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4 12:12: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歷史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課改對中學歷史教師的角色定位、專業發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教師在短時間內感到過度的負荷和角色沖突的不適應,而這種沖突和不適應又使教師產生了過高的職業壓力,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教師的職業倦怠情緒。職業倦怠的教師常常會滿足于現狀。同時,他們會用消極、悲觀和漠不關心的態度和行為對待職業和自身發展。這種不思進取常常會造成教學能力低下,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有一種低個人成就感,無意也無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質量,即使是“偶有為之”,積極性也不高。
二、.知識結構狀態與歷史課程改革要求存在明顯的差距。
長期以來,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其中相對固定的“史實”和“結論”過多,與其它學科知識的有機聯系欠缺。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知識結構具有一種靜態的特質,過于固定化,具有這種知識結構的教師,其歷史專業知識的獲得和更新大都依賴于比較消極的外部給予。一些歷史教師,長期以來就是圍繞著一本教科書教學,教科書以外的內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說對相關學科知識的了解。而在新的歷史課程實施過程中,歷史教師如果簡單依靠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就會出現各種困難和矛盾。
三、.應試教育的評價標準使得教師無心實施新課改理念。
新課程理念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要求中學歷史教師迅速走進新課程,改進原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這些理念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有益處的。但是,在實踐中不少教師發現:這些理念僅僅是口號而已。因為在課改后,仍有許多學校評價學生的標準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同時,學生的成績也是評價教師是否優秀的一個重要標準。所以,應試教育不改變,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標準不改變,又怎么實施呢?
二、課改后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和途徑
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對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專業化教師就成為當今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歷史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必須建立健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機制。這個過程艱巨而復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向和途徑努力。
一、.通過自主學習激勵歷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要實現專業發展,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和相應的能力,就如無米之炊,無源之水。教師只有不斷加強自主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才能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在新課改后,歷史教師必須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識,即扎實的歷史專業知識、寬廣的其他學科知識、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因為教師具備豐富、廣博的知識,不僅能在新課程教學中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歷史教師在研究歷史教材和歷史讀物的同時,還要閱讀歷史理論著作,關注最新的史學研究動態,積極與其他歷史教師或歷史研究人員進行交流,廣博地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從其他優秀教師的交流中體會與汲取。歷史新課標要求教師勤于學習,廣泛涉獵,使自己不僅有豐富的學科知識,更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旦把這些學習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教師就會從中感受到樂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悅。
二、.通過教學反思促進歷史教師專業發展。
教學反思是實施新課程教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歷史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在歷史學科中要真正地實施反思性教學,必須養成自覺反思的意識,知曉在教學中反思的內容,并懂得在教學中反思的策略與方法。如:(1)教師采用教學日記的形式,把當日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產生的亮點、疑點、難點、盲點、弱點等中的某一點或幾點,及時準確地記錄下來,深入反思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對策及預期可能生成的結果。(2)在同行會診中反思。當教師在長期的歷史教學實踐中,取得一定的成績,積累一定的教育教學的經驗之后,往往會出現教學水平的停滯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師犯經驗主義錯誤、不思進取、教育觀念老化,等等。通過同行會診,教師能找到教學水平下滑的現象的主要癥結所在。(3)在學生反饋中反思。通過學生反饋的有效信息,從中獲取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的信號;通過反思學生,明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目標任務是否完成,學生是否能夠獲得他們期望的意義。反思性教學拓展了歷史教師的發展空間,讓歷史教師成為研究型學者,從而促進其專業化發展。
三、.通過校本研究帶動歷史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教研作為一門科學,涵蓋的內容極其豐富,其根本目的在于激發教師的教研積極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要讓歷史教師了解校本教研的價值所在,幫助他們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識,樹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動發展的自信心,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的工作氛圍。歷史教師在教研組中通過集體備課、相互聽課、集體討論等活動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同伴有效互助,實現經驗共享,使每一位教師都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進步。
校本教研的發展在于建立一個長效機制。可以把加強校本教研作為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實施多項管理,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而教師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首要校本資源,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一重要教育資源,強化校本教研能夠帶動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通過教育部門、學校支持推動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事物的發展中,內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外因也是不容忽視的。中學歷史教師要實現專業的發展,除了具有強烈的自主發展意識外,各教育部門、學校也必須給予實質性的支持。在中學,存在著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即只重視語數外,對于史地等學科關注得很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門相關政策的偏差。一個人的全面發展除了學好語數外,還必須有其他知識的熏陶,其中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素養的一個有力途徑。所以作為教育部門,應該努力為中學的歷史教學提供各種保障。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緣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義思潮推動下西方國家“第三部門”的蓬勃發展、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發的職業化管理需求,一些大學如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等為回應社會發展需要先后開設公共事務(管理)專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社會公眾對公共產品與服務巨大需要與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作為對社會需求的回應,教育部(原國家教委)于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次年秋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所高校率先試點招生,隨后開設此專業的學校迅速增加,到2006年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學校多達303所。與開辦高校多、招生規模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高校培養目標不清晰、方向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健全、專業特色不明顯、就業出口不暢通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該專業的社會聲譽直至專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解決的根本思路是對人才培養模式邏輯起點的正確認識和邏輯體系的完整構建。本文試圖以多元化結構與平衡的視角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必要性
