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3 11:10: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創新創業教育分析3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為提升我國綜合能力,使我國成為創新型國家,其關鍵是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其創新能力的開發引導。所以在高等學校教學中,必須從政府、社區、高校三個層次入手,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一步一步地逐漸提升。而將高校的教育培養能力充分發揮,集合各方的社會層面的資源,打造多元互助協同的創新創業平臺,已經在國家層面得到關注,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創新過程越充滿未知性的不確定性,需要將多元的創新主體、創新單元連接起來,充分發揮各方優勢,豐富創新內容。在德國學者Haken的《系統論》中,他強調了協同的是重要性,并指出協同是系統的組織能力,尤其對復雜性統而言,協同有助于系統往有序穩定方向發展,是系統本身的內部運作,完成了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過程,從系統自身審視的角度出發,可以將協同的各個小單元視為一個整體。會發現協同創新的多元各方相關利益沖突明顯,難以到達利益平衡,如高校強調科研創新成果,企業關心經濟利潤的增長,政府部門追求當地GDP的提升、金融機構要求有投資回報率的產生。而當下個體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主要是由于高校沒有參與到市場中,不了解市場實時需求;企業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愿意進行長期的投資開發,實現技術革新。對于創新成果的分享機制不完善,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現有的這些問題,只有從系統角度出發,將它們統一起來,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通過互聯網搭建一個多元協同平臺,因為互聯網有著溝通高效、實時可視化、信息透明、交流成本低的特點,對于多元協同非常方便,所以在互聯網上搭建多元協同平臺。
二、創新創業教育協同平臺構建
(一)系統的構建通過利用互聯網的多種優勢,建立一個多元協同的創新平臺,使政府、高校、企業、金融機構等單位都可以加入平臺上。平臺具有多元、開放的特點,不限定單位機構的范圍,接受各個機構單位的創新力量,打破組織行業的邊界限定,實行系統整體管理,讓多元機構單位無差別交流,打造“一站式創新創業保姆”的運作模式。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讓平臺上的數據有源可尋,保障其真實性以及完整性。為了建立一個集研發和應用于一體的創新平臺,需要將各行業機構的資源進行整合,通過讓多高校的學科融合、相關團隊協同,來給平臺賦能。
(二)系統協同創新的過程組織管理系統根據市場需求,在其內部發布創新需求,讓有豐富創新經驗的高校、科研機構為主體進行創新創作,讓各種發散性創新創作成為可能,并且憑借時間的先后順序篩掉相近的解決思路,來避免重復創新,從而在各種創新創作中尋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1.提高回復效率。協同創新平臺通過簡化回復內容,在系統中只發布需求,不需要進行具體細節的描述,而初步解決方案可通過頭腦風暴來進行多角度的創新創作。2.需求推送可視化。系統上發布的需求,全員都可以收到,從而讓各個學科專業的人才都可以進行創新創作,提供多種創新角度,讓多學科交叉結合,實現創新思路的升級。3.完成全員參與。系統創新以高校、科研機構為重點,同時也要大力培養企業等單位的創新意識。因為,企業更加了解市場變化、預測市場需求,讓他們給創新創作提供意見,使得創新方案具有前瞻性、可靠性更高。4.保障措施。通過依靠區域鏈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記賬、加密處理等特點,保證創新創作數據的原始性、真實性以及完整性,詳細記錄每一位創作者對創新方案的貢獻,從而進行合理的分配,從而保障他們每個人的權益。
(三)系統統一的激勵政策為了讓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各單位創新主體平等互利,需要制定有效的合作機制來明確各方責任,制定利益分配制度來確保各方利益。國家政府部門對項目涉及的政策優惠進行解讀。以法律法規,國家政策,行業企業標準為依據,企業、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對項目成果進行評價。項目需求方以評價結果依據,多家項目需求方聯合,將創新成果進行轉化。成果轉化后,依據各個創作者在創新創作中的貢獻比重,對創作者進行獎勵,可以實行期權、技術入股、分紅權等多種形式,保障創作者的權益。成果轉化后應充分考慮到大學、科研院所的投入獎勵結果也要獎勵過程。對于參加創新項目但未形成成果的給予安慰獎。同時研究內容在平臺上永久留檔,可以再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如果項目需求方想要獨享創新成果,需要采取委托形式,并且還需要項目需求方承擔風險。當創新研發成果可以轉化成專利時,系統內的法務部門可以協同對系統內成員的研發成果進行保護,對知識產權評估、轉讓、授權、仲裁、維權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補充完善;為推動平臺的市場化發展,需要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的加入,加強知識產權市場的發展。科研團隊利益分配。精神與物質獎勵,獎勵團隊同時帶頭人及其他團隊人員按貢獻比例獎勵。
(四)系統章程、管理辦法以及規章制度為保障平臺系統可以穩定有效運行,多元協作方的高效合作,以及創新項目成果的利益分配,這些都需要有相關規章制度的約束來保障。從結果來看,多元協作的結果是互惠互利的,其利益分配也應該是公平公正的,根據各方對于創新項目的貢獻來確定其利益份額。同時為了預防意外情況的發生,平臺要設立專項資金池,由相關人員進行監管,對于審核通過的有潛力創新項目可以申請專項資金,減輕創新創業者的壓力。對于多元協作的項目參與方,在本職工作外自主參與創新研究,并有創造性發現,對其進行激勵獎勵。對同一項目,其最終截止時間以最先完成項目需求的方案為截止警告時間,既保證了創作者的自由度,可以再多渠道多途徑上進行創作,有對讓他們感受到一些壓力,加速創新項目方案的產出,對各個完成的項目方案進行對比,采取擇優錄用,保證創新項目方案的高質量。打造共享平臺,讓系統內的各個單位的自身資源、知識等都能為系統所用,給系統賦能。如涉及知識產權付費模塊,需要標明付費標準。同時也可以根據各單位情況資源設置學習平臺,根據功能將其分類。專利檢索、分析、導航、應用等方面系統提供技術支持。科技動態信息、客戶市場信息、資金信息、國家政策信息等即時跟蹤發布,第一時間推送。獲取渠道,政府部門的相關信息中心、資料室等,信息中介機構、科研院所的科技情報機構、高校圖書館、企業行業聯盟等。
