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2 15:35: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國畫賞析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商務談判作為人際交往的一種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會文化的交往與接觸,從而產生跨文化談判。在跨文化談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異必將影響到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從而影響到整個談判的進程。論文百事通因此,從事跨文化的商務活動,就必須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間的聯系與差異。在作談判準備時,更要明了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只有積極地面對這種影響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一、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個復雜的名詞。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人們每天都在通過與周圍人的交往學習文化。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識、藝術、習俗、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文化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
文化差異廣泛地說,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別,即指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與解釋。造成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差異
人們會因為經濟水平的高低而關注不同問題。例如,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人們在滿足了溫飽問題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質,對安全的欲望普遍較強。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人們主要關心的是吃飯問題。
2.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指不同地理區域由于地理環境而造成的差異,人們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這些必將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中國的古諺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說法,說明地理上的差異對文化差異產生的巨大影響。
3.民族差異
由于歷史、飲食等種種原因,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維吾爾族和漢族來說,維吾爾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而漢族人性格溫和,情感不外露。這就形成了維吾爾族人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儀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上與漢族的顯著差異。
4.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戒條,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三)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
國際商務談判是指處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務活動的當事人,為滿足各自需要,通過信息交流與磋商爭取達到意見一致的行為和過程。它具有跨文化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有著不同的交際方式、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這就意味著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了解各國不同文化,熟悉商業活動的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在談判實踐中,很多談判者往往沒有足夠重視文化差異對談判結果的影響問題。對于外國談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談判者已經注意到談判對方是“不同的”,但卻認為并不重要。同樣,有些談判者去異國他鄉談判時,為與對方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會注意到雙方文化上的相似之處,而忽視其不同之處。
二、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文化對談判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將人們相互疏遠并形成溝通中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談判者要尊重、接納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過文化的差異,了解對方行為的真正意圖,并使自己被對方所接受,最終達成一致的協議。總的來說,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溝通技巧的運用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談判的語言溝通過程中。語言是任何國家、地區、民族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語言的差異是最直觀明了的。雖然解決語言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如雇傭一個翻譯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語言交談就行了。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人員所使用的語言行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那么就很容易誤解對方所傳播的信息,從而影響談判目標的實現。
(二)非語言——肢體語言的使用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語言溝通過程中,還表現在非語言溝通過程中。文化差異會導致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談判人員在形體語言、動作語言的運用上有著巨大的差異。談判人員以非語言的、更含蓄的方式發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語言信息更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這類信號或示意總是無意識地進行的。因此,當談判人員發出不同的非語言信號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手極易誤解這些信號,而且還意識不到所發生的錯誤。這種不知不覺中所產生的個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糾正,就會影響商業關系的正常展開。例如與美國人交往,如果你不看著他的眼睛,或者讓人覺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會擔心你是否不夠誠實,或生意中有詐;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著他,他可能認為你不尊重他。
(三)談判風格
談判風格是談判者在談判活動中所表現的主要氣度和作風,談判風格體現在談判者談判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和控制談判進程的方法、手段上。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帶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僅決定著談判者的倫理道德規范,而且影響著談判者的思維方式和個,從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
三、應對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問題的策略
(一)做好談判的計劃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談判對手的情況,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國家和文化情況,即所謂的知己知彼。為了做到知己我們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礙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列出談判雙方可能有的各種選擇,考慮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對方接受的等。業務談判是雙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談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談判中,不僅要全面動態地了解對手對協議的期望,更要了解對方的民族習性、談判手段和語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溝通障礙
在談判時要明確目標,善于變通,積極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注意雙方是否有溝通障礙,是否有下列情況發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詞語和肢體語言上的誤解;雖然知道,卻沒有準確地理解對方所提供信息內容;雖然理解,卻不愿意接受這種理解。要注意克服溝通障礙。談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緒壓力、責任、文化認知背景都會讓談判者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更多依賴自己的文化慣性思維。對于這些誘因的理解能夠幫助談判者對待跨國談判的文化因素。
(三)掌握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務談判技巧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性格和行為,形成不同的談判風格。不同的風格主要表現在談判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和實施控制談判進程的方法、手段上。在東西方商務談判過程中,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心態、風俗習慣等,往往被很多人忽略,而常常正是文化因素的影響,決定了商務談判活動的成敗。在進行談判時,各個民族都是平等的。無論對手所處的文化環境看起來有多么不可思議或無法理解甚至荒謬,談判時都應該彼此尊重。在正確談判意識指導下,涉外談判者必須掌握談判對手的談判風格,靈活應變,對癥下藥,使國際商務談判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忠興.商務談判原理與技巧[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劉園,尹慶雙.國際商務談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一、引言
魯迅先生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歷代先民智慧的結晶,是現實中國的精神母體,是中國歷史積淀的靈魂,它孕育并影響著我們民族的未來。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曾說:中國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化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因此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上意義深遠。
乘著課程改革的春風,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學由重“教”向重“學”轉變,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步得到落實,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變革,課堂充滿小組協作學習的“聲音”,研究性學習得到重視……這些變化是前所未有的,標志著教學課程改革的新突破。師范學校的中國畫教學又該怎樣結合課程改革,以及在此過程中間怎樣進行文化傳承?這些都是我們所要面對、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廣大大中專院校中國畫教師所共同面對的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對當前美術教育教學工作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畫
追根溯源,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詞語,古往今來,對于“文化”的診釋很多。中國權威辭書《辭海》對文化的釋義是這樣的:“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一詞德語是Kultur,英語是Culture,兩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義是指耕種和植物培育,后來由物質生產領域拓展到精神領域。
