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5 10:48: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茶葉生產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鄰水縣概況
鄰水縣地處東經106.14°~107.18°,北緯30.01°~30.33°。據近年來氣象統計,鄰水縣年均氣溫17.1℃,年總積溫6260.2℃,≥10℃的有效積溫5604.3℃,無霜期305d左右,相對濕度76%左右,年降雨量1206.3mm,年日照1230.7h左右。鄰水縣春季氣溫回升快,3月上旬可達10℃以上,“三山兩槽”的山區土壤肥沃疏松、通透性較好,有機物質含量高,礦物質營養豐富,土壤pH值5.5~6.5,適宜茶葉生產。
2生產基地的選址與建設
2.1選址生產基地應選在土壤肥沃、疏松、通透性好,無旱情,周圍植被好,有生物棲息,遠離污染源,和非有機農業生產區域隔離的區域。基地周圍空氣質量達標,近3年沒有施用過化肥、農藥,土壤沒有重金屬污染,可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水源。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一帶,海拔高度300~1200m之間的區域,適宜開墾生產基地的面積可達3333.33hm2。
2.2建設1)道路建設。基地道路分運輸道、作業道和步道。運輸道用于物資運輸,作業道用于生產作業轉運物資,每環茶地有步道進入。緩坡地塊運輸道可建設在山頂,陡坡地塊運輸道則建設在坡腳,作業道和步道按環山建設,平地的運輸道、作業道設置成羽狀直線,相互連接形成網狀。2)排水系統建設。排水系統應與道路一起建設,在道路一旁修建排水溝,在流水較集中的地方修建沉沙凼,根據地形地貌具體規劃,一般以50m為一段。2hm2左右的基地內修建50~100m3蓄水池。要修建非有機種植區隔離帶,道路、隔離溝兩旁種草,陡坡地塊植樹,以減少水土流失、增加綠化生態,為良性生態循環打下堅實的基礎。3)茶行開梯。開梯一般以1.33hm2左右為單元,茶行長度50.0m以內為宜。坡度在15°以下的要等高開墾;15°~35°的要等高梯面開墾,梯臺寬度1.6m以上。在梯面種植行中間開深60cm、寬50cm的種植溝,進行壓綠處理,要求梯臺平整,土塊較小,外高內低,內側開排水背溝。實行等高橫山種植,合理密植,在40°以上的陡坡地帶,可選擇栽窩窩茶,在1.33hm2區域內修建1個堆肥坑,用于腐熟雜草、綠肥。4)有機生態建設。超過13.33hm2以上的生產基地,應規劃種植綠化帶,在道路、溝渠邊和加工廠、房舍等周邊地段種植適宜的樹木,基地四周營造防護林帶,改善基地小氣候。茶行行間雜草采用人工除草,梯壁雜草或梯壁上種的綠肥、護坡植物等要以割代鋤。在建設基地生態上可以用雜草、殘茬或刈割綠肥等鋪在行間,防止雨水沖刷。在生產管理過程中,禁止使用一切化學合成物資(有機產品許可使用物資名錄上的除外),清除污染源,防止農事活動中的面源污染。與常規農業園地交界處,應建設10.0m左右的植物緩沖帶,以自然山地、河流、自然植被、人工樹林或作物等作隔離。隔離帶上栽培的植物,要達到有機要求;對基地周圍原有植物要保護,植物較少的地方,要栽培防護林帶。此外,對不適宜種茶的地塊,應規劃成綠肥專用地。
3栽培品種及技術管理
3.1品種選擇及茶苗栽植選用川茶、黃金芽、蒙選9號、名山131、安吉白茶等品種,要適當錯開品種的開園日期,避免集中開園。根據地形采用拉線單行或雙行條植,橫山定植。選擇在每年的11月份和3月份晴好天氣栽植茶苗,及時澆一次定根水;新植基地缺株的,要及時補植,補植后要澆定根水,及時增施苗肥提苗,爭取趕上早植茶樹,形成較為整齊茶棚。
3.2生產管理技術1)新建及幼齡茶樹管理。新建時,栽植行要深翻土壤,一般在60cm左右,每公頃壓綠肥、農家肥或有機肥15.0~30.0t,配施復合肥3.0~4.5t。栽植行要求平整,土壤疏松較細,無5cm以上的石塊及硬土塊;高于梯面5cm,要牽線栽直。幼齡茶樹在苗期(投產前三年),要加強肥水管理,分別在3、7、8月份,適時選擇施用有機肥料或有機產品目錄中許可使用的肥料,用肥量可以根據地力來適當選擇,全年施用每公頃15.0t左右,以促進茶苗快速生長,并快速形成豐產型樹冠。對幼齡茶樹,要按照不同品種的分枝特性結合生長情況進行定型修剪。茶苗移栽成活后,應根據實際生長情況,選擇進行定型修剪,留下3~4片真葉。在離地面15~20cm處剪去頂芽;當腋芽生長到1芽4、5葉,枝條達到成熟時,保留2~3片真葉,采摘1芽1葉和1芽2葉,在夏季和秋季可以采取同樣的方法留真葉分批次采摘,用采摘替代修剪來培養樹冠。