1.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內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高層次有用人才,這意味著高等教育必須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需求相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推動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和質的提高。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客觀上要求高等教育辦學層次不斷提高,本科階段教育將越來越多的成為一種中間階段的教育而非終極教育,研究生教育將日益擴大并成為高等教育的主體。當代高等教育的這一發展趨勢,內在地要求本科階段教育更多的體現為素質教育而非職業教育,相應地,本科階段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更多地體現為素質取向而非職業取向,傳授與訓練多種知識、技術與能力將成為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文理滲透”、“理實交融”、“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學習”等將成為本科階段成功教育的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結構將被不斷采用并成為一種本科素質教育的制度保障。
2.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求大勢的外在要求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各類組織處于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之中。一方面,許多問題(無論是技術的還是管理的)的復雜性程度在不斷提高,有效開展工作、解決問題需要相關工作者了解、熟悉、掌握許多領域的專門知識,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要求不斷提高,單一知識結構的人員將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及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行業新舊更替的速度不斷加快,產業發展重心轉換的頻率不斷加快,復合型人才由于其高度的靈活性和較強的適應性而明顯地比單一型人才更具優勢,這同樣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結構提出了要求。
3.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直接動力
學科交叉、各學科知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推動學科和專業發展,這已是不爭事實,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作為一種制度保證,有利于學科交叉而形成學科互補,有利于專業基礎的夯實而形成專業特色,從而成為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直接動力。特別是像公共事業管理這樣的新興專業,沒有諸如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系統工程學等學科理論知識的支撐,不吸納其他相關學科的豐富“營養”,就無法想象它能夠茁壯成長,更無法想象它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體系和鮮明的專業特色。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構建設想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內涵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涉及招生、培養、就業的全過程,好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實現招生、培養、就業等環節的一體化聯動,從而形成自組織系統。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以系統的觀點,強調從招生到就業各環節的平滑過渡、緊密銜接和閉環反饋,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就業/升學渠道和師資結構等環節。
1.培養目標的多元化
經過幾年的辦學實踐,特別是畢業生的不斷輸出,各高等院校都已注意到培養目標設定方面存在的問題,比如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的吻合度不高,畢業生的實際就業去向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很低等。這就要求我們有必要對此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加以重新審視,這也說明單一化的培養目標并不能很好地切合實際以及促進專業的健康發展。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就是在目前專業不成熟、第三部門發展不成熟、就業崗位接納度不大的特定歷史時期,根據各校各地實際,基于分類培養的思路,而對人才培養設定多個目標、多條路徑,從而形成培養目標體系。比如把一部分實踐能力強、富于創業精神的學生往企事業(含公益性企業)方向培養(就業主導型目標),把一部分有希望通過公務員考試的學生往公務員方向培養(準公務員型目標),把一部分刻苦鉆研、品學兼優的學生往研究生方向培養(知識發展型目標),通過諸如此類的分類培養,能夠使培養目標更切合實際需求,目標達成程度也會大大提高。
2.課程體系構成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培養目標和分類培養思路,課程體系構成必須多元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成的多元化,是指課程設置不僅要有理論類課程,而且要有較大比例的實踐類課程。理論類課程不僅要有體現專業性質的基礎平臺課程,而且要有體現多元培養目標的模塊方向課程;實踐類課程不僅要有課程知識運用的操作環節(如社會調查、公文寫作),也要有理論知識綜合運用的研究環節(如學年論文、畢業論文),還要有實際或仿實際工作的實踐環節(如各類實習、模擬實訓、社團活動)。另外,就理論類課程而言,除了開設公共(事業)管理類課程以保證專業性質與方向不偏離外,也要適當開設企業管理類實用課程以增強學生的適應性,還要適當開設人文、理工、科普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和數理演算能力,使學生系統掌握、熟悉、了解多方面的知識、技術、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3.就業/升學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事業單位改革難度較大,進程相對滯后,且目前對從業人員職業技能要求還不高,人員進出受體制性因素制約,就業容量受限;“第三部門”不發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規模不大,對專業化管理要求不高;公務員考試不設“公共管理”專業門檻,相反本專業畢業生經常被擋在有特定專業要求的單位的招考資格之外,專業優勢經常難以有效發揮;現行的研究生專業設置目錄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只有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相近專業方向,給升學考試帶來一定的專業壁壘阻礙。從而追求單純的“出口”模式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多元“出口”模式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就業市場上,學生的就業適應性比就業專一性更重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升學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強調公共精神的理念基礎上,依據“管理主義”的共性特點,學生在包括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社區、企業等在內的各類組織事務性、管理性崗位上廣泛就職或升學讀研,注重“出口”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從而形成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聯動的良性運作機制。
4.師資結構的多元化
公共事業管理學是建立在政治學和經濟學兩大學科基礎之上,關于社會領域內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既要以管理學科為基礎,構筑起由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交叉發展形成的多學科知識結(下轉273頁)
(上接272頁)構基礎,又要以適應多元化職業發展要求為目標,加強專業的職業技能訓練,從而構建一種動態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此決定了此專業師資結構的多元化,即教師隊伍的專業背景來自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這群人組合在一起以團隊的方式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積累,一方面可以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學科交叉和融合,推動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良性發展。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動態平衡
根據自組織理論,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而系統內外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是自組織過程的基礎,系統內各序參量之間的競爭和協同作用使系統不斷產生新的結構,從而推動系統自身功能的升級發展。如果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促使構成該系統的多元要素之間發生競爭和協同的作用,并由此建立動態平衡的機制,那么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從一種平衡態發展到另一種平衡態,則可實現專業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動態平衡的機制,關鍵是實現理論、技能與實踐教學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人文社科知識與理工知識傳授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專業特性突現與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多樣化延展與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通過這四個方面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促使“文理滲透”、“理實交融”、“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的落實,能夠形成專業發展動態平衡的機制,從而實現專業建設基調由“環境適應型”向“內涵特色型”轉變,形成“公共精神”與“管理主義”的有機融合的公共事業管理獨特學科體系,繼而增強專業和學科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婁成武,鄭文范,等.關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0,(2).
