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4 09:10: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設計藝術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恰逢觀賞了一場設計展覽,一如會了老友一般,竟有了創作的沖動和對于生命的感悟。設計于我的個中含義更象是大腦思維的一面鏡子,反射出我思想里一些光輝而閃爍的東西。有些想法雖未付諸筆端,卻也讓我對生命和自身有了一份認識和感動。
同大多數人剛開始欣賞蘇州園林時一樣,我對拙政園的看法是:就是一座古樸的老宅。孰料拙政園帶給我的驚喜遠非“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簡單的發現之美,而是實實在在的體現著中國古建筑設計的精華。回想當初剛剛接觸設計時,我對設計的初印象也如對園林設計的初印象,即:不過是藝術設計的小玩意罷了;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不禁開始思考,原來設計是這樣:可以集智慧與藝術于一身,這么多的讓人欣喜與感動。
探討設計的本質,先來看看設計始于何時:
追溯設計的歷史,筆者通過研究認為應該和繪畫的歷史一樣的久遠。設計是伴隨著人類的文明一路走來的:比如古人對石器、陶器、骨器的制作、居住洞穴的改造、布置、標志圖騰的運用等等,無不透著設計的味道。按照人的自我意識對客觀世界進行有創意的改造,這就是筆者對于設計的理解。那看來,設計的歷史上旋自舊石器時代了?不然,我們來看看動物世界,如果人類不把自身看得過分高貴的話,黑猩猩對于捉白蟻工具的改造,是否可以看成是設計的雛形?那和黑猩猩有著近親血緣關系的人類始祖是否很早就開始了設計思維的表達,是否有了人類,便有了設計,就有了藝術的萌芽?
我們的老祖先用獸骨、陶器、石器等來裝飾自己,可以看出人類一開始就具有審美意識并不斷進行著各種審美創作的嘗試。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藝術水平的提高,設計也在日臻完善,設計的發展史同人類歷史的發展史密不可分。
我國的現代化設計起步較晚,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各種商業設計也如井噴一樣展現在我們面前,雖然個中不乏精品,但總的態勢呈現急功近利的味道。什么時候經濟的腳步放緩了,各個設計師冷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設計作品是否有文化底蘊和社會責任感,是否經得住歷史的考驗,這才是設計發展應有的方向。
設計究竟會怎樣?這樣的問題常縈繞在筆者的頭腦里,一個成功的設計終究是要感動自己,進而感動受眾的。如何將各種圖形設計符號元素按一定的規律來排列、組合并具有獨到的見解與獨特的視覺識別效果,這是相當考量設計師的個人素質和人文修養的。現在看來,設計的下一步發展應該是圍繞人本身,注重設計主體的人文表達和素質提升,并在設計過程中關注受眾的感覺,使他們更好的理解設計藝術,進而推動藝術設計健康、有效、長足的發展。
設計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同時設計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好的設計,也有差強人意的設計,甚至是違背藝術規律的設計。但凡是優秀的設計,都衡量著設計師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稍不留神,就極有可能誤導大眾,顛覆藝術的本質。
另外,設計過程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有設計師、有設計對象還有受眾,三方互動才能最終創造出優秀的設計作品,缺一不可。有的設計師講究個性,不愿也不允許客戶(受眾)參與意見,結果他的設計作品不能得到客戶的認可,流于形式,不被受眾接受,最終,也是一個無用的設計。
我們一般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看成是人類靈魂的設計師。關于教書育人的設計,成功與失敗總在一線之間。成功的教師對于學生專業、職業、人生的設計起著重要的作用。正確規劃學生的思維和德行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和義務;失敗的教師也如失敗的設計師一樣,誤人子弟,害人害己。
在教書育人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對象和受眾是合二為一的。教師對學生進行人生規劃設計的時候,也要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互動。畢竟學生不僅是教師的作品,也是設計的受益者,尊重學生的設計要求和訴求,也是教師人文教育設計的基礎。教師的作用應該是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進行專業藝術加工、歸納、升華。起到人生導師的積極作用。這樣不僅教師有創作的滿足感,在整個職業規劃設計過程中,學生也始終有參與,他們同時也具有創作的成就感、滿足感以及強烈的自豪感。
參觀過世博會,我們可以看到頂尖設計常常是與人類自身緊密相連的,具有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設計的終極目標應該朝人文方向發展;教育設計同樣道理:“人”是設計的主體,也是設計的客體,也是設計的踐行者和受眾;所以關注人的需求是教育和設計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
在中國現代教育當中,理論教育常常落后于實踐,對于藝術設計教育而言亦是如此。一方面,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沖擊著國內眾多領域,現代藝術設計不得不倉促跟進,許多不足也由此暴露出來;另一方面,信息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量猛增,這就需要高校為當代藝術設計培養更多優質的人才。在王英奎主編的《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一書中,作者著重強調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藝術教育承擔著美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各個高校更應當注重設計藝術教育這一教育科目,注重理論與實踐研究,使其為現代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發揮效力。
《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開篇便透徹分析了當前中國的設計藝術教育領域的現狀,指出了藝術設計在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作者認為,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存在著人才數量與質量無法統一的問題,這直接導致了人才難以適應當前的市場需求。并且,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缺少核心的教育方式作為教育指導。因此,當前我國的教育方式還不能適應教學實踐的需要。作為一本教育類書籍,《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有著精細的分析。書中談到,這種教育方式最早從德國傳入,是德國著名教育學家格羅皮烏斯提出的包豪斯教學體系。這種教學體系強調依照學生的本心進行自由發揮,反對一味模仿、重復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它將手工與機器生產結合起來,強調藝術之間的交流與結合。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往往兼具系統的理論思想和極強的動手能力。這種教育方式也直接促進了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發展。同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在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作品中也有所體現。學生在作品設計選題過程中,將課題與實際項目相互結合,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完成一件藝術品創作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熟悉整個程序,而且在隨后的市場調研環節,能夠鍛煉學生的獨立動手與研究能力。調研結束后,學生會依據調研結果展開設計,通過繪制大量的設計圖紙,從中挑選最優方案,而最終的設計結果還要經過多輪修改才可完成。在此過程當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被學生充分應用,這不僅能夠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更能夠讓學生提前適應社會,有效促進了信息化社會人才的快速成長。
《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對我國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有過輝煌也曾出現過波折,經歷了多次探索與實踐,最終確立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才是適合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現狀的發展模式,而這種模式也將被我國現代教育領域甚至是更多領域所繼續沿用。《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系統探索了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內容涵蓋廣泛、條理清晰,框架結構完整。它不僅講述了我國藝術教育的起源、發展,同時還具體分析了當前我國藝術教育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這對于我國教育方式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該書也是一本優秀的教育教學參考書籍。書中談到的教育教學方式,對于高校學生增強決策能力、市場探索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更有利于我國培養出優質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藝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為設計藝術教育實踐的展開提供了多種思路。其一是通過高校設計藝術實踐基地的建設,深入推動設計與市場的對接,以基地項目活動的區域化、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設計程序的系統化、實踐鍛煉的市場化等方式發揮基地服務設計實踐的獨特優勢。其二是用設計項目貫穿實踐各個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提高其學習自覺性。在設計項目的操作中,明確層次性與宏觀調控保持連貫、實用性與理論講授穩步結合、穩定性與靈活補充相互協調、先進性與傳統精粹交互作用。同時,在遵循實踐性教學的基本規律前提下,充分尊重企業的意愿,使“產、學、研”一體化合作的項目建設能發揮直面市場的主導性作用,取得多贏的局面,為社會帶來公益性的正面影響。其三是以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使學生適應多變的社會需求,使現代藝術設計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不斷創新,并能可持續發展。設計創新不是天馬行空毫無根據的,許多中外優秀的設計作品與案例正是教學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重要設計思維源流。符合教學規律地合理穿插教學項目內容,將更好地保持設計理論與實踐的平衡發展。這也是該書為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
作者:范偉 孫炎
