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5:57: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0引言
“立德樹人”是國家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當下學界研究的熱點。國內外學者對“立德樹人”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存在薄弱之處。本文以《道德經》自然而深邃的德育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高校全員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指導思想,對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本源性理念作出界定,對“立德樹人”所育對象的范疇作了一定的拓展,對“立德樹人”的施育者須日常性地躬行“道”與“德”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
1“立德樹人”的本源性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貫通的協同育人
“合道”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更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教育本源性的理念與動力。將“立德樹人”教育的本源性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協同建設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課程體系,構建大格局的德育理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蘊著中華民族獨特而厚重的優秀文化思想與智慧、民族精神及道德價值。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就必須傳承、弘揚與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中國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原因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供了閎深的文化思想資源。不僅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的建設提供智慧性的價值導向,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為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巨大的思想動力,為解決或化解世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高校在傳承、弘揚與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將“立德樹人”教育的本源性理念———“合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貫通的協同育人策略,是實現國家“立德樹人”教育的關鍵所在,是新時代中國教育良性發展的必然需要,是培養為祖國終身服務的優秀人才的精神食糧需要,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立德樹人”教育具體深度融合為“合道立德立心內省躬行”的理念與路徑。“教育是滲進血液、透入靈魂的。”[1]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應當深刻領悟與踐行“立德樹人”育人工程中“合道”“立德”“立心”“內省”“躬行”的理論思想。“合道”既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的本源性理念與本源性動力,也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從根上著手的開始,其決定“立德樹人”育人工程是否能夠實現從全員、全程、全方位上開展并向縱深推進,最終達到中華民族全民育化的宏闊目標。“立德”與“立心”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的核心命脈與樞紐所在。此兩者既是對“合道”境界所蘊涵的大德(上德)與公心的傳承,又是連接“合道”和“內省”與“躬行”的樞紐,使得“合道”“立德”“立心”“內省”與“躬行”能自然而有序地形成一個完整的、動態的“立德樹人”育人工程的運行系統。“內省”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的運行原則,即“內省”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每位育人者必須遵守且力行的日常性的自律與自調的運行原則。“躬行”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能落地生根而長青永恒的關鍵生命力。要實現“立德樹人”育人工程在全員、全程、全方位上進入每位受育者的心,進入每位受育者的生命時空,不僅需要各高校根據其開設的專業、學情、獨具的地域文化等特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通到高校課程體系建設之中,而且尤其需要“立德樹人”育人者能時時刻刻秉持躬行合道合德合自然之心的念想與言行,并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格的完善,使大學生時時能自覺而自然地擺正自己的心頭念想與言行。所以說,“躬行”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的關鍵生命力。“合道-立德-立心-內省-躬行”的理論意蘊及運行機制,既是“立德樹人”教育實踐所應遵循的核心原則,也是“立德樹人”教育工程的具體施行路徑。從而達到構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服務的主陣地,能深度融合德行與智慧并重的“立德樹人”育人策略[2]。
2高校黨委組織、管理者和教育者共育的協同育人
高校應建立由校黨委書記和校長共同負責的“立德樹人”教育工程專門常務執行組,校黨委書記任組長,校長任副組長。在校各級黨委與各級行政的工作協同育人中健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立德樹人”教育的運行體系。黨委要掌控“立德樹人”育人工作的大方向及大格局,構建黨政協同,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立德樹人”教育的工作機制。建立以黨委掛帥、黨支部密切配合、思政工作者為主導、教育者為輔導、大學生為主體、學委為溝通橋梁等多方面協調互動、各行其職的全員“立德樹人”教育運行機制。黨委組織的整體政治思想覺悟水平和管理能力要不斷提高;管理者的思想理論教育水平要不斷提升;學校的師德師風建設要不斷強化;德育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要不斷加強;不斷完善“立德樹人”教育的運行機制;確立以生命為本位的德育育人理念;關愛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心理動態和精神訴求;以人性化的方式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以學生日常的合理需求作為“立德樹人”教育的出發點;以提高學生自我德育學習和管理的能力作為“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做好學生思政育人和服務文化化人的協同工作。高校領導層應為教師提供適宜的教書育人環境、良好的制度保證體系、優質的教學資源,制定教師“立德樹人”教育的培養方案及激勵措施,打造一支高品質、精通業務的師資隊伍,形成學校全員通力合作協同育人的整體效應。
3“立德樹人”的“主渠道”與“主陣地”共進的協同育人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分別承擔著“主渠道”與“主陣地”的重要角色[3],兩者優勢互補、互為依存、密不可分,兩者的深度融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及中國教育學德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協同育人的理論依據,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有力保障,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必要條件,也是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提升大學生整體思政素養的本質需要。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與“主陣地”,雖然工作任務、教育內容、育人分工有所不同,但兩者在工作總目標、教育全過程、育人方法等方面是有機統一的,皆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融合育人是一項宏大的整體化與系統化的育人工程,教育主體涉及所有管理者、教育者和服務者。要想達到高效育人,就必須將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相結合起來協同育人。具體來說,在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情感、心理、能力和思維等現實狀況需求的基礎上,把思政教育“主渠道”與“主陣地”的理論教育進行鏈接,思政教師的育人要和學科教師的育人相結合;輔導員隊伍與學生干部隊伍協同育人;大學生日常事務管理者和大學生公寓管理者協同育人;思政理論課和團課活動相融合;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相融合;思政理論教育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等總體思路整體設計,強化“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育人系統理念協同,育德與育心工作融合等全方位推進思政育人工作一體化運行大格局,實現德育理論傳授、道德信仰鑄就、綜合知識講授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有機統一。
