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1 05:16: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會計專碩畢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商科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0-0004-02
自2009 年我國開始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范圍以來,我國專業碩士報考人數不斷增加。據教育部統計,201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164.9萬人,其中報考專業學位人數為72.6萬人,占報名總人數的44%。盡管至2015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總數有所下降,但專業碩士報考人數卻呈上升趨勢,幾近與學術碩士持平,尤其是會計、金融、旅游管理及國際商務等應用性強、社會需求大的商科專業碩士報考人數增長更快。隨著專業碩士招生人數的增加,我國許多高校已經初步建立了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我國社會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但由于我國全日制專業碩士起步較晚,當前的培養模式不夠完善,亟待創新。基于此,本文以武漢某重點高校的會計、金融、旅游管理及國際商務四個全日制商科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從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學時安排和實踐環節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以期對我國全日制商科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一、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內涵
學術界對培養模式的界定,理論上主要體現為“結構論”和“過程論”兩種觀點,“結構論”觀點認為,“培養模式是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把與之有關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系統結構”;“過程論”觀點認為,“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和特定需求的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形成的培養過程中諸要素的有機構成及其運行方式”。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則融合了上述兩種理論觀點。自專業碩士設置以來,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就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國外的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包括美國的“多種類型”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法國的“高等專業學習文憑”培養模式與日本的“專門職大學院”培養模式。近幾年,我國學者通過對我國現有專業碩士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如宋偉偉提出“二段制、雙導師、三種經歷”等全日制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葉志明建議推行分類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黃銳認為應構建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1-3-3-4”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即“一個目標+三個模塊+三種方法+四項保障”。鐘曉軍與樓百均提出“產—學—研—用”的遞進式培養模式,即先實踐、再理論學習、到實踐問題研究、再到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循環培養模式。這些培養模式的提出為我國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提供了參考。
二、商科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調查分析
本文從培養模式的課程設置、指導質量、學時安排和實踐環節四個方面對武漢某重點高校的四個商科專業碩士(即會計專業、國際商務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和金融專業)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1.課程設置合理,但是教學與考核方式需完善。我國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公共類課程,包括英語(或其他語種)、政治類課程;二是專業課程,主要是本專業的核心課程;三是選修類課程,主要是學校為擴展學生知識面而設置的一些公選類課程。對于公共課程,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的課程設置基本一致,僅僅只是英語涉及的專業領域不同。而對于專業課程的設置,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差別很大。專碩課程更多偏向于實際應用,如金融學專碩開設了“財務報表分析”和“企業并購和重組案例”等課程,旅游管理專業開設了“旅游規劃與開發實務”、“會展與節慶管理”等課程,這些課程能較好培養專業碩士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該校商科專碩學生進行深度訪談的結果表明,專碩的授課方式仍然是以老師課程講授為主,輔之以案例分析。學生對于這種授課方式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他們認為授課方式需要創新,以培養未來工作實踐所需的各種能力。在課程考核方面,專碩與學碩區別并不明顯,專碩與學碩的很多專業課程都是采用課程論文方式進行考核,課程論文的選題由授課老師直接指定,完成形式也多是基于文獻研究的定性分析報告,學生并不需要實際調研便可完成報告。這種考核方式不利于培養專業碩士生的實踐能力。
