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0 15:20: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民族民間藝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外部形態方面
從外部的形態來看,羌族民居建筑主要借助片石和粘合力極強的泥土來進行修建,總體上呈現為方形。從樓層的布局來看,主要分為三層,底下一層主要用于圈養牲畜,第二層為人的主要活動空間,第三層為曬臺與罩樓。這種建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羌族宗教思想方面的影響,羌族人在觀念上認為,建筑的總體結構就像是一個人的構造,中間的才是心臟,頂層相當于一個人的頭,羌族人在樓頂供奉的白石就是天神的化身,通過與天的不斷接近來實現與天神的直接對話。因此,在羌族民居的建造過程中,都會在房頂的位置以及房子的四個角落放置白石,是羌族在中白石崇拜的重要體現。羌族建筑在房頂部分采取半開敞半封閉的建造方式,形成一種開敞的、富于靈動性及哲理性的建筑空間,與羌族人崇拜自然的觀念相契合。羌族民居建筑的總體布局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根據所處環境,契合地形來進行房屋修建。一方面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另一方面又使建筑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房屋與房屋之間相互銜接、錯落有致,使建筑具有獨特的外觀形態與豐富的層次感。
(二)內部空間方面
在羌人的意識觀念里,住宅是作為一種“人神共居”的方式而存在的,因此,室內空間的結構格局跟之間具有十分重要的關系。羌族民居的內部結構復雜而多變,具有多重的象征意義,是羌族傳統居住文化以及宗教意識的綜合體現。在羌人的生活空間中,火塘是家庭中最為神圣的部分,也是整個建筑中最主要的功能空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火塘是議事或者家庭會議的重要場所,具有神崇拜的內涵,神圣不可侵犯;同時也是人們日常生活與活動的中心,是家庭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具有農業文明室內空間特色的氛圍。這主要源于羌人對火神崇拜的傳統,說明了火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除了火塘,羌人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精神寄托則是角角神位,在傳統的羌族民居中,角角神位與火塘同處于對角軸線之上,位于主屋門的左前方的屋角,由木板組合做成。主要是為了供奉家神,起著鎮邪的保護作用,是羌族民居內部空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最具審美價值的物件。
(三)羌族民居建筑藝術中美的解讀
建筑是一種藝術形式,作為藝術與審美的表達,給人以美的感受。建筑藝術借助于視覺的要素來表達其客觀的形式美,主要通過形態、質感以及色彩等方面來綜合體現。羌族人民在修房造屋時,其外觀形態主要通過幾何造型來表達,比如碉樓的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等,具有非常穩固的形態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而當地材料的運用則使建筑的質感強烈,灰調的色彩與周邊環境極其相融。因此,羌族民居建筑憑著獨特的外部造型和富于變化的層次獨具形式美感,體現了羌族民居建筑的民族性與地域性。內部空間功能劃分合理,嚴謹的格局以及空間的合理使用體現了羌族精神文化方面的豐富內涵,成為了羌族建筑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部分,也使羌族民居建筑成為了中國民族建筑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羌族民居建筑藝術中的審美實際上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精神性活動,通過特殊而復雜的精神活動來實現審美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轉化。羌族的民居建筑分為碉房、邛籠、阪屋三種形式,其中以碉房即碉樓民居為主。由于羌族的聚居地岷江上游河谷皆高山峽谷,因此,建筑形式多為臨坡傍巖。一座座的石砌房屋順著陡峭的山坡建造,氣勢恢宏,具有結構堅固、高大雄偉、棱角突出的特點。在外觀造型上挺拔高直,呈現出一種多邊梯形向上的發展態勢,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有著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人以雄偉震撼的力量。