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2 21:56: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生地理知識點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地理教學中的體驗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它通過一定的情景來模擬需要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點,在模擬中讓學生進行實踐和反思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種教學形式的創新,這種形式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的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將學習與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積極的探究,體會學習的樂趣,同時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初中地理教學體驗生活的特點
1.情境仿真性
在體驗式的地理學習中,教師需要根據所要教授的知識點和初中生心理活動的特點進行情景模擬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通過進入到某種特定的情境中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幻覺來感受地理知識中的山川、河流、相對位置、丘陵的形態特點、氣候的變化無常等信息。這個時候,不論是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還是在老師的描述下通過想象展開的情景模擬,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都是真實的。
2.自主反思性
初中生通過情景的體驗是主動去探知某種地理上需要學習的知識的,因為感受和體驗并不是一種被動的行為,它不需要依賴老師的監督和逼迫,可以使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構建、自主反思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的必要性
(一)符合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
初中的地理教學目標中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總結成通俗的語言就是學生要了解和掌握有關中國和世界的地理與地圖的基本知識,簡單地對環境和發展問題有所了解;培養學生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初步具有地理學科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但是,地理的學習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地域性和實踐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中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常常是只看文字表述來死記硬背,很難真正地體驗地理知識的真實性和游覽一些觸手可及的大好河山來強化自己對知識的記憶。但是體驗生活的方式來學習地理知識恰恰彌補了這一點的不足,這是初中地理教學中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結果之一,有利于學生探究式地學習地理知識和拓展地理學知識的實用性。
(二)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
初中生的年齡范圍在11~15歲之間,獨立意識已經逐漸形成,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各種實踐性的體驗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時精力充沛,對參加各種活動也是樂此不疲。同時可以通過用圖、表替代文字說明的形式更加生動地體現教學內容。
體驗式的學習能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品格,初中的地理知識介紹了世界各地的地形、氣候和風貌,包含了各自壯麗的自然景觀,蘊含了自然和人文之美,對學生形成審美意識,進而有自己的審美格調都有益。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的主要方法
(一)情景體驗法
情景體驗學習是老師根據某一節課程的特點進行情景模擬。情景體驗教學方法的使用需要教師對教學活動中需要模擬的情景進行精心的設計,吸引學生在過程中進行積極、充分的參與,獲得預想的個人體驗效果,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地理知識。當然,情境體驗的方式不止角色扮演,還有音樂的鑒賞和電影的欣賞等方式,作用和效果都是值得老師進行研究和使用的。
(二)實踐體驗法
1、創新提問,利用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學中提問很重要,提問的方式和方法要新穎,因為初中生對創新的新奇的事情才會感興趣,這樣才會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想,亞里斯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有了疑問他們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方面引導學生“于疑難處質疑”“于無疑處質疑”“于核心處質疑”,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從而激活他們的地理思維。如我在導入櫻花之國日本時,我借用朱自清的幾句話慢慢的導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桃花、梨花、櫻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樣通過春天引出櫻花,一說到櫻花的美麗和絢爛學生們就很興奮和激動,從而導出櫻花之國日本。另一方面,我努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創設問題,如在講亞洲的河流時,我先問亞洲的地形怎么樣?地勢怎么樣?降水怎么樣?然后再過渡到河流的特征?這樣不斷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其次,在地理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的地理思維能力。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維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給以展示,教師要進行必要的點撥和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
如在講海陸變遷時我首先叫學生讀書上的材料喜馬拉雅山的變遷歸納中心思想,學生就會很快的歸納出地球表面的形態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然后再叫學生思考原因?在講解地球的自傳運動時,為了更形象更直觀的看出晝夜的交替,我準備教具地球儀、手電筒,叫兩個學生上講臺進行表演,并叫下面的學生思考晝夜交替的原因?這樣就充分的激發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2、通過地圖,重視筆記,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習慣
地圖被稱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階段讓學生讀各種各樣的圖,可以充分開發、活化學生大腦的潛力,為學生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地理思維在理想的時空范圍內自由的馳騁。如學生在讀亞熱帶季風氣候柱狀圖時,首先叫學生分析氣溫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點,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很快的歸納出冬季氣溫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點,學生也會歸納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這樣通過圖學生就很快的掌握了這種氣候的氣候特點,也為閱讀其他的氣候類型積累經驗和方法。有一句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充分的說明筆記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針對初中學生自覺性較差,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時刻提醒學生做筆記。
3、強調動手,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學如果只憑教師的語言和書上的文字,從一個問題到另一個問題,就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深層次的興趣。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難以深化,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講氣溫和降水時,我們叫學生拿溫度計進行測試,講中國地理時,可以叫學生動手畫中國地圖,在畫的過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狀像什么?這樣既活躍思維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課外活動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擴大視野、陶冶情操、激勵創新的有效陣地。它為地理思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營養和情緒環境,學生在這種活動中不受教材范圍、教師傾向的束縛,獨立自主的發展,在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的活動中區觀察課內教學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領悟課內教學所未涉及的奧秘。