次年,根據茶樹生長情況,繼續采用這種方法進行采養結合培養樹冠,在該年冬季12月份再結合樹勢進行一次水平修剪,使茶苗保留30cm的高度,為來年投產培育密度較集中的采摘棚面。等茶樹生長高度達到50~60cm時,在距離地面40~45cm處進行修剪,為以后繼續培養樹冠骨架和密集的采摘面打下基礎。有效利用采摘和修剪技術,進行合理留養,控制樹冠高度和樹棚寬度,有助于培育茶樹樹冠旺盛的育芽能力,茶樹進入旺產期后樹高應該控制在70~80cm的高度,以便進行生產管理。2)土壤管理。新建基地要防止水土流失,陡坡地可因地制宜采用修筑梯臺、橫山開梯等高種植、合理密植的方式。在幼齡茶樹行間間種綠肥、鋪草覆蓋土壤,開設截水溝和隔離溝,挖建沉沙凼和蓄水池等。茶樹栽植后要加強幼苗茶樹的管理,及時進行基地耕作。淺耕作業,要求把土壤疏松,清除雜草,消滅部分土壤病蟲,促進土壤熟化,提高土壤有效養分等;基地深耕要因地制宜,結合基地的實際情況,權衡利弊。基地在生產管理過程中,一年要進行一次深耕作業。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深耕可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進行,深度在20~30cm,并可結合施用有機肥和進行鋪草作業。pH值低于4.5或高于6.5的土壤,需進行土壤改良。3)雜草和綠肥種植管理。在每年的5~6月和7~9月,進行兩次除草,可使用機械或利用食草動物進行除草,也可鋪草防治雜草,不能采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除草。茶樹行間種植綠肥,只限于1~3年生幼齡茶樹,新臺刈改造的基地。叢栽式、成齡茶樹要充分利用園邊、溝邊、梯坎等零星地角廣泛科學種植綠。種植豆種作物做綠肥,可增加土壤固氮,配以施用有機磷肥,以磷增氮,但要及時收割,避免與茶爭肥。
3.3.4施肥管理基地禁用化學肥料,建議施用堆(漚)肥、畜禽糞便、海產品肥、油餅肥、腐殖質酸肥、種植綠肥、草肥、天然礦產品、有機葉面肥等。施用農家肥可先用一些無害化處理方法,包括生物處理法、堆制法腐熟。在12月~次年1月,茶樹地上部分處于相對休眠狀態,地下根系活躍,對基地土壤進行耕翻并且配合施基肥(肥料都要通過有機檢測達標),適當補充礦物磷、鉀肥。在3月、5月、8月,茶芽萌發前10d左右,及時追肥。施用速效性強的有機肥,或經過充分腐熟和無害化處理的堆肥、漚肥、糞肥等,施肥深度一般在15cm左右。
3.3.5病蟲害防治一是農業管理措施防治害蟲。以采治蟲,在3月~9月茶事結束期間,及時采摘,以減輕蚜蟲、小綠葉蟬、茶附線螨等多種蟲害。另外,中耕也是防治害蟲的有效方法,中耕既可改善土壤通透性,又能促進茶樹地下根系生長和土壤中微生物繁殖。同時,可調節基地小氣候,進一步改善基地生態環境。二是生物防治。在3~9月,利用養德氏鈍綏螨防治茶附線螨;也可利用有益的細菌、真菌、放射菌及其代謝產物防治病蟲害。期間,要保護天敵的中間寄主和補充天敵營養,以及建設天敵繁殖基地。可采用在基地周圍種植一些蜜源植物來為天敵昆蟲補充營養。三是物理防治法。可采用人工捕殺,減輕茶毛蟲、茶尺蠖、茶蠶、茶麗紋象甲等害蟲危害;可利用害蟲的趨性,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或異性性誘殺;也可以適當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進行自然捕食。基地應該保持通風透光良好,適當增施磷、鉀肥,增強樹勢,以減少病蟲的危害。四是冬季封園管理。在每年茶季結束后的12月份,應將基地及其四周的枯枝落葉、雜草蒿桿進行集中深埋,同時,噴施45%石硫合劑封園,以減少病蟲越冬基數,減輕來年害蟲危害。
4有機茶葉生產技術培訓根據國家有機產品標準,在不同的季節,對茶農、田間管理人員進行現場技術示范或通過召開專題講座進行人員培訓,使其掌握有關的生產技術。
5建設有機產品追溯體系茶葉生產全過程應建立追溯檔案和追溯機制,全程編制追溯碼,做到一碼追溯,確保茶葉的質量。6有機產品的認證有機產品的認定,是根據國家制定的有機產品生產標準,進行有機認證來確定的。要對生產的環境和全年的生產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并對生產基地的空氣質量、水質、土壤進行檢測,對生產的產品進行分批抽檢,要達到國家標準后,才能確定為有機產品。前期還有三年的有機產品轉換期,在此期間,要達到國家標準后,在第四年才能認證為有機產品。
作者:何勝 單位:鄰水縣經濟作物站
