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5 14:35: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術欣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不僅學校要提高對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視,小學美術教師也要提高對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重視。學校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全面發展為學校發展策略,培養全能型人才,制訂合理科學的課程安排計劃;小學美術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注重小學美術欣賞課堂的教學,端正自身的教學態度,以培養美術藝術人才為教學重任,促進美術欣賞教學效率健康有效地提高。
2.提高小學生對美術欣賞的興趣
小學美術教師應認識到興趣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小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程的興趣與熱情。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將教材與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制訂可以有效地調動小學生學習美術欣賞課堂內容積極性的教學方案。
3.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小學美術教師應將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摒棄,實現教學模式多樣化,提高小學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施教水平。同時,小學美術教師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美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與美術思維能力。小學美術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美術欣賞教學,如在教學《淅瀝的小雨》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做好相關準備,讓學生關注近段時間下雨的情況,認真觀察下雨的場景,包括雨的大小、雨的方向、有無風、雨落下后去哪里了、雨中人們的神情及動作,著重強調學生細心觀察雨中人物的動態與周圍事物的動態。通過這樣的課前準備工作,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與感受生活的美,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學生通過結合實際生活感受可以將想象中的與實際中的雨形象地繪畫出來。
4.運用適當的組織形式教學
我國根據美術欣賞教學自身的特殊性、教學目的與教學任務將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組織形式分為現場課、隨堂欣賞課和專題欣賞課。現場課是一種較長時間內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行的欣賞教學,如可帶領學生到美術展覽館或畫廊等地方欣賞美術作品,也可以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尋找大自然的美;隨堂欣賞課是指在工藝課業與繪畫中進行穿插的欣賞教學,提倡學生自由發揮,挖掘出不同的欣賞角度與觀點;專題欣賞課是通過統一擬定一個專題,并就該專題展開探討。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造就學生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到作用。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充分考慮如何更好滿足未來社會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在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如何重視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擺在了重要位置,美術教育正以它特有的功能在此過程中起著發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作用。
中專生正處在由學校向社會的轉變過渡時期。他們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處于準備走向獨立生活的時期;他們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強,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接觸面也更加廣泛;他們求知欲強烈,教師傳授的知識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渴望從各種渠道接受新觀念,接受新知識。同時這個時期也是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逐漸形成、成熟的關鍵時期,美術欣賞,能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潛移默化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一、要給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美術課與其它學科不一樣,課堂氣氛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感到輕松、愉快。這就要求教師在語言上可適當地幽默一點,盡量口語化。在闡明一些美術理論知識時,教師應盡量避免用呆板、空洞的語言陳述,多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歇后語,力求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效果會更好;在欣賞作品時可結合有關作品內容或作者的趣聞軼事,使學生如同聽故事般地被吸引到作品中來。Www.133229.cOM同時,美術教師還可以采取多種手段來輔助教學,如用幻燈、投影、錄像等播放作品,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在欣賞的同時還可以播放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音樂。如在《韓熙載夜宴圖》一畫的欣賞中,放一曲中國古典音樂,那么學生在視覺、聽覺上就會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組織學生實地參觀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館、展覽館等,把課堂放在教室以外。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學習的氛圍會更加濃厚。總而言之,教師只有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吸引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才能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導入熱點話題,引導學生積極學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思路的設計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引入當今熱點話題,巧設懸念。例如,引用荷蘭畫家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在二十分鐘內拍賣到近幾億人民幣的報導,筆者提出問題:《向日葵》是何種畫?大家聽說過畫家凡高,知道他的故事嗎?這幅畫給你什么感受?這幅畫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讓學生以團隊為單位討論,回答上述問題,教師總結。這樣的設計,旨在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同時,這樣的課程設計,肯定比對課文呆板、單調的陳述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設計一堂完美的美術欣賞課,就如同完美的“作品”一般,這樣的“作品”相信會激發學生學習美術欣賞課的興趣。
三、多欣賞中國畫,增加愛國主義教育
在美術欣賞課上,教師有必要更多地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藝術,提高民族榮譽感。長期以來,由于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把科學的發達等同于美學的發達的錯誤理論,中國的藝術跟在西方科學后面,疲于追趕,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遠,忽略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優勢。正如畢加索所說:“在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人有藝術,當然日本人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人有藝術。除三者外,白種人根本沒有任何藝術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國人,東方人要到巴黎來學藝術。”