4、加強討論靈活思考,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課堂中積極組織鼓勵學生討論地理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靈感,如在講到西亞時就可以叫學生分組討論中東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原因是什么?這樣學生就會根據我們課本上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平時所了解的知識進行整合回答,這樣就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問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5、重基礎、研方法,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系統化
新課程中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關鍵,在教學中力爭搞清重點,突破難點并將抽象概括的思維內容轉化為形象直觀的表述,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首要條件,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如在講解美國時分析它農業發達的原因老師就可以教給學生分析方法,從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環境(市場、交通、科技、勞動者素質等)分析,這樣學生就能夠舉一反三,不僅能夠分析美國也會分析其他國家,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
二、如何培養初中學生地理學習的思維能力
1、把地理形象思維作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
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形象思維是通過典型的地理現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地理形象思維不僅是思維過程中的一個閃念、一顆火花,而且是可以經常地存在于教與學的過程中。在教學中,進行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對于全面開發學生大腦(特別是右腦)、全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認識地理并在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地理形象內容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通過實物、模型、幻燈照片、聲像資料等表現具體可觀的地理形象;二是通過教師生動豐富的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地理情境;三是通過簡潔的線條符號和地理示意圖形附加少量的說明文字表達一定的地理知識內容的形象化圖示。它們都為教學中構成地理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
2、利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
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難。
3、聯系生活實際,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水產業和野生動物及自然保護區等章節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水產品的種類及分布、自然保護區的分布及所保護的珍稀動物,出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現象在所難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學中如能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結合,則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溫州地處東海之濱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讓學生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講出所吃過、見過或了解的魚類,再把這些魚類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進行分類,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把野生動物的分布情況與國內的旅游景點有機地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原本對珍稀野生動物本身并不感興趣,但因為平時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這種潛意識去識記野生動物或自然保護區就成了他對以往旅游的美好回憶。效果自然也不同凡響。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的新發現證實:人類具有巨大的潛能。人類儲存在腦內的潛能驚人,平常只運用到潛能資源的10%。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喬瑟夫?摩蘇博士說:“人的潛意識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識,而潛意識隱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適當地加以運用,記憶就變得十分輕松。”
實踐證明,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越貼近,其學習的興趣和識記的效果就越好,期間的思維活動也越活躍。
4、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誠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引發學習熱情,可以從郵票、旅游、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例如:長江大堤上的“萬壽塔”塔基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從中可以揭示哪些相關的地理知識?
粗粗一看,萬壽塔與地理知識能有什么關系,至多因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質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沒有仔細思考,這一結論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實上,眾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數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遠,長江受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并超過塔基,為了保護塔身免受江水浸蝕而在四周筑土疊磚,年復一年,四周越來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這個原因本身又是怎樣形成的?這就可以聯系到長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點植被情況:長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峽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況相對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積。中下游河道流經平原地區,地勢低平,使流速減緩,必然使泥沙沉積,抬高河床。通過“萬壽塔”塔基低于地面這一普通現象,引發學生進行地理方面的邏輯思考,從而達到深化教學的目的。
三、如何培養學生地理的空間思維能力
1.
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加強初中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的訓練
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漸發展,教學手段也在不斷進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把很多抽象難以理解的地理景象直觀地表現出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和地理景象。在初中生的地理教學課程中使用計算機多媒體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現地理圖片和視頻影像。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模式可以為學生展現地球的公轉以及自轉的影響,并結合地球上的晝夜變化,為學生展現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這種影響的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并大大地提升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快捷有效。
2.
