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7 15:05: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安全治理運用3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書名: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編者:李淑蓮,王傳明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9787547214589出版時間:2019年12月定價:39.80元安全是校園管理的基礎底線,也是辦學發展的根本要求。校園安全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做好校園安全管理工作實非易事,既要求學校建立配套的安全管理機構與制度,也要求針對性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強化學生安全意識,推動校園安全文化氛圍形成。校園安全管理工作具體開展需從師生學習生活的各種細節著手,多維度努力消除校園中潛在的風險因素,化解校園安全危機,推動平安幸福校園創建。進入信息社會之后,信息科技廣泛滲透到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僅豐富了安全教育教學手段,而且對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運用信息科技手段推進中小學校安全管理,可提高學校安全管理效率,改善校園安全管理效果。
根據各類校園安全事故分析可知:校園風險因素是客觀存在的,而風險因素則是引發校園安全危機的原因。引發校園危機的風險因素很多,如安全管理制度缺失、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師生安全意識相對淡薄等,中小學校可根據校園風險因素針對性提升危機處理水平,有效創建更安全的校園生活學習環境氛圍。筆者在開展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22M710448)過程中,認真閱讀了《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一書,該書編者認為,危機意識與危機處理水平是推動校園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與規范化發展的有效路徑之一。書中介紹了學校日常教學生活中各種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學校治理安全、學習生活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內容,分析了每一種風險因素可能引發的安全危機形態,并提出了對應的危機處理原則與手段。在校園危機事件處理中,最核心的原則就是保護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不管遇到何種校園危機事件,學生的生命安全保護應始終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處理危機時,需采用有效手段防止事態惡化,先讓學生迅速脫離危機風險狀態,再具體進行權責處理。在校園風險事件處理過程中,還需要進行全面調查與深刻反思,找出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紕漏與不足之處,進一步改進完善,防止出現類似的安全問題。為了提升中小學校安全管理與危機應對水平,還有必要加強校園突發安全事件應急處理能力,不僅要制定有效的應急預案,而且要對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人員進行應急演練培訓,在遇到校園突發安全事件時能夠冷靜應對,根據應急要求沉著處理。
編者指出,學校安全治理是學校可持續辦學發展的基礎前提,加強安全治理工作是必然趨勢。通過現代信息科技賦能校園安全管理,可革新校園安全管理手段,促使中小學校園安全管理效率提升,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安全保護。在經濟條件等客觀因素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酌情配置校園智能安全管理系統。在校園智能安全管理系統下,學校師生和工作人員都將采用生物識別或者安全掃碼等技術進出校園,沒有獲得許可的校外人員將會無法進入校園,有效防止了無關人員進出校園,降低了安全風險。與傳統校園門衛保安檢查放行方式相比,此種方式的效率更高,且不容易產生混亂或遺漏問題。尤其是在上下學期間,進出校園的師生和家長人數較多,容易產生管理混亂,通過生物識別和安全掃碼方式來控制校園出入,不僅安全,而且便捷。學校門衛保安只需要重點關注、監測和負責處理異常突發情況即可,安全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在校園里關鍵風險區域,以及校園外的某些敏感區域,學校可安裝高清攝像頭,然后利用AI算法自動監測和預警校園中出現的異常行為。當攝像頭在校園內監測到學生大量聚集存在群體沖突風險,或者出現了摔倒等異常行為時,都將自動發出預警,通知校園安保人員及時處理。