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0 10:27: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大學課程改革論文3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19年,我國教育部、科技部門提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并提出了新文科在內的多學科建設,因為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內容較多,在具體的課程屬性中,英語課程的建設內涵和知識體系都有所變化,這也是大學英語學科內涵建設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新文科建設是國家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目前很多專業強調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新技術建設中也強調技術和人文的結果,通過新文科建設也能夠彌補人文學科在技術和思維方面存在的短板,并回答學科建設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從現有的建設現狀來看,新文科建設打破了傳統的文科獨立的知識層面,通過理科思維合作的方式可以彌補知識教育不融合的問題,并針對現有的環境進行綜合管理,最終兼具國際前沿視野,實現全球競爭。
一、大學英語課程構建面臨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課程面臨的現實困境。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綜合建設以來,大學英語課程經歷了統一建設和規范發展的多個階段,這個課程建設中和社會環境、科技語境建設下有一定重合之處。在強調人文性、基礎性要求的同時,英語專業的開展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如很多人認為英語專業屬于服務性工具,存在不實用等問題,這也是全球經濟時代知識邊緣化需要面臨的問題。如今,大學英語的知識話語權逐漸缺失、教師教學也逐漸邊緣化,大學英語學習也出現了一系列的負面動機。
(二)大學英語課程發展歷程。我國的大學英語課程有較強屬性特征,其從強調專業性轉移到了人文屬性,如今在新時代建設下有人文屬性和專業屬性融合的特征。從發展歷程來看,大學英語教程有以下幾個階段的發展。第一個階段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那是英語課程為多個專業服務有所傾向的教學階段,英語是作為一個教育工具,多學科知識的知識支撐點。第二個階段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千禧之年,此階段英語正從專業知識教學到信息化綜合教學過渡。第三階段是2000年到2010年,大學英語課程開始在工具性的基礎上實現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和統一。第四階段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化教學目的開始轉向專業性的顯著教學目標。從現有的教學發展路徑來看,《大學英語教書大綱》內部制定了較多的內容,大部分知識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且呈現出去專業化的特征,這并不是大學專業的知識出現了問題,這體現了時代建設下,國家、社會、時代的變化,以及對英語知識的專業需求發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去專業化的過程是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趨勢,經過多年的教育發展,很多地方的大學教學也實現了基礎知識的改革,英語課程“同質化”的批評也在發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教育部門多次提出大學英語課程對標國家的總額和建設以及工具化發展需要,在新文科的建設環境下,社會各行各業以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都呈現出一種求變的形態,通過對標意識建設,可以讓大學英語專業課程回歸專業屬性,在人文教學的基礎上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讓大學課程回歸初心且賦予時代價值和意義。可見,“雙一流”“新工科”的建設背景下,英語知識教學也體現了時代需求、創新發展需求和社會建設需求,大學課程也應當回歸初心,建立新文科語境發展意識。
二、明確新文科語境建設要求
(一)建立對標意識。新文科語境下知識構建要強調對標意識,即按照國家的建設標準和發展要求重新定義文科的知識內容以及發展趨勢,進而發現目標、找準趨勢、發現新動力,相關專業在大學英語課程發展中要積極按照國家的發展建設需求如時代需求、學生數千言需求以及社會建設發展戰略需求等,并針對個體的知識情感構建新的標準。針對我國的語言知識教學,這份發展路徑的建設要強調保證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建設,強調國家、社會以及時代個性發展的互動關系,并從中找到差距,努力縮小差距,不斷前行。通過新語境的知識研究,可以大學英語知識的課程發展滿足各個群體的需求,也能夠讓大學生在當前或者是未來的國際學術視野中建立新的話語體系,并能夠借助英語整個知識平臺向國外群眾傳達中國思想、學術和建設力量。
(二)實現國家、社會的平衡。從當前的建設途徑和建設可行性來看,新語境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應當結合時代的建設發展有所創新,如針對國家的需求、社會的需求以及專業發展的需求和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個性發展之間達成平衡;與此同時要在大學英語課程和社會建設人才需求之間建立完善的體系鏈,進而找到最高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對比目標的差距不斷創新,縮短距離。此外,還應當結合社會時代發展,社會需求國家建設等內容,實現人文知識和工具實用性的統一,完成知識教學目標和素質教學目標的統一。
