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9 10:59: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高職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探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當前的發展形勢下,高職院校的“雙創”教育要立足于新的發展體系,抓住新的發展機遇,開拓新的發展思路[1]。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長期以來致力于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的推動和發展,在實踐過程中依托“互聯網+”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等大學生公益創業平臺,積極開展多種公益創業項目的挖掘和培育,總結凝練“四創融合”“五位一體”工作方法,整合多方資源,助力大學生公益“雙創”教育實踐。
1“以賽促教”構建理實一體三全育人新平臺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從第三屆“互聯網+”大賽起,就開始參與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五屆大賽,共培育公益創業項目242個,入圍省賽15項,覆蓋學生1346人次。在大賽的強力指引下,五年來,參加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的公益創業項目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成了大學生公益創業最重要的孵化土壤。五年中,孵化公益創業公司5家,提供公益就業崗位50余個,直接和間接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典型平臺。實踐證明,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是高質量實現三全育人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路徑。通過公益創業教育,能夠更多地發現未被關注和滿足的社會公眾需求,能夠更有效地探索和實踐扶貧濟困、完善社會治理的模式和方法,能夠更精準地助推各種公益項目創意落地轉化,從而更廣泛地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掌握守正創新的專業技能、厚植紅色血脈的家國情懷、內生堅韌不拔開拓品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時代重任的接班人[2]。
2“四創融合”打造公益創業教育實踐新范式
2.1產創融合,校企協同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的公益創業教育充分運用校企合作的高質量平臺資源,重點借力行業協會、產業學院、合作企業與學校共建的各級各類實習實踐基地、協同創新中心、科研實驗室中的優質項目育人功能,積極推動優秀師生加入項目團隊,從做中學,在學中創,在助力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思、創能力[3]。與此同時,將打磨出的產品和服務,對接到鄉村振興的產業升級需求和社會治理能力的服務優化需求中,一方面催生公益創業項目的市場需求,一方面提升公益創業產品服務的內涵質量。
2.2科創融合,理實相長
公益創業的科技含量是建立項目壁壘,增強項目市場競爭力,實現項目商業循環,推動項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科技創新是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的傳統優勢,近年來涌現出不少耀眼的科研之星,匯聚了科創融合的人才蓄水池。學校通過對科技協會的日常研發支持,對科研成果申請知識產權的政策推動,對專利成果落地轉化的資源嫁接,對項目團隊的重組與優化,延展科研活動的價值鏈,補齊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短板,實現從科研之星到科創之星的轉身。在科創融合的過程中,注重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環境保護、農業農村等領域的項目孵化,發揮長尾效應,助力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提升科技含量,積累核心競爭力[4]。
2.3“專創融合”,學優則創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大力建設有“雙創”意識的專業課師資隊伍,培育“專創融合”的環境土壤,開發融匯“雙創”要素的專業課程和教材,深化“專創融合”背景的校企合作,打造“專創融合”實驗、實訓、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基于專業基礎的開放性提出問題能力和開拓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邀請創業校友進校園,講述創新創業經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擴展專業知識的應用場景,激發“專創融合”的商業嗅覺,播撒創業火種。要培養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開拓精神、創新創業的思維模式、創新創業報國的價值理念[5]。
2.4思創融合,青春筑夢中國紅
公益創業鑄就大學生創業者的精神品格[6]。公益創業者往往擁有突出的人格魅力,同時兼具理想主義和實干特性,更多關注社會利益,承擔社會責任,具有反哺式服務意識和以商業反哺社會服務的能力。在開展公益創業時,學生能夠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能夠形成更強烈的使命感,對奉獻社會、服務他人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同時在合作發展過程中還能夠培養更好的團隊合作精神[7]。在這個過程中,當代青年大學生能夠獲得更大的平臺和機會施展才能[8]。
3“五位一體”厚植公益創業基礎教育環境土壤
作為公益創業團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支撐,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大學生“雙創”基礎教育工作,堅持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致力于通過固本強基和深化改革來推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穩步提升。
3.1“四融合一對接”,五位一體打造“雙創”教育人才培養鏈
