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4 07:28: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貧困大學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貧困大學生作為高校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所背負的心理壓力并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貧困家庭據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中心報告,我國城鄉居民基尼系數在1978年為0.29,1999年上升到0.397,接近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4]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資助政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改革,到90年代初已基本從原來的完全由政府資助變為學生繳費上學與獎、貸、助、補、免的資助政策相結合。調查表明,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最大的心理壓力來自于經濟上的困難。[5]貧困生一般來自于農村或城鎮下崗職工家庭,父母為供孩子上大學節衣縮食甚至不惜賣血。因此貧困生都存在著將來如何通過自己的成就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壓力。此外,由于城鄉之間和東西部之間的極大差異,貧困生的基礎教育狀況相對于發達地區學生也更多地存在學業不良現象。對于臨近畢業的貧困生來說,由于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方面的原因,在聯系就業單位問題上也明顯處于不利地位。這些外部壓力都容易使貧困大學生形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和自卑情結,如果得不到正確的調適,可能導致抑郁或絕望等較嚴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認知治療理論認為,認知是情感和行為的中介,情感障礙和行為障礙與歪曲的認知有關。人們在生活經驗中形成的“功能失調性認知假設”,決定著人們對事物的評價,成為支配人們行為的準則,而不為人們所覺察,即存在于潛意識中。一旦為某種嚴峻的生活事件所激活,則有大量“負性自動想法”在腦中出現,即上升到意識層,進而導致情緒抑郁、焦慮和行為障礙,反過來又加強了負性自動想法。對貧困大學生來說,早年生活雖然艱辛,但壓力畢竟由家庭和父母承擔,當進入大學后獨立面對難以解決的經濟困難時,就形成了嚴峻的心理沖突。如每當面臨學校催交學費等費用并影響到正常學習時(如有的高校規定沒交清學費不能參加各種考試等),負性自動想法就很容易被激活。特別是因此而導致學業上的失敗時,更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導致行為、動機和認知等方面出現嚴重焦慮或抑郁癥狀。
2.貧困文化的社會遺傳200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曾首次使用“弱勢群體”這一概念來特指我國社會當前的貧困階層和就業困難人群。弱勢群體由于長期生活于貧困之中,形成了與他們的社會存在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心理定勢。英格爾斯指出:“落后和不發達不僅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會經濟圖畫的統計指數,也是一種心理狀態。”[6]貧困文化并不等于消極文化,它只是生活于其中的個人或群體的社會心理的反映,是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信念、理想、習慣和思維方式等等。但是,貧困文化中的某些負面因素,如思維方式的封閉性,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敏感和絕望,缺乏自尊以及抵觸社會主流文化導向的集體無意識等,相對于現代化社會所要求的積極進取、樂觀開放和善于合作等素質來說,顯然是具有落后性的。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仍帶有自己家庭所屬的社會身份特征,表現為價值觀、行為方式、語言、衣著以及與個人生活緊密相關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符號,從而形成一種貧困文化的所謂“社會遺傳”。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一般原理,身份本身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社會歸屬”[7]。盡管在大學里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這種知識性活動并不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區別,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卻必然在這種社會歸屬中遭遇沖突,其中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卑感。自卑感一般會導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閉,成為心理健康的深層次原因。我們在調查和咨詢中發現不少貧困大學生不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與周圍的同學相處不融洽,心理過于敏感,行為上表現出不合群,內心深處有很強的孤獨感,從而造成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的困難。有的貧困生也因過度的自卑而形成過度敏感的自尊,以致對接受學校的困難補助感到羞恥。
3.校園文化和組織環境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學校后即處于新的群體之中,不僅要與教師和同學發生各種交往關系,同時也要發生受個體人格特征調節的心理關系。社會心理學將這種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它帶有濃厚的感彩,具體體現為群體成員間的心理吸引或心理排斥,表現為個人與他人感到滿意或不滿意。
這種人際關系不僅與個人心理特征有關,也與其社會生活背景有關,同時又與外部環境形成強烈的互動性。在學校教育中,不僅存在班級、年級等正式組織,同時也會形成與學生家庭背景和社會身份文化差異有關的非正式組織以及相應的生活方式。一般來說,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會生活中,與周圍人群的生活狀況不會有太大的反差,也比較能融入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組織中去。但在進了大學之后這種反差卻會突然變得明顯起來。當今社會拜金主義風氣日盛,反映到大學校園里,即使是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學生也喜歡相互攀比,表現在同學聚會、拜訪老師和衣著消費等各個方面。貧困大學生因為自己在經濟上的困窘很難在這一類活動中找到心理歸屬感,從而容易導致心理上的失衡,把同學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為加以誤解,或是把一些小的誤會加以放大,形成心理障礙。
4.家庭生活背景貧困大學生面臨的現實經濟困難和社會環境文化影響,是導致其心理健康的整體水平低于非貧困大學生的重要原因,但兩者不具有必然的聯系。貧困大學生中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畢竟只是少數。
太原理工大學的一項測查表明,即使在特困大學生中(貧困和特困之間沒有明確界線,一般將家庭收入在人均100元以下的確定為特困生),心理異常者也只占18%左右。[8]面對同樣的生活事件,為什么有的貧困大學生出現了心理障礙,而有的卻沒有,顯然這是因為他們對生活事件的認識、評價、解釋和信念不同。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其青少年時期的人格發展有密切關系。人格展是在人的生物本能與環境教化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展開的,是個體經過一定方式的社會學習,接受社會教化,將社會規范、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轉化為較為穩定的人格特征和行為的過程。因此,貧困大學生的個體人格發展過程,體現了他們在面對新的環境和新的困難時心理素質水平的差異。如果不考慮先天遺傳因素的差異,家庭教化環境是貧困大學生早期人格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家庭不僅從每一個人出生起就賦予他包括種族、階級、宗教、經濟狀況等在內的多種社會特征,同時也是每一個人產生原始的自我感覺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動機、價值、信念和人格的背景。有的人格心理學家認為,家庭教化對兒童的“本體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埃里克森將這種“本體安全感”稱為“基本信任”,它包含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及其客觀世界之間相互聯系的基本方向。吉登斯認為:“在正常的環境中,兒童投射到父母身上的信任,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抵御存在焦慮的情感疫苗,這是一種保護,以抗拒未來的威脅和危險,這種保護使得個人在面對讓人消沉的境遇時還能保有希望和勇氣。”[9]在面臨同樣的經濟壓力和生存憂慮時,不同的貧困家庭對孩子有不同的教化方式。如果父母以不良的心態、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引導教育小孩,甚至粗暴地干預孩子的自由和選擇,那就必然對貧困大學生早年的人格發展形成扭曲。這一點在我們的心理咨詢實踐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大多數心理障礙較為嚴重的貧困大學生在回顧早年生活時都談到了父母對他們童年心理的消極影響。
二、改善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策造成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應的解決對策也不應該是單一的
高校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僅是擔心學生在校期間會出什么事的問題,而是關乎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目標和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人的問題。貧困大學生的社會人格和心理發展具有可塑性,學校對學生開展的一切工作都具有教育意義,都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僅限于心理咨詢機構,而是應該努力形成一個包括校園文化建設、思想道德教育、經濟資助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內的綜合性的教育環境。