三、新文科語境下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牢記初心,不忘使命。了解新文科語境下,大學英語課程的內容應當有所改變,且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要強調英語知識教學,并在專業學習服務以及學科內涵建設、學科技術發展方向把握初心。雖然我國大學課程在早期的知識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層面上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如很多高校大學生對英語的基礎書寫能力尚可,但是缺乏口語交流能力,且現代的閱讀速度較快,很多學生無法適應這一目標。無法實現新文科語境下知識交融和技術融合的目標。很多英語專業的教授認為,當前大學英語課程需要改革,可以以建設最初道路入手,了解大學英語課程的建設雛形就是為了專業知識、社會發展、科技發展所服務。如當代英語屬于全球通用語言,也是世界各國交流的重要工具,約有95%世界前沿的學術都使用英語文獻作為通用文本,掌握英語文獻的閱讀、邏輯分析能力,也成為了學科共同體的建設重要目標,且掌握專業的英語書寫和口語交流能力也是當前國家一流人才建設的重要標準。對此,大學英語課程要了解知識運用的重要屬性,通過科學的措施來提升教學質量和能力。很多大學借鑒優秀的英語課程教學,如吸收《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有益做法,了解現代傳統教學存在的局限,改變教學和教學方式,讓學生發散思維,開闊視野。如很多教師在大學一年級以通識英語知識教學為主,并打好學生的語言基礎,以講座的形式開展信息檢索課程,并增強學生的檢索能力、學科認知能力;在大二時候,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文獻檢索能力,此階段學生可以以通用學科知識學習為主,采用以問題導向形式的教學方法,通用學術英語知識教學來提升自我能力,不斷探討和學習英語知識的詞匯、語法以及內部語言邏輯關系,實現英語作為知識工具的目標。
(二)結合時代,做好戰略。大學英語課程應順應國家的戰略部署要求,并基于新文科的建設理念,從國家的外語能力的真實需求入手,了解國家外語能力的真實需求情況,進而實現本土型知識向國際型的轉型,對此,大學英語課程改革要順應國家的建設風向標,積極探索國家一帶一路以及語言規劃的內容,進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外語能力、學習能力和跨文科交際能力,最終實現高等教育的個人定位。從“雙一流”人才的建設需求趨勢來看,優秀的“雙一流”人才應當具備愛國情懷、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世界公民意識,外語就是世界國際溝通以及知識融合的重要橋梁,借助外語可以傳播中國的重要思想,實現國家前沿學術知識、科技知識以及思想等交流;此外,通過采用科學的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關注不同的國家、民族、風土人情以及思維方式,在吸收國際學術知識的同時傳播中國學術思想,擴展國際的學術影響力,進而實現跨文化交際和知識融合。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改變教學的模式和體系,如將大學生創業教學和英語知識教學融合在一起,構建一個師生共同體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在虛擬的職業競爭環境中了解專業的交際規范和內容,了解到英語知識的專業性和基礎性差異,讓學生在具備職業能力的同時,基于語言環境的要求認識到自己的職業知識短板,并彌補自身的不足,也能夠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在新文科語境中實現職業發展目標。四、結語新文科語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內容較多,在國家的綜合建設發展道路上,新文科語境在建設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將應用教學和實踐教學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新文科語境的知識重要性,構建出一個融合性的知識體系,以此才能做好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深度內涵建設。總之,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相信在政府、教育機構、社會群眾的群策下會有更大發展。
作者:陳滿娥 王瑾紅 單位:井岡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大學課程改革論文2
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三個方面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證券投資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探究[1]。以“雙一流”建設為背景從教學方案、課程內容、教學形式、考核機制和外部環境等方面提出課程改革建議[2]。黃璐等[3]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實驗教學進行探索。還有學者分別從思政教學改革、教材建設、考核體系等方面探討證券投資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
一、“五縱五橫”全方位教學改革模式
(一)“五縱五橫”全方位教學改革模式的要素構成全方位教學改革模式強調“以學生為本”,從多維出發培養學生的知識體系[4],包含“五縱”“五橫”十個要素。“五縱”包括社會、學院、專業、教師、學生五個層次;“五橫”包括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資源、考核方式五個維度。“五縱五橫”關系如附表1所示。
