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2 11:12: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村土地流轉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近年來,土地流轉對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土地流轉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分析農村土地流轉的作用、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意見,探尋土地流轉工作新思路,發揮土地更大效益。
關鍵詞:
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建議
1土地流轉的重要作用
土地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更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要想成功解決農村“三農”問題,實現農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現代化農業的順利進行,關鍵在于如何實現土地的依法流轉。從專業化角度出發,土地流轉屬于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也就是擁有土地經營權的相關農戶把土地的經營權,即土地的使用權按照規范化程序轉讓給農村的其他農戶或者是經濟性組織,實現所謂的保留承包權及使用權轉讓。目前,農民已經采取了多種方式對農村土地流轉實施了大膽嘗試。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土地流轉能夠促進農村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進而建立起現代化、規模化以及產業化的科學經營模式,有效實現土地自身所具有的經濟價值,實現農民增收、現代化農業增效,最終促進農村發展。一是借助土地使用權的科學流轉,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一家一戶的傳統經營格局,改善地棄耕拋荒的不良現象,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及土地集約化程度,而且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解放,使一些農民離開了土地轉為經商或者是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此外,土地流轉能夠優化農村的勞動力結構,實現勞動效率的提升,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以及農村城市化進程貢獻力量。二是通過農民自愿互換田土,將原來零散的耕地轉化為集中化耕地,有利于機械化生產,促進勞動效率的提高。此外,土地流轉能夠使村集體根據統一規劃來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活動,實現區域化的規模經營。三是土地作為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土地使用權市場化有利于農業領域對外開放。近年來,部分農業開發商已經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區域建立起了農業企業、農業生產基地及農場莊園等。而這些開發商能夠在此落地生根的原因也在于土地使用權正常流轉問題的順利解決。四是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土地流轉后,農民對土地進行出讓可以得到相應的土地補償。一般情況下,補償會高于自己所經營土地獲得的相關收益。其次,借助土地流轉能夠形成大量高效化的農業園區以及工業園區,使農民可以成為農業園或者是工業園的工人,使農民不僅能夠得到一定的土地補償,還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收入。最后,憑借土地流轉,可以培植大量經營土地的承包大戶,這些承包大戶有的承包幾百畝甚至是幾千畝的土地。該承包大戶不僅具有資金技術,還有著較好的經營頭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土地投入產出效率大大提升。五是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在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場鎮城區,許多農民的土地被一些城市規劃用地占用。借助土地合理流轉,股份收益解決了這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問題,也維護了社會穩定。
2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以重慶市榮昌區河包鎮經堂村二組(原經堂村5社)為例:全社人口285人,人均土地面積533m2。其中水田200m2,旱地333m2,農業人均毛收入1200元左右。以生產一季水稻為主,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和傳統的耕作方式。海拔高近400m,是典型的人多地少,且主要是坡耕地。現由于年輕人外出務工,剩下的都是一些50多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從事傳統農業,。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現不足20人。如今導致大量坡耕地荒蕪,茅草重生。全社退耕還林面積只有3戶不足0.67hm2。只有一條才修好的泥結石公路通往鄉鎮,距縣城30多km。
2.1認識不足
當前,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還處在初始階段,部分農民對土地流轉制度的認識不足。對土地十分依戀,寧愿廣種薄收,或者荒著不種也不愿意將土地流轉出去,阻礙了企業和種養業能手的項目實施。
2.2迫切性不高
由于存在勞力老齡化、粗放經營、收入多元化和村莊空心化等現象。農民務農技能低下單一,不愿意接受新技術新思想和新的耕種方式。
2.3期望值過高
一些農民認為,土地進行流轉出去后個人得到的收益相對較低,因而對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不大。此外,還有一些農民因對土地流轉的過高期望,在土地流轉租金方面提出的要求過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項目長期發展。
2.4信息不對稱
土地流轉市場還沒有完全建立土地流轉的信息庫,相關信息流通不暢。許多交通不便或經濟相對落后的村,土地拋荒現象十分突出,特別是山坡地,基本無人耕種。在農村收入較低的情況下,無人前來做土地流轉的工作。此外,政府缺乏引導,沒有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行落實。
2.5財政投入不足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已經不能使用,農業生產依然靠天吃飯。道路交通不便,主要靠勞動力運輸生產生活資料,人們生活十分艱辛。農業投入與產出比例嚴重失調,剪刀差現象嚴重。
3加大土地流轉的建議意見