2.李燕凌.拓寬農業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二、改革措施
1.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盡快跨入專業“門檻”,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
專業教師擔任學生輔導員,與學生接觸密切,解決問題及時,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入學初,學生對本專業的情況不了解,渴望及早了解本專業的具體情況和發展動態,以便適時制訂學習計劃和目標,專業教師兼職輔導員具有專業知識優勢,可利用雙重身份,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和引導,特別是大學一年級的過渡期,講基礎課對后續專業課學習的支撐作用;引導學生制定大學的總體學習規劃和每學期的具體學習計劃,使學生在新生階段明確奮斗目標,認識到每門課程的學習與前途和發展相關,這樣可有效預防松懈情緒的產生,有利于班級優良學風的形成。
2.加強學風建設。
學風建設是高校教育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專業教師可以利用自己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幫助學生提前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并鼓勵學生努力朝著自己規劃的方向發展,從而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專業教師還可以通過召開主題班會或座談會的方式,使學生明白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3.充分了解,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
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已成為政府、社會、學校共同關注的問題,兼職輔導員的專業教師能夠利用自身對專業未來發展趨勢的把握,客觀地為學生講解專業就業形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明確奮斗目標。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專業教師往往與社會企事業單位有密切深入的接觸,對就業形勢、社會就業競爭有深入和切合實際的了解,能將這些信息很好地傳達給學生,對學生完成職業規劃、順利就業有很強的指導和引導作用。
4.提高輔導員的實踐指導能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學校應該為專業教師提供去企業鍛煉的機會,學生在工程教育、生產實習等實踐環節中都是聘請企業的工作人員進行講解,只有前面的部分同學能聽到,后面大部分同學都聽不清,而且問題也不能隨時解決,部分實習指導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往往擅長某一方面的科學研究,但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和對企業生產的全面認識和理解,難于勝任現場生產實習的指導工作。學校每年派年輕教師深入到企業中去,可以優先考慮擔任輔導員工作的專業教師,提高他們的實踐指導能力,在工程教育、生產實習等實踐環節中可以及時地解決學生的問題,并進一步激發學生專業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特色與創新
我院聘請專業教師擔任學生輔導員工作在專業引導、學風建設、就業規劃等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
1.有效加強班級學風建設。
我國現行教育體制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采用正面引導和灌輸的方式,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網絡的普及、信息文化迅速廣泛傳播、就業壓力增大、實用功利主義泛濫、金錢至上和享樂主義等因素極大地影響了高校的學風建設。我院聘請的班主任隊伍中,許多都是專業骨干教師,有的甚至是專業學術帶頭人、教研室主任和本專業的專家,他們本來就是學生效仿和學習的楷模,通過言傳身教尤其是面對面的專業知識與學術交流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豐富的科研經驗,必將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形成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有效加強班級學風建設。
2.利用專業優勢實現教學相長。
專業教師兼任輔導員,在教學過程中“知己知彼”,對學生的思想狀態和學習需求了解透徹,故而能夠結合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在教學方法上盡可能采用同學們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有效提高教學成效,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擔任班主任的專業教師,亦可以更為方便地帶領學生參與科研工作,讓學生接觸前沿學科知識,促使學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學習。與此同時,師生互動中,班主任還可以利用專業優勢,及時從學生身上得到信息反饋,不斷改進自身教學工作,教學相長,實現“共贏”。
在對教師專業倫理進行探討的過程中,學者和專家主要集中認為倫理是社會所規范的人與人相處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在這里,我比較認同步社民和葉瀾老師的定義。步社民認為,對于教師而言,專業倫理主要靠教師的道德自律來實現①。葉瀾老師認為教師專業倫理是指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共同擁有和必須遵守的、有利于促進教育者自身和受教育者全面健康發展的、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專業精神和專業規范的總和,是社會價值和專業價值的具體體現。它包括由專業價值觀、事業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組成的專業精神,以及有關教師與教育事業、與受教育者、與其他教師及教師集體、與家長及其他相關人員等關系的專業規范②。
一、教師倫理壓力形成條件的研究
在對教師倫理壓力形成條件的研究中,胡鋒吉和季旭峰在論教師的倫理壓力的文章中談到,客觀的刺激或情境是教師倫理壓力形成的條件,這種情境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兩難問題,另一類是沖突。面對兩難問題,教師的行為選擇實際上代表了他自己的道德發展水平,面對沖突問題。教師的行為選擇則代表了他自己對教師角色倫理特征的理解。總之,教師必須意識到自己在面對一些教學問題時,需要作出某種程度的調整。
二、教師專業倫理規范的探究
對教師專業倫理規范的探究也是重中之重,何穎在對中美高校教師專業倫理規范的比較研究中指出,比較完善的教師專業倫理規范通常包括師德理想、師德原則、師德規則三個層面。其中,師德理想體現教育專業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具有激勵功能;師德原則是指導教師職業行為的準則和依據,具有指導功能;師德規則是對教師職業行為的最低要求,具有約束功能。就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教師專業倫理的規范的制定必須以保障學生的發展利益為根本。要體現教師專業的“專業性,要凸顯教育“服務”理念。現實性和前瞻性相結合。
三、教師教學行為中的倫理缺失現象的研究
蔡亞平和鐘振國在教師教學行為中的倫理缺失現象分析中指出,當代教師不具備專業倫理和專業共同體的觀念,教學溝通上比較專斷,缺乏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教學方法上強調效率,剝奪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評價上注重分數,忽視學生發展的整體性。教學管理上注重控制,缺乏人性化關照。這些現象,都是導致目前教師專業倫理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的原因,同時也與教師責任的模糊和缺失有關。因此,1、更新教師的專業倫理觀念;2、重視教師專業倫理教育的一體化,就尤為重要。
四、教師專業倫理研究的進展和反思。
1、教師專業倫理的兩個轉換和四個取向