(二)“五縱五橫”全方位教學改革模式的意義第一,以社會發展為使命,滿足金融市場人才培養的需要。市場需求是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導向。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是一所多語種、多學科、多層次、開放型的高等院校,致力于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金融專業具有很強的國際性,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會努力考取CFA證書并為出國做準備,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無法滿足這一要求,因此有必要進行全方位教學改革。第二,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的需求。證券投資課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要使一切教學活動都以學生為主[5],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的掌握理論,而是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基本素質、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6]。
二、應用型本科證券投資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與教學思政結合不充分證券投資學的課程培養目標更多的是強調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等具體內容,學生在進行模擬炒股比賽時可能會片面追求收益而忽略風險,遵循“富貴險中求”的錯誤理念,這是一種典型的投機行為,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體現了課程思政目標的缺失。
(二)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課程銜接性差證券投資學課程學習的內容非常多,既包括證券市場構成、證券估值、證券分析方法、證券投資組合理論等基礎內容,又包括量化投資、行為金融等前沿理論,與其他課程銜接性差,容易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同時,對于證券分析方法等實踐性較強的內容,沒有真正結合實際案例深入分析,實驗課也多流于形式,理論與實踐的契合度不夠。
(三)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不夠靈活由于證券投資課程實踐性較強,傳統的多媒體教學必然與實際相脫節。雖然很多高校開設了實驗室,但教學過程中仍然是強調交易軟件的使用方法。證券投資課程上課時間與證券交易時間錯位,導致實驗課程與實際脫軌,實驗課程形同虛設。
(四)課程資源有限,教材更新滯后證券投資課程教材更新速度遠不及我國證券市場的改革速度。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改革持續推進。2019年設立科創板,2020年創業板實施注冊制改革,2021年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合并,北交所成立。金融衍生產品日益豐富,2020年新增32個期權期貨品種。這些內容很難體現在教材之中。
(五)考核方式單一,不能體現學生綜合素質傳統的考核模式通常都是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一般都包括出勤、課堂表現、課堂測試、小組討論、課堂筆記等,而期末成績一般是一張試卷(開卷或者閉卷)或者一篇論文。這種考核模式無法全面考察學生的理論掌握、時間能力和綜合素質,也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與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相去甚遠。
三、證券投資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一)明確課程目標第一,總體目標。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定位,以就業為導向,提升課程的高階性,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7]。第二,思政目標。教育學生樹立正確投資價值觀、思想道德觀,培養學生的風險意識、法制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課程,培養學生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第三,知識目標。掌握證券投資價值的衡量、基本面和技術面的分析方法,同時系統地掌握證券投資功能、基本證券商品交易、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市場運作、證券市場的監管規定等。第四,技能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分析能力、實踐能力。要求學生利用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平臺,運用這兩種分析方法來分析投資品種和時機、上市公司的素質等問題;運用證券投資風險衡量與分析來預測風險;在此基礎上,掌握證券投資的技巧,提高證券投資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8]。第五,素質目標。學生應具備成為一名證券分析師的專業素質。并通過有效的教學和引導,最終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投資能力的提高。
