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8 13:51: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化學選修知識點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選修3》近兩年考點統計
(1)電子排布式;(2)分子構型;(3)氫鍵;(4)成對電子、未成對電子、全充滿或半充滿;(5)分子的極性與否;(6)晶體的類型、性質和特點;(7)晶胞;(8)元素的電負性;(9)原子的第一電離能;(10)雜化方式;(11)物質熔沸點的比較;(12)物質穩定性的比較,尤其是氫化物穩定性的比較;(13)等電子體;(14)Q鍵和∏鍵。以上就是在分析了近兩年的高考真題總結得到的14個常考知識點。分析發現,高考知識點在逐年增加,總有一些從沒有出現的知識點在新的高考題中出現,所以復習時還是要全面一些。
二、復習策略
1.有側重地復習
引導學生在第一輪復習之后,就確定選擇《選修3》作答,確定主攻方向,強化復習的針對性,從而提高復習的有效性,避免一身博二兔的現象,從而造成顧此失彼、多而不精、廣而不透。
2.點對點地設計練習
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的選擇應力求與教案高度統一和匹配。應該根據知識點、考點、重點、熱點,根據自己的教案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去精心設計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找出典型的題例進行訓練。或根據自己所用的隨堂練習、課后作業或資料去精心設計自己的教案和學案,而不是從別處隨便弄來一份試題,不負責任地隨意丟給學生,然后過后去抱怨學生這也不會、那又不做。這就要求教師在集體備課上做好工作,包括教案和學案的精心編寫、題目的精選精編、有針對性設計訓練課時作業、摒棄題海戰術,精練精講。
3.高考真題演練
高考真題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在復習時可以給出近幾年的高考《選修3》的真題,讓學生真實了解和感受出題的形式、難度和知識分布;熟悉常考點、熱門考點和核心考點。
4.考點強化訓練
第二輪復習時,已是進入復習的關鍵階段,學生已然應做出決斷,需對《選修3》的考c進行強化訓練,主要考點包括前面所列舉的。
5.重視解題思維和方法的培養
(1)引導學生善于分析題目所考查的內容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解答,使學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進行探索,從而學會將題目進行變式改編,而不是只注重標準答案。
(2)將化學試題當作化學問題研究解決,考什么,怎么考;怎樣看、怎么想、怎么做;為什么這樣,還能怎樣。
(3)進行審題訓練。仔細審題可以充分挖掘、篩選題目的各種條件,明確所要回答的問題;注意區分原子、離子、價電子;名稱、符號;區分電子排布式、電子排布圖;結構示意圖、軌道表達式;電子式和分子式等的考查和要求。
6.回歸教材,回顧知識的來龍去脈,整理知識的脈絡
在高中化學學習過程中,存在大量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點,但相對分立的知識點學習記憶的難度明顯高于成體系系統的知識網絡,所以,如何對已學習的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整理成知識網絡體系,一直是化學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點。而在高中化學中,有機化學作為相對獨立的一部分,其包含的知識點在高中化學體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比重,根據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有機化學部分除了作為必修部分的考點,還作為選考內容的兩大模塊之一,考生可任意選擇一個模塊進行考試。而高中有機化學部分相對于無機化學部分的知識網絡脈絡更加清晰,有機物種類明確且相互有密切聯系,在搭建了高中有機化學知識網絡后,對解決高中有機化學的高考題,應該已經有比較大的把握。
1高中有機化學知識網絡的構建
高中化學中有機化學的知識分立在必修2和選修5兩本教材中,而在必修2中給出的知識點少,主要屬于介紹性知識,不能依托于此構建知識網絡,只能進行分立知識的記憶,在正式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將這些相對分散的知識點補充進去。因此,構建高中有機化學知識網絡更多的依托于選修5。
1.1網絡知識節點:人教版《化學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中,在第一章先給出了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對有機物的類別和官能團進行了介紹,此時將有機物分為烴和非烴。烴分為烷烴,烯烴,炔烴和芳香烴;非烴則依據官能團進行分類,主要的類型如下:實際上,根據后面的學習可以發現,有機物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受官能團的影響,所以,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加直觀的學習,可以先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有機化合物,教材中絕大多數反應式采用的有機化合物都是包含2個碳原子,所以,在構建知識網絡時可以先采用乙烷及其衍生物代表不同類別的有機物。以這些不同類別的有機物作為網絡知識節點,現在各個知識節點處于孤立狀態,同時包含的內容非常單薄,需要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根據所需的內容對知識節點進行豐富補充,并形成連接知識點的線條,進一步完善知識網絡。
1.2知識節點的內容補充和網絡線條的搭建:在上一節中根據第一章節的內容,以有機物類別作為知識網絡的網絡節點,本節中進一步根據后續章節中的內容對知識節點內容進行補充,以及構建連接知識節點的線條,主要需要把握的是不同有機物類別的特殊性質,和相互轉化的反應類型及對應的反應條件。如果說選修5的第一章是對高中有機化學的基本介紹,供學生提煉出一個個知識節點,那么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內容,其實都是對于第一章所提到的知識節點的內容補充和網絡線條連接。這三章的內容分別介紹了不同的類型的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及化學性質,還有涉及到的化學反應。以課本第二章第一節為例,在這一節中介紹了三種有機化合物:烷烴、烯烴和炔烴,還有三種反應類型:取代反應,加成反應以及聚合反應。其中取代反應連接了烴類和鹵代烴,加成反應連接了不飽和有機物和飽和有機物,或者不同不飽和度的不飽和有機物,聚合反應是屬于不飽和有機物的特殊反應。根據這三個反應,可以將第1節中的烷烴,烯烴,炔烴,鹵代烴及有機聚合物聯系在一起,主要脈絡是烷烴烯烴炔烴的銜接。對知識節點的補充中,重點在于其具有的特殊性質和其涉及到特殊反應。例如在第三章第二節醛這一部分中,醛所涉及的特殊反應有銀鏡反應和與新制Cu(OH)2生成Cu2O紅色沉淀,這在高考中都屬于標志性的破題點,解開這一環后,根據有機知識網絡,基本可以推導出前后涉及到的各個反應以及相關的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式。高中有機化學的學習中,也需要注意“將知識讀少”,比如在學習芳香烴和醇\酚這兩節時。根據歷年有機化學部分的高考題,芳香烴在大題中通常作為R-基存在,即作為有機分子中除了官能團剩下的部分。故而在搭建網絡時,在明確酚類和芳香烴的特性后,不妨將芳香烴作為一個單純的R-基看待。在不涉及到芳香烴和酚類的特殊性質時,作用普通的烷烴烷烴知識節點看待。
高中物理教學中所包含的知識點要顯現出多層次的特點,特別是教學大綱中有規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其不同的教學要求,而教學要求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A級要求和B級要求,其中A級要求是較為低層次的要求,例如質點、參考系等,而B級要求則是較為高層次的要求,是需要深度學習的內容,例如牛頓第二定律、動能定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A級要求就全是簡單的淺層學習,選修3-3和選修3-5都屬于A級要求,但這里面的一些知識需要加深了解或需要綜合理解才能掌握.