在地理教學中利用相關的教具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在進行初中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教具,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晦澀的地理知識。教具可以使得所學習的相關地理知識被充分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實現更加形象的表達,幫助學生建立陌生的地理概念,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想象的能力。一般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具包含地圖,教學掛圖以及部分的示意圖和模型等等。課堂上使用的掛圖可以使得學生把虛擬的空間更加實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空間想象能力。而在圖片教具和模型的幫助下,學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地理事物,并豐富地理知識和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對地球儀的觀察而分析地球的運動狀態以及地軸的作用等等,同時在地球儀的幫助下學生也可以加強對經緯度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分析地球的四季變化和晝夜變更。
二、初中生地理多向思維激發中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對地理知識的探究興趣
由于初中地理知識內容比較抽象與難懂,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學習困難,因此逐漸丟失了對地理問題的探究興趣,從而被動的依賴于從老師的講解中獲取地理知識,未經自身思考,多向思維自然難以激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初中地理的學習興趣濃烈,才會自覺的投身于學習當中勤于思考,對得來的知識印象深刻。其實初中地理的知識結構也不算復雜,只不過有些知識太過于抽象,而書本內容較為繁瑣與累贅,初中生們大都還未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自行閱讀地理教材的過程之中難免會干到困難與疲憊,厭學心理也就慢慢隨著問題的存在而逐漸產生。例如在九年級地理教材“演化的自然”這一章內容中,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只能通過對教材的閱讀,記憶起來較為困難。只有地理知識內容得到梳理,學生學習方式較為輕松,才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教學方式亟待改進
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缺失的幾大因素之一,當前是個信息時代,互聯網與信息產業的發展不僅影響著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改變,也推動著教育的改革。打造以信息技術與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眾望所歸,但是許多教師由于自身缺乏對信息技術的正確認識,難以在地理課堂上靈活運用教學模式,致使學生理解困難。依舊以“演化的自然”這章地理知識內容為例,其中的內容包括“宇宙的起源”與“地球的演化”,但是“宇宙”、“地球”等概念太過于抽象,以初中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僅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該內容過于困難。而如果教師善用多媒體技術,則能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到該知識內容,并擴展相應的天文知識。正確理解是進行思維活動的前提條件之一,教學方式的落后耽誤著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而知識的匱乏遏制著學生多向思維的激發與提升。
三、引導學生激發多向思維的教學方式
(一)假設情境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廣闊性
初中地理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大部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假設情境法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教學方法,它以給出地理條件的形式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與研究,結果的不唯一性促使學生的思維朝著多方向發展,使其在不斷的思考之中自覺養成多向思維的思維習慣。例如在“南海諸島”的教學環節之中,教師可以假設學生們都生活在“南海諸島”之上,并給出“南海諸島”的地理環境,與同學們互相探討保護“南海諸島”的價值。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思考的角度非常之多,不僅可以從保護主權意識的角度出發,亦可以從資源開發問題的角度來對此進行思考。此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即靈活變換思路改變思維方向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全面看待問題的習慣,從而保證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則指學生思考問題周密、謹慎,能夠把正面與發面的因素統統納入對問題的研究領域之中,從而多向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二)以問題引入的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問題
圖是地理的眼睛,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可以包含在地圖里。因此,學習地理不可無圖,只有提高學生讀圖識圖能力,他們才能更為輕松地掌握基礎知識,同時這也是學生學好地理應該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合理應用地圖,積極引導學生讀圖識圖,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認識到讀圖識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下激發學生學習地圖的興趣,積極創新教學模式,用各種方法加深學生對地圖的理解和應用,從而為學好地理知識打牢基礎。
一、規范地圖教學,闡明讀圖順序
首先要提醒學生注意地圖所描述的主題和內容,很多學生在完全不清楚地圖的名稱和主題的情況下就開始盲目讀圖,這樣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在解決問題時很難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打擊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按地圖的內容、形式和使用方式可以將地圖分為不同種類,學生在讀圖的時候要注意加以區分。這些在讀圖時一定要明晰。
接著要注意圖例、比例尺和方向這幾個方面。這幾個基本點十分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由于粗心而造成的讀圖失誤十分可惜,所以在一開始就要養成好習慣。最后要明確讀圖的目的性,一幅地圖所表達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如果一開始沒有明確的目標,盲目看圖,會在大量信息面前暈頭轉向不知所云,做了許多無用功。所以,應該根據已確定的目的來安排讀圖的步驟,有目的、有計劃、分層次地引導學生讀圖,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準確迅速地讀出所需要的信息,保證讀圖的順利正確。
二、模擬地圖教學,生動形象再現知識
