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4 19:42: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專業設置調研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基本情況
**鎮農民合作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適應新形勢,不斷增強自身實力,穩步提高運行質量,獲得了快速發展,目前,全鎮已成立烤煙生產專業合作社、辣椒生產專業合作社、黑山羊養殖協會、用水戶協會,生豬養殖協會正在籌備中,聯系農戶5000余戶。**鎮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形成以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上連龍頭企業,下帶千家萬戶,內強服務,外拓市場的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組織,廣泛宣傳。
**鎮在全面總結近年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做法、成效、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宣傳工具、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的宣傳力度,切實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同時通過舉辦不同層次人員參加的專門培訓班,學習有關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的基本知識,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實踐,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快速發展。
(二)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創辦農業專業合作組織。
1、成立煙農合作組。烤煙是全鎮主要經濟支柱產業,20xx年**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烤煙生產管理模式,以5萬畝中低產田改造為契機,以農戶原有耕地所占比例為主要依據,破除田埂限制,以村小組為單位成立煙農合作組,重新分配土地登記造冊,留村委會備案。煙農股份合作組在不改變農戶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組內煙農以土地入股,每戶按土地面積投入相應生產物資、資金和勞務工時,合作組按照“共擔風險、共同投入、共同經營、按股分配、財務公開”的原則,以合作組為單位開展集體生產和經營。合作組經濟利益分配以“土地入股、資金專管、按股分配”的形式進行利益分配。合作組積極探索建立“一卡制”管理體系,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條形碼”信息載體為基礎,以金融單位為技術依托,建立“煙農信用卡”,在煙葉種植收購合同簽訂、物資供應、專業化服務、煙葉收購等環節實行“一卡制”管理,形成集信息查詢與管理、電子結算、合作組成員利益分配、職業化煙農建設與管理、專業化服務、質量追蹤功能于一體的“一卡制”管理體系,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2、成立足法辣椒加工專業合作社。**鎮堅持“組建一個生產合作社,壯大一項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發展理念,足法辣椒經過傳統種植、品種改良、商標注冊、推廣種植等一個長期的探索發展過程,得到了不斷發展壯大, 20xx年11月由當地58戶農戶組建了**鎮足法辣椒加工專業合作社,總投資10萬余元,從而把足法辣椒生產經營模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成為當地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亮點。在20xx年的“昆交會”上,足法辣椒因純正的品種、鮮艷的色澤、豐富的營養和綠色生態等優勢,受到國內外廣大客商的青睞,產品暢銷貴州、昆明、紅河、羅平等省市縣。
3、成立黑山羊養殖協會。**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依靠科技,加大扶持力度,大力發展黑山羊養殖業,成立黑山羊養殖協會,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走“支部+協會”的發展路子,組建黑山羊養殖協會,通過小區示范,規模養殖,大戶帶動,政策引導,廣大農戶養殖黑山羊的積極性不斷增加,形成了黑山羊養殖、營銷一條龍的產業化體系。
4、成立用水協會。加強水利基本建設,是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鞏固農業基礎的迫切要求,是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要求,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加快農村小康建設的迫切要求。**鎮通過成立水利協會,進一步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協會會員全面負責轄區內范圍內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管理和開發利用,對生活用水實行有嘗供水,并為用水戶提供與水利有關的技術、咨詢服務。
三、主要成效
(一)有利于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在的條件下,家庭是經營農業的基本單位。由于規模較小,發展滯后,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出現,產生了社會化分工,外部成本內部化。農戶需要的種子、肥料、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均可通過合作組織與廠商、批發商直接交易,而銷售也可通過合作社統一進行,從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有利于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隨著農業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從無公害農產 品、綠色農產品到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要求越來越高,質量要求也隨之上升。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出現為實施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三)有利于實施品牌戰略。品牌的效應是巨大的,一個優秀的品牌可以帶來無限的商機。只有加快品牌戰略的實施,才能提高農產品的綜合效益。合作組織的專業性恰好能有效地發揮組織力量,將在該區域上最具顯著優勢的農產品特性充分利用和保護起來。通過申請注冊品牌標志,實現區域品牌效益,提高了產品的知名度,從而促進了優勢農產品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有利于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農村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使得很多農村的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城市轉移,甚至使農村出現勞動力空缺。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出現和不斷增多,合作社的擴大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這時合作社就可以吸收本地農村的富余勞動力,特別是有文化的青年人群參加進來,使他們成為市場的主人,共同把合作社發展壯大,從而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外流的現象。
(五)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自愿組織、靠利益聯結而成的。首先,通過相互聯合,避免了無序的競爭,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價格,維護了農民利益。其次,通過將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聯為一體的經營模式,農民可以從出售農產品中直接獲益。最后,由于產業經營鏈條的延伸和拓展,農民還可以通過合作組織的再分配機制,獲得產后加工、流通環節的增值收入。
四、存在問題
**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已逐步由松散走向規范。但在具體的運作中,我們發現還有一些需要深入探討和研究解決的問題。一是部分群眾對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還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影響了組織和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宣傳力度;二是部分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自身建設不夠完善,綜合職能沒有全面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聯系的部門多,服務范圍廣,具體開展活動時,往往顧此失彼。三是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之間、與農戶之間、與技術部門之間等沒能完全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利益分配和服務水平上下班有待進一步調整完善和提高;四是普遍存在著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經費不足,難以正常運轉,使專業農協的建設和發展受到限制。
五、下步打算
(一)加大宣傳培訓力度。鎮黨委政府將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管理人員外出學習考察,進行座談交流,實施專業培訓,不斷增強他們的理論知識、管理水平和實際經營能力。同時,制定考核標準,每年評選若干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進行宣傳表彰,以讓廣大群眾親自感受到興辦、參與專業合作組織的好處,共同支持和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
一、調研活動開展情況
(一)調研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1.近年來,我國的職業院校培養了大量模具技術應用型人才,許多學生已取得了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頒發的各種證書,為什么我國的模具技術人才仍然非常短缺?教育部門培養的模具技術人才是否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2.企業到底急需什么類型的模具技術人才?對其知識和技能結構有什么要求?
3.目前,我們的職業院校的模具教育體系現狀如何?是否能保證培養出社會急需的模具技術人才?如何深化模具技術專業教學改革?