2.注重實驗與理論相結合
物理教學講究理論與實驗的結合,也就是利用理論知識,在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加以運用,在了解實驗原理的情況下進行實驗流程,從而在實驗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得知識得以系統化,并能有效的將書面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操作技能.
3.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高
許多高中生都發自內心的覺得物理太難了,可是縱觀物理各大習題的答案,卻十分簡短,看似十分容易,造成這種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物理要去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簡言之,就是你想明白想懂了,就不難了.高中物理在解決問題上以及不僅僅停留于一些物理概念的表面了,而是要利用這些理論結合自身思維遷移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物理知識本身就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及科學實驗的總結,依賴較高的思維能力.
4.知識系統性強
許多高中生都覺得高中物理的內容好多啊,就江蘇而言,就需要學習6本人教版的教材,包括2本必修和4本選修,不同的學校在教材選取上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么多的教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迷失,特別是在高三復習時更難以把握要點.其實,高中物理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有一些明確的主干知識點,但詳細的內容介紹是分布在不同章節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融會貫通,例如,“曲線運動”這一知識點的講解可以與直線運動相聯系,同時引入切向力和法向力,也就是將力的作用也放在一起講解,再比如“電磁感應”這一知識點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包括力、運動等力學知識,還包括電路、能量等電學知識,這些要點需要相互貫通起來理解.
5.需要其他學科知識的綜合
都說數理化不分家,的確,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常會運用到一些數學和化學方面的知識,明顯的,就是物理上的一些復雜的推導公式就需要結合數學上所講的知識,而與化學知識有關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具體可以參考選修3-3和選修3-5中的內容.
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物理的策略
1.完善學生知識體系
深度學習的一大基本要點要求學生把新學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將一個概念下的同類知識加以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高中物理教材一般都是按照章節進行講解的,但是各個章節間又存在一定的聯系,學生掌握好這之間的聯系有利于深度學習.所以,教師在進行知識點講解的時候要把握好這些聯系性知識點的講解.例如,物理中的一大難點就是電場,因為電場十分抽象,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將電場和重力場加以比較,進行比較教學,具體如表1所示.
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增加從表1中可以發現,重力場與電場在概念和規律上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教師采用這種比較教學的方式給學生講解電場知識,不僅可以將電場知識的一些虛擬化的東西加以現實化描述,還可以順帶給學生復習以下重力場的知識,一舉兩得.
除了上述講到的比較教學,對于一些類型不同的知識點,則可以采取差異對比的方式進行講解,也就是發現兩者間的區別和聯系,以雙縫干涉和單縫干涉為例,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4-0132-04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eral Chemistry for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Kong Lingya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As a required basis course for food specialty of colleges,General Chemistry was the first chemical cours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th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teaching between foo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nd senior high school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structur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various modul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to the general chemistry study wa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progres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igh school chemistry;Food specialty;General chemistry;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普通化學作為高等院校食品類專業的必修基礎課,是學生進入大學階段首先學習到的化學課程,因此處于高中化學與大學化學的銜接點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化學作為整個化學學科的導論性課程,所講授內容一方面可以為其他課程如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化學等課程提供必備的理論基礎,同時為學生的學習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多年普通化學教學實踐表明許多大一新生在剛進入大學時因學習習慣還停留在高中階段的“灌輸式”被動學習模式,不能很快的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較為欠缺。另外,2003年開始進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使高中化學課程結構和高中實際教學情況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高等院系食品類專業招收進來的大一新生,其化學知識貯備情況,高中階段化學知識的覆蓋范圍,可否為大學化學學習提供必要基礎,以及高中化學的知識體系是否能夠成為大學化學課程體系的支撐,這些問題的解決對大學普通化學教學中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由中學化學到大學化學的過渡,激發學生學學化學的興趣,提高普通化學的教學質量起著重要作用。而在大學普通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對目前高中新課標知識體系與普通化學知識框架的銜接以及不斷改革的高考模式下,學生的高中化學基礎并不是很了解,在此,筆者將針對兩者之間的銜接方式,及現行高考模式對大一新生化學知識起點水平的影響展開討論,希望能夠引起相關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重視。
