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1 00:20: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冠心病的護理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病癥之一,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人們開始逐漸關注糖尿病的護理與治療。根據相關研究數據表明[1],糖尿病并發冠心病的概率要遠遠高于正常人發生冠心病的概率。臨床護理干預是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同時,還要幫助患者了解治療的狀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生活指導、運動護理以及飲食護理,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并發冠心病的機率,有效的控制危險因素,降低患者的血脂、血糖,緩解胰島素的抵抗,提升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恢復與痊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30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男性212例,女性90例,年齡在23-67歲之間,入院的時候302位患者的空腹血糖均處于6.6mmol/L至21.2mmol/L范圍內。經過冠狀動脈造影診斷302例患者均并發冠心病,患者在入院時的收縮壓處于143mmHg至180mmHg范圍內,舒張壓處于90mmHg至120mmHg范圍內,血漿總膽固醇處于240mg/dL至260mg/dL范圍內。臨床表現:呼吸困難、多食、胸悶、多尿、多食、心悸以及多飲等。
1.2 護理方法
1.2.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當多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耐心的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關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知識,引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心理疏通、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療積極性與信心,盡量滿足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醫療與生活上的需求。
1.2.2 藥物護理
1.2.2.1 合理使用降糖藥物
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要重視降糖藥物的合理使用。每一種降糖藥物對于患者心肌血供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例如:優降糖,會增加患者的心肌缺血,而格列美脲對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肌血供影響較小,所以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狀況選擇合理、有效的藥物。
1.2.2.2 合理使用降壓藥物
降壓藥物主要包括: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Ca通道阻滯劑以及β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的降壓效果良好,但是容易導致患者的血脂、血糖絮亂;Ca通道阻滯劑治療心率過快癥狀的效果良好,但是無法有效的降低血脂、血糖,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能夠有效的降壓,而且還能夠提高葡萄糖在患者體內的利用率,在治療中應當推廣使用。
1.2.3 生活指導
避免患者出現便秘狀況,定時的進行沐浴,自我調節身體機能。
1.2.4 運動護理
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等因素選擇運動方式,老年患者應當以散步、打太極以及慢跑等運動事項為主,飲食1h之后才能夠進行運動,每次運動15-30min,不得超過1h。
1.2.5 飲食護理
患者的飲食應當堅持高鈣、低鹽、低糖、高纖維素以及低脂飲食原則。
1.3 統計方法
對患者入院與出院的信息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利用t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綜上所述,對比患者入院與出院時的生化指標,發現患者出院時的血膽固醇、病理了解程度、血壓以及血糖要比入院時的效果好,出院與入院數據存在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結論
糖尿病,是由于內分泌代謝絮亂產生的一種疾病;冠心病是一種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冠心病之間呈現相互影響的關系[2],兩者都會加重彼此的疾病危害程度。對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療,除了常規治療,還要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的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況。重視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情緒,降低并發冠心病的機率,還要合理的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與運動護理,促進患者體內血液循環,控制血糖、血脂的上升,防止血液過于粘稠而造成患者心肌缺血情況的惡化;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避免藥物不當造成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對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心理護理、運動護理、生活指導、病理知識講解以及飲食護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治療效果,使患者痊愈,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
2.1 焦慮的心理護理 多見于冠心病初次發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過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并發癥和不良預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晝夜變化,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產生焦慮心理,特別當心律失常頻繁發作時,患者顧慮重重,心神不定,焦慮不安,睡眠減少,情緒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針對這樣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們的個性,講述有關本病的知識,給予耐心的心理疏導,穩定其情緒,使其正確理解護理要求,從焦慮狀態中解脫出來,消除疑慮,自覺配合治療和護理。
2.2 緊張恐懼的心理護理 多見于再發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復發作,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這類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復發作,藥物療效差,對疾病的恢復失去信心,總感到身體不適,表現為抑郁、悲觀、愁眉不展,對人冷漠。
恐懼心理在臨床上常常表現為緊張狀態。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間發作或夜間癥狀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覺前即開始精神緊張,有的患者看到搶救別的患者而緊張恐懼,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搶救儀器及吸氧的裝置精神就緊張,促使病情加重。針對這種心態,患者入院后即以熱情親切的態度與之接觸,主動介紹監護室的環境,用穩重嫻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時,運用暗示、說服、示范、誘導等方法,讓患者學會放松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緊張心理因素,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信賴感和安全感,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3 憂慮的心理護理 憂慮心理在臨床上表現為對未來事件及其結果的擔憂。多見于緩解和恢復期的患者,這類患者擔憂冠心病復發,擔心出院后病情發作得不到醫護人員的及時治療和照顧。有的患者愿意讓一直負責他的醫生治療,擔心更換醫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誤治療。針對這種心理,我們制定措施,加強有關疾病知識的宣傳教育,讓患者及家屬了解掌握冠心病的發生機制、治療休養中的注意事項及自我保健自我救護等知識。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轉,緩解期只要耐心堅持治療,定期隨診復查,精神開朗,查明并避免誘發因素,就可減少或不再發作。