提高中專生的綜合素質并不是通過欣賞一定數量的美術作品就可以達到的,而是要在長期的欣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人是藝術教育的目的,是思考藝術教育的新契機;人是主體,他并不是消極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內在生成的自發力,有知覺、感覺、精神力、沖動、意志力的個人;藝術教育不是教“藝術”,也不是進行“教育”,而是激發主體“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自覺,產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達到人與環境協調共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在高校美術課堂上進行美術欣賞,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美術的魅力,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起到了陶冶情操的效果。不同的美術作品有不同的藝術表現,教師通過美術欣賞教學,讓學生欣賞不同的美術作品,進而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如欣賞《吶喊》美術作品,教師通過畫面豐富的色彩,可以將學生帶入作品的意境,甚至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畫中那個雙手痙攣的小人,發出大聲的吶喊,感受到他內心的恐懼與孤獨,甚至在腦海中會形成一幅動態的畫面。
2.美術欣賞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和欣賞能力
在高校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利用美術欣賞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直觀地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隨著我國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提高,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通過多媒體就能讓學生欣賞到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美術作品。教師根據這些作品進行適當的引導,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含義等,可以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也提高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
3.美術欣賞可以增強學生的美術想象能力以及美術創作能力
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再配合教師適當的講解,學生可以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美術作品的含義,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美術的想象能力。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學習的狀態,將情感都融入美術創作,激發了創作熱情。學生利用美術基礎技能,就能進行美術創作,這對我國美術事業發展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我國高校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美術教學是高校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應教學改革的需要以及社會對人才素質需要開展的,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美術欣賞是美術教學中的關鍵,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國目前高校美術欣賞課程發展不太樂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部分學校的美術考試為定量考核,不少學生為了得到較高的分數就對美術知識點死記硬背,這嚴重違背了開展美術教學的初衷;第二,部分教師美術教學觀念落后,對美術欣賞重視程度不夠,不能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往往實現不了真正的教學效果;第三,部分學生的學習方式不科學、學校相關領導的重視程度不高等都是美術欣賞課程中存在的弊端,導致美術教學不能起到應有的功效。
三、高校美術教學過程中對美術欣賞應用方法探析
在高校美術教學過程中,對美術欣賞的應用方法是否恰當,直接關系著教學質量,對于美術欣賞的應用方式主要體現在美術欣賞的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標等方面。在高校美術教學中欣賞內容的選擇方面,教師要進行精心的選擇,選擇符合課堂教學任務的作品,選擇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樣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如,要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在美術欣賞作品的選擇上,教師應該選擇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文作品,如《蒙娜麗莎》《大衛》《向日葵》等,通過對作品背景以及作者的具體講解,充分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教學目標的制訂不宜過高,教師在美術欣賞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注意講解的方式不能過于專業化,對專業術語的講解不宜過多,否則學生不易聽懂,就會失去美術欣賞的興趣。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應該引導學生從創作背景、藝術風格、構圖、色彩等幾個角度進行,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另外,在欣賞的時間、深度上,教師也要進行適當的控制,做好美術欣賞課堂總結工作。
書法的欣賞與實踐是相互聯系的,“眼高手低”的書法家從沒有過。歷代的書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鑒賞能力的書法評論家。他們都十分重視“讀帖”。所謂“讀帖”,就是通過觀摩書跡和碑刻去領悟書法家所采用或創造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對于一個有志于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同樣需要重視讀帖,逐步學會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長,拼其所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如果毫無區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則往往進步不快,甚至會走彎路。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歷來的說法各不相同,至今還沒有一個共同的欣賞標準。
康有為在《廣藝雙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條評論標準,即所謂“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輝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發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郭紹虞在《怎樣欣賞書法》中提出了六條標準:“一、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二、魄力,從筆力用墨看;三、意態,要飛動;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標準看帖;五、才學,書法以外關系;六、氣象,揮樸安詳。wWW.133229.cOM”