教師專業倫理的進展包括兩個轉換和四個取向,張寧娟在國外教師倫理研究新進展中,提出當代教師從身份倫理向職業倫理轉換,充分考慮了教育教學工作的特殊性,形成有別于其它專業或職業的特殊倫理規范;從經驗范式到理論范式的轉換,即在過去單純歸納的方法基礎上,借助理論的指導作用,通過演繹的方法去建立相應的倫理規范。因此,就我國而言,當前的教師專業倫理建設,應當接受倫理學、專業學、社會學等理論的指導,在教師專業倫理建設中應當突出專業”和“服務兩個核心理念。
程亮在當代教師倫理研究的三種取向一文中闡釋教師專業倫理的四個取向分別為:1、專業取向:2、規范取向3、實踐、跨學科取向4、實踐取向。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這四種取向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推進教師倫理研究和建設,但也都存在某些方面的限制;其次,四者并非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相反在很多研究中,它們往往是彼此糾結,相互交疊。從我國教師發展的水平來看,可以建立一種整合的教師倫理研究范式。提升教師的實踐理性,避免簡單盲從或生搬硬套,也許這正是教師倫理研究的意義所在③。
2、我國教師專業倫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實踐困境
就目前我國教師專業倫理領域內存在的一些問題加以梳理,為教育領域內的工作者及其研究者提供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首先,在理論研究領域,我們仍需要對教師“職業倫理或道德”與“專業倫理或道德”做進一步的概念辨析與論證工作。其次,在充分結合西方研究經驗的同時,也應該依靠我國的歷史傳統與文化經驗,形成本土特色的教師專業倫理理念。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僅需要教育學界的關注,更需要其他領域如倫理學、社會學以及其他許多相關“專業”領域研究人員的參與。再次,在深入的理論探討尚無法很快達成一致結論的情況下,可以試著先在實踐領域里做起來,或者可以借鑒其他行業發展相對比較成熟的一些準則或規范來推動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發展。最后,關于這方面的比較研究尤其需要加強,在文化上同根同源的我國港臺地區的理念與實踐經驗也值得深入研究和對比。
總之,依照目前的教育形式分析,我國在今后的教師專業倫理建設中應該輕制度和規范,重信念和心靈培養;輕教師的正規學習,重教師的非正規學習;輕個體經驗成長,重學習發展共同體文化建設;輕政治化,重專業化;輕約束,重激勵。我們應該更多的用科學理性與藝術直覺結合的系統論方法分析教師專業倫理,教師專業最高倫理目標是在實質上促進教育對象的發展,而不是簡單地恪守規范本身。
參考文獻:
[1]步社民.專業倫理與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成長,2013:15-16
[2]孫峰.教師專業倫理的價值選擇.時評
[3]葉瀾.創建上海中小學新興師資隊伍決策性研究總結報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7(1):1-9
[4]徐浩斌.關于幼兒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思考[J].教師發展,中國教育學刊,2012.05
[5]于龍.教師專業化視野中的倫理標準建構[J].教育科學論壇,2007(3).
注解:
旅游文化課程必須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才能確保課程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如近幾年持續的生態旅游熱,支撐其發展的文化基礎(生態文化),仍處于零散狀態,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實到課程內容中。旅游文化課程內容沒有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及時吸收新的內容,課程內容仍以傳統的、歷史的文化為主體,對現代旅游有關的其他文化沒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說,目前的旅游文化課程內容,僅是中國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課程內容嚴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課程教學模式探討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結構框架和程序。近年來我院在進行《文化旅游學》課程教學改革時,主要嘗試以下幾種教學方式創新:
1.問題啟發式
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有計劃、有準備地組織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結合教學材料通過思考、探討、交流(分析與爭辯)來解決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討論式常見的方式有同桌討論、前后(4人)討論、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或派代表發言)等多種方式,既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多種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學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討論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學或問題(課題)式教學中的一個環節。
在討論式教學中,教學材料應是廣義的,它包括教材、資料、圖表、錄像、課件、采訪、野外觀察中獲得的信息。在討論中師生共同依據系列問題,為解決問題而研究有關信息,在研究、思考與交流中又會受到啟發,提出新問題,或將問題引向深入或師生共同得出某種結論、解決某個問題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規律。討論式教學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有行動的勇氣,才有真知之收獲,才有創造之可能。
運用討論式教學時,需避免放任自流與偏離主題的局面,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影響教學進度,其關鍵在于教師的主導。首先是討論題的質量,討論題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難易適中、切中要害、不能是無關緊要或漫無邊際。其來源可以是教師擬定;或根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師生共同擬定。其次,要讓學生充分準備,最好提前布置課題,在各自有一定見解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以保證學生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三是發揚民主,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包括錯誤的觀點、方法。教師參與討論,但不要過早做出結論,而是適時引導捕捉有利于深入解決間題的淪點,啟發學生進一步探討,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得出正確結論。
2.案例討論式
管理案例教學于20世紀20年代首創于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摸索,哈佛商學院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完整案例教學和管理系統。到上世紀20年代世界旅游發達的國家已將案例教學引入了旅游教育與培訓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國的旅游教育培訓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飯店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課程的教學中已經引用了案例教學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學》課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廣,學生在校期間接觸到的案例數量也遠遠不夠。