增高的重要指征之一,必須經常觀察,反復比較其雙瞳孔是否等大等圓及光反應是否靈敏,包括直接和間接光反應。①顳葉溝回疝時,由于疝入腦組織直接壓迫中腦或動眼神經,常出現瞳孔不等大,病側瞳孔可先縮小后逐漸擴大,至光反應遲鈍或消失(排除單純性動眼神經麻痹)。②枕骨大孔疝,常呈現雙側瞳孔先縮小后逐漸散大至光反應遲鈍、消失。雙側瞳孔散大是腦疝晚期標志,表明病情危重預后極差。文獻報道雙側瞳孔散大患者病死率60%~90%[4]。
2.1.3生命體征的改變。生命體征也是一項判斷顱壓增高的重要依據,當顱內壓增高到一定程度時,輕度的腦缺氧對延髓中樞起興奮作用,表現為呼吸慢而深,脈搏慢而有力,血壓升高,即所謂“二慢一高”癥狀[5],此為顱內壓代償期,如不及時搶救,很快進入失代償期至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發展急驟的患者,特別是枕骨大孔疝,常會突然進入昏迷,隨即呼吸停止以至死亡。
2.1.4肌張力的改變。顳葉溝回疝常出現對側肢體進行性癱瘓,病理征陽性,而枕骨大孔疝常呈現頸項強硬,四肢強直或癱瘓,雙側病理征陽性。
2.2熟練掌握急救護理技術。腦組織對缺氧的敏感性最高,因而缺氧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腦功能障礙。大腦的血液供應完全停止,則神經細胞受到影響。停止2分鐘則神經細胞代謝停止,停止5分鐘則神經細胞開始死亡。因此一旦發生腦疝先驅癥狀,必須進行分秒必爭,全力以赴地搶救。
2.2.1協助患者平臥,取頭高腳低位,頭抬高30度。
2.2.2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口腔、鼻內容物和嘔吐物,有舌后墜者,可托起其下頜,以免阻塞氣道。同時給予氧氣吸入,流量為3~4L/min,氧氣濃度為40%左右,不能超過50%,以免造成氧中毒。
2.2.3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以保證早期藥物治療。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可選用20%甘露醇250ml加壓快速靜滴20~30分鐘滴完,連續加快靜滴至瞳孔開始恢復,呼吸接近正常為止。同時還可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甘露醇內。使患者在顱內壓降低,腦組織供血較好的情況下爭取早期手術。血腦屏障結構破壞者,建議醫生停用甘露醇[6]。同時立即剃頭、備皮、抽交叉配血及備血,做好皮試、根據醫囑準備術前和術中用藥等。對于呼吸驟停的枕骨大孔疝,可立即作鉆顱準備,就地進行顱內鉆孔腦室外引流術,以達到迅速降低顱壓的目的。
2.2.4給予心電監測,及時糾正各種心律失常。如出現心跳停止即行胸外心臟按壓,保證心臟泵血功能;并根據醫囑給強心劑、激素等綜合對癥處理。
2.2.5血壓監測,血壓控制在出血前水平或150-160/90-100mmHg左右為宜,不宜將血壓降得過低,以防腦供血不足。若血壓過高,可適當給予降壓藥物,同時用利尿藥如速尿針20~40mg靜注。如血壓下降,給予升壓藥。
2.2.6呼吸監測,觀察呼吸速率、節律的改變,防止腦疝壓迫延呼吸中樞,引起呼吸衰竭。如果出現呼吸驟停按腦復蘇技術進行搶救:①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氣管插管,必要時行氣管切開;②呼吸支持:可行口對口呼吸或應用簡易呼吸器或人工呼吸器,加壓給氧;③使用呼吸興奮劑。
2.2.7亞低溫治療:輕中度低溫(30~35℃)能明顯改善腦缺血后腦神經功能障礙,減輕腦組織損害度[7]。可用冰毯、冰帽4~8d,注意監測體溫,加強皮膚護理,患者顱內壓恢復正常后立即停止亞低溫治療。
3結果
9例患者恢復良好,生活基本自理,占29.0%;不同程度的殘疾10例,占32.3%;3例處于植物狀態,占9.6%;9例因腦疝死亡,占29.0%。
4體會
通過對腦疝患者的臨床觀察與分析,深切地體會到:腦疝是嚴重的顱內壓增高危象,說明患者的腦部空間容積代償機制已經失調,隨著病情的發展,腦干受到進一步壓迫,必將危及患者生命。張遠征等通過實驗[8]研究表明:腦疝發生持續時間大于3h,則患者的呼吸功能不可逆。及早發現腦疝的先驅癥狀是贏得搶救時間的關鍵;搶救效率就是患者的生命,而嫻熟的急救護理技術是取得挽救生命的重要保證。在患者出現腦疝的最短時間內實施上述急救內容,是患者存活及存活質量的關鍵保證。
參考文獻
[1]何家榮,馬云祥.實用神經醫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3:426
[2]張增良,許海雄,吳育典,等.特重型顱腦損傷62例治療結果分析.中華創傷雜志,1998,14(6):141
[3]張秋蘭.腦疝病人的急救護理體會.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5,12(3):254
[4]賈佐延.影響急性閉合性嚴重顱腦損傷預后諸因素的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0,16:345—346
[5]趙法榮.急性顱內血腫并腦疝的搶救與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8(7):4091