1.基本經濟資助與學校環境育人相結合如前所述,貧困大學生面臨的經濟困難是他們最大的心理壓力。目前,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機制一般由獎學金、貸學金、勤工助學、臨時困難補助和“減免緩”交學費等制度組成。困難補助和“減免緩”交學費目前都難以解決根本問題,而獎學金只與學習成績相關。一項調查證實,農民子女在獲得大學獎學金的比例上相對于其他階層子女而言明顯偏低。[10]雖然有少數高校利用政府或企業支持建立貧困大學生獎學金,但受益面畢竟很小。因此,高校應充分利用政府當前重視和推進大學生助學貸款的有關政策,幫助貧困學生得到完成學業所需要的最起碼的經濟保證,從而使貧困大學生基本上消除單純因經濟原因而導致的絕望性心理焦慮。需要強調的是,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班級、寢室和同學會這類小群體的組織人際關系的改善問題。這方面的工作往往因為過于瑣細而得不到注意,也因為難以用某種顯性指標來衡量效果而容易被忽視。但我們在調查和咨詢中發現,對貧困大學生來說,正是這種小群體密切的人際互動關系對他們的心理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應重視班級和寢室的作用,在這些小群體、小環境里營造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際環境,并通過組織各種團體活動來優化這種人際關系。這對于調適貧困大學生的自卑情緒,降低他們的抑郁性和增強他們的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高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同時還是一個使大學生的心理走向成熟,向社會化過渡的重要環境。在大學里,即使是社會階層和文化背景相異的大學生,都會受到同樣的校園文化的熏陶。如果一所大學倡導和建立一種求真求善、平等和諧、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那么對貧困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將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超級秘書網
2.鼓勵勤工助學與培養自尊意識相結合提高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還應當使他們自己充分意識到,雖然經濟上的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卻可以有不同的態度和選擇。因此,關鍵是要使貧困大學生建立起自尊、自強的意識。從人格心理學的觀點看,自尊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形象,它決定一個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美國心理學家庫柏•史密斯認為:“自尊與參與討論和表達意見的能力有關;與完成任務的堅持性有關;與在挫折條件下保持恒定知覺結構的能力有關。”[11]當他認為自己無能時,就不指望成功,表現在行動上,就沒有遠大抱負,缺乏自信心,把行動目標定得很低,既不去努力奮斗,也無勇氣去與人競爭;相反,如果他相信自己會成功,則能產生勇氣去面對困難和挫折,從而向預定目標接近。貧困大學生應當在實踐中增強自尊和自信,不僅在學習方面要努力,而且要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勤工助學的意義遠不止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經濟條件,更重要的是使貧困大學生通過實際行動來克服困難,從而建立自己的尊嚴和信心。因此高校不僅應積極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廣泛的勤工助學的渠道,而且應對此予以精神上的激勵。
3.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與針對性相結合我們認為,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應著眼于貧困大學生,而應面向全體大學生。
以促進健康人格發展為主線,從認知過程、情緒調控和行為訓練三個維度開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自我意識與自信心得到增強,使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時排除成長中的一些心理障礙;幫助學生學會合作,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心理素質都獲得相對于自身而言的提高。學校對貧困大學生在心理問題方面表現出來的某種群體特殊性不應加以放大或渲染,以避免傷害貧困生的心理自尊。但對于少數存在明顯心理障礙的貧困生則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如通過個別性心理咨詢引導他們建立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鼓勵他們進行改善人際關系的嘗試,指導他們調控情緒以降低心理焦慮水平等;同時也可以通過組織團體行為訓練來解決在貧困大學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礙問題。
總之,高校只有通過綜合性的多種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改善當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5]龍曉東,廖湘蓉,鄧治文.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2).
一、貧困生的消極心理防御及其后果
1.1自卑心理嚴重貧困生最大最顯著的特點是自卑。大部分的貧困生是來自于偏遠山區的,家庭條件差。由于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不一致,造成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鄉間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差異,使貧困生心里產生巨大的反差。由于在穿著打扮,吃喝玩樂,生活用具等各方面的明顯差距,讓他們產生對自己產生懷疑,他們開始低估自己,甚至開始否定自己。他們害怕別人投來異樣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漸陷入自卑的泥潭。他們對人際交往的開支難以承受,對集體活動消極退縮,他們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他們害怕別人瞧不起他,而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著這無形的壓力。
1.2焦慮心理明顯由于無法改變的現實經濟狀況,使他們總是長時間的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他們焦慮著他們的生活費用學習費用,甚至他們每天吃多少飯好得精打細算,還要考慮以后的生活費,因為他們的家庭根本拿不出如此繁重的費用。因為這些他們沒有辦法安安穩穩的去學習;有的為自己的家庭狀況焦慮;有的為自己的未來焦慮。因此他們承受著比其他學生更重的壓力。在農村,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狀況相對落后,在一些像計算機、英語聽力、口語等實踐性較強的科目上,他們根本無法去和城里孩子相比。而這種實踐性強的能力是后天培養的,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形成的,必須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否則反而會加劇他們的緊張和焦慮感。
1.3人際關系敏感因為長期以來的壓抑,自卑造成他們的人際關系很敏感。他們不愿意和別人談論經濟狀況的話題,他們害怕別人給予他的憐憫。他們還怕別人嘲笑自己,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事情多疑,他們和別的學生之間就像有道無形的枷鎖。有些同學本來是善意的關心,他們總會把那當作對自己人格尊嚴的羞辱,從不接受別人對他們善意的幫助。這種敏感的心理狀態,讓他們無法處理好人際關系,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
1.4偏執心理強烈城鄉間經濟水平和生活狀況的巨大差距,讓他們感覺這個社會的不公平。他們不理解為什么自己什么都沒有,而那些城里的孩子什么都有。他們在暗中的羨慕著別人,還常常對自己發問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而現在整個社會的貧富分化還在進一步拉大,不公平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這些都容易使他們形成憤世、偏激的心理,他們總是只看到這個社會的黑暗一面,看問題欠全面分析,想問題、辦事情思路不開闊。如果對自我不能形成客觀的評價,總是對外界抱有敵視的目光,對周圍人和事的看法發生偏執,貧困生身上總不同程度的帶有這種心理。偏執心理就有可能導致他們心胸狹窄、遇事不理智易沖動,當他們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甚至會做出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二、通過有效的社會支持促進貧困生的心理健康
貧困生經常采用消極的心理防御方式,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這種狀況反映出學校迫切需要教育和輔導貧困生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為使貧困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幫助其解決經濟問題的同時,尋找合理方式,幫助、教育貧困生建立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是培養貧困生健康心理的必要途徑,而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的形成需要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與之相配合。
這是解決貧困女大學生經濟困擾的主要途徑。為此,在資金方面,從中央到地方應逐級保證各級資助資金足額到位。各學校要把資助家庭經濟困難貧困女大學生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設立專門的助學管理機構,足額提取助學經費,并廣開財源籌措更多經費作為學校專用貧困資助費用。通過政府擔保的形式,擴大貧困女大學生貸款比例、額度、頻次和時間。
(二)拓展民間非正式支持體系
是指在政府發揮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學校還要主動與社會各界建立廣泛的聯系,爭取社會各方的支持,動員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力量,想方設法拓展貧困女大學生支持的渠道和途徑;學校應積極倡導企業、社會團體等與學校貧困女大學生建立“對口支援”關系。并在資助方式上,實行從“資金式”資助到“能力式”資助、從“無償式”資助到“回報式”資助的轉變。
(三)完善貧困女大學生資助體系
學校要在已有貧困大學生助學體系的基礎上,設立貧困女大學生專項獎勵和扶助基金,增設貧困女大學生專項基金,創設貧困女大學生“以工助學工程”,穩妥地組織和引導貧困女大學生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學校還應多設立、多留出適合貧困女大學生的勤工助學崗位。學校還應針對貧困女大學生開設計算機、普通話、英語等免費學習班,使她們在學習技能、溝通能力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
(一)幫助她們學會“四自”
面對經濟的貧困、學業的繁重、就業的艱難,貧困女大學生更需要正視困難,增強勇于挑戰現實的勇氣和力量。為此,要對她們進行“四自”教育,幫助貧困女大學生認識到經濟上的困難不是包袱,而是成長的動力和財富,鼓勵她們以精神的富有去克服暫時的困難。要自尊地正確認識自我價值,要自信地敢于和善于抓住一切機會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特長,要自立地克服依賴心理,樹立不進則退,不立則弱的思想,要自強地使自己在困難中崛起。[1]為此,可邀請貧困女大學生自強標兵現身說法,可樹立身邊的榜樣與貧困女大學生共勉。
(二)鼓勵她們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學校要鼓勵貧困女大學生利用在校學習之機,多參與校內外各種活動。在學校所搭建的所有女大學生培養平臺上,為貧困女大學生留出足夠的位置,給她們提供更多主動參與和大顯身手的機會。在活動中開闊她們的視野,擴展她們的交際圈。