3.1大力提高思想認識
各級各部門應加大土地流轉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有針對性地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有效提高農民對土地流轉的正確認識,讓農民從過去自給自足的耕種模式變為農業產業工人。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勢進行土地流轉,搞好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集約化生產經營,加快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最終達到農民收入和農業企業雙贏的目的。
3.2加強土地流轉引導
加強土地流轉相關引導,改變傳統的耕種模式,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土地流轉要適度傾向農業技術或經營人才,實行“農業公司+生產基地+農戶”的模式,促進現代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發展。
3.3建立土地流轉機制
土地流轉要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政策,遵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的合法權益”的原則,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方式和程序。對土地按照區位優勢、基礎條件、土地肥瘠等因素進行分類定級,統一土地各級各類的價格,方便農戶土地流轉價格參考,維護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的發展,有利于土地流轉工作正常開展。
3.4加大投入力度
任何發展都離不開投入,相關部門應進行財政幫扶,實行“以獎代補”,加強農業龍頭企業的建設,積極響應農業標準化生產、流通和市場信息服務等政策扶持,不斷加大對農業基礎建設的投入。
3.5規范土地流轉行為
各級應組建專門的土地流轉工作隊伍,落實工作人員,明確工作職責。嚴格規范工作人員的行為。在職責權限內,按照統一程序、統一要求、統一時限,準確無誤地錄入土地流轉信息,協調土地流轉工作,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楊支義 單位:重慶市榮昌區雙河街道辦事處
1基本情況
蘭坪縣有8個鄉(鎮),101個村委會,7個社區,907個村民小組,4.73萬戶農戶,農業人口18.09萬人,耕地面積50.5萬畝,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33.68萬畝。2014年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6788萬元,其中: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為96152萬元,鄉辦企業經營收入29148萬元。農民所得總額73143萬元,農民人均所得3974元。農民外出勞務收入11630萬元,農村勞動力12.15萬人。其中:從事家庭經營10.09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2.21萬人,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1.68萬人。
2工作措施
2.1建立健全農經工作服務體系,提供堅實的保障體制
為適應農村經營管理內涵,切實強化農經工作各項職能,我縣定期不定期開展了農經人員培訓,培訓內容涉及村財務、農村經濟統計、農村土地承包法規、政策等方面,提高了農經隊伍的履職能力,建立健全一系列農經工作制度,創新服務,確保具體的業務工作落到實處。截止2014年底,縣、鄉兩級農經干部38人,其中:專業人員32人,非專業人員6人,專業人員比例84.2%。八鄉(鎮)均設立了村級財務委托機構,有村級出納員104人,逐步形成了健全的農經服務體系,有力保障了各項農經工作的有序開展。
2.2全面推行村級財務委托工作,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自1988年率先在金頂鎮建農經服務站,推行“村財鄉管”,規范了我縣首家村財務管理工作,歷時11年,至1999年我縣全面完成完了全縣村財鄉管的農村財務管理模式。但由于我縣是貧困山區縣,村集體經濟有效積累較為薄弱,管理制度不嚴,個別村干部思想意識不高,認為農經站代管資金是剝奪他們資金使用權利,致使農經站代管資金一直未得到有效規范。直至2009年,根據云南省《關于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托服務工作的通知》精神,我縣才得以正式規范村級財務,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制定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委托協議書》,明確了雙方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并簽訂了“委托代管”責任書,成立了村民主理財小組及監督小組。鄉級農經機構掛牌“村級財務委托”,規范財務票據,跟保會通公司達成協議安裝電算化財務軟件,實現了農村財務電算化,順利完成了全縣104個村(居中)委會資金由鄉(鎮)農經站代管工作。使我縣農村財務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2.3鞏固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基礎地位,穩定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
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夯實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抓緊做好土地延包后續完善工作,保證承包地塊,面積、合同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落實到戶,2009年穩步推進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補換發式作,為我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穩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我縣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和農村土地仲裁正在積極籌劃之中。另一方面,認真對全縣的土地流轉合理推進,因地制宜,用以農促農的方式,鼓勵閑置土地合理流轉,并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對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政策扶持,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在一些農村土地突出問題上,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對因土地問題造成的糾紛,及時調解,調解不成功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制定切實可行的化解措施,通過農戶間協商、司法協助等方式解決,切實維護了農民群眾的利益。
