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6 10:20: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高職院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探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21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課程變化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對教材的結構及內容進行進一步更新和調整,旨在幫助青年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提升青年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奠定堅實基礎。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肩負著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金課的重任。青海省高職院校進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必須遵循課程發展規律,結合自身特點,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推動思政課在改革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使課程改革符合新時代發展的要求。本文通過前期對青海省八所高職院校開展問卷調查(包含青海警官職業學院、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西寧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青海柴達木職業技術學院、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青海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對1892份有效問卷進行深刻剖析,探索青海省高職院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路徑。
一、青海省高職院校開展“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青海省高職院校開展“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存在其必要性,它是由“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殊性決定的,由“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定位決定的。
(一)由“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殊性決定
1.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具有特殊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特殊性,決定了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各類課程都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使德育與智育相統一,從而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2.“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具有特殊性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具有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教育過程所注重的外延不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開設在大一第一學期,是青年學生步入高校后接觸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青年學生從高中步入大學的過渡,是人生的新階段,也是人生的第一課,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特殊性。
(二)由“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定位決定
“思想道德與法治”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核心課程,是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必修課,是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定位決定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首當其沖,有其必要性。青海省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全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更應投身于思政課課程建設當中,積極推動“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出政治立場堅定、職業道德優良、德技并修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二、青海省高職院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重視理論性,忽視教育對象的細分新教材強調政治性、理論性、導向性,如同一把雙刃劍,強調前者的同時,忽視了可操作性、趣味性。《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適用于本、專科院校,沒有做進一步細分。本科院校與專科院校相比較:一是從教育的本質來看,本科教育注重人的思維和認知的重構和拓展,為培養研究型人才打基礎,而專業教育更側重于技能培養和職業培訓,為社會提供應用型人才;二是從生源質量來看,本科院校學生與專科院校學生相比,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性。結合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需要,高職院校開展思政課更應注重思想政治導向和職業精神導向相統一,強化職業精神培養目標,從而達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質量職業人才的目的。教材更應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現實需要,根據職業發展需要進一步細分,實現教學目的與職業需求相吻合。
(二)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前期調研顯示:在“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授課過程中,有38.11%的學生認為,教學方式陳舊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我省高職院校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理論講授為主,配合案例教學的形式體現,在教學設計上,采取“多媒體教學—課本—老師”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有機融入職業精神元素,真正實現知識技能的工具性與人才培養的精神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互動。課堂上教師講授慷慨激昂,學生沉迷手機低頭不語;很多院校采取大班授課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課下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時間和機會相對較少,無法及時對所學內容進行有效反饋,師生之間很難建立共建共享。
(三)實踐教學管理薄弱,實踐教學廣度有限
實踐教學相較于傳統課堂授課,組織起來更為復雜,需要考慮課時、安全性、場地、經費等實際問題,對于教師的組織、協調、管理、應急處置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縱觀我省高職院校,公共基礎類課程在授課規模上與專業課程存在一定差異,“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大多采用合班授課或合專業授課的形式展開,課堂規模大、人數多,組織或開展實踐活動難度較大,這種情況任課教師只能抽取部分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導致實踐教學效果受限,真正參與到實踐教學的學生廣度有限。同時,校外實踐往往需要吃、住、門票等相應的經費支持和后勤保障,經費來源等問題難以解決,有效開展實踐教學的廣度也受到一定影響。
(四)考核方式較為單一,成績評定方式不夠全面、科學
通過前期調研問卷,我們了解到:青海省超過三分之一的高職院校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考核方式采取期末閉卷考試方式衡量教學效果;有近五分之一的院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期末采取論文形式進行考核,且論文針對某一個或幾個知識要點展開,闡述自身認識及觀點。由此可見,過半數的院校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其中,傳統試卷考核方式只側重于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加之考核方式較為單一,不少學生能夠通過考前突擊背誦的方式獲得較高的分,影響成績評定的全面性、科學性。而論文形式的考核,雖能幫助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及看法,但考核點較為單一,并不能將整個學期的學習效果全面展現。
