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5 11:00: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數字化應用,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各個行業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科技意識也在不斷地提升,科技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信息時代的到來,促進了數字化的應用,數字化作為信息代碼的新結構載體,越來越被人們所提及,最終發揮的作用和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數字化技術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一起提出并廣泛應用的,而且數字化的提出也促使了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教育、數字化營銷等代名詞的產生,數字化美術館也因此而衍生。
數字化美術實現了現代技術與傳統美術館的高度融合,利用多項數據信息和平臺載體,對傳統的美術館運行結構進行了轉變。美術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從實體的建筑結構步入到了電腦屏幕中與手機屏幕當中,人們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去了解美術館、接觸美術館、談論美術館、參觀美術館等等。同時,美術館數字化的實現,使得全新的美術館生存形式,進入人們的視線當中,線上館藏數據庫、數字化展覽新模式等隨之出現,這也為美術館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研究課題。因此,本文對美術館數字化應用的建設與延伸進行探討,站在大數據角度,對美術館數字化發展的未來進行探討,將為美術館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數字化美術館在教育方面的意義
數字化時代下的數字化美術館能否脫離實體美術館而成為獨立存在的個體,這是教育界探索的重點話題,對此有兩種觀點:
(一)數字化時代下新的技術方式對于實物的依賴性逐漸地弱化美術館實體性的存在是一個既定的實施,是無法更改的,所以,在數字化時代和網絡空間背景下,可以給教育者提供更加充分的環境,在學習體驗、感受、感官刺激等多個方面,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而且新技術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傳統實體效能無法達到的。數字化美術館的建設在教育理念上,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對于傳統實體美術館的依賴性不再過分第強烈,而是向著環境教學以及氛圍教學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在時空上實現了巨大的突破性,并且對學習者的情感進行了引導。目前,很多文化場館都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實體性接觸、現場體驗教學并不是特別地重要,所以,在相關理論地支持下,數字化美術館的內涵被定位在伴隨著美術館存在形式的變化而變化。但是,數字化美術館與傳統實體美術館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性,無法混淆。
(二)實體美術館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與第一點相反的觀點是數字化技術對實物的重要性進行了強化,而且有一部分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雖然數字化時代下,新技術的運用使得人們對于美術館越來越了解,更加地接受美術館教育,對美術館資源實現了貢獻,但是,新技術仍然無法取代實景的重要性,這其中包括實體美術館提供給人們的環境感受、情感交流以及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而美術館教育與其他教育之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是實物教學,是環境教學和社會化教學,所以,實物性教學是美術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從當前及未來美術館數字化的發展情況來看,第二種觀點更具科學性,雖然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促進了很多新型技術的發展,但是,這也只是歷史發展長河當中的一個過渡階段,不是技術的終結,所以,美術館數字化的發展要在依托數字化技術的基礎上,突出實體美術館的重要性,將數字化技術介入到美術館的各個職能當中,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美術館的服務效率和質量。可見,美術館數字化教育的實踐,無法徹底否認實體美術館的重要作用,更無法否認其在實體美術館中特有的意義。
