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9 00:17: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食品安全問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自然因素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如瘋牛病、禽流感等,此類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時間、地點、規模、概率和風險較難預測人為因素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豬肉、蘇丹紅鴨蛋、毒餃子、地溝油等,這類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時間、地點、規模、概率是人為控制,其危害性在于故意為之,即生產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質,卻仍用于食品生產。
回顧近幾年來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西方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而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絕大多數是人為因素造成。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已成為國家和人們日益關心的話題。
一、利益與道德的權衡
各類食品問題層出不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食品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食品安全不僅是一個生物、化學、技術和管理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問題,其本質是農產品投入生產企業、食品原料生產者、食品加工企業、食品營銷者、政府監管部門等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權衡。不少食品產業的利益主體,在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的驅動下,向食品中添加非法的食品添加劑和非食品原料,或使用過量的化肥、巨毒農藥、抗生素、激素等物質,結果導致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在利益與道德的權衡中,利益占了上風,違法行為不斷發生和擴散,雖然食品產業的規模擴大了、工藝水平提高了,但道德水平卻大幅度下降。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就是有力的證明。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也給傳統食品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革命。如“轉基因”技術在食品生產領域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降低成本。但是,科學技術的應用對人類的身體健康是否存在潛在的危害,還需要進一步的論證。
食品企業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和制造不安全食品所付出的代價,由于對不安全食品制造企業的懲罰力度不夠,條件差的企業制造不安全食品的違法收益大于違法成本,因此條件差的企業在與政府的權衡中選擇制造不安全食品,從而引起食品安全問題。
二、食品市場體系發展不健全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個別不法商家的違法經營行為固然難辭其咎,但我國現在的食品生產行業,尚未形成健全的產業化系統,才是更為深層次的根源。大量食品生產企業沒有意識,也沒有能力建立起固定的產業化供應體系,而是完全根據市場的供需來操縱著原材料的價格,通過壓低原料價格來應對全球自品市場口益激烈的競爭。這就導致了我國當前前仍以散戶為主的食品原材料供應者,不得不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來提高產量,進一步維護自身的當前利益。
在我國當前的食品市場領域中,假冒偽劣食品泛濫。尤其是在城鄉結合地帶,一些不法分子在制假販假暴利的驅動下,利用城鄉結合部法制監管的漏洞、大眾食品安全意識的相對匱乏等特點,通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等不法手段,大量制造、販賣假冒偽劣食品,危害著廣大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
所以,一個健全的市場體系已經迫在眉睫了,只有通過國家宏觀調控作用,才能維持食品行業供求關系的平衡,這樣人們的安全才會有保障。
三、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管理體系不完善
在食品市場中,利用宏觀調空手段,平衡市場主體利益,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提高我國食品行業在國際食品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使我國食品市場進入良性循環。總之,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食品行業面臨著國內市場信任度缺失與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雙重挑戰,只有多管齊下,才能使我國食品行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得到切實保障。
《食品安全法》的出臺,雖然從立法層面對執法主體的權責進行了進一步的落實,但是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執法主體執法活動主動性不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行政執法活動缺乏體系上的系統性和時間上的一貫性,不能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政府部門應大力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使相關利益主體的違法成本遠遠大于其違法收益,才能遏制不安全食品的泛濫和企業的虛假宣傳,進而消除安全隱患。加快立法進程,健全法律體系,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是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重要條件。應盡快形成以 食品安全法 為支撐,其他法律相匹配、多層次、系統化、結構嚴禁、操作性強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制定各種單行法,對食品安全的各方面予以明確規定,主要包括:責任主體、環境認證、質量認證、標簽管理,投入品(農藥、獸藥、飼料等)使用、標準化生產、檢驗檢疫、監督檢查、質量承諾、廣告宣傳、信息披露、質量追溯、風險分析、全過程控制、公眾參與等方面的法律。
食品安全問題可能源自整個食物鏈,即從農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
1.1 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污染因素
1.1.1 化肥
化肥的使用使農產品的產量大幅提高,但同時也對食品安全及品質帶來了影響,特別是硝酸銨等含硝酸根的化肥,會造成原料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的含量明顯偏高,對人體有潛在的致癌性。此外,化肥在生產過程中難免帶有一些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
1.1.2 激素
激素的超標濫用是科技的發展帶來的影響食品安全的新型因素,獼猴桃、草莓等水果越來越大,上市時間越來越早,雞、豬等禽畜也越來越大,越長越快,這大都是激素濫用的結果,長期食用這些食品對人體內激素平衡可能會造成潛在的威脅,進而影響人體健康。
1.1.3 食品添加劑
食品添加劑的合理應用使得食品的花色品種、風味外觀等日益豐富,使得食品的儲藏期延長,但由于其多為化學物質,由此而產生的食品安全性問題一直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1.1.4 包裝材料
良好的包裝能夠對食品起到很好的保護的作用,但是,回收的廢舊材料、聚氯乙烯等制作的劣質的、有毒的包裝材料被用于食品包裝,對食品造成的二次污染會嚴重影響食品的安全性。
1.2. 消費心理因素
由于大多數消費者的食品營養安全知識的缺乏,在其心理上形成了水果越大越好,米面越白越好,豬肉越瘦越好,食品外觀越漂亮越好等不健康的消費心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這些消費心理,有些生產廠家便采用多種不安全的手段使其產品更符合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由于消費者的這些不健康的消費心理,使不安全的食品更有了市場。
1.3. 商業利益因素
安全衛生生產本應是食品生產廠家最基本的道德,然而在高產、快產的商業利益思想的指導下,盲目追求高產率,而忽視了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更有甚者,在金錢的誘惑之下,置廣大的人民身體健康于不顧,過量使用添加劑,甚至摻雜使假,使用偽劣變質原料,將有毒的化學物質用于食品之中,更加加重了食品的不安全性。用“吊白塊”增白的粉絲,用酸解毛發水兌制醬油,在奶粉中大量摻加麥芽糊精,用性激素乙烯雌酚給自然生長7年才能上餐桌的甲魚催長,使其7個月就能上市。另外無證、違法違規生產與經營食品亦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方面。
1.4. 質量監控體系存在問題
1.4.1 法律法規不健全