茶葉生產論文2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理意義上的“皖西”特指六安。在中國的四大茶區分布上,六安屬于江北茶區。六安地區產茶歷史悠久,六安茶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六安所產的茶葉中,綠茶類最多,其次是黃茶,也有部分生產紅茶與黑茶。六安由于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良好生態環境,孕育出眾多優質好茶,其中六安瓜片享譽中外,獲得了廣大茶人的一致好評。在六安市茶葉產業的發展中,中共六安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在財政和人力的投入上不遺余力。茶產業是六安市的特色農業主導產業,也是山區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1六安市茶葉生產基本情況
2020年,六安市擁有茶園面積50307hm2,茶葉產量達3.25萬t,茶產業一產產值達35.03億元,綜合產值達126.70億元。六安市現有從事茶葉種植50萬人,茶葉加工8萬人,茶葉銷售人員5萬人。受疫情和氣候影響,全市茶葉生產較2019年呈現出早期高檔綠茶產量下降,中檔茶品質、產量、價格稍有提升,產銷市場穩定,電商銷售火爆的特點與變化。22020年茶產業主要工作與成效
2.1加強良種選育,推進基地建設六安市2020年開展良種選育工作,保護茶園生態環境。新建、改建標準茶園,改造低產茶園,以提高茶園整體生產能力。2020年,六安市共搜集六安本土茶樹種質資源196份,新增高標準良種茶園1247hm2,改造低產茶園2527hm2。
2.2開展技術指導,提升從業水平在春茶生產期間,六安市印發《致全市茶葉生產經營主體和廣大茶農一封信》、《茶園春季管理技術要點》等技術培訓資料,組織茶葉生產經營人員參加技術培訓和電商運營培訓。7月中旬,受連日強降雨的影響,六安市洪水災害嚴重,市農業農村局下發茶葉災后恢復生產方案,指導受災戶開展自救,修復毀壞茶園,加強茶園清溝排漬與防旱工作,加強水肥、病蟲管理,盡快恢復茶樹生機。同時加強加工車間、經營店面、倉庫、保鮮庫等受災場所重建,提高茶葉生產應對不良氣候的抵抗能力。
2.3加強宣傳推介,提高品牌影響力為了全方位多層次宣傳展示六安好茶,六安市專題制作了一系列六安瓜片宣傳資料,冠名了“六安瓜片號”高鐵列車。自2001年開始,六安市已連續舉辦了18屆六安瓜片茶文化節和13次茶葉手工炒制技能大賽。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茶葉消費大市或地區,多次舉辦專場推介活動。2020年,六安市本級財政拿出專門預算,通過5個頻道的黃金時段,對六安瓜片區域品牌集中宣傳推介。9月,市政府與上海蒂芙特投資集團簽署了安徽省國際茶業交易中心投資框架協議,擬在主城區安排20hm2土地,建設茶產業綜合體,并成立了六安茶產業上海營銷中心。10月,六安市成功舉辦了首屆茶藝職業技能大賽,進一步營造茶文化氛圍,加大茶葉品牌宣傳力度。在宣傳推介方面,舒城縣、霍山縣、金寨縣等縣區,同樣積極舉行各類茶事活動[1-2]。舒城縣舉行舒城小蘭花采摘大賽、第十三屆舒城小蘭花系列名優茶評比和舒城小蘭花包裝大賽等活動,提升了茶葉生產者采摘舒城小蘭花的技能、提高了茶葉加工包裝水平和品牌影響力。霍山縣舉辦“大美霍山生態好茶2020年扶貧助農網絡開茶節”、“走進生態霍山,悅享黃茶情韻”—中國黃茶之鄉·安徽霍山首屆茶文化攝影大賽等活動,推動了霍山黃茶走出六安。金寨縣在花石鄉大灣村舉辦金寨縣第四屆六安瓜片手工制作技能大賽,較大提升了區域內茶葉生產水平和品牌影響力。
2.4強化商標管理,進行品牌保護為規范六安瓜片生產經營,保障六安瓜片證明商標規范化使用,推進六安瓜片證明商標市場化管理,六安市完成了225家企業的六安瓜片證明商標使用許可證發放。加強霍山黃芽品牌的管理和保護,同時啟用二維碼管理,確保霍山黃茶產品的質量和信譽,對未授權或已授權卻不按規定使用的商標使用者依法予以查處。著手金寨籃茶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證明商標,正在完成金寨籃茶工藝流程、產品理化指標檢測分析、產品評審、申報材料等工作。
2.5實施徽茶產業集群,彌補產業短板2020年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聯合開展產業集群建設,六安市金寨縣、霍山縣、舒城縣、裕安區、金安區5個縣區被納入徽茶產業集群實施地點,共實施11個項目,總投資達21504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支持4576萬元。借助集群建設,六安市直擊產業短板,著力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宣傳、利益聯結等方面,積極開展項目創建實施,延長產業鏈條。