提到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許多聯想:中國菜、茶文化,書法、國畫藝術,中醫中藥、經絡針灸,古典詩詞,旗袍、唐裝,故宮、長城、江南園林等古典建筑,三綱五常、忠孝仁義,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春節元宵、端午中秋佳節,祭祖拜佛、養生煉丹,人生禮儀,神話傳說,民間娛樂……這些無不是傳統文化現象。也有人把中國傳統文化這樣分類:飲食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兵家文化、民俗文化等。
中國繪畫是東方繪畫中的奇葩。畢加索曾說:據我所知,世界上有四個國家的藝術最具魅力和影響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國和日本,而日本的藝術又大多源于中國。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中國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傳統繪畫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考驗,而且是綿延了五千年的鮮活的生命體。傳神寫照的人物畫、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意味雋永的花鳥畫構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畫。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的文字:時間綿延,昔日輝煌,今朝燦爛,明天錦繡,異彩紛呈,獨殊東方。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這樣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中國傳統繪畫,是基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素養、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術思想和哲學觀念,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藝術體系。對于我們每一個愛好中國畫的人來說,中國繪畫無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一幢輝煌的藝術殿堂。我們應該帶著仰視的、無比崇敬的心情去領悟、去解讀、去品讀、去學習,指導學生繼承傳統,了解和認識中國畫,熟知其特點和藝術規律,使學生成為各方面都很豐富的、修養全面的最優秀的人材。
三、師范學校中國畫教學的現狀分析
不斷進步與發展中的美術教育,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中國畫作為民族繪畫,屬于傳統文化中間的精神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改變了師徒制的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中國畫教學是典型的師徒制,師父教徒弟,徒弟的數量一般較少,較之現代的學校班級授課,學生數量遠遠超過很多很多。成語“青出于藍”就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后人勝過前人,徒弟比師父更有成就。但在這中間是以師父的“教”為主的,徒弟只是“旁觀者”,沒有或者很少有“反駁”的機會,只是在學,在模仿師父的技藝。學習的時間一般較長,明顯長于現今的學院教學。客觀地說,在傳統的師徒制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本無從談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處,如師父帶徒弟時間較長,徒弟學得較扎實;徒弟人數少,這樣有更多的時間和師父交流,因而能夠掌握更多。從其效果這方面來看還是有道理的。教師(師父)也有更多的機會和精力來教學生(徒弟),故“出藍”者亦為數不算少。目前國內的研究生導師制,就是類似于先前的師徒制。另外,在師徒制教學中,更注重“身教”及“意會”,這也許是因為中國繪畫藝術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拈花一笑”式的意會、意念相通,這和中國畫講究意境、講求寫意是分不開的,這也是中國畫區別與其他繪畫的一個顯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師范學校的中國畫教學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時間安排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資源:“生多師少”。
當前的教育情況(側重于中國畫教學),一般大中專院校的中國畫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還是有的。在大學主修中國畫課堂上,我還是采用傳統的師徒制教學模式。學生當時有二十人,有些偏多。作為師范學校美術教師,我負責中國畫教學,其中零零級美術專業班三十一人,零一級美術專業班二十二人,零二級美術專業班四十三人,零三級美術專業班三十七人,零四級美術專業班四十六人,采用師徒制教學是不大可能的,分身乏術。班級學生數量比較多,國畫專業課教師只有一人,由于中國畫的專業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師示范演示來展開教學。
2.文化修養:“營養不均”。
學生對中國畫作品的鑒賞方面能力較弱,這其實是一個由來已久、并不新鮮的問題。美術距離學生有多遠?這個問題比較難以回答。因為他們在中學美術課經常被其他課程所占據,而且是被默許的,很多學校因為迫于升學的壓力,只好占用美術課、音樂課、體育課或者是其他類似的“副課”。在有些地方,特別是鄉鎮中學,很多學生在升人高中之后,就再也沒有上過美術課。上海市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王立人表示:當前的教育是功利實用的教育,以升學考試為最終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美術課只能被“犧牲”。
通過課堂提問,我發現,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如先秦古詩、唐詩宋詞元曲及畫論等了解不多。造成這方面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是五年制大專班,所學科目較多,當然這并非主要的問題,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綜合素質較強,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個問題:由于所學科目較多,最終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必然是同時存在的,我們只能盡力做到趨利避害,對于大多數學生,只要他們做到合理安排時間,學會統籌規劃,就完全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3.專業課程:時間分散。
目前江蘇省的高等師范學校之中,只有徐州幼兒高等師范學校的專業課相對教多,其余的師范學校大約每周4課時。通過課堂教學和學生作業的反映,課堂教學時間相對較短,以至于有個別的學生在新課結束之后,容易徹底放下,等到下周上課時再重新拾起來。對于之前所學的內容,學生真正能夠最后保留下來的比較少,缺少一個慢慢“反當”的消化吸收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發現和解決。
四、師范學校中國畫教學的思考
1.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在學生進校之初,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閱讀情況與課程設置情況,任課老師可以制定相關的閱讀書目印發給每位學生,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讀書計劃,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適當地在課堂教學中間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讓課堂文化的傳承得以更順利、更“可曰”。這是因為中國畫本身就屬于中國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中蘊涵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內涵,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和修身養性的道德規范。比如在講授寫意梅蘭竹菊等花卉時,就可以結合相關的詩詞歌賦及古曲,利用音樂和詩歌作為輔助手段,豐富課堂的內涵,讓課堂教學的層次變得更加有韻味,與此同時,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風格特征的認識會更深刻,對于美術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相對比較容易接受。我在講授寫意時,選擇了學生熟悉喜歡的周杰倫的《臺》,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還增加了詠菊的名詩欣賞,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立體的感受空間。
2.組織安排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益。
由于學生很多,最佳辦法是采取學生分小組協作學習,這樣效果比較好,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協作交流能力,又可以達到“資源共享”,有利于共同進步。這同時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若時間允許,教師可給出明確的目標任務。最佳辦法是集中授課時間,可以借鑒美術院校的做法:每學期把要學習的幾門專業課(如中國畫、素描、水粉、版畫、油畫等)集中時間,每周的專業課皆為同一門課程,進行分時間分階段授課(例如:素描每周安排兩天半時間,為期一個月或者兩個月)。這樣,教師的總課時并不變,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深人學習,趁熱打鐵。教師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科研或創作活動,可謂一舉兩得。
五、如何在中國畫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傳承
這個問題是我們中國畫教師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在這里具體描述如下。
1.向學生推薦文學名著,養成良好的閱讀行為習慣。
針對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文學名著,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學修養。比如我在給學生上《寫意畫法》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關于的相關詩詞和知識,安排學生閱讀《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詩薛衡蕪諷和螃蟹詠”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筆墨精細地描寫的一場特別的詩社活動。史湘云做東主持品蟹賞菊宴,正是蟹肥菊黃之時,這是再妙不過的創意之舉了。曹雪芹花了濃筆重墨寫了多首詠菊之作。學生通過閱讀文學名著,豐富了知識面,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體會了民族藝術的偉大。在講《寫意牡丹畫法》內容時,介紹牡丹,我給學生推薦閱讀明代李汝珍的神話小說《鏡花緣》。
2.給學生安排詩詞賞析,豐富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
結合中國畫教學的具體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增加詩詞歌賦的賞析,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在講授寫意梅花、蘭花、竹子、、松的時候,我就選取了相關的古代詩詞介紹給學生,并讓學生嘗試吟頌,體會詩人的樂趣。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詩詞的理解、比較,能夠體會梅蘭竹菊的高尚品德與節操。譬如“為草當作蘭,為木當為松。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詩》),通過松來比喻剛直不阿。“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淵明,就是借菊抒懷,表達歸隱田園所獲得的內心寧靜與生命自由。古人的這些詩詞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以及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識。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相關的古典樂曲或影視片段或著歌曲,深化認識和理解,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3.給學生設書法篆刻課,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文化修養。
一、兼收并覽,廣議博考
中國畫是一種文化,它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是講傳統的,中國畫亦是如此。所謂傳統就是世代相傳并長期遵循的精神、制度、風俗、藝術等。中國畫傳統的實質是中國文人精神,中國畫傳統的表層意義即歷代畫家所流傳下來的經典繪畫,其深層含義則是歷代畫家的思想品格所蘊涵的文化精神。
學習研究中國畫,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中國畫的傳統,對傳統采取怎樣的認識態度。北宋時期杰出的畫家及繪畫理論家郭熙在其畫論著作《林泉高致》中這樣述說:“人之學畫,無異學書,今取鐘、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達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覽,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為得。” [1](P.633)郭熙所提到的“兼收并覽,廣議博考”的核心含義在于學習傳統,繼承傳統,創新傳統。“兼收并覽”表明學習傳統不能專學一家,當集眾家之長而取之,應從傳統中創新自我,而不是盲目的跟從傳統而迷失自我。“廣義博考”表明對中國畫傳統的學習要認真分析,嚴格選擇,以便使傳統的學習能更好的促進個人的繪畫發展。