尤其是學校的一些重點危險區域,如樓道口、天臺,或者電力設施附近,通過攝像頭可以對此類危險區域進行24小時不間斷安全監控管理,一旦發現有人靠近或作出危險行為,則監控系統利用語音裝置自動進行安全提示預警,同時也會迅速通知安保人員趕往現場處理。中小學安全管理不僅要 重視校園內安全管理,同時也要及時有效地監控排查學校周邊的異常因素。學校在與社區和公安管理部門協商的基礎上,可在校園周邊重點安全防控區域安裝攝像頭,并納入到學校安全智能監測防控預警系統。若發現校園周邊有異常人員長期停留徘徊,甚至有騷擾學生或入侵校園行為,則立刻安排學校安保人員處理,同時根據情況確定是否需要報警。通過應用多種信息科技手段,加強從校內到校外的安全監控與管理,為全體師生構建一個幸福平安的校園,讓他們在校園中自由快樂地學習生活。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科技將會應用到校園安全管理中,如大數據技術,通過對學校師生安全行為相關海量信息進行數據分析,能夠預警某些可能發生的安全風險,學校則可據此提前設計風險防控應對預案,讓校園安全管理變得更有針對性。
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培養和強化中小學生的安全意識,中小學校有必要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安全教育,讓學生學習和了解更多的校園安全常識,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通過安全教育方式培養中小學生的安全意識是中小學生校園安全管理中的基礎工作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安全教育中,信息科技手段的應用有巨大的拓展空間。學校可以通過社交網絡、短視頻平臺等方式開展信息安全教育。學校將梳理涉及中小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等方面的安全問題,根據不同主題將其制作成為安全宣傳視頻,通過學校安全教育平臺發布,要求學生和家長認真學習。如可設置小學生防拐騙、網絡安全、交通安全、消防防火安全、地震安全、用電安全、運動安全等不同主題,每一個主題都設計一系列視頻小片段或者小故事,再發布供學生進行安全知識學習。由于視頻通常有一定趣味,且學習起來不累,中小學生可在較為輕松的情況下進行安全學習。其次,學校可以基于信息技術安排安全教學作業。現代中小學校都有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要求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設計完成的安全作業。如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使用手機拍攝身邊的各種安全設施,如小區里面的消防設施等,自己在視頻中對此類安全設施進行簡單講解說明。或者安排學生以幾個人為一個小組,大家一起運用信息課所學的知識技能,或做一份圖文并茂的安全海報,或做一個簡單的安全教育PPT或視頻等。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方式來學習安全知識,更有助于他們安全觀念意識的形成與強化。再次,學校還可組織在線安全教育競賽活動,以校園安全知識為內容設計各種競賽題目,學生通過在線方式完成,然后進行評比,對優秀的個人和班集體組織其表演,有利于形成學校安全教育學習氛圍。由上可見: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校安全教育活動中的應用讓安全教育形式更多元、內容更生動、參與度更高,安全教育效果會更加理想,推動整個學校安全文化氛圍形成。
筆者強調,網絡信息時代已然來臨,互聯網已經深度滲透到學校管理與中小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網絡安全教育與管理已成為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在新聞媒體報道中,經常可以看到與中小學生相關的網絡安全事故案例,中小學生及其家庭深受網絡負面因素的傷害,這也敲響了中小學校網絡安全教育與管理的警鐘。中小學生生活閱歷有限,自我安全保護意識不強,在面對復雜的網絡世界時,很容易成為受害者。有的中小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或者在線娛樂內容,從而產生厭學情緒,脾氣也變得暴躁;有的中小學生未經家長允許,使用賬戶進行大額在線支付,或購物、打賞,給家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有的中小學生在網絡世界中不懂得保護自身隱私,透露個人與家庭的重要隱私信息,給家庭和家庭成員帶來潛在安全風險等。接觸、了解和合理使用網絡是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此亦為中小學校開展信息教育的基本意義所在,然而,在網絡使用過程中,配套的網絡安全教育與管理必須完善,否則會給中小學生帶來不可預知的負面影響。學校和家庭都應給電腦和智能手機安裝綠色上網軟件,幫助學生自動屏蔽高風險網站信息,為學生安全上網保駕護航。學校要開設網絡安全課,教導學生如何在網絡世界中更好地保護自己。具體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方式,通過一個個具體網絡安全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學會在網絡世界中如何做才是正確的,才能保護自己。