二、設計藝術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現代藝術作品
設計、工藝領域的教學是中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闡述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和創造性地應用一些最前沿的技術,并且能夠在實操、練習、制作中培養熱愛科技、勤于動手的好習慣。通過練習制作各種設計作品,學生觀察、反思生活現象,然后將自己的作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體驗設計的美和巧妙。1989年,丹麥設計師魏格納設計了一把弓形椅子,這把融入了先進技術的椅子符合力學和人體工程學,材質運用巧妙,制作精良,搬運輕便,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這些在設計藝術方面具有特質的作品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大量引用,從多個側面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體驗,讓學生體會設計的結構美、功能美、科技美等。
將現代設計領域的一些新的形式和內容作為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不斷更新,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青年學生的藝術思路。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的嶄新手法,數碼多媒體組合的快速發展,為視覺傳達藝術帶來了新的發展可能性。運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進行的圖像合成、添加濾鏡等多種處理方式,使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創造出一種新穎的、前所未有的設計形式。將這些內容補充到教學中能夠充分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其更好地理解現代平面作品。
三、設計教學的多元化更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感知特性
設計作品涵蓋的內容很廣,形態各異,因其融于日常生活,其在情感性、藝術性、娛樂性等方面更為接近學生的情感特征和智力水平,學生樂于接受,易于學習和理解。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是對“藝術”“現代設計”“工藝”等方面知識的思維整合,即從創新思維、價值觀、工作方式到各種材料的體驗、技術觀念、情感表白等方面的綜合考慮,是手腦并用的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啟發智力的有效手段。設計工藝教學是熟悉材料和工具的活動,要獲得設計綜合能力就需要多樣的心智和技巧,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與實踐能力,豐富他們的知識層次,加強其對綜合技巧的掌握,鍛煉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耐心、嚴謹、堅強,以及樂于探索、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和生活態度。青少年時期是積累知識、感知人生、掌握各種技能、養成良好習慣和塑造高尚人格的關鍵階段。
這一階段學生喜歡操作性的教學內容,他們希望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展示自己的能力以獲得認可。設計類教學內容為他們提供了發展興趣和實踐的機會,促使他們綜合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探索未知,通過實際活動發現事物間的本質聯系,并嘗試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他們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進行材料實驗和動手制作,為尋求、探索以收獲自己的成果而奮斗。設計類教學內容還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其學會積極參與,與他人協作和處理人際關系,對于理解傳統道德觀念和傳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教育意義。羅恩菲德教授在其《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一書中,通過研究論證,為青少年開出了青春期藝術教育方略,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課程方案是設計或與設計有關的課程,包括插花、園藝、珠寶、攝影、招貼等各種各樣的教學內容。這充分說明了設計教育課程對促進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它是未來基礎藝術教育的主要課程。
四、國外中小學的設計藝術教育現狀
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一整套教學模式,一般的學科和專業多注重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但對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育則重視不夠。高等教育如何適應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如何改變或發展新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模式,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和方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對設計藝術院校來講,培養什么樣的設計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應是亟待解決和重新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敏銳的審美視野、綜合的創造思維方法和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術能力的綜合素質,應該是普通高校設計藝術人才的培養目標。讓我們從國際的視角和現代的視角來綜合探討這一問題。
一、包豪斯對中國設計藝術教育的啟迪
在設計教育方面注重理論與實踐、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注重市場需求和社會實踐的教育觀點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包豪斯。包豪斯(Bauhaus)藝術學院是現代藝術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它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基礎。作為一種設計體系在當年風靡整個世界,在現代工業設計領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可以說整整影響了一代人。包豪斯建立了自己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包豪斯體系。這個體系對設計教育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體系的主要特征是:一是設計中強調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陳規;二是將手工藝同機器生產結合起來;三是強調各類藝術之間的交流融合;四是學生既有動手能力,又有理論素養;五是將學校教育同社會生產掛鉤。
包豪斯的辦學宗旨是培養一批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們既能認清20世紀工業時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運用他們的科學技術知識,創造一個具有高度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新環境。正如格羅皮烏斯所說:“設計師的第一責任是他的業主。”又如納吉所說:“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包豪斯的宣言中講到:“建筑家、雕刻家和畫家們,我們都應該轉向應用藝術……讓我們建立一個新的設計家組織。在這個組織里面,絕對沒有那種足以使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樹立起自大障壁的職業階級觀念。同時,讓我們創造出一幢將建筑、雕刻和繪畫結合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并用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將其矗立在云霄高處,成為一種新信念的鮮明標志。”
包豪斯在藝術設計教育的諸多方面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一是打破了將“純粹藝術”與“實用藝術”截然分割的陳腐落后的教育觀念,進而提出“集體創作”的新教育理想;二是完成了在“藝術”與“工業”的鴻溝之間的架橋工作,使藝術與技術獲得新的統一;三是接受了機械作為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創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產的方法;四是認清了“技術知識”可以傳授,而“創作能力”只能啟發的事實,為現代設計教育建立了良好的規范;五是發展了現代設計風格,為現代設計指示出正確方向;六是包豪斯堅決反對把風格變成僵死的教條,只承認設計必須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
包豪斯的教育模式是在基礎課上,把平面、立體結合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獨立起來,并牢固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在設計里采用了現代材料,以批量生產為目的,創立具有現代主義特征的工業產品設計教育。包豪斯進行了平面設計的功能探索,并且采用了手工工作室制度。
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也影響了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1942年成立的圣約翰大學建筑系,一開始就引進包豪斯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強調實用、技術、經濟和現代美學思想,成為中國現代主義建筑的搖籃,開創了中國全面推行現代主義建筑教育的先河。它的影響不僅反映在圣約翰大學建筑系的人才培養上,也反映在一系列建筑作品,包括大上海都市計劃的制訂上。1951年,圣約翰大學解散,各系并入有關院校,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設計理論在同濟大學得到延續。后來包豪斯的設計與教育思想在中國逐漸被淡化。