2.導師對專業碩士的培養不夠重視,指導質量不高。調查發現,該校導師一般指導5~6個專碩學生,同時,各個學院還為商科專業碩士生聘請了一些比較知名的企業家作為校外導師,實行雙導師制。但由于校內導師一般同時指導專碩和學碩,博士生導師還會需要指導博士生,由于單個導師指導學生過多,造成對專碩的指導力量不夠。調查還發現,導師對專碩的指導次數和深度上均不如學碩,有的專業,例如某商科專業的導師甚至很少與其指導的學生見面,僅僅在畢業論文階段給予專碩學生一些指導,如果專碩學生不主動找導師尋求幫助,導師一般不會主動聯系學生;這表明部分導師對專業碩士的培養不夠重視。另一方面,一些導師無企業管理經驗,不熟悉企業實際運作,無法給專業碩士提供有效指導。此外,盡管專碩學生非常認同雙導師制,但由于校外導師日常工作繁忙,對學生缺乏實際指導,這種校外導師多是流于形式。
3.課程數量過多且學時安排過于密集,實踐環節管理也不完善。商科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制一般為兩年,研究生一年級一般主要學習專業課,研究生二年級主要進行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調查發現,該校四個商科專碩的課程學習時間主要安排在研究生一年級,僅僅只有旅游管理專碩有一門課程安排在研二上學期。以金融碩士為例,該專業第一學期開設8門課程,而第二學期開設13門課程。接受訪談的多數學生認為課程集中安排在一個學年不合理,課程安排過于密集,感覺學習時間不夠,學習效果不理想。在實踐環節方面,學校和學院鼓勵專碩學生參加實習,但是對實習機會的推薦方面做得不夠。接受訪談的學生中只有少量學生聽說過學校有校內外共建實習基地,并且多數學生認為學校或者學院安排的實習單位不理想,實習過程中管理也不完善,他們更傾向于自己尋找實習單位。
三、商科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優化策略
1.優化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在課堂教學方面,要改進傳統講授式的授課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商科專業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學方式,強調教與學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可以針對不同的主題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并充分利用學校與學院豐富的教學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商科專業碩士項目的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企業各個領域的高級專業人才,基于此,課程考核方式也應突出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考核方式也應該體現學生創造性和實踐能力,授課老師要創新考核形式和內容,如課程論文,授課老師可以指定某一研究主題,但不應對具體選題做過多限定,讓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選題,同時課程論文不能僅僅停留在文獻研究層面。要鼓勵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地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分析企業實際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2.加強師資管理,提高對專業碩士生的指導質量。商科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需要商科專碩導師了解企業在相關領域的運作模式與規律,否則無法有效指導學生,也達不到專碩設定的培養目標。因此,學校應鼓勵產、學、研相結合,支持導師在工作之余去企業調研,了解企業運營情況與行業發展趨勢,積累實際經驗,從而在培養過程中為專業碩士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導。師資力量較強的專業還可以將專碩和學碩分開指導,即一個導師不再同時指導專碩生和學碩生,將對企業實踐感興趣的導師單列出來專門指導專業碩士生,這使導師能專注于企業實踐領域的研究,從而提高指導質量。此外,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強導師對學生指導的過程管理,提高導師對專碩的重視程度,并量化對專業碩士生的指導時間。當前針對專業碩士生實行的雙導師制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實踐證明,校外導師是專業碩士指導力量的重要補充。但針對校外導師對學生缺乏實質性指導等問題,管理部門應細化校外導師的管理制度,讓校外導師真正發揮作用。一方面,學校應進一步增加校外導師的數量,對于校外導師的資格評審應當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突出對校外導師實踐能力的要求而放寬對其學術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學校管理部門應制定校外導師的指導工作計劃,確定指導形式與指導時間,從而保證指導時間,提高指導質量。
3.科學安排課程學習時間,強化實踐環節管理。專業碩士學習時間短,應適當精簡課程數目,并在課程結構方面合理設置理論課程與實務類課程的比例,以應實務類課程為主,理論課程為輔,突出商科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此外,鑒于當前專業碩士課程安排過于密集的問題,可適當調整課程在各學期的學時安排,在專業碩士第三學期可以適當開設專業課程,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學校應重視實踐環節的管理,改變當前粗放式的管理現狀,特別應細化完善學生實習涉及的實習導師管理、實習內容選擇以及實習成績考核等方面的內容。學校可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校友資源,積極推進實習基地的建設工作,優質的實習基地不僅有助于學生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還可以成為學生的就業平臺,實習基地所在公司也希望通過學生實習的表現挑選所需的人才。因此,公司會積極配合學校加強對學生實習過程的管理,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達到較好的實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碩豪,閻月勤.高校培養模式芻議[J].吉林教育科學,2000,(3).
[2]劉小芳.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12,(6).
[3]莊玉琳,仝澤民,張日軍.中外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較研究[J].石油教育,2014,(5).
[4]宋偉偉,李阿利.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文獻研究[J].文教資料,2011, (11).
[5]葉志明.對研究生教育與培養模式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2).