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分析、欣賞書法作品時的參考。如果進一步加以歸納,則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謂“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筆畫線條所構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筆畫、字的結構、一幅字的布局;所謂“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內在的精神,包括筆力、氣勢神態、情感等各個方面。因此,欣賞書法作品,不僅要看一點一畫、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筆力、氣勢、神態。如果外形美觀多姿,內在奕奕有神,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形神兼備”的好作品。分析、欣賞書法作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字的筆畫長短、粗細、濃淡是否多變而適宜
漢字是由若干個線條式的筆畫有機的組合而成的,這若各個筆畫,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筆畫,在字中不能長短、粗細、濃淡一模一樣,應該而且必須有所變化。如“多”字的四個“撇”畫,唐太宗認為,應該分別寫作,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這里所說的“縮”,就是筆勢收縮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鋒”就是筆勢伸展而不收縮,含有“長”的意思。“多”字的“撇”畫是這樣,其它的筆畫也是這樣,否則,字形就顯得死板,單調,也就無藝術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給人以穩健的感覺
字姿可以而且應該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不可忽略必須把字的重心“穩住”。歐陽詢的字,初看起來,有搖搖欲墜之感,但仔細一看,它猶似千年古塔,雖欲傾卻“重心”不離地,依然穩健如新。有些書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紙上似乎四平八穩,不偏不倚,但如果一豎起來,則往往東倒西歪,中心不穩。因此,要判別字的重心如何,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紙豎起來,看看它有沒有“倒塌”。
三、字勢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論書名言:“不必勉強方通神。”所謂“不必勉強”,就是歷來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們都一致強調的要“自然得體”。王羲之在給他的兒子王獻之傳授書法經驗時說:字要“自然寬狹得所”,“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獨擅一家之美”,關鍵在于“天質自然”。
四、看整篇書法作品的章法、筆勢是否一氣呵成、融會貫通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猶如一幅好的山水畫,它必然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氣勢連貫,筆雖短而意卻連。汁白以當黑,疏密得當,給人以無窮的遐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書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畫蛇添足,也會有損于整幅作品的藝術性。
五、看書法作品中的筆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書法藝術具有極強的繼承性,書寫者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僅有繼承,甚至與古人寫的一模一樣,還稱不上真正書法藝術,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書”,還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因此,在評論和欣賞書法作品時,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確的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六、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適當地了解其創作的時代背景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與作者書寫時的心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藝術風格常隨作者的年齡和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同一個書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情而寫出不盡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來,如顏真卿中期寫的《多寶塔碑》,是在和平環境的得意之中寫就的,字勢端重渾厚,清晰悅目,成為楷書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寫的《祭侄文稿》則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兒不幸身亡之中寫就的,悲憤之情奪腔而出,于是,出現了筆畫濃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獷、瀟灑的風格,成為行書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評論和欣賞,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發揮社會、家庭、社區的力量,使資源更具完整性。我們注重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源遠流長的優秀民間藝術作品,發揮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如我們聯系小滿戲社團,請社團的人員為我們介紹小滿戲的來源、請家長帶幼兒去看小滿戲,觀察小滿戲頭飾的裝飾物、戲服的圖案花紋等,聯合社區,采訪當地的老人,并從他口中了解更多的民間習俗,如端午節掛彩蛋、穿老虎衣服,二月二吃桂花糕等本地習俗活動;還請民間面塑師來幼兒園傳授捏面人技巧,請家長利用周末等帶幼兒參觀古建筑、各類石橋、先蠶祠,帶幼兒品嘗家鄉的盤龍糕、大麻餅、梅花糕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收集欣賞內容的過程更加貼近生活,更便于幼兒感受和理解。
二、刷選民間藝術資源,使欣賞內容更適宜幼兒
民間美術作品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在挖掘有價值的民間美術欣賞內容時,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也不是拿來就用,而是遵循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選擇的每一個欣賞內容都符合幼兒的精神需要。
1.選材以生活性、活動性為原則,選擇的作品要接近幼兒的生活,才會被幼兒理解和認識,才能引發幼兒進行相關心理、動作活動,使幼兒通過心理、動作等反應更好的來理解作品。如選擇幼兒會經常經過的一些古橋,幼兒不僅熟悉,而且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觀察。家家戶戶節日都要吃的盤龍糕,欣賞盤龍糕的形狀、裝飾的圖案等。
2.要把民間藝術作品欣賞化繁為簡,取其精華,選材以提高幼兒的藝術感受為欣賞目的。民間藝術作品生動有趣、自由奔放、色彩絢麗,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美感。這與孩子們平時接觸到的兒童畫有著很大的區別,從理解到實踐再到創造,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取其精華,幫助幼兒理解民間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及其深刻內涵。
3.選材要摒棄落后的資源,關注積極向上的。只有積極向上的資源,才有利于進行資源創新,使幼兒在原有經驗上有提高。如有些民間藝術作品表現出歡慶、美滿、喜悅、追求、向往美好等情感,如:“百子圖”、“古建筑上的雙龍雕塑”、“定勝糕”,這些象征美好愿望的作品,有利于幼兒在欣賞表面現象的同時,內化為自己的情感認識,激發幼兒再創造的熱情。
人的視覺認識是從自然主義開始的,盡管一個立體的自然場景不像是一幅圖畫,而一幅平面的圖畫都被看作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公眾要求藝術家在一塊想象的舞臺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現得栩栩如生。教師經常聽到學生說:“我看懂了這幅畫”,或是“我看不懂這幅畫”,他們也許是僅限于理解了畫的表面畫了些什么內容,而不會欣賞畫面內在的表現手法和含義。在這種認識方法中,絲毫沒有審美氣息。WWW.133229.coM藝術是以感知為基礎的,人們認識美、發現美、鑒別美、創造美都離不開感覺,這種感覺決不是依靠某些邏輯推理或者數字計算,比如對畫面物體和人物的比例關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來是數字形態的東西,我們可以依據數理邏輯變換出多種方案,但是,只有使數字形態視覺化以后,才能靠感覺來比較、推敲、判斷出美與不美。而對藝術的感受力的加強,就會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從色彩上來分析,色彩的構成要素十分復雜,色彩的生理效應更為微妙,色彩美感的個性特征更強,盡管有著十分詳盡的色彩理論,有著各種色表,色立體和各種配色寶典的工具手冊,也只能對色彩的學習與使用起一定的指導作用,最后如不能落實到視覺感覺上來,總是不行的。正如音樂家對樂感的感受、舞蹈家對肢體語言的感受、書法家對筆墨揮毫的感受一樣,他們無一不是憑借著一種強烈的藝術感覺來實現著藝術的升華。
