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3 10:57: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地質災害防治分析3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地質災害發生的影響因素較多,不確定性很強,因此需要從源頭加以管控,強化每個環節的布控工作。同時,由于地質災害發生后,危險范圍難以確定,邊界存在模糊性,因此監測工作的開展難度極大。在新的發展背景下,自動化技術手段不斷完善和發展,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十分有利的幫助。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有效應用自動化監測手段,能夠極大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對災害把控的質量,也能夠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為精準和綜合性信息,使每個流程都緊密結合,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效果。
1地質災害防治自動化監測手段應用的價值
地質災害以多種形式存在,尤其是滑坡等變形體分布比較分散,形成機制也十分復雜,是多種因素影響而成的地質災害。正因為如此,在對這些地質災害問題進行監測時,應做好前期環境調查,將此作為工作的基礎推進后續的工作。與此同時,地質災害大多發生于偏遠區域,這些地區的交通相對不便,通訊也十分不便利,因此監測的難度極大,尤其是電源接入難度很大,無形中加大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而從現階段來看,大部分監測工作的開展往往基于人力完成,即使設置了諸多設備,也需要工作人員手動操作,導致獲取數據較為緩慢,數據匯總的速率得不到保障,增加了監測的成本,使得相關工作開展的效率較低。尤其是地質災害伴隨著一些惡劣天氣,在極端天氣下,工作人員難以在現場開展相關工作,無法及時、高效地獲取信息,導致地質災害防治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地質災害監測的邊界較廣,條件也較為復雜,而自動化監測等手段要求極高,監測儀器需要被安裝于惡劣環境下,對環境適應性和抗干擾性有極高的要求,這些都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自動化監測手段的應用和完善,以此提高地質災害信息采集的效率,強化對相關信息的挖掘和研判,全面提高監管的質量,并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撐。自動化監測手段能夠實現全過程、實時監測,能夠隨時隨地掌控相應的信息,幫助管理人員迅速做出調整,形成合理化管理建議,并能夠借助自動化手段,快速部署,進一步降低對人工的依賴性,全方位提高監測和完善的效果。
2地質災害防治自動化監測手段應用的著力點
地質災害防治自動化監測手段的應用,最終目的是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運行和管理質量,滿足相關工作開展的需要[1]。因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自動化監測手段的應用需要滿足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客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2.1通過應用自動化技術,提升各個部門合作的快捷性針對地質災害監測的相關工作,我國設置了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運行模式,中央會統一部署相關工作,下達相應的命令,而基層地方部門則會基于上級政策及指導,開展相關工作,并根據轄區內地質災害的現狀,做好相應部署。整個過程,需要有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不但需要實現意見和方案的傳達和交換,而且需要數據方面的互通共享,還需要雙方做好工作安排,這個過程往往流程性強,因此容易出現狀況。而通過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能夠結合自動化技術提供的數據信息、自動化分析研判數據,迅速做出判斷,提高運行效率,也能夠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上級部門和基層部門之間可以形成更為完善的制度體系,實現運行的高效性,節省一些不必要的流程,大大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的效率。