郭熙是繼宋初李成、范寬之后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畫家,郭熙的山水畫能夠“獨步一時”,完全是其讀古今高雅之書,觀古今神逸之畫,作畫立足傳統,廣師先賢諸家,兼收并覽,博觀厚積的最終展現。郭熙的山水畫曾對當時畫院內外的山水畫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推動北宋山水畫的全面發展和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學習中國畫傳統,臨摹經典畫作是主要方式之一。南齊謝赫“六法論”中的第六法為“傳移模寫”講的就是臨摹古人的優秀作品。明代董其昌撰《畫旨》云“畫平遠師趙大年。重山疊嶂師江貫道。皴法用董源麻皮皴及《瀟湘圖》點子皴,樹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用李將軍《秋江待渡圖》及郭忠恕雪景,李成畫法有小幅水墨及著色青綠,俱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機軸。” [2](P.349)清代山水畫家王《清暉畫跋》云:“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 [2](P.350)近代山水畫家黃賓虹一生最勤奮的事情,就是以“朝斯夕斯,終日伏案”和“十年面壁,朝夕研練”的態度對傳統繪畫進行研究、傳承。黃賓虹從六七歲就開始對沈周畫冊“學之數年不間斷”,數年后,又對董其昌、查三瞻等名家真跡“習之又數年”。而后,再“遍求唐、宋畫章法臨之幾十年”。正是黃賓虹以“兼收并覽,廣義博考”的嚴謹執著的態度學習傳統,終為黃賓虹后來的山水之“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畫傳統是豐富燦爛的,傳統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學習傳統的的主要目的是在接受傳統經典繪畫作品之后,加以分析,加以選擇,借用古代畫家的思想、主題、題材以及繪畫語言而為己用,最終形成與眾不同的個人繪畫風格,而不是把模仿傳統作為目的。
“兼收并覽,廣議博考”于當下意義深遠。繼承傳統,重視民族藝術,筆墨當隨時代,要求我們應向國內外的優秀藝術傳統學習借鑒。中西繪畫各有優長,各放異彩。固步自封,只會阻礙中國畫的發展,理性明智的借鑒則是傳統得以延伸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劉海粟、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正是有機客觀地對中國山水畫和西畫在構圖、色彩、意境、光影處理等諸方面采取了折中融會、差異互動的處理方式,從而使中國山水畫在具備中國傳統筆墨的基礎上,開創了山水畫新的局面。
作為當代中國畫畫家,我們既不能滿足于中國畫傳統的經典法式,同時也不能滿足于對客觀外物的機械描繪,而是應當充分重視學習過程中內心潛能的能動作用。我們在把自然物象轉變成繪畫形象,在心領神會傳統經典繪畫的過程中,應該能夠看到傳統經典繪畫所蘊涵的巨大價值與個人馳聘想象后的嶄新天地,應該可以很好的借鑒傳統經典繪畫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繪畫新風格。
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出自唐代畫家張的繪畫理論。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曰:“初,畢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見驚嘆之,異其唯用禿筆,或以手摸絹素,因問所受。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宏于是閣筆。” [2](P.108)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經張提出便成為中國畫創作的最基本原則,并為歷代畫家所推崇。“造化”源自南陳姚最的“心師造化”說,即世間存在的客觀物象,也就是大自然。“心源”是“造化”的歸納,是畫家醉心自然、心師造化的必然產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繪畫理論既強調造化于山水畫創作中的先在條件,同時也指出了畫家主體在中國畫創作中的能動作用。這就是說,中國畫藝術必須來自生活,生活是中國畫創作取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中國畫創作提倡以生活體驗為基礎,沒有對現實生活刻苦、謙遜的模寫、學習、體驗、感悟過程,中國畫作品最終只能空留形式外表,絕不可能成為扣人心弦的作品。中國繪畫史上,董源、荊浩、石濤、齊白石、黃賓虹、傅抱石等大家的藝術成就,都是建立在大量對景寫生的生活體驗基礎之上的。
明代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記載:“黃子久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中坐,意態匆匆,人莫測其何為,又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轟浪,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噫!此大癡之筆,所以沉郁變化,幾與造化爭神奇耳!” [2](P.96)清代畫家石濤云:“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并曾“搜盡奇峰打草稿”極盡造化之工,終得“心源”之悟,最終成為中國畫學的一代宗師。近代黃賓虹也有“造化自為我有”的滿足,齊白石也有“為萬蟲寫照”的樂事等等,這些都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典型例證。
明代吳門畫派畫家沈顥《畫塵》曰:“董源以江南真山水為稿本。黃公望隱虞山即寫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筆研,遇云姿樹態,臨勒不舍。郭河陽至取真云驚涌作山勢,尤稱巧絕。應知古人稿本在大塊內,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覷者。” [1](P.777)可見,此時畫家的稿本是在“大塊內”,即以天地自然萬物為師。明代繪畫理論家唐志契《繪事微言》載:“凡學畫山水者看真山水極長學問,便脫時人筆下套子,更無作家俗氣。” [1](P.737)清代周二學的《一角編》記載了龔賢對“師造化”的理解以及他不為時風所趨而直追唐宋的繪畫主張:“古人之書畫,與造化同根,陰陽同候,若非今人泥粉本為先天,奉師說為上智也。然今之畫學者當奈何?曰:‘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取證于晉唐宋人,則得知矣’。” [2](P.100)這些繪畫理論都表明感悟自然,體驗生活于中國畫創作中的重要意義。
中國畫傳統的積淀來自對造化的感悟,傳統是有限的,而造化是無限的。正因為造化的無限,才使得傳統得以不斷發展。中國畫的創新是從造化中來的,對中國畫創新的真正領悟要回歸于對造化的認知。“師古人”,是師前人對造化的認知,“師造化”,表明任何一位畫家的創作主體精神,必然離不開生活實踐。有了對造化的再認識,才能中得心源,才能走出傳統,才能有對造化的新體悟,才有可能創造新的繪畫語言。
“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是中國畫創作缺一不可的基礎,在當下的學術研究和創作實踐中,我們往往重后者,而輕前者。史實表明,二者和諧,中國畫就發展,過分強調“得心源”的主觀創造作用中國畫就衰落,所以,只有在堅持“師造化”,努力觀察、研究、感悟客觀自然,體驗生活的基礎之上,發揮“心源”的作用,中國畫才能得以健康發展。
三、人品不高,用墨無法
中國文化對人的品質與格調的要求是作為品讀文化的一個基本要素來傳承的。中國畫通過其文化樣式和經典法式,表面上給予觀者以視覺上的品味與賞析,而本質上卻是通過經典樣式中所蘊涵的文化精神給予鑒識者心靈上的撫慰與啟迪,因而對于繪畫的格調和對人的品質的要求便顯得尤其重要。
中國畫注重的是人心的傳達,人性的寫照。中國畫畫家作畫,歷來首重“人品”的修養,所謂“人品不高,用墨無法”。因此具有高尚人品和素養的畫家才有可能創造出高逸的繪畫境界。中國畫論提出“清心地”、“善讀書”、“卻早譽”、“親風雅”、“不可有名利之見”即是說高尚的人品能影響到筆墨,這是中國畫認識論的獨特之處,與西方美學觀不盡相同,中國畫強調“人成藝成”。歷代畫論均論述過人品與畫品的關系,可見這一命題的重要性。
中國畫畫家認為“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甚至把人品列為第一位,要求“學畫者先貴立品”,這是很有道理的。清代王昱《東莊論畫》中說得更具體:“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 [2](P.381)近代著名畫家吳昌碩在《勖仲熊》一詩中云:“讀書最上乘,養氣亦有以。氣充可意造,學力久相倚。” [2](P.387)作為當代中國畫畫家,我們應該以“畫品即人品,做畫先做人”的準則規范作為學習中國畫的首要條件。
中國畫藝術十分重視人品,對人品的要求往往超過了畫品,從表層方面看,中國畫的創作從筆墨入手,以筆墨為重,是一個技能問題,即從學習臨摹古人的經典畫作開始而逐步完善提高自己的表現技能,但實質上是一個精神和意念問題,當從人格、品質、涵養方面著眼。北宋郭若虛言:“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2](P.380)現代畫家黃賓虹認為:“人品的高下最能影響書畫的技能,講書畫不能不講人品,有了為人之道,才能講書畫之道,直達向上以至于至善。”強調人品對畫品的影響是致命的,無人品亦無畫品,所謂“人品即畫品”也。
中國畫同樣非常強調藝術反映生活的主觀作用,因此繪畫作品不僅反映了畫家的技巧,同時包含著畫家的學養、人格以及其它諸多方面。畫家知識廣闊,胸襟開闊,才能創作出優秀的繪畫作品。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中云:“文征老自題其《米山》曰:‘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乃知點墨落紙,大非細事,必須胸中廓然無一物,然后煙云秀色,與天地生生之氣,自然湊泊,筆下幻出奇詭。若是營營世念,澡雪未盡,即日對丘壑,日摹妙跡,到頭只與髹采圬墁之工爭巧拙于毫厘也。” [2](P.381)清代松年《頤園論畫》云:“我輩作畫,必當讀書明理,閱歷事故,胸中學問既深,畫境自然超乎凡眾。” [2](P.387)可見文化修養是決定一個畫家成就大小、境界深遠的重要因素。
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講過“好好作畫好好做人”。陸儼少先生亦說“畫畫到最后就要看氣息,比修養。”總的來說:畫家身心修養的高低與深淺,制約著繪畫品格的高低與雅俗。一幀上乘畫作,倘若被社會及繪畫界認可,必然是畫家傾注自身全部修養的具體反映,文如其人、畫如其人,同是一個道理。在中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視人品修養的背景下,中國畫畫家只有建立在品格高尚的前提下,才能促進繪畫藝術健康積極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中國山水畫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我們民族在山水文化上的優秀傳統,她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內容,她伴隨著我們的文明發生并發展,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語言和審美境界,成為了古代文人和現當代山水畫家們畢生追求的一門優秀藝術。中國文人寄情山水田園的思想特質在山水畫里體現得最為突出,許多文人雅士喜歡山水并繪制山水畫。自魏晉以來,山水畫藝術得到長足發展,到宋元時期達到頂峰。古人歷代創造的不朽杰作在召喚我們努力學習的同時,也為當代的山水畫藝術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水畫作為當今高等藝術院校重要的專業課程,經歷了從師徒言傳到學校教育的發展過程,當代山水畫的教學要求也在不斷發展和演變著。今天,山水畫藝術的教學呈現出多元探索的狀態:一部分教師重視古代山水畫傳統的教學,注重追求古代文人畫的符號化、抽象化的境界并付諸實踐;一部分教師則重視師法造化,面對自然,走寫生和創作相結合的道路,更加注重追求人生回歸的藝術情懷;還有的山水畫教師受西方現當代藝術流派的影響,求助于特殊肌理和抽象語言的綜合表現,在傾向于現代水墨的探索中通過現代人文意識去觸摸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三路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的共同發展和相互交揉形成了當代山水畫壇新的教學格局。然而,作為高校美術學科中國畫專業教學內容之一的山水畫教學實踐該何去何從,如何轉變教學理念,如何進行創新教學,如何更新教學內容等諸多問題一直困擾著每一個教育實踐者,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提高學生理論修養和增設相關理論課程
山水畫的學習,理論知識是關鍵,只了解山水畫理論的基本方面是不夠的,中國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畫藝術博大精深,其構圖布勢、風格意韻、人文關懷諸方面的認識才是根本,然而這類知識學生往往難以理解,不愿觸及,這使學生在宏觀上失去坐標,迷失方位。教師作為先行者,應提前對相關理論材料進行梳理加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進度與學生需要分發下去供交流參考,使班級教學形成研究理論的良好氛圍。
學生需要的理論課程是多方面的,其中應至少包括哲學、文化、歷史和美學理論著作等,還應有與山水畫藝術相關的理論文獻的閱讀。根據筆者個人經驗,學生應該閱讀的有關山水畫理論著作有郭熙的《林泉高致》,宗炳的《畫山水序》,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潘運告的《唐五代畫論》、《宣和畫譜》、《宋人畫論》、《元代書畫論》、《明代畫論》、《清代畫論》,朱良志的《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楊大年的《中國歷代畫論采英》,張強的《中國山水畫學》、《中國畫論體系》、《國畫現代形態》、《中國繪畫美學》,陳傳席的《中國山水畫史》,愈建華的《中國畫論類編》,楊成寅的《視覺美》等諸多對學習山水畫有幫助的理論書籍和繪畫文獻。
閱讀應在任課教師指導下,將有關理論著作和文獻資料,細致分析,合理分解,找出規律,使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另外,最好定期與學生談閱讀感受,或者經常組織主體鮮明的理論知識辯論和論壇。千萬不可忽視學生的理論修養,當然,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才能做到在教學中有源源不斷的知識帶給學生。
二、要注意臨摹的深度并加大寫生教學環節的訓練
