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5 09:15: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高等教育外語教學中語言人類學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外語教學不斷發展完善,語言學習者的聽、說、讀、寫等基本英語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對于高等院校的語言學習者來說,他們表示在使用外語與人進行深度交流或是學術研究時,仍然存在困難。針對當前高等教育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最新的語言人類學研究成果,給出一些外語教學中的建議。
1引言
隨著語言學和人類學的不斷交融、發展,語言人類學誕生了。語言人類學的研究領域不完全等于語言學和人類學范圍的簡單相加,它更關注語言所涵蓋的文化內涵、民族歷史。這給外語文化教學和語言人類學研究跨學科的融合提供了機會。
2語言人類學的研究范圍
語言人類學是一門比較新的學科,主要是研究人類學和語言學相關的領域,從其學科領域的視角出發,運用特有的研究方法,提出科學的理論觀點。在歐洲,語言人類學被認為是語言學的一種;北美的學科體系則將語言人類學同考古人類學、體質人類學等一起納入了人類學學科體系。
3語言人類學的歷史淵源
語言人類學最初的產生是由于一種觀點的發展,即“民族語言就是民族精神”。18世紀,人類學家海德爾提出了語言與民族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他認為一個民族的語言代表民族的精神。不同民族語言之間發展程度存在差異,但語言相對論認為即使是發展相對不完善的語言也不應當受到輕視。因為任何一種文化、精神、世界觀都是值得去尊重的,而語言承載的正是這些。索緒爾首次將語言、種族、民族心理特征等因素結合起來,由此,語言學和人類學真正開始結合在一起。馬林諾夫斯基起初的研究重點是人類學,他后來的研究重點則更多地放在了語言學方面,這使得語言學和人類學在索緒爾之后,進一步得到了發展。1851年,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在作品《易洛魁聯盟》討論了關于印第安人親屬稱謂的問題。由此人類開始展開了對社會組織制度以及與此有關的規律發展的探索。語言人類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人類學者博厄斯一直被視為是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強調重現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是人類學的重要任務,其中語言、文化、習俗、身體是人類歷史的重要方面。語言學家薩丕爾起初只是注意到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后來他開始系統研究人類學并提出“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觀點。沃爾夫發展了薩丕爾的觀點,他認為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思維,人們對世界、對身邊客觀事物的看法都受語言的影響。20世紀,菲力普森和薩斯曼成為語言人類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強調語言、文化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語言人類學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分析。他們提出不同的語言形式與思維方式具有一致性使得語言人類學日益成熟。
4國內高等教育中外語教學現狀分析
國內高等教育在不斷改進發展,高等教育中的外語教學水平也有大幅提高。目前國內在普通高校中開設的語種有50多個,英語專業點近1000個,日語專業點385個,德語、法語專業點各70個,西班牙語專業點14個(戴煒棟,2009:1)。現在,高等院校外語教學主要的培養目標包括培養通用語種與非通用語種的專門人才,提高非外語專業畢業生的外語平均水平。雖然高等院校外語教學在持續進步,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國內外語教學一直過多的關注學習者的語言交際和語言運用能力。旨在學習者高校畢業后,可以運用外語獲得所需的信息、無障礙地交流。所以高等院校的外語教學一直注重培養學習者聽、說、讀、寫等能力。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習者表示其可以運用外語進行基本日常交流,但仍存在一定困難,如學習者發現雖然可以聽懂日常或帶有任務性的對話,卻很難明白一些俚語俗語。而俚語俗語的使用與理解是日常溝通中很重要的部分。其次,學習者表示閱讀外文文獻會遇到困難。有時單詞即使全都認識,卻無法明白文章的意思,很難梳理出文章的脈絡結構,概括文章大意。此外,學習者表示自己用外文寫出的論文不能通過導師的認可。有些外聘導師表示中式英語的痕跡過重以致不能很好的理解論文。以上問題表明,對于高等學校的學習者來講,僅把外語學習的目標定位成基本的語言交際運用是不夠的。薩丕爾認為正確理解語言內容需要了解語言中的文化。語言人類學要求外語學習者去關注目的語文化的知識。通過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去解釋多樣的語言變化形式。學習者通過學習語言文化,獲取民族文化有關的信息,提高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力。
5語言人類學對高等教育中外語教學的啟示
語言人類學研究是用語言的視角來研究文化人類學,這不僅豐富發展了人類學同時也啟示我們可以從文化的視角來審視高等教育中外語教育存在的問題。語言人類學提出在高等外語教學中加入語言文化教學,幫助學習者理解語言中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運用目的語。因為學習者要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所以要提高他們文化包容性的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中不斷的滲透目的語言的文化信息,增強文化教學。我們可以借鑒人類學研究方法即田野調查法,幫助高等學校的語言學習者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信息。田野調查法是指人類學家融入到某一特定的民族、人群作為其中的一員來觀察目標群體生活、文化的方法。在高校外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盡力去營造目的語使用的環境。組織校企聯合培養,讓學習者真正融入進目的語使用語境。組織校際聯合培養,邀請外國留學生與語言學習者一起學習生活,營造目的語語境。高校教師應從語言的傳授者轉為促進者。教學以學習者和目的語母語者相互分享思想、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和觀念為主。讓學習者在語言使用中發現語言背后思維的不同,增強語言文化的了解。語言人類學認為學習者的情感體驗對語言的學習至關重要。只有學習者理解了語言中的思維情感,才能在不同語境中對多樣的語言形式進行理解。教育方式的不當是造成語言學習者情感體驗缺乏的主要原因。情感體驗是由個體的學習、生活經驗慢慢積累來的。不同的學習者會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同一語言的情感體驗也會不同。在高等教育中我們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對目的語的情感認知。針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我們可以設置多樣化的教學任務豐富學習者情感體驗。讓學習者在目的語中潛移默化的理解接受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并增強情感認知。語言人類學家認為人們對語言文化內容的理解并不是固定的,會受個體的情感、性格、價值觀和文化水平的影響。而個體性格、價值觀和文化水平的養成又取決于民族、社會團體的文化基調。這啟示我們應當去關注個體所在的民族文化,關注學習者文化的接受能力,調整教學方法。在外語教學中,我們應選取含有語言文化信息的教材。劃分小組設計項目,讓學習者在目的語運用中熟悉文化信息。針對不同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理解中可能的問題設計學習任務,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習者的語言表達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6結論
語言人類學是文化人類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為解決外語學習者文化信息缺失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語言人類學主張外語教學中應當培養學習者跨文化意識、情感態度、行為技能等。田野調查法則啟示要激發學習者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提升文化包容理解能力,使學習者具有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中與人和諧相處、有效合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那日碧力戈.語言人類學[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2]趙澤琳.論語言人類學的起源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
[3]吳桂琴.論語言學對人類學學科發展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4.
[4]呼和塔拉.語言人類學學科及其對民族教育的啟示[J].大眾文藝,2017.
[5]連煦.語言人類學中的結構與能動[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6]戴煒棟,王雪梅.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外語教育規劃的再思考[J].中國外語,2011.
[7]馮輝.中國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與高校外語專業教學[J].外語界,2012.
[8]戴煒棟,吳菲.我國外語學科發展的約束與對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
作者:吳敬輝 陶然 單位:沈陽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