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5 21:51: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環境藝術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平面構成元素為點、線、面,并且點、線、面具有不同特征以及表現形式。平面構成元素指一切平面空間和平面形態,在平面空間完成的造型藝術設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含有平面構成元素。在平面構成中,點是最基本的構成元素,也是最小單位。在一個平面中,只要有足夠小的單位都可以看作是點。在平面構成中,點可以通過畫面組合進行排列,給人不同的聯想和視覺感受。而線可以明確其具置和方向,具有一定的寬度和形態。在平面構成中,面具有位置、面積和形狀,可以在二維空間里通過構成的組織方式產生立體效果。總之,點、線、面三者在平面設計中可以相互轉化的。
二、平面構成元素在環藝設計中的表現
1、點在環藝設計中的表現
環境藝術設計中都可以體現出“點”的形態。根據點的構成原理可以運用不同大小、疏密的點進行排列,給人的視覺留下一種由點移動而產生線的感覺。比如:在上海地鐵吊頂設計中,在格柵形式的吊頂之間放行的發光正方體不規則的分布,可以將每個小格子看成“點”形態。在景觀設計中,將植物大小、數量進行組合的,構成了“點”的形態。再如在室內設計中,可以將沙發上的靠墊、茶幾上的茶杯都可以看作點的集合體。另外,還可以將大小一致的點以相對的方向,逐漸重合,產生微妙的動態視覺。充分將平面構成的點構成元素應用到環境藝術設計當中。
2、線在環藝設計中的表現
線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最為廣泛,線可以起到引導視線的作用。一般常見的有實線,是實體形態形成的,比如家具、門窗、主梁等。虛線是實體中的空間縣,就是實體之間的縫隙,比如墻角線、窗戶線等。比如上海公園的地面鋪裝的設計采用了亂世鑲嵌的方式,構成向心的環形線,具有一種韻律感。在室內設計中,線的應用就更加廣發了。有相對長度和方向的道路、長廊、圍墻、溪流等視為線。地板鋪設的線型都是采用線條來組合和表現的,與空間中的點、面形式作對比。而幾何曲線具有對稱和秩序的,規整的美,經常會被使用在以娛樂的悠閑景觀之中。
3、面在環藝設計中的應用
面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體的表面表現體的形態,二是作為片狀形態獨立出現。屋面、墻面、地面都是限定空間的主要因素,但是其依附在建筑體的表面存在。室內環境中的湖面都是以片狀獨立存在的。面的形狀、大小、封閉方式直接影響到其限定空間的特性。在景觀園林設計、空間設計中都運用了平面,充分表達出其功能要求、材料使用、藝術風格以及裝飾造價等各種因素中的應用。在進行空間平面布局的時候起著關鍵性指導作用,從平面構成的角度分析空間的序列設計,因此發現其空間組織合理有序的內在規律性,同時也可以從宏觀角度上將平面進行合理規劃,充分體現出優美的空間與豐富的空間功能。
三、平面構成元素的應用
平面構成元素的點線面法則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起著關鍵性指導作用。對于初步涉及環境藝術設計展業的學生來說,應該加強其對平面構成元素的重視。平面構成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其海報的設計、書籍裝幀、版式設計等等應用的非常廣泛。在平面設計過程中,都是綜合引用平面構成的幾大形式法則,巧妙的對版式進行設計,理性而又巧妙的控制平衡、節奏以及對比等方面的結合與應用,從而形成更加完美、多樣化的作品。為了不斷適應環境藝術設計的變化與發展,充分發揮平面構成元素的應用,使平面構成在環境藝術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點線面是設計中最基本的因素,每種因素都具有其特征。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其應該穿插上使用各種構成元素,相互結合,相輔相成。只有巧妙的排列與運用,才能譜寫出優美的文章。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要遵守設計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將平面構成的基本原理巧妙的運用在室內的空間設計你中,使平面構成元素的點線面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得到和諧、統一的效果,從而才能使各個經過精心設計的平面能夠更好的融合在一個統一的室內空間中,使人從每個角度看上去都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
一.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特點
環境藝術設計是介于科學和藝術邊緣的綜合性學科,合格的畢業生應既具備藝術素養,又要有理性的思維與具體的科學技術知識。[1]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包括以室內空間,界面,內含物等要素進行的室內設計方面的內容,還有室外空間,街道,廣場,建筑,雕塑等要素進行的景觀設計方面的內容。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如此龐大,以致與其相關的學科有:建筑學,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風景園林設計,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學,城市規劃,城市設計,藝術學,美學,設計心理學,計算機圖形學以及其他相關的藝術設計專業等。而現在諸如展示設計、舞臺設計、公共空間設計、大型交通工具的內部空間設計等跨界設計領域也屬于環境藝術設計的范疇。因此,我們從環境藝術設計的范疇與內容中可以看出,環境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環境藝術專業又具有交叉性,綜合性,技術性和實踐性等特點。
二.課程設置及其問題
國內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一般都設置在藝術類院校或者是建筑類院校與其他綜合性大學的藝術學院里,也有些在設計學院或者建筑學院里,但總體國內環境藝術設計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模式大致相同,一般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習階段,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性教育,一般在大一進行,所設課程基本有素描,色彩,速寫,三大構成,美術史類等基礎課。第二部分是在大二期間,進而進入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主要的課程有設計原理,設計概論,表現技法,建筑制圖,室內設計原理,世界建筑史等,還有相應的設計軟件課程,如Photoshop,AutoCAD,3DMax,Sketch up等。第三部主要以專業設計課程為主,以室內設計,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為主干課程,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設計訓練,將之前學到的理論知識貫穿于設計案例的實訓之中,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掌握項目設計過程與方法。第四部分基本是畢業設計創作與畢業論文寫作這兩個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看做是學生四年學習效果的檢驗與總結。[2]