(三)提高她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學校應把人際交往作為貧困女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點。為此,首先要提高貧困女大學生對于人際交往重要性的認識;其次,通過設計集體活動、專題教育等方式幫助貧困女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幫助她們克服自卑心理和封閉心理;再次,幫助貧困女大學生學會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技巧;最后,要為貧困女大學生搭建更多的平臺,提供更多的機會,鼓勵她們在實踐中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一)政府就完善就業保障制度
首先,政府應完善貧困女大學生平等就業的基本法律保障,明確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規定、歧視貧困女大學生應承擔的后果,使其違法所承擔的成本遠遠大于拒絕貧困女大學生的成本。
其次,政府應加大分擔貧困女大學生求職成本的力度。從2008年起,國家設2億基金為貧困生求職提供路費。遼寧省開始給貧困大學生發放500元求職補助。新疆的大中專貧困生就業的社會保險費由政府買單。[2]這些好的經驗要積極普及和推廣。
第三,政府應以優惠政策鼓勵貧困女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消除貧困女大學生的后顧之憂,讓她們充滿信心地到基層工作。為此,國家可允許在基層工作滿一定時間的貧困女大學生,直接進入當地事業單位工作,或增加她們的待遇和培訓機會等。
第四,政府應盡快將女性生育保障納入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之中,統籌好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分擔的生育保險,建立更加完善的生育保險制度,使用人單位因錄用女生而產生的“損失”得到有效的補償,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
(二)高校應加大就業指導力度
首先,高校應建立專門針對貧困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系統,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形勢和求職技巧、心理素質講座,通過模擬招聘、素質拓展等活動,強化貧困女大學生的競爭意識,減輕她們的就業壓力,幫助她們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增強其承受[:請記住我站域名/]挫折的能力。
其次,高校可以適度發放求職補助,從資金上解決貧困女大學生因求職而產生的經濟困難。如浙江林學院撥出10萬元專項經費為貧困大學生就業花費買單。[2]這樣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貧困女大學生就業成本上的弱勢,體現了高校對貧困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關愛。
再次,高校應牽頭整合政府、學校和用人單位的力量,建立專門針對貧困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系統和幫扶機制,建立健全貧困女大學生的畢業服務體系,做好信息搜集和就業推薦、指導等工作。
(三)貧困女大學生應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首先,貧困女大學生要認識到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才的關鍵因素。好的心理素質表現為高度的進取心,頑強的毅志力,充分的自信心和堅強的獨立意識。這些可以幫助她們從柔弱、靦腆、自悲中解脫出來,可以幫助貧困女大學生正視現實,正確認識和看待社會上存在的各
種歧視現象。其次,貧困女大學生要珍惜機會,提升綜合素質。要抓住一切機會鍛煉自己的能力,積極參加科研活動,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全方位鍛煉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競爭力。要勇于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在高層次的文化氛圍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再次,貧困女大學生還必須樹立健康良好的女性形象,展示自身獨特優勢。貧困女大學生應注重自身敬業精神和吃苦精神的養成,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這些方面的能力,拓展這些方面的優勢,并且學會利用和展示這些良好風范和自身優勢。
第四,貧困女大學生還要適當降低就業期望值。在擇業時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不要只選擇大中城市,只選擇收入高的單位,會形成貧困女大學生群體的“自愿性失業”,從而加重自身的擇業成本,給自己平添就業壓力。
(一)給予貧困女大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首先,從心理上關心她們。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多走近她們、多關心她們、多了解她們,做她們的知心朋友,及時幫助她們解決一些心理上的困惑。
其次,從物質上幫助她們。學校要利用現在國家的信貸政策,積極幫助貧困女大學生辦理助學貸款;學校還應多提供一些勤工儉學的崗位,鼓勵貧困女大學生開展正當的勤工助學活動;學校還應給少數特別困難的女大學生減免學費等。通過這些渠道幫助貧困女大學生獲得更多的經濟資助,滿足大學生活的基本需要,解決她們的后顧之憂。
(二)建立貧困女大學生心理檔案
各個高校都應該建立規范的貧困女大學生心理檔案,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跟蹤管理,及時排除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保障她們的心理健康。在這方面,一些高校已經做出了較好的嘗試。2004年秋季大學新生入學時,教育部在72所高等院校試點,測試入學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3]在此基礎上,建議學校還應該建立單獨的貧困女大學生心理檔案,為有效地開展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服務提供依據。
(三)健全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咨詢室
必須健全心理咨詢體系,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門針對貧困女大學生的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由專職和專業人員對貧困女大學生進行定期、匿名的團體心理輔導,也可以進行一對一的、深入的個別心理輔導,幫助貧困女大學生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途徑。心理咨詢輔導工作要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工作原則,認真做好她們心理危機的早期預警與及時干預。要做到個體咨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等待求詢與主動約請相結合,引導發展與消除癥狀相結合。
(四)加強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應加強對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開展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使貧困女大學生了解心理發展的規律,掌握心理調節以及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二是幫助貧困女大學生改變對貧困的看法,從心理上脫貧,幫助她們把貧困作為激勵自己艱苦奮斗、發奮學習的動力;
三是幫助貧困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她們遠離心理危機,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在接受自我、悅納自我中更好地發揮自身潛能,迎接生活的挑戰。
(五)堅持貧困女大學生生活幫扶與勵志教育相結合
應該采取“標本兼治”的措施,把物質幫扶和勵志教育結合起來,抓住貧困生急需改變現狀的心理和個體可塑性、獨立性強的特點,加強對貧困女生的勵志教育。教育引導貧困女大學生發揮主觀積極性、能動性,放棄“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形成自我努力的解困觀念。鼓勵貧困女大學生戰勝困難,在逆境中鍛煉自己的決心和毅力。
(六)幫助貧困女大學生緩解內心壓力
應多給予貧困女大學生情感關懷與心理支持,讓她們通過交談、傾訴等方式宣泄消極情緒,排除不良情緒,緩解心理沖突。教師和同學應該努力成為貧困女大學生的知心朋友,以平等的心態同她們交談,傾聽她們的心聲,幫助她們適應不同的環境和處理各種問題。通過逐步確立目標的方式增強自信,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擅長的事情上,發揮自己的優勢,完成目標并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驅散自卑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
(七)促進貧困女大學生參與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是貧困女大學生走出自我中心,消除自卑和焦慮的有效途徑。教師要鼓勵她們主動與人交往,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參加文體活動,不僅能放松緊張疲勞的大腦,使情緒得以調整,也能增加生活情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使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參加集體活動,通過完成各種任務,體驗成功的愉快,進而以豁達的心態在活動中展示自己,還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使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由于家庭經濟情況相對較差,家庭收入很難滿足學費以及生活費的需求,父母為了能夠讓子女完成學業,采用借款或者是貸款的形式。這樣一來,貧困生心中的壓力相對較大。但是由于其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這種狀況直接影響著其心理的發展。而且,大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差距,攀比的心理也使得有的貧困生產生一定的自卑感。時間久了,貧困生就會出現煩悶、壓抑、內向、沉默的狀態,嚴重的就會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這種心理狀態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有的存在情緒障礙問題
通常情況下,從大學貧困生的行為方面來看,較容易產生不良的情緒。大學貧困生所經歷的往往是其他大學生無法理解的,因此,在其心里會存在著過多的憂慮。這樣一來,貧困生考慮問題的方式以及對未來的規劃等會有消極的態度和行為。有的會認為這個社會對其不公平,進而形成抵觸情緒。
(3)有的環境適應能力弱