如不要輕易在網絡上跟陌生人交朋友,更不要透露個人家庭住址、經濟情況,或者個人照片等隱私信息。在進行網絡支付時,必須得到家長的許可,堅決不能在未經家長許可的情況下進行網絡支付。在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問題上還需要加強家校互動,家長也需要了解針對孩子的安全教育與管理手段,配合學校做好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鑒于學校安全管理對中小學生成長以及學校發展的重要性,運用信息手段加強學校安全治理既是必然趨勢,也是頗為有效的手段方法。信息科技手段的運用讓中小學校安全治理工作變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便捷,有效推動幸福平安校園建構,讓中小學生無憂無憂地在校園中學習生活。
作者:馮華 單位:鄭州市二七區汝河路小學
安全治理運用2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清醒地看到,新形勢下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增多,特別是各種威脅和挑戰聯動效應明顯,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網絡空間已成為意識形態交鋒的最前沿陣地,公眾的利益表達、情感宣泄和思想碰撞使得輿情生成演化的空間和機制發生了很大變化,網絡安全風險和威脅也隨之蔓延、擴散和疊加。在新發展階段,網絡治理工作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只有保障網絡安全,才能夯實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保障我國網絡安全和國家安全、實現網絡強國建設目標的必要舉措。回顧近年來的重大網絡輿論事件:南京自來水“抗生素門”、青島天價大蝦、藝人翟天臨博士論文造假事件等大多涉及政府公信力缺失、社會弱勢群體、高校大學生等網絡熱點、敏感話題,網民借由媒體的場域再現自我的主體性,不受限地表達個人對公共事件的觀點。2015年之前,我國還未對網絡安全監管與治理問題做整體規劃與調整。隨著互聯網由穩步推進時期逐漸進入厚積成勢時期,國內學者對“網絡安全與治理”的關注度不斷增加,經歷了從以運動式治理為主的模式向協同和綜合治理體系構建的轉變。除網絡安全政策研究外,也逐漸開始關注國內網絡安全法律等研究,涉及諸多方向,但仍有不足,其中以政策工具為視角的研究較少。政策工具是聯結政策目標和政策執行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政策文獻的量化研究逐步形成有效的方法與規范的范式,注重同質性研究的結合,實現政策分析中主觀與客觀、經驗與詮釋等的二元統一[1]。
1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文本選擇及分析框架構建
本文從政策工具視角分析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的文本,以Rothell和Zegveld等構建的政策工具分析模式和方法[2],分析各種政府政策影響因素的來源,確定供給型、需求型和環境型三類政策工具理論,剖析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優化網絡安全政策體系,完善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體系。
1.1政策文本選擇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是系列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網絡安全治理能力提高的實現依賴于政策工具的選擇和匹配,需重視其政策工具組合結構的評估。基于此,本文收集的政策文本來源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信息產業部等官網,并以北大法寶信息檢索系統、中國知網作為補充檢索。具體篩選標準如下:(1)政策文件的發文時間為2000年至2021年,發文機構具有權威性,即發文機構為中央機構。(2)檢索關鍵詞為“網絡安全”“網絡空間治理”“互聯網安全”,篩選出公開發布的能直接體現網絡安全與治理主題的文件,排除與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關系不明顯、針對性不強的政策文件。(3)政策內容中心態度明確,具有宏觀指導性。政策文本效力層級為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政策文本類型是對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提出規制性內容的意見、通知、決定及政策解讀等。通過以上原則,最終梳理出了有效政策22份,探討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的整體框架。