首先,教師要加強學生臨摹的深度和廣度。山水畫的臨摹教學是學習山水畫藝術的重要一課和基礎一課,歷代山水畫名家都非常重視學習傳統技法。對于臨摹來講,其前提是會賞析,山水畫賞析的必要性往往被我們在山水畫教學初期忽視了,其實,只有讀懂了作品的內涵,了解了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構思立意、形式技巧、筆墨語言等等,實踐起來才不致于盲從,才會有分寸,才能深入挖掘傳統資源,達到學習、借鑒、轉化、吸收、提升的最終目的。古人講“師其意不師其技”,師其意者為上,要學好山水畫就要臨對范圖,更要領悟古人用意所在。
傳統山水畫的教學是要讓學生了解山水畫在美術史上的獨特意義,賞析山水畫的經典作品和繼承發展。對山水畫傳統中要求掌握的樹石畫法、皴擦技法和構圖布局規律的知識要結合具體理論,逐一掌握。山水畫臨摹是個艱苦復雜的過程,山水畫景物繁多,層次豐富,繪制過程中要有耐心,臨摹過程中還要做到膽大心細,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臨習熱情,變枯燥臨摹成為主動的求知過程。臨摹中應注重臨摹廣度和知識的全面性,一般先要側重一個時代的一家之法學好吃透,然后再換另一家學習,山水畫的臨摹應該遵循從隋唐臨本開始,先進行工筆山水畫的學習,等學生有了一定筆墨造型基礎后,再從宋代山水名家中選擇幾家作為學習對象來重點研究。
在臨摹教學中,教師要做學生審美方向的輔導,要讓學生從臨摹教學的一開始就學著用個人審美眼光和個性化的觀點審視傳統山水文化,用自己之個性去感悟古人之個性;用自己之特殊去感悟古人之特殊;用自己之創造去感受古人之創造。在臨摹課堂上,必須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把學習路子走正,還要保證學生的臨摹時間,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花大力氣臨摹一批傳統山水畫經典名作。畢竟厚積才能薄發,傳統山水畫教學的最高要求就是用最大的力氣打進去,還要用最大的力氣打出來。
其次,教師要重視學生寫生教學環節的訓練和生活感受的整理。山水畫寫生是很好的提高學生繪畫水平及能力的有效途徑,自徐悲鴻引西方對景寫生之法以來,無數畫家得到益處。寫生教學的要求是讓學生在寫生中做到真正消化好從臨摹中學到的筆墨規律,并努力找尋屬于自己的表現形式和繪畫語言。山水畫寫生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提煉能力和綜合表達的能力,是山水畫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高校的全日制教學有著優越的寫生條件,應多組織學生下鄉寫生采風,把寫生的重點放在觀察方法的轉變和筆墨語言的組織上。因為寫生是創作的搜集素材階段,所以還要有意識去探索地域特征,找到事物的典型性并盡量與自己的內在追求統一起來,從寫生開始積累感受和表達沖動。寫生環節就是到自然中具體研究客觀事物,尋找規律,學生應在老師指導下深入研究消化傳統知識和技法,去開掘自然之妙,打開自己的心靈,找到表現自然和內心情感的筆墨語言和審美圖式,克服缺乏情緒調動和缺失個性化認識等通病,打開屬于自己的精神狀態。寫生是直接面對自然的藝術行為,既要寫景又要寫情,不應只是關注自然物像的表面形態,還要研究其內在變化規律,找出共性,并滲透進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觀期待。山水畫寫生造境應是長時間關注的教學重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以身示范,循序漸進。山水寫生環節中,教師要對學生不同時期記錄的不同感受做定期輔導,把學生產生的不同心境作全面紀錄和整理,還要引導學生多想像,與記憶中的某些場景發生聯想并鍛煉學生組合能力,正所謂“移花接木”、“遷想妙得”。寫生中我們主張穩扎穩打,利用個體的獨特感受去觀察自然,表達自然,從情感深處貼近生活,練就學生的主觀洞察力,學會將美的事物加工組合,踐行從生活中來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原則。
三、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山水畫創作
強化富有開拓精神的山水畫創作教學是高校山水畫教學的延伸環節。山水畫創作的教學是最終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全面繼承吸收古典山水繪畫資源后,學生應拋棄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情緒,走向生活,走人自然,走進內心,嘗試展開屬于自己的山水創作之路。教師的教學應通過給學生分析大量的創作實例,使之逐漸找到自己的切人點并深入挖掘,教師要做好解決突發事件的準備,對于當下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創作問題,學生要泰然處之,教師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對于西方藝術思潮的諸多影響,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個人堅定的民族文化立場。我們主張學生應在教師的輔導和鼓勵下選定屬于自己研究的繪畫方向,并深入探索和用于實踐,從而繪制出一系列有說服力的山水畫作品。我們在山水畫創作教學中要始終堅持以獨特、創造為核心的教學思路,既要印證傳統又要擺脫束縛走向自由,正所謂“隨心所欲不逾矩”。
四、山水畫教學要處理好的幾個重要關系
首先,是教與學的關系。美術教學有其自身特點,心靈交流非常重要。教師要與學生經常談作品、談感覺、談心情,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外出寫生時,教師盡量與學生同吃同住,保持親近,在指導寫生時,要密切關注每個學生的作品進度和學習規律,隨時挽救一些轉瞬即失的好想法與好感受,這樣才真正起到教師的點撥作用并使學生可持續進步。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養、熟練的技巧影響感召學生,并做到與學生一起探索,一起進步,讓學生明確知曉自己的探索道路是正確的。
其次,是數量和質量的關系。教師在布置作業和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命題時要有一定的量和深度,并且最好因人而異并有關聯性。沒有數量的要求難以提高質量,但盲目追求數量也會影響質量的提升,由于學生接觸山水畫時間有限,在繪畫工具和藝術語言的訓練中,要適當安排學生多練習寫字和體會用筆。山水臨摹課程期間要保證質量并很好的控制數量,山水寫生與創作環節中需要多畫稿子,反復修訂,力求逐漸找到自己的語言符號。
對于陶瓷欣賞首先確定陶瓷是一門藝術,所以陶瓷藝術欣賞并非特立獨行與其他藝術門類,正是如此她也有著與其他藝術同樣的欣賞基礎和特性。所以弄清藝術的欣賞概況對于欣賞陶瓷亦是至關重要。
功能性。美學基本上包括著研究客觀現實美,人類的審美和藝術美的一般規律。這種審美又并非真實的美與丑,善與惡,而是經過創作者處理過的關于事態之情感的藝術表現功能,主要是以創作者個人的內心感受為主。
認知性。這種認知性具有雙層的概念,一層是出現在創作者的認知中也就會展現在作品中的形式,另一種是對于觀眾而言的全新的認知,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創作者在完成初次創作之后,到觀眾欣賞后再進行多次創作的一個過程。或是說使觀眾感受到更多的作者的內心情調,作者在企圖與觀眾達到一種“知音”關系,而很難達到“共鳴”。
教育作用。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藝術作品,以情感人,潛移默化的使讀者、觀眾和聽眾感受與領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但所感受到的依然以作者個人的內心世界內心情懷和精神為主。
審美娛樂作用,主要是指一則通過藝術欣賞活動,使人們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愉心悅目、暢神,通過閱讀作品或觀賞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使人們通過藝術欣賞得到積極的休息,從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再則更多的還是作者自己的自娛自樂作用。正如董其昌所言,畫之功能就是“自娛”“以畫為樂”“寄畫于樂”“畫中煙云供養”“多壽”等,也就是通過繪畫已達到自娛和健身之作用。
符號性。任何藝術僅是屬于一種關于形式的符號。然而這種符號又并不是真實世界里面所呈現的任何事物,僅是通過作者先天學習而后天感官和經驗及長期思考而得來的某種符號形式的表現。
二、陶瓷作為工藝美術的賞析
那么當陶瓷又作為一種工藝的美術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還應該怎樣對陶瓷進行全面的欣賞?除上述心里之外我們還應該明確幾個概念。首先是工藝,工藝是指將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產品的工作,方法,技術等。工藝美術,是指工藝品的造型設計和裝飾性美術。由此可以粗略的理解為陶瓷是將未成形的泥土經過加工才成型,正由于其加工過程的繁雜故而陶瓷可以說是火的藝術,泥的藝術,釉的藝術。然后才是美術,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的美術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造型的設計,造型的美感與欣賞,另一個是裝飾的藝術。或許在一定情況下陶瓷與中國畫是同源,陶瓷從泥經過加溫成型的過程相當于造紙的過程,只是造紙沒有像陶瓷一樣要呈現出明顯的形狀也就是美,而這也可以說是陶瓷欣賞與國畫欣賞的一個最大的不同。
首先便是了解其藝術表現技術。藝術技術即是藝術手法是創作者將精神美轉化成物質美的紐帶,一件優秀的作品如果沒有優秀的藝術表現手法便不能將好的情感意境和情趣表現得淋漓直至。所以對于藝術技術手法的評價和欣賞便是在欣賞過程中的理論基礎。對于陶瓷便會首先對于其材料(泥土的品性,形式等)進行評價,。不同的泥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和形式,所以了解泥性也就是原材料的形式是欣賞瓷器的一個條件。第二個便是對于陶瓷工藝的技術進行了解,在這里便是指其成型之前的技術,用什么樣的方法成型,用怎樣的形式塑造,因為沒有好的方法很難實現好的造型,即使有了很好的情趣而沒有合適的技術和方法也很難實現“夢想成真”。綜合此兩點便可以體會出創作者在初期的藝術意圖和藝術期望。
陶瓷的特性便是火的藝術,火是藝術家與成型作品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所以除去了解材料和手法,還需要了解火對于陶瓷這種工藝美術的重要意義。不同氣候下的作品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形象,所以對于溫度的控制,窯位的擺放,燒制的方法等火的藝術對于陶瓷的欣賞至關重要。
造型設計也是在這一環節中應該去注意的,那么在設計中技術和意義也便產生了。每件藝術品都有著她特殊的意義,有的先從聯想而來,有的從生活實踐中而來,有的則是從文學或者是音樂等因素中而來。對于陶瓷,雖不像中國畫一樣受到某些形式的限制,但她畢竟有著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例如古彩這種陶瓷藝術形式,名五彩,后也叫做古彩,必定有著他的特殊性意義,是否古彩與五彩的意義不同,還是當時是對于五彩的一種期望,希望它能展現出古意,或者有更新的形式出現。現在很多的學者認為古彩應該有古意,雖不盡然,但這是對于陶瓷的某種欣賞意義的評價。
對于裝飾的了解。或者可以把這個觀念歸納成為一個“繪瓷學”。最為明顯的有兩種裝飾手法,一則是中國畫式樣的水墨裝飾(對于此手法表現于陶瓷尚待討論)二則是綜合式的純裝飾手法。究竟怎樣的裝飾形式才表現才好,是否應該適應時代的特性和趨勢,還是保留傳統的繪畫形式和法則便是對于陶瓷“繪畫學”一個評價和欣賞角度。
還有一點是陶瓷與很多藝術形式的最大的不同,便是對于裝飾和造型的結合是否完美這一欣賞要素。因為陶瓷是這兩個方面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簡而言之,當你的藝術形式裝飾手法與陶瓷的器型和形式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便是最佳狀態,如同事物的兩面,他們是缺一不可的,或許在輕重程度上略有不同,有人更加注重形式美,有人更加注重造型美,她是一種物質方面審美和精神方面審美共同的產物;然而當你的造型脫離的裝飾或者說裝飾不符合造型的時候便會產生一種不和諧的環境,所以對于畫面感和形式感以及器型的美感的要求被不斷地提高了,所以說陶瓷的藝術形式可以說是一種較為復雜和綜合的考察,考察的是創作者對于不同的器物去創造不同的美感的一個挑戰,更是欣賞者對于藝術作品的不同層次的審美的考驗,藝術世界便在這三者中不斷地被擴大再縮小在擴大的重復。
三、總結
對于陶瓷的欣賞是一個及其繁雜的過程,需要掌握的主觀和客觀條件眾多,故而在某一個時期他的受眾面和理解面很難和其他的藝術形式比較,更難以被大眾所充分欣賞,這需要作品和創作者以及欣賞者共同的進步和理解。在此略談陶瓷欣賞,希望可以更多的靠近欣賞者的思路,或者改變一些對于陶瓷的認識。
參考書目:
陳傳席 《中國山水畫史》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年
宗白華 《中國美學史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畫從題材內容來分類,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三大類。所以《中國古代人物畫》在整個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節內容屬于民族文代傳統類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激發民族審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材特點
(1)本教材徹底拋棄了以美術史為線索的編寫思路。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線條)和獨特的藝術特點(以形傳神、氣韻生動)
(2)教材篇幅過長,一課時難以完成任務。我在不違背大綱原則的基礎上,只選用《籫花仁女圖》《蒙娜麗莎》《韓熙載夜宴圖》《蘇武牧圖》。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美育目標。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著重理解中國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和
獨特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掌握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提高美術欣賞能力。
二、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育觀念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
段。我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采用比較分析法、引導探究法、八字教學法等教學方法,運用投影儀輔助教學。