(二)調研的進程
1.對部分職業院校的調研。我們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科技職業學院,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湘潭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十幾所所學校進行了調研。調研的主要內容是模具技術人才的需求狀況、培養現狀、知識結構、教學體系、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模具技術人才技能考核體系、模具教育教材建設等方面。
2.對部分企業的調研。組織開展了對湖南省內國有、民營和外資等企業模具技術人才的現狀和需求進行了抽樣調研。
本次被調研的企業共計69家,其中,國企57家;民營企業4家;外資企業5家;其他(合資、股份制)企業3家(見表1)。
被調研的大部分企業是所在行業的龍頭企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模具技術人才的工作崗位分類
根據調研情況,我們可把模具技術人才分為三個層次:
1.“藍領層”模具技術人才。“藍領層”模具技術人才是指在生產崗位上承擔模具的具體制造及日常簡單維護工作的技術工人,在企業模具技術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是模具技術人才。
所需知識與能力結構:掌握模具結構的基本知識和機械加工與模具加工的工藝知識,具備模具的制造、日常維護知識。
2.“灰領層”模具技術人才。“灰領層”是指在生產崗位上承擔模具制造的工藝人員和模具設計員,這類人員在企業模具技術崗位中占25.0%。
此類人員需求量相對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是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搶手人才,待遇較高。
3.“金領層”模具技術人才。“金領層”是指具備并精通模具設計,制造工藝,維護、維修所需要的綜合知識,并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大量實際經驗,知識面很廣;能自行完成模具的設計、模具的安裝、調試、維修和精度優化;能獨立完成模具機床改造;適合于擔任企業的技術負責人或機床廠模具產品開發的機電設計主管。
不同類型的企業,對于上述三個層次的模具技術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管理架構比較完善,對模具人才安排和需求上均按研發、工藝編程、操作、維修等方面進行明確分工。而大量個體、私營、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人員比較精干,各技術崗位人員數量不太多,更加需要既精通模具加工工藝、設計,又能熟練操作模具機床,同時對模具的維護維修有一定基礎的復合型的模具人才。
(二)模具技術人才的學歷狀況
調研數據表明,59.6%的模具技術人才為中專及以下學歷,31.4%為大專學歷,僅有8.9%為本科學歷,本科以上學歷僅占1.1%。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模具技術人才培養方面大有可為。
(三)模具技術人才的來源渠道
調研數據表明,企業現有模具技術人才中,依靠企業自身力量培養提高的占36.3%,從學校招收的學生占48.3%,從社會招聘占15.4%。這說明:
1.職業院校學歷教育培養的模具人才還很難完全滿足企業的需要。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語水平、計算機應用能力、機械和電氣基礎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動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間難以積累工藝經驗,實際動手能力差,難以滿足企業對模具人才的要求。
2.模具人才的培養并非高不可攀,企業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從普通機床操作工中培養。這就要求職業院校進一步拓展辦學功能,加強校企合作,根據企業用人“訂單”培養人才,也要企業職工提供在崗、轉崗模具技術培訓。
三、模具技術人才的需求預測
(一)模具技術人才需求旺盛的重點行業
1.軍工企業需要大量模具技術人才。20世紀90年代前,由于我國軍工企業整體形勢不太景氣,軍工企業的模具人才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流失嚴重。由于模具人才匱乏,軍工企業數量有限的模具機床也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2.國家裝備制造業是模具機床應用大戶,也需要大量模具技術人才。這些企業近年來效益較好,任務飽滿,但企業技術與設備的更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無論是模具機床操作人員、模具加工工藝編程人員,還是模具機床的維修人員都很缺乏。
3.模具專業化、商品化、市場化、標準化程度較低。由于湖南省模具生產廠家相對不集中,且大部分全能廠的工模具分廠(車間)生產的模具屬自產自用,市場化程度低,企業之間的生產技術協作比較差,因而模具生產周期比較長。
4.我省大力推進汽車產業的發展,而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高檔模具設計制作水平不足。盡管湖南省擁有曉光汽車模具有限公司、湖南同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大三佳(湖南)模具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國內知名模具企業,但從整體來看,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高檔模具設計制作水平還較低。企業擁有精密數控加工設備的比重還不大,CAD/CAE/CAM技術的普及率不很高;許多先進模具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夠廣泛。
(二)模具技術人才需求的層次結構
1.“藍領層”需求數量大,但相對比例將會有所下降。在我們所調研的企業中,雖然大部分企業目前只要求操作者能熟練操作機床,程序由專人負責編寫,但隨著企業對模具人才的高效利用,已有企業對“藍領層”提出了更高的知識結構要求。部分企業(如成都飛機制造公司)已大規模引進了高職畢業生從事模具機床的操作。
2.“灰領層”模具人才需求的相對比例增加。隨著國內眾多老國企的改制,新的資金注入和制造裝備的更新換代,企業中只會單純操作的“藍領層”已經不能滿足企業需求,進口的大量高檔模具加工中心需要既能設計又能進行熟練操作的“灰領層”來操作。未來幾年,我國企業對“灰領層”模具人才的需求將明顯增加。
3.“金領層”復合型模具技術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模具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目前在企業中所占比例僅為3.52%。尤其是專業理論知識層次較高和具備一定動手能力的高級人才更顯緊缺。近年來模具企業大量采購模具設備,需要大量設計及高層次維護的復合型人才,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對復合型模具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別占其未來需求量的24.29%和20%。
(三)對模具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
隨著我國企業的生產技術進步和模具設備的更新換代,對各層次的模具技術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對于“藍領型”模具人才,必須以傳統的機械制造技術(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機床夾具、機制工藝等)為基礎,需要熟練掌握“CAD/CAM”軟件。
對于“灰領型”模具人才,模具設計人員應具有良好的機械基礎,更加熟悉產品的三維設計,精通產品的加工工藝,掌握模具機床維護與維修的技術和技能。
對于“金領型”模具人才,必須具有較扎實的專業基礎,較全面地掌握模具設備的相關原理與技術,具備模具設備研制與開發能力,還必須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掌握網絡技術。
四、對職業院校模具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校企合作,打造“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有利于提高模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雙贏”。企業的需求是職業院校確定模具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依據。職業教育只有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才會有出路。例如,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與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已對“訂單式”培養模式進行了嘗試。學校根據公司提出的培養目標,針對企業實際需要培養畢業生,在畢業生學完規定的課程后,最后一學年雙方在師資、教學資源上進行共享,學生全方位接觸公司的模具產品,進行實際操作。這部分學生在公司工作后,上手很快,立即可走上工作崗位,很快顯示出很強的適應性。
(二)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1.從高等院校畢業的新教師,其基礎理論知識一般都比較扎實,但缺乏實際經驗,為此職業院校應將他們有計劃地送到企業進行實踐和見習,根據對模具技術的教學需求進行實戰培訓,重點放在工藝技術、故障診斷和排除等方面。
2.職業院校要從企業招聘有豐富的現場經驗、組織能力強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教師隊伍。國家有關部門應在職稱評聘政策上作適當的調整,在其他待遇上應與在校教師一視同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職業院校可直接在企業聘用模具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訂,并直接承擔教育教學任務。
(三)加強模具技術實訓基地的建設
1.要繼續重視傳統金工實習基地的建設。傳統的金屬加工理論與實踐技能,仍是學習先進制造技術的基礎。現代制造技術是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模具的加工制造,離不開傳統的車、銑、刨、磨加工技術。一個模具加工人員,如果不懂得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藝,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模具人員。所以,在建立現代制造技術實訓基地時,也同時應重視傳統金屬加工技術訓練基地的建設。
2.建設模具技術實訓基地。根據各職業院校的實力,建立一定規模的模具技術實訓基地。在模具實訓中心建設中,應優先滿足教學與培訓要求,用有限的資金合理配置模具技術實驗實訓設備,包括模具加工模擬培訓軟件,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接受模具加工技能基本訓練的機會。
(四)其他幾項具體建議
1.建議由教育部組織職業院校模具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及時對模具人才需求和培養現狀進行調研,并對職業院校的模具技術專業的改革提出指導性意見。
2.組織制訂適合不同類型模具技術人才培養需要的教學指導方案、實訓基地建設標準、考核評估標準等指導性文件,為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一、調查目的
