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0:39: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舊工業建筑凝結著城市工業文化的歷史與記憶,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工業遺產保護與改造浪潮的背景下,我國舊改型博物館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從參觀者的視角對館內部分設計進行評價和優化,能夠減少參觀者在館內的“博物館疲勞”現象,滿足參觀者在館內的心理、行為需求,創造出更加舒適的館內空間環境,使參觀者愿意在館內久留,從而激發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活力,對博物館充分發揮其教育、社會文化職能具有重要的意義[2]。
1舊改型博物館概述
舊改型博物館,即由舊工業建筑改造而成的博物館。博物館作為舊工業建筑改造的主要模式之一,一直在城市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3]。它是集收藏、展示、傳播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公共建筑,能夠將城市歷史文化等特色充分展現在人們面前。對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進行深入研究,使其變廢為寶的同時,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服務,扮演好“城市展館”的角色。在當前的學術研究中,對于“舊改型”的概念定義還很少,但是在少數論文中,“舊改型”概念已經出現,且多為將舊工業建筑改造為文創園的相關設計研究。其中,李琦認為,“舊改型”便是舊建筑改造,簡稱“舊改”,但是其中的“舊”,只是指舊工業廠房、倉庫,不研究其他類型的舊建筑改造[1]。肖振揚認為,“舊改型”即舊工業建筑改造型,可以從舊工業建筑和研究對象兩方面對其進行定義[2]。本文中提到的“舊改型博物館”即舊工業建筑改造型博物館。
2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現狀
目前,我國的舊改型博物館數量日益增多,國家也越來越重視這類建筑的設計與發展。然而,現階段我國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在其應用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館內空間設計難以體現其舊工業歷史文化特色,難以吸引參觀者;空間中的各方面設計缺乏對人心理、行為的思考,導致參觀者在館內參觀時身心疲憊,從而產生“博物館疲勞”等問題。本文從空間功能、交通流線、尺度、材料、光環境、景觀及形象可識別性6個方面來探討現階段舊改型博物館現狀問題產生的原因。
2.1空間功能空間功能設計是空間設計的重點。功能是否合理,是評價建筑空間的重要指標之一。隨著舊改型博物館的不斷發展,館內空間所需承擔的功能也越來越多。現有的舊改型博物館,其空間是由舊工業建筑改造而來,建筑原有內部空間具有進深大、挑高高等特點,在其內部進行功能劃分時,難免會產生功能劃分不合理、不全面、較大矛盾沖突等問題。例如,部分舊改型博物館內部往往空間只注重藏品的展示與商業用途部分,而忽略了服務于參觀者的基礎功能部分,導致在空間功能設計時未能充分考慮參觀者的心理及行為需求,缺少人性化的思考,從而導致參觀者在館內空間易產生疲勞感、不適感,不愿久留。
2.2空間交通流線館內不同的交通流線是連接各區域的“橋梁”。舊工業建筑原空間內部面積、體量大,且空間形狀多為單一的矩形,所以對交通流線的規劃設計需要更加慎重[3]。部分舊改型博物館內部交通流線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例如交通空間與其所在整體空間比例失調,交通空間過于龐大,導致參觀者很容易出現疲勞感。另外,部分交通流線比較復雜,導致參觀者疲勞的同時,還容易發生迷路、重復參觀展廳或者遺漏部分展廳等現象。
2.3空間尺度空間尺度的感知是空間中的人們以自身尺度為參照物,與空間中整體或局部物體的尺寸進行比較,從而獲得的行為感受。舊改型博物館是由舊工業建筑改造而來,而舊工業建筑通常具有面積大、體量大、挑高高等特點,所以部分舊改型博物館在改造設計時,容易由于設計不當,造成內部空間、物體尺度過大,給人一種空曠、無趣、疲憊感。
2.4空間光環境一個好的光環境不僅能滿足人們對于基本照明的需求,還可給人舒適的心理感受。所以,光環境設計對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的優化設計來說非常重要。其中,自然光是使人類感到最舒適的光,是最理想的照明光源。而舊工業建筑內部空間通常門洞、窗洞較少,較為封閉,不利于采光通風。目前,部分舊改型博物館內部空間由于自然光采光不足而主要依靠人工照明,使館內空間光環境效果大打折扣,給人以壓抑、憋悶感。