三、學法(主要培養其思維能力)
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個性化的情感活動。在教學生掌握美術作品欣賞方法的同時,也應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鍛煉,比如:描述,感受,理解,評論。
四、教學程序
1.組織教學,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
2.引入課題
教師提出一個關于繪畫方面的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世界上什么事物比較容易畫呢?從而引出人物比較難畫,人的神韻更難畫。從而導出課題“形神兼備,遷想妙得——中國古代人物畫”。(板書)
3.作品欣賞
提問:中國古代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什么?其藝術特點是什么?(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欣賞作品,并找出答案。)
(1)比較欣賞中外兩幅作品《籫花仁女圖》(中國)(主要造型手段是線條)《蒙娜麗莎》(外國)(主要的造型手段明暗、色彩)。比較得出古代人物畫的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線條”。
(2)運用美術欣賞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評論”,引導學生賞析《蘇武牧羊》圖,作者任伯年,題材是漢代使臣蘇武。描述:畫中蘇武在北海放公羊的情景。蘇武站立在漫天飛雪的北海,手緊握著使節杖,目光注視著祖國的方向。他的衣服、鞋又破又舊。陪在他身邊的只有那些羊。感受:從蘇武的神情中,似乎感覺到他對祖國與親人的思念以及他崇高的氣節。理解:作者注重描繪任務的神情,以形傳神,把蘇武這樣一個偉大、有氣節的愛國人士描繪得淋漓盡致,極富表現力的線條,增強藝術感染力。評價:清代末年,由于吏治腐敗,閉關鎖國,中國淪為任人宰割的國家,出于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強烈責任感,畫家畫了此畫,此畫激蕩著畫家對侵略者的無比痛恨之情,以及以國家危亡的擔憂之心,包涵著悲憤反抗的
精神。
(3)從《蘇武牧羊》的賞析中,概括出欣賞的方法:
欣賞的方法歸納起來有:描述(你看到什么?像說明文手法)。感受(你有什么感覺?像散文手法)。理解(作者想表現什么?像議論文手法)。評論(你喜歡這件作品嗎?為什么?像文學評論手法)。
五、板書設計
中國古代人物畫
1.中國古代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線條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使中華民族立足于世界之巔,關鍵是人才,尤其是高級人才,而藝術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早在本世紀初,我國教育家先生就指出,應當把美育列為國民教育的宗旨之一,并規劃了全民藝術教育的實施藍圖。[1]一個世紀過去了,國家對發展藝術教育高度重視,頒布了一系列綱領性文件以及實施辦法,如《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等,中國大學藝術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藝術教育正迎來姹紫嫣紅的春天。
一、我國工科大學藝術教育的必要性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工科院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而藝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跨世紀的新一代大學生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工科大學的學生來說,感受藝術的魅力,了解藝術的內涵,也同樣是出自提高自身素質,全面發展的內心的渴望。國家“面向二十一世紀高校美育課程方案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問卷調查,于1998年初就在全國部分地區展開,以廣州地區為例,向廣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七所高校部分大學生發出2900份問卷,回卷2376份。[2]從對工科院校回收問卷的分中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日益注意自身綜合素質的當代大學生中,普遍表現出對藝術選修課的高度熱情,他們在對中外優秀傳統藝術表現了濃厚興趣的同時,也對中西方現代藝術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欲;在重視藝術理論修養的同時,也積極從事藝術實踐活動。
因而,在工科大學開展藝術教育十分必要。它可以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適應未來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彬同志在1996年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在整個教育事業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美育是運用藝術學、自然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僅是自身,而且滲透在諸育之中,以美輔智,以美促勞,以美健體,美育對德、智、體各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其次,工科大學開展藝術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一個社會的國民藝術素質不高,勢必會影響到精神文明的發展水平,而工科大學生作為大學生陣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的文化代表,要提高全社會的藝術素養,首先必須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高等教育的本質就是素質教育,是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因而,當代大學生不僅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過硬的專業技能、健康的體魄,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通過培養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藝術素養的大學生群體,并通過他們帶動整個社會的藝術氛圍,以提高全社會的藝術素養。
再次,工科大學開展藝術教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既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也具有一些負面影響。它的趨利性往往使一些人急功近利、心態浮躁,工作的快節奏又使人們倍感勞頓、疲乏,很容易使人變成“經濟動物”。而藝術具有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升華精神的作用,是人們煩躁時的鎮靜劑、勞累時的棲息地,是人生寧靜的港灣,是人免于淪為“經濟動物”的一大引力。市場經濟越發達,藝術在這方面的作用就越突出。而工科大學生一畢業,就將置身于市場經濟的最前沿,如果不具有一定的藝術精神,就很難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態和旺盛的精力。此外,對他們而言,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創造力,培養一定的藝術素養,無疑更增強了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
二、我國工科大學藝術教育的規律性
由于種種原因,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發展水平與一些綜合類、師范類院校相比還存在差異,因而,工科院校必須充分認識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遵循教育規律,科學有效地開展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在教育的諸單元中,藝術教育自身的規律具備了“感染人類追尋美感的歡悅”的特點,因而具有巨大的靈魂感召力和震撼力。正如法國藝術家羅丹所說:“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所以使人感動,不但因為它使人得到多少適意的感覺,實則因為它所驚起的思想”[3]可以說,藝術教育對培養人的人格素質、心理素質和審美素質具有關鍵作用。
從全國大學生藝術教育狀況的抽樣調查來看,一些狀況令人驚詫:許多人不知道中國當代藝術大師齊白石、徐悲鴻、梅蘭芳、蓋叫天是何許人也,不知道中國四大名著出自何時、何處、何人,不識五線譜者大有人在,更惶論國外的名家、名著,這其中工科大學生此種情況則更為突出。本來,有些是屬于中小學藝術教育中要解決的基本常識,到了大學,還要補這一課,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要提高藝術教育的水平,使藝術教育能夠適應新世紀的挑戰,就一定要徹底破除“應試教育”的思想,徹底消除“應試教育”的影響,走出一條以“素質教育”為主的道路。
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雖然是一種艱難的轉變,但已越來越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的教育,藝術教育要面向新世紀,就必須建立以“素質教育”為主的指導思想,只有堅持這一指導思想,藝術教育才有可能擺脫種種偏見,全面地、辯證地認識藝術學科的性質,進一步推動藝術教育的發展,形成一整套適應新世紀挑戰的藝術教育新體系。
工科大學藝術教育的本質是素質教育,是向所有在校大學生打開大門的藝術教育,是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完善人格、塑造靈魂的藝術文化教育,而非以藝術中的某個門類為業,求其專、攀其高的專業技能教育或尖子教育。
工科大學開展藝術教育首先要遵循藝術教育本身的規律。藝術教育不同于其他一些類型的教育,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具備三種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凈化”,三是“”。[4]藝術可以幫助人們獲得知識,陶冶性情,得到。藝術教育作為特有的審美教育,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首先,藝術審美教育是“以情感人”。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作品,使受育者受到強烈的感染和熏陶;從中得到教育:其次,藝術審美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藝術作品對于人的教育,是在長期作用下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最后,藝術審美教育是“寓教于樂”,通過藝術欣賞活動,使人們的精神審美需要得到滿足,身心得到積極愉快的休息,而且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
其次,藝術教育也要遵循人類素質形成發展的規律。藝術教育在人的素質形成過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這不是哪個人的好惡,而是客觀規律。人的素質是分層次的,優秀素質需要多方面的滋養,需要長期細致深入的充分的培養過程。“素質教育”不是一門課,如果不溶于各門課程、不落實于教學過程之中,便不過是一句空話;同樣,離開了具體、生動的優秀藝術形式,以及與其相應同樣具體、生動的藝術課程的教學活動,藝術美育、藝術素質教育乃至全面的美育、素質教育的完成與實現,都是難以實現的。
藝術教育、教學活動作用于對象,逐步積累,潛移默化,形成素質的過程,是一個既連綿不斷、滲透融合、貫通始終的統一過程;又是一個相對有序、曲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由不同環節組成,相銜遞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序列是有規律的,這一規律同人的生理、心理、認識、實踐等方面的基本規律保持一致。由于工科院校藝術教育不僅取決于它的性質、目的,也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的素質形成規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的制約,因此,其開展藝術教育教學的安排和要求的基本順序是:
——使學生增強對高雅藝術、高文化含量的經典藝術的興趣與愛好;
——使學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藝術知識;
——使學生提高感受、理解、鑒賞藝術作品和表演的實際能力;
——使學生養成欣賞美好藝術的生活需求和文明習慣;
——使學生積累起較豐富的藝術修養;
——使學生逐步形成高尚的藝術審美情趣,審美理想;
——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提高全面素質的目的。
與藝術教育的規律及形成人的素質的基本過程相適應,藝術教育教學的原則歸納如下:
1、在與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課程相應的水平上起步,以藝術作品和學生參預藝術審美實踐活動的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為順序安排教學的原則;
2、以加強和深化對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感受、理解、表現等審美實踐為主線組織教學的原則;
3、以對藝術作品整體特點的把握、評價、表現等為主要內容展開教學的原則;
4、以正確的觀點,按照揭示藝術作品的表現及其規律的實際需要,介紹、練習有關知識和技能的原則。
三、我國工科大學藝術教育的現實性
面對21世紀,藝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如何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實現藝術教育的現代化,是探討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在藝術教育過程中,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而又系統的教學方法,優化整個教學過程,探索出一條符合工科院校的藝術教育的新模式,使藝術教育更科學、更合理、更具挑戰性。