[6]彭寅旭.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去骨瓣減壓術后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實用內科疾病雜志,2006,9(4):147
【關鍵詞】中風護理體會
中風以突然昏撲,半身不遂、語言蹇澀或失語、口舌歪斜、半身麻木為主要表現,并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的疾病。
一、臨床護理
(一)、意識清醒患者的護理:
1、心理護理由于起病急,病程長,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缺乏,往往產生恐懼、焦慮、悲觀失望等各種心理,護士應多關心體貼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和睦的家庭關系,介紹病區環境及主管的醫護人員,告之其發病原因及誘因,給患者講成功案例,及時消除緊張心理使患者很快融入當前環境,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護理。
2、病情觀察急性期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體溫、博脈、呼吸、血壓,舌苔、脈象以及尿量、顏色,尤其是血壓,不宜降得過急過快,做好記錄并及時報告醫生。
3、絕對臥床休息頭部制動,抬高床頭15-30cm,以利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限制陪伴及親屬探視,保持病室安靜,舒適。
4、飲食護理,以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勿用力排便。
5、用藥護理:遵醫囑準確、及時、快速輸入脫水劑,并觀察用藥后患者的反應,如頭痛有無減輕等。
(二)、意識障礙患者的護理:
1、病情觀察:嚴密監測并記錄患者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有無惡心、嘔吐以及嘔吐物的性狀和量,準確記錄出入量。觀察使用脫水劑后患者尿量及水電解質變化,防止水電解質紊亂及腎功能損害。
2、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開放氣道,取下活動性義齒,及時清除口鼻分泌物和痰液,防止舌后墜、窒息、誤吸或肺部感染。
3、飲食護理:給予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補充足夠的水分,鼻飼者應定時喂食,保證足夠的營養供給,喂食前抬高床頭,防止食物返流。
4、預防并發癥:
①腦疝: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噴射性嘔吐,躁動不安,血壓持續升高,脈搏減慢,呼吸不規則,一側瞳孔散大,意識障礙加重等先兆表現,一旦出現應立即報告醫生配合搶救。
②上消化道出血:觀察患者有無呃逆,解黑便,嘔吐咖啡色胃內容物,鼻飼者回抽胃液若呈咖啡色,患者面色蒼白,呼吸急促,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舌淡苔白,脈細弱,躁動不安等應考慮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應立即通知醫生,并遵醫囑用止血藥、禁食、抗休克治療。
5、加強日常生活護理:
①絕對臥床2-4周,抬高床頭15-30cm,臥氣墊床,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減少皮膚的機械性刺激,Q2h翻身、拍背,按摩骨突處,預防壓瘡。
②做好大小便護理,行會陰護理每日2次,
保留尿管者每日更換集尿袋,遵醫囑行膀胱沖洗,每周更換尿管一次,預防尿路感染。夾閉尿管定時,訓練患者膀胱功能。
③每日行口腔護理2-3次,預防口腔感染,不能進食者2-3天后行鼻飼流質飲食,注意保持胃管通暢固定,每周更換胃管,雙側鼻腔交替插管。
④詹妄躁動者加床欄,必要時適當約束,防墜床,自傷。
⑤冬天慎用熱水袋,防燙傷。
二、康復指導和健康教育
1、鼓勵患者樹立生活信心,堅持功能鍛煉,但不能急于求成,鍛煉必須安全,時間以不感到疲勞為宜。
2、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惱怒憂思悲傷。
3、起居有常,按時就寢,勿過勞過逸,識寒溫,及時增減被服。
4、清淡飲食,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
5、按時服藥,定期監測血壓。
【中圖分類號】R473.72;R725.7【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1-0154-01
小兒腹瀉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腹瀉和電解質紊亂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發病年齡以2歲以下為主,以腹瀉為主要表現,重型可引起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我們通過飲食、補液、控制感染,對癥及支持療法,同時加強消毒隔離措施,嚴密觀察病情,提供全方位護理,收到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主要護理診斷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6月~2008年7月間在我科住院的、2歲以內、因腹瀉實施臨床輸液患兒100例。