2.5空間景觀對舊改型博物館室內景觀部分進行合理的設計和運用,可以起到調節館內微氣候、美化環境、劃分空間、活躍氛圍及提升舒適度等作用,從而提高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活力。從部分舊改型博物館內對景觀應用的現狀來看,很多館內的景觀設計未將館內的設計理念融入其中,只是將景觀元素簡單堆砌起來,景觀與館內環境呈現出分割狀態,未充分發揮景觀元素的作用。
2.6空間形象可識別性當空間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征,則其可識別性較強。這些特征可能來自于空間形象、氛圍等要素,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部分舊改型博物館在改造之后空間形象呈現出“千館一面”的效果,與普遍的博物館并無太大區別,缺乏內涵,未能將其舊工業建筑原有的工業歷史文化特色體現出來,空間形象可識別性不強,不能給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3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優化設計的意義
很多舊改型博物館由于設計不當等原因,缺乏“人性化”思考,導致館內空間人流量少、空間活力不足等問題,致使無法很好地向人們傳達其原有工業歷史文化特色。從參觀者的視角對館內部分設計進行評價和優化,能夠減少參觀者在館內的“博物館疲勞”現象,滿足參觀者在館內的心理、行為需求,創造出更加舒適的館內空間環境,使參觀者愿意在館內久留,激發出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活力,對博物館充分發揮其教育、社會文化職能具有重要的意義[4]。
4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優化設計策略
4.1完善空間功能
4.1.1注重參觀者的實際需求,提高館內空間功能復合度、靈活度關注參觀者對舊改型博物館內部空間的實際功能需求,充分考慮不同參觀者的各種社會活動需求,從而對館內空間功能進行查漏補缺,根據參觀者需求合理安排館內空間新功能,尤其注重服務型功能,如休憩、餐飲、咨詢、領票等。同時,需做好館內功能的轉換設計,提高館內空間功能復合度、靈活度,使館內空間能夠承載更多的社會功能,提高參觀者在館內的舒適度、體驗感,從而能夠更好地留住參觀者,提高舊改型博物館內部空間的活力。
4.1.2做好功能區域劃分設計,避免功能空間矛盾沖突由于空間功能復雜多樣,而館內空間有限,所以同一空間內大多承載著不同的空間功能。這時就要對同一空間內的功能分區進行優化設計,避免空間功能區域之間發生沖突。不同的功能區域之間可利用不同的元素進行適當的分割,主要方法有2種:一是利用實體物,如欄桿、屏障、植物等,可以做到既不完全阻隔人們視線,還能夠對不同的功能區域進行很好的分區劃分;二是利用不同的界面材質,在引導人們區分功能區域的同時,可以起到增加室內界面趣味感、美化環境等作用。
4.2優化空間交通流線
4.2.1簡化交通流線對舊改型博物館內部空間交通流線進行簡化設計,盡量縮短較長且無趣的交通流線,各空間之間設置最短交通路徑,以滿足參觀者的就近心理特點。盡量使游覽路線明確唯一,避免出現迷路、重復、遺漏等現象,減少參觀者的體能消耗[5]。
4.2.2設置空間標識及休息區域將明確的空間標識設置到重要的交通節點及人流的集散點,更好地引導參觀者出入各功能空間,減少人流交叉,提高參觀者的導向感,避免發生參觀者迷路、游覽路線重疊混亂等現象。在交通流線上設置適當的停留、等候區作為參觀者的休息區域,可以設置座椅等休息設施供參觀者休息,減少參觀者疲勞感的同時可以加強參觀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提高參觀者在館內的舒適度,進而提升館內的空間活力。
4.3平衡空間尺度
4.3.1合理劃分大型空間合理劃分館內大型空間,使其更符合人的使用需求。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種方向進行劃分。橫向上,即對空間平面進行劃分。硬性垂直界面對空間的界定較為明確,如實墻。柔性垂直界面對空間有界定作用且不完全隔離,如欄桿、柱廊、玻璃、植物等。柔性垂直界面比硬性垂直界面更加靈活、通透,并且在設計兩種界面時,需考慮與原工業建筑的契合度。縱向上,即對空間高度進行設計。過低的高度會使人感到壓抑,而過高的高度會使人感到空間的冷漠。舊工業建筑普遍有著非常高的挑高,所以在對其改造而成的博物館進行空間高度的改善設計時,首先可以利用隔層、樓梯等進行橫向分割的方式。還可以利用空間內的相對高度,即平衡空間高度與其地面的比例關系,來改善空間高度過高給人帶來的不適感。