1.2政策分析框架構建(1)政策工具分類公共政策分析的核心在于從政策制定的特點及發展趨勢中判斷其結構是否合理,進而設計一個能體現政策的關系與性質的理論框架。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維度構建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分析框架,針對學界多種劃分標準,主要參考供給型、需求型、環境型的分類,以期對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體系進行較為完整的理解和分析。這套政策工具強調在推進政策項目過程中需求與供給的促進作用與調試功能,適用于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的研究(圖1)。供給型政策工具是對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體系具有直接推動作用的工具,包括政府為支持網絡安全與治理的發展,通過基礎設施、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直接支持,改善網絡安全治理要素的供給情況。具體表現為加快人才資源培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對網絡安全治理的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扶持及信息支持。需求型政策工具是指對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體系形成拉力的工具,主要指政府通過克服網絡安全治理發展中的外部阻礙,減少網絡治理中存在的不確定性,釋放居民對網絡運用安全的需求,以拉動網絡安全治理事業的有序發展,指利用采購、貿易管制等形式政策來穩定網絡環境。具體細分為政府采購、服務外包、技術標準、貿易管制及公共服務。環境型政策工具表現為網絡安全治理政策對網絡安全治理事業的影響力,為保障網絡安全治理穩步進行而營造的政策環境,主要是通過稅收、金融、規劃等政策間接推動網絡生態治理的發展。具體細分為法規管制、鼓勵創新、金融支持、目標規劃、行政處罰、健全機制及稅收優惠。(2)政策工具的識別與歸納對納入研究的20份有效政策文本進行編碼和信息提取,以不可細分的原則將所得的政策文本按照“政策編號-1級標題-2級標題……”進行編碼,共得到542個文本單元格(表2),運用EXCEL對編碼結果進行信息統計。
2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文本分析
2.1政策文本內容分析通過分析對比,542條政策文本內容編碼中環境型政策工具使用頻率最高,占60.33%;需求型政策工具和供給型政策工具分別占比19.93%、19.74%。基本政策工具維度的使用上也存在著差異(表3)。供給型政策工具中,技術支持使用最多,占4.98%,其次是信息支持,占4.80%,基礎設施占比3.87%。人力資源及公共服務占比較少,分別為2.95%及2.21%,資金投入占比最少,為0.92%。可見我國在網絡安全與治理體制改革中更注重技術支持和信息支持,資金投入、人力資源等工具尚且不足。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頻率中,技術標準占比大于其余四類,為12.92%,其次是市場/社會服務,占比3.69%。試點建設和國家交流與合作占比相同,為1.48%,服務采購與外包占比最少,為0.37%,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內部使用比例需要進一步平衡。環境型政策工具中,法規管制占比大幅高于其余6類,占比33.21%,其次為行政處罰11.07%。健全機制占8.67%,目標規劃占3.51%,鼓勵創新及知識產權占比較少,分別為1.85%和1.48%,金融稅收占比最少,為0.55%。綜上,我國傾向運用法規對網絡安全進行監管,通過營造環境、制定法規等間接的方式來推動網絡安全治理,突出了政府對網絡安全與治理體系中多個主體的推動與引導作用。
2.2政策文本特征分析以5G、AI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化逐步滲入各行各業,網絡平臺承載了越來越多的信息及數據,亟待進一步優化網絡安全治理。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的文本量化分析數據,研究網絡安全與治理的政策特征,綜合考慮不同政策工具的適用性,探索各政策工具的相對優勢,合理構建運用架構,形成不同政策工具推動力、拉動力和影響力的合力。
(1)供給型政策工具較關注技術支持,資金投入和人力資源有待增加當前,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成為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網絡信息服務開始朝向智能化、移動化、社交化方向發展。互聯網的技術革新及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在保障網絡安全治理過程中尤為重要。“科技支持”及“信息支持”應用最多,占比分別4.98%及4.80%,其次為基礎設施建設(3.87%),我國持續強化網絡安全軟件及硬件設施的建設及保護措施,強化服務器、軟件正版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源(2.95%)有待提高,校內專業人才培養、在職人員的技能培訓、社會中網絡安全知識宣教和高校教育體系建設四方面亟待提升。[4]資金投入(0.92%)、公共服務(2.21%)使用較少,體現了我國互聯網安全治理體系的資金投入不足。宏觀上,供給型政策工具應用較少,各項工具之間占比并不懸殊,促進我國網絡安全治理體系持續發展原動力的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仍有待加強。
