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2 06:34: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化教育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為什么要選擇跨文化教育課來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呢?在現代教育界,大家對人才培養要求越來越高,希望其成為國際型人才,創新型人才,這也是人文素質的內容。社會對人才在跨文化交際能力上也有要求,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高學歷人群。跨文化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在歐美國家首先發展起來。由于歷史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研究內容不同,學習和研究跨文化交際這門學科的動機也不盡相同。19世紀的美國被稱為大熔爐,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成為美國公民,在帶來文化多元化蓬勃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不同民族與種族之間的矛盾,這就為跨文化教育發展提供了大量機會和研究資料。到了20世紀,美國經濟迅猛發展,且與其它國家之間有了密切商業合作關系。顯而易見,美國跨文化教育目的是為了消除種族之間的偏見,使不同種族之間交流更順利,進而實現經濟合作上商業價值。跨文化教育學在西方受到極大地重視,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都是建立在實用主義目的上,卻忽視了其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由于跨文化教育學所涉及的學科非常豐富,包括語言學、社會學、國際關系學、人類學等學科,使得大學生在接受跨文化教育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比較不同國家的地理、歷史、習俗、文化等知識從而獲得人文知識,進而使其在人文思想上得到極大地豐富。
三、跨文化教育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
跨文化教育在文化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培養以及改善自我認識等方面都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提升作用。跨文化教育可以促進文化素質教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那么,語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給學生傳授文化教育。在課堂上進行跨文化教育時,通過視頻或者現場模擬等方式使學習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和體驗其他國家的文化,并讓他們將本國文化與之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習者理解其文化內涵,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例如,當以英語為第二外語中國大學生在進行跨文化教育時,在切身體會到西方國家文化素養后,會重新審視自己,認識到自己文化的對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就會將他國的文化素養重新整合到自己的文化內涵中。跨文化教育能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創新一直是人文素質教育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沒有了創新,人文素質教育也就沒有了活力。跨文化教育學并不是靜態傳授知識,它是一門動態的學科,是介于文化知識與交際活動之間的應用學科。正如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際不僅關到遵從某種規范,而且也關系到主觀解釋這些規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規范的活動,又是創造規范的過程(劉學惠,2003)。外語學習者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時,并不是把書本上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倒背如流,而是通過觀察對方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后作出相應判斷,靈活變通地應用所學知識,使雙方交流達到預期效果或目的。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也需要學習者創新思維,才能使人類復雜的交際活動順利進行下去。國內沒有跨文化交際經驗的外語學習者比較多,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時,會表現出緊張和焦慮。如果為他們提供跨文化教學設備,使他們面對現實場景并感知文化差異,讓他們意識到文化知識只是基礎,在現實場景中如何解決問題才是中心。同時,要求老師在課堂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這一主張也正是人文素質教育所提倡的重要內容,大學生應注重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3)08-0015-03
一、引言
數學不以客觀世界的某一領域、過程或對象作為研究目的,故數學不能算自然科學;數學顯然也不屬于人文學科,這種矛盾性體現了數學邏輯性的思維和人文性的統一,數學教育應兼顧兩者。數學教育的重要任務是要有助于完善學生的自我全面發展。德國數學家格瑞斯曼說:“數學除了鍛煉敏銳的理解力,發現真理之外,還有另一個訓練全面考慮,科學系統的頭腦的開發功能。”數學文化的出現是順應數學素質教育的產物,是對數學教育模式的改革。
