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31 09:28: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前教育就業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高師專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
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課程設置的目的在于為學生儲備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只有掌握充足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提高學生自身的就業競爭力。但是如果不能把掌握的充足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踐,也不利于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根據我校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僅注重“說、唱、彈、跳、畫”等技能類和教師技能類理論性課程的學習,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達不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二)缺乏充足的教育實踐基地
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知識的根本目的就是將其應用于實踐當中,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實踐能力,才能提高就業競爭力。但是在實際教育實踐中,一些高校缺乏充足的教育實踐基地,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實訓基地和實習基地對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有著重要影響。實訓基地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教授幼兒時,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幼兒建立更好的啟蒙思想。而實習基地就是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的教學中,通過教學發現學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糾正。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訓基地包括舞蹈房、琴房、書法室、語音室、幼兒潛能開發室、兒童健康檢測室、幼兒活動設計室和文藝排演廳等。在目前的高校實訓基地中,僅有舞蹈房、育嬰實訓室和琴房,無法滿足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實訓練習。不僅是校內的實訓基地,高師專科院校還缺少與幼兒園的合作機會,導致學生缺乏校外實習基地。
(三)缺少相關的就業支持和服務
近年來,職業教育及高專學生就業問題得到了國家廣泛關注,并通過制定一些相關的就業措施來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但是在實際實施政策和措施時,依然存在政策不能完全貫徹落實以及服務不周到的問題。當高專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幼兒園或相關的幼兒教育機構就職時,用人單位極少會對應屆畢業生和經驗匱乏的畢業生實施培訓,因此導致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過高,而服務卻做得相對較少。用人單位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很少主動與高專院校進行合作,即使有,也僅停留在淺顯層面,用人單位不能夠根據畢業生的實際就業情況向學校進行反饋,讓學校發現自身教育存在的不足,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三、高師專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優勢
通過對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我校學生也具有一定的就業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具備正確的就業前景導向
通過問卷調查可發現我校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的了解程度還不是很透徹,但是選擇學前教育專業都具有一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更好的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盡管學生在入學前不是很了解學前教育專業,但是通過后期的學習,學生普遍都喜歡自己的專業,也形成了自我獨特的專業思想。在目前就業市場化、就業競爭力大的情況下,我校學生對本專業的發展也充滿信心。調查結果中表明,一半以上的學生都認為學前教育專業具有較好的就業前景。
(二)具備良好的教育實踐意識
在調查中發現,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定位都是幼兒教師,由此可見我校學生都具有正確的就業觀念。學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渴望自己能夠進入一線幼兒園實習。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一個正確規劃,渴望自己能夠在幼兒園的工作崗位中,展現自我價值。我校學生能夠以平穩、積極、樂觀和務實的心態去面對就業存在的壓力,在學習過程中樹立自身敬業樂業、誠實守信、積極進取和團結協作的職業素養,而且希望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充分應用于教育實踐中。
四、提升高師專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策略
在目前就業競爭力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學生能夠具有較好的就業前景導向和教育實踐意識是十分可貴的。這也是學生在就業競爭力較大情況下的就業優勢,高師專科院校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就業優勢及企業和政府給予學生就業的支持與服務,才能夠提升高師專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規范課程設置
通過調查會發現,高師專科院校的課程設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造成學生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實訓課程的重要性。高師專科院校在設置課程中,常以技能類課程、教師技能類課程、文化素質類課程和專業理論類課程為主,實踐類型課程設置較少,這就造成學生不能夠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于教育實踐中。因此高師專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中,應將理論類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相結合,并注重實踐類課程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作用。例如:一些高師院校在課程設置中以實踐類課程為主,設置幼兒園教學模擬課程,讓學生通過對幼兒園教學模擬課程,發現實際教學過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經過畢業后就業調查發現,該校學生在就業中表現突出,獲得用人單位的好評。鑒于此,高師專科院校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進行規范化設置,以理論知識類課程為基礎,實踐類課程為重點,對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實訓和實習基地建設
高師專科院校缺乏實訓基地和實習基地,這就直接導致學生不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教育實踐活動中,從而影響了學生就業競爭力。高師專科院校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就必須加大實訓基地和實習基地建設。建立書法室、音樂室、語音室、美工技能訓練室等多種實訓基地,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技能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為日后提高就業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不僅是在校內進行實訓基地建設,還要增加與幼兒園的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例如:我國部分高師院校在建設校外實習基地中,與幼兒園建立長期合作,讓學生進入幼兒園實習,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日后畢業生進入幼兒園崗位工作奠定基礎。高師專科院校可通過加大與幼兒園的合作,讓學生進入幼兒園實習,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讓他們更加堅信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前景。此外,通過進入幼兒園實習,學生也能夠發現自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不足,進而提高自我的就業競爭力。
(三)加大高師專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
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起著引導作用。高師專科院校師資的優劣影響著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高校的師資水平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越好;反之,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越差。學生學習的知識對日后應用于教育實踐也有著重要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實踐類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進行實踐操作,從而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加大高師專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樹立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規劃,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就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四)加強高師專科院校與幼兒園的溝通交流