(2)需求型政策工具內部使用不均衡,缺乏對網絡安全治理的有效拉動需求型政策工具對于開拓網絡安全治理體系,增加網絡安全治理多元主體的確定性因素具有基礎作用。結果顯示,其總體制定相比之下較少,僅占19.93%,表明在政策制定時未對需求型政策工具引起足夠重視,內部使用比例不均衡,缺乏對網絡安全治理的整體拉動作用。“技術標準”整體上占比最高(12.92%),網絡行業作為新興行業,其行業標準與規范尚不齊全,政府部門通過制定行業內部標準,以完善網絡安全標準體系。市場和社會參與(3.69%)調動企業、行業組織、社會機構等多元主體的積極性,鼓勵其參與網絡安全治理服務,激發市場活力。政府雖鼓勵多元主體在市場的參與度,但極少鼓勵使用服務采購及外包(0.37%)來進行網絡安全公共平臺建設,間接體現安全與開發在網絡安全治理體系中的矛盾性質。單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難以跟上形勢發展變化,要走向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協作的上下互動、彼此合作、相互協商的多元共治模式[5]。“國際交流”及“試點建設”(1.48%)占比需要進一步提升。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2020年網絡安全技術應用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促進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強化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6]。基于此,要進一步加強全國范圍內的試點建設,持續提高網絡安全產業發展水平,持續擴展對網絡安全治理事業的拉動力。
(3)環境型政策工具重法規管制,各項工具比例有待整體規劃我國網絡安全治理事業的發展需合理運用環境型政策工具,保障良好的發展環境。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強制性工具,信息化發達國家維護信息安全的一個通行做法就是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法規管制”(33.21%),大約占據了環境型政策工具的二分之一[7]。其次為“行政處罰”(11.07%),表明我國政府權威性力量在網絡安全治理事業發展中介入程度過高,通過規范性政策明確各機構組織職責,發揮監督及管制作用。“健全機制”(8.67%)作為網絡安全治理中的有效調節手段,可以有方向性規范并限制網絡主體行為,體現了我國對網絡安全治理保障系統的完善意識較強。“目標規劃”(3.51%)、“鼓勵創新”(1.85%)運用次數較少,表現出我國對網絡安全治理的政策處于整體規劃階段,目標制定較為模糊,且創新性有待提升。與規范性管制占比相差較大,后期網絡安全治理體系目標制定中更注重細化指標,注重創新。其中“知識產權”及“金融稅收”占比均較低,幾乎為0%,反映我國目前對網絡安全治理的投資融資支持力度不足,缺乏良好的金融稅收政策環境。環境型政策工具內部使用頻率不平衡,不利于激發網絡安全治理整體的積極性,易與激勵政策相排斥。要注重網絡安全治理體系的方向性聯動規劃,適當降低對我國網絡安全治理的強化干預,激發市場體制下的內在活力。
3我國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的展望
筑牢網絡安全防線,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體現。政府網絡安全治理不僅涉及治理工具設計選擇的問題,也關乎治理工具組合排序與治理情境適配等問題。隨著社會進程的加快,政府傳統的強制性工具的負面效應愈發凸顯。在這種情形下,加強供給型和需求型工具的探索創新與應用成為當務之急。
3.1推進網絡安全與治理系統應用,強化政策多元化協同效應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8],網絡安全治理是國家治理思想在網絡空間的提升拓展。網絡安全治理是一種主導型治理,環境型政策工具使用頻率最高,說明當前的網絡安全治理屬于行政范式下的政策工具。應當明確,關于網絡安全的引導和規范,不僅要看到政策標準化和法治化發揮規范作用,供給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理應協同驅動、共同發揮保障支撐作用。供給型政策工具主要通過技術支持、信息支持、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手段發揮作用。我們要加強供給型政策工具特別是技術支持的投入,建立起一整套高效的網絡安全風險情報搜集、報告、共享、研判、處置體系,防控可能出現的網絡風險,預測網絡輿情發展走勢,切實把風險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發展初始。加強需求型政策工具的運用可以增大網絡行業的穩定性,在政府宏觀引導下更好發揮政策工具的治理作用,以建立完善的治理機制。