許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學》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課堂授課的灌輸方式,教材的編寫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統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編寫方法,對于《旅游文化學》這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無疑有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們的學生適應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較差。《旅游文化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型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要求教學能夠與實踐相結合。但由于受條件的限制,許多專業院校都沒有現場模擬教學基地,學生對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來源于課本及教師,而旅游文化學的案例是實踐經驗的濃縮,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煉。案例經過教師的精心挑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加深了學生對旅游文化的感性認識,并上升到理論高度,從而獲得自己的觀點和經驗,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知識,提高實務技能。
3.參與式
《旅游文化學》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能主動地積極投到學習的各個環節中,真正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學生的這種學習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現在主動性和參與性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能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即時情景,給學生創設場合渲染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之中,參與到學習的各種環節中去,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學習獲得知識,而且能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要充分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參與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可概括為四個方面:開放的教學內容;提問式的講;無標準答案的習題和論文形式的考試。如果學生上第一堂課,老師介紹課程內容時,只講課程體系和內容如何系統和嚴密,這樣實際上把學生定位在只能被動學習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師能告訴同學,這門學科并不是"天衣無縫"的,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在課程教學內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進行科研的部分,從而可以激發學生躍躍欲試、表現自己的參與潛力。所以,在課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問。"學問"起源于"學習、問難",知識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問"出來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入一些包括解題的方法和解題的結論沒有標準答案的習題,這樣有利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尋找新的解題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這些習題,有時則在課堂上討論。不同答案的討論和爭辯,使得同學思想更為活躍,掌握知識更深入。
二、課程教學效果的評估
這門專業選修課,從開設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學手段,力爭以直觀的方式解讀中國旅游文化。教學內容既規范又新穎,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教學方法靈活,且極具啟發性和互動性;能以散而不亂技法,嫻熟、輕巧地駕馭著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制作精美的課件,文字、圖像、聲音、動態和諧、統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現象,演繹得直觀、生動;條分縷析的圖標設計,使紛繁的旅游文化現象變得簡約而條理分明;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注重學生專業素養的提高;已經擺脫了傳統的一個老師滿堂灌的做法,比較注重吸收學術界的新成果和新資料;形象而深刻的語言藝術追求,激發學生在美的陶冶中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從而能主動的學習。
《旅游文化學》課程的內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為更好地總結經驗,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學模式,筆者對今后課程改進的建議如下:(1)申請增加課時,將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增加景區、旅行社的實訓內容,將《旅游文化學》課程直接搬到景區講授,真正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零距離”,使學生首先對該專業有一個整體的、感性的認識;(2)開展小班教學,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證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參加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3)增加參與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廣泛參與;(4)更好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資料的播放;(5)邀請一些專家做旅游文化專題演講。
參考文獻
二定量分析方法課程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改革意義及方案設計
1定量分析方法課程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改革意義定量分析
課程屬于方法論類課程,為科學研究和管理決策等提供數據分析方法和技術,其實踐性很強。通過定量分析方法課程在公共管理專業中的理論和實驗教學改革和實踐,對于促進教學工作改進、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項目研究對于教學對象的作用和意義在于:第一,從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多方面改革著手,提高教學對象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第二,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核心專業課,主要通過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使得學生理解和掌握“數據處理技巧”,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提高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加強實驗教學改革,使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定量分析理論功底,還具有較好的實踐動手能力,能夠使用數據分析軟件解決實際問題。項目研究對于教學工作改進的作用和意義在于:第一,能夠系統地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教學考核方式、教學評價等內容全方面設計定量研究方法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方案。第二,設計與公共管理專業相關的實驗內容和方案,將課程教學和實驗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第三,改善評價方式,將過程性評價引入到課程教學中來,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應用性及創造性。