由于高師專科院校與幼兒園的溝通交流相對較少,導致高師專科院校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較為困難。即使有些院校與幼兒園已經建立合作關系,但是也不能具體地了解高師專科院校的專業設置和服務功能等情況。高師專科院校與幼兒園缺乏溝通交流,容易造成人才短缺和畢業生無合適工作等問題。學校與幼兒園多溝通交流,讓幼兒園能夠了解其學院的具體情況,從而達成建立實習基地的共識,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實習平臺,實現高師專科院校與幼兒園的深度合作。幼兒園依據自身用人標準和要求,在高師專科院校內進行選拔和錄用。高師專科院校也可根據幼兒園對用人的要求標準設置相關課程。在學生進入幼兒園實習后,幼兒園也要對學生進行綜合培訓,讓學生熟悉幼兒園教學的主要內容,并結合自身所學知識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
(五)政府加大投資力度
在國家不斷關注學前教育發展的前提下,政府在提升高師專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競爭力過程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師專科院校在建設實訓基地和實習基地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完善教學中的實訓基地,因此國家應該加大對高師專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投資力度,實時對學校的服務體系進行嚴格監督,若發現服務體系存在問題,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政府也要創造注重技能性人才的社會環境,讓高師專科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政府還要做好對幼兒園的調控,鼓勵幼兒園接收高師專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保障高師專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夠進入幼兒園實習。
一、新形勢下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學生面臨的挑戰與存在的問題
(一)英語教育專業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優勢減弱
在新形勢下, “育人為本”、“實踐導向”、“專業導向”等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被重視。 我國從2011年開始深人推行教師教育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立足點, 提出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新《標準》。新《標準》重新確立了對于教師培養的教育課程,同樣對于教師資格也劃分了全新的標準。不久,我國的新標準改革在部分中小學試水,2013年又逐漸增加了試點。本次改革之后,師范專業學生與非師范專業學生在考取教師資格時將被同等對待。8月,教育部又頒布了《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 該辦法規定,在教師資格證改革試點啟動后人學的師范專業學生,畢業之后無法像從前一樣直接獲得教師資格證,而是需要通過參加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師資格考試,成績合格后才有機會申請教師資格。教師資格證的改革使其他非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與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在同等條件下相共同競爭,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不再受到區別對待,并且職位的需求量沒有擴大,師范院校的優勢減弱,從而加大了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難度。
(二)高校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有著一定缺陷
第一,課程的設置老舊單一,還是沿襲的數十年前那一套。第二,英語教育專業使用的教材陳舊,不符合就業市場需求。第三,沒有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創新能力的教育,這導致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思維不靈活,較為死板。
(三)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生受傳統就業心態影響較重
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就業時主要考慮大城市的重點中學以及帶有編制的職位,而那些偏遠地區的鄉村中小學、或者城市私立中小學則不在其考慮范圍。這說明由于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大學生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依然思想嚴重,仍保持著傳統的就業心態, 希望從一開始就能在找到高薪、穩定的工作,而看不到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積極進取、艱苦奮斗的一面。
二、更好地促進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的對策
(一)課程的設置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學校應當根據現下社會形勢,并且結合學校本身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英語教育專業的特殊性,來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以幫助英語教育專業設置更合理的教學課程,使得學生所學的英語課程具有所在高師院校所擁有的特色,使學生們在畢業時相較其他專業的學生能夠擁有更強的就業競爭力。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當下的就業情況之所以如此低迷,主要原因是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比較單一。相比之下,非英語教育專業的英語專業學生同樣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還具備能夠應對多種工作的英語能力。這使得純粹的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應聘學校或者事業單位時缺乏競爭力。良好的英語能力在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在當下的社會條件下是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的。面對這樣的形勢,高等師范院校的英語教育專業應當轉變思路,主動適應就業市場,培養更加全面的英語專業人才。即在英語教育專業設置一些交叉學科, 充分利用學校的有利資源,比如學校所能提供的人力資源、環境及教學資源等。將不同專業的課程相結合,培育出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二)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拓寬就業渠道
學校里的招生就業處應當積極與中小學、企業聯系,在學生畢業前兩年就開始為他們提供實習的機會。這樣,當學生完成學業正式工作時,就會有一定的經驗。學校還可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或者考取碩士博士研究生乃至出國深造等,這些途徑都能拓寬學生的發展方向,從而提高就業水平。
(三)加強教育見習,提升教學水平
高師院校在開展課程的過程中,將教學理論融人教學情境,更能凸現師范學生的優勢。師范院校應從學生入學起就開始臨床教學,組織學生有規律地在中小學課堂上實地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從中小學優秀教師的身上學習到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利用多種途徑針對性地訓練學生,不斷提升學生的教學水平。通常來說,師范生的教育實習期30到45天,但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很難取得上佳的成效,適當的將這個時間延長,也不失為提高實習效果的的一個辦法。事實證明,師范生完成一學期或以上的教育實習后, 教學水平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改變就業心態
影響大學生求職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他們的整體素質。所以,就業壓力大不應成為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借口,提高自身素質與綜合能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最好保證。首先,高師院校英語專業的畢業生,英語水平以及使用英語的熟練程度無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學生在校期間,一定要努力學習,掌握好本專業知識,全面鍛煉自己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只有能夠極其熟練地運用英語,英語專業的學生才有能力與其他專業學生競爭,以此彌補自身在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外語是一種語言,只是用來表達和交流的一種手段,如果只掌握這門語言而缺乏其他的專業知識,是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獲取優勢的。因此,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本專業課程的同時也應注重其他專業技能的學習,比如金融、管理、財會、旅游、法律等,努力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英語專業學生也可以參加一些專業技能的培訓和資格考試,比如報名注冊會計師考試、司法考試等,以此提升自己并增加自己就業的籌碼。同時,學習掌握多國語言,能夠輕松駕馭導游、翻譯等職業。這些方法都卓有成效地拓寬了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面。
三、結語
