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9 21:23: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影像設備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1FPGA技術
FPGA采用基于查表技術和SRAM工藝的邏輯塊編程技術。同CPLD相比,邏輯塊密度更高,觸發器更多,設計更靈活,多用于大規模電路的設計,尤其更適合做復雜的時序邏輯。由于FPGA采用SRAM工藝,斷電后數據丟失,實際應用時還須外掛一個ERPROM或FlashMemory來存儲編程數據。典型的器件如Altera公司的FLEX、ACEX、APEX、Cyclone和Stratix系列,Xilinx公司的Spartan和Virtex系列等。本設計考慮到速率和帶寬的問題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Ⅱ系列芯片。
1.2物理隔離技術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技術在通信領域的廣泛應用和多方融合,傳統的通信方式也不斷被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網絡通信所代替。網絡通信拓展了通信的業務范圍,使通信變得更加高效、便捷。由于人們對計算機通信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網絡傳輸的精準性、保密性問題日益凸顯。物理隔離技術可確保隔離有害攻擊,在可信網絡之外和保證可信網絡內部信息不外泄的前提下,完成網間數據的安全交換。現今世界,每個人都需要各種來源的信息,尤其在其決策性的業務中更需要依賴于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人們在行業部門和關鍵業務中都大量地采用計算系統和網絡技術,從而帶來了新的威脅和風險。因此,計算機通信網絡安全已不再是軍方和政府部門的一種特殊需求。實際上,所有領域都對網絡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千兆以太網技術
千兆以太網技術不僅繼承了以太網技術的很多優點,同時又具有許多新特性,例如傳輸介質包括雙絞線、光纖和同軸電纜,編解碼方案采用8B/10B的編碼技術,采用載波擴展和分組突發技術等。正是因為千兆以太網的這些優秀的新特性,它目前已經成為局域網的主流解決方案。千兆以太網的技術規范包括CSMA/CD協議、以太網幀結構、全雙工模式、流量控制以及IEEE802.3標準中所定義的管理對象。千兆以太網的關鍵技術是MAC層和千兆以太網接口的設計與實現。
2數字氣象應急通信設備的系統組成及原理
2.1應用拓撲結構
本通信系統由便攜式氣象應急通信設備、指揮中心端設備以及傳輸系統組成。中心端設備由以太網交換模塊、視頻解碼模塊、電話網關模塊、視頻客戶端軟件等組成。本設計在通信系統中的應用體系結構。
2.2硬件設計工作原理及信號流程
數字氣象應急通信設備由網絡視頻模塊、電話網關模塊、以太網交換模塊、傳輸模塊以及電源供電模塊等組成(圖2)。(1)以太網交換模塊。內置高性能交換引擎,采用存儲轉發方式,實現以太網數據的交換轉發。交換引擎支持8個以太網接口,可劃分WLAN,支持多種優先級設置,以實現視頻、電話及以太網數據等業務的隔離傳輸,滿足各種業務對帶寬和實時性的要求。動態共享緩存實現對數據包的存儲。(2)網絡視頻模塊。網絡視頻模塊實現數字音視頻在以太網進行實時傳輸(圖3)。視頻及音頻信號分別經模/數轉換后,進入視頻音頻處理器,進行壓縮編碼。編碼后的音頻和視頻數據流經網絡處理器處理成以太網數據包,在網絡中進行傳輸[3-4]。視頻壓縮編碼采用H.264,可以以較低的碼率實現視頻的高質量的傳輸,較MPEG-2/MPEG-4等各式可節省網絡帶寬。音頻壓縮編碼采用MP3格式。(3)電話網關。電話網關模塊實現數字電話在以太網進行實時傳輸。二線電話信號先經2/4轉換,進入編解碼電路,進行壓縮編碼和解碼。網絡處理器完成對編、解碼的音頻信號的打包和解包處理,其中包括一些協議處理。打包后的音頻流在以太網上進行傳輸。本系統音頻編解碼采用G.729,碼率為8kb/s。(4)傳輸模塊。本設備目前僅支持光纖傳輸,將來可考慮802.11g以及802.11n等無線橋接傳輸方式,以及3G無線傳輸。光纖傳輸時,以太網交換模塊的第8口工作在100BASE-FX模式。(5)電源供電模塊。本設備采用220V交流供電,也可采用12V(9~18V)直流供電(可采用外掛電池盒供電)。
3以太網交換模塊的實現
MAC模塊處理是用FPGA來實現的,由于傳輸速率高,并串變換后8B/10B是由Altera公司的CPLD內核來實現的。以太網交換模塊的實現包括以太網控制器MAC模塊的FPGA設計和MAC子層的編程,物理層PHY的器件選擇和硬件電路的設計以及MⅡ/GMⅡ接口和吉比特模式下支持的RGMⅡ接口的設計。Altera公司的CycloneⅡ系列器件可以集成完整的千兆以太網硬核,硬核包括網絡控制器(MAC模塊)以及可選擇的物理層PCS模塊和PMA模塊,其中MAC模塊支持10/100/1000Mb/s。Altera公司自主開發的SOPCBuilder工具可以提供快速搭建SOPC系統的能力,這種架構可以包含1個或多個中央處理器(CPU),提供存儲器接口,設備和系統互連邏輯的復雜系統。
3.1整體信號流程
在發送數據的時候,MAC模塊過來的數據送到PHY,對PHY來說,沒有幀的概念,都是數據而不管什么地址,數據還是CRC。在此把并行數據轉化為串行流數據,將8位數據比特編碼為一個10位傳輸序列。在傳輸前,將串行鏈路中要發送的8位數據比特被轉換成一個10比特代碼組,其中2比特“特殊字符”表示的信令和控制功能有表示數據幀的開始,數據幀的結束和鏈路結構。傳輸代碼中額外增加比特位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串行鏈路的傳輸特性,以確保有足夠的位級傳輸出現,接收機可以從數據流中恢復“時鐘”。再按照物理層的編碼規則(10BASE-T的NRZ編碼或100BASE-T的曼徹斯特編碼,1000BASE-T的4D-PAM5編碼)把數據編碼,編碼后的數據再變為模擬信號通過光收發器把數據送出去。收數據的流程與之相反[5-6]。
3.2IP核的支持
Altera的FPGA器件提供了參數可設置的千兆以太網大型處理器,可在Altera的cycloneⅡ或ArriaGX等多種器件中實現,選擇配置與其相應的接口標準。其IP核的參數如下:①支持IEEE802.3標準;②多通道MAC,支持最多24端口;③10/100/1000Mb支持全雙工工作模式;④以太網物理層編碼子層1000BASE-X/SGMⅡ標準的自協商。
3.3MAC的FPGA設計
本以太網控制器MAC的總體結構框圖如圖3所示,整個系統分為MAC模塊,主機接口模塊和管理數據輸入輸出模塊。其中,MAC模塊主要執行在全雙工模式下的流量控制,MAC幀實現發送和接收功能,其主要操作有MAC幀的打包與解包以及糾錯檢測,并且提供了到外部物理層器(PHY)器件的并行數據接口,物理層處理直接利用商用千兆PHY器件,主要開發集中在MAC控制器的設計中。管理應用模塊連接以太網的物理層和鏈路層,提供了數據輸入和輸出,并且提供了標準的IEEE802.3媒體介質獨立接口。主機接口模塊則提供以太網控制器與上層協議(如TCP/IP協議)之間的接口,并且用于數據的發送、接收以及完成控制器內各種寄存器的設置。
3.4接口的設計
整個系統模塊間連接如圖4所示。其中,PCS模塊代表物理層的物理編碼子層,PMA模塊代表物理介質接入層。吉比特模式下支持RGMⅡ接口。GMⅡ接口為MAC模塊與以太網物理層(PHY)設備提供了無縫連接;可選擇的管理數據輸入/輸出模塊為以太網物理層(PHY)提供管理信息;為用戶提供基于Aalon-ST的8bit/32bit接口;可選擇的集成物理介質介入模塊。
3.5千兆以太網IP核的設計
利用Altera公司的FPGA芯片通過QuartusⅡ設計平臺可以開發出以太網MAC控制器IP核,它可實現單條或多條吉比特以太網鏈路,并通過路由器或交換機可與任意以太網端口相連。整個配置過程是將IP核進行參數設置并配置為所需模式,利用FPGA內部提供的FI-FO模塊并設置FIFO存儲器的類型及存儲器的數據長度。將IP核設置為千兆以太網MAC模塊,并配置MAC模塊的功能。由PHY器件提供可選的PCS模塊。表1中描述了接口信號和MAC以太網端GMⅡ模塊信號等,GMⅡ模塊的接收信號一般直接連到PHY器件上,負責與PHY器件的數據交互,其信號與PHY器件接口一一對應(表1)。相應的接口信號包括:控制接口信號,復位信號,MAC系統端信號(包括接收接口信號和發送接口信號),MAC以太網端信號(包括GMⅡ模塊信號和PHY管理接口信號)。
3.6物理層(PHY)的設計
Altera公司的千兆以太網MAC核默認支持的物理層器件有支持10/100/1000Mb/s的Marveil88E1145,NationalDP83865以及支持雙物理層和10/100/l000Mb/s的Marvell88E1111。在此,選擇Marveil88E1111為PHY器件。吉比特PHY芯片通過GMⅡ接口與MAC模塊的連接如圖5所示。Marveil88E1111是AlaskaUltraMarrell公司的吉比特以太網物理層收發器,它合并了Marrell的虛擬電纜特點,應用反射技術可以遠程識別潛在的電纜失靈。支持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以太網協議,支持GMⅡ,TBI和簡化的吉比特媒體獨立接口RGMⅡ。完整的1.5GHz的1000BASE-X串并光纖收發應用。4個時間選擇模式的RGMⅡ接口。超低功耗,只有0.75W。內部只要2種電源(2.5V和1.2V),I/O接口為3.3V。
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的必修課程之一,它由多門學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討和研究以及使用醫學影像設備對人體進行檢查的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技術。本門課程主要包括:X線檢查技術、數字X線檢查技術、超聲檢查技術、影像核醫學檢查技術等,既包含部分醫學內容也包含物理、化學內容,是檢查疾病重要手段,在臨床醫學領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建立