社會服務與高職院校、企業及政府是密不可分的,如何高效地開展和利用社會服務促進經濟及社會發展,這是教育界、企業界、政界高度關注的課題。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為了掌握武漢城市圈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供求平衡情況以及供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效推動《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服務社會模式的實證研究――以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課題的深入開展,并為該課題的研究提供客觀依據,特制作武漢城市圈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供給情況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走訪、電話及網絡等形式分別對武漢城市圈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結果統計、反映的問題以及以后改進的方向簡單加以說明,形成調查報告,為以后工作提供詳實的依據。
二、調查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本課題組制作了武漢城市圈物流社會服務供給情況調查問卷,向高職院校調查物流管理專業提供社會服務的意愿強烈程度、提供社會服供給能力的大小、提供社會服務的內容、提供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舉措等方面的情況。
(二)座談會及個案調查法。
本課題組在整個調查中,課題組分別對武漢城市圈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召開座談會1次,走訪學校20人次,教師生50人次。這次座談會和訪談,既為課題組提供了大量具有研究價值的材料,又為進一步開展本課題研究創造了條件。
(三)其他調查法:課題組還運用了訪談、電話采訪、網絡調查、以及查閱資料等幾種調查法,詳細了解了社會服務中的具體情況。
三、武漢城市圈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情況分析
(一)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意愿強烈,呈上升趨勢。
調查顯示,不愿意提供社會服務的高職院校占20%,主要是民辦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下屬的高職院校;愿意提供社會服務的高職院校占68%;非常愿意提供社會服務的高職院校占12%,主要是示范高職院校和地市州高職院校,其中以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的意愿最為強烈。具體如下圖1所示。這表明武漢城市圈內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80%以上都愿意提供社會服務,進一步調查得知,這種意愿也在逐年增強。
圖1 武漢城市圈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意愿情況圖
分析發現,物流管理專業提供社會意愿強烈且不斷增強的原因主要,一是高職院校辦學中更加突出社會服務的功能;二是物流管理專業屬于服務朝陽產業的新興專業,需要通過對外提供社會服務提高專業的影響力;三是物流業態的快速發展拉動了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不同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提供社會服務的意愿強烈程度不相同,其原因是各個學校物流管理專業的服務能力和相關社會服務政策差別較大。示范和骨干院校專業實力較強,學校出臺社會服務相關政策,鼓勵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院系及專業社會服務意愿較強;民辦高職師資力量相對缺乏,教師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學上,學校也沒有開展社會服務的氛圍,所以開展社會服務的意愿不夠強烈,甚至不愿意開展社會服務。
(二)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供給能力強,但差別很大。
調查顯示,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供給能力非常大,而且還有上升的空間,但不同學校之間的供給能力相差比較大。我們把社會服務供給能量折算成經濟價值指標,其中以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國家示范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年供給能力為52萬元;以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為代表的省示范或省骨干院高職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年供給能力為35萬元;其他公辦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年供給能力為22萬元;民辦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年供給能力為10萬元,具體如下圖2所示。
圖2 武漢城市圈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年供給能力圖
武漢城市圈內的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幾乎都是在2000年――2005年之間開設的,至今已經積累了10多年的辦學經驗,都建立了一支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能較強的專兼職教師團隊,而且隨著學校招生規模的穩定或下滑,很多教師的教學任務也基本穩定并有所減少,越來越多的教師有精力也愿意花精力去從事社會服務,從事社會服務的教師團隊的能力也在逐年提高,這種趨勢在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最為明顯,如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每所學校供給能力差別大是因各自的師資力量懸殊而導致的,同時也是與每所學校對社會服務的認識和努力不同是分不開的。
(三)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的內容形式多樣,各有側重點。
調查發現,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每年都要向社會提供社會服務,提供社會服務的內容包括物流相關培訓、物流技術研發、物流流程優化、物流項目策劃、物流項目論證、物流行業規劃及物流政策法規制定,但不同學校及每個學校每年所提供的社會服務內容也不太相同,各有千秋。處在武漢市的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提供的社會服務內容比較單一 ,主要表現為較低服務檔次的物流培訓,相反處在地市州的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提供的社會服務內容形式還比較多元化,既有較低層次的物流培訓,也要層次較高的物流流程優化、物流流程優化、物流項目策劃、物流項目論證以及物流行業規劃等等內容形式。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武漢市內的高校較多,武漢市的企業不太信任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把高層次的社會服務交付給本科院校來完成,處在地市州的高職院校比較少,學校在社會服務上也比較主動,地市州的企業基本上把所有的社會服務都交給地市州僅有的一所或二所高職院校來完成。
四、武漢城市圈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
1、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的內生動力不強,社會服務意愿不夠強烈。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盡管都意識到社會服務的重要性,但很多學校僅停留在口頭或想法上,缺乏主動性,內生動力不強。調查中發現,有20%以上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不愿意提供社會服務,80%的高職院校盡管表示愿意提供社會服務,但他們沒有主動與企業對接,主動提供社會服務,等著企業找上門來。
2、社會服務內容單一,服務能力參差不齊,不能滿足企業個性化的需求。
經過近10年的發展,高職物流管理專業都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服務能力,但學校把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教學和科研上,真正把社會服務放在同等乃至突出地位的還很少。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僅停留在社會培訓上,服務內容很單一,也不能滿足企業多形式的個性需求,最終出現學校有勁使不上、企業有病求不到醫的局面,打消了雙方的積極性。
3、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缺乏長效運行機制。
調查中發現,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中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高校、企業、政府等都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路徑,但基本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解決問題,這些方法和措施最終無法形成合力,激活所有參與的相關利益體,導致方法和措施只能從短期或表面上發揮作用。要想正在使社會服務健康、持續的發展,必須建立社會服務的長效運行機制。
(二)社會服務優化建議
1、提供認識,提供社會服務的內生動力。學校除了考核專業的招生、教學、科研以外,還應該把專業社會服務作為專業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專業社會服務創收多少應該與專業團隊的收入分配及職稱晉升掛鉤;政府也應該把學校社會服務創收作為辦學實力和對經濟貢獻大小的重要指標,與政府對學校的財政撥款掛鉤。這樣一來,學校各個層面都重視了社會服務,就會主動與企業對接,想盡辦法提高社會服務的創收能力,從而激活了社會服務的活力。
2、整合資源,提高社會服務能力。調查中發現,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盡管已經有10多年的辦學歷史,積累了一定的師資,但該專業基本都不是各個學校的主打專業,專業相對比較薄弱,社會服務能力不強,提供的社會服務內容也比較單一。但這些學校之間應該加強合作,建立校校社會服務合作聯盟,師資進行共享,形成合力,這樣解決單個學校實力薄弱的問題,集中優勢資源解決企業所需要的所有物流問題。
3、建立社會服務長效體制機制。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社會服務的模式都比較傳統和落后,缺乏長效的體制機制,應該建立一種有效的體制機制,把政府、企業、學校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通過體制機制來約束他們的行為,最終使社會服務規范化、制度化。
參考文獻:
[1] 杜佩蓮.我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不足及對策[J] .中國電力教育,2009,03.
[2] 曹衛中.天津地區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供求狀況調研報告[J].中國儲運,2012,09.
[3] 趙鋒.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調查分析報告――基于廣州地區受訪者的調查 [J] .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1.