新形勢條件下,英語教育專業學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作為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應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努力掌握好所學的專業知識,培養自己的教師職業技能。英語教育就業形勢的艱巨不容忽視,應當引起學校以及學生本人的重視,學校與學生應當勇于挑戰,勇于創新,攜手走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加工基地和服裝消費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服裝的美感、時尚感,同時我國的紡織服裝產品還大量出口到國外,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有一席之地,對服裝的美感和時尚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服裝的國內國外市場都在不斷變大,服裝企業之間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服裝企業對服裝設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對其專業素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服裝的大量出口也使東方設計開始走向世界,服裝設計上出現了“東風西漸”的現象。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通過加入WTO進入國際市場,為我國的服裝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我國服裝的設計感、時尚感在國際競爭中逐漸增強。其中上海、北京等城市受到廣泛的關注,有希望成為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日本東京那樣的時裝之都。但是中國服裝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依然受到國外名牌服裝的沖擊,為了讓中國服裝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就要不斷增強服裝的美感、時尚感、設計感,這就需要大量的服裝設計的專業人才。
一、中職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
服裝行業作為我國“第二大消費熱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的服裝行業一直在穩定持續快速的發展,“服裝經濟”這一新興的經濟形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服裝行業的繼續發展需要大量的優秀專業的人才,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巨大,這方面的人才流動頻繁。我國服裝人才市場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服b行業急需各類服裝專業人才。我國服裝業逐漸發展成熟,已經由原來的服裝加工制作為主逐步轉向服裝設計、自創品牌,服裝企業的不斷發展使其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即使是在招聘淡季,服裝行業的人才招聘數依舊很大。調查發現,服裝企業招聘人才的數量大、種類多,服裝人才市場招聘的職位有銷售經理、跟單員、生產管理、服裝設計師、制版師、服裝陳列師、整體形象策劃等,特別是對服裝設計類的人才的需求十分大。
2.服裝行業設計人才緊缺。大多數服裝企業急缺服裝設計師,這些服裝企業不缺常規的服裝設計人才,而是缺乏專業素質高,真正懂得經營設計的服裝設計師。服裝設計師的缺乏嚴重限制了這些企業的發展,他們的招聘廣告的頻繁密集,可見對服裝設計人才的急需程度,對服裝設計人才的招聘、培養是服裝企業做大、做強,打造自己品牌的必由之路。因此對與服裝行業相關的院校來說這種情況十分有利于學生就業,學校的熱點專業供不應求,服裝相關專業畢業生緊俏。服裝單位對服裝設計、技術類、管理類、營銷類等專業的操作型人才十分急需,相關專業的人才往往供不應求,很多企業為了能夠招聘到這些專業人才,提前向學校預定畢業生。
3.缺乏優秀服裝設計師成為企業打造品牌的阻礙。目前我國的服裝業大多業務還是集中在服裝的制版、生產、制作方面,而在服裝設計方面與國外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國際上的的知名企業、知名品牌不多。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服裝行業缺乏優秀的服裝設計師,原創作品少,所設計的作品缺乏靈感、創新與想象力,沒有具備自身獨特風格特色的服裝,就難以打造服裝品牌,缺乏優秀服裝設計師阻礙了我國服裝企業的發展和服裝品牌的打造。
4.其他方面的特點。服裝行業出現了許多新職業,資格認證變得更加完善。隨著我國服裝市場的發展成熟,對許多新型人才的需求擴大,在這種個情況下,相關部門逐步完善了其資格認證體系,這使我國服裝行業的發展越來越規范化、體系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招聘網站,這擴寬了服裝行業的求職招聘渠道。高端人才加入服裝業,以往的服裝行業缺乏規模大的企業和知名的服裝品牌,難以吸引高端的職業經理人加入,隨著我國服裝行業的不斷發展,其自身的發展潛力使很多有膽識的職業經理人愿意加入。
二、服裝行業對中職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要求
通過對服裝行業就業前景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服裝行業正在不斷發展壯大,對各類服裝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很多服裝專業的畢業生往往供不應求,這為中職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但是,服裝行業更需要能夠獨立經營設計,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服裝設計師,中職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在這方面與高職、專本等相關專業的學生相比缺乏競爭力,通過對就業前景的分析可知,服裝行業對中職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具有以下要求:
1.掌握基本的服裝設計知識與能力。中職學生應該通過在學校的學習,掌握基本的服裝設計相關知識和能力,這是學生進入服裝設計行業的基礎和前提。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牢固掌握服裝設計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還要熟練的應用電腦及軟件,這是服裝設計所必須的工具。此外,服裝設計作為一個引領潮流時尚的行業,服裝的設計風格變化的十分快,學生應該不斷學習服裝設計中出現的新風格、新材料、新工藝,增強自己的時尚敏感度,能在以后的服裝設計工作中把握、引領潮流,設計出具有時尚感的服裝。
2.具有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服裝設計作為一種設計,十分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作靈感,服裝也要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因此學生也要重視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除了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欣賞優秀的服裝設計作品外,還可以通過參加畫展、藝術展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積極捕捉靈感進行創新,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自己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會逐漸提高自己的服裝設計水平。
三、結語
我國服裝行業的不斷發展使其就業前景十分廣闊,學生應該對自己的就業有信心,保持樂觀的心態,同時也應該通過對就業前景的分析,發現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以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
參考文獻:
中央于2010年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學前教育納入其中,由此,學前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不斷得到深化,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成為衡量幼兒教育質量好壞的關鍵。隨著教育體系的逐漸完善,現階段幼兒園對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由于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幼兒教師的重要基地,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他們成為幼兒園教師后的綜合素質。因此,研究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現狀
1.目前學前教育學生已具備的就業能力
現階段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校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有:學前發展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衛生學、幼兒園課程、幼兒游戲、幼兒園管理等課程。
現階段高校學前教育學生在校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有:視唱練耳、舞蹈、聲樂、鋼琴、書法和教師口語等。
2.學前教育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問題
(1)不能很好地適應幼兒園工作。
(2)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不夠應用到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
(3)和幼兒的溝通能力較弱。
(4)對課堂的掌控能力較弱,不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5)和家長的溝通能力較弱。
二、學前教育學生出現就業問題的原因
據調查,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遍出現社會實踐經驗不足這一現象。目前高校培養學前教育學生時,大多數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正因如此,導致學前教育學生很難適應幼兒園工作,不能很好地控制課堂,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然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時接受的理論教學相對死板、范圍狹窄,學生并沒有及時應用到實踐中去,導致他們對所學知識掌握不充分,不能滿足幼兒園的需求。因為單憑理論知識不能準確地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狀況,所以和幼兒的溝通能力較弱;由于缺乏實踐經驗,社會交往能力是學生面臨的一大問題,所以和家長的溝通能力較弱。
三、高師學前教育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途徑
1.調整高校培養學前專業學生的課程體系