《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的教學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課程組建立的“預習式臨床見習-理論―實訓-實習”四位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將教、學、做加以融合,學生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在反復訓練中得以加強,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在上述4個環節中得到提高。具體內容如下:
1.1預習式臨床見習:在普專影像技術專業學生開課的第二學年第一學期,將本專業學生分組去附屬醫院影像科室,進行臨床觀摩見習,提前接觸影像設備,提前接觸病人。見習半年后于第二學期初,開始課堂講授影像檢查技術的理論內容,完成了“先看后學再練習”的第一步,為下一步理論學習做好鋪墊。此教學方法我們稱之為“預習式臨床見習”。
1.2理論教學:采用現代的教育理念,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理論教學為主線,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觀察和獨立思考的環境。充分利用附屬醫院及網絡中的各種影像臨床病例資源、多媒體教學片、電子圖片庫積極開展現代化教學。把部分理論課堂內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檢查室、MRI檢查室等科室去講授,實現“課堂與實訓地點一體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放射技士(師)考試所要求掌握的內容貫穿其中教育學論文,滲透考試的題型及知識點,以提高學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師)考試中的應試能力。
1.3實訓教學:改革實訓環節,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醫學教育的重要日標[1],專業實踐教學也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關鍵[2]。采用“模擬臨床實訓”的教學模式。影像實訓中心有2個專業多媒體教室,4個先進的閱片室,3個X線檢查技術實訓室分別安裝有2臺200mA、1臺500mA國產X線機,1個胃腸造影實訓室并配有1臺X-TV及1個示教室,1個CT實訓室等,為學生實踐訓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實訓教學采用“學生操作教師輔導式”、“學生自己操作”、“綜合設計性實訓”等教學方法。在課程學時安排上,適當增加實踐性教學學時,保障學生動手時間,強化學生動手能力[3]。在理論及實訓課程結束之前2個月,組織學生進行崗前強化培訓,培訓的重點是針對臨床上常見的醫學影像檢查操作方法,以縮短學生與畢業實習的距離。
1.4畢業實習:第三學年,將學生安排到省內、外46所二級甲等以上實習醫院進行畢業綜合實習,進一步掌握各種醫學影像檢查方法的操作,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培養高素質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體教學內容的改革
隨著醫學影像設備的不斷更新,數字化X線機、CT機、彩超現已普及到許多基層醫療機構,MRI也廣泛用于縣級醫院。針對臨床實際的發展變化,《醫學影像檢查技術》課程體系和知識摘要求掌握的內容貫穿其中、滲透考試的題型及知識點,實施“課證融合”以提高學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師)考試中的應試能力小論文。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上,建立了《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的六大教學模塊,即第一模塊:X線檢查技術:重點進行攝影和技術及造影技術教學;數字X線攝影技術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處理教學;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注重攝影和減影設備及造影器材的教學。第二模塊:CT檢查技術:重點講述CT成像原理和CT掃描技術。第三模塊:MRI檢查技術:重點講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掃描技術。第四模塊:影像核醫學檢查技術:重點講述核醫學成像原理和檢查技術。第五模塊:X線照片沖洗技術:重點講述照片人工沖洗技術、自動膠片沖洗技術和激光打印膠片技術及操作注意事項。第六模塊:放射診斷影像質量管理:著重從質量管理學的角度講述質量管理的意義。
3.四位一體教學考核內容的改革
采用“筆試+技能操作+平時作業+實踐報告”的綜合考評。實行嚴格的教考分離,通過測評,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技術能力。加大實踐考核的權重,使其考核總分值與理論考試成績持平。考核內容以臨床放射技士所應掌握的技術標準,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臨床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四位一體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
該課程組教師共20人,專職教師14人,兼職教師6人,專兼職教師比例7:3,“雙師型”比例占65%,專職教師中“雙師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其中4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10人,占50.0%,41-50歲的教師8人,占40.0%,50歲以上教師2人,占10.0%,教師后備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滿活力、富有創新精神和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梯隊。通過高級人才的引進,青藍工程的培養不斷提高師資教學質量,使師資隊伍具有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斷地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方法,利用現代科學發展的新觀點、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成果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達到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5.四位一體教學改革的體會
“預習式臨床見習-理論―實訓-實習”四位一體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教育學論文,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各種影像技術的操作技能,畢業即可實現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該教學模式時刻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融知識教育與職業資格考證為一體。教學中采取學校與附院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學校影像實訓中心及附屬醫院醫學影像科室的人力、設備等優勢,把部分理論課堂內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講授,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真實的學習場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時比設計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4:5(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56%),大大增加了實踐教學的比重,達到了突出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目的。經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改革后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社會輸送了大批理論水平扎實、技術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技能性畢業生。學生結業后能按教學大綱的內容要求,熟悉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獨立完成X線投照技術、CT檢查技術、照片沖洗及影像質量管理等技術,學生畢業后追蹤調查反饋均表明“學生的動手力強,基礎知識扎實”,普遍受到用人單位好評。教師隊伍建設得到提高,課程組教師進修3人次、又取得碩士學位2人,雙師比例達到100%。四位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體現了高職高專辦學特色,圍繞著職業能力的培養,強化技能訓練,為基層醫院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質技能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景玲.唐宇天.影響技能達標的元素及對策[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職醫學影像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職教論壇,2003,10:10-12.
