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1 15:38: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教育革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就業形態在穩就業中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2020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政府高度重視,通過配套各類扶持政策,探索完善公共就業服務的業務內容來培育就業新增長點。高校的就業創業教育作為畢業生公共就業服務中的一個重要支點,以培養學生適應新職業發展趨勢的職業勝任力為目標,通過優化課程內容,積極改革教學模式,以適應就業形態發展的新形勢。
一、理論框架:以工作坊式教學和職業勝任力模型為理論基礎
(一)工作坊式教學模式
工作坊,英文為workshop,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包豪斯學院(StatlichesBauhaus)[1]。工作坊最初在藝術類課程的教學組織過程中形成,學習過程由“形式導師”負責理論教學,“工作室師傅”負責手工制作類的實踐教學,而學生的身份是“學徒工”;最初的教學組織如“工廠學徒制”[2]。1960年,美國的勞倫斯·哈普林(LawenceHarplin)將這一概念應用于“都市計劃”實踐中,其認為工作坊實際上就是主持者、參與者通過交流、討論共同合作完成具體工作或討論議題[1],工作坊內涵被進一步拓展。此后,工作坊被應用到各學科教育的諸多領域。綜上所述,工作坊逐漸發展成一種新的教學載體。(1)專題化設計:其內容圍繞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采取專題化設計;(2)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學習自主性和團隊協作,通過相互交流、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解決實際問題;(3)在“理論導師”“技術導師”和“助教”的引導下,通過教師點評、團隊輔導等方式,充分調動學員的參與性,完成各專題任務,最終實現培養目標。如今,工作坊的模式被越來越多地的應用于實踐性教學活動中。
(二)職業勝任力概念及模型
在復雜多變的勞動力市場下,傳統職業生涯發展追求的終身雇傭、職位線性發展路徑正日趨改變,更多的是表現出無邊界性和不可預測性[3]。因此,員工所積累的知識、專業技能、綜合能力、行為能力、個性特征、價值觀等所構成的“職業勝任力”成為其能夠適應職業和崗位要求的,應對勞動力市場新變化的優秀特質,現有研究主要圍繞“勝任力”的內涵辨析及模型構建展開。在就業創業教育教學過程中,課題組基于勝任力理論,從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發,著眼于畢業生職業能力提升的四個方面。(1)專業技能培養,激發創造力;(2)思維能力培養,關注道德建設;(3)求職技能培養,主要包含職業信息搜尋、面試等方面;(4)心理調適適應能力培養等,并根據行業職業的新形勢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有針對性地調整具體指標。
課題組在江蘇蘇南、蘇中、蘇北共選取了9所高職院校,通過向應屆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和對招生就業辦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提綱式訪談的方式,了解目前江蘇省內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教育實施現狀,調查主要結論總結如下。
(一)課程設置概況:從高校學生評價角度,調查就業指導課程設置情況
目前課程設置主要呈現以下特點。(1)職業規劃與創新創業類課程已基本實現全覆蓋。9所高職院校均設置有就業指導課程,主要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與創業兩門課程,內容涉及就業創業配套政策、就業信息獲取、正確的就業觀念樹立、求職技巧、心理調適等諸多方面,主要從學生主體角度出發,提升其求職技能,普及基礎就業知識。(2)課程起步較晚,重視程度不夠,借鑒國外職業生涯理論,對新就業政策環境和職業需求情況認知不足,沒有建立本土化系統化的課程體系。(3)課程的屬性多樣化,部分學校將此類課程歸為素質拓展課,由各系院安排課程教學;部分學校將課程劃分為思政課,由思政教研室扎口統一安排。
(二)課程培養目標:從就業育人的角度,探索就業課程所承擔的使命
理想狀態下,課程試圖幫助學生了解和適應“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畢業生就業制度,樹立正確就業觀,掌握必要就業技巧,能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課程設計更多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師生對職業及真實就業場景的認知水平具有局限性,教師缺乏企業管理類、技術類崗位從業經歷,以及受客觀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很多時候效果并不理想。
(三)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基于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探析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手段
目前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開始嘗試脫離單純理論教學,有針對性地開展注重實踐操作的相關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學生求職面試技巧和就業信息獲取能力等,并且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教學中忽視學生職業體驗環節,忽視專業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的融合,也未重視職業道德修養教育;課程教學中呈現出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教學手段上,多采用課堂講授的傳統模式;教學內容上,不能結合國內職業、崗位需求和學生個體情況,進行有效的職業規劃引導;教學流程上,更缺乏職業體驗環節的設計。