(1)熟練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目前高校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離不開兩方面:一 是有關學前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二 是學前教育專業技能的學習。眾所周知,大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多數是在教師的講解下進行的,以試卷的形式進行考核,而學前教育學生真正理解多少并應用到實踐中去是一個未知數。據調查,學生并沒有扎實地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所以應該加強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例如,教學活動設計是學前教育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以往的活動設計都是憑借學生自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行的,這樣往往會與幼兒的接受能力有一定偏差。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帶領學生前往幼兒園進行觀摩,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觀摩課堂有利于學前教育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基本技能課程的整合。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是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重點考慮的因素,換言之,基本的專業技能素質是學前教育學生在應聘時的敲門磚,然而,據調查,學生在大學中接受的基本技能學習雖然種類很多,但是由于技能掌握不熟練,畢業生并沒有真正地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去。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感到學習壓力大,課程任務多,導致學生出現“樣樣通,樣樣松”的狀況,最后應付了事。如果我們把學前教育基本技能課程在前期基礎課程之上做一個課程整合,既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可以使W生更好地掌握學前教育地基本技能,真正應用到實踐中去。例如,我們實行“三科一程”模式,指的是各科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將鋼琴、視唱練耳以及邊彈邊唱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對技能扎實地掌握。
(3)特色課程學習。當前幼兒園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有傳統教學、蒙臺梭利教育、雙語特色教育、瑞吉歐教育和華德福教育等。為了使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多樣化,學校應在原有知識理論的基礎上,開設不同教育理念的特色課程作為選修課,學生可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選擇學習,因此提高個人特點及就業方向,打造核心競爭力。
(4)增加實踐活動。根據《幼兒教師就業能力訪談提綱》總結可以得出,大多數幼兒園在招聘時,往往喜歡擁有實踐經驗的學生。因為較多的實踐經驗能夠加快學生對幼兒教師工作的適應,對幼兒心理變化及發展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增加實踐活動對在校學生來說是必要的。我們可以開展“實踐周活動”,每一周由不同的班級展開,進行幼兒園與大學的雙向互動,在雙向互動中對比學習,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經驗。
(5)就業方向指導。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輔導員工作機制,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在面臨找工作時往往會出現迷茫、困惑等問題,由于對社會發展需要的不了解以及本身對未來的憧憬,導致教師介入幫助的必要性,教師應深入學生內心真實想法,幫助學生明確其就業方向和發展方向,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社會價值觀。
2.加強校企合作
(1)加強校企合作,能夠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學校對學生進行實踐課程的開展,改善教學模式,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2)加強校企合作,可增進學生對幼兒教師工作崗位的熟悉程度,提升學前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
(3)加強校企合作,對企業選擇實踐應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可提高學校對于企業所缺少的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同時增加學前教育學生的就業率。
(4)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要利用與用人單位合作這一途徑,建立對接機制,提高學生對崗位專業知識的了解,同時利用這一合作契機,深度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并將其合理的部分整合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中。將用人單位優秀的文化與學前教育的文化理念相融合,為在校學前專業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校企結合為的就是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讓學生能夠快速的適應工作。這樣一來可以打消了企業對在校學生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這一顧慮,二來又能提升學生對工作的適應程度,實現校企雙贏的局面。
文章圍繞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校外見習、校內外技能培訓等途徑,提升其綜合就業及創業能力。高師學前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需要全體教職人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探索,將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整理,逐步地完善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體系,從而真正的達到提升學前教育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一、新形勢下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學生面臨的挑戰與存在的問題
(一)英語教育專業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優勢減弱
在新形勢下, “育人為本”、“實踐導向”、“專業導向”等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被重視。 我國從2011年開始深人推行教師教育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立足點, 提出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新《標準》。新《標準》重新確立了對于教師培養的教育課程,同樣對于教師資格也劃分了全新的標準。不久,我國的新標準改革在部分中小學試水,2013年又逐漸增加了試點。本次改革之后,師范專業學生與非師范專業學生在考取教師資格時將被同等對待。8月,教育部又頒布了《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 該辦法規定,在教師資格證改革試點啟動后人學的師范專業學生,畢業之后無法像從前一樣直接獲得教師資格證,而是需要通過參加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師資格考試,成績合格后才有機會申請教師資格。教師資格證的改革使其他非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與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在同等條件下相共同競爭,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不再受到區別對待,并且職位的需求量沒有擴大,師范院校的優勢減弱,從而加大了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難度。
(二)高校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有著一定缺陷
第一,課程的設置老舊單一,還是沿襲的數十年前那一套。第二,英語教育專業使用的教材陳舊,不符合就業市場需求。第三,沒有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創新能力的教育,這導致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思維不靈活,較為死板。
(三)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生受傳統就業心態影響較重
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就業時主要考慮大城市的重點中學以及帶有編制的職位,而那些偏遠地區的鄉村中小學、或者城市私立中小學則不在其考慮范圍。這說明由于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大學生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依然思想嚴重,仍保持著傳統的就業心態, 希望從一開始就能在找到高薪、穩定的工作,而看不到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積極進取、艱苦奮斗的一面。
二、更好地促進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的對策