食品從生產到消費、從農田到餐桌,構成了一個相當復雜的鏈條。政府的監管行為必須保證其中任何環節都不會出現安全隱患。而目前我國食品法律法規體系還無法覆蓋食品產銷的全過程。作為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核心大法《食品衛生法》,就無法體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留下了許多執法空隙和隱患。而具體法律法規,如動物防疫法和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只對動物疫病的檢疫作出相關規定,對瘦肉精類等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則只字未提;獸藥管理條例對獸藥的生產、流通和銷售有相關規定,但對廣大飼養戶的用藥這一重要環節沒有任何規定;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明文禁止在飼料生產加工過程中添加違禁藥物,但對眾多的養殖戶在自配飼料中摻入違禁藥卻沒有相關規定,為違法行為留下了空隙。
1.4.2 食品安全監管多頭執法,職能部門責權界定不清
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部門有10多個,但監督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職責分工不明晰,分段執法或重復執法現象較為突出,嚴重影響部門食品安全監管效能的充分發揮,形成了“龍”多難治水的局面。盡管在國務院新一輪機構改革中,參照國際上的先進食品管理經驗,成立了國家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從而為實行從源頭到餐桌的一條線管理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成立時間不長,其作用尚未完全發揮,且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部門職能交叉和管理活動缺乏一致性的問題。這樣,由于在監督管理上的不完善以及力度不夠,使得食品的安全性難以保證。
1.4.3 食品安全監管水平有待提高
國家急需的部分檢測項目能力不足。如食品中不明有毒有害物質的鑒定技術、違禁物品、激素的檢測等,因國家投入不足,制約了食品衛生監督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財政投入不足,導致執法部門的執法行為產生偏差。如有的執法機構以罰代刑、以罰代管,一罰了之,監督執法工作時緊時松,違法行為禁而不止。
2. 對策與建議
2.1. 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2.1.1 完善和建立食品質量的安全法規
以對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生產經營全過程實行管理為主線,以保護國民健康為第一先決條件,確保食品安全性,應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如增加《標準化法》、《產品質量法》中食品安全和質量方面的內容和條款;盡快制定至今尚屬空白的法律法規,如重要食品的檢驗法以及食品生產、包裝和貯存的良好操作規范等。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總法,明確食品生產鏈中的農場,飼料生產供應商,農藥化肥生產者和食品制造商、經營商等各自的責任;加強區域、橫向范圍的立法。
農村問題一直是我們黨和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農村的持久穩定關系到國計民生。食品安全是農村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要把涉及千千萬萬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問題放在首位。目前我們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立法和監管工作也進一步加強,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向監管難度較大的農村轉移,城鄉結合部、偏遠農村成為食品造假的重災區。同時,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自我保護意識較差,相對閉塞的狀態使得農村的食品安全監管比在城市的監管難度更大。
一、農村食品安全的現狀
1.經濟基礎薄弱導致假冒偽劣食品盛行
農村地區是我國的不發達地區,農民的收入水平總體偏低,導致對價格很敏感,對于食品更是如此。一些不法商販抓住農民貪圖便宜的這一弱點,將一些假冒偽劣的產品銷售到農村,這種假冒偽劣的食品嚴重影響食品工業的發展,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大部分假冒偽劣的食品質量堪憂,會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特別是對少年兒童的成長發育造成的損害,嚴重影響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2.鄉鎮農貿市場的食品安全問題十分嚴重
農村集貿市場是農村集市貿易市場的簡稱,是指一種傳統的農村商品交換場地,是場內經營者集中進行農副產品、日用消費品等現貨商品交易的固定場所。農貿市場是農民朋友集散農產品的重要場所,是鄉鎮中農副產品、日用品銷售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其衛生安全條件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目前,在我國的鄉村地區,農貿市場的監督管理很薄弱,其衛生條件較差,到了夏季異味明顯。大部分商販處于散亂經營的狀態,使得農貿廢棄物的處理極不合理,肉食、蔬菜、副食的位置安排缺乏合理的規劃,很容易導致食品的污染。一些不明來路的農副產品很容易進入農貿市場,老百姓在購買時也很少去關注產品的來歷,這些因素導致鄉鎮農貿市場的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風險。
3.農村土地污染嚴重,間接造成農產品的污染
耕地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我國政府一直強調要保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人多地少的現狀決定了只有保護耕地才能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我國農業多年來連續增產,農業發展取得了傲人的成果,這與政府長期以來的農業支持政策密切相關,也離不開農民朋友的辛勤耕作。與此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我國農業的農藥化肥使用量連年增長,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農藥的使用量呈快速上升的趨勢。1991年,我國農藥使用總量為76.53萬噸,2013年迅速增長到180.19萬噸,增長了135.5%,年均增長率高達7.4%。同期,中國農藥行業也得到長足發展,農藥生產和使用總量均居世界前列。農藥使用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農藥施用強度也在不斷增加,按農作物播種面積來算,農藥使用量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增長速度,是同期農作物播種面積增長速度的9倍。工業廢水的隨意排放造成大量的土地和地下水污染等。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國農村土地污染的現狀,進而使得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嚴重超標、農作物的重金屬嚴重超標,食品安全在源頭上就得不到保證。
4.不規范的養殖業在畜產食品源頭上造成嚴重問題
隨著農民發家致富心理的推動,大量的農民開始發展小規模的養殖業,以養豬、養雞為代表,農村養殖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很多問題。養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飼料,飼料是促進肉、蛋、奶等養殖業商業化的重要基礎,是人類的間接食品,一些農民為了提高養殖的效益往往大量甚至過量地使用抗生素以及飼料添加劑。一些劣質飼料和有毒有害的物質被使用,造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需要引起注意。
二、農村食品質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1.經濟收入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在收入和消費支出上有明顯的差距。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居民的收入相對較低,盡管每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在10%左右,但是對比城鎮而言,農村居民的收入還是偏低,這就導致他們在選擇食品時選擇價格低廉的。在食品監管上,經濟因素是重要因素,我國香港特區之所以能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體制,這與其強大的經濟投入密切相關。我國農村居民收入較少,導致一些假冒偽劣的食品流向農村地區,而且農村地區處于監管的薄弱地帶,所以形成了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2.農貿市場為農民生活帶來的便利使得人們忽視其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農貿市場是農民朋友進行買賣食品的聚集點,為廣大農民提供了便利。農產品在這個市場上流通的時候面臨的約束很小,多數農產品的產銷地點并不明確,形成很大的安全風險。工商局、食藥監局在農村的監管力量嚴重不足,難以形成強有力的監督,造成現在農貿市場的無序發展。
3.短期行為造成土地污染
過去三十年,我們過度重視經濟效益,沒有考慮可持續發展,對耕地過度使用嚴重。單純地追求產量導致化肥農藥超標使用,使得土地板結,產量下降,還使得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問題嚴重。隨著城市地租的進一步上升,一些工廠大規模布局農村地區,工業用地的增加本身就減少了耕地的面積,再加上工業廢水未經處理隨處排放,造成嚴重的重金屬殘留問題,主要是砷、氰化物、汞、鎘,鉛、鋅等,這些污染物的隨意排放主要是處理成本高,監管不到位造成的。土地污染比水污染、空氣污染更難以治理,這些短期行為嚴重影響我國的長期發展。
4.不規范的養殖業造成的問題