2.2基于自動化信息化技術,提升防治的體系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相關部門往往需要開展多方面工作,需要對基層地質災害進行長期預警和數據采集,對災害調查結果進行評價,然后以此形成監測預警機制,制定綜合治理方案,并形成應急綜合防治機制。整個工程需要自動化信息技術作為支撐,更為高效地收集信息,并形成快速響應機制,真正為相應研判和決策提供支撐。這樣一來,管理部門才能夠快速完成相關任務,以最快的時間做好部署,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2.3結合自動化采集技術,形成數據更新模式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首先需要有完備的數據支撐,管理部門需要在這些數據支持下,做出分析和判斷,并得出正確的結論,便于接下來的工作開展。而很多地質災害的內部構造復雜,數據采集的難度較大,因此需要管理部門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加強數據采集技術建設,以此支撐相關工作的開展。而自動化采集技術手段能夠更好地發揮管理人員和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價值,形成完善的數據運行模式。在科技創新的支撐下,可以在野外更好地采集信息,如可以利用智能采集系統和二維碼技術,方便工作人員采集和上傳數據,形成專業的數據庫,并在具體的調查中更新數據庫信息,供上級部門和基層部門共同使用,打造信息共享機制,有效實現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實時采集、實時傳輸和實時更新。
2.4利用自動化監測手段,提升檢測精度監測工作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保障[2]。在實際工作中,監測工作的開展難度較大,監測的信息也較為粗略,給工作開展造成較大的困擾。而利用自動化監測手段,可以豐富監測方式,提高監測的精度,并可以有效預警和分析相關問題,有效提高監測預警的技術性,能夠打造實時采集機制,并可以動態化展開分析,做出預警機制,全方位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2.5借助自動化服務,形成系統化防治體系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多方主體參與,僅依靠管理部門遠遠不夠。尤其是在新的發展背景下,社會對安全問題要求較高。因此,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開展,勢必需要多方主體參與。而借助自動化服務技術支撐,打造完善的智能地質災害服務機制,能夠將多方主體納入管理體系,發揮每個人的作用和價值,可以在面對地質災害問題時,及時上報,發送相應的信息,并通過智能化平臺實現數據信息的共享。這樣就可以形成全民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系,借助自動化手段,全面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3地質災害防治自動化監測手段設計優化方案
根據當前相關工作開展的需要,地質災害防治自動化監測手段的完善,需要充分考慮不同環節的運行需要,滿足實際工作的需求。結合目前相關工作開展的現實需求,地質災害防治自動化監測手段設計優化方案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3.1提升群測群防數據采集智能化水平,實現自動化防控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在自動化監測模式設計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地質災害數據采集的智能化水平,實現自動化防控[3]。在此過程中,管理部門要做好群測群防點的設計,提高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采集的智能化水平,建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數據采集系統,通過智能終端,實現個人和該系統的有效對接,全方位提高群測群防定量監測數據的工作效率,也能夠更為系統地把控地質災害狀況,有效規范災情險情信息,并通過智能化采集和上報,全方位提高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的效率,并可以及時定位群測群防員的位置,進而快速找到地質災害所在地,全面增強自動化防治效果。同時,由于地質災害數據較為繁雜,很多無用的信息會影響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在自動化建設過程中,管理部門需要提高地質災害野外排查數據采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通過應用移動終端,提高野外數據采集的靈活度,并通過多元化信息采集,提升群測群防的效率。另外,由于地質災害的覆蓋范圍較廣,在對數據采集時,需要借助遙感技術提升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如可以利用三維成像技術、攝影飛行系統、高精度遙感影像等,不斷提升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數據獲取效果,保證地質災害隱患點邊界范圍、變形部位和受威脅對象等數據信息的采集質量,編制更為清晰的圖形等信息,保障后續工作的有序推進。