但是到了城市之后,他們所面臨的環境明顯不同于以前。每個地方對他們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新鮮感,與同學們之間缺少了親切感。而且大學的教學方式和高中還存在著差別,因此,教師和同學們之間也顯得生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與同學之間很少有共同的話題,交往存在著嚴重的障礙。這些方面,使得貧困生很難適應。因此,環境帶來的影響將直接導致其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
(4)有的人際交往能力差
在人際交往中,幾乎沒有共同的交往話題。同學們的興趣、愛好都不相同,而且經濟狀況減少了貧困生的活動范圍。久而久之,就會使得貧困生出現自閉的現象,他們有意將自己隔絕起來。這樣一來,貧困生的心理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怕提及經濟情況和生活情況,有些貧困生在大學畢業之后還不會與人相處。
二、大學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1)不健康的金錢觀的驅使
對于大學貧困生來說,有的認為金錢非常重要,對金錢的渴望程度較強。因此,可能會受到利益的趨勢,形成一種不健康的心態。究其原因,主要是對金錢的不正確看法和觀點,導致其出現不良的心理狀況。
(2)貧困生的資助方式不當
在學習方面不懈努力。而且還有一些勤工儉學的方式,貧困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一定的報酬。這樣的資助方式,是較為合理的。同時,社會上存在一些公益組織,他們熱心地對大學貧困生進行資助,不過,有時所采用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科學型。資助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否則就會適得其反,給大學生帶來更大的壓力。他們雖然家庭條件較差,但是也不想直接接受施舍,這樣對其自尊心的發展也會帶來嚴重的影響。
(3)分配制度的改革
可以說當今社會對于就業問題的解決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亟待完善,一些不公正的現象有時也存在。這種現象,嚴重制約了大學貧困生的就業。使其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久而久之,他們不敢直面社會現實,沒有勇氣走出去,焦慮、緊張以及自卑的心理會更加強烈。因此,社會的相關部門要對分配制度進行改革,要照顧到大學貧困生這一特殊的群體。
三、大學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幫助貧困生分析問題的本質,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自信。要讓他們了解到貧窮并不可怕,更不可恥,現在所面臨的一切都是短暫的,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狀。
貧困生問題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當中的突出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問題,然而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作為貧困生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而對于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討論的就更少。本文通過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的調查,認為農村貧困生的就業不僅需要個人的力量,還需要得到國家、社會、及學校的支持,并對我國農村貧困大學生建立就業保障體系。
一、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的形式為有條件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河北省內本科高校的貧困大學生。調查內容涉及在校內勤工儉學和校外兼職的情況;對就業前景的預測和就業期望;影響調查對象就業的因素;政府和高校對調查對象就業的支持情況。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從河北省高校內的在校貧困生中隨機抽取農村貧困大學生80名,共發出調查問卷80份,收回調查問卷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73份,有效率達到91%。
二、問卷調查中發現的問題
(一)貧困生校內勤工助學和校外兼職的機會少,成本高、風險大。
面對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大部分農村貧困大學生都希望能在校內勤工儉學或在校外兼職解決一部分問題,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對于校內勤工儉學,根據我們的調查,43.84%的貧困生偶爾參加校內勤工儉學,34.25%的人是有就參加,沒有就不參加,僅有8.22%選擇的是總是參加從未中斷過,從不參加的占到13.7%,這說明在高校中勤工儉學的機會很少,大部分貧困生不能通過校內勤工儉學的方式來解決生活問題,這必然促使他們選擇在校外兼職,校外兼職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家教或者促銷等,與所學專業關系不大,收入比較低,還要利用假期或課余時間,即使是這樣兼職的機會也不多,并且校外兼職的風險比較大,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講沒有必要的勞動保障。因此校內勤工儉學和校外兼職都沒有解決貧困生的生活問題。
(二)農村貧困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就業期望值普遍偏高。
農村貧困生與普通同學相比把就業看得更為重要,因為家庭的經濟困難要求他們更早的承擔起生活的重擔,還有很多農村貧困生在畢業后還要償還學費或者助學貸款,因此面對將來的就業形勢87.67%的農村貧困大學生認為形勢較嚴峻,甚至非常困難。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盡管就業壓力很大,但是大部分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還很高,對于將來的就業單位,80.83%的人希望在將來能到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10.96%的人選擇自主創業,6.85%的人選擇建設新農村,這說明,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部分農村貧困生并沒有放低自己的就業期望值,仍然希望找到收入高、環境好的工作,不愿意選擇自主創新和到農村工作,嚴峻的就業形勢和高的就業期望值相互矛盾,導致農村貧困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面臨兩難境地,使他們的就業更加困難。
(三)學校和政府對貧困生就業關注不夠,沒有相關的就業指導,就業方式單一。
高校建立貧困生資助體系僅僅考慮到了貧困生的就學問題,主要是解決貧困生上學難的問題,現狀是貧困生除了感到就學壓力大之外,就業的壓力更大。在就業的媒介手段上,只有12.33%的貧困生除了利用招聘會外,還利用人才網站和人才市場尋找就業機會;對于學校現行的就業指導機制,只有52.06%的貧困生認為對就業有幫助,對于政府對貧困生就業的支持,86.31%的貧困生認為政府有必要建立農村貧困生就業扶持機制,這些數據表明,學校和政府現行的就業指導方式單一,就業渠道狹窄,沒有針對貧困生專門的就業指導,沒有使用現代化的媒介手段幫助貧困生就業,因此在現階段,幫助貧困生就業是擺在高校和政府面前的新課題,高校和政府應該從就業渠道和就業路子上下功夫,對貧困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
三、構建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的建議
(一)建立以政府組織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
1.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給予更多的就業優惠政策
我國政府對農村的社會保障關注不夠,而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的社會保障更是空白,因此應該把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的社會保障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政府應在政策層面上加強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力度。政府要從政策層面上加強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支持,為農村貧困大學生制定一系列的就業優惠政策,例如設立政府基金工程,由政府從其它經費中撥款資助農村貧困生就業,也可以由政府規定高校將學費的一定比例留存用于資助農村貧困生就業。還可以由勞動保障部門對就業困難的農村貧困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費由教育系統承擔,職業技能鑒定費由勞動保障部門適當減免。政府還可以開展農村貧困優秀畢業生的推薦活動,也可以召開農村貧困生的專場招聘會,通過報紙電視等傳媒手段進行宣傳公布,以獲得社會的理解和廣泛的支持。
2.吸引慈善機構和民間團體資助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
目前我國慈善組織和民間團體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只體現在就學上,而沒有對就業關注,除了解決就學問題外,政府還應該吸引慈善組織和民間團體利用本身社會支持的優勢,幫助農村貧困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如一些企業除了對農村貧困生就學進行物質上的資助外,可以為農村貧困大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讓農村貧困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企業工作,使企業節省了勞動成本,同時貧困生也獲得了相應的報酬,還得到了鍛煉,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基礎。或在就業時慈善團體和企業為農村貧困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為他們介紹工作,幫助他們開拓就業渠道。政府應該在社會中廣泛宣傳資助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的事跡,樹立這樣的典型,使社會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引起重視。
(二)拓寬學校資助渠道,幫助農村貧困大學生實現就學及就業
1.對農村貧困大學生進行專門的就業指導
對于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高校要引起重視,設立專門為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機構。首先,要建立農村貧困大學生檔案,時刻關注他們的就業情況;其次,優先向農村貧困大學生提供招聘信息,積極向用人單位推薦品學兼優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努力使他們早日就業;再次,幫助農村貧困畢業生分析職業及專業的技能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求職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包括求職材料的制作、面試技巧、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等等;最后,對未及時就業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定期對他們開展心理咨詢、網絡咨詢和等形式施以援助。
2.通過減免貸款和學費的方式,鼓勵農村大學貧困生到西部和基層就業