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傳承了德國包豪斯的設計教育理論體系,從德國包豪斯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對今天的設計教育有啟發性意義的東西。這就是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的同時,教學為研究和實踐服務,研究為教學和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實踐為教學和研究提供驗證,同時也為現代設計教育提供可能的經濟支持。這種良性循環的教育體系,自包豪斯開始,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西方國家的現代設計教育所采納。近些年,我們學習國外的先進教育經驗,提倡素質教育,開始認識到這種教育體系對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二、中國設計藝術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我國的設計藝術教育起源于上世紀40年代,從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以前,僅中央工藝美院和無錫輕工業學院設置工業設計專業。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設計人員需求旺盛,促使設計教育開始有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設計專業已經遍布全國各大藝術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已建立包括建筑、平面、服裝、工業、動畫、影視等多個設計學科;在專業培養方面也建立了包括博士、碩士、本科、專科的不同層次。但是由于現代設計教育在我國的歷史較短、師資力量不足、辦學條件較差、辦學效率較低、教學質量不高、科學研究較弱,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我們的學校教育并沒有達到社會或者市場需求的標準,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理應由學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實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業代替學校完成了。這些中小企業叫苦不迭,認為自己成了大企業的員工培訓基地和人才儲備庫。但是,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又使這些中小企業無可奈何。(轉第121頁)(接第119頁)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而且在持續升溫,折射出現在我們的教育體制存在嚴重缺陷。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經費由原來的國家投入逐漸轉向收費教育,高校大量擴招,新學校、新專業也大量產生。可供選擇的學校多了,更多的人可以接受藝術設計教育,但是培養面擴大的同時,教學的有效范圍也在縮小,質量不夠,一些學校過于年輕,在研究的深度與前瞻性方面能力不夠,已是很明顯的問題。
在教學條件不盡如人意的現狀下,解決問題的施力點就只能集中在教學第一線,教師分析和思考的素質將直接決定教學效果,通過技能操作歸納,體現方法、體現思維方式。對于本來就傾向于感性思維的設計藝術專業的學生,僅灌輸“精辟”的方法論往往很難有實際效果,教條的灌輸應留給圖書館,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利于創新與實踐的學習氛圍,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三、注重實踐與教學、科研相結合
從德國包豪斯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總結出對“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注重實踐與教學、科研相結合。設計的學科性質要求學生能把設計思想和新的概念變成現實,把抽象的理論變成具體的物質形象。因此,就需要與實際生產相結合,了解和熟悉生產過程、營銷方式等,除了能熟練地運用設計方法和設計手段(如草圖方案、效果圖、工程圖、模型、樣機等)表達設計意圖外,還應參與實際的生產活動。因此在實踐環節上要選擇企業、工廠、設計單位合作,進行模擬或實際的“設計——生產——銷售”訓練,大幅度增加實踐課時,將一些抽象的理論放在實踐中解決,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領會到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轉化的過程。
實踐證明,思維方式和動手能力綜合訓練能培養出能力型較強的人才,而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會受到社會的歡迎,因此,在實踐環節設置上要形成“課堂——實驗室——社會實踐”的系統性。今天的大學教育,實行“科研、教學、實踐”三位一體的模式,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養出社會和市場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不但可以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而且可以具有相當深厚的理論素養,還可以掌握比較熟練的實際操作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在社會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
學生從課堂理論到實驗室的方案、模擬設計再到參與真正的社會實踐再返回到課堂理論的過程即是一個循環提升的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以下的方式參與社會實踐:參加權威機構舉辦的設計競賽、參與企業的公開設計投標、進入公司參與實際的設計項目。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創建設計工作室,通過工作室為學生與社會搭建溝通的橋梁。
參考文獻
[1]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7月.
[2]弗蘭克·惠特福特.包豪斯BAUHAUS.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商店,2001年12月.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設計藝術教育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要變化。只會通過設計技術來解決現有問題的設計藝術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當前,社會更需要能夠利用研究性思維整合現有信息與數據,發現新的生態模式,探索并創造出新的理念、產品、服務和模式的新型設計藝術人才。在我國現行的設計藝術教育中,有關設計技能訓練的課程體系設置較為完善,有關創新創意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也初步建立起來,但關于如何培養設計藝術類學生研究性思維的課程體系尚未建立起來。本文從研究性思維的核心——邏輯思維入手,探索如何培養設計藝術類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設計藝術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由于早期的設計專業在學科屬性上與藝術專業有許多相似點,因此在學習方式和授課方式上除了采用基于赫爾巴特(Herbart)四段教學法的傳統授課方式外,更多傾向于使用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工作室(Studio)模式和研習班(Workshop)模式。工作室模式是一種最早出現在歐洲美術類院校的在專業藝術家工作室中進行藝術培訓的方法,這種教學方式的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可以在興趣或任務的驅使下自由開展學習活動或是藝術創作[1]。研習班模式是另一種常用的藝術教學方式,20世紀初這個概念被包豪斯學院應用到設計藝術的教學活動中,逐漸形成以研習班為模式的教學形式。該模式通過提供學習過程中必要的工具、設備和場地,將學生聚集在一起,使其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規定時間內分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務。如今,工作室模式和研習班模式已被廣泛應用到我國的設計與藝術教學活動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這兩種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學生的個性,激活了他們的創造力,為他們提供了一種輕松、靈動的學習氛圍,創建了一種自然的交流與學習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種模式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在工作室模式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時間非常靈活,因而其對應的學習效果和對教學過程的管理很難控制,且學生的團隊合作較少;在研習班模式教學中,學生的團隊合作可能只是一種假象,并沒有真正做到各盡所長、思維碰撞、協同創新,也可能出現關注設計方案本身重于關注隱藏在設計過程中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這兩種方式雖然在改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關系、學習氛圍和學習模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建構知識環節上是不明確、不全面的,存在部分重要能力培養如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缺失的可能。近年來,由于現代化教學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如慕課(MOOC)的興起,新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中心”“研究性學習”“體驗式教學”的出現,以及社會環境發展引擎的變化,設計藝術教育內部也發生了改變。部分院校開始嘗試采用這些新的理念和手段來培養學生,如在設計藝術領域開展項目式教學[2][3]、研究型教學[4][5]。這些嘗試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鞏固了他們已學的知識與技能,激活了他們參與社會創新的意識,而且讓整個設計藝術教育緊隨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但筆者也注意到了一些問題:學生在設計邏輯能力上的不足并沒有被這些新的教學技術、方式和理念所修補。例如,在交互設計中,學生依然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標用戶的認知規律、習慣和需求進行產品信息架構的搭建。
二、辯論式教學對培養邏輯能力的作用
