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6:32: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的傳承,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從種類的角度來講,傳統舞蹈音樂、民歌、戲曲及傳統器樂音樂均屬于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部分。從發展的角度來講,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形成期,自夏商西周起,我國就開啟了探索音樂世界的旅程,原始樂舞向著宮廷樂舞的方向發展;二是新聲期,自魏晉南北朝起,傳統音樂文化發展步入新聲期,樂曲、樂律、樂器及理論等方面有了新的成就;三是整理期,自宋元時期起,傳統音樂文化逐漸以固定的形式為依托不斷流傳推廣。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底蘊深厚且具有多樣性、藝術性、人文性等特點,值得在高校人才培育的過程中發揮育人作用。然而,有些高校的音樂教學存在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理念陳舊、課程有待開發、方式僵化、評價欠佳等問題,影響了音樂文化育人效果。基于此,為使高校音樂教學質量能得到有效提高,探析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傳承的價值
(一)拓寬德育渠道新時代高校致力于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音樂教師亦需擔負德育責任,將德育與音樂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使音樂課程發揮思政教育功能。傳統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課堂有利于教師拓寬德育渠道,主要源于學生能夠在了解傳統音樂類型、發展歷史、代表作品、音樂家生平的過程中被先輩卓越的音樂成就所震撼,在傳統音樂文化中看到先輩的智慧,透過傳統音樂洞悉民族文化內核,如崇敬自然、敬畏生命、天人合一等,使學生得以增強文化自信,因我國獨樹一幟、歷史悠久、形式多樣的傳統音樂文化而產生民族自豪感,繼而實現通過高校音樂課加強德育的目標。
(二)提升審美能力傳統音樂文化形式多種多樣,能夠幫助學生拓寬審美眼界,舞蹈、戲曲、樂曲、民間小調均具有藝術氣息及賞析價值,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指引學生傳承傳統音樂文化,以器樂、歌舞為依托講解主要內容,確保傳統音樂文化形象對學生來講足夠直觀,能夠從動作、音色、旋律等角度出發進行賞析,將新時代的審美觀視為學生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紐帶之一。其中,學生了解、學習、研究傳統音樂文化的過程就是教師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音樂教學過程,同時為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文化理解力、感知力等核心素養發展給予支持,凸顯傳統音樂文化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的價值。
(三)豐富導出載體高校音樂教師有效展開知識導出活動,脫離基礎音樂知識并不能幫助學生內化吸收文化養分,學生還會因文化內涵不易理解而失去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傳統音樂文化在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有利于教師豐富音樂知識導出載體。以合奏為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基于傳統音樂文化指引學生了解民族管弦音樂合奏特點、主要發展歷史、種類劃分方法、代表曲目以及民樂團主要樂器音域、座位圖、編制等內容,進而有效導出音樂知識。在解析代表曲目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側重講述節奏、力度、旋律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用更為專業的眼光賞析民族管弦音樂作品,在賞析過程中不斷溫故知新,健全民族音樂知識體系,繼而提高高校音樂教學質量[1]。
二、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傳承的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悠久且具有探析價值,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傳統音樂文化的客觀性,不能在講述音樂歷史、音樂家生平等內容的過程中添油加醋,要在學生心中塑造真實且經得起推敲的傳統音樂文化形象。這就要求教師用辯證思維介紹傳統音樂文化,關注歷史背景對文化發展帶來的影響,為學生多角度解析傳統音樂文化給予支持。為使音樂課堂上的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更具客觀性,教師要積極學習,提升專業素養,了解更多與傳統音樂相關的內容,肩負起客觀育人責任,在音樂教學中不抹黑、不夸大傳統音樂文化,指引學生更為理智地解析傳統音樂文化內涵。
(二)滲透性原則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需具有滲透性,使之能起到潤物無聲的育人作用。例如,教師在進行視唱練耳教學時可以在課前播放一些傳統音樂作品,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模仿演唱,而后指引學生識譜。之前聽錄音的經歷有利于學生判斷調式并認識各類記號,為學生保證節奏無誤、音準無誤地完成演唱任務奠定了基礎。在檢驗學生視唱學習與訓練情況的過程中,教師亦可準備3—4首傳統音樂作品并引導學生接受隨機考核,使學生在增強音樂素養的基礎上傳承傳統音樂文化。除了在高校音樂教學前期、中期及后期滲透傳統音樂文化外,教師還需在學生日常合唱、合奏等表演活動中加強指導,依托表演指導滲透傳統音樂文化,繼而多角度幫助學生傳承傳統音樂文化[2]。
三、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傳承的阻力
高校音樂教師在課上指引學生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阻力有以下幾方面:第一,用自己認為正確且有效的方式輸出傳統音樂文化,出現了學生不理解、不接受傳統音樂文化的現象。學生很難在視唱練耳、學習實踐中積極主動地了解、學習、研究傳統音樂文化,從而在學生被動學習的過程中徒增高校音樂教學阻力;第二,高校音樂課程需從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加大開發力度,因高校特色課程缺位而出現無法充分運用區域性傳統音樂文化教育資源的現象,這并不利于高校實現音樂文化傳承教育目標;第三,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方法有待優化,教師需進一步拓寬指引學生了解與喜愛傳統音樂文化的渠道。當前部分教師習慣在音樂賞析教學環節引入傳統音樂文化,其中存在單向輸出賞析內容的問題,這使得學生在賞析傳統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較為依賴教師,按照教師的標準進行賞析,輕視學生的個人感受,影響高校音樂教學成效;第四,高校音樂教師存在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效果評價低效的問題,評價診斷、導學等功能隨之減弱,無法通過評價促進學生了解、傳承、創新傳統音樂文化[3]。
四、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傳承的路徑