初中生正處青春期,還不夠成熟,但發展潛力巨大。雖然對一些問題依然不具有成熟的獨立解決能力,但是相信通過教師的適度引導,能夠迅速掌握并且提高讀圖識圖能力。初中生大多思維活躍敏捷,相比于枯燥的文字說教,讀圖顯然更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地圖教學一直都過于死板,側重于死記硬背等方面,這顯然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學生容易對讀圖產生厭倦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那么,如何靈活地開展地圖教學呢?我認為可以采用“模擬”的方法。即將地圖所反映的內容模擬出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例如,在學習“認識大洲”這一章時,可以請幾位學生上臺模擬各大洲,比如,美洲、澳洲、亞洲都可以找同學分別飾演,并且通過學生的表演來展示各大洲的特點。這樣不僅作為觀眾的學生對于這一節目印象深刻,由此可以加深對各個大洲特點的記憶,作為表演者的同學更不用說,在做表演準備的時候已經對大洲的特點摸得一清二楚,并且在表演時,對學習地圖的興趣也在逐漸增強。與此同時,還可以調動課堂的氣氛,活躍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自己闡述講授知識,筆者覺得這樣比多媒體展示教學的效果還好。
三、總結與練習相結合,事半功倍
在初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需要識記的知識點比較多、比較零碎,這就需要學生不僅學會總結規律,而且在識記的過程中要結合一定的練習。其中,總結規律十分重要,它是方便我們識記知識點的一條便捷途徑,比如,在學習“世界的氣候類型”這一節時,學生不能單純地死記硬背,而要根據地域劃分氣候帶。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歸納出“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規律,學生在掌握這一規律之后就可以自如地判斷氣候類型而不會覺得地理需要死記硬背而喪失信心了。又如,在學習有關“洋流”的相關知識時,通過觀察總結可以歸納出:除印度洋之外,北半球成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逆時針流動;環流的東部為寒流,西部是暖流。在掌握共性的基礎上,特別識記一些特殊的知識點,這樣就能輕松地記憶知識點,如果在這之后能將其歸納整理為體系,那就能更為深刻牢固地記憶知識點。
而在總結歸納之外,適度的練習必不可少。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課外練習,如:填圖,畫圖等。這樣能夠很好地檢驗學生對地圖的掌握情況。填圖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對地圖的整體印象,對圖的記憶更加鮮明立體,而且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避免題海戰術,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地理離不開地圖,地圖是學生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掌握好讀圖識圖的能力將會使地理的學習輕松許多。教師在教授地理課的時候應著重注意讀圖能力的訓練,并以此為基礎和核心,有針對性地展開練習,提高學生的地理能力。而這種訓練不能一曝十寒,必須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多讀多看,多記多背,多畫多練,多思多想。教師在授課的同時要注意講授的規范性,以身作則,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不因粗心而失分;在講解地圖的同時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一味地講解只能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模擬地圖這一教學方法既可以帶動課堂氣氛又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一舉多得;在練習的同時善于觀察,總結規律,并輔之以相應的練習。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多多創新,促進教學模式多樣化,打造初中地理魅力課堂。希望我的這一點建議,能夠為廣大地理教師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理,教學法;師生關系;教學手段;學習興趣;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5-0250-01
很多初中學生,甚至是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學生,都學不好地理課程,學習效果比較差。通過和這些學生交流,發現不同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各不相同,且往往是幾個不同類型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出現。對這些問題進行透徹的分析,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的基本前提。
1.地理學習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1.1 對地理學科不重視。在初中教育的整體課程體系中,地理學科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雖然是中考科目,但在中考總成績中所占比重偏低,不像數理化、語數外等課程一樣,甚至還不是滿分試卷。另外,從高考這個長遠目標來看,重點還是語數外等課程。不知不覺中,地理成了主課中的副課,很多學生和家長都不太重視,同時也就不難理解很多學生地理學不好了。
1.2 知識枯燥,思維能力不足。地理知識范圍廣泛,很多和生活的區域、環境不直接聯系,需要記憶的點比較多,容易變成一系列繁雜、枯燥的知識匯總,導致學習起來有困難。同時,初中的學生還處于思維方式轉變與成長的階段,對一些地理圖形、原理的理解還有些欠缺,也增加了學習難度。
1.3 缺乏生活經歷,直觀感受不夠。城市環境成長的孩子,對土地等自然環境的接觸偏少,很多的基本地理常識沒有建立起來,導致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例如在談到鋒面雨、季風、梅雨季節等概念時,雖然和同學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大多數學生無法和生活中的場景聯系起來,自然也就很難理解、記憶相關知識點。
1.4 叛逆期的年齡,心智不夠成熟。初中學生正進入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心智和思想在逐步成熟,處于巨變之中,也是典型的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學生非常的敏感,情緒波動比較大,容易走極端,很多的學生因為和學校、老師、同學、家長之間的對立情緒,影響了學習。以上是一些比較明顯的共性問題,另外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也會影響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我們不能窮盡。關鍵是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如何解決,讓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快樂輕松地學習地理知識,確實提高學習效果,微笑地說出“地理學習,so easy!”。
2.幫助初中生提高地理學習效果的“四維教學法”
依據長期的初中地理教學經驗,證實任何單獨的解決辦法都存在顧此失彼的情況,必須要利用綜合辦法,才能取得相對滿意的結果。據此,我們提出幫助初中生提高地理學習效果的“四維工作法”,建議從以下四個維度來開展相關工作:
2.1 建立優秀的師生關系。初中學生正處于叛逆期,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生階段,很容易因為叛逆老師的管制,進而討厭某門課程。例如有些學生說“我討厭地理課的老師,不愿意聽他的課,所以故意搗亂,地理也就學不好”!
