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5 06:31: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基層工作經驗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把發展經濟作為基層治理的關鍵,堅持因地制宜,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村深刻認識到,要想治理好鄉村,首先要讓群眾看到家長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前途,村近年來著力強化產業支撐,精心培育了一批具有明顯區域特色、較強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一)積極發展優勢農業,打造千畝特色產業園。目前,村已經建起了特色種植基地1070畝(脆桃園120畝、李子園160畝、柑桔園240畝、菌蔬園400畝、荷花園50畝、優質高粱100畝);特色養殖基地170畝(萬只跑山雞養殖基地60畝、泥鰍養殖基地60畝、魚蝦養殖基地50畝)。
(二)開辟鄉村旅游新航線。依托“”旅游資源,景區現至少有10個觀光游樂點位,共分水上游樂、田間游樂、空中游樂三個層次:利用得天獨厚河道水資源開設了竹筏、沙灘、露天浴場等水上游樂項目;利用豐富的特色規模產業和微村落開設了祈福留影、賞花節、采果節、農耕農趣體驗等田間游樂項目;利用奇特的“”和開設了熱氣球、溜索、慧眼看“”等空中(低空)游樂項目。村內人氣大增,已接待多個旅游組團,游客量逐年上升。
二、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讓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成為基層治理的支撐點。
(一)加強綠化美化,努力提升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衛生水平,提升群眾愛護公物的意識。目前,村道路硬化率達100%,景區建有公共廁所4座,步游道1800米,亭子8個,長廊4個,休息坐椅若干,安裝太陽能路燈150盞;微村落及風貌打造已完成2個社,廁所革命正在整村推進。在村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過程中,通過采取哪個社群眾最積極項目就落到哪個社的選擇,不斷提升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實現了基礎設施建設不賠一分青苗費,不賠一分占地費,群眾大力支持,并積極幫助保護維護基礎設施。
(二)狠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落實公益性崗位政策機制,鄉村環境有人打掃維護;落實垃圾“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機制,基本做到垃圾日產日清;落實“河長”制,禁止污水直排、禁止電魚毒魚、禁止河道網箱;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法,實行全年全域禁止露天焚燒秸桿;落實網格化常態管理機制,打好禁毒人民戰爭,保一方凈土。
三、夯實基礎,不斷優化組織結構。
(一)著力提升鎮村干部思想素質。鄉村治理,組織是關鍵,通過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干部作風正朝著勤政務實、清正廉潔的方向轉變,工作實績得到了上級和群眾的認可。近年來,村不斷調整優化村班子成員,挑選有能力,有實績,群眾信得過的人擔任村干部。村干部多次到縣內外產業基地開展觀摩學習,開闊眼界,拓寬工作思路,提升抓經濟發展的能力,同時建立村級后備人才信息庫,鍛造基層治理后備軍。
(二)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班子成員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分析研判,摸清家底,盤查集體資產資源,并登記造冊,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并與鄉村旅游業有機結合。三年來,村黨支部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同商量、共合計,通過全村調研和推薦村民代表等形式,摸清村民對村級發展的意見和建議,2017年該村成立了全縣首個鄉村旅游合作社(映像鄉村旅游合作社),村民主動入股258萬元,解決了當時推動發展無項目無資金的問題,同時為了解決土地資源閑散不利于流轉的問題,村將全村土地全部流轉到了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統一對外進行流轉,解決了社與社、戶與戶之間對外標準口徑不一致的問題。村集體與合作社通過三種形式增收:即土地流轉收益、自營項目收入(水上游樂、溜索、熱氣球)、整合項目資金參與公司(業主)投資入股分紅;村民(股民)及貧困戶每年在當地的收入來源至少有三種形式:即土地租金、園區務工、集體分紅。形成了“公司(業主)+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目前該村黨群干群關系非常融洽、村民對建設項目落地相當支持、對發展未來充滿信心,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提升。
四、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
“長得不帥,思想很帥”,一位老領導對劉朝瑞的這句“中肯”評語,在鄧州乃至河南都流傳甚廣。外表樸實、農民出身的劉朝瑞在任何場合都不憚于談他的農民情結,2001年,劉朝瑞針對基層工作提出“三問”,曾引起全社會的強烈震撼與共鳴。多年來,他對“三問”的思索與求解,以及發展縣域經濟獨辟蹊徑的做法,都讓外界刮目相看。
求解“三問”
“2000年是我們基層干部和群眾關系最為尖銳的時候,干群對立,積怨很深。”一次,劉朝瑞下屬的車子在半道上陷到了泥坑里,這位下屬拿著煙到附近找老百姓推車。老百姓問他:你們是不是鄉干部?你們是不是來收稅的?聽說都不是,老百姓們才把車子推上來。有老百姓說,如果是鄉干部或是來收稅的,那我們還給你推個球!時任西峽縣縣長的劉朝瑞聽說了這個事情后,非常感慨。
“為什么干部交通工具先進了,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為什么基層干部文化素質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方法卻少了?為什么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基層干部的意見反而增多了?”從民辦教師、鄉鎮干部一步步干上來的劉朝瑞,對基層群眾工作存在的問題有著深刻的體會,他總結的這“三問”迅速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
“從微觀上看,‘三問’的實質在于,很多基層干部對群眾沒有了真感情。”劉朝瑞告訴《決策》,通過進一步思考他發現,一些領導干部天天講抓大事,其實很多大事跟老百姓都不沾邊。有一次,劉朝瑞在調研走訪中發現,有個村子里的水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被沖壞了,但一直到2000年還沒有修復,致使當地很多田地無法灌溉。
“老百姓的大事是什么?就是怎么蓋房、能不能吃上干凈的水、生病了有沒錢去看、孩子長大能不能娶上媳婦等等,這些對農民來講是天大的事,但我們恰恰沒有去關心和解決,這樣群眾怎能沒有意見?”劉朝瑞認為,我們黨長期堅持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政治原則,但許多地方正是打著這三個原則的旗號,去漠視、忽視甚至侵犯群眾的具體利益。
2003年,在“7?1”講話中提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劉朝瑞反復琢磨這句話,困擾他多年的“三問”終于從中找到了答案。
“總書記的講話就是對‘三問’精辟深刻的回答,如果我們基層干部都能向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把群眾利益再小的事都當作大事來慎重處理,那這‘三問’就不存在了。”2003年底,劉朝瑞調任農業大縣鄧州,他開始在實踐中破解“三問”。
“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要立足于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鄧州這幾年就是抓住了這幾個‘最’,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先后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和‘空心村’治理,并且在133個示范村開展以‘修路挖塘’為重點的村莊整治,修建村內道路,凈化村內坑塘,并因地制宜興建村級游園和文化茶館,讓有線電視和寬帶進村入戶等。”而這其中最讓劉朝瑞感到滿意的就是太陽能進村入戶工程。
在農村,很多地方洗澡是個大問題,大部分農民一般都是夏天在河里洗,冬天基本不洗澡。“能不能給農村每家每戶都安上太陽能熱水器?”劉朝瑞很快把他的這個想法付諸實施。
經過測算,一臺太陽能熱水器加上配套設施共需980元,由政府補貼350元,其余由老百姓自愿籌集資金。2004年下半年,政策出臺后,出乎劉朝瑞意料的是,推廣的太陽能熱水器非常受當地農民歡迎。截至2006年底,鄧州共推廣8738臺。2007年,鄧州市計劃推廣5000臺,而到目前為止實際申報已達6500臺。
“我們一定要帶著真感情來做群眾工作,我們是為老百姓干事,而不是為了干事而干事。”劉朝瑞經常告誡下屬,集中精力干大事,大事要抓具體,人民群眾切身相關的小事也是大事,有時小事做不好反而是大事。
“做好事也要講道理”
為什么為群眾做好事,反而得不到老百姓的滿意?這是讓很多基層干部困惑的問題。在新形勢下,很多基層干部“老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新辦法不會用”,那么新時期到底該用什么樣的“新辦法”來做好基層工作?