(二)優化教學內容第一,融入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思政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9]。證券投資課程應通過完善教學大綱,修改教案,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實踐環節三個角度進行思政教學。在教學環節中真正融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學做獨立思考的理性投資人[10]。第二,融合課程群,做好課程銜接。融合課程群,首先需要完善教學團隊。以教研室為單位,組成備課小組,合理分工,各有所側重,讓教學體系更加清晰合理。證券投資課程重點講證券投資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理論內容的基礎上,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進行實踐操作,真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第三,引入量化投資分析,加強課程前沿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量化投資、區塊鏈、數字金融已經成為證券投資學的重要組成。學生對前沿知識的需求與教材相關知識的匱乏形成鮮明對比,專業教師應成為學習資源設計者,引領學生利用各類教學資源高效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11]。第四,依托教學軟件,合理安排實踐教學。證券投資課程需要合理安排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之間的比例。教學改革過程中,一方面要強化理論基礎,悉心組織案例教學,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要結合理論教學,合理安排實踐教學,注意兩者之間的課時比例。理論課、實訓課、實驗課相互穿插,保證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后再進行實驗教學,實現理論與實際的有效銜接。第五,發揮學院特色,開展雙語教學。充分發揮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的外語教學優勢,金融專業與商務英語專業形成合力,開展雙語教學,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三)改進教學方法第一,通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預習。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教學環境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學習知識。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通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預習。例如,在講證券投資宏觀經濟分析之前,可以讓學生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央行貨幣政策以及美聯儲會議對股市的影響;在講公司財務分析之前,可以讓學生關注最新的財務造假案件;在講技術分析之前,可以讓學生對比分析基本面相同的幾家公司股票走勢完全不同的原因。第二,采用問題導向方式開展理論教學。課堂低效是理論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任課教師提前研究和設計好問題,準備時效性強、價值高、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循序漸進、循循善誘,激發學生課堂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第三,加強實驗室建設。證券投資課程的應用性要求高校必須加強實驗室建設。金融實驗室除了需要有模擬炒股軟件、股票分析軟件之外,還應配置多種數據查詢軟件,例如,Wind數據終端、CSMAR數據庫等,這樣才可以保證金融數據的豐富性與可靠性。第四,開設講座進行專業素質教學。舉辦線下講座,拓展學生認知。既可以邀請掌握經濟前沿知識的經濟學家,也可以邀請投資經驗豐富的投資者,還可以邀請自己學校優秀的畢業生。通過舉辦講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證券投資行業,為就業提供更大空間。第五,通過各類比賽落實創新素質教學。學院應鼓勵學生參加各類金融投資競賽,落實創新素質教育。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經濟系連續七年帶領學生參加“東方財富杯”金融精英挑戰賽,并取得優異成績,既鍛煉了學生實操能力,又為學生就業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四)加強課程資源建設第一,有效利用在線慕課資源,做好預習工作。近年來,以慕課為代表的網絡授課方式逐漸流行,深受學生追捧。對于慕課,我們應該要理性對待,開展基于慕課理念的“協同”教學模式,慕課教學與傳統教學深度融合,線上線下內容協同,課內與課外知識協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最大限度發揮慕課資源優勢。第二,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實現混合式教學。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越來越受高校歡迎。2020年受疫情影響,大部分高校開展線上教學,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教師充分利用超星平臺,構建優教優學的線上課程。通過“課前準備—課中探究—課后提升”三個環節的精心設計,以及學習通“選人”“搶答”等模塊的設計,增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第三,及時更新教材課件。教材建設是教學的物質載體,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渠道,高校應注重教材建設,及時更新教材課件。金融市場的發展日新月異,金融市場的變革不斷推進,證券投資教材建設也應該與時俱進,結合證券市場的前沿知識,融入思政元素,及時更新教材課件。第四,構建集“教學訓考賽”一體化的實驗教學平臺。建立實驗教學平臺,是提高證券投資課程實踐性的基礎。學校應結合自身定位,量身定做適合學生的教學平臺,從多功能角度出發,配備常用金融實訓軟件,保證金融數據的豐富性與可靠性。同時,除了模擬炒股模塊以外,還可以配備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練習題庫、學生考試系統等,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及時、更加全面、更加主動。第五,拓展實習基地。為了推動校企合作、促進專業建設,推動專業發展與市場接軌,一方面,學校和院系應積極聯系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及其他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建立實習基地;另一方面,切實有效開展實習工作要拓展校外實習基地的功能,提高校企合作辦學的水平。同時,應加強校外實習支教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