“數學是一種文化”的觀點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懷爾德提出的。“數學文化”一詞首次出現在中國是20世紀90年代。2001年南開大學率先開設了針對普通本科生的“數學文化”課,現已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其第三部分單獨安排了“數學文化”板塊。自此以后,各高校相繼開設數學文化課,探討“數學文化”在新教育改革和促進大學數學教育中的作用的論文大量出現。關于數學文化的課程建設研討會已經召開了兩屆,充分肯定了數學文化在提高大學生數學素質方面的作用和意義。
二、數學文化和數學素養
數學文化有兩種解釋,狹義的數學文化是指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觀點、語言,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廣義的數學文化除具有狹義的內涵以外,還包含數學家、數學史、數學美、數學教育、數學與社會的聯系、數學與各種文化的關系等等。面對本科生所講的數學文化,一般是指狹義的表述。
如今,“數學是一種文化”的觀點已被中國的數學教育界認同,它體現著文理交融。從文化角度分析,“數學是一種文化”包括人類在數學活動中所創造的兩種結果。一是靜態的,例如數學的概念、知識、方法等,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真、善、美的客觀因素;二是動態的,包括數學家的信念品質、價值判斷、審美追求、思維過程等深層次的思想創造過程。靜態和動態的結果以及它們所包含的各個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構成了完整而龐大的數學文化系統。
什么是數學素養?通俗地說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東西。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例如,從數學角度看問題的出發點、嚴密地求證、簡潔和準確地表達問題、邏輯推理、合理簡化所從事工作的能力等。
三、開設公選課的不足和解決辦法
受到大學擴招的影響,理工科院校具有學生多、數學課授課任務量大的特點,大多數理工科院校只能開設數學文化公選課。例如作者在學校開設了《數學文化》公選課,共32學時,每次選修人數約150人。教材選用顧沛教授的《數學文化》,再融入作者感興趣的一些內容和對數學文化的理解。學生對于《數學文化》課的反響是好的,但由于受到學時和人數的限制,很多精彩的內容沒有時間上,很多學生也選不到此課。受到大學基礎課總學時的限制,不可能對所有的學生都開設《數學文化》。本校在這方面的不足也是很多兄弟理工科院校的通病。理工科院校通過開設數學文化公選課來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和人文修養在目前還僅是理論上的可能,對全體學生并無多大的幫助。此外,因為是公選課,多數學生上課本著應付的態度,能認真聽講、思考、解決老師所留問題的是少數,多數學生只想拿到兩個學分了事。以上所列因素都使得理工科院校以開設數學文化公選課的形式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效果打了折扣。
考慮到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理工科院校的三門主干基礎課,這三門課一般需要學生三個學期的時間來學習,具有授課時間長、學時多的特點。就課程內容來說,三門課內容多,包含的數學思想、方法豐富。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高等數學》,它將現代微積分的內容都融入進去了,其本身包含了極限、逼近、集合論、無窮、歸納等數學思想。如果能在三門課的授課過程中,融入數學文化,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思想、發展、思維模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等,那么必將對提高學生的數學和文化素質有很大的幫助。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得,通過開設數學文化公選課來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學時、授課內容以及受益人數上有很大的不足。將數學文化融入理工科大學的三門主干基礎課,對提高大學生的數學素養來說更具有可行性。
四、加強數學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強素質教育,實行文理交融的教育模式的必然結果。中國實行的是文理分科教育,從高中時候起,學生就分成了文科和理科,大學的專業設置也按文理科進行設置。理科生在高中接受的文科教育就不多,在大學接受的文科知識也較少。分科教育的結果就是理科生文科知識欠缺。數學是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礎,它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文化。學習數學文化,能促進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促進文理交融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必然要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氣質、人格、修養。人文素質教育主要通過吸取優秀的文化成果,讓學生學會善良、寬容、剛強、不屈不撓和獻身等美好的品質。人文素質教育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是教育對學生只重視考試能力,不注重人格培養的修正。數學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眾所周知,數學家的獻身、執著以及專注的精神是無與倫比的。數學天才牛頓就因專注于數學,而錯過了兩次結婚的機會。第一次是牛頓在劍橋大學求學期間,到鄉下躲避鼠疫,與自己23歲的表妹心心相印。然而,牛頓生性靦腆,未能及時表達出自己的愛意;又因牛頓回到了劍橋后,鐘情于數學,不重視自己的個人生活,很快忘記了自己的表妹。牛頓的表妹在長久的等待中心灰意冷,終于嫁給他人。后一次戀情更有戲劇性,有一次,牛頓輕輕握著自己中意姑娘的手,含情脈脈注視著姑娘,就在將要有什么事情發生的千鈞一發之際,牛頓的心卻莫名其妙地想到了無窮小量的二項式定理。結果是姑娘離開了牛頓,牛頓也決定終身不娶。三十歲執掌英國數學界牛耳的大師哈代也是一輩子不結婚。他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里住宿,都是先用毛巾把旅館的鏡子蓋住,他不想因為關注容貌而浪費時間。不同數學學派之間的寬容是有目共睹的,支持歐式幾何學的人并沒有與支持非歐幾何學的人相互爭論,反而在一起相互生存,相互發展。阿爾布斯納特?約翰(Arbuthnot John)說過:“數學能喚起熱情而抑制急躁,凈化靈魂而使之杜絕偏見與錯誤。惡習乃是錯誤、混亂和虛偽的根源,所有的真理都與此抗衡。而數學真理更有益于青年人摒棄惡習。”