劉朝瑞思考的結果是“用民主的辦法來治理鄉村”。然而民主并不是新鮮的東西,上世紀80年代初,中央就提出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鄉村治理機制。自1992年制定村民自治法以來,基本解決了民主選舉的問題,村務公開解決了民主管理問題。但長期從事基層工作的劉朝瑞發現如果決策不民主,管理也民主不了,只有決策過程的民主才能帶來管理和監督的民主。
在總結多年基層管理經驗和研究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礎上,2004年,劉朝瑞提出以民主決策為重點的“4+2”工作法。“4”即支部會議提議、“兩委”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2”就是決議公告和實施結果公告。
“‘4+2’工作法立足于決策過程的民主,實質就是建立一個完整、流暢的決策程序。”劉朝瑞認為,走程序不是走形式,按程序的決策一定比沒程序的決策更民主,同時還培養了基層干部和老百姓程序的觀念,程序的觀念就是民主的觀念之一。
“在農村,籌集資金搞建設是最難的事情。像鄧州這樣一個擁有578個行政村、百萬農民的農業大市,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各項公益事業能順利進行,同時能妥善處理和化解基層中的各種矛盾,都和我們運用‘4+2’工作法密切相關。”據鄧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萬洪志介紹,在“村村通”工程、村莊整治、推廣“楊樹經濟”等基層工作中,通過“4+2”工作法,啟動基層民主程序,村民紛紛自覺自愿出資投勞,而沒有發生一起上訪事件。
“什么是民主,最直接表現是協商和妥協,通過協商達成妥協,學會妥協就是在民主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除了用民主的方法做基層工作,劉朝瑞把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總結為:第一,基層干部做好事也要講道理,這是領導干部執政的出發點。不講道理做的好事就是不得民心的好事,或是動機不純的好事。第二是得理也要讓人。得理不讓人就不是公務員,政府不能和群眾論輸贏,應該對老百姓寬點再寬點、厚點再厚點。第三,政府不能報復老百姓,不能懷著報復的心理來處理,懲治的只是極少數人。
“這些方法看起來很簡單,其實要求很高,需要有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劉朝瑞告訴《決策》。
“三抓帶動”
從西峽到鄧州,劉朝瑞工作過的地方都是人口多、以農業為主的貧困地區。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有一個論斷:貧困的地方,一般是低收入帶來低儲蓄,低儲蓄帶來低投入,低投入帶來低效率,低效率帶來低增長,低增長帶來低收入。劉朝瑞對這個貧困惡性循環有著切身的體會。
在他看來,這個怪圈還派生出許多怪圈,如財政越窮吃財政飯的人越多,人越多越加劇財政困難,財政越困難投入社會事業越少,就業更加困難,擠進機關的人就越多;行政亂收費造成經濟環境惡劣,企業負擔越重、辦企業越少,就加劇了亂收費等等。而且一旦陷入這些貧困怪圈就會產生鎖定效應,很難跳出來。如何打破這個怪圈,發展縣域經濟?
2004年初,劉朝瑞帶隊赴浙江幾個比較發達的縣市考察。浙江之行給了劉朝瑞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學浙江,要學其神而不只學其形,鄧州與浙江表面上是差在工業上,實質上是差在企業家群體上。
“從理論上講,根據經濟學上的二八法則,即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劉朝瑞認為,農業大縣困難在于最初的突破,必須從關鍵少數中尋求突破,有了這個突破口,農區的低水平惡性循環才會逐步打破。
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劉朝瑞開始在鄧州探索他的“三抓帶動”戰略。
“三抓”就是抓住一批有一定資本積累、發展潛力強的人,即優勢農戶、經濟能人和企業家。通過優化創業環境和給予鼓勵政策,培育這三種人。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企業家資源,一方面積極引進外地人才,另一方面把現有的企業家、本地拔尖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培養成企業家隊伍,最終形成企業家群體。在具體做法上突出重點人群,也就是“五路大軍”:一是挖掘本地的致富能手和企業家,二是引進外地企業家,三是鼓勵外出打工者返鄉創業,四是動員轉業軍人建功立業,五是調動市鄉基層干部中有經濟頭腦的人興辦實業。
“‘三抓’具有裂變效應,可以發揮關鍵少數的‘鯰魚效應’來帶動重要多數,從而一舉撬開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口子。”劉朝瑞認為鄧州3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了他當初的判斷,2006年,“三種人”對鄧州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近70%。
“‘三抓’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應當成為催生縣域經濟裂變的大戰略。”劉朝瑞認為,相比一些地方單純靠招商引資而言,鄧州的“三抓”戰略關鍵在于培育一個縣域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縣域經濟的四種現象
除了“三抓”之外,在劉朝瑞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中,另一個很重要的就是頗具鄧州特色的“五不”、“三為主”。“五不”就是不盲目趨同,不強求培育龍頭企業,不追求完整的工業體系,不追求完整的工藝流程,不盲目搞產業升級。“三為主”,即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以中低檔次消費品制造業為主,走農區工業化的新路子。
“現在縣域經濟發展往往結構趨同、容易追風,很多地方都追求大企業、大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而看不上配套產業和傳統行業。”劉朝瑞認為這些做法值得反思,政府研究指導經濟要務實,不能理想化,必須審時度勢,準確把握縣域經濟的發展階段。不同縣域的基礎不同、優勢不同、階段不同,發展的方法和路子也不會相同,但一個共同選擇是必須立足自身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在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原則上要不求高、不求大、不求精,只求準、只求優。只有因地制宜,準確定位,才能培育起有別于其他地區、有市場前景和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縣域經濟才會有強勁的競爭力和旺盛的活力。
正在攻讀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劉朝瑞,特別善于觀察和總結縣域經濟發展的經驗。在各種會議上,劉朝瑞經常要求大家注意幾種現象:第一種是騎自行車現象。要想保持穩定就要有一個較快的速度。在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時,不能僅解決過去的問題而不前進,必須邊發展邊解決問題,等經濟社會發展了有些問題可能都不成為問題了。如果一開始就陷入解決問題中,那只會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第二是打撲克現象。問題不在于牌好牌壞,而在于怎么去整合資源,所以區域經濟發展要提高整合資源的能力。
前言:東北是我國林業工作的重點區域,是林業種質、木材和物種資源的主要蓄積地,為了緩解東北林業資源種質、數量和質量上的下降態勢,林業部門推出了人工混交林這一重要措施。人工混交林可以有效規避純林中常見的林木生產速度慢、抵御災害能力弱、產出質量低等一系列問題。落葉松是東北地區常見的針葉鄉土樹種,對災害抵御、美化環境、改善林地立地條件有特殊的功能,是東北地區營造人工混交林的重要功能性樹種和工作性樹種。東北地區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造林應該立足于東北的氣候特點和落葉松的物種特點,充分發揮落葉松的種質優勢和物種優勢,在擴大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面積的前提下,實現東北地區林業基層工作的深入發展。東北地區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造林應該爭取社會和上級部門的廣泛支持,結合林業工作的具體實際,充分發揮東北地區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的優點,在做好東北地區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造林關鍵環節的技術工作的基礎上,推進東北地區林業工作整體走向技術化、規范化和合理化,實現東北林業工程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1.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的優點
1.1優良的災害抵抗能力
