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2 13:18: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十佳班主任主要事跡,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通訊手段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帶手機走進校園,利用短信聊天、QQ聊天等網絡形式進行溝通、交流也是一種很好的手段。據調查,城鎮中學約80%的中學生已經擁有手機了,農村也有約50%的中學生擁有手機。那么學生用手機一般都做什么?調查統計:與家長聯系占38.55%,玩游戲8.99%,上網8.36%,閑聊44.1%。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它方便了家長與學生的聯系,但卻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學校的管理。
一、中學生使用手機的弊端
1、影響健康。手機輻射會對中學生的腦部神經造成不可逆傷害,配有手機的中學生的理解力、反應力、記憶力將會明顯下降。同時,手機還會使聽覺受損、睡眠質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調。事實證明,手機輻射會對青少年腦部神經造成損害,引起頭痛,記憶力減退和睡眠失調。
2、影響學習。以前,學生需要翻越學校圍墻才能到網吧上網。而現在,隨著手機GPRS的強大功能的開通,學生可以直接在教室里或寢室里隨時通過手機進行QQ聊天、網頁瀏覽和撥打不良聲訊臺。如果用手機進行空中下載,20元人民幣就可以大約下載50本(每本500頁)流量的小說;如果進行QQ聊天的話,20元人民幣按現在的標準可以包70M的流量。說得簡單一點,每天從早到晚再到深夜無時無刻都進行QQ聊天也用不完。如此一來,學生們看小說、聊天都要加班加點,哪里還有精力和時間顧及課本上那些枯燥無味的說教呢?
3、毒害心靈。大部分學生使用手機不是為了和父母加強聯系、向父母報告學習成績,而是為了談戀愛。每當老師查寢后,有的學生用手機QQ發肉麻短信和彩信,有的寢室甚至用手機集體看黃,獲得一種不正常的視聽,許多學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對于那些直接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的不良手機短信,很多老師和家長表示,希望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
4、敗壞考風。一些學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玩手機上,一到考試就一籌莫展,除高考之外,大大小小的考試基本上都靠手機作弊,蒙混過關。近年來各類考試學生用手機作弊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考風敗壞,學生能作弊獲得較高分數,自然學習就更不努力了。
5、滋生事端。在一些學生看來,手機就是他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容易造成相互攀比的現象。由于手機屬貴重物品,是學生的心愛之物,勢必要花費掉許多精力和時間來保管,但還是容易被別人偷走,校園丟失手機的現象頻頻發生,造成了不少的損失和麻煩。再說,學生們年輕氣盛,受不了半點委屈,一旦發生小矛盾,會很快通過手機糾集社會青年前來打架鬧事。同時,經常接觸電源充電,可能會引發觸電事故和學校電線線路故障。有的學生由于電話過多,為了交上話費,平時只好省吃儉用或者以學校要交資料費為由向父母要錢,甚至出去敲詐、偷搶。還有少數學生因用手機與學校外面廣泛聯系而被拐騙出走。
二、管理對策
當手機智能化,當3G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后,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的上網,它就是一臺可以移動的小電腦。實際上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網絡所包裹中。雖然學校出臺了禁止學生用手機的規定,但用手機的現象卻屢禁不止。學校也為此想了很多辦法,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曾經采用了很多辦法,如沒收手機,砸手機,請家長協助教育等,雖然收到一定效果,但并沒有徹底杜絕,而且容易遭到個別學生及家長的不理解。盡管家校齊抓共管以及跟家長簽定協議書之類的,但是都收效甚微。
反思之余,我頓然醒悟:不可能不讓學生不接觸手機,但這種接觸需要引導,要像大禹治水那樣。一味禁堵,不如有效疏導,引導幫助學生正確使用手機。
首先,每年新學期開學我都會向學生宣傳使用手機的危害。利用班會,黑板報、宣傳欄等有效陣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用報刊、網絡上報道的,生活周圍的活生生事例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些危害,形成一個自覺遵守校紀校規的良好氛圍。
其次,爭取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讓家長也知道學生帶手機的危害,讓家長協助管理學生手中的手機。學生每次放假返校后將手機一律上交,由我登記編號統一保管,每周定時發給學生打電話給家長匯報學習生活情況。平時有特殊情況也可單獨申請使用。走讀生的手機雖然不用上交,但要告訴家長進行有效管控,如限制話費,必要時查看通話記錄及時發現問題等。平時多注意觀察學生上課的表現。
再次,及時發現并處理違規使用手機的學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將自己的手機主動上交,可能會有少數學生不會上交,留著偷偷地用。那怎樣把不聽話而偷偷使用手機的學生楸出來呢?這就需要班主任平時多留心注意觀察學生的一些細微變化。如上課打瞌睡,考試成績下降,下課后經常回教室很遲等。然后從這樣幾方面去了解情況,直接打電話給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詢問學生是否帶了手機。也可以把學生帶到辦公室,要他把自己的QQ登在辦公室的電腦上,查看他的QQ空間,看看是否在在校期間經常在發表說說、更新微博,是否經常去別人的空間去踩一下或者頂一下等。有了充足的證據之后,他也只有乖乖地把手機交出來了。而且根據他手機里的記錄還可以把其他學生使用手機的痕跡也找出來。對于被查出使用手機的學生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班紀班規嚴肅處理,教育其他學生要主動地上交手機。達到懲一儆百的效果。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有害的一面就有有利的一面,關鍵是看老師和家長如何去引導,轉變一下思維方式,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道理:堵不如疏,我們應如大禹治水一樣去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來進行學習。