三、工作坊教學模式在就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具體設計
高職院校的就業創業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相輔相成,正逐步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進校初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運用相關的生涯理論和測評認知自我,確定職業目標;通過“就業與創業”課程培養職業素養和技能,讓職業發展、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勞動就業法律政策”相關課程,普及相關勞動政策法規,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支持服務。這一系列課程構成了就業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工作坊教學模式具有互動、開放的特質,課題組在就業與創業教學中嘗試工作坊模式,對高校就業創業課程體系內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可以增強師生間和學生小組間的協作,促進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具體設計如下。
(一)教學主題設計
根據就業與創業課程特點,將其內容整合,設計了五個工作坊: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坊、職業體驗和職業發展工作坊、求職方法與技巧工作坊、就業程序與權益保障工作坊、創新創業工作坊。以任務為導向對各工作坊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進行設計(見附表1)。
(二)教學運行模式設計傳統的就業創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教師講授+視頻微課”的方式,學生扮演著非常被動的角色,缺乏在教學中融入職業體驗等真實場景,學生只能照搬書本中國外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通過測試、小組討論等來完成自身認知及職業探索,沒有充分調動學生職業體驗和自我認知中的主體意識,學生求職時缺乏核心競爭力,工作后缺乏職業勝任力。因此,我們需要改進實踐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將新職業挖掘———個人認知團輔———就業技能培訓———職業規劃、求職模擬融為一體。通過文獻查閱和親身體驗英國開放大學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開展的工作坊教學,發現通過工作坊模式的參與式學習,教師的職業技能和教學能力都獲得了提升,工作坊運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親身參與實踐的基礎上,課題組對就業與創業類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自2020年開始,開展就業與創業課程的工作坊式教學,具體運行方式和教學效果如下。
1.培養目標:以學生職業勝任力提升為目標大學生的職業勝任力培養細化為以下幾點目標:(1)“工作績效”導向性。區別于一般的知識、技能等的最大特質在于勝任力關注個體特質能夠產生的實際工作績效;就業與創業工作坊教學指導中,在每個工作坊都以明確的任務導向來培養學生完成職業搜尋過程中的每一項事件的個體完成力。(2)“人職匹配”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培養需要和具體的崗位要求及工作情境相結合,職業勝任力不是一個籠統的勝任力概念,工作坊的優勢就是可以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工作情境中,以完成其求職能力和崗位勝任能力的培養。(3)構建多特質指標體系。職業勝任力并非單一的能力,由多種勝任特征構成并且存在差異表現,可衡量,可構建指標體系。五個工作坊細化培養學生多重能力,包含了就業過程中的相關知識、專業技能、綜合能力、個性特征、動機、價值等多重指標。
2.教學主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構建導師團隊工作坊教學模式是以模塊化學習任務的完成帶動專業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工作坊的主體是學生,教學設計者、輔導教師、助教形成的教學團隊主要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引導者和支持者,在此稱之為導師團隊。每一個工作坊都有專業不同的導師團隊來設計、實施整個工作坊的教學活動。導師團隊注重課前教學的設計,要構建好各類職業環境,設置好每個工作坊需要完成的教學細化目標。例如,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坊中,教師在自我探索環節內,設置好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MBTI職業性格測試、決策平衡單等經典測試,布置學習任務后,強化學生的主角意識,根據學生個體不同的測試結果,將相似類別的歸到同一學習小組中,促進學生在主動參與和探討中挖掘自我,更清晰地認知自我。
3.組織形式:以群體學習為主,依托產業學院真實工作場景高校基于其專業特點,企業充分發揮其產業行業優勢,共建產業學院,協同育人,已經成為目前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學生的職業體驗和職業發展、求職方法與技巧、就業程序與保障、創新創業等各環節的學習活動開展都需要依托具體的產業、行業、職業,歸根結底需要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以產業學院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辦學模式為載體,在實實在在的車間、辦公室等辦公場所,共同完成就業與創業教育。
4.教學實施流程在教學工坊的實施過程中,經歷準備階段、學習環節、體驗階段、反思階段、模擬求職階段、質量評估等六個階段,最終質量評估的結果再反饋到新的工作坊的準備階段(如圖1所示)。