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中林分多樣,構成復雜,能夠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在食物鏈完整、營養結構合理、有益生物眾多的形式下,各種有害的病菌、害蟲和鼠類不能大量繁殖,病蟲害也不易大面積傳播。其次,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的林冠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地下根系相互交織、深淺搭配,有利于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對東北地區常見的低溫、風雪和沙塵的地域。最后,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林地內溫度和濕度處于穩定的范圍內,這對于高溫干旱時火災的發生和蔓延有比較明顯的抵御作用,尤其對樹冠火的形成有減緩和抑制效果。
1.2良好的生態功能
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對于降水有積極的調節作用,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林冠結構多樣,降水會減緩下落的速度,客觀上調節降水的雨量的時間。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林地內腐殖層厚度大、落葉層成分復雜,對于水分有比較好的吸收和涵養能力。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林地的土壤結構松軟,層次豐富,功能層完整,具有穩定的特點,不易出現林地內水土的流失。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還有改良林地土壤的功能,改變原有土壤不適于立地的性質,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有利于土壤的改良,提高林地的林分。
2.東北地區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的造林要點
2.1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混交樹種選擇的要點
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以落葉松為主要樹種,樹種選擇和設計中應該發揮落葉松強陽性、速生性的樹種優勢,應確保落葉松占比在50%以上,混交林中以云杉、黃菠蘿、紅松、胡桃楸、椴樹和水曲柳為混交樹種,在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設計中混交樹種的比例不能低于20%。
2.2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混交方式的確定
常見的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混交方式有:一是落葉松與云杉進行株行混交,利用這種混交充分利用造林空間,改善造林地土壤狀況和立地結構,由于云杉生長緩慢,造林中應早栽2~3年為宜。二是落葉松與黃菠蘿、胡桃楸和水曲柳混交,這種混交方式一般應用于山地下腹、河谷兩岸,土壤肥沃、濕潤的地塊,混交林植樹時應進行穴狀整地,以塊狀、帶狀方式根據地形進行樹木栽植。最后,對于中間有石塘的地類,可以在小范圍內種植純林,多個小面積純林相互交叉也會起到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作用
2.3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整地與造林的要點
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造林的效果取決于整地質量的到底,首先要清除落葉松人工針闊混交林造林地內的雜草,做好割灌工作。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穴狀整地,穴深18~25cm,穴徑40~50cm,在立地條件差的區域還應注意石礫和樹根的清除,可以將礫石堆積成小丘形,既有利于保墑,又有利于標記。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造林的規格為:株行距1.5-2m,采伐帶寬4m的造林兩行,帶寬每增加2m.造林增加1行,帶寬20m的造林10行,造林密度3300株/hm2在生產作業中,落葉松人工針闊混交林營造應該根據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適地適樹原則進行。
結語
綜上所述,東北地區林業部門應該發揮當地的林業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和物種優勢,加快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的造林工作,充分發揮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的功能優勢和生態優勢,提高林區的生產能力。在具體的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造林工作中東北地區林業工作者應根據造林的地理和生物條件,科學設定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造林的目的,合理配套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的樹種,做好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造林的基礎技術工作,才能有效地保障東北地區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的造林效果。本文對東北地區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造林技術進行了一般性研討,相信還存在著不足,同仁應該在東北地區林業求實、務真的優良傳統引領下通過不懈努力和科技的運用,做好人工落葉松針闊混交林的造林工作。
參考文獻
[1]李永哲,羅廣軍,王世平.落葉松與黃波羅混交林幼齡林分生長初步研究[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11(01)
[2]吳振鐸,吳耀先,吳江,楊蔚峰,焦曉明,趙慶喜,李健.人工針闊混交林生態條件作用機理的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01(02)
[3]吳耀先,盧正茂,孫浩,張成福,李傳軍,關成宇,孫兆俊,張天財.人工混交林不同混交方式的生長動態[J].遼寧林業科技.2003(01)
1.抓“細節”,促工作安心。一是生活上關心。及時落實大學生“村官”的住宿地點,配備生活用品,統一在鎮政府食堂就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二是思想上幫助。不斷和他們交心談心,征求意見建議,及時把握思想動態,有針對性的進行幫助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三是工作上支持。明確鎮黨委組織委員、包村干部、村支部書記擔任指導員,定期與他們交流經驗做法,工作方法,幫助他們盡快熟悉基層情況,增強做好工作的信心。
2.抓“培訓”,促能力提高。對大學生們開展了多層次的培訓。一是進行崗前培訓,組織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部門負責人進行講課,重點講解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及與農村工作有關的基本知識和工作方法,為大學生村官入村工作奠定基礎。二是外出參觀學習培訓,組織大學生“村官”向周邊鄉鎮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學習,為他們提供經驗,樹立目標。三是例會培訓,每周一、周四全體大學生村官參加鎮政府統一點名,及時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和掌握全鎮工作重點,積極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去。同時,每周一、周四也是全鎮大學生村官例會工作日,由鎮組織委員聽取每個大學生的工作匯報和下步工作重點,并對其工作做好正面指導。
3.抓“幫帶”,促健康成長。建立“3+1”大學生“村官”幫扶機制,即:黨政領導、包村干部、村支部書記三者同時聯系幫帶1名大學生“村官”。通過政策指導、信息引導,傳授開展農村工作方法等,不斷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幫助他們更快的適應基層工作,實現了由學生到村官的轉變。
4、抓宣傳,樹立典型。成立了大學生村官刊物編輯部,創辦了刊物《村官之聲》,現已出版二期,重點宣傳大學生村官在村的所做、所想、所感,為大學生交流工作經驗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同時,積極宣傳大學生村官的先進事跡,先后在中國產經新聞報、消費日報、商丘日報發表了《大學生村官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大學生村官為遠程教育添活力》、《大學生村官敬老院里獻愛心》和《大學生村官實行全員競聘上崗》等先進事跡,樹立了大學生村官的良好典型,為我縣爭得了榮譽。蠻子營村大學生村干部閆鵬飛由于工作成績表現突出,已于2019年年底被吸收為鄉鎮政府正式在編干部,現已調到鎮里固鄉政府工作。