(作者單位:公安縣獅子口鎮中心學校)
參考文獻:
用“創新與奉獻”撐起學生成長的艷陽天
方穎,大學本科學歷,獲學士學位,上猶縣第二小學高級教師,在教學一線兢兢業業14年,嚴格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自覺踐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縣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相關規定,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在參加贛州市首屆中小學班主任專業技能競賽(班主任個人競賽)榮獲小學組三等獎,心理教學課堂《我的注意力我做主》受到國家心理輔導教育專家的好評,先后被評為縣優秀教師、學校“十佳班主任”,并獲贛州市心理健康輔導員資格。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面旗幟、教學工作的一名標兵,贏得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現將方穎老師的主要事跡介紹如下:
一、創新“獎勵教育”工作方法,班級管理成風景
在班務工作中,方穎老師刻苦鉆研教育心理學,創新“獎勵教育”方式,突顯育人藝術性,她所負責的班集體——班風正、學風濃、學生活,成為了學校班級管理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一是實行多樣化獎勵,注重實效性。方穎老師在工作中,她不斷豐富口頭表揚內容,對學生進行稱贊獎勵,讓一些學生快樂半天,甚至一個禮拜;在學生的生活中,她對學生的獎勵是和學生一起進行跳繩、打乒乓球等活動,使學生們都以和老師共參與活動為豪,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時,創新物質獎勵,根據學生的表現,獎勵學生大小不同的笑臉勛章,學生配戴在胸前,成為了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別提有多神氣了,十個笑臉貼片換一個小的笑臉勛章,五個小的勛章換一個大的笑臉勛章,在全班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氛圍。二是進行及時獎勵,注重時效性。事無巨細,只要學生做得好,做得對,方穎老師就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及時強化學生心理效應。比如,孩子課堂調板正確,回答的問題特別響亮,為集體搬了圖書,拿了校服等等。三是關注后進生獎勵,注重針對性。為促進后進生的轉化,方穎老師在班上設置了進步星,不論是從紀律,從學習或是從衛生方面,都提倡縱向對比,只要比自己以前進步了,都要獎勵。
二、奉獻“留守學生”三顆心,家長滿意成口碑
近年來,隨著社會轉型,“留守學生”成為了一個特殊群體,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學校每個班級的“留守學生”都占有很大的比率。 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方穎老師以“三顆心”為工作支點,做到嚴之有理、愛之有情,嚴而有方、愛而有法,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深受家長們的稱贊。
1、用愛心澆灌“學困生”。作為班主任老師,方穎老師對“留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處處留心,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和班集體的溫暖。班上劉良同學的年齡本應是讀五年級,但學習基礎較差,留了兩次級,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在剛到班里第一個星期,方穎老師就發現劉良的眼睛有斜視問題,馬上和他的媽媽取得聯系,通過深入交流,他媽媽同意了方穎老師的建議,給劉良配戴了矯正眼鏡,使劉良的視力得到了及時矯正。同時,考慮劉良住校情況,方穎老師做通了班里和劉良同寢室的另一位同學的工作,把有插頭的床位讓給了劉良,并請生活老師和其他同學一起監督他治療。現在,劉良的視力不但逐漸恢復,學習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他的媽媽非常滿意,覺得學校的教育讓她很放心。
2、用細心緊貼“特殊生”。在“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中,方穎老師細心觀察“留守學生”的心理,認真傾聽“留守學生”的心聲,有針對性進行心理引導,用真情解開他們的心結。在工作中,方穎老師發現有位很沉默女同學肖湘,大家很少看見過她歡笑的情形,本應該是陽光燦爛,盡情揮灑的年齡,是什么讓她變得如此深沉與憂郁呢?方穎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一番的了解,得知肖湘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肖湘被判給了爸爸,后來爸爸又結婚了,并有了第二個孩子,所以肖湘一直跟爺爺生活在農村,沒有什么父愛和母愛。考慮到肖湘家庭的特殊情況,方穎老師沒有直接去找肖湘談話,而是通過不斷在她的作業本上留便簽條的方式來觀察她:“肖湘,你今天的手洗得真干凈,原來你有一雙這么漂亮的手啊!”“肖湘,你作業本的字比昨天的更漂亮了,加油!”還有意無意地叫肖湘到辦公室幫拿教具、作業本,訂正練習,然后又細心安排幾位開朗的女同學主動和肖湘進行學習生活交流。冬天到了,方穎老師發現肖湘的手凍得有些開裂了,及時給她送去了護手霜。慢慢地,肖湘開始會主動和大家說話及打招呼了,學習中也逐漸快樂起來。后來肖湘的爺爺多次打電話給方穎老師,感謝學校對肖湘的教育,有一次還用手機給方穎老師發來一條100多字的感謝信息。