養殖業是近些年來我國農村地區致富的重要手段,在發展的初期,農民一擁而上,分散養殖,不注重科學管理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在養殖過程中,濫用飼料添加劑、抗生素的現象屢見不鮮,疫病雖然減少了,但是卻對人體造成了間接損害。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公布的中國第一份抗生素使用量和排放量清單顯示,2013年中國抗生素使用16.2萬噸,其中51%為獸用,在36種常見抗生素中,獸用抗生素的比例更是高達84.3%。復旦大學一課題組通過對1000多名學校兒童人群尿中抗生素的生物監測,證實我國兒童普遍暴露于多種抗生素下,并發現獸用抗生素主要通過污染水及食物進入人體,而獸用抗生素暴露與兒童健康有明顯的聯系。目前,從獸用抗生素濫用程度上看,主要集中在鄉村的家禽養殖和散養戶,他們用藥知識相對貧乏,過量購買、使用抗生素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此產生的耐藥性和食品安全問題給人類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三、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
1.開拓思路,加大投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們國家發展的焦點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可以為食品安全提供基礎保障。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引導農民結合市場需求改善種養結構,適當增減不同作物種植規模,積極推進農產品收購儲存改革,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積極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鼓勵農戶依法自愿有償流轉承包地,開展土地股份合作、聯合或土地托管,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2.建立規范化的農貿市場,實現雙贏
農村地區村落分散,需要農貿市場為廣大老百姓提供農產品的買賣。建立規范化的農貿市場,不僅能夠方便人民群眾的生活,而且可以為商家提供良好的經營場所。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將農貿市場的生、冷、鮮、熟的食品劃區分開經營,對于農貿市場的公共衛生安排專人打掃、清理。規范市場上商戶的進貨渠道、銷售途徑,做到經營有執照,進貨有登記,銷售有記錄,讓一切行為有據可查。在監督上,要定期、不定期抽檢,切實履行監督職能,做好事前控制。
3.加強土地監管,創新保護機制
我國土地遼闊,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少,更應該珍惜。一些農村出現很多強占耕地、工業廢水污染耕地的現象,應該堅決杜絕。基層政府須提高覺悟,嚴格審批制度,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不能為了短期的財政目標就引進一些污染企業,放松環保的要求,耕地的保護一定要擺在突出位置。農業用地就要在農業的范圍內找出路,不能挪作他用。環保、國土部門要切實履行責任,保護好土地資源,造福人民,造福后代,只有土壤健康了,農作物才能健康,人民群眾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證。
4.推行大規模、集約化養殖業
分散養殖一方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造成了監管上的困難。地方政府應該大力發展集中養殖,科學選址,鼓勵大規模、集約化建設養殖場所。這樣既可以方便農戶統一銷售,合理經營,而且方便對養殖的整個過程進行監管,也可以集中宣傳科學的養殖知識,減少濫用飼料添加劑、抗生素的現象。綜合來看,我國農村的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就要全面推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食品安全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更不能讓農村成為薄弱地帶。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長期穩定,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裘若瑩.農村集貿市場假冒偽劣商品現狀及對策分析[J].企業技術開發,2016(9):124-125.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案例1:小學生難拒校門口美食 成“廉價食品”消費大軍。因價格低廉、外包裝吸引眼球,并附贈小玩具,使得小學生成為校門口“廉價零食”的消費大軍。近來,兒童食品在孩子們膳食中的比例越來越大,有關專家表示,市場上所謂兒童食品存在原料來路不正、產品化學物質種類和數量增加、農藥殘留、添加劑量大或使用不當等安全隱患,其中尤以添加劑問題較為嚴重。兒童臟腑稚嫩,對刺激反應敏感,解毒排泄功能弱,不慎攝入問題食品會影響健康,嚴重的將造成極大危害。
案例2:廣州大學城43學生疑食物中毒,多個同學在大學城穗石村實惠餐廳就餐,此后就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癥狀。據不完全統計,至少43名學生在該店吃飯后出現不適。
一、食品安全的現狀問題
應該來說,食品安全是關系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經濟健康發展、國家安定和社會發展與穩定的重大問題。2008年“三鹿事件”發生后,整個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日趨關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把食品安全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0年2月,成立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確保對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責任分工和統一協調。2010年4月,“2010年國際食品安全論壇”在北京召開,衛生部部長陳竺在論壇上明確提出中國將把保證食品安全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10年8月,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建立了我國首家食品安全的全國性法治研究機構。這些都表明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嚴峻化,“以食為天”的我們對問題食品的恐懼也逐步加深,對銷售者的信任度也江河日下,甚至發展到對眾多的食品都出現不敢吃、不敢買的程度。這就要求食品安全監督局要加大對問題食品打擊的力度,讓制假者無路可銷,同時對于銷售者要宣傳用良心與信用去銷售商品。希望食監局與銷售者能歸還一個既安全又有保障的食品市場給消費者。除了對食監局與銷售者的期望,我們消費者也應該加強對問題食品的辨別能力,多關注食品方面的新聞,了解多一些食品添加劑的限量及其作用與副作用。進而從自身的知識層面上減少對問題商品的購買,同時也減少了問題商品的銷售。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配合食品安全監管局的整治,遇到問題商品時盡快舉報,以盡早扼殺問題商品的進一步泛濫。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食品制造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添加有毒物質的情況仍然難以杜絕;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濫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劑,加工食品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農產品、禽類產品的安全狀況也不容樂觀;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殘留于禽、畜、水產品體內;面臨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威脅,盡管目前還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類有害,但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已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
既然全社會和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如此重視,為什么食品安全問題還是層出不窮呢?主要原因在于對監管者的問責不到位。問責制是一種監督與責任追究相結合的制度,它包括了問責標準的確立、問責程序及問責方法的構建、問責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內容。食品安全監督領域的行政問責,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對食品質量問題的一種責任追究機制或一種純粹的懲戒措施,而應該與國家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等有機銜接,成為一項互為補充的獨立制度。通過問責制度形成對各級監管者的問責壓力,防止尋租行為,激勵他們對所管轄的食品安全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從而加強對事故的處理和預防,以實現政府的管治目標。如果相關的食品企業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那么相應的監管部門的負責人,甚至企業所在地區的政府負責人就應該無條件地接受問責,問責應該得到嚴格的執行。
二、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