首先,注重優秀的傳統教育方法。開展藝術教育,應注重繼承和學習中國優秀的文化藝術遺產:中國畫的氣韻軒昂、筆墨淋漓,中國民族音樂的悠揚、自然,中國文學的燦爛、輝煌,中國民間藝術的質樸、渾厚等,都是藝術教育的源泉。而中國傳統教育方法一向是提倡教學相長、由淺入深,傳統藝術教育也注重理論指導實踐活動,沿襲了中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學習教育方法,臨摹、模仿,學習前人的經驗是傳統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工科院校開展藝術教育離不開中國教育的大環境,更要積極吸收和借鑒傳統教育方法,即以講授理論為主,實踐為輔,循序漸進地開展藝術教學活動。
其次,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科學。國外一些先進國家的現代教育理論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其共同的特點是運用現代系統論、現代心理學、現代信息學等最前沿學科和邊緣學科的成果作為科學基礎,從教育、文化、科學、審美等方面對現代教育的體系做出思考和重構。比如美國的《零點項目》的研究,就對未來人才素質的培養,對如何通過實施藝術教育來進一步完善人格作了深層次的研究,為美國21世紀的戰略決策提出重要的科學依據。
近年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在教育方法的科學化方面做出不少有益探索。比如,藝術教育主要以普及藝術知識為主,相對提高為輔的原則,在開展藝術教學課程的同時,結合課外藝術活動實踐,讓學生參與體驗藝術創造過程,提高其競爭意識和應變能力。這種開放性教學解決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課時少、內容多,學生很少在課堂上直接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問題。課內課外相結合的辦法,不但進一步提高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而且根據藝術教育的特點,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從理性到感性的認識。總之,在如何實現藝術教育方法科學化的問題上,只要我們善于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科學并與中國優秀和傳統教育方法相結合,就一定能夠實現藝術教育方法的科學化。
藝術教育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即根據教學理論、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所做出的最佳選擇,以期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工科院校開展藝術教育,根據國家教委的相關規定,從大的方面分為美術、音樂和影視三大部分,美術方面又包含中國畫、書法、美術鑒賞、環境藝術賞析、商業美術賞析等課程內容;音樂方法包含了聲樂演唱藝術、器樂基礎、合唱與指揮、舞蹈、音樂欣賞等課程內容;影視方面則包含了影視劇作引論、電影學原理、電影名片賞析等課程內容。根據藝術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從教學方法出發,大致分為兩大部分:一理藝術鑒賞(即理論部分),二是藝術實踐(即技能、技巧的訓練)。作為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藝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濃厚興趣,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
1、藝術鑒賞
根據工科大學生的年齡差異、專業特點和文化層次,選擇中外優秀的美術、音樂、影視等藝術作品以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以其不同的形式開展教學。
(1)賞析。教師從作品的思想內容、精神內涵、時代背景以及藝術手法等方面,貫徹美學原理,讓學生鑒別作品的優劣。通過大量的古今中外優秀藝術作品的展示,從而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加以賞析,以增強學生審美能力的認知廣度和深度。
(2)課堂討論。藝術作品的賞析,采取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它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通過互相切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開啟學生的藝術想象力。這一教學方式,對于大學生層次的教學階段是非常需要的,它的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體。
(3)提問。在教學中運用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學生對藝術作品鑒賞的興趣以及對作品的思考。提問指的是雙向,即教師問學生、學生問教師。教師在提問題時,要注意到工科大學生對藝術理解的綜合起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并讓學生充分思考;反之,學生向教師提問題,往往更尖銳、更深刻。這種雙向的提問,擺脫了傳統教學中只是“教師問,學生答的家長式教法,有利于調動教學積極因素,加深教與學之間的磨合和溝通。”
(4)現代教學媒體。根據藝術教育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教學媒體,是提高藝術教學課堂質量的有效途徑,因為藝術教育通常以藝術作品作業鑒賞對象,特別富有直觀性和生動性,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可以直接感受到。此外,采用媒體組合教學方式,有利于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場景聲情并茂,圖文并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使藝術教育課程真正成為一門藝術,學生也可從中得到高品位的藝術熏陶。
2、藝術實踐
藝術教育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科,因而,工科院校進行藝術教育,除了應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之外,還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一定的藝術實踐,增強從理性到感性的認識,這對他們的全面發展很有必要。
(1)觀察法。蘇聯教育家馬申斯基認為:“沒有觀察就沒有明確的觀念,沒有明了清楚的觀念就沒有繪畫。”[6]觀察是人類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智力開發的基礎,知識的百分之八十源于觀察。這一點突出表現在藝術教學中的美術技法訓練。比如說要表現物象,不論是個體或組合物體,都必須從整體觀察出發,而表現整體的方法是從整體出發直線取形,局部深入,再回到整體。那么,在深入作畫過程中,就要不斷進行比較觀察,如形態的大小、寬窄,位置的高低、遠近,色彩的明暗、冷暖等,通過觀察對比,從中找到物體富有共性和個性的地方。在教學中,要根據繪畫的一般規律,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觀察、比較,找出形體、結構、虛實、光影等的變化。
(2)練習法。藝術實踐課中,技能、技巧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如“聲樂演唱藝術”、“舞蹈”、“器樂基礎”、“合唱與指揮”、“中國畫”、“書法”等,都是屬于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聲樂演唱藝術”除了讓學生了解歌唱器官的構造,正確的歌唱姿勢以及歌唱呼吸、共鳴、咬字等的基本知識以外,還要對學生進行聲樂基本技巧的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進一步得到感性上的認識,初步掌握聲樂演唱技巧,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參與組織一些演唱活動。又如“書法”,除要了解中國書法的基本知識和中國書法史綱要,理解書法何以為中國獨特的傳統藝術,結合欣賞歷代書法作品,提高書法審美能力之外,還要通過對歷代書法碑貼范本的臨摹練習,逐步掌握各種書體的寫法,為今后進一步創作書法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礎。在練習時,教師始終處于輔導地位,應及時糾正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差錯。
(3)示范講評。藝術實踐本身是一種直觀性較強的課程,技能、技巧通常通過教師的示范表演、輔導來進行。比如中國畫的用筆、用墨以及各種技法,都離不開教師的示范表演。示范可以是課前準備好示范圖例,也可以在課堂即興示范表演,學生通過模仿、訓練,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所以,這種直觀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藝術的興趣。另外,對學生所完成的作品進行講評,通過教學和學生的雙向交流,以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實習。實習是讓學生參加具體社會活動,把在課堂上掌握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技巧,應用到實踐中去。由于工科院校藝術選修課時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時間讓學生去實習,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師可以根據所授的課程內容,結合社會、校園的熱點宣傳活動、文藝活動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從中得到鍛煉。
(5)參觀博覽。藝術教育通常采用大量的視覺形象資料以及視聽材料,開闊學生的眼界。在教學中,有目的、有組織地讓學生到各類藝術館、博物院、音樂廳去參觀學習,百聞不如一見,實地參觀考察,有利于進一步加深對中外優秀文化藝術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開拓藝術視野。
〔參考文獻〕
[1]·全集[M]·中國研究會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國教育年鑒1998[M]·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在20世紀初中國畫壇上,吳昌碩是一朵奇葩。他成功地融詩、書、畫、印于一體,構成了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將“金石畫派”的發展推至高峰,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無法取代的一代巨匠。王森然在《吳昌碩先生評傳》中談及吳昌碩的繪畫藝術時,有頗中肯的總結:“蓋師于浩博之自然,俊偉之人格與誠摯之情感,而承于偉大之精神也。其經歷名山巨川,得天地之奇氣,披讀萬卷書籍,攝古人之精華,擺脫一切紛靡,養內心之元神,運其奇氣元神輸送之筆端,留其跡象于紙上。故其章法、筆氣、墨韻、無不奇特,無不飽滿。”此《壽石天竺圖》格高韻古,元氣淋漓,正是“章法、筆氣、墨韻、無不奇特,無不飽滿”,無疑是吳昌碩的代表作之一。
請看吳昌碩的表白:“說我善于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說我擅長書法,其實我的金石更勝過書法。”此乃形成其藝術風格的內涵。吳昌碩邁進藝術的殿堂是以書法、篆刻為始,后再從事繪畫的創作。故其書法、篆刻的深厚功力,對其繪畫藝術的風格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幀《壽石天竺圖》的布局,顯然是得益于作者書法和篆刻的修養。此畫的兩個主角是石頭和天竺。前者從右下角向畫中間斜上,穩住了畫的重心。天竺的樹干雖是從右邊中間向上伸展,和石頭形成了兩條并行線,樹葉卻是從右上角向左下角散落,再用枝干銜接,與石頭似有左右互相交叉穿插之意,緊密而取得對角傾斜之勢。左邊由上而下的行書長行題款,不單使畫面顯得更加平衡,而且增強了布局的氣勢。畫中各物體的錯綜關系,以順應逆,互相響應,盡顯作者在構圖方面的苦心經營,極為講究。
以書法入畫是吳昌碩重要的藝術風格之一。圖中石頭雖是寥寥數筆繪畫而成,卻筆力渾厚,蒼勁老辣,恰似吳昌碩自己所說:“我生平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的最佳佐證。盡管只以淡墨鉤勒渲染,處于前方的石頭卻是充滿厚重感,虛中見實,清新雋永。天竺的枝干和葉子蒼潤爛漫,層次豐富,色墨交融。吳昌碩在用色方面的雅好來自西洋繪畫的西洋紅,圖中大部分的天竺籽正是采用此顏料,深紅古厚,不露火氣,艷而不俗,洋溢著富麗、熱烈,而又穩重典雅的趣味。潘天壽指出,吳昌碩“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質樸古厚的意趣,引用到繪畫用色方面來,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艷,能用大紅大綠復雜而有變化,是大寫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確是如此。
天竺常年青幽幽,綠油油,嫣紅的天竺籽晶瑩剔透,綴滿枝頭,象征多子多孫,人丁興旺,福氣滿堂。石頭則不朽,象征無量壽。吉祥如意的題材,加上生氣勃勃的筆觸,爐火純青的藝術技巧,組成了一種豐實高尚的美感,令人百看不厭,賞心悅目。
傅抱石、關山月合作《長白飛瀑》賞析
文/棋 子
從1959年至1963年,傅抱石在國內作過五次大規模的旅游寫生訪問,其間創作了大批以途中所見所聞為題材的作品,成了其晚年生活和創作的重心。第一次旅游寫生是1959年6月,傅抱石應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由長沙轉往韶山,以韶山附近的山川名勝和遺跡創作了一組作品,后來并出版《韶山寫生集》。第二次旅游寫生是1960年9月,傅抱石率領江蘇省國畫院為中心的“江蘇國畫工作團”,包括錢松、魏紫熙和亞明等13位畫家,經歷三個月的時間,旅行了二萬三千余里,走訪了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六個省和十幾個大城市。事后集合諸位畫家以是次寫生旅行所見景觀為題材的作品,在北京舉行“山河新貌”畫展,同時出版畫集。第四次是1963年春天,攜家人在杭州、桐廬、富春江一帶寫生,留下了不少以江浙和西湖一帶風景為題的佳作。最后一次旅游寫生是1963年11月,傅抱石回到江西南昌后,在廬山、井崗山、瑞金、黃洋界、茅坪等地寫生,并經湖南回南京。