3、用耐心感化“問題生”。 方穎老師把握任何事物的變化都由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在班主任工作中十分耐心,班上的住校生劉鵬,平時很淘氣,也有暴力傾向,身邊幾乎沒有朋友,在一段時間里每天都有同學向老師反映他又和誰吵鬧或打架的情況。方穎老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可他一轉身就忘了。后來,方穎老師經過反復研究,采取積極疏導的方法,在和劉鵬我談心教育中,和他約定,只要一天沒和同學發生口角,就獎勵他一顆小笑臉,三天沒受批評就獎勵他一顆糖,一星期沒打架就獎勵他一本作業本。一段時間后,劉鵬逐漸克制了自己的壞脾氣,也慢慢地從內心得到了改變,身邊的同學不再用以前的眼光看他了,朋友多起來了,大家越來越喜歡他了。
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瑣的工作,方穎老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用她的創新育人與奉獻愛心撐起了學生成長的一片艷陽天,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為教育譜寫著一名優秀班主任的風采
現將《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關于重申原購房職工要求改按成本價購房和建立住房公積金有關政策的通知》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關于重申原購房職工要求改按成本價購房和建立住房公積金有關政策的通知
局機關、直屬各單位:
最近,部分已按1993年標準價購房的職工要求改按成本價購房,并要求建立住房公積金。現將有關政策重申如下: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6-0210-03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信息技術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性學科,其教學同樣也需要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然而在現實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或對新課程理念理解得不到位,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在整體上缺乏現實感和生活感,過多地以計算機本身、操作技術為學習對象,而忽視學生個性發展和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這使得信息課堂缺乏應有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因此,信息技術課堂中,要充分凸顯教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將生活場景和經歷經驗融入到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學習中,實現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與生活的有機融合,以構建有效課堂,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優化教學目標,凸顯以生為本的生命價值
“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信息技術課程不僅不是一門高精尖的專業課程,更是不能遠離現實社會的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從學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因此,教師應仔細分析學生在現代社會中生活和學習必須習得的信息技術技能和必須養成的信息素養,以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實踐任務為主線組織相關內容,設定教學目標。
如三年級《可愛的鼠標》一課,在教學目標制定中,凸顯“快樂學習”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的核心為: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體驗中,學會鼠標移動、指向、單擊、雙擊、右鍵單擊、拖放等技能的操作。讓學生感受電腦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在目標引領下,設計了“我和鼠標交朋友”的游戲學習課件,由虛擬角色“小海星”帶領學生經歷單擊追蝴蝶、雙擊趕小豬、捉小蟲、摘蘋果等關卡,把枯燥的鼠標操作轉化為有趣的互動學習游戲,在游藝中增長知識、鍛煉能力、體驗學習生活的快樂過程。
二、巧創生活情境,生成信息技術課堂的活水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設計生活化的情境,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求知欲的原始動力,也是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應用信息的一種有效手段。創設生活化情境,就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從鮮活的生活世界里提取素材,以他們熟悉的活動作為學習的切入點,設計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任務引導其步入信息技術的殿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感受、體驗生活情景的樂趣。如三年級《巧用計算器》一課,設計了“我是超市收銀員”的教學情境。
師:學校決定本周五組織三年級學生秋游,你準備去超市采購哪些食品?請你根據個人需求,填寫“秋游食品采購單”,只要寫出采購食品的名稱、單價、數量就可以。(課件出示超市貨架上有面包、牛奶、餅干等食品,標注單價。)
生:(填寫采購計劃。)師:你的這份“秋游食品采購單”應付多少錢呢?把采購單給同桌,請他當“超市收銀員”,用計算器算出每樣食品的金額和合計金額,然后你也驗算一遍,比較結果,根據正確率給同桌稱職度評價畫上五角星。生:(利用計算器計算、驗算。)師:(組織學生交流采購單計算結果,利用展臺展示學生食品采購計劃,適時評價,滲透勤儉節約、與他人分享的品質教育,如你采購的這些食品準備和誰分享等。)
教學中選擇完成“秋游食品采購單”這一貼近生活體驗學習任務,不僅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中的樂趣,激活學習興趣,而且又超越了技能訓練,培養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也經歷了情感上的熏陶。