(五)構建信息溝通機制由于系統中涉及多學科交叉,而不同學科研究的領域不同,導致交叉學科交流時存在障礙。為此,需要定期舉辦科研分享論壇,通過課程觀摩、研究成果分享來促進交叉學科之間的相互學習,同時讓每一個創新項目的各個參與協作單位能建立成果共享橋梁。通過平臺系統,為各個創新項目提供交流平臺,讓協作方可以快速溝通交流,開展問題討論、分享經驗等,從而加速創新項目孵化,同時對協同參與者采取匿名形式,保證溝通交流的自由度。構建信息溝通機制,是為了讓多元協作的創作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解決本專業之外的問題,讓相關專業的人去解決屬于本專業的問題,從而減少分相關專業創作者不必要的時間消耗,讓他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項目創新中。
(六)雙創教育協同育人現在高校對于課程實踐活動多采用課程設計的方式進行,讓大學生接觸到實際問題;而大學生的課題老師對他們進行輔導,從而解決相關實際問題,讓大學生對從實踐活動中學到很多技能,增長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老師的教學經驗也不豐富,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儲備。同時,老師和大學生從實踐活動中的產生的經驗可以反哺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完善實踐活動內容。教學與科研水平的提升,平臺的構建,為教師進行項目教學和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條件。當項目規模逐漸龐大時,勢必會對整個項目發展進程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壓縮教師研發出科研成果的精力。另外,教師科研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在整個過程中的歸納與反思總結。企業項目需要貼合學生的創新意愿,需要進一步把握學生的創新思想,以求更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學習意愿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將信息技術、實驗、實習、設計等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作為長期培養的范疇。大學生將他們所學的創新理論、技能在創新實踐活動過程中展示出來,從而讓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充分培養,并且加強了他們勇于探索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三、創新創業的能力培養
(一)加強政策保障為保障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大學先創新創業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創新創業不僅能夠使大學生被人實現人生價值,更能給社會帶來經濟價值,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為此,首先國家要出臺相關政策,對創新創業的大學生在資金和稅收方面給予獎勵,讓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感受到國家對他們的支持、關心。其次,當地政府部門也要對國家出臺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進行解讀,并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特點、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數量以及質量,完善當地的創新創業政策,加大對大學生的幫助,減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阻礙。
(二)加大宣傳引導現在社會大環境對于大學生創業表現為保守態度,大學生家長幾乎都持反對態度,這就導致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持消極態度。為了改變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看法,首先就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宣傳創新創業,對創新創業進行科普,同時讓高校走進校園,通過校企合作為大學生提供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從而讓大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創新創業,改變他們對創新創業的刻板印象。其次,對于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進行多渠道的宣傳,如通過網絡、廣播、短視頻等途徑擴大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在社會層面的影響力,改變學生家長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反對態度。最后,為保證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深入度,高校老師、企業專家要對參與實踐活動的大學生進行指導,營造良好的大學生創新就業環境。
(三)注重課堂教學高校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教育主要幫助大學生認知創新創業,同時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思維,加深對創新創業的理論認識。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培養力度,各高校要高度重視課堂理論知識的教學,對大學生開展多角度教育。首先,高校要了解國家的實時需求,為國家輸送緊缺人才,及時開設新的專業科目,開發特色課程,注重對教材的編寫。其次,要注重新科目中創新創業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激發他們的興趣。還要配備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例如,職業生涯規劃、心理輔導等,要讓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有足夠的認識,并且有勇氣去進行創新創業,鼓勵支持大學生進。最后,高校的老師要幫助大學生,讓他們有勇氣去創新創業,并且為他們出謀劃策,提升他們創新創業的綜合能力。
