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30 09:02: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中小學教師的勝任力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前中小學初任教師在勝任力方面存在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不夠扎實、職業價值觀不夠明確、教師自身個體特性影響教師勝任力等諸多問題。可以通過重視初任教師職前培養、注重初任教師在職培訓、加強初任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與科學研究工作、改善初任教師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等來提升初任教師勝任力。“勝任力”一詞最早由戴維·米歇蘭德(David·McClelland)提出,是指在特定的工作中能夠將成績突出者與工作普通者區分開的個人特征,包括個體從事工作的動機、對待工作的態度、所具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價值觀等重要個體特征。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在管理領域內關注勝任力,對其進行一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并建立了一些相應的勝任力模型。進入21世紀,有關勝任力的研究與應用已成為當今時代的重要工作,隨著人們對教育重視程度的加大,教育領域內對勝任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越來越重視。當前對教師勝任力概念的界定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定,但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共識。有研究者認為,教師勝任力是指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并且能夠區分優秀教師與普通教師的一種個體潛在特征,如教師的職業價值觀、工作動機、工作態度及專業知識、技能等;也有學者認為,教師勝任力是教師個體所具有的、與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專業知識、技能與價值觀[1]。盡管有關教師勝任力的研究已進行了好多年,但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值得研究者進一步分析,并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重新構建教師勝任力。
一、影響中小學初任教師勝任力發展的主要因素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隔離其他事物獨自進行的,而是受周圍各種環境與事物的影響,在與其他事物的聯系與相互作用中共同發展。影響中小學初任教師勝任力的因素也是錯綜復雜的,是由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本研究從內部與外部的視角出發,發現影響中小學初任教師勝任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環境因素與內部教師自身因素兩個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校園環境文化、學習氛圍、教師工資待遇、制度保障等;內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對待工作的態度與動機、教師教齡、人格特點等[2]。
1.外部環境支持影響中小學初任教師勝任力的發展
從外部環境支持來看,校園環境、工作氛圍、教師工資待遇等外在因素影響著教師勝任力的發展。首先,校園環境、工作氛圍等影響教師勝任力。一般來說,校園環境優越、工作氛圍融洽、辦學條件好的名校中會聚集更多的名師,即名校聚名師。學校只有在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自身名譽和知名度、獲得社會認可的過程中,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與平臺;教師也會在更大的發展平臺中全面掌握相關專業領域發展前沿,了解專業理論發展狀況、參與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更新自身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了解先進知識理論,積累豐富實踐經驗,形成自身獨特的教育觀念與理論,從而提高自身專業勝任能力。其次,教師工資待遇與制度保障影響教師勝任力。教師的基本身份是社會個體,首先承擔著養家糊口的重任,如果連最基本的工資待遇都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還談何工作積極性與勝任力?除了工資待遇,有關教師的相關制度也與教師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由此可見,教師工資待遇、制度保障等通過影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熱情來影響教師勝任力。因此,國家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提高教師工資待遇、不斷完善教師制度保障,通過提高教師工資待遇與完善制度保障來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師勝任力。整體來說,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目標、學校目標與教師目標是相統一的,一旦教師目標與另外兩個中的任何一個目標發生沖突,都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態度與工作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師勝任力的有效發揮。因此,應從整體上保證學校環境、育人目標與教學目標等因素的和諧統一。
2.內部教師自身因素影響中小學初任教師勝任力的發展
從教師自身來看,影響勝任力的內部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本研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對教師來說,其本質工作就是教書育人。因此,具備豐富的教育教學知識與扎實的基礎理論是從事教師工作的基本前提,而這些內容既來自于教師入職前接受教育階段進行的學習,也來自于入職后在工作中的不斷積累與學習。其次,教師對待工作的態度與動機。保證教師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教師對待工作的態度與動機,這在勝任力結構中稱為熱情,具體表現為對教育事業和對學生的熱愛。有較強專業動機的教師不論在職前還是職后,都會不斷地進行自主學習和積極參與各種學習培訓,主動追求進步,在日常教育中嚴格要求自己,認真細心對待自己的工作,對教學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并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以追求更好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再次,教師的教齡。有研究表明,隨著教齡的不斷增加,教師勝任力會有所提高,從某種程度來說,教學也是一種經驗的積累,隨著教齡的增大,積累的教學經驗越豐富,對教學研究與教學創新的見解也更加獨到,在教學過程中的應變與監控能力也越強,而這些都是構成教師勝任力的重要要素。但同時也要清楚,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變化,處于新時代的教師要保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身知識體系、掌握新的教學方法與技能,適應時展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勝任教學工作。最后,教師的人格特點。人格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它是構成人的思想、情感與行為的特有模式。中小學教師是學生人格塑造的啟蒙者,這要求教師本身要具備健全的人格。
二、對中小學初任教師勝任力的反思