三、回歸生活本色,精選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資源,一些具有生命價值的生活資源應該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作為教師要選擇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讓他們的學習活動基于現實生活世界,實現教學內容從科學世界到生活世界的本色回歸。生活化內容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做生活的有心人,能時刻帶著發現的眼光去尋找、挖掘、捕捉生活中的各種信息,隨時搜集生活中能對教學有幫助的材料作為教學的素材,精心設計成教學話題,融入課堂教學中。如在三年級《復制與變換》教學中,結合生活中“鋪地磚”的事例,設計了“我是小小泥水匠”的學習活動。任務展現:小明家新房在裝修衛生間,爸爸從建材市場買來一片地磚,請你當回泥水匠,幫他設計圖紙,該怎么鋪地面才會既美觀又大方。
有趣的“鋪地磚”活動,引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個個躍躍欲試,投入到設計圖紙的學習情景中,教師利用“怎樣讓地磚多起來”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復制、粘貼”命令,然后放手讓學生排列組合地磚圖案,自主探究學習“旋轉”命令的使用方法,在展示作品環節,引導學生演示操作,加深“旋轉”知識的學習與鞏固。短短的40分鐘,學生中出現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如圖1:從這些作品中,看到的是學生智慧的結晶,是他們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自由馳騁,同時也更深層次地感受到,把生活的素材融入到信息技術學習活動中,會給課堂增添無窮的魅力。
2.走近生活,利用鄉土素材,隨時隨地的給教材灌入新鮮血液,善于創新處理,構建生活化的信息技術課堂。如在教學四年級《小小編輯》單元,前三課時循序漸進要求學生運用WORD編排圖文并茂的文章,教材選用了“IT風云人物”作為創作素材。當問及學生對喬布斯了解多少時,學生個個一頭霧水,說不出其所以然,學習過程也表現平平庸庸。因此在第二個平行班教學中,筆者重組教學內容,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作為素材。以學校開展文明禮儀教育,評選“十佳文雅少年”活動為契機,收集了十位學生的主要事跡、照片,作為創作素材。通過教學,學生格外認真,充滿學習熱情,也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這得益于教學內容來自本土素材,是學生所熟悉的人和事,有的還是自己的同班同學、好朋友,這些帶給學生的是一種親切感,賦予他們創作的欲望,更是浸潤著榜樣教育的力量。
四、注重體驗參與,倡導生活化信息學習過程
生活化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倡學以致用的原則,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主動體驗知識意義的建構者。教學活動過程圍繞生活化的信息活動主線展開,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生活體驗、技術困惑等,把信息技術問題轉變為生活中的問題,合理地組織、安排學生的“參與體驗”活動,讓學生能夠關注自己的生活,從生活中去探尋問題解決的方法,感受技術用于生活的情感體驗。如在教學四年級《匯編作文集》一課時,事先了解班主任想編排一本作文集,與其聯系取得配合,給學生準備了原始材料。為了讓作文集能夠及時生成,課前特別準備了彩色打印機、裝訂工具、膠水等。當學習任務完成后,立即用打印機把優秀的作品逐一打印出來,配上學生自己設計的封面,裝訂成冊。最終一本《36個小雨點》作文集出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個個表現異常興奮,滿懷期望地交給了班主任,分享那份成功的喜悅。雖然課堂準備煩瑣,耗費了一定資源,但整個學習活動無形中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計算機技術真的很神奇,在生活中非常實用,學生也在快樂中體驗著作文集的生成過程,從而在情感上慢慢產生對科學技術的好感,激發學習信息技術的愿望。
五、靈活多元評價,實現考核與生活相融相輔
信息技術教學中,倡導評價的“生活化”。即以生活中的綜合性實踐內容作為評價學生的內容,盡可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更多地去關注學習態度、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與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能力,而不是對書本知識的簡單復制粘貼式的再現。如四年級《畫龍點睛寫標題》,在學習WORD“藝術字”運用之后,筆者結合校園白色垃圾時有存在的現象,提出校園文明廣告語的設計比賽,讓學生以一個廣告設計師的身份來參加到WORD的藝術字綜合應用中。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變換成了評委和設計師之間的關系,展示作品時,需要說明創作意圖和特點。進行自由點評,并通過學生們自選出一批優秀作品,最終在校園櫥窗里展出。通過有效的課堂評價、課外激勵,進一步鞏固加深對WORD藝術字設計技能的學習,同時也在學校中掀起了一陣文明禮儀思想教育之風,也體現了信息技術“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學價值。
回歸現實生活是信息技術課程的生命活力得以滋養的土壤。作為一線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要善于從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中為學生提煉出兼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生活素材,使生活融入信息技術課堂,使課堂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信息活動,掌握信息技能,并能運用信息技術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努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