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7 11:24: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城鎮文化建設促進非遺保護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文化發展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傳統村落保護以及歷史名城、名鎮和歷史街區的保護中也已經得到充分的重視,在新型城鎮化中的作用和潛力在近幾年也逐漸得到認識,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有助于提升城市發展的人文內涵,促進地方優秀文化資源的傳承與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惠及人群廣泛”[1]。在城鎮文化建設中,合理汲取和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是豐富城鎮文化內涵,提升城鎮地位,塑造城鎮良好形象,增強城鎮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將非遺融入城鎮文化建設,不僅是為了發展旅游事業,開展文化活動,更是為了留存城鎮歷史風貌和城鎮文化記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一、非遺融入城鎮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指出:“把城鄉文化建設同新型城鎮化戰略有機銜接起來,以城帶鄉、以文化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文化獲得感。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建設,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建設宜居、綠色、人文城市,使城市成為人民高品質生活的空間。”[2]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之后,在精神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外出旅游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首選,因此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旅游模式不外乎資源經濟旅游、人文主題旅游、“旅游+”等。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單一的、浮夸的、模式化的景區磨滅了人們的游覽興致,人們渴望能有一處返璞歸真、觸及心弦的圣地。于是,那些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進入游客的視域。因此,以非遺文化為內核、以旅游發展為主線、以文旅融合為載體的城鎮文化建設不僅能提升新型城鎮文化內涵,還有助于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文化生態的整體平衡,從而促進城鎮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城鎮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城鎮文化建設脈絡不清晰
城市文化是城市發展的一張名片,城市文化不僅代表一個城市的記憶,同時也是城市建設的重要推動力,如北京的故宮、八達嶺長城、頤和園、天壇,西安的兵馬俑、大明宮遺址、未央宮遺址,廣州的嶺南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成都的都江堰、蜀繡、蜀錦等。以位于山東省南部的微山縣為例,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始祖文化、梁祝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仲子文化、漁獵文化等在這里融合發展,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廣袤的歷史文化長卷。但是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未能在城市建設中呈現出來,沒有突出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沒有貫穿于新型城鎮文化建設中,使得新型城鎮文化缺少人文精神的滋潤和文化底蘊的支撐,城鎮建設缺少氣質和靈魂,造成“捧著金飯碗卻分享不了旅游發展的一勺羹”的局面。
2.城鎮原有文化元素流失
城鎮的過度開發導致城鎮原有文化特色遭到破壞,再加上對本地傳統文化的挖掘程度不深,沒能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創新式保護和傳承,讓傳統文化再次根植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造成歷史文脈的割裂,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變小,城市記憶逐漸消失。全局規劃有沒有,長期布局有沒有,市場調研有沒有,配套設施有沒有,地方特色有沒有等問題一哄而上。這就要求我們要從規劃到實施的各個環節中注意科學性、精準性、可操作性,堅持以市場為依托,以文化發展為導向,緊跟時代步伐,加快非遺文化元素融入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推動非遺融入現代人們的生活,切實發揮非遺在城鄉建設、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3.城市建設中地方特色文化滲透不足