在建筑的本體上,一方面,通過石片的壘砌來實現收縮與凝聚,呈現出一種多面多角的向上傾斜方式,使建筑本身產生一種向心向上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過片石的契合來實現碉樓的堅固性保障,形成了一種兼具藝術性和技術性的獨特的建筑審美形式。羌族采取結群而居的生活方式,因此通常由十幾戶甚至上百戶人家共同組成規模不等的村寨聚落。聚落選址位于高山峽谷地帶,無論山有多險峻,只要有生存的可能,就會有人居住而有聚落的存在。因此,與高山峽谷為伴的羌族人,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然而,正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羌族人民堅韌不屈和剛毅樸實的民族性格,給予了他們更加雄偉而壯麗的審美感受,在建筑的審美上體現為一種剛健、厚重與樸實的精神。同時,羌族民居建筑的建造受到地域環境方面的制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就地取材,主要以片石、泥土、木材等作為建筑材料,憑借大自然的厚遇以及羌族人精湛的建筑技藝修建房屋。因此,受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念的影響以及地方物產材料方面的限制,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呈現出一種審美上的質樸性和材料上的厚重性,形成獨特的形式美感。在方面,羌族主要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這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帶有一絲神秘而濃郁的宗教色彩。羌族人轉變傳統的客觀認識,通過神、人以及物三者關系的主觀化來體現的精神,實現傳統文化的不斷延續以及行為模式上的規范,對于社會傳統的維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歷史性及傳統性來看,主要生活西北各地和中原地區的古羌族人,經過兩次大的遷徙才到了岷江上游地區的險峻高山之中。已經傳承了數千年歷史的羌族民居建筑藝術,不僅是羌族建筑文化在物質層面的重要符號,也是羌族建筑文化發展過程中精神層面的重要象征。同時,艱難的遷徙經歷和不斷傳承與發展的建筑經驗,成為了羌族人共同的心理記憶,歷煉了他們不屈的開拓精神,而內心的不斷豐富實現了文化內涵與審美意識方面的積淀,最終創造出感染力極強的建筑藝術形式。
首先,編寫好校本教材。剪紙作為校本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為此,學校要動員教師和學生廣為收集有關剪紙的書籍和資料,并到新華書店購買相關書籍。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由課題組負責把這些材料整編成冊,作為剪紙校本教材。其次,充分利用民間藝人這一稀有資源,邀請民間藝人來校指導,傳授剪紙刻紙的技術和方法。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逐步普及剪紙藝術,就要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介紹、宣傳剪紙藝術。可以在學校的宣傳櫥窗、墻面、樓道、教室、窗戶等位置上張貼師生的剪紙作品,發揮校園隱性環境課程的教育作用。利用學校廣播等媒體進行定期宣傳,介紹剪紙的知識、方法,借鑒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剪紙教學網站,開展為學生作文配剪紙插圖的活動,編制“小巧手”剪紙學習專欄,使學生對剪紙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轉為親切,激起探究欲望,營造積極的校園剪紙藝術氛圍,使師生在校園生活的每時每刻都能受到藝術熏陶。
3.讓學生積極參與剪紙
剪紙是一種工藝,需要良好的心態、力量的均勻和意志的堅定。不論學什么,精神都是最重要的,方法是第二位的。剪紙教育注重動手、動腦,能營造一種輕松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求知欲,提高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寓教于樂。剪紙內涵十分豐富,具有極強的綜合性,涉及數學、美學、哲學、力學等。它的創作過程,與常規教育有很大的區別。剪紙教育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動腦、動手的主動精神,而且還要提高他們的美學審美層次。剪紙藝術的內涵是開放的,是課內外相結合的,能促使學生廣泛地吸納更多的學科知識,特別是美學知識,因此在剪紙的創作和教育過程中包含了再認識、再創造循環往復的過程,對人的品質的培養產生了重大影響。很多不愿學習的學生通過參與剪紙藝術,學會了吃苦,磨練了意志,提升了自信,開始熱愛學習。