1.2 主要護理診斷 ①腹瀉:與喂養不當、感染導致腸道功能紊亂有關;②體液不足:與腹瀉、嘔吐丟失過多和攝入量不足有關;③體溫過高:與腸道感染有關。
2 護理要點
2.1 嚴格消毒措施,防止感染傳播 按腸道傳染病隔離,工作人員要注意手的清潔,預防交叉感染。患兒的衣物、尿布、用具均應消毒處理。有嘔吐的患兒取側臥位,以防誤吸。
2.2 飲食護理 輕型患兒減食并進易消化食物,母乳喂養者可縮短每次哺乳時間,暫停輔食。重型患兒嘔吐頻繁者可暫禁食、禁飲8h(從靜脈補充液體)。恢復飲食時應先給米湯、脫脂奶,由少量到多量。隨著病情穩定和好轉,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
2.3 嚴密觀察病情,監測體溫變化,做好口腔護理 通過觀察患兒神志精神、皮膚彈性、前囟眼眶有無凹陷、尿量等臨床表現,估計患兒脫水程度,同時要動態觀察經過補液后脫水癥狀有無改善[1]。觀察記錄大便次數、顏色、性狀、量,做好動態比較,為輸液方案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2.4 臀部護理[2] 選用柔軟布類尿布,勤更換。每次排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膚發紅處涂5%鞣酸軟膏或魚肝油并按摩片刻,促進血液循環。
2.5 靜脈補液每小時巡回記錄輸液量,根據病情調整輸液速度,正確記錄24h出入量。
2.6 健康教育
2.6.1 指導合理喂養 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按時逐步添加輔食,防止過食、偏食及飲食結構突然變動。避免夏季斷奶。
2.6.2 注意天氣變化 防止受涼或過熱,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多喝水。
2.6.3 注意飲食衛生,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保證食物新鮮,食具清潔消毒,養成飯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好習慣。
2.6.4 增強體質 適當進行戶外活動,發現營養不良、佝僂病及早治療。
3 護理效果
100例患兒入院后,經過醫護人員精心治療與護理,體溫及大便恢復正常,脫水得到及時糾正,臀部皮膚保持正常,患兒家屬滿意率達100%;平均住院天數8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170-01
髕骨骨折是骨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由于暴力損傷所致,可為直接或間接暴力,常見為摔倒后跪地損傷,約占所有骨折的1-2%,高發年齡段為20-50歲[1]。損傷后大多出現膝關節腫脹,有淤斑形成,膝關節活動困難或不能活動。目前,鑒于髕骨的重要作用,對于髕骨骨折,大多通過手術治療來恢復髕骨解剖完整性,加速愈合。為保證手術的療效,有必要做好手前術后的科學護理,并對患者進行合理系統康復鍛煉。我院對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住的48例髕骨骨折患者施行手術治療,并對患者術前術后實施護理和康復鍛煉,療效滿意。筆者對護理體會做一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收住的髕骨骨折患者96例,均行手術治療。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38例,年齡15-62歲,平均39.21歲;橫行骨折56例,粉碎性骨折40例;開放型骨折30例,閉合型骨折66例;陳舊性骨折12例,新鮮骨折84例;交通事故傷60例,摔傷32例,其他4例;手術方法:鋼絲環形縫合42例,絲線荷包縫合26例,張力帶鋼絲固定18例;鎳鈦合金固定10例。
1.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必要的一般護理及術前術后護理;對于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以患者為核心的心理護理以及系統的康復鍛煉。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 一般護理 由于創傷骨折或傷口感染,部分患者可有劇烈疼痛感,應針對疼痛原因,給予對癥處理。對于診斷明確且疼痛嚴重的患者,可應用嗎啡和杜冷丁等鎮痛藥物,以減輕痛苦。部分患者因神經受壓或患肢缺血時間過長等可引起肢體感覺或運動異常[2],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肢體感覺和運動情況,發現異常情況應迅速查清原因并做出處理。由于損傷處存在外固定包扎,其循環情況常無法直接觀察,可通過檢查肢體遠端有無麻木、腫脹和皮溫、皮膚顏色來間接檢查患肢的血液循環狀況。對開放性骨折或已有感染情況的患者,應根據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1.2.2 術前護理 給予患者加強營養,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力和抗病能力;對營養嚴重缺乏的患者,可補充氨基酸以及白蛋白等。術前3天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防止長期臥床引起的便秘,每天排便兩次。