“注重在新城新區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與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協調。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文化街區、民族風情小鎮文化資源挖掘和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發展,保存城市文化記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鼓勵城市文化多樣化發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形成多元開放的現代城市文化。”[3]如果說建筑是城鎮建設發展的脊梁,環境是城鎮建設發展的容貌,那地方特色文化就是城鎮建設發展的靈魂。地方特色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標志和符號,它用獨特的語言展現著城市的品位、風格和內涵,如果一個地方的城市建設沒有與地域文化融合,那么這個城市就失去了靈魂。微山縣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由于在城市建設中對文化遺產資源的滲透不足,導致文化和建設隔離,城市建設失去了地方特色,微山縣的城市建筑、街區、公園、商場等都缺乏文化氣息,一些文化廣場雖美其名曰“文化”,但也缺乏對文化的精心打造,無非就是一些宣傳標語、宣傳欄等,體現文化內涵的標志性建筑無跡可尋,使得人們在休閑娛樂中感受不到地方獨有的文化氣息。
4.城鎮非遺文化生存空間變小
經濟的發展,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的改變,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價值取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非遺保護面臨極大的困難,一些傳統藝術、民俗活動、口述文化等,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出現后繼無人的現象。同時,在很多文化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由于對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與保護傳承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理解不到位,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傳統文化的吸引力越來越小,非遺文化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
三、現階段應對策略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保護文化傳統,守住文化根脈。”[4]微山湖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結合微山縣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建構出以湖區文化為核心,以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微山湖旅游區為重點,以“一城一湖一島一鎮”為體系的文旅融合系統,在主打湖區特色的基礎上各有側重,配套融合,將微山縣打造為“靈魂棲息之城、天然質樸之湖、紅色追溯之島、文心歸宿之鎮”,使之成為人們旅游的最佳場所。
1.打造靈魂棲息之城
夏鎮歷史悠久,由廣戚、部城和夏鎮寨三部分組成,鎮內運河自西北向東南蜿蜒而過,是一個頗具特色的濱湖城鎮。歷史上的夏鎮人文景觀豐富,曾有“一步兩省三座廟,一條大街兩縣分”之說。城內的廟宇牌坊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夏鎮的非遺項目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如微山泰山廟會、微山湖鴨蛋制作技藝、蘆葦畫、夏鎮八景等。其中,影響較大的“夏鎮八景”是優秀的人文景觀,先賢有詩贊曰:“三絕高碑透玲瓏,泗亭問渡漢家風。賢孝墳中葬賢孝,清風潭下見清風。姜肱故里戚城在,運河環繞碧霞宮。昭陽漁船千百艘,飛云橋下水噴龍。”夏鎮為微山縣政府所在地,又是古運河四大名鎮之一,是一個旅游勝地的湖濱城鎮。以夏鎮為中心的微山縣城,主打綜合服務和休閑養生,恢復“夏鎮八景”原貌,打造夏鎮運河兩岸繁榮場景,追尋城市記憶,建設以微山湖全魚宴、微山湖漂湯魚丸、竹籠蝦、麻鴨臥雪、王氏運河糊粥、老鱉靠河涯、菊花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特色美食街,以萬仙陣、骨牌燈、高蹺、花船舞、竹馬舞、龍燈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地方表演藝術,以麥秸畫、蘆葦畫、微山湖民俗繪畫、紙馬版年畫等傳統技藝打造微山湖文化廣場、微園、運河文化廣場、新河灣公園等特色文化主題公園,讓夏鎮成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既可以為廣大游客提供各類文旅服務,又可以尋文探古,將微山縣城打造成身心放松之城、甜美鄉愁之城、文化升華之城。
2.打造天然質樸之湖