高校應該針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制定適當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傾斜政策,減輕他們的就業負擔。對到西部和基層就業的農村貧困大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對于拖欠學校學費的貧困生,可以采取減免一定數額學費的方式,對于不能按時歸還貸款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可以采取延長貸款期限、減免貸款本金的方式,還可以增加到西部和基層就業的工資水平,使他們能在畢業的最初幾年獲得高工資,便于他們及時歸還貸款。還可以設立農村貧困大學生“三支”專項獎勵基金,激勵更多的貧困學生參加支教、支農、支醫“三支“服務活動。
3.與社會團體和企業聯合,建立訂單式培養的就業模式
解決高校農村貧困生就業問題可以采用訂單式培養的渠道,農村貧困生在高校畢業生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和人際關系的影響,以及本身的競爭力不強等因素,使農村貧困生在就業時處于劣勢,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可以在校期間對農村貧困生進行有針對的培養,發揮他們的特長,彌補他們的不足,以使他們在就業時能夠和普通同學沒有差距,并可以發揮自己來自落后地區能吃苦的優點,順利實現就業。
(三)樹立自強不息的信念,通過努力實現就學和就業
1.自主創業,拓寬就業渠道
對高校貧困生就業的資助急需高校和政府建立有關的政策支持,而貧困生也應該想辦法找路子,不能養成“等、要、靠”的習慣,應該依靠自身的努力實現就業,在就業渠道方面,不能單一的依靠學校和招聘會,要學會利用人才市場、網上招聘等新型的就業媒體,拓寬就業渠道,在就業方式上,改變過去的就業觀念,不能只盯著公務員、國家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鐵飯碗”,而要采取多種多樣的就業方式,可以選擇靈活就業或畢業后自主創業等方式。
2.降低就業期望值,積極到基層鍛煉
當前的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前景不容樂觀,而大部分貧困生的就業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到工資待遇高、經濟條件好的大城市工作,這與嚴峻的就業形勢相矛盾,因此貧困生在就業時應該降低自己的就業期望值,不能單單選擇經濟條件發達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而應該把眼光放寬一些,改變精英教育階段就業的觀念,擇業時應當從自身的條件出發,擺正心態,合理定位,降低就業期望值。樹立到基層單位、到生產第一線建功立業的觀念。
參考文獻
[1]許傳新王平.高校貧困生的社會支持因素分析.社會,2002.7
[2]莫軍成陳默.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探析.前沿,2007.3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偉大成就。但與此同時,我國貧困大學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據統計,目前我國高校中貧困大學生占大學生總數的比例為25%左右,其困生占大學生總數的比例為5%―10%左右。在我國中西部偏遠地區的許多高校,貧困大學生所占的比例更高。在偏遠地區的某些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比例甚至達到了50%以上。據《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字,截止到2009年底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已達2979萬以上,因此在校貧困大學生也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群體。這一群體不但要面對貧困帶來的學費與生活費方面的沉重壓力,而且要承受自卑、焦慮、抑郁、自閉等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侵襲。據統計,貧困大學生患有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大學生,正因為如此,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就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全社會的關注。如果我們忽視了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讓他們成為被遺棄的群體,如此他們中的許多人就會自暴自棄,甚至形成的情結,那么我們培養新一代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任就會落空,其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因此,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總的說來,要解決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當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完善貧困生的資助制度
在擴招以前,我國高校一直實施的是低收費制度,因此考生考上大學而無力承擔學費的情況少之又少。但擴招以來,高校的收費迅速增加,大部分高校每生每年的學費動輒數千。面對高昂的學費,許多富有才華與理想的寒門學子無力承擔,只好望高校之門而興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面對這種情況,社會上有許多好心人士發起了資助貧困學子圓大學夢的愛心捐款活動,幫助一部分寒門學子進入了大學殿堂。但我國每年需要幫助的貧困大學生群體巨大,光靠好心人士捐款已經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令人振奮的是,黨和政府及教育部門已經高度關注這一問題的存在,并在高校中實施了如下一些制度與措施:
①開辟“綠色通道”,讓貧困學子先入學后繳費;
②實施了助學貸款制度,通過低息或無息貸款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學費及基本生活費;
③實施貧困大學生學費減免制度,視情況減免貧困生的部分或者全部學費;
④設立獎學金,給予品學兼優的貧困生相應的獎勵。
應當說,上述政策與措施已發揮了巨大作用,保證了絕大多數經濟困難學生順利進入高校就讀,且完成了學業。
但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在資助高校貧困生方面也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有些地方和高校領導對此項工作還不夠重視;有些政策并沒有得到全面落實,有關工作也做得還不到位;有些政策還需要進行調整和完善;各級政府還需進一步加大對困難學生資助經費的投入力度;一些新的資助渠道應該抓緊開辟;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新聞工作,使各項政策能真正做到家喻戶曉。只有上述問題獲得了良好的解決,貧困大學生才不會被拒之于高校大門之外,他們入學后的后顧之憂才能獲得緩解。這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是大有幫助的,因為很難設想一個為了籌措學費與基本生活費而常年憂心忡忡的貧困大學生能始終保持樂觀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在貧困生中開展廣泛的勤工儉學活動
必須指出的是,綠色通道、助學貸款制度、學費減免制度與獎學金制度,雖然幫助許多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并且順利完成了學業,但對于有幸進入高校就讀的許多貧困大學生而言,他們面臨的沉重經濟壓力并未獲得徹底的解決。盡管省吃儉用,但許多貧困大學生還是入不敷出,生活依然極其拮據。這種狀況對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極其不利的。有學者對北京理工大學55名學生出現人格障礙的原因進行分析時發現:家庭收入過低是導致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2]面對此種情況,許多高校的管理部門也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比如有的高校直接給貧困生發放一些錢物之類的臨時生活補助。這固然幫貧困生解決了一部分燃眉之急,但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弊端:一是部分自尊心不強的貧困大學生可能養成依賴思想,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一旦臨時生活補助花光了,又陷入了“饑寒交迫”的困頓之中。而那些自尊心強的貧困大學生則覺得受人施舍,覺得自己“無用”、“窩囊”,自尊心受到傷害,從此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抬不起頭來。因此,直接發放臨時生活補助不是資助貧困生、解決他們生活困難的最佳方式。
最佳的方式是讓貧困大學生在付出勞動的基礎上獲得報酬,這樣既解決了貧困學生的燃眉之急,又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因此高校不如將給貧困大學生發放生活補助的方式改為盡量給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讓貧困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勤工儉學活動,不但能讓他們獲取相應的報酬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能培養他們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鍛煉他們的能力。可以說,這種方式遠比直接發放生活補助更有助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
三、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高校的各級領導、行政人員、廣大教師都應當發自內心地關心貧困生的生活、學習及社交狀況,讓貧困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一個得不到關愛,感受不到人間溫暖的人會變得冷漠、自私、虛偽,整天怨天尤人,怨社會,怨家庭,甚至怨恨自己父母。而一個受到他人和社會真誠關愛的人則會變得真誠、熱情、樂于助人。因此,從生活、學習、社交及其他各個方面關心貧困生,是我們高校的各級領導、行政人員、廣大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每一所高校都應當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做到關注其動態、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點、把握其需求,研究他們的異常行為、異常情緒;積極開展個別咨詢、團體輔導活動、心理咨詢門診、心理行為訓練、心理信箱、熱線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對貧困大學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帶來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中的其它問題。如果貧困生周圍沒有一個比較和諧的環境,他們的心理壓力將會更大。而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是人們在遇到挫折時緩解情緒壓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為貧困大學生提供良性的社會支持,使貧困大學生能夠獲得良性的輿論氛圍,使所有學生形成關于貧困的理性認知,給貧困大學生以關愛,使貧困大學生在得到物質資助的同時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學校要加強班級、宿舍的整體建設,充分發揮學生會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貧困生感受到社會和學校的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從內而外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地正視困難、克服困難,變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真正實現對貧困、挫折的理性超越。