第三,數學素質能提高學生的美學欣賞力 。波萊爾說:“數學是一門藝術,因為它主要是思維的創造,靠才智取得進展,很多進展出自腦海深處,只有美學標準才是最后的鑒定者。”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真和善又都導致美。美,具有文化的屬性,而數學是美的,數學的美表現數學思想深刻之美。例如黃金分割的再生性、“等于”的思想和逼近的思想都體現著數學的美。數學是人們求真、求善、求美的殿堂,柏拉圖言:“幾何把我們的靈魂引導到真理面前。”數學是靜謐、深奧和典雅的音樂,其書寫語言和符號是理性的音符,數學追求美,創造美,數學與藝術的結合更加燦爛絢麗。理解數學的美,必將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美學欣賞力。
關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文化教育的意義已在多篇論文中闡述,在此不再贅述。
五、數學文化教育的具體策略
第一,重新編寫三門基礎數學課(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材,將數學文化融入新教材中。隨著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現在的大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水平、學習動機、精力投入等方面與精英教育時代相比,差距很大。中國傳統的數學教材來源于前蘇聯時代,有很強的研究色彩。少數學生通過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會獲得超強的計算能力、深厚的數學基礎。但是大多數學生會感覺聽不懂、學不會。新編的教材應以學生為本,在保留教育部規定的教學內容后,應加強數學內容的思想性、方法性;從文化的角度闡釋數學內容,引入數學的應用背景;降低數學抽象所帶來的難度,適當融入數學建模的方法,介紹最新的數學軟件和編程方法。新教材應體現數學的親和力,注重對學生個性化能力的培養。
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闡述數學思想,少些復雜的運算過程。大多數數學老師授課方式都是采用先介紹定義,定理,然后給出證明,最后給出一兩個例子結束。至于為什么要有這個定義、定理及其包含的數學思想就基本不講了。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結果就是學生越學越糊涂,以至最后放棄數學。通過闡述數學思想,解釋定義、定理出現的原因,能夠使得學生明白“為什么”,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在講授微積分的中值定理時,可按照認知規律從特殊到一般來介紹羅爾定理、拉格朗日定理和柯西定理及其包含的數學思想。
第三,教學過程中,適當加入數學史,講發展和過程,講數學體現的文化內涵,包括存在的問題,展望前景,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出問題。
數學是一個連續性很強的學科,任意一個知識點必有其源頭,必有若干數學家在此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通過介紹數學史,能讓學生明白眾多數學家為此付出的努力,讓學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講數學知識點的發展和過程,能讓學生體會數學的邏輯和思考問題的方式,理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會思考和提出問題。
第四,教師應揭示數學與生活、數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重視數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盡管數學在現代社會有著廣泛的應用,但這些應用卻鮮為人知。例如,搜索引擎如何在浩瀚的互聯網上找到所需要的網頁,如何計算炮彈的彈著點,在面臨選擇時,如何運用概率論的知識增加自己成功的機會等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數學知識。如果在上課的過程中能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必將大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以上這些能夠實現,都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教師本身的數學文化素養達到一定的高度,熟悉數學史、了解數學有哪些思想、方法等等。因此,加強授課老師數學文化修養就很重要。這不僅需要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還需要學校為他們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楊叔子.文理交融,打造“數學文化”特色課程[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
[2]顧沛.數學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淑紅.漫談終身未婚的數學家[J].數學文化,2012,(3).