二、我國美術館數字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我國美術館數字化建設與國外的發展模式以及大體趨勢幾乎相同,只是在虛擬美術館的搭建以及教育方面,還沒有趕上西方國家的步伐。我國在美術館數字化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成本,并重視打造文化場館,而且我國相關部門對此也是非常重視的,由于數字化美術館的建設被高度重視,各個省市都在傾盡全力打造,越來越多的觀眾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和數字化的方式對美術館進行參觀。美術館的數字化與博物館相比起步較晚,而我國最開始搭建的數字化美術館是民營美術館,之后,各個地區紛紛進行了美術館工程的建設,成立了屬于自己的線上美術館。當前,我國已經絕大部分的省級美術館具有自己的線上系統,具有自己的網絡平臺。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不斷地進步,推動了數字化美術館的建設進程,技術設備和裝置也從原來的聲光裝置向移動技術、網絡以技術等方向發展,后來激光建模技術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些對于傳統實體美術館來說是一種顛覆,而每一次的技術更新都會讓人們獲得更加直觀的感受,使學習體驗更加的便捷,體驗內容更加的豐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微信、微博等社會平臺不斷地興起,各美術館也嘗試地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平臺,手機美術館越來越流行,也成為數字化教育的新方式。在美術館的微信、微博公眾號平臺當中,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根據自己的需求觀看作品展覽,查找相關信息,并采取二維碼掃描的方式,收聽作品詳細地解析內容,讓用戶真正地將美術館搬回家,放在口袋里。在我國眾多的數字化美術館當中,上海美術館一直走在前列,而其中的中華藝術宮數字化展覽館,也是在我國內地首次推出了全場館的實景虛擬性網站,利用一條主線將所有的內部空間全部打通,讓用戶可以在線上就利用模擬實景的方式參觀,用戶此時也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想要參觀的內容。這是目前我國第一個將藏品的大數據、實景呈現以及觀眾體驗融合到一起的數字化展館。
三、美術館數字化的發展
(一)虛擬和現實技術的應用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利用計算機技術合成而形成的,在試聽、觸覺等感官方面生成一種更為真實的虛擬現實環境,而人們在這種環境之下,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這種技術能夠打破時空方面的局限性,使人們的可以隨時隨地的欣賞作品。比如,中國園林博物館與數字化進行合作,并在虛擬現實技術基礎之上,增加了三維模擬全景,并利用了空中航拍的技術方式,利用俯瞰的視角,對中國園林的整體風貌進行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應用到位置標注的方式,可以將人們帶入到感興趣的園區當中,比如,蘇州園林、染霞山房、揚州片石山房等,并且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之上參觀者可以隨意瀏覽,三維模擬技術圖的呈現,可以給出360度全方位的地圖,對館內所有藏品進行三維仿真展示,對各個藏品的詳細資料進行查看,對相關數據進行搜尋和統計等等。可見,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使得原來的美術館藏品數據變得更加立體,更具活力和感染力,所以,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這也會使美術館的展覽變革更具趣味性,讓更多人利用美術館學習到博大精深的重要文化和不斷更新的科技知識,拓展實體美術館的服務職
(二)多元化的發展受地理位置、文化和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原因,不同文化區域內創作出來的作品是不同的,所以,美術館應該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更好地接納和面對中外更多的藝術作品。美術館數字化的呈現,為實體美術館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充分地硬件條件,其中,全息影像,網絡技術等都是時代進步和發展的展現。數字化的美術館利用的是拼貼和寫實的方式,實現了對藝術作品更加完美地構建,所以,自身所具備的實驗色彩會更加地強烈。數字化美術館的建設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時空上面的限制性,并且可以將古代和現代的藝術品風格全部融合為一個整體,這對于我國美術藝術的發展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中國國貿美術館在發展上,始終堅持的原則是對陶瓷文化進行宣傳和發展,典藏現代陶瓷藝術精品,對陶瓷作品的收藏群體不斷地拓展,對陶瓷文化不斷地豐富,而在國貿數字化美術館展覽上,陶瓷文化將向著未來和世界發展。