4.建設剪紙藝術傳承團隊和工作室
學校應安排教師牽頭成立剪紙藝術學群,負責剪紙工藝教育和教學工作,并定期邀請剪紙大師或藝人來校講學、傳授技藝,由教師和工藝師聯合組成傳統工藝傳承團隊。還應該建立剪紙工作室,繼承傳統、融入時尚元素、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設計室、創作室、展示室三位一體,使設計、制作、展示在真實的職業場所環境中進行,真正實現藝術融入技術、技術凸現藝術。學生跟隨指導教師學習實際操作技能,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每一件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都能夠很好地感染熏陶學生。
5.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師生關系的處理上,要建立陶行知先生所提出提出的“藝友制”,即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師生,又是朋友,教學形式不拘泥于課堂,大家像朋友一樣相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和教師進行交流,既可以切實學到技藝,還可以發展創造性思維,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1傳統土錦藝術后繼無人,傳承困難而面臨消亡老一輩織錦的土家人,做織錦都是依靠家族代代傳承。她們基本都沒有讀過多少書,一輩子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對織錦的制作上,像葉玉翠、劉代娥、向金秀這樣的土錦藝術家都是如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化,一方面許多年輕的土家人基本都離開家鄉出門求學或打工在外,沒有時間專注于土錦的學習和制作;另一方面,手工織錦需要慢工出細活,利潤也不高,青年一代對于制作傳統土錦的熱情大大消減。整個經濟體制的變革,讓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面臨消亡的危險。
1.2土錦藝術行為功利性嚴重市場經濟的價值觀使藝術成為現代社會的消費品,價格成為衡量藝術品的標準,這就不可避免的讓藝術具有了功利性,并且讓土錦藝術的創造性也大大銳減。不少現代土錦制作者為了銷售利潤不再愿意耗費大量時間經年累月地制作織錦,她們在制作流程上有些采取完全拋棄傳統土錦紋樣,簡單制作迎合旅游景點喜好的現代唯美式裝飾畫;有些制作者則拋棄原有制作材料采用膨體紗做原料,質地松軟,遠沒有傳統織錦優美穩重、質地精良。藝術行為功利性嚴重影響著原本優秀的民間土錦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1.3土錦藝術傳播形式滯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土錦的實用功能等同于被蓋,它的欣賞角度有限,實用功能也具有局限性。傳統土錦一直以這樣單一的藝術形式和用途進行傳播,沒有與現代的工業以及數字技術進行對接,始終依靠著平面化通經斷緯的方法手工挑織。面對大量易于生產和廉價的棉質電腦印花被面的沖擊,傳統手工土錦難以成批量的進入到大眾的生活當中。當作為衡量土家姑娘能力的內在價值消失之后,現下土家織錦的使用功能已不存在。對于土錦民間藝術價值的體現和傳承需要考慮多樣的形式傳播和大眾互動。
2土家族土錦藝術在數字藝術中的發展意義和價值
數字藝術即建基于一定的數字技術基礎之上的藝術,具體包括拍攝、剪輯、壓縮、加密、傳輸、裝置等。形式多元,包括數字電影藝術、數字電視藝術、數字游戲藝術、數字圖像藝術、數字裝置藝術、網絡藝術、多媒體藝術等諸多藝術形式。面對土錦藝術傳統功能的弱化,經濟規則下手工織錦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讓這一民間藝術在當代的新型生存形態中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土錦藝術與朝陽初起的數字藝術聯姻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2.1有利于民間土錦藝術遺產的傳播和傳承今天的世界被數字媒體包圍著,傳統的民間藝術在傳承和發展上要擺脫目前困境,加速傳播,重新煥發出自身的生命力需要借助數字藝術的傳播方式和表現手段。特定的文化可能要界定(或生產)特定的需要,并設計滿足需要的途徑,當如此被社會化的人感覺到需要并把它作為有待滿足的目標的時候,它就產生向往、追求,于是行為的目的和價值才使它有了意義。傳統的織錦實用功能已經減退,藝術制作工藝也因老藝術家的離世面臨失傳。因此,土家族土錦文化遺產需要變傳統單一的手工化生存為數字化生存,改家族傳承為大眾參與,以當前大眾普遍接受的傳播途徑進行傳播、推廣其民族習俗、審美情感、藝術觀念、構造方法。