2.4完善配套制度,加強農民負擔監督力度,切實維護農民群眾利益
認真落實農民負擔“五項制度”,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落實責任,農民負擔工作常抓不懈。結合各鄉(鎮)的實際,成立工作小組不定期到各村進行調查研究,對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情況、村級公益性事業的建設情況等進行檢查。通過檢查,全縣惠農資金落到實處“,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均未發生超支現象,有效的防止了農民負擔反彈事件的發生,較好的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2.5培育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服務能力
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歷程中,工作人員勵精圖治,認真考察學習其他州、縣的先進經驗,有目的地組織一些農業骨干、農業大戶與社會力量相結合,并積極爭取省、州的財政扶持,對一些有發展前景,具有一定的發展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評選。自2005年以來,我縣共發展省級專業合作示范社16個,爭取扶持資金128萬元;州級合作示范社4個,爭取扶持資金16萬元。為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爭取更大的空間,拓展領域,促進增收,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夯實了基礎,加快了農產品一條龍的發展模式,為我縣產業化之路開疆擴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6充分利用有利優勢,整合項目資金,壯大村集體經濟,推進我縣新型農村的建設進程
在村容村貌項目整治工作中,嚴格按照“五通、四改、三有”標準,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改善,通過安裝路燈、建設公廁、白墻美化等措施,著力于改善農村居住環境,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使農村面貌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了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上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的示范帶頭作用,本著以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村級積累,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物質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縣共爭取村容村貌整治項目18個,涉及全縣七個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15個,增強了村級組織的活力,推動了村級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
2.7扎實有效開展農村經濟情況統計,準確反映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農村經濟情況統計是農經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能工作,努力做好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統計工作,使農村經濟統計真實地反映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為縣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更好地服務于了“三農”事業,是我們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每項統計工作開展之前,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經濟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認真組織統計業務人員對統計項目進行認真學習,對報表內容、各項指標含義進行深入研究討論,對一些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出假設并達成一致的處理意見,在對統計調查數據認真分析、整理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及時形成文字分析與數據報表,為今后開展生產性的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3結論
農經工作政策性強,涉及農村工作較多,范圍廣,農村經濟管理局的工作職能主要有以下方面:①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及惠農政策落實;②村級集體資產及財務管理;③農村土地承包管理;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指導;⑤農村經濟統計。實質上,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第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與穩定,與農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而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則進入了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的新階段。新形勢下賦予更多的責任與要求,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切實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職責,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經營管理體制的機制創新,堅持“三農”服務體系,促進農經事業不斷前進,促進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
作者:李秀芳 單位:蘭坪縣農經局