[4]方延明.數學文化導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顧沛.數學的美,在于數學思想深刻之美[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
1.2傳統語言教學模式的影響語言教學的傳統模式是給學生分析單詞、分析語法、練習句型、講解文章等等。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國延用了很多年,已在我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很難跳出這個圈子接受全新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很少甚至會忘記去穿插一些關于文化方面的介紹,學生不能全面地充分地理解語言知識,也使得教學過程枯燥無味,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1.3韓國文化方面教材的欠缺韓語教育在中國的發展遠不及英語和日語等語種來得久遠和廣泛,師資和教材一直都比較匱乏。雖然近年來韓語教育在國內逐漸熱門起來,也出現了一大批韓語教材,但其中多數還是以語言教育為主,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還不太豐富,為數不多的也是年代較久,與現代韓國文化出現了脫節的情況。
2韓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1提高學生學習韓語的積極性相對于語言,學生其實對外國的文化更為感興趣,他們對與本民族不同文化的好奇心遠遠大于其語言,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被韓國音樂、韓國電視劇、韓國偶像深深影響著。利用文化教育來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不但增加了學生文化方面的知識,有助于語言的學習,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2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脫離了文化,語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和工具性。在跨語言交流中,如果我們不了解語言背后的內涵,很容易造成誤解,陷入尷尬的境地或鬧笑話。例如,韓國人如果說:“(我又喝海帶湯了。)”這時候如果你說:“你今天生日嗎?”那顯然是誤解了對方的意思。在韓國,生日的時候喝海帶湯是一種習俗。但是在韓語中,“(喝海帶湯)”也可以是“考試不及格”的意思。因此,我們在認識語言的同時,必須全面了解語言背后的內涵,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3如何在韓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
3.1提高教師本身的綜合素養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文化教育的滲透,教師是關鍵。這就對教師自身素質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也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實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且教師在走上講臺后,仍然要不斷地學習。因為文化知識是不斷發展的,即使語言基礎再扎實,也要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
3.2加強韓國文化方面教材的建設,運用各種手段,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首先,豐富韓國文化方面的教材,而且在選材時更應該傳統與現代結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韓國的歷史與傳統文化,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具有時代感,并且不斷豐富和更新。其次,打破原來語言教學教材的傳統模式,適當穿插文化方面的介紹,增加教材知識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更容易掌握語言知識。除了依靠教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資源來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畢竟教材內容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教師可以多收集一些真實的韓國生化的素材來讓學生觀看,通過視覺和聽覺等不同感官的接觸,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身臨其境地感受韓國文化。
3.3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打破課堂講授的傳統模式語言學習的課堂不一定局限于教室中,我們可以走出教室,增加一些文化方面的小體驗。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在娛樂中增加了韓國文化方面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4重視外教的作用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跨國交流,而很多學生雖然學習了很多韓語知識,但是一遇到韓國人,卻無法開口說一句話,甚至連一個簡單的招呼都不會打,這就是只學習不交流的結果。因此,外教在學生整個語言學習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不僅是學生的口語得到訓練,也能從外教身上接觸到很多與韓國相關的文化知識。外教與學生成為朋友,可以一起進行很多生活活動,也可以進入一些韓國人的生活圈,更加直接地了解韓國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這比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要有成效。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的傳統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學完,甚至一輩子也學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學習,都在努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都說學習要從娃娃抓起,其實,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也應該從小學抓起。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是非常強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觀耳聞一遍就能牢牢記住所見所聞。小學生在生活的環境里耳濡目染,對他們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無論對他們的成長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都具有無法磨滅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傳媒迅速發展的當下,世界各國文化不斷沖擊國內文化,很多小學生對奧特曼、櫻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脫口而出,但是對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位名人卻一無所知,傳統文化可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應該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視意識
在各國文化漫天飛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們,而是在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同時,更要學習傳統文化,更加重視傳統文化,要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就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讓祖國的花朵從小有一個認知: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要從小開始了解、學習。
2.誦讀經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化經典著作是傳統文化權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誦讀經典一直以來就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誦讀中感受文化經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揚頓挫的韻律,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學生的情操。在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應該誦讀一些較簡單的經典,如《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等,而且要反復朗讀,直至可以隨口背誦,牢記于心,甚至可以運用于日常交流中。誦讀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增強記憶力的一種方法。
3.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傳統文化
誦讀經典是相對抽象的,而經典是來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節日。傳統的節日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下來的,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也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意義。結合生活實際,以傳統節日為契機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節,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去了解端午節的來由,與哪位人物有關,在這個節日都會有哪些習俗,有關端午節的故事、名言、詩詞等等,再聯系自己家是如何度過端午節的,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去探究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意義,在實踐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所有中華兒女的重任,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陳紅旗.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的幾點做法[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08).