2.4 否認的心理護理 有的患者不承認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對可能發生的嚴重后果缺乏思想準備,相信自己的身體會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壯的身體會得病。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主動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醫生的診斷告訴患者,使患者認識疾病的程度,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疏導,使患者承認患病,同時講解病情,介紹當前冠心病研究的進展,明確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癥,回避只能對自己不利。同時結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實例現身說法,請病情緩解的患者介紹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切身體會,以增強患者信心,使患者認清疾病,配合治療。 2.5 角色紊亂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 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紹同種患者康復的病例,創造機會讓患者與康復者見面,讓他們之間直接交談,進行雙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紹者與聽者之間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觀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復的,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
2.6 滿足患者對疾病有關知識的需求心理 給患者講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冠心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一系列變化過程。心絞痛的誘因、治療藥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訴患者每項檢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檢查后及時將檢查結果反饋給患者。
3 冠心病康復護理
3.1 冠心病康復護理的目標:改善心臟功能,減少再梗和猝死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包括:①從冠心病有臨床表現時就開始采取措施進行康復;②康復服務的范圍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職業康復,并維持良好適應性;③對潛在的疾病過程,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推遲其發展。具體內容包括控制危險因素,增加患者相關知識,減少心理的焦慮和抑郁,進行醫院、家庭和社區三階段康復治療,提高其再就業的能力。
3.2 康復護理的具體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血脂代謝異常、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腎臟病、靜坐的生活方式、過多生活壓力等。根據who調查報告顯示,由吸煙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約為20%,如果停止吸煙1年,冠心病發生率將減少50%,停止吸煙15年以上,引發冠心病的可能性將很小。
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心絞痛發作處理、服用藥物(如擴張冠狀動脈藥、抗凝藥及抗心律失常藥等)的注意事項及毒副反應、運動時選擇運動種類、強度、頻率、時間的方法、質量的技巧等。
4 討論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2)12-0094-02
冠心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病癥之一,雖然經過正規的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免于病癥的威脅,但是稍有疏忽極有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所以在當前的冠心病治療過程中,護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我國到2020年左右會迎來以冠心病為主的心血管病高發期,因此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對于冠心病的護理研究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工作重點,也是當前醫護工作的核心基礎。
1冠心病概述
冠心病也被稱之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主要指由于脂質代謝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質沉著在原本光滑的動脈內膜上,在動脈內膜一些類似粥樣的脂類物質堆積而成白色斑塊,經過時間的長期積累而逐步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這些斑塊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增多,從而造成動脈腔狹窄,使得血流受到制約而出現減緩,引起心臟缺血和心絞痛病癥。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作用就好比一個永不停止的工作泵,隨著心臟的收縮來促進血液的循環,從而使得血液之中存在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給身體各個器官,以供各組織和細胞代謝的需要。而在這個過程中,心臟自身的影響與氧氣又是如何補充的呢?通常都是在主動脈的根部分出了兩條動脈,從而負責心臟本身的血液循環系統,這條血脈也被稱之為冠狀動脈,但是由于人們在生活中各類脂質代謝不正常,使得血液中的脂變較為嚴重,使得原本光滑的動脈內膜上逐步產生了一些類似于粥狀的脂類物質,從而使得動脈管出現硬化病變,進而引起了較為嚴重的心臟堵塞病癥。
2冠心病護理措施
2.1心臟的康復治療與護理。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冠心病的治療過程中,通常采用運動治療法對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冠心病治療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急性住院治療階段,恢復門診治療階段和社區家庭治療階段。急性住院治療階段的治療方案主要是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早期康復治療方式,通常都是在監護病房進行的治療過程。在這個階段的治療中主要包含了早期活動和早期離床治療兩個方面,在這個環節一般要對病人的活動強度進行控制,使得代謝當量約為(METS)[1METS=3.5ml/(kg?min)],在這環節的病人活動中,主要包含了生活、進食、大小便以及簡單的上下肢運動等。而活動的時候所引起的血脈流動通常都是以力學性質進行改變的,同時心率不能夠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一般在這個環節之中,是不能夠出現其他任何癥狀的過程,心電圖也沒有缺血現象進行改變的模式。
2.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
2.2.1焦慮心態下的心理護理。這種心態多見于冠心病初次發生的患者,而且可能通過急活交感神經系統產生不良的并發癥和多發癥,進而造成了不良后果與影響。由于現階段的冠心病分析中,常常會出現患病者由于腦力過渡、精神疲勞和對自己病癥是否能夠得以治療出現焦慮心態,這就造成心神不定、焦慮不安等心態的產生,使得原本不怎么嚴重的病癥變的更為嚴重。針對這些現狀,我們要在工作中充分的了解患者的個性心理,講述有關本病的認識,從而消除患者的心理疏導和穩定情緒,使得病人能夠正確理解護理要求,從而積極的配合治療。