(一)課程的設置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學校應當根據現下社會形勢,并且結合學校本身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英語教育專業的特殊性,來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以幫助英語教育專業設置更合理的教學課程,使得學生所學的英語課程具有所在高師院校所擁有的特色,使學生們在畢業時相較其他專業的學生能夠擁有更強的就業競爭力。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當下的就業情況之所以如此低迷,主要原因是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比較單一。相比之下,非英語教育專業的英語專業學生同樣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還具備能夠應對多種工作的英語能力。這使得純粹的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應聘學校或者事業單位時缺乏競爭力。良好的英語能力在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在當下的社會條件下是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的。面對這樣的形勢,高等師范院校的英語教育專業應當轉變思路,主動適應就業市場,培養更加全面的英語專業人才。即在英語教育專業設置一些交叉學科, 充分利用學校的有利資源,比如學校所能提供的人力資源、環境及教學資源等。將不同專業的課程相結合,培育出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二)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拓寬就業渠道
學校里的招生就業處應當積極與中小學、企業聯系,在學生畢業前兩年就開始為他們提供實習的機會。這樣,當學生完成學業正式工作時,就會有一定的經驗。學校還可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或者考取碩士博士研究生乃至出國深造等,這些途徑都能拓寬學生的發展方向,從而提高就業水平。
(三)加強教育見習,提升教學水平
高師院校在開展課程的過程中,將教學理論融人教學情境,更能凸現師范學生的優勢。師范院校應從學生入學起就開始臨床教學,組織學生有規律地在中小學課堂上實地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從中小學優秀教師的身上學習到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利用多種途徑針對性地訓練學生,不斷提升學生的教學水平。通常來說,師范生的教育實習期30到45天,但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很難取得上佳的成效,適當的將這個時間延長,也不失為提高實習效果的的一個辦法。事實證明,師范生完成一學期或以上的教育實習后, 教學水平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改變就業心態
影響大學生求職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他們的整體素質。所以,就業壓力大不應成為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借口,提高自身素質與綜合能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最好保證。首先,高師院校英語專業的畢業生,英語水平以及使用英語的熟練程度無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學生在校期間,一定要努力學習,掌握好本專業知識,全面鍛煉自己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只有能夠極其熟練地運用英語,英語專業的學生才有能力與其他專業學生競爭,以此彌補自身在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外語是一種語言,只是用來表達和交流的一種手段,如果只掌握這門語言而缺乏其他的專業知識,是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獲取優勢的。因此,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本專業課程的同時也應注重其他專業技能的學習,比如金融、管理、財會、旅游、法律等,努力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英語專業學生也可以參加一些專業技能的培訓和資格考試,比如報名注冊會計師考試、司法考試等,以此提升自己并增加自己就業的籌碼。同時,學習掌握多國語言,能夠輕松駕馭導游、翻譯等職業。這些方法都卓有成效地拓寬了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面。
三、結語
新形勢條件下,英語教育專業學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作為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應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努力掌握好所學的專業知識,培養自己的教師職業技能。英語教育就業形勢的艱巨不容忽視,應當引起學校以及學生本人的重視,學校與學生應當勇于挑戰,勇于創新,攜手走出一個美好的未來。(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實現就業與人才培養“六結合”
1、就業工作與教育教學的管理體制相結合
學校開創性地將招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就業三項工作專屬一名校領導分管,使得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達到體制機制上的一致,使得社會需求很快能夠反饋到人才培養、教育教學和招生工作上。
學校制訂了“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由學校招生、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相關部門核心領導的聯席會議,將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放到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視角進行討論和審視,形成各職能機構全面互動無障礙的格局,提高了認識相關就業工作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深度和解決問題的速度。這一舉措在體制機制上有力的保障了就業工作的科學性和高效率。
2、教育教學改革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相結合
學校一直非常重視以就業為突破口,調研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和對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通過調研反饋的信息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并注重調研視角的客觀性和調研方式的科學性。
1)聆聽第三方聲音,測評人才培養質量。2009年初,學校邀請《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藍皮書》的編寫單位――麥可思公司對我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與分析。
上海大學期望借用麥可思公司第三方的角度,從學校外部更加客觀清楚地發現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來檢驗、評估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從而調整教學計劃、招生計劃和就業工作方式,并從根本上促進人才培養。我校也是上海市首家與麥可思公司進行合作的高校。
目前,通過合作,已對我校2008屆、2009屆的本科畢業生進行了就業與能力測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測評,上海大學從第三方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分析中發現了教育教學改革各環節反映出的問題,并對異常指標開始逐年重點追蹤,擬定對策,促進學校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和招生、就業工作的改進。
2)通過《就業簡報》,建立就業情況信息通報制。為動態了解就業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向招生、教學等職能部門和院系通報就業工作進展情況,我校還通過《就業簡報》的形式建立了每兩周一次面向全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信息通報制,2009年共印發了108期。
3、招生規模與學科建設、就業工作相結合
結合畢業生就業質量狀況、就業市場需求情況、就業率(學院6月份初次就業率×60%+學院12月份最終就業率×40%)和教育教學質量等反饋信息建立了招生測算模型,以人才培養所涉及的各院系師資隊伍、學科建設、教育教學改革、學生就業等情況和所處的發展階段,做出科學分析與預測,最終確定各專業的具體招生計劃,每年進行動態調整,對綜合測評差的專業予以減招,去年個別專業減招人數達到100 名之多。
4、院、系教學經費投入與就業工作相結合
1)經費投入的測算:學校對全校各院(系)的經費投入,全部納入撥款模型進行測算,從而決定經費投入的規模和力度。撥款模型的測算工作,列入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工作實績與成效這兩個因素,并賦予了較高的權數。換言之,就業狀況(臨門一腳)好的學院,會得到較大的經費支持,人才培養質量(傳帶球)高的學院,也得到較多的經費投入。用經費分配的杠桿,提高了學院對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的重視,從而促進了這兩項工作的持續推進。
2)教育教學改革:學校根據畢業生就業質量和招生質量的反饋信息對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設置進行改革,從“招生―培養―就業”各個環節統籌考慮和協調。學校長期以來以三段式的課程體系構建公共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選修課程平臺來加強基礎,配置資源,同時設置了大量的公共選修課,將專業課全部設置為選修課,使學生依據興趣和專長,調整專業方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同時構建了轉院系制度,更好地使人才培養適應學生自身發展及就業需要。
5、實習、實踐基地建設與就業工作相結合
學校將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建設與就業工作、招生宣傳、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結合,形成資源共享機制。與各類實踐實習基地分層分類進行不同程度和領域的合作,將招生宣傳、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科學融入到基地建設中去,全面開發資源。
1)理順基地建設體系:學校根據學生實踐實習教育要求,分層分類建立了A(全方位合作)、B(產學研合作)、C(學生實習與就業合作)三類實習實踐基地。
2)拓展國內就業與實習基地:目前已建立包括參與學校教學教育改革,學生共同培養、科研、就業與實習等全方面合作的國內外A類實習實踐基地25家,其他等實踐實習基地合計300多家。其中12家作為職業發展素質教育基地并簽約掛牌。2009年寒暑假期間我校還走訪了江蘇、安徽、山東、湖南、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吉林、廣西和福建等13個省市的人事局、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和人才交流市場,不斷加大擴展外省市乃至全國實習和就業基地的力度。