身處廣泛接觸外國人群,外來文化的現今社會,外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不僅僅是升學,研究,留學,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更多廣大的外語愛好者希望學習外語來達到直接與外來文化面對面的目的。近距離地感受異域文化的洗禮,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多種文化身份的人。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語言作為文化學習的工具,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沒有與之相應的語言作為載體,文化無法順利地傳播,同樣,沒有文化,語言就失去了表達意義的價值。無論從外語教學本身出發,還是從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語言與文化的有機結合都是外語教學的一個必然趨勢。現代外語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適應越來越頻繁的國際間交流合作與日常往來。WWw.lw881.com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準確地運用語言于交際中。實際上,現在語言學專家提倡的是這樣的一種文化教學模式,“它能使外語使用者具備對本族文化與外族文化的異同的文化敏感性,并有能力隨時隨地與外國人進行平衡并適宜于兩種文化的交流”。
二、現今外語教師的跨文化意識
學校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外語教師是從事跨文化教育的主體,除了語言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外語教師還應具有豐富的目標語國家的民族的、文化的、歷史的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背景知識,成為一名文化的傳播者。使學生從容面對無可避免的與外來文化的接觸。“新型的教育闡釋學則首當其沖地要求教師擔當起文化‘調解人’,而不僅僅是傳授者或干事的角色,因此,教師必須接受廣泛而深刻的教育,從而能夠從事跨學科、跨文化、跨國界的講解工作”。
由于幾十年來,中國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影響,目前的外語教師中大量存在對目的語文化的缺失,或是一知半解,“目前中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外語教學的要求”。據中國外語教育中心對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語教師進行的調查,有33%的語言教師承認他們從來沒有在目的語國家生活或學習經驗,30.8%的語言教師承認他們對掌握并傳授相應的外語文化知識力不從心。目前國內介紹跨文化的資料,重復多,面狹窄,這也是阻礙主要通過間接材料獲取文化信息的外語教師構建個人文化知識體系的障礙之一。
大部分教師的知識結構中,跨文化教育成分嚴重短缺。畢業于師范院校的外語教師,“語言技能+語言學理論十教學法”是其知識結構的基本框架(周燕,2005),文化素養、跨文化交際類課程往往作為選修課開設,零星依附于語言技能模塊內;非師范類畢業的外語教師,知識框架內跨文化教育內容微乎其微,因為許多非師范類的院校此類的選修課根本不開。目前的情況是,盡管教師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新形勢下急需培養“未來教師”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但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方法,尤其是教學目標的評估上缺乏具體、明確、細致的標準,致使跨文化教育處于無綱可循、各自為戰的無序狀態(李俊芬,2006)。
三、教師自我跨文化教學意識提高的途徑
面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這樣一個全新的課題,對于習慣傳統以詞匯、語法結構為中心,側重于語言知識灌輸教學模式的教師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是學習理論,分享經驗,實踐創新的過程。
1.學習跨文化教學知識,構建扎實的理論體系
既然學校教育是學生學習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形式,教師教學又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那么教師的跨文化教學理論體系是決定跨文化外語教學成敗的基石。
構建跨文化交際教學的理論體系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目的語國家的人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模式、世界觀等,正確對待不同文化在交際中的差異,更要構建教學中的理論體系。包括明確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目的和內容,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原則和方法,跨文化外語教學的評價與分析,從而把文化和語言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使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一樣,既是教學手段,同時也是教學目的,兩者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張紅玲,2004)。
2.親身體驗跨文化沖撞,做學習經驗的分享者
每個人在接受社會化的過程中都無可避免的烙上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在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交往時都會無意識地使用其文化參考框架。但這種文化身份不是唯一的,通過與目的語國家人士直接面對接觸,教師會經歷很多文化沖撞經驗,包括失敗的經驗,從而在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進行適調,對來自不同文化環境的人們使用不同的文化參考框架,使自己成為擁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人。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教師應該像學生一樣,樂于充當學習者,多給自己創造真實在的跨文化交際場景。包括主動與外籍人士交流,接近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有機會到國外旅游,考察,學習等。同時,教師也應該多參加短期的長期的跨文化培訓,或者通過欣賞影視,書籍作品,瀏覽國外網站,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來自主學習跨文化案例,通過不斷學習,不斷體會,不斷反思來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的這些經驗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手材料,是學生在以后的真實情景交往中不可多得的經驗教訓,也是培養學生與外籍人士交流意愿的推動力量。