轉變觀念、順應角色、換位思考
作為心血管內科的護士首先要了解自己責任區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性格特點等,可根據不同人的特點營造良好、溫馨的氣氛,主動問候患者,給予患者微笑服務。對患者的關懷可以延伸到對其家人的了解,了解患者的社會關系。很多老年人住院后會產生孤獨的心理。因子女忙于自己的家庭、事業,對老年人的照顧也是力不從心,此時護士要給予患者更多生活上、情感上的關懷,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早日回歸家庭、社會。
做好基礎護理
生活護理:根據患者不同病情為患者做好生活護理。對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協助護理其生活起居及個人衛生。護士應保持良好工作情緒、關心、體貼、鼓勵患者,做好充分的解釋、安慰工作,協助患者克服各種不利于疾病治療的生活習慣和嗜好。
休息護理:在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的患者,要保證足夠的休息,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會極大地影響疾病的治療,甚至導致更為嚴重的并發癥,最常見的情況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發生一次這樣的情況,對心臟就是一次不可逆轉的損害。重癥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病情穩定者鼓勵逐漸床上活動或下床活動,長期臥床者每2小時更換,避免壓瘡的發生。
飲食護理: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給予飲食方面的指導。如鼓勵進食富含纖維素的蔬菜、水果,適當攝取粗糙、多渣的雜糧及油脂類食物,適量飲涼開水、蜂蜜等。進食易消化食物并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應限制鈉鹽攝入。
氧療護理:非嚴重缺氧患者采用低流量鼻導管吸氧,即2~4L/分,濃度30%~40%;嚴重缺氧8L/分;急性肺水腫患者采用30%~50%乙醇濕化交替吸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予以持續低流量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壓吸氧或必要時行機械通氣。
便秘護理: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消化道癥狀,嚴重常伴有頭痛、腹脹、厭食等伴隨癥狀,患者常因排便時過度屏氣使顱內壓和腸內壓升高,從而誘發心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視。在進行護理工作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指導,培養患者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習慣。對便秘患者可用手沿結腸行走方向輕輕揉壓腹部,連續數日未大便者可給予緩瀉劑或低壓溫水灌腸,無效時可戴手套手指后輕輕將糞便摳出。能下床活動,做到勞逸結合,加強腹肌和盆底肌的鍛煉,有助于便秘的預防。
失眠的護理: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環境、心理、疾病因素導致失眠,表現為入睡困難或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繼續入睡的情況。某些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也可導致失眠,如利血平、可樂定、卡托普利等。護士可在一定范圍內為患者提供人性化護理,保證病房的安靜。在工作中要做到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睡前開床頭燈、根據實際情況盡量滿足患者個人睡眠條件。
護理措施
做好基礎護理,解決患者的需要:自患者入院起,責任護士應認真細致地評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工作。協助患者洗漱、進食、大小便等生活需要,尤其注意安全防范措施,病床加床檔,床尾有安全標示卡,防止患者跌倒、墜床等意外的發生。
做好心理護理:醫護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出現這些不良心理的情況及原因,耐心勸導和撫慰,主動與之溝通,給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壓力,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個性特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多巡視病房及時了解患者的思想變化,耐心地進行心理疏導,以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穩定其情緒,幫助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常因并發癥多、病情重而導致病情突變,猝死率高;因此,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各類常用儀器如心電監護儀、除顫儀、微量泵、呼吸機等搶救器材及藥品的使用方法;各種搶救用物要定點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應、定時核對、定期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備用狀態;患者一旦發生暈厥,應立即就地實施搶救并通知醫師;及時給予吸氧、建立靜脈通道、測量血壓;遵醫囑及時準確的用藥;若患者出現心臟驟停,立即進行心肺復蘇術。護士執行各項搶救工作應做到準確無誤、反應能力迅速敏捷、觀察病情細致全面。
加強責任心,做好用藥觀察:護士應掌握心血管科常用藥物的方法、劑量、作用、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做好三查七對。對于特殊藥物,如服用洋地黃類藥物時應準確掌握劑量,用藥前后密切注意心率、節律變化并督促其按時、按量服藥,防止漏服、錯服;應用利尿劑應注意尿量及電解質變化;應用擴血管藥物時應監測血壓;使用抗凝藥物時應注意患者有無出血征象;輸液時護士要落實好查對制度,加強巡視,隨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提高靜脈穿刺技術保護好患者的血管。
開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對患者的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行有效干預,也可根據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需求針對性采取各種健康宣教方式。同時,實施身心并重的整體人性化護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更好的促進身體康復,
提高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a)-0172-02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臨床中最嚴重的一種并發癥,對患者身體具有比較嚴重的損害,嚴重患者甚至對其生命構成威脅。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患者產生缺血性改變,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病理基礎。相對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產生心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危險,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冠心病,而威脅患者生命最嚴重的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和腦卒中。患者生活習慣不良造成的胰島素抵抗、肥胖、血壓值增高、微量白蛋白尿、血脂異常等都是引發2型糖尿病心血管的主要病因,特別是胰島素抵抗病癥比較突出。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引發2型糖尿病患者產生心血管并發癥的一個高危指標就是餐后血糖[1]。據有關研究結果顯示,曾患有心肌梗塞但不存在糖尿病的患者與沒有心肌梗塞的糖尿病患者進行比較分析,在產生心肌再梗塞的可能性不存在顯著差別,死亡率也基本一致,這表明糖尿病與心肌梗塞患者的致死危險性是基本一致的。所以,為對2型糖尿病患者產生心血管并發癥的比例進行有效控制,醫護人員應協助患者養成科學飲食習慣及健康運動行為,使患者對2型糖尿病心血管患者產生并發癥的嚴重意識不斷提高。
1 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患者的健康教育