教學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C-
0145-02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實驗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逐步地完成由學習者到實踐者的轉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進行探析。
一、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驗教學現狀
第一,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多,時間短。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2年,學生既要學習醫學影像課程如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等,又要學習影像技術課程如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影像電子學技術等,總共30多門課程。理論課學時多,實驗教學學時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基本上是采取“滿堂灌”的方式。第二,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驗設備比較昂貴,專業性強,實驗室購置專業設備多為單臺套購置,如B超、X線機等,部分學生沒有操作機會。第三,高校不斷擴招,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實驗設備的補充跟不上學生人數的增長,人均實驗面積少。在教師進行實驗指導時,出現因人數多造成實驗室擁擠,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看清實驗演示的現象。
二、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必要性、作用與意義
以前,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實驗課的時間由教務處統一安排,以專業劃分的自然班為單位進入實驗室,實驗內容、實驗項目統一確定,學生沒有太多的選擇,按照實驗要求和步驟完成,缺少發揮的空間,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無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是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醫學影像技術是技能性很強的專業,采用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無法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必須實施開放式的實驗教學。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具有以下作用與意義。第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創造性人才。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選擇感興趣的實驗內容、課題或設想進行驗證、探索。它將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不僅對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視野,逐步提高學生對實驗研究中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創新能力,有利于培養創造性的人才。第二,對師資建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選擇實驗內容的空間越大,在設計實驗方案、進行開放實驗中就會發現更多更深更廣泛的問題。這就要求實驗師資隊伍(教師、實驗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掌握更多的新知識,經常參與實驗課題的開發研究工作,調整教學方法。實驗教學向分層次、多元化教學發展,向能力素質教育轉變。第三,有利于提高現有設備的使用效率。開放式實驗教學必然要求實驗室開放,開放時間長、內容多。有些設備不受空間、時間和課程的限制,這將會極大地提高現有設備的利用效率。在目前儀器設備不足的情況下,應確保實驗教學質量,發掘實驗室的潛力,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真正地實現開放使用和資源共享。
三、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實施
(一)制定實驗開放管理制度。為了更好地推動開放式實驗教學的開展,確保開放實驗教學順利進行,必須從學校實際出發,以滿足《高等教育法》的具體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規章制度,規范開放式實驗教學的管理。一是健全實訓中心管理制度。目前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已成立醫學影像實訓中心,實行實訓中心主任負責制,每個中心有多名實驗員進行管理。二是制定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文件。制定《開放實驗教學管理暫行辦法》、《開放實驗教學的儀器設備管理辦法》、《開放實驗室安全制度》、《開放實驗室預約辦法》、《實驗教學的儀器設備管理制度》。三是制定支持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激勵政策。要確保開放實驗教學順利進行,必須調動實驗人員的積極性,按實驗教學的工作量計算課酬。對實驗室管理實行流值班。
(二)修改和補充實驗教學內容,改革實驗教學項目,提高創新性項目的比重。目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實驗項目絕大部分是專業基礎性實驗,包括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基本操作技術訓練等,綜合性和設計性的項目較少,實驗項目缺乏創新性,學生實驗的積極性不能被有效激發。針對這種狀況,在實驗教學內容的安排方面,盡量做到在基礎實驗上,改革實驗教學項目,開放實驗教學的內容應該比常規實驗教學的內容更新穎、層次更高、形式更靈活,提高創新性項目比重,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逐步提高實驗教學層次。例如,在醫學物理課程實驗測定液體粘滯系數中,按照實驗要求只用掌握奧氏粘度計測定液體粘滯系數的原理和方法。這個實驗屬于專業基礎性實驗,實驗的步驟也很簡單,學生很容易操作,學生實驗積極性不高。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實驗的積極性,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增大了難度。將這個實驗擴展為掌握奧氏粘度計和沉降法測定液體粘滯系數的原理和方法并比較兩種測量法的優缺點,分析誤差來源,探討如何進行誤差處理。學生通過實驗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把基本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驗中,強化了專業知識理論的理解和實驗基礎。在完成這些實驗的基礎上,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進一步加大實驗的難度,即討論液體粘度的大小與溫度的關系。粘度的大小取決于液體的性質與溫度,溫度升高,粘度將迅速減小。測定液體在不同溫度的粘度有很大的實際意義。讓學生繼續研究變溫粘滯系數測量與分析。實驗室提供例蓖麻油,在室溫附近溫度改變,粘滯系數改變情況下分析,欲準確測量液體的粘度,必須精確控制液體溫度。通過修改和補充實驗教學內容,改革實驗教學項目,激發學生實驗的積極性。
(三)與學生畢業論文相結合,讓學生進行設計研究型實驗。由教師根據學科最新發展動態,擬定畢業論文題目,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選定畢業論文題目,進行設計研究型實驗。設計研究型實驗主要對高年級學生開放,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組建課題小組,查閱相關資料,制訂實驗方案;學生利用學校實驗室開展科研實踐,由學生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形成畢業論文。每年向高年級學生公布畢業論文題目,讓學生選擇。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曾經公布的題目有:計算機輔助診斷超聲內鏡圖像在胰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解剖影像學研究及相關治療的系統評價、頸椎融合與非融合術后鄰近節段退變的臨床研究、基于CT圖像的腎上腺三維重構研究、腰椎穩定性與腰背肌退變相關性的研究、股骨頭壞死DSA血管形態和平片骨質硬化的相關性、雙源CT評價索拉非尼影響兔VX2肝癌血管生成的實驗研究、小兒病毒性腦炎頭顱CT與MRI的比較、超聲彈性成像評價肝臟射頻消融范圍的研究、腦白質疏松癥MR圖像病變區域分割方法研究及量化分析,等等,共有30多項。此外,學生可以自己開發一些研究項目進行設計研究。這種方式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學生有一定的壓力,同時課題是由學生自己選擇,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對培養具有較高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志偉,張田梅.構建多層次、模塊化、開放式的實驗教學體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5)
[2]陳華,劉官元.大學物理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09(5)
近年來,我國經濟雖然取得飛速發展,但人民群眾總體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現有醫療衛生體制的影響,診療費用仍是患者選擇醫療服務時的重要參考因素。與其他影像檢查(CT、MRI等)相比,超聲診斷的損傷性小、電離輻射輕、性能價格比最優,得到大多數患者的青睞,在臨床疾病診療和預防保健工作中被廣泛使用。然而,由于價格相對低廉,程序相對簡便,使得超聲診斷過度醫療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與CT和MRI等技術有所不同,超聲影像診斷由人工控制檢查速度,即使儀器成像速度再高,單位時間內的工作效率也仍由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決定n;準確無誤的診斷涉及到多方面的醫學知識,要求醫務人員對多學科信息綜合分析,從多角度集思廣益、開拓思路,得出正確結論。因此,超聲影像診斷對人員素質、人員數量的依賴性極大。為有效應對超聲科室不斷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進先進的超聲診斷設備外,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超聲診斷醫務人員已成為必然選擇和當務之急。
1.2新型超聲診療技術層出不窮,應用難度加大