(五)設置綜合性考核方式,強化教學效果根據證券投資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考核方式應弱化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強化過程性考核,從社會、學院、專業、教師、學生五個層次設置綜合性考核方式。其中,社會考核占比10%,包括“東方財富杯”金融精英挑戰賽(5%)和證券從業資格證(5%);學院考核占比10%,包括慕課等網絡資源利用(5%)和學院舉辦模擬炒股比賽成績(5%);專業考核占比50%,包括期末考試理論成績(30%)、實訓報告(10%)和股票分析報告(10%);教師考核占比20%,包括出勤率(5%)、課堂表現(5%)、學習記錄(5%)、隨堂測試(5%);學生互評占比10%,包括股票分析報告展示(5%)和小組互動參與度(5%)。新文科背景下,證券投資課程教學改革旨在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結合時代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只有從“社會、學院、專業、教師、學生”多層次入手,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資源和考核方式”多維度進行改革,才能夠使證券投資課程不斷完善,使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證券市場。
作者:李國君 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
大學課程改革論文3
材料化學是材料科學與化學相結合的新興學科,具有交叉性和前沿性的特點,主要培養學生運用化學原理研究材料科學領域的相關問題。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加快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新征程,國家號召全面推進新時代應用型大學建設,這對應用型大學中材料化學專業學生工程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1]。“材料化學”作為材料化學本科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材料化學專業重要的核心課程之一。本課程主要研究材料的制備、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等基本內容,它同時包含材料研究過程中涉及的化學基礎知識及材料在實際中的應用,具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特點,與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高度吻合[2?3]。因此,對“材料化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索,對推動材料化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材料化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材料化學”是遼寧科技大學針對材料化學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理論學時為56學時,與本課程相關的實驗教學內容在材料化學專業實驗課程中講授。“材料化學”開設在材料化學專業大二下學期,學生在此之前已學習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基礎化學課程,掌握了化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課程選用的教學用書是曾兆華和楊建文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化學》,主要參考書目是朱光明和秦華宇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化學》,宿輝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化學》及Fahlman主編、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MaterialsChemistry》。課程共分十個章節進行講授,除第一章緒論外,其余九章分為兩部分———基礎部分和應用部分[4]。基礎部分包括材料的結構、材料的性能、材料化學熱力學基礎和材料的制備;應用部分包括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和納米材料。基于作者在授課過程中的教學經驗和反思,現階段“材料化學”課程教學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材料化學”課程涵蓋材料、物理、化學等多學科的相關內容,對學生的理論基礎要求相對較高。學生在本門課程之前尚未學習“物理化學”課程,缺少化學熱力學和動力學及電化學等方面的理論基礎,因而在材料化學熱力學基礎和涉及電化學的能源材料等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感覺難度較大。另外,在應用部分內容中主要介紹各類先進材料如功能陶瓷、電子信息材料、納米材料等,要求學生具有半導體物理、量子力學等物理知識儲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難度。
(2)由于材料化學學科交叉性的特點,使得“材料化學”課程的授課內容與材料化學專業其他課程存在交叉重疊的地方。例如,材料的結構這一章節與“材料科學基礎”課程中晶體結構和缺陷部分內容相近;材料化學熱力學基礎這一章節的內容在“物理化學”課程中也會涉及;材料的制備部分內容與“材料合成與制備技術”課程也存在重疊之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存在對相同知識點重復講解的問題。
