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10:47: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建設路徑探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并且“有條件的高校,要建立相對獨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和院(系)二級心理輔導站”,為做好新時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二級學院心理工作站是高校二級學院面向全院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平臺,作為高校心理育人的前沿陣地、作用主體,二級心理工作站的建立可有效打通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經末梢”,成為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的中堅助力,促使心理育人提質增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一、當前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基于國家政策導向和學校心理育人的實際需要,國內相當部分高校已著力打造二級學院心理工作站或特色工作室,探索發揮學院心理育人能動性,促進全校活力聯動。部分心理工作站建設卓有成效,在優化心理品質、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以及輔導員隊伍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二級心理工作站建設的持續推進、快速發展,也逐漸顯現出一些普遍性問題。
(一)發展定位已不適應新時代需要
縱觀現有的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多“重發展,輕問題”。“重發展”即側重于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引導”,強調積極心理品質培養;“輕問題”即從二級學院的角度沒有賦予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足夠的重視和探討,缺少問題篩查機制、預防干預機制等基礎性運行模式的深入構建。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及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的高校管理服務,大學生群體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人際關系和就業求職等領域的沖突和壓力不斷增大。2021年發布的“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大學生中18.5%有抑郁傾向,4.2%有抑郁高風險傾向,8.4%有焦慮傾向。大學生心理危機表現出如下特征:一是心理危機的比例呈上升趨勢;二是心理危機的癥狀和原因復雜化;三是心理危機的表現方式過激和失控,近年大學生自殺的個案在各地時有發生。大學生群體層出不窮的心理問題和危機狀況,使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建設亟需立足新的時代背景,優化調整“航向”,在堅持“發展性引導”的同時,探索“以問題為導向”的基礎性運行模式構建。
(二)職能發揮不充分、缺乏特色
在學校心理中心的統一指導下,部分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在迅猛發展的過程中,不少二級站陷入“重成立,輕構建”困境。“重成立”即積極響應學校建站要求,成立二級學院心理工作站;“輕構建”即在心理工作站的建設理念、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缺乏深入探討,導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以下問題:一是職能發揮不充分,心理工作站的運行仍停留在“校級指導—院級實施”的單向化、被動式的工作模式,將工作站建設簡單定義為問題干預、活動組織等,而作為四級心理網絡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學院二級心理工作站在朋輩隊伍作用發揮、危機預防機制建設等方面大有可探索空間,校院兩級良性聯動的運行模式亟待建立;二是特色缺乏,各二級學院專業建設、學生人數比例和學院氛圍等因素存在差異,因此不同二級學院學生應該采取差異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根據二級學院學生特征創新教育機制[1];三是心理育人與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實踐育人等其他九大育人體系相對割裂,人的心理發展是在日常生活、實踐活動中逐漸成熟起來的,因此需聯通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引領、黨團建設、學風培育、學生資助和就業創業等工作形成整體性服務方案,促進心理育人與其他育人體系有機融合,帶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服務實踐等協同創新。
二、新形勢下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建設理念
建設二級心理工作站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心理育人。而心理育人中的“心理”,包含了多種涵義。從工作的內容看,著重于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積極心理品質培養,使其成為有理想、有本領和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從工作的方法和途徑看,著重體現通過心理學的方法、知識、理念和技術來達到育人的目的,即通過“心理”的方式,實現“育人”的目標。具體來說,就是運用心理學的方法、技術,營造良好、和諧的育人環境和氛圍,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與引導,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完善人格發展,以實現培育有理想、有能力和有擔當時代新人這一目標的教育活動[2]。綜上,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需融入心理學的理念和技術,以更好地實現心理育人目標。
(一)心理學理念融入
1.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生命價值教育、生命歷程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3],就是教會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正視生命歷程中的挫折和失敗,提高心理韌性,敬畏生命、熱愛生命、關懷生命,成為具有強旺生命力、身心健康和并追求積極幸福生活的個體。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側重于生命安全教育,教育學生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遠離危險和傷害,沒有通過教育把學生引入生命領域的探尋和思索中去,這就使生命教育如漂浮之萍,無法植根于學生內心,進而外化于行。此外,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但也引發了學生對生命、健康及人生價值的深入思考,為生命教育的深化提供了有力契機[4]。因此,二級心理工作站的建設需融合生命教育理念,從保護生命、塑造生命、豐盈生命及升華生命的高度推進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培養學生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態。
2.積極心理學理念