一直以來學術界在不斷研究關于師德方面的內容,國家也一再強調高校教師要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要以身作則,身先示范,發揮師德楷模作用,但是收效并不明顯。而且近年來一些高校在致力于將師德納入教師評價系統中,以通過約束教師不良師德行為來提升或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學術水平的提升。而從操作層面來看,仍然呈現的是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容來規范教師行為。似乎師德建設已成為一個瓶頸,無助于改善高校教師教學面貌,也無法科學地衡量師德水準。為此,有些學者研究與借鑒西方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思想,在探索教師專業發展中,提出教師專業道德提升的倫理思想,顯示了師德發展通過專業化路徑得以自覺實現的理論,對探索我國師德建設的路徑應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教師專業化真正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1966年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首次提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職業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1972年英國的《師范教育和師資培訓調查委員會的報告》(魯姆斯報告)更是將教師專業發展及教師職業專業化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使教師職業開始向專業化邁進。1975年,美國正式頒布《教師倫理規范》,其中滲透了教師專業化思潮,“使得美國的教師職業倫理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一些實質性的變化,將教師的專業自主、專業倫理等教師專業特質納入其中”,[1]凸顯了對教師職業道德行為從行為規范層面上升為特殊專業人員層面的一種專業倫理思考。
在教師專業化運動過程中,傳統師德向專業倫理的轉換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趨勢。有論者指出“,從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義的許多專業倫理規范教育,從重視知識、技能水平培養,逐步過渡到專業精神與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顧,是教師專業化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教師專業倫理是教師專業活動的行為準則,目的在于規范和約束教師的專業行為,確保對學生產生良好的教育影響。如果教師對職業的專業性認識不足,對教師職業倫理規范不夠明確,甚至淪為一般的道德修養,并過多地滲透了政治因素,會使教師倫理規范不能反映職業特點,也難以有效規約教師的職業行為。我國新頒發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還是沒有很好地表達教師的職業特征,在教育實踐中難以發揮規約和引導教師行為的作用。反觀美國教育協會制定的《教師專業倫理規范》,從其“導言”中明確,教育專業倫理守則表達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負有維護最高倫理職責的重大責任,凸現其堅持了崇高的師德理想,明顯受行為主義影響較大,偏重于教師的外顯行為。在陳述方式上多采用限制性語(不準、不得之類),使其操作性得到增強,權威性、合理性也得到提升。美國國家教育協會及其分會詳定:對于違反守則任一條款的懲處為開除會籍,并且所制定的條款應用于任何形式下的強制執行。這種嚴厲的懲罰措施,其目的在于規范教師專業行為,確保教師專業“倫理底線”得到遵守。[2]我國傳統師德注重強調個人的道德自覺,使許多倫理規范流于形式。如果教師一心向“錢”看,認識不到自己的職責,又沒有紀律約束,很容易出現不認真教學,不尊重甚至隨意懲罰學生等的無視學生權益的、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精神的行為。而教師專業倫理建設,體現的是教師專業道德的自覺提升,是自律與他律在教師職業中的自覺結合。為此,研究教師專業倫理,對解決當下師德建設困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教師專業倫理對師德建設的引領作用
有研究者提出,教師專業倫理的研究是指向教師、為了教師、提升教師的教育生活。認為,教師倫理規范的制定不僅要關注教師基本的倫理訴求,更要有一種境界———關注并尊重教師之為人的需要、尊嚴和自由,以及關注并尊重教師之為人的人生意義的彰顯和生命價值的體現。教師倫理規范的制定應“以人為本”,給教師以人文關懷。首要問題就是要把教師當“人”來理解,把著眼點放在教師的身上而不是外在的東西。[3]教師專業倫理建設,需要實現教師專業義務向專業權利的變更,以權利來推動義務。研究揭示,“教師專業權利是教師專業義務存在的基礎,教師很難承擔沒有專業權利支持的專業義務”。因為“教師的專業權利是教師的自然權利在教育活動中的延伸,沒有充分享受到自然權利的教師,其專業權利也難有保障”;“沒有充分享有自然權利的教師也沒有辦法很好地履行專業義務”;“教師的自然義務源于教師的自然權利,沒有自然權利可言的教師自然也不負有自然義務,難以與他人建立起平等互動的關系。這自然會影響到教師專業義務的履行”。[4](59)
只有教師專業權利得到保障,才會有助于教師自覺履行專業義務,師德建設才會取得應有成效。個體權利等同于自然權利,與專業權利構成對應關系,具體是指社會成員在其社會內部不依賴于社會制度的具體安排與個體的社會地位而獨立享有的權利,是社會內部成員普遍享有的權利,也是作為個體其他社會權利基礎的基本權利。專業權利是強調權利來源于個體的身份,它是專業制度賦予個人的特殊權利。自然權利是專業權利的基礎。自然義務的要義為,一項權利的擁有至少包含兩種義務要求,一是他人有不得干涉權利人在其權利范圍內的行為選擇自由的義務,二是權利人有尊重他人同樣權利的義務。每個個體,在享有自然權利同時,也必然地承擔著個體的尊重自己和他人權利的要求。個體權利的內容對應個體的義務內容,即為不得傷害他人,要珍視每個人的生命,平等地考慮每個人的人身安全;不能隨意地限制他人的言論,要主動為他人提供表達意見的機會;不能剝奪個體對社會生活的各種參與權利;不得冒犯他人的;不得隨意地出入他人的私生活領域,要尊重他人的隱私;不能限制他人追求幸福的權利,等等。“教師專業倫理是教師與學生及社會公眾之間的契約關系,也是一種社會制度安排,它分配著教師與其他教育相關者的權利與義務。對這項社會制度來說,正義應該是其所追求的首要價值……在符合正義要求的前提下,教師專業倫理還應特別突出關懷的價值導向”。“教師專業倫理既要規范和提升教師的專業服務質量,又要給予教師專業自主的空間”。
“在教師專業倫理中,教師的專業權利與專業義務一定要同時并重。專業權利告訴教師可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告訴學生及社會公眾不可以對教師做什么;專業義務則告訴教師必須做什么以及一定不能做什么,告訴學生及社會公眾可以要求教師做什么”。“權利與義務的相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則”。“教師行使一項專業權利,就要同時承擔著一項或若干項專業義務;教師履行一項專業義務就要同時享有一項或若干項專業權利”。總之“,教師專業倫理以正義為首要價值原則,應包含專業權利與專業義務兩方面的內容,并且教師專業權利與專業義務之間要保持基本均衡”。[4](60)教師專業倫理的核心要義揭示出,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應擁有社會制度分配給自身的專業權利與義務。專業權利表明教師擁有教育學生的自主空間,對學生履行教書育人義務是教師應盡和完成的職責,不再是一種規約,而是融入其專業精神中所特有的專業品質,教師教學水平也不再是應該提高,而是起點就應達到專業水準。教育活動與其他專業活動的區別就是本身具有道德屬性。教師的專業特性必然要反映出以道德要求為基礎的以人化人的功能。因為教師面對的是正處于發展中的學生,其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處理利益關系的倫理方式,必將影響到學生對于其他利益關系的處理,并最終影響到學生的道德觀念。因此,教師專業倫理不僅是教育活動開展的外部保障,也是內在構成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更是教育專業特性的第一要義與保障。師德建設是建立在提升教師道德素質基礎上,正確而有效地推行道德行為規范的一系列要求,教師專業倫理便是將師德行為規范轉化為自覺的專業行為。所以,師德建設立足于教師專業倫理工作的推動,更會成效顯著。