1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知識體系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仍處在新一輪的改革中。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開始于2003年,隨著改革的逐步推進,到2010年,這一改革已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推廣。這一改革對大學的化學教學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因此,作為高等院校化學教師,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識體系,了解大一新生所具有的化學基礎對于提高普通化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1 高中化學課程設置及學習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訂頒布了《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簡稱新課標),目前新課程已實行了13a,稱之為現行高中課程。依據新課標要求,高中化學課程由若干課程模塊構成,分為必修、選修兩類。其中,必修包括2個模塊,以必修《化學》1和必修《化學》2兩本教材呈現;選修包括6個模塊,以6本選修教材呈現,分別是《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和選修《實驗化學》。必修課程為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拓展和延伸,并且體現新課標的選擇性,可以為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保障。
高中生要達到高中畢業的要求,需學習2個必修模塊內容加一個選修模塊內容。選修課程基本上是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為高中生進行了模塊選擇。必修模塊內容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級,所有高中生共同學習。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文科的學生一般選修《化學與社會》模塊內容,理科的學生一般選修《化學反應原理》模塊內容,并完成學業水平考試并達到合格以上,可以達到高中畢業的基本要求。各省市規定基本一致。
高考化學科目的考試內容包括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必考內容涉及必修模塊中的“化學1”“化學2”及選修模塊中的“化學反應原理”的內容。選考內容涵蓋了選修模塊“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的內容,在試卷中匹配了各選修模塊的試題內容,分值相當,考生從中任選一個模塊內容考試。因此如果考生參加化學科目的考試還要繼續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實驗》等模塊中的1~2個,以達到高考的要求,即總共需要學習4~5個模塊的內容。
1.2 高中化學課程各模塊主要內容 高中化學教材選取的是宋心琦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學系列教材[1]。
必修1: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并介紹了相關定性和定量計算的知識,如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實驗室安全知識和基本的分離、提純操作方法以及溶液配制;物質分類的概念;離子反應、酸堿電離理物質,給出了傳統酸堿鹽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堿反應的實質;化合價概念,從電子轉移角度介紹氧化還原反應。
必修2:主要包括“物質結構基礎”“化學反應與能量”“有機化合物”和“化學與可持續發展”4個一級內容。通過這一模塊,學生學習了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認識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學習了核外電子分層排布初步、化學鍵的概念;從化學反應基本原理出發,了解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的本質,知道化學鍵、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定性了解化學反應速率及其影響因素和化學平衡概念;還學習了有機化學的入門知識。
以上內容充分體現高中化學內容的基礎性,與大學階段的普通化學中化學知識的基本框架性基本相符,基本能夠反映大學階段化學知識的風貌和基本輪廓。
化學與生活:注重化學與人類的關系,主要以日常生活為線索組織素材,貼近學生現實,極具親切感和科普性,體現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以及化學的作用和應用。文科學生主要選修此模塊以達到畢業要求。
化學反應原理:包括“化學反應與能量”“化學反應速率與平衡”“溶液中的離子平衡”3個一級內容。內容上涵蓋了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如焓變、熵變的概念及相關計算,化學平衡的概念及計算,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還包括了溶液中的弱電解質的解離平衡以及原來大學化學的知識沉淀-溶解平衡。這些內容是必修2的延伸和擴展,與大學普通化學內容中的化學熱力學、化學反應基本原理、水溶液化學關系密切。目前各省市高中為理科學生指定選修此模塊,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
物質結構與性質:主要內容包括原子結構與性質、化學鍵與物質性質、分子間作用力與物質的性質。較為詳細、深入地介紹了原子結構初步知識和化學鍵以及分子間力等基本理論。還涉及了金屬晶體堆積類型的內容。有機化學基礎模塊在大學普通化學內容中未涉及,因此不作介紹。高考中考化學科目的學生一般會從這兩個模塊中選擇1個或2個模塊繼續學習。
化學與技術和實驗化學選修模塊,在目前大部分省市的高中很少會有學生選修,因此此處略去。必修模塊為學生打下了化學學科的共同基礎,是面向全體高中生的,具有基礎性和啟蒙性的價值選修模塊內容是必修模塊內容的延伸和擴展,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均有所加深[2]。
1.3 普通化學知識體系與高中化學知識的銜接 普通化學教材參考《普通化學》(第6版)(浙江大學普通化學教研組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主要內容包括化學熱力學初步、化學反應基本原理、物質結構基礎、水溶液化學、電化學基礎、元素化學等。新課標下高中課程設置基本上為大學化學做好了鋪墊,有些知識點是重復的,但是有些知識點之間仍然存在一些銜接問題。需要普通化學教學工作者根據具體的情況區別對待。
有待進一步深入學習的知識點:酸堿理論部分,高中化學只講了酸堿電離理論,給出了傳統酸堿鹽的概念;大學普通化學則是在酸堿電離理論基礎上著重介紹酸堿質子理論,重新定義酸、堿、兩性物質,擴大了酸、堿的范圍和酸堿反應的范圍。大學普通化學在氧化還原反應部分,引入更科學的氧化數概念取代高中化學中的化合價概念。化學反應原理中反應速率部分,高中化學采用平均速率來表示,而普通化學是以瞬時速率來表示,并考慮了反應進度。化學反應焓變的計算,高中化學采用Hess定律通過方程式的疊加間接計算,普標化學相關計算中引入標準摩爾生成焓的概念,并運用Hess定律直接計算反應的標準摩爾焓變。關于電子云的概念,高中化學只給出s、p軌道電子云輪廓圖(界面圖),未給出d軌道的圖;而普通化學通過引入波函數概念,根據波函數對電子云定量分析,得到原子軌道角度分布圖、電子云的角度分布圖、電子云的空間分布圖等3種圖。大學教師在講授這些內容時,應該以高中化學中的知識點為切入點,通過設置引導性、討論性問題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由高中化學到大學化學的過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普通化學獨有的內容(高中化學不涉及的內容):在大學普通化學內容中,有一部分是高中化學不曾涉及的,如系統和環境;相;化學反應的自發性;吉布斯函數變與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反應級數、反應速率理論和活化能;稀溶液的依數性;緩沖溶液;溶度積的概念和定量計算;配位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定義和命名;電極電勢及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原電池電動勢與吉布斯函數變的關系;分解電壓;電解的產物;三種分子間作用力的產生和特征;離子極化理論和鍵型的過渡。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是陌生的,沒有任何知識基礎。大學化學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作為難點講解,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
2 高考模式對大學普通化學學習的影響
2.1 現行高考模式 自從2003年開始課程改革后,全國高考模式也隨之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各省市可以自主命題,自己確定高考模式。改革到現在,各省市的高考模式一般為“3+X”或“3+文綜/理綜”模式。兩種模式中,“3”都指的是語文、數學、英語科目,為必考科目。在“3+X”模式中,X是指文科學生在政治、歷史、地理中任選1門或2門考試科目,理科學生在物理、化學、生物中任選1門或2門考試科目。例如目前上海市施行的是“3+1”模式,江蘇省施行的是“3+2模式”。“3+文綜/理綜”模式中,文綜考試科目是將政治、歷史、地理3門科目,綜合在一張卷子上,分成三個模塊出現;相應的理綜指的是理科的物理、化學、生物3門科目綜合在一張卷子上,分3個模塊出現。自2013年開始,理綜總分為300分(物理110分,化學100分,生物90分),例如北京市,安徽省,山東省,河南省等地區采用的是“3+文綜/理綜”模式。