積極心理學倡導關注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向美德:愛、樂觀、自豪、愉悅和力量等。隨著積極心理學思潮的興起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二級心理工作站“發展性引導”功能定位的強調,各高校普遍在二級心理工作站的建設過程中融入對最廣大學生群體的成長關注,融入對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在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觀念、人生觀念,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5]。這一做法值得延續與深入。一方面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導下開展談心談話、團體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另一方面關注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等,為學生正向賦能。
(二)心理技術融入
1.接納承諾療法
接納承諾療法旨在幫助人們開創豐富、充實且有意義的生活,同時接納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即使環境變化、不同的想法和感覺出現,個體依然有向著價值取向前進的自由[6]。接納承諾療法是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心理療愈技術,包括正念、接納、認知解離、以己為景、明確價值和承諾行動等核心過程。以正念為例,正念練習方便易操作,可廣泛用于團體輔導、學生活動和談心談話過程中,引導學生察覺當下,關注內心體驗。如正念冥想練習、正念走路和正念享用食物等,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均可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2.沉浸式體驗
沉浸體驗是指個體將精力全部投注在某種活動當中以至于無視外物的存在、甚至忘我時的狀態。它是個體體驗到的一種積極的感受,這種感受能夠給人以充實感、興奮感和幸福感,因此,也被稱為“最佳體驗”。同接納承諾療法一樣,沉浸式體驗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學研究取向,它對于個體的人格健全成長和人們的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7]。沉浸式體驗在心理育人過程中應用普遍,常見的心理劇、團體輔導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均屬于沉浸式體驗過程,使學生能夠迅速代入情感,引發共鳴,產生強烈的心理體驗,進而對自我產生思考,尋求心理轉變,實現心理飛躍。
三、新形勢下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的建設思路
綜合時代發展背景和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學院二級心理工作站的建設可從兩條路徑進行探索。一是保障安全穩定,針對層出不窮的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能夠及時干預,有效預防;二是面向學生成長成才的心理發展需要,樹立心理健康理念,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兩條路徑,兩大工程,交叉融合,互為依托,共同助力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四、新形勢下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的發展模式
(一)以問題為導向的心靈護航工程
聚焦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通過大數據分析、制度化建設、全員參與模式和全新理念滲透四大舉措,守牢安全穩定底線。首先采用大數據分析對學院學生心理發展狀況進行充分調研和摸底,掌握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及引發心理危機的影響因素等,在此基礎上,一方面,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生命教育專項主題行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教育引導學生關愛自己和他人生命,厘清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聚焦心理危機學生,制定“一生一策”干預療愈方案,構建有效干預模式。整體建設過程中,重點從規律性探索—規范化建設—團隊式共進—理念式更新四個維度立體式推進。
1.規律性探索———大數據分析
當前各高校均對學生開展了心理健康普測,在潛在心理問題學生的早期發現、及時有效應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心理普測還承擔著全面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功能,其數據可供進一步分析使用。因此在建設之初,可采用數據分析法對心理普測結果進行大數據分析論證,把脈學生問題,找準工作方向,探索本學院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指導心理育人工作開展,為心理工作站建設提供科學化助力。如通過差異比較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在年級、性別、專業、家庭結構、學生干部經歷和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上是否存在差異,基于這些差異可采取精準措施實施分類指導,再如通過因素分析探求學生人格特征、家庭教養方式及情緒調節能力等因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干預,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除橫向數據分析外,還可在時間的縱向維度上進行對比,深入探索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勾勒二級學院學生群體心理畫像。
2.規范化建設———機制體制完善
在數據調研的基礎上,設計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的有效機制,以篩查—約談—建檔—干預為工作主線,細化心理危機預防工作點,構建全面、科學、深化的篩查渠道,分層級分類開展約談、建檔和干預工作。在問題篩查環節,除心理普測數據篩查、學校心理中心反饋和日常觀測等常規手段外,拓寬新的危機識別渠道和排查通道。一方面充分發揮朋輩群體在危機篩查中的有力優勢。這就需要明確心理委員和宿舍心理護航員的職能定位。事實上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心理委員受性別、住宿情況和關系熟絡程度的限制無法深入了解每名同學的即時心理動態,在信息獲取、日常幫扶中常常受限,造成信息遺漏,作用發揮不明顯。宿舍心理護航員由于與宿舍成員朝夕相處,關系親密,可有效補充這一短板,因此心理委員的工作職責可圍繞活動組織、理念宣傳設置,其次才是問題篩查與反饋。宿舍心理護航員的重心工作則為問題篩查與反饋。另一方面,可建立線上“樹洞”傾訴平臺,給予學生表達心聲、訴說煩惱的空間,協助篩查心理危機。針對存在潛在心理危機的學生,建立分層分類約談、建檔和干預機制,采用“金字塔”模式,分一、二、三類預警,一類為高危,二類為關注,三類為其他。嚴重程度逐級降低。根據學生情況確定層級,不同層級學生采取不同應對方式。針對嚴重心理危機群體,采用個案研究法,制定“一生一策”,實現精準幫扶。
3.團隊式共進———力量培育整合