預防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發癥主要在于提高患者對此疾病的認識,所以,在患者住院過程中護理人員對其應圍繞以下幾方面采取相應的健康教育[2],一是護理人員應將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的危害向患者進行宣傳,使患者了解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產生的不利影響,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預防、治療的重視程度,進而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使患者不斷提高治療依從性;二是對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的一些危險因素向患者進行宣傳,一些具有心血管并發癥潛在危險因素的患者,不具有較高的健康意識,對飲食和運動行為難以嚴格控制,并具有一些不良生活習慣,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糾正,使其提高對危險因素的重視,協助患者利用飲食、運動行為對產生并發癥的可能性進行有效控制;三是使患者提高控制餐后血糖指標的認識,受治療方式影響,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對控制餐后血糖指標存在忽視,達不到理想療效。護理人員應對控制餐后血糖指標的方法及有利之處向患者做好宣傳,并對患者餐后運動做好指導,使患者養成良好習慣。
2 干預指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患者的行為
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好其產生心血管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能夠使患者產生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顯降低。護理人員敢于指導患者行為,使患者樹立良好的生活狀態是最好的護理方法,主要是對患者飲食及運動行為做好干預指導[3]。
2.1 對患者飲食行為做好指
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護理人員應指導的飲食行為主要有:一是對患者攝入的總熱量盡可能控制,對其所需的營養素進行合理分配。2型糖尿病患者對三餐主食的控制存在一定的習慣,而沒有嚴格控制副食或脂肪的攝入,護理人員應對患者上述控制飲食的錯誤做法進行糾正,指導患者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應充足,采用攝入患者體內的這些食物使其降低甘油三酯及膽固醇指標;二是為患者制定的飲食方案應科學合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及其家人對每天需要的總熱量進行計算,再對食物熱量適當攝入。并嚴格禁止患者在三餐中暴飲暴食,掌握食品交換法使患者攝取的食物熱量明顯降低[4]。
2.2 對患者運動行為做好指導
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運動量適宜的運動可使產生心血管并發癥的可能性明顯降低,所以,護理人員應規范患者的運動行為及運動量:一是向患者及其家人耐心講解諸如個體化原則、適量原則及經常性原則等運動治療原則,運動的個體化原則就是要求患者將運動量獨自完成,適量原則就是指患者采取諸如慢跑、騎自行車、上下樓、游泳、跳繩等具有較高效率的有氧運動,針對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可采取適宜的長跑方式進行運動;經常性原則是指患者在運動過程中應采取均勻運動次數,不可隨意將運動間斷;二是對患者的運動時間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早晚餐后30 min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運動時間段,這個時間段具有較高的運動效率。對患者運動后測量心率是對其運動量是否合適的一種最佳衡量方式,所以,護理人員應知道患者在運動后掌握心率測量的正確方法, 也就是及時數15 s脈搏的跳動次數,將脈搏跳動次數數完后乘以4,就能獲得患者運動時的心率,(220-年齡)×(60%~80%)這一公式就是運動中最佳心率的范圍[5]。
3 改變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治療性生活方式的措施
3.1 飽和性脂肪酸及膽固醇盡可能減少攝入量
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詳細介紹動物性脂肪中的飽和性脂肪酸含量相對較高,可使體內膽固醇指標升高,從而引發患者產生動脈粥樣硬化。所以,患者在飲食中對動物油、動物肉應嚴格控制,盡量不食或少食,多食一些植物油。在植物性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對較高,容易將膽固醇向膽酸直接轉化,并將組織中的脂肪、膽固醇向二氧化碳和水進行分解,使患者體內的膽固醇含量明顯降低,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產生心血管并發癥的比例顯示降低。護理人員可為患者的膳食結構做出科學的控制計劃,多食用魚及雞鴨鵝等瘦肉類,每天攝入量應不超過70 g,每天飲用250 g牛奶或酸奶,盡可能不食用糕點和甜點及煎、炒、炸等食物[6]。
3.2 選擇可使LDL-C降低的食物
TG 升高是糖尿病患者異常血脂指標在臨床中的主要表現,升高LDL-C就容易使患者產生粥樣硬化,血脂指標產生異常,可利用科學飲食方式將LDL-C指標降低[7]。護理人員對患者做好指導,使患者選用水果、豆類、谷物及新鮮蔬菜等食物,尤其是肥胖患者,在飲食中減少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將攝入的蛋白質含量適當提高,不可在睡前出現加餐行為。每天患者應食用超過500 g的蔬菜,這主要是因蔬菜可使患者增加飽腹感。患者還應對各類水果多加食用,使攝入維生素含量增多,但不可用加工后的飲料,以及將水果用果汁代替。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應采用適宜活動量的體力活動對體重予以科學合理地控制,基于此將自身胰島素抵抗予以有效緩解[8]。并積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將煙酒徹底戒掉,使自己的不良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穩定,保持健康樂觀的良好心態,才能使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提高。
4 結語
總之,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發癥的最佳途徑就是早期預防,護理人員應基于對患者的鼓勵支持,協助患者對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的危害、防控方法等加深了解,并對患者生活飲食習慣進行指導,對引發疾病的影響因素進行有效控制,不只是使2型糖尿病患者產生心血管并發癥的比例降低,為患者建立良好習慣,才能使患者抵抗力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 劉學靈.早期預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的護理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4,5(16):405-408.
[2] 唐倫艷.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的相關因素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5,6(10):125-127.
[3] 李桂英.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4,17(8):75-77.
[4] 劉明哲.2型糖尿病并發心血管疾病護理教育干預研究[J].中國臨床護理,2016,3(6):45-48.
[5] 劉崴,孫立榮.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并發心血管病患者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8(10):81-83.
[6] 趙金艷.老年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相關因素及護理[J].繼續醫學教育,2015,7(16):92-95.
據我們對30例診斷明確,治療無望,瀕臨死亡的住院病人,實施了臨終護理體會最深的是,對臨終病人在積極搶救的前提下,輔以心理治療,使處于瀕死階段的病人可能得到快慰和生命延長。不僅可以達到相對“安樂”的目的,而且更能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符合我國國情,這就是當今提倡“臨終關懷,人文護理”的內容。
利用語言的感染力及其誘導作用,提倡優質的生物環境與人際環境是心理護理的主要手段,如何發揮語言藝術的作用、注意觀察臨終者的心理變化和要求,以及靈活的調整周圍環境,去理解、調整病人的心理狀態,給病人以堅強敏感的心理支持,是心理護理成敗的關鍵。本文著重談一下如何滿足臨終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給予心理支持及護理措施。
