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0 10:26: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高校圖書館服務地域文化的建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這表達了總書記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于文化的積淀、傳承與創新、發展,來自于中國的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文化都有很強的地方色彩、地域特點,就如同人們常說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及其自身的文化特征,挖掘優秀地域文化傳統,對地域文化的進一步傳承、發展及地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都有著積極的理論指導意義。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打上了地域烙印,在特定區域源遠流長,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地域范圍內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與其環境相融合且獨具特色、獨具特性的文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濟并造就一方社會。在中華大地上,不同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環境、資源風水、民俗風情習慣、政治經濟情況造就了不同特質、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諸如中原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不同個性特質、各具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僅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是精華部分,而且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地域文化一方面為地域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另一方面通過與地域經濟社會的相互融合,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直接推動地方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可見,地域文化已經成為地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大力弘揚地域文化尤其是其精華部分,深入探討地域文化的本質,對于促進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城市和區域的文化品位,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特別是地方高校圖書館除了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基本職能以外,還承擔著保存地方優秀文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地方政府提供決策所需的信息資源這一社會職能。特別是在一些地級市、區公共圖書館不能滿足地域文化建設所需文獻信息服務的時候,地方高校圖書館更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地方文化建設服務。
2.1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充實顯特的基礎
地域文化的發展為地方高校圖書館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地域文化遺產在其產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化資源。有的是口耳相傳,有的是文字記載,有的是實物遺存。地方高校為了通過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的購置,館藏文獻總量不斷增加,文獻資源系統全面,學科范圍廣,形成了學校學科特色為主的豐富的館藏資源。在此基礎上,地方高校圖書館為了實現其為地域文化資源建設這一社會職能,勢必要系統全面地收集多載體的地域文獻資源,形成其獨具特色的藏書體系,進一步開發和利用能夠體現本地區地域文化的文獻資料,開展特色服務,使其資源為社會所共享,從而在一定的范圍內形成優勢。例如地處客家腹地的嘉應學院圖書館就把客家人文資料作為本館的特色館藏文獻。
2.2地方高校圖書館是促進地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動力
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促進地方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生力軍,肩負著沉淀地域文化,傳承歷史文明的重任。地方高校圖書館依托地域優勢,資源、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深入開展最有價值最具緊迫性保護的地域文化特色資源建設,即對地域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化的搜集、整理和開發,正是地域文化在當代背景下實現有效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對豐富圖書館館藏資源特色,傳承和保護地域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可見地方高校圖書館與地域文化建設是一種相互聯系、互利共生和相互促進的關系。高校圖書館是城市的文化場所,在深化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地域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認識地域文化的內涵,搞清楚地方高校圖書館與地域文化建設的密切關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優秀因子,開發利用好地域文化資源,傳播與弘揚地域文化,以更好地促進文化惠民。
3地方高校圖書館服務地域文化建設的策略
地域文化建設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的系統工程,需要眾多部門來共同完成。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地域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地域文化建設方面應采取如下策略:
3.1不斷完善地方文獻資料室