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國目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2004年4月《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積極進行高等職業教育兩年制學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緊缺型人才培養”。現在情況怎樣,在此僅以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例,進行初步考察。
一、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1.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環境背景
《世界人權宣言》宣告:“人人都有休息、消遣、周期性帶薪休息日,利用假期進行旅行和在本國或國外旅游中獲益的權力。”世界旅游組織也預言:“2015年,世界發達國家將全面進入休閑時代,發展中國家將緊隨其后。”我國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深入和大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旅游和休閑也日益成為普通人民大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國的國際入境旅游市場、國際出境旅游市場和國內旅游市場全面發展。為順應21世紀國際國內旅游業迅猛發展的潮流,抓住機遇發展中國的現代旅游業,早在2000年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便確定了建設“旅游強國”的宏偉目標。世界旅游組織也預言: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輸出國。從而預見了中國國際國內旅游業發展的廣闊前景。
2.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政策背景
旅游強國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旅游強才,強才需要一流的旅游教育作保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職教育,便成為培養旅游強才的有效途徑之一。教育部基于對這種形勢的判斷,適時地提出了積極進行高等職業教育兩年制的改革,加快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的舉措,并明確提出“為推動高職院校正確定位,加快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要把高等職業教育的學制向三年逐步過渡為兩年;今后,凡新批準設立的高職院校原則上都實行兩年學制”(教高〔2004〕1號)。從而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兩年制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改革的目標及其政策保障。
3.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參與兩年制的試點
按照國家教育部的部署,國家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參加國家技能型緊缺人才工程的院校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相關專業,要從2004年入學的新生開始,實施兩年制試點。據此,經教育部批準的兩年制試點學校全國有216所,涉及數控、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當然也有部分學校的旅游管理專業。但經過一段時期的試點實踐之后,意見并不完全認同。如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從學院招生情況、教學效果、就業率、學生家長反映、社會認可等因素考察,認為“操作類專業比較適合二年制教學改革”(張建,2007),在其認可名單中便不包括旅游管理專業。而根據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的試點實踐認為,社會急需、專業性強且校內實訓條件很配套的專業能推行兩年制,而且在其認可的名單中就包括了旅游管理專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進行兩年制教學模式試點的旅游管理專業,紛紛又改回三年制,宣告改革失敗,但其中也有成功的范例。
二、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三改二”的困惑
1.旅游管理人才需求市場大,但替代性很強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新型的旅游飯店等企業大量涌現,特別是旅游業尚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許多工作都必經員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對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務,因而這方面勞動力需求市場很大。但旅游業就業崗位層次多,特別是旅游業很多服務崗位并不需要很高的技術,可為廣大家庭婦女和尚不具備技術專長的青年提供就業崗位。一般來說,上述人員只需接受較長時間的培訓便可勝任工作[1] 。因此,一般旅游人才具有很強的替代性,實際上工作中甚至中專畢業生比高職畢業生更受歡迎。目前不少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即為一般中專生甚至短期培訓生的就業崗位。由此判斷,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市場需求并不像數控技術、電子技術與維修、交通運輸、軟件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物流管理、會計電算化、電子商務、電腦藝術設計等專業那么急迫,兩年制或三年制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2.學生家長有疑慮,學校領導不積極
受中國“望子成龍”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家長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起碼能讀一個本科,甚至讀碩、攻博,將來能謀一個好點的職業,無奈自己的子女分數只在高職高專分數線之內,即使如此仍希望能搞一個“專升本”,也就希望能到一個各方面條件都較好的三年制高職院校或專業學習。至于兩年制的高職課堂理論教學相對薄弱,“升本”難度較大,后續發展困難多。兩年制教學模式難以吸引大多數學生的癥結即在此,尤其是家長和學生普遍認為旅游管理專業吃的是“青春飯”,無疑增加了學校招生的難度。從規模效益而論,兩年制的辦學規模和效益確實不如三年制的規模和效益,這就是目前包括旅游管理專業在內的高職兩年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普遍實施難的奧秘。
3.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2+1”人才培養模式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目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既不是兩年制人才培養模式,亦非真正的三年制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是有改革特色的“2+1”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學生在學期間,2年在校內進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營造真實的職業環境為背景,根據社會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對學生進行包括模擬導游實訓、旅游資源調查實習、旅游專業技能綜合實訓、普通話等級考試實訓、畢業論文訓練和畢業設計等在內的理論教學;1年在校外實訓基地(企業)頂崗實習,以實現理論和實踐、學習到就業乃至于創業的平穩過渡”的人才培養培訓[2]。這種模式真正落實了工學結合,使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加強和提高,學生和家長都可以接受。同時,也不影響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效益,故而為大家所接受,發展迅速。