一、 語言與非語言交流技巧的運用
交流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觀點或感情傳遞給另一個人的過程。護士交流的技巧和靈敏的感覺能力,常有助于安慰病人和解決病人身體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有掌握交流的技巧,對病人表示深切的同情與理解,啟發病人講出自己的思想顧慮,然后再通過交流,對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醫療指導,在減輕病人心理負擔的基礎上,相應地減輕其身體方面的痛苦。結合臨終者生理、心理的特殊規律,從生理角度,并不期望治愈其所患疾病,而是為了使患者置于較為安適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使預感臨近死亡,對疾病的進展感到不安和畏懼的患者,從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中解脫出來,從容地死去。我們對不治之癥的病人進行臨終護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們利用語言交流的方法使臨終者,正視現實,擺脫困難。如:一位x線科副主任,患急性白血病,因他已感冒就診,加上幾日內周身出現大片的出血點與瘀斑癥狀,一系列血象檢驗,出于職業敏感引起他的懷疑和重視。當他被確診為白血病時,他與其他患者一樣進入否定階段,不敢面對自己的疾病,產生了恐懼心理,懼怕死去。此時出現害怕孤獨,需要有人陪,需要能多聽到他的病情,他非常希望醫護人員去探望,接近他,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他的病情,是否還有其他疾病可出現類似癥狀,不會的,一定是化驗結果搞錯了,渴望醫生護士能常看望他。這時,護士要盡量注意傾聽,表示熱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適的神態,維持適當的希望感,但不應該采取回避或欺騙手段。我們是這樣對他講的:“您多年從事x線工作,是否有過這種癥狀?”他回答:“沒有。”“那我們就要觀察一下了,先好好休息,從飲食上多注意一下,如:多吃些花生皮煮水、肉皮、大棗……”在與病人交往中使用通俗、明確、易于為病人理解的語言,注意說話的語氣音調的使用,它會起到幫助表達語意的效果。尤其是對癌癥病人,隨著病情加重,甚至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他們的心情沉重,情緒很壞,焦慮伴隨著僥幸,悲哀,伴隨著反抗,擔心和憂郁,平靜和絕望,在這種消極復雜的心情支配下,多數患者表現出煩躁易激怒,護士面對這種情況,除十分必要的提醒和制止外,最好的辦法是坐下來保持沉默,對病人各種責問,不滿等不作回答。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沉默,能很快地使病人冷靜下來。
相反,對答、解釋、爭辯會進一步激化病人的情緒。坐下來就證明我們已經騰出時間行動上表現出同情與理解,讓病人盡量傾瀉自己的情感。護士也要讓病人覺得你是在積極認真的特別關心地去聽,不是聽聽而已,花上充分的時間去傾聽,在談話中隨時注意病人的反應,護士善于從病人的言語特點,語調、聲音大小,面部表情等方面,發現他的內心活動,然后據此而因勢利導地引出問題,這是十分重要的。按上面的病例繼續為例,他按著護士交代的飲食去做了,可仍有新的大片瘀斑出現,病情不斷的惡化,他的情緒進入了絕望,問到了我是否快死了。在表達了“是不是白血病”這一內容的同時,話里還傾訴著痛苦和郁悶的心情。如果我們單純的告訴他:“是的,你患的是白血病。”不如我們帶著感情去安撫,關懷地答到:“你所患的病很嚴重,院里正在全力以赴地對你進行治療,你所需的藥品,正在想盡辦法,保證用藥,你知道已有專人去外地專程為您購藥。有這么多同志在你身邊,你不會感到孤獨的,你有什么要求盡管提出,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會隨時出現在你的身邊。”使臨終者在生前最后一段時間內看到自己價值的意義。通過臨終護理,讓病人看到社會、國家、家庭在自己臨終前仍然對自己進行無微不至地照料,將是對他的一種極大的安慰。因而可以減少恐懼。這無疑是對臨終者和活著的人的一種精神凈化。臨終護理也是對患者家人的一種精神寬慰和精神補償。自己的親人即將離自己而去,對誰來說都是痛苦和不安的,對誰來說都愿意為即將死去的人做些什么,滿足死者的一切要求,以減輕自己的悲痛。這位病人在臨終前說到我不在恐懼,不在憂慮,不在孤獨,也沒有被拋棄,沒有受鄙視,看到的是尊敬,關懷。愛護我。即使我馬上離別人世,也無遺憾,謝謝大家!醫護人員的語言只有引起臨終病人的心理共鳴,才能奏效。所以,只有細心觀察,靈活誘導,抓住病人瞬間表情,言談舉止的細微變化,以窺探其復雜多變的心理特征,敏銳地選擇恰當的語言,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地配以適當的表情和手勢,有的放矢地進行語言誘導,逐漸消除病人的憤怒、疑慮、煩躁、悲傷等有害心態,代之以鎮定自若、信賴、快慰的有利心態,去正視事實,配合積極的對癥治療和搶救措施,使病人真正能在臨終階段盡可能多點的享受人間的友善和溫馨,美好與幸福,在自然的安樂中漸漸離開人生。
(二)非語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態、體態、姿勢等。非語言的行為,往往體現一個人的真正動機和內在需求,一般患者的需要常用語言方式表達,而臨終病人隨著病情的惡化和出現復雜的心理,這對他們的需求多為非語言式表達。在死亡不可避免時他們更多地需要身體的舒適及心靈上的平衡和安寧。維護臨終病人的尊嚴,減輕其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及其家庭成員的悲痛,實行人道主義,是非語言行為護理要達到的目的,目光接觸是非語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們常稱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目光可以傳遞感情,也可以影響他人的行為,可以保持雙方的思路一致。如:語言障礙的病人對某些護理人員的到來會表現出欣喜、歡樂、興奮的目光,說明他們歡迎護理人員的到來,目光中流露出信任的情緒。如病人用憤怒的目光或是面對墻壁,或是閉上眼睛,表示他有不信任感,或是有難言之處。這時護士不要回避,應找出根源加以解決才是。我們曾護理過一位喉癌術后一年,轉移多處的患者。此患者已40歲,孩子只有7歲。他的心情明顯的憂郁,極度的悲哀和痛苦,經常流淚,妻子怎么護理也不對,經常摔東西,又經常用乞求的目光看著護士。他的情緒進入了絕望期,逐日沉默,出現了孤獨感。針對此情況,我們坐下來開始同樣保持沉默,用關懷的目光看著他,似乎在問他有什么要求嗎?無聲陪伴在他的身旁,這種做法也是給病人溫暖與力量的一種表現,等他安靜下來,我們便詢問加以手勢進行開導式的發問,他的妻子才告訴我們,她把孩子寄托給親屬照管.他放心不下,加上有生之年已不多了,希望女兒也能在身邊。我們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具體的處理方法,用真摯的語言,充滿同情、關切的目光告訴他,破例讓妻子和女兒一起陪伴他度過最后的時光,在病室可以擺放鮮花和他喜愛的用品。他用滿意而感激的目光微笑點頭向護士表示謝意。他的情緒一下就好起來了。這一實例闡述了對臨終病人非語言行為的護理,它不同于一般的護理,它通過患者的細微甚至瞬間舉止神態來窺探其心理狀況,要研究臨終者的心理,并對他們有一顆愛心,誠心和責任心。這樣,護患之間才能溝通,在臨床上才可以真正實施非語言行為護理,同時,也體現對其家屬的關懷,從而減輕他們的負擔,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共同幫助垂危病人平靜地度過人生的最后時刻。
二、環境的靈活性與心理的重要性
南丁格爾曾說過:癥狀和痛苦一般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發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癥狀,而是其它的癥狀,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氣、光線、溫暖、安靜、清潔……。環境對一個即將結束生命的人來說,是需要感覺溫暖和情誼的,為此要為臨終者創造一個優美的周圍環境是極為重要的。臨終護理是特殊的護理,如果仍按教條的管理病室,嚴格控制探視,會使病人及家屬感到不盡情理,增加悲哀。為此我們采取了放寬正常的病房管理:1.對環境的處理。我們除提供充足的空氣,光線及溫暖、安靜、清潔的環境。對病室的空間設計采取靈活的態度,病室擺設鮮花,精美的掛畫,允許擺放病人喜愛的物品,避免產生死亡之屋的氣氛。2.根據臨終病人對生活的依戀和親人永別的痛苦心理,在處理人際環境中,允許最親密的人日夜陪伴,在不影響病人休息情況下,可以允許適當的探視,不規定時間,讓病人多享受一份人間的情誼,針對患者對死亡的否認――回避――認可的心理。護理人員不能采取回避的態度,主動關心病人,象對待其他患者一樣,從他們語言或非語言的表情暗示中,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主動詢問,鼓勵,而不象以往對待危重病人那樣忙于處置給藥,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協助安排處理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及家屬的心理盡量放松,坦然的迎接死亡的來臨。優質的生物環境和人際環境,會使病人在臨終前的一段特別人間的溫暖,社會的尊重。醫護人員的關懷,會使病人感到他晚期的生命與他的死亡對人們是重要的,從而使生命垂危者安靜、舒適的走完人生的旅途。