二、利用故事熏陶學生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
這是他們的共性。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鐵杵成針》等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所以我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后,由學生合作表演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欲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理解的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應當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化學實驗的趣味性、安全性和無污染性。注重化學實驗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從而不斷進行探索和發現;重視化學實驗教學的安全性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使學生在實驗教學中不僅獲得知識、開發自己的思維,還能保障自身的安全;重視化學實驗的無污染性突出了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有些化學試劑是存在一定的污染性的,如果做完實驗之后將實驗器具等亂丟棄就會造成環境污染,也可能會對自身造成一定的危害。總之,化學實驗教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符合時代和社會的要求的。
1.2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應當凸顯探究性的特點
探究性的教學方式是鼓勵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與技能,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塑造良好的創新意識與科學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在我國的傳統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是整個實驗的操作者,學生只是圍觀教師的整個操作過程,對整個實驗的過程和其中出現的實驗現象很少進行思考和分析,而在自己動手操作時也只是簡單模仿,目的是獲得與教師一樣的實驗結果。這種單純模仿和重復的過程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思維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著重凸顯探究性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使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可能。
1.3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應當強化應用性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有緊密聯系。但是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化學實驗僅僅是被當做鞏固“雙基”的手段和工具,其應用性基本上是被忽視的,這就導致學生認為化學實驗僅僅是在化學實驗室里進行定理驗證和假設的,造成學生對化學學習興趣的缺失。因此,《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強化化學實驗的應用性,將化學實驗與學生的日常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產生對化學實驗的濃厚興趣,并積極參加化學實驗,從中獲益提高。”
所謂導學案,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以素質教育的目的為目標,經過集體教師的研究和個別教師的備課再經由集體教師研討而制定的教學方案。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促使學生全面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使用導學案,不僅可以促使學生達到掌握文化知識的基礎目標,還可以達到掌握學習能力的高級目標。一般分為課前預習、課堂探究和課后總結拓展三個步驟。通過這三個步驟,可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協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也是掌握基礎目標和高級目標的重要的方法。在初中化學教育中對某個化學元素進行解釋時,課前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搜集一些資料,比如元素的簡介、發現者、主要用途、性狀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被充分的地調動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更能提高同學們互相合作探究的樂趣,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意。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適當地總結和評價,讓學生把握重難點,知識精細歸類化,拓寬了知識面。
2.藝術化的點評
近年來對于評價體系的研究也很多,教師可利用各種資源,考慮多因素影響,制定新型的評價體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說教師是學生和知識之間的一座橋梁,對學生的及時和有效的指導能使學生快速地領會知識的內涵。在初中化學教育課程中,教師的重要活動之一便是對學生作品的點評。教師要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初中生學習的并不是專業性的化學類知識,是生活類的化學知識,因此,我們要將點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系,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在點評時,不能僅僅強調學生的化學知識的應用技能,因為過分強調技能,會造成學生機械性的學習,并且容易乏味,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教師的點評需要注意用富有藝術性的語言,對于學生認知上存在困難的知識點需要給予強調并注重相應的引導。