三、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成功范例原因分析
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的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2004年之前所實施的是三年制人才培養模式。2004年以來一直致力于兩年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現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素質和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近三年來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一直保持100%,先后被遴選為學校重點專業和廣州市示范建設專業,初步構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工學結合的兩年制人才培養模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本阜人才需求市場旺盛,專業定位準確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位處珠三角的核心部位。而珠三角地區向來是勞動密集區域,簡單制造業、服務性企業占據半壁江山,與之相匹配的人才不需要有較高的理論知識,而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及動手能力。兩年制高職教育恰好契合這樣的實際需要,培養出一批批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充實到生產與服務的第一線。這批人才充實到了生產與服務第一線,既具備一般勞動工人缺乏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應變能力,也比本科生更熟悉生產、服務的環節,這才是珠三角地區的勞動力市場最緊缺的人才[3]。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即屬于此例。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審時度勢,依托珠三角地區旺盛的旅游需求市場,將原三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一分為二,變成兩年制的“導游服務與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兩個專業。前者定位為主要面向旅行社及相關旅游企業,重點培養導游員、景點講解員、計調員、門市接待與銷售人員[4];后者定位為面向高星級酒店、餐飲企業,培養能夠從事酒店餐飲、前廳、客房等一線接待服務與相應的中、基層管理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高技能人才[5]。由于以市場為導向的準確定位,其相應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命力便可想而知。
2.強化實踐教學,全面推行工學結合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兩年制的“導游服務與旅行社管理”及“酒店管理”專業遵循教育部2006年頒發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高等職業院校要把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文件精神,進行了一系列以工學結合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優化課程體系。打破“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三段式的傳統課程體系,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為主線,以理實一體化課程為核心的“基本素質與能力課—職業能力課—拓展能力課”等模塊組成的課程新體系。并明確要求,實踐教學學時占總學時的50%以上,而且要求“職業能力課模塊”的每門課程的50%學時為實踐學時,還特意安排學生第四學期到校外實訓基地(企業)頂崗實習一個學期[6]。其次,大力推行“雙證”制度。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將職業資格標準納入職業能力課程模塊,使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互溝通和銜接,做到課程內容能夠覆蓋國家職業資格的標準[7],并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第三,工學交融,全真實訓。將實踐教學環節分為校內實訓、校內實習和校外頂崗實習。校內實訓即校內通過仿真實訓室進行技能培訓,并按照技能鑒定的標準進行考核;校內實習是指安排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專項實訓;頂崗實習即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在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的共同指導下頂替某一具體崗位的全真實習,能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學中做”。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寒暑假、雙休日和節假日到附近相關企業進行有報酬的打工實習,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水平。
3.先進的教學設備,優質的教學團隊
真實的職業環境有賴于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在這方面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是下了大本錢的。如“酒店管理”專業,學校投資400萬元建起了青年旅館、中西餐服務實訓室、調酒實訓室、茶藝實訓室、機房等5個主要實訓室,還有11個運行良好的校外實訓基地。“導游服務與旅行社管理”實訓專業同樣耗巨資建立起了功能完善、設備先進、管理規范的旅游實訓中心,下設旅行社實訓室、導游實訓室、旅游交通實訓室和旅游開發實訓室等4個校內實訓室。其中,旅行社實訓室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室,配備了復印機、傳真機、電腦銷售和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統等設施設備,還可以開展旅游咨詢、旅游接待、線路設計、線路銷售、門票車票銷售等生產性實訓,可以開展旅游門市接待、外聯銷售、計劃調度財務控制等實訓項目,從而保證了實訓的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的教學團隊,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這也是他們的強項。如“酒店管理”專業教師總共12人,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各占50%。專任教師中50%具備高級職稱,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的比例與具有“雙師型”素質教師的比例已達90%,企業兼職教師中50%具有技師職稱,故而近三年內其教學團隊具有公開發展論文38篇、出版相關教材12部的業績,從而為高水平的教學質量提供了堅實的教師基礎。
四、結論
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并非一帆風順,造成的原因有多種,但成功的經驗具有示范性,值得重視。總體而論,不可操之過急。在旅游人才需求市場很旺的區域,以及經濟實力雄厚、教學條件優越、教師隊伍素質優良的區域或學校,可以繼續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其成功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天元.旅游學概論(第五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2] 奚敏.旅游管理專業工學結合“2+1”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56-58.