(3)“材料化學”課程中基礎部分理論性較強,應用部分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知識點雜而多,整體上教學內容較多,而理論教學學時有限。如何平衡各章節間的學時分配,并將理論知識與各類材料的應用相結合,做到知識點詳略得當、融會貫通,對教學團隊在課程設計、學時安排、教學方法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
(4)材料化學學科具有前沿性的特點,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材料的合成和制備手段不斷創新,各類新型材料也層出不窮。課程使用的教材及參考書目撰寫較早,因而無法跟蹤最新研究成果和材料相關產業發展現狀。另外,遼寧科技大學材料化學專業以培養能夠在新能源電化學材料合成與制備、金屬腐蝕與防護、材料化學成分分析、材料組織結構與性能表征等相關行業和領域從事生產、制造、研發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而“材料化學”課程與專業培養目標結合不夠緊密,與工程應用相關的內容較少。(5)教學方式較為傳統,現階段“材料化學”課程主要以多媒體課件結合板書講解為主,授課方式相對單一,學生參與度較低,學習興趣不高。課件內容多以靜態形式展示,而動畫和視頻較少。同時,考核方式仍以期末考試為主,這導致部分學生平時聽課不認真,僅在期末階段突擊復習,學習效果不佳。
2“材料化學”課程改革實踐探索
2.1優化課程結構設計依照材料化學專業培養計劃,結合學校專業自身特點,對“材料化學”課程整體結構進行優化設計,并與其他相關課程做好承上啟下的銜接。在前三個學期的“創新教育”“創新創業專題”等課程中,由材料化學專業多位教師結合專業特色和團隊及個人科研方向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材料發展歷史和前沿進展,增加學生對材料化學學科的了解和興趣。在大二上學期的“認識實習”實踐教學中,帶領學生到鋼鐵、化工、能源等相關企業參觀學習,使學生對實際生產和應用有直觀的認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生產及科研實際與理論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初步運用材料化學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解決材料研發及應用中的問題。例如,在講授材料的化學性能時,通過列舉典型的腐蝕失效案例,啟發學生從化學腐蝕及電化學腐蝕機理中尋找金屬材料腐蝕防護的方法。同時,本專業任課教師圍繞不同課程中重疊的知識點進行討論和梳理,分清主次,避免相同知識點的反復講解。例如,“材料化學”課程中可以適當減少對材料的結構、化學熱力學基礎等章節的學時分配,因為在同學期“材料科學基礎”和“物理化學”課程中會對這些內容進行更具體深入的講解;金屬材料部分可以減少對鋼鐵材料的介紹,這部分內容主要在“金屬材料學”課程中詳細學習。另外,還需注意一些知識點在“材料化學”課程各章節中的前后銜接。例如,材料的制備章節中包含晶體生長技術的內容,其中提拉法已成熟應用于硅、鍺、砷化鎵等半導體材料的制備,而在無機非金屬材料章節中也涉及半導體材料的特點、制備和應用等相關知識點。因此,在介紹提拉法時以半導體材料的應用背景作為引入點,在講授半導體材料時引導學生復習提拉法制備單晶硅的原理,讓學生將材料的制備技術和應用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知識點的融會貫通。
2.2及時更新完善教學內容“材料化學”課程授課內容應做到與時俱進,教師將材料前沿進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中[5?6]。例如,在材料的制備章節中增加關于增材制造的內容,在金屬材料章節中增加關于高熵合金的介紹等。授課內容還應緊跟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規劃和“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向學生們介紹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急需解決的材料問題,提高學生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納米材料時,以不同維度的碳基材料為例,向學生介紹我國碳基材料的發展現狀和亟待攻關的“卡脖子”技術難題。課程還可以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介紹形狀記憶合金時以眼鏡架材料為例,介紹復合材料時以玻璃鋼材料為例等。另外,教師也可將最新研究成果、學術論文與課程知識點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材料化學領域最前沿的研究熱點。例如,在講授鈣鈦礦型晶體結構時,可以向學生們介紹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3創新教學方法在多媒體課件和板書的線下教學基礎上,利用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班課、雨課堂等線上學習平臺進行混合式教學,并結合優質慕課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質量[7?8]。以學習通學習平臺為例,在平臺上創建“材料化學”課程,將學生全部添加至課程班級中,并在平臺資源模塊共享課件、視頻、練習題等輔助學習資料。課前在平臺上發布預習內容,讓學生提前明確即將學習的章節和重點、難點,學生也可反饋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便老師掌握學生預習情況,并對課堂教學內容加以調整。課中可以利用活動模塊與學生展開教學互動,例如簽到活動可以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出勤情況,搶答活動可以適當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可以借助測試活動進行簡短的隨堂小測驗,題型以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為主,加深學生對本節所學重點內容的理解,教師也可通過測試結果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后通過平臺上的作用模塊發布作業,也可利用頭腦風暴和討論活動發布課后思考題,對重難點問題加以鞏固。