3.2打造智能預警機制,提升自動化監測的安全性能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在自動化監測手段完善過程中,需要系統地打造智能預警機制,以此全方位提升自動化監測的安全性能。在不斷優化過程中,管理部門立足實際需要,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豐富相關預警機制,打造集地質災害會商機構、網絡數據中心、視頻會議平臺、無人機平臺、現場移動采集設備、專業監測設備等軟硬件設施,全方位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數字化管理,大大增強信息化防治管理的效果。同時,考慮到當前數字化技術不斷完善和豐富的大背景,管理部門需要進一步打造智慧化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打造更加智能化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通過綜合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GIS等技術,在監控區設置合理的自動化實時監測系統,打造更為專業的監測預警機制,形成快速感知效果,提升智能預警的速率,并以此形成精準服務的新模式,打造更為及時、高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模態。
3.3更新監測設備,自動化匯集實時數據信息自動化設備安裝布置合理,才能夠保證地質災害監測的有效性。因此,管理部門需要不斷更新監測設備,努力提高自動化監測的細致化程度。管理部門應立足實際需要,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監測儀器,并做好安裝、調試和運行工作,如通過安裝地表位移計,監測和預警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隱患點[4]。同時,通過全面提升監測預警和精準防控方案,加強數字化和信息化賦能,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在專業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支撐,做到對實時數據的提取和研判,通過布設傳感器等設備,將變形異常數據加以回傳,管理人員則通過監測預警模型分析預警,將實時、歷史數據等引入監測預警模型中,進行自動化運算分析,得出科學、客觀結論,并利用智能手機終端將結果傳送給地質災害管理部門和監測單位的管理人員,然后派遣專家前往現場進行復核調查。管理部門則展開會議等詳細分析監測數據,結合現場記錄和拍攝的相關資料,對影像、細部變形圖片等進行分析和研討,分析地質災害危險的范圍和影像結果,然后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另外,在當前發展形勢下,管理部門也要積極引入大數據、AI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打造更加具有智能化水平的地質災害智慧防控管理體系,實現對地質災害防治數據的智能化分析和計算,進一步提高分析研判的精準性和前瞻性,便于管理部門做好預防和管控工作。
3.4加強服務自動化建設,提升服務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在全面提升地質災害信息采集和預警機制的自動化水平的基礎上,管理部門也要加強服務自動化建設,提高服務的系統性和綜合性。針對實際需要,應進一步提升自動化水平,借助地質災害數據采集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和地災地圖等,全方位推進地質災害數據的采集、管理和分析工作,形成體系化操作,同時借助信息管理系統進一步整合各種防治信息,對地質災害調查結果做出評價,加強監測預警信息的管理,形成綜合治理信息,并打造應急綜合防治信息,實現數據的全面互通互聯,形成一體化管理模式,提高防災減災效果[5]。此外,在地質災害防災減災信息發布方面,也需要加強自動化建設,通過完善互聯網和云平臺,并結合二維碼等技術,實現對地質災害的身份認證機制,讓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和地質災害地圖等,了解具體的地質情況,可以實時獲取相關信息,并能夠將一些最新的動態實時上傳和發布,這樣有助于實現信息服務的系統性和綜合性,打造服務自動化機制,真正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治的能力。另外,基于現實需要,管理部門可以相應地更新地質災害數據庫,完善地質災害標準化數據庫建設,通過打造和優化地質災害數據采集系統,不斷豐富相關信息,保證數據庫信息的準確和新穎性,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4結束語
當前,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要求更高,對相關災害信息的采集和應用精度的要求更高,這決定了我國需要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不斷提高防治系統的自動化水平,通過提高群測群防數據采集智能化水平,打造智能預警機制,不斷加強服務自動化建設,全方位提升運行的自動化水平,從而真正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效率。