具體到普通高校的美術欣賞課,教師要通過審美教育來豐富與開闊學生的審美天地,讓學生感受到全面與完善的藝術教育,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要求他們了解太多的繪畫技能,通過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使其學會一些美術常識及學會如何欣賞。如通過中國美術史論的欣賞,懂得各門類畫種的美感特征與技法特點,懂得其透視上的高遠、平遠、深遠和散點的運用,用墨上的濃、淡、干、濕、焦所產生的藝術魅力和創境達意的藝術手法。美術作品及美術現象的種類繁多,比如從種類上分:油畫、中國畫、水彩水粉畫、版畫、雕塑、建筑、民間美術、現代美術等;從時間上分,外國美術有:原始與古希臘、古羅馬美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18、19世紀歐洲美術直至現代抽象藝術等,中國美術有:新舊石器時代的美術、商代青銅器、秦漢石雕、魏晉壁畫以及唐以后的繪畫;從作品的內容上分:人物、風景、靜物、風俗畫、宗教畫、裝飾畫等;從藝術流派上分: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后面的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主義、超越現實主義等;中國畫中顧愷之的《傳神阿睹》,吳道子的《吳帶當風》,范寬、郭熙的《高山仰止》……這些美術欣賞的內容,可自成體系,但也有局限,教師要將這些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尋找切入口,達到最佳效果。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建立“真實”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真實有不同的理解。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安格爾的“古典主義”,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以及非洲的木雕,中國的農民畫等等,于創作者來說,都是真實的。因為每位藝術家都以自己內心中的“真實”的尺度來描繪對象。但是它們之間在觀念上、風格上的差異卻是相當大的。同樣,作為欣賞者來講,每個人也會因修養、知識、性格的不同而對“真實”的體系標準做出不同的判斷。那么我們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
英國的藝術家和批評家艾瑞克·牛頓曾十分形象地將藝術品比作一層層剝開的洋蔥,表皮是“再現層”,表皮之下一層為“詮釋層”,再往里一層稱為“審美層”,也就是講,看一幅畫,首先我們看到的是畫面表現的內容:人物、場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號。其次,再看一看畫家是用何種方法來表現,如構圖、線條、色彩、筆觸以及總體的表現符號等等。最后,綜合以上兩點,想一想作品給你一種何樣的意境,強烈程度如何,是否領悟到了一種以語言、文字所不能表達的體驗,如果有了,那應該是基本上看懂了。
現在我們拿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來作為欣賞對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個安詳、溫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藝術家在應用了科學的方法在繪畫觀念、技能上采用的獨特方法。然后,將其和以“神”為主導的中世紀作品相比較,《蒙娜麗莎》那傳神的眼睛和會心的微笑,是對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對人性的贊揚,從而表達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類似的表現技法,在今天屢見不鮮,但在那個年代,那個歷史環境下有如此成果,確實是相當有藝術價值的。
我們再以畢加索的現代作品《格爾尼卡》來欣賞,畫面中的各種奇怪造型令初見者費解,然而那種具有張力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來,如果我們了解了牛頭是殘暴與黑暗的象征,馬是民眾的象征,孩子的哭號掙扎的形象以及立體主義的基本造型方法與法則,那我們就會知道畢加索在畫中表現了人民受到各種苦難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氣氛,畫家用犀利的筆觸表達了他對法西斯的仇恨與宣泄,而立體主義就是他觀察、表達事物的一種表現方法。
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美是具有多樣性的,但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藝術的價值并非在于精確地摹寫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現出事物的本質以及傳達作者對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藝術史告訴我們,藝術的發展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外部世界向內心精神狀態發展的過程。從每個時代所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前人的成就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并和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僅看懂一幅作品或是幾幅作品并無太大的意義,只有通過大量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欣賞,并且使這些作品在腦子里串起來,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學生自己的審美價值系統,這才算真正地學會了欣賞。
美術是一門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藝術,非藝術專業的美術欣賞教學又是人生感知美術審美教育和美術技能教育的重要階段。讓美術從美術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來,“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大學的美育教學工作立足于審美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廣泛地參與審美活動,從被動地接受美育變為主動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實現自身精神意識的升華,對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會風氣也是大有益處的。
參考文獻:
二、優化中學美術教學中欣賞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
在對欣賞教學意義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欣賞教學與美術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中學美術教學中開展欣賞教學可以讓學生轉變對美術教學的看法,積極投入美術學習,并在與教師的不斷交流和互動中,得到自我提升。因此,中學美術教學必須在欣賞教學的支持下才能高效、順利地開展,并在藝術性方面有所提高。欣賞教學對美術教學至關重要,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使得中學美術教學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中學美術教師應積極解決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欣賞教學應用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使欣賞教學的質量有所提升。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欣賞教學進行完善:
1.發揮引導作用,激發學生感知
以往的欣賞教學主要由教師帶領學生對藝術品進行鑒賞,并使學生感知藝術品的魅力。因此,以往的欣賞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作用,這種陳述式的教學方法,一味向學生灌輸審美思想和藝術構成方面的知識,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產生對藝術作品的感悟,學生缺乏自己的想法,這與欣賞教學的教學宗旨相悖。因此,今后在欣賞教學的過程中,中學美術教師應擺正自己在欣賞教學中的位置,對學生進行有益的引導,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美術教師要注重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主動發表對藝術作品的看法。要想做到這一點,美術教師需要改變平鋪直敘的講授方法,要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如,在欣賞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日出》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談一談對該畫的理解,并就該畫的藝術成就做出自己的評價。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同時也更容易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審美觀念。