2.2有利于民間土錦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將民間土錦藝術遺產通過數字技術開發,借助網絡和藝術展館可以向大眾呈現出源于土錦的眾多新生藝術形式。以數字技術為載體,構建一個多元力量高度互動的土家族土錦藝術遺產文化的展示、信息交流和共享平臺,在這個平臺里大眾不僅可以了解其文化背景、歷史,還能參與土錦藝術的創作、分享彼此的藝術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極大地調動民間藝術愛好者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作力,為民間土錦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充足的條件。
3土家族土錦藝術的數字化發展策略
土家族土錦藝術資源豐富,其中形式上如色彩、線條的運用、工藝的巧妙,主題中蘊含的文化思想和美麗傳說都可以和數字藝術結合,具體發展策略筆者提出了以下幾個方案:
3.1建立土錦藝術信息的數據庫通過對土家族土錦的歷史來源、各種紋樣形式以及織錦涉及的工具、材料、制作方法等信息進行采集,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并對傳統紋樣進行提煉處理和數字化制作保存,實現長久的、穩定的、權威的電子資料保護,可供學術研究和數字交互藝術開發的利用。就拿土錦上百種的紋樣圖案來說,很多圖案現今只存有照片沒有實物了,有些存留的精品原件也只是在博物館進行靜態陳列展出,還有少數織錦精品流于海外,其紋樣造型難以面市。當下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將博物館或照片中的各類土錦花紋進行提取、電子描繪、備份,建立一個完備的土家族土錦紋樣電子圖庫。
3.2制作土錦藝術的數字媒體影像一方面利用數字仿真、數字音樂等技術,將土家族土錦文化進行動態的光、色、形、聲、電的多角度視頻展示,包括對土錦藝術歷史起源的呈現、創造者創造工藝的流程以及思路、紋飾花樣的審美趣味和五彩斑斕的色彩搭配等。觀者可以通過數字媒體的土錦資料視頻短片的重新演繹,全面了解土家族土錦的藝術特點和構成方式,看到土家族民間土錦藝術制作場景的再造,體驗到時空的改寫,察覺到感知的錯位,領悟土錦藝術形式語言的鍛造和對民間藝術文化的反思;另一方面對土家族土錦藝術創新而言,可以利用其藝術特點通過相關數字技術開展多媒體影像設計。例如,土錦中的藝術元素造型多用象征、抽象的表現手法,有以動物為主題的紋樣、以植物花卉為題材的紋樣、以土家人生活用具為題材的紋樣,以及受漢文化影響的紋樣等等。這些以直線造型、連續對稱、排列多變的藝術元素可以與現代數碼設計結合起來,進行重新地排列組合。新的構成方式可以運用到多媒體的界面設計、空間光影互動展示設計上等等。從土錦的色彩組合藝術來說,絢麗多變的對比色、補色、極色的運用可以通過電子、光的設計觸發出不同運動形態的轉變。同時,在藝術媒體展示時還可以融入土家族自己的少數民族音樂,隨著音樂的快與慢、輕與重、強于弱使土錦中的元素和色彩有節奏地進行轉變、跳動。這樣,大眾在接收土錦藝術文化時會產生強烈的興趣感,傳統的民間藝術也會在新媒體中煥發出新的生命。
3.3開發土錦藝術的數字互動化游戲如今的網絡游戲被經濟評論家認為是21世紀越來越多的“魔力金礦”。由中國版協游戲工委(GPC)與國際數據公司(IDC)聯合開展的“中國游戲產業調查活動”中的數據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網絡游戲用戶數達到4936萬,預計2013年用戶將達到9453萬。運用現代網絡游戲提升藝術和加強大眾對土家族民間土錦藝術的了解與參與性是具有可行性的。一方面源自數字技術的發展,如RPG(角色扮演游戲)技術的出現,已經開啟了數字游戲的藝術之旅;另一方面土家族的土錦藝術形式本身都是以抽象的幾何形態構成,在排列組合上都以直線和斜線對稱式排列,這樣的構成形式十分類似于現代網絡的矢量圖構成方式。因此,土錦的藝術元素在轉換到網絡游戲開發當中時相對員勃
(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容易。可以針對土家族的土錦藝術制作相關的藝術性游戲。例如,玩家可以在網絡中學著制作和創作自己的“西蘭卡普”,游戲中可以設置傳統的土錦紋樣構造和排列組合規律,也可以讓多個玩家網絡分工制作,創意完成一些花紋和排列方式;再或是,利用傳統土家族土錦制作過程中流傳的許多美麗傳說發展成游戲的故事腳本,其中的游戲場景、人物、植物花卉造型色彩等都可以從織錦中藝術中提取。席勒著名的《審美教育書簡》有言:“在人的一切狀態中,正是游戲而且只有游戲才使人成為完全的人”,“人同美只應是游戲,人只應同美游戲”。通過在線游戲互動,玩家不僅可以在游戲中了解土錦的歷史還能學習到土錦的藝術構造,還能和其他愛好玩家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藝術創作成果。