四、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各種校園及社會活動
雖然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落后的農村,或城市下崗工人家庭,但他們畢竟是新時代的大學生,因此他們其實很渴望參加各種校園及社會活動,希望通過參加各種活動來融入校園,融入社會。但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的原因,貧困生們普遍有著自卑的心理,自信心往往不足,擔心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歧視,遠不如經濟狀況良好的大學生那么開朗活躍。因此,鼓勵貧困生克服自卑感,參與各種校園以及社會活動,也是幫助他們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我們知道,高校是各種學生社團集中的地方,比如讀書社團、文藝社團、環保社團、旅游社團、志愿者社團等。這些社團是大學生的自發與自治組織,是大學生的家,既然如此,其目光不應當僅僅放在那些家境良好、個性活躍的大學生身上,也應當積極吸納貧困生加入,在舉辦各種社會公益活動時也應當邀請他們加入,讓貧困大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高校各社團的一個成員。也許與領導及老師交往對于那些性格內向的貧困大學生來說,會讓他們感到拘謹、不自在,但通過加入各種社團和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貧困生們在與同齡大學生交往的過程中,只要獲得了平等對待,就比較容易拋棄拘謹感、自卑感,變得開朗活躍,勇于接受和挑戰新事物,獲得與同學交往的樂趣,獲得歸屬感。而這對于他們獲得并保持心理健康而言,是極其重要的。
五、幫助貧困生培養一至兩種特長
高校是一個人才集中、藏龍臥虎的地方。在任何一所高校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許多來自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的大學生,往往從小得到了較好的文藝培養,因此見多識廣,吹拉彈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因此他們比較自信,樂于與老師、同學交往,樂于表現自己。在學校里,這些有特長的大學生往往容易受到領導、老師及其他同學的關注,也容易受到異性的青睞。雖然這些家境較好、富有特長的同學往往也可能有其自身的各種缺點,但卻很少受到自卑、抑郁、冷漠等負面情緒的困擾,相對而言,心理是比較健康的。
而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條件的關系,從小很難有培養并發展文藝特長的機會。進入大學校園后,面對具有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等各種特長的同學,他們會自愧不如,自慚形穢,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而根據心理學常識我們可以知道,一個感到自己不如他人的學生,容易因自卑而自閉。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學校應當盡所能開設一些文藝方面的選修課,動員貧困大學生選修,幫助他們培養一至兩門文藝特長。當貧困生們獲得了文藝特長,也能像其他同學一樣登臺演出,獲得同學的掌聲與歡呼時,他們從此就樹立了自信。而我們知道,一個自信的學生往往比較陽光,擁有面對并且戰勝困難的勇氣,因此也就不會輕易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
六、結語
總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貧困大學生是高校中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高校及全社會都應當真誠地關注他們,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讓他們與其他大學生群體一樣,遠離各種心理疾病的困擾。只有我國廣大的貧困大學生們不但在經濟上解決了后顧之憂,而且心情開朗、心理健康、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大學校園才可能是和諧美好的校園,培養新一代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任才能達成,而那些貧困大學生畢業后也才可能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
兼具“民、獨、優”特點,依托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資源,采用民辦機制運作的獨立學院,日益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模式,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普通高等院校的貧困生相比,獨立學院貧困生因學校體制、就業壓力、家庭條件等因素呈現一定的獨特性。正確分析并掌握獨立學院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其特點是做好貧困生工作,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前提。
1、強烈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貧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在學費昂貴、有“貴族學校”之稱的獨立學院,貧困生的自卑心理更為突出。貧困生大多來自城鎮下崗失業家庭、農村和偏遠地區,與同班級、同宿舍內家境富裕、出手闊綽的同學相比形成巨大反差,對于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的大學生這些外在的、物質條件的差距會給他們帶來強烈的刺激。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38%的貧困生因家庭貧困在同學面前感到“自卑”或“難堪”,36%的貧困生不愿意與家庭條件好的同學交往,46%的貧困生在與同學相處中“怕被同學歧視”。
2、過度的自尊心理
獨立學院貧困生家境貧寒,但困難的環境磨練出他們好勝、好強、不甘落后的性格,渴望成功,希望自立自強、自食其力,非常在乎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而更加不愿意與別人談論自己的家庭狀況,生活困難羞于啟齒,抗拒學校師生、社會善意的同情和幫助,更不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勤工助學活動,而是把困難和壓力埋藏在內心深處。這種過度的自尊心理,使得學校和一些黨團組織想伸手幫助他們,卻不得其法。
3、持久的焦慮心理
某些貧困生由于經濟困難,經常面臨生活危機,每花一元錢甚至幾角錢都要精打細算,每年勉強交上學費后,又要為下一年的學費大傷腦筋;有的貧困生在求學的同時擔負了家庭對自己過多的期望,給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標,使自己長期處于緊張不安的狀態。
4、嚴重的人際交往障礙
貧困生往往缺乏坦然面對和戰勝貧困的勇氣,不愿公開自己的貧困身份,也不希望被別的同學察覺自己的貧困處境。由于經濟壓力無力支付與同學一起游玩、聚餐、過生日等活動的費用,只好在各種活動中悄然隱退,不敢與同學有更加深入地交流。
二、獨立學院貧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客觀環境因素
1.1經濟壓力
獨立學院是按照民辦機制運行的,國家不直接投入辦學經費,學生的學費均按照辦學成本收取。調查顯示,東部地區獨立學院學費均在1.5萬元以上,中部地區獨立學院學費也在一萬元左右,即使在學費較低的西部地區,也要萬元左右,這就使得獨立學院貧困生與其他家庭條件優越同學之間的“貧富差距”相對于普通高校大得多。論文參考,心理健康。
1.2就業壓力
首先,獨立學院仍是新生事物,其畢業生還沒有獲得社會的高度認可。其次,很多用人單位仍把有無獎學金視為畢業生是否優秀的衡量指標,而獨立學院貧困生在校期間為解決生活問題忙于兼職打工,學業往往不夠優秀,許多獎學金也因此與他們無緣。再次,當前就業市場游戲規則仍極不完善,任人唯親、關系效應等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論文參考,心理健康。
1.3社會環境影響
社會對大學生特別是貧困生的要求和期望是自強不息、勤奮好學、自立自強,但社會自身存在的消極因素也給貧困生造成了嚴重困擾,如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沖擊著積極的主流意識與價值觀,使貧困生的心靈受到摧殘和侵蝕,造成貧困生對社會寄予他們的積極意愿產生了懷疑和誤解,易產生叛逆情緒,甚至出現了道德的滑坡,如惡意欠貸、考試作弊等。
2、自身因素
2.1性格特點
長期經濟困難很容易造成某些貧困生性格內向,不善于也不愿意與外界交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對外界事物不關心或缺乏興趣,表現為孤獨、冷漠等,自然會影響到與他人的交往。他們也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敏感、孤傲、猜疑,久而久之必然在自身與他人之間造成心理隔閡。
2.2自信與自卑的矛盾
獨立學院的貧困生與所有大學生一樣,充滿了理想,敢想敢為,但因為沒有考入理想的一本、二本大學,認為獨立學院檔次低,感到失落、自卑,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論文參考,心理健康。論文參考,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學而優則仕”、“學習改變命運”的傳統思想以及周圍人通過考入重點高校而取得成功的實例再次抨擊著他們尚不成熟的心靈。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心有不甘卻又不可奈何的矛盾,極易對他們形成困擾。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論文參考,心理健康。高昂的學費、沉重的生活壓力,迫使父母終日勞作,極少與子女深入交流,更無暇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論文參考,心理健康。這些貧困生無法為自己的苦悶和迷茫找到好的宣泄對象,終日淤積在胸,久而久之,極易形成自卑、冷漠等性格。
綜上所述,要幫助獨立學院貧困生走出心理陰影,培養健康的人格,可從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
(1)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課程,加強貧困生自身修養;(2)完善教學建設,樹立良好學風;(3)以班級為單位,建立“自下而上”的貧困生檔案,確保經濟、心理救助落到實處;(4)加強就業指導,緩解就業壓力。(5)與貧困生家庭聯系,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援助,擴大心理輔導范圍。
參考文獻:
【1】柴敏.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及其對策[J].前沿,2003(10):121-123.
【2】侯占偉.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分析與對策[A] .西北醫學教育,2008:83-85.