因此,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基礎,要充分尊重學生,不刻板教訓學生,不給班主任、家長打小報告,通過相對平等的溝通讓學生能夠和教師建立一個相互信任、坦率、友好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多采用鼓勵、夸獎的方式,善于發現不同學生、班級的優點,“狠狠地”夸獎他們,比如“你真是很有地理天賦,這種問題很多人都觀察不到的!”,“你是我教過的地理悟性特別高的同學了!”,“你這樣好的學習態度,地理肯定會學得特別好!”等等,讓叛逆期的初中學生從心里和老師拉近關系。
2.2 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興趣。一些地理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比較疏遠,比如談及長江流經的省份、我國的主要山脈等等,會讓學生覺得比較枯燥,在背誦幾次產生混亂之后,就容易失去興趣與信心。這個時候,通過多種靈活方式,提高學生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例如:
2.2.1 采用圖片、模型、多媒體等多種展示手段,讓學生通過圖片、模型、視頻等綜合方式學習地理。活生生的內容往往比純粹的文字更能讓學生產生興趣,我們曾經通過圖片、視頻將長江發源地開始,一直到入海口各個不同省市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展現給學生,他們就會形成深刻印象,學起來既容易又快樂。
2.2.2 將游戲引入教學之中。初中學生是非常愛玩的,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是激發興趣的最佳手段之一。我們曾經展開"地圖大PK"游戲,讓同學們比賽在地圖上尋找一組地名、辨識不同形狀的地圖、手繪地圖比賽等等,同學們的積極性非常高,效果很好。
2.3 提高思維能力,解決好難點問題,提高學習信心。地理學習過程中,存在一些難點,這些難點如果沒學好,就會讓學生覺得地理很難,久而久之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難點問題,要耐心地教育,不厭其煩地講解。
例如,看圖識圖是學生普遍反映的難點,看圖識圖要求學生在空間想象能力、三維思維能力等方面有較好的基礎,在思維能力跟不上的情況下,學習會變得非常困難。因此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掃除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消滅地理學習信心的這些障礙,讓地理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是提高地理學習信心與效果的重要舉措。
我國基礎教育要求改變"應試教育"的偏向,強調著眼于提高公民素質,為基礎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發展前景。地理作為一門邊緣學科,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根據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融感情、知識、能力于一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學中不可忽視
初中地理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拘泥于教材,強調地理事實的記憶和地理思維的嚴謹,缺乏生動活潑的地理情趣,也就是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但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悅、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一種驅動器,甚至對地理老師的好感也會成學習的驅動力。
二、"電化教學"、"互動教學"應用于課堂
電化教學是利用幻燈機、錄像、電影等各種電教手段來幫助學生認識復雜的地理事物。地理內容廣泛復雜,時間的長久性、空間的無限性及現象的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復雜性、困難性。而電化教學正好能解決這些教學上的問題。
1、化虛為實。比如,在講"中國的商業和旅游業"這一章節時,筆者曾在兩個班采用不同的嘗試。甲班按步就班細講課本中的每一個知識點。乙班只放了兩段錄像,一段是中國商業發展史及當今商業形式和商業發展成就,另一段是關于中國主要旅游景觀的介紹。結果兩個班的反響截然不同:甲班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學生因有"走馬觀花,身臨其境"的體會,所以,除能掌握本節內容外,還對地理這門學科大感興趣。
2、互動教學"更應在地理教學中得到體現。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也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教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于參與教學過程。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會和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課堂討論等活動既活躍又深入。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10113
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是地理知識點圖像化表達的形式。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換言之,沒有地圖就沒有今天的地理學科。地圖能展現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分布的信息,學生通過剖析地圖能獲得相應的地理知識,同時,地圖也是地理思想的重要表達手段。要學好地理學科,必須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避免地圖教學的復雜性和繁瑣性,直接脫離地圖,把地理知識點枯燥無味地硬塞給學生,不僅未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讓學生對地理學科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應向學生傳授讀圖技巧,讓學生在不斷的讀圖訓練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讀圖、析圖和繪圖能力,并建立起有空間概念的地理知識架構。那么,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呢?下面將提出三點具體的措施。
一、鞏固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
要使學生會看圖、析圖、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鞏固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能實現知識點和地圖的相互轉換,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讀圖能力。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鞏固地理基礎知識主要有以下兩種途徑。第一,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由于地理課時和教材內容的有限性,加上地理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大部分學生對初中地理基礎知識的認識和掌握是不全面的。部分學生對中國地圖是陌生的,他們對我國省份的地理位置、外部輪廓和分布區域都不了解。牢固的地理基礎知識是培養讀圖能力的基礎,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如容易混亂的地理名稱,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可以通過課堂抽查提問,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可以通過布置課后作業,使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第二,構建有效的知識架構體系。教師在幫助學生鞏固地理基礎知識時,要引導學生構建明確、完整和簡單的初中地理知識體系。學生只有在腦海中建立起高效合理的地理知識網絡,才能把基礎知識有條不紊地掌握起來。如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可以從學生熟悉且相關的舊知識說起,把新知識與舊知識結合起來講解,不僅減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壓力,還能幫助學生構建高效的知識網絡。