施行“3+X”高考模式地區的理科考生來講,除了必考科目,任選科目中可以不選擇化學科目。在學完高中階段要求的化學內容后就不再接觸化學。這就導致目前高等院校化學專業或非化學專業大一新生化學基礎、化學知識儲備有很大的差異。
2.2 現行高考模式對大學普通化學課程學習的影響 “3+X”模式的文科考生及“3+文綜”模式的考生,在高一和高二階段完成了“化學1”“化學2”“化學與社會”3個模塊內容的學習,“3+X”模式中不考化學科目的理科考生,完成了“化學1”“化學2”“化學反應原理”3個模塊內容的學習,均達到高中畢業要求,可以不再繼續學習化學課程。因此具備了3個模塊的化學知識儲備,能夠為普通化學課程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因為只在高中低年級學習,升入大學后再學習化學相關課程,可能將面臨“從零開始”的困境[4]。
因高考化學科目的考試內容中包括必考和選考內容,所以“3+X”模式中參加化學科目考試的理科考生及“3+理綜”模式的考生,除了完成高中畢業要求的“化學1”“化學2”“化學反應原理”3個模塊內容,一般還需要在高二及高三階段繼續學習化學課程中的選修模塊內容。有的選擇學習了“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有的選擇了“有機化學基礎”模塊,有的兩個模塊均選擇。這部分學生經歷了高一到高三持續的化學課程學習、訓練,學習內容上更加深入,因此具有較好的化學基礎,將對大學階段的化學課程學習提供較大的幫助。但因為所選修模塊的差異,學生的基礎不盡相同,僅選修“有機化學基礎”模塊的學生,對后續學習有機化學課程有一定幫助,但物質結構知識方面欠缺;僅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的學生,學習普通化學課程得心應手,但對學習有機化學課程幫助不大。
2.3 南京財經大學食品類專業學生的化學基礎情況調查 為了解現行高考模式下高等院校入學階段學生的化學知識起點情況,選擇南京財經大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2個專業的13、14、15級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采用調查訪談的方法,主要從生源地、高考模式兩個角度對學生進行了訪談。所得數據結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數據可知,近3a來,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每年所錄取的新生中,“3+理綜”模式及“3+X”模式參加化學科目考試的學生人數較多,在每一級所訪談的學生中所占比例分別為,13級71.25%,14級72.61%,15級為71.60%。并且近3a來的比例變化不大,說明我院生源比較穩定。同時也說明7成多的學生高中起點的化學知識基礎較好。“3+X”模式中未選考化學科目及“3+文綜”模式的學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13級為28.75%,14級為27.38%,15級為28.39%。說明每一級都有近30%的學生僅高中低年級階段學習了化學課程,所學內容較淺顯、不系統,同時因為間隔時間較長,因此高中化學基礎知識可能已經遺忘殆盡。
3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現行高中化學課程內容的設置,對于參加化學科目高考的學生而言,高中階段所學習的化學知識基本與大學普通化學知識框架基本符合。而對于不參加化學科目高考的學生而言,其在高中階段只需學習必修2個模塊和選修1個模塊的學習即可達到高中畢業的要求,因此所學化學知識只是具有啟蒙性加基礎性的意義。另外從現行高中化學各模塊知識點與大學普通化學銜接的角度,有些知識點是重復的,有些知識點介紹方式及深度與大學普通化學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圍也遠不及普通化學廣泛,知識的系統性,也有待學生在大學化學學習中進一步完善、提高。大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普通化學知識點與高中化學知識點的銜接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對于重復的知識點可以不講或少講,將寶貴的時間放在需要加深和未曾學習過的知識點上。另外,現行的高考模式決定了食品類專業大一新生的化學知識起點參差不齊,有的學生選考了化學科目,有的考生沒有選考化學科目,有的是文科生源。因此我們應關注學生的知識差異和個性差異,依據“因材施教” 的教育原則,在細致、透徹講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促進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宋心琦.高中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整合實驗知識點,采取體系化教學方式
眾所周知,高中化學新課程分為2個必修模塊和6個選修模塊。其中必修模塊是選修模塊的基礎,選修模塊是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與深化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設計,6個選修模塊之間是平行關系。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之間雖然有嚴格的區分,表面看來各實驗不相關。但是若老師事先對實驗中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體系化講解的話,學生相應地聯系記憶,這樣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學生能否最大限度地掌握課堂上講解的知識,一般取決于教師對本節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備課時就非常注意對重點、難點進行著重講解,并且也會對不同的重點、難點采取不同的講解方式。
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找到所教授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也就是找尋一條貫穿教學過程的主線,以達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保證所學的知識點的連續性、邏輯性和體系性的目的。具體言之,在教材中,金屬的化學性質這一部分知識就可以通過一條主線來進行教學,這部分知識包括了以下的內容,分別是金屬與水、氧氣的反應。在金屬與水反應這一部分,教材中介紹了鈉和鐵分別與水進行反應的過程,我們可以找到這樣一條主線“金屬與水反應的難易程度與金屬活動性的關系”,這條主線的利用可以促使學生使用對比、類推的研究方法來學習。學生在掌握了金屬與水反應與金屬活潑性的相關知識后,他們就可以此為基礎準確地把握金屬與氧氣反應的相關內容,并且由于內在的聯系性和體系性,能夠記憶深刻。
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要求肯定是有差異的,同時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因人而異的。所以,合理的教學設計關系到分層次教學成功與否,而調動教師與學生雙方的積極性是最關鍵的一環。在教學中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實驗操作、實驗思考、實驗探討中來,讓全體學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促進化學學習,尤其是化學實驗綜合知識的學習掌握。如:在“鹽類的水解”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可設計如下一組問題:①常溫下,酸、堿、鹽溶液的pH是多少呢?NaCl、Na2CO3水溶液呈什么性?②為什么鹽溶液的pH不都是7呢?③影響水的電離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哪些鹽會水解呢?⑤鹽類水解的本質是什么?⑥鹽類水解有哪些應用呢?然后,讓C層學生回答①②題,B層學生回答③④題,A層學生回答⑤⑥題。通過提問分析,既復習了舊知識,暴露出概念的形成過程,又調動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基本上搞清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從而在“成功的體驗”中,不知不覺中解決這一難點問題。
三、在化學實驗課教學中合理設置疑問
化學學習的方法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在化學學習中能夠學會運用多種手段獲取所需的知識,對原知識進行一定的補充、理解,從而對化學學習過程進行思考、總結,再應用至化學實驗的學習中,這樣,學生的自我觀察力、自我總結能力就得到很好地發展。但是課程畢竟是由老師來主導的,因而如何啟發學生成為一大難題,而設計問題,刺激學生進行思考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種方式。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從實驗原理、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實驗對比等角度進行提問式教學。但是這個過程中,有一點非常需要注意的是,設置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梯度,避免較易與較難的知識點中間的跨度太大,學生不易理解。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器材