(四)提供實踐平臺對于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需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統一起來,除了對大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學外,還應該對他們進行實踐培訓,通過讓他們參與到多元協同的創新平臺中,從而對創新創業有全面認識。首先,高校可以通過學校主頁、刊物、宣傳欄等對“創新創業”進行造勢,從而引起大學生對“創新創業”興趣。其次邀請當地知名企業到學校內進行宣傳,分享當下市場的需求、前沿技術、創新創業案例,激發大學城創新創業的激情。然后,高校還要與校外企業進行合作,打破產學研壁壘,為大學生搭建豐富多元的實踐平臺,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如首先幫助大學生熟悉企業生產流程,將生產、銷售、設計、經營等部門緊密聯系起來,了解企業的運作模式。最后,高校內要定期組織各種競賽,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四、結語綜上所述,在我國要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大學生作為創新力量的主要創造者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方式進行了詳細深入分析,同時希望文本可以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后續培養工作提供幫助。從“用戶需求”和“市場導向”出發,打造多元協同創新平臺系統,其以高校、科研機構作為創新的主導單元,其他機構單位對高校、科研機構提供有意義的建議和有價值幫助,提升創新項目價值。通過平臺建立聯合統一的系統,消除各個機構單位之間的壁壘以及信息不對的現象,從而將系統內各個單位機構的目標統一起來,結合各方優勢,豐富創新內容,展示“1+1>2”的效果,同時將管理形式扁平化,增強政府、學校、企業各部門的有效溝通,做到企業及時反饋市場需求,政府部門解讀創新研發優惠政策,學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合作啟動科研創新,打破各方壁壘,實現多元協作。建立成果、利益合理分配機制,平臺系統做到透明、公開。最后,在以后的高校教育中,讓大學生參與到平臺上的創新創業項目,做到“以工代訓”,讓大學生對帶創新創業有全面認識,同時提升他們的自身綜合能力,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作者:姚琪 單位: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創新創業教育分析2
引言如何幫助大學生進行更好的就業創業是當前高校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為此,高校應該在開展就業創業教育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二者的相互融合作用下,做好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提升學生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以及就業創業素質,充分發揮就業創業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促進作用。
一、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1.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具有緊密的聯系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和教育內容上相互補充、相互依賴。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其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是基于學生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幫助他們找準發展方向,從而更好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可以說,就業創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此外,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觀方面具有同等高度,二者都強調大學生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定不移、不輕易放棄的信念,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具有緊密的聯系。
2.都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教學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雖然是不同的課程,但是他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都具有一致性,且都對大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思想道德、強化心理素質。就業創業教育的目標則是對大學生就業創業進行指導,通過提升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來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就業方向。雖然教學內容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他們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所以說二者具有一致性。[1]在就業創業教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對大學生在就業創業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念,使他們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從而實現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3.就業創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產物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國的就業創業教育不受重視且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弊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很受重視,無論是在課程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是在師資配備方面都具有優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就業創業教育是學生自身具備的能力和素質,也就是說,就業創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時代產物,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基本保障。如果實現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將對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二、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意義