二、運用地圖進行分類教學
運用地圖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地圖是把地球表面或某區域在平面上簡化的、按比例縮小并附有解釋的反映。地圖作為初中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通過符號語言進行表達的。從地圖誕生之際,地理學也就產生了。地圖擁有悠久的歷史,至今已有多種類型。按照地圖反映的內容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分為普通地區、專題地圖和全球地圖三大類。初中地理教材常見的地圖有等高線地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交通地圖等。教師運用地圖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時,首先必須要明確教學內容,掌握不同性能地圖的教學方法,接著引導學生正確地判斷地圖的性能,進行地圖的分類,然后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地理讀圖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貴在堅持。教師可以循環運用“看、比、填、畫”四個步驟對學生的讀圖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督促學生時常看不同類型的地圖,比較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回顧地理知識點,在地圖上把相關的知識點填寫標注出來,特別是地理位置和區域特征,當學生已經形成空間架構時,可以讓他們畫出地圖。如在世界地理分區部分,教師講解完代表性國家后,可以讓學生在世界地圖上標注出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填寫相應的地理信息,甚至可以結合氣溫帶的知識,標出這些國家處在什么氣溫帶。把地理課本的知識點形象具體地在地圖上表現出來,不但能讓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掌握,還有利于學生讀圖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從而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效率。
三、注重讀圖方法的指導
教材上五彩繽紛、各色各樣的地圖,雖然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但是學生面對不一樣的地圖會毫無思緒。因此,教師除了要把教材中的地圖分類教學外,還要把讀圖的方法技巧傳授給學生,讓他們無論面對怎樣變化的地圖,都能從中獲取相應的地理信息。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總結出“三步讀圖法”。第一步,讀標題。所有的地理圖表中都有會有一個標題,通過讀標題,我們可以掌握該圖表所指明的地理位置和內容方向。第二步,讀圖例。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圖例則是地圖的語言,通過讀圖例,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地圖上的線條、顏色、形狀各代表著什么。第三步,結合思考的問題,讀圖表內容。教材里的地圖多數配有“讀圖思考題”,以提問
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地圖中由淺入深地獲取相應的地理知識,并把相應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從中探究出基本規律。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讀圖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綜上所述,讀圖能力的養成是學生學好地理學科的關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的鞏固練習,把教材中不同的地圖進行分類教學,引導學生掌握讀圖的方法技巧,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飛.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22).
關鍵詞:初中;地理;經緯度;教學
初中地理教學應重視知識體系,強調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礎知識。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以基礎知識為起點,使學生構建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絡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然后是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
初中地理教學中,經緯度是重點和難點。教師對這個知識點應高度重視。剛入初中的學生正處于小學向初中過渡的時期,習慣于簡單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而地理中經緯度的知識則比較抽象。地理教師經過精心設計課程,耐心講解、演示,感覺講得很清楚了,但學生像是水中望月,一片茫然。初中地理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度的劃分,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意思是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儀去發現經緯線的特點,歸納經緯度的劃分方法,并用經緯網定位。但是,地球上本來不存在這樣的“線”,經緯線是個抽象的概念,加上地球上人為劃定的點線讓學生摸不到頭腦。所以,教師在開展經緯度教學時還應多動動腦、多下些工夫才行。
一、地理教師要重視學生看圖能力的培養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地圖化,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地圖在地理教學中是其他任何工具無法取代的。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學生而言,地圖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學好地圖,并用好地圖,對初中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些初中生的地理學習還停留在機械記憶上,對地圖的學習和運用則顯得比較薄弱,關鍵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很難真正懂得地理知識。而且,地理學習的主要對象之一就是地圖,而其他學科的學習也需要地圖的幫助。所以,在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圖,都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由于初中地理學科內容的基礎性特點,學生掌握了使用地圖的技能后,學習經緯度這部分知識就相對容易些了。
二、教師應該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