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發展,現代超聲診斷技術的難易度已出現明顯的二極化態勢。部分較為容易掌握的常規或傳統診療超聲技術由一般超聲技術人員完成。部分已經成熟或標準化的超聲脫機分析和圖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強時相分析、三維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經過專門培訓的技師完成。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型超聲診療技術與日俱進。部分技術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顯得比較繁瑣、復雜和耗時,但在疑難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將起到關鍵性作用,推動超聲醫學不斷向前發展。這對超聲影像專業人才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協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國超聲影像專業隊伍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超聲影像專業人員隊伍主要由近年來逐漸增多的高等院校醫科畢業生和早期培養的超聲影像技術人員組成,前者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后者經過多年的實踐對傳統的超聲影像設備和診斷駕輕就熟。與國外醫師和技師互相配合不同,我國醫院單獨設立超聲科室,由醫師或技師獨自操作和診斷。這樣,病例采集與診斷之間銜接緊密,醫師可及時獲取信息,調整診斷思路,效率較高,短期內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聲影像人員雖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診斷,但對某一類疾病的了解不及臨床專業醫師。超聲科室的診斷性與技術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對超聲影像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識和技能兼備的超聲影像人員仍較為缺乏。
2.1“學院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不足
衛生部《關于醫技人員出具相關檢查診斷報告的批復》規定“出具影像、病理、超聲、心電圖等診斷性報告的,必須是經執業注冊的執業醫師”,超聲診斷專業隊伍正在朝著純醫師化方向轉型。我國超聲專業醫師的培養,已形成了本科(臨床醫療/醫學影像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規范化教育體制。影像專業的本科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雖會有短期實習,但多數畢業生缺乏臨床操作經驗,且沒有執業醫師資格、大型醫療器械上崗證等資質證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養周期才能完全勝任日常的臨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學制一般為3年,培養計劃大多是一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加2年的專業臨床學習,在此期間還需開展一定的科學研究工作,并完成畢業論文。在較有限的時間內,碩士研究生同時面臨著繼續深造、從事科研和就業的壓力。大部分碩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試、實驗、以及上,畢業后無法在實際崗位上看病問診,對疾病的認識多止于書本之上。這樣的教育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科研能力,但遠不能保證其臨床水平。
2.2部分在職人員知識基礎較為薄弱
目前在崗的經驗豐富的超聲影像醫務人員大多并未接受過專業相關的高等教育。這部分人員具有大量實踐操作經驗,在“學院型”超聲診斷人才初入崗位之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國范圍來說,其學歷構成水平仍以專科為主。雖然部分人員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進修、函授教育,因在崗學習時間有限、系統性不強,部分醫院或醫務人員自身甚至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而敷衍了事,難以彌補其較為薄弱的綜合素質。如今很多大型醫院引進了先進的影像設備,由于操作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原因,許多檢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甚至閑置;據有關資料顯示,高尖端的設備只發揮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達到50%嘲。
3超聲影像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3.1豐富教學形式,重視實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a)0021-01
電影是一門藝術化的技術,也是一門技術化的藝術,能夠采用特有的技術處理手段,藝術的表達導演的一些想法,因此,電影的表達也離不開技術的支撐。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電影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并且已經基本取代了傳統的膠片電影技術市場。
本論文主要結合數字電影技術,詳細分析現有的數字電影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基于數字電影技術的數字電影系統,以期能夠為數字電影技術的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的技術應用模式,并以此和廣大同行分享。
1 數字電影技術分析
1.1 數字電影技術概述
數字電影,顧名思義,是和計算機相結合起來的一種電影技術,目前,數字電影技術,主要是指以數字設備實現的攝像、存儲,并通過數字設備實現電影內容的傳輸傳送,最后經過專業設備將數字信號還原成影像信號并進行播放。
傳統的電影攝制是將影像信號攝錄在膠片上,這種電影技術具有分辨率大、信息量大的優勢,但是由于膠片不易保存和傳輸,因此對于電影的傳輸普及帶來不便;而數字電影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目前數字電影基本上都是采用高清攝像機直接獲取高清質量的數字影像,也可以采用膠片拍攝電影,在后期將膠片掃描為數字信號。
數字電影技術的發展,大大推動了電影技術的普及和大眾化應用,這得益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電影技術最主要還是指的電影攝制的數字化,以及所需配套的數字化制作、數字化放映等設備的應用。
1.2 數字電影技術發展應用現狀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好萊塢一大批震驚世界的電影,無不采用了數字電影合成技術,例如《星球大戰》、《泰坦尼克號》、《黑客帝國》等等,讓觀眾感受到了傳統膠片電影所無法實現的視覺感官感受。目前全球數字電影的制作已經超過了幾千部,主要以歐美國家為主。我國的數字電影技術發展也很快,已經建立的全亞洲最大的數字電影技術中心,以及數字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一系列技術應用也有很大的提升,這些都表明我國數字化電影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進步,但主要應用設備還是大量的依賴進口或合資生產。
另一方面,數字電影的發展,必然也推動了數字放映設備的建設。目前,全球數字電影銀幕數達到7萬多塊,我國城市影院建設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銀幕數從2002年的1845塊增加到了現有的13118塊,其中2K數字銀幕超過1.2萬塊,主流院線影院基本全面實現數字化放映。
近兩年來,數字中間片(DI)技術成為世界電影行業最引人關注的話題之一。所謂數字中間片技術,一般是指整個后期制作都在數字平臺上進行。數字中間片技術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為了開發傳統工藝難以實現甚至無法實現的功能,從而取得更靈活、更豐富的創作手段;二是為了提高影片質量,降低制作成本。數字中間片工藝主要有膠片掃描(膠轉數)、套底、調色、特效和修飾、制作字幕、數字母版制作和膠片記錄(數轉膠)等。出于技術和成本的原因,目前的數字中間片技術大多還是基于2K分辨率的,屬于一種折中的解決方案,僅能滿足DCI中的低檔要求。目前,數字中間片的實施與研究還主要集中在美、歐的一些發達國家,并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
2 數字電影系統設計探討
2.1 數字電影系統結構設計
相較于傳統的膠片電影技術,數字電影系統由于采用了數字技術,因而能夠很方便的實現數字化的攝制、存儲和傳輸,但是其前提是必須要能夠很好的解決圖像的實時傳輸存儲問題。為此,數字電影系統的基本結構可以設計由如下幾個部分構成。
(1)數字式圖像傳感器。
數字電影的攝制,首要解決的就是數字化拍攝的問題,為此可以采用數字式圖像傳感器,通過配合光學取景器,將鏡頭前的內容直接攝制并轉化為數字信號,傳輸給圖像處理單元。
(2)高速圖像處理單元。
高速圖像處理單元是實現數字電影的關鍵結構單元,在整個系統中處于類似CPU的角色,主要負責對數字圖像的編解碼、灰度處理、二值化處理,以及對數字信號的還原等處理,從而確保數字圖像的實時攝錄和編解碼。
(3)數字存儲器。
目前常用的數字存儲器通常都是硬盤,既能夠大幅降低數字電影系統的成本,同時又提高了數字電影存儲、傳輸的兼容性,有利于數字電影的普及推廣和傳輸應用。
(4)交互數字單元。
交互數字單元主要是負責實現數字電影的互動及特效等場景的二次編輯加工,其內含基于DSP單片機的編輯器能夠很方便的實現對音頻信號的加工,以及對色彩、亮度等視頻信號的編輯和調整,極大的豐富了數字電影的加工手段和方式。
2.2 數字電影配套系統分析
數字電影要實現大規模的推廣和應用,不僅僅需要數字電影攝錄設備,不是只依靠高清數字攝像機就能夠實現數字電影技術的普及應用的,對于數字電影相配套的系統,也必須要大力發展,才能夠最終推動整個數字電影系統的不斷發展和應用。
數字電影系統處理需要數字化攝錄設備,還必須配套數字化編輯設備,數字化放映設備。數字化編輯設備目前主要集中的數字化平臺的應用,包括對膠片影像的掃描,數字影像的再加工等內容;數字化放映設備則主要包括數字電影的立體式放映及多感交互式互動系統,目前國外已經發展到4D立體式放映系統,能夠很好的實現數字電影的多感交互放映。
3 結語
數字電影技術是電影技術發展的里程碑,它實現了過去傳統無法實現的一些創作,更為重要的是,數字電影技術的出現,使得個人創作電影成為了可能,只要擁有一臺數字電影設備,以及具備編輯修改的多媒體系統,就能夠實現數字電影的創作,這對于電影藝術的大眾化普及是具有深遠影響的。目前數字影院發展態勢蓬勃,使得數字電影技術有了很大的應用空間。本論文簡要探討了數字電影技術及其系統的設計,對于數字電影技術的普及發展和提高,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都具有較好的指導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犀禾.虛擬現實主義和后電影理論—— 數字時代的電影制作和電影觀念[J].當代電影,2001(2):23-24.