這幀作品是創作于第三次旅游寫生途中。繼1959年7月至9月,傅抱石和關山月一同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繪制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后,他倆因創作任務,自1961年6月至9月,又一起到東北長春、吉林、延邊、哈爾濱、鏡泊湖、沈陽、撫順、大連、長白山等地寫生作畫。后來還為此行舉行畫展,并出版《傅抱石、關山月東北寫生畫選》(遼寧美術出版社,1963年)。這就是關山月在題跋中所指的“一九六一年夏,曾與傅抱石同往東北搜稿而作百日游”。
是次旅行以長白山和鏡泊湖停留的時間最長,創作的畫也較多。傅抱石在外文版《中國建設》雜志而撰寫的文章《在更新的道路上前進》中提到:“這兩個地方,過去都是東北抗日聯軍的根據地,流傳著許多驚天動地的英雄故事。而現在呢,則又是一派和平安樂的景象,加上自然環境的雄壯美麗,真使人有‘茲游奇絕冠平生’之感。”(葉宗鎬選編《傅抱石美術文集》,江蘇文藝出版社,1986,P676。)
學校位于山西省會太原,學院占地面積1083243.9平方米,(其中舊校區210800.9平方米,新校區占地面積872443平方米)。學校擁有先進的語音室、電教室、計算機室、實驗室和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紙質藏書125.881萬冊,電子圖書6059.93GB。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833人,其中正高級95人,副高級279人,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有544人。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0614人,碩士170人,專業門類齊全:設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門類55個師范和非師范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中國語言文學、數學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涵蓋了基礎教育的所有課程。
太原師范學院熱忱歡迎廣大莘莘學子來這里深造成才!
音樂系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建立于1986年。本科專業有音樂表演、音樂學(理論)、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電子/電子計算機音樂專業。現有專業教師6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1人,講師24人,助教2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有28人,在校生792人。設有聲樂、鋼琴、器樂、作曲、音樂學、藝術實踐等六個教研室和琴房與樂器管理中心。2015年首批藝術碩士生正式入學。
1、音樂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音樂學科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掌握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表演理論和技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質、較強創新能力和業務競爭實力的創新型音樂工作者,具有創新精神與一定研究能力。
主要課程:民族音樂學概論、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世界民族民間音樂、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藝術概論、田野采風技能、音樂學論文寫作、視唱練耳、基礎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音樂基礎、配器法、歌曲寫作與改編、鋼琴或其他樂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樂表演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包括聲樂演唱、鍵盤、民族樂器、管弦樂器演奏以及指揮等專業。培養具備音樂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系統專業知識和能力,能夠在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文化館、中小學從事音樂表演、教學的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聲樂演唱、鍵盤演奏、民族樂器演奏、管弦樂器演奏、合唱與指揮、鋼琴即興伴奏、基訓與身韻、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基礎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音樂基礎、配器法、歌曲寫作與改編、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山西民歌賞析、藝術概論、朗誦與正音、意大利語音拼讀。
3、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電子/ 電子計算機音樂方向基本理論、實踐和創作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具備在中等和高等學校進行多媒體音樂教學和教學研究能力的教師、教學研究及創作人員以及從事其他藝術傳媒、新聞媒體、影視等多媒體編輯制作的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質、科學素養、較強創新能力和業務競爭實力的創新型音樂工作者。
主要課程:作曲與電腦音樂制作、視唱練耳、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配器、合唱與指揮、鋼琴或其他樂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音樂美學基礎、藝術概論、音樂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
舞蹈系
1、舞蹈編導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中國舞、現代舞、民間舞等舞蹈編導以及教學與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舞蹈編導、舞蹈基本功訓練、現代舞訓練、民間舞素材訓練、舞蹈劇目分析、舞蹈創作實習、中外舞蹈史、舞蹈藝術概論等。
2、舞蹈表演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舞蹈表演及評論的基本能力。
主要課程:舞蹈基本功訓練、民間舞素材訓練、現代舞訓練、舞蹈表演原理與技能技巧、舞蹈劇目表演、中外舞蹈史、舞蹈藝術概論等。
美術系
美術系設有美術學、繪畫、動畫三個本科專業,有中國畫、油畫、版畫、動畫、中國書法與繪畫五個專業碩士研究生方向,自1986年美術系籌建、招生,至今已培養二十余屆畢業生。2011年,獲山西省重點扶持學科。2013年,獲山西省的省級特色專業。2014年增列為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美術系教學設施完善,擁有良好的教學條件,建有多媒體教室、機房、工作室、圖書資料室及美術展廳。美術系現有教職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1人,碩士15人。學生報考研究生的升學率已達到近20%。
1、美術學專業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構成、裝飾畫、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美術鑒賞與批評、美學、設計與制作、文化藝術名著導讀、多媒體教學設計與制作、中國畫、油畫、雕塑、攝影、陶藝、水彩畫、水粉畫、多媒體藝術、大學語文、大學英語、教育學、心理學、中小學美術教學論等。
2、動畫專業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設計基礎、人體速寫、動畫基礎、動畫概論、人物造型、視聽語言、動作設計、攝影基礎、Photoshop、Flash制作、劇作、Maya、表演、動畫前期、動畫后期、動畫創作、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
3、繪畫專業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藝術概論、美學、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油畫材料與技法、油畫創作、中國畫基礎、山水畫技法解析、山水畫創作、工筆人物畫技法、工筆人物畫創作、版畫技法、版畫創作、PS基礎、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
設計系
設計系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富有經驗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人員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碩士21人;學科帶頭人1人,學術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開設有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四個本科專業。新建成設計系教學大樓近六千平方米,配備有圖書資料室、計算機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及獨立專業教室等。
1、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分為平面設計和數字媒體兩個方向,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熟悉本專業的生產工藝和材料應用,了解本學科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能夠駕馭信息生活,塑造未來生活方式,具備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研究與工作的技能,全面發展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設計學概論、插圖藝術、桌面出版與印刷、界面視覺設計、VI設計、書籍整體設計、數字動畫設計、交互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數字媒體概論等。
2、環境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分為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兩個方向,培養在藝術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研究與管理的應用型人才。強調課程設置的知識、技能、素質的統一性、應用性、實踐性。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環境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具備良好的空間造型與設計能力,擁有良好的環境設計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從事室內外環境設計、展示設計、景觀設計、建筑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相關的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的應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立體構成、空間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設計人體工程學、效果圖表現技法、建筑與室內設計制圖、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設計、室內設計(陳設藝術)、室內設計(商業空間)、景觀設計(住宅小區)、景觀設計(公園街道)、景觀施工設計、展示設計、效果圖表現技法、裝飾構造材料與施工、計算機輔助設計等。
3、產品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分為家居用品和展示設計兩個方向,培養具有扎實的工業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具備優秀的產品造型與設計能力以及一定的產品策劃、包裝、宣傳能力,擁有良好的產品設計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從事居家產品設計、展覽與展示設計、創意產品設計以及相關的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也能從事與產品設計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工作的應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人機工程學、產品設計效果圖技法、模型制作工藝、材料與加工工藝、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用戶研究與市場分析、計算機輔助設計、制圖、現代家具設計、傳統家具創新設計、燈具設計、包裝設計、設計心理學等。
4、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分為成衣設計和服裝制版兩個方向,培養能從事服裝與服飾設計策劃和時裝研究方向,具有較強的設計創造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具有較強的市場設計意識和市場競爭能力,掌握服裝企業、服裝市場的基本運作知識,以及把握時尚潮流并流行預測,同時能把傳統美學精神和民俗中的設計元素融進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裝藝術設計領域與應用研究型領域及藝術設計機構從事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服裝設計基礎、服裝手繪效果圖、服裝工藝基礎、服裝設計元素整合、立體裁剪、中國服裝史、西洋服裝史、時尚網站設計、女裝結構與紙樣、服裝材料學、服裝設計與櫥窗展示、服裝商品企劃等。
影視藝術系
太原師范學院影視藝術系,是山西省內高校首家獨立建制的影視教育陣地,下設影視文學、播音主持兩個本科專業;影視理論與批評碩士方向,承擔著600多名學生的本科教學、研究生教學工作。影視藝術系擁有一支理論基礎過硬、專業素養精深、課堂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師資隊伍,共有教職工23名,其中副教授3人,講師5人,博士3人,兼職碩導2人,省級學術帶頭人1名。