課題項目:
目前中職會計專業學科型課程體系的設置與職業能力培養和市場需求脫節,培養的畢業生崗位勝任能力不強,難以彰顯職業教育的特色。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就是要從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內容整合及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突出職業教育的實用性、技能性和職業性,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因此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會計專業實踐型核心課程體系建設研究,也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調研目的、對象、方法
(一)調研目的
一是通過對會計從業人員及崗位要求基本情況進行調研,了解和掌握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會計崗位分工情況、企業對會計人才技能的需求、畢業生會計技能不足之處、會計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和能力的要求、相應的會計職業資格要求等。二是通過對學校會計專業現狀調研,了解中職學校會計類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情況、專業教學情況、學生主要就業崗位和專業對口程度、學生繼續學習的要求等。在取得大量原始數據和二手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整理、匯總與分析,最終形成本調研報告。
(二)調研對象
按照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要求,組建了專門的調研組, 對我校2010-2012屆會計專業畢業生、2011級實習生、2012級和2013級在校生;相關專業教師;大商集團、大連友誼集團、大連信合財務咨詢有限公司、大連新華會計師事務所等20多家用人單位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學生個人調查問卷120份,收回調查問卷98份。對相關專業教師共發出調查表30份,回收30份。向各類用人單位發出調查表60份,回收47份。
(三)調研方法
為了保證調研的效果,此次調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了不同的調查方法。對有關中小企業等用人單位進行走訪,采用訪談與調查問卷相結合的方法。對于在校學生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對于相關專業教師及畢業生主要采用詢問和調查問卷相結合方法。
二、調研結果分析
(一)關于專業課程的設置
調查數據顯示: 會計基本技能、基礎會計、會計電算化、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出納實務5門課程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最廣泛。其次是企業財務會計、經濟法基礎、會計綜合實訓、成本會計、統計基礎知識等。財政與金融基礎知識、財務管理等專業課程,畢業生認為用途不大,在各個崗位上作用不明顯,在課程體系改革時可以作為刪改或選修的參考。
(二)關于專業技能的培養
調查數據反映:點鈔與驗鈔、票據填制、小鍵盤錄入、數碼字書寫、財務軟件運用、常用文稿的處理等是工作中必備的技能。而出納崗位的日常業務和會計崗位中的薪金業務是會計人員處理的最多最頻繁的業務,也是會計人員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珠算、書法等有些技能的實用性不強,選擇的人數較少。
(三)關于課程體系的實施
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的設置沒有考慮行業的特點、有些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聯系不大。現有的實踐環節教學不夠突出,實踐課時安排不足,會計專業實踐環節教學仍需要不斷加強和改進。同時學生對創新創業能力和素質拓展也提出了要求。
(四)關于就業崗位的分布
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分布在經營規模小、經濟業務不復雜的中小企業、私營企業、服務行業等。工作崗位的性質,并不完全集中在財務部門,直接對口就業率相對較低;畢業生就業領域不斷擴大,所從事的行業趨于多樣化。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占比較大的依次是:出納崗、收銀崗、文員崗、統計崗、營銷員崗、庫管員崗等。
(五)關于從業資格的取得
在實際調研中發現,凡會計類崗位招聘,用人單位都以其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為前提條件。用人單位對會計電算化、計算機等級證書也比較注重,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和應用能力。中職學校畢業生從事會計和與會計相關的工作,還可以取得統計員、辦稅員、營業員、收銀員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
(六)關于職業素質的要求
從收回的調查表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最注重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素質分別是會計職業道德、吃苦耐勞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從事會計工作人員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同時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能力、人際關系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七)關于財務軟件的使用
在調研中發現,近幾年,小企業應用財務軟件進行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數量增加,并且有了專門用于小企業的用友T3、金蝶KIS、管家婆等財務軟件。與此相適應,財務軟件公司每年要增加相當數量的財務軟件使用、維護人員以服務于這些客戶,為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的新崗位。
三、調研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啟示
(一)以就業為導向,準確定位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
目前適合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崗位主要是一些理論知識要求不高、技能操作要求比較熟練的崗位。畢業生主要從事工作崗位除了會計記賬員、出納員等傳統崗位外,還有收銀員、統計員、成本核算員、倉儲管理員、訂單員、辦公文員、營銷員等新拓展崗位。因此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應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能在中小企事業單位從事收銀、統計、營銷、出納、成本核算等技能型、應用型初級會計人才。
(二)以能力為本位,構建與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培養目標是課程體系構建的前提和基礎,當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企業的需求、學生的就業定位還存在一定偏差,應該打破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與專業培養目標和會計專業就業崗位群相適應的實踐型核心課程體系。
1、實踐型核心課程體系應以職業能力的分析為依據
結合地方和行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明確會計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和任職要求。確定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進行職業崗位能力分析。根據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將工作領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的學習項目。
2、實踐型核心課程體系應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主線
強調在會計專業整個教學過程中,圍繞會計工作崗位職業能力培養,夯實基礎理論,突出實踐教學,把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與工作過程相結合、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訓相結合、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相結合。
3、實踐型核心課程體系應以實踐技能的強化為目標
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把會計工作的實踐過程設計成學習過程,合理地安排各種實踐性技能教學活動,進行系統配套的實踐技能訓練,引導學生從基礎到專業、從單項到綜合、從校內模擬到校外實習,實踐技能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
4、實踐型核心課程體系應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銜接
落實“雙證書”制度,把多種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融入會計課程內容,使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和就業崗位需求聯系起來,突出課程目標的職業化方向。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取得各種職業資格證書,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性,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三)創新人才培養,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多層次實踐型核心課程體系
會計是一門應用性和操作性很強的經濟管理學科,因而會計的實踐性教學至關重要。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多層次實踐型核心課程體系是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1、完善理論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課堂化
把會計實踐型核心課程體系分為三個模塊:基本素質課程模塊、專業技能課程模塊、能力拓展課程模塊。各模塊實踐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應用技能訓練,它們相輔相成,縱向上形成體系,橫向上與理論課程有機結合,融合在日常課堂教學之中。
2、樹立全程實踐觀念,將實踐教學系統化
改革實踐教學課程、內容、方法與手段,以會計崗位工作任務為線索,實現“認知課程實踐基本技能實踐專業技能實踐綜合應用實踐基地頂崗實踐”的階梯式實踐訓練體系。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分層實施,逐步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多樣化
拓展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內容,逐步實現手工實踐與信息化實踐的對接。建立開放的會計實訓室,聘請企業兼職老師提供實訓指導。滿足不同學生的教學需求,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開展興趣小組、會計技能比賽、會計創新、會計研究等課外實踐活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4、建立實戰型實踐基地,將實踐教學常態化