在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事件中,不法廠商是最大的利益驅動者。這暴露了這些不法分子的不誠信及只為謀取私利等不道德行為。若要控制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每位經營者在從事經營前應簽訂誠信規則以一種硬性手段的方式要求自己不出售有問題產品,更為甚者,經營者需將每位顧客當成自己的家人那樣珍惜,而不是只把盈利作為首要目標,而將他人的生命安全及健康置之度外。因此,他們都應該將這把警惕量尺放在自己心中以時刻提醒著自己。當食品安全問題不再發生時,這一切就變得兩全其美,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商家得到更多信任,更多顧客,更多利潤。
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們是學生在學校生活的監護人。因此,只有學校把食品安全問題放在高度重視的位置上,且各職人員明確職務,盡職盡責,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努力協調好各有關部門間的關系,最重要的是要加強監管工作,提高食品監管的準確性及增強食品監管的權威性。對于那些不作為或亂作為的人員要嚴肅處理,同時也要傾聽學生的聲音,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多進行一些真正的反饋,要積極宣傳及傳播食品科普知識,使大家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我們該如何處理解決,也要開展一些食品安全教育活動,使食品安全意識能更深入人心。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唯有學校及其人員嚴格地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使制度真正的履行,才能使學校食堂做得更好、執法更有力、管理更嚴,食品安全問題才更少。
而人的觀念也是影響此類問題的一大因素,因此當人們觀念意識提高時,一切的方案才能更好地運作,食品安全問題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才會越來越少。
三. 結論與建議
在食品安全宣傳上首先要加強對學生的宣傳和教育,特別是小學生,如.不要吃街頭小吃,注意衛生;少吃學校附近小店里賣的零食;少吃沒有綠色商標、生產日期、保質期、質量安全標志、產房地址的食品;.少吃油炸類食品如:薯片,薯條等;不吃沒有營業執照的小型店鋪里銷售的“垃圾食品”等。讓孩子從根本上認清三無食品的的危害。
第二,要強化對違法者的懲戒力度。法律制訂得再多再細,如果不嚴格執行也是不行的。要想從根本上遏制造假行為,就必須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和處罰力度,讓造假的成本遠大于造假的收益,進而使造假者望而卻步。
第三,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要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就必須引入獨立的第三方監督,這個第三方從本質上說應該是廣大消費者,但由于消費者過于分散,所以獨立的媒體監督往往就成為消費者的最佳人。尤其是網絡媒體,具有成本低、傳播速度快、輿論壓力大等。
第四,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關鍵是強化對監管者的問責。在中國目前的治理結構中,行政權占據主導地位,這既是我們的優勢,也是一些問題的根源所在。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一優勢,又盡可能地避免由此而引發的各種治理問題,就必須要嚴格執行對監管者的問責,這是整個食品監管體系的關鍵點,只有抓住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的監管問題。
參考文獻 :
中圖分類號: X8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8-0231-1
1 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1.1 農產品的安全狀況令人堪憂
化肥、農藥等對人體有害物質殘留于農產品中。由于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管理上已跟不上現代農業的要求,再加上農民求的是數量,質量意識淡薄。因此,在使用化肥、農藥時,出現盲目過量的問題,特別是在農藥的使用量上,每年都呈直線上升,增長比例嚴重失調。再加上農民長期以來用慣了見效快、殺傷力強、毒性高的農藥,如甲胺磷、氧化樂果、呋喃丹等,由于長期使用,客觀上農民對這些農藥的性狀、特點、使用方法以及效果都比較熟悉,加上這些農藥藥效快、價格比較低廉,用了直觀效果快,一時難以改變。其次,農民在使用這些高毒高殘留農藥時的不科學、不合理,導致農藥的實際利用率很低。不但增加生產成本,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大多殘留在環境中,成為農田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源,最終導致農產品的污染。
1.2 制造食品的過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添加有毒物質的情況屢屢發生
一是加工食品使用劣質原料給食品安全造成極大隱患。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國家有關部門認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劑品種及其用量和在產品中的殘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三是濫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過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規允許適用范圍的化學物質。
1.3 食品流通環節污染嚴重
食品流通企業衛生條件不符合要求,病原微生物控制不當,食品包裝儲運過程中會發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市場開辦者、經營者法律意識薄弱。一些食品批發市場缺乏有效的安全檢測手段和質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乘虛而入,假冒偽劣食品流入市場。部分市場開辦者受利益驅動,對食品安全質量監管工作配合不積極。
1.4 監管體系還不夠完善
食品安全職能分解在農業、糧貿、衛生、工商、質監、藥監、商檢等七個部門,對食品安全工作的“屬地管理”責任和“執法主體”責任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導致地區與部門之間尚未做到上下聯動、密切配合。由于多頭管理和缺乏協調機制,職權不清,管理效率不高,管理難以完全到位,給假冒偽劣食品橫行留下空檔。
2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幾點建議
2.1 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2月28日正式出臺。這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制進程開始提速,并逐步走向良性發展道路。但僅靠一部《食品安全法》不可能囊括并解決所有問題,必須完善以《食品安全法》為主、其它法規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體系。以《食品安全法》的出臺為契機,抓緊清理和完善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法規、條例。按照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清理對同一問題的重復與沖突規定,盡快出臺包括食品安全技術規章和標準要求在內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2.2 要從源頭上加強管理,加強食品安全監測
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監管體系,強化對農業投入品的質量和環境安全管理;建立國家農獸藥殘留監控制度;建立和規范食品召回監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衛生質量抽查和例行監測制度;加快質量電子監管網建設,不斷改進監管手段。建立嚴密的食品監管網絡,對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各環節實行全過程監管,確保食品安全。
2.3 根據標準化法的規定,強化食品衛生標準化工作
一些學者認為,中國食品的魅力就在于手工制作,如果實行標準化,傳統的食品加工就會變成現代工業化的快餐生產,中國食品的品質就會降低。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結論。食品衛生標準化不等于食品標準化。食品衛生標準化是指在食品加工銷售環節,必須符合衛生標準,凡是不符合衛生標準的,一律不得出售。
2.4 加強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和重大事故應急體系建設
完善食品安全應急反應機制,建立實施食品安全快速反應聯動機制;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辦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處機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訪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2.5 繼續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一、目前國外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基本情況