而據此創建了作品交流與互動的平臺,可以在豐富藝術文化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美術館作品的文化底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美術館在文化與藝術傳承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美術館數字化將美術館教育與數字化技術實現了緊密結合,為美術館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可能性,對傳統美術館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創新性要求。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美術館教育迫在眉睫,國家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未來場館和未來教育被作為熱門主題進行研究,所以,未來的美術館將是數字化的美術館。而數字化美術館可以通過最簡單、最高效地方式提升美術館的社會效益,打破傳統美術館在展覽上時空方面的局限性,讓人們獲取更直接、更豐富的展覽體驗。顯然,當前我國數字化美術館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之處,尤其是在現代化技術的利用與研發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加強此方面的研究會使數字化美術館發揮其更大的價值。藝術與文化都是永垂不朽的,而技術與科技的結合也是有生命力的,是未來我們不斷努力的研究方向。
作者:齊蕾禾 單位:遼寧美術館
數字化應用2
當前,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戰略背景下,我國對經濟法的研究已經進入全新的階段,對于經濟法在不同領域中的價值和意義,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以經濟法原理為工具,探索其與金融法之間的關系。由于金融法是經濟法重要的分支,因此二者存在著協調的關系。經濟法原理可在金融準入、金融風險防控等方面發揮作用,有效解決金融活動的問題,為我國經濟法體制的改革帶來新的方向。
一、經濟法原理和特點分析
(一)經濟法原理的內涵經濟法作為國家調節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各類社會關系、促進經濟實現國家目標的法律規范,是經濟領域中重要的法律制度。經濟法對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做出具體的規定,在經濟領域內具有規定清晰明確的優勢。經濟法基本原理具有較高的覆蓋性,它與我國法律制度內容相契合,有著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解釋能力,也為后續法律理念的產生提供邏輯起點。立足規則經濟法角度分析經濟法的原理內涵和制度內容,發現國家干預是經濟法的本質,社會本位是經濟法的定位,而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則是經濟法的理想和目標。其中國家干預是指在市場調控不足的情況下,國家從宏觀的角度采取的干預措施。而要想平衡國家和市場二者的關系,發揮其各自的優勢和職能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國家對于市場經濟的干預一旦過度,會損害經濟市場主體的利益。針對這種現實情況,社會本位的經濟法應運而生。社會本位倡導社會利益的獨立,重視對社會主體利益的保護,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國家干預過度,保障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新的經濟法學具備新理念吸納能力,將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其終極原理,貫穿于經濟法始終,是經濟法區別于傳統法學的特征。了解經濟法的原理,依據經濟法學內容和要求做好法律制度的應用,對提升經濟法的規則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經濟法的特點經濟法對市場行為做出規定,其自身存在的現實意義,使其在經濟領域中有著較強的代表性。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經濟法,發揮經濟法原理的優勢和作用,能夠對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并解決金融法的若干難點問題。對此,展開對經濟法特點的分析,發現經濟法有著以下幾方面的特征:一是法律體系內容的健全性。在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面對市場經濟的變化,經濟法自身也在不斷地變化和完善,不但提升自身的實用性,也為我國經濟活動的開展提供可持續的幫助,促進經濟在金融建設中發揮其作用。同時,經濟法對金融市場有著規范的作用,針對當前金融市場中的問題,經濟法可通過法律層面的建設,來主動發現問題,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二是經濟法覆蓋面積較為廣泛。針對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制定的經濟法律制度,有著法律系統多元性的表現,經濟法涉及到多領域中,可滿足經濟活動開展的現實需求,還能夠通過多個領域的融合實現對經濟活動的全覆蓋。在我國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的背景下,經濟法應用的范圍不斷擴大,經濟體系內容也會逐步完善,促進經濟法自身建設的同時,也為其在其他法律體系中的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經濟法原理在金融法領域中應用的價值