二、精思,教學優化的核心
文本含義來自精讀,而所謂精讀其核心又是指向學生思維的。讓學生在精讀的同時精思,往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學語文教學優化的核心。教學實錄———《珍珠鳥》(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師:同學們,我們對珍珠鳥已經有了一定認識,請同學們帶著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朗讀課文。(學生朗讀課文)師:同學們,通過朗讀課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鳥是一種什么樣的鳥呢?生:是一種可愛的鳥,因為它有小腦袋和“尖細又嬌嫩的鳴叫”。生:是一種好看的鳥,因為它像“蓬松的球”,還有灰藍色的羽毛。師:很好,看來同學們都已經仔細閱讀了課文。同學們能夠從詞語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鳥的美麗和可愛,那么同學們能否再體會一下,除了可愛和美麗,珍珠鳥還有什么其他的特點?生:還是一種膽小的鳥。(讓學生閱讀課文,品讀文字,知道珍珠鳥的特點,讓學生了解如何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師:珍珠鳥是一種膽小的鳥,那么它害怕作者嗎?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師:很好,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過程。請同學默讀第4段,看一下珍珠鳥是如何一點點接近作者的。生:開始的時候珍珠鳥在屋里飛來飛去,亂撞燈繩。師:這表現了什么呢?生:珍珠鳥害怕作者。師: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體現出珍珠鳥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鳥用小紅嘴啄作者的筆尖,作者用手撫摸它,珍珠鳥“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師:所以,珍珠鳥經過很多次試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愛護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賴作者,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生:我們要關心和愛護動物,動物才會成為我們的朋友。師:對,作者關愛珍珠鳥,珍珠鳥才會這么可愛美麗,才會和作者友好共處。在課堂教學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就提出了“珍珠鳥是一種什么樣的鳥”這一問題,由此創設一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后讓學生自主感受珍珠鳥一步步親近作者的過程,認識到珍珠鳥對作者由害怕陌生到親近的態度變化,并引出“完全依賴”的概念。這一過程又是一個精心思考的過程,便于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重點:只有相互依賴,我們才能和動物友好相處,只有相互依賴,同學之間才能互助友愛,這正是本文作者馮驥才想要表達的人文思想。
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育較為欠缺。這主要是因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對于“文化”的概念較為片面,認為所謂的文化僅限于英語文化,而根本沒有考慮到母語文化。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對于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力低下的問題。在現階段,國內英語教材中很難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而英語課堂教學也基本采取交際教學法,通過對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進行講述而展開教學。很顯然,再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較難接觸到母語文化,毋寧說結合英語和母語文化進行日常交際。
2.母語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基于母語文化教育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報告,我們可以知道大學英語教學旨在幫助學生加強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綜合文化素養,從而為國內國際上的經濟社會交流做好準備。就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來講,可以劃分為三點: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
(2)母語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
眾所周知,憑借著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我國屬于四大文明古國。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青睞。而在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有些涉及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較難翻譯,這就需要我們對母語文化進行全方面的掌握,才能夠更好地傳達出文化精髓。所以對于母語文化教育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
(3)母語文化教育有利于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特別是想在我國這樣的非英語國家進行英語教學時,會通過母語對英語進行理解和吸收。在對英語進行學習時,國內學生偏向于先對比兩種語言,講英語翻譯為我們自己的母語進行理解。所以針對于理解層面,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有利于對外國文化進行理解。同樣學習和理解外國文化有利于對本民族文化加深理解。
二、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和重要性