國外研究者從構成、運行機制和可能的失效三個方面對食品安全控制體系進行了研究。在構成方面主要有兩個研究角度。一是從構成要素來分析,例如,Whitehead,A.(1995)提出了食品控制體系包括六個要素。二是從控制體系的監管主體來分析,例如,DeWaal,C.(2003)從消費者的角度分析指出,建立單一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門,會促進相關資源優化配置,帶來更為理性的食品安全管制體系。食品安全控制體系是否能夠發揮作用,關鍵要看它是否具有足夠的透明性。典型的如Adrie,J.(2005)發現,要保證鏈條上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才能使供應鏈有效運行,而建立利益方之間的合作關系需要具備以下條件:操作一致;國際交流;信任;透明性;與行政過程相分離;以結論為中心。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發生失效。Rolf,M.(2007)對歐洲未來食物鏈的發展遠景進行了比較分析,總結了三種最有可能對食物鏈造成影響的不確定性因素:技術的不確定性;行政上的不確定性;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
最后,外國研究者還從經濟和政治的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問題,闡述了食品安全的經濟性和政治性因素。
二、目前國內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基本情況
目前國內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基本情況,主要從社會學、管理學和經濟學三方面進行深層研究。首先,從社會學的角度,張紅波和吳永常等通過暴露中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分析了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李浩異和李冬玲等則從消費者的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原因,如我國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模糊認識和忽視標注及法規的問題,更多的考慮價格因素而非安全因素等。還有諸多學者從生產者和政府方面分析了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其次,從經濟學角度,學者們主要從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社會規制等)上進行分析。
作為國家高層次的后備人才,我們將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我們將面對迅猛發展和劇烈變革的世界,將承擔更加復雜、更加困難和更加艱巨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歷史重任。因此,在按照知識經濟的要求構建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同時,突出食品安全素質的培養已顯得十分重要。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將教育定位在使受教育者在青年時期一勞永逸獲得一套對特殊行業和特定職位有用的知識和技術的觀念上。過分強調教師教學而忽視人們學習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明顯表現出對人們食品安全素質培養的不足,致使食品安全教育在我國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都令人遺憾地存在許多空白,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大多數表現為理論上皓首窮經、實踐上循規蹈矩;只能從業、不能創業;只會模仿、不會食品安全;同時也缺乏競爭意識和應變能力。新形勢下,對人們食品安全能力的培養應從樹立食品安全觀念、培養人們的科學思維能力、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這對全面培養具有食品安全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基本范疇
人們是具有食品安全潛能的,只要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食品安全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果不進行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潛能就難以得到充分發揮。需要我們以食品安全的意識、科學的態度,不斷去探索、去追求。我們認為,要培養的食品安全能力,其方法和途徑有:第一,樹立食品安全教育的思想。第二,食品安全要立足自己的特色。
培養人們的食品安全精神和實踐能力,就是要在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前提下,培養他們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培養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人們的想象力、觀察力和判斷力上,使他們具有活躍的思維、寬闊的視野、聰敏的悟性。那么,如何培養人們的食品安全精神和實踐能力呢?
1.培養食品安全意識
充分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與儀器技術,結合基礎和專業實驗內容,構建仿真實驗室。仿真實驗室的引入可使人們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利用業余時間和網絡可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通過仿真實驗的引入,人們不僅可以充分利用仿真實驗軟件對數據采集、儲存、分析、處理、傳輸及控制的強大功能,還可以增強人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開展食品安全活動
食品安全實驗室的建立讓人們有了一個可以交流食品安全思想、實現技術食品安全的場所,并且是提供了培養人們實踐動手和食品安全能力的一個有效活動平臺。建立由人們自主學習實踐的食品安全實驗室,可以邀請一批專業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教師為指導教師,結合開放實驗室的管理機制,給人們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從而萌發食品安全思想和培養自主食品安全能力。人們在保證完成一定數量基本實驗的基礎上,可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實驗條件,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綜合性的實驗項目或具有食品安全見解的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可以以個人獨立自主或小組團隊協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另一方面,人們也可以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從中學習并得以提高。許多高校實踐證明,通過食品安全實驗室的實踐,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人們的專業技能和食品安全能力。
四、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另一視角
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另一視角是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現狀、成因以及對策進行研究,試圖尋找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途徑。
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另一視角是從中國發展的歷史淵源來剖析。長期以來,我國食品生產的總體水平不高,我國國民的食品安全意識薄弱,一次事件過后,往往不會去思考它深層次的原因。
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另一視角是從中國目前的社會原因來剖析。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制度與法制建設正在完善中,技術、法律和管理跟不上,環境污染導致食品安全風險性居高不下,人們的功利主義思想比較嚴重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問題屢現。
中圖分類號:F4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186-02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伴隨著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的需求也開始由溫飽型向健康型轉變,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密切關注,食品安全風險和矛盾日益突出。據不完全統計,僅2008年以來就發生了包括乳品行業“三聚氰胺”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無錫、蘇州等地出現含大量甲醛的銀魚;溫州活螃蟹體內發現甲醛;四川廣元柑橘大實蠅事件;香港檢測出內地輸港含有三聚氰胺的雞蛋;再加上最近發生的“染色饅頭”、“牛肉膏”、“瘦肉精”和“地溝油”等風波。頻繁發生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不斷沖擊著消費者脆弱的神經,憤怒的消費者把矛頭對準了超市、企業、商販的同時,對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拷問也被推上風口浪尖,一片七嘴八舌的議論中,有一種聲音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響亮,它準確無誤地點出了所有罪狀的共性,那就是“食品企業質量責任的缺失”。
一、企業承擔食品質量責任的內涵
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所負有的滿足多方面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的責任,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證消費者的利益要求的問題。現代企業經營的目標已經不再局限于對經濟目標的追求,企業必須超越利潤這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對于食品企業而言,承擔企業社會責任,首先要保證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符合營養標準的食品。