運用校內師資的優勢,組建財務工作室,承擔社會記賬、會計咨詢等業務。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直接從事企業會計業務的處理等工作。驗證和鞏固課堂實踐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研究新形勢下中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是一項重要課題,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從市場人才需求出發,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構建出以就業為導向、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中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切入點是中高職協調發展,而“十個銜接”是“突破口”。當前在十個銜接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專業課程的銜接。我們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承擔了濟南市教育局關于“濟南市中高職專業銜接行動計劃”的調研工作,目前4萬多字的調研報告已完成。建議有:
本次活動的目的是調查了解企業用人標準,最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時的要求,并及時反饋給學校,以縮短高等教育對社會的滯后,并希望此次調查結果能作為大學生在校間學習的參考,同時對畢業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二、活動實踐方法
2017年7月11日至2017年7月17日,我們實踐小分隊一行5人通過走訪鄭州市知名企業,各大人才市場,和網絡問卷三種方式開展此次調查活動,共發放12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0份,部分企業名單如下:
三全食品廠,河南普爾泰藥業有限公司,河南博奧基因芯片有限公司,河南百草元獸藥有限公司,鄭州上好佳食品工業有限公司,鄭州海嘉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邦得化工有限公司,旺旺集團鄭州分公司,樂百氏(鄭州)食品飲料有限公司,鄭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等。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在調查到最看重畢業生的什么品質的問題時,調查結果如下圖:
綜上圖表所示:在品質方面,企業最看重的品質排在前三位的是:敬業,責任心,吃苦耐勞,然后依次是團隊合作精神,誠實,穩重扎實。很多企業都表示,相對于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知識,企業更看個人的品質修養,有很多企業都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就是因為應屆畢業生對企業不負責任,不愿意從基層干起,不肯吃苦,頻繁跳槽,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認真學習自己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外,還應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有意識培養自己的這些能力,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向學生多灌輸這方面的思想,營造這樣的氛圍,使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有責任心、腳踏實地的人。
(2)、在調查到目前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崗位中突出的問題有:的問題時,結果如圖:
說明:在其他一欄中,很多企業都反映大學生心態浮躁,不務實。
綜上圖表所示:在硬件方面,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崗位中突出的問題排在前三位是:實踐能力薄弱占39%,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的工作需要脫節占23%,技術知識不扎實和面窄分別占12%和11%,很多企業反映有的同學來單位實習,不認真、玩手機、發短信,有的甚至為了應付學校要求蓋個章就算完事了,所以在校學生要把握每次參加實踐的機會,尤其是學校提供的專業實習,畢竟這樣的實習太難得了,在校生同時要關注社會,拓展眼界,學校的課本知識和實際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實踐的同時,要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
(3)、在調查到對所持各種證書數量的看法如何:的問題時,大部分企業表示,只要有幾個核心證書就可以,能力是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證書的數量多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有的企業甚至表示證書多并不是好事,這說明學生對自己沒有明確的定位。
(4)、在調查到對專業的看法:問題時,調查結果如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明顯的看出,能力是等于高于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在校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實際的生產操作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只有實際動手操作才能將理論與實際聯合起來,而這一過程有長有短,質量有高有低,這就需要能力,一種適應的能力,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的能力,一種學習的能力,一種創新再發現的能力,專業知識在這里也很重要,不能被忽視,尤其對專業技術人員,但對于營銷人員,這方面的要求可以弱一點。
四、企業對大學生的綜合評價
通過通過交流和問卷的形式,我們將企業對大學生提出的普遍存在缺點和不足篩選匯總如下(優點這里不給出了):
1、 實踐能力薄弱,工作能力差
2、 普遍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心浮氣躁
3、 不務實,不愿意接受基層鍛煉,眼高手低,好高騖遠。
4、 自身定位不準確,職業發展方向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就業質量,出現頻繁跳槽,從而責任心流失。
五、思考與建議
在調查的過程中,許多企業很真誠的給學校和在校學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我們把共性的建議總結如下:
1、 明確自身定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我們調查的企業表示,目前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沒有明確自己的目標,從而就沒有為目標而積極的準備活動,因此企業希望大學生要有目標,有計劃,有行動,踏踏實實努力,一定有好結果。我們在這里給出職業規劃的四步走,供大家參考。
第一步是職業探索即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看自己喜歡和適合什么類型的工作。第二步是外部世界,即了解各種職業所需要的學歷,自己的專業適合什么樣的職業,發展前景如何等等。第三步是決策,即綜合考察各方面對信息,確立適合自己的目。,第四步是行動,一切的選擇都是為了行動,要做行動的巨人,只有行動才會有結果。
企業建議,學校進行這方面的培訓從而引導學生,使其適合企業要求,使應社會發展。
2、 端正心態,以務實的態度對待工作
很多大學生自身以為懷才不遇,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工作表現的浮躁,不務實,投機取巧,任何成功都是點滴積累的結果,我們要從基層做起,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只要堅持,肯定會有成就的。
3、 提高實踐能力,不斷積累經驗。
企業總反應學生的實踐能力差,所學知識與實踐脫節,希望學校多組織些與專業知識的實踐活動,并經常與企業聯系,及時了解該行業發展動向,及時調整專業設置,課程結果和內容,保持讓我們的教育體系不落伍。而學生要抓住實踐機會,所跟師傅和老師學習經驗,同時自己也要課外多擴充相關專業知識,擴大眼界。
4、提高綜合能力,挖掘自己潛力。
企業提到的自身能力包括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工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就是要求我們要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和進取心,有不斷完善自己的欲望,只有這樣人才能不斷進步。
5、注意心態的培養。
大學生容易出現的心態問題是浮躁,不穩定;對待就業心態不正確;實際工作中,愛面子,放不下身段做事等。
六 、總結:
此次社會實踐我們基本完成了任務,實現了預期的目標。以上的這些信息,是我們一點一點的積極探索出來的。由于我們能力有限,表格的制作及分析方法上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只能作為一種參考。隊員每天都做的很認真,也很辛苦,這是我們這幾天共同努力的結果,也非常感謝那些積極支持我們的公司,給了我們這么多建議,也同時感謝讓我們吃閉門羹的企業,他讓我們懂得,人生是有坎坷的,我們要以正確樂觀的心態面對,希望這次的調查結果會給隊員或在校學生一定的啟示及指導,盡我們的一點微薄之力。愿大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夠有所追求,有所發展。
企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二 第一部分調查背景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加深,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市場營銷這一專業也日趨熱門。在全國范圍內,幾乎每一所高校均開設了這一專業;這種快速增長導致了行內就業時競爭激烈,一次就業難度增加。同時,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市場營銷專業的畢能否勝任日常有關營銷工作,具備一定職業素質呢?學校的培養方案,是不是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呢?帶著以上的問題,我們工商管理系對用人單位進行了市場營銷專業人才需求調查,為接下來要進行的市場營銷課程改革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
1、企業背景信息
2、企業人才資源現狀
3、請企業對調查項目選項作選擇
第三部分調查說明
1、調查總體
調查總體界定為我校09級學生能調查到的所有的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鑒于市場營銷學生的畢業去向未必和專業完全對口的問題,我們也調查了部分沒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
2、調查實施
采用結構式問卷進行送發。問卷由封閉式和開放式題目構成。對于其中兩個需要排序的題目,我們采取了賦分統計的方法得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排序。調查從2017年2月1日開始,至2017年3月8日結束。
3、問卷回收
本次調查統計共回收有效問卷427份,個別問卷存在某個別題空答的情況,我們統計時對空答的題目不算入統計。
第四部分調查結果
1、企業背景信息
1、1企業業務領域集中在商業和IT業,服務行業所占比例大
所調查的企業中,181(44%)家企業屬于商業領域,108(25%)家企業屬于IT業,其他領域占了25%。金融、證券、保險業、外貿業、農業、旅游業6項一共占了16%。