中圖分類號:TU761.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近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對材料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單質材料很難滿足性能的綜合要求和高指標要求。因此復合材料憑借其優良的性能得到了廣泛的開發和利用,成為了很多行業的優選關鍵材料。為了保證工程的質量必須要保證使用的復合材料的質量,這給復合材料的無損檢驗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無損檢驗技術也就成為了復合材料能否更多的被廣泛應用的關鍵,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復合材料的無損檢測技術有很多種,其中,射線檢測是比較重要的一種,射線檢測在工業產品的結構測量、缺陷監測和損傷評價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在現代復合材料的無損檢測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射線檢測法在復合材料無損檢測中的應用
X射線照相檢測法
這種檢測方法已經廣泛的應用于工業檢測領域,與現在的檢測技術來說,是應用比較早的檢測技術,是最傳統的無損檢測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在于,通過射線來穿過不同的材料,因為材料的性質不同,射線在經過材料時的衰減量也是不一樣的,從而射線的透射強度也是變化的,在膠片上就會呈現出明暗變化不同的影像,通過觀察這些影像得到檢測結果。針對X射線照相檢測法可以檢測到的材料的缺陷問題,傾向性的觀點是可以發現夾雜物、氣孔,而不能發現垂直于射線方向分布的脫粘和裂紋。X射線照相檢測法的優點是成本低,易操作;其局限性為效率低,缺陷(裂紋)的方位是決定性的,要求與射線平行。
2、X射線實時成像檢測法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對復合材料質量的更高要求,早期的檢測方法已經不再適用于材料的無損檢測,它的可靠性和效率都已經不再適用新的要求,X射線實時成像檢測法就是比傳統檢測方法更進一步的無損檢測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X射線的特性,即穿透物體的時候,會因為物體的吸收及散射的原因產生衰減,從而在熒光屏上通過特殊的圖像增強器會形成與物體內部想對應的圖像,然后在通過攝像設備把圖像轉化成視頻信號,然后輸出,通過計算機的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對輸出的視頻信號進行分析,從而得到結果。這種檢測法的優點就在于對材料的缺陷可以進行在線檢測,檢測結果自動生成,檢測效率較高。其缺點在于,
通過這種檢測方法得到的圖像樣品是層疊的影像,不利于觀看和分析,缺陷的影像也是累積的,而不是三維的空間影像信息。現在已經發展的主要成像系統有:數字實時成像系統、熒光屏成像系統、圖像增強器成像系統等。
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測法
此種檢測方法是起源于前面提到的第一種方法,與第一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區別在于采用的是圓錐狀射線,檢測原理在于通過準直設備將圓錐狀射線變成面狀或線狀掃描束,從而對射線穿過的物體的某一個斷面掃射,得到一個斷面的圖像,通過分析每一層斷面的圖像就可以得到詳細的檢測結果,達到檢測目的。
4、X射線斷層形貌成像檢測法
X射線斷層形貌成像檢測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樣品散射的空間探測來描述材料的內部特征,從而通過分析,得到檢測結果。這種檢測法是X射線散射和圖像成像的優點進行了結合的檢測法,可以對材料機械性能的關系、晶體的界面面貌組織,尺寸進行研究,并且可以對微觀的細小的損失進行分析。它具體的可以分為大、小角度X射線散射方法,大角度的X射線散射是無能量轉變的彈性散射,對結構比較小的分子和原子結構能夠快速反應。而小角度的X射線散射則是傳統的一種對膠體、生物和聚合物進行研究的工具,也可檢測纖維轉向。
5、X射線康普頓散射成像檢測法
康普頓散射成像檢測技術采用散射線成像,射線源與檢測器位于物體的同一側,其技術上的顯著特點是單側幾何布置。具有層析功能,一次可以得到多個截面的圖像,也可得到三維圖像。在理論上圖像的對比度可達到100%。其局限性為,由于康普頓散射成像檢測技術采用散射線成像,因此它主要適于低原子序數物質且位于近表面區厚度較小范圍內的缺陷檢測,通常它適宜檢驗的物體表層厚度區是:鋼約為3ram,鋁約為25ram,塑料和復合材料約為50ram。在應用時必須考慮基體材料和缺陷對射線的散射差別、檢驗要求的分辨力和成像時間。
6、中子射線照相檢測法
中子照相檢測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準直器將中子源發射出的中子束射到被檢驗的物體上,因為不同的物體對中子的衰減系數是不同的,所以檢測器記錄到的已經投射形成的中子束分布圖像就是不均勻的,通過分析這些圖像,就可以對物體內部的雜質和缺陷有清晰的了解,與以前的R或X射線不同的是,中子射線照相檢測法還可以對放射性的物質進行檢測,并且可以對金屬中的一些低原子序數物質進行檢驗,對同一元素的不相同的同位素也可以進行區分,這種檢測法的缺點在于,中子源的價格昂貴,所以檢測耗費就比較貴,中子的安全防護也是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已有多種射線檢測技術應用到復合材料無損檢測中,獲得了較好的結果,對復合材料制備過程的質量控制及其產品的質量評價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復合材料的使用可靠性,同時也為復合材料結構設計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隨著復合材料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新制備方法的應用,將會有越來越多性能優良的復合材料被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徐麗 張幸紅 韓杰才 航空航天復合材料無損檢測研究現狀(被引用 8 次)[期刊論文] 《材料導報》 2005年8期
[2]蘇新彥 韓焱 微波在無損檢測技術中應用 [會議論文]- 2005年全國射線檢測技術及加速器檢測設備和應用技術交流會
陣容豪華
作為國內醫學影像領域最具權威、規模最大的學術會議,本次大會的參會嘉賓陣容堪稱豪華。四川省衛生廳廳長沈驥,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戴建平,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以下簡稱“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副校長馮曉源,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兼盛京醫院院長郭啟勇,放射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徐克等出會。
出會的港澳臺及海外專家還包括中華臺北放射線分會理事長周宜宏、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創院及前院長梁馮令儀、美國放射學會前任主席Joseph K.T. Lee、印度放射與影像學會候任主席Rajesh Kapur、《Radiology》主編Herbert Y. Kressel等。
本屆放射學分會新任主任委員馮曉源在開幕詞中首先對參會嘉賓表示歡迎,他說:“回顧影像學的發展歷程,從普通的X線平片,到最新的后64排CT,從低場磁共振到超高場磁共振,影像設備不斷改進和完善,檢查技術和方法也不斷創新,放射診斷也從單一依靠形態變化進行診斷,發展成為集形態、功能、代謝、改變為一體的綜合診斷系統,我們每上一個臺階,都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觀念的更新。”
四川省衛生廳廳長沈驥在發言中表示,希望中國的醫院和專家多多支持國產醫療設備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普及,希望中國的醫療設備制造業像電器、汽車行業一樣,早日打一個翻身仗。
放射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盛京醫院院長郭啟勇代表學會,為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前神經放射科主任、美國神經放射學會主席徐志誠教授頒發“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榮譽會員”證書,以表彰他多年來對中美學術交流和中國放射學人才培養方面所做的杰出貢獻。
影像醫學應參與整個醫療過程
大會主席馮曉源做了第一個主題發言,題目為《影像醫學的發展和思考》。在演講中,馮曉源首先回顧了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歷程。
馮曉源說:“我預測十年以后的影像醫學的發展會以預測和預防為先導,以早期診斷為重點,為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康復醫學提供一切與健康有關的,以影像為基礎的生物學信息。它必須參與各種治療計劃的制訂,是各種治療計劃制訂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是預防治療和康復效果監測的重要手段。”
他同時還強調,目前影像醫學只是參與治療中的診斷這很小的一部分,事實上它應該參與整個治療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科才會壯大,才會真正成為整個臨床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馮曉源說。