地方文獻是地方高校圖書館的一大藏書特色,也是其參與和服務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彰顯特色。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要重新定位地方文獻工作。首先,要配備專門的人才隊伍,進行專業的采訪、管理和研究,要以多渠道多途徑方式進行收集,要把分散在圖書館各個庫室的地方文獻,不論其何種載體形式,一律統一集中到地方文獻資料室,統一編目,統一管理。還要重視校內合作,把分散在各個部門的學校出版物、校史資料、教學資料等文獻資料建立有針對性的合作關系。在地方文獻的采訪中不但要拓寬地方文獻收集的廣度,收集各種各類紙質文獻、電子出版物、視聽資料,還要通過網上下載有關的地方文獻信息,拓展地方文獻收集的深度。其次,在信息量急劇增長的今天,圖書館之間必須加強交流與合作。只有分工合作,各有側重,互通有無,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取資源,保障所建特色資料的完整性。地方文獻資源在圖書館文獻資源中往往利用率高、社會影響大、市場需求廣、直接服務多。因此,圖書館加強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不僅有助于為本校教學、科研及地域經濟文化建設服務,而且有利于將圖書館建設成為本地區的文獻信息中心。
3.2建設地域文化特色數據庫
建設地域文化特色資源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實現社會職能的主要方式。在今天網絡信息時代,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既包括實體庫室的建設,更包括數據庫的建設。圖書館之間要分工合作,借助現代化的信息和網絡技術,實現資源互補收集與利用共享,即加強虛擬文庫建設,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彌補實體文庫收藏的不足,滿足多人同時在線使用,而且還可以提供更便捷的服務,節省讀者寶貴時間,同時也使原始資料得到有效保護,擴大地域文化特色資源的宣傳力度。可見特色資源數據庫是圖書館服務讀者,參與市場競爭、提高本館影響力和資源共享的重要保障,也是地域文化特色資源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地域文化特色數據庫必須掌握獨特性、標準化和規范化、可擴充性、內容豐富的建設原則。建成的數據庫應該提供強大的檢索功能,不僅檢索界面要盡量友好和人性化,而且需要提供多種檢索方式和檢索點供用戶選擇,具有集史料性、學術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的顯著特點。既可以使讀者通過題錄、摘要、全文、圖像、音頻、視頻等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環境了解本地歷史人物、風土人情、風景名勝、文化遺產等,也可以使地域文化研究專家獲取地域文化研究信息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進而掌握學術前沿,把握研究方向。
3.3整合和開發館藏資源
地方高校圖書館要對館藏地方文獻進行深度開發,從傳統文獻信息服務向對知識內容的分析、提煉、組織、整合轉換,通過編制二次文獻、三次文獻(專題書目、索引、文摘、題錄、評述、動態綜述等)來提高文獻服務的品位和標準,主動嵌入學校的教學與科研的進程中,隨時關注師生的需求變化,為師生提供及時便利、實用精準、知識含量高、內容新穎的個性化服務。還可與地方支柱產業聯姻,收集、翻譯、整理行業資料,為企業辦集體借閱證,滿足其對技術、信息的需要,主動為地方經濟服務。建立地域文化研究專家檔案,重點掌握專家在研究地域文化方面取得的各種成果及其研究動態。舉辦各種文化和經濟問題研討會。參與企業文化的研究等。以文化促經濟,以文化促效益,樹立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的優勢樹立高校圖書館的形象。
3.4利用多元化渠道加大地域文化宣傳
圖書館應利用各種渠道展示地域文化魅力。這樣有助于激發人們愛國愛鄉熱情,增強地區凝聚力。在當今的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可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定期推送本地歷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跡及研究動態。讀者能夠在平臺上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的建設性意見,圖書館據此進行服務需求分析。讀者可通過即時通訊工具向從事地域文化服務的館員咨詢等,成立如微信討論組和讀書群,為讀者提供方便、快速、精準、深入的交互式個性化服務。圖書館還可以利用校園網的便利,發揮自身文獻信息優勢,將地域文化特色數據庫放置在圖書館主頁醒目位置,攫取讀者的眼神,鼓勵讀者參與其中。圖書館還可邀請知名專家、教授、學者來館參觀、講學,通過開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交流,營造地域文化氛圍。
4結語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圖書館服務地域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可以有很多。但離不開其核心:一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進行服務。二是突破傳統的服務手段,把寶貴的文獻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通過專業人才和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加工后提供給地方,以助地方文化建設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殷愛玲.試論公共圖書館參與地域文化建設的途徑[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3(3):72-75.
[2]鄭樂丹.高校圖書館地域文化特色數據庫建設研究:以溫州甌越文化特色數據庫建設為例[J].現代情報,2010,30(7):56-59.
[3]張鑫.基于地域文化的高校圖書館個性化服務[J].蘭臺世界,2016(2):73-75.
[4]毛倩.高校圖書館與地域文化建設思考:兼談“鎮江文化專題數據庫”建設[J].鎮江高專學報,2011,24(1):66-68.
[5]許苗苗.論公共圖書館在弘揚地域文化中的“有所為”[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6(6):21-24.
[6]徐蘇.“有為”才能“有位”:論公共圖書館參與地域文化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05(2):22-24.
[7]方向紅.圖書館如何為地域文化建設服務——以龍泉市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5(1):74-75.
[8]張秉軍,邢杰,卜潔.高校圖書館地域文化特色數據庫建設與研究——以天津文化藝術特色數據庫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6):46-48.
作者:羅碧文 單位:嘉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