食品質量責任的主體是食品企業,但是僅僅依靠企業本身并不能確保企業履行自己的食品質量責任,還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企業、政府、消費者、有關的法律法規等共同構成了食品質量責任體系。這個體系的各組成部分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夠落實食品的質量責任,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食品質量責任就無從保證。食品質量責任體系的完善體現一個國家的政府機關對居民的保護與責任。只有當一個國家的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健全并發揮作用,才會為這個社會的成員帶來健康、安全、工作與幸福,也就會使得這個社會更加穩定和諧。
承擔食品安全責任與食品企業的成功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不僅反映企業經營者的道德水準,更重要的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夠促進企業自身的長遠發展。據國外統計資料顯示,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平均回報比同行高出2個百分點,同時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與社會責任感較少的競爭對手相比擁有更強的盈利能力、更低的經營風險、更忠實的員工和更好的聲譽以及與當地政府和社區的更和諧的關系。因此,食品企業一定要主動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把履行食品質量責任、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作為企業基本準則加以重視。
二、食品企業質量責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食品企業質量責任的缺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貧富差距過大、享樂主義盛行等社會方面的原因,也有企業層面的企業生產方式落后、食品質量意識淡薄以及政府層面的食品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監管不利等原因。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層面的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促使企業更加追求利潤最大化。收入分配體制的缺陷導致社會不同階層和地區收入差距極大,據學者測算,我國企業行業間工資差距達到了15倍,城鄉收入差距達到3.23,國際上公認的反映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高達0.5,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過于懸殊的貧富差距引起全社會拜金主義的盛行,最終扭曲的社會價值觀導致企業缺乏以人為本的商業意識,見利忘義,忽視企業的社會責任。
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也與我國社會生產力低下有關。社會生產力決定社會狀態,不斷涌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是偶然。盡管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特別是農村地區發展水平來看,社會生產力還不高,大部分民眾可支配收入較低,無力消費高品質食品。據筆者做過的一項問卷調查,“如果超市只有兩種牛奶賣,一種10 元一包,一種2 元一包,若您需要購買牛奶,您會購買那一種?”約87% 的人都選擇2 元一包的奶,因為他們的收入有限。馬克思曾經說過“經濟是基礎”,過低的生活標準直接束縛了人們道德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企業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二)企業層面上的原因
我國食品企業食品質量意識缺乏,經營中并沒有從消費者利益出發對食品的生產過程嚴格把關。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食品企業在食品生產過程中有意或者無意地選擇以企業利益為先,忽視了消費者的利益,缺失以公眾利益為導向、履行食品質量責任的意識。并且我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大多管理混亂、規模過小、裝備落后,基本上屬于家庭作坊式的企業。據調查,我國目前有400多萬家企業和700多萬家小型加工作坊從事食品工業。其中,從事技術含量最低的食品加工業的企業占52%,取得食品衛生許可證的企業約為總數的1/6,25%的企業無標準生產,15%的企業無執照生產。這種現狀的直接結果是市場競爭激烈,為了生存,原本就質量責任意識淡薄的企業被迫降低直接生產經營成本,在利益的驅動下,非常容易出現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各種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行為,使得企業食品質量責任缺失的現象進一步加劇。
從流通環節來看,個別經營業主見利忘義、違規經營,為一些劣質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機。隨著社會城市化的發展,許多糧食、蔬菜、果品和肉類,都要經過長途運輸或儲存,或者經過多次加工,才送到人們面前。在這些食品的運輸、儲存和加工過程中,人們常常在食品中投放各種添加劑,其中不少添加劑具有一定的毒性,從而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三)監管部門食品質量責任的監管疏漏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一靠自覺強化,二靠外部監督。“雙匯瘦肉精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的發生凸顯出國家有關部門在監管方面不到位,監管不力使得食品企業缺乏承擔社會責任的約束。主要表現在:(1)過分倚重發展、輕視監管是引起食品企業漠視質量責任的重要原因。我國很多地方保護主義現象嚴重,地方監管部門為了當地經濟利益而和政府、企業“政企合謀”,置消費者權益于不顧。不少政府部門依舊將發展放在第一位,認為企業發展起來了,其他問題都是小問題。”地方監管部門的執法理念偏失所導致的監管意識薄弱縱容了食品企業逃避履行質量責任;(2)某些監管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助長了企業不履行食品質量責任的行為。根據《產品質量法》規定,國家對產品質量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遺憾的是,許多時候,抽檢流于形式,甚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例如,在上海饅頭事件中,違規加工生產饅頭的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并非沒有監管,監管部門一個月會抽查一次。當監管部門來檢查的時候,公司就把東西拿到辦公室給他們檢查,不讓他們去車間,“他們一來我們就把車間的門關上,不讓他們進去”;(3)監管隊伍人員專業素質不強,缺乏監管設備客觀上也導致了企業對食品質量責任的淡漠。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檢測設備落后,缺乏簡便易行且準確的檢測手段。例如,依靠現有設備對地溝油、農藥殘留指標等進行檢測,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難以大面積推廣。 并且很多監管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或訓練,執法過程也僅僅是“一看、二摸、三聞”,對于“蘇丹紅”、“三聚氰胺”等化學添加劑根本沒有安全監管意識。
三、針對食品企業質量責任缺失的改善措施
(一)強化食品企業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
通過宣傳使食品生產經營者意識到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自身利益,主動肩負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首先,應加大對食品企業法律法規的培訓和宣傳,組織食品從業人員特別是企業主要負責人認真學習最新的法律法規,使其認識并掌握食品安全的要求;其次,開展專題講座,解析法規條文,明確操作規范,講明利害關系,引導企業提高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的使命感和自覺性;另外,強調企業的法律責任,有針對性的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增強其質量責任意識和遵守食品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意識。
(二)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監管的主要作用
政府職能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負有首要責任,這不僅是政府職能部門自身定位的需要,同時也是加強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的現實需要。因此,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不斷提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水平。政府職能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負有首要責任,當食品安全問題出現時,首先要追究職能部門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調動職能部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加大資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科技水平