他最后總結:影像醫學應更加貼近臨床的需要,將影像醫學的發展融入整個醫療過程;通過智能技術、圖像融合、移動通訊技術、綠色環保技術等技術創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變組織架構,將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診療組織;重視人才的全面發展,改革本學科醫生的培訓方式。
大會活動豐富多樣
2012中國醫學影像融合戰略研究高峰論壇、醫療器械產業創新與科技金融論壇等五個論壇與大會同期舉行。除了學術活動以外,本次大會還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比賽。
在蒙特利爾獲得
中國SCCT論壇的申辦權
采訪一開始,呂濱教授首先對國際心血管CT 協會的年會相關背景做了介紹:國際心血管CT 協會(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SCCT)是由歐美心血管CT 領域的知名專家發起、于2005 年在美國成立的。它是國際心血管CT 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機構。2006年召開了第1屆學術年會,到2013年的蒙特利爾會議,已經是第8屆了。
呂濱教授認為:“在地域分布上,SCCT年會覆蓋了除美國之外的加拿大、英國、日本、韓國、中東、南美、中國等在內的11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作為第11個區域性組織在2013年第一次加入;在周期上,每年召開一次學術年會,舉辦5到10次的專題培訓班;在內容上,充分地交流CT領域的最新學術研究進展、設備硬件進展、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公布,同時既有高端學術研討,也開設有基礎培訓項目。”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SCCT第8屆學術年會,有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775人參加,學術講座、論文交流超過250個,均超過了歷屆年會,可謂盛況空前。” 呂濱教授繼續介紹說,“盡管我是在中國區委員會成立后首次參加這個學術會議,但實際上這已經是我第5次參加SCCT年會了。每次參加這個會議,都感到有很多新收獲。但是,對于中國心血管CT醫生來說,本屆SCCT年會是特別值得記憶的。因為本次參會中國醫生歷年最多,超過25人,且均為國內各大醫院主任或該領域專家,每人均堅持在會場聽課交流,普遍對本屆會議反響良好,認為開闊了眼界、獲取了新知。”
呂濱教授詳細回顧說:“在7月13日晚上,中國代表團與GE醫療總部、本屆會議承辦方、SCCT協會辦公室和協會主席等,進行了專門的見面會和交流活動。參加的高層領導和專家包括我方的中華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李坤成教授、總醫院的楊立教授和我本人,以及GE醫療全球CT與分子成像的首席執行官(CEO)、本屆論壇主席Dr. Leipsic教授、SCCT現任主席Lesser教授等。那次見面活動不僅進行了學術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認識,更重要的是,我還代表中國醫生,向本屆年會和SCCT協會介紹了中國開展心血管CT的現狀、申請SCCT會員和申辦SCCT中國區論壇的情況。同時,承辦中國區論壇的申請,也得到了SCCT協會的認可和大力支持,并在當時就獲得了申辦權,定于2013年11月1至3日在北京召開首屆SCCT中國區心血管CT論壇。”
在國際學術講臺上
發出“我們的聲音”
在2013蒙特利爾SCCT年會上獲得SCCT中國區論壇的申辦授權,實際上只是呂濱教授等來自中國的專家、學者參加此次會議的使命之一。一個國家能否獲得這樣的授權,最大的因素取決于該國的學術實力。因此,在接下來的采訪中呂濱教授介紹說:SCCT年會是國際上有關心血管CT領域最高學術規格的交流平臺。年會匯聚了本領域的國際頂級專家,公布和發表最新的大型多中心循證醫學研究結果,展示最高端的新技術及臨床應用。2013年的熱點領域包括:亞毫西弗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T心肌灌注和血流儲備分數CT等。
談及對2013蒙特利爾SCCT年會的印象,呂濱教授感慨地說:“這屆年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采用了市場化運作模式,而且組織得井然有序、駕輕就熟。它的協會Logo及其形成的文化色彩無處不在;它的日程緊湊且層次清楚,既包含了高端的技術和學術前沿,又涵蓋了基礎讀片和技能培訓;既有‘大腕兒’之間面紅耳赤的激烈辯論,又有體現團隊精神的密切合作;既有‘慢條斯理’的講座,又有‘你爭我搶’的競猜。真是精彩紛呈、引人入勝。但無論怎么‘出新’,整個會議都是緊緊圍繞著一個主題——‘心血管CT的科學規范應用與學術交流’進行的……”
“非常榮幸的是,我在這次會議上受邀做了《中國CCTA現狀和FFR-CT臨床應用的報告》,受到與會專家的廣泛關注。中國不僅廣泛開展了CCTA技術,且每年以15%到20%的速度增長,最近開展了FFR-CT這項最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展示了我國的臨床實力,展現出了光明前景。”呂濱教授還介紹說,“很多人都知道,每年由SCCT協會現任主席所做的回顧性報告非常引人注目,Lesser教授所作報告提綱挈領地總結了最近一年的‘十大學術進展’和‘十大新技術’,另一位權威專家James Min教授所作的報告‘未來一年的最新科研和技術進展展望’,使人理清了思路,并指明了發展方向。”
呂濱教授充滿激情地說:“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科學突飛猛進、勇于爭先、立足創新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合作共贏、鼓勵參與與交流的時代,我們深感肩頭的責任與重負。我們是有人口優勢,但不能僅僅擁有‘例數’而沾沾自喜,更應該站在學術講臺上發出‘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設備一流,但我們卻缺乏原始創新的技術;我們有眾多病源資源,但缺乏對循證醫學研究模式的深刻理解,從而使我們的學術成果難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些因素,都是我們申辦SCCT中國區心血管CT論壇的初衷……”
在更廣泛的平臺上
展示我國的臨床實力
回顧起申辦SCCT中國區心血管CT論壇的過程,呂濱教授言語間顯得頗不輕松,他坦陳:“實際上,中國首次作為會員國加入SCCT,中間是經歷了嚴格的審核過程的。早在2012年7月,我們便開始進行委員會成立的籌備工作。當時國內知道SCCT的專家很少,我作為牽頭人之一,與總醫院的楊立教授一起提出成立國際區域委員會的建議,同時向國際組織遞交申請材料。經過SCCT國際委員會全體委員討論通過,并由SCCT主席審核、簽署,這才通過了中國區委員會的成立申請。”
呂濱教授詳細介紹說,截至目前,除美國以外共有11個國家和區域申請并成立了“國際區域委員會”,按成立的先后分別是歐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拉丁美洲、巴西、中東、英國、韓國、中國、以色列。區域委員會的職責是,以SCCT的名義開展學術交流和培訓屬地心血管CT工作人員。目前有68位中國內地醫生申請加入了SCCT,其中9位專家被暫時任命為委員會成員,主席是楊立教授,共同主席是呂濱教授。中國區委員會成立后,召開了首次委員會成員會議,明確了近期任務和操作規程,開通了學術交流網站,并于2013年11月1日至3日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心血管CT論壇。本著“關愛、規范、交流”的主題,首屆論壇按照SCCT要求,致力于學術交流和業務培訓,定向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授課,重點講述心血管CT領域科研和設備技術等最新進展,回顧該領域最重大的科研成果等;在論壇開幕的第二天,以4個分論壇形式,分別對心血管CT規范化應用、科研方向、基本教程和領先技術等,進行了充分交流。
呂濱教授進一步解釋說:“首屆國際心血管CT協會中國區論壇是SCCT在中國的分論壇,來自歐美及亞洲7個國家和地區的頂級專家,以及全國400余位心血管CT臨床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這場學術盛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和會議代表共同分享了學術與技術進步的成果,一起開拓并引領著中國心血管CT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和進步。”
關于首屆國際心血管CT協會中國區論壇的學科意義,呂濱教授進一步詮釋說:“早在2004年,以64排CT為標志,心血管CT成像成功應用于臨床,并迅速獲得了廣泛的推廣應用,基本解決了各種心血管病的解剖和部分功能診斷問題,SCCT于是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壯大,且逐步國際化。我們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更應該迎頭趕上。目前我國64排及以上檔次CT設備近1800臺,并且正以15%至20%的年增長速度發展,設備擁有量和臨床病例數已經列世界第二位,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在‘量’的問題上就會居于世界首位。但是,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學術影響力不足、話語權不夠,高端的論文等學術成果罕見,這與我們的‘量’是極不匹配的;所以,這個論壇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相關領域的同仁,能夠在更多、更廣泛的平臺上展示我國的臨床實力;也就是說,我們又多了一個展示與交流的良好平臺!”
在更廣闊的視野中
認識我們的差距
采訪前記者了解到,呂濱教授曾于1995年在我國最早應用電子束CT 做心血管病的檢查, 完成了“正常國人電子束CT心血管徑線和功能值”等基礎性工作。這些工作完成后距今已近20年,我國學界對心血管CT的認識和應用水平也有了極大的提高,那么,就近年來國際心血管CT臨床應用的發展現狀而言,我國心血管CT應用方面與國際水平相比,都有哪些優勢與差距?