筆者從自身在環境藝術領域的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的思考認為,國內環境藝術設計的課程設置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課時整體安排的前松后緊。在學生四年的學習期間里,大一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論課,具體的設計專業課和相應的技法培養都集中在大三期間,并延至到大四上半學年。因此,可以嘗試將大二的一部分設計史論課調到大一,例如設計概論,設計原理,現代設計史,世界建筑史等。這樣以來,重要的專業課在大二期間會有更多的課時來完成,讓大四的學生將所有的時間放在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寫作,畢業實習與就業等問題上,使得在大學四年里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時間得到平衡。其二是理論聯系實踐的問題。筆者認為大一時期的素描與色彩基礎課占據了較多的課時,因為有很多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已經具備了很好的造型基礎,那么他們更需要的是從美術的思維向設計的思維轉換,以及開始接觸自己未來要從事行業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相應的調整造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把重心放在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設計速寫的課程上,同時在保留美術史論課的同時,增加設計史論的課時,并可以嘗試開設有關藝術市場與設計管理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的努力指出方向。再者對于三大構成,雕塑基礎,美學概論等設計基礎課與理論課也是個難點,這些課程在教學的時候容易停留于表面,很難將其理論知識與具體的設計實踐運用聯系起來,比如雕塑基礎課程,其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熟練的雕塑技法,但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來說,他們更應該從整個環境藝術設計系統中去理解和認識雕塑在其中的地位與作用,他們應該學會怎樣運用雕塑的元素去做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需要與實踐密切相結合的專業,而現階段我們的學生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學校,而學校能提供的實踐機會是遠遠不夠的,有些學生邊做兼職邊上課,結果會耽誤學校正常的理論學習,這對學生來說也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對于環境藝術教育,我們應該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平衡點,就目前來說,我們應該增加實踐的環節,多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除了國內院校設置環境藝術課程的基本模式,各個院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對其進行補充和調整,例如綜合類大學在科學與藝術結合方面會有優勢,各個院校應結合自己的強項開設有關特色課程。
三.實踐與創新的關系
國內大多數院校里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藝術與人文素養,對于學生的藝術創作和設計思維與表現方法和相應的理論基礎的教育也非常全面,但其中缺乏技術層面的內容,比如:建筑技術與施工,建筑構造,材料與力學,生態學等方面的課程。由于環境藝術學科與建筑學方面的學科緊密相關,學生未來也主要是進行設計實踐活動,因此,環境藝術專業也需要學生具有很高的技術層面知識和實踐作業能力,但我們的環境藝術教育在著重從理論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時候忽略了實踐與創新的關系。比如在對學生的創意思維進行訓練的時候,我們會充分的告知學生什么是創意,創新的概念,創新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但是某種程度上也算本末倒置的,因為更好的駕馭技術才能有更廣闊的創新性思路。此外,新技術的出現也極大地豐富了環境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刺激設計師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
因此,當我們明白了實踐與創新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時,一定要加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這樣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反而會讓他們的設計更為合理而不乏新意。反之,如果我們只重視創意思維的培養,不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那即便是有了很多好的創意,但是與實踐不合拍,無法實現,那就會失去創意的價值。[3]就目前中國大多數院校的環境藝術教育體系來看,環境藝術教育依然只注視藝術教育,而缺乏技術知識的培養,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甚至不學習數學,物理等理科課程,并且對于建筑學方面知識的了解也很缺乏。雖然環境藝術專業從表面來看歸為藝術類文科,但其學科的特點證明了技術性層面的知識對于環境藝術這個學科是舉足輕重的。
設計學科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設計學科是一種在技術和生產基礎上的,具有明確市場需求的發展模式。[4]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來調整目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加大其中技術層面的教育的比重,將技術知識的培養與設計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在加大實踐的廣度和深度的同時,我們還可以開設有研究性質的實踐課,例如對新裝飾材料的認識和運用,對專門的施工工藝的了解,對家具設計中工匠們手工藝的學習,這樣學生們畢業后就會更好的適應社會并能走在行業的前沿。
綜上所述,通過對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環境藝術專業具有交叉性,綜合性,技術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從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課設置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大多數院校還存在著不足之處,本論文主要強調其中的兩點,提出現階段國內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普遍存在前松后緊,理論與實踐沒有很好的相結合的現象。我們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比較重視理論教育而忽略實踐的教育,通過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實踐與創新關系的討論,我們得知創新與實踐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在現有的基礎上,應加大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進行設計創新而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沙.透視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C].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273-274.
[2]李瑞君.藝術向度與技術向度的結合[C].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5-17.