教師勝任力影響著學校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狀況,當前中小學初任教師在勝任力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值得我們去反思。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一是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不夠扎實,具體表現為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不足、領悟課程標準的能力缺乏、呈現教學過程的能力不足和表達教學內容的語言能力缺乏;二是職業價值觀不明確,沒能形成正確的職業理念;三是自身個體特性影響教師勝任力,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消極、被動的態度,其應變與問題解決能力較低。
1.初任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不夠扎實
“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主要職責,因此,衡量教師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教師既要具備自己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與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還要具備其他通識類知識與獲取現代信息技術的技能。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與途徑越來越多,這給很多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70%的教師表示自己具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不扎實,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不足。隨著學校教學條件的改善與升級,許多教師面對教育發展的新形勢表現出明顯的課程資源整合能力偏低,很難熟練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來掌控現代課堂教學。其次,領悟課程標準的能力缺乏。對很多入職初期的教師來說,他們正處于教學的適應期,教學實踐與教學經驗都不足,再加上超課時、跨學科等多種原因導致的教學任務繁重,與長期從教的教師相比,他們理解、領悟與執行新課程標準的能力明顯不足。再次,呈現教學過程的能力不足。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學過程,體現著教師靈活貫徹教學設計、機智處理教學生成、高效達成教學目標等活動順利進行,呈現教學過程的能力是教師勝任力的核心能力。最后,表達教學語言的能力缺乏。在人們日常的工作、學習與生活中,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手段。在傳統課程教學中,非常強調教師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較少考慮教師的體態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表達。在現代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體態交流與書面文字表達能力對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2.初任教師的職業價值觀不夠明確
教師的培養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自主意識、處于不斷發展中的個體,這就決定了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因此,要求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質與內涵,明確自己的社會意義與職業價值觀。教師的主要職責除了教學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的心理、情感與社會發展。有研究者對教師職業價值觀進行調查,結果分析發現,中小學職初教師雖然在職業態度方面表現出積極健康的狀況,但也存在許多消極的方面,如一些職初教師職業自信不足,專業發展緩慢;部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較少,師生關系一般,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有些教師很難做到嚴謹治學,職業態度不穩定,職業價值觀不明確等等。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知識學習、信念形成、情感與能力發展的綜合過程,有研究結果顯示,職初教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不是缺乏學科專業知識,而是很難融合已有的知識與人們的生活經驗和實踐,存在教育情感、信念及教學實踐能力缺乏現象。教學過程并不僅僅是教師將教育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學生的信念、情感和態度等,而教師自身的職業信念、教育情懷、實踐能力等不是在短時間內通過具體的學習或培訓所形成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積累與形成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由此可見,對任何一位教師來說,正確的專業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只有明確自己的職業理想,樹立了正確的專業價值觀,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動機,真正投入教育事業,從而提高教學勝任力[3]。
3.教師自身個體特性影響教師勝任力
不同個性特征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會表現出不同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從而影響整個教學過程及教師組織與管理課堂的效果。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在有形或無形中都會受教師個性特征的影響,積極的教師個性特征會對學生產生良性的、積極的影響,而消極的教師個性特征則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消極的影響。一般來說,教師勝任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教師的自學與內在激勵。教師自身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加強和拓展思維能力、專業技能、耐受能力等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原有勝任力進行擴展的過程。同時,教師勝任力的提升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需要對其進行更新與發展,整體呈現出一種螺旋上升的趨勢,而這個學習的過程與教師的個體特征緊密相關。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表現出穩定、責任心強、精力充沛、真誠勇敢、自信等積極的個性特質。有研究調查顯示,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有超過50%的教師表現出積極應對的態度,會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有不到50%的教師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在面對具體的問題時缺乏沉著冷靜、及時解決、隨機應變的能力。另外,教師的個性特質表現出明顯的交叉與重疊現象,具體體現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傳授知識,輕視育人的本質;分析具體問題時多停留在表層,缺乏對問題進行深層挖掘的能力;不能沉著冷靜地看待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能細致地觀察課堂學生的行為表現。
三、對中小學初任教師勝任力的重建
通過已有文獻的分析和對實踐調查的研究發現,中小學初任教師勝任力較低,在教學實踐中呈現出諸多問題。因此,亟待提升中小學初任教師勝任力。要重視初任教師職前培養;注重初任教師在職培訓,加強教育心理學理論的培訓與教師教學監控能力和教學效能感的培養;加強初任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與科學研究工作;改善初任教師的工作與生活環境,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創造優良的校園環境等。
1.重視初任教師職前培養