檢測是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的內部自我監控和外部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食品安全檢測體系起到關鍵的作用。由于我國食品安全檢測體系的不完善,檢測水平發展不均衡,檢測技術水平不高已經成為制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瓶頸問題。因此,我們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大對我國食品安全檢測體系的資金投入,快速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檢測的科技水平。此外,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提高農民收入以及減小社會貧富差距等措施都是加強食品安全、促使食品企業履行食品質量責任的有效手段。
總之,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認識到良好形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是對企業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無價之寶。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企業文化建設將極大地提升食品企業的競爭力,從而在國內、國際競爭中樹立良好形象并贏得豐厚的利潤。
參考文獻:
記得上大學時有一位教授說過這樣一個真實事例:他的兩個法學博士同學移民去了加拿大,一個在超市從事搬運工工作,另外一個在幼兒園當老師。同學們非常不解,便問:為什么不在中國要移民加拿大呢?教授回答:他那同學說得是因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想想看,中國的食品有幾樣是安全的?看看我們現在吃的豬肉,食品添加劑太多,三個來月就能長到兩百多斤,吃排骨現在連骨頭都不用吐了。前不久媒體不還說咱們國家60%的豬肉都添加了瘦肉精嗎?……
是啊,吃肉都不用吐骨頭了,原本一兩年生長期的豬現在也就兩三個月就能長到兩百多斤,這又是何其的夸張。筆者也是一個地地道道從農村出來的,記得當年家里養豬時能養到兩百斤至少也得養上一年半之久,而如今,筆者雖然生活在大都市,吃的東西卻遠不如八九十年代。這不是人們生活水平的倒退又是什么呢?
記得上小學時,課文里面就有一則“拔苗助長”的寓言故事,然而孩子們是代代學,而一旦長大后卻為了各自的私利,重復著“拔苗助長”,而且越發的不可收拾,在坑害別人的同時,卻也在坑害著自己及家人。因為食品安全不僅關乎著個類食品、個類人群,而是關乎著各類食品及全民安全,這是關乎全體國人生命及健康的大事。
關鍵詞: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建議對策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62
1有關食品安全問題案例
食品安全近些年來成為了新聞媒體報道的寵兒,有關食品安全的新聞屢見不鮮。由此引起了較為激烈的社會輿論,食品安全問題逐漸被大眾所關注。在此舉例幾個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新聞報道。
事件一,鎘米事件.2013年5月,湖南省攸縣的3家大米廠出售的大米在廣東省廣州市被查出鎘超標事件,后被媒體揭發。佛山市市順德區廣東省市通報了順德市場大米檢測結果,在終端銷售中發現6家店銷售的六批次大米中鎘含量超標;在生產過程中發現,3家公司生產的3批次中鎘含量超標;在湖南產地的大米流通抽檢中。5月16日,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第一季度2013個,一季度抽檢結果,8批次不合格原因都在于鎘含量超標。
事件二,毒泡菜事件,中國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節目曾披露過四川成都新繁、彭州等個別生產泡菜的泡菜生產企業使用了敵敵畏、工業鹽等有毒、有害物質。曝光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成都市對泡菜生產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導致成都的許多正規泡菜生產企業遭受了沉重的損失。
事件三,陳華糧食事件發生在2004年7月,全國10多個省市在糧食和石油批發市場逐漸找到了一個叫“民工糧”的大米。這種水稻就是國家糧食庫霉變大米,其中含有可引起肝癌的黃曲霉素(Aspergillus flavus)能引起肝癌,是目前最強的化學致癌物,試驗表明,其致癌所需時間最短僅為24周,按規定只能賣給釀造、飼料等行業,不能作為食品銷售。但是梁帆說這些米主要是賣給建筑工地和學校,被稱為“食品街”。食堂在加工的特殊方式,浸泡在擦米的原來的黃色漂白,而且還消除了光的霉味。
……
屢見不鮮的食品安全問題令我們痛心疾首,同時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困擾,而在農村地區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率相對較高,這又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2農村食品安全原因分析
(1)農村收入水平限制。農村人口收入較低,受經濟水平制約,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往往注重價格而不是商品質量,在農村地區,那些質量不高而價格較低的商品往往受到人們的追捧。價值決定價格,無可否認價格低的商品所存在的安全隱患相對較高。
(2)農村群眾未能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維權意識。人們在購買商品時,不會有意識的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對于無包裝或者包裝極簡單的商品也不會過多追究,由于農村人口相對分散,人流量較小,一些商店攤鋪的貨物不能在保質期內售完,常常堆放有過期產品,這就為食品安全問題埋下了禍根。
(3)農村商品購貨渠道單一且混亂。農村商鋪大多是個體經營,規模較小,且有些商鋪還沒有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很少有大型超市,距離城市較遠,而食品供應商大多位于城市,因此,農村商店想要購貨,只能依靠城市中一些批發零售商驅車送貨,這就導致了農村商品種類不全,同時大多在城市銷售不好質量不高的商品流入農村市場,增大了農村食品安全隱患。還有一種購物渠道那就是集市,農村集市大多都是固定間隔幾天,人們統一將貨物拿到鄉鎮中心售賣,然而集市的攤位和商販都不固定,食品安全不能得到保證,而出現了什么安全問題也將無從查證。
(4)某些商販道德素質低下,只盲目追究經濟利潤,蓄意販賣有毒的/質量不合格的商品以降低成本謀取私利。同時也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識。經營責任意識和法律維權意識,讓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在流通環節得到控制。
(5)我國對于“舌尖上的安全”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與制定。同時監督力度還不夠,監管機構冗雜龐大但職責混亂不清,相互推諉,各自為政,形成監管上的漏洞。就例如“健美豬”事件,商販只需為每頭豬多花上幾元錢就能免除衛生防疫檢查并得到衛生合格證,而從生產地流入市場過程中,再需給有關執法人員送點好處,就能一路暢通無阻,病豬就這樣明目張膽的出現在各個農貿市場或超市了。
3措施及建議
(1)加大國家行政執法部門監管力度,做到層層監管,完善基層政府監督體系.同時還要完善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增大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懲罰力度,做到權責統一,違法必究.我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于了《關于開展農村食品市場,開展“四對四規范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即①打擊無牌無證經營、規范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資格的經營者。②打擊銷售,使用沒有違反食品和原材料的合法來源,食品生產商和經營者的采購活動規范③嚴厲打擊生產經營假冒偽劣和“五”食品違法行為,規范食品包裝標簽管理。④嚴厲打擊“兩超一非”等劣質食品的生產經營,規范食品生產經營。應該嚴格按照此通知進行執法活動,同時加快以《食品安全法》為中心的其他法律的出臺,以保證食品安全問題有法可依,通過法律的強制手段來敦促食品安全問題。
(2)加強農民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以及提高農村食品經營商的素質道德。大多數農民文化知識水平低,對食品安全認知能力有限,政府可以借助媒體如電視、廣播、宣傳手冊等途徑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提高農民安全意識。同時也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安全知識講座或者維權法律講座,教會農民如何用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抵制假冒偽劣商品。
(3)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同時適當調整規范物價,肅清消費市場不正之風。繼續對農民以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生產,解決農民生活保障問題,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物價局也應對市面上各個以不合理價格出售的商品嚴格規范其價格,打擊投機倒把現象,維持健康和諧的市場氛圍,促進市場有序運轉。而且,還要拓寬農村食品購銷渠道,保證優質食品進入農村市場。
參考文獻
[1]干春娟.農產品質量安全及檢測體系建設中的問題與思考[J].上海農業科技,2008,(1):12.