二、獨立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專屬課程體系優化構建探索
1.專業基礎課優化
專業基礎課主要有素描、色彩、三大構成、建筑制圖、設計思維與表達、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等。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多訓練學生基本的繪圖、識圖能力,了解建筑結構的構造組成及空間的組合關系,對形式、色彩以及肌理有整體把握。
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化:基礎素描以設計素描為主方向;基礎色彩課程以裝飾色彩的訓練為主;適當加大三維設計課程的課時;同時在基礎制圖課程中按照企業繪圖規范進行實用性教學;計算機輔助課程以市面上企業常用軟件為導向有選擇地開展針對性教學。整個專業基礎課程控制在一年到一年半時間完成,為后期的專業課教學做準備。
2.專業課優化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主要有居室空間設計、公共空間設計、景觀設計、展示設計、家具設計、裝飾材料概預算等,其目的是了解各空間特點,掌握設計方法。
具w可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協調好各專業課程的關系,增強實用性;增強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與企業需求相結合,調整計算機輔助設計課題內容;開設項目模擬課程,加深專業課實踐教學效果;課程中引入企業培訓教學環節,增強教學與社會企業需求的聯系。
3.實踐教學優化
目前獨立學院的校企合作基地大多是靠“人情關系”組織維系,如果教學實踐形式單一,單純依靠企業,完全指望企業參與培養,在目前的情況下很難長久維系下去。因此需要優化構建獨立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新型產學研基地,讓教學實踐形式多樣化,推動完善產學研基地建設。優化創新以教師帶隊的新型的教學項目工作室產學研基地,在非利益驅動的情況下進行實踐性教學。此類工作室的學習以模擬企業工作方式進行案例教學,讓學生熟悉企業操作流程,培養企業必備的基本工作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承接實際工程項目,直面社會,可直接提升其實踐能力,更完善地組建雙師型教學隊伍。同時學校適當讓學生自主實踐,或由畢業生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開展實踐,讓實踐課程有更多方式。
4.考核評價機制優化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藝術” 與“技術”并重的專業,是典型的應用技術型專業,其考核評價機制除了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更應該注重對實踐應用能力的考核評價。需要轉變傳統觀念,將企業課程考核、企業項目規范化操作考核、教師項目工作室教學考核、國家資格證書課程考核納入新的專業考核評價機制中,同時在畢業設計 和論文的設計指導制作中更注重社會性、 實用性,改變傳統的畢業設計論文模式,更實際、更全面地考核學生的全方位能力。
三、總結
在高校轉型的大趨勢下,獨立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需要根據社會企業需求進行大膽的專屬課程系統優化構建,培養出適應社會企業需求的實用性人才,以提高獨立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一 環境藝術的構成
環境藝術并不簡單等同于環境加藝術品,或者環境加裝飾。它是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和技術手段,使人們生活所處時空環境不僅滿足物質條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藝術氣氛乃至藝術意境的整體藝術。當代許多著名藝術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從不同角度進一步闡述了環境藝術的本質和創作規律。英國杰出的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專家F?吉伯德在《市鎮設計》一書中稱環境藝術為“整體的藝術”,認為環境諸多要素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時,會產生比這些要素簡單之更多的東西。論文大全。
由此可見,環境藝術的構成因素之復雜多樣,表現形態之豐富多彩,使任何一種傳統藝術門類所難以企及的。
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包括:建筑制圖、繪畫、立體構成、色彩構成、人體工程學、結構物理等。相關應用學科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化、植物學、結構工程學、電氣工程學、材料學、光學、聲學、氣候學、地質學、生態科學等。相關設計理論包括:哲學、美學、社會學、經濟學、藝術、民族文化、社會法規、心理學等。
環境藝術設計應用范圍可以歸納為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兩大類型。室內空間包括家具設計、酒店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展示設計、娛樂空間設計等。室外空間設計包括城市環境設計、廣場設計、街道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現如今特別是高新技術的出現是環境藝術有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以及更加明確的特征和主題,更高的物質和精神品質。
二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
(一)國外現代設計
1.賴特(Frank Lioyd Wright)膽識非凡的設計了山林別墅(即“流水別墅”)。是20世紀的建筑藝術精神,沒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與之比擬。論文大全。如果沒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壯麗的自然環境就不可能建成這座建筑。
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整體設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師賴特對空間、材料和結構的意識。賴特曾說過,流水別墅是他設計的第一座“流線型的”建筑,并斷言,如果沒有就地形進行有趣的遐想,就會使用完全不適合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語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帶的一塊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項特色非常明顯的城市項目。本建筑通過藝術、科學和現代技術方面的信息交流,增進對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裝飾而言,面向南側巨大建筑外墻漆外觀具有更為明顯的伊斯蘭風格稱為“威尼斯式百葉窗”安裝于透空金屬邊框和尺寸多樣的金屬磨片組成,是一種具有驚人獨創性的(光電控制的)視覺裝置。
(二)國內現代設計
1.國內近幾年環境藝術設計有很大的發展。如廣州市南部番禺地區的長隆酒店,是在野生動物園建造的五星級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園區產生互動關系,風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補。酒店含概了環境與建筑,人與環境,動物與人,科技與自然的整體設計。論文大全。
這個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動的。人造瀑布、樹木、巖石、氣氛幽靜,創造了很獨特的野生環境。自然綠化,造成內外相連的室內環境。火烈鳥園這庭院的設計強調熱帶氣氛,具有很高觀賞價值。集美組的設計是確定了設計的出發點市場因素,環境因素和審美因素三個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設計極具匠心,館內結構設計和外部景觀整體化。環境藝術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重視自然環境,人們普遍希望交流和對話,已經不僅僅限于物質的豐富,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與人的對話,人與環境的對話。
三 古典園林環境藝術設計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表現出獨特的“詩情畫意”“發思古之幽情”,強調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的藝術表現手法。借詩意的聯想,將環境空間的人文精神凸現出來。
