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22: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淺談音樂課堂教學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21年正式實施《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也就是“雙減政策”。它是從國家層面對教育全局把控,確保教育的公益性質,減少家庭在學科教育不合理的支出,降低公眾將教育逐利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學校的教學提出高效高質的要求,對教師教學是一個新的挑戰。作為一個音樂教育者,需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以及音樂專業知識等多方面知識,為音樂課堂教學尋找規律,探索最有效途徑促進學生學習知識、認同知識、踐行知識。這些活動都建立在大腦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大腦主導行為完成指令,呈現最終教學成效。筆者將從“基于腦的學習”的視角,淺談關于音樂課堂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基于腦的學習與音樂課堂教學
任何學習都離不開大腦的工作,當然包括音樂學習在內。因此,基于腦的學習與音樂課堂教學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遵循應用腦的知識,我們能做出較好的音樂教學決策,減少失誤。這些決策包括教學內容側重點、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應變能力,以及日常處理與學生關系的導向方向。所有這些需要考慮的方面都應該基于腦的科學進行考量和反復調試。
二、腦的多通性與音樂課堂教學
“腦同時在意識的許多水平上運作,同時一次加工大量顏色、運動、情緒、形狀、嗅覺、聲音、味覺和觸覺等信息……腦加工信息如此高效,以至于生命世界或人造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能與人類的學習潛力相媲美甚至接近于人類的學習潛力。”這段文字形容大腦是多通道加工者,其實質就是:不能使用極端線性、一成不變的單一教學方式,譬如,只是閱讀和聽講。這個多通道加工者只適用具有高度自律能力的學習者,但是學生多處于自律發展初級階段,高度自律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對某些個體來說,可能一生無法達到高度自律。因此為了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音樂教學中應盡量多采用具有實踐性的音樂教學活動,如演唱、演奏、肢體律動等,這些活動需要視覺、聽覺、觸覺、大腦調控肢體,遇上人數較多的合作式活動,對于各項的標準要求更高,這就需要腦的“多個區域”相互作用。并且不需要短暫的意識努力,大腦“各種機制也能解釋視覺模式、運動、速度、聲音和感覺,以形成統一知覺”。一旦形成統一知覺,表明對于這項教學活動主題理解得較好。
三、腦的唯一性與音樂課堂教學
“科學家已經證實,一個人的腦就像指紋一樣是全世界唯一的。學習者的腦的變異性有許多影響因素,包括先天的和環境的影響。”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大腦,因其生前的聰明才智,被病例醫生保存下來,寄希望未來能有神經學家研究出原因。很多人傳言,愛因斯坦的大腦比一般人要重,實際上他的大腦與普通人大腦差不多。唯一可以解釋的,還是遺傳基因和生活經驗將個體的大腦塑造成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在音樂教學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進行。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要注重個性的發展。第一,音樂課堂具有地域性,除去遺傳基因不同,相似的區域生活環境會形成大腦相對相似點較多。譬如,不能將發達城市的音樂課堂教學方式,復刻后放在農村地區。反之亦然。第二,音樂課堂的個體具有差異性,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音樂課堂的活動應是角色分配多樣化,適宜不同學生的能力。譬如,有些學生無法專注完成演唱或演奏任務,可以分配敲擊節奏任務給他。當然實際操作時,這樣的學生大部分在最開始需要有模仿對象,一般會挑選一些節奏感較好、表現優異的同學參與,形成模范效應。
四、腦的聯結性與音樂課堂教學
“我們擁有兩種類型的腦細胞———神經膠質和神經元。”學習主要通過神經元軸突與其他細胞彼此聯結,聯結越多,傳遞信息越多。簡而言之,當一個人看的書越多,他的知識貯備量就越多,當他面對新事物時,比一般沒有看過書的人產生腦部反應會更加活躍。這些活躍就是聯結的直接反應,聯結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有兩種:短暫聯結和持久聯結。我們經常說的頓悟時刻,就是短暫聯結。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最常采用的導入方式就是尋找與學生能產生共鳴的點。譬如,《不想長大》這首流行歌曲,經常被應用在貝多芬的四十交響曲中;或者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民族歌曲特點,經常會使用地理學科的地理特征、風俗習慣來幫助解析,等等。這樣的設計從建立與其他學科聯系出發,引起學生共鳴,其實質是建立腦細胞之間的聯結。“形成聯結的第一步高度依賴于先前的知識。只有你擁有可形成必要聯結的先前知識時,一則笑話才是有趣的”,它的功能是激發興趣。另外一種為持久聯結,可以把它歸為穩定和持久存在的學習成效。這種聯結就是通過反復各種手段來保持聯結。譬如,京劇內容的教學,通常是較為難的章節。筆者曾經使用過兩種方案進行教學。一種方式是,不做任何的前期準備,直接進行本課教學;另一種方式則是提前布置學生根據生、旦、凈、丑查閱資料制作介紹PPT,制作京劇臉譜等課前探索,再進行本課教學。后者學習成效明顯優于前者,呈現以下特征:第一,學生學習興趣高昂;第二,學生掌握知識點速度較快;第三,學生保持知識記憶時間長。在這個事例中,短暫聯結和持久聯結相繼出現,即:聯結太弱,無法形成學習的結果,只有當聯結得到強化,才形成學習的結果。
五、腦的全腦性與音樂課堂教學
平常更多人因為斷章取義將腦科學中關于左右腦分工的理論單獨拿出來使用。喜歡把左右腦的分工明確,將功能割裂開來,認為左右腦所負責的功能是獨立的。例如左大腦半球具有書寫、閱讀、邏輯推理、語言計算能力等具象思維能力,普遍左腦發達的人學習能力更好;認為右大腦半球具有空間、圖形構建、音樂感受等抽象思維能力,普遍右腦發達的人藝術能力、創造力更強。因為這樣的刻板印象,人們認為音樂的學習只能鍛煉右腦,對其他邏輯思維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其實大腦的工作通常是全腦性,“研究者們發現,音樂家在較大程度上用左半球加工音樂,而沒有哪個音樂家更多用右半球加工音樂”。蒙特利爾神經學研究所的神經心理學家RobertZatorre認為:在聆聽真實的音樂時,整個腦都參與其中(1997)。并且有多份報告可證明學習音樂能促使全腦更加活躍。1987年美國音樂教育者會議的報告中,指出援引修音樂課的學生在標準化大學入學考試中分數高出20—40分。1999年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研究表明,修四年或四年以上音樂課的學生在英語和數學測驗中分數較高。這些數據能從腦部科學說明,重視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音樂課堂不僅具有本學科優點,同時也有利于數學、閱讀和科學的學習。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在教學經歷中,也發現在成績優異的孩子中,如果在音樂方面較其他同學有更好理解力的孩子,成績會更優異。
六、結語
人的大腦構造是這個世界上最精密和神奇的“非機械化儀器”,它時刻處于活躍、生長的狀態,不停變化,產生積極行為,抑或是消極行為。“基于腦的學習”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那些以前經常應用在教學中的方法,從腦科學、神經學方面得到了新的解析,堅定了音樂教學的信心,也可以根據大腦的發展做出一些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美]E.詹森著,梁平譯.基于腦的學習-教學與訓練的新科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2008.
[2]林潔菁.基于腦科學的學習技巧[J].廣西教育.廣西.2008.
作者:彭業依 單位:廣州市白云藝術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