首先,通過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融合教育,可以在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同時,針對就業創業的目標和任務進行解讀,為大學生創建多元化的就業創業思想交流平臺、實踐平臺等,使學生對就業創業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幫助他們從個人價值和未來的職業規劃等角度進行解讀,了解培養就業創業能力的重要性,改變他們對創業的片面認識,促使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就業創業實踐活動中,使自身的創業能力得到提升。其次,促進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并向他們傳輸創業實踐經驗;還可以轉變大學生對職業發展觀的錯誤理解,在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同時,還能提升教學效果,打破就業創業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獨立開展的局面。[2]在實現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思政教師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將就業創業的相關內容貫穿到思政教學的全過程中,在提升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同時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影響學生的意識形態,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思想指導,使大學生在遵從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上進行創業實踐,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創業實踐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和觀念,所以將就業創業與思想政治相結合,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作為大學生進行就業創業的理論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創業的堅定信念和信心。因此,實現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僅可以提升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的成效,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還能最大程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最新要求。
三、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的實現路徑
1.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構建新型育人平臺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需要從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來深化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教學理念,要在促進學生順利就業的理念下實現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并在增強二者融合性的基礎上實現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對學生進行融合教育過程中,高校要積極構建新型育人平臺,并將生本教育理念和多學科理念等滲透其中,實現專業教育、就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協調統一,使學生可以在學習就業創業知識和思想政治知識的時候汲取其中的精華,并通過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和不斷進行專業實踐,在正確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和企業對人才提出的要求和標準的前提下,不斷進行自我提升。另外,高校還要對內部的各個專業進行融合,在銜接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對現有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構建全新的育人平臺,在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同時,確保全方位教育可以得到全面落實,從而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高校要在結合學校實際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要以發展的眼光來促進學校與時俱進,統籌發展。促進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對各方面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的基礎上共建新型育人平臺。此外,還要與就業單位、畢業生、家長等共同構建聯動機制,針對畢業生就業創業情況提供全面的咨詢和指導服務,建立完善的長效服務機制,為各階段的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服務。