辯論式教學是一種以問與答為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為核心理念之一的教學方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已然是一種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當時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就經常用辯論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生們也希望通過與他人辯論的方式來闡釋自己的治國理念,以期走上政治仕途[6]。在西方,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圖,就將辯論式教學應用到日常的教學中,通過質詢辯論的方式,即通過共同討論、問答、辯論來揭示學生認識中的矛盾,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7]。辯論式教學之所以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因為它是在正反觀點被放大的環境下,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等思維過程,以及抽象的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發現問題和論證問題。目前在歐美盛行的“奧瑞岡模式”辯論教育,就是一個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典范。它要求辯論雙方緊密圍繞需要性(Need)、根屬性(Inherency)、解決力(Solvency)和損益比(Desirability)四個方面來進行觀點闡述。其中,根屬性是指改變問題的必要性,它可以是結構性根屬,如改變政策法規的必要性;也可以是態度性根屬,如改變觀念的必要性。解決力是指解決方案的可行性、阻撓和利益三個內容。損益比是指新方法所引發的利弊關系和效果[8]。每一位辯手都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推理等環節,圍繞辯題進行“需、根、解、損”四個方面的論證。“奧瑞岡模式”辯論教育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而且深化了他們的思維層次,訓練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實際的辯論式教學活動中,還存在著其他重要的邏輯思維訓練方式。例如,采用設喻的方式,將深奧、抽象的道理說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應用典故、傳說、名言等來佐證自己觀點的“考之”[9];以自己切身經驗和體會來論證問題的現身說法。不管是較為復雜、程序化的“奧瑞岡模式”,還是較為直接、簡短的設喻、“考之”、現身說法等,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幫助學生建構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范式,訓練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點正是辯論式教學帶給學習者最大的福祉。正因如此,辯論式教學逐漸擺脫僅適用于人文社科領域的刻板印象,逐漸向醫學、理學、農學等領域滲透。
三、基于辯論式教學的設計邏輯能力培養
在設計藝術領域,較少見到如何培養學生設計邏輯能力的文獻,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學者對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的傳統認知有關。但科技的日新月異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使社會對設計藝術人才有了新的要求,設計師應該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勝任新的工作與研究領域,如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用戶研究者、信息架構師,且這種需求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深入、人工智能的進一步普及會越來越大。這就迫使教師必須調整現有的教學理念與體系,盡早建立起培養學生設計邏輯能力的教學模塊。鑒于此,筆者提出基于辯論式教學的設計邏輯能力培養模式,整個模式由4個依次遞進的環節構成,分別是辯題選擇、正反夾角設置、辯論及點評。
(一)辯題選擇
辯論式教學中辯題的選擇來源主要有三種渠道——課堂、專家或一線教師、專業領域。在以課堂為來源的通道中,辯題可以是課程開展中學生所提問的問題,也可以是教師在授課中發現的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或問題。在以一線教師或專家為來源的通道中,辯題可以是他們認為的重要問題。在以專業領域為來源的通道中,辯題可以是當下熱門的領域熱點,也可以是領域內新興的話題,或者邊緣化的話題。由于大多數設計藝術教育采用的是小班制,因此一個班級的辯題最好是每種來源的題目都有涉及。這樣既可以解決學生平時經歷的問題,也可以使其了解專家或一線教師眼中的重要問題,還可以了解行業內的熱點。
(二)正反夾角設置
在設計藝術中,很多問題或現象并非都是非黑即白,如“設計是大眾化好,還是個性化好?”不能簡單地或者跟風認為大眾化好或是個性化好。外界影響因素或環境致使設計藝術中的問題變得復雜與難以判斷,而厘清這種復雜關系正是鍛煉學生邏輯能力的好機會。因此,當收集完問題后,筆者制定了“夾角策略”,以此來篩選用于正式辯論式教學的辯題。“夾角”是指一個問題中兩個有取舍關系的內容在語義上的相差程度,依據這種程度,將夾角大致分為180°、120°和90°三種。如果一個問題中兩個有取舍關系的內容在語義上的夾角為180°,那么這種辯題稱為180°辯題。如“公共座椅的設計是簡約好,還是復古好?”,這類辯題往往通過應用基本的理論和一定的分析、判斷就能找到答案。從邏輯思維能力訓練的角度而言,這種題目屬于普通級別。如果一個問題中兩個有取舍關系內容的夾角為120°,那么這種辯題稱為120°辯題。如“常見的‘搜索’圖標,‘搜索’和‘縮放’的語義哪個表達更準確?”它對訓練設計藝術類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等來建構知識,形成邏輯思維范式非常有幫助。如果一個問題中兩個有取舍關系的內容在語義上的關聯較弱,則將其定義為90°夾角。如“一個logo的色彩搭配最能吸引人還是形狀最能吸引人?”當然,它更能訓練學生通過分析、比較、辨別、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來建構知識的過程。如果說夾角策略是從知識的內容上設置了邏輯思維訓練難度的話,那么接下來的互動與辯論環節便是從建構知識的過程上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
(三)辯論
當正反雙方的辯題設置完成后,引導學生如何準備辯題論證是接下來的重點。大部分設計藝術相關專業的學生擅長藝術性思維,如發散、聯想,而不擅長研究性思維。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各自的辯題演化為2至3個遞進或并列關系的子主題,并告知學生可以使用的論證范式和技巧,如推理、例證、設喻。這個過程看似很平淡,但它奠定了學生邏輯思維訓練的基礎,為學生進行邏輯思維提供了一種基本的模式。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從對立的角度去思考或探索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后果和解決方法。這些問題可能會出現在自由辯論的環節,因此應該引導學生提前準備。在這一環節中,另一個需要說明的便是賽制問題。引入辯論賽到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非辯論本身。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靈活安排。筆者采用了“3:15:2”的模式,即首先是正反雙方一辯各3分鐘的觀點陳述,之后是15分鐘的交替式自由辯論,最后是正反方末辯各2分鐘的總結。正式開始辯論之前,教師應提醒雙方辯論的規則,以及需要避免的問題,如辯手自顧自地辯說而忽略對方辯論中出現的問題、單次陳述太多等。在“3:15:2”的模式中,各自的陳述是辯論賽開始之前引導學生準備的,這一部分初步建立起了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范式。自由辯論環節重點訓練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分析、綜合、辨別、比較、判斷、推理這些思維形式來論證自己觀點的能力,同時,這也是深化對知識內容理解和建構自身知識體系的過程。陳述環節是經過激辯后對各自觀點的一次梳理和總結,也是對學生歸納能力的一次訓練。
(四)點評
當整個課程的全部辯題辯論結束后,教師開始對整個辯論過程進行梳理與總結。首先,根據引入辯論式教學的初衷對辯題的夾角策略進行解讀,引導學生解開“非黑即白”的刻板思維模式,使其認識到學習過程中所遇到問題的復雜性。其次,對論述問題的邏輯性進行評價,指出思維中邏輯混亂或薄弱的地方,以及應該如何應用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推理等方法去深入認識和思考辯題。最后,從論證的語言、團隊合作等方面,對整個辯論進行點評。
四、培養實踐
隨著我國當前設計藝術教育的逐漸普及和范圍的擴大,高質量設計人才的輸出成為設計藝術教育探討的新課題。新時期的設計師應該逐漸擺脫“高技巧、低審美”的尷尬境地,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提升設計的品質。而其中,設計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藝術教育的人文素養觀培養應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社會責任意識培養
通過前文的論述我們已經知道,當前的設計發展趨勢是,設計應該建構在倫理的高度上,設計不僅要能夠解決一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要關注其產生的一系列倫理問題,具體包括了在設計中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問題,物與人的關系問題,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這些問題看似宏大,但是正是這一系列重大的問題,預示出未來的發展。教育的本質是使人達到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雙重平衡,社會責任意識應該先于設計意識存在,設計師首先是社會中的人,然后才是造物活動的創造者。具有社會責任意識決定了設計師對設計價值的把握和衡量。因此,在設計教育的具體環節中,專業課程的設置和訓練的出發點上都應該著重進行考慮。
2設計倫理反思培養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并不是一個全新的名詞,這一設計理念一經提出已經受到無數人的擁護。一度成為了設計師的設計依據,但隨著設計多元化的發展和設計教育的深入,我們應該讓學生以辯證式的眼光看待這一設計觀,認識到什么是真正的以人為本。(1)精神層面的人性化。歷史上的豐裕社會在物質上帶來了富足,卻造成了人們精神上的空虛和匱乏,當時的以滿足人們過度的物質追求的設計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人們錯誤的消費觀念,因此,設計師應該看到自己在引導消費觀念時的重要作用,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引導消費者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2)環境層面的人性化。以人為本不能單以滿足人類的欲望為目的,因為在整個的人類社會中,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與周圍的環境、其他動植物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單純以滿足人的“一己私欲”作為“以人為本”設計的評價標準,這無疑是自私且片面的,以人為本設計的前提是不對人類以外的自然環境、資源以及生物物種等形成破壞。(3)不同群體層面的人性化。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不應只考慮為健全人、生活達到溫飽或富裕的人設計,還應考慮其他群體需求,例如母嬰群體、老年人、殘障人士、留守兒童的需求,真正地做到根據不同人群進行設計,最大程度上為這些群體提供便利,減少他們的使用障礙,方便他們的生活,通過設計減少他們的緊張和不安的感受,真正做到關注不同層次的人群,促進社會真正的和諧。(4)歷史發展層面的人性化。以人為本的對象應該是當前的人類以及未來的人類,因此設計應該具有可持續性,既能滿足當代人的發展又能滿足未來人類持續發展,那些名義上以滿足當下人們需求而實際上通過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對資源的過度損耗的設計理念是違背倫理的,最終會將人類陷于困境,因此只有從時間和空間上看待設計的發展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跨學科多元融合
丹尼爾在《后工業社會的到來》一書中已經預言:后工業社會是以服務為基礎的社會,產品生產經濟逐漸轉變為服務性經濟”。傳統的以技術為核心的創新模式發生了巨大變革,用戶體驗取代了以往的產品體驗。這種服務于體驗并不僅僅來自于開發商的技術手段,更來源于對整個設計與消費流程的管理與設計,不難看出,這一過程具有復雜性和多元性,單憑設計方法和產品開發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了,基于這樣的發展情況,以跨學科知識為設計支撐架構勢必成為未來設計的發展趨勢。設計師必須要與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共同面對設計問題。同上設計師也必須了解其他專業的相關知識,有效地與設計相結合。