二、健全機制,實行規范管理
1.建立三級管理機制。一是鎮黨委管理。成立了大學生村干部管理辦公室,建立了“村官”檔案,由組織委員負責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和培養。經常聽取他們所在單位和村干部的反映建議,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真正負起了管理責任。二是村級管理。對平時工作,由所在單位和村進行重點管理,特別是在工作時間、工作方法、工作作風、請銷假制度等方面,都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管理,切實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三是自我管理。通過民主選舉的形式,選出班長、副班長各一名,負責大學生的日常工作。
2.建立定期考核機制。建立“兩級”考核體系:一是村級考核,支部書記做好平時督查,主要是對大學生“村官”每天的出勤情況、工作表現、服務態度進行記錄,按月匯總后報到“村官”辦公室。二是鎮黨委考核,制訂了《大學生村干部管理辦法》,對大學生“村官”德、能、勤、績分為“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四個等次,每月進行一次全面考核,及時掌握大學生村官的思想動向、工作實績,年底進行綜合考評。
3.。建立激勵關愛機制。我們格外重視大學生村官的組織培養,全鎮13名大學生村干部已成立大學生村干部聯誼會,現有會長1名,副會長2名;并成立了大學生村干部黨支部,支部書記1名,支委2名,現有黨員11名,其中2019年新發展黨員7名。對于另外2名入黨積極分子,我們正在進行重點培養,明年爭取轉為預備黨員。
4、試行了村官考核標準,一是實行例會制度。在每周一的工作例會上,大學生村官將每周的工作情況和感受在例會上進行匯報、交流經驗、取長補短。二是實行月小結、季度總結制度。對工作進展和業績實行縱向和橫向比較,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開展下一步工作。三是實行簽到制度。采取每周一、周四簽到制,參與鎮政府統一點名,每缺勤一次罰款20元,罰款用于班級經費。我們試行村官考核的先進做法被《商丘組工通迅》和《虞城組織工作》進行了宣傳報告。
三、實行雙向選擇、競聘上崗。
積極探索大學生村干部管理新模式,出臺了大學生村干部“雙向選擇”工作機制,對大學生村干部實行全員競聘上崗,改“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變“關門點將”為“比武選將”。于2019年2月4日,召開了大學生村官雙向選擇競聘會。在會上,由我鎮17個行政村支部書記首先挨個上臺介紹本村基本情況,急需的人才類型等。隨后由大學生村官分別上臺開展競聘演講,向大家介紹各自的簡歷、優勢、特長等情況。演講結束后,由大學生村官填寫去向志愿,當場選擇志愿去的村,再由各村支部書記分別填寫表格,進行選擇需要去的大學生村官。“雙向選擇”會后,我鎮隨即召開了黨委會,根據各方選擇情況綜合研究,最終確定了14個行政村的大學生村官人選,其中有4名大學生村官通過“雙向選擇”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
通過對大學生村官實行“雙向選擇”競聘上崗的管理模式,使我鎮大學生村官進一步增強了憂患意識,進一步增強了他們服務農村的動力。其先進經驗受到了縣委組織部領導的高度重視,并決定在全縣進行推廣,《中國產經新聞報》、《商丘日報》、《商丘組工信息》和《虞城組織工作》先后宣傳報道了大楊集鎮的先進經驗。
四、發揮作用,服務農村經濟發展。
我鎮13名大學生村官走上工作崗位后,迅速轉變工作角色,與村兩委班子一道,積極投身于農村工作中去,在春季植樹造林、計劃生育四項手術、社會撫養費征繳、麥收防火、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扶貧調查、新農保宣傳和參保等各項工作中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在植樹造林工作中,全鎮大學生村干部組成義務植樹工作隊,深入到310生態廊道沿線幫助群眾刨坑、澆水、運輸樹苗。在2019年的麥收工作中,我鎮成立了大學生村干部“三夏”義務幫扶隊,對需要幫扶的農戶實施結對幫扶。共結對幫扶農戶62戶,為困難戶捐款650元,為群眾辦好事實事70余件。在縣扶貧辦組織的扶貧工作調查摸底中,楊集村大學生村官周立堅持工作一線,在鎮政府連續三天加班加點輸入扶貧表格,為全鎮大學生村官做出了榜樣。堿地村是蔬菜生產專業村,自開展遠程教育以來,該村大學生村官陳濤通過遠程教育網絡向廣大菜農傳播蔬菜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解決了當地種植戶遇到問題無處解決的困擾。
五、現存問題及下步工作思路
雖然我鎮的大學生村官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取得了很多成績,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二、發揮正確的疏導作為,調動職工的健康穩定性
幸福是一種心態。身心和諧寓含著愉悅的體驗、旺盛的精力和創造的潛力,因而是人生幸福的主體狀態。但在我們工作節奏快,壓力大的基層項目中,往往人際關系復雜多變,而且項目往往地處偏僻,尤其在西北地區的項目條件更為惡劣,人煙稀少,與社會嚴重脫節。有的基層項目只抓生產,不注重的感受,導致職工工作消極、相互抱怨等現象發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反差,關鍵在于基層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好壞。所有,這這過程中,基層黨建工作的作用就舉足輕重,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來抓。那么如何做好呢?一是采用心理疏導方式。項目多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給職工提供盡可能多的思想交流與溝通的平臺機會,較快的化解職工之間的矛盾;多組織開展談心活動,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過耐心細致的解釋引導,消除職工的心理障礙,確保與同事和睦相處,營造良好的融洽氛圍。二是發揮撫慰心理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過調整職工心理上的不適應,使之盡快達到平衡,穩定情緒,調整好心態,調整好狀態,集中精力,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三是注重培養情感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靈活運用工作方式方法,針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情感因素的培養,讓工作的內容和形式有情感生命,這樣職工就能很愉悅接受。因此,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思想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使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由“虛”變“實”。深入調查,全面掌握項目職工的思想動態,分析掌握職工思想動態和心理特點是做好職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必要的矛盾和問題的發生,而且有助于員工總結經驗教訓,從而調動職工的健康穩定性。
三、發揮正確的激勵作用,調動職工的正確價值觀
職工為企業發展盡責,企業為職工發展助力。但并非每位員工都會成功融入企業的大環境中去。環境的不同、同事之間性格的差異、工作內容的繁瑣等等一系列因素難免會讓企業員工感到各種不適應。與此同時,把職工個人意愿與企業愿景高度統一,讓實現企業大目標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所以,消除職工的各種不適應因素,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勵作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總結可以得出:只要項目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就能克服各種困難,由壞變好、由虧變盈。注重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勵作用,一要進行目標激勵。要制定可行的工程節點目標,通過勞動競賽、青年突擊隊、黨員先鋒隊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活動,使職工既有努力的方向,又感到完成目標要付出艱辛努力,思想上的壓力成為激發干勁的動力。二要尊重價值取向激勵。每一位員工的目標和理想都是不同的,我們要針對不同職工采用不同的激勵手段。熱愛學習型的,我們要多組織業務培訓學習;經驗欠缺型的,我們要在工作上多給壓擔子,多安排任務,讓他盡早挑大梁;自信心缺乏型的,我們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訓斥,多一份肯定,少一份否定,多一點表揚,少一點批評,讓他們建立自信心。