2.營造教學氛圍,強化學生感悟
無論何種科目的教學,要想提升教學質量,關鍵在于使學生融入學習氛圍,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欣賞教學也不例外,美術教師要想真正發揮欣賞教學的作用,就要讓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用心感受藝術作品,而不是膚淺地僅從外形、色彩等方面對藝術作品進行評判。首先,美術教師在進行欣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進行教學氛圍的營造,讓學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被藝術作品所吸引。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中國水墨畫作品的過程中,可以在班級內播放一些傳統的古箏樂曲,讓學生在古樸優雅的氛圍中欣賞水墨作品,有效強化學生的感悟能力。其次,要對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深入挖掘,注重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學生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調動,讓學生帶著情感欣賞藝術作品,提升欣賞效果。
3.豐富教學手段,保障教學質量
欣賞教學以藝術作品欣賞為主,但現代中學的教育資源有限,不能為學生提供真正的藝術品,也沒有足夠的時間經常帶學生去藝術館、畫廊等地進行參觀。因此,多數欣賞教學都是借助教材圖片或者一些大型圖片教具,這使得藝術作品的真正魅力很難被展現出來。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中學美術教師應借助現代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豐富教學手段,通過大屏幕向學生播放藝術作品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可以對藝術作品進行具體、全面、深入的了解。為了讓學生了解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紀錄片或者教學微課,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被激發起來,真正實現欣賞課的教學意義。
美術在人類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美術作為一門視覺藝術,美術教育是以藝術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美育和情感教育。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美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人才的作用越來越來越重要。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參考中提到,美術欣賞對于開闊學生文化知識視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發展個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也正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美術欣賞課教學具有這種獨特的優勢,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德育滲透,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培養學生一雙審美的眼睛,樹立全新的藝術觀念,還要陶冶學生情操,使其在思想上形成質的飛躍,提高道德修養,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目的。那么,如何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滲透德育呢?
一、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把握課堂靈魂,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樹立科學的藝術觀和價值觀
高中階段,學生的文化視野迅速擴展,多學習、接觸優秀的美術作品,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還能幫助樹立正確的藝術觀、文化觀,提高道德修養。對于不是學特長的高中學生來說,文化課所占比重相當大,面對文化課學習的壓力,每周一節的藝術欣賞課是非常寶貴的。盡管美術欣賞課中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但在教學中,教師要理順教學思路,把握住課堂靈魂,講出精彩的環節,讓學生喜歡上美術課,期待著上美術課,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美術的獨特魅力。在上美術課的時候,除了講授課本上的相關知識外,還要開動腦筋,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上好美術課。
美術欣賞課中涉及到的名家作品較多,欣賞部分所占比重大,在有條件的地方采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多媒體能夠帶來視覺上的直接感受,在制作幻燈片過程中、采用音樂和名畫欣賞相結合、和課堂內容有所聯系的一些活動等,盡可能的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例如:我上關于《培養審美的眼睛》這節課時,首先讓學生了解不同的美術種類和特點及美術的功能,其次讓學生理解美術作品可以傳遞人的情感和反映人類豐富的內心世界,最后把德育的相關內涵挖掘出來,我制作了課件來調動學生情緒,在課件中我試著播放了不同感覺的音樂:有《國際歌》、《命運交響曲》、歌曲《長城謠》,讓學生伴隨著音樂來欣賞美術作品,講解知識點同時引申到作者創作作品的背景和所表達的主題,把德育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學生的大腦中,使學生在課堂上既了解了知識,也慢慢體會了不同作品的內涵,明白了美術是可以充分傳遞人的情感的,讓學生欣賞到藝術所傳達的美。清楚的知道美是情感、道德與知識的橋梁,它不僅能夠豐富人的內心世界,而且讓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可以接受從美術作品中獲得多方面的感受,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實和豐富起來,更為藝術的魅力所折服。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民族藝術瑰寶、建筑藝術和我國現代的優秀作品進行德育教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術教育之中
美術欣賞的內容包含很多,有繪畫、雕塑、工藝設計和書法、攝影、建筑藝術等。在中華民族豐富的藝術寶庫里,蘊藏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和聰明智慧。在欣賞課教學活動中,除了讓學生有直觀上感受外,提高審美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表現進行深入挖掘,揭示其內容,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通過對這些藝術作品欣賞以及教師對藝術作品生動仔細的講解,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得到了心靈上的升華。如在《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和《中國現代美術》這兩節欣賞課時,應該清楚地讓學生感受我們偉大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促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學生了解悠久歷史的文化遺產、優良的藝術傳統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而我國現代的一些美術作品大多跟隨時代的腳步,鮮明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畫家們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了深刻地思想內容,反映了我國革命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時代精神,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的品格和堅定的信念。如《血衣》、《母親》、《流民圖》等繪畫作品,通過教師分析畫中人物的特點及藝術特色,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熱愛自己的祖國,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三、借助形象直觀的美術欣賞活動,用藝術家的人格和精神進行德育教育