在收回的問卷中,171家企業屬于服務業(43%),其次是制造業68家(17%),貿易62家(16%),其他60(15%)家,流通業25家(6%),物流業5家(1%)。調查現顯示,服務業以絕對優勢位居第一。
1、2企業性質方面民企和個體占絕大部分,絕大多數企業人數在500人以下。
所調查的問卷中,有171(47%)家企業屬于民企,135(37%)家企業屬于個體。國企12%,三資4%。從大環境來看,在這個多種企業性質共存的社會里,民企和個體的數量正在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考慮到我們學生是高職畢業生,很多大型企業和外資企業單憑我們學生不一定能聯系上相關人員進行調查。學生目前實習所在的企業,也以民企和個體為主。
2、企業人才資源狀況
2、1本科及本科以下學歷人才為主
所調查企業人員的學歷中,本科及本科以下學歷人員占80%。其中本科346人,專科357人,總數相差不大,高中相對較少,有255人,專科學歷的人是最多的。碩士、博士、博士后總共占20%,其中碩士116人,博士66人,博士后50人。由此可見,企業所需人才中,絕大多數都是本科或者專科人才。
2、2企業對市場營銷畢業生看法不一,但大多數企業反映畢業生僅有書面知識
在肯定畢業生的企業中,有14%的企業認為市場營銷畢業生能夠勝任較高級的工作,表現出專業的水平;12%的企業認為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工作能力比本科的畢業生實際能力更強。
企業認為市場營銷畢業生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畢業生僅有書面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2、3約六成企業認可市場營銷畢業生各種資格認證。
調查顯示,59%的企業認可各種資格證書的。其中39%的企業認為各種資格認證能夠幫助他們培養和選擇相關層次的人才。也有14%的企業認為各種認證名不副實,沒有反映出相應的專業能力。
通過上述對市場營銷專業人才需求調查的總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從企業背景信息分析市場風向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可以把握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出最具潛力的就業領域,如服務行業中的中低端,商業、IT業這些領域涉及范圍廣,人才需求量大,是就業機會最大的領域,這是市場自身發展規律和供求關系的客觀反映。根據市場營銷人才需求的調查結果表明:大量的企業急需一線的既掌握相關市場營銷知識又具備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廣大高職畢業生應及時分析,把握這種趨勢,更好地調整就業取向,實現順利就業。
2、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必須進行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的改革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量企業急需一線市場營銷人才,而正真能勝任相關崗位工作的畢業生數量不多。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高,在校期間實踐量不夠,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調整要著眼于社會需求,要避免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脫節。要繼續加強外語,國際業務方面內容的課程教學。其次,從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上得到充分的改革。在教學內容上,要摒棄陳舊的教學內容,注意知識的更新;要改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做法,把傳授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及探索和檢驗知識的方法相結合,并在課程內容中融入有關創造知識的教育;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則是要改變過去的被動灌輸方法,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潛能,重點加強對于進行創造性活動有關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變學生忽視基礎理論學習的傾向,提高學生學習基礎理論課的興趣。
對于基礎性和專業基礎性課程,在遵照教育部規定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我院對專業的2+1培養方案,大部分課程應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傳授。而英語的教學需要在各個環節不斷加強,保證每個學期均有英語教學,其中重點在貿易英語會話及英語談判的教學,一些專業課。
最關鍵的一點是學生必須要有更多的實踐機會。為滿足社會對市場營銷人才的實踐操作技能的要求,應積極增加專業實踐教學的投入和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通過設立與之相契合的特定場景或案例的方式,創造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環境,做到對癥下藥,增加學生在特定環境下的應變能力與操作能力,同時還可印證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基本操作技能訓練。
3、進行專業的職業證書培訓
很多企業表示更加看重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綜合能力,不太看重學生手中的各種資格證書。但近六成企業還是認可學生的資格認證證書的。我們要做的關鍵是要提高資格認證的含金量,使職業資格證書能夠代表學生真正的能力和實際水平。
目前社會上各種資格認知機構名目繁多,魚龍混雜,證書和實際能力不成正比,這些現象使一些企業對資格認證的含金量持懷疑態度。學校應該推薦學生參加權威機構或部門的認證考試,同時做好相關的培訓輔導工作,使學生真的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2017企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1.計算機人才需求調研報告
2.會計類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
3.2017企業調研報告范文
4.工業基地對高校人才需求調研報告
5.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市場調研報告
6.關于服裝行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的調研報告
7.服裝行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調研報告
一、前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農業學校所在地是玉林,其旅游產業形象日趨明顯,旅游經濟進一步凸顯,呈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城市田園風光景色秀麗,很多村莊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發展鄉村旅游頗有潛力。近年來,該市旅游部門大力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推動現代農業與山水、生態、民俗、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迅速。
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玉林對具備旅游和觀光農業知識與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對于人才的素質、技能要求也逐步提高。人才需求由原來的單一技能型人才向復合型、全面型、國際型轉變。但由于原來的人才培養手段單一,原有的專業設置存在缺陷致使學生的知識和智力全面發展存在障礙,學生所掌握技能單一。所形成的職業能力具有局限性,技能缺乏延展度和缺少專業技能核心能力,缺乏繼續學習、創新學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力。因此,我們必須以課程體系改革作為載體推進中我校旅游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以素質為基礎,以技能為本位,為旅游行業、企業培養高素質、強技能的人才。
二、明確課程體系改革主要目標
學校針對社會行業及企業的需求變化,以培養高素質、強技能的旅游服務與管理人才為目標,進行課程開發,拓展專業領域,堅持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原則,以素質為基礎,以技能為本位,重點培養能適應高標準酒店、旅行社、景點服務等旅游部門需要的高素質應用人才。
在經過廣泛的行業、企業調研,形成調研報告。然后在與企業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得出典型工作任務,并描述本專業學習領域;再經過試點班級試行,專家的論證后,再形成相對成熟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第一年的課程模塊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為目標;第二年課程模塊以培養學生的崗位實操能力為目標;第三年課程模塊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
三、課程體系改革實施過程
(一)邀請企業專家加入,成立課程改革小組
實施課改,需要團隊的力量,因此首先成立了課改小組。課改小組成員的結構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學校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按1:1比例構成。企業專家為11位,來自當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行社、景區和酒店。目的是有利于了解行業、企業發展動態,廣泛開展市場調研,及時為課程改革工作提供可靠信息。
2.本校教師有專業課和公共課教師按2:1構成。專業課教師8位,公共課教師5位。目的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在專業教師和公共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教育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強技能型人才。
(二)明確責任,各司其職
成立課改小組后,明確課改小組成員責任,各司其責,發揮所長。責任具體分配如下:
1.企業行業專家職責
(1)積極參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給出指導性意見,努力完成團隊建設的各項工作任務;
(2)定期參與教學專題研討會、交流經驗等活動。
2.專業課教師職責
(1)協助帶頭人工作,積極參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2)主持或參與編寫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教材建設、課件庫、教學錄像、習題集、教學案例、實驗室配套建設;主持或參與該課程的課程標準;
(3)立足課改,積極開展科學研究;
(4)定期參與聽課、評議、教學專題研討會、交流經驗等活動,并做好記錄;
(5)定期召集學生座談,及時掌握教學質量信息,搞好課程評估、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質量評估監控工作。
3.公共課教師職責
(1)服務與學生專業崗位能力的提高,積極開展教學方法的改革,增強教學有效性和征對性。
(2)主持或參與編寫相關基礎課程的課程標準。
(3)定期參與聽課、評議、教學專題研討會、交流經驗等活動,并做好記錄。