文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是以言語為基本符號,以社會語境為中介,通過讀者與作者的心靈溝通而得以成全的話語系統,是一種社會權利關系纏繞的意識形態形式。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著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飛速運轉,生產力的高度解放、發展,現代科技的快速升級換代,市場經濟的不斷壯大,以及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強,由大自然的神秘而致的對大自然的那份敬畏,以及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族親”意識正日趨消減。這種消減首先表現為現代文明進程中科學話語、科學理性對大自然神秘感的“祛魅”。人類對自然界產生敬畏的諸多因素之一,是自然神秘感的存在,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理性色彩的日趨加強,許多原來不可知的現象得到了自然科學的解釋,于是,自然界的神秘性就消失了。“葉廣苓《長蟲二顫》中,在顫坪調研的中醫學院教師王安全,用中醫學的知識重述了殷姑娘用扁豆花下蠱的傳說,消解了山間巫蠱之術的神秘性”;“《老虎大福》中黑子撲朔迷離的野性背景,在二福從楊陵農學院獲得生物學知識后被終結,‘豹和犬是兩個科目,受基因限制,它們之間不可能有任何雜交成果,黑子……沒有任何野性背景’”①。科學話語的傳入,使自然的神秘性消解,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由此淡化。其次,這種削減也表現為,市場經濟不斷壯大中商業話語對人類與非人類生命“族親”意識的淡漠。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族親”意識已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金錢成為衡量生命價值的一般等價物。出于金錢的考慮,利益誘惑產生了人對自然和其他非人類生命理直氣壯無所顧及的掠奪:“籠里的猴對村民來說都是錢,活的錢”(《猴子村長》)②,迫切的致富欲望和精明的物質利益計算,使村民對猴群進行了滅絕式捕殺。在商業話語系統中“錢”成為了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人與大自然、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的“族親”之愛被淡漠了。
由上可知,伴隨著現代文明而出現的科學話語、科學理性、商業話語使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族親”之愛消解了。然而,與現代文明的科學性、商業性相比,少數民族文學話語系統中保留了較強的生態倫理意義,處理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的倫理關系。這一倫理體系的核心是人對自然及非人類生命的敬畏,以及“族親”之愛。
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云南、貴州、廣西、內蒙、新疆等邊緣地區,由于地勢原因經常處于青山、綠水、奇花、異草、野生動物等的環圍之中,因而在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關于這些動植物的描述以及圍繞著它們展開的故事較多,基本上每個民族的民間故事集中都有關于動植物的描寫。仔細分析這些少數民族民間動植物故事,發現它們都摹寫出了人與自然、人類對其他非人類生命真誠相待的友愛圖景,這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來進行呈現:一是正面書寫人出于天性的善良、淳樸對動物的友愛。如錫伯族民間故事《黃狗小巴兒》中,傻子老二好心收留黃狗小巴兒,在被嫂子趕出家門后仍和小巴兒相依相靠和諧生活,在黃狗小巴兒被嫂子棒打死后,如伙伴般將其安葬,經常上墳探望,表現出一份“族親”之愛。與此相類的故事還有錫伯族民間故事《鸚哥的故事》、滿族民間故事《扇子參》等。二是側面烘托人對動物的寬容友愛之情。如錫伯族民間故事《狗和人是怎樣交朋友》狗在分別與野兔、狼、熊的相處中每次都因自己的叫聲而被排擠,幾經選擇、幾經對比,最后轉向人類,人類沒有排擠它反而視它為朋友。在選擇與對比中,側面表現出了人對動物的友愛之情。另外,錫伯族民間故事《老虎、蛇、蚊子、燕子和人》、《狗和兔子》,瑤族民間故事《馬交朋友》等也都以同樣的形式側面表現了人對動物的友愛之情。
與人對動物的寬容、友愛相聯系的是由它而衍生的動物對人的友愛的回報。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有一大部分故事都通過動物對人善行報答的形式,表現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題,研究者將這一形式通稱為“動物報恩型”模式。如滿族民間故事《達布蘇與梅花鹿姑娘》通過達布蘇解救、悉心照料小鹿,之后小鹿幻化為一美麗姑娘與之成親的故事,表現出了人對動物友愛,動物對人進行善報的主題。在這里報恩的動物不僅限于溫順的鹿、蛙、兔等,甚至兇猛的動物也懂得報滴水之恩。當然,與之相反也有表現惡有惡報主題的作品,如滿族民間故事《薩滿捉參》中薩滿捉參的結果就是被海浪卷進江底淹死了;《棒槌孩》中小蘑菇頭他訥、他瑪捉棒槌精吃以求長生不老的結果便是被打個頭破血流。特定空間的倫理取向的提煉與凈化,顯現了話語系統中的生態倫理色彩。