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國目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2004年4月《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積極進行高等職業教育兩年制學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緊缺型人才培養”。現在情況怎樣,在此僅以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例,進行初步考察。
一、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1.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環境背景
《世界人權宣言》宣告:“人人都有休息、消遣、周期性帶薪休息日,利用假期進行旅行和在本國或國外旅游中獲益的權力。”世界旅游組織也預言:“2015年,世界發達國家將全面進入休閑時代,發展中國家將緊隨其后。”我國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深入和大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旅游和休閑也日益成為普通人民大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國的國際入境旅游市場、國際出境旅游市場和國內旅游市場全面發展。為順應21世紀國際國內旅游業迅猛發展的潮流,抓住機遇發展中國的現代旅游業,早在2000年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便確定了建設“旅游強國”的宏偉目標。世界旅游組織也預言: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輸出國。從而預見了中國國際國內旅游業發展的廣闊前景。
2.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政策背景
旅游強國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旅游強才,強才需要一流的旅游教育作保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職教育,便成為培養旅游強才的有效途徑之一。教育部基于對這種形勢的判斷,適時地提出了積極進行高等職業教育兩年制的改革,加快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的舉措,并明確提出“為推動高職院校正確定位,加快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要把高等職業教育的學制向三年逐步過渡為兩年;今后,凡新批準設立的高職院校原則上都實行兩年學制”(教高〔2004〕1號)。從而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兩年制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改革的目標及其政策保障。
3.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參與兩年制的試點
按照國家教育部的部署,國家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參加國家技能型緊缺人才工程的院校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相關專業,要從2004年入學的新生開始,實施兩年制試點。據此,經教育部批準的兩年制試點學校全國有216所,涉及數控、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當然也有部分學校的旅游管理專業。但經過一段時期的試點實踐之后,意見并不完全認同。如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從學院招生情況、教學效果、就業率、學生家長反映、社會認可等因素考察,認為“操作類專業比較適合二年制教學改革”(張建,2007),在其認可名單中便不包括旅游管理專業。而根據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的試點實踐認為,社會急需、專業性強且校內實訓條件很配套的專業能推行兩年制,而且在其認可的名單中就包括了旅游管理專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進行兩年制教學模式試點的旅游管理專業,紛紛又改回三年制,宣告改革失敗,但其中也有成功的范例。
二、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三改二”的困惑
1.旅游管理人才需求市場大,但替代性很強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新型的旅游飯店等企業大量涌現,特別是旅游業尚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許多工作都必經員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對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務,因而這方面勞動力需求市場很大。但旅游業就業崗位層次多,特別是旅游業很多服務崗位并不需要很高的技術,可為廣大家庭婦女和尚不具備技術專長的青年提供就業崗位。一般來說,上述人員只需接受較長時間的培訓便可勝任工作[1] 。因此,一般旅游人才具有很強的替代性,實際上工作中甚至中專畢業生比高職畢業生更受歡迎。目前不少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即為一般中專生甚至短期培訓生的就業崗位。由此判斷,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市場需求并不像數控技術、電子技術與維修、交通運輸、軟件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物流管理、會計電算化、電子商務、電腦藝術設計等專業那么急迫,兩年制或三年制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2.學生家長有疑慮,學校領導不積極
受中國“望子成龍”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家長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起碼能讀一個本科,甚至讀碩、攻博,將來能謀一個好點的職業,無奈自己的子女分數只在高職高專分數線之內,即使如此仍希望能搞一個“專升本”,也就希望能到一個各方面條件都較好的三年制高職院校或專業學習。至于兩年制的高職課堂理論教學相對薄弱,“升本”難度較大,后續發展困難多。兩年制教學模式難以吸引大多數學生的癥結即在此,尤其是家長和學生普遍認為旅游管理專業吃的是“青春飯”,無疑增加了學校招生的難度。從規模效益而論,兩年制的辦學規模和效益確實不如三年制的規模和效益,這就是目前包括旅游管理專業在內的高職兩年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普遍實施難的奧秘。
3.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2+1”人才培養模式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目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既不是兩年制人才培養模式,亦非真正的三年制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是有改革特色的“2+1”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學生在學期間,2年在校內進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營造真實的職業環境為背景,根據社會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對學生進行包括模擬導游實訓、旅游資源調查實習、旅游專業技能綜合實訓、普通話等級考試實訓、畢業論文訓練和畢業設計等在內的理論教學;1年在校外實訓基地(企業)頂崗實習,以實現理論和實踐、學習到就業乃至于創業的平穩過渡”的人才培養培訓[2]。這種模式真正落實了工學結合,使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加強和提高,學生和家長都可以接受。同時,也不影響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效益,故而為大家所接受,發展迅速。