(4)定期召集學生座談,及時掌握教學質量信息,搞好課程評估、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質量評估監控工作。
(三)開展調研,形成調研報告
課程改革小組制定調研計劃,到本地相關旅游事業單位以及各星級酒店、旅行社、景點等進行行業、企業調研,了解旅游行業的發展動態以及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技能要求,分析、研究我校旅游專業教育教學與行業人員素質的關系。課程改革小組成員在深入調研和反思的基礎上,形成各自的調研報告,為課程改革提供依據。
(四)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提煉典型工作任務
邀請當地旅游事業單位以及各星級酒店、旅行社、景點等11家企事業單位的專家,與旅游專業全體教師一起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參會的實踐專家是按照相關標準進行嚴格挑選,平均有10年以上行業工作經歷,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與豐富中、基層實踐經驗。
在實踐專家研討會上,運用頭腦風暴法,實踐專家介紹自己的實踐工作經歷并總結自己職業發展歷程中各階段所擔任的典型工作任務,之后進行分組討論、集體匯總,最終得出了旅游服務與管理(農業觀光經營)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之后,專家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對典型工作任務描述進行論證,對于職業崗位職責、職業素質要求等做出明確的要求,并做出相關修改,形成典型工作任務表。
(五)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情境,進而得出專業課程
在實踐專家會上,實踐專家已經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了詳細、科學的描述,專業教師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情境,進而得出專業課程。
(六)成立試點班級,將“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成果投入試驗性實施
成立試點班級,將“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成果投入試驗性實施。創新“體制改革試點班”專業課程體系,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加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和技能提升,合理開展才藝類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最后對于試點班級課程合理安排聽課次數,召開教學研討會,對試點班級教學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
(七)實施校企對課程體系改革的雙監控、雙評估的質量監控
一、調研基本思路與方法
為使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縮小與企業人才需求的距離,培養優質的人力資源,我們積極深入大型國有企業進行調研,研究企業的崗位需求和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格之間的關系,為職業學校教育改革提供專業調研和準確定位。
1.調研內容。(1)調研目前企業人才學歷層次和比例的基本情況。(2)調研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對人才規格內涵的介定情況。
2.調研方法:調研組以座談、數據統計、下發問卷等形式,對企業員工的學歷結構及比例、專業人才比例、企業用工需求、合作辦學等情況進行調研,聽取企業對職業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二、企業用人需求現狀分析
1.學歷結構和比例分析。根據對某大型國有企業1700多名從業人員進行調查,可以得知其學歷結構。在企業的技術工人中,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成為企業技術工人的主體。職業學校學生除了能從事該企業基本組裝等工種外,在專業技術崗位、基層管理崗位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專業技能等級及對應的比例分析。根據對1700名從業人員進行調查,可知人員根據從事的崗位不同,其職業資格證書一般分為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及技術等級證書兩種。
企業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一般具有三種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其中高級占21%,中級占46%,初級占22%,無技術資格占11%。WWW.133229.COm企業技術工人持有五個級別的技術等級證書,不同等級對應的比例如下,初級以下占72%、中級占14%、高級占10%、技師占3%、高級技師占1%,從初級到高級技師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企業的技術工人中,技術等級比例不夠合理,初級及以下比例過大。
3.企業所需的人才規格與專業工種分析。企業隨著社會的發展,產品要不斷更新、不斷升級,需要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及先進的生產設備,這一切促使企業必須擁有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保證。但職業學校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與企業的實際需要有差距,畢業生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與企業的要求差距較大。同時,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上,與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對接程度還遠遠不夠,部分企業急需專業工種有機械加工、農藥化工、儀器儀表、鍋爐、鑄造、焊接、食品加工、話務員和營業員等,無論在質量與數量上職業學校都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
三、企業人才需求現狀對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出的挑戰
1.企業技術工人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調查顯示我市企業技術工人的比例結構以初、中、高排列為74:16:10,按照國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結構,企業技能型人才數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工人數量嚴重不足,無證人員占技術工人總數的52%。企業員工缺乏現代企業所必須的職業技能和基本知識,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職業學校在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等方面有很大的辦學空間,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
2.企業需求的專業工種和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錯位。因為職業學校專業制約和市場用工需求有偏差,導致學生的就業率并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職學校并沒有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不受企業的歡迎,造成招生與就業兩大難。而企業卻因缺少優秀的技術工人,制約著自身發展,也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3.職業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和企業的實際員工素質有差距。企業對員工的各種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及工作標準要求較高,但在部分就業的中職生的身上還存在著職業道德教育欠缺,敬業精神不強,責任心較差,不能勝任本職工作。這就需要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及教育教學改革上進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關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動。在調研企業人才需求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受調查企業中管理崗位的領導往往說不出我市各職業學校的特色或品牌專業,對于曾合作過的學校也只能說出與之合作的幾個專業。根據國務院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持,提高產教結合、加強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職業學校無論是教育教學還是招生就業,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生產實踐,都需要與企業相互交流,相互補充。
四、對推動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
1.調查對象與時間
通過學習和實習階段才能全面了解茶藝課程的實施效果。因此,本次調查對象為九江職業大學文化旅游學院2010級酒店、2010級旅管班學生。2010級酒店班的學生在第四學期按每周四節共計72課時完成了茶藝課程的學習,對茶藝課程的理論和實操有深刻的體驗;2010級旅管班的學生在第五學期按每周兩節共計36課時進行了茶藝實操課程的學習,對茶藝實操課程有所體驗。調查時間選在2013年6月份學生返校進行畢業答辯時展開。
2.調查方法
本次茶藝課程實施效果調查采用資料收集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除個別調查項采用主觀題形式外,其他均采用客觀選擇題形式。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調查,包括被調查者的性別和所學專業;第二部分為課程設置滿意情況調查,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結構、教學情況及其他三個方面,基本涵蓋課程實施的主要問題。第二部分共設有17道題,最后一道為主觀題,補充了解被調查者關于茶藝課程設置的其他看法與建議。問卷調查采取預先確定目標范圍,采用現場發放問卷的形式,發出調查問卷56份,收回問卷55份,其中有效問卷數55份,有效回收率為98.2%。
二 調查統計結果與分析
1.樣本的基本情況
被測樣本中酒店管理專業學生24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31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44名。
2.課程實施的整體效果
在調查問卷中,對在九江職業大學旅游專業開設的茶藝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了了解,認為效果很好的學生有12名,占被測樣本22%,認為效果比較好的學生有33名,占被測樣本的60%;認為效果一般的學生有10名,占被測樣本的18%;被測樣本中沒有學生認為此次課程實施不理想。
3.課程目標的完成情況
第一,是否有必要在旅游專業開設茶藝課程。經過茶藝課程的學習和實習,對于在旅游專業設置茶藝課程,52.7%的被測樣本認為很有必要,41.8%的被測樣本認為一般必要,5.5%的被測樣本認為沒有必要。
第二,學生所持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方面,被測樣本認為,學習茶藝課程對于拓寬就業渠道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同時提高就業待遇。其他目標中,培養個人素養、拓展知識結構也是茶藝課程開設的目標所在,對于課程是否完善了旅游專業課程設置,部分被測樣本持保留態度,見表1。這說明學生對于茶藝課程目標的認識是出于自身需要,這與《在高職旅游專業開設茶藝課程需求調研報告》的調研結果相一致。