3)開拓海外實習項目和基地:我校海外實習項目和基地的種類和所涉及的國家逐漸增多,歐美澳等地13個海外實習基地,4年共有500多名學生赴海外實習。目前除已經開展的“迪斯尼項目”、“中外服•美邦國際赴美帶薪實習項目”、“愛因斯特海外專業實習項目”以外,還與北京紐哈斯國際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美洲集團、康派司技術咨詢(深圳)有限公司、德國杜塞爾多夫中國中心上海代表處、英國TASMAC倫敦商學院上海代表處進行了洽談,達成了初步意向,海外實習項目和基地的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不斷提高。
4)搭建校―區―企“三聯動”合作服務平臺:由政府牽線,學校加強與區縣人事局、行業協會、職介中心等社會團體的聯系。目前已與寶山、閘北、虹口、僑知聯等建立了就業與實習基地,2009年我校與上海市工商聯建立了合作關系,并與上海市工商聯的6家會員單位簽訂了《就業與實習基地協議》;另外,2009年還與寶山區人民政府簽訂了促進畢業生就業合作框架協議書,在學生實習、實踐和職業發展教育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促進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
6、院、系教育質量考評與就業實績相結合
學校建立了長效的人才培養質量考評體系,將平時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過程中所積累的大量數據,根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的特點、就業能力等要素構建了“上海大學院系教學質量白皮書”的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將招生規模、社會需求和就業狀況的實績納入教學質量評估之中,每年一次,將所有的院系進行質量排名,并予以公布。《白皮書》系統中將各院系、各專業的就業狀況明確的納入我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并參與形成最終的狀態數據單項排名和綜合排名,體現了我校把大學生就業工作明確的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參考內容,進一步提升了院系人才培養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以“六結合”為基礎的“傳帶球”,為精彩呈現就業工作這一人才培養的“臨門一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學生充分就業為目標,實現就業工作“三創新”
1、首編《學生生涯發展手冊》,培養學生生涯規劃的主體意識
2009年學校本著全面提升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宗旨,逐漸將畢業生工作的重點從原來手把手幫扶學生就業、推薦學生就業向通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指導和引導學生自我規劃人生,讓學生由被動向主動方面上轉變,本著“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推出了《上海大學學生生涯發展手冊》。
該《手冊》包括“應知應會篇”和“錦上添花篇”20個項目,手冊中開展的活動和內容全部需要學生自己設計、選擇、自主參與和完成,學校為學生提供平臺和資源,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真正實現“我的大學我做主、我的工作我做主、我的未來我做主”。
2、始創研究生就業助管員隊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和意識
2009年我校在已有203名學生助理團隊的基礎上,始創研究生助管員隊伍,踐行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三自理念。學校每年成立由40多名研二學生組成的研究生就業助管員隊伍,就業助管員們通過例會、飛信、QQ群、email等方式和手段,將招聘信息等就業相關事宜及時發送給畢業研究生,并定期深入了解學生就業狀況,在院系領導、研究生導師和同學們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溝通與督促機制。同時這些研究生就業助管員自身的就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研究生就業助管員成立后,開展了“建設家鄉”和基層就業的大討論,并分別致信導師和學院領導,召開了6次工作推進會和7次動態調研。助管員的工作深受學生的歡迎,今年由助管員策劃和組織召開的信息會也獲得了用人單位的認可。就業助管員在工作中領悟、服務就業,鍛煉和提高自我。
3、率先成立“職業咨詢師沙龍”, 攻克學生就業難關
為提高上海大學職業咨詢師的整體素質和職業技能,進而促進我校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教育水平和效果的提升,我校2009年成立了職業咨詢師沙龍。目前有來自學校各部門、各學院的咨詢師、就業專職教師和就業工作人員90多人。
沙龍已開展了10次主題講座、每一次都圍繞主題講座把教師就業工作中碰到的難題、困難學生案例進行討論分析。有兩家媒體報道了我校咨詢師幫助困難學生的案例。我校不斷加強咨詢師沙龍的建設,定期舉辦咨詢師內部分享會和模擬授課比賽,組織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加強自身的職業發展教育理論的學習,進行上海大學就業指導與職業咨詢案例庫的建設,他們在職業發展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通過沙龍系列活動,就業工作教師的工作水平和指導能力普遍提高,在對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上,職業咨詢師開設4次就業力突破訓練營活動并與678名困難學生進行1對n結對,想盡各種方法為他們指導與推薦,在此過程中涌現出很多感人的事例。目前,90%的困難學生已經落實了就業崗位。
三、以提高服務質量為宗旨,完善“四位一體”工作體系
1、提高信息利用率,完善信息跟蹤體系
2009年,學校共召開大中型招聘會7次,參會單位共1100多家,提供就業信息19000余條。對日常就業信息和招聘會信息,分別通過“收到信息―信息―收集簡歷―追蹤回訪―指導學生”和“召開招聘會―學生進場刷卡―用人單位反饋表―電話跟蹤―調研報告”的跟蹤體系,了解學院和企業的聯系情況及學生投遞簡歷、面試等就業中間環節,加強學生簽約的落實和學生的后續推薦。
學校還注重信息的硬件建設,與閘北區職介中心開通職業指導視頻系統,在線為學生提供遠程職業發展教育和指導,受益學生達600多人。同時導師和專業教師也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就業信息,今年有5位專業教師獲得上海大學先進獎項。
2、幫扶困難學生,完善扶手工程體系
07年開始學校創建了“摸底調查―動態跟蹤―分類指導―針對性推薦―跟蹤落實”的“扶手工程體系”。 今年對困難學生開展了4次就業力突破訓練營活動并與678位特別困難學生進行1對n結對,想方設法為他們指導與推薦。目前,90%的困難學生已經落實了就業崗位。同時學校從06年至今一直堅持在暑假對困難學生進行家訪。
3、加強思想教育,完善基層就業工作體系
我校近年來非常注重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認真貫徹落實“三支一扶”和 “村官”項目,取得了初步成效,并逐步形成了“報名環節――加強宣傳、積極動員;備考環節――密切關注、加強輔導;錄取環節――及時協調、注意溝通”的基層就業工作體系,收到良好效果。經過幾年的努力,學生的認可度增加、報名和錄取人數逐年遞增,“校-院”聯動的基層工作組織體制初步建立。08和09年我校連續獲得上海市“三支一扶” 工作先進集體。
4、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完善科學創業指導體系
學校有專門從事過公司經營的教師負責大學生創業相關工作,已形成了“專人負責――創業學生摸底――創業意識培養――分類指導――創業能力培養――創業實踐指導”的創業指導體系。
2009年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各種創業指導講座20次。從2007年始,每年組織2次創業商業挑戰賽,組織學生到上大聚豐園路宏基廣場和大寧國際商業廣場進行創業實踐體驗活動,參加人數在200-400人不等。06年至今我校獲天使基金50家,其中11家企業取得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學校目前已有藝術創意園區和苗圃創業園區兩個創業實踐園區。
四、多年努力終不負,就業工作成效顯著,碩果累累
通過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創新舉措,上海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最終取得顯著成效。2009年上海大學共有畢業生11504人,截至2009年底,畢業生簽約率為76.36%,就業率為97.85%,位居上海市乃至全國高校前列。經過多年努力,上海大學就業工作成效顯著,碩果累累。主要獲得了以下獎項:
1、由國家教育部頒發的“2009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共50所,上海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地方綜合類高校);
2、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發的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 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3、由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促進會頒發的“2006-2007年度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與職業發展教育工作先進集體”;
4、由在滬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協作組頒發的“2008年度在滬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協作組先進集體”;
5、由中國對外友好合作中心頒發的“2008年度大學生赴美帶薪實習項目優秀合作院校”;
6、由市委組織部、上海市教委等七部門頒發的“2008、2009年度上海市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先進集體”;
7、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頒發的“2007年度航天人才貢獻獎”;
8、“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創新學生成才與就業環境”項目獲上海大學2008年教學成果一等獎。
一、引言