摘 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福州進入全面改革發展的新時期,全市各地落實黨中央精神,探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關鍵詞:農村;改革;探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恢復了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沖破了“兩個凡是”思想的束縛,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黨中央明確提出加快農業發展的方針政策,福州進入全面改革發展的新時期,全市各地落實黨中央精神,探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路徑,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建立生產責任制,促進農村經濟超常規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不斷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使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1978年至1984年,福州各地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恢復和擴大社隊的自主權,普遍建立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廢除了“政社合一”的體制,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處在起步階段,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超常規發展。主要是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實現耕者有其權,農民在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以家庭為單位開展農業經營與生產,農民的勞動與報酬有了直接的聯系,使廣大農民經濟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物質文化生活有了較大改善。同時,從1979年開始,國家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縮小了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1984年農產品收購價格比1978年提高了53.7%,年平均提高8.93%;而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1984年比1978年僅增長
7.8%,年平均提高1.3%,工農業產品比價回落29.9%。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比較利益在價值上得到較大的增長,福州農村經濟有了可喜的變化,廣大農民經營農業生產得到實惠,農業生產積極性空氣高漲,農村生產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穩步推進全市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實施流通體制改革,推動鄉鎮企業發展
1985年,我國開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逐步取消統購統銷制度,由市場來調節農產品市場,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福州農村改革發展進入不斷深化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福州各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農村改革又一偉大創舉。鄉鎮企業是由鄉村集體及個人舉辦的工業,以及農村第三產業的總稱,是在原有的農村手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并且在改革開放后得到發展壯大,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一大支柱,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鄉鎮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蓬勃發展,并不是屬于偶然的現象,而是借助改革開放的春風和各種有利條件而快速發展。實施流通體制改革,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高速增長,廣大農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對生產生活的消費需求不斷增加,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三、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突破農村發展制約瓶頸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進,福州農村經濟改革發展出臺了許多重大舉措。重點推動農業市場化,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實施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戰略,逐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從1992年開始,我國各地逐步放開主要農產品的銷售價格,由市場調節取代農產品計劃調撥,促進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福州鄉鎮企業沖破了體制的枷鎖,顯示出更加充滿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2000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把發展城鎮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在這一階段中,福州加快建立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制度,努力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方法,不斷擴大農村基層民主,促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
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開創農村經濟發展新局面
跨入21世紀,福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加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農民負擔明顯減輕,農民收入水平與農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全市各地認真落實“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政策,緊密圍繞解決“三農”問題,繼續深化農村各項改革,農村改革發展進入歷史轉變階段。黨的十六大以后,黨中央要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實現耕者有其利。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福州認真實施強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從2004年起,中央又連續關于農村發展的一號文件,加強了農業基礎地位,推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要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研究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舉措。近年來,福州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農村改革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