金融法作為經濟法的分支,應適用經濟法的原理和基本制度。相反,經濟法也需要發揮調控管理關系的作用,有效地控制金融風險,解決金融法存在的問題。針對二者存在的內在關聯,分析經濟法原理在金融應用的價值,發現經濟法差異性原理,以及在金融風險防控上能夠發揮其法律責任。一是經濟法差異性原理在金融法中的應用,可快速解決金融市場準入的審核問題。科技金融市場準入標準的設立,要求參與金融活動的主體先了解準入的條件,并嚴格遵守相關的規定,保障金融活動開展的規范性。而在準入條件審核過程中,利用經濟法差異性的原理,可有效解決審核問題,并將其作為規范準入的重要依托。二是經濟法原理在金融風險防控中的應用,可提升金融風險防范的效率,保障金融活動的安全。圍繞實際的目標和現實情況,做好金融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根據經濟法原理的內容和要求,保障風險防控規范且有序地開展,解決金融活動面臨的問題,依靠經濟規范優化各個工作流程,使金融風險在防控中達到經濟法原理的具體要求[2]。與此同時,經濟法作為一種調控的手段,在出現金融風險時通過調整自身的政策,來緩解風險的發生和發展趨勢,能夠有效地規避風險,保障金融環境的安全。
三、經濟法原理在金融法領域中的實踐運用對策探究
(一)在科技金融市場準入方面應用經濟法原理,把好市場入口關我國有關部門曾明確提出普惠金融應依法開展合規業務,禁止普惠金融開展一系列違規與欺詐行為,凡是與金融有關的業務都需要持牌營業并納入政府監管體系當中,加大對我國金融領域的管理與監督。同時,為保證我國金融法領域和諧、正規發展,還需要積極健全金融市場準入制度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市場準入與牌照管理分為兩大類,實施針對性管理。并緊密結合科技金融形態的差異化,采取針對性準入制度,不可忽視管控,也不能全部實施普通許可或牌照管理,以此來加大科技金融領域的管控力度。其中,確定科技金融領域的差異化,需要根據各種科技金融外部性程度與系統風險程度,將其劃分為不同種類,并實施差異性管理,有利于提升科技金融管理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首先,針對網絡時代向廣泛發展的互聯網金融眾籌平臺與互聯網公募理財平臺,應根據其類似于交易所的特有功能,采取特許經營,適當放開市場準入門檻,但應加強對各個平臺的嚴格管控,避免因過于放開市場準入而導致惡性競爭,保證網絡金融平臺的和諧穩定。同時,應針對互聯網低門檻、小額、普惠等特點,適當放開準入條件,為互聯網公募理財平臺提供一定數量的牌照,但要加強嚴格管控,不可只要符合條件便予以許可經營。這樣一來,可以有效避免第三方支付因掌控廣大客戶大量的沉淀基金,而承擔相對程度的系統性風險。其次,對于第三方支付市場準入,應采取特許經營,針對不符合豁免條件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需采取一般行政許可制[3]。因為互聯網金融平臺雖然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欺詐發生風險,且涉及到的公眾利益比較廣泛,系統性風險較高,但針對互聯網金融所具備的投資者自主決策、自我承擔風險等特點,不適合采取特許制。再次,針對系統性風險程度相對較低的科技金融形式,為便于政府部門的監管,最大化降低科技金融系統性風險發生率,應實施登記備案監管措施,采取任意準入制市場準入方式,不干預主體與業務準入。允許任何個人與組織進入市場開展經營活動的同時,通過登記備案實施監管經營行為,保證金融法領域的和諧健康。
(二)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與新三板市場制度改革中應用經濟法原理,實現資本市場差異性因受經濟法原理中的差異性原理所影響,使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逐漸趨向多層次化。又因受我國市場各個企業大小規模不同的影響,其特點也有所不同,所以符合其特點與經營規模的融資工具與交易方式也有所不同[4]。所以,在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應用經濟法原理,需要讓相應資本市場擁有差異性,實現對資本市場的差異化管理,有利于適應大型企業融資方式,與上市交易主板市場相適應,最大化減少上市交易主板市場與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的矛盾性與差異性。但是,由于我國新三板市場面臨著流動性不足,掛牌公司質量普遍不如主板、創業板,投資者參與新三板的門檻較高等問題,使新三板市場管理工作受到一定阻礙。因此,除了要建立差異化、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中應用經濟法原理,還需要大力發展新三板市場,改革創新新三板市場制度體系,在新三板市場中應用經濟法原理,才能真正解決新三板市場發展問題。