三要注重能力激勵。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特長,基層項目要多觀察,根據每個員工的特長安排在適合的崗位,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出他們的能力。四要做到表率激勵。古人云:“上為之,下效之”。領導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至關重要。要以身作則、勇于擔當,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時刻不忘自身的使命和責任,認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情,讓“庸懶散浮拖”現象不在工作中出現,為企業的穩健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發揮正確的凝聚作用,調動職工的主動創造性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成功的結果是在多種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取得的,如果沒有很好的凝聚力,項目猶如一盤散沙。為了打造項目團隊精神,就需要我們把項目員工的力量集合起來,眾志成城,攻堅克難,共同創建一個和諧的項目。為了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必須充分尊重和發揮廣大職工的主體作用,凝心聚力,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應有的效果。一是項目領導要采取民主的方式,讓項目的全體成員都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積極參與組織的決策。二是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讓員工敢于向領導反映問題,互通信息,化解矛盾,使員工愉快地接受任務,踏踏實實、心情舒暢地去干好工作。三是建立健全獎勵及激勵機制。四是要充分借助“手機短信、微信”等平臺,把項目上不同年齡段的職工凝聚在一起,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求實的基礎上,讓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動、豐富。
五、發揮排憂解難作用,確保職工無后顧之憂
具有創新能力是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客觀要求。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在強調素質培養的教育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一個突出的課題。作為培養未來社會一線人才基地的高職院校,其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迫在眉睫。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區別其他教育形式的最大特點,實踐教學最主要的環節就是頂崗實習,所以在頂崗實習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高職教育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以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闡述如何在頂崗實習過程中貫穿創新能力培養。
一、校內理論課程為實踐教學服務,著重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1、將創新思維貫穿在課程設置與課程理論教學中
隨著高職教育越來越強調實踐教學的普及與推廣,很多高職院校盲目不斷添加實踐教學課程。我們在注重實踐課開設的同時,不能忽視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尤其要注意增開一些職業引導類和方法論方面的課程,提升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自主總結、自主動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學生具備從實踐中學習和總結理論、甚至發展理論(即創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
2、雙師型教師具有企業基層工作經驗,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
我們倡導專業教師都必須到學生頂崗實習的單位駐點指導與學生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一方面有利于老師在實踐管理與鍛煉過程中發現問題、收集資料并分析解決問題,也是校內課程教學素材來源。另外一方面,老師參與了整個頂崗實習管理的過程,更利于老師增加雙師素質和把握最新的職業技能與行業發展動向,應用到教學與培養人才的過程中。
3、同步更新課程內容,積極灌輸創新的教育理念
每年定期修訂教學計劃,圍繞著理論教學為實踐技能培養服務的思想。將頂崗實習案例與經驗總結更新在校本教材中,開放討論分析,鼓勵學生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
二、多方參與商討頂崗實習計劃,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造條件
1、由學校、學生、家長和企業四方參與并支持制定頂崗實習計劃
旅游管理專業培養人才終究是要對學生家長與社會負責,那么重要的頂崗實習計劃的安排與落實就需要學校、學生、家長和企業四方參與。面向家長,學院每年進行家長對話、座談與頂崗實習成果展示;面向企業,我們在頂崗實習崗位安排與時間分配都與企業協商并積極配合企業對實習生的階段性需求。面向行業,不定期邀請行業專家與企業人士參與專業教學計劃修訂。
2、將創新能力培養作為頂崗實習的任務提前明確并鼓勵學生積極準備
部分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經常會表現出厭倦實習,機械被動完成頂崗工作的情況,最后實習的收獲并不顯著。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實習前進行溝通說明,讓學生明確認識到在實習過程中他們應該如何學習,怎樣對待工作內容,學習哪些內容,怎樣和企業老員工合作、交流和學習,怎樣對關鍵性技術進行創新思考與實踐,怎樣培養創新能力,怎樣才會成為這一行業的創新人才。這樣學生對實習的困難有了心理準備,并會以創新作為目標,克服困難順利完成頂崗實習。
3、將頂崗實習過程自主管理,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保障
我們倡導學生完全按照實習單位的作息時間表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并與指導老師、企業員工吃住在一起,以此保證學生在整個實習期間完全進入“角色”,淡化學生身份,組織編寫和修訂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全程自主管理。
三、實習管理采用駐點指導與分段式成果評估,積極推廣課題促進計劃,激發創新思維
1、帶隊老師駐點指導,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培養創新能力
旅游管理專業頂崗實習一直采用的是專業教師駐點指導制度。教師駐點指導有利于教師熟悉行業一線狀況,也利于積極引導鼓勵學生。
2、分段任務式評估保證創新能力培養落實在頂崗實習過程中
頂崗實習過程中堅持以月為單位的分段式任務評估。要求學生給自己每個月計劃新任務,并根據實際情況更新或修正,按照月份對自己的任務進行分解,一步一步逐漸培養學生自我創新能力。
3、鼓勵學生進行實踐課題研究并獎勵優秀成果,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能夠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與總結成果,制定了實踐課題研究促進制度。支持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申報課題,最后組織學校老師與企業領導對課題成果進行評審分級并利用校企基金獎勵優秀成果。
四、總結經驗,積極調研,更新頂崗實習計劃,促進創新教育與時俱進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也要求專業教學計劃時時保持更新。我們通過每一屆的頂崗實習成果評估與實習管理的經驗進行總結,分析提出校內的教學與頂崗實習更好的方式方法。積極調研借鑒兄弟院校更好的教育方式與政策,積極展開調研與考察,討論并落實在新一屆的教學計劃中,保持與時俱進,讓創新人才的培養跟得上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革利.對高職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技能培訓的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8.(2).