三、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成功范例原因分析
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的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2004年之前所實施的是三年制人才培養模式。2004年以來一直致力于兩年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現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素質和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近三年來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一直保持100%,先后被遴選為學校重點專業和廣州市示范建設專業,初步構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工學結合的兩年制人才培養模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本阜人才需求市場旺盛,專業定位準確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位處珠三角的核心部位。而珠三角地區向來是勞動密集區域,簡單制造業、服務性企業占據半壁江山,與之相匹配的人才不需要有較高的理論知識,而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及動手能力。兩年制高職教育恰好契合這樣的實際需要,培養出一批批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充實到生產與服務的第一線。這批人才充實到了生產與服務第一線,既具備一般勞動工人缺乏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應變能力,也比本科生更熟悉生產、服務的環節,這才是珠三角地區的勞動力市場最緊缺的人才[3]。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即屬于此例。轉貼于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審時度勢,依托珠三角地區旺盛的旅游需求市場,將原三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一分為二,變成兩年制的“導游服務與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兩個專業。前者定位為主要面向旅行社及相關旅游企業,重點培養導游員、景點講解員、計調員、門市接待與銷售人員[4];后者定位為面向高星級酒店、餐飲企業,培養能夠從事酒店餐飲、前廳、客房等一線接待服務與相應的中、基層管理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高技能人才[5]。由于以市場為導向的準確定位,其相應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命力便可想而知。
2.強化實踐教學,全面推行工學結合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兩年制的“導游服務與旅行社管理”及“酒店管理”專業遵循教育部2006年頒發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高等職業院校要把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文件精神,進行了一系列以工學結合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優化課程體系。打破“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三段式的傳統課程體系,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為主線,以理實一體化課程為核心的“基本素質與能力課—職業能力課—拓展能力課”等模塊組成的課程新體系。并明確要求,實踐教學學時占總學時的50%以上,而且要求“職業能力課模塊”的每門課程的50%學時為實踐學時,還特意安排學生第四學期到校外實訓基地(企業)頂崗實習一個學期[6]。其次,大力推行“雙證”制度。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將職業資格標準納入職業能力課程模塊,使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互溝通和銜接,做到課程內容能夠覆蓋國家職業資格的標準[7],并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第三,工學交融,全真實訓。將實踐教學環節分為校內實訓、校內實習和校外頂崗實習。校內實訓即校內通過仿真實訓室進行技能培訓,并按照技能鑒定的標準進行考核;校內實習是指安排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專項實訓;頂崗實習即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在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的共同指導下頂替某一具體崗位的全真實習,能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學中做”。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寒暑假、雙休日和節假日到附近相關企業進行有報酬的打工實習,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水平。
3.先進的教學設備,優質的教學團隊
真實的職業環境有賴于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在這方面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是下了大本錢的。如“酒店管理”專業,學校投資400萬元建起了青年旅館、中西餐服務實訓室、調酒實訓室、茶藝實訓室、機房等5個主要實訓室,還有11個運行良好的校外實訓基地。“導游服務與旅行社管理”實訓專業同樣耗巨資建立起了功能完善、設備先進、管理規范的旅游實訓中心,下設旅行社實訓室、導游實訓室、旅游交通實訓室和旅游開發實訓室等4個校內實訓室。其中,旅行社實訓室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室,配備了復印機、傳真機、電腦銷售和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統等設施設備,還可以開展旅游咨詢、旅游接待、線路設計、線路銷售、門票車票銷售等生產性實訓,可以開展旅游門市接待、外聯銷售、計劃調度財務控制等實訓項目,從而保證了實訓的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的教學團隊,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這也是他們的強項。如“酒店管理”專業教師總共12人,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各占50%。專任教師中50%具備高級職稱,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的比例與具有“雙師型”素質教師的比例已達90%,企業兼職教師中50%具有技師職稱,故而近三年內其教學團隊具有公開發展論文38篇、出版相關教材12部的業績,從而為高水平的教學質量提供了堅實的教師基礎。
四、結論
高職兩年制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并非一帆風順,造成的原因有多種,但成功的經驗具有示范性,值得重視。總體而論,不可操之過急。在旅游人才需求市場很旺的區域,以及經濟實力雄厚、教學條件優越、教師隊伍素質優良的區域或學校,可以繼續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其成功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天元.旅游學概論(第五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2] 奚敏.旅游管理專業工學結合“2+1”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