1.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對于學習英語的大學生而言,跨文化教育指的就是英語文化教育。總體而言,國內的跨文化教育還停留在較為落后的層面。舉例來說,在進行對話練習時,學生會以中文的思維進行日常交流。比如“你吃飯了沒?”這句中文打招呼用語,有的同學直接將其改成“Youhaveeatenornot?”。很顯然這是不地道的,將其改成“Howareyou?”才符合英語國家交流的習慣。還有的學生直接用“Howoldareyou?”詢問英國人年齡,雖然這句話并沒有錯,但事實上英國人忌諱被人問起年齡這點,因為這涉及到他們自身的隱私。雖然語法是正確的,但卻違背了文化原則。像上面列舉的兩點均屬于中式英語概念,這種現象在我國高校中十分常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英語文化教育的欠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相關的資料,可以總結出5點原因。第一,傳統教學模式對英語文化教育不夠重視;第二,英語文化教學模式不夠成熟;第三,英語文化交際教學被大大忽視;第四,師生缺乏直接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的機會;第五,評估文化能力的標準不夠完善。
2.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根據交際法理論可以得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授標準的語言形式及其功能,從而幫助學生根據場合、交際對象和交際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事實上,在《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這片文章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對跨文化教育進行了定義。對學生中進行跨文化教育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培養跨文化觀念和世界意識,從而盡最大努力使文化沖突消除,使跨文化社會走向和諧化,并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相關實施原則
1.同時兼顧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在現階段,許多高校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通常只重視英語文化知識,而忽視了我們自己的母語文化。雖然在英語課堂上講授英語文化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國已經明確了英語教育的目的就是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所以片面注重英語文化知識是對沒有充分認識到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交流者相互交換自己語言的文化信息。英語可以說是一種對外交流的工具,通過對英語的學習和應用,我們能夠更好地對外來文化的精華部分進行借鑒,同時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所以這意味著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應該同時兼顧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向學生講述英語文化知識和如何向外國人介紹本國文化的方法。只有保證兩方面的文化教育,學生才能更好地接納英語文化,從而避免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問題。
2.層層推進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所涉及的方面十分繁復。所以教師在大學英語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層層推進文化教育的原則,從交際文化因素開始講解,由淺入深。交際文化內容是跨文化交流最為基本的內容,主要涉及到英語和漢語交際文化知識兩方面。教師應該向學生講解如何克服跨文化語用失誤,同時間接向學生表達其中所包含的交際文化因素,這樣做就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支配交際文化的知識的理解程度。文化包括表層、中層以及深層文化。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傳授文化知識時應該從表層文化進行傳授,幫助學生認識和英語文化相關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其次,教師應該對中層制度文化進行講解,幫助和引導學生認識人際交流中所必須遵循的相關體制和習俗等。最后,教師應該對文化深層部分進行講解,也就是對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進行講解。根據對大學英語教育的相關調查,我們可以發現,起初學生對英語文化認識不深,教師應該在這一階段對英語文化進行講授,將英語文化作為主要方面進行教授。在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之后,學生在英語文化有了一定的掌握,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把握好兩種語言文化的比重,將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英漢文化并重的教學方式。同樣的英語教學,為什么要加以區分呢?原因在于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初期少受到母語文化的干擾,從而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而在第二階段,對于母語文化比重的加大,不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3.比較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更好地發現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同,從而更好地進行區分和掌握。比較兩種語言文化有利于文化本質的揭示。在學生學習初期,教師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是學生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英語文化和自己母語文化的不同之處,從而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時的語用失誤。而在學生對英語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師以英漢文化并重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時學生通過比較兩種語言的差異,可以得到較強的文化意識。比較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認識英語文化的特殊屬性,并對漢文化進行審視和反思。通過比較,可以幫助我們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從而全面理解母語文化特征。可以說這是一種雙文化意識的體現,有利于學生創造潛力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