4對文化的關注
文化是一個民族及國家的烙印,文化規范了人們的思考行為方式、社會組織分工。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傳播性,而設計師正好承擔了文化傳播的部分任務,設計師利用設計的表現形式將不同文化進行借鑒、融合和傳播。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瓷制餐具“西湖韻”被選作西子國賓館舉辦的歡迎晚宴用瓷。這次國宴瓷的圖案創意靈感以南宋瓷器文化為底蘊,器型設計參照西湖十景中的“三潭映月”等著名景觀,表達精妙絕倫的祥瑞寓意以及對世界各國共贏合作的美好愿景;畫面設計參照西湖山水為主軸,以江南元素“園林石窗”、“樓閣”為切入點,使得本次國宴用瓷風韻十足、大氣婉約,透出美好寓意以及和諧共生的理念,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偉大魅力與自信。一個國家和地域的文化特色經常會用一些靈活生動的載體體現,如詩歌、民歌、舞蹈、美術等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在這些藝術形式中,從視覺上帶給人們震撼的設計藝術作品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人的視覺,給人以驚艷的感覺。從G20峰會的瓷器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將杭州地域特色與瓷器完美的結合,通瓷器的畫面展示、器型外觀的設計,讓前來參會的各國領導,從視覺層面領會到中國文化中含蓄婉約的美感和意境,通過與地域性代表美食的搭配,將獨特的中式文化傳達出來。一直以來文化都是各學科領域研究的重要對象和重大課題,對于設計專業,文化對設計的影響力以及設計文化的獨特特色也成為了設計專業的一個重要研究分支,當前設計師應從設計文化的含義和內容入手,研究設計方面的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及其對于設計師以及受眾產生的影響。因此,總結以上內容,我們發現設計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關注文化,不僅要讓學生關注本民族的文化,更要讓他們對不同的文化現象進行對比和分析,通過文化提取精神,并融合進設計中,讓文化成為設計的靈魂。
中圖分類號:G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4-
追求和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的偉大理想和奮斗目標,當今消費文化反映著一個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動態,積累著一定的歷史和傳統,并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價值和觀念。在歷史的長河中,藝術是文化的載體,傳承著民族的文化精髓。設計藝術遍布著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衣、食、住、行中的很多地方都充斥著產品的設計,并從最初的科學實用發展到對藝術的靠攏,在今天的“ 非物質社會”中,設計的發展在更多的關注著人類精神層面的需求,它將科學技術和消費文化緊密的結合。
一、消費文化與設計藝術教育
消費文化是指人類的所有消費行為和消費現象的系統整體,其基本結構包括消費觀念、消費規范和消費資料等組成部分。消費文化直接關系到個人素質及智育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人的身心素質是人在同客體對象的雙向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人力資本作為人能夠有效從事生產勞動的體力、知識、技能和文化素質條件,都是以主體對特定消費資料的消費為基本來源和必要條件的,消費文化的發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具有重要的社會效應。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關注消費行為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風氣的影響,“ 喪志”、 “成由勤儉敗由奢”等成語古訓就反映了這一傳統思想。而那些不文明、奢侈等的消費行對社會風氣的污染社會有目共睹,對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設計教育對消費文化的影響程度較大。
近些年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隨著社會消費文化影響的加深,在工業、影視、園林、服裝等各個領域,設計藝術的現實作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對設計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推動了設計教育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從設計的主體來看。設計師的文化特很強,設計師的文化修養在其設計作品中會得到相應的體現體現。從設計藝術作品本身來看,人類的文化藝術不只存在于經典文獻之中,其發展中的傳承方式是不盡相同的,它通過一代代人的言傳身教,文學作品等方式加以發揚。進入21 世紀,人類提出了“ 非物質”的設計概念。西方后現代的設計理念已經帶動了消費文化的發展,轉而關注設計文化與多元化的密切聯系。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為社會提供一種文化似的生活模式。設計中所潛在的民族文化已經存于產品之中。我們在外國的產品設計以及廣告藝術中,潛在的體驗到他國的文化,從而通過各種藝術形式了解并接受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歷史。中國的設計藝術同樣需要在文化歷史上加以提煉并在設計藝術中加以融合。設計藝術教育應擔當起這個歷史使命。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基奠為現代的藝術設計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藝術設計以更深的文化內涵。當人類的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會給以更多的關注,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發展需齊頭并進,當代的設計領域,在科學與藝術發展的基礎上應該更多的關注人們的精神追求及文化內涵。這是當代設計藝術教育的重點。
二、消費文化與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關系
在五千年的發展使中國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消費文化。中國消費文化對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的負面效應有目共睹。中國傳統的崇尚節儉的行為所形成的消費文化在某方面阻止了中國現代化進程。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西方的設計元素傳人國內,帶動了國內消費文化及經濟的發展。當世人給予設計更多的關注,對設計藝術教育的思考是深刻的。設計是一個概念,它代表的是人們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潛在其中的精神層面的價值系統。設計教育及設計師應該是社會經濟的設計者與思想者,他們的作品傳遞著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我國的設計人才大多都是高等院校及工藝美術學校等教育系統在培養,學校在招生、課程設置及師資等方面的實施都是影響藝術教育在人文知識培養方面的因素。
近幾年藝術高考熱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改革開放帶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對設計人才的大量需求,設計專業的增設成了各個高校的熱門,招生規模、人數在不斷擴大,給更多的考生提供了上大學的機會。但是對于設計領域來說,尤其是現代社會所拓展的新的設計行業,如工業設計、影視設計、新媒體設計等都需要工學、經濟學及管理學等眾多方面的知識。張道一先生曾經提出要從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來加強人文知識的培養。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敏捷的審美能力、科學性的思維方法和高超的專業能力是一個設計師應該具備的綜合素質,這些元素應該是普通高等院校培養設計人才的目標。某些新興的設計藝術專業改變了傳統的設計教育模式,這些專業成了交叉學科的專業,界限不確定,學習領域模糊,如工業設計、影視動畫設計、信息設計、新媒體設計等。因此在設計藝術專業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專業建設方面要逐步的拓展課程設置的學科領域,重視交叉學科的特點,改變傳統的課程設置。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應用性學科,它的存在與國民經濟建設息息相關。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設計工作者的要求是全面的,要求設計師們不僅具有藝術表現和藝術實踐能力,還要具有全面的文化涵養。因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設計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人文社科等課程則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涵養的提升是設計人才必備的條件之一,培養設計者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這些觀念及文化涵養通過他們的設計產品走向社會,走向世界。
三、當代中國消費文化的變化及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
30年的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著一定問題。在面對世界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中,我們應該更新我們的消費觀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迅速推進傳統消費文化的改變,從經濟危機的現狀足以證明當代中國人的消費觀念日趨全球化,在掙與花的同時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要養成勇于消費、追求生活質量的消費觀念和文化。而目前我國的大多數院校設計專業人文課程的設置在整體的課程結構中大多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這種課程的設置本身就影響了教師和學生的態度,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設計專業的很多學生均反映藝術理論及人文課程的課堂教學過于程式化,學生和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著問題。這種狀態嚴重影響了設計專業學生人文知識素質的養成,從而造成很多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作品缺乏文化理念、缺少人文思想。設計藝術作品需要的不僅僅是創意,它同樣是文化思想、文化底蘊、社會文化等的集中體現。設計作為一個“ 邊緣領域”,正在突破傳統科學的框架。中國的設計藝術正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逐步開拓,在受消費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的設計需要以全新的設計理念給整個行業注入新的活力。設計藝術教育更要走在前端,充分認識設計發展的趨勢,使人們在關注經濟的發展下更加重視設計藝術教育對未來的設計師進行文化知識素養的培養,培養時代前沿的設計師。