2.6引導產業帶動,助力脫貧攻堅六安市結合產業發展,引導茶葉生產經營主體通過“扶貧車間”、“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聯合+合作”、“大園區小業主”、“互聯網+”、“三變”、“社會工商資本引領”、“休閑觀光茶園”等多種扶貧帶動模式,增加就業崗位,提升茶區貧困戶經濟收入,帶動區域內農戶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2.7茶產業帶動脫貧攻堅典型案例2.7.1六安茶谷扶貧帶動。在茶谷區域內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茶園,六安市開發建設茶葉博物館、茶谷小鎮、茶谷小院、茶谷小站等一批休閑農業項目,將一二三產業在自身內部融為一體,拓展茶葉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功能,實現融合發展。利用“九十里山水畫廊”,金安區打造3333hm2大別山茶園。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結合茶葉主導產業,增設20余家農家樂和民宿,2020年觀光游客達10萬余人,茶谷區域內農戶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
2.7.2“聯合+合作”帶動。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頭作用,突出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新型合作與利益聯結關系,使聯合體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安徽省抱兒鐘秀茶業股份有限公司、霍山漢唐清茗茶葉有限公司牽頭,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6家家庭農場共同組成霍山黃茶產業化聯合體。該聯合體在霍山縣5個鄉鎮28個村建設367hm2優質高產高效安全黃茶生產示范基地,實施茶旅融合項目。投資5000萬元建設黃茶初加工園區,引進智能化、清潔化全自動黃茶加工生產設備58臺(套),建設金竹坪茶文化主題廣場、茶文化體驗中心、茶谷小站、茶谷小院等設施,目前霍山黃茶年產400t,帶動當地3000戶茶農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形成年產值10億元左右的黃茶產業集群。
3茶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產業結構有待優化六安市茶葉產品品種單一,茶葉原料以春茶為主,夏秋茶資源開發利用不足;茶類分布以綠茶為主,其他茶類主要有黃茶、黑茶和紅茶。茶葉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仍然以低水平同質化加工為主。速溶茶、茶飲料、茶食品及其他衍生產品的開發嚴重不足,亟需進一步延長和拓寬產業鏈條,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3.2品牌影響力有限六安市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整體影響力不夠。六安瓜片屬于“中國十大名茶”,在安徽省內尚有部分影響力和穩定受眾群體,但在全國范圍內影響力有限。霍山黃芽、舒城小蘭花等區域公用品牌的影響力相比六安瓜片更低,需要提高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六安市擁有很多茶葉企業品牌,但對外知名度不高,茶葉品牌培育宣傳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3.3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在六安市的茶葉企業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茶企較少,缺少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大型茶葉集團和骨干企業。茶葉龍頭企業各自為陣,生產標準不盡一致,茶葉規模化、規范化生產不足,影響六安茶葉的整體形象和茶葉產業長遠發展。同時,茶葉龍頭企業與茶農利益聯結不夠緊密,茶葉生產銷售相關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之間分工協作機制不完善,帶動農戶增收能力較弱。