1.2.3 術后護理 由于患者多采取麻醉下手術,返回病房后應采用去枕平臥位6小時,以避免出現頭暈頭痛和惡心嘔吐癥狀[3]。術后常規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了解患肢皮溫、循環以及感覺、運動狀況,觀察長腿石膏托有無滑脫現象,患者對繃帶的松緊度是否滿意。如發現患肢循環障礙,應迅速松解所有包扎,給予相應處理。髕骨骨折患者手術治療后,大多存在膝關節的腫脹和疼痛現象。因此,術后應將患肢置于伸直位固定牢固,仔細區分患肢的疼痛原因,對于切口疼痛,可遵照醫囑早期給予足量止痛劑;對于患肢腫脹導致的疼痛,止痛劑的效果往往不佳,此時對患肢檢查可發現張力過高,應立刻松解包扎,觀察患肢循環狀況,大部分患者在松解包扎后疼痛可迅速獲得緩解。
1.2.4 康復鍛煉 科學合理的康復鍛煉可以促進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鍛煉前應向患者說明各項鍛煉的的重要性,以期其主動配合。在患者術后早期,髕骨尚未愈合,不能過早下床活動,更不可強行屈曲膝關節,以防加重韌帶斷裂。但應告知患者在術后立刻主動活動足趾,患者應在護士的指導下,緩慢用力并盡可能大幅度地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以減輕患肢減輕腫脹,并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2.5 心理護理 髕骨骨折患者大多為突發意外,承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面對傷情和醫院的陌生環境,容易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煩躁等心理,對醫囑依從性差。另外,髕骨骨折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患者行走困難,個人生活難以自理,患者易產生自卑感。對此,護理人員應及時主動對患者給予心理指導,解決患者的心理應激狀態,給以精神安慰,減輕其抵觸情緒,使其可以配合治療。
2 統計學處理
對所有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檢驗水準α=0.05,P
3 結果
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1年并記錄恢復情況。以完全恢復和活動后輕微疼痛為有效,以關節屈曲功能部分受限為無效。觀察組完全恢復者38例,活動后輕微疼痛者8例,其關節屈曲功能部分受限者2例;觀察組完全恢復者21例,活動后輕微疼痛者14例,其關節屈曲功能部分受限者13例。對兩組恢復情況進行統計比較,以完全恢復和活動后輕微疼痛為有效,以關節屈曲功能部分受限為無效。差異顯著(P
4 討論
髕骨位置表淺,遭受暴力后易發生骨折。因為髕骨對維護膝關節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髕骨骨折多需手術治療,以期達到解剖復位,恢復關節面的形態。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前及術后均制訂了整體的護理干預方案,包括心理輔導、飲食指導、生活幫助以及康復鍛煉項目等,并落實各項護理措施,得到患者理解和配合。在整個治療過程,護理人員充分了解患者的心里狀況,用安慰、鼓勵性語言對患者進行指導,贏得了患者的信任,使患者建立了治療信心并主動配合治療和鍛煉,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改善護理質量。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成功進行手術治療,配合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及系統的康復鍛煉,癥狀好轉出院。這充分表明了對髕骨骨折患者進行圍手術期科學合理的護理及早期系統的康復鍛煉非常重要,可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有效改善膝關節功能,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剖宮產圍術期的護理措施已經成為了廣大醫護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長期以來我院一直努力提高護理水平,拉近護患關系,近年來我院通過臨床實踐證實,在圍術期給予剖宮產產婦全面的綜合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產婦的術后48h泌乳量,減少產婦的術后疼痛,縮短產婦的手術時間,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期間的剖宮產產婦100例,隨機分為綜合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每組有產婦50例,其中綜合干預組產婦年齡25-46歲,平均年齡為(34.74±2.63)歲,產婦體重66-89公斤,平均體重為(76.92±3.85)公斤,初產婦有32(64.00%)例,經產婦有18(36.00%)例。