關鍵詞 工會檔案 功能 發展趨勢
工會檔案復雜多樣,對工會自身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特別是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進步,檔案管理技術也持續更新,各種檔案信息資源網絡也應運而生,互聯網技術的迅猛更新使工會檔案管理服務范圍不斷擴大,功能愈加豐富,并成為工會自身管理發展的重要一環。只有把握好工會檔案發展趨勢,才能不斷完善提高工會自身建設,促進工運事業發展。
一、工會檔案管理的顯著功能
(一)傳承功能
工會檔案記錄著長期以來工會工作的開展情況,保存著工會歷年傳統及工會工作經驗總結等,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使得工會組織的良好形象和價值建設成果得以傳承。此外,廣大職工對工會檔案中所體現的組織形象和歷史價值能夠產生認同,有利于將職工緊密團結在一起,激發工會干部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工運事業的不斷發展。
(二)憑據功能
從工會組織的角度出發思考,工會檔案集中反映了工會組織的工作任務、工作處理情況和最終結果,具有特定的信息參考價值、借鑒作用及備查功能,可以為工會的今后發展提供信息資料,為工會干部、基層工會和廣大工會會員提供詳實、可靠的依據,對于工會組織的建設和發展管理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工會的勞模檔案,就能在政策法規不斷完善、健全的當下為保證勞模享受醫療補助、療休養及退休后榮譽津貼提供依據。
(三)佐證功能
工會組織承擔著維護職工權益的職能。工會的維權檔案作為原始記錄,客觀、公正地記錄和保存了彼時最真實的維權依據,完全可以作為職工維權正當利益的證明材料,起到立據為證的作用。例如職工維權過程中產生的報告與批件、職工勞動合同、尋求幫助的結果等,均可做為佐證材料。完整、真實、客觀的工會檔案不但可以為職工維權提供證據,還能提高工會組織的權威性。
(四)指導制約功能
工會檔案據實保存工會組織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的行為、職業規范、準則和制度等,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和行為都會以一定的規范來界定,工會檔案中包含著工會組織長期發展所形成的規章制度。工會檔案的記錄管理,能夠極大體現工會組織對工作人員的強大感召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制約著個人行為。
二、工會檔案管理的現展趨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關系的日趨復雜,工會組織的社會作用也愈加顯著,工會組織的管理機制和服務范圍發生了巨大變化,檔案資料的產生與日俱增,工會檔案管理也面臨著新的發展趨勢。
(一)工檔案管理的開放性越來越強
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互聯網技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國家、社會、組織、個人之間的交流互動相互滲透且愈加頻繁,非檔案的傳統封閉式被打破,成為社會共享資源。工會檔案管理在以往采用封閉式管理,但是隨著移動互聯技術全方位普及和應用,工會檔案管理開放性越來越強,應用規范、科學、系統的軟件技術有其非常必要性。目前,我所在單位文書檔案已經依托麗水市數字檔案協同管理系統開始了數字化和傳統紙媒的雙重管理,數字化檔案已在政府內網中開放,查閱起來十分方便,極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工會檔案管理趨向虛擬化
信息化背景下,工會檔案管理不斷趨向虛擬化,不論是檔案管理的主客體,還是檔案管理環境及檔案收集整理存放方式都逐漸呈現出虛擬化及全員參與的特點。例如我單位的困難職工、醫療互助等業務檔案均已實現計算機系統管理,系統操作過程涉及到職工服務中心、基層工作部、財務部等多個部室。因此,我們采用了分工協作、統一管理的思路,以應用為主線,明確每個人的信息采集、維護及其使用權限,促進工會檔案管理的質量提升。
(三)工會檔案管理交互性加強
檔案管理的現代化主要體現在系統的應用軟件,檔案管理交互性更強。此外,工會是群團組織,沒有行政執法權,很多工作開展都是以協調、輔助為主,例如在維權工作需與人事勞動部門交互,安全生產工作需與安監部門交互,這使得工會組織檔案管理主客體之間的交互性更強,交互方式更多,且主要以非同步交互為主。據此,工會檔案管理現代化應更加重視交互質量的提升,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協調,提高工會檔案管理平臺的交互效能,實現有效、良流,提高工會檔案管理的實用性。
三、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工會檔案管理是工會組織發展的重要工作,必須給予極大重視。工會檔案管理本身具有眾多功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辦公自動化和信息技術不斷完善,工會組織必須抓住發展趨勢,實現工會檔案管理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一、災害預防的重要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的種類多、頻率高、區域廣;而且除了地質和氣候影響下的自然災害,在發展主義背景下,一些人為因素造成的災害在我國也時有發生。由于經濟發展的限制,災害抵御能力較弱,這些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據統計,我國地震死亡人數約占全球1/2。國際減災策略組織(ISDR) 的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自然災害共造成近1110 億美元的損失,占全球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的60%以上。
面對如此多種的災害,我們]除了被動的應對,還需要加強救災應急體系建設。通過體系建設預防、以及最大限度地減低災害帶來的破壞和影響。
二、災害管理中的社會工作現狀
(一)社會工作在災害管理中的作用
在災害管理中,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是主導部門,政府的科層化結構決定了職責的專門化、規則化、等級化和技術化,有利于增強組織的穩定性和可測性。但是當發生突發緊急事件時,卻存在反應速度過慢、協調周期過長等問題。而常態下的市場被破壞,恢復周期較長,也無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此時,社會工作組織在災害管理中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非政府組織本身就是弱勢群體權益的倡導者,可以為政府制定應急政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幫助制定出符合受災群體需求的較為有效的救援和服務方案;還可以促進救援和重建工作更加細致、全面開展。第二,社會工作組織的扁平式網絡型組織架構,使其能夠對于信息和決策快速反應;在動員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時具備了靈活性、全面性和創新性。第三,社工秉持的“助人自助”理念,注重帶動受災群體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他們的潛能、提高他們抵御風險的能力,賦予他們希望和信心。
(二)社會工作在災害管理中的角色
在社會工作發展的初期,災難的介入主要集中于物資救援和緊急救災,之后逐漸發展到對被影響的個體、家庭和社區的救助,以及為有特別需求的群體提供服務。目前對于社會工作在災害管理中的角色,社會工作專業內部已達成共識,認為社會工作介入災害的角色是多元的,如Lena Dominelli曾指出,社會工作者包含了以下多重角色:協作者、組織者、社區發動者、協商者、保護者和倡導者/教育者。而社會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務包括直接服務和間接服務,微觀層面工作和宏觀層面工作。
根據國際災害研究的發現及災害服務組織的經驗總結,災害周期可以分為:預備期、回應期、重建期和緩和期四個階段(馮燕)。預備期的工作包括訓練、演習、警報系統的處理等。回應期為緊急救援階段,工作包括緊急救援、疏散、道路清理、食物與避難所的供應、醫療協助、危機咨詢與干預、協助災區農產品在市面上的供應等。重建期通常需要持續好幾年,甚至還可根據重建工作的規劃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第一階段為為災后緊急救援到一個月的臨時安置;第二階段為災后一個月至半年內,此階段的工作分為災區的工作和一般社會的工作兩種;第三階段為災后六個月至三年的中長期復健階段,家庭、小區和社會的重建都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不同的災害階段,社會工作者所擔任的角色不同。根據《災害社會工作一中國的實踐與反思》一書中對災后社工角色的研究,社工的角色可分為五種:資源整合和資源鏈接者、需求評估者、個案管理者、心理支持者和社區組織者。他們運用的是優勢視角,十分注重重建社區的能力建設和資產建設。