3.4營銷網絡尚需完善大部分茶葉企業營銷門店尚未走出安徽省,70%以上集中在省內,省外營銷網點相對缺乏,在全國的茶葉市場占領的份額不足。同時,茶葉出口也是一大短板,2019年全市茶葉出口額僅為2億元,不到一產生產總值的10%,亟需健全國內外茶葉營銷網絡[3]。目前大多數茶葉銷售仍然是傳統的銷售模式,大多數茶葉經營者的線上銷售渠方吉男等六安市茶葉生產現狀與發展思路57道并不完全暢通,受到區域性的制約,特別在全國疫情大環境的影響下,茶葉線下市場消費難以持續帶動[4]。3.5要素保障有待加強市縣區財政每年設立的茶產業專項資金不足以保障產業化發展。茶園保險覆蓋范圍過小,茶農利益保障不足。茶園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機械化、標準化管理存在難度。六安市各層級茶產業專業人才缺乏,產學研合作力度不夠,科技人才力量薄弱,茶葉生產勞動力短缺,難以形成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專業人員結構網。茶葉經營主體在二、三產領域用地問題難以保障,建設用地和設施用地指標向茶產業傾斜有待加強。
4對策與建議
4.1穩定產業資金投入,保障產業發展按照六安市政府有關文件精神,保持市本級茶產業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縣區財政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中統籌安排茶產業發展資金用于支持茶產業發展,以保障產業化發展,培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鼓勵各種類型的茶葉企業投入適當比例的研發升級資金,提高茶葉產品質量。
4.2重點打造公用品牌,發揮帶動效應對六安瓜片品牌進行細致分析和定位,制定詳細、可行的品牌發展規劃。塑造品牌文化形象,提升品牌內涵度[5]。建立原產地保護制度,開展春季茶葉生產經營專項檢查,分層次、分階段開展六安瓜片提質增效工作,重點打造“六安瓜片”公用品牌。開展茶樹品種選育、茶葉精深加工、茶葉新產品研發等科技攻關,推進六安瓜片茶樹良種選育工作,建立一系列六安瓜片的栽培加工標準技術規程。樹立六安瓜片核心產區的有機瓜片新形象,將六安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不斷提高茶企和茶農的根本利益。利用六安瓜片已有的品牌優勢,充分發揮六安瓜片品牌帶動效應。
4.3加快徽茶產業集群建設,重視協作交流深入實施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聯合批準的徽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深化茶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茶產業體系。由六安市政府主導,加強以職能部門、科研院校、企業、農戶等各茶葉相關主體之間的交流協作,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重視茶葉的標準化、清潔化、規范化生產加工,重視技術培訓和推廣,提升茶葉生產技術水平[6]。4.4開發茶文化旅游,促進茶鄉振興按照出臺的《六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全市茶園高質高效建設的通知》(六政辦秘[2021]63號)文件要求,3年內完成全市5個產茶縣區建設有機茶園6667hm2,高標準茶園16667hm2、生態茶園28667hm2的目標任務,大力開展高質高效茶園建設。在生態茶園的基礎上建設生態茶業觀光園,集有機茶生產和旅游觀光于一體,帶動茶園之旅,促進茶鄉生態旅游,推動鄉村振興。
4.5加快茶葉重大項目落地,加強宣傳推介配合推進安徽長三角一體化茶產業項目暨安徽茶葉交易中心招商項目落地實施,協調落實與國內其他龍頭茶企的合作項目。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舉辦六安茶推介活動,廣泛參加各地舉辦的各類茶葉推介活動,實施六安瓜片高鐵列車冠名廣告,全方面宣傳推介六安茶葉,努力提高六安茶葉的影響力和公眾知曉度。
5未來展望近年來,六安市茶產業在各級關心重視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發展,并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未來的茶產業發展中,做好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保障工作。重視歷史文化,放大傳統技藝名片,打造新的品牌名片,講好六安茶故事,以文化消費帶動產品消費,以產品消費帶動產業發展,用文化為茶產業賦能,豐厚魅力六安茶底色,推動六安茶高質量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方吉男 徐旋 胡華萍 宋銳修 王昀 單位:六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茶葉生產論文3