初中地理中有很多比較抽象的地理知識,這些抽象的地理知識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比較難學、難懂,很難在感知上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從而影響了地理學科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及效率的提升。在經緯度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增強學生的感知。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具有很強的模擬能力,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優點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使抽象的經緯概念具象化,讓學生達到感知清晰、思維活躍的境界,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多媒體電子地圖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電子地圖可以隨意放大縮小,可以旋轉角度和方位,對地理教師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地理教師在經緯度教學中應充分地利用好電子地圖這個工具,以便于學生理解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師應該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初中學生有著非常強烈的表現欲,若能利用和激發這種表現欲,學習地理的效果一定不錯。允許學生“搶答”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也是初中生非常喜歡參與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這種教學形式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如,經緯度教學中,“上北下南”比較好學、好記,而“左西右東”就相對難點。判讀某地所處的東西半球位置是又一個難點,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以哪條經線值來定位――20°W以東至160°E以西為東半球,此范圍以外為西半球。然后,我就在課堂上設計了學生參與的游戲來強化這個知識點。我指定一個地點,讓學生判斷,在東半球就舉右手,在西半球就舉左手,課堂一下就活躍起來了,學生思維也緊跟我的節奏,教學效果一目了然。
一、緣起
初中歷史與社會七年級的知識體系以地理知識為主,本人多年從事歷史與社會學科的一線教學,深感學生在學習七年級地理知識時的困難重重,成績也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學科學習技能方面來講,學生普遍存在讀圖能力不強,機械知識的記憶無法轉化為讀圖能力,以至于無法取得優秀的成績。
七年級的歷史與社會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除了文字知識體系外,教學更應該重視圖像知識體系。首先,圖像知識體系包含了豐富的地理文字知識;其次,通過著重學習圖像知識體系,可以鞏固學生對地理文字知識的掌握;再次,七年級的考題往往更多地是以圖像形式呈現,成為地理文字知識的載體。因此,必須重視圖像知識體系的教學,本人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種使用的教學策略。
二、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的教學策略
(1)要吃透關鍵知識點,掃除讀懂地圖的障礙點。有時,學生在讀圖時,圖像內容和文字都能看懂,但由于對隱藏的關鍵知識點掌握不夠,而發生“卡殼”的現象,因此,針對此類問題,就是要吃透關鍵知識點。
如有的學生在讀一些平面圖判定方向時,無法判別覺得困難,究其原因,要么是對一般平面圖隱含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一關鍵知識點沒有掌握,要么是對有些平面圖中,指向標傾斜后方向判定不清,要解決這類讀圖障礙,就要吃透這些關鍵知識點。
(2)要依據一定時間和空間順序,通過仔細讀圖,注重細節和規律,系統地掌握地圖知識。
如七年級上冊《世界氣候分布圖》,此圖復雜而內容豐富,讀圖時要分步進行。第一步:粗讀氣候類型的地理分布是否均勻?南北半球是否對稱?第二步:粗讀不同的氣候類型大致分布在什么緯度,是大陸的東岸、內陸,還是西岸?第三步:以亞非歐大陸為典型,細讀由赤道到極地氣候類型的變化規律。第四步:精讀《世界氣候分布圖》,再依據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降水量圖,細致地分析描述不同氣候類型的特征,分夏季和冬季,分氣溫和降水有條理的描述。通過這樣由粗到細再到精地讀圖,有步驟、有層次、有條理地讀圖,學生就能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還比如讀《長江黃河的水系圖》,要依據上游、中游、下游的順序;讀《緯度帶》、《溫度帶》的劃分圖,要依據重要的緯線來加以區別,特別要讓學生注意緯度帶和溫度帶的劃分依據是不同的緯線。
總之,讀圖的順序不是絕對的、唯一的,是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學情靈活變化的。
(3)要變換不同角度讀圖。要讀懂、讀透一張地圖,往往要進行多次閱讀,并且這種多次閱讀不是單純地機械重復,而是要變換角度去讀圖,從橫向、縱向沿著不同的線索,有順序、有層次得讀圖。
比如讀一張《世界地形圖》或是《大洲大洋分布圖》,單純漫游式得去讀,對圖上的內容認知往往比較單一,記憶分散。而沿著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等特殊的“線”,看看每條線分別經過哪些大洲、大洋、半島、島嶼、海峽、山脈等等,把分散的地理單元像“骨肉相連”一樣把他們串起來,這樣變換角度、有條理地讀圖,會讓人耳目一新,收到很好的效果。
(4)要注意從整體宏觀面上讀圖。讀圖一方面要依據一定的順序一定的角度,從點、線上把握,另一方面要進行組合讀圖,從“塊”和“面”上入手。
如讀《波斯灣地圖石油分布圖》和《波斯灣石油輸出路線圖》時,要將波斯灣產油地區看做一個整體,進行組合讀圖,對波斯灣石油輸出路線,要細致讀圖,整體把握,看看每條輸油線路途徑哪些邊緣海、海灣、海峽、運河、島嶼等。要顧及每條線路途徑的各個地理單元的相對位置,這樣從宏觀整體上讀圖,有利于正確而全面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分布、結構等。
三、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的進一步探索
本人在日常教學中,就提高學生地理讀圖能力,一方面采取前文提及的四點教學策略,另一方面在進入復習階段后,在讀圖教學的基礎上,還進一步采取了畫圖教學,并進行了對比教學研究。本人選取了兩個同類型的教學班,分別標注為A班和B班,A班只采取前文所述的多種讀圖方法進行教學和復習,B班進一步增加了在讀圖基礎上,繪制簡圖的方式。
首先,畫簡圖時,內容不要安排過多,抓住要學生掌握的關鍵知識點,然后通過這樣的關鍵知識點,觸類旁通,以復習更多的相關知識。其次,畫簡圖只要求畫輪廓,幾個簡單的幾何圖形,不要求和印刷地圖一樣,以降低學生畫圖的難度,盡量讓最基礎的學生也能夠畫圖。最后,讓學生在最初的簡圖中不斷豐富地理要素,把大洲、大洋、半島、海峽、平原、高原、山地、河流、城市等增添進去,依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等重要的經緯線為軸線,這樣循序漸進地把之前讀圖所學習的各種地理要素,通^畫圖再呈現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效果明顯。一方面,只重視讀圖的A班成績要好于其他班級,另一方面,在重視讀圖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采取畫圖教學的B班,成績更是名列前茅。