對此問題,呂濱教授首先回顧說:“1972年,英國科學家Hounsfield和Cormack教授首先將CT應用于臨床,并因此獲得197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1984年,隨著電子束CT的發明,CT開始應用于心臟檢查,這是全世界最早應用于心臟檢查的CT設備。20世紀80和90年代,CT被廣泛應用于冠狀動脈鈣化病變的檢查。2004年,64排CT的發明是CT冠脈成像技術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飛躍,隨后該技術相對成熟,并得到了真正的廣泛推廣。2005年,國際心血管CT協會在美國成立,為同行間進行學術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近10年間,全球心血管CT發展迅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擁有最先進設備;第二,開展了大規模的多中心循證醫學研究;第三,權威專家共識、指南的。這期間論文數量不斷增加,引領著國際心血管CT的發展潮流。”
呂濱教授繼續介紹說:“我們國內心血管CT成像技術在2004年之后基本實現與國際同步,但應用水平有一定的局限。與國際同行相比,我們的優勢主要在于,首先是硬件設備與國際同步發展。從2002年開始,國內開始陸續引進4排、8排、16排CT等,2004年的64排CT,以及2007年引進的雙源CT,標志著CT技術開始應用于心血管各領域,包括冠狀動脈、肺血管、主動脈、先心病等,積累了相應經驗。其次是臨床經驗與其他診療技術同步發展。我國病例多、資源豐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CABG)等技術均普遍開展起來。臨床需求的持續增加,為心臟CT檢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但我們在擁有這些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差距”,呂濱教授強調說,“我們的差距目前主要表現在臨床診斷經驗不足、循證醫學研究不夠、與國際交流不足此三大問題。目前,國際上有SCCT,亞洲有‘亞洲心血管影像協會(ASCI)’,鄰國日本和韓國等均有心血管影像分會等學術組織;而我們的論文數量、質量與之相比有一定差距。所以,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反觀自身,我們就能清晰地認識到,未來中國心血管影像學的發展目標是,加強與臨床的結合與合作,融入國際組織,跟上學科發展,不斷縮小我們與國際間的差距……”
胎兒腎積水是一種常見的胎兒形態學異常,若為病理性腎積水,出生后集合系統分離不能復原,將對新生兒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威脅,給患兒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地負擔,因此,及早的對胎兒腎積水的可復性作出正確的診斷及新生兒行及時有效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唯一能診斷胎兒先天畸形的手段,我們利用超聲影像對集合系統分離大于10mm的胎兒進行追蹤及隨訪,明確胎兒腎積水的可復性判定,并對患兒手術治療進行超聲引導,尋找適合新生兒腎積水外科手術的指證,現資料如下:
1.對象方法:
1.1對象:
本材料數據來源均為本院門診及病房晚孕30周以上胎兒及本院新生兒,均為單胎,其中胎兒研究共50例,新生兒研究共12例,在行常規檢查中隨機產生,并確定胎兒及新生兒均集合系統分離10mm及其以上,均對此50例胎兒在產后進行嚴密隨訪,確定胎兒及新生兒無其他畸形。
1.2設備:
使用儀器為Philipsiu22。
1.3方法:
本研究使用超聲頻率為3.5MHz與2.5MHz,沿脊柱兩側掃查,發現腎積水現象,并于第一次檢查后一小時,一天,一周,產前一月,產前當天,產后當天及產后兩月新生兒進行追蹤觀察,記錄數據及現象,并對進行手術的新生兒進行超聲觀測,本次研究操作均一人完成。
2、結果(n=50)
結果顯示,此50例胎兒中,38例胎兒腎臟集合系統分離≤16mm,在產后兩月內腎積水消失;12例胎兒腎臟集合系統分離≥20mm,在產后兩月內腎積水未消失,其中8例在產后兩月內行手術,預后良好,4例在產后兩月內未行手術,預后差。
集合系統分離
≤16mm
≥20mm
例數
38
12
轉歸
產后兩月內腎積水消失
8
(產后兩月內積水未消失)(產后兩月內手術)
4
實施背景
是進一步提高專業資源應用管理水平的需要
專業資源是從一線數據逐步提煉的系統性資源,是企業決策的依據,是一個企業軟實力的直接體現。自2008年河北省電力公司開展班、站、中心標準化建設以來,滄州供電公司以5S管理為指引,以凡事有據可查為要求,全面開展資源基礎管理,形成了紙質資料三級目錄管理和電子資料的四級目錄管理模式。在資源管理的過程中,一線作為直接接觸電網和設備、直接面對客戶的最基礎的執行層,是積累、提供基礎數據和統計資料的關鍵環節。
滄州供電公司共有包括生產、營銷、后勤、集體企業、縣供電公司等在內的一線員工5160名,約占員工總人數的68.855%,擔負著滄州境內的電網建設、設備維護、營銷服務等任務。針對現場發生的典型問題或多發性問題,從一線開始,就存在分析不足的情況,造成部分實踐經驗得不到有效的總結提煉,使問題仍處于淺顯的整理階段。而實踐經驗,也大多通過員工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和師教徒學的方式流傳,造成資源共享不到位,經驗流失等情況。
是進一步提高員工隊伍綜合素質的需要
全面加強隊伍建設是國家電網公司的戰略保障“三個建設”重要內容之一,國家電網公司將提高全員素質作為“三個建設”的根本著力點。2012年,河北省電力公司全面開展“三集五大”體系建設,對生產、經營、管理各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滄州供電公司在河北省電力公司的帶領下,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把每位員工看成一座金山,搭建多方位的平臺,激發員工潛能,增強隊伍素質,優化隊伍結構,為建設“一強三優”現代公司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實現企業與員工共發展、共提高。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滄州供電公司立足于企業發展實際和員工隊伍建設現狀,自2009年起,率先在檢修試驗工區(原修試所)開始實施此項管理創新,繼而推廣到整個生產專業工區,直至全公司系統。經過三年來的實踐、總結、再實踐,在全局范圍形成了以“四級”提煉為主線的專業管理資源精品庫創新實踐,有效促進了企業管理水平特別是專業管理水平和員工綜合素質的雙提升。
內涵和做法
內涵
滄州供電公司自2009年起,逐步創建和完善了以“四級”提煉為主線,以“三大保障機制”為實施推動力的專業管理資源精品庫工程,并在實施中不斷完善提升,逐步激發員工熱情,凝聚了員工智慧,為企業創建了專業管理資源精品庫。
(1)“四級提煉”方式:一級提煉,第一手數據資料“庫里存”,將日常作業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消缺的經驗、設備的異常處理等進行整合,匯編成集,以便查找學習;二級提煉,勤梳理、數據分析“查弱點”,運用統計工具,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對癥下藥,完善管理缺陷;三級提煉,跨專業、綜合分析“治雜癥”,通過多專業的合力協作,在分析問題的同時,固化專業協作成果;四級提煉,搭建橋梁、論文交流“走出去”,通過進一步深耕細作,撰寫論文,在國內外技術學刊中交流共享。
(2)“三大保障機制”:“零門檻”機制,確保每一個經驗都能納入精品庫;“全員參與”機制,確保每位員工的經驗都能落地,形成文字;“三給”機制,通過給實惠、給面子、給權利,激發員工創造活力。
主要做法
(1)一級提煉,第一手數據資料“庫里存”。隨著電網的不斷跨越式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近年來,滄州供電公司招聘了大批本科及以上的技術型員工,以提高企業人才結構層次。隨著新進人員不斷增加,為人員素質隊伍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打造“專業管理資源精品庫”的雛形漸漸顯現。新進人員具備理論水平高、現場經驗少、接受能力強等特點,滄州供電公司針對這一系列特點,進行研討,確立“直觀、易懂、好學”的方向,進行經驗做法的第一級提煉。滄州供電公司擁有良好的專業管理基礎,多年積累缺陷分析卡、廠家跟蹤卡、客戶服務示范等數據資料,第一級提煉,主要針對已有資源的匯編、整合。通過分類整理,形成了20余個專業、近百余類文字及影像資料,初步建成資源庫。作為源于一線、用于一線的自編教材,圖文并茂的形式,結合現場實際的講解,在員工自我學習、培訓交流中,漸漸占主導地位。
最初涌現的開關檢修專業二維維護手冊,突出了簡單有效的核心。該手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分類收集現場設備的照片,并由專業技術人員用文字在圖片中注明關鍵檢修位置和注意事項,使未到現場的員工提前接受形象的認知,方便其迅速進入工作角色。
資料的提煉不僅是員工提供有力的學習教材,更重要的是與其他管理工作相輔相成。例如,電氣試驗專業紅外缺陷匯編,對2006年以來的紅外缺陷情況進行匯總分類,統計發現,80%以上的過熱缺陷均發生在一次設備接頭部分,為專業人員提供了有力的數據。為切實解決這一難題,一線員工集思廣益,創新研制可遙視“接頭過熱熒光報警器”,大大提高了一次設備溫度監測水平。該成果在申報專利的同時,獲得河北省電力公司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2)二級提煉,勤梳理、數據分析“查弱點”。成立專業數據分析小組。在匯編過程中,員工通過分類整理,對設備狀況、電網運行規律、客戶服務關鍵環節有了深刻的認識。隨著人員素質的不斷提升,數據的簡單整理、匯編成為了分析的基礎,滄州供電公司充分發揮專業部室牽頭作用,專業部室是基于一線的升華,在原始數據處理中,更具有專業管理的方向和指導意義。共成立包括規劃、基建、生產、營銷、農電等在內的10個數據分析小組,建立月例會制度,每月通過開展分析會,以查找問題處理薄弱環節、提高專業管理水平為出發點,進行一次針對典型、多發事件為關注焦點的專業分析。