三、教師專業化發展對加速師德建設向專業倫理轉變的意義
現如今,我們的社會已步入專家社會,社會中的許多職業都需要從業者接受相應的訓練,并按照一定的標準來完成任務。教師這項古老的職業,在經歷漫長的非專業和半專業的發展歷程之后,在現代社會跨入了專業之列。教學作為一種公眾服務的形態,需要教師具有專業知識及特殊技能,同時需要對受教育者的教育及其福祉,產生一種個人的以及團體的責任感。教學被視為一種專業,教師便被視為專業人員。教師所從事的工作對于社會成員個體以及社會整體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對個體的命運與社會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社會應努力保障教師的社會地位,賦予教師自。正是在此共識的作用下,世界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許多國家便開展起聲勢浩大的教師專業化運動,以確認和維護教師的專業地位,保障教師的專業自主,并不斷推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研究方向設置
美國大學研究方向的設置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研究方向比較宏觀。例如,Harvard大學衛生政策和衛生管理專業兩年制碩士研究生的方向有衛生事業管理、衛生政策、衛生服務研究,實際上它的每一個方向都是一門學科,這樣有利于研究者從更廣泛的領域進行創新性研究。二是研究方向體現交叉學科、跨學科的思想。例如,Harvard大學跨系、跨學院設置聯合培養研究生的研究方向;Hopkins大學衛生政策和管理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生物倫理學和衛生政策、衛生服務研究和衛生政策,健康和公共政策,每一個方向都設計到兩個學科領域。這樣研究者往往采用交叉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工作,更容易產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成果;同時,每個方向覆蓋面比較廣,適合培養復合型人才。相比之下,我國該專業的研究方向設置往往過細,在二級學科內部設置更加狹窄的研究方向,這樣培養的學生知識面比較窄,不適宜開展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研究工作,不適合培養復合型人才。
3、課程設置
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和創新能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生源本身的素質、培養模式等。但是,創新性人才首先必須具有創新思維,而創新思維的形成必須以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前提,這種知識結構的形成有賴于科學的課程體系。美國衛生管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課程設置除了注重交叉學科設置外,還有以下特點:
(1)課程豐富、學時多。兩年制的碩士研究生課程開設1學年,4年制的博士研究生的課程一般開設2學年。
(2)高度重視方法學的課程。無論碩士還是博士研究生課程高度重視研究方法類課程。如在Harvard大學,衛生政策和衛生管理專業的博士研究生要求完成7個領域的課程學習(35學分):衛生政治、決策學、經濟學、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項目評價、法律和公共衛生,其中兩個領域是研究方法有關課程(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共占15學分。在UNCGillings大學,衛生政策和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博士研究生要求完成衛生服務研究、研究設計、定量研究方法和衛生政策等4個領域的相關課程,其中“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占有重要地位。在Hopkins大學,該專業的碩士和博士課程中同樣重視統計學和流行病學,尤其是統計學。在衛生經濟和衛生政策碩士開設3學期的公共衛生統計學,見表3,在所有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中開設4學期,見表4。我國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研究生的生源往往來自多重渠道,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應屆生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是來自衛生各個行業的管理層領導,他們本科專業往往不是衛生事業管理,甚至不是管理專業,而是醫學專業。因此,他們的教育背景、基礎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樣差異較大,特別是本科專業不是衛生事業管理的學生,管理類的專業基礎相對薄弱,他們需要補學相關的知識。然而,大多數碩士研究生課程開設縮短到1學期,而博士研究生課程學習時間僅僅為3個月。因此,課程相對較少,特別是博士研究生的課程,主要是政治和外語課,有些幾乎沒有方法學課程的必修課。
4、建議
研究生培養應該首先明確培養目標,根據培養目標設置研究方向,根據培養目標和研究方向設置課程,最后根據培養目標設定考核方式。近年來衛生事業管理學研究生的培養已在不斷地探索和改革。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是目前還有待于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進一步的改革和創新。
4.1進一步細化培養目標培養目標過于籠統就等于沒有目標。因此,培養目標必須細化和具體化,將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研究型人才培養分開。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可以考慮為社會培養高級衛生事業管理人才或者領導。研究型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就是培養研究人員,研究如何通過高效管理,有效地推進衛生事業改革的進程,提高整個人群的健康水平。明確和細化的培養目標可以指導課程的設置,同時也為最后的學位評定提供重要依據。
藥廠作為藥學專業學生的實習地點,與其他實習單位有很大差別,藥廠作為藥品的生產地點,必須滿足國家良好生產管理規范(GMP)認證[2];生產出的藥品必須符合國家尤其是中國藥典(2010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藥品具有“生命相關性”,藥廠必須具備藥品發生意外時的應急措施。藥廠鮮明的特點決定了藥廠一切生產活動必須有各種管理規章制度,并且,這些規定同樣也適用于藥學實習生。從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實習帶教質量的高低與帶教工作的管理密切相聯[3]。
2實習管理領導小組的組成及職責
三仁堂藥業有限公司專門成立實習管理領導小組,建立總經理領導下的各小組負責制,分別由生產副總、質檢副總、銷售副總任副組長,行政部、生產部、質檢部、營銷部及庫房等職能部門負責實習生的輪崗管理工作,保證實習工作的有序開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循序漸進,規范有序。
3明確帶教教師的崗位職責
三仁堂藥業有限公司由上述各部門組成,每個部門均設置專職實習帶教教師,由專業基礎扎實、工作經驗豐富、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認真負責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加強對帶教實習生的管理,要求嚴格遵守各種規章制度,工作中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程進行。加強考勤管理,請假1d內由實習帶教教師審批,3d需上報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簽字審批,5d則上報總經理審批,同意后方可離開,不能擅自調崗或離崗。
4合理安排實習崗位,實施科學帶教
根據遵義醫學院藥學院學生實習的總體要求,結合藥廠工作特點,由行政部合理安排實習計劃。根據各部門工作性質,合理安排時間及人數,統籌安排輪轉崗位,確保每名實習生都有專職教師帶教,保證學生實習質量。從生產、質檢、倉儲、營銷等幾個方面進行培訓,并不定期舉行專題講座,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讓學生從理論知識走向實踐能力的培養,畢業后可順利勝任制藥工作。結合早期的學生實習情況,不同崗位的學生在所有崗位輪轉完成后(對于特別優秀的學生,行政部采用定點培養的方式,即固定工作崗位),每名學生按遵義醫學院藥學院的畢業實習要求撰寫實習專題報告,按照擬定進度表,最后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參加學院的論文答辯工作。近年由該單位帶教的多篇專題論文榮獲學院優秀論文,并且個別優秀畢業生還被留廠工作。