一方面,需要緊密結合不同服務企業規模大小、發展成熟度與規模成型程度等具體因素,將資本市場分為主板市場、二板市場與三板市場,針對不同市場類型采取統一融資方式、交易方式與信息披露方式,實現對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統一管理,提升資本市場管理學校。另一方面,應積極整改完善我國現行的《證券法》,打破以主板上市公司為服務與規制對象的法律條約,加強對小微企業與其他形式的證券公司的服務和規制,提高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之間的層次界限[5]。使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邏輯代替主板邏輯,面向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法相關服務,根據中小微企業實際融資需求,創建差異化資本市場,滿足多層次市場發展需求。
(三)基于經濟法原理角度完善金融法領域信息披露機制,提升信息傳達實效性在金融法領域中實踐運用經濟法律原理,需要基于經濟法原理角度進一步完善金融法領域的信息披露機制,以經濟法原理在金融法領域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從法律角度來完善披露機制,使不同規模企業在信息披露過程中都能夠按照相應規范統一執行經營標準。并通過利用經濟法原理完善和補充現有的信息披露制度,將企業經營管理動態信息、企業并發信息、企業發展方向變動信息及時披露出來。讓企業合作方與社會其他機構全面了解企業具體經營管理狀態,保證金融法領域的公開透明化。同時,還需要按照經濟法原理的角度目標,以企業經營管理狀態為導向,根據企業經營管理實際情況與管理要點完善信息披露機制,保障企業在信息披露過程中能夠達到合法與規范性的要求。
(四)加強經濟法原理與互聯網信息技術有機結合,深化金融法領域的內部監督管理在全球信息化建設背景下,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也逐漸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教育、金融等多個領域科技化發展與智慧化轉型的重要手段[6]。為實現在金融法律有效運用經濟法原理,可通過緊跟時代發展趨勢,積極運用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加強經濟法原理在金融法領域中的應用實效,深化金融法領域內部監督管理工作,來進一步做好金融法領域相關管理工作。首先,應利用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針對經濟法原理內容,搭建完善的網絡監督體系,用于時刻監督識別金融風險,應根據金融風險等級劃分類型,根據不同等級與類型的金融風險采取相應管控措施,保證金融風險管控有效性。其次,將網絡監控作為主要監控方式,時刻監督金融領域的經濟實際發展情況,及時發現金融法領域存在的風險問題,給予及時的應對和解決,進一步推動經濟法原理有效落實。除此之外,還需要深入分析金融市場內部監督特點與實際情況,根據金融市場內部監督特征與經濟法原理發展具體情況,完善內部監督管理體系,為經濟法原理應用提供有力支持。
四、結語
經濟法作為我國重要的法律制度,是經濟市場各類活動開展的法律依據。金融法作為經濟法的重要分支,經濟法中的差異性管理能在金融法領域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有效解決金融法存在的問題。針對當前經濟法原理在金融法中應用不足的問題,通過對經濟法原理和特征的分析,發現其在金融法學領域中的重要價值。不但可有效防控金融活動產生的風險,還能夠在金融準入上,利用經濟法原理解決準入審核問題,保障科技金融活動有序地落實。立足經濟法差異性原理的具體應用視角,提出在金融市場準入和風險防控上的實踐應用,促進經濟法的完善,解決我國法律體制改革中遇到的問題,為經濟市場的有序運轉,以及金融活動的安全實施提供法律層面的保障。
作者:石中尼 單位:新鄉工程學院
數字化應用3
0引言
在2018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愛沙尼亞打敗一眾發達國家在歐洲地區獲得第一名,在歐洲范圍里掀起了一場探究愛沙尼亞教育成功的熱潮。并且,愛沙尼亞學生的成績出現優質均衡的特點。也就是說,愛沙尼亞學生不僅在閱讀、科學和數學領域表現優異,并且表現最好的學生比例上升而表現低于平均水平的學生比例下降[1]。與歐洲許多國家相比,盡管社會經濟處于劣勢,但是大量的學生具有較高的自然科學知識水平,對信息素養、媒體素養、信息與通信技術素養(即21世紀技能)的培養也更加重視。究其原因,一種旨在教育公平,且體系完整、歷久彌新、運行優越的數字化基礎教育系統是愛沙尼亞取得成績的重要基礎。因此,本文希望通過理解愛沙尼亞基礎教育系統數字化的轉型,歸納其具有的優點和特點,挖掘愛沙尼亞基礎教育質量高、均衡化背后的體制,為我國基礎教育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缺少批判性思考、協作與溝通能力弱等問題提供思路。
1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教學運行模式