我國自1999年第一次高考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從2001年的l14萬劇增到2009年的610萬,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迅速走向大眾化教育,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客觀上使就業形勢漸趨嚴峻,擇業越來越困難。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民眾對自身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但是,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也給高校的辦學實踐帶來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尤其是近年來關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人才強國戰略的順利實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內涵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由美國著名社會教育活動家馬丁•特羅教授提出的。這一概念按照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即在校生與適齡人口之比,把高等教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當一個國家大學適齡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時,屬于精英高等教育階段;15%一50%為大眾高等教育階段;50%以上為普及高等教育階段。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在2003年已經達到17%。由此表明,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關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內涵,國內的學者們有這樣幾種看法:第一種觀點是我國多數學者認同的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教授的高等教育發展的“三階段”論;第二種是劉勤勇、唐安國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在量和質的規定性上,只是一種靜態描述,而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個動態過程,即“通過主動改革,積極挖掘潛力,創造條件,轉變教育服務對象,逐步將高等教育入學率提高到一定比例的過程”;第三種是史朝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不應僅僅是個數量指標,而且更應有質的規定性。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指整個高等教育系統包括辦學宗旨、教育目的、辦學機制、招生就業制度、教學內容、組織形式等等均應面向大眾,而不是只為“精英而設”,整個社會也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基礎條件,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市場機制、普及的中等教育等。
三、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現狀
高等教育大眾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帶來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高等教育大眾化要求高校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擴招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急劇增加。據統計,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有338萬人,比2004年增加58萬人,增幅達20.7%,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有2500萬以上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將達到350萬以上。這既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豐碩成果,但在社會總體需求與往年基本持平的情況下,畢業生供給的大幅度增加,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從而給大學畢業生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業難”。
關于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大學就業的現狀及形勢,王曉瑩、黃素霞將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的現狀概括為:(1)近期社會對畢業生的整體需求有所減弱,供需矛盾有所加劇。(2)不同學歷、層次、學校的畢業生在就業率上存在明顯差距,高等學校畢業學歷層次越低。就業率越低。(3)畢業生向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集中的趨勢明顯。(4)錄取研究生的數量和比例、出國留學的數量和比例及到非國有部門就業者有所增加。(5)就業指導和信息咨詢服務體制不夠健全;姜耀武、曹昆鵬從高等教育大眾化勢必帶來就業的大眾化、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學生就業供需角色發生變化、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知識失業”三方面分析了就業形勢。
四、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不完善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式也由過去政府的“統包統分”計劃模式轉變為用人單位與學生之問“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市場模式。就目前來看,大學生就業市場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公平、公正、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尚未形成,信息、網絡、服務、保障體系尚未建立,地域、學校歧視依然存在。
(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滯后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暴露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很多高校在學科專業結構上,難以適應經濟發展對各類大學生的需求。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滯后,學校辦學自較小,面對變化的經濟市場及人才需求,學校靈活應變能力不強。如高校在人才培養層次上,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比例不合理。忽視學生的人文素質、創新精神、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出來的人才與市場需求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很多大學畢業生很難適應市場對人才的要求。
(三)大學生自身素質、就業觀念與社會期望存在差距
一些大學生在擇業標準中只有工作條件、收入等眼前實在利益,而對自我的職業興趣、能力、職業的發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慮。不少學生過分強調職業的功利價值,不考慮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不愿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和行業去工作。還有很多大學生仍然喜歡穩定、清閑、福利保障好的單位,希望以此就能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愿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
五、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政府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工作,并不斷提供就業政策保障
政府要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制訂各類相關的政策,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到西部,到農村基層工作;大力深化就業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促進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對人才市場等中介機構進行規范整頓,規范信息收集和渠道。政府是高校工作的監督引導者,也是優惠政策、健全法制、良好就業環境的締造者和維護者,對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起著極其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應健全人才培養新機制
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就業后能否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與變化,是評價一所學校辦學成功與否的主要依據。高校專業設置合理與否是決定其辦學成功失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高校應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建立一個結構合理、靈活開放、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應根據國家經濟發展規劃,主動開展就業市場需求調研,根據產業結構和就業市場的變化,設置和調整專業。根據市場需要增加新知識、新技術課程讓學生適應市場。增加應用型課程和學時,加大學生實習和實踐的力度。注重實習、實踐基地和教學設備、實驗設施的建設。
(三)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
從畢業生自身層面來說,當前大學生必須適應市場調整期望值,更新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擇業時要從思想上排除一些固有的觀念和不切實際的誤區。目標定的過高或過低,對大學生就業都是不利的。大學生還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認真估價悅納自己,對自身條件作客觀評價,做到有的放矢,盡力避免在求職中的尷尬。學會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時做好調整選擇的準備,以形成悅納自己的積極態度和樂觀向上的情緒。(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參考文獻:
[1] 王曉瑩,黃素霞 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問題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4,(4)