常規護理組產婦年齡27-45歲,平均年齡為(35.46±2.81)歲,產婦體重65-87公斤,平均體重為(75.85±3.92)公斤,初產婦有34(68.00%)例,經產婦有16(32.00%)例。兩組產婦在年齡、體重、孕產次等方面相互比較,其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兩組產婦均予以硬膜外麻醉,均可排除妊娠并發癥。
1.2 研究方法
觀察兩組產婦的術后48h泌乳量、術后疼痛程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以及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總結剖宮產圍術期護理體會。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 19.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計數資料均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所有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相互間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相互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綜合干預組產婦的術后48h泌乳量、術后疼痛程度、手術時間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產婦(P0.05)。
3 護理體會
3.1 圍術期常規護理
常規護理組產婦均予以圍術期常規護理,術前認真做好術前檢查,詳細記錄產婦的各項檢查結果,術中配合醫生實施麻醉,并配合醫生進行手術,術后密切觀察產婦和新生兒的各項生命體征,指導產婦的飲食、起居,并且詳細記錄切口滲血情況、子宮收縮情況以及陰道惡露情況。
3.2 綜合性護理干預
3.2.1 環境護理
住院環境對產婦的身心狀況具有很大作用,因此護理人員應該為產婦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注意室內通風,保證住院室內空氣清新,同時保證室內安靜,避免產婦受到噪音的刺激,嚴格控制住院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通常情況下,產婦在產后會大量出汗,護理人員要及時幫助產婦擦拭汗液,保持產婦身體清潔,產婦所使用的床單。衣服、毛巾、水杯等物品,要保持清潔,產婦所穿的衣服要寬松柔軟,并且要采用棉織品。
3.2.2 心理干預
產婦在術前大多會出現緊張、恐懼等心理,尤其是對于初產婦而言,消極心理會更加嚴重,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與產婦溝通,為產婦講解剖宮產的優勢,鼓勵產婦積極的配合醫生。當產婦進入手術室之后,護理人員要用動作和眼神來鼓勵她們,可以握住產婦的手,向產婦點頭示意。當胎兒降生后,要盡快將嬰兒抱到產婦身邊,讓產婦及其家屬感受到喜悅,對于初產婦,要恭喜她們成為媽媽了。
結語
剖宮產術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提高剖宮產圍術期的護理質量,不僅有利于避免護患糾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減少產婦的疼痛感和不適感,本次研究結果證實,在圍術期給予剖宮產產婦全面的綜合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產婦的術后48h泌乳量,減少產婦的術后疼痛,縮短產婦的手術時間,希望對臨床護理工作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戚琳,張惠麗. 剖宮產圍術期預防應用美洛西林的護理體會[J]. 中國實用醫藥,2011,10:209-210.
褥瘡是長期臥床患者的高頻并發癥,其發病部位主要集中于肩胛骨、髂骨等骨骼突出部位[1]。骨科患者由于骨骼損傷,導致運動功能受限而長期臥床休養,發生褥瘡的可能性較大。褥瘡不僅會影響原發病的康復,也會加大骨科護理的工作難度。我科在褥瘡患者的護理工作中積極應用中醫護理,褥瘡患者的癥狀得到顯著改善,護理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療的患者中選取43例褥瘡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所選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患者年齡為23-67歲,平均年齡(46.2±1.7)歲;患者的原發癥類型包括腰椎壓縮性骨折17例,髖關節脫位患者16例,股骨骨折10例;褥瘡病情情況為:Ⅰ期褥瘡患者9例,Ⅱ期13例,Ⅲ期12例,Ⅳ期9例;褥瘡面積6.37cm2-87.3cm2,平均褥瘡面積(42.7±6.1)cm2。