近幾年,中國食品安全危機四伏,“瘦肉精”“毒雞蛋”“毒水餃”等食品安全事故頻頻發生。這就足以說明中國的食品安全現狀不容樂觀。伴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涌現,中國相關的食品標準轉向重視食品安全性指標。此外,國家新修訂的產品標準也增加了安全性指標。即使這樣,中國的食品安全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下面就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及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當前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食品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其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盡管如此,食品安全事故仍然屢次發生。民眾仍然對食品安全存在擔憂。
1、在食品中殘留大量有毒物質
食品的原材料直接來源于農牧漁業。在其生產中,大量不合理的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使大量有毒物質附著沉淀在農(畜)產品中。農藥、激素等的殘留會引起慢性,急性食物中毒。因此,食品安全從原料開始便受到嚴重的威脅。而且在水產品養殖業中,大量不法業主使用禁用藥物來提高水產品的成活率和出品率,但有些藥物代謝速度非常慢,因此大量有毒藥品在成品中沉積,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2、食品生產過程中不安全
我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生產過程中滅菌不徹底、儲存條件不當等使微生物大量繁殖,食用這些微生物指標不合格的食品,會引起食源性疾病。
在食品加工中,許多天然的有害物質未被安全消除,如四季豆中的血球凝結素,土豆、青番茄中的龍葵堿等,在加工的過程中如果不徹底處理會引起食物中毒,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另外,油炸或燒烤食物中也存留著大量有毒物質。
3、濫用食品添加劑及工業添加劑
國家有關部門認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劑品種及其用量和在產品中的殘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但是有些不法企業在食品加工中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及化學合成甜味劑等。如在辣椒制品中添加蘇丹紅,在豆制品中添加吊白塊等。
4、不夠完善的監管體系
食品安全職能部門分散,導致地區與部門之間未能做到上下聯動,密切配合,出現了多頭管理。由于多頭管理和缺乏協調機制,職權不清,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很難到位,因此給假冒偽劣食品留下橫行的空檔。
5、不完善的法規標準
現中國有關食品的法律法規條文過于復雜且籠統,難以在實際中操作,并且對于食品檢驗的標準相對滯后。與國際通行的食品安全標準CAC相比,我國的食品標準嚴重滯后,其表現在標準不夠完善,標準水平低。另外,我國食品有“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等的標志,讓消費者常常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該相信誰。
二、加強我國食品安全的對策
“民以食為天”,食品消費是人類最基本的消費之一,享用安全的食品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要加強對食品的檢驗,切實保障每位公民的生命安全。
1、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法制過程開始提速并逐步走向良性發展道路的《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2月28日出臺。但它并不能囊括并解決所有問題,必須完善與法規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體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提高我國的食品安全質量,以此來提高我國在食品界的國際地位。
2、加強食品市場的準入管制和監督
現中國由于地方政府的不適當操作,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采取放任態度,因此食品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與挑戰,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對此,政府應當加強建立嚴格的食品準入審查制度,完善監管體系。與此同時,要嚴厲打擊地方性保護主義,建立更加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以此來穩定社會秩序,推動建立各方和諧發展的中國。
另外,進口食品在中國也相當活躍,所以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其的準入管制,同時要盡快立具有國際水平的檢疫技術,逐步加強對食品檢疫的科學化,以此來提高我國在食品界的國際地位。
我國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門諸多,但是這種多頭管理很容易產生相互推諉的現象,其直接影響工作效率。因此建議合并市場監督機構和食品檢驗機構,讓監管工作更好的銜接起來,不給市場監管留下任何漏洞。
3、加強食品安全監測及食品的衛生檢查
要不斷完善食品安全衛生質量抽查和例行監測制度;利用高度發達的信息網建立電子監測網;建立和完善食品召回監督管理制度等,以此來確保食品的安全性。
此外,對于那些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必須及時制止出售,情況嚴重時可以采取銷毀的辦法。
4、加大執法力度
國家政府要加強對食品市場的監管,對于不符合安全標準的企業,堅決抵制其進入市場。對于已進入市場但不符合標準的企業,要立刻勒令其停止生產,退出市場。對任何企業都不能免檢。另外還可以采取高額罰款的處罰制度來警示那些制售質量不安全食品的不法廠商,嚴重時可以追究其刑事和民事責任。執法者要嚴格執法,對于,貪污受賄者要從重處理。
5、建立相對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
食品安全方面的應急管理過程由事故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后三階段組成。因此國家或政府要在每一個階段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在全國統一執行但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國家在建立食品安全應急機制的同時,應抓緊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各部門及其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對故意瞞報等的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辦力度,使食品安全事故查處機制更加完善。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