【摘 要】隨著農業科技的現代化,農業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不再是傳統的農業經濟結構,而是出現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農場。隨著時代的不停變化發展,家庭農場在農村經濟占得比重越來越大,發揮家庭農場的推廣作用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發揮:家庭農場;促進;農村經濟
家庭農場是發展新農村重要的經濟實體,隨著規模的不斷的擴大,帶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村的就業渠道,調整了農業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經濟是順應農村經濟市場的發展潮流,是農村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應加大推廣家庭農場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大力發展。
一、對家庭農場的基本認識
1.家庭農場含義
家庭農場來源于歐美的一個舶來名詞,在我國首次提出“家庭農場”這一概念,是在2013年黨中央一號文件中,把其定義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的一種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并把農業收入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的一種農村經濟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2.家庭農場的基本特征
(1)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
家庭農場的載體是家庭,相對于傳統的農村生產經營模式,它最鮮明的特征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的勞動力,以家庭為基本的核算單位。
(2)以從事農業為主要的經營方式
家庭農場以提供商品性農產品為目的的開展專業化的生產,其生產的效率高,滿足市場的需要,獲得市場的認可來尋找發展的契機和生存的方式。
(3)以集約生產為手段
家庭農場經濟采用的是集約化的生產,使得家庭農場能夠取得較高的生產量,提高勞動的效率。
(4)以適度經營規模為基礎
家庭農場的發展規模要根據我國農業發展實際為基礎,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來定,并不是規模越大越好,規模要適中,要遵循發展的適度性原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遵循相應的發展原則,農場經營規模的大小也是一樣的,規模適中是家庭農場能夠長久發展長久生存的一個基本保證。
二、家庭農場的發展優勢
家庭農場相對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是農村經濟發展勢在必行的趨勢。家庭農場的發展順應了市場發展的潮流,是農業經營的管理的新型模式,它不僅客服了小農經濟和大集體經濟的缺陷,還兼備了二者的優點,同時農場經濟在農村經濟市場上有著自身發展的優勢。
三、家庭農場在農村經濟中的推動作用
家庭農場的出現對農村經濟發展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對農業結構產業的調整、農業的商品化、增加農民的就業渠道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幫助。目前,我國各鄉鎮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經濟,一次來拉動和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
1.整合了生產資源,實現農業的集約化
家庭農場能夠有效的整合農村的生產資源,實現集中化的管理和生產,對提高生產的經營的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土地資源的整合,實現規模化的生產發展,需要擴大土地規模,需要租賃土地,這樣的話就能把一些沒有勞動力的家庭土地充分利用起來,不讓土地資源浪費。集中型種植,同時也可以提高農具的使用效果,使經營成規模化。相比小農經濟而言,農場經濟的發展空間更加的廣泛,沒有那么多的局限性。
以廣東家庭農場發展為例,其發展模式已經進入第二展模式,從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商品化生產經營群體開始利用科技農業向大棚綠色化家庭農場來發展,形成現代式家庭農場,解決了城市人口集中而種植地少的問題,解決了當地蔬菜的供應問題。
2.增加了農村的就業機會和水平
家庭農場屬于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無論是大片的種植農產品,還是造養殖和水產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勞動生產力來參與,這樣就給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民不再只有外出打工這一條出路,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家庭農場的出現給農村的就業市場增添了活力,給農民帶去更多的機會與希望,這樣做不僅能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而且對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注入新鮮的血液。
3.提高了生產的管理水平
家庭農場的出現,使農村經濟向規模化企業化發展,給農村經濟帶來了許多的新氣象、更多的變化。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是農民自己小家小戶的種植,在管理上比較松散,農民在種植上沒有相應的時間觀念。現在農村的最明顯的一份現象是,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剩下一些年老的和婦女和小孩,導致很多的土地都荒蕪了,根本談不上相應的去進行管理。相比之下,家庭農場不管是從對生產過程和經營環節的管理上都更加的有規劃,在管理上都有詳細的程序。給農民帶去了新的農業生產經營觀念,種地不再是解決溫飽的問題,而是一種發展致富。
4.優化了農村的產業結構