1.2 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環境護理等基本護理干預,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的褥瘡病情分期,采取相應的中醫護理措施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2.1Ⅰ期褥瘡 初期褥瘡患者的皮膚表面出現紅腫,患者能感受到明顯的局部麻木感,皮膚未見破損。Ⅰ期患者可換用褥瘡氣墊床,確保床單等的干燥清潔,并按時翻身。受壓迫嚴重的部位可使用紅花酒精按摩3-8min,每日2次;若病情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可加用紅外線燈進行患部照射,控制照射時間
1.2.2Ⅱ期褥瘡 患者受壓部位變為紫紅色,且部分皮膚出現水皰。未破裂水皰應做好保護措施避免破裂,以免發生皮膚感染;使用注射器抽取大水皰內的異常液體,并確保整個抽取步驟的無菌操作。護理人員還應定期對患部周圍進行按摩,并使創面充分暴露。
1.2.3 Ⅲ期褥瘡 患者的褥瘡病情較嚴重,皮膚水皰大量破裂,感染現象明顯,患者痛感明顯。此類病患應首先使用雙氧水或碘伏溶液進行清創處理,創口消毒后,遵醫囑將浸潤慶大霉素和生理鹽水溶液的無菌敷料對患處進行濕敷,濕敷10-15min后使用紅外線燈照射創面,并置換新敷料,將浸有紫草油的紗布覆蓋于濕敷敷料之上,最外部使用無菌紗布包扎。每隔6-7h換藥。
1.2.4 Ⅳ期褥瘡 患處出現組織壞死現象,部分關節表現為感染癥狀。首先應清理壞死組織并徹底清創,經紅外線燈照射治療后,遵醫囑煎煮中藥制劑浸洗患部,浸洗時間以30-40min為佳。浸洗結束后使用浸潤清潔藥液的無菌敷料外敷,并行包扎。浸洗間隔為5-6h。
1.3 療效判斷標準[2]
治愈:創口愈合,未出現新的褥瘡部位;好轉:創面膿性分泌物量減少或消失,皮膚潰爛面積縮小;無效:患者的潰瘍感染部位未發生明顯變化。總有效=痊愈+好轉。
2 結果
本次研究中所選的43例褥瘡患者中,經上述護理后,痊愈患者27例(62.8%),病情好轉患者16例(37.2%),無效患者0例(0.0%)。護理總有效率為100%。由此可見,按照上述護理方法對骨科褥瘡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很好地治療褥瘡,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一步促進患者的病情恢復。
3 討論
3.1 褥瘡預防措施
褥瘡是由于患者身體的局部區域發生長時間擠壓或摩擦,使該部位的血液循環受阻,引起組織的持續性營養不良,進而導致局部組織壞死,發生褥瘡[3]。有研究表明,潮濕環境和頻繁摩擦等均會導致褥瘡患者病情的進一步惡化[4]。因此,骨科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預防:第一,定期翻轉,常規的翻轉時間間隔為2-4h[5],且在翻身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患者皮膚與床面的接觸,以免造成皮膚損傷第二,檢查受壓迫部位并做好壓迫部位的消毒、按摩工作,改善血液循環;第三,加強飲食護理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從根本上預防褥瘡的發生;第四,輔助醫生積極治療原發癥,縮短病情恢復時間。
3.2 褥瘡的護理體會
褥瘡是骨科護理工作中的常見并發癥,在對并發褥瘡的骨科患者進行護理時,應根據褥瘡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病情較輕或未表現出明顯褥瘡癥狀的患者,應加強預防措施,做好日常的消毒、按摩及翻轉等基本護理工作;癥狀明顯的患者應盡可能地改善患處的壓迫情況,使創面充分暴露;病情較嚴患者應積極使用中藥藥劑進行浸洗護理。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加強無菌意識,確保所有操作過程的無菌化、規范化。本次研究中所有褥瘡患者的病情均得到良好控制,其中未完全痊愈的患者在經過后期持續護理后,恢復良好,分期護理對骨科褥瘡患者的護理效果顯著。此外,若褥瘡患者的皮膚感染面積較大,經過上述護理措施后癥狀未得到改善,應及時告知醫生,必要時應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根據患者的皮膚情況判定褥瘡的病情,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夠很好地治愈骨科患者的褥瘡并發癥,進一步促進患者原發癥的恢復。
參考文獻:
[1]肖雪英.濕潤燒傷藥膏治療褥瘡58例護理體會[J].山東醫藥,2010,50(14):153-154.
[2]李友芹.褥瘡的臨床防治與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25(30):637-638.