參考文獻:
在現行的高等教育體系中,設計藝術教育基本上按照兩種模式進行:一種是在綜合性大學、專業美術院校和師范院校進行;另一種是在各種理工科院校,如建筑、機械、工業、紡織等院校進行。前者偏重美術理論和美術基礎訓練,后者偏重不同專業的工藝與專業技術訓練。我們知道,中國的高校招生,歷來分文、理兩大類。演變到今天,這種體制已經波及到基礎教育的中學分科問題。而設計藝術學科,也因為這個招生體制被人為地割裂開來。所以,以文科考試進入美術院校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藝與技術訓練,以理工科考試進入工科院校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美術理論和美術基礎訓練。又由于近二十年的商品化大潮的沖擊,各地各校,不分是否具備條件,一窩蜂地上設計藝術專業,更使設計藝術學科的教育模糊不清。不僅學科教育本身模糊不清,也使社會上對設計藝術專業產生許多混淆不清的認識。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盡快理清頭緒,針對專業藝術院校與工科院校的辦學特點和自身優勢,找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現在工科院校的設計藝術專業在招生時基本上都是文理兼收,生源的覆蓋面相對比較寬廣,為入學后文理學科的互相交融提供了基礎與可能。在入學后的培養過程中,工科院校應該積極打破文理科界限,結合本校的學科優勢,運用統一的標準確定教育對象和教學方法。這樣既能避免學生在接受知識上的偏差,也能充分發揮學校已有師資的力量,保證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水平。
一、工科院校設計藝術教育的基本現狀:辦學時間不長,硬件與軟件處于發展建設階段,整體競爭力較弱
我國設計藝術教育規模的迅速發展與擴大始于1997年高等院校的全面擴招。面對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國家制定了擴大招生規模等一系列政策,一些綜合大學、師范類大學、多科大學或單科大學相繼成立二級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影視學院、設計學院、動畫學院等或設立相關學科專業,其發展趨勢之猛、規模之大都是空前的。據不完全估計,在全國1683所普通高校中,80%以上的院校設立了藝術類專業,大多集中在實用藝術專業領域,招生與培養數量增長驚人。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與國家的宏觀政策有關,也與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有關,這對于設計藝術教育發展而言是好事。但在規模的背后,不可否認的存在著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設計藝術教育學科體系、學科屬性、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培養目標的嚴重滯后;
2.專業師資嚴重不足,全國80%高等學校開設設計藝術類專業,但大多數專業師資嚴重不足,教學投入不足,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規律研究遠遠不夠。
3.設計藝術教育的評價體系和監控體系與其他學科一樣,沒有考慮設計藝術本身的規律和特點;
4.功利性較為明顯,設計藝術教育在學校的整體發展中處于邊緣地帶,受重視程度普遍不高。
大多數工科院校很好的把握了這一歷史機遇,積極發展了本校的設計藝術教育,經過近十余年的發展與建設,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但其作為工科院校新辦的藝術類專業,相應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辦學時間不長,硬件與軟件都處于發展建設階段,整體競爭力較弱。針對這些問題,各校應該進行了縝密的思考與研究,特別是培養計劃的制定與修訂,要特別重視,從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課程設置等方面不斷探索,使學校的設計藝術教學實力與教學質量得到穩步提升。
二、工科院校設計藝術教育的定位思考:確立“懂科學,有素養,能創新,會技術”的培養目標。
設計藝術教育是整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實踐密切相關。高等教育發展的定位問題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就一所具體的高等院校而言,在考慮自身情況、社會環境、社會需求、學科體系建設等多種因素的情況下,確定自身的辦學理念是其發展和生存的關鍵所在。高等院校定位主要應該考慮學科的屬性、結構及辦學特色,學科屬性、結構與學科本身的發展有直接關系,就設計藝術學而言,其發展必須考慮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工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大都是以工學為重點、文理為支撐,多學科協調發展;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作為工科院校的一個新支撐點,設計藝術專業應在充分考慮設計藝術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設計藝術學科體系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學校的頂層設計思想,確定自己的合理定位,以“藝術學科為主體,融合理工科之優勢”, 確立“懂科學,有素養,能創新,會技術”的培養目標。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設計藝術人才。
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藝術創新是現代設計藝術人才的必備素質,這種素質是設計藝術實踐的需要,也是設計藝術學科體系發展的要求。美國賓州大學在有關平面設計教育中明確提出:“鑒于為設計師所熟悉的傳統技藝正在被當代的科學手段毫不留情地所取代,設計課程設置的重點需要重新聚焦在每個學生的意念創造能力培養上。所以應該強調能力的訓練,與此同時注重于知覺(intuition)的培養。過去屬于其它不同領域里的專業知識現在就同傳統設計課程中的描繪和字體一樣至關重要,諸如心理學、社會學、文案寫作、經濟學、商業學以及生物學等課程……在一所綜合性的大學里,學習設計或藝術的學生往往不傾向與其它專業學生的交流,現在不同的是我們鼓勵設計專業的學生盡可能與其它專業的學生打成一片,在傳統的設計學士學位的課程設置中,那些近視和孤立的學術觀點及其固有的特征是與現代設計脫節的,也是不適宜的,無論是設計的靈感或是在設計的實驗性兩方面,它們都遠不能滿足平面設計師素養的要求。在賓州大學,我們在平面設計學科里授藝術學(BECHELOR OF ART)和理學( BECHELOR OF SCIENCE)兩種學位,而美術學(B.F.A)則已經被淘汰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是創新精神的前提,而創新又是設計藝術的靈魂,沒有創新就無所謂設計,要使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必須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而不能單純停留在低層次的技能訓練上。從“工藝美術”到“設計藝術”,并非名稱的單純變化,在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中既要充分考慮二者內涵的延續性,同時又要考慮學科體系的科學性與創新性。這種考慮是工科院校設計藝術教育定位的出發點。
三、工科院校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措施:積極探索,調整優化教學結構與專業設置
1.重構學科體系,優化教學結構,創立專業品牌。工科院校設計藝術教育應以藝術學科為主體,以工科、人文科學為輔,打破專業設置,淡化專業界限,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學體系和專業設置。依據國家本科專業設置的要求,結合實際需要拓展專業方向,整合專業領域,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為了淡化專業界限,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在課程設置上加大藝術基礎課的力度,增加人文和理論修養課程的比重。同時可將自己的重點課程,由優秀教師向全校學生開設選修課,逐漸強化專業的對外影響力。
堅持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在完成學校設計藝術課堂教學的同時,注重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使設計藝術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并努力提高全校師生的設計藝術意識和素質,提高設計藝術的社會認同感,為設計藝術發展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轉變教學觀念,引入競爭激勵機制,注重師資建設,把教學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力爭把專業建設成為一流的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心及設計藝術理論研究中心,從而逐步顯示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育理念。
2.認真研究設計藝術教育發展趨勢,適當增加工科、人文的教學內容和專業融合。中國設計藝術教育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現代工藝美術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了90年代基本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工藝美術和設計藝術教育體系,出現了有代表性的兩類設計藝術院校和專業,即一種是綜合性院校和藝術院校招生的,如西北大學、江南大學、重慶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另一類是理工科類招生適當加試美術或開設相應專業,如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湖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這是最近幾年出現的藝術設計教育的新模式。兩類院校各有優勢,也存在優勢互補不足的情況。設計藝術專業和理工科設計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設計藝術專業的學生不懂技術,設計一輛汽車只停留在模型階段,至于這種造型是否合乎技術要求,如空氣動力學、材料學等則一無所知,或根本不去考慮;而工科學生只懂技術,較少考慮消費者的文化背景、審美需求,設計出來的產品可能結構、功能比較合理,而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傳統的教師中心“遺傳”基因,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嚴重地影響著數學教師的教
學觀念,影響著數學教育的發展。
近年來,數學開放題作為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數學教育改革的亮點,已日益引起我國數學教育界的注意,逐漸形成為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1998年的全國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數學試題里“開放題”居然也堂皇入室。
一、何謂開放題?