21世紀,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人們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高度關注,目前尤其受到重視的是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在所有威脅老年群體健康的疾病里,心腦血管疾病具有較為嚴重的影響力和殺傷力。當前,引發心血管病的因素多種多樣,常見的引發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血液粘稠和肥胖等一些病癥,據調查,國內已有近三億人患有一定程度的心血管病,而在這些患者中,每年的死亡人數大約有三百萬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致死因素中占據半數左右,大約相當于惡性腫瘤的兩倍。為了進一步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醫護情況,減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筆者將介紹一些針對心血管疾病的護理措施。
1心靈呵護,思想護理
談起心血管疾病,很多老年患者都會色變,其實心血管疾病并不是那么可怕,只要做好護理和防范,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患病情況。因此,醫護人員應該對老年患者進行心靈呵護,減少他們對心血管疾病的恐懼感,降低他們心里對家人負擔加重的負罪感,針對具體患者進行相應的心血管疾病病況介紹,使他們真正了解心血管疾病,放松心情,去應對和戰勝心血管疾病。唯有如此,老年患病者才能真正忽視心血管疾病帶來的困擾,全身心的投入到疾病的治療中。
2妥善周到,基本護理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經常需要住院進行治療,我們的醫護人員要提供周到完善的護理措施。首先,住院環境的清潔舒心是必備的,為此,要嚴格控制病房內的清掃、消毒、通風、保濕控溫等各種清潔工作的及時有效進行;其次,對患者身體的常規檢查要按時進行,比如常見的血壓血脂、心脈心率等情況的檢查和胸悶頭暈等不正常現象的檢查;再次,對于一些失去完全生活自理能力或者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的患病者,要進行一系列的協助護理,尤其是飲食起居、戶外散步等的輔助;最后,要嚴格控制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休息護理,很多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常常因為醫護人員在休息護理中的失誤而失去生命,因此必須對這一護理加強重視和實施力度。
3重視常規檢查,勘探病情變化
基本護理中,我們講到了對患者身體進行常規檢查這一基本護理,其實進行常規檢查的目的,就是根據每日常規檢查的微小變化來及時發現一些隱藏病情,今早把病情控制在可以監管的范圍內,防止病情嚴重爆發時治療不及時現象的出現。常見的血壓升高現象就是基本檢測項的一種,血壓一旦超出正常范圍,必然會出現一系列伴隨效應,有些甚至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必須及早對像血壓這樣的常規項的觀察,來勘探病情隱患,并進行相應的護理。
4急癥發作,吸氧護理
老年心血管疾病常見的就是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這些都會造成心率、心律波動太快使體內供氧不足,致使呼吸困難。此時,對患者進行吸氧護理可以及時補充體內缺乏氧氣,使得體內新陳代謝正常,進而緩解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使患者恢復正常。
5藥到病消,對癥下藥
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療和治理中,藥物配合治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醫護人員應該熟悉各種治療藥物的用量、用法及治療效果,輔助病患及時正確的服用。常見的治療藥物有洋地黃,該類藥物主要心功能不足衰竭等癥狀,應該根據不同的心功能癥狀表現,選擇不同的劑量和使用方式;此外利尿類藥物也是比較頻繁使用的藥物,它對緩解心力衰竭等癥狀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是也要經常進行常規檢查,以防止用藥失當情況造成的嚴重后果;還有一些降低血壓血脂、防血栓等癥狀的藥物必須掌握其使用劑量和使用方法。最重要的是,在這些藥物的使用過程中,要時刻對病患的身體各項指標進行監測,以防因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的生命威脅。
6特殊情況,高效急救
作為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醫護人員必須時刻做好心血管疾病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心血管病患者發病時一般伴隨著心悸、呼吸困難、供氧不足等癥狀出現,如果不能及時拯救,會使得病人心肺呼吸困難,腦內充血,窒息而亡,因此必須把各項急救設備和急救設施放在離病患較近的位置,同時醫護人員要短時間的定期對病患進行檢查,以及早發現病人的不正常現象,及時規避大的災難的發生同時可以確保及時發現并進行急救護理。同時醫護人員還要會一些心臟復蘇術等技術,來應對一些因已經救治不及時而陷入昏厥的病人。
7院內院外,健康護理
開展健康指導可以使病患在院內院外都得到很好的護理照顧,一般的主要是針對一些心血管疾病的護理進行的指導,這主要是針對病患及其家人進行的健康輔導,可以幫助病患在遠離醫院的范圍內得到較好的照顧和護理。在病患的活動范圍內,備好常用急救藥物和急救裝置,以便周圍護理人員及早應對一些特殊情況。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按時服用有針對性的藥物,要遵守醫生指導,定時檢查,合理更改藥方和藥量;同時要加強自身身體素質,在工作之余,多進行一些戶外運動,如散步、健美操等一些有氧運動;此外,在平時生活中,要進行食療,一些不能吃的食物要盡量少吃,使得飲食起到護理的作用,比如有高血壓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應該少食高脂食品。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衛生等方面的護理需要做到健康安全。
8結束語
老年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人類疾病中難以克服的一大重癥,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死亡率和患病率,并不是該疾病沒有相應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技術,而常常是由于護理中的一些問題沒有及時很好的應對造成的。本文提出的一些護理措施都是實際護理中經常用到的,而且非常具有實施效用,為心血管疾病的緩解和治療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重癥監護病房收治的病人大多以嚴重創傷、大手術、各種原因所致循環功能失代償、可能并發呼吸衰竭、嚴重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麻醉意外、心臟驟停復蘇后及器官移植者等。這類病人由于原發疾病較重,生病體征不穩定,特別是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受損,在監護和治療過程中可見突發心血管意外而致病情復雜化或死亡。給重癥監護工作帶來很大的障礙,是重癥監護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重癥監護病區的嚴密重視。但據調查,重癥監護病人并發心血管意外的幾率仍很高。為了能進一步降低此類病人并發心血管意外的幾率,我院重癥監護病房針對此類醫療事件采取了預見性護理,實踐證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間收住的200例重癥監護病人,分為實驗組100人和對照組100人,實驗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37歲-68歲,平均年齡(42±7.8)歲,嚴重創傷58例,大手術后31例,心臟驟停復蘇后10例,麻醉意外1例,既往無嚴重心血管疾病史;對照組:男54例,女46例,年齡35歲-69歲,平均年齡(41±8.0)歲,嚴重創傷56例,大手術后32例,心臟驟停復蘇后11例,麻醉意外1例,既往無嚴重心血管疾病史。兩組病患在性別、年齡、病因及相關既往病史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我們針對對照組病人給予普通常規護理:監測心率、心電及呼吸;并每小時記錄呼吸頻率、血壓各一次;每2小時測量并記錄體溫一次;嚴格記錄出入量;每8小時測尿比重、尿常規及酮體一次,檢查糞便潛血一次;每日精確測量體重一次,并精確記錄熱卡入量一次。而對于實驗組病人我們除了給予他們如上普通常規護理,還給予他們一些和心血管系統功能相關的預見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1氧療護理要預防循環功能的衰竭,基本的要素就是心功能的維持,心肌的氧需要量較大,對缺氧的耐受差,當血氧濃度低于35%,心肌就會有缺氧傾向,如果不早期處理,就會繼而引起心排出量下降,血壓下降,冠狀動脈灌注進一步減少,心肌缺氧更嚴重,所以出現惡性循環,最后致循環衰竭。所以,我們針對重癥監護病人預防心血管意外的預防措施所采取的預見性護理將血氧濃度界定在35%,當低于35%時,即可通過增加氧流量或濃度改善病人攝氧,以預防心血管意外。