小兒肺炎是由各種不同病原體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其發病率較高、起病較急,且同時可伴發其他系統疾病而使病情加重、病死率較高。小兒肺炎是兒科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四季均易發作,季節交替的時候發生較多。小兒肺炎若治療不徹底,容易反復發作,會嚴重影響患兒的發育,小兒肺炎臨床表現主要為咳嗽、發熱。本文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兒肺炎患兒,經過對癥治療和護理,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兒肺炎患兒。其中男76例,女54例;年齡1~14歲,平均(7.5±3.5)歲。所有患兒均因咳嗽、氣促發熱就診。肺部?音患兒86例。經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4~10)×109/L 19例,>10×109/L 111例。經X線胸片檢查,123例患兒顯示雙肺可見肺紋理增粗或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狀陰影。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130例患兒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小兒肺炎診斷標準[1]。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采用常規臨床護理對65例小兒肺炎患兒進行護理干預。常規護理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2.1.1 保持小兒肺炎患兒呼吸道暢 通常規護理過程中應對小兒肺炎患兒進行呼吸護理干預,呼吸道的護理是小兒肺炎護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護理人員必須保證患兒呼吸道處于暢通的狀態。護理人員對患兒應該勤拍背、勤吸痰、勤定時或不定時進行霧化吸入。小兒肺炎患兒出現呼吸衰竭時可以使用人工呼吸機進行持續吸氧,指導患兒以半臥位姿勢或抬高床頭進行氧氣吸入,盡量避免患兒哭鬧,盡量減少患兒氧的消耗。
1.2.1.2 建立小兒肺炎患兒靜脈通道 護理人員應當迅速建立患兒靜脈通道,以確保抗炎、急救藥品及時輸入患兒體內。護理人員應當按照靜脈輸液的選擇原則,選擇患兒充盈度較好、直、易于固定的部位作為穿刺部位,盡量減少扎針次數,以避免患兒哭鬧,造成病情加重。對于呼吸衰竭嚴重的小兒肺炎患兒,在輸液過程中要控制輸入液體的量和速度[2]。護理人員在患兒輸液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患兒是否有不適和不良反應,若發生不良反應,應及時向值班臨床醫生匯報,并采取相應措施。
1.2.1.3 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通暢 護理人員應當保持小兒肺炎患兒病房內空氣清新,保證室內的通風。保證病房內溫度維持在20 ℃左右,濕度6%左右,防止溫度過低造成小兒肺炎患兒感冒,導致病情加重,防止空氣過于干燥影響患兒痰液的咳出。護理人員應當根據天氣和氣溫變化指導患兒家屬對患兒進行增減衣被,防止患兒過熱出汗或者過冷著涼。
1.2.2 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綜合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兒給予全面綜合的護理干預如下。
1.2.2.1 規范化的綜合護理干預方法 強調對患兒的營養護理,加強患兒的營養有助于增強小兒肺炎患兒的免疫力和恢復能力,對于防止病情惡化有著重要的作用[3]。小兒肺炎患兒的發病原因很多是因為患兒的飲食習慣不當造成的,喜好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的患兒容易導致宿食積滯而產生內熱,造成痰熱壅盛,遇到風寒容易導致肺氣不宣,誘發肺炎。因此患兒在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兒家屬給予患兒清淡的飲食,防止患兒過多食用甜食或者油膩食品,每天適當食用蔬菜、水果,保證患兒足夠的營養供給,以幫助其更好地恢復。
1.2.2.2 心理護理干預 小兒肺炎患者入院后往往會出現恐懼心理,通常會抗拒吃藥和打針,患兒家屬也易出現緊張及焦慮的心理。對此,護理人員應給予必要的心理疏導和安慰,鼓勵患兒勇敢面對疾病,利用親切、有說服力的語言來消除患兒心理上的恐懼。
1.2.2.3 用藥護理干預 在小兒肺炎用藥的靜脈滴注過程中,應把握好合適的輸液速度,防止輸液速度過快對血管造成一定的刺激或產生靜脈炎[4]。在患兒用藥前,護理人員應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必要的藥品知識講解,告知用藥后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緩解患兒及其家屬的緊張、焦慮[5-6]。
1.2.2.4 發熱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應叮囑發熱患兒多喝水,若患兒體溫高于39 ℃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向值班醫生匯報,并遵循醫囑,選擇合適的退熱藥。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治療3~5 d后,患兒體溫降至正常,主要癥狀以及體征明顯減輕,7 d內主要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有效:治療3~5 d后,患兒體溫明顯下降或正常,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減輕,7 d內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無效:治療3~5 d后,患兒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無好轉,或者癥狀和體征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38%,對照組為70.7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觀察組(n=65) 41(63.08) 21(32.30) 3(4.62) 62(95.38)
對照組(n=65) 27(41.54) 19(29.23) 19(29.23) 46(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