3.2注重網絡安全與治理技術研發,提升網絡治理智能化水平數字賦能的核心要義在于以技術突破為切入,現階段網絡安全治理工作逐漸朝智能化發展,供給型政策工具中科技支持不斷加強。以黨報黨刊、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網絡議題設置、內容選取、敘事方式等方面,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控場力”和話語權,而以網絡社交群、網絡自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則擁有內容生產能力強、多元價值觀念等特點,要把二者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網絡安全輿論治理工作的新飛躍。下一階段,以技術手段強化網絡內容建設,建成監測預警、分析研判、通訊指揮一體化的網信綜合業務平臺,進一步挖掘網絡主體的行為取向和價值取向。依托供給型政策工具,提升科技研究投入度,實現數據精準使用與精準施策,從數字化改革與平臺的升級等方面入手,把握輿情的內容性質、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進行關聯分析時搭建關聯領域的數據庫、輿情基礎數據庫等,構建“多跨協同、綜合集成、閉環管理”工作運行機制,形成全局“一屏掌控”、執行“一貫到底”、預警“一覽無余”的智能化平臺。
3.3完善網絡安全與治理隊伍建設,構建政策整體化工作格局進一步優化網絡安全與治理整體效能,密切協同各方治理主體,強化隊伍建設,匯聚網絡空間治理合力。“不論是公共部門還是私人部門,沒有一個個體行動者能夠擁有解決綜合、動態、多樣性問題所需要的全部知識與信息”[9]。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治理主體大體包括黨委和政府、行業組織、網絡企業、廣大網民等方面。在具體治理實踐中,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也要積極吸納行業組織、網絡企業、廣大網民參與到治理之中,建構協同聯動機制,形成“一元主導、多元共治”局面。應堅持各主體間平等合作,形成網絡治理各主體互惠互利、共管共治的良好氛圍,完成從一元單向管控向多元交互共治的轉變。廣大網民在網絡安全與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要注重自律修身,主動提升網絡素養,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互聯網安全與治理場域的知識儲備。通過協調運作機制,強化政策治理隊伍建設,協同運用供給型、需求型、環境型政策工具,調節運用所需比例,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網絡安全治理工作格局。
3.4加強網絡安全與治理規范建設,落實政策系統化約束引導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大家都應遵守法律,明確各方權利義務[9]。自媒體的迅速發展使網絡輿情呈現出突發性、隱蔽性、傳播速度快、被操縱性等特點,因此網絡輿情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也成為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網絡安全與治理工作應堅持法治的他律和意識形態的自律雙管齊下,將管網、辦網、用網、護網的所有環節都納入法治軌道,使網絡空間處于一種理性治理的狀態。網絡安全與治理政策中環境型政策工具占比居多,強制性手段能有效率地控制網絡安全治理體系建設。強化網絡規范建設,需加快網絡立法進程,積極完善網絡安全治理領域法律體系,確保網絡空間立法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同時,強化網絡安全治理的制度供給機制,加大網絡執法力度,通過日常管理和專項行動,及時清理負面錯誤信息,明確網絡規制主體的權責與職能,加強網絡安全和輿情安全普法教育,提高其制度約束意識和依法參與能力。借以環境型政策工具的法律強制性和約束力,從而在網絡主體心中劃定行為底線,科學把握網絡生態治理的特點和規律。以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問題意識,健全網絡安全與治理的制度規范建設,實現網絡治理由局部治理、分散治理、應急治理向全面治理、系統治理、日常治理轉變。
作者:謝婷婷 倪建均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
安全治理運用3
0引言
成都體育學院圖書館建于1986年,總面積4900平方米,至今已使用35年。館藏文獻以體育學、運動醫學為主,信息資源覆蓋學院所有學科專業,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體育文獻信息中心。近年來,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招生人數逐年增加,成都體育學院圖書館的設施設備已不能滿足廣大師生學習、工作的需求。特別是在2019年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并迅速蔓延至全球,嚴重威脅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這讓高校圖書館的安全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1高校圖書館存在的安全隱患