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有一個很大的區別,西方園林是規整對稱
式。中國園林更多是參差自然式。蘇州園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們以大自然的山水風景為范本擷取其美的精華,融進了人的情感。濃縮于小小的園林天地之內,使人們能從參差自然和其他美學特征中見出無限來。和參差自然一樣,曲徑通幽也是蘇州園林的一個美學原則。在蘇州園林里,可謂無徑不曲無處不幽。另一特點,藏露互補。藏與露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對范疇。講究藏與露的辯證和結合。
園林里的建筑,不但數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類建筑物,也有種種不同。其形式,結構,地理環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離不開周圍環境,環境與建筑要相統一的原則。蘇州園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樹等精巧配置的藝術處理得稱贊,而且還在精神性領域中洋溢著詩情畫意,滲透著人文氣息。匾額、對聯的書法,門樓的雕刻,室內家具的工藝美術,微型園林的盆景,寢室的音樂,戲廳的戲曲。
作為綜合藝術的蘇州園林它那豐富的文化意蘊和人文氣息,離不開各種藝術門類的交融和烘托。
四 結論
環境藝術設計具有聯系多專業的紐帶作用,它雖然不可能取代各門類的專業設計(如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將改善生活環境質量,使人與環境彼此建立和諧均衡的整體關系。
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在基礎設計訓練階段,以命題方式在特定的相對寬松的設計條件下運用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環境空間創意設計,對環境空間的功能、形式、材料、技術手段、構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進行建構性探索、分析、尋找設計規律。一方面從設計操作層面,對抽象的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空間演繹。借此加深對設計理論的認識、理解、提高審美能力與思辯能力。另一方面從理論的角度對歷史現代的設計方法,空間形態進行剖析,探究據具原創性的設計形態、觀念。教育如不激發首創精神,那么必然是錯誤的教育。
摘要:藝術設計創作是具有兩重的屬性,一方面,是藝術設計創作屬于藝術的范疇,是具有審美價值的,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創作還具有實用的功能。因此,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達是表現創作者的一種對社會和對周圍的感知過程。分析認為,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表現體現了創作者的風格,也架起了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情感橋梁,色彩的表達也體現了色彩的情感需要,色彩的表現更是文化需求的一種詮釋。
關鍵詞:藝術設計創作;色彩表現;審美
所謂藝術設計創作其實就是用藝術表現的形式,通過審美的表現來結合社會、文化、市場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然后把這些因素和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創作在設計中。一般情況下,藝術設計創作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是具有審美的功能的,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其實還是具有使用功能。因此,作為藝術設計來說,是為人的精神和物質文化而服務的,是滿足人類社會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完美的結合,也是現代化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必然的產物和過程。實際上,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對色彩的運用也是很重要的,色彩是通過人的眼睛,腦和大眾日常的生活經驗綜合運用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在光的作用下的視覺的效應。這種視覺的效應是創作者對周圍感情的認知,也是對感覺的一種向往。創作者在進行藝術設計創作的時候,也需要通過色彩的表達來表現自身內心的感覺和自己內心的喜好,而色彩也是最好的一種表達內心的過程。實際上,藝術設計中的色彩設計和表現就是一種顏色的搭配,在實際的藝術設計創作中,這種藝術的表現是千變萬化的,通過藝術設計者的創作把色彩表現出來,再通過大眾用眼睛來體會周圍的環境,色彩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在人類的視線中產生相應的各種各樣的效果,帶給大眾不同的體會,也會反映大眾的美感認知、情緒波動和自身的審美的情緒。因此,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
一、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風格表現
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體現了創作者的風格,和把握創造的精髓。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品,在創作設計中都是用色彩來體現風格的,作為色彩設計來說,就其自身的內涵有很多不同的風格的,比如由鮮艷、強色的暖色調的色彩配成的藝術設計創作的風格表現和由冷色調配出來的風格就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暖色調的色彩風格都是給人以明快的感覺,也可以突出藝術設計創作的主題。其實,在藝術設計創作中,生動的色彩設計可以詮釋創作者那一刻的心情,以及呈現給觀眾,觀眾也可以了解作者的風格和作者想表達的主題,這種色彩的風格的體現是很直觀的,直接在色彩的表現中表現了出來。另外,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內涵的體現也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濃厚的色彩直接對創作作品的內涵顯示就起到了重要的凸顯作用。
二、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情感表現
在現實中,人們的感知的色彩是通過現實的眼睛來直觀的反映和體現的,一般情況下,視覺器官在感知色彩的時候,都是伴隨著其他器官而產生的綜合性的知覺和感覺的意識活動。所以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創作者使用色彩其實代表的是一個整體的形象和過程,包括了客觀的創作者的印象、記憶、聯想和情感的體現,只有綜合的豐富這些元素和內容,才會在藝術設計創作中體現出良好的色彩的效應。比如,在實際的藝術設計創作中,同一類的色相或者色調的配色方式其實在畫面相一致和顏色相一致的情況下,很難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但是如果色調反差很大的話,色調的落差又正好突出明顯的顏色,畫面是否豐富,色調是否統一其實帶給觀眾的都是一種情感的需要,淡雅的紫色配上大雁的黃色,這樣的情感需要其實就是一種色彩情感的體現。也體現了創作者當時創作階段的心情,給觀眾也表達了自己的傾訴和追求。所以,色彩的配色是一種情感的表現,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要特別關注色彩設計配色的反差和魅力,善用色彩的配色來賦予顏色的內涵和豐滿顏色的內涵。
三、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文化表現
在藝術設計創作中,不管是商業的設計還是個人的愛好創作,實際上都是一種流行和文化的反映,色彩的表現是一種模仿和流行,色彩可以帶來追隨和認可。實際上,藝術設計創作者在色彩表達的時候,可以把色彩和同一色調的事物明顯的表達出來,比如在平面設計中,可以通過平面設計的色彩表達方式直觀的反映色彩中的流行的文化,在設計過程中,在思維上就可以演繹細微和微妙的色彩感受力。眾所周知,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普通的魅力的顏色再加上黑白灰顏色,不同的顏色的搭配和屬性就會呈現不同的創意和表現。在藝術設計創作者創作的過程中,在對色彩的感知過程中,實際上不能忽視眼睛第一時間的即視的感覺,要從文化魅力的角度來體現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的表現。文化是一種流行,也是一種魅力,色彩的表達是文化流行的元素,也是引領設計的一種新潮,色彩給人的文化表現,給人一種文化的流行,藝術設計創作的色彩一旦擁有了文化的氣息,也必將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是流行的文化的體現。綜上,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現力量是很強的,直接反應了創作者的風格和情感和文化力,因此,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設計創造者最直觀的視覺表達,突出了創作的表現力。在藝術設計創作者創作的時候,必須根據色彩的實際情況和創作作品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色彩的搭配和分析,用色彩來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用色彩來感知創作者的思想和空間。因此,色彩是直接聯系創作者和觀眾的橋梁,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的表現是直觀反映創作者和觀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呈現。