(1)開放題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并在設問方式上要求學生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探索的問題。 (2)開放題并不是普通的數學問題,而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精心編制設計的數學問題。
一道數學題的開放性(開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道題采用何種設問方式。即使是一道傳統的封閉性數學題,也可以通過改變其設問方式而將其改編為具有開放性的習題。要求學生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探索是一種“開放性的解題要求”,通常使用“試盡可能多地……”一類的詞語來提出,它對學生具有“鼓勵參與,激勵優化,追 求卓越”的作用。
二、為何研究開放題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而開放題教學是推進數學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入點和突破口。開放題給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供了寬松、自由的環境,它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開放題的教育作用:
① 發散性 學生必須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進行探討,其思維方向和模式的發散性有利于創造性能力的形成。
② 探索性 因為開放題易使學生形成原有認知結構和新認知結構的沖突,學生必須通過順應來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因而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③ 趣味性 開放題獨特的敘述方式、寬松的解題環境和極富挑戰性的解題策略,為學生在迫切要求下進行數學學習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增強了學習的內驅力,對數學探索產生濃厚興趣。
④ 多樣性 在開放題教學中,既要有學生獨立思考的個體活動,還需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交流的群體活動。開放題答案的多樣性,使得其最終的解決只靠個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完成,需要依靠集體的智慧和群體的力量。
⑤ 主體性 開放題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有利于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⑥ 競爭性 開放題解答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使其有了優與劣、多與少、簡與繁的區別。也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使競爭意識悄然地滲入學生的頭腦,把競爭機制引入開放題的課堂教學。
⑦ 創造性 在開放題的解答過程中,沒有固定的、現成的模式可循,靠死記硬背、機械模仿找不到問題的解答,學生必須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積極開展智力活動,用多種思維方法(如聯想、猜測、直覺、類比,等等)進行思考和探索,因而開放題是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培養創造人才的搖籃。
2、開放題的轉化作用:
(1)開放題對教師觀念的轉變: 開放題的出現以及對其教育功能的肯定,一方面反映了人們數學教育觀念的轉變;另一方面適應了飛速發展的時代的需要。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于數學教學新模式的追求,是人們站在新時代歷史的高度上對數學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① 觀念轉變的原因:
a.當技術的發展已使社會數學化,數學的應用已滲透到開放社會的各個方面的時候,我們不應滿足于陳舊的、封閉的教學方法。
b.數學不能僅僅理解為一門演繹科學,數學還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即它是一門非邏輯的、生動的、有豐富創造力的科學。
c.數學教學是學生創新活動的過程,僅僅靠教師的傳授,不能使學生獲得真正的數學知識。
d.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教學認知的主體,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沒有名副其實的教學活動,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他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鼓勵者。
② 觀念轉變的內容:
a.我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明確指出:“課程是一個歷史范疇,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都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革。”“教科書”應體現科學性、基礎性和開放性。
b.開放題課堂教學中的數學觀即對數學本質的認識,教師的數學觀直接影響著他的教學觀。如果教師能用動態的、全面的觀點來理解數學,那么他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就會是啟發式的,其教學觀就是以學生為中心。
(2)開放題對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開放題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而是“編劇”和“導演”;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促進者、示范者、組織者、調控者。
在開放題教學中,應特別強調的是教師除要具備傳統意義上的那些專業素質外,還應具有創造能力(尤其是進行創造教學的能力)和自覺反省自身數學觀、教育價值觀和教學觀的意識。
三、開放題的特點
① 問題的條件常常是不完備的;
② 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具有層次性。
③ 問題的解決策略具有非常規性、發散性和創新性。
④ 問題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發展性。
⑤ 問題的教學具有參與性和學生主體性。由于開放題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這就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難以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主動參與解題活動不但成為可能,而且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一些學生希望老師與學生一起來分享這種成功的喜悅,任何一個好教師都不會壓制學生的這種愿望,這就使課堂教學自然地走向了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要特征的開放式的教學。案例:設計花壇。
四、開放題的分類
(1)設計條件的開放 傳統的答題模式多數是條件與結論——對應的定式訓練,解題時不必考慮條件的由來。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得到的信息對于某個具體問題而言絕大多數是無用的,必須善于從大量信息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有意設計一些條件過剩或不足的開放題會更好地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若設計成求一個三角形面積(單位:分米),則效果不大一樣。
(2)設計結論的開放 這類題的條件和問題都很明確,而結論卻不惟一,具有發散性和多面性。例如:將“如一把木塊平均分成三塊完全一樣的長方體后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單位:厘米)”的常規題去掉圖中虛線,則成結論開放題。
(3)設計策略的開放 這類題解題思路多種多樣。教學時應充分利用其開放功能,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進行分析思考,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
五、開放題的功能
美國加里福尼亞教育部指出了開放性問題的五個功能:
1、開放性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自己進行思考并用他們自己的數學觀念來表達的機會,這和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的發展是一致的。
2、開放性的問題要求學生構建他們自己的反映而不是選擇一個簡單的答案。
3、開放性問題允許學生表達他們對問題的深層次的理解,這在多項選擇中是無法做到的。
4、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反過來要求老師用不同的方法解釋數學概念。
5、開放性問題的模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成份。
六、開放題的教育價值觀
開放題作為一種具有特殊形式的數學問題,與一般的數學問題一樣,也具有知識教育價值。開放題最突出的、人們談論最多的是: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能力。這也是開放題教育價值最核心的內容和最主要的體現。目前人們普遍認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而開放題教學是推進數學素質教育的一個切 入點和突破口。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開放題在培養創造能力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教育價值。
從結構形式上看,開放題具有組成要素的非完備性和解題答案的不確定性;從解答過程和解題策略看,開放題具有發散性、探究性、層次性、發展性、創新性等特性。開放題的特性決定了開放題教學的開放性,因而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是以知識的主動發現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學生不再是“裝”數學,而是“搞”數學,這就可以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去體驗數學家進行數學研究的活動過程,深切領會數學的實質,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意識,掌握數學的靈魂——思想方法,為今后的學習以及成人后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做準備。
開放題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凸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形成獨立的人格和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質,培養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增強競爭機制,培養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可見開放題的人文教育價值也很大。
七、開放題的設計藝術:
數學開放題的教學需要開放和設計大量的開放性問題,與當前的數學教學實際密切相關且被廣大數學教師認可的開放性問題。 開放題設計模型的優點和誤區可由下面的框圖描述:
開放題的優點 開放題認識誤區