(三)社會工作在災害管理中的反思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社工組織的出色表現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社會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工組織是第一次承擔如此的重任,也存在一些不足。公益組織在災害初期的“進駐”和重建時期的“大撤退”,體現了組織的無序性;在對災區的群眾的心理輔導和需求調查中體現的無序和無結論,給災民導致了二次傷害。這些問題的出現,引發了對災后社會工作的大反思,人們開始關注災害中社會工作應該發揮的作用。
作者認為如果發揮了社會工作在災害預防中的作用,那么社會工作在災害管理體系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能夠提供更大的幫助。雖然社會工作在預備期的工作較少被提及。但是災后社工角色的研究對于社會工作者在預備期的角色和工作的研究具有借鑒作用。在災后進行資源鏈接、心理支持、社區組織發育、生計項目的發展等活動中的能力體現,都需要社會工作者平時積累相關的經驗、技巧和方法。社會工作在災害預防中能幫助人們提升抵御災害和風險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帶來的傷害和損失。
三、發揮社會工作在災害預防中的應用
社會工作具有預防的功能,社會工作不僅要解決社會問題,更要采取措施預防社會問題的發生。李迎生教授認為,預防功能通過兩方面的工作來實現:預警和應變。預警,即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預先警報;而應變,即社會工作者通過自己的工作來預防問題的發生,社工可以通過強化個人或群體的功能、強化社會支持體系來進行應對。
災害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偶然性、破壞性和難以預計的特征,這些使災害的預防具有無限期性特點。而深層、長期、細致入微的社會工作,在災害預防時期,完全可以幫助人民提高抵抗災害的能力。
做好災害預防的工作,社會工作可以從以下五點出發:
(一)倡導和實施社會政策
在災害救助中,制度建設十分關鍵。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可以起到政策倡導者和實施者的作用。長期的基層工作經驗,使社工對于民眾需求的種類、標準和社會不公平現象有現實的了解,通過對政策提出意見或建議可以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實踐社會公平。
(二)搭建信息平臺
搭建信息平臺,對民眾進行防災、備災、減災方面的培訓和避難信息的普及。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當地的地質、氣候、文化、傳統、資源,選擇宣傳的內容和方式。通過遍布城市的市民學校、社區學校對轄區居民開展防災救災知識教育,努力提升居民災害危機管理意識。
(三)弱勢地區能力建設
社會工作組織要在社會經濟地位低下的、少數民族等地區做調查和宣傳,引起相關部門和組織團體的關注,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幫助他們建立應對災害的機制和建立社會支持的網絡。盡力將最寶貴的資源鏈接到最有需要的人群中,維護社會公平。
(四)協助防災救災隊伍的建設
社會工作組織可以協助防災救災隊伍的建設。災害危機的預防需要建立一支能夠隨時投入戰斗的救援隊伍。防災救災人才隊伍包括,各地應急組織機構的專門人員、基層組織準社會工作者、在校的社工學生,以及有志幫助他人的志愿者等。可以運用志愿者管理方法來對志愿者進行引導、培訓和使用。
參考文獻
[1]張和清等,《災害社會工作一中國的實踐與反思》[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張強等,《巨災與NGO—全球視野下的挑戰與應對》[M],北京大學,2009。
[3]劉毅,方進玉,《日本地震 中國如何》[J],瞭望,1995 (5)。
一、課程背景
2005年,按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我們開發了“賣場崗位綜合實訓”,該課程包括定單處理、商品陳列等訓練內容。2006年,對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大幅度調整,新增了和“賣場布局與商品陳列”等課程。“門店銷售實務”講授商品驗收、前臺銷售、商品補貨等內容。2008年在示范校申報過程中,由于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被確定為國家級示范專業,按照教育部16號文的要求,在大量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我們本著“項目驅動、任務導向、工學結合、能力培養”的原則,又對課程體系進行創新性改造。開發了包括在內的基于連鎖門店店長崗位任職要求的課程群。“理貨業務訓練”教學內容將“賣場崗位綜合實訓”、“門店銷售實務”“物流配送管理”等三門課程的相關內容進行組合并序化。
理貨業務訓練是以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為主體,輻射其它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大型綜合性訓練課程,是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教學計劃中安排60學時,要求學生在課余安排100學時,共計160學時。本課程最初的教學地點是課堂和實訓室兩點一線。每學完一個專題的相關理論后,到賣場綜合實訓室通過仿真軟件或實物演練來訓練相應的技能。現在,本專業建設了專用的理貨業務訓練實訓室,本課程的校內教學課程全部在實訓室授課,采用邊講邊練,以練為主的教學方式。為了讓學生感受企業實真環境,能夠將校內所學知識和技能與企業理貨業務實際有機結合,達到“做學合一”訓練效果,學生帶到卜蜂蓮花等合作企業去實地實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教學效果顯著提升。本課程采用典型企業的典型個案為教學載體,使課程學習和真實工作完全對接,使學生“上崗即上手”。所有上述新措施都為教學的職業性起到保證作用。
二、課程定位
1.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崗位
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首都現代連鎖經營行業,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掌握連鎖店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連鎖企業基層領班人――連鎖店長。
連鎖店長崗位的任職要求:熟悉連鎖經營進貨、銷售、儲存諸環節的知識和業務流程。掌握連鎖門店基層崗位及基層管理崗位的知識和技能。
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見圖1)按照基礎課程和“商學結合”課程兩大體系進行建設。崗位業務課程是“商學結合”課程體系的子系統之一,該子系統按照“商學結合”、校企合作原則,緊緊圍繞連鎖店長典型工作任務進行系統建設。崗位業務課程的開發與連鎖店長職業技能證書開發相結合。
2.本課程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理貨業務訓練”與“賣場設計”、“賣場營銷策劃”、“賣場管理”等三門課程構成專業崗位業務課程。本課程按照校內實訓50%、校外頂崗實習50%,實行校內實訓與校外頂崗實習一體化學習與管理。教學目標是通過將三家賣場(北京卜蜂蓮花超市有限公司、北京百貨大樓、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菜市口百貨股份有限公司)的理貨業務流程引入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訂單處理、商品驗收、商品陳列、前端銷售、商品盤點、商品補貨等綜合業務技術。在掌握專業能力的同時,提升個人能力和社會能力。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起明顯促進作用。
連鎖經營原理是與本課程關系密切的前導課程,它為本課程了解賣場環境、賣場文化、賣場布局形式及連鎖經營的基本運營方式奠定基礎。本課程將為“賣場設計”、“賣場營銷策劃”、“賣場管理”等后續課程起到支撐作用。
三、課程設計
本課程在詳細分析店長成長過程所涉及的基層工作的基礎上,提煉出若干業務工作,理貨業務工作是其中之一。對北京菜市口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卜蜂蓮花超市和7-11等連鎖企業的理貨業務流程進行任務分解,形成知識、能力、素質的具體要求,參照國家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部《商貿零售C&G二級》確定本課程訓練六大模塊,包括訂單處理訓練、商品驗收訓練、商品陳列訓練、前端銷售訓練、商品盤點訓練、商品補貨訓練。在此基礎上,校企合作開發課程,主要包括課程標準、組織課程教學資源、進行實訓條件建設與教學團隊構建、制定課程考核標準、組織實施與考核(見圖2)。
四、教學內容
