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7 10:41: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觀,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的,旨在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所有教師、課程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教學體系。[1]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要求“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并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任務、內容重點、方法路徑提出了具體要求。[3]“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以下簡稱就業指導課程)作為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擔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能力的重要職能。因此,課程思政建設既是充分體現該課程屬性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化教學改革、提升育人效果的必然趨勢。
課程思政建設對于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的價值意蘊
1.精準對標黨和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智力支持。高校通過將課程思政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意識,真正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
2.切實提升就業指導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效果。
目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存在著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不緊密,缺乏系統性、協同性等問題。課程思政,就是要深入挖掘并運用各門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切實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構建精準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可以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者融為一體,達到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的協同育人效果。
3.著力培育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論斷。進入新時代,各種新經濟形態層出不窮,大量新興職業應運而生,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職業選擇空間。同時,隨著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持續增長,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緩就業”“懶就業”現象日益突顯。高校要系統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須更加注重過程性育人與價值引領。加強就業指導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成才。
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的現實困境
1.在課程思政目標上,頂層設計與系統規劃不到位。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對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提出了明確要求。針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設置與實施情況,相關調查發現:一些高校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設置不到位的問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偏重知識、技能層面的講授,忽略對學生態度、精神、價值觀等方面的培育,課程思政的系統性有待進一步提升。[4]2.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校本特色融入不夠。目前,國內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大多是參考國外的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理論整合而成,教學內容的本土化程度不夠,與本校實際情況結合度不高,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學生的課程思政內容設計不到位,缺乏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的內容設計與教學安排。
3.授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不足。高校就業指導課的授課教師通常情況下由輔導員、學生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擔任,這些教師本職工作任務相對繁重,對課程思政方法的研究思考不夠深入。同時,一些高校對教師在課程思政方面的指導培訓不到位,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意識與能力相對薄弱,直接影響到課程思政育人作用的發揮。
4.對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實施效果的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
從教師層面看,一些高校對于教師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目標達成度等缺乏明確的制度要求與考核評價體系;從學生層面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存在淺表化傾向,側重于考核學生對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忽略了對學生態度、價值觀層面的考核評價,從而導致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無法獲得科學精準的衡量與反饋。
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實現路徑,提升就業指導課程育人效果
1.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注重對就業指導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制定就業指導課程思政的教學指南、課程標準、教學方案、教學課件和考核評價方案。高校應以“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為邏輯起點,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價值主線,將成長成才教育、幸福人生教育、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中。第一個層面是理論知識,包括自我探索(興趣、性格、技能和價值觀探索)、工作世界探索等;課程思政元素包含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成長成才觀教育。第二個層面是實踐知識與技能,包括決策與行動探索,求職、簡歷及面試技巧等,課程思政元素包含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形勢、就業政策、創新創業教育、誠信教育等。第三個層面是人生理想與個人發展,包括學業生涯規劃、職業發展規劃等課程思政元素包含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教育、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教育等。
2.挖掘思政元素,凸顯課程內容的校本特色。
高校在完善就業指導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時,既要深入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普遍規律,也要注重凸顯課程內容的校本特色。高校應緊密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與人才培養目標、畢業生主要服務行業與服務地區等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就業指導課程思政內容與教學方案,并將這些思政元素與各章節內容講授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行業發展趨勢,練就過硬本領、錘煉高尚品格,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高校可結合學校辦學特色與專業特點,從優秀校友的學習成長經歷、典型事跡中刊中刊·高教挖掘隱性思政教育資源,建立“優秀校友案例資源庫”,發揮校友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將時代精神、職業精神等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所學專業發展前景,規劃未來的職業成長路徑,努力成長為德才兼備、堪當大任的優秀人才。
3.強化教育培訓,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
一是要切實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高校要通過組織教師定期參加政治理論學習、師德師風專題培訓等多種途徑,持續提升教師的思想理論水平、課程思政意識,引導激勵廣大教師成為“四有”好老師,增強其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二是要持續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高校應制定并實施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行動計劃,讓教師明確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工作內容與方式方法。通過組織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專家講座、經驗交流會、示范課觀摩、教學工作坊等多種途徑,幫助教師持續提升課程思政能力。搭建優質資源共享平臺,成立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通過集體備課、課程思政優秀教案評選、課程思政優秀課堂展示、說課比賽、講課比賽、聯合申報課程思政研究項目等形式,切實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整體能力與水平。
4.健全評價機制,健全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保障體系。
在教師層面,要建立定量與定性評價、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教師自評與專家評價相結合的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機制,將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情況、育人效果等相關內容納入教學評估的指標體系,并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任、職稱晉升、評優評獎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優秀成果的獎勵力度,將相關優秀成果納入學校教學科研年度考核評價、評優表彰范圍,從頂層設計、制度激勵層面引導廣大教師更為積極主動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升協同育人效果。在學生層面,要以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為中心,構建“課前+課中+課后”過程性考核與形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機制。上課前,教師可通過網絡課程資源平臺發布課程教學視頻、課前思考題與作業等,要求學生提前開展自主學習。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翻轉課堂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設置“生涯幻游—遇見20年后的自己”、小組簡歷診斷等課堂實踐環節,促進學生對個人生涯規劃的深入思考、相互啟發、自覺踐行。在課后,教師可積極創新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到重點用人單位走訪調研、參與基層志愿服務,加深學生對國情、社情的深入了解;同時,組織開展生涯探索嘉年華活動、求職簡歷設計大賽等活動,鼓勵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體驗中科學規劃未來發展道路,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與綜合素養,把個人職業發展融入到社會發展之中。為科學評價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對于學生的考核評價內容可分成兩部分:一是過程性評價內容,教師可將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等納入過程性考核評價;二是形成性評價內容,教師可根據學生在各類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在價值觀、就業觀方面的發展情況,將學生的思想政治表現情況納入考核評價指標。在考核方法方面,可以采用書面考核與口頭答辯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讓學生撰寫職業生涯規劃書等書面方式,考核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通過讓學生口頭總結匯報自己的課程學習收獲與實踐感想,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就業價值觀等情況,為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改進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劉鶴,石瑛,金祥雷.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內涵與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9(3):59-62.
[2]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2022-08-30].
[4]祝軍,陳慧潔,王樂.供給側改革視閾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優化設置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11):70-73.
作者:舒虹 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