參考文獻:
[1]侯履暉,論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表現,現代裝飾(理論),2012年5月
[2]吳志華,色彩通感在審美活動中具有的價值,南昌大學,2012年8月
[3]徐燕,論色彩在中西現代油畫藝術中的情感表現,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4月
[4]周小娟,淺析藝術設計中的設計色彩表現,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月
[5]杜森,現代海報設計中的色彩表現,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3月
藝術設計論文范文二: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
摘要:文章重點針對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思想進行分析,以便從中得到啟示。
關鍵詞:明清;環境藝術
中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融合了我國傳統設計理念和西方設計理念,風格多種多樣,有中式、歐式、簡約、田園等,不同的設計風格彰顯著別具一格的設計理念。其中,我國的傳統設計理念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因此,文章重點對明清環境藝術設計風格進行研究,這對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有著指導意義。
一、明清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明清的環境藝術設計總體思想在于“道”,大到園林別院,小到客廳臥室,“道”之思想始終存在。古人云:“園總之奇在變化萬千、獨藏與道之衍一,雖窮變亦在氣中,頑石水榭樓臺閣角,無不與氣通。”其中的“氣”就是指“道”,這句話的總體意思是說雖然環境藝術千變萬化,但是每一種都要與“主人的氣”相互溝通,通俗來看這是因人制宜設計理念的表現。明清環境藝術設計的總體理念在于“藏”,既能“藏拙于巧”,又能“藏靈于愚”,具體表現在“不漏”二字上。明清的環境藝術設計沒有唐代的夸張、宋代的活用,但是就“不漏”二字而言可謂登峰造極,最著名的莫過于皇家別院與園林的設計。每當我們看到故宮、天壇等設計,總會感慨其氣象萬千,但如果仔細挖掘,則能夠發現其設計材料種類雖少卻精、顏色雖少卻重,總體設計理念并不張揚,但是在穩重的表象下藏著設計者根據皇家氣象別具一格的“不漏”思想,既不讓人感覺到夸張,又能襯托出皇家的威嚴,這是化繁為簡、去偽存真的“簡”的思想。明清環境藝術設計的總體方針在于因地制宜,即根據不同的地域進行不同的設計。如,北京地區的設計方針在于大氣,江南地區的設計方針在于別有洞天,西北地區的設計方針在于方便使用,因地制宜思想成為當時的主要設計理念,任何設計都不可能脫離當地的地域風情、民俗習慣。因此,明清環境藝術設計針對不同的地域風格、人民生活水準、業主,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即追尋上述的“道”“氣”“藏”“不漏”等思想理念,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尤其是在1570至1620年間,由于當時民間思想更為開放,在這一段時間內基本打破了“士農工商”的階級理念,建筑設計標準也隨之被打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的設計思想得到普及。明清的環境藝術設計內涵在于與人結合、與“道”結合、與時結合、與地結合,不拘泥于形式。
二、明清陳設思想的內涵
與整體環境藝術設計相比,明清的陳設思想更為復雜。明代陳設在于“自然”,沈津為《長物志》寫序說:“幾榻有變,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貴其精而便,簡而裁,巧而自然也。”明代的陳設布置根據主人經濟狀況的不同有一定的區分,但是總體講究“自然”,陳設擺放的位置、款式、數量都有一定的規格。如,明代的書房陳設標準要有長桌、筆格、筆筒、筆洗、古硯、水注、糊斗、鎮紙等,根據文人的地位和經濟狀況,這些事物都要有不同的款式規格。又如,明代的臥室陳設要有榻床、滾凳、小幾、花尊、定瓶、鼎爐等。清代的室內陳設講究簡約,沒有固定的要求,在設計理念上,設計者根據自身喜好可以對室內物品進行增減,其總體標準在于簡約實用。同時,清代的漢族設計理念與滿族設計理念相互雜糅,所以清代的陳設思想也融入了一定的少數民族風情,更貼近自然。明清兩代的陳設思想有一定的不同,但總體而言,陳設與主人的地位相適合這一中心思想沒有改變,室內的陳設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主人的地位、品節、風格,如讀書人的客廳講究市聲不入耳,俗軌不至門。客至共坐,青山當戶,流水在左,輒談世事,便當以大白浮之。室內外布置為“門內有徑,徑欲曲;徑轉有屏,屏欲小;屏進有階,階欲平;階畔有花,花欲鮮;花外有墻,墻欲低;墻內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后有亭,亭欲樸;亭后有竹,竹欲疏;竹盡有室,室欲幽”,講究自然、情趣、意境。
三、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思想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啟示
明清兩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都以尊崇主人的地位、身份為根本,配合“道”“藏”“自然”等思想在細節上進行一定的變化。這一思想理念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啟示可以總結為三點:第一,設計根本在于襯托業主的氣質,配合地域、民俗等客觀條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業主的個人品格和思想觀念;第二,設計的根本在于結合當下社會風氣融入藝術氣息,因時制宜地進行設計變通;第三,設計根本在于在繁復中彰顯簡約、自然,自然含有素樸、本性、本質之意。一些人常常注重繁復的設計風格,卻忽略了自然的特性,也忘記了從簡單的事物中體驗快樂的感覺。因此,要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則必須回歸簡單的設計風格。明清環境藝術設計更多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將環境與人看作一體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思想。因此,若想將這種自然的設計理念運用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則必須基于時代的角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語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受時代影響較大,并且受文人思想與社會風氣的影響較大。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應當延續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思想,將其設計理念用在具體的設計中,如此才能傳承傳統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并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思天,郝翰.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陳設藝術.現代裝飾(理論),2015(1).
[2]肖一倩.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手段、方法的研究和實踐.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
[3]趙杰.關于植物造景的分析.安徽農學通報,2008(16).
[4]王朝暉.園林綠化與生態景觀結合的意境美.黑龍江現代建筑,2014(14).