總之,少數民族文學中人對動物的友善以及“動物報恩型”的模式都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深深的“族親”之愛,體現了強烈的生態倫理意義。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保留的許多自然景觀的由來、形成背景也顯現了一種生態倫理意義。滿族民間故事中的風物傳說《湯池的來歷》,孝敬公婆的媳婦用手捧著火柴燒熱了結冰的水泡子,從而化作驅病除邪的湯池;《紅羅女》,美麗正直的紅羅女把昏憒的皇帝捉弄的丑態百出,最后幻演成鏡泊湖景觀之一。這些故事中演繹自然景觀的由來是跟人類的善行、善德聯系在一起的,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愿望。
少數民族話語系統從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友善相待的“族親”之愛,以及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愿望中體現了生態倫理意義,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敬畏,與非人類生命和諧、平等、共存的愿望。這不僅為近年伴隨著現代化進程飛速運轉帶來的日趨嚴峻的生態問題而產生的像于堅、賈平凹、張煒、遲子建等的生態創作,以及由之興起的生態環境美學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暗示出現代話語對原有空間倫理關系的沖擊與破壞,并隨之衍生出了更為復雜的價值立場和倫理體系,即在“現代”與“傳統”,“原始”與“文明”之間文學該如何為自己尋求合適和合理的支點。“現代”“文明”的進程在理論上本應是促進文學不斷進步的動力,然而文學的發展似乎并不與文明的進化相符相成。伴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而文學一直恒久不變的東西是“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它們是文學得以生存的不竭動力。回顧百年文學,上世紀處以來,中國文學以不斷書寫對人的價值和權利尊重的人文精神追隨著“德先生”的指引。在少數民族文學中,少數民族作家們把人文精神中尊重的對象拓展到人之外的自然和其他非人類生命,實現了生態倫理與人文精神的對接,是人文精神發展至生態倫理精神,使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由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惠及到自然和非人類,拓展了人文精神的理論內涵。我們在談論保持人類尊嚴的時候,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發展,保持人對動物的尊重,是保持人類尊嚴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科學”“文明”和“民主”一樣,在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散發著激動人心的光華。現代科技在帶來舒適、方便和快捷的同時,漸漸也顯示了它在賦予人類征服自然能力之后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因而如何評價現代科技為文學敘事的一個重要維度。理性考究,其實現代科技本身并不具備善惡品質,區別在于如何使用,而關鍵點還在操控它的人類。我們在接受現代科技的同時,也要尊重傳統的生態倫理;破除封建傳說的同時,也要尊重其蘊含的生態倫理,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話語生態的重建來達到恢復和保護自然生態的目的。少數民族作家作品中的這種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生態倫理意識,為文學處理現代與傳統、科學與人文關懷之間復雜的價值立場和倫理關系體系,尋求到了合適合理的平衡點。中國文學的敘事書寫既可以從中獲取一套生態話語系統,同時也能通過對現代科技的合理評價來搭建保護自然生態的橋梁,在這一點上少數民族文學給予中國文學予重大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李玫.空間生態倫理意義與話語形態[j].民族文學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