(一)育人為本,調動學生自主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積極性教師在高校音樂教學實踐中需堅持育人為本。在傳統音樂文化相關內容輸出前可詢問學生是否了解傳統音樂,并談一談對傳統音樂的感受,嘗試分析不同類型傳統音樂的藝術風格特點,亦可從朝代的角度出發思考探究。一方面啟發學生解析傳統音樂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搜集整理學情,對學生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度與廣度做到心中有數,為進一步制定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教育方案提供依據。教師除了保障文化傳承方案具有普適性外,還需賦予方案層級性,保障每位學生都能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接受傳統文化浸潤。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需有層級性地設計知識導出活動,將問題、案例、音樂作品等教育內容分成三大層級,其中A層教育內容有一定的理解難度;B層教育內容的學習難度一般;C層教育內容難度最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能力不斷增強,部分悟性高、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將產生更大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要用動態視角看待學情,定期剖析學生的音樂素養,適度調整傳統音樂文化輸出方式及主要內容,使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教育能與學習實況始終統一,達到提高高校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教育質量的目的。
(二)課程開發,匯聚區域性特色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教師通過開發課程能夠匯聚高校所在區域的特色音樂教育資源,滿足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教育需求。新時代高校課程開發需朝著兩個角度發力:一是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內容與音樂教育內容融合在一起,發揮傳統音樂文化思政教育的先天優勢;二是加強特色音樂課程建設,充分運用區域性育人資源。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做好區域性調研工作,深入民間,回歸鄉土,積極與民間藝人溝通,搜集歷史悠久且具有文化底蘊的音樂作品,同時做好區域性傳統音樂作品歸檔工作,便于展開專題研究,如鄉土音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等,確保研究結果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教育有益。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賦予特色音樂課程以包容性,指引學生通過學習實踐意識到區域經濟、自然、民俗等環境對音樂文化帶來的影響,還要探析新時代傳統音樂文化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學生認同傳統音樂文化對鄉村精神文明社會建設有益、對基層文化生活發展有益、對文旅項目開發有益、對增強民眾文化自信有益,才能自覺傳承傳統音樂文化,還能在創編音樂作品時積極引入傳統音樂文化,在音樂作品中灌注活力,依托新作品在新時代傳承與推廣傳統音樂文化[4]。
(三)教法優化,拓寬指引學生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渠道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有效傳承離不開教學方法優化。例如,教師可采用電影教學法,指引學生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捕捉傳統音樂文化,并在此基礎上采用議題探究教學法,圍繞傳統音樂對電影藝術化呈現帶來的影響、傳統音樂文化應如何與電影合二為一、賞析電影中的傳統音樂作品有何感受等議題調動學生各抒己見的積極性,為學生參與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教育活動提供著力點,進而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加強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再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現代音樂作品中的傳統音樂文化”推薦活動,學生在推薦相關音樂作品時需要有理有據,既要說明作品主旨,又要從作品的結構、旋律及演唱技巧等角度出發進行專業解析與賞評,一方面突出“推薦會”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將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所學知識技能融合在一起,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如文化理解能力、音樂創造力等,繼而提升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教育效果。
(四)科學評價,促進學生傳承、保護、發展傳統音樂文化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積極作用。基于此,高校音樂教師要樹立科學評價意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予以分析:一是豐富評價主體,例如教師可與高校所在地區的民間藝術團體或民間歌舞藝術家共建雙師型課堂,亦可在線同課異構,在此前提下豐富評價主體,由參與合作育人的藝術專家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達到多角度指引學生傳承、保護、發展鄉土優秀音樂文化的目的[5];二是評價方式要具有科學性,因為對于音樂文化的理解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教師要在基本方向、中心思想合理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不要求學生按照固定模式解析傳統音樂文化,使學生能在激勵性評價驅動下珍視個人賞析音樂作品的獨特感受,激活音樂思維,在傳統音樂文化探究中不再過度依賴教師,還能在個人感受引領下進行拓展性學習,搜集整理感興趣的傳統音樂作品的相關學習資料;三是將評價結果應用于音樂教學改革,在評價促學的基礎上建成閉環狀的高校音樂教學體系,在“學情剖析——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教學評價——教案優化”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傳統音樂文化教育質量。
五、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有效傳承具有拓寬德育渠道、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豐富音樂知識導出載體的價值。基于此,教師需在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教育中推行客觀性原則與滲透性原則,在此基礎上做到育人為本、特色課程開發、教法優化、科學評價,在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幫助其了解、傳承、保護與創新傳統音樂文化,繼而提升高校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吳衛潔.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策略[J].當代音樂,2022,(1):44-46.
[2]馬靜.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J].藝術評鑒,2022,(2):104-107.
[3]楊曉.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視域下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研究[J].科教文匯,2022,(3):93-96.
[4]陳姝姝.試析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J].大眾文藝,2021,(17):145-146.
[5]金彤.高校聲樂教學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策略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5):43-45.
作者:于志輝 白春懋 宋偉 單位:石家莊學院 天津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