5.教學設計小結通過上述分析,圍繞提升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目標,以雙導師、學生、產業學院為主體,通過科學設定具體的各主要環節的階段目標,在實踐中形成一個階段目標明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就業工作坊。通過新職業挖掘、個人認知、就業技能培訓、職業規劃等四個環節,通過調研、測試、團輔、小組互助、微課、情景模擬等多種運行手段,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以實現職業勝任力為目標,以企業需求為核心內容,以工作坊為載體”的就業創業教育模式(見圖2)。
(三)教學效果評估課程結束后,課題組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改良了Akklermans等開發的包括動機自省、自我意識、自我展示、社交網絡、工作探索、職業控制6個維度的“職業勝任力”量表[4],設計并向學生發放了“工作坊模式應用于就業與創業系列課程中的教學效果的調查問卷”,分三期發放,合計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5份,問卷調查結果見附表2。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同在就業與創業系列課程中應用工作坊教學模式,并認可該模式在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和職業勝任力方面的教學效果。課程的教學效果主要通過課程成績+課程相關的大賽獲獎情況+創新創業項目+就業滿意度調查等四個維度來綜合考察。學生課程成績主要由每個工作坊布置的階段性考核任務的形成性考核成績按照一定比例合成,考核中除個人提交的作業外,還有一定比例的成績參考小組表現,包括角色扮演、情境模擬、小組匯報等來進行考核。在上課過程中,導師團隊可以主觀評估學生前述六個維度的職業能力提升情況;課后,學生自我評估和小組互評的問卷調查結果也可以作為輔助性參考。自2020年至今的兩屆四期學生中,學生獲得了與本課程相關的校級和省級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獎項合計20人次,創新創業項目4項。
四、體會和反思
(一)圍繞職業勝任力提升的教學目標,設計專題化、融合性的工作坊式教學
傳統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多圍繞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結構、就業與創業的步驟程序等來設計獨立的教學內容。以教師為中心,圍繞知識點的教學設計往往不能實現能力培養的目標。工作坊的教學設計,雙導師分別發揮自身理論和就業實踐的特長,從企業對求職學生的職業能力的需求出發,充分融入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就業能力提升、價值觀樹立和正確動機等,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工作坊的專題化教學,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職業勝任能力的培養。將原先分幾學期開設的“職業心理與生涯規劃”“就業與創業”“職業規劃與社會發展”“職業安全”“創新創業教育”等課程進行重組和整合,設計前面所述的五個工作坊,將職業勝任力的多個方面融入到各工作坊中。基于確定目標,各工作坊教學內容要密切圍繞主題、結合職業場景進行設計;明確各工作坊的階段性考核方式和內容,確定學生學習中能力提升效果的反饋機制,對前面設計的教學內容安排進行細分,形成一個閉環式的完整教學過程。這樣學生才能通過各工作坊的學習,逐步提升自己各維度的職業勝任力。
(二)組建高水平雙師雙導教學團隊,是工作坊模式運行的根本保證
為了將工作坊教學方式靈活地應用于就業創業教育的教學實踐中,教學中需設置真實的求職、工作等場景,要求教師有相應的學科背景和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實際工作經驗,能夠通過人力資源管理的實際工作和就業指導的教學、科研工作,完善建立勞動就業相關案例庫,并做好教學反思,切實提升學生在就業和創業過程中的職業勝任力,解決職業發展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加強校企間合作,將有行業工作經驗的管理人員納入教學工作坊中,增加教學團隊的實踐能力。就業與創業工作坊教學內容涉及多門課程交叉融通,因此,為了教學方案的設計更完善、師生間的互動更活躍,我們建議教學團隊應打破專業、課程壁壘,將涉及到的素質拓展課和德育課教師均拉入教學團隊中,組建教研工作坊。
(三)建設有專業特色的工作坊教學環境,以產業學院為基礎
前述所圍繞的就業課程體系構建目標是:提升學生就業勝任力。其中勝任力是指能幫助個體在相關工作情境中取得成功的一系列特質,是與具體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態度和技能的結合,不同職業的勝任力模型構建也不盡相同。因此,就業與創業教育應該將工作坊建在校企合作的產業學院內,根據行業、企業、崗位對職工的用人能力素質需求,共同開發就業創業課程標準、共同打造就業指導導師團隊、共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依托產業學院,讓學生能置身于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職業素養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健.國外工作坊與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組織模式的比較與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8):59-64.
[2]郭朝暉.工作坊教學:溯源、特征分析與應用[J].教育導刊,2015(5):82-84.
[3]周文霞,辛迅,謝寶國,等.職業勝任力研究:綜述與展望[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7):17-25.
[4]張宏如,孫繼,李功華.企業多重雇傭關系模式對職業勝任力的影響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2021(3):63-70.
作者:沈忱 單位:南通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