【3】黃希庭.人格心理學[H].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兆吉.高等學校教育心理學[H].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Bandura A,Barbaranelli C,Vittorio GC,Pastorelli C.Self-efficacy beliefs as shapers of children’S aspirations and career trajectories.Child development.2001,72(1):1 87-206;
[3]肖志玲.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與成就動機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2;
[4]王云鵬.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與職業興趣之間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長春:吉林大學,2006;
[5]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心理科學.2006.29(1):47―51.上海:《心理科學》編輯部;
[6]胡桂英.中學生學習歸因、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杭州:浙江大學,2004;
[7]董斐蓉,何金彩,劉文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學習自我效能感相關性研究.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全國第13屆學術年會暨重慶市心身與行為醫學專委會第2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141―143.重慶.2007;
[8]馬勇.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及其與學習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碩士論文].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9;
[9]Smith M,Duda J,emporary measures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goal orientation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72:156.175;
[10]龐麗娟,洪秀敏.教師自我效能感:教師自主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機制.教師教育研究,2005.17(4):43―46.北京:教師教育研究雜志社;
[11]魏源.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測量與干預研究.心理科學.2004.27(4):905--908.上海:《心理科學》編輯部;
[12]連榕,楊麗嫻.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田.心理學報,2005,37(5);
1 多元文化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
當前,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信息傳播越來越迅速,文化的發展、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有很多新型的文化開始顯現且層出不窮,我國原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而在這樣的文化環境背景和開放的大學環境下,大學生作為最接近先進文化的群體之一,其思想文化素質也在隨之發生著相應的變化,這勢不可免地影響著他們的思維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間接地作用于他們在求職路上的選擇和傾向。
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工作能力、工作態度、職業素養和品德都將成為未來工作的重要影響因素。由此,所創造的就業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僅進一步促成了文化的多元發展,也在影響著多元文化的構成。
由此可見,多元文化和大學生就業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多元文化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觀,大學生就業觀的變化也會影響多元文化的發展和存在。
2 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
2.1 就業人數龐大
2016年,高校畢業生是765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6萬人,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這不利于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根據國家教育部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校中貧困大學生所占比例約為30%,特困學生所占比例約為10%,一些邊遠地區和山區的地市州高校,貧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可見,貧困大學生的群體數量非常龐大。
一方面,教育體制改革,高校教育產業化,高校連年擴招,隨之而來的是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步攀升;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種以“獎、貸、助、補、減、免”為主要內容的多種方式助學體系,使得大多數家庭貧困的學生上得起學,貧困學生的入學率大幅提升。
2.2 就業形式單一
大多數貧困大學生都會選擇畢業之后直接就業,自主創業、升學的很少。很多貧困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與普通學生相比,整體就業率偏低,就業質量不高,考上公務員、進事業單位和外企單位的貧困大學生人數較少,其中大部分都是從事低待遇、基層性的工作。
首先,貧困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拮據,他們深知自己若要繼續深造必將給家庭以及親人帶來更為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很多貧困大學生愿意畢業之后馬上工作,以期能夠盡快為家長分擔家庭重擔,讓父母不在操勞。由于資金短缺,很多貧困大學生也沒有膽量自主創業,他們深知一旦創業失敗,父母的血汗錢將付諸東流。其次,貧困大學生家庭資源有限,社會關系少,人際網絡面小,在就業過程中無法得到人力、物力、信息上的幫助,因此貧困大學生不容易獲得初次就業就有較高收入的崗位,更難以自主創業。
2.3 期望值太高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就業首選穩定,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與普通學生相比,他們身上背負著家人寄語的更大的希望,這也使得他們的就業期望值偏高。
許多貧困大學生及其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精英式教育階段的觀念上,認為只要是大學生就是非常優秀的,一定會有或者得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據調查顯示,這種“穩定的工作”多為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外資企業等。而現實情況中,一方面,近年來這類單位因人員的精簡而不似以往大量吸收畢業生;另一方面,畢業生本身這樣的定位在無形中就縮小了擇業的領域,給自己的就業帶來了人為的困難。
大學生在就業中最看重的就是薪金等福利待遇方面,在這一方面,很多貧困大學生也為自己設定了不切實際的理想化目標。有調查數據顯示,有大約13.6%的貧困大學生希望在畢業之后首份工作可以得到4000元以上的月薪,除北京、上海和廣東三個城市之外,其他地區被調查的學生普遍將畢業之后首份工作的月薪定在2500元左右。在北京、上海、廣東和浙江等地區被調查的大學畢業生表示,他們畢業之后首個工作的月薪一般集中在2001元 ~ 4000元左右,這其中又有大約65.7%的學生表示他們不會考慮月薪低于3000元的工作。[1]
2.4 能力欠缺
由于家庭經濟能力、家庭教育能力和教育資源的限制,大多數貧困大學生自幼缺乏系統的家庭教育引導,缺乏美術、音樂、舞蹈、書法、外語等培訓課程的學習,他們特長不突出、個性不鮮明、視野不開闊、表現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較弱、人文素質整體欠佳。還有一些貧困大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自幼性格內向、自卑、膽小、孤獨、不善于交際,在學校學習期間傾向于長期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窄的空間內,不主動參與班級和校內外各種活動,造成其交際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無法提高的問題,就業能力整體欠缺,處于弱勢。在面對用人單位的考查時,他們往往變通能力較差,無特長展示,舉手投足也較為拘謹,顯得不自如、不大方,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素質要求,也就失去了很多就業的機會。
2.5 心理素質欠佳
受學業壓力、就業壓力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很多貧困大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表現出嚴重的就業心理問題,在心理上處于弱勢地位。在求職擇業前,他們往往不太關注邊遠地區、低收入的單位,同時雖然無限向往大中城市收入高、福利好的單位,但又缺乏自信心和勇氣,不敢參與競爭。在求職擇業過程中,他們表現出膽小、緊張、急功近利等心理問題,給用人單位造成不好的印象。在遭受求職失敗的挫折之后,他們又容易產生強烈的焦慮、自卑心理,并出現不思進取、情緒低落、情感淡漠、沮喪失落、意志麻木等不良心理反應。
3 多元文化對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3.1 對就業觀的影響
在物質條件日益改善的時代,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各種文化信息。對貧困大學生來說,多樣的文化信息資源大多都是新鮮的、未接觸過的,在吸收的同r,沒有得到篩選和過濾,良莠不齊、參差各異的文化內容都在滲透,使原有的思想觀念有可能抵制不良文化的干擾,吸收了其中的優秀文化因素,但也有可能會在劣質文化的影響下思想偏離正確軌道,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當代貧困大學生,普遍存在想極力擺脫物質上的貧困,過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同時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只關注待遇、福利,服務社會的意識日漸薄弱的問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些貧困大學生忽視自己專業的特點和優勢而追求待遇好的職業,對就業觀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存在一定的偏見。首先,用人單位提高用人標準,只注重畢業生的學歷而忽視了其能力;其次,是性別歧視,很多用人單位明確規定性別要求,這就使得性別成為很多女學生就業的限制,極容易影響她們的就業觀念。
3.2 對價值取向的影響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新媒體為多元文化傳播提供了全新的網絡平臺和物質技術環境。大學生通過新媒體,接觸到韓劇、美劇、日劇、泰劇等國外影視劇,在感受不同國家的人文風情、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將影視劇中所包含的一些和國外文化相關的個人主義和暴力等負面信息包攬眼底。影視劇里經常有無需努力就可獲得成功的橋段,如灰姑娘嫁給富二代的故事,又或者是一夜之間暴富,從窮苦人躋身富人行列的事情。這些虛構性的故事有可能會讓即將步入社會的貧困大學生們產生一種錯誤的人生觀,使其認為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于是不再努力學習,虛度光陰,等待奇跡的發生。[2]
在現實中,有些貧困大學生在學校為了成績、榮譽、獎學金等個人利益可能會不擇手段、投機取巧、走入極端,并進而影響到周圍的學生。在求職中,為了迎合用人單位的需要,絞盡腦汁制造虛假求職材料,美化自己的在校表現,修改成績、編造實踐經歷,故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業績。在選擇工作時,“保底”思想嚴重,一旦有了更好的就業單位,很多貧困大學生為了利益完全不考慮學校名譽、單位利益,隨意毀約。在工作中,頻繁跳槽,“這山望著那山高”對工作環境條件和薪水百般挑剔,對自我沒有客觀準確的認知。
4 多元文化背景下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對策