德國著名版畫家、雕塑家柯勒惠支畢生為了人類的進步事業進行斗爭。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經贊揚她是一位有丈夫氣概的婦女。在她一生的創作中,始終以她特有的激情,努力表現勞苦大眾所受的苦難和他們的英勇斗爭,如銅板組畫《農民戰爭》,這些作品曾對現代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起過積極的作用。我國現代著名畫家蔣兆和為了創作《流民圖》曾有十年時間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搜集素材,畫了許多素描、人物速寫,最后完成了這一名作。藝術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賦予了自己作品以生命,達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美術作品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優秀的美術作品可以真實的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給人以教義。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應該是有機地與審美教育結合,有意識地滲透,“潤物細無聲”。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學校是德育工作主要場所,教師是德育工作的實施者,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在美術欣賞教學中也要因材施教,當教師分析某一優秀作品時,要介紹歷史狀況、藝術觀念,也要作藝術的分析,同時不要忘了德育因素的發掘和培養,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新時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學中把德育教育貫穿始終,真正做到教書育人,這也是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新課程改革中更是明確的提出了這一點,只有在日常的教學中加以潛移默化的滲透,學生品德的提高,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有用于社會的建設者。
理性的思維和設計方法恰恰是環藝設計初學者在學習的初始階段所匱乏的。推敲尺度、強調定位,引入模數概念等,都可作為此階段空間訓練中突出設計表現的上佳選擇。
四、結語
空間訓練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學習意義重大,其內容體系涵蓋面廣,訓練的實效性重要卻不易實現。在安排相關課程時,必須在課程內容的取舍、設計任務的制定,課程考核的標準等方面都作出合理的選擇,讓空間訓練的作用更為突出。
參考文獻
[1]皇甫妍汝.空間設計學科內容研究方向的轉變[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8,(07):102-103.
一般而言,高中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學習習慣,適應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而且摸索了一定的學習方式或方法,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新課程的理念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教學,卻被我們所誤解,形成在教學中的第一個誤區。認為鑒賞教學應該融入以學生為主體的多種表現形式,但卻走上了為“形式”而形式。在課堂上,有些老師為了引發學生的興趣,不斷地用游戲、表演等形式。而對于這些形式做法是否達到真正理解美術語言并沒有認真考慮,把時間花在聽覺或表演上下功夫,結果學生學習美術語言反而被剝削,作品的鑒賞也就無從談起,作品內涵的挖掘也就成無稽之談。
誤區二,片面追求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對于小組合作的目的并沒有認真的設計,甚至一些毫無價值的問題都要討論,有些甚至鉆牛角尖,更談不上集體智慧的挖掘,實際上是典型的應付式。WwW.133229.Com這些課,表面上很熱鬧,但卻損害教學的內在功能,失去鑒賞美術作品的真正價值。因為這種熱鬧就像水面上的泡沫,學生并沒有真正做深入的思考,對本學科的美術語言的學習迷失了方向,在這樣的課堂上失去的是教師價值的引導,智慧的啟迪,思維點撥的職責。這種方式,實際上是片面化、庸俗化,失去了學習美術鑒賞的意義,對于提高學生的鑒賞只是一句空話。
誤區三,認為教師講的越少越好,讓學生自由發揮,片面強調自主性學習。
高中美術新課標實施以來,出現這樣的觀點,教師要少講,要讓學生完全自由地發揮,學生無論有何感受都是對的,并一味給予表揚,認為教師不應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其表達的正誤,并認為這是對學生個人感受和學習主動性的尊重,并認為教師指出學生的感受有誤,有灌輸之嫌,如果對作品做出解釋,就是“一言堂”。事實上,學生對作品的解釋違背了作品的基本意義范圍,則說明他對作品的鑒賞還可能處于茫然的狀態,教師不給予糾正,則是把“自主”變成了“自流”,這種做法,表面上學生獲得了“自主性”的學習權利,可實際上并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而還有可能導致學生這種自主性學習變成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在教學中要走出這些誤區,第一必須循序漸進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往的高中美術鑒賞課中,一般都是以接受性學習方式為主,單一的教學方式,往往學生聽得筋疲力盡,昏昏欲睡,根本沒有機會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與理解。這次的課改就是要改變這種模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都在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要引導學生學會選擇與主動發展,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發方法,注意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要真正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但又要掌握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教的最終結果,不在教師“教”的如何,而在與學生“學”的如何。過去課堂上“你講我聽”式的教法,導致學生失去親身探究實踐的機會,因而無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所以,現在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可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因此得到真正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逐步地轉變,真正地完成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第二、要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意識和豐富的人文素養
作為教育工作者的美術教師,除了本是很要有精良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努力通過個方面的學習形式和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如果美術教師不具備人文意識和人文素養,就不可能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向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除了興趣之外,尊重也是吸引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動因。一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學生對他尊重程度的界尺,同時也是學生的學習榜樣,通過教師的人格力量使學生學會對學科產生尊重的態度,從而產生學習的愿望,應該是我們實施教育手段的一個策略,當然,教師的素質就顯得至關重要。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將美術與自然、社會及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思考。將美術課定性為人文學科,實際上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從美術本體來理解美術,重要的是應該通過美術理解更為廣闊的世界,理解美術作品中蘊涵的豐富人文精神。這樣學生就能獲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漸提高藝術修養和人文修養。雖然有些學生反映像語文課,但這又有何妨呢!