作者:龔偉 劉黔 單位: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地質災害防治分析2
對高位隱蔽性地質災害開展專業排查,并對勘查區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調查,是地質災害勘查的重要內容[1-3]。地質災害勘查可以詳細記錄高位隱蔽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重要特征、分布規律等數據,綜合分析地質災害的形成機理,并對隱患點當前的穩定狀態、危險程度做出綜合評價,確定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為后期環境恢復治理提供依據。
1地質災害勘查流程
1.1資料收集與地面調查地質災害調查可選擇1∶10000地形圖作為底圖,選擇地勢相對開闊的區域進行定位,同時可使用無人機進行航拍測繪,獲取精準的信息。無人機進行同時,要查閱地質災害臺賬和往年歷史數據,明確已采取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治理情況。要查閱勘查區的基礎地質圖與地表水系分布圖,詳細了解當地的氣象、水文、地形與地貌等情況[4-6]。
1.2數據整理及記錄在完成地面調查后,按照區域排查結果、群眾報災情況或地質災害主管部門提供的災害信息,根據《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調查規范(1∶50000)》(DZ/T0261—2014),詳細記錄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確定不穩定斜坡,并填寫調查表,繪制素描圖,在底圖上進行詳細標注,注明地質災害發生區域的巖性、產狀等地質要素。
1.3對現狀地質災害進行核查全面收集和分析現有調查成果后,要對勘查區進行實地核查。實地核查應確定已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記錄的數據信息是否準確、翔實,分析和明確地質災害現狀,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隨著地質災害的發展,要確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域是否發生改變,受到威脅的對象是否發生改變,引起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涉及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否發生改變[7-10]。
1.4做好工程地質測繪針對典型地質災害點,按照相關技術標準要求,采用1∶2000大比例尺完成地質測繪,詳細調查并標注地質災害發生地點、當前發育狀況、空間發展規律和變形破壞跡象等地質災害特征,分析影響地質災害發展的各種因素。
2常見地質災害的防治方法
地質災害的破壞力是巨大的,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就會對生命、財產、生態環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為了有效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要做好地質災害勘查,加強易發生地質災害區域的環境監測與地質勘探,建立完善的預防體系,提前制定應對措施。地理信息系統(GIS)廣泛應用于地質災害勘查中,應充分利用GIS技術,提高地質災害勘查能力,有效預防地質災害[11-13]。
2.1滑坡滑坡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成因是邊坡失穩。因此,地質勘查人員需要勘查邊坡現狀,提前采取支護措施,有效消除隱患。分析發現,當邊坡受到內因或外因影響而出現失穩現象時,引起的地質災害往往存在一定規律性,其自身結構會在時間、溫度、環境等因素影響下出現變動,最終突破穩定范圍,產生滑坡。邊坡通常受水流的影響較大,因此要加強邊坡區域內水體治理。可以在邊坡外部建設排水溝、截水溝等設施,攔截并疏導地表水,將水流引入安全區域,最大限度降低水流沖刷對邊坡的影響。同時,可以在斜坡種植草類植物,提升邊坡穩定性[14]。地下水活動引發滑坡的概率較高,地下水活動規律與路徑很難準確判斷,具有較強的隱蔽性。針對地下水活動,要做好地質調查,對地下水進行有效疏導,可以采取排水盲溝設計將地下水按照一定路線引入安全范圍,減少其對滑坡的影響。應定期對地質災害區域的邊坡穩定性進行檢查,及時發現邊坡失穩。同時,要加強對礦產企業的監督管理,確保具備相關資質與手續,按照要求開展礦產生產,加強邊坡管理與維護。最后,應做好監督檢查,防止破壞山體,一旦發現,必須采取措施,確保邊坡的穩定性[15]。
2.2地面塌陷與裂縫若施工現場地質條件復雜,應做好地質調查,制定科學應對措施,否則極易引發地面塌陷及裂縫。施工前,要全面了解施工現場情況,科學規劃施工范圍,制定詳細的施工計劃,避免過度開挖而引起地質災害。完工后,應按照要求做好回填。回填過程中,施工人員可利用開挖的廢棄巖土回填。與使用其他材料相比,原土回填的實用性較高。完成回填后,施工人員應使用專業設備進行強夯處理,并做好檢驗,確保不存在質量問題[16]。在開挖過程中,施工人員應進行支護加固,防止出現坍塌而引發安全事故。施工完成后,如果不按照要求進行回填,受重力因素及雨水沖刷影響,地面承載力會快速降低,容易引發地質災害。因此,要加強對施工企業的資質管理,有效防范地質災害。巖溶地區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案如圖2所示。