2.在思想政治教學課程中滲透就業創業的內容從當前高校的課程設置情況來看,基本上高校都是將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成兩門課程來開展教育工作,而且這兩門課程的內容各具特色,很難讓學生意識到思想政治課程和就業創業課程存在關聯性,更不容易發現在就業創業中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社會對人才提出的高要求,高校可以采取適當的創新,在思想政治教學課程中滲透就業創業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很自然地將自然地將兩門課程融合到一起,更能在無形之中讓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創業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方便大學生在畢業之后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就業方向。例如,教師在講授思想道德課程的時候,可以針對課程中的法律內容進行解讀,將我國政府對于支持和鼓勵大學生進行就業創業而制定的優化政策進行講授,讓學生對這一政策進行分組討論,使學生能夠對創業就業過程中的利弊進行深入了解,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職業素養。
3.轉變就業創業教育的實踐教育方式要想在就業創業教育中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就要針對教育目標制定出相應的理論教學,并將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踐當中。學生只有處于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才能深刻體會到創業的不易,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快速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需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這個過程可以有效鍛煉和提升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同時也能加強學生進行創業的信心和決心。所以,高校可以在創業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創新實踐教育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的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和支持學生到企業中進行實習鍛煉,讓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習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為今后自己創業奠定基礎。
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之上,進行就業創業教育高校是為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的基地。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之下,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具有過硬的實踐技能和崇高的思想品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并將其融入到就業創業教育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創業過程中的重要性,從而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價值。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教育的同時,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之上實施,這樣才有助于實現學生的個人價值,從而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
四、結語綜
上所述,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聯系,促使二者實現有機融合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進行就業擇業,因此高校可以通過創新教學理念,加強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的融合,改變教學方式等路徑實現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
作者:李文婷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創新創業教育分析3
引言
公益創業旨在破解我國的社會問題,提高社會功能的創業活動,逐漸成為我國現代創業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根據相關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益創業者通常以18~30歲的青年為主,因此大學生是公益創業的中堅力量和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公益創業對助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政策的落實,推動社會治理革新以及提高我國治理能力、治理體系擁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然而大學生在公益創業的過程中,還存在勝任力不夠的問題,嚴重影響到我國公益創業的持續發展。所以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業勝任力,我們需要明確公益創業勝任力的基本內涵,分析影響勝任力的基本因素,從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群體參與到公益創業的過程中。
一、公益創業與勝任力的基本內涵
公益創業主要指社會企業、組織、非營利機構等在經營管理中將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在確保組織不脫離公益性的前提下,借助商業手段來實現組織的“造血”作用和價值,讓組織能夠擁有更多的能力和資源開展各項公益活動。根據理論分析發現,公益創業是較為新型的事業,擁有豐富的理論內涵,我國學界對公益創業雖然沒有達成較為統一的共識。然而在核心內涵上,卻普遍認為公益創業是:(1)非營利組織或機構采用創造性的、創新性的運作模式提升該組織所擁有的社會價值;(2)組織或機構通過自身的創造性行為或模式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使其所擁有的社會價值得以提升。首先是產學研一體化,即公益創業應在物質投資的前提下,納入相應的人力資本、智力資本。其次是構建社會效益。兼顧社會效益主要介于實業和慈善之間的社會企業,譬如某企業投資創辦工廠,雇傭殘疾人開展各類生產活動,這不僅能夠解決社會問題,還能為殘疾人提供生活生存所必需的物資。再次是構建非營利組織。即民間協會、社會組織、志愿團體,如慈善總會、壹基金等。最后是公益活動,如福利性的商務活動,如教師責任活動、燭光活動等。