藝術設計論文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1.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3篇
2.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新的構建跨學科主題在現代環境科學研究基礎,也是一門仍在發展的主題,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環境藝術設計是伴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的覺醒和新專業誕生了。
一、環境藝術設計現狀?分析與發展
(一)發展背景
環境藝術設計涵蓋了幾乎所有的當代藝術和設計,它是一個藝術設計的集成系統。在狹義上,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指建筑的空間設計和環境為主體。其中,建筑室外環境設計在建筑外部空間形態,綠色,水,人行道上,環境論文主要設計和設施,也就是景觀設計,室內環境設計、室內空間、家具、照明、等為主要設計,也稱為室內設計。這兩個是最快速發展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兩個分支。在國內,環境藝術設計分為室內和室外環境藝術設計類,藝術和設計,但可以分為很多類別,如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雕塑、壁畫、積木,屬于環境藝術的范圍。
(二)我國環境藝術設計三十年的發展現狀
中國當代環境藝術從1980年代開始,現在已經進入了“30年”。“近30年來,隨著形勢的發展,改革開放,中國的城市化是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的加速增長,快速擴張的環境設計和施工團隊,那么對環境設計的紀律需要成為一個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
(三)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有大量的環境藝術實踐,然而,環境藝術專業和科學,在我們國家沒有接受科學的行業標準,但沒有相應的學科理論建設。環境藝術的線沒有思維,沒有產業,國家尚未成熟。由于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特殊性,其主要建筑,城市空間,建筑和城市空間、材料、結構框架、概念,值得關注。現在,一些重要的環境藝術項目,因為規劃者的角色,架構師和設計人員的知識是不夠的,導致這些項目的完成是不夠好,這是令人遺憾的,我們應充分重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主要角色。一方面,監管機制從城市的角度來看,這限制了環境設計的發展。參與城市管理的設計環境,地位的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部門管理城市綠色花園,市政道路交通管理部門,衛生部門日常維護,等等。另一方面,缺乏公眾參與工作,導致缺乏人文關懷和環境藝術設計。當前的設計環境中,無論是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公共雕塑展覽設計,是由個人或單位設計和建設,缺乏對征求人們的意見和想法。其次,在某種程度上,西方設計模式在中國設計社區,像中國的設計缺乏歷史遺產。現代中國認為,傳統的風水科學是迷信,是不科學的,導致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理論空白。現在大部分的國內高校是改變室內設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士,專業內容沒有改變。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和一群好老師,這是最薄弱的環節在許多新藝術與設計學院。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在80年代的中國,環境藝術設計主要關注的是“現代設計”,如何理解“設計”的人們的需求。進入21世紀,對中國環境藝術設計認知的問題在于:中國環境藝術設計開發過程不是“模仿西方設計風格”,不是按照西方模式在現實操作中,但質量基于歷史復雜整個國家的“社會和諧發展”的考慮,選擇什么樣的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道路。在新的歷史時期,環境藝術設計有一個更廣泛的學科研究的遠景和范圍,設計中心的生活環境,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生活質量、藝術風格、歷史背景和區域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一)更加人性化,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在當今社會,環境和人之間的交互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設計創造的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的行為指南。我們需要做的是去探索如何使設計和創建、環境影響變得更科學、更合理,我們不僅要尊重環境和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還要尊重和關注人為因素。
(二)尊重自然、生態優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尊重自然、生態優先級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內涵,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要求打破“人類中心理論”的束縛,充分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立一個新的環境設計的概念,全面整合資源,保護自然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不能停止,不能推卸的義務和責任。
(三)更強調便捷化,走向科技智能趨勢
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了表現力和環境藝術的吸引力,和提供了廣闊空間和高質量的設計的設計師。作為環境藝術設計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是很自然的將更多的科學和技術,和新科技將使設計更加科學合理。新科技可以擴大領域的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帶來多變的設計形式、設計方向和方法。總之,雖然近年來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有許多問題,但已引起人們的關注。目前,環境藝術設計是人們密切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應該以傳統文化之間的交互,致力于東方和西方的精神和物質融合,利用各自的優勢,和相關環境設計跨學科融合的實現,和建筑師和藝術家,努力發展自己的環境藝術設計。因為只有這種交互的基礎上,可見物質環境不能看到在設計意圖,然后達到美化的目的,凈化人們的生活空間。
參考文獻:
[1]周長積,傅娜,張潔.試論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及發展[J].美術界,2011(12).
[2]李海.環境藝術設計發展趨勢及流派傾向[J].才智,2010(13).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始注重居住環境的藝術性和舒適性。環境藝術設計日益引起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市場對環境藝術設計師的需求旺盛并顯示出高度的生命力。
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化的發展,為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挑戰。目前,高等藝術設計教育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知識結構不盡合理、課程建設尚不完備;未能打破純藝術與藝術設計極度專門化的壁壘;重視藝術表現,輕視創新精神的培養;輕視專業理論、技能操作和專業實踐,缺少實際性的項目課程。因此,我國高校環境藝術課程實踐教學研究有著主要的現實意義。
一、環境藝術課程實踐教學現狀
(一)偏重理論與技能的培養,忽視具體實踐
我國高校現有的環境藝術教學體系,教師多采用比較傳統的授課方法,強調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在這種教學體系下,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之中,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自由探索的學習興趣。由于教師的教學偏重理論與技能的培養,忽視具體實踐,造成很多同學對工程中涉及的材料規格、尺寸、構造以及施工工藝等問題了解較少,所以做出的設計離現實太遠。
(二)學生設計的作品偏重形式
在環境藝術課程教學中,教師為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際設計能力,進行了一系列的設計訓練,由于這些訓練多數是建立在假想設計上,學生在“理想狀態”下,所設計的作品僅僅是為了美觀,實用性不強。
(三)實踐教學執行力度不夠
高校為有效解決學科的實踐教學問題,相繼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課程建設上,專門設立了實踐學環節,以課程綱要的形式規定某一學科的實踐課時。應該說這些措施是積極的,對促進學科的實踐教學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對專業教育的管理不到位,管理體制不健全,實踐課程只是在課程計劃里,在教學中并沒有具體實施,形同虛設。
二、環境藝術課程實踐教學的探索
(一)明確環境藝術課程實踐教學目標與要求
1.環境藝術課程實踐教學目標
環境藝術設計立足各專業方向教學目標,注重實踐,強調學生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的綜合訓練。本著充分發揮學生的各自創新特點,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通過集中與分散、學習與實踐、設計與交流等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相結合的工作方法,開展系列創新設計活動,通過創意訓練、課題訓練、項目訓練掌握多元化的環境設計藝術設計運用;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專業競賽的設計與創作;輔導學生參加設計公司實際項目。