學校以《創新思維》《創業基礎》《開發你的創新能力》《創業綜合實訓》《創新(創業)教育心理學》等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為載體,建立了融通識課程、隱性課程、專題教育、專業教學和技能訓練“五位一體”的課程教育體系,優化完善了“產創融合、專創融合、科創融合、思創融合、課程標準對接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四融合一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9]。學校同時創設“學分銀行”制度,允許學生用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的獲獎成果兌換相應的課程學分和考核成績。此外,學校還推行了多項舉措,鼓勵學生更好地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比如學校明確規定,在學生獲得人才培養方案總體學分2/3以上之后,就可以申請優先就業和創業,同時還可以申請免修,幫助學生提前獲取畢業資格,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成長成才的無障礙通道。
3.2創新驅動,搭建“雙創”孵化平臺
學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組建創新實驗班,探索全新的創新創業培養機制。在機制建設過程中,鼓勵多學科交叉培養、多專業綜合培養的模式,推動了人才培養模式由單一向多元化的轉變,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10]。學校優化了創新創業項目落地孵化機制,構建“實驗(訓)室—創新工坊—商業街—大創園”四階段階梯培育模式,助力課程、科研項目落地轉化。學校大力支持“創新驅動型”項目落地轉化,充分重視“就業帶動型”和“文化創意型”項目在經營實踐、社會價值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巨大潛力。同時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依托校內的江蘇省大學生“雙創”實踐教育基地和無錫市大學生創業實驗基地,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仿真+全真”的校內平臺,成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載體。
4資源整合賦能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
4.1協同發力,系統支持,落實公益創業教育“后市場”相關制度保障
學校主動對接地方創業園區、金融平臺、行業商圈,進一步降低大學生公益創業門檻,提高大學生公益創業免息貸款額度和有息貸款貼息額度,細化落地大學生公益創業各項保障政策實施方案,多方探索共建大學生公益創業風險救助機制和生活基本保障機制,尤其針對公益創業失敗的大學生,第一時間提供特殊困難幫扶,幫助其實現平穩過渡,解除公益創業大學生的后顧之憂。
4.2能力培養聚焦,資源供給精準,增強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后市場”業務能力
學校通過與管理咨詢公司、財務咨詢公司、知識產權代理公司等商務機構合作,持續提升對大學生公益創業企業開辦之后的工商稅務服務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的支持力度。同時,學校對公益創業大學生開放實驗資源共享平臺,配備專業導師,強化對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的技術創新支持。另一方面,通過深入的調研和分析,鼓勵社會企業和組織更精準地發布自身的需求信息,幫助學生找準創新創業的方向[11]。
4.3模式創新,兼容并包,優化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后市場”支持環境
學校鼓勵校內師生共創,切實落實休學創業等學籍政策,探索校外“雙創”導師駐校指導機制,導向控制,方式上不拘一格[12]。同時針對市場環境資源做到有效引導、群策群力,著重從社會效益維度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大學生公益創業,積極借助政府部門的政策資源優勢,采用稅收減免、財政補貼、評優獎勵、申報優先等正向引導,激勵市場投融資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早期投資與投智,助力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高質量孵化和可持續發展。
5結語
人才既是公益創業組織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公益創業組織成功的關鍵因素[14]。公益創業教育既擔負著培養既胸懷公益創業意識情操,又身負公益創業業務技能的青年創業者的任務,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期待。高職院校應將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放在高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路徑的重要位置上,研究行得通、做得到、教得好、傳得開的公益創業教育新模式新方法,實現公益創業對大學生成長成材的有效引領。
參考文獻
[1]汪忠,唐苗,吳娟,等.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業月刊,2021,34(9):147-151.
[2]高遠,張德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視閾下大學生公益創業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7(7):119-123.
[3]楊添富.“云南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視角下高校“三結合”實踐育人路徑探析[J].保山學院學報,2019,38(6):1-4.
[4]王瑞堯.基于社會支持的創業韌性驅動因素研究——評《基于青年公益創業能力提升的社會支持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253.
[5]吳秋萍,何乃柱.公益創業類通識課融入課程思政的探索——以“大學生公益創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13):70-73.
[6]薛瑾,于學斌,于惠舒,等.公益創業社會實踐課程改革與實踐——以《科教公益創業實踐》為例[J].昌吉學院學報,2022(1):95-98.
[7]劉海燕.公益創業與高校創業教育融合的價值分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1,29(6):55-58,121.
作者:徐進 單位:無錫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