第三、注重學科本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表達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內容應適應高中學生的實際能力,不宜過高、過難,過于專業化”,同時也指出:“懂得藝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恰當地使用美術術語……”;所以在對具體作品的欣賞過程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擺脫只是注意作品較為明顯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形式特征的“看圖識字”階段,逐漸對作品片面描述及經常使用通俗語言而非“美術語言”,甚至學會從不同角度仔細貫徹作品,對作品不同層次的信息意義進行解讀,對形式語言景象識別、概括、整合,從而完整把握作品的形式特征及精神。在對作品的描述時,鼓勵、啟發、促使學生進行自由準確地交流和表達,并不斷引導促使學生使用美術術語,使其鑒賞、評述能力規范,水平日漸提高。一切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視覺讀寫能力”,在不同指向的“解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如果美術學習一點喜歡野性都沒有,也就沒有開設這門功課的必要。
一是,教師教學主導性被弱化。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總是在教師備課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預設將課程相關信息組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在上課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關于教學內容和授課過程的框架,上課時教師基本上按照這個框架的邏輯關系進行教學的,這很容易使教師受到束縛,影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把控,削弱教師教學主導性的發揮。對于藝術欣賞課來說,如果按課件設計依次呈現教學內容,本來應有的教師現場的即興表演、示范、演講、討論等就會被一些已經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現成的結論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熱熱鬧鬧,實際上把教師講課變成了課件演示,教師成為教學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領整個教學過程的地位,與學生失去了互動和交流,拉開了與學生間的距離,使整個課堂毫無生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雜引發審美疲勞。的確,多媒體技術巨大的信息容納功能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學習的空間,改善了學習環境,但是過多地采用音樂、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材料來充實和補充教學內容,必定會造成教學內容的繁雜,重點內容無法突顯。有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從而忽視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的節奏,使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體會、感悟藝術作品,也沒有時間去思考藝術相關問題,藝術學習只能是走馬觀花,不僅無法抓住重點,反而會喪失興趣,引起審美疲勞。
三是,忽視課程內容關注外在形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有些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課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選擇、圖片的運用、音樂的穿插以及它們之間的配合與變化,力求課件形式的完美,甚至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無意中犧牲一些相當重要的內容,為課件而課件,逐漸模糊了教學目標,遠離了教學內容,只能給學生留下課件精美的印象,對于應該了解的藝術作品及其深層含義仍然一無所知。
四是,課后設計缺失。目前多數多媒體教學只注重課前的備課及教學設計,只要將教學內容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整理出來,并結合多種信息組合在課程中呈現出來就算結束了,至于課后學生如何進行復習,如何進行課后的拓展學習,如何完成作業,如何進行平時的考核,教師很少關注,因而也很少在進行課件制作時去考慮這些問題,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也不例外。對于非藝術專業學生來講,課堂學習藝術的時間畢竟很有限,留下的課后時間和空間的空白,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這些問題的出現,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和地位認識不足。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使一些教師忽視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沒有更明確的認識到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是結合教學內容對各類信息進行整合,以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是為教學本身服務的。無論其設計多么新穎、功能多么強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學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不足。雖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體運用水平不高,多數教師只是做到將圖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準備的提綱整合在一起,缺乏對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挖掘、應用和創新的能力。對信息的分析選擇、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處于初級狀態,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要求。另外,多媒體技術與教
二、目前,普通高校中多媒體技術與各類課程
有機結合,以它特有的形象性、生動性和豐富性,改善了教學環境,提升了教學效果,為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其中,多媒體技術與藝術欣賞課程的有機結合,更為高校非專業藝術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其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是,多媒體技術將課程中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聚集起來,通過整合構成一種聲畫并茂、視聽全面、動靜變化的豐富有趣的教學形式,營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學習環境。它以生動活潑的畫面、富于趣味以及聲情并茂的展示,徹底改變了過去欣賞課中音樂欣賞只靠錄音機,美術作品只有少數范圖,教師只憑一張嘴介紹分析作品的尷尬局面,使課堂變得更富吸引力。
二是,多媒體技術可以容納更多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信息,除了各類藝術作品之外,還有大量的涉及藝術學科前沿和新藝術潮流等信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超越時空的新的藝術世界,拓展了認識藝術、感悟藝術、理解藝術和研究藝術的空間,充分調動了學生視聽等感覺器官,強化了藝術學習的效果。
三是,多媒體技術為藝術作品的欣賞提供了多樣的呈現方式,無論是音樂作品還是美術作品都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引入課堂,比如對于繪畫作品欣賞,既可以直接用多媒體展示作品進行介紹,也可以用有關于作品的故事等視頻播放展開,還可以借助一些有關的音樂材料加以展示等,這些多樣化的引入手段可以使學生更快進入課程情境,從多個側面和角度去感受和體會,從而獲得對作品的感悟,更好把握作品真正的內涵。