漢中市南鄭區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是全國重點產茶區。脫貧攻堅以來,南鄭區按照有利于實現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原則,明確茶產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在山區、丘陵重點扶持發展茶葉產業。為貫徹落實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全面提升茶葉產業機械化水平,區農機中心技術人員深入茶葉產銷企業、種植戶進行調查走訪,總結南鄭區茶葉生產機械化發展現狀和問題,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與建議。
一、茶產業發展現狀
南鄭區總面積約2809平方公里,耕地總資源68.6萬畝,常用耕地面積45.3萬畝。截至2020年底,全區茶園總面積達到23.25萬畝,其中可采摘茶園面積18.3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4.5萬畝,無性系良種比例達64.2%。全年茶葉總產量1.17萬噸,總產值14.5億元。重點產茶鎮12個、村125個,種茶農戶3.68萬戶,涉茶人口15.2萬人。建有西北最大的良種茶苗繁育基地,培育良種母本園1000畝,引進國家級茶樹良種24個,年繁育良種茶苗6000萬株。在保持綠茶為主導茶類的基礎上,重點塑造南鄭“漢中仙毫”核心區和“漢中紅茶”研發地的優勢地位。
二、茶葉機械化發展現狀
經區農機部門多年示范推廣,南鄭區茶葉生產機械種類已較為齊全,涉及茶葉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環節,特別是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更加推動茶葉機械的推廣應用。目前,陜西省已有4個大類4個小類9個茶葉機具品目列入補貼產品目錄。截至2020年底,全區茶葉機械總量4219余臺,其中茶葉加工機械2777臺,茶樹修剪機620臺,采茶機322臺,其他機械500臺,茶葉加工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98%以上。
1.茶園管理機械應用情況。茶葉生產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轉變,手工采茶向機械采茶過渡是當前茶葉發展的大趨勢,機械采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功效,緩解勞動力緊張的局面。經試驗,通過機械采摘、修剪的茶園,不但樹冠平整,茶葉生長整齊,平均發芽率提高10%,而且還可以有效降低茶園病蟲危害。區農機管理部門抓住有利時機,大力推廣茶園中耕、除草、植保、修剪機、采茶等環節機械。截至2020年底,全區推廣茶園微耕機400余臺,機耕茶園4.2萬畝;茶樹修剪機620臺,機修茶園13.3萬畝;單人采茶機322臺,機采茶園7.5萬畝。茶園管理機械中發展應用最快的是采茶機和修剪機。
2.茶葉加工機械應用情況。相對于茶園管理機械化發展來說,南鄭區茶葉加工已實現機械化。茶葉加工機械主要有理條機、殺青機、壓扁機、風選機、揉捻機、烘干(炒干)機、提香機、揀梗機、色選機、篩選機、輸送機、茶葉包裝機、茶葉加工成套設備、清潔化生產線等。截至2020年底,全區茶葉加工企業228家,加工機械總量2777臺。全年加工漢中仙毫326噸,漢中炒青7957噸,漢中毛尖等中檔茶2664噸,漢中紅茶168噸,黑毛茶554噸,已形成綠茶、紅茶、黑茶等茶產品品類,朝著優質、特色、多元方向發展。
三、茶葉生產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茶葉生產基礎薄弱,茶園管理機械化水平低。一是茶園以農戶承包山地為主,種植分散、間作面積大,品種老化的茶園還有相當比例,加上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茶園生產得不到有效管理,茶園質量和產量受到了明顯影響。二是地形復雜,地塊小,坡度大,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后,制約農業機械在茶園生產中使用。三是茶葉植保機械以手動、電動噴霧器為主,效率低下。這種噴霧器價格低廉、重量輕、結構簡單、便于操作、維修保養成本低而且方便,但依靠人工作業,作業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噴灑劑量出現難以精確控制等問題,進而造成噴灑農藥劑量不均勻,造成農藥浪費,植保效果差,進而影響茶葉品質。