1.1利用信息技術推動基礎教育公平在最近一次PISA的數據中顯示,愛沙尼亞致力于減少學生社會經濟背景對所接受教育質量的影響,同時每個學生的教育支出比經合組織統計的全球平均水平還要低30%。相反,美國投資在每個學生的教育支出輕松超過許多國家,但是PISA成績只有中等水平。這個例子的背后是一個數字化國家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公平的成果。在愛沙尼亞的教育框架中對于特殊需要的學生,比如殘障兒童、長期患病的學生、移民兒童、鄉村地區兒童或僅僅是學習困難的學生都有不同級別的教育支持[2]。殘障兒童和長期患病學生可以利用教育應用軟件遠程跟隨并隨時參加課堂,可以通過語音提問和同學交流,可以打印講義并提交在線作業。對移民兒童有在線的語言課程幫助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學習落后的學生可以利用學校的在線輔導課件對知識薄弱點進行補充、練習。對于有天賦的學生可以利用學校提供在線高階課程進行學習。愛沙尼亞政府也在積極改善農村的網絡基礎建設改善農村孩子的教育質量。確保每一個處在基礎教育的學生獲得相同質量的教育。
1.2借助信息技術培養21世紀技能在愛沙尼亞的基礎教育中貫穿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學生與電腦比例達到1:1,并且學生普遍可以靈活運用平板、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移動設備,同時可以有效地操作常見的應用程序,比如說文字處理軟件,電子表格,演示文檔和Internet瀏覽器,并也能夠使用這些工具來進行問題解決。在2012年,愛沙尼亞為了激發兒童對于科技的興趣開始了ProjectTiger項目,其目的是教授一年級的兒童編程思維[3]。比如,學習如何找到問題潛在的關鍵條件,或者如何把一個大問題和任務分成小塊,或是如果產生了問題,怎樣查找錯誤等。同時,為了讓學生學習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還開展了機器人、3D技術、AI技術等課程。并且特定技能與特定課程相關聯,例如:設計課程的目標規定10歲的孩子應該能使用3D成像軟件來設計簡易房屋;在信息技術課對于學生編程以及圖像和音頻的編輯處理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ProjectTiger項目的目的不但在于對中學生進行網絡道德與責任教育,開展網絡反霸凌和版權教育[4],更是培養學生學習與創新能力、信息與通信技術素養等,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主動性與自我導向等。
1.3學習管理系統為教學和學習方式提供支持學習管理系統(LMS)是一種包括電子教科書、互動練習、開放教育資源、教師指南的新型教育工具。為課程提供獨立數字空間的平臺,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來組織和管理課程。學習管理系統可以跟蹤學生的出勤和學習進度,學生可以通過博客和論壇等功能進行交流。愛沙尼亞中小學校中最廣泛使用的兩個學習管理系統是eKool和Stuudium[5]。學習管理系統在愛沙尼亞教育和數字解決方案中發揮著支持學習和教學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學習管理系統是為了促進學校課程中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成果的實現,并有利于確保大量數字學習資源的可得性。全國范圍內采用學習管理系統為課程管理和進行數字化基礎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時,在學習管理系統中存在學生數據庫、課外學習材料、學習日記、技能評估等各種協助程序。助力師生更高效地實施現代數字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教學、創新與研究。
2教師專業與教育軟件的持續發展
2.1教師專業發展的進步愛沙尼亞基礎教育系統數字化轉型的成功也離不開教師和軟件技術人員的全面專業發展和持續學習。長期以來,現代教育技術(例如,基本的電腦操作以及如何操作辦公軟件)一直是世界各地許多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這一方面,愛沙尼亞政府在2000年就努力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進行提高,并根據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15項技能對教師進行評估與晉升,在愛沙尼亞利用在線課程模型指導崗前和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已經是流行趨勢。教師利用遠程技術學習信息產業與媒體知識對教學模式進行改善或是將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向學生傳授不僅限制于課本和課堂的知識。由于世界的迅速發展,學生受到周圍新興科技、社會變遷、多元文化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工作的教師而言,努力改善信息技術使用方式,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教師們面對新型教學實踐問題的處理辦法。