近些年來,在各高校向綜合性方向發展與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高等師范教育存在管理錯位、理念不明、定位不清等現象,導致學生在專業構成、學科知識等方面存在不足,這使我國初任教師在入職前專業能力與專業水平較低,且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因此,要加強教師職前教育,重視教師教育。在教師職前培養中要明晰師范院校的辦學定位,確立明確的教育教學目標,科學設置專業課程內容,合理調整知識結構,適當安排實踐類課程比例,增加學生實習、見習課程,加強教學實踐活動。另外,在教師職前培養中,既要重視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教授與訓練,還要注重學生有關教師職業道德與情感的培養,培養學生在今后工作中對基礎教育教師工作崗位所特有的情感和相關的教師專業道德。在師范教育過程中要摒棄之前的“分段分離式”培養模式,而要采用具有新邏輯起點的“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模式,因為該模式在面對整個基礎教育的整體性與連貫性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既關注“教什么”的內容,也注重“怎樣教”的技巧,這種融合教師職業課程體系與學科專業課程體系的應用型教師培養體系,實現了職業能力與專業素質的共同培養。
2.注重初任教師在職培訓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學勝任力,入職后提升教師勝任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師培訓。在培訓過程中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注重心理學理論的培訓,讓教師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心理與學習心理特點及規律,更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與規律,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行為。其次,注重教師教學監控能力與教學效能感的培養。當教師掌握的知識達到一定程度時,其能力的增加比知識更為重要,教學監控能力與教學效能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師教學能力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要重視教學監控力與效能感的培養。除教師培訓之外,教師的繼續教育對在職教師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應將教師的繼續教育納入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中。隨著現代人們生活質量的改變與生活節奏的加快,教師這一職業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故將知識以娛樂化的形式對教師群體進行傳遞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教師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的重要路徑。如,為教師配備的教育叢書、師資培訓課程等都應該有相應的學習光碟、網站資源和視聽教材等,具體的課程、資料等內容都要與現實的生活相接軌,貼近現實生活,在注重引導性與實用性的同時,還應注重娛樂性與互動性[4]。
3.加強初任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與科學研究工作
勝任力強的教師不僅表現為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還應具備深厚的科學研究能力。科研能力較高能夠將所具備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并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能夠幫助教師促進自身教學理論的更新和教學實踐的深化,還有助于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與成長。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型的教師,而應該向科研型的教師轉變,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引領者與研究者。有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強的教師,其教學勝任力也比較強,能夠對教育教學理論產生新的認識與領悟,從自身來回顧和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反思的過程中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從而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因此,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必須加強科研活動。具體來說,科學組織和安排校本教研活動,細化活動流程,引領活動發展方向;不斷完善校本教研活動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研修網絡,在研修框架之中開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動,使其在優良的環境中進行;大力組建校際教研交流、資源共享平臺,為教師互相交流、討論營造空間與機會,從而提升教研活動的整體水平。在開展教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情境來確定要開展的專題,通過各種途徑與渠道來展開活動[5]。
4.改善初任教師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為其提供舒適的工作條件
教師工作績效與其工作環境有莫大的關系。因此,為了提高教師工作勝任力,須改善教師的工作與生活環境。首先,文化方面,須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崇尚教學科研校園文化氛圍,形成校園團隊合作精神,為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科學研究提供互相交流與討論的平臺,讓其有更大的空間與平臺來發揮各自的能力與水平,從而提升教師教學勝任力與教師綜合能力。如搭建教師成果展示平臺,創建資源共享與互相交流空間,營造互相學習與分享經驗的文化氛圍。主要采用“經驗分享”“案例教學”等方法,這些方法可以通過經驗總結與案例展示的形式將教師帶入具體的案例情境之中,讓其他教師在這些成功的教學案例中感受和學習別人的教學經驗與方法,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勝任力。其次,校園環境方面,開展良好的校園環境建設,創造優良的校園環境,搞好綠化建設,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為其順利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創造便利的條件與舒適的環境,讓教師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積極開展本職工作,不斷提升自身教學勝任力。最后,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考評體系,采用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對教師進行考評工作,形成良好的學校校風與教師工作作風,不斷緩解教師工作與社會壓力,促使教師將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6]。
參考文獻:
[1]盛艷燕.教師勝任力研究的取向與態勢———基于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分析[J].高教探索,2017(01).
[2]趙佳麗.基于教師勝任力的教學評價轉向[J].教學與管理,2017(16).
[3]袁磊,王冠楠,閆耀麗.社交網絡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勝任力的模型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15(12).
[4]李更生.基于勝任力及其模型建構的教師培訓師學習與培訓[J].教育發展研究,2014(18).
[5]萬川,王冠楠.基于社會性軟件的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勝任力提升的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03).
[6]易連云,鄒太龍.大數據時代的教師德育勝任力及其轉向與培養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05).
作者:孔敏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