整個授課周期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習通平臺的數據及時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學習積極度不高的同學,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另外,還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適當采用PBL教學法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例如,在講授生物醫用材料時可應用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提出“同學們了解的生物醫用材料有哪些”“對生物醫用材料的性能有哪些要求”等相關問題;并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結合這些問題去思考。教師也可提前布置一些課程相關的開放性課題,學生分組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歸納總結、制作PPT,并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教師和其他學生可以根據講解內容進行提問和交流。整個過程鍛煉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
2.4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考核的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并掌握學生對整門課程的學習情況。以往平時成績主要參考學生的出勤情況、課上回答問題情況及課后完成作業情況,很難評價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因此,可以將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的結果引入成績評價體系中[9]。線上學習平臺可以對學生參與學習情況進行定量評價,包括相關學習資料查看情況、出勤情況、課堂測試成績、討論參與情況等。翻轉課堂過程中,每組成員講解后可由老師和其他學生共同打分評價。另外,期末考試逐漸從任課教師獨立命題的傳統考試模式向教考分離的新型考試模式過渡,以便更客觀地對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新的考核方式由出勤、課堂測試、課后作業、翻轉課堂PPT演講、期末考試構成。各項考核占比如下:出勤(10%)、課堂測試(10%)、課后作業(10%)、翻轉課堂PPT演講(20%)、期末考試(50%)。具體評分標準如下:(1)出勤及課堂表現占總成績的10%,出勤及表現考核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主要考核學生個體在上課過程中的出勤、學習積極性、學習態度、課堂紀律、聽課狀態、課堂互動等情況。(2)課堂測試成績占總成績的10%。借助線上學習軟件測試活動進行簡短的隨堂小測驗,題型以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為主,主要考核學生對本節所學重要知識點的理解。(3)課后作業占總成績的10%。題型以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為主,主要考核學生在課后的復習情況和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4)翻轉課堂PPT演講占總成績的20%。具體實施方式是將全部學生分為若干個討論小組,每組3至5人,并提前布置一些與材料化學課程相關的開放性課題。學生可以圍繞這些開放性課題進行選題,也可以結合個人興趣進行自主選題,并對所選課題進行文獻資料調研。在此基礎上結合課程所學內容制作PPT,在課堂上進行翻轉課堂講述與討論,促進培養學生文獻檢索、綜合分析的能力。PPT演講分數由PPT內容(50%)、PPT演講(30%)和回答問題(20%)三部分構成。(5)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50%。期末考試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考試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材料化學課程授課團隊教師們共同創建課程題庫,在考試前,由指定教師按照章節、知識點、題型及難易程度等對題目進行選擇組卷。結語綜上所述,通過對“材料化學”課程的結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進行創新和探索,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材料化學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繼續結合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對課程進行優化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孫澤平.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04):59?61.
[2]宋月紅,代衛麗,張國春.“雙一流”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材料化學》課程改革探索[J].廣州化工,2020,48(11):174?176.
[3]冉景榆,霍嘉銳,付亮.“產教、產研、科教”三融合視域下《材料化學》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15):52?54.
[4]曾兆華,楊建文.材料化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5]李發駿,岳敏,李奉城,等.材料化學課程專創融合實踐研究[J].山東化工,2021,50(04):233?234.
作者:王茜 滕瑩雪 陳書文 亢淑梅 包碩 單位:遼寧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