2.2教育軟件的開發與升級愛沙尼亞不僅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要求,同時對教育軟件的開發全力支持,這已成為愛沙尼亞的一項國家優先事項。教育軟件不但能夠記錄和保存使用者的使用習慣,進而收集、分析數據,同時根據使用者行為習慣,采取不同方式激發學習者興趣的同時幫助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培養良性的學習習慣。其次,教師通過學生的軟件數據,可以得到關于學生學習習慣、信息處理過程的信息和有關認知發展過程的更多有趣的數據,并將這些信息合理地利用到教學中或是對教學方法進行更加適應學生的靈活調整。此外,軟件開發人員也可以借助這些數據對教育教學軟件進行進一步開發與研究。在實踐中,教育軟件更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軟件與智能白板的搭配為師生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過程提供了新的可能,為學生培養課本以外的認知提供豐富的環境,可以為學生提供將很難或不可能在課堂上體驗的學習經歷。例如,一些模擬程序,旨在學生能夠完整地進行復雜或危險的科學活動或幫助學生發展經濟學和政治學等人文學科的研究能力。通過在線模擬情景或者游戲,為課堂討論和角色扮演提供了基礎。這些軟件同時也添加了許多其他領域的電子文本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激發學生寶貴的大腦活動,而這些大腦活動在未來對學生則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在信息技術相關的教育方式中,教育軟件的測試開發具有巨大的影響和潛力,可以為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學習理論作出重大貢獻。
3愛沙尼亞基礎教育系統對我國的啟示吸取愛沙尼亞數字化基礎教育系統的經驗,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有以下幾點啟示。
3.1促進基礎教育學校云端化愛沙尼亞通過把信息技術融入教與學,并同時利用學習管理系統改進學習方式,使教育實踐與技術不斷融合進而革新和發展。在經濟落后的形勢中,利用網絡成為被評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字社會”,同時教育成績斐然。促進基礎教育學校云端化,使教育實踐不再遵守傳統形式,通過創立微信公眾號、建立門戶網站等,在其中投放電子教材、習題,微課等方式,豐富教學資源,促進學習資源在老師家長學生中流通。利用平臺將基礎教育擴展到學校的空間和時間外,向無法按時按量接受教育的學生,提供隨時隨地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教師可以在平臺中發布家庭作業、出勤信息,評估學生的行為,進行在線家長會議等。還可以用它來向家長、學生或整個班級發送信息。學生有單獨的頁面和存儲空間,并且可以進行跨課程的協作。可以查看每日分配的家庭作業,了解課堂表現并查看自己的成績。學校可以把學生課堂表現情況以及章節測試與期中、末考的成績上傳云端,形成每個學生的課程日記與個性化的單科成績分析,定期進行心理分析測試,形成學生管理平臺,方便家長對學生的學習與心理狀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改變家長除參加家長會以外鮮有了解學生學習狀態的處境,更多地承擔學生學習與心理健康的責任。也可以通過云平臺向中小學也提供編程、美術、辯論等在線課程供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3.2建立教師信息技術標準并進行培訓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現代教育技能的定義和標準已經擴展,比如使用信息技術創新的教學實踐,或是實施以學生技能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法,尤其鍛煉學生在批判性思維、溝通、協作等方面的技能。這在教科文組織《教師信息與通信技術能力標準》中尤為明顯。我國的電化教育開始于本世紀的20年代,發展至今全國中小學的聯網率上升到99.7%,95.2%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多媒體教室的普及讓每個老師都熟知了智能白板的教學用途。但許多老師對智能白板的應用停留在展示演示文檔、視頻、圖片的層面上,在實踐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教師對智能白板許多功能不會應用,認識不夠全面,對信息技術結合的教學法,以及對學生技能的培養上有缺失等。借鑒愛沙尼亞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經驗,教育部門建立包含課程相關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門戶網站。其目的是為了讓教師輕松訪問高質量的數字課程材料,從而增加將技術融入教師教學中的可能性。但這些網站的使用一般依賴于教師是否有進行學習的自主性,因此在教師的考核標準上可以建立圍繞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學法的掌握等,代替指標性、分數性質的考核標準[6]。同時建立教師交流平臺,鼓勵不同地區的教師交換資源,溝通想法。在崗前向教師提供培訓,并對信息能力、信息意識作出要求。并通過對在職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鼓勵基于信息技術創新教與學的實踐,巧妙利用智能白板為基礎,為課堂互動、課堂情景的創立提供新的可能,將信息技術成為教育實踐新的思考維度。