現代科學技術只能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起輔助作用,而不能替代化學實驗。而課堂實驗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部分實驗所需的器材、操作場地的限制,導致在普通高中實驗室中無法清晰、高效地演示給學生,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更是難上加難。以上問題在實驗課件的廣泛應用后則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例如在“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的教學中,由于該實驗知識點比較難,學生較難掌握,可通過播放“改變壓強對NO2與N2O4之間轉化的影響”的課件,運用Flash課件,能突出氣體顏色有哪些變化,實驗中各個現象之間的層次差別就會更為明顯。而且,“壓強對氣體分子數和濃度的影響”的兩個動畫的使用,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壓強變化過程中的氣體顏色、組分濃度有哪些變化。現代科技的引進使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更具有靈活性、直觀性,學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啟迪和刺激,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收到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
五、開闊學生視野
化學其實是一門應用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具體說來,可在實驗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主動或被動地聯想到生活實際的化學應用,把抽象的化學知識轉變成具體的生活小應用。這不僅能使學生的眼界得到很大的開闊,還能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積極探索的好習慣,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難題的能力。生活小實驗就是活學活用的典范,這種家庭小實驗中不限定用什么樣的器材,無所謂實驗場所在哪里,只需同學們開動腦筋,同身邊的同學、朋友利用家庭中常見的鍋碗瓢盆就能進行。如果家長能夠加入到實驗中的話,還能培養和睦友好的家庭關系。常見的家庭小實驗有制作橘子電池;用草酸洗墨漬;區分毛織物和化纖織物;采取什么樣的方法能夠去除茶壺壺底的污垢;為什么用鐵刷子將鋁鍋擦亮后鋁鍋表面很快又變得灰暗;用什么樣的方便材料能制作出分子模型;如何測定雨水的pH;如何用食醋和純堿溶液使花朵顏色改變;用熟香蕉催熟青香蕉、綠橘子;發酵粉加水或加熱產生二氧化碳的驗證;用小蘇打或堿面清洗鍋碗瓢盆上的污漬;用雞蛋清做蛋白質的鹽析與變性實驗等等。這樣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大大增加了,還能主動思考生活現象的最根本的化學原理。同時,學生心中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也得到解答,這能大大促進學生對于化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的思考也能使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得到很好的發展。另外,老師還可以多多組織學生到化工廠、自來水廠等單位觀摩學習。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所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及其經濟價值。利用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現象作為學習背景、啟發性的問題,制作出特定的學習素材,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化學探究,體驗化學研究的具體過程的艱辛和得到結果的喜悅,從而真正喜歡上化學、喜歡上化學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磊.基礎化學教育課程改革10年進展與反思.化學教育,2010(1):20-24.
[3]程俊.必修模塊化學實驗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建構與實施策略.化學教育,2010(3):35-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2
課改的新教材已經使用了好幾年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蘇教版新教材比較于人教版和以往教材,有一個形式上很大區別就是欄目設置名稱眾多。起初筆者也不以為然,以為是換湯之舉,無非是區別起見。但實踐之中,逐步感覺欄目功能的開發對于教學策略改進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仔細品讀欄目的名稱和內容,可以感受到編輯者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感受到新課改擔當起素質教育賦予的責任所在。就蘇教版化學必修教材中的欄目設置及其功能開發,筆者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幾點直觀見解
新教材以十個欄目設置支撐起整個必修教材的全部,佐之以一定的視頻、作業、總結,形成了必修內容的整體。這十個欄目主要是: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問題解決、信息提示、拓展視野、資料卡、交流討論、化學史話、整理與歸納、回顧與總結。當然還有一些諸如“你知道嗎?”等鋪墊式標題和僅出現一次的“調查研究”欄目。這些欄目的設置首先是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和認知規律,符合建構主義理念。有著明顯的引領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從表象走向實質,從零碎走向系統的傾向。其二是適應知識點的層次性展示,既為必修知識的常識性掌握創造了直接的載體,也為后面的選修系統化深入拓展提供了堅強的框架式支撐。其三是有利于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為教師把握教學內容的詳略提供依據,更為學生自學提供一扇可以開啟的門。勿用置疑,目前務個版本的教材都比較突出地適應學生自學的需要。同時欄目的設置也有利于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習的社會化功能。其四必修教材讓所有學生特別是不選修化學的學生能夠開拓視野,感受到化學貼近社會生活,貼近高新科技,有著美好的未來。如果說選修是一幅寫真集,那么必修就是一幅寫意畫,而其各個欄目就是那幅畫上濃淡自如勾勒山水的墨跡。
二、幾點功能分析
“信息提示”、“資料卡”都是直接提供現成資料給學習者,基本上屬于灌輸式學習,當然這兩者也有區別。“資料卡”的內容基本上屬于識記范圍,主要是一些化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也適時地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學習工具。“信息提示”則主要為學生深化相關內容,及時提供一個通達的橋梁。從知識的層面上看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甚至起到點題的作用,有利于學習者的自學和合作學習。
“整理與歸納”、“回顧與總結”都屬于知識點整理,前者延續了過去教材對于知識系統的梳理歸檔,并通過適度訓練進一步固化,適合于學生預習復習。而后者則主要是羅列知識點為主,為學生復習時提供條理式快速瀏覽型知識回顧,識記熟悉的功能非常突出。
“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有一定相近的功能。前者主要是演示實驗的內容,以做為主,后者通過觀察實驗,教師有意識地啟發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觀察方式和思維習慣,以悟為主。前者從實驗內容和環境條件看是比較簡單或者說專業要求不高,便于學生親自動手,屬于“實踐型”活動。后者則以教師操作為主,學生適當作助手,有些內容可以直接組織觀看視頻,屬于“思維型”內容。“活動與探究”既然用探究來命名,就是要求教學中一是要組織學生參與或者分組操作。二是要依據科學探究的方式進行,即從假想制定方案實驗過程實驗分析初步結論研討結果的程序來完成。三是一些已經定論的實驗,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答案,而不能敲邊鼓,不得要領。這個欄目的完成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適度組織學習小組,適當的內容適當的形式,該演示的演示,該視頻的視頻,該討論的討論。當然方式的選擇不是越新越好,切忌花架子弄龍燈,圖一時熱鬧,一切以學生的掌握為準,以時間效益最大化為準。