2.3泥石流通常,在地形險峻的區域,暴雨會引發泥石流,其破壞力巨大。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為因素也會引發泥石流。在礦山開發中,若施工人員沒有按照規定堆放土石,土石堆積到一定高度后,遇到雨水沖刷,就會滑落,大面積土體滑落會形成泥石流。因此,應選擇適合的場地存放土石,并定期進行檢查,防止過度堆積。為避免雨水沖刷形成泥石流,還應建立排水體系,保證雨水及時排放。在地下工程中,巖爆發生率較大,也會引發泥石流。因此,施工前必須詳細了解施工現場的地質資料,通過勘查明確巖體的結構性能。勘查結束后,按照勘查結果確定可能產生巖爆的區域,并制定防范措施,減少巖爆發生率。泥石流在線監測系統如如圖3所示。如果易發生泥石流的重點區域需要開展施工,施工前需要全面調查水文環境與地質環境,并做好技術交接,明確施工方案和施工范圍。開挖過程要做好坑內排水,提升排水系統的整體性能,以免發生水涌現象而引發塌陷事故[17-18]。工程施工完成后,項目負責人要按照工程標準與設計方案的要求做好工程質量檢驗,并督促施工人員對施工現場進行恢復,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防止引發地質災害。
3結語
地質災害類型多樣,成因復雜,破壞力極大。地質災害勘查是防治地質災害的基礎,它可以綜合分析地質災害的形成機理,綜合評價隱患點的穩定狀態和危險程度,確定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因此,要結合地質災害勘查流程,合理進行地質災害防治,有效減少損失,保護生態環境。
作者:張彥莉 單位: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地質災害防治分析3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設計過程十分復雜,它包含輕量化模型技術、Spark空間大數據處理技術、神經網絡學習算法等新技術的利用,它不僅有利于人們實現空間分析的目標,而且還能準確地找出災害存在的位置。因此,相關的檢測人員要掌握預警技術的使用方法,有針對性地解決地質災害問題。
1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1.1預警系統的構成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為數據采集中心、地質災害數據中心、預警分析等。這種系統結合了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技術,在經過深度的學習算法后,逐漸建立起智能化的地質災害動態檢測預警神經網絡。在數據采集系統的作用下,將地質災害動態檢測數據、地下水動態監測數據等信息歸納在一起,構建相應的地質災害數據中心。此外,利用預警分析系統可以將地質災害區域進行網格化劃分,然后再通過智能監測預警模型來進行分析,有效地提升了地質災害區域的預警準確性。
1.2預警系統的功能為了有效地管理地質災害數據,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利用數據庫的作用,對圖形影響數據和柵格影響數據進行了整合,進一步實現了數據的綜合管理。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下,不僅提升了統計和分析數據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對矢量圖形進行自由變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數據查詢的能力。此外,在預警系統的作用下,工作人員還可以實現信息互查,以此來準確地判斷地理位置是否安全,同時還可以將預測點的屬性呈現在人們眼前。在預警的過程中,預警系統可以同時分析預警信息和地質災害信息,在對其進行分析處理后,再由移動終端將其發出。
2地質災害預警技術的主要創新點
2.1建立多模型算法預警報警系統
2.1.1地質災害輕量化模型構建由于地質災害信息量巨大,并且相對復雜,所以直接構建預警系統就較為煩瑣。因此,選擇構建輕量化智能模型,這種模型可以將空間中的數據簡化成一個點數據,然后,再利用GeoHash編碼方式來進行編碼轉換。再利用細節層次(LOD)技術將大量的地質災害因素信息封裝,讓其變成組件的形式,然后再將其傳輸至地質災害預警系統中,以此來實現組件模型庫的建立。在這些步驟完成后,利用構建的作用進行地質災害歸納、分析,以此實現多樣化管理,如圖1所示。
2.1.2Spark空間大數據技術Spark屬于一種大數據分布式編程框架,這種技術可以將分布式數據轉換過程具有彈性的分布式數據集,并且這種技術提供了應用任務調度、RPC、序列化和壓縮的實現方法以及API上層組件。地質災害的數據主要有各類專業屬性的數據、基礎地理空間數據、災害空間點數據等。這些數據可以通過相應的監測儀器來獲取,這些監測儀器包括雨量計、水位計、傾斜計、智能視頻設備等。此外,還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來將數據安全地接入管理中,以此來建立地質災害數據中心。在地質災害預警系統中,主要是利用Spark的空間大數據技術來分析地質災害中的數據,然后再利用擴展Spark來快速地分析地質災害空間數據,有效地提升了系統分析系統的效率。