傳統的小農經濟,只是根據農民自身的需求,來進行農業生產勞動的,根本不去考慮市場的需求,導致農民只能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而達不到發家致富的目的,這樣就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不相互呼應,離小康社會還有更遠的路要走。家庭農場經濟進行的是企業化模式的管理,與市場經濟是緊密相連的,市場需要就是農場經濟發展的方向,市場需要什么,家庭農場就經營什么。家庭農場的出現優化了農村經濟市場的結構,對新農村的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四、結語
重視家庭農場在農村經濟中的推動作用,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有著重大的促進意義。家庭農場的發展是時展的產物,是時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遵循時展的規律,去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經濟,促進新農村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做出貢獻。
摘要: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進行,農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在新農村經濟發展中,做好農村財務管理是依法保障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就如何規范和完善農村財務管理,本文試談了幾條措施。
關鍵詞:農村 財務管理 規范和完善 措施
一、農村財務管理在新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意義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進行,國家產業政策逐步轉向農村。特別是十七屆三中會的召開,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紛紛享受到了政府扶持等優惠政策,農村土地也正在走向集約化、規模化承包經營。農業企業的快步發展使得村集體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也得到了部分集體土地的承包金和管理費等收入。可是農村的財務管理由于管理體制上的問題,曾經也正在嚴重制約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村財務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公開不規范、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比較突出。在新農村經濟發展中,為了依法保障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需要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金、資產以及資源。村級財務管理正是為了保證這一基礎得以實現。為了完善和加強村級財務管理,近年來,中央關于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得到貫徹和落實,確保了農村集體資金與資產的安全。
二、規范農村財務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傳力度,防止“村官腐敗”
首先,加強宣傳《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讓村干部和村民懂得,所謂“自治”,不是村干部的自治,而是村民自己的自治,村民有權利、有義務過問和決定村里的大事,村干部要自覺接受村民的監督。要充分發揮民主理財小組的作用,讓村民參與理財,及時公開財務,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處理。
其次,建立常態化的村干部廉潔教育機制。在年終考核指標之內要出現村干部的廉潔教育工作條目,對村干部要常敲警鐘,要形成經常性和有針對性的教育。再次,加大懲戒力度。為了增強法律的威懾力,司法機關要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加大查處村干部犯罪的力度,增強村民們監督村干部的信心。
(二)切實做好村級會計工作
首先,需要強化村級會計的基礎工作。要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在縣級(或以上)范圍內統一建立財務操作流程。在辦理日常轉賬結算和現金收付時,村級組織只可開設一個基本存款賬戶。至于其他專用或臨時賬戶,除了土地補償費專門賬戶之外,其它一般不準開設。如果需要實行村級會計委托,必須首先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及其民主權利,保持集體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以及收益權。此外,作為村級會計委托機構,崗位職責要明確,還要嚴格操作流程,切實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強化內部監控,并落實責任追究。
(三)加大審計力度
首先,各級領導尤其是鎮級領導要充分認識農村財務審計管理的重要性,要站在發展農村經濟,保持農村穩定的高度,成立一支素質高的專業會計隊伍。對農村的集體財務以及村干部的經濟責任的審計監督,要由縣鄉兩級農村集體資產以及財務管理指導部門來進行。為保證農村財務工作的正常運轉,對于各村的債權債務,要及時進行收繳和償還。其次,要堅持定期審計。由鄉村兩級財務人員共同把關,對村級財務每個季度要進行一次嚴格的審核,責任到人。對于不按時參加審核或財務存在問題的村,不積壓、不推諉,要按有關規定及時進行嚴肅處理。為了切實規范農村審計程序。要盡快制定統一標準的農村審計文書。要結合本地實際,確定審計工作的重點。
健全和落實村務公開有關制度,使財務管理的透明度增加。 農村村務公開制度是村民自治機制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了增強村級財務管理的透明度,要把財務公開作為村務公開的一項重要內容,要主動接受監督。要健全和落實一套村務公開的具體有效制度,使村民自治機制完全制度化、規范化。例如村民自治,對村委會的工作進行監督,防止干部一人說了算。村民代表會議由村民代表組成,對村務重大事項實行民主的決策。還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要使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對于村級組織的財務計劃、資產資源、各項收支以及債權債務和收益分配等內容要全面公開。為了更好地實現財務管理的公開,要與時俱進,利用各種手段開展。如村級組織定期進行財務公開。針對一些地方存在的公開難、監督難等問題,要不斷研究探索切實可行的公開方式,要及時糾正,堵塞工作漏洞。
(四)要穩定和加強農村財會隊伍建設
穩定的專業財會隊伍是做好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和保障。穩定這支隊伍,首先要確保財會人員具備基本的財務業務知識。為了盡量保持財務人員隊伍的穩定,如無違反財經法紀行為,應該給予村級財會人員應穩定的補貼和待遇保障。
總之,規范并加強農村財務管理是新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做好財務管理,是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在新農村經濟發展中,要與時俱進,做好對農村財務管理的逐步完善。