5加強帶教教師自身素質培養,提高其帶教能力
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每個人的知識面都會受到時展的限制,為了更好地完成新時期帶教工作,三仁堂藥業有限公司采用推薦中青年專職帶教
教師進入高等學校進修、聘請專家、開辦不同專業類型的講座、舉辦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提高帶教教師的帶教能力。同時,通過相應的考核制度篩選合格的帶教教師上崗,加強帶教教師自身的素質培養,提高其帶教能力。建立專門的考核制度對帶教教師進行定期考核,一旦發現其存在違背公司規章制度和(或)有違學生實習的行為,由組長及2名(含2名)以上副組長討論決定,若查出情況屬實,直接撤銷其帶教資格,同時取消其帶教教師相應的待遇。
6建立及時有效的學生-學校-公司溝通機制
當今社會要求的是復合型人才,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實踐能力更能為每名學生的后期發展提供足夠的動力和更多的機會[4]。因此,現代藥學學生的培養工作需要學生本人、學校和實習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學校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理論知識的條件;公司則為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及培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但針對部分學生,有可能會產生其他問題,如考研等。藥學專業畢業學生部分要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另外一部分由于種種需要向更高層次進行深造,一味要求學生(尤其是實習生)進入生產車間進行生產,或是進入銷售部門從事銷售實習,由于白天的時間基本被占用,影響學生考試復習,部分考研的學生內心會產生抵觸情緒,若未能及時得到解決,長期壓抑的情緒可能體現在工作上而導致實習及復習(功課)也不能做好,這種狀況的發生就違背了學生-學校-公司的初衷。因此,及時做好學生-學校-公司的溝通協調工作,可以在學生實習的初期將這種情況扼殺在萌芽階段,從而避免后期的“費心、費力,卻沒有達到當初的目的”。
通常而言,職工工資標準應與其職業素養成正比。事業單位在對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管理時,就應當尊重勞動市場的發展規律。根據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規律,靈活利用工資機制,招攬高素質的人才。但是,從目前事業單位在對人才配置的現狀就可以看出,事業單位的人才配置觀念明顯落后,其分配機制不科學,工資調配無法起到人才激勵作用。當前,事業單位存在高工資的人干著低水平的工作。在這種人才配置觀念中,事業單位不能有效地利用人才資源。
2.人才激勵和約束效果不佳
隨著事業單位績效機制改革的逐步推行,事業單位有較大的分配自。但是,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事業單位對人才的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在已經建立的激勵機制方面,缺乏科學系統的分配方式和嚴格的考核體系。通常情況下,人員配置主要由領導說了算,不能在實際中做到職能匹配。并且事業單位對于薪酬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鍋飯”現象。在事業單位不斷深化改革過程中,事業單位的工資分配仍然保持著統一的模式。長期發展,事業單位職工的工資水平與社會服務質量、個人貢獻、經濟效益相互脫節,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事業單位在對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缺乏利益的動力,難以充分的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3.專業技術人才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事業單位的人才管理實踐可知,人才管理機制的完善與否在一系列管理制度中得到直接體現。例如缺乏人才流動機制,一些人才便缺乏相應的發展機會;缺乏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那么就可能使得事業單位難以引進實際所需的專業人才。事業單位在建立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機制中,應對上述多種要素進行全面綜合考慮,否則出現一系列問題,對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造成影響,不利于事業的長遠發展。
二、事業單位建立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機制的對策
1.建立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選拔機制
科學的選拔機制對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獲得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事業單位首先應完善專業技術人才選拔機制,充分改進人才引進的不足。事業單位需建立并利用好內部與外部選拔兩種機制。其中,內部選拔可有效激勵職工,具有較高的選擇準確性及較低的招聘成本,但選擇范圍窄,且質量難以保證;而外部選拔具有比較廣的招聘選擇面,有利于事業單位活力的激發與形象的樹立,但會對職工內部積極性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且成本較高。因此,事業單位應從實際出發,對不同崗位職工采用不同的人才選拔方法。
2.建立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使用機制
人才使用機制的建立有利于事業單位實現人盡其用、人事相宜的管理目標。首先,事業單位應建立相關制度與政策,為職工創設良好的工作氛圍,使具備真才實學的專業技術人才得到實惠,名利雙收;其次,引入科學的競爭機制,適時在重要崗位開展公開競聘活動,及時發現并任用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此外,加強人事改革,賦予用人單位充足的用人自,使高質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得到重用。
3.建立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激勵與約束機制
為創新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就應當樹立人才管理新理念,提高事業單位人才管理的水平。事業單位發展應當始終堅持以人為基礎、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從強化人本管理的思想著手。在對事業單位職工激勵與約束方面,以人本性為出發點進行管理,實現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的健康管理。轉變事業單位人才激勵與約束機制,才能夠充分發揮人才在事業單位各項職能中的作用,促進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及其職工的自我成長。
4.建立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
事業單位為有效改善自身人才管理的效果,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機制尤為關鍵。首先,明確事業單位人才的評價標準,改變傳統的以學歷、職稱、資歷為主的評價觀念,將知識技能、品德修養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標準;其次,強化各級人才崗位職責,注重職工創造的業績及作出的貢獻,強調人才取得的業績必須得到單位內外、同行同事的公認,經得起實踐檢驗;最后,將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范圍進一步擴大,對各類人才實行透明公開的業績評價,同時注重得到同行及社會的肯定與認可,確保人才評價公平公正、客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