2.1.3神經網絡學習算法智能預警系統神經網絡可以分為全局逼近與局部逼近2種,局部逼近網絡具有學習速度快的優勢。并且徑向基函數(RBF)屬于局部逼近神經網絡。這種動態的RBF模型具有自適應的特點,并且不需要實現隱藏含層單元的個數,當其完成聚類后,得到的RBF網絡相對較優。并且RBF需要選擇P個基函數,其中每個函數都對應著一個訓練數據。
2.2多類別精細化格點降水預報精度的提升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系統實際運作過程中,能夠形成相應的大量數據預報降水數據信息,在預測技術的基礎上將降水數據準確地呈現出來。當預報降水量的時長達到2h是,通常使用雷達“光流法”外推技術。當預測降水量時長達到2~72h時,主要利用的是地中尺度數值模式與全球數據模式,利用相應的監測方法將最優的集成算法體現出來,以此來建立最優的場景,然后再通過播報員進行修正,有效地提升了降水預報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這也是維護降水誘發致災因子數據不會降低精度的根本所在。
2.3在線監測數據的多元信息融合在進行區域地質災害監測時,可以實現在線監測的工作方式,同時還可以將大量的數據信息整合,進一步提升了數據信息的一體化管理水平。此外,在NoSql技術和緩存技術的作用下,有效地提升了數據可視化的效率。除此之外,可根據地質災害的類型與特點,將傳統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進行改善,在經過改善以后,一體化裂縫計監測跨度最大可達3m,并且將監測的精度提升到了±0.01mm;對于地質自動化檢測數據而言,可以根據不同的災害類型設置相應的臨災閾值,并構建相應的預警方案,以此實現基于自動化實時監測數據的點對點預警預報,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監測預警的進度以及災害的防治能力,為減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在自動化監測設備方面。還研發了地質災害調查數據智能采集系統群測群防監測數據采集系統(手機版)、微型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實現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和三維遙感數據便捷采集。其中,地質災害調查數據智能采集系統將平板電腦作為移動終端,利用遙感技術來制作高精度的遙感影像,并結合GPS定位等技術手段來進行災害監測。在這些自動化設備的作用下,有效提升了監測點進度與有效性,提升了監測工作的效率。
3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的具體應用
3.1智能化監測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人工智能化的監測設備被廣泛地應用于地質災害監測中,它對于地質災害監測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監測設備可以專業的監測數據,其中主要涉及的設備主要有雨量計、水位計、傾斜計、智能視頻設備等。在使用智能化監測設備時,要滿足相應的要求,具體的要求有以下幾點:(1)由于大部分的地質災害發生在較為偏僻的地區,供電線路并不完善,因此,在使用設備使應該自備充足的電源;(2)由于不同區域的地質災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監測人員要根據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監測方案,以最優的監測采樣頻率進行監測,這樣可以有效提升監測數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設備的使用需要不斷規范。例如,在實際的監測過程中,當地質隱患點的前期變形相對較小時,需要不斷地提升設備采集樣品的頻率,將冗余數據有效降低。此外,在后期的采樣過程中,還會進行相應的高頻采樣工作,這樣可以保證變性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就現階段而言,設備的調試工作大部分是以人工的方式來進行,這種方式不能根據區域災害的特點來進行設備調整,導致出現突發狀況時設備會泄露相應的信息。因此,在進行檢測工作時,工作人員應針對這一問題制定合理的設備調試方案,以此來提升監測數據的精準度。當原始數據沒有體現地質災害的隱患時,工作人員必須預先進行處理。現階段的監測數據處理主要是利用第三方軟件來進行,但是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當原始數據的量大時,數據的發送壓力將會進一步提升。例如,一般原始數據的數量要遠遠高于過濾后的數據數量,通常會多出大約10倍以上,尤其是通信信號較差的地區,數據的傳輸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導致數據傳輸的壓力進一步增大。因此,工作人員要做到監測數據的分析與過濾工作,是該類設備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