(1)圖書館人員密集,空氣流通不暢,公共衛生安全存在隱患較為理想的圖書館環境應秉持綠色、環保、低碳的理念,館內全年溫度應在15℃~27℃之間,相對濕度在35%~65%之間,二氧化碳的濃度應低于850ppm,懸浮顆粒物應低于0.1mg/m2[1]。以成都體育學院圖書館為例,在館舍建造時期,未能考慮到通風、除濕等方面,導致館舍內部空氣流通性較差。近年來,為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圖書館學習與查閱文獻資料,圖書館不斷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將館內書刊借閱、自助自習、電子閱覽等服務功能,由原來傳統的閉架人工借閱轉為開架自由借閱,讓借閱變得更加自主便捷。這種情況下,每天都會有大量的讀者和工作人員聚集在此,他們咳嗽、打噴嚏或與他人說話,都有可能將病菌傳染給他人。特別是在11~12月份,為保持室內溫度,減少了通風次數,但由于各類考試臨近,圖書館人員流動量較大,這就加劇了室內空氣污染,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傳播的風險。
(2)圖書館物品使用率高,易受污染高校圖書館的圖書、期刊等館藏紙質文獻資源,儲存環境較為密閉、潮濕,通風性較差,然而物品流通性比較高。有實驗數據表明,一本3年以上的圖書,可能存在超過400個以上的各類病菌,若圖書歸還后未能及時進行消毒處理,將會對館員或讀者帶來健康安全的隱患。此外,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內的電腦、鼠標等公共設備面臨同樣威脅。有實驗數據表明,公共計算機機房內鍵盤的微生物數量每平方厘米約為500個,鼠標每平方厘米約為40個。這些微生物能夠在設備上存活時間較長,從而加大了呼吸道相關疾病的傳播風險。目前,從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的相關報道中得知,接觸傳播是其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
(3)圖書館物理安全與信息安全隱患目前,成都體育學院圖書館館舍已經投入使用35年,館舍部分設施由于年久老化,出現了部分墻體頂部開裂、線路老化、書庫藏書架承重過載等物理安全隱患,這些隱患將會影響圖書館的正常服務。另外,新冠疫情爆發后,由于讀者無法前往圖書館使用紙質資源,只能通過線上訪問,圖書館電子資源的使用訪問量不斷增加,大量的用戶進入訪問網頁,增加了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安全隱患。
(4)圖書館數據安全隱患近年來,為了圖書館智能化發展,高校圖書館投入使用了很多智能化終端。這大大提升了對圖書館各種資源的使用與管理效率,但相關的終端和服務器記錄了大量數據,比如,讀者在圖書館的學習狀況,查詢與借閱紙質、電子資源的相關記錄,參與交流、討論的場景等。這些數據經過采集、整合、存儲、傳輸,又會產生新的關聯數據,一旦遭到非法入侵,數據存在被泄露的風險,致使圖書館數據庫安全受到威脅。
2高校圖書館安全治理方案
(1)加強危機意識,提升防范能力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呈現常態化防控狀態,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服務讀者的重要場所,需要具備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能力。在日常的圖書館管理工作中,應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應對措施向全體館員開展教育培訓,提高全體館員的危機意識、防范技能、應變能力與心理抗壓能力,以提升圖書館的應對能力,從而形成防范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危機的第一道屏障。
(2)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相關制度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圖書館應建立應急領導小組,實現統一指揮。其主要的任務是及時控制傳播源頭,切斷傳播渠道,以保障未感染人員的安全。圖書館應制定完善的應對公共衛生安全突發事件的一系列應急服務方案,如遇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可迅速響應,統一行動,采取措施。在制定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處置方案及其他相關的應急處理方案時,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改進借閱方式。增加網絡平臺、應用程序APP、微信公眾號等網絡服務功能,實現無接觸自助借還、自助更改借閱期限、超期免除處罰等優化服務內容,降低讀者因借閱而造成傳染的風險,以保障讀者與館員的安全。第二,增加消殺設施。在進入圖書館入口處設置體溫檢查設施,例如紅外線體溫檢測儀器;購置圖書消毒設備,對借閱歸還的書籍、期刊進行紫外線殺菌;定時對地面、走廊、樓梯、衛生間、電梯、自習桌椅、書架等設施進行消毒;電子閱覽室內電腦、鍵盤、鼠標等公共使用設備應定期消殺;在主出入口區域設置廢棄口罩投擲點并定時銷毀。第三,公開相關信息。圖書館應拓展線上線下宣傳渠道,利用圖書館出入口、電子屏、網站主頁、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將圖書館疫情期間的開放時間,圖書期刊借閱新規定,館內應對新冠疫情的相關處置方案等信息及時告知讀者,以避免由于信息發布滯后而導致的資源浪費。