公益創業作為獨特的、特殊的創業活動,與傳統創業活動存在鮮明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其所擁有的共同點主要體現在“創業屬性”的層面上,強調創業者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來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然而兩者所存在的不同點是公益創業注重社會問題的解決,將社會價值創造作為自身發展的使命,因此擁有較為顯著的社會屬性。而傳統創業活動則注重對經濟價值的追求,缺乏對鮮明的社會屬性。所以在大學生公益創業勝任力分析中,應加強對傳統創業和公益創業關系的認識。勝任力主要指將某項工作中的普通者與成就者區分開來的特征,如行為技能、認知、知識、價值觀、態度、自我形象、特質及動機等。根據理論分析能夠發現勝任力個體特征通常包括以下五個層次,即:(1)知識,即特定領域的信息發現、利用能力。(2)技能,完成特定心理或生理任務的基本能力。(3)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形象、價值觀。(4)特質,個體對情景的一致性反映。(5)需求,個體行為的驅動力量。由于公益創業通常面臨著巨大而嚴峻的挑戰,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較高,因此分析大學生公益創業勝任力,擁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二、大學生公益創業勝任力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選取了現場發放與回收式的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400份,篩掉填寫隨意、明顯錯誤、不完整填寫等無效問卷,最后回收有效問卷310份,有效樣本中男女占比分別為50.1%和49.9%,涵蓋社會科學與文史哲類、理工農醫類等專業的學生。調查工具采用公益創業勝任力模型,從創業技能、創業知識、公益人格等維度對學生的勝任力情況進行分析。其中公益人格主要指學生是否愿意奉獻社會、是否愿意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公益知識包括公益創業相關的各類知識;創業技能則指資源整合及社會問題解決等能力。為明確勝任力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筆者采用LISREI8.0和SPSS20.0等軟件進行分析。獲得結果為0.785,明顯大于0.7臨界值,表明該表擁有較高的信度。而各項調查問卷問題的因子載荷值普遍大于0.5,說明該表的效度較為良好。
(一)不同性別與年紀對勝任力的影響首先是不同性別。根據樣本檢驗結果顯示,大學生公益人格的維度值存在鮮明的性別差異,男性學生的公益人格值要高于女性學生,然而在創業技能、創業知識等層面不存在比較明顯的性別差異。其次是不同年級。通過分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級學生在公益創業勝任力、公益人格、創業技能、創業知識等層面上的標準值和平均值,能夠發現。大一學生在創業勝任力、創業知識、創意人格上的得分相對較低,而通過LSD法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現,大一學生的勝任力水平要普遍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并且大二、大三、大四學生的勝任力水平卻沒有較為顯著的“差異”。
(二)不同專業與經歷對勝任力的影響首先是不同專業。根據數據分析和實踐分析能夠發現,社會科學、文史哲、理工農藝等專業類別的學生,在創業技能、創業知識、公益人格、公益勝任力上沒有較為顯著的“差異”。這表明不同專業學生在公益創業上沒有明顯的差異。即無論是何種專業或學科的學生在創業勝任力上的水平相當。其次是不同經歷。根據數據分析發現,“是否獲得獎學金”“是否有過實習經歷的學生”對學生公益創業勝任力及創業技能、創業知識、公益人格的影響較小。不過,“參加過相關公益活動”的學生會在公益人格上的得分,高于普通學生。這充分表明“公益活動”“實習經歷”“獎學金情況”對學生勝任力水平的影響不夠顯著和明顯。
(三)創業教育與角色榜樣對勝任力的影響首先是創業教育。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參加過創業創新教育或普通創業教育的學生在創業技能、創業知識、公益人格及創業勝任力上的水平要高于普通學生。同樣,參加過相關創業比賽的學生在勝任力得分也要高于普通學生,這在某種層面上表明創業教育對提升公益創業勝任力,擁有鮮明的“推動作用”“促進價值”。其次是角色榜樣。角色榜樣對學生創業行為和創業意向所帶來的影響較為顯著。根據調查結果現實,親戚朋友中有公益創業者的學生,在創業技能、創業知識、公益人格、勝任力等層面上的得分較高,說明角色榜樣對學生創業勝任力水平提升的推進價值,相對顯著。在具體的理論研究與勝任力培養上,我們可以將培養重點集中在榜樣激勵和創業教育等層面上,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公益創業勝任力水平。
三、基于公益創業勝任力的問題表現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我國大學生公益勝任力水平相對較低,創業驅動力不足。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公益創業勝任力,我們需要從以下方面來分析我國在公益創業人才培養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創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公益創業勝任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是創業教育。需要高校科學完善地安排創業課程。課程設計應針對核心素質進行優化,注重對經濟、金融、管理、通識等方面內容的涵蓋。強調對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的引入。然而現階段我國創業教育課程難以得到有效的開設,課程系統性、體系性薄弱,碎片化程度較為明顯,并且普遍脫離實際,難以將社會發展與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便導致學生獲取創業技能、創業知識、公益人格及創業勝任力的質量受到影響。此外在課程設置上,學校普遍缺乏將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的意識,致使創業課程缺乏堅實的“課程”保障。
(二)創業政策政策執行力度低公益創業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與引導,為切實促進公益創業活動的有效開展,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在創業教育、能力培訓、創業融資等層面出臺了相關的扶持措施和政策規范。然而由于部分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相對薄弱,很多政策都以零散或交叉的形式出現,在執行和頒布上缺乏對主體的明確規定,導致創業政策的“落實效率”較低。其主要問題通常表現在如下幾方面:(1)創業政策的效力或級別不高,通常以辦法、通知為主,缺乏法律保障;(2)創業政策執行的主體較為多元,難以為學生獲取創業政策,提供支持;(3)政策的操作性較差,很多政策只是在宏觀層面上制定了指導思路。