現階段,各級各類的職業技能競賽得到了各級政府和學校的高度重視。職業院校通過參加技能競賽,既展示了人才培養的水平,同時也是教師執教能力、學校專業建設和辦學實力的重要體現。所以,認真研究職業技能競賽的指導作用,對職業院校提升教學水平、推動專業建設和找準學校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改變陳舊教學過程,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傳統的酒店管理專業教學多注重理論而輕實踐,多注重知識的傳授應用輕創新,至多是安排有限的酒店實習學生才能接觸到實踐技能。教學內容的多年不變,教學形式的單一,學習過程枯燥無味,基本已經脫離了社會實際需要,這樣人才培養模式顯然無法適應和滿足經濟飛速發展變化的現代社會。職業技能競賽的出現無疑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是體現職業教育發展成果的重要方式。競賽的評價體系促進了學校培養目標向綜合性人才的轉變。實用性強的競賽項目促進了酒店管理專業教學內容向注重實踐技能培養的轉變。準備參賽的過程促進了教學主體和學習模式的轉變。
競賽本身成為了密切學校與企業聯系的重要途徑,通過組織方搭建起校企交流平臺,促進雙方更多的接觸和了解,促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多方位的進行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可以引進酒店先進的服務理念、技術和企業標準,將實際的經營經驗直接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深化了校企合作內涵,促進了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2 促進專業教學改革,完備師資配置
近階段,酒店管理專業學習內容企業化教學已成為相關職業院校教學過程中被運用最多的教學方法,它要求課程內容的組織設計基本完全符合一線工作程序,以工作目標為核心,以工作程序標準化為載體,通過模塊化的教學方式組織實施。
技能競賽的目的是引導職業院校重視實踐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技能競賽強調了專業技能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對接。實施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法,既夯實了學生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其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專業技能,符合職業教學的教育目標,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從書本知識的被動學習到培養興趣,積極完成職業技能自主學習的轉變、從單純的專業知識學習向綜合職業技能、綜合能力提高的大轉變。技能競賽在教學模式的改革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建立起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融合、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互依存、以實踐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有力的促進了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
職業技能競賽的項目都來源于現有的行業領域,以競賽為主導,融入國際、國內先進理念,更加貼近職業崗位需求。每次競賽后,教學、科研等部門都看根據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明確酒店管理專業教研的改進方向,成為設置課程、優化課堂效能的重要依據。科研部門根據相關數據,確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科研課題管理,形成了“教訓研”三位一體的長效機制,體現了職業競賽項目對酒店管理專業改革的引導和轉化,優化了教學內容,促進了項目化教學改革。有力推進了職業教育的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
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能夠促進完善學校師資配置。首先,技能大賽有助于對青年教師的錘煉,使青年教師能夠迅速適應工作環境、融入角色。促進教師的雙師型轉變,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滿足專業院校快速變化的酒店管理專業教學要求。其次,促進完善實訓基地建設。良好的實訓條件是提高酒店管理專業技能教學的有效保障。每年的職業技能競賽都是貼合酒店行業發展形勢,學校應該加強社會調研和論證,及時更新教學設備,保證教學設備設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先進性。同時進一步加大投入,保證具有充足的高教學設備設施可供學生實訓使用,從而保障酒店管理專業技能教學的效率。
面對日新月異的職業教育,應該以著眼國際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的新思路。職業技能競賽所具備的競爭性與公平性、追求專業品質與技能上的觀念、團隊精神與綜合能力的體現無疑進一步說明它在教育功能和教育價值方面的重要性,并已然成為職業院校培養和鍛造優秀高級技能人才的一條必然之路。
參考文獻
(一)師德素質培養
幼兒教師待遇低、工作時間長、社會不重視,因此,教師只有具備獻身教育事業的決心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堅守工作崗位。(1)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入學教育、輔導員的管理教育等途徑讓學生明白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規格和目標,畢業后在幼兒園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并安排畢業生去見習,觀察和和學習幼兒教師的一日活動,如:保教活動的實施、幼兒的表現等。并且體會教師的耐心、愛心、責任心等。(2)以真實的案例和成功的經驗分析幼兒成長怎樣處理突發事件和傾注愛心。(3)讓學生理解幼兒教師的偉大,其在人的一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時啟發學生要從內心深處去唉這份職業,不要只看到工作辛苦、待遇低,而要品嘗苦中之樂。
(二)文化素質培養
由于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他們往往會對所有新鮮的事物都感到好奇,總喜歡刨根問底。且還經常會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如:天為什么下雨,秋葉為什么變黃,等等。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素質教育和時展的要求。第一,就是要注重課堂教學。第二就是安排好課外閱讀的自修和選修課的教學。
(三)專業素質培養
1.專業理論素質。幼兒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前提是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規律,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的理論。這也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的素養之一,教學、教育工作如果沒有現代教育理論的正確指導就很難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要根據幼兒各年齡段的心理發展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幼兒的注意力、感知力、記憶力、觀察力等的發展,并培養幼兒的個性品質及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分析解決在教學過程遇到的實際問題能力。第二就是讓學生在幼兒園的實踐教學中,觀察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每個環節中蘊藏的“三學”知識,并學習怎樣在活動中培養和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在進行主體活動的選材、內容、審計等是怎么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最后是進行案例分析。在見習和教學后,教師給出一些案例,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分析,并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
2.專業技能素質。(1)專業理論素質的培養。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是在教育觀念、思想道德、科研能力、理論知識等方方面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就是加以科研素質的培養。第一是學前教育科研方面課的教學。第二是邀請科研主任或幼兒園的院長講授在幼兒園如何標捕捉科研信息,怎么寫隨筆、個案分析、總結。(2)創新的培養。創造力和創造性發展的最佳時機就是幼兒階段。所以,學前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發展和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創造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先具備創新的素質。也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教師要積極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進行發散思維,千萬不要忽視幼兒的創新思維。所以,這又要求教師不但要創新活動設計,還要創新教學方法,從而進行運用教學理論、實踐創新等。并創新幼兒的培養模式。(3)藝術技能的培養。根據幼兒的需要和發展狀況,要對幼兒的技能技巧和表現各方面都進行適當的指導。開展豐富多彩的比賽活動。技能過關考核。全班都進行早晚自習的訓練。成了一個課外興趣小組。實施課堂教師及還課制。開展美術、音樂欣賞課。鼓勵學生考級。(4)教學技能素質的培養。教師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行為方式就是教學技能,其也是教師能力的具體化。教師的主要技能包括:組織教育活動的技能、制定保教計劃的技能、觀察和評估的技能。幼兒園何一個主題教學活動都是各方面的知識綜合,而不是孤立的。主題教學活動是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知道怎么進行活動設計、怎樣組織一日活動、怎么制定保教計劃等。
(四)實踐素質培養
2、臨床醫學專業
臨床醫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專業。它致力于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所以臨床醫學是適合女生最有前途職高專業之一。
就業前景:隨著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醫學院校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數量和質量大大提高,所以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相當不錯了。
3、設計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