1、戲劇影視文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戲劇影視文學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通過四年的本科專業教育,使學生熟知并掌握戲劇、廣播、電影、電視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劇本創作、影視評論、攝影攝像、影視前后期制作等基本應用能力,能夠勝任廣播電臺、電視臺、影視公司、戲劇院團等制作機構的生產實踐需要,同時能夠從事大眾傳媒、教學科研、文化藝術管理機構、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的策劃、宣傳、教學等綜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課程:中國電影史、世界電影史、視聽語言、電影美學、中國電視史、影視批評、電影作品讀解、影視劇本創作、影視攝影與攝像、電視節目策劃、影視批評寫作、電視編輯、傳播學等。
太原師范學院2016年藝術類各專業招生計劃表(具體分省計劃以各省招辦公布計劃為準)
科類
專業名稱
層次
學制
學費(元/年)
計劃數
招生范圍
測試科目
備注
藝術類(文理兼招)
美術學
本科
四年
7800
640
江西、江蘇、河南、甘肅、黑龍江、廣西、遼寧、內蒙古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統考成績的省份以當地招辦公布的計劃為準
動畫
本科
四年
7800
繪畫
本科
四年
7800
環境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產品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視覺傳達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裝與服飾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音樂學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東、河南、甘肅、湖南、江西
歌曲或樂曲一首
音樂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編導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東、河南、甘肅、湖南、江西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樂即興(3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戲劇影視文學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東、河南、湖南、甘肅
筆試80%、面試(即興評述)20%
2016年藝術類分省專業測試時間表省份
報名時間
考試時間
考試類別
考試報名地點
山東
1月18日-2月16日(網報)
2月20日
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文學
濟南市招辦統一的考試地點(濟南)
江蘇
1月31日-2月4日(網報)
2月15日
美術
南京曉莊學院
河南
2月16-17日
2月18日
音樂、舞蹈、美術、戲劇影視文學
河南鄭州市24中
黑龍江
1月18-19日(網報)
1月23日
美術
哈爾濱華德學院
江西
1月8日-1月16日(網報)
1月20日
美術、音樂、舞蹈
南昌大學
湖南
1月28-29日
1月30日
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文學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甘肅
1月19-20日
1月22日
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文學
蘭州城市學院
遼寧
近年來,室內設計教學要注重挖掘本土文化,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精髓自覺地、積極地融入到教學中,去改革和完善我們的教育體系,探索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室內設計理論和教育已經取得了設計教育界的共識。然而室內設計教學,如何立足于民族文化根基,去探索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是一個重大的課題。筆者的設想是進一步擴充傳統文化教學內容,融中國傳統文化于室內設計教學過程中。
一、改變以往片面的教學觀念
要充分重視和主動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藝術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輕道”“重技能訓練,輕知識理論”“重專業,輕文化”的現象。可以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精典作品賞析等課程,在教學方法和形式上更加靈活多樣,以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形式,集中、系統、概論式地引導講解,并讓學生互動參與,進行討論、辯論、演講。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兼顧知識性、趣味性和針對性。要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接受更多的有關傳統文化、古典文學藝術的熏陶;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以更濃厚的興趣、更自覺的意識、更積極主動的姿態去探討與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藝術相關的問題,最終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把這些文化素養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通過相互之間的比對、浸染、互促互動,使學生在規定的學習時間內,全面提升藝術修養,獲得綜合、完善、充分的創造才能。
二、注重學科間的交叉互動
注意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互滲互動。在室內設計教學中,要充分重視那些與室內設計類相近、相關的專業學科彼此之間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從理論上、技法上、審美觀念上找出它們之間的異與同,使之與室內設計學科融會貫通,從而在深度和廣度上提升這門學科的品質。例如,中國畫在構圖和筆墨技法中經常關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虛實、濃淡、粗細、曲直、剛柔等各組相關性辯證概念和室內設計中所追求的對稱與均衡、對比與調和、節奏與韻律等形式美法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哲學內涵和審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論上由謝赫提出的“六法論”,其核心正是以辯證象形思維為特征的天人合一認識論,中國古代的設計思想也同樣受到了它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其指導思想與審美特性仍然在現代藝術設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指導意義。而那些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的中國民間傳統圖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們今天的室內設計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它們中間那些寓意豐富的祥瑞圖案表達無不體現了人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這種寄寓吉祥的創作觀不僅能夠給過去的人們以美的欣賞和未來的希望,更能給我們許多發人深省的啟迪。我們今天把民間傳統圖案的知識及其背后豐富的內涵觀念納入現代室內設計教學,作為設計的傳統資源,既能夠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了學生藝術修養水平和綜合人文素養,又能夠為學生的藝術設計創作起到一種有效的“催化劑”“誘導素”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室內設計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識、積極主動地通過不同的形式、渠道,讓學生廣泛接觸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層次、多側面的深厚內涵,充分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鑒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傳統元素,推陳出新,把它轉換成現代設計理念,并貫穿到新的設計實踐中去,從而體現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國現代室內設計教學。
三、搞好學科建設
要增強對弘揚民族文化內容課程的開設。現有的室內設計專業課程結構大體上是以《結構素描》《色彩基礎》《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為公共基礎課;以《室內設計原理》《專業制圖》《透視學》《計算機輔助設計》《效果圖表現技法》《室內陳設》等為專業基礎課;以《居室空間設計》《公共空間設計》《展示設計》等為專業課。除了常規的專業課程外,我們理所當然可以開設“傳統裝飾”“民間美術賞析”“室內民族風格裝飾”等課程,訓練學生從傳統入手。另外,我們還可以在相關課程中突出中國的民族藝術特色,將中國工藝美術概述或中國設計藝術思想之類的課程指定為室內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同時,還應開設一些相關的特色選修課,例如在陶瓷、漆藝、印染、雕刻、建筑裝飾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間工藝課中精選若干門,要求學生通過這些專門課程的學習,掌握傳統符號表現形式的運用并進而領會我國傳統設計的內在精神。這樣,既使學生加強了專業動手能力又能夠使之深刻了解傳統文化的特色與魅力所在,從而恢復并堅定他們對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的信念。
四、建立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學目標
在面向市場、面向全球化的今天,室內設計教育目標的多元化是設計教育發展的方向,已經取得了共識。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狀況不同,市場對設計人員的需求各有側重,所以要提高理論學習的思想認識,并加強與設計實踐的結合。室內設計教育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新設室內設計專業的院校每年在不斷地增加,大多數院校的課程設置基本相似、結構相同、缺乏特色。實際上每個院校應根據各自不同的優勢和條件制定教學目標,以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室內設計雖然是應用學科,具有較強的技藝性和實踐性;但理論上的支持和創新是整個學科發展的需要,尤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內容要有明確的主導性。長期以來,我們普遍存在著輕學科理論、重設計實踐的現象,傳統文化方面相關的課程不足,有關地方性傳統文化的課程更是缺乏。我們強調與目標接軌,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室內設計教育模式的一致性,形成了人才培養的相似性,因而無法適應新經濟時代多元化發展的目標。多元化與其它教育體系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沒有一個統一的教育模式,這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過分強調一致性,將缺乏創造的個性和激情。要使室內設計教學特色明顯、更趨成熟,除了專業課程的區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藝術設計理論的框架,重視理論教育并非僅指專業方面的理論。原理性理論是學科與專業發展的前沿和指導;實踐性或技法性理論是實際工作中的技巧表現;文學、史學、哲學和美學等理論的探索與教學,應根據不同的優勢和條件制定教學目標,以滿足社會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充分發揮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建立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框架,將已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進行歸納、整合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強調文化理論對藝術設計教學的指導意義。
關注和重視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全民的責任,培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室內設計師是室內設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因為室內設計不是簡單的物質信息傳達,它還反映了文化的根源和理念。所以,以培養設計師為目標的室內設計教育就必然要以豐厚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鮮活的民族藝術為特征,結合現代表現手段,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精髓自覺地、積極地融入到現代室內設計教育中去。去改革和完善我們的室內設計教育體系,探索和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室內設計理論和教育。只有這樣,我們的室內設計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體現其民族性、世界性。
參考文獻:
[1]屈云東,毛寒.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特色觀[J]裝飾2005(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