4.1 指導貧困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應該創新大學生就業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讓大學生在傳統觀念和現代意識、個人和社會、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等矛盾沖突中尋找新的結合點。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引導貧困大學生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擺脫傳統束縛以及消除失衡心理等不斷擺脫不良就業價值取向的影響,糾正趕時髦、求體面、圖實惠、尋“熱土”、圖輕松以及要“專業對口”的偏見。同時,改變貧困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念,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義務的角度出發,冷靜客觀地認識就業現實,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不良思潮的消極影響,打破“終身次就業”的幻想,既載就業,也重創業,形成積極的職業正義感、責任感、榮譽感和幸福感。貧困大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就業理想。[3]
4.2 提升就業競爭力
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獲得理想的工作崗位,就必須注意知識的長期積累,既要努力學習專業文化知識、掌握專業技能,也要廣泛閱讀人文科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知識,同時還要積極參加學校就業部門組織的就業專家講座和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業基礎”等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從而了解和掌握就業政策、就業信息、求職材料制作和應聘面試技巧等方面的知識。
首先,在校期間要積極參加班級活動和各種社團活動,通過參加活動,鍛煉自己的溝通、決策和組織管理能力。其次,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及假期,尋找實習崗位,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增強自己的動手操作和創新能力,增強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再次,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參加技能培訓,如外語培訓、計算機培訓、普通話培訓、駕駛培訓等各種技能培訓,提升自身的特殊技能水平。
4.3 引導積極的就業行為
首先,要取積極且有效的措施加強貧困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服務。可以通過心理測評和職業能力測評,幫助貧困大學生明確自己的強項和優勢,進而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強化。其次,通過團體輔導,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總結、自我反饋。
在校期間還可以定期召開貧困大學生就業座談會,鼓勵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擺正位置,適當降低眼光以適應就業的嚴峻形勢。加強貧困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如愛崗敬業、忠于職守、團結協作、誠實守信、善于溝通與合作、創新精神等。
輔導員和班主任對已就業上崗的貧困大學生做好跟蹤調斯ぷ鰨隨時掌握其就業狀態的變化,幫助他們疏導心理與增強信心,從而實現貧困大學生初入職場的平穩過渡。
參考文獻:
(二)調查方式
此次調查問卷分為大學生對誠信問題的基本看法,家庭、社會、學校對大學生誠信的影響及大學生在學業、經濟、社會方面誠信現狀三個方面,選用了三個維度共21個指標,各項分析數據分值滿分為5分;收回有效問卷1113份,有效率為95.37%。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學生總體上誠信狀況良好,不存在誠信嚴重缺失的問題,但在部分領域和部分具體行為上存在一定誠信缺失狀況。
二、調查結果和分析
(一)大學生對誠信的認識
我校學生普遍認為誠信是當代大學生重要的品質之一,在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和參與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做到誠信,但完全誠信在學校還沒有成為普遍現象。這可能與我校誠信宣傳力度不夠或誠信教育缺乏創新有關。
調查結果還顯示,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是影響大學生誠信的主要因素,三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家庭環境是影響大學生誠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
(二)大學生誠信水平現狀
通過數據分析,我校學生整體上誠信狀況良好,但不同群體間存在著差異。不同年級的學生誠信狀況不同,其中一年級學生最好,其次是二年級學生,而三、四年級學生狀況較差;學生黨員誠信狀況明顯好于非黨員學生;各專業學生誠信狀況也不相同。這種差異性體現在學業誠信、經濟誠信和社會誠信上。
1、學業誠信現狀。我校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學生總體的學業誠信水平較高,通過對各分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檢驗,我們對學業誠信幾個方面的差異性進行分析,得出了學生在學業誠信方面最容易發生缺失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日常上課、考試和寫論文三方面,最嚴重的問題是一稿多投,其次分別為曠課、遲到、早退,不能及時完成作業,考試作弊,翻譯外文作為自己論文,論文抄襲,論文署名虛假,替考或找人代考。
2、經濟誠信現狀。我校大學生經誠信得分均值為4.01分,在優秀水平以上,總體上經濟誠信水平很高,通過對各分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檢驗,我們得出了關于經濟誠信的差異性分析,并對能夠反映經濟誠信的7個指標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學生在經濟誠信方面最容易發生缺失的問題是拖欠學費,其他問題依次為拾金據為己有、拖欠班費、為申報貧困生而虛報家庭情況、逃票、拖欠或避繳助學貸款及借錢不還。
3、社會誠信現狀。社會誠信是學生誠信最重要的體現,是其今后踏入社會后最應該具備的素質,然而調查結果顯示,社會誠信的維度得分明顯低于學業誠信和經濟誠信。對社會誠信維度的6個指標分別進行縱向計算平均數,得到各指標得分并按照降序排列,依次為求職材料注水、入黨動機不純、毀約、不守時、食言及翻看他人信件。其中問題最嚴重的三項指標中,有兩項涉及就業方面,說明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誠信問題亟待解決,學校應在就業教育和職業道德培養方面采取相應的措施。
(三)大學生誠信問題成因分析
總體來看,大學生出現各種誠信問題與外界環境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首先是傳統文化具有局限性,傳統的信守道德理想化遠大于實際,且僅局限于親人、朋友間而不適用于其他社會成員;其次是社會形態失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期間經濟秩序混亂、政治腐敗和社會不良風氣滋生對大學生影響深遠;再次是學校在信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引導,忽視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大學生信用缺失固然與學校教育的不到位、社會大環境的污染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源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長只看成績好壞不重人格培養,只提出高標準而不能以身作則都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此外虛擬網絡的失控也是大學生誠信問題的成因之一。以下是大學生誠信問題具體表現的成因分析。
2、論文抄襲。論文抄襲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在大環境影響下,學生理所當然地附庸了這股趨勢,但是其思想根源仍在于學生自身對待學術的態度不端正,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沒有形成謹慎的研究思維。此外,許多學生認為學校論文審查不嚴及指導教師不負責任有空可鉆,這說明高校論文監督管理和誠信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滯后也是大學生論文抄襲問題的成因。
3、欠繳學費。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大學生應在每學年向學校繳納數千元不等的學費。近年來拖欠學費問題已成為了大學生經濟誠信中最嚴重的問題,雖然學校采取各種措施催繳學費,但部分學生仍然不能按時繳費。拖欠學費行為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部分學生在學期初從家長手中拿到數額巨大的學費后難以自控,任意揮霍,導致拖欠學費的發生;二是一部分家庭貧困學生的助學貸款申請因為各種原因未被批準,學費沒有及時繳納;三是個別學生存在僥幸心理惡意拖欠。
4、拖欠助學貸款。為解決貧困大學生上大學難的問題,國家助學貸款應運而生,但由于國家助學貸款是無擔保貸款,助學貸款管理制度不完善,大學生信用體系又未建立健全,部分大學生的信用意識淡薄,鉆國家的空子,到期還貸不積極,還貸率低,甚至有的學生惡意拖欠。為此,很多銀行對大學生的誠信產生了懷疑,影響銀行放貸積極性,形成了惡性循環。部分畢業生由于跳槽頻繁,逾期還貸更如家常便飯。客觀來看目前部分大學生畢業后收入不穩定難以及時償付銀行貸款,但半數以上的學生心態上存在問題,缺乏誠信、不懂得感恩是造成拖欠助學貸款情況頻頻發生的根源。
5、就業誠信缺失。違約在大學生社會行為中是最容易造成惡劣影響的不誠信行為。調查顯示除少數學生因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存在欺詐行為外,四分之三以上學生因為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為了挑選更好的工作而毀約。不講誠信的低成本使學生不關心誠信,講誠信的低利潤又使學生不屑于誠信,最終導致就業誠信缺失現象的發生。學生職業道德和契約意識的缺失也同學校對畢業生教育和考核的缺失有一定關系。
三、思考和建議
(一)構建校園誠信文化氛圍
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如能在校園內積淀、傳播,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道德的熏陶,形成一種文化強勢,在一定范圍內形成一種輿論氛圍,給不愿按照這種方式行事的學生施加無形的壓力。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構建校園誠信文化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是開展誠信教育的重要載體,可將誠信教育的重要內涵寓于各項活動的豐富性和新穎性中,召開誠信評議討論會,舉辦誠信專題講座,嘗試無人監考活動,開展誠信簽名活動,將誠信觀念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將誠信文化構建和學風建設有機聯系在一起,相得益彰。
(二)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力度
學校應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充分認識誠信對學生未來人生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塑造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
1、以兩課為主渠道,增加和滲透誠信教育的新內容。兩課教師應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準確把握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和誠信意識與表現,以增強誠信教育的針對性。在此基礎上豐富和拓展兩課教學內容,弘揚中華民族誠信傳統美德,借助歷史例證誠信在古今中外的普遍價值和重要地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授課過程中,積極推進情景教學法,借助所收集的大學生日常道德行為規范方面的信息,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分析,多方面、全方位地對大學生進行立體的誠信教育,從而加深誠信教育的實效;同時保證在課堂講授、鞏固練習、作業批改、課外實踐等每一個環節中都隨時隨地貫徹誠信教育的思想,引導學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2、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堅持請進來,走出去,通過就業指導教師及成功企業家校友做專題講座,向畢業生講授成才與做人的關系,帶領學生切身感受講求誠信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對誠信的認知與情感。
3、積極開展感恩教育。當今大學生缺乏誠信很大程度上與其自小生活環境有關大多數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將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缺少感恩意識。學校應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讓學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師長的教誨之恩,感謝同學、朋友的幫助之恩,并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將感恩之心化作嚴格規范自身言行、遵守承諾的信念。
(三)建立誠信評價體系
建立誠信評價體系可將大學生在校期間誠信的遵守情況進行認真歸納分析,從制度上約束大學生的失信行為,加大其失信成本,降低其誠信風險,警示學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信用,關注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