“問題解決”是以鞏固為主的訓練欄目。其內容涉及到較復雜的化學方程式書寫、演示實驗現象分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機物性質規律深入闡述等等,幾乎涵蓋了整個必修化學較深層次的概念、規律的推衍歸納。是學習能力在中等以上學生必須把握的,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把手。
“交流與討論”涉及的知識難度要求不大。主要功能是啟發學生舊有的知識,或者是對一些現有知識的應用。如果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來看,此欄目的功能發揮是任重道遠的,但從目前教材的實驗來看,此點幾乎難以感覺到。
“拓展視野”是能夠體現化學專業特征的欄目。其中涉及到的內容比較豐富,同時思維品質的培養方面也有所體驗,特別有利于必修與選修之間的知識銜接。大部分內容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讓化學教師和對化學學有余力者,能夠初步感受學科的生活化、科普化、生產化的天然魅力。
“調查研究”在最新的必修教材中只出現一次,內容涉及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光化學污染、氮氧化物對臭氧層的影響,并要求以篇小論文的形式交流完成。這個形式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足也很明顯。欄目過于孤單,兩本必修教材只出現一次,何況類似可以調查研究的內容是很多的,如生活中的氧化鋁、漂白粉與凈水等等。此內容完全可以歸入“交流與討論”或者“拓展視野”。當然這欄目明顯地帶有研究性學習的色彩,作者的意圖可能是有這方面的連接吧。
三、幾點調整建議
從蘇教版的必修教材看,筆者建議一些內容的欄目可以適度調整。
①過氧化鈉的知識放在“資料卡”中不妥。要么直接放在選修內容中,要么放在必修的“拓展視野”中。“資料卡”的功能很寬范,但是實際教學中給人以“矮化”之感覺。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也有類似情況。
②Fe3+的檢驗、NOx的性質放在“信息提示”中,可否考慮適當更改。Fe3+的檢驗是鐵內容的重要部分,而且教材也以一定的篇幅組織進行“活動與探究”,因此其檢驗方式應該以正式結論形式放在活動之中,而不必游離其外。第四專題第二單元的“信息提示”中介紹了NO2、NO的主要物理性質與醫學作用,后面接著又介紹了氮氧化物對酸雨、光化學煙霧的影響。這個內容是聯系生活生產的,是很重要的環保理念,建議將其合二為一。
③原子模型的演變置于“交流與討論”中,篇幅太長了,其實際意義未必能如作者初衷。這部分內容說多了,學生發懵不理解,說少了又有不敬前人之嫌,其實初中化學對此已經說明詳盡,因此建議壓縮其內容,并放在“化學史話”中。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9-0084-01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目前江蘇高考模式為“語數英+選修”,高考中語數英三科計入總分,選修則劃分等級。高考的競爭即語數英的競爭,作為選修科目化學,其地位尚不及物理,每個學校針對選修課時一減再減,但高考對化學教學容量則沒有減少,另外學生也越來越不重視,化學作業一般放在最后去做。教師感覺時間不夠用,又擔心學生不重視,教師則布置大量的作業,難度大的、容易的“一鍋粥”的布置給學生,結果則適得其反,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下降,個性得不到發展,潛能得不到發揮,更談不上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通過作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能力呢?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作業形式多樣、趣味性強
多數老師布置的作業僅限于書面作業,主要針對知識的鞏固與解題技能的訓練,模式單一,單調乏味,學生興趣下降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作業形式靈活多樣,突出實踐性、開放性、趣味性強的作業很容易激發學生的熱情。例如,高一化學內容有很多的方程式需要我們去記憶,“方程式抄幾遍,明天檢查”相信很多老師都說過這樣的話。但是把記憶方程式變成班級之間的比賽或者小組間的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效果會更好點。再如:必修一教材中“如何選用材料”實踐活動:角色扮演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貼近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不會使學生感覺到乏味,在充滿樂趣中完成了作業。
實驗探究式作業、總結反思型作業,自主整理作業,應用所學知識寫篇小論文等等都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不僅學生知識點記得牢固,而且在完成的過程中學習到新的知識,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作業精選習題、關注質量
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答案是豐富多樣的。若教師在課堂上對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加以適當的引導,把解決問題的辦法集中在電解原理上,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進一步加深對電解原理的理解,通過對比分析進一步復習了原電池原理。
再如,學生在解答涉及實驗操作題時常常說不清楚實際操作及方法,在做此類題目經常是瞎猜亂碰,沒有章法。我選擇了這一例題:KNO3與NaCl的分離(如右圖)方法?參考答案:若要得到KNO3,可以采取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若要得到NaCl,可以采取加熱蒸發、趁熱過濾。
學生的答案各種各樣的,即使是模擬試卷做了很多的高三的學生也有很多不清楚的。這類題目學生容易出錯,如果我們精講這一題目,幫學生分析歸納,重點在兩個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情況,類似KNO3物質的即可采取上述方法,學生即會舉一反三,碰到類似的題目迎刃而解了。
三、作業重視差異、因材施教
每班學生都存在差異,個體智力、能力、思維方式等的不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均可分為上中下三類。教師布置作業若不重視差異,缺少層次性,則不利于成績薄弱的同學的轉化,同樣也不利于成績優秀同學的發展。成績薄弱的同學更需要教師的關心與指導,如何使差生跳跳能摘到“果子”,又能使優生免受“饑餓”之苦呢?這就需要教師布置作業時考慮學生實際,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例如:我校在準備“學業水平測試”期間,沖刺A等級的同學和保C的同學座位是分開的,他們的習題也是不一樣的,難度的不同,給沖A的同學提供好的幫助,同時增加了保C同學達級的信心。
免疫及病原生物學知識點需求。
抗感染免疫是社區醫生最常用到的知識點(圖2)。社區醫院處于傳染病、地域性疾病、突發疫情的前沿陣地,對傳染病和突發疫情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對地域性疾病進行篩檢和治療,是其重要職責之一。而比較出乎教師意外的是即使是在農村,由于目前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寄生蟲學這一章節臨床醫生并不常用,對其要求不高。抗體與補體是臨床醫生最希望詳細了解的知識點。臨床上不少檢測手段都需要用到免疫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免疫學的應用和技術需要做些概括性的講解,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相關問題不至于太茫然。
細胞生物學知識點需求。
細胞生物學最常用的和希望了解的知識點均集中在細胞的活動上,即細胞水平的增殖、分化、衰老、壞死和凋亡。這些知識點與腫瘤的發生、發展、轉歸密切相關,也與不少藥物的作用機制相關。總體而言細胞生物學與基層的醫學工作者并不是很密切。
課程整合初步大綱。
根據社區衛生院臨床醫師對生物化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知識點的實際應用情況和知識點的需求量,我們擬針對臨床專業(社區醫學方向)學生開設實用醫學生命科學課程,涵蓋以上學科部分知識點,力求達到在有限的學時內,傳授綜合性強,實用性強的知識點。