1.2.1.2排便護理重癥監護病人由于臥床、排斥床上排便、進食少、腸蠕動差,腸道內容物和積氣不能順暢下行,可致腸梗阻和便秘,引起病人精神緊張,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循環損傷;另一方面脹氣可致膈肌上抬,影響呼吸和循環,亦可致循環損傷。所以我們將排便護理列入此類病人預見性護理措施行列。
1.2.1.3胸部疼痛護理如有循環損傷,就會影響到心排血量和冠狀動脈的血供,心肌一旦缺氧,即可表現出心前區的不適感,針刺感,嚴重者可有胸部明顯疼痛,所以,在發展為明顯疼痛之前的心前區不適感可以提前給出循環可能受損的信號,我們即可結合其他指標作出判斷后給予相應救護措施。
1.2.1.4情緒護理重癥監護病人清醒后很多對監護室環境和自己病情產生恐慌,情緒不穩,病人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顯著增高,血壓升高,可致心血管意外發生。所以醫護人員在病人清醒之后就應適當給其情緒方面的安撫,降低病人的應激。
1.2.1.5心電圖警示性波形的監視在重癥監護病人心電監護過程中,如發現頻發室性期前收縮(>5次/min)、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或R-on-T現象、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成對出現等常提示患者很快可能會發生心室纖顫,需立即準備好除顫儀,通知醫生,首選利多卡因50-100mg稀釋,靜脈注射。
1.3統計學方法在保證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基礎上記錄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統計數據實驗組(100例),并發心血管意外10例(病發率10.0%),搶救成功9例(成功率90.0%);對照組(100例),并發心血管意外者41例(病發率41.0%),搶救成功29例(成功率70.7%)。兩組對比,病發率:χ2=3.81,P
2.2結果分析預見性護理是現代護理發展的新觀念,是針對患者的危險因素采取的針對性預防措施[2]。本研究可見,通過預見性護理措施的應用明顯的降低了重癥監護病人并發心血管意外的幾率,并增加了其并發病例的搶救成功率,所以是我們應該推廣的較好護理方法。
老年人作為心血管病高發人群,其患者中多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高血壓性心臟病以及瓣膜性心臟病等,由于其本身較為虛弱,因此在住院期間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感染,其中尤以肺部感染居多,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1]。有研究指出[2],依據高齡心血管病患者自身的病情與身體情況,結合其肺部感染原因,為其采取相應針對新措施,可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對其疾病治療以及身體恢復有極大幫助。此次研究特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118例高齡心血管病并發肺部感染患者為對象,通過實施分組護理,來分析高齡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護理選擇,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118例高齡心血管病并發肺部感染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以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9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26例;年齡60~83歲,平均年齡(71.9±5.3)歲。觀察組中男32例,女27例;年齡60~84歲,平均年齡(71.3±4.9)歲。此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患者常規護理。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針對護理項目,具體如下。
1.2.2.1呼吸護理 當老年住院患者出現肺部感染時,應當充分考慮其換氣功能以及通氣功能所受到的影響,盡可能的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以減少由此所產生的低氧血癥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危害。除此以外,護理人員應當定期對患者進行痰液清除,以確保其呼吸通道暢通,還應當告知患者在臥床休息時盡量以舒適來確保呼吸通道的暢通。對于痰液較多的患者,應當多鼓勵其將痰液排出。若患者痰液較多并且伴有咳嗽無力的現象時,則應當協助患者翻身,并以拍背的方式幫助其將痰液予以排出。若患者痰液粘稠且咳嗽困難,則應當以超聲霧化吸入的方式幫助患者進行痰液排出。對于急癥、重癥或者是昏迷的患者,則應當依據實際情況,以呼吸機或是氣管插管來幫助患者進行輔助呼吸。同時觀察患者吸痰情r,以防止出現窒息。
1.2.2.2病情觀察 由于出現肺部感染的患者具有病情變化快的特點,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時應當對患者血壓、脈搏、體溫、呼吸等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則應當及時聯系主治醫師。尤其需要注意的便是缺氧問題,當患者出現呼吸驟停或者是紫紺加重等情況,并伴有心跳加快以及三凹癥呈陽性時,則應當考慮患者是否出現痰堵窒息,并及時通知主治醫師,協助行痰液排出以及緊急搶救處理。
1.2.2.3吸氧護理 在為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進行護理時,應當合理吸氧時間以及氧流量,以免對患者呼吸功能造成過大影響。當患者癥狀較輕時,可以給予其低流量供氧;而當患者癥狀加重,并伴有氧分壓低以及急性呼吸衰竭時,則應當在短時間內為其實施高流量給氧。不可在患者癥狀較輕時給予其過高的供氧量,以免導致患者出現氧中毒。在為患者供氧前應當預先檢查患者的動脈血氣情況,并依此對供氧流量予以調整。
1.2.2.4健康教育 當患者出現肺部感染后應立即勸告患者,告知其戒煙戒酒、并為其安排合理的作息時間表,以免患者過度勞累,同時告知其注意天氣與時節,以免著涼。護理人員應當告知患者加強營養攝入,以提升自身的身體機能,并告知其注意情緒的穩定,從而使其機體免疫有所增強,進而加快病體康復。
1.3指標觀察 以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包括十分滿意、滿意、不滿意三項,總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59×100%。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以χ2檢驗,以P
2結果
由本次研究可知,在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遠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肺部感染作為高齡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感染類型,其出現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身體素質偏差、抵抗能力偏弱所致[3-4]。為有效確保住院患者的臨床治療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需對肺部感染的誘發因素進行,并為患者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進而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5]。由研究結果可知,采用針對性護理的觀察組在臨床護理滿意度上遠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通過為高齡心血管病并發肺部感染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可使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極大改善,進而提升其護理滿意度,可在臨床護理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家鷺,張小菊,陳玉嬌.老年心血管疾病并發肺部感染的特點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6):1405-1406.