3.2預警指標的設計預警指標可以分為定量指標、定性指標兩種。這些指標主要來源于災害發生的初級階段,地質發生位移變化或者變性的信息。就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而言,一般在地質災害出現后,經常都會出現較大的變化,但是,它能準確地衡量地質災害信息。例如,在分析這些指標的過程中,經常會涉及警戒雨量與危險雨量。在分析警戒雨量的過程中,通常將其作為轉移監測標準,具體的降水量可以達到24h,90mm。對于位移指標,當發生變形的現象后,經常會出現邊坡坍塌的現象。因此,在進行地質災害監測時,可以將位移指標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除此之外,監測人員還可以根據變形速率分析滑坡的類型,看其滑坡處于那個階段。當滑坡的變形階段處于較為突出的使時期時,工作人員要明確預報相關的參數,并且安置相應的警示標志,以此來警示人們撤離災害區域。在其他的警示指標方面。經常將定量指標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呈放射狀的裂縫、滑坡等。此外,在構建群策防機制時,預警信息的內容還包括監測工作人員自身獲取的信息。
3.3監測方案設計在監測地質災害時,監測設備的布控要符合科學的規范,要嚴格地監視地質災害發展的過程。就目前而言,地質災害設備的布控方案不一致,并不滿足規范性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地質災害監測方案時,要根據地質區域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設計,但是,由于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相對較多,對每個災害點不能進行有效的勘察,從而導致監測工作并未得到相關人員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監測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實際的地質方案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對監測結果進行相應的分析,科學合理地設計監測的思路。此外,在進行科學合理的監測方案設計時,要將設備安放在科學合理的檢測位置,明確監測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此幫助人們有效地識別災害問題,特別是隱蔽性較高的地質災害問題,要注重早期的識別,這樣可以有效提升監測方案的完整性,實現科學預警的監測方案。
3.4建立多形式的傳輸網絡為了保證監測數據信息的傳輸,要根據監測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數據信息傳輸網絡,并建立鏈路冗余,以此提升指揮中心的通信能力。此外,監測人員可以利用移動通信網絡、GPS網絡來完成數據信息的傳輸,同時,還可以根據數據的實效性做相應的轉換工作,這樣可以及時地查明網絡故障的根本原因,保證監測數據時刻處于正常的傳輸狀態。與此同時,監測部門可以利用智能分析平臺來顯示地質災害的主要影響因素,為災害模擬工作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如果發現風險指標超過臨災閾值,智能監控中心就自動發出預警信息,讓人們知道災害的實際情況,從而做好防災準備工作。
4結語
總而言之,在物聯網和互聯網的背景下,在地質災害預警系統中融入強量化模型技術、Spark空間大數據處理技術、神經網絡學習算法等新技術以后,有效提升了地質災害監測系統中的智能監測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的智能性、準確性、監測效率,同時,也提升了實時監測的預警能力,這對增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邱建新.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創新及應用研究[J].智能城市,2020,6(17):33-34.
[2]左茂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創新及應用研究[J].大科技,2019(15):132-133.
[3]曾程文.淺析測繪技術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中的技術創新及應用研究[J].城鎮建設,2021(21):375-376.
[4]楊旭東,李媛,房浩.基于智能互聯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創新及應用[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8(6):66-67.
作者:謝代連 單位: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六O五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