4.3.2利用細節設計平衡空間尺度可以利用細節,如設施、材料等細節要素的設計,來平衡參觀者對于空間的尺度感。例如,可以調整面磚的尺寸,面磚尺寸越大,空間整體尺度顯得越小。在大空間中融入亞空間、天橋、挑臺等部分,還有景觀、裝飾吊燈、頂棚等設計細節,都可以調節參觀者在空間中的感受,平衡參觀者對空間的尺度感。
4.4調控空間光環境
4.4.1注重館內自然光的引入將自然光引入館內空間,可以營造出敞亮、明快、怡人的室內自然光環境。館內的自然光采光方式主要可分為側面采光和頂面采光,可在舊工業建筑改造方式的基礎上在室內頂面或側面開采光口,還可以根據當地的光照角度、強度等調整采光口的大小、形狀,使館內空間得到自然光照的同時,形成獨特的光影變化效果,賦予空間更加豐富、生動的形象,激發參觀者的興趣,提升館內活力。
4.4.2發揮人工光照的輔助照明作用在館內部分空間,需要用到人工光源來輔助照明。例如,重點展品區若使用自然光照進行照明,則強烈的陽光可能會損傷藏品,這時便需要使用人工光源進行輔助照明。可通過調整燈光的亮度、色彩、角度等因素來使其達到最理想的照明效果,滿足人們空間照明需求的同時打造豐富的燈光體驗,豐富空間光環境。此外,還需注意避免產生炫光,減少視覺疲勞現象,使參觀者愿意久留。
4.5充分發揮景觀調節作用
4.5.1合理運用景觀元素,充分發揮景觀作用景觀在室內空間中可以發揮出劃分空間、美觀環境、調節微氣候、活躍氛圍等作用,在對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進行優化設計時,應注重合理運用景觀元素,豐富景觀層次。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態、色彩、生長周期,故其在空間中發揮的作用也存在差異,所以要根據不同室內空間對景觀元素的需求進行設計,使景觀在館內空間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改善館內環境。4.5.2打造自然景觀,創造適宜植物生長的室內環境大部分舊工業建筑通常具有門洞、窗洞較少的特點,所以由其改造而來的博物館其內部空間采光、通風條件相對較差,不利于植物生長。部分舊改型博物館在館內布置“假植物”來代替自然景觀,導致不能在室內空間中運用植物來發揮調節微氣候、帶給參觀者自然情趣等作用。因此,在對舊改型博物館室內空間進行景觀設計時,應盡量在館內空間中創造適宜植物生長的采光及通風環境,為打造館內自然景觀創造條件。
4.6增強空間形象可識別性
4.6.1整體布置在對館內空間進行整體布置時,首先需要尊重舊改型博物館所處地周邊的歷史文化建筑及環境,使館內與館外環境相互滲透、融合,防止參觀者從館外進入館內產生一種突兀感,增強參觀者對室內環境的認同感、歸屬感,從而對館內空間形象留下深刻印象。4.6.2細節規劃細節規劃便是從色彩、材質、紋樣、燈光及小品等方面來增強館內空間形象的可識別性。將這些元素與舊工業建筑所具有的獨特的工業歷史文化相結合,創造出豐富空間層次效果的同時,將現代元素與工業歷史文化特色完美融合,從各個細節方面盡可能還原不同工業建筑內的操作和生產流程,增強該空間形象的可識別性,進而激發參觀者對舊工業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5結語
舊改型博物館是由舊工業建筑改造而來的公共建筑,具有公眾教育、休閑活動、傳播工業歷史文化等作用。隨著舊改型博物館數量的不斷增加,部分館內空間出現了客流量少、空間活力不足等問題。本文從參觀者角度出發,遵循參觀者在館內的心理及行為需求,對館內空間進行“人性化”的評價、優化設計,希望能夠解決“博物館疲勞”等問題,真正做到為民所用,提高參觀者的舒適度,提升舊改型博物館的空間活力。
參考文獻:
[1]李琦.舊改型文化創意產業園配套設施的規劃與設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8:15.
[2]肖振揚.基于環境行為學的舊改型文創產業園空間設計研究[D].鞍山:遼寧科技大學,2021:9.
[3]王建芯.《傳承與超越—舊工業建筑到“再生型”博物館的改造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0:50.
[4]王合麗.基于環境行為關系理論的博物館環境空間設計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21:29.
[5]周婧景.從“博物館疲勞”概念出發:參觀博物館的影響因素、檢測方法與改善建議[J].中國博物館,2018(2):64-72.
作者:顏語嵩 張國峰 單位: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