傳統的課程結構將臨床專業的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一模式系統性強,但各課程各自強調系統性、完整性,彼此之間缺乏聯系。由于面向農村社區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不要求學生有十分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根據夠用、適度的原則,需要調整專業基礎課程,如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設置。目前的趨勢是社區醫生的培養重點在于大力發展全科醫學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融會貫通,進行課程的重組,整合。江西醫學院上饒分院推行面向農村社區全科醫學教育改革,其專業基礎課程模塊中對課時進行了調整: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占67學時(理論55+實驗17學時)、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占66學時(理論54+實驗12學時)、細胞生物學占20學時(理論14+實驗6學時);遺傳學內容作為選修課程。目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72學時,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81學時,細胞生物學未開課。由此,我們在社區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上,擬將這三門課程進行整合并適當增加遺傳學的內容,形成一門貫穿一學年的153學時的實用醫學生命科學。
從而有效避免各課程為了強調自身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導致課程之間內容重復,相互重復的內容可統一在某一課程中單獨講述。除了課程結構上進行改革,還要根據培養目標重新編寫教學大綱和教材,刪除或弱化課程中對基層社區衛生工作無太大實際意義的內容,如本次課程整合過程中,弱化生物化學相關的蛋白質空間結構、等電點等,加強三大代謝的講授力度;即強調基本概念、生理意義等,而不是代謝步驟和調控。
江蘇高考方案的改革,使得學業水平測試的各科成績與高考成績掛了鉤,前者變得至關重要,被師生們形象地稱之為“小高考”。如何提高“小高考”的合格率和優秀率?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個別輔導,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這是擺在高二必修科目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2008年,我承擔了兩個化學必修班的復習迎考工作,2009年我又承擔了一個班的“小高考”教學任務,在復習策略上有一點認識,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研讀《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學業水平測試說明
1.命題指導思想。
高中化學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的命題,以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江蘇省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為依據,結合我省化學必修科目的教學實際,全面檢測學生化學必修科目的學習狀況,重點考查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能力。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2.測試范圍。
必修模塊《化學1》和《化學2》,選修模塊《化學與生活》、《有機化學基礎》二者選一,以及相關的初中化學教學內容。
3.試卷結構。
(1)題型比例
試卷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類,選擇題均為單項選擇題,非選擇題可包括填空、簡答、計算等題型。選擇題占分約70%,非選擇題約30%。
(2)試題難度比例
各類難度試題占分的比例約為:容易題70%,中等難度題20%,較難題10%。
(3)內容比例
《化學1》和《化學2》占分共約85%,《化學與生活》或《有機化學基礎》約15%。
二、2009年學業水平測試化學科試卷的特點
1.難度適宜,著重考查基礎。
學業水平考試試卷注重對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查。試題多源于課本或在課本的基礎上稍作加工的基本理論或概念及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具體知識點上來看,本試卷在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周期表與元素周期律、化學計算這幾個知識點上提高了考試要求。總之,2009年化學卷過關容易,沖A則需學生有相當實力。
2.貼近生活,注重STS思想。
《化學與生活》模塊中的每一個題目都體現了科學、技術、社會的統一。化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中,而且體現在試題的導向中,以這種方式讓學生體驗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實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指導思想。
3.整體穩定,保持命題的連續性。
化學卷與前兩年比在試卷結構上略作調整,但與之前各次模擬試卷結構完全相同,符合考試說明的要求。這與學業水平測試是過關性考試的定位一致。
三、考生答卷情況分析
從考生答卷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基本理論基本概念一知半解。
(1)化學式、化學符號書寫不規范。
(2)化學方程式書寫不熟練,不配平,條件不寫。例如一些考生對第25題中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和離子反應方程式不知道配平。
(3)解答時化學專用名詞錯別字多,如一些考生將“油脂”寫成“油酯”,對第14題中的質子中子和質量數之間的關系不熟,等等。這些都表明:一些學生對一些基本的理論和概念還沒有掌握熟練,甚至包括一些最基本的。
2.輕視教材,缺少基本的化學素養。
從第25題第(3)小題的金屬鈉與水的反應可以看出,考生對課本上的重要反應還相當陌生。有關這一點,我們不難從他們寫的下列反應中看出:Na+H2O=Na2O+H2。上述反應是課本上的重要反應。
3.審題不清。
比如第25題反應①要求填寫離子方程式,反應②要求填寫化學方程式,而部分學生全部填寫離子方程式或化學方程式。
4.解題能力有待提高,這是取得學業水平測試A級的關鍵。
四、學業水平測試化學教學和復習備考的對策
1.弄清學業水平測試要求與高考的關系,充分認識考試過關的難度。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著眼點是素質教育,實行學業水平測試是為了加強對高中的課程管理和質量監控,同時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實行學業水平測試有利于促進高中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學、自主地選拔人才。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中必修學科等級計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滿分為100分。100分―90分為A級,89分―75分為B級,74分―60分為C級,59分及以下為D級。單科C級及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對第一次參加必修科目測試達到A級考生,在劃線前加分計入統考成績。因為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既要保證大多數考生能順利達C級,又要控制達A級,所以學業水平測試試卷的難度必須在基礎性的前提下有少量有較大難度的題目。
2.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統一安排計劃。
學業水平復習計劃安排一個月,由于選修是在本學期學習的課程,并且課程結束后馬上是學業水平考試前的綜合復習,因此復習時間可以短一些,必修1和2中的內容有一些在選修中進一步鞏固和延伸,可以在復習時將選修的復習穿插在必修1和2中進行。
3.研讀考試說明,有的放矢、科學備考。
為了適應新高考的要求,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小高考”,緊扣《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說明》,克服盲目性。《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說明》是專家命題的依據,因此,教師必須吃透標準,對標準中的“識記”、“理解”、“應用”、“綜合”各層次的要求心中有數,對標準中的樣題要細琢磨。教師要在認真研讀《課標》、《教學要求》、教材和《高中化學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說明》的基礎上,自己出模擬試卷,這樣才能對江蘇新高考化學學業水平測試做到心中有數。此外,教師只有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來組織復習,才能有效地使學生達到既定的知識、能力水平。