3.3為學生帶來各項技術,建立交流平臺學生缺乏對新興科技的接觸與地區、家庭之間“閉門造車”的教育理念制約了我國學生批判性思考;創造與革新能力;社交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等21世紀技能的發展。建立合作交流項目,使之面向各個地區的所有階段學生,包括中、小學,高中,職業學校的學生。其重點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云計算、5G、VR技術等。給予學生接觸、體驗科技的機會,兒童接觸新興科技的同時,培養其對科技的興趣,促使其成長為更有創造力的人。建立交流平臺,不僅促進了全國學生的溝通、交流與發展,還能通過展示不同國家的科技來幫助學生了解到各國乃至全球面臨的挑戰,培養學生對于自己世界公民身份的認知,促進學生成為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并提高學生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旨在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和數字能力等21世紀技能。
3.4加強基礎教育學校的互聯網接入,改變將學生隔離在互聯網外的情況我國與愛沙尼亞在處理網絡的態度上存在很大差異,在我國基礎學校的學生手冊中基本都明確規定不允許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校,很多學校的電腦和白板也沒有接入網絡。盡管學校嚴令禁止手機入校,但很多學生仍然在學校使用手機。事實上,學生對與電子產品的好奇心自兒童時期就有了[7]。大多數基礎教育學校強行壓制學生的好奇心,認為電子產品能帶給學生的弊大于利,只會讓學生更加渴望電子產品,甚至沉迷于網絡,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導致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在沉迷網絡。那么如果學生處在電子信息充足的環境下,是否還會沉迷于網絡?這個問題愛沙尼亞已經給出了答案。愛沙尼亞的所有教室以及公共建設都具備完整的Wi-Fi覆蓋,學生可以在上課時使用電子產品來輔助學習,老師布置的大部分作業不僅僅限制于課堂內容,更多的是需要學生進行自學并利用網絡查詢資料。因此對于愛沙尼亞的初高學生,網絡已經成為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問愛沙尼亞的學生:“你們能否在沒有網絡與電子產品的環境下生活學習?”學生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學生會有沉迷網絡的顧慮嗎?根據經合組織的調查,學生沉迷網絡的情況并不多,同時媒體素養、信息素養、金融素養等各項指數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愛沙尼亞利用互聯網接入滿足在教育中的需求還保證了學生日益增張數字化需求,并且為學生培養了21世紀技能,幫助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趙寧寧,王易,陳小涵,等.信息技術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基于PISA2018數據[J].中國考試,2020(11):67-73.
[2]張力瑋,王昕.愛沙尼亞教育信息化概覽[J].世界教育信息,2012,25(7):36-40.[3]張勇,顏峻,翟東鍇.院校網絡教育資源共享安全研究[J].信息工程大學學報,2009(3):415-417.
[4]IrmaHeemskerk,MoniqueVolman,WilfriedAdmiraal&GeerttenDam(2012)InclusivenessofICTinsecondaryeducation:students’appreciationofICTtools,InternationalJournalofInclusiveEducation,2012,16(2)155-170.
[5]西廣明.效率視界的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背景及理論支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3):10-13,24..
[6]趙德成.美國哥倫比亞學區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的經驗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21,43(5):36-44.
[7][4]耿鵬,王學軍,吳薇娜.基于網格的教育資源數據共享技術[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237-240.
[8]熊智偉,胡芊.區域優秀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9(2):8-11.
[9]王鳳蕊,王文宏,程桂芳.基于P2P計算的教育資源庫共享系統設計與實現[J].現代情報,2007(7):171-174.
作者:王可佳 任亞杰 單位:陜西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