四是,多媒體技術所具有操作的快捷性,既使某些教學環節得以精簡,教師有更充裕的時間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的講解和分析,又可以將經典藝術作品反復呈現,為學生接觸藝術作品提供充足的機會,利于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強化教學效果。盡管多媒體技術在藝術欣賞教學中優化了學習環境,拓展了學習空間,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在不斷地實踐中也逐漸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師教學主導性被弱化。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總是在教師備課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預設將課程相關信息組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在上課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關于教學內容和授課過程的框架,上課時教師基本上按照這個框架的邏輯關系進行教學的,這很容易使教師受到束縛,影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把控,削弱教師教學主導性的發揮。對于藝術欣賞課來說,如果按課件設計依次呈現教學內容,本來應有的教師現場的即興表演、示范、演講、討論等就會被一些已經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現成的結論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熱熱鬧鬧,實際上把教師講課變成了課件演示,教師成為教學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領整個教學過程的地位,與學生失去了互動和交流,拉開了與學生間的距離,使整個課堂毫無生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雜引發審美疲勞。的確,多媒體技術巨大的信息容納功能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學習的空間,改善了學習環境,但是過多地采用音樂、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材料來充實和補充教學內容,必定會造成教學內容的繁雜,重點內容無法突顯。有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從而忽視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的節奏,使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體會、感悟藝術作品,也沒有時間去思考藝術相關問題,藝術學習只能是走馬觀花,不僅無法抓住重點,反而會喪失興趣,引起審美疲勞。
三是,忽視課程內容關注外在形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有些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課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選擇、圖片的運用、音樂的穿插以及它們之間的配合與變化,力求課件形式的完美,甚至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無意中犧牲一些相當重要的內容,為課件而課件,逐漸模糊了教學目標,遠離了教學內容,只能給學生留下課件精美的印象,對于應該了解的藝術作品及其深層含義仍然一無所知。
四是,課后設計缺失。目前多數多媒體教學只注重課前的備課及教學設計,只要將教學內容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整理出來,并結合多種信息組合在課程中呈現出來就算結束了,至于課后學生如何進行復習,如何進行課后的拓展學習,如何完成作業,如何進行平時的考核,教師很少關注,因而也很少在進行課件制作時去考慮這些問題,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也不例外。對于非藝術專業學生來講,課堂學習藝術的時間畢竟很有限,留下的課后時間和空間的空白,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三、這些問題的出現,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和地位認識不足。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使一些教師忽視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沒有更明確的認識到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是結合教學內容對各類信息進行整合,以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是為教學本身服務的。無論其設計多么新穎、功能多么強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學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不足。雖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體運用水平不高,多數教師只是做到將圖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準備的提綱整合在一起,缺乏對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挖掘、應用和創新的能力。對信息的分析選擇、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處于初級狀態,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要求。
四、另外,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結合不到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的結合僅限于課堂內容,既缺少對技術運用前的充分準備和認真思考,又缺乏課后多媒體技術如何發揮更大作用的探索,即在欣賞課教學設計時對如何全面發揮媒體技術的作用還缺乏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無法展示其更多優勢。基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進一步改善藝術欣賞課教學,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是,充分關注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應該體現于整個的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備課時教師應將學生實際狀況、教學內容和多媒體技術通盤考慮進行教學設計,要特別注重講授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同時要對教學中不同知識如何展開以及音像圖片等信息的穿插運用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媒體制作時必須進行認真考慮。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媒體播放和展示的進度,同時可以改變策略,或者采取現場示范演唱的方式,或者邀請同學演唱的方式,或者以提問研討的方式等調整教學節奏,為學生營造一個深入體驗藝術作品的空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要利用多媒體所包含的各類信息引導學生加入到對藝術問題的探究和討論中來,比如,在討論戲曲面具創作的基本規律時,通過媒體展示各種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引導學生對面具及人物特征之間關系進行思考和討論,得出面具創作的基本特征,并結合這一認識讓同學們自己設計面具,在整個過程中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性,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二是,開發多媒體藝術實踐功能。要改變欣賞課教學中單一地展示音像圖片資料、邊看邊講解的程式化授課方式,應該在課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多設計一些藝術實踐的環節。因為對藝術的理解和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親自實踐,動手畫一畫才能感受到筆墨的魅力,才能了解色彩的和諧,才能明白構圖的獨特;拍過照片才能了解光線與色彩變化的微妙關系,等等。也就是說,藝術實踐是欣賞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被忽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教學生一些簡單的自拍視頻制作、卡通動漫的制作以及微電影的拍攝等,還可以指導學生借助媒體進行新的繪畫、歌曲等作品的創作。這些實踐活動巧妙地把學生的實踐體驗和鑒賞體驗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對美的體驗,激發其想象力,提升其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