(3)重視宣傳教育工作,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讀者不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一邊看書一邊吃東西,習慣蘸口水翻書,將借閱的書籍隨意擺放或用來占座,看書時在書籍上亂寫亂畫等。這些不良行為不但給圖書期刊帶來了污染,還影響了自己與他人的健康。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后,為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也應該杜絕這些不良行為。因此,圖書館應在閱覽室粘貼或懸掛宣傳標語,加強讀者遵守良好借閱習慣的意識,讓讀者認識到這些不良行為會給自己與他人帶來不好的影響。此外,還可以利用圖書館讀書推廣活動,增設公共衛生相關的專題書目。在活動期間,利用圖書館主頁或微信公眾號向讀者宣傳公共衛生知識,以培養讀者良好的閱讀習慣,更好地利用圖書館的資源[2]。
(4)引入先進技術,增強信息安全防護為進一步解決疫情期間圖書館信息訪問量集聚增加的問題,圖書館的技術部門應升級或擴容相關設施設備,以進一步滿足用戶訪問的需求。同時增加相關信息安全防護設備,保障信息安全。目前可以通過認證請求、控制訪問、用戶識別、防火墻攔截、內容分析、數字簽名、信息分析與認證、數據備份與恢復等技術措施來提升信息安全級別。在提升圖書館信息安全相關鏈接44系統中,應增設主動識別、實時監測的相關設施設備,若遇應急狀況能夠及時做出預判和保護,以降低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損失。此外,對圖書館防火墻設備應不斷提升擴容,增加對數據的偵測、監聽、過濾、分析,加強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端口管理,以保障信息傳遞的安全。另外,還應加強對信息安全不同層面的管理,以滿足不同層級的信息安全需求。
(5)加強數據安全管理,提升數據安全保障水平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由于圖書館數字資源訪問量的增加,圖書館的各項數據也與日俱增,因此,數據安全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加強數據安全管理,需要投入更多的相關設備,以降低數據庫發生問題的概率,減少停機維護時間與次數。圖書館的相關工作人員,應定期維護圖書館數據,及時刪除已注銷用戶的數據,以保障數據存儲設備擁有足夠的運營空間。對部分登陸口令過于簡單的用戶,提示其做出修改。作為數據管理的工作人員,應加強業務能力與綜合知識的培訓,增設保護數據安全的責任機制,以防止數據外泄。此外,圖書館可通過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網站主頁等渠道,增設一些數據安全知識的小視頻,加強數據安全管理的宣傳教育工作,讓大家意識到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以增強館員與讀者的安全防范意識。
(6)建立主動防范機制,健全安全工作制度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的主要部門,應發揮其獨特作用,并設置專人負責該項工作,通過建立主動防范機制加強預警監測,及時發現可能誘發的安全風險隱患,并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及時響應應急安全預案和工作操作規程,以提高圖書館應對安全工作的能力。同時應加強上下聯動,信息共享,數據研判等機制,及時上報相關安全信息。
3結語在當前新冠疫情防控呈現常態化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已成為安全治理工作重點關注的領域。高校圖書館作為廣大師生學習工作的重要場所,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大量文獻信息資源,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我們應通過運用各種有效的保障措施,確保圖書館安全、穩定、高效的運行,不斷為用戶和讀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資源與服務。
參考文獻:
[1]陳扣英.高校圖書館衛生防疫淺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9(6):195.
[2]林苗.微信平臺在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中的應用探究[J].傳媒論壇,2020(8):115.
作者:羅羽佳 單位:成都體育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