本課程教學內容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針對連鎖企業一線操作管理人員(如店長、理貨員、收銀員等)崗位職責中所應具備的操作技能而設定,并充分考慮學習者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使學習者能夠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完成單一或綜合的理貨業務。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理貨業務訓練》是讓學生通過“一個完整的理貨流程”這個真實的大項目,來完成訂單制作、商品驗收、商品陳列、前臺銷售、商品盤點、賣場補貨等六個模塊來達成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分成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大體是教師先教,學生來學,然后就讓學生開始操做,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第二單元是讓學生先做,在做中學,然后是教師發現問題予以指導,同樣體現教、學、做一體化。
從教學大綱可以看出,理貨業務教學內容有著較強的實操性特點,高職學生感性思維更高于理性思維,“做中學”的教學方式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因此,每位主講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法,靈活分組討論和角色扮演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例如,POS機的操作是前臺銷售的重要內容,首先讓學生在POS機上自己練習,然后給每位同學分配角色,有購買商品的顧客,有投訴的顧客,有詢問各種問題的顧客,還有各種性格的收銀員,讓學生置身于虛擬的賣場中,模擬收銀的過程中,既熟悉了收銀的流程與相關的知識,又掌握收銀技能。還采用的案例分析和啟發引導式的教學方法。例如,在15分鐘教學錄像中,主講教師不是一開始,就講授普通發票應該怎樣填寫,而是先讓學生獨立填寫發票,然后小范圍討論,達成一致后,上臺展示小組填寫情況,以及發票填寫要點及注意事項,教師最后點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牢牢掌握了填寫發票的技能。
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豐富了課程教學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理貨業務能力,使學生更多、更快捷地了解了企業理貨業務的實際情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仿真模擬教學技術手段,輔助學生對理貨業務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安裝了連鎖企業真實業務軟件,學生利用軟件系統學習理貨業務流程與工作內容。每位教師都制作了教學課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多媒體教學資料。在商品盤點、商品陳列等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加深學生對企業理貨業務的了解。如在學習“商品陳列方法”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資料向學生演示不同企業,不同商品的陳列錄像,通過視覺沖擊,學生深切感受不同產品有著不同的陳列方法,不同陳列方法會帶來不同的顧客感知,從而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六、教師隊伍
通過教師隊伍建設,本課程形成了一支素質優良,年齡、專業、學歷結構合理,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并重,能適應專業發展需要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該課程組共7人,專業教師5人、企業兼職教師2人。兩位專業教師與學生共建設訓練基地;三位專業教師和兩位企業兼職教師負責兩個班的教學、訓練指導和負責教學的組織與管理。課程組5名專任教師分別畢業于不同院校。3人研究生畢業于工商類專業,占66%;1人本科畢業于工商類專業,占20%;1人大專畢業于財會類專業。該學緣結構滿足電子商務課等交叉性學科的要求。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性強;課題組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相關的實踐工作經驗,進取心強,富有開拓創新精神。聘請的企業兼職教師,具有極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好的理論造詣,對職業教育有高度的熱情和責任心,對課程建設規劃給予了許多的指導和建設性意見。
七、教材建設
為了讓我們的課程更加符合當地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近年來我們一直堅持與企業一起合作,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的設計和開發。
2008年在示范校申報過程中,由于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被確定為國家級示范專業,按照教育部16號文的要求,在大量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又對課程體系進行創新性改造。開發了包括在內的基于連鎖門店店長崗位任職要求的課程群。“理貨業務訓練”教學內容將“賣場崗位綜合實訓”、“門店銷售實務”等三門課程的相關內容進行組合并序化。我們在開發了“賣場崗位綜合實訓”的同時,編寫了實訓指導書。在此基礎上,撰寫了《賣場崗位綜合實訓》,于2006年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原創教材,獲得同行的廣泛認可。這本教材具有通俗易懂、實操性等特點,教材融入了我院模擬賣場實訓工作的諸多探索、內容把握、過程控制和經驗總結,以大量的范例對實訓基地的建立和實訓過程的實施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門店銷售實務”選用的教材為《連鎖店經營管理實務》,本書是首都連鎖企業普遍使用的店長培訓教材,該教材內容鮮活、實操性強。
為了配合“理貨業務訓練”課程,我們與北京菜市口百貨公司、7-11(北京)公司、卜蜂蓮花連鎖公司等企業共同組建校企結合的教材編寫團隊,正在合作編寫“理貨業務訓練”教材。且與出版社協商,在近期內出版。
八、實訓教學環境、場景
校內實訓環境的建設是理貨業務訓練的支撐條件,通過遞進式階段訓練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與實踐技能有機結合。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實操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在一條街財貿素養體驗,使學生能夠真實體會理貨業務的流程與運轉形式。以下是訓練環境的基本情況介紹:
1.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實訓室(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我們引進了大賣場運營中所使用的全真信息管理系統軟件,為理貨業務中的訂單處理、商品盤店、前臺銷售等模塊的訓練提供條件,以適應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2.新建理貨業務實訓室
理貨業務訓練是新課程體系下的專業核心課程,為此配套新建了理貨業務實訓室。本實訓室是連鎖店長訓練理貨業務技能的實訓環境,采用引進典型企業典型個案的方式建設,內容包括文化環境、硬件、用具、教具和管理制度。系統化的理貨環境促進學生財貿素養的養成,提高理貨技能的學習積極性。理貨業務實訓室的建設堅持三功能目標:學生學習功能、教師教研功能、面向企業在崗職工開展職業培訓功能。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設備、工作流程、工作理念和管理制度,建成國內領先的理貨業務實訓室。理貨業務實訓室實訓項目、技能鑒定項目(見表)。
3.財貿素養一條街
財貿素養一條街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集崗位實訓中心和拓展訓練中心為一體。學生在此通過實真訓練,學會了訂單處理、商品陳列、前臺銷售、商品盤店等工作內容,完成了從實訓室的仿真模擬到企業頂崗工作之間的過渡。
九、教學效果
近三年學生對《理貨業務訓練》各任課教師的評價全部為優秀,教學督導組對本課程綜合效果評價包括教師教學水平、實訓環境、實訓教材、實訓內容、訓練方式、課時分配和能力培養等七個指標,2007年主講教師的綜合得分為91.3分、2008年主講教師的上半年綜合得分為92.1分。
參考文獻:
[1]潘家俊.連鎖經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1).
[2]江明光,陳文.高職連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引進與咨詢,2005,(5).
[3]葛春鳳.我國連鎖經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開商網,200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