二級提煉,是在一級匯編基礎上,也是對數據匯總的結果應用。例如,缺陷管理中,滄州供電公司已累計多個專業的消缺跟蹤卡,對單一的缺陷處理過程進行簡單的記錄,基于消缺跟蹤卡匯編整理,二次檢修專業進行再提煉,形成消缺經驗交流手冊,該手冊按照保護類、二次回路類、綜自類等進行歸類。另形成開關檢修專業一次設備缺陷庫、變壓器檢修專業110千伏及以上電容式套管部件檢修實用手冊、95598客服專業典型案例分析錄音示范等近百萬字的影像文字資料。
(3)三級提煉,跨專業、綜合分析“治雜癥”。二級專業的提煉,促成了各專業技術骨干對于常見問題、疑難問題的關注和處理,在此基礎上,逐漸發現有部分問題,需專業間的合作才能解決。基于此,采取打破專業數據分析小組的模式,開展以季度為周期的綜合分析會。
為滿足課題研究中,查找資料、數據分析、構建模型等多方面的需求,提出“1+N”機制,“1”是指,指定1名課題所屬專業的骨干力量作為總負責人,由其采取自由組隊的形式,集合“N”個專業的技術骨干成立團隊。該機制促成了多專業、多層次的團隊協作,激活員工發散性思維,創建多方位、多角度協作的平臺。變壓器專業課題——“真空注油人工停注準確度低”的解決,團隊中的保護專業成員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瓦斯繼電器中干簧管原理的應用,實現了真空注油自動停注。
(4)四級提煉,搭建橋梁、論文交流“走出去”。在跨專業分析的基礎上,員工的智慧和熱情得到充分的發揮,分析、總結、提煉的水平逐步提升,為持續推動員工凝聚智慧、提煉經驗,滄州供電公司建立“論文”評選機制,以更高的層次和要求,鼓勵員工動腦思考、動手寫作、動嘴講解,提升員工總結思考問題、分析歸納、探索規律的能力。
①論文評選程序。以年度為周期,每年12月前,面向全體員工收集優秀現場工作論文。論文涉及范圍:現場消缺經驗,事故處理分析、處理客戶難題,新型方法、工具的研制和使用,缺陷統計、分析等,與工作現場相關的主題。
成立專家組:由滄州供電公司各專業部室及基層單位技術骨干組成分專業的論文評價小組。
規定優秀論文的充要條件,明確鼓勵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優秀論文的必要條件是“以實際工作已解決的技術難題為基本方向”。充分條件是“實際難題描述清楚、分析思路清晰、判斷準確,解決辦法安全可靠、科學合理,歸納推理論據充分、邏輯嚴謹”。二是優秀論文評選結果納入“公司-車間-班組”三個層面的對標指標主要內容,公司擇優編發優秀論文刊物,推薦優秀論文在公開技術刊物發表。三是優秀論文作為全員專題培訓師活動課題,由作者在本專業實施授課培訓。
論文評選。論文評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專業主管初選,由各專業組自行初步篩選所上報論文的質量,對于論題較好但內容欠缺的,告知作者進行修改,原則上本階段論文篩除率不高于10%;第二階段,專家組初審,針對修改后的論文,由專家組進行第一次審核,審核內容包括論文的格式、深度、科學性、創新性、現場性、可行性等6個方面,原則上本階段論文篩除率不低于20%;第三階段,專家組終審,針對再次修改的論文,專家組進行最終審核,為保證論文評選的嚴格性和優秀性,最終以所上報論文總數的50%-60%之間的比例選拔優秀現場工作論文。
②匯編優秀論文集。滄州供電公司于每年1月10日前,完成優秀論文的修編,并形成《滄州供電公司論文選集》,在全公司范圍內發行共享。在“部室-基層單位-班組”三個層面,也各自形成論文集,公司統一進行編印。以檢修試驗工區為例,該工區在修編《檢修試驗工區論文集》的同時,下屬的15個班組均編印了各自的論文集,同時建立了月刊發行制度。為員工搭建更廣闊的交流共享平臺,在評選優秀論文的過程中,滄州供電公司與《高電壓技術》《河北電力技術》《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等國內外學術雜志建立供稿關系。
從最初簡單的匯編,到系統的教材編寫,逐步發展到對設備管理的跨專業全面分析,四級提煉層層深入,最終提煉為技術性強、含金量高的論文,滄州供電公司“專業管理資源精品庫”漸趨完備。
(4)“三大保障機制”確保專業管理資源精品庫“精益求精”。
①“零門檻”機制。在“四級提煉”過程中,為確保每一項經驗都能進入專業管理資源精品庫,滄州供電公司通過不設門檻值的形式,宣傳工人也能寫論文,鼓勵員工積極查閱資料、回憶總結,把撰寫論文作為學習提高專業技能的手段。例如,檢修試驗工區變電檢修一班員工趙志廉,作為變壓器套管的專家,在“零門檻”機制下,該員工積極提煉套管方面的多年經驗,形成了《110千伏及以上電容式套管部件檢修實用手冊》,作為四級提煉的精品,已成為班組培訓、專業學習的第一手素材。
②“全員參與”機制。員工是企業寶貴的資源,為充分挖掘每位員工的潛能,滄州供電公司建立“全員”參與機制,推出對抗賽、積分賽、擂臺賽等多元化的平臺,為每位員工量身定做一個展示的平臺。通過分專業開展編寫工作,側重現場消缺經驗、故障分析、典型安全措施等方面,以半年為周期、分專業進行整合,遴選精品成冊,目前收稿3840篇,精選826篇形成《變壓器論文集》《高壓論文集》《綜自論文集》《變電運行論文集》《稽查信息論文集》等近40套冊子,對于有參考價值的論文,公司與國內公開刊物建立供稿渠道,僅2012年發表百余篇。
③“三給”機制。滄州供電公司以“三給”政策搭建全員參與的平臺。“給實惠”,對于上報的論文、形成的精品資源,只要能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不管大小,一經上報均給予獎勵,同時按照評選的結果,按照“公司級-工區級-班組級”不同等級給予階梯式獎勵。“給面子”,重視員工首創權與署名權,每季度一次資源信息,資源提供人、材料撰寫人均作為主創人員署名,讓員工面子有光,切實感受被認可、受重視。“給權利”,從人、財、物三個方面給予課題主創人最大限度的權利,通過建平臺、搭架子、定資金,讓員工不但敢想,而且能干成,充分挖掘員工中蘊含的專業管理資源。例如檢修試驗工區電氣試驗一班的57歲沈榮順老師傅,在“給權利”的機制下,將柔性均壓罩可行性的研究從思想變為了現實,并最終取得成功。
實施效果
提高了專業資源應用管理水平
通過建立“四級提煉”機制,有效地將一線員工的實踐經驗和技能傳承下來的同時,從專業角度使資源得到了升華,逐步創建了專業管理資源精品庫。目前,公司已自主編寫完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叢書及影像資料,計九百萬字;從實踐、總結、提煉、再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專業管理資源管理的系統機制,提升了公司專業資源管理的水平。在此過程中,通過建立多元化的平臺,使每位員工參與其中,使其切身體會到了企業主人翁的地位,體會到成就感、自豪感、被尊重感,工作熱情和創造潛力得到充分挖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濃厚氛圍。
促進企業品牌形象提升
專業系列管理資源庫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使人才和知識形成了雙向資源的相互促進,與此同時,也為企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由公司生產一線員工編寫、展現現場工作經驗的《高壓開關設備檢修維護技術》已由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發行,首印3000冊,成為了全國電力行業共享的專業資源。
2012年7月5日,河北省電力公司在滄州供電公司召開以“凝聚一線員工智慧,深化員工崗位創新”為主題的現場交流會,滄州公司作了職工技術創新典型發言,公司檢修試驗工區作《變壓器班論文集》《變壓器跨專業綜合分析匯編》經驗介紹,變電檢修一班班長候向宏作了《變壓器有載調壓開關缺陷對直流電阻測試結果影響的技術分析及處理對策》介紹,變電檢修一班趙志廉作了《東河站1號主變直流電阻超標缺陷分析》經驗匯報。省公司工會主席趙社宏、副總經理邢晨及各單位主管領導共計80余人參加了現場會,與會人員對滄州供電公司做法給予高度評價。
2012年9月,全國總工會在河北省電力公司召開班組建設研討現場會,班組建設成為省公司的品牌建設名片,滄州供電公司“四級提煉”成果——論文集精選,作為反映員工智慧結晶的代表,提升了河北省電力公司的企業形象,得到了全國總工會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員工能力素質全面提升
在逐步提煉專業管理資源的同時,員工需要查閱大量資料,無形中為員工創造了自學的大環境。同時,人才的不斷培養和素質的不斷提升,更促進了儲備資源的持續優化。提煉的資源也成為員工日常工作、學習的好幫手,是“全員培訓師”活動中最常用的教材,使員工的學習更便捷、更系統、更全面,特別是新員工用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學到老師傅多年積累的經驗,有效縮短了員工成長成才的道路。創建三年以來,員工的職業素養、業務技能和崗位業績有了明顯提升,一大批青年員工快速成長為技術骨干,其中檢修試驗工區王偉、李樹成、計量部張峰等9名青年骨干走上了公司中層領導干部崗位。僅2012年,在河北省電力公司職工技能運動會的10項專業技能大賽中,滄州供電公司取得3項團體第一名,3項團體第二名,2項團體第三名,5項個人第一名;被評為“河北省電力公司2012年度職工技能運動會先進單位”稱號。檢修試驗工區電氣試驗三班獲得2012年度國家電網公司班組建設標桿班組榮譽稱號。
推進公司上下形成創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