2.環境藝術課程實踐教學要求
環境藝術工作室是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訓練的教學平臺,在加大學習力度,積極倡導創新設計的基礎上,力求使參加工作室教學實踐的學生夯實基礎理論底蘊,提升專業理論素養。工作室以輔導與自學相結合,以自學為主;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以分散為主;導師指導與自我實踐相結合,以自我創新主;本土考察與外地學習相結合,意在團隊合作,以團隊合作為主的方式開展學習和實踐。從而推動學生適應社會市場為最終目的。
(二)具體的措施
1.理論講授與實踐結合
學生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學生不僅僅要掌握基礎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真正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是解決設計問題的基礎,因此,教學中要把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參觀,教師進行現場教學的組織形式把理論知識學習與具體的設計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到每個設計原理在實踐工程中的應用效果,從而增強了學習的直接性。
2.建立教學實踐基地
在高職教育中,技術能力的訓練和職業素質的訓導占據主導地位,因此,高職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突出實踐教學。在教學實踐基地建設上,必須緊扣環境藝術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有助于學生獲取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練就專業的實際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學生造就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愛崗精神,同時也必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和對現代社會環境的適應性。
3.大力開展教學生產實習
生產實習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活動。通過在設計單位或其他相關單位實習,理論聯系實際,掌握環境藝術設計及相關設計行業的一般設計方法、工藝流程,了解最新的設計思維,認識行業、市場的現狀,達到對社會需求的認知,以加深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和行業法律法規的了解,為下一階段深入學習專業知識準備必要的實踐基礎。
在實習目標方面,主要掌握一般環境藝術設計的各設計環節、各工藝流程,設計思維的形成與主題、功能、風格的關系,設計交流,初步感性認識環境藝術設計、施工技術和組織管理、材料應用、工程計量與計價、內業技術資料的整理和編制、施工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夠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環境藝術設計生產一線基層的設計、技術及管理崗位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初步具備頂崗工作的能力;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隊精神。具有處理工作中突發問題和協調各方面關系的能力。
在實習的內容方面,主要了解所實習工程對象的全部施工圖紙,熟悉與施工內容有關的圖紙;掌握環境藝術各設計環節、材料的應用、各工藝流程、工種的操作方法;熟悉實習工程對象有關的設計、施工、驗收規范、規程、操作規定、安全技術規程、質量評定標準、勞動定額等;掌握與實習工程對象有關的生產組織計劃、工藝技術組織措施等內容,有條件可參加新工程的圖紙會審、施工預算編制和審查、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工作;熟悉環境藝術設計施工企業現場工程技術人員的業務職責、企業的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等各項業務;學習實習工程對象的施工方法、技術措施、裝飾構造、材料選擇和結構問題;學習實習工程對象對工程質量事故的分析與處理方法;了解環境藝術設計施工企業工程預算、經營管理、經濟承包、經濟效益等方面內容;了解施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和使用新材料方面的情況。
參考文獻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國內高等教育模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以培養服務區域、地方經濟人才為主要目標,由此地方性大學的辦學模式和體系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職能轉變為向社會輸出大量的高級職業人才。“結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特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滿足社會需求”是眼下重要的課題,而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探索實踐教學方法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實踐教學體系
1.1 創新教學模式、增加技能實訓、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基本目標。制定實踐技能培訓課程標準,校內創設工作室、校外建設實習、實訓平臺,加強校、企合作,真題真做,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1.2 強化實踐技能教學具體策略有以下兩點:一、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參與企業項目、各類設計大賽,進行市場調查、設計論證、提出設計方案。
2. 專業教學與技能實訓相結合
加強學生實踐技能課程訓練和工程項目參與度,熟悉并掌握項目前期、預決算、施工、管理等環節知識,培養學生面向社會,適應社會崗位職能的技能。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2.1 調整教學計劃,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和企業實踐平臺,引入企業課程模塊,將實踐教學比重制定在60%以上。讓學生直接走出校園就能對接社會企業工作,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2.2 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部分課程開創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繼續深入加大實踐教學課程比例。
(1)企業項目課程化。將企業項目融入學生日常課程中,有針對性地解決設計問題,真題真做,提高學生設計能力。
(2)課堂作業成果化。組織教師對學生作業一對一輔導,學生課程作業直接參與各等級競賽、專利、等,直接轉變為成果。
(3)學生畢業雙證化。輔導并組織學生在校期間,參加行業資格認證考試,在畢業前獲得行業資格證書。
2.3 改善實踐條件,成立工作室,加強實驗實訓基地建設。
校內制定工作室制培養模式,教師負責工作室日常教學工作,學生參與工作室設計活動,產學研合作項目均由工作室完成。校外拓展企業實訓平臺,學生除參與工作室設計活動外,也可直接對接企業導師與企業項目,在企業完成實踐設計項目。
2.4 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踐,形成實習、實訓綜合化
學生在進行企業課程學習期間,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參與企業項目設計,進行畢業論文選題工作,使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一體化。既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又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使學生能充分結合企業實踐、自身興趣進行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的綜合性創作。
3. 結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要求,強化創新型人才培養
3.1 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1)綜合考慮調整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改變長期以來“填鴨式”的授課模式,按照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設計調整教學計劃。(2)改革課程設置體系,融合不同學科角度,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現代化。(3)注重學生個性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語言文字表達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3.2 邀請行業知名專家進校講座,拓展學生視野。
學院統一組織,每學期邀請知名學者、專家來校舉辦講座,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設計能力。
3.3 深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制定細則實施方法。
(1)企業教師授課規范化。制定企業課程教學大綱,企業設計師來我院講課,規范化管理,將企業課程嵌入日常課程教學之中,真題真做,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實踐能力與企業項目課程化操作。