三、青海高職院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一)開展“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專題化教學研究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專題化教學研究是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重要嘗試。為推動思政課課程改革創新,幫助教師把握教材的內容體系及重難點,“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分教指委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導下,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教材為基本依據,編寫了專題教學指南,共設置4個板塊、16個專題。(見表1)習近平總書記談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時指出:“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有統一要求,但具體落實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結合實際把統一性要求落實好,鼓勵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徑。”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多樣化的探索,通過多種方式最終實現教學目標。《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就篇章結構而言,2021版新教材仍保留了2018年版的“緒論+六章”的結構,專題教學指南以統編教材作為依據,確保教學的科學性、規范性及權威性,其教學目標上具有統一性,因此,2018年版專題教學指南仍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一定指導意義。但需注意新教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有機融入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相關重要育人元素,積極進行教材話語創新和形式創新,進一步增強教材的時代性、思想性和可讀性。因此,設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專題化教學內容時,可在參考2018版專題教學結構框架、內容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教材修訂的重點,注重各章的重點、難點,將新教材的新思想、新實踐、新需求、新形式融入專題化教學的過程中。同時,也要結合青海省各高職院校行業辦學宗旨及特色,積極探索出適合本校行業特點的專題化教學新思路。
(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1.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進一步優化“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提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效性。線上教學時,充分利用網絡化課程資源,可在課前安排學生通過MOOC進行預習和自學,并將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帶著問題學,及時答疑,以問題為導向,有方向性地進行學習;課中可通過投屏等形式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隨機提問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醒學生認真聽講;課后可建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題庫,學生線上隨機抽取相應題目在線答題,查缺補漏,鞏固所學。同時,也可以將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狀況作為平時成績納入期末考核,激勵學生學習。(如表2)前期調研顯示:我省高職院校有34.09%的學生認為教學手段缺乏新意,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開展線下教學時,除傳統課堂講授方式外,還需融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既提升學生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的體驗感,又活躍課堂授課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在開展“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的時候,也要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例如,可將議題式教學法和情景式教學法相結合,圍繞議題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融入生活情境展開討論,議題可選取時事熱點、微博熱搜、抖音、知乎等,更貼近學生生活,也更能引起學生的討論興趣,將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
2.以學生為中心,增強實踐教學的針對性
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自身參與等方式充分參與,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直接經驗。在實踐教學設計環節,青海省高職院校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行業特點選擇具體的實踐項目,將學生分成實踐小組,根據主題自行分工,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具體活動可根據課時安排分校內、校外兩方面。校內實踐教學從組織上而言更易開展,可以以紅色研習社或者相關紅色社團為陣地,開展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也可以以辯論賽、微視頻制作、主題演講、校內調研報告等形式展開;還可將“勞動實踐”課程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對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收獲勞動成果、激發勞動熱情、培養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等具有重要意義。校外實踐教學可以前往紅色教育基地展開學習;發揮職業特色以校企合作為依托,開展具有行業特色的實踐教學,在加深理論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鞏固專業技能知識,同時幫助學生規劃未來職業生涯;也可組織學生參加主題公益活動,如志愿者、支教活動,參與環境維護等。既能延伸課堂理論教學,又有職業體驗教育,還能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增強實踐教學的互動性和有效性。
(三)構建系統、科學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考核評定體系
構建系統、科學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考核評定體系,就是運用“線上+線下”為主,“校內+校外”為輔的形式展開。“線上+線下”中,線上可包括線上MOOC、課堂研討、課堂表現、章節測驗等內容;線下可包括期末閉卷考試、實踐成績(辯論賽、微視頻制作、主題演講、校內調研及調研報告)等內容。“校內+校外”中,校內可包括勞動實踐、紅色研習社等社團活動;校外可包括紅色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單位、主題公益活動等形式展開。青海省各高職院校在具體開展的過程當中,也可根據本地區或本校具體情況,選擇或設計更符合本院校特點的具體實踐和考核方式。綜合評定學生學習成績,將學生的課堂表現、線下自學、平時作業、實踐活動成績、期末成績等多方面結合起來,其中實踐活動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在語言表達、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等方面的能力培養,考核不僅要考查學生對課程總體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還應注重考核學生的思想道德、法律素養、勞動實踐能力等。
參考文獻:
[1]鄭娜.青海省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學習現狀調查[J].公關世界,2021(5).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9(01).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4]孫曉玲,孫曉敏.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專題化教學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3).
[5]于美玲.高職院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經濟師,2022(5).
[6]張瑞.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7.
[7]劉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考核方法創新研究[D].錦州:遼寧工業大學,2018.
[8]羅昕.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探究[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
[9]袁陽,孫達.基于問題鏈與任務驅動專題模式的教學研究: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6).
[10]莊明揚.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實證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6.
[11]李楠.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考核的特點及其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改革的啟示[J].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2021(5).
[12]馮務中.如何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9(10).
作者:鄭娜 單位:青海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