4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同進的協同育人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本是同根生,均是人類的文明。人文精神應被作為科學精神的靈魂,在科學精神中應蘊蓄著高度的人文關懷情感;反之,人文精神中在必要處也應具有一定的科學意識。此兩者既共生互通又相異互補,對創造人類文明起著不可或缺的不同作用。它們呈現辯證統一的關系,彼此不能代替對方,兩者只有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生互補、取長補短才能構成完整的人類思維和人類文明。當下,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正在經歷由大數量型向高質量型的轉變,高校需以學生為本,加強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協同培育,培養具備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全面貫通發展的高素養人才,將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提升到國家“人文治國”和“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是高校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舉措。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協同育人要通過課程教育體系完成,落實到教、科、研等各個環節。整合人文學科和理工學科課程教學團隊,將人文與科學知識融合育人,形成人文文化和科學技術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和諧發展、互動育人。高校通過開展具有特色的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培養大學生具備家國情懷、人類情懷、國家擔當、世界擔當、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非凡素養,鍛鑄善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的卓越校園文化,就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合道創新融合。培養大學生既有心懷憂國憂民憂世的人文情懷,也有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為中華偉大事業鍥而不舍、淡泊名利而奮斗終身,且能成為具有肩負人類科學使命感、心懷社會和人類的責任感、維護世界和平、維護人類尊嚴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博大胸襟的高素養人才。
5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步的協同育人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步的協同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4]。高校應把“立德樹人”教育、思政課程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作為教育的本源性路徑和宗旨,即將思政德育課程與專業課程思政同步同向協同育人,打破原有各專業學科的傳統思維,將德育育人放在教學的首位,形成德育與智育協同育人的優勢互補,既要使思政課程的德育育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又要使課程思政的德育育人資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循序漸進地達到從德育課程(思政課程)→課程德育(課程思政)→大德育課程(大思政課程)→“立德樹人”教育的創造性轉化的時代需求,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教育貫穿在各學科、各門課程、每一節課和各教學管理的環節之中,形成德育一體化的教育合力,上升為混合式德育智慧教育模式[5]。同時,將課程思政改革作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的關鍵點。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應從更深層次的靈魂塑造育人工程來審視,需要思政課程教學思維轉型,思政課程需要與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整合,以教學的團隊、內容、課程、模式、方法、過程、載體、環境和教學實踐協同創新等作為推進重點。既要使思政課程教學效能拓展性和延伸性最大化,又要充分挖掘和優化課程思政的德育元素,有效整合高校思政課程建設的主體力量、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教學設施等要素,加大育人力量和教育陣地等,實現德育教育門門講、課課有,德育思想人人學,使課程思政“全覆蓋”的教育大環境得以形成,大德育大思政的課程體系得以建設,全體師生能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德育資源內化于自己的心靈、外化于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致能培養出具有自然本真的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格局的智慧型高端人才。
6文化與實踐并進的協同育人
高校應高度重視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并進的協同育人策略[6]。首先,高校須始終不渝地堅守文化育人的陣地,即堅守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與智慧的教育,教師通過課堂不僅為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道德知識與其他文化知識,要盡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引領學生體悟文化知識背后深蘊著的智慧。注重以先進的文化思想化育學生,以及對學生文化品格的塑造,構建思想、德行、人文、科學、心理與政治等方面素養的課程體系,發揮學校課堂教育主渠道和高校主陣地德育育人的功能,融合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模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化育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自內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生命觀、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其次,高校要注重社會實踐育人,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平臺和教科研支撐體系,加強產學研協同育人。強化實訓和實踐教學,建設校企品牌實踐基地,加強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建設,拓展大學生頂崗實習社會實踐路徑,堅持以文化人與社會實踐育人相結合,培養學生擅長于了解國情與民情,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接受教育、增長見識。要充分運用雙休日實踐活動和寒暑假研修基地活動對學生的教育,讓學生走進社會生產和勞動的第一線,磨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構建課堂知識教學、校園文化熏陶和社會實踐育人協同并進,使大學生對文化思想的學習與體悟和其對社會實踐的躬行與體驗相得益彰,以致大學生逐漸成為“立德樹人”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的先行者與踐行者。
7結語
以“立德樹人”教育的本源性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貫通的協同育人策略為引領,并結合高校黨委組織、管理者和教育者共育的協同育人,“立德樹人”的“主渠道”與“主陣地”共進的協同育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同進的協同育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步的協同育人及文化與實踐并進的協同育人這幾方面的策略,為高校在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厚德育智工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踐行策略,使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能得以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24.
[2]王慧英,余盛祥.《道德經》德育思想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徑探究[J].學園,2019(8):102-104.
[3]韓雪青,高靜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協同育人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3):22-24.
[4]于慶峰.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實現路徑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6):85-88.
[5]王慧英.英語微課混合式智慧教育模式的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8(6):98-101.
[6]李特,周曉波.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途徑和工作機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14-116.
作者:王慧英 余盛祥 單位: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素質教育部 明達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