2.初制茶廠技術改造緩慢,影響茶葉質量提升。一是部分初制茶廠廠房簡陋,周邊環境差,加工機械陳舊,一些已嚴重破損,但仍在使用。二是加工設備功能單一,殺青、揉捻、理條等在生產過程中不能連續生產。三是精深加工、產品多元化開發跟不上市場需求,加工企業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色選機等先進實用機具價格高,加工企業購置積極性不高。
四、推動茶葉生產機械化的措施與建議
1.加強認識,政府引導。引導茶葉生產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茶葉產業,以效益為目的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從事茶葉生產、加工的農業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等主體要充分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能夠把廣大勞動者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農業機械化也是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加強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由區農機部門牽頭,以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經營主體為支撐,加強新型機具的推廣宣傳,深入實地開展現場展示,讓農戶了解先進農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消除農戶的顧慮,推動茶葉生產機械化,指導農機具生產企業研發適用、先進的茶葉機械。
3.對茶園進行宜機化改造。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治理和農田宜機化要求,推動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改善農機作業條件,重點支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加快補齊農業機械化基礎條件的短板。當前,南鄭區茶園大部分在丘陵山區,多為依山勢種植,地形復雜,機耕道路差,區農業農村部門要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按照相關技術規范,對茶園進行宜機化改造,強化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配套,提升茶葉產業機械化作業水平。
4.制定完善茶葉生產技術規程。一是按照“宜機化”改造要求,制定標準化茶園建設標準,按標準加大低產、老齡茶園改造力度,配套茶園主干道、機耕道、排灌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區農機部門與區茶葉技術推廣部門緊密配合,加快制定茶園管理機械、茶葉加工機械等相關操作規程,規范茶葉生產機械的操作行為,指導茶葉機械化安全生產;三是大力推廣無性系良種,無性系茶樹具有品種優良、發芽一致、芽葉整齊等特點,在茶樹成園后十分適合機械化采摘和加工。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針對茶葉生產薄弱環節機具,區政府應出臺適當的地方補貼政策,引導茶葉生產主體將層次較為低端、老舊機具設備更新換代。在茶園管理機械方面,以修剪、采摘為主,向除草、中耕、施肥、植保、運輸等環節延伸拓展。在茶葉加工方面,積極引進推廣現代化、清潔化、連續化茶葉加工生產線,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
作者:岳峰 張永壽 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農機推廣與安全監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