[2]張艷霞.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22):104-105.
[3]呂科瓊,楊利君,孫紅華,等.高齡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肺部感染的干預措施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0):2317-2319.
[4]牛曉英,張燁.高齡股骨骨折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與護理[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4):229-231.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5-0095-0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ursing ways and care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tients.Method:60 cases of ICU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and analyzed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ken personalized pared the mood changes,control 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car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Result:The incidence of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CU;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re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Hospital of Longyan City,Longyan 364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44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國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不斷上升,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送入重癥監護室(ICU)治療觀察。由于病情危重而復雜,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1]。為改善臨床療效,本研究對ICU心血管疾病患者開展了心理干預和舒適護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41~82歲,平均(56.3±2.4)歲;心理特點:孤獨或抑郁23例,緊張或焦慮24例,恐懼29例,依賴與期待18例,沖突心理12例。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2~82歲,平均(56.1±2.1)歲;心理特點:孤獨或抑郁22例,緊張或焦慮25例,恐懼26例,依賴與期待20例,沖突心理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情緒特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制定心理調查量表調查所有患者的心理狀態,主要分為焦慮、緊張、恐懼、孤獨和抑郁、依賴與期待、沖突心理五方面內容。
1.2.2 護理方法
1.2.2.1 對照組 本組予以常規心血管疾病護理。疼痛明顯的患者使用藥物鎮痛;情緒不穩定的患者加強管理,避免發生意外;危險用具及時取走、統一管理;改善日常飲食、規范作息。
1.2.2.2 觀察組 本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實施個性化護理:(1)對于恐懼、緊張、激動的患者,穩定其情緒后,耐心向患者介紹當前病情、采用的治療方式和效果,并向患者保證醫療質量及相關操作手段的安全性。告知患者病情控制方法與預期效果,但應強調心理因素對病情變化的影響,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考慮到病情多變而危重,必要時采用搶救措施,盡量不要讓患者情緒波動而嚴重影響治療進程。(2)理解患者負面情緒,適當引導。考慮到ICU患者病情和環境、制度的特殊性,鼓勵患者主動宣泄情緒、表達想法、提出疑問,以便針對性予以疏導、安慰和心理干預。在進行侵襲性操作前及操作過程中,親切地與患者輕聲交流,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充分理解和認可診療護理措施。(3)及時向患者報告和講解病情變化。通過及時的交流幫助患者打消顧慮,引導患者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對于需行手術治療者,術前應充分開展教育、交流工作,讓患者在基本了解手術特征和意義、認同醫護人員專業能力后進入手術室,術中持續鼓勵和關懷患者,保障治療工作順利開展。(4)維持病房環境整潔、空氣流通、光線充足,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對于疼痛明顯者,通過與患者交談或鼓勵其看書、看電視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感,必要時可酌情應用鎮痛藥物緩解疼痛。(5)囑患者攝入低熱量、低膽固醇、低鹽食物,戒煙酒[2-3]。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不良情緒、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問卷形式調查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其中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不良情緒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不良情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是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ICU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緒除受自身疾病因素影響外,還受環境因素、診療護理措施以及心理因素等的影響。患者的情緒變化程度及其持續時間均將影響病情變化,嚴重時可導致療效降低、延緩疾病轉歸甚至誘發嚴重不良反應[4]。因此,積極分析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非常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多數患者明顯焦慮。患者從昏迷休克中蘇醒,感覺到身體的不適,又處在病房環境當中,隨著神志逐漸清醒,會懷疑病情是否加重,擔心是否面臨生命危險,容易焦躁。(2)緊張和恐懼。重癥患者發病突然、進展迅速,伴隨嚴重的不適感,病情的進展會產生瀕死之感,加上監護室環境特殊,心理反應更強烈。(3)孤獨抑郁。監護室環境對外隔絕,家屬不能時時陪伴,治療工作更復雜,周圍遍布搶救器械,患者情緒更敏感,總懷疑病情嚴重惡化,時時擔憂日后的家庭、工作、生活,影響治療和護理,還可能輕生。(4)依賴、期待心理強烈。重癥監護患者自理能力降低,十分盼望短時間內恢復,加上家屬探望次數有限,對醫護人員更加依賴。(5)沖突心理。重癥監護患者多遭受著胸痛、胸悶氣短等困擾,病情反復而危重,病情發作時十分難受,但出于自尊心或不想麻煩他人,內心多有沖突特點,加上治療過程成本較高、有經濟負擔,患者內心糾結更多[5]。
本研究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實施個性化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不良情緒較對照組顯著改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
參考文獻
[1]龐靜.雙心護理干預應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3):2155-2157.
[2]王學會.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后護理滿意度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64-65.
[3]蘇曉蘭.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復期連續性護理認知狀況的調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