4.抓基礎知識,抓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根據《課標》和《教學要求》,絕大多數知識的認知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層次為知道、認識和了解,體驗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層次為體驗。因此在復習時教師要抓基礎知識,抓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體現課標的所強調的“基礎性”、“時代性”。在復習中,教師要重點抓住化學核心知識的復習、人教版和蘇教版二種教材交叉部分的復習,有針對性地對具體物質進行復習,整理知識主線和方程式。由于化學知識點多而雜,學生自己很難將知識總結到一起,可以分章節總結知識點,將知識點串起來,印發給學生,三冊書的方程式也總結歸類打印出來發給學生,使學生復習有方向。元素化合物知識比較多,學生記憶難度大,課堂上要強調;化學平衡知識難度大、抽象,要搭設臺階,讓學生知識掌握牢靠,知識掌握準確才能達到優秀。
5.復習面向全體,落實分層次教學。
分層教學就是把全班學生按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分幾個層次,然后根據各層次學生的情況設計授課內容和目標進行教學,它包括教學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課堂提問分層和課堂練習分層及課后作業分層。復習知識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不同層次,但基點要低,面向全體,夯實基礎,練習要全且精。由于時間關系,復習不可能像學習該知識初期時那樣細,但主要知識和重點一定要交代給學生,習題和知識點要穿插在一起系統復習。教師對學困生的幫助要落到實處,大多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可以,但學困生在方程式的書寫、知識點的落實上還存在惰性,對這些學生的要求在難度上可以降低一些,有些地方需要抓得更實一些,這樣他們成績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6.科學訓練,提高學生的得分能力。
訓練特別是后期的訓練不宜采取題海戰術,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一對一地精心準備試題,知識性的訓練和能力性的訓練并重,加強答題規范性訓練、加強有關計算的訓練。這些都是教師和學生最容易忽略的兩個方面,而又是學生丟分的重災區。在復習教學中,必須從嚴要求,把好三關:
(1)文字表達關。平時要有計劃地訓練,要求學生答題時注意用好字、詞、句,注意語句精煉化訓練,力求做到消滅錯別字。
(2)化學用語關。化學用語應用要準確、規范、嚴謹,包括能規范、正確地寫出中學化學要求掌握的全部的化學式、化學符號、化學方程式與單位符號等。
(3)審題關。要從平時的練習開始做起,培養學生正確的審題方法,要求學生審題時選準切入點,注意關鍵詞,不斷通過專項審題訓練來提高審題能力,包括提高審題的速度、審題的準確性。教學時課堂上應增加板書,教師規范書寫,并適當地讓學生板演,對課后作業有針對性地講解和糾錯。復習中要把概念的掌握與解題過程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解題前的思考,解題中的科學推理,解題后的認真反思,認真體會解題的過程與方法,逐步提高解題能力。
7.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復習。
學生學習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練思比”不合理,即練習做得多,研究和反思少,這樣學生勢必產生慣性思維,只會解決一些基礎性的問題,而對一些新穎的、非常規的、復雜一些的問題束手無策,不能獨立完成,甚至做錯的題一段時間后又錯。教師應安排和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復習,對學過的知識進行領悟、反思、研究和消化,如果學生看了以前做過的或類似的問題覺得很簡單,就說明他對這一知識研究透了,掌握到位了,基本融會貫通了。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看書,教材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它里面都是經典知識的結晶,使學生學會看書,學會從書本中自學知識是現在化學教學中尤其應加強的。
總之,化學“小高考”復習要講究方法。教師研讀考試說明,有的放矢、科學備考,針對化學各類知識的特點,將所學知識進行濃縮、精煉、遷移,扎實打好基本功,養成好的規范書寫,認真對待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規范解題,認真審題及時訂正錯題,學會思考,以良好的心態正視小高考,2010年就一定是我們的豐收年。
參考文獻:
一輪復習一般是按教材的順序按部就班地復習各知識點,高效的復習方法就是要求在教師全面掌握教材知識體系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引入知識,使零散的知識點系統化。如可將必修1教材的第三章、第四章的內容順序調整成單一復習某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系統框架;在講解金屬及其化合物時引入原教材不涉及的金屬與濃硫酸,濃、稀硝酸的反應;每次講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時都基本按照單質、氧化物、相應的堿或酸、鹽的性質這樣統一的順序復習;記憶物理性質時始終按(顏)色、味、態、毒性、水溶性、密度、溶沸點的順序。這樣,不但使知識系統,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及記憶,還使他們復習了以后的知識。
二、挖掘教材的隱含內容,使之透明化
如必修1中描述摩爾質量時的一段為:“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質的質量以克為單位時,其數值都與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相等。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做摩爾質量……常用的單位為g/mol(g?mol-1)。例如:……CO32-的摩爾質量是60g/mol。”在一輪復習時,應挖掘出其隱含為:摩爾質量的單位也可以是kg/mol或其他,如M(Mg)是2.4×10-2kg/mol或其他也可。
再如選修4中介紹化學反應速率時這樣描述:“對于速率和它的一般表述方法,我們并不陌生。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有一個確定的起點(速率=0);都有一個和速率大小相匹配的時間單位;都有能說明體系某種變化的可計量的性質。對于……”其隱含為物質的速率可有很多種表示方法:v=m/t、n/t、v/t等。這樣,既教會了學生知識,又教會了學生讀懂文字中的內涵。
三、教會學生掌握知識點的通俗方法
有很多知識點理解起來較難,教師要盡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如很多學生總是不知道怎樣下手寫原電池原理的電極反應式,其通俗的理解就是:(1)將一個能在所給條件下最先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最好是離子方程式)拆成兩半的寫法,一半是氧化反應,一半是還原反應,即兩電極反應式加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總反應式或總離子反應式;(2)酸性條件下不允許出現OH-,堿性條件下不允許出現H+,掌握了這兩條基本就掌握了原電池原理的電極反應式的寫法。
再如選修4中有一大平衡體系知識,包括化學反應平衡、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它們的平衡常數雖然用不太相同的名稱,但表達式基本類似,都是用平衡體系中右邊各微粒的物質的量濃度的系數次冪后之乘積與左邊各微粒的物質的量濃度的系數次冪后之乘積的比值是一個常數,只要溫度不變。
四、盡量將題型、知識和方法統一并形成對比
如在做“從鹽溶液中得溶質”一類型題時,及時將各種典型溶液總結為:
(1) 將氯化鋁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2) 將硫酸鋁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3) 將碳酸氫鋇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4) 將亞硫酸鈉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5) 從硫酸銅溶液中得無水硫酸銅晶體的操作方法及原因。
再如,很多知識點的記憶都可轉移到金屬活動順序表、非金屬活動順序表、元素周期表上。而對于金屬冶煉的一般方法、電解原理中陽離子的放電順序等,則可利用金屬活動順序表來學習和記憶:
強弱電解質中的強堿是第IA族從NaOH往下的所有堿和第IIA族從Ca(OH)2往下的所有堿;非金屬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價含氧酸)的寫法是:(1)同族元素的寫法一樣;(2)同周期的寫法有一定的遞變規律,一般是都含一個中心原子、四個氧原子,氫原子數由四個逐漸遞減到一個(如H4SiO4、H3PO4、H2SO4、HClO4),即使有變化也是看做是失水的緣故。
五、講試卷時分析透知識點,并盡量一題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