第三,課程學習是否有利于實現學生所持課程目標。茶藝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的課程目標來說,認為“非常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占9%,認為“有利于”的占65%,認為“一般”的占21%,認為“不利于”的占5%,如圖2。該圖表明,超過60%的被測樣本認為茶藝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此持保留態度。
第四,課程內容與就業需求、工作的關系。在茶藝課程與
就業需求、工作的關系調查中,5.4%的被測樣本認為兩者聯系非常緊密,能擴大將來的就業面和提高工作能力;51.8%的被測樣本認為兩者有一定的聯系,有一部分可以應用到以后的工作中,39.3%的被測樣本認為對將來就業的工作有較大的幫助,只有3.6%的被測樣本認為該課程和工作沒有聯系。調查表明,課程的內容對學生的就業需求和工作有相當程度的呼應。
第五,課程目標的實際達成度。(1)培養具有茶藝特長的旅游專業人才。2012年6月,本次試點班級2010級酒店班21名學生順利通過全國中級茶藝師資格考試,獲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部頒發的國家中級茶藝師資格證。(2)擴大學生就業面,提高就業待遇。通過收集被測樣本的就業協議書和訪談中得知,旅游行業就業人數17人,占被測樣本31%;酒店行業就業人數22人,占被測樣本40%;茶莊就業人數1人,占被測樣本2%;其他行業就業人數15人,占被測樣本的27%。在此之前,九江職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未有學生從事茶莊行業工作;其中茶莊對被測樣本的茶藝理論和實操要求較高,旅游行業和酒店行業要求被測樣本掌握茶藝實操;其他行業被測樣本表示在工作中不用茶藝知識。從工作待遇看,被測樣本底薪為1300~2500元不等,旅游和酒店行業中的員工在底薪上會適當上浮。
4.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第一,課程學習效果。(1)課程學習效果滿意情況。為了了解被測樣本對茶藝課程學習效果是否滿意,問卷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進行調查,21.8%的被測樣本表示很滿意課程學習效果;58.2%的被測樣本認為比較滿意課程學習效果,18.2%的被測樣本認為學習效果一般,只有1.8%的被測樣本不滿意課程學習效果。(2)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時,此次調查對于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也作了調查,結果表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認為影響學習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課時偏少,講課內容少;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認為影響學習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理論課內容理論性太強,不易理解;另外,有少部分學生認為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興趣淡薄。
第二,課程結構設置的合理性。(1)對課程的感興趣程度。對于在旅游專業開設茶藝課程,20%的學生表示很感興趣,58.2%的學生表示感興趣,21.8%的學生表示一般,沒有被測樣本表示不感興趣。(2)授課時數是否合理。關于茶藝課程的授課時數,4%的被測樣本認為非常合理,61.8%的被測樣本認為比較合理,30.9%的被測樣本認為較不合理,認為應當增加授課時數。(3)理論課和實踐課比例是否合理。問卷主要考察了茶藝課程中的理論與實踐課的比例是否恰當,調查結果見表2,部分被測樣本認為應提高實踐課程的比例,適當減少理論課程的比例,并考慮增設到茶館實地考察的課時。
第三,課程內容設置的合理性。問卷主要考察課程周期結束后,課程內容的合理性、涵蓋面、前沿性、實踐性及學生對于課程內容學習的需求是否達到了預期的要求。(1)課程內容是否有特色。此次在試點班級開設的茶藝課程是以國家職業工種茶藝師為標準,結合了旅游專業和茶文化兩者的特點,75.4%的被測樣本表示比較贊同,22.8%的被測樣本表示非常贊同,1.8%的被測樣本表示不太贊同。學生收獲最大的課程依次是茶藝基本沖泡技巧與茶點選配、茶藝表演、中外飲茶風俗、茶藝禮儀與規范、茶葉種類、茶具知識、中國茶文化知識、中國名茶及產茶區、茶藝職業道德與守則、茶葉品質鑒別和保管、品茗用水與科學飲茶常識、茶席設計,與《在高職旅游專業開設茶藝課程需求調研報告》的調研結果基本一致,實操課程的收獲對于學生來說更為直觀。(2)課程內容的合理性。針對茶藝課程內容合理性的調查結果顯示,被測樣本中認為課程內容非常合理的占14.5%,比較合理的占74.5%,但也有10.9%的被測樣本對課程內容持有保留態度。總體來說,被測樣本認為課程內容較為合理,但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還有改進的空間。(3)課程內容的前沿性與實踐性。在課程內容具體方面的調查中,試點班級是否認同課程內容及實踐操作滿足一定前沿性與實踐性要求,結果見表2、表3。超過66.7%的被測樣本認為課程的內容與實際工作之間關系較為密切,動手能力強,可以滿足市場需求。這表明,現有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前沿性”和“實踐性”的需求。
5.教學方法的合理性
在試點中,采用學生本位主義教學方式,實操課程教學以個人練習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理論課程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多媒體演示為輔。89%的被測樣本認為課程教學方法合理,11%的被測樣本認為課程教學方法不合理。
一、背景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國內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發展到今天,本科、高職、高專、電大等院校中都沒置有該專業,20多年的時間里,學生人數激增。然而,這種過快的增長趨勢背后存在著很多嚴重的問題,其中就包括教育體制改革跟不上人才培養目標,導致大批學生設計能力參差不齊,整體水平大不如前。在擴招的大背景下,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應在人才培養定位和專業課程設置上突顯自己的特色,并就自身具備的條件和能力制定出適合培養學生向地域性和區域性發展和服務的專業培養計劃。根據教育部(2003)8號文件規定,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應主要面向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努力創造條件加快發展社會和人力資源市場急需的短線專業。我院也正是按照文件中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要求,突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特色,適應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采用了3+1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構專業主干課程體系,加強學生的實踐應用教學環節,使我院的環境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較強的地方和區域就業實力。WWw.133229.COM
二、專業主干課程體系的建構
對于國內大部分院校中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而言,一年級的專業基礎課是為了設計入門做引導;二年級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是把學生帶進專業設計領域;三年級的專業主干課則是加強和拓展學生的專業設計能力;四年級的課程主要訓練綜合設計、表達和應用能力,為職業設計師奠定扎實的基礎。
通過二年級的專業學習和訓練,大部分學生能夠初步進入專業學習領域,但是他們對于各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相對零散,不能夠有機地將各門課程進行聯系和交融。我們通過三年級的專業課程體系的建構,使學生盡快了解到各課程之間的聯系,并能夠運用各門課程的知識形成自身的理論和應用體系。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有效地并在輕松的學習狀態中融會貫通各課程的知識和技能,并且能夠讓學生懂得怎么運用這些理論知識于實際工作。
1.課程體系的建構
針對獨立學院專業設置的要求,以及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我院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三年級課程進行了體系的建構,見表1。這個體系把三年級的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技術基礎課程等有機聯系在一起,并將各門課程進行有序的交叉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級的專業主干課程體系主要以景觀設計ⅱ、景觀設計ⅲ以及園林設計、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為重點教學內容,同時把專業技術基礎課程中的建筑裝飾構造、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工程概預算及施工管理等課程融入到專業主干課程里面去,加強學生在專業主干設計課程中的的工程技術分析和應用能力。此外,還將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制圖基礎課程中的auto cad、3d max、photoshop和設計基礎課程中的構成設計、表現技法、模型設計與制作等課程繼續作為三年級專業主干課程的支撐,使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加強專業知識的掌握,并逐步了解綜合運用各門課程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實踐與應用
以我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三年級上學期的課程來說明體系建構的過程和內容。三年級上學期的專業主干課核心課程是景觀設計ⅱ,以這門課程為重點教學內容,貫穿整個學期。景觀設計ⅱ的主要設計內容是針對我院的一塊空地做規劃和景觀設計,學習成果以圖紙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建構的體系中專業主干課程的設計內容和以往該課程設計內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第一,以往的設計課程總是模擬課題,教師給出原圖紙,學生按照任務書的要求進行設計,而課程體系中經過幾番教學改革,我們選用的是真實場地進行景觀設計,并且場地基地圖需要學生運用低年級學過的建筑測量學來進行場地測量,然后繪制出場地基地圖,再在圖紙上進行設計。第二,在景觀設計ⅱ進行課程教學的同時,我們設置了建筑裝飾構造和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兩門課程進行交叉教學。對于學生在景觀設計ⅱ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地面鋪裝材料和構造,景觀設施和小品材料和構造等實際問題時,都要求他們運用建筑裝飾構造和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兩門課程中所學內容,對上述問題進行市場調查和實地實例分析,最后形成的調查報告內容將成為解決景觀設計中涉及到的材料和構造等方面的問題的支撐材料,并促使學生正確認識材料和構造,確定設計圖紙中各種景觀要素的材料和構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