轉變傳統的輔導員“單兵作戰”模式,打造“兩師一隊一群體”的心理育人合力。“兩師”為輔導員和班主任,“一隊”為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護航員組成的朋輩互助隊伍,“一群體”為家長群體。針對“兩師”群體,聚力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專業化、專家化建設,組織參觀學習、專題培訓、集體備課及交流分享,提高專業化水平和實踐技能。針對“一隊”群體,充分發揮四級心理網絡體系中班級、宿舍兩級朋輩群體作用,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網格化管理與精準服務,明晰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心理護航員工作定位,在群體選拔、管理、考核、獎懲、淘汰及作用發揮等方面進行有效探索。特別是要將工作方式下沉,充分調度宿舍一級心理護航員群體。在選拔上,解除心理護航員與宿舍長身份的硬性掛鉤,堅持自愿報名原則,結合心理普測結果和宿舍成員推薦意見、輔導員推薦意見設置;在管理、考核、獎懲及淘汰方面,賦予心理護航員學生干部身份,設立明確的工作職責,如參加培訓、例會等,并根據現實表現設置考核機制,作為獎懲依據;在作用發揮上,一是關注宿舍成員心理健康狀態,及時與老師溝通;二是輔助心理委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三是輔助輔導員、心理委員面向特殊宿舍成員開展幫扶。面向家長群體,探索家校共育。一是開展共性化指導,召開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主題家長會(可邀請專家、家長志愿者參與主講)及新生家長課堂,幫助家長了解學生共性化問題,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提供解決問題方式。二是提供個性化服務,針對特殊學生群體,建立一對一家校共育指導方案,有效緩解問題。
4.理念式更新———生命教育融合
結合積極心理學理念,圍繞生命教育設計主題活動體系,為大學生營造更有愛的社會支持系統,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珍愛生命,做好心理危機傾向的前期預防。構建以“生命和諧”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環境熏陶體系活動,以“實踐活動課程”為載體的生命教育體驗體系活動,以“個體心理指導”為核心的生命危機防控體系活動,把握主題活動價值引導,將育人過程變為學生感興趣、可參與、有收獲的系列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落腳日常行為細節改變,幫助學生厘清生命意義和價值,敬畏生命、關懷生命、珍惜生命。通過講座、班會和座談等形式開展生命教育宣講,以心理劇、團體輔導、主題活動等為依托,設計“心靈尋寶”“精彩人生匯”“一封家書”“天使在身邊”等系列活動,引導學生關愛自身、珍惜友情和親情。
(二)以發展為目標的“心靈尋寶”工程
聚焦積極心理品質培育,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傳播,充分挖掘學生心理潛能,提升學生幸福感、獲得感。堅持育心與育德相融合,深化優質供給,凝練特色品牌、做好結合文章,著力培養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的積極健康新人才,幫助學生實現自我、他人、社會和諧互動。
1.深化優質供給
通過活動載體、網絡載體等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體式推進和多元融合,達到良好育人效果。充分利用活動載體,轉變教育方式,采用沉浸式、體驗式教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用學生易于接受的、體現時代特征的語言提供優質供給,開展心理劇、心理劇本殺和團體輔導等活動,引發學生心理共鳴。創新性發揮網絡載體力量,充分利用網絡育人矩陣,開通線上“樹洞”,構建學生心理交流互助平臺,提供心理宣泄途徑;開展心理科普“微課堂”,在社會熱點事件、熱點現象和熱點語言中找尋心理知識科普點,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2.凝練特色品牌
通過活動宣傳、媒介傳導、朋輩帶動,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并形成“一院一品”心理育人特色活動。如以沉浸式體驗為手段,圍繞學生需求和心理發展實際,開展“潤心計劃”系列團體輔導,主題涵蓋自我探索、薩提亞一致性溝通等,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組織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如原創心理劇劇本征集大賽、校園心理劇大賽、“我眼中的心理學”PPT演講大賽,以及心理微視頻錄制等,使廣大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理念。
3.做好結合文章
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結合就業工作,心理課和生涯課、心理咨詢和生涯咨詢、心理主題活動和生涯主題活動相互融合,通過自信心訓練、職業興趣探索、自我認識及領導力訓練等團體輔導培養積極的心態,提升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結合資助育人,扶貧扶志,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自信心團體輔導、素質拓展訓練和感恩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結合管理育人,在班級建設與宿舍管理中,充分了解學生發展的個體性與普遍性,結合學生自身發展,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通過開展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宿舍心理沙龍,創造優良班風、舍風。
五、結束語
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既是心理育人的重要平臺,也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觸角向縱深延伸的重要載體。其建立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舉,有利于全面、系統、科學、深入地開展心理育人工作,形成關愛心理的良好氛圍和文化,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滲透性、覆蓋性。新時代提出新要求,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在未來的建設發展過程中要將育德育心更加有機結合,更加及早及時進行壓力疏導,立體化多維式推進積極引導,遵循教育規律增強育人擔當,維護校園安全增強積極作為,緊盯問題導向增強工作緊迫,把全面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胡瑤瑤.新形勢下二級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與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13):127-128.
[2]任文芳,賈楠,冀錄.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實效性的探索[J].黑河學院學報,2022,13(2):28-30.
[3]陳文斌,劉經緯.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6(9):83-84.
[4]王方國.新冠疫情應對下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探賾[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41-47.
[5]黃璟.基于積極心理學的“00后”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策略[J].山西青年,2022(8):184-186.
[6]許英美,張琪,曹慧.接納承諾療法團體輔導改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果[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9,7(11):648-657.
[7]景娟娟.國外沉浸體驗研究述評[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54-58
作者:張姿 周秀艷 肖建衛 武岳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