(三)社會協同服務水平低公益創業活動普遍涉及品牌、管理、法律、融資等方面的內容,對創業者來講,要想在所有領域成為優秀者的難度較大。西方國家的創業服務體系比較齊全,在“品牌宣傳”“風險評估”“財務管理”“技能培訓”“法律咨詢”等環節上都有規范的機構或組織提供服務,以此降低公益創業的風險、成本。然而我國有關公益創業服務的社會協同體系還未形成,針對大學生公益創業者的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共享平臺還未建立。進而導致大學生參與公益創業活動的質量、效率難以達到預期的成果,極大地影響到我國公益事業的可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進程。
四、大學生公益創業勝任力提升策略
(一)構建全新的創業教育體系創業教育是影響學生公益創業勝任力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對提升學生的公益人格、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及公益創業勝任力,擁有鮮明的作用和價值。因此現代院校應加大創業教育力度,為學生更好地開展公益創業活動提供支持和抓手。首先,現代院校應明確公益創業目標,注重創業教育的系統性和針對性。創業教育教師應結合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將公益創業教育目標劃分為評價、綜合、分析、利用、領會、知識等六個層次,讓創業教育課程的實踐環節與理論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公益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系統性”。其次,高校應明確公益創業的價值,轉變創業教育理念,將公益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形成系統地、規范地、全面的創業教育體系,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利用專業知識,提高公益創業質量,以此轉變傳統創業教育碎片化程度高的問題。再次,提高創業教育的實踐性。現代院校應深化公益創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系,應積極構建與之相對應的實踐實訓平臺,邀請擁有突出成就的公益創業者、行業專家“來校從教”,為學生更好地提升公益創業能力、勝任力水平奠定基礎。
(二)加強政府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首先,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確保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提供法律保護手段和渠道。使其能夠更好地提升公益創業的成功率、有效性和實效性。其次,強化政策制定的系統性,提高政策的執行質量。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結合公益創業教育的特殊性,明確學生創業的特征和規律,強化政策與政策間的配套,做到政策與政策的相互協調與相互補充。而在政策落實與推進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應協調好各方利益,使政策落實到各個部門,降低政策法規在執行中所出現的相互重疊。最后,提高政府政策的操作性。針對我國在創業政策上所存在的操作性不強的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應在指導思想制定的前提下,制定出相對詳細的指導意見。并要求各部門在指導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優化、細化,使創業政策更好地契合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提高政策落實的操作性、可行性。此外我國相關政府部門還需要提高資金支持,為學生開展公益創業活動提供抓手,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各類公益創業活動的過程中。
(三)構建公益創業信息支持平臺大學生公益創業勝任力的影響因素之一是榜樣激勵。要想發揮榜樣激勵的育人功能,就需要讓公益創業者獲得良好的創業空間和環境,除了政府政策外,科學合理的公益創業信息支持平臺,能夠為創業者提高創業成功率,增強創業質量提供必要的保障。從而在公益創業者取得成績的前提下,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勝任力水平。然而在公益創業信息平臺構建中,我們需要從如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扶持政策的方式,吸引社會組織、企業或機構進入信息共享平臺,為其他創業者提供必要的創業咨詢、財務管理、風險分析服務。其次,平臺管理者應激勵、鼓勵成功者積極分享自身的創業經驗,資源、設想及知識,豐富公益創業者或大學生創業者的知識結構。最后構建利益分配機制,使信息支持平臺中的利益主體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譬如項目提供者可以獲得相應的經濟報酬。這樣我國社會企業能夠更積極地、有效地、自主地參與到平臺建設中,成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開展的“推進”者。結語深入分析和探究影響大學生公益創業勝任力的影響因素,發現創業教育與榜樣激勵對大學生勝任力的影響較為顯著。然而我國在創業教育及公益創業體系、服務上卻存在諸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結合問題的表現形式,制定出相應的發展策略。從而通過健全創業教育體系、創業政策體系及社會協同服務平臺,提高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的整體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李仁會,傅映平,張桂蘭.國內外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教育模式差異及啟示[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24):80-82.
[2]蔣戴麗.OBE理念下面向東盟培養跨境電商人才創業勝任力的教學實踐研究———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觀察,2021,10(46):28-32.
[3]趙悅.互聯網時代女性創業勝任力與創業績效的關系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21.
作者:陳雅玲 夏新斌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