(2)學生企業實習內容具體化。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由企業與學生雙向選擇企業指導教師,在企業教師指導下,參與實踐項目期間,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創作選題工作。為畢業設計、論文成果實踐性運用與推廣打好基礎。
(3)校企師資雙向交流常態化。不僅僅將企業教師引進學校進行授課,還將學校教師選派至企業進行掛職,雙方互辦講座。通過此種交流方式,提高雙方師資水平。為進一步后期拓展合作,鋪平道路。
(4)“共贏模式”成熟化。通過將學生派送至企業直接進行項目實習方式,讓企業有機會更加直接了解學生的能力。一方面,為企業進行人才儲備。另外一方面,為學生就業提供有力支持。通過校企師資雙向交流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企業人員的理論水平。另外一方面,提高學校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現成熟的校企“共贏模式”。
4. 結語
總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辦學的發展與實踐教學環節有著緊密相關的聯系。只有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更新實踐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特色與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總結強化實踐教學方法。才能促進專業發展,培養合格的高素質人才,為地方與區域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 劉煥陽.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2] 李麗.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3] 劉國欽 .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環境藝術學會2008年年會的主要議程包括會員作品展、研討會與成果發表會,各大學學生現場制作發表會,會員交流活動等。今年年會的主題是“環境?交叉的時間”,與正在舉行的橫濱三年展的主題相呼應,時間上與三年展同步,研討會與三年展并行,地點也與三年展的主會場相接(圖2―6),帶有參與的姿態,對橫濱這個復雜的城市進行的重新認識,這些活動是對橫濱所代表的都市類型進行的研討與解讀。
“時間”這一主題的確立,旨在強調“交叉、互動”。當代,人與人的行為差異和距離漸漸縮短,人類所面臨的問題日益同步,互聯網的蔓延使“交叉、互動”這一名詞更具意義。個體的封閉已經不再現實,共同的空間構筑,交流場所的形成,獨特文化的尊重等,既是公共藝術的課題也是公共藝術的本質(圖7)。“時間”的概念,抽象地涵蓋了“記憶、經驗、希望”等人的認知體驗與行為,更多形而上的描述,三元次的概念想象(摘自策劃人木戶修教授論文)(圖8)(圖9)。納入橫濱三年展展的兩項展覽,在媒體的宣傳和東京藝術大學的后援之下,雖然只是短短數日的展示,卻取得了廣泛矚目的效果(圖10)。一項是正式會員的作品或方案、成果的展示和發表;另一項是由十所藝術院校雕塑系或設計系學生現場制作的環境藝術方案展。
自從環境藝術學會成立時起,每年都要舉辦會員之間的提名展(圖11)。考慮到由于會員的專業不僅有雕塑,還涉及到很多藝術門類和相關的技術工程領域,所以,不能以簡單的展覽的形式邊行,而應采用多種手段和更加自由的平臺。為會員之間,會員與公眾之間的對語與交流提供特定的場所(圖12)。會員可以提供作品、照片、影像、論文等,以主體的類型闡述個人的認知。關鍵一點是,我們的理念如何與公眾交流,注重反饋觀眾意見,是區別于其他展覽的新型展覽形式(整理自平戶貴兒先生的介紹)。
1.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現狀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對于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大量需求,許多高校都開辦了環境藝術設計等相關專業,以培養更多的設計人才來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這也就是說,有更多的學生接受了設計教育而走進社會。但并不是說人多就證明人才多。由于教育水平的局限,很多學生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而導致大批學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崗位。但很多用人單位卻表示,難以找到優秀的設計人才,這就說明,很多畢業生的個人能力都無法達到實際的工作要求,這就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是否是在培養方法上存在問題。
我們知道,各種技能的掌握,都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與實踐技能完美的結合到一起。無論偏重理論教學或者偏重實踐培養,都是不科學的。脫離了實踐,理論知識就變成了一紙空文,脫離了理論知識,實踐也成為一種空談。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環境設計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專業基礎,專業理論,專業設計,社會實習實踐,畢業設計論文這幾個安排。其中,專業理論課的教授是提高學生設計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保證,同時又給學生塑造了一個很好的環境整體意識,更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藝術的表達能力等。
2.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中專業理論課程的構建
2.1 教學目標在理論課程的體現
教學目標設計到三個領域,包括認知能力的領域,動作技能領域,情感領域。而專業理論課程屬于認知領域的范疇。所以要確立專業理論知識的正確位置,提高教學的質量,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多方位的分析,評價,設計作品,并能把中西方的設計項目融合研究,注重情感的教育,發掘學生的藝術靈感,進而提高學生們知識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多方面的能力。
2.2 教學策略與理論課程的結合
傳統教學往往是以教授為主,偏重于教師的單方面授課,雖然能夠對學生的藝術理論受到一定的感染,但是對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缺乏指導和鼓勵。隨著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培養創造性人才是藝術設計等專業所追求的目標。時下的教學策略,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注重學生的個人理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創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這種教學策略有著多項優勢,如為不同學習者的不同觀點和問題提供了比較和分析的平臺,方便對問題的深入理解,科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同時也有利于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通常我們可以構建三種理論課程的教學策略。第一種是實例教學的策略。就是基于問題上的教學模式,需要老師來創設情境,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調動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第二種是基于網絡的探索式教學方式。這要求教師通過網絡這一媒介向學生提出問題,需要學生們通過自主的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也可以制作一些網絡的教學課件,組織課題,給學生提供課外活動的機會,參加理論知識競賽,制作專業的論壇,跟老師互相討論。第三種就是協同教學。這要老師給同學們進行合理的分組,由小組來完成學習的任務,培養學生們的協同合作能力,也能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領悟。
2.3 課程評價在理論課程上的應用
課程評價是指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是由判斷課程在改進學生學習方面的價值方面構成的。課程評價所起到的作用是診斷,修正,比較各類課程相對的價值,預測教學的需求,確定課程的目標,評估課程達成的目標程度。所以,要準確的,科學的把課程評估體系應用在專業理論課程上,搜集信息,組織材料,分析材料,匯報結果。當然,不能草草的對報告結果簡單的處理,要展示出對資料的合理分析,解釋,概括,以及對后來課程安排的建議。這有助于對整個理論課程計劃,內容的完善,對理論課程的構建起著重要的作用。
3.結論
盡管今時今日的各種教學研討中都在著重的表現實踐的重要性,對個大高校反復的強調對實踐課程的注重。但是,并不代表專業理論的知識就是被忽略和不重要的。誰都知道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環境設計作為一門專業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更加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相互融合。由于目前對理論知識的教學存在忽視的情況,致使很多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都缺乏一些文化認同感。實踐,也來源于理論。就如同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著扎實穩健的理論知識作為后盾,才能在實踐中更好的積累經驗和才能,對突發事件做出相應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就容易影響藝術設計的創作靈感,影響學生的審美高度,從而不能設計出高水平的作品。所以,對理論課程的合理構建是十分必要且必須實現的。
參考文獻:
[1] 蔡倩. 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中專業理論課程構建[J]. 藝術探索,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