微山湖被稱為“中國荷都”,從“露清枕簟藕花香”早起的慵懶到“水花晚色靜年芳”入晚的清愁,從“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夏到“荷盡已無擎雨蓋”的秋末,賞荷時間長達數月。湖中十萬畝荷花接天映日,望之蔚然,有紅蓮相依的輕醉,漁舟唱晚的清閑,鷗鷺齊飛的壯觀,魚翔淺底的悠然。浩瀚無涯的微山湖,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圣賢英才蕩舟其中,洗滌了身軀,沉淀了思想,厚重了文化。一百多平方千米的水域,匯集了湖區特色濃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漁民祭祀文化端鼓腔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又有微山漁家虎頭服飾這一省級非遺傳統技藝;既有漁家婚禮的熱鬧,又有陷留城的傳說、荷花的來歷、四鼻孔鯉魚的傳說、微山湖的傳說、罵婆魚的故事等美麗的故事傳說;既有起草、扳罾、打運箔、拉綆、罱魚、迷魂陣等傳統漁獵文化,又有糖醋四鼻鯉魚、清燉鱖魚、微山湖漂湯魚丸等漁家美食以及采蓮、摘菱、放鷹等漁家生活。以端鼓腔為主線打造大型祭湖活動,以漁獵生產為主要內容打造體驗游,以民間傳說為背景打造大型演藝活動,游客是觀賞者,是參與者,是尋古者,是探幽者,舉起相機,敲擊端鼓,搖動檣櫓,握住魚叉,親身體驗漁家文化,在沉淀著傳統文化遺跡與鷗鳥翻飛、葦曳荷香的天然環境中放松身心。
3.打造紅色追溯之島
微山島是著名革命根據地,在抗日戰爭時期,以微山湖為根據地的微湖大隊、運河支隊、鐵道游擊隊等革命武裝出沒在千頃葦蕩里,活躍于津浦鐵路上,多次給日寇以重創,而且保證了湖區秘密交通線的暢通,曾護送陳毅、羅榮桓、肖華等一大批同志過湖去延安,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勛。陳毅同志為此留下了“橫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魯南峰影嵯峨甚,殘月扁舟入畫圖”的不朽詩篇。劉知俠創作的紅色經典《鐵道游擊隊》使微山這片英雄的紅色故土享譽四海。目前,微山縣圍繞紅色文化建設了鐵道游擊隊紀念館和鐵道游擊隊紀念碑,館內陳列著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英雄照片等。紀念館運用全景式壁畫、雕塑、圖片等,采用聲、光、電造型藝術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現了當年鐵道游擊隊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戰斗場景,把英雄的事跡一件件展現在人們面前,豐富了紅色旅游的內涵,使其成為省內外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4.打造文心歸宿之鎮
南陽古鎮因處泰山之南、泗河之陽而得名。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此鎮為明清古運河畔四大名鎮之一,素有“江北小蘇州”之稱,繁榮興盛達600余年。南陽古鎮擁有15萬畝湖面,1.68平方千米的主島和眾多自然島嶼零星散落在南陽湖上,運河、小島、古鎮、漁家、大湖融為一體,這種特殊景觀在國內屈指可數,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古鎮人文歷史悠久,至今依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鎮中運河是山東運河全線唯一一段沒被淤塞的古運河,有“江北第一水鄉”“中國運河第一古鎮”之盛譽。古鎮孕育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有“一座南陽鎮,半部漕運史”的說法。現存新河神廟、皇宮所、皇糧殿、清真寺、胡記錢莊、楊家牌坊、古運河閘、魁星樓、狀元樓、不沾地旗桿等30多處古跡。南陽古鎮曾先后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好客山東最美鄉村”等稱號。湖中運道與利建閘作為大運河重要節點于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豐富的文旅資源為依托,以歷史古跡為鋪墊,通過歷史建筑實景展現、相關故事傳說演藝、數字化展現運河漕運商埠碼頭場景等方式還原古鎮繁榮景象;以古鎮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傳統文化商業街區、古鎮水上娛樂休閑區、古鎮美食街等,讓游客漫步青青石板路,感受悠遠的歷史隧道及京杭運河歷史的滄桑,使古鎮成為弘揚古鎮文化和尊重歷史傳統的典范。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城鎮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貫穿于城鎮建設的始終,準確把握城鎮建設的內涵,深刻認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鑄造文化城鎮的重要意義,依據城鎮原有文化特色,通過科學謀劃,創新式傳承保護,科學打造,深入研究,開拓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根植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文化城鎮的靈魂。
參考文獻
[1]高丙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中國屬性[J].非遺傳承研究,2021(02):16-20.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1-04-19)[2022-03-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EB/OL].(2021-03-16)[2022-03-11].、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2021-08-12)[2022-03-11].
作者:王萌單位:山東省微山縣公共文化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