四、結語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課本中有各種地圖、景觀圖、示意圖,可以說圖像相當豐富,形成了一個“圖像體系”,而學生往往在學習和復習過程中對圖像重視不夠,也可能重視了而方法不當,看圖漫游,學習效率很低,這些都會造成學生學習困難,成績不佳。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做的一些粗淺的實踐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因此寫此文章與同行分享,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地理素養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對老師就有以下要求:老師需要利用業余的時間,在課堂上,運用課外活動的方式對學生的潛力進行開發,為了更好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和自學能力,使教學質量更快提高,只有更多的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才能使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更多更深刻,通過自己進行學習來加深印象,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需要不斷進行摸索和改進,學習經驗和技能都是在不斷改正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的,一定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2.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地理這門學科有著很強的實踐性,要讓教學得到滿意的效果,就是通過實踐把這些與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和教學結合起來。與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自主的去查找資料,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這樣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生的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則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過程中,可以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讓學生處于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利于今后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
4.有利于日后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生在初中升入高中后地理教學過程存在著銜接問題: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理的觀點不同,學習態度不同;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內容聯系問題;初中和高中的學習方法不同;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生的意志力和學習品質不同。因為存在著上述這些問題,學生在升入高中后會覺得學習地理有一定的困難,假如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則有利于今后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方法
1.引導學生課前預習
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過程中,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的學習,課前學習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在課前預習中,教師要明確當堂內容,告訴學生本節課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有所準備。利用課前預習有利于學生解決課上學習難點,做到心中有數,開展針對性學習,在學習難點和重點前做好心理準備。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課上所學知識,也可以做好課后的復習工作。學生課前預習要想取得較好效果,教師的引導起著關鍵性作用,教師要善于總結過去學習的重點內容,做到課前預習不只包括當堂內容,同時幫助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地理知識。
2.創建良好的課堂氣氛
進行自主性學習要求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師生關系要做到平等,保證課堂氣氛的輕松與和諧,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多利用表揚少批評學生,鼓勵學生自己進行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要體會學生的思想,創造一個寬松平等的課堂氣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成功的快樂。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直觀教學的作用,將教材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鼓勵每一個學生進行創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地理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動手動腦,使學生主動思考,從而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鼓勵學生課后反思
學生的課后反思在學生課后總結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后反思就是學生根據課上所學內容進行總結的過程,有利于學生重新認識課上內容,也對今后的復習鞏固有非常大的幫助。因此要求教師做好學生課后反思的鼓勵工作,鼓勵每一個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總結當堂所學內容。可以采取讓學生填寫課堂所學內容的做法,以此考察學生在課上掌握知識情況和課后鞏固情況。對于學生自己來說也可以明確自己對當堂內容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從而積極投入到課后反思過程中。再有,教師還可以應用評價的做法,正確評價每一個學生的課后反思,可以使學生在課上學習時,達到積極學習、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今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中學生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教師要善于創造學生質疑的條件。所以,對于中學地理老師來說,首先要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課堂,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此增加自己的地理知識。其次,地理教學還需應用啟發式方法,鼓勵學生產生疑問。在自主學習中,學生自己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教師也可以親自示范,教給學生應該問什么,應該怎么問。在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讓學生積極提問。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價值但準確性不夠,這時教師就需追問學生,引導學生提出準確和深刻的問題,全體學生也能從教師的引導中發現質疑方法,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效果。
三、結語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有利于學生掌握良好的自學策略,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著極大的幫助。學生在看到自學的效果后,就會主動投入到自學過程中,可以促使自身提高地理學習成績,逐步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