① 開放題順應開放化的社會需要 ②開放題教學可以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符合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③開放題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數學的本質,體會數學的美感④開放題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體驗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⑤開放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⑥開放題追求卓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⑦開放題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有利于實現教學民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⑧學生解答開放題時不但要綜合運用、重組已學的知識,而且時常需考慮問題解決的策略,對自己的解題活動進行認識、評價和監控,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元認知⑨教師在研究開放題的過程中,可以在教學觀念、解題能力、擴大知識面等多方面得到提高,這有利于提高教師素質 ①開放題在單一的技能訓練、知識學習上費時費力,效率較低 ②開放題教學易受課時的制約,在課堂上常常出現學生的思維在低層次上重復,不易進行深入的研究 ③開放題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不易推廣 ④對有些開放題很難制定出客觀公正的評分標準,故在用開放題作考試題時困難重重 ⑤現有的適合教學使用的開放題數量太少,開發和設計更多的數學開放題又面臨較多困難 ⑥受考試文化的影響,要使更多的教師重視、認識、接受開放題,還有一段艱巨漫長的道路要走
在開放題的編制、開發中,要十分重視開放題的設問方式。語言的暗示性要恰當,防止將思維導入歧途;要把握問題的開放度,不同水平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設問方式,提出不同的解題要求;開放題中所包含的事件應為學生所熟悉,其內容是有趣的,是學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過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夠解決的可行的問題;要注意問題的可發展性,給學生一個提問題的機會,也許比解題本身更重要。
八、開放題的解題藝術:
1、傳統教學法解題摸式
這種解題模式,學生在得出結論后沒有自我反饋的過程,去發現總練習題的內在聯系,總結經驗,找出規律,舉一反三,因而浪費了大量的寶貴信息。
2、反饋教學法的解題模式
在反饋教學法解題模式別注重解題后的自我反饋和自我小結。引導學生去發現習題中潛在的知識信息,去聯想、歸納、類比,以尋找知識間的聯系、鞏固和發展教學思想方法和處理技巧,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與創造思維能力
近20年來,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有了長足化、快速化的發展,在早期,藝術設計教育主要是針對西方的一系列模仿學習,沒有較為符合自身特點的創新。而目前看來,部分高等學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正拋棄原有的發展模式與觀念,不斷深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以往盲目跟從西方的局面開始改變,逐漸扎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從中汲取營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展富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教育。民間美術和現代藝術教育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關聯,我們從現代藝術設計與傳統民間美術相結合的角度來考察,從而加強對民間美術的傳承,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民間美術的現狀展現和特性分析
1)現狀分析
①民間美術越來越難以生存。由于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逐漸追求個性化、新穎化,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發生變化,不再拘泥于過去的傳統,對于傳統美術的發揚也存在著誤區,不僅如此,各類傳統非物質文化都受到沖擊,傳統民間美術的生存變得舉步維艱,越來越難以生存下去。②民間美術的教育嚴重匱乏。如今的學校美術教育上,對于民間美術的教育嚴重缺失,從小學到高中到大學,幾乎很少有學校開設專業民間美術課程,更多的是對西方油畫和素描的教育。這樣的教育缺乏給傳統民間美術的保護和傳承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③法律文件及國家政策越來越側重于民間美術的保護。我國近年來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意義和重要性,對于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程度有所加大,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傳統民間美術的保護,耶維奇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2)民間美術的特性分析。
我國民間美術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傳承性、二是民俗性、三是多元性。正因為這三個獨特的特性,中國民間美術得以延續發展而又富有生機和活力,現在傳統民間美術以一副比較成熟完善的面貌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民間美術有著五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記和深厚積淀,因此體現了它的傳承性。各地的民間美術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和當地的民俗風情,例如河南的剪紙藝術就體現了當地濃厚的風土色彩,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與接受。民間美術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豐富多樣的內涵,并融合了不同的元素,每一種民間藝術都是很多種民間藝術的雜糅和融合,因此才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生存力,體現了民間美術的多元性。
二、加強民間藝術傳承的具體措施和有效方法
1)加強民間美術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育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教育的開展是依據廣大的人民教師隊伍開展的,因此要傳承民間美術,必須要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確保能夠培養出專業的民間美術傳承和創新人才。目前我國政府也很重視對民間藝術傳承人才的保護,并加大投資力度,通過改善民間美術的市場環境,硬件措施,提高傳承人員的社會福利和待遇來鼓勵民間美術的傳承和延續。但是僅僅依靠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傳承人必須要把他所掌握的技藝傳授給他人,傳承給更多的對民間美術感興趣的人,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將傳統民間美術發揚光大。高校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點,也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應該花費更大的力量,多邀請一些具有很高的民間藝術水平的人到高校進行宣傳教育,讓民間美術真正走進大學課堂,通過一些大師級別的人物對民間藝術的講授和自身的經歷,來感化學校師生,讓他們真正投入到民間美術的傳承中來,并為之不懈努力。高校還應開展多方面的民間美術交流方式,不斷創新,進行學術研討,辦專業培訓班,進行國際交流等,將傳承方式搞活。不僅如此,還要號召廣大青年教師和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到真正富有民間美術氣息的當地進行學習,與老一輩的藝術家進行交流和學習,彌補課堂上書本教育的不足。只有多方面全方位地進行探索,進行師資隊伍建設,才能夠真正做到對民間美術的保護、傳承和利用。近幾年來,很多學者對于傳統民間美術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值得推崇和發揚。
2)開設民間美術課程。
學校教育是對于民間藝術改變目前艱難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通過學校教育才能夠使民間美術真正地富有活力。在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中,將傳統藝術教育與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探索出新的不同方式,例如組織民間藝術家和專業教師之間進行探討交流,將民間美術和現代傳承方式相結合,實現民間美術的再次誠創新。不僅豐富了民間美術的內容,使其煥發新的時代的色彩,而且為民間藝術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式,一舉兩得,產生了新的生命力。理論和技法研究是民間美術課程的兩個重要的方面,在理論方面,專業教師講授傳統民間美術的歷史淵源,發展歷程及傳承特點,并廣泛介紹民間美術的豐富內容,以激發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真正愛上民間美術并未民間美術的傳承和創新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民間美術技法方面,多傳授學生一些民間美術的作畫方法和技藝,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民間美術制作能力的培養,不能只是夸夸其談、紙上談兵,將制作技法為學生所熟練掌握。
3)豐富民間美術傳承的多種形式。
民間美術傳承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需要積極去探索,開展不同的形式去推動民間美術的發展。可以通過開辦民間美術專題講座的形式,倡導高校教師和民間藝術家多走進大眾,在人民大眾之間開展專題講座,并通過現場表演的形式讓群眾感受到民間美術的獨特魅力。民間美術的傳承不能脫離當地的本土文化土壤,否則就會失去其獨有的特色,因此可以將民間美術引進高校教育的同時,要加入民間美術的本土色彩,通過專題講座、現場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多民間美術增加了解,對民間美術有更加生動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還應當在高校校園內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民間美術文化展,讓整個高校校園充滿著民進藝術氣息,以此帶動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興趣。既能夠改變民間美術的尷尬境地,又能夠使學生對其有一個主觀認識和了解,還能提升大學生的自身文化素養。當今,我國傳統民間美術對于現代藝術的發展影響是深刻而又廣泛的,不僅為其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而且為現代藝術注入了深刻的內涵。反過來,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也為傳統美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更為廣泛的平臺,使得傳統民間美術煥